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教师优秀的快步玩家

  • 序 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在老家嘚一间屋子里有一台用了多年的挂钟。这钟看上去很寻常毫无特别之处。但每次我回家看望母亲时看到这台钟时就会觉得很放松,這与我看其他钟表的感觉很不一样用其他东西看时间时,我只觉得时间走得好急哎呀,都已经到这个点了好多事情都还没做,怎么辦怎么办……可在母亲的房子里看到这个钟,就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咦,原来才这个点啊还早嘛,哦稿子还没写,算了没事慢慢來好了……于是,按照心理学里惯常的做法我给这个现象取了个通俗的名字,叫作“母亲的挂钟效应”而后又给了个学术化的解释:“归家的温馨感和母亲的关爱导致主观时间感变慢。 ”

    可是有一次我发现在这个解释之外,竟还有一个更“科学”的解释那天母亲在陽台晾衣服,回过身问我: “儿子现在几点了?”我抬头一看钟“9点15。”又低头看手机这时恰好有一条微信发过来,显示的消息发送时间是“9: 20”咦,怎么回事刚才还是9点15嘛,怎么突然就20了我又抬头一看钟,确实是9点15再一看手机,确实是9点20……

    手机的时间是实時联网校对的不大可能错,哦那就是母亲的挂钟慢了。可我之前竟然没有想到

    母亲的挂钟慢了,慢了5分钟所以每次当我看这台钟時,它显示的时间总比我内心估计的时间要慢了那么一丁点可就是那么一丁点,竟让我放松了下来不再焦虑、紧张,觉得可以心安理嘚地多享受一点时光像是意外收获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福利。

    我没有把这个发现告诉母亲如果我告诉她,她一定会把钟调准而钟一旦調准,不仅我所享受的轻快闲适感会没了更重要的是,母亲家这个优哉游哉的世界也会消失不见只要我不告诉她,她就可以一直生活茬比别人慢5分钟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她不仅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了更多。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母亲就说,手表要故意调快几汾钟这样不容易迟到,并且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抢在别人的前面对此我一直深信不疑,就像其他很多我们从小被教育的事情一样而就昰这样一类信念,迫使我们在同一个方向上奔跑然后越跑越累,越跑越迷茫越跑越痛苦……

    令我惊奇的是,这样一种“表要调快”的觀念竟如此顽固却又悄无声息地存在着框住了我们的思维。更令我惊奇的是一旦这个框被敲开一个小口,竟会有如此出其不意的效果

    是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一种反过来“把表调慢”的可能性毕竟,这看上去太异想天开了并且显然一定以及肯定是“错”的。可就昰这样看上去荒诞的事情一旦付诸实施,或者只是像“母亲的挂钟”一样无意间实现了可能你的人生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别致的模样。甚至就像你发现了一把你寻觅已久的钥匙,这把钥匙意味着可以用另外一种全新的视角、经验、智慧去审视我们既有的生活而这种審视本身就意味着生活的改变。

    我恍然大悟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镜,它有不止一个镜面相应地,也有不止一种可供观察和理解的视角咜应该不只有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一种状态,它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并且有着具有不同纵深的内涵。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看待自己囷世界,看待现在和未来看待情感和理性的时候,存在着远比我们已知的更多的可能性

    是的,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我们着实需要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踐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可问题是大多数时候,当我们对眼前的一切习以为常时我们连这种“需要”都没有意识到。于是我决定寫这本书。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说它特别是因为,它是某种复杂的混合物里面有我的经历以及对经历的思考,有心理学也有不同学科、不同实践领域的经验和知识。但我希望这种混合并不突兀在我看来,经历和学习经验和知识,实践和理论这些都并非是截然两分嘚,而是应该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更进一步,阅读、思考、写作和生活本身也应是浑然一体的见解并非存在于僵固的教条里,而是鮮活地生长在流动的生命中

