世界上有多少叫秦慧萌的人


·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1、第┅个皇帝是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bai公元前210年),嬴姓du赵氏或秦氏  。秦庄襄zhi王和赵姬之子 中国dao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2、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3、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在位时间就不一一例举了。

在位最长嘚五位皇帝是清朝康熙皇帝在位61年、清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汉武帝在位54年、明朝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明朝嘉靖皇帝在位45年

中国自秦始皇开始,“皇帝”一词替代“王”成了天子的最高尊号 中国自秦朝之后的君主虽然大多数以皇帝为尊号,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君主不称皇帝

仳如西楚霸王项羽、前秦天王苻坚、十六国北燕和西凉的君主、五代十国吴越及荆南这样的半独立政权、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等。


推荐于 · TA獲得超过269个赞

皇帝:秦始皇(嬴政)在位12年

最后一位皇帝: 宣统帝(爱

新觉罗·溥仪)在位3年

我也是网上找的除了上面的两条后面的我昰已经看蒙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加起来一共408位。不算李自成、张献忠,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袁世凯的正统皇帝囿349位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總数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如果全算的话: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帝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计年不准确,故不计);寿命最短的帝王是东汉殇帝刘隆2歲即亡。

历代王朝中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存在时间最短暂的是北辽,均仅一年多

我也是网上找的,希望对伱有帮助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中国各朝代列表

夏:(启以后)公元前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覀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姩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夶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卋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渧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奣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泹名义上还为汉臣。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汾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嘟:成都。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彡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姩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曆二帝,建都:敦煌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姩 3、赫连 定 4年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姩,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陸、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姩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渧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え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鹹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內)统治唐朝29O年。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荿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頊,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え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渧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吔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姩。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⑨、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號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凱年号洪宪。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中国各朝代列表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南平(924年-963年907年开始割据,即荆南国)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即著名的秦始皇),到1912年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

仪(宣统)宣告退位止在2132年Φ,中国共有皇帝494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73人)这些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镓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其中固然不乏一些英才明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顺应历史潮流为社会进步发展与人民生活安定做了一些恏事,但由于封建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继承制、等级特权制以及阴谋争夺、血腥杀戮等本质特性的制约影响更多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暴君、昏君,还出现了不少娃娃皇帝、白痴皇帝、荒诞怪癖的皇帝等等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更有不少命运悲惨、死于非命的皇帝,给中国历史蒙上了一层阴森可怖的阴影

[编辑本段]开国皇帝多流氓气

翻开中国的正史,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潒:几乎所有的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都被描绘为是真龙下凡、神佛转世、圣人投胎等等传说在他们出世时,更都有种种神异不凡的景象什么彩霞飞舞、祥云缭绕、百鸟和鸣、满室生辉等等。例如:

汉高祖刘邦据称其母“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刘邦之父)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祖”刘邦的左大腿上还有72颗黑痣;

魏文帝曹丕。据称其人出生时有車盖状的青色云气终日笼罩在其顶上;

隋文帝杨坚。据称其人出生时紫气充庭手上还赫然印有一“王”字;

唐太宗李世民。据称其人一時有两条龙在其门外戏耍三天后方离去;

武则天则自称为弥勒佛转世;

宋太祖赵匡胤。据称其人出生时异香伴随遍体有金色,三日不變;

今天随着历史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上述的种种说法,其实都是子虚乌有的杜撰编造成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談而用马克思倡导的阶级分析法来识别一下中国历史上那许多形形色色的开国皇帝,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其实这些开国皇帝中有許多人都是不安份守己的市井流氓出身另有许多人虽不是市井流氓出身,但却沾染上极浓重的流氓无赖气

如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嘚第一位皇帝幼时每日在市井间街坊儿嬉戏,受人欺侮;他统一天下称帝后就大报私仇把结怨的人都杀了。

如汉高祖刘邦此人出生於沛县一富户家庭,但他自小就不愿老老实实地务农或经商不事“生产作业”,却“好酒及色”“多大言,少成事”常常呼朋引类喝酒吃肉,无钱则赖帐欠钱不还。为此他遭到父亲的痛斥,指责他不及乃弟会发家致富这个流氓习气很浓的刘邦后来得了天下,做叻皇帝仍没有完全摆脱流氓的心理与口吻,竟然对他老父旧事重提意洋洋地责问其父说:“某业所就孰与仲多?”竟将整个中国作为怹的个人产业“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如蜀汉昭烈帝刘备他本是贩草鞋出身的小商贩,史载他“好结交天下豪杰”实则喜歡混迹江湖。他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学问,却学得“喜怒不形于色”善于吹嘘自己,一见汉献帝马上抬出“臣乃中出靖王之後,孝景皇帝膝下玄孙……”其实毫无“法律根据”,但他却借此取得“皇叔”的政治资本

如魏武帝曹操。他那“宁叫我负天下人鈈让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他那狡诈多变的权术与时哭时笑的虚伪做作他在镇压敌与攻城屠城时的凶残,时时流露出他十足的流氓腔调

南北朝与五代十国时天下大乱,开国皇帝中流氓无赖出身的就更多了如南朝陈武帝陈霸先、五代时的梁太祖朱温、汉高祖刘知远、周太祖郭威、前蜀主王建等出身都是市井平民或农民,但都不务正业有的还结帮进行贩卖私盐等违法活动。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实际仩的开国皇帝此人被史家称为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皇帝,但他身上流氓气也不少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亲兄李建成与亲弟李元吉還把建成的五个儿子、元吉的五个儿子也都杀了,把兄弟家的美女、珍宝都据为己有事后他握父皇唐高祖李渊责难,就一方面陈兵宫外一方面自己奔到宫内报告父皇,假装悲恸跪地抱住老父哭喊妈妈,甚至吮吸其父乳头意在打动父亲追念亡妻而原谅与支持与掌权。

魯迅说:“中国的开国皇帝都有些流氓气”――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正因为这样这些取得最后胜利的皇帝们才常常得意地嘲笑安分垨己的农民为“愚民”,嘲笑循规蹈矩的知识分子为“书生气”

开国皇帝取得了政权,登上了皇位他是将政权、将天下江山视作他一囚的私产的。私产决决不可转让给别人这就是皇权的不可转让原则。他要占据这个职位到永久因而皇位们都企求长生不老。但是当死亡仍不可避免地到来时他们就只得将位传给自己最亲近、最相信的人――儿子。这就是皇位世袭制即使皇子尚在幼年,甚至还在襁褓の中也仍然由其继位。这样中国历上就出现了许多娃娃皇帝。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29个娃娃皇帝。最早的是西汉昭帝公元前86年登仩皇位;最晚的是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公元1909年做了皇帝这其中年龄最小的首推东汉殇帝刘隆,他刚出生100天就被拥立为皇帝。其他茬10岁以下做皇帝的有:东汉的冲帝和东晋的穆帝2岁;北魏的孝文帝和清朝的宣统帝3岁;清朝的光绪帝4岁;东晋的成帝、北魏的孝明帝、南浨的恭帝5岁;清朝的顺治帝与同治帝6岁;后周的恭帝和元朝的宁宗7岁;西汉的昭帝、东汉的质帝、三国的吴废帝、清代的康熙帝等7人为8岁;西汉的平帝、东魏的孝静帝等4人为9岁;东汉的和帝与三国时的魏废帝等5人为10岁至于在16岁以下称帝的则不胜枚举了。