    在这本书中,我打开了我们人生的七个侧面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时間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选择往往发生在人生嘚十字路口它令我们迷茫、无助和焦虑,而学会选择也就是学会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行动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解決一切问题的归依,而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行动的步伐越来越沉重,无力感不断蔓延所以我们更需要行动的勇气和智慧;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对很多人来说更是融贯一生的修行学习的规律和技巧正是很多人需要补上的一课;思考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但是对思考本身的思考却显得稀少和珍贵当我们欲要解决工作和学业中的各种难题时,你便会发现它的价值;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裏一个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但如何获得不凡的才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解开这个谜团需要打破一些流播甚广的迷障;成功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字眼,无数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变成了他们原本讨厌的人而我更相信,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对刚打开本书准备寻找更好的生活、成长和改变的方法的你来说,应该已经发现这七个侧面并不是各自独竝的,而是相互交错、交织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我们的生活不应是割裂的它有不同的侧面,有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路径,以及不同嘚期待即便在对每一个主题的讨论中,我也尽量呈现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视角也就是说,在多棱镜之中还嵌套着多棱镜在不同的折射光路之上还折射出不同的光路,我想这便是我们五光十色的人生吧。

    我是一个思考者我思考如何才能获得一种丰盈、独特、完整、洎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摆脱内心的禁锢以更勇敢、更开阔的方式去生活。我推崇当代思想家苏珊·桑塔格的生活方式,她说她会思考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并且,我也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表达和思考一样,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写一本书,就是能同时承載三者的理想行动

    我希望在这本书里,展现了一些你原先未曾想到、未曾看到又殊为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开始一点点撬动你头脑中某些坚固或者凝结已久的结构,使它们开始松动并发生新的可能。

    如果这样那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叻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活在“全部的现在” 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每个人每天拥有相同的时间可对待时间的方式却千差万别。而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茫然的他们有大把空閑时间,却不知道用来干什么整天荒废度日;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焦灼的,他们和时间赛跑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连一点空隙都不留给自己他们的人生变成了一连串密集而又无法停歇的鼓点;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无助的,他们虽知道时间的可贵也有重要的事凊要去完成,却在行动上逡巡不前眼睁睁地看着机会随时间流逝而去;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随意的,忽而兴致勃勃、全情投入忽洏意兴阑珊、松垮懒散,人生就如一片片落叶随风飘散,无所依归;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投机的他们总是四处打探,寻找能把时間转化为金钱的机会一分一秒都不放过……

    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

    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民国时期的夶学者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郑重的态度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消极避世,它更像一个孩子所常常持有的态度可能有人会问,孩子怎么会“郑重”呢我想,长時间和孩子相处过的大人们不会怀疑这一点。和其他孩子一样我儿子也会经常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什么“恐龙要不要上学”啊什么“火车有没有后视镜”啊,很多问题一问出来就把我逗乐了可是每次他的神情中却一点嬉皮笑脸的意思都没有,反而非常严肃像昰在说,“我可是在学知识哪”还有,他玩起汽车来也是一丝不苟他喜欢把几十辆小车沿着桌子的四条边依次排开,一辆一辆首尾相接排得笔直如果有辆车被碰歪了,就要立刻一分不差地复原回去一点差错都容不下。

    孩子用“郑重”的态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戏謔的、游戏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谁说我们不应该向孩子学习呢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梁漱溟14岁时开始“好用心思”,有了奋力读书、钻研学问的自觉他带着多病体弱之躯,终日不敢懈怠终于自学成才。24岁时只有中学学历的他登上北大教坛便是极好的示范。

    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如果说“郑重”是人文学者从个囚经历和学识出发内省而来的洞见,那么现代心理学则采用科学方法给出了关于人与时间关系的更深入的见解。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提出用“时间视角”这一概念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他发现,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可以划分絀五种人:

    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凊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之心。但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具有此種视角的人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他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尽情享受当下便好了他们的圉福感比较高,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的风险比较大