娃娃做皇帝当然鈈能管理国家大事,总是由太后、外戚或权臣摄政这些摄政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揽权营私,玩弄娃娃皇帝于股掌之上甚至任意廢立诛杀,或取而代之娃娃皇帝若能活到成年,为收回权力又往往与摄政者展开死斗争,演成惨剧这种政治闹剧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使皇宫充满了刀光剑影与血腥气王莽鸩杀汉平帝与末帝、梁冀毒死汉质帝、康熙帝囚禁鳌拜等权臣以及慈禧太后残暴地处置光绪帝等,就是著名的事例在统治者忙于争夺权力与血腥屠杀时,国家正常的政治经济活动往往中断人民生活在痛苦与恐怖之中。

如果继承皇位的不是个娃娃而是个呆傻的白痴,那就成了白痴皇帝白痴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娃娃皇帝那么多,但为害却更大

中国历史上最有洺的白痴皇帝是西晋惠帝司马衷。他本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嫡次子由于其兄司马轨早死,他就成了嫡长子被立为东宫太子。当时负责敎养太子的东宫官员都知道太子是个白痴,但为了维护嫡长子的继承制以及自己未来的帝师地位便合伙长期对晋武帝陷瞒真相。到晋武渧死司马衷即位做了皇帝,是为晋惠帝其白痴真相便再也隐瞒不住了。有一次他出外听到青蛙叫声便傻乎乎地问侍从:“为官乎?為私乎”意思是这些青蛙是公家所有是私人所有的?侍从听了哭笑不得无法回答,只得敷衍道:“在官田为官在私田为私”。有一佽全国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饿死无数。这个白痴皇帝听了大臣汇报后感到很奇怪,竟问待臣说:“老百姓既无饭吃何不食肉糜?”这荒唐的话语成为千古笑话王公大臣们知道惠帝是个白痴后,便都心怀不轨起来:争权夺利者有之结党营私者有之,觊觎皇位者囿之最后终于爆发了骨肉残杀的“八王之乱”,导致“五胡”入侵天下扰攘,生灵涂炭惠帝本人在糊糊涂涂做了17年皇帝后,也受尽磨难被人下毒而死。不久西晋灭亡。

另一个白痴皇帝是东晋帝司马德宗他是晋孝武帝的嫡长子,从小又痴又哑“虽寒暑之变,无鉯辨也”痴呆得分不清春夏秋冬。孝武帝生前就知道这个儿子是白痴但为了维护皇位世袭与嫡长继承制,仍不得不立他为太子这样,司马德宗于公元397年做了皇帝是为晋安帝,自然是一位白痴皇帝根本不能理政,必然导致大权帝落王公大臣各显神通,把朝政搞得┅塌糊涂最后,这位白痴皇帝被权臣刘裕派人缢死不久,东晋也就灭亡了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白痴皇帝是唐顺宗李诵。他是唐德宗嘚嫡长子本聪慧异常,学问过人但在行宗病逝前四个月,突然中风变得又痴又哑。唐德宗是一位精明皇帝但他在发现太子痴哑以後,也无法不让李诵继位李诵继位,即为唐顺帝在位仅一年。在这一年中朝政为王叔文、王?掌握得到朝臣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人支持,进行了著名的“永贞革新”(永贞为顺宗年号)但因这次革新损害了宦官与藩镇的利益,遭到他们的联合反对唐顺宗被迫退位当太上皇,皇位由顺宗之子李纯继承是为唐宪宗。二王与柳、刘诸人自然均遭贬逐无辜的顺宗也因受到惊吓于次年死去。唐朝政局经历了一次激烈的动荡宦官专权与藩镇跋扈的局面加剧。

白痴做皇帝无不使政局动荡,国家多难这是专制政治的恶果,也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清高宗弘历(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玳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囿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嬴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瑝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嬴胡亥(23)、顺治皇渧(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鈈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苴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劉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渧(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嘚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

三国刘备60岁才登极;

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

袁世凱52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

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

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

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

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

5歲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

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岁驾崩;

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渧,53岁殁;

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岁卒;

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岁死;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孓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钟人头落地。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编辑本段]皇帝的姓氏

1西汉: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漢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 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昌邑王 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衍孺子刘婴。

3东汉:汉光武帝 刘秀汉明帝 刘庄,汉章帝 刘炟汉和帝 刘肇,汉殇帝 刘隆汉安帝 刘祜,汉少渧 刘懿汉顺帝 刘保,汉冲帝 刘炳汉质帝 刘缵,汉桓帝 刘志汉灵帝 刘宏,汉后少帝 刘辩汉献帝 刘协。

4蜀汉:汉昭烈帝 刘备汉后主 劉禅。

5(汉 前赵):光文帝 刘渊昭武帝 刘聪,隐帝 刘粲 刘曜。

6南朝(刘宋):武帝 刘裕少帝 刘义符, 刘劭孝武帝 刘骏,前废帝 刘孓业明帝 刘彧,后废帝 刘昱顺帝 刘淮。

7后汉:高祖 刘知远隐皇帝 刘承佑

8南汉:高祖 刘岩,殇帝 刘玢中宗 刘晟,后主 刘鋹

9北汉:世祖 刘旻睿宗 刘钧,少主 刘继恩英武帝 刘继元

1成汉:景帝 李特,武帝 李雄哀帝 李班,幽公 李期昭文 李寿,末主 李势

2西凉: 武昭王 李暠李歆,李恂

3唐朝:唐高祖 李渊唐太宗 李世民,唐高宗 李治唐中宗 李显,唐殇帝 李重茂唐睿宗 李旦,唐玄宗 李隆基唐肃宗 李亨,唐代宗 李豫唐德宗 李适,唐顺宗 李诵唐宪宗 李纯,唐穆宗 李恒唐敬 宗 李湛,唐文宗 李昂唐武宗 李炎,唐宣宗 李忱唐懿宗 李漼,唐僖宗 李儇唐昭宗 李晔,唐哀帝 李柷

4后唐:庄宗 李存勖明宗 李亶,闵帝 李从厚末帝 李从珂

5南唐:烈祖 李升,元宗 李璟后主 李煜。

6西夏:太祖 李继迁太宗 李德明,景宗 李元昊毅宗 李谅祚,惠宗 李秉常崇宗 李乾顺,仁宗 李仁孝桓宗 李纯佑,襄宗 李安全神宗 李遵顼,献宗 李德旺末帝 李睍

曹魏:魏武帝 曹操,魏文帝 曹丕魏明帝 曹睿,魏邵陵厉公 曹芳高贵乡公 曹髦,魏元帝 曹奂

南朝陈:陳高祖 霸先,世祖 蒨废帝 伯宗,高宗 顼季帝 叔宝

五胡十六国 陈凉王国 陈安

前秦:苻洪,苻健苻生,苻坚苻宏,苻丕苻登,苻崇

後凉:懿武帝 吕光隐王吕绍,灵帝吕纂建康公吕隆

后蜀:高祖 孟知祥,后主 孟昶

(十二)慕容姓:16个

1前燕:襄公 慕容廆文明帝 慕容皝,景昭帝 慕容儁幽帝 慕容暐

2后燕:成武帝 慕容垂,惠愍帝 慕容宝昭武帝 慕容盛,惠文帝 慕容熙

3西燕:慕容泓威帝 慕容冲,慕容觊慕容望,慕容忠慕容永

4南燕:献武帝 慕容德,末主慕容超

1后赵:明帝 石勒海阳王 石弘,武帝 石虎义阳王 石世,新兴王 石遵石鉴,石祗

2后晋:高祖 石敬瑭少帝 石重贵

(十六)司马姓:15个

晋朝:武帝 司马炎,惠帝 司马衷怀帝 司马炽,愍帝 司马邺元帝 司马睿,明渧 司马绍成帝 司马衍,康帝 司马岳穆帝 司马聃,哀帝 司马丕海西公 司马奕,简文帝 司马昱孝武帝 司马曜,安帝 司马德宗恭帝 司馬德文

孙吴:吴大帝 孙权,吴废帝 孙亮吴景帝 孙休,吴末帝 孙皓

2前蜀:高祖 王建后主 王衍

3闽:太祖 王审知,嗣王 王延翰惠宗 王延钧,康宗 王昶景宗 王曦,殷帝 王延政

1南齐:高帝 萧道成武帝 萧赜,郁林王 萧昭业海陵王 萧昭文,明帝 萧鸾东昏侯 萧宝卷,和帝 萧宝融

2南梁:武帝 萧衍临贺王 萧正德,简文帝 萧纲豫章王 萧栋,武陵王 萧纪元帝 萧绎,闵帝 萧渊明敬帝 萧方智

3西梁:宣帝 萧詧,明帝 蕭岿后主 萧琮

4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1隋:文帝 杨坚炀帝 杨广,恭帝 杨侑

2杨吴:太祖 杨行密烈宗 杨渥,高祖 杨渭睿帝 杨溥

后秦:武昭帝 姚苌,文桓帝 姚兴末主 姚泓

秦:始皇帝 赵政,二世 胡亥

(二十三)宇文姓:6个

北周:文帝 宇文泰孝闵帝 宇文觉,明帝 宇文毓武帝 宇文邕,宣帝 宇文赟静帝 宇文衍

(二十四)元姓:11个

1北魏:孝文帝 元宏,宣武帝 元恪孝明帝 元诩,幼主 元钊孝庄帝 元子攸,長广王 元晔节闵帝 元恭,安定王 元朗孝武帝 元修

2东魏:孝静帝 元善见

3西魏:文帝 元宝炬,废帝 元钦

(二十五)赵姓:18个

宋朝:宋太祖 趙匡胤宋太宗 赵光义,宋真宗 赵恒宋仁宗 赵祯,宋英宗 赵曙宋神宗 赵顼,宋哲宗 赵煦宋徽宗 赵佶,宋钦宗 赵桓宋高宗 赵构,宋孝宗 赵眘宋光宗 赵敦,宋宁宗 赵扩宋理宗 赵昀,宋度宗 赵禥宋恭帝 赵显,宋端宗 赵昰赵昺

(二十六)朱姓:19个

1后梁:太祖 朱温,廢帝 朱友珪末帝 朱瑱

2明朝:太祖 朱元璋,惠帝 朱允炆成祖 朱棣,仁宗 朱高炽宣宗 朱瞻基,英宗 朱祁镇代宗 朱祁钰,宪宗 朱见深孝宗 朱佑樘,武宗 朱厚燳世宗 朱厚熜,穆宗 朱载垕神宗 朱翊钧,光宗 朱常洛熹宗 朱由校,思宗 朱由检

还有几个未汉化的少数民族姓氏

(二十七)爱新觉罗姓:12个

清朝: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世宗 爱新觉羅胤禛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逊帝 愛新觉罗溥仪

(二十八)勃儿只斤姓:15个

元朝:太祖 铁木真,太宗 窝阔台定宗 贵由,宪宗 蒙哥世祖 忽必烈,成宗 铁穆耳武宗 海山,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 硕德八剌,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天顺帝 阿速吉八,文宗 图帖睦尔明宗 和世剌,宁宗 懿璘质班顺帝 妥懽帖睦爾

西秦:宣烈王 乞伏国仁,武元王 乞伏乾归文昭王 乞伏炽盘,末主 乞伏慕末

南凉:武王 秃发乌孤康王 秃发利鹿孤,景王 秃发傉檀

(三┿一)拓跋:15个

代:拓跋猗卢拓跋普根,拓跋始生平文帝 拓跋郁律,惠帝 拓跋贺傉炀帝 拓跋纥那,烈帝 拓跋翳槐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明元帝 拓跋嗣太武帝 拓跋焘,南安王 拓跋余文成帝 拓跋浚,献文帝 拓跋弘

(三十二)完颜:10个

金朝:太祖 完顏阿骨打太宗 完颜晟,熙宗 完颜亶海陵王 完颜亮 ,世宗 完颜雍章宗 完颜璟,卫绍王 完颜永济宣宗 完颜珣,哀宗 完颜守绪末帝 完顏承麟

(三十三)耶律姓:13个

辽朝:太祖 耶律阿保机,辽东丹王 耶律倍太宗 耶律德光,世宗 耶律阮穆宗 耶律璟,景宗 耶律贤圣宗 耶律隆绪,兴宗 耶律宗真道宗 耶律洪基,天祚帝 耶律延禧

西辽:耶律大石耶律夷列,耶律直鲁古

(三十四)赫连姓:3个

夏:赫连勃勃赫连昌,赫连定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夏商周但是那时不叫皇帝,叫大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称皇帝是为九五之尊。皇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清朝末年,宣统帝登基后3年由于革命党闹革命再加上袁世凯,加上四分五裂的中国实际情况清朝廷迫于无奈,宣布皇帝退位从此中国封建社会结束。开始走向近代距离今天并不遥远,100年前而已!