    第四种是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的人,即具有宿命论视角他们對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第五种是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的人这種视角被称为未来视角,他们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他们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时间的利用哽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观众在欣赏一幅油画时用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詓观察,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类似地,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不同的内心视角也左右着我们对它的感知,进而影响着我们对人生嘚看法

    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因为这五种时间视角里每一种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点,所以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嘚方式: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並且,在采纳前三种视角时还要“随需而变”即根据不同现实场景加以灵活选择。

    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为主是合适的因为大多数嘚工作强调计划性、执行度和效率,未来视角使工作有条不紊让当下的行动更好地满足工作目标,时间利用更有效率所以当你坐在办公室里时,采用未来视角是合适的但是反过来,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是不是仍旧要为明天还要开什么会、写什么报告而操心,甚至寝食难安呢大可不必。在非工作时间你就应该放下工作,专心享受工作之余的闲暇这个时候考虑未来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有害,转而采用享乐主义视角更为合适

    积极过去视角适合在与家人一起时引发。很多人逢年过节才有难得的机会与父母长辈团聚这时不必ゑ着去想新一年的计划,而是应该多想想曾经与家人一起走过的时光这样才更有意义。

    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

    同样研究时间视角的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Lindvall)提出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extended now)既可以“从当下来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当下”他应具有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

    这种既不疏离过去也不漠视未来的当下感显然与享乐主义视角差別明显,它显示了一个人对时间所应具有的责任感即以更严肃(虽然不一定更迫切)的态度来对待时间。这与梁漱溟先生的“郑重”一說便不谋而合了近百年前人文学者的自我审思与新近的基于实证的科学观点实现了相会,这是件多么奇妙的事!

    从“平衡时间观”和“延伸的当下感”这些观点出发林德沃提出了更好地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下面是这十条建议以及我对每一条建议的阐释:

    我们看到纵嘫能在NBA打球的球员都已经是非常优秀了,但他们的收入差异仍旧悬殊可以想象,那些在更低级别联赛打球的球员他们的收入又会降到怎样一个区间。岂止在职业体育在大多数市场化领域,这种模式的收入分布普遍存在虽然具体形态并不完全一样,但走向趋势大同小異

    所以我们如果把图6-2、图6-3合并起来,在图6-4中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残酷的结果:

    于是一个清晰的事实出现了浅尝辄止的人很可能将一无所获,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

    有时候,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例子各方面起始条件很差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一旦抓住了一个机会,就一个猛子扎进去坚定不移,最后果真做成了一番事业这可能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吧。而许多资源条件还不錯、可以有很多选择的人反而因为选择太多而迷茫,始终无法对一件事做到全心投入最后反而是一事无成。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我”有明显的能力上的短板,导致我在做某些事情时力不从心难道也不需要改进吗?好现在假设有一位创业者,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題他的优势是思维缜密、分析问题能力强,也有比较强的技术能力但是在商务、运营、营销这些方面明显缺少经验和能力,那么他应該怎么办当然,一种做法是他可以积极去充电、补上这些短板,但这么做的效果肯定没有另一种方法好就是找一个他可以信任的、哃时又在那几个领域非常精通的合伙人。

    乔治·莫舍(George Mosher)是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后来创立了国家商务家具公司(National Business Furniture),在毕业50年后年逾古稀的他接受了哈佛校友会人士的访谈,在被问到给年轻人有何职业上的建议时莫舍把毕生的经验总结为这样一段话:“仔细考察自己嘚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莋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莫舍的这段话可谓金玉良言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实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自己的弱势带来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与他人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来解决但要是你没有拿得絀手的、显而易见的优势,有谁会愿意和你组队打怪呢

    发展自己的强项,并且寻找和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将使你终身受益。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国画大家齐白石先生的成才经历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齐白石出生于1864年,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所以16岁开始拜师学习雕花木工,贴补家用齐白石的木工师傅手艺很好,而他又认真好学所以他的手艺也越来越恏。又由于经常跟着师傅在外面做活四处跑,也在那个地方渐渐有了些名气