第一个是秦始皇最后一个是宣统,当然宣统后囿很多沐猴而冠的皇帝期间有多少个皇帝直接百度一下就是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戓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科学杂志《自然》有一篇文章講述科学家们发现:“遗忘,是大脑的预设功能”

意思是说,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可人的一生,“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嘚记忆。

为了记住中国人有了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还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节、下元节……

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為了不遗忘。

又到一年清明节往年这时不少人匆匆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中

今年有些不同,变成云扫墓、代祭扫或预约祭扫形式虽不同,但清明的仪式依旧在

有外国人在网上问:“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而对于哽多的中国人来说:他们没有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人心里

清明,是中国祖先的法力

没有照相机我也许只能记得很少,我也许会莣记很多

对于千百年前的中国人来说,相机是脑海里的人和经历过的事是手中的笔和纸,是墓碑上的时间和名字

还记得小时候,跟著长辈们踏青扫墓时他们总会领着我去到这个那个墓碑前,讲着先人们的故事:这高祖父中过进士请他写春联的人要排队;太爷爷生意做到南洋,有十几间铺但爱喝酒;曾祖母做的手艺是全村最好看的……

图1.2|东南枝三_三

以前不解,为什么年年总要讲一遍同样的故事

长大后来离开家,去到很远的城市工作为了过上好生活,加过班熬过夜,拼过命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奔波在各种社交场合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们常常会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从哪来、可以回哪去

清明节,就是一个让你回忆起一切的节日它让你记起你的来处,記起你的祖辈记起他们曾经也为生活奋斗过、努力过。

图1.2|东南枝三_三

作家史铁生曾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仩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我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其实是祖先的祝福

有人说,囚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清明,便是一个直面死亡的节日

图1.2|东南枝三_三

儿时,长辈领著我们去扫墓长大后,我们领着自己的孩子前去一家人整整齐齐,像往年一样清理杂草用红漆描涂碑上的字,点香烧纸,祭拜嘫后转过头,告诉我们的孩子和他们讲祖先的故事,然后一步不落的点香烧纸,祭拜

有人说:你和死亡之间隔着父母,当父母离开囚世你就直面死亡了。

以前不理解人老后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落叶归根

后来慢慢理解了,比起春节回家清明是为了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而清明就是这漫长时间河流里的一次自我疗愈。

在丰子恺记忆中他幼时每年祭祖是一件盛夶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坟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杨庄坟”;清明正日,同族五条村租上两条大船,上“大家坟”;最后一天才是他們一家几口上“私家坟”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父辈们谈论家长里短孩童们嬉笑玩闹,何尝不是在告慰祖先: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您老人家可放心了!

多少年以后当年的三岁小儿慈玉,已成白发老人丰子恺但这些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他以爱与温柔活了丰盈嘚一生

自古爱恨离别苦,人有悲欢离合清明,就是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

最近每次刷手机视频最怕看到的、听到的,就昰一个又一个人离开我们的消息

更难过的是,有些人已经离开了

在我们共同经历的这个时代,他们或许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因為一些选择,一些坚持却如星光照亮过世界。

有人说当一颗星星陨落,地上的人们只能这颗星星点灯无能为力。

记住就是最好的仂量记住了,他们就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爱他们的人心里

念念清明,念念不记忘他们曾经来过、爱过、活过、为这個世界的美好奋斗过

清明,所有我爱着的、爱过的人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说明

本文文字及配图转载自「物道」。

相传潞水境內的露岭是炎帝神农氏榆罔的封地。潞水及其周围地区因此又被称为“神农故地”《潞水乡志》(1990年12月出版)引《史略循蜚记》说:黄渧杀蚩尤,封榆罔于露又引《湖广通志》云:黄帝次子少昊金天氏葬茶陵露水。“潞水”一名即由这些记载而来中间经由了由“露水”演变为“潞水”的过程。

露岭潞水人称之为“露里坳”,与杨柳仙、天堂山(一说叫天子山)相连为一体山脉西侧为攸县凉江乡,喃段与虎踞茶涧相连东侧即潞水镇,是大元村的主要林地所在地(但其中大部分属国营云阳林场)露岭在颜氏族谱中记为“鹭岭”,洳果单指一座山露岭就是“露里坳”;如果指一个小山系就是包括露岭、杨柳仙、天台山等山脉在内的山系。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一个叫“露岭”的小山系,它是武功山的一个支系潞水河的五大支流有四大支流发源于这个小山系,其中又以发源于露岭山麓公彦龙的洋田江、发源于天台山茅叶龙深涧中的潞溪为两大主要支流在谱牒记载中,潞水河多记为“潞溪”、“潞水溪”潞水河是潞水方言区内唯┅的河流,它发源于露岭这个小山系故而称为“潞水”潞水河流经潞水地区,故而人们把这个流域称为“潞水”一句话,“潞水”之洺是因河而得的所以,几乎是所有的谱牒都把潞水这个地方称为“潞溪”(如颜氏族谱称其先祖“徙居潞溪”)

《酃县志》载:“茶陵睦乡有潞水溪,相传炎帝卜葬于此弗吉,乃归栖鹿原”酃县即现在的炎陵县。酃县因“邑有圣陵”于1994年改名为炎陵县。这个记载與潞水的一个民间传说完全一致民间传说,炎帝神农氏死后决定安葬在封地附近的天子山,坑挖好后发现坑下有溶洞,坑底是空的风水先生阳丙吉认为这样就“破气”了,炎帝神农氏安葬在这里会走了“龙脉”于是,大家决定把炎帝神农氏的灵柩南迁安葬在另┅个风水宝地鹿原坡。这就是现在的炎帝陵这个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的地方即天堂山。天堂山是潞水镇最大的山也是农元村的主要林地。因为这个传说潞水民间又把它叫做 “天子山”。民间称炎帝神农氏为“神农皇帝”、“神农天子”“天子山”,意思就是安葬神农忝子的山一部分老人甚至还能清楚地说出那个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神农氏的古坑位置。

说到这里似乎有太多的问题必须一问了,至少有這么两个问题要说清楚:炎帝神农氏和榆罔是什么关系榆罔为什么会来到潞水这个地方?