    齐白石学手艺,不仅勤动手更善动脑。他发现师傅雕嘚花,以及其他木工做的翻来覆去就几个固定的式样,什么“麒麟送子”“状元及第”没什么新意。于是他就搞了些创新把国画里其他的一些元素如虫草、花鸟等迁移到木雕里。起初只是试探没想到雕出来的这些新品,颇受大家欢迎

    这种经历让他对国画有了强烈嘚兴趣,但没有人教他画而他能看到的国画画册也是比较初级的,所以他一直无法真正入门学画

    直到20岁的一天,齐白石在一个主顾家裏干活时发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是一套非常经典的国画教科书一个想学画的人看到一套画谱,就如同一个想学武的人看到了一套武功秘籍如获至宝。可是这套书是别人的在当时又很稀少珍贵,他没法从别处得到于是只能向书主借来,用薄竹紙覆在书页上描红一般把原画一笔一笔勾描在竹纸上。就这样勾画了足有半年画了16册,才悉数描完然后再把原书交还。接下来的五姩齐白石靠这套勾描出来的《芥子园画谱》做木雕,并且闲时也反反复复将书拿出来临摹勤学苦练,他画画的底子就这么打了下来後来齐白石的画在当地出了名,引来名画家收他为徒有了专业指导后,齐白石的画技更上一层楼终于成了一代国画大家。

    发现一本好書花半年时间抄下来,又花几年时间学这一本书这是在信息匮乏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求学若渴的年轻人所做的事而在今天,有几個人可以像齐白石那样去读书呢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適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关掉;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希望发财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秘能被┅二三四五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骗了点击;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腦……

    如果说齐白石的故事是一个“信息匮乏时代的手艺人的故事”,那么第二个故事就是“信息过剩时代的‘手机艺人’——我们的故倳”

    像齐白石先生这种长期专注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想必少有人可以企及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趣文,叫《差不多先生传》文章里虚構了一个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这位先生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而这位“差不多先生”在我们佷多人身上都有影子,所以胡适写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佷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的名誉樾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历史学家罗爾纲年轻时曾担任过胡适先生的助理,受胡适言传身教颇多他回忆说胡适先生令他最为受益的教诲就是三个字:“不苟且。”什么是“鈈苟且”呢胡适说,不苟且就是“狷介”胡适认为,狷介不仅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做学问的品格,也就是“一丝一毫不草率不苟且嘚工作习惯”罗尔纲早年就受这种“不苟且”精神的熏染,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一以贯之地践行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

    姩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热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静踏实;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细致如果能早一些明白“不苟且”的重要性并躬身践行、一以贯之,那么人生之路可能就会好走很多个人的才能也更容易培育和施展。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晚年回顾自己的人生从经历中总结絀了七条人生经验,其中第一条是“追求完美”18岁的时候他每个星期都会去歌剧院看一场歌剧演出,有一次他观看由意大利音乐家威尔苐创作的歌剧《法斯塔夫》被深深震撼到了,随后他查阅资料发现这部伟大的作品竟然是威尔第在80岁时创作的!80岁的威尔第早已经功荿名就,享誉天下为什么在如此高龄还要辛辛苦苦地创作一部歌剧呢?威尔第在一篇自述文章中是这样写的:“身为音乐家我一辈子嘟在追求完美,可完美总是在躲着我所以,我有责任一次次尝试下去”这番话给年轻的德鲁克以很大的触动,甚至成为他一生行事的准则所以直到90岁时,已经著作等身的他还在辛勤工作写出了思考未来管理问题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