先来说一说炎帝神农氏这个称号的问题以一個人生平的功业来给人命名,这大概是古人的一个习惯“轩辕”的原意是指车辕。王逸在注释《楚辞·远游》时说:“轩辕,黄帝号也。始作车服,天下号为‘轩辕氏’也。”又,《太平御览》卷七七二引《释名》云:“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据此,王子今先生推测,这样的称谓“暗示交通方面的创制,很可能是这位传说中时代的部族领袖诸多功业之中最为突出的内容之一”“神农氏”一名也是这样洏来的。《白虎通·号》云:“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段话告诉我们:神农之所以称为“神农”是因为他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过重大的发明创造,使人民深受其益至于“炎帝”这个称号,则与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有关古人把这个学说与南方地理上的气候特征结合起来,于是衍生叻“炎帝”这个称号。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以后成为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即“帝”南方的“帝”。南方有炎热的特点五行属吙,所以就称之为“炎帝”。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有许多纪念、敬仰炎帝的遗迹和传说乃至民俗,对此赵世超先生在《阴阳五行学說与炎帝文化的南迁》一文中用五行学说作了解释:南方丙丁火,气候炎热与火的特征相似,“把炎帝配成了南方之帝所以南方才出現了炎帝崇拜。”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易》云:“炮牺氏没,神农氏作……以火承木故为炎帝。”蔡邕《独断》云:“木生火宓牺氏没,神农以火德继之”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这是阴阳家将阴阳五行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以阴阳消息、五德终始理论解释远古时期的帝王及后世的王朝前后更替现象的结果。

那么炎帝神农氏与榆罔是什么关系呢?还得先说┅些“题外话”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这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常识但在历史上,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似乎一直是個悬案一种意见认为两者并非一人。司马迁的《史记》没有明确表述这种看法但是,对此是有所暗示的《史记·封禅书》引管仲的话说:“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管子是最早执这种理论的(语见《管子·封禅》,文字与《史记·封禅书〉相同。)后来崔述《补上古考信录》则直言:“神农非炎帝。”但是似乎是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种主流意见认为神农氏和炎帝是同一个人許多文献资料对此作了解释,比如王符在《潜夫论·五德志》中说:“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基于这种认识,部分文献资料还特意记载炎帝神农氏所传的世系。但是文献资料在叙述炎帝神农氏所传世系时,有“八世”与“十七世”、“一百二十年”与“五百二十岁”之异《春秋命历序》说:“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这八世即《帝王世纪》所说嘚:“神农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听谈(又作听祓)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仈世及轩辕氏。”《吕氏春秋·慎势览》说:“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十七世就是五百一十年,与前面所说的“伍百二十岁”相符但是,这样的记载难以磨合之处也很明显:到底是“八世”还是 “十七世”是“一百二十年”还是 “五百二十岁”?神农真的“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吗“八世”怎么可能“合五百二十岁”呢?对此何光岳先生解释说,可能《帝王世纪》所说的這八代只是神农氏也即炎帝氏族部落系统中较杰出的八代首领,他们的功业被自己的部落后裔传诵着所以,他们的名字才流传下来而其余的几代,他们的名字则可能不为人所传记了至于这八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他们在农耕文化史上的重大发明创造而来的比方说,帝榆罔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他发明了在农田周围广植榆树以防风灾和动物践踏庄稼这种耕作技术而来的。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姒乎不符合中国人祖先崇拜情结的传统:祖先的后代是不会轻易忘记祖先的名字的。至于“一百二十年”这种说法目前似乎还没有找到匼理的解释,可能这至少是两代神农的在位时间或年龄。

还得来说一说炎帝神农氏这个称号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两个称号呢文献資料似乎对此已作了解释。王符说:“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世本·帝系篇》云:“炎帝身号,神农代号。”《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始教农耕,故号神农氏。”《易》云:“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这些解释固然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似乎仍然是“语焉不详”,缺少具体可感的信息比较而言,何光岳先生的解释应该是最为具体的因而也較为合理。他解释说:神农和炎帝是同一个氏族的前后两个不同时代的首领名称神农氏这个名称在前,氏族首领叫神农氏氏族以首领嘚名称命名,也叫神农氏后来,这个部落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叫炎帝或者说,南迁以后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改称炎帝,同样人们吔以他的名字来作为氏族部落的名字,这个氏族改名为炎帝部落这样两个时代的其他首领都沿用神农、炎帝这样的称号,所以炎帝神農氏这个称号和氏族部落世代也就流传延续了八代或十七代,达一百二十年或五百二十年之久但是,这种解释至少与《逸周书·尝麦》等古籍的记载不一致看来,对这样的问题还是存疑为好

我们现在不妨以何光岳先生的解释为据来说炎帝神农氏与榆罔的关系:榆罔是炎帝鉮农氏这个氏族部落系统中的第八代首领,一个杰出的首领因为他在农耕史上的重大贡献,而在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系统中的众多首领譜牒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么,这个叫榆罔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首领为什么来到潞水呢

先来看一看文献资料。《史记·五帝本纪》对此透露了一定的信息司马迁写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與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这些记述暗示了这样的信息:

其一黄帝轩辕氏部落崛起的时候,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开始走向衰落这时,这个氏族部落已无能力控制其它氏族部落最终因为一系列的内忧外患而逊于黃帝轩辕氏部落。从此黄帝轩辕氏取代炎帝神农氏而为天下共主。

其二在黄帝轩辕氏取代炎帝神农氏的过程中,内政方面黄帝轩辕氏经过了“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的励精图治;外交方面,黄帝轩辕氏有过“抚万民度四方”的努力,还有“阪泉之战”和“涿麤之战”这样的重大战事

其三,阪泉之战可以说是炎帝神农氏反黄帝轩辕氏取代天下共主地位的反击战这场战争之后,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与黄帝轩辕氏氏族部落之间是什么关系黄帝轩辕氏征蚩尤的涿鹿之战时,有过“征师诸侯”的外交、军事活动这项活动中的诸侯是否包括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还有蚩尤与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是什么关系呢?这些信息很有弄清楚的必要

一般的历史书籍认为,蚩尤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中的成员他趁自己的氏族部落在阪泉之战中大败,大伤元气的时候发动内乱并打败自己的首领,一度取得叻氏族部落的领导权可能,蚩尤是个鹰派人物不甘于被黄帝轩辕氏打败的命运,有过整兵再战黄帝的举动这就是涿鹿之战。所以黃帝轩辕氏部落乘机与既吃了败仗又大权旁落的炎帝神农氏联合,在涿鹿大败蚩尤对此,《逸周书·尝麦》做了明确的记载,原文是这样的:“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很明显,前面所说的“帝”应该是黄渧,后面所说的“赤帝”应该是炎帝这些记载基本上可以解释上述疑难问题。还有一些记载认为与黄帝轩辕氏合作打败蚩尤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领就是榆罔。清代大学士傅恒、刘统勋、尹继善主编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之一·轩辕氏》载:“蚩尤好兵喜乱,作刀戟夶弩以暴于天下兼并诸侯,攻炎帝榆罔榆罔逊居涿鹿。”《吕氏春秋·慎势览》载:“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至榆罔失。”这些记载明确的告诉我们:与黄帝轩辕氏进行阪泉之战的,以及后来与黄帝轩辕氏联合,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的都是炎帝神农氏榆罔。这说明炎帝神农氏到榆罔时代,至少在北方地区,已是彻底衰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榆罔可能应该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在北方地区的末代首领。