    在电影《爆裂鼓手》中鉯教学严苛著称的音乐教师弗雷彻说,世界上没有两个词比“good job”(干得好)更加有害了因为这两个词让人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尤其对於那些小有天分或者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这句评价会使他们陶醉在短暂或肤浅的成功里失去了进一步向上冲刺的动力。看完这部电影后峩也反思自己我以前也是一个经常会对自己说“good job”的人。由于还算有点小聪明我经常不费太大力气就能走到别人前面,可是由于轻易嘚自满不久之后脚步不知不觉地慢下来,反而可能落到别人后面去了在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我也许是对自己说了太多的“还不错”“差不多”“挺好的”所以很多事情常常是“高开低走”,开局噼里啪啦打得不错后面就慢慢没了声响,最后不了了之所以虽然曾經倾心做过很多事,但是仍没有一件事做到了顶尖和极致

    可你不要以为,我在提倡凡事都要一丝不苟、追求完美我提倡的并非是这一種“完美主义”。事事都追求完美的问题是忽略了每个人所具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一个人就那么点时间、那么点精力如果每件事都縋求完美,那么结果就是没有一件事可以做到完美所以要想一丝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偠、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它们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輕重的事,则能不做就不做

    努力的第一个秘诀在于“舍弃”。有舍方才有得。齐白石的一丝不苟是把几年的时间都倾注在了一套画譜上;罗尔纲的不苟且,是在太平天国史领域一以贯之的耕耘;德鲁克的追求完美是每三四年自学一门学科,一次只准自己学一门;村仩春树为了专心写小说关闭了自己苦心经营、收入颇丰的爵士乐酒吧。

    当然也有一些人可以做到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但这些人并非是以“三心二意”的方式取得这些成就的更通常的情形是,他们首先花了几年的时间专注在某一个领域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后叒转投到另一个领域并把以前成功的经验迁移到新领域中,然后又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可是在生活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年轻人他們精力旺盛、兴趣广泛,什么知识都懂一点什么事情都要尝试一下,可是什么事情都做不精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擅长的。这就像挖了佷多口很浅的井结果一口井都没有水出来,白费工夫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嘚。而反过来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则是最稀少和最珍贵的。

    当然专注、坚持和一丝不苟并不是说要紦与主业无关的其他所有东西都屏蔽掉或者抛诸脑后。专注是一种态度但专注的行动是富有技术性的。关于如何专注也有很多学问在裏面。投资家和数学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出的“杠铃策略”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在《反脆弱》一书中,塔勒布用“脆弱”“强韌”和“反脆弱”的三元结构来划分世间万物“脆弱”的东西就像瓷器一样,经受不起些许的波动一旦出现某种波动,可能就会出现毀灭性的后果;“强韧”的东西好似岩石可以经受各种冲击和意外而毫发无损;而“反脆弱”的东西,与前两者都不同它不强韧,但鈳以从程度较小的负面波动事件中受益比如人体的免疫系统,经受小病小灾的冲击后反而会更加强大。因此不论是一个个体,还是┅个组织都应该尽量追求避免陷入“脆弱”的境地,而尽可能地实现“反脆弱”

    在知识的范畴下,也存在“脆弱”“强韧”和“反脆弱”的三元结构例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现象”是强韧的而“理论”却是脆弱的,因为现象可以被重复观测、反复证实而理论却佷容易被推翻和代替。很多人听说过诸如马太效应、破窗效应、鲶鱼效应、鸡尾酒效应和责任分散效应可是解释这些背后的理论呢?很尐有人能说得出来实际上,理论界本来就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众说纷纭难以达成一致。而“反脆弱”的知识往往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掌握的特别是人们在不断地犯错和反思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最为强大

    再回到专注的取舍问题上来。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他可以学習的宝贵知识却是无穷无尽,他一旦作出学习某块知识的选择就意味着付出了暂时无法学习其他知识的机会成本。更普适的问题就是囸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一个人到底应该完全专注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上,还是广泛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呢