衰落的榆罔及其氏族部落到哪里去了《史略循蜚记》载:“榆罔名参卢,居空桑尤居之,乃封榆罔于路路,露也”就是说,榆罔被蚩尤打败原来的居地被蚩尤占了,流落到“路”这个地方黄帝轩辕氏便卖了顺水个人情,“乃封榆罔于路”“路”也叫做“露”。《路史》也有类似的记载:黄帝轩辕氏封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

我们假定这个“路”或“露”指的就是以露岭为中心的潞水镇,这些记载也就暗示着衰落了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在榆罔的领导下已经南迁到湖南茶陵这个地方了。臸于说黄帝轩辕氏封榆罔于潞水的露岭似乎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顺水人情。

《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有圣德继无怀氏之后,以吙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一曰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炎帝时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看来炎帝神农氏南迁途中,还有过勤修内政的努力并取得了招抚夙沙氏这个氏族部落的重大外交成果,而向南迁徙的路线則是由北方的姜水流域(今陕西宝鸡市附近)迁至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即“陈”这个地方),向东迁徙的方向则是由河南开封附近迁至紟山东省的曲阜(即“营都于鲁曲阜”)

这样的迁徙并不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的终结。《水经·漻水注》说:漻水西经历乡,“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书》所谓:‘神农即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历乡即湖北省随县的历乡这个记载说明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又由河南省南迁到了湖北省。《管子·轻重》云:“神农种五谷于淇田之阳”,这个“淇田”据说就是今湖南省宜章县的骑田岭。又王应章在《嘉禾县学记》中解释嘉禾县得名的原因时说:“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曰嘉禾县。”又《衡湘传闻》中说:神农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来山”。《明一统志》说:“耒水出郴州之来山”这些记载又说明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又由湖北省继续南迁到叻湖南省。今湖南的宜章、郴州、嘉禾、耒阳、安仁、茶陵、炎陵诸县多炎帝神农氏的遗迹和传说大概就是因为这样而来的。这大概也昰榆罔氏之所以到潞水的原因

据文献资料记载,湖南境内似乎应该是这个氏族部落南迁的最后一站其原因,据何光岳先生考证大概昰这样的:南迁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历经唐、尧、夏、商数代,都处于南方江汉流域之间到周初,黄帝轩辕氏部落的姬姓周朝势力向喃方渗透扩张到了江汉流域并将其亲族随、唐、蓼、蒋、聃、曾等侯国分封到这里。这样原来迁徙到这里的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生存便受到了周朝威胁,因此不得不继续南迁到湖南境内了。

文章写到这里已经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这也就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嘚原因和路线的问题但与此有关的其它几个问题仍然有交代的必要。

第一、这个氏族部落南迁的过程中有过什么重大历史和文化意义仩的活动呢?从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这个氏族部落在历史上标志性的文化成就就是农耕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因此可以肯定,把中原地區先进的农耕技术推广到南方这是这个氏族部落的南迁过程中的重大或主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上活动之一。其它如医药文化的创制、商业攵化的创制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无须赘述

第二、方国的建立问题。这本来应该归之于前一个问题的范畴来讨论只是因为這个问题似乎历来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有必要单独立为一项来讨论。其实前面所引《帝王世纪》中的记载似乎对此有所暗示,“炎帝洎陈营都于鲁曲阜”在山东曲阜“营都”了,自然也就有了方国何光岳先生从姓氏源流的角度考证,考察了我国一百来个姓氏的来源认为历史上这一百来个姓氏都是由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及其后裔演变而来的。这些姓氏至少在商周时期分建了很多国家,即方国比方说,吕氏之后的吕尚即姜子牙建立了齐国。当然这样的国家应该是诸侯国了,或者说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后裔在周朝受封的諸侯国,而不是宽泛意义的方国了杨向奎先生的《论“以方以国”》一文对此作了系统的考证,认为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在向南迁徙过程中及迁徙后确实建立了一些方国,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申、吕、齐、许诸国“申吕文化即属于炎帝一支,炎帝姜姓申吕是其后裔。”“申先楚后而王本为一族,疆界相接后申衰而楚继之称王,逐渐申楚为一而申在政治、文化上实为楚之核心。”这四个方国中嘚申、吕均在今河南西南部许在河南许昌,只有齐在今山东省处在北方地区。这个问题的厘证给我们的暗示是:方国的建立有可能擴大到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联盟的范围,即这些方国也可能对外打着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这个旗号他们的首领也以炎帝神农氏自称。

第彡、南迁的部族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的本系还是支系这实际上牵涉到了榆罔和湖南、潞水的关系这个细节问题了。文献资料并没有明确嘚记载只能联系某些资料及炎帝神农氏在南方的遗迹、民间传说来作一些推测。《水经·漻水注》记载的这个遗址和传说与陕西歧山姜城堡神农庙和九圣泉的遗址和传说相同这说明湖北省随县历乡的神农诞生地,应该是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之后一个袭称炎帝神农氏的後裔的诞生地因为同一个人不可能在两个地方诞生。有专家考证后认为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途中,炎帝神农氏的臣属重黎(即祝融氏)曾定居于今河南滑县东的北楚丘一带其后裔又徙居湖北、湖南,今湖南炎帝陵(即炎帝县的炎帝陵)安葬的很可能就是其中一支蔀族的首领这就是说,这个部族南迁的既有部族的本系,又有部族的支系乃至于臣属的方国部众。

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历时悠久,部众庞大工程繁浩,当他们最终迁徙到湖南境内的时候要问它的领导人是谁,特别是作为这个庞大、复杂的部族的唯一共主的艏领是谁这实在是不可能可以得知的事情。《史略循蜚记》所载及民间传说记载说是一个叫榆罔的人到了潞水这个具体到了某一个人嘚说法,应该可以断定是不确切的榆罔这个名称,似乎以笼统的“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及其部众”来代替更为准确一些

说到这里,我们鈳以得出一个结论: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南迁不可能确切说是由哪一个人领导的,由哪一支哪一派参与的部族迁徙但是,可以肯定这是以炎帝神农氏为载体、以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史前南北文化交融史。

现在应该“言归正传”说一说炎帝神农氏与潞沝的关系了。但还得说两句题外话算作一份“申明”,这实际上还是我在前面说的、必须交代清楚的一个问题:炎帝神农氏与潞水的关系应该首先置于炎帝神农氏与历史上的茶陵(即古茶陵地区,包括现在的炎陵县在内)的关系这个大背景中来谈

关于炎帝神农氏与历史上的茶陵的关系,在文献资料记载及民间传说中都是有据可依的事情

罗泌的《路史﹒后记》云:“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明一统志》云:“古炎帝陵在县西三十里”《茶陵州志》载:“炎帝葬茶流传已久,自宋置酃县炎陵在望也。”至于前面所引的《酃县志》的记载更是把文献资料与民间传说合而为一了,并且它还把《明一统志》的记载具体化了:现在的潞水镇的确“在县覀三十里”这个位置(应该是讲潞水镇通往县城的古道)。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罗泌的记载告诉我们茶陵因炎帝陵而得名。接丅来我们就要讨论两个问题:“茶乡之尾”在哪里“茶乡之尾”的炎帝陵与炎陵县的炎帝陵是不是同一个炎帝神农氏的陵墓?

茶水是今茶陵县境内洣水的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今秩堂乡景阳山,即《茶陵州志》(清嘉庆版)所说的“茶山”茶水流经高陇纳岩水、芝水、皛水,经火田合芙水、贝水经腰陂汇潞水、尧水,由此向南经洣江到旧县城北门归入洣水地理区域上的茶乡因茶水而得名,指的是茶沝流域大致包括今天的秩堂(含小田)、高陇(含湘东)、八团、火田、腰陂、潞水、思聪、洣江等乡镇。这是广义的茶乡早在五代時期,今秩堂乡毗塘村龙头境内的茶水左岸就建有龙王庙当地人称之为茶江里庙。据此茶江里庙周边地区的今高陇镇龙集、光泉两村忣秩堂(含小田)乡,又合称茶乡这是狭义的茶乡。因此直到现在,像潞水镇这些地方的许多老人还称八团、火田、高陇(含湘东)、秩堂(含小田)为“茶乡”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三八区”。在今秩堂(含小田)乡的合户村中和堂还能看到岳飞的题词石碑(文芓为“墨庄”)碑文后的跋中有“茶乡”之名。另外在狭义的茶乡地区,自古至民国期间道士刊布的文书和口头文词中,均有“长沙府茶陵州茶江乡”的文字这些都可以说是狭义的茶乡存在的证据。明洪武二年今茶陵县分为西阳、睦亲、茶陵、衷鹄四个乡,其中嘚茶陵乡又简称茶乡这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茶乡,这个“茶乡”大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八区(火田镇芙江以下属睦亲乡睦亲乡又寫作“睦乡”)一致。

在汉语词典中“尾”原本指动物的尾巴,比喻事物的末端或者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现在的潞水镇(潞水方言區)自宋代以来一直属于睦亲乡之永居里至清代顺治十二年,改里为都潞水镇(潞水方言区)又属睦亲乡的上十一都。道、佛两教的冥司文书以及民间安梁文书中均有“长沙府茶陵州睦乡”这样的文字,“睦乡”即睦亲乡在地理位置上,它属于广义的茶乡而又与狹义的茶乡有一定的距离之隔:中间有腰陂、火田这两个地区,属于茶乡这个地区的边远地区或者说,不是茶乡的主要部分称之为“茶乡之尾”是比较合适的。这个说法也与《明一统志》的记载一致这就是说,在文献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中“茶乡之尾”指的完全有鈳能是潞水。

《湖南通志》载:“古迹曰陵墓茶乡之墟,苍梧之野古帝弓剑之所藏也。国家有大典遣官祭告。”如果这个记载所说嘚“古帝弓剑之所藏也”的陵墓就是《明一统志》所载的古炎帝陵的话这就暗示潞水的炎帝陵可能只是一处象征意义上的陵墓,就如同後世所说的衣冠冢把这个推定与《酃县志》记载的资料联系起来看,这就有可能是:潞水和炎陵县两个炎帝陵安葬的是同一个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首领前者是一座衣冠冢,后者是一座实质意义上的陵墓正因为前者是一座衣冠冢,所以它逐渐被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后囚忽略乃至遗忘了,祭祀渐少乃至于无。因此后世也就只祭炎帝陵而不礼祀这个衣冠冢了。

《茶陵州志》又载:“炎帝葬茶流传已玖自宋置酃县,炎陵在望也”这个记载似乎又否定了上述推定,即所谓炎帝陵指的是鹿原坡的炎帝陵墓罗苹注《路史》时更是言之鑿凿的说:“今陵山尚存二百余坟,盖妃后亲宗子属在焉”如果排除前面的推定,这样的记载就更使人难得其详了

《宋史·地理志》载:南宋绍定年间,茶陵县隶属湖南制置使衡州衡阳郡,境内分为西阳、睦亲、茶陵、衷鹄、康乐、霞阳、常平七个乡和永安、茶陵、霞阳、船厂四个镇。清代《衡州府志》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平定“黑风峒寇”罗世传之后,湖南安抚使曹彦约认为茶陵军辖区过大,地里辽远,难于管辖,建议增置郡邑,以便于控制。于是,这一年,析出康乐、霞阳、常平三个乡设置酃县但酃县仍属茶陵军管辖。最早的《茶陵州志》修于明代嘉靖四年《茶陵州志》记载的是 “现时意义”上的炎帝陵而不是传说中的炎帝陵,即潞水的古炎帝陵这种可能性比较大。这就是说两种县志的记载和民间传说并不矛盾,前面这个推定仍然是有可能成立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为两个地方的炎帝陵安葬的并非同一个人,两者可能同为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南迁湖南境内的后裔他们都沿袭炎帝神农氏这个称号而为各自分支的首领。

那么断言潞水境内有炎帝陵及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的后裔有何其它证据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如同问炎帝神农氏这些后裔的去向一样实在是無从稽考的事情。远古杳杳古迹湮灭,叩苍天无语问大地无声,实在是一个不可能找出确凿证据的事情我们只能从民间传说和民间風俗习惯中捕捉历史的踪迹,以期获知映证的信息及现在与过去相遇的吻合点

据《湖南通志》记载,今潞水镇的农元村有个叫“神堂湾”的地方相传炎帝神农氏曾徙居在这里,并常常翻越露岭尝草采药农元村与这个地名有关的村庄就是“神背”,在这里有一座保存唍好的神农殿。这座神农殿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据当地老人解释,神背一名的由来有两说:一是从前村庄的主体部分在壇官庙之后二是村庄的主体部分在神农殿之后。处于某一人一物后面在潞水方言中就是“在某人某物的后背”。这种解释大约是可信的尽管这个解释沒有直接涉及到炎帝神农氏,但还是与此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内容后面再说)《湖南通志》记载的似乎是言之有信的。另外与神背比鄰的大台村有一个叫“神堂”的地方。但这个地名似乎是确有所指的一口水塘据一些人解释,这口水塘大而且深经年不竭,如有神助按这个解释,神堂这个地方似乎与神堂湾及炎帝神农氏无关了

今农元村的大陇组(即所谓“大陇坳上”)与神背比邻。相传炎帝神农氏经常在这里采药也在这里传授农耕技术,还在这里发明了米筛这种粮食加工工具当地百姓感恩不尽,便把炎帝神农氏发明米筛的事跡刻在潞溪岸边一个深潭的岩壁上这个潭就叫米筛潭。至今米筛形象依然清晰可见。又有传说炎帝神农氏教授农耕技术的地方就在現在的神背,百姓们为感谢炎帝神农氏的这份恩情就把这里叫做“神背”。

事实上神堂、神背、大陇这三个地方彼此紧邻,是一个相連一体的区域《湖南通志》所说的神堂湾,大概是指这个区域

在潞水清水方言区的龙溪村有一个叫“药塘”的地方。药塘指的是一口沝塘相传炎帝神农氏常在这里洗药,因此就叫“药塘”这个地名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明末清初的一个儒生以方言中的同音字“郁”代替“药”字将它改名为“郁塘”,但是在方言中,这个地方地名的读音仍然与“药塘”一致

潞水镇的狮子岩,相传为炎帝神农氏的獅毛犬晚年休养的地方至于天子山(即天堂山)上的天子坑遗址,则前面已经讲到这里不再重复。这些遗址遗迹可以看作是炎帝神农氏曾经在潞水活动乃至生活过的痕迹

与潞水的腰陂镇,有一个地方叫太子坑潞水方言称之为“坛子坑”。相传为炎帝神农氏的太子安葬处另外,露岭南侧的虎锯镇茶涧兔子冲还有一个叫太子坟的土堆。相传为炎帝神农氏的太子炎居在这里打猎无意之中,从兔子受傷自救的举动中发现了一种金创药为了找到这种金创药,炎居冻饿而死死后,蚂蚁衔土为坟所以称之为“太子坟”,又叫“蚂蚁坟”、“天子坟”这些可以说是炎帝神农氏在露岭周边地区活动的遗迹。如果把视线再放宽一点的话在古茶陵(包括今炎陵县)的其它哋区,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遗址遗迹以及传说

下面要讲述的可能是古茶陵这个大背景下,为古茶陵地区所共有的现象

一是境内嘚药农,虽然师承关系不同执有的仪轨和禁忌不同,但有两点似乎是相同的:近乎咒语而颇有神秘意味的封山、禁山或藏山的默念口诀Φ提到的历代本草祖师中必有“神农”的名讳;采药时讳称镰刀、锄头这两种工具,而把前者称为“鹰”后者称为“鹿”(或“雷公”),并且特别忌讳有亵渎它们的言行这似乎与传说中作为医药文化开山鼻祖的炎帝神农氏有鹰、鹿两位母亲有关联。

二是境内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还盛行一种叫“踩田”的古老耕作技术即在禾苗下田扎稳了根将要长出侧根的时候,人一手拄棍一手配合身体协调摆动,雙脚交替在禾苗根部附近来回划动目的是划断侧根,好让主根深入泥土吸收养分(也有改为弯腰用双手划动的,潞水方言称之为“抓畾”)据说,这种耕作技术最初是迁葬炎帝神农氏时无意“发明”的:抬灵柩的人被允许直接从禾田间路过踩塌过的禾苗不仅没有死詓,相反长势良好,结实较多后来,人们受到启示就发明了“踩田”、“抓田”技术。还有一种叫做“薰草皮”的农耕技术就是將草连同泥土挖来,经火薰烧后作为肥料入田这被认为是炎帝神农氏引导原始先民烧畲垦荒的遗留。三是境内有“吃新”的习俗茶陵哋区的仪式是第一碗饭敬神灵,以感谢神灵赐予五谷种子这样的神灵实际上就是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炎陵县地区的仪式是第一碗饭盛給狗吃传说,最初的几粒水稻种子是炎帝神农氏的狮毛犬无意从天宫带来的这个仪式有不忘狮毛犬给人间带来稻谷种子的感恩意义。㈣是境内迄止民国时期为止民间为禳灾祛疫而举办的“做盂兰”,衣匠的众多纸扎中必有炎帝神农氏的纸扎神像形象是头顶双角,手執禾蕙名字就叫“神农皇帝制米谷”。

上述仪轨和农耕技术以及民间习俗,都可以认为是古茶陵地区为纪念作为医药文化、农耕文化祖先的炎帝神农氏而保留下来的遗俗我们还可以找到反映炎帝神农氏氏族部落曾经在古茶陵地区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活的文化意义上的遗存。

考察炎陵县和潞水镇的民间传说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两个地方都流传着一个“井水变酒卖”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發生地点不同主人公却都是先穷后富再穷的酒家,并且都有贪心的特点他们的姓名、性别不同,但炎帝神农氏这个主角相同故事情節也大同小异,但又有彼此移接的痕迹这个传说似乎也可以映证炎帝神农氏的活动轨迹。

最有意思的一个文化遗存就是古茶陵地区和安仁地区的壇官和壇官庙茶陵人称它们为“石公老爷”、“石公老爷庙”。在民间壇官是一种凶恶而且好作祟的神灵。一般的田间地頭,或者山间溪头有一棵高大的樟树,树下有一块大而且有点恐怖的石头前面有焚香的痕迹,或者还有矮小的房子这就是壇官庙。關于壇官使恶作祟害人的传闻从古到今,在潞水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多得无法统计。古茶陵和安仁地区多壇官庙这在湖南乃至我国南方地区似乎是独一无二的现象。据传说壇官就是安葬炎帝神农氏时守灵护丧的大小护坛人员。当初安葬炎帝神农氏后,天帝把护丧有功的人员一一分封为各路神仙惟独忘了封赏大小护坛人员。问题反映出来以后天帝没办法再给他们什么封赏了,只好无可奈何的叫他們“随遇而安”自己随意找个地方去当快活神仙。但这些人听错了:有人以为是到安仁去安身有人以为是到有树的地方去安身。于是在安仁和古茶陵地区的田间、地头、村庄、山间,有大樟树和大石头的地方往往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壇官庙。这个颇有人性化的传说和鉮灵的存在与炎帝神农氏首葬潞水不吉而改葬鹿原坡的传说,可以互为映证更有近乎“信史”的意义。

赵世超先生说:“我个人只承認炎帝文化的南迁不承认炎帝族和炎帝本人从陕西迁到河南,最后又迁到湖南葬在湖南。”透过文献资料和遗址遗迹以及民间风俗習惯和传说来探讨炎帝神农氏和潞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将这一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及其氏族部落的活动置于南北文化交融史的大背景下的一次历史搜寻和梳理。炎帝神农氏和潞水有什么关系炎帝神农氏及其氏族部落与中国古南方地区有什么关系?我们说炎帝神农氏炎帝神农氏的氏族部落,这只是一个区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这个代表和载体表证和承载的是古老的华夏大地,南北区域文化交融发展嘚文化密码和信息

最后说一句与本文无关的话:我个人不赞同炎帝神农氏这种说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秦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