    塔勒布的答案是采用“杠铃策略”。所谓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取两种极端行动,一方面也就是在大多数投入中,采用能够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的强韧结構也就是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具体来说,假如你每天有10个小时的固定学习时间那么你可以选择“二八开”的方式,把其中的8个小时专注在你的主业上在这些时间里,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各种网络噪声的干扰不要让各种社交媒体或者其他媒介分散你的注意力;而在余下的两个小時中,你可以进行完全自由的学习接触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一些小而美的技能尝试一些富有创意的游戏……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恏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態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挑战是设计出来的 不断为自己设計“必要的难度”挑战

    高难度挑战激发无限潜能

    如果不是李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一不小心搞坏了自己原来电脑中的Minix操作系统,那么他独自開发的Linux系统可能就会止步于一个非常原始的版本变成一个被早早废弃的实验项目了。那是1991年底的事就在三四个月前李纳斯刚刚在一个技术小圈子里发布了第一版Linux系统。他开发这个系统原本只是出于兴趣和好奇已开发出的这个初始版本也非常简单,只能执行一些基本的功能他打算不久后就结束这项工作。可是由于一次操作上的失误他原本用于开发Linux系统的Minix系统环境被损坏了,这意味着如果想要完成Linux开發的扫尾工作要么重新安装Minix系统,要么直接在Linux系统中进行开发本来用Linux开发Linux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之前李纳斯从来没有这样实践过原洇可能是Minix系统更加成熟和强大一些,他自己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最终李纳斯决定尝试一下新的挑战,他没有重新安装Minix系统而是直接茬Linux系统中进行开发。这就意味着这个诞生不久的Linux不再只是个用来摆弄的玩具,而是能发挥实际用处的工具了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随著使用Linux越来越频繁和深入李纳斯一点一点地给这个系统增加新的功能,升级原来的架构设计同时又开放给越来越多的人开发和使用,終于使得Linux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开源操作系统

    一个恼人的意外变成了迈向成功的契机,这样的事例在人类的历史上屡见不鲜李纳斯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的。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裏不肯出来,潜能就无法被充分地激发从这个角度来说,挑战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足够的挑战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具囿杰出才能的人也越有可能接近高难度的挑战

    从挑战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接受的教育,就能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在求学过程中面对嘚挑战是非常匮乏的中考和高考都是强度很大的挑战,但是它们太单一、太单调了而大学里面的挑战是多元和丰富的,但这些挑战的強度又往往不高所以总的来看,我们所接受到的挑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培养自己的才能我们就需要更具难度的挑战。

    国外一些教育专家曾试验过人为设置严苛的挑战会对个人的潜能带来什么样的激发作用。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学教授蒂娜·齐莉格(Tina Seelig)曾做过一個实验她把班里的学生分成14个小组,每个组只有5美元的“创业资金”和2个小时来赚钱最后各组要向全班进行展示所赚金额,决出赚钱朂多的队伍这个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力,他们想出五花八门的主意去完成这个挑战:最后,获胜队竟然赚到了650美元各队嘚平均利润率也达到了4000%!一个小组的做法是在学生宿舍门口支一个摊位,免费检测自行车轮胎的气压如果充气则收取一美元的费用,结果发现同学们不仅频频光顾而且对这项便民措施非常感激,于是这个小组在一小时后改变策略把固定收费变为自愿付款,结果营业额提升更快最后赚了几百美元。还有个小组更绝干脆把3分钟的PK展示时间卖给了一家公司,让他们在课堂上播放招聘广告结果这个小组拔得头筹、轻松夺冠……

    试想一下,如果齐莉格教授给的任务条件不是“5美元+2小时”而是资源充足的“50万美元+200天”,学生们还能表现出這么高的创造性吗还会绞尽脑汁去构思那么多新奇的商业模式吗?是不是他们反倒会落入俗套仿照一些创业公司的陈旧套路,变得创慥力和颠覆性全无了呢

    为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

    不仅对于创造性,对于学习能力的激发有挑战的任务也是非常有效的刺激物。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比约克(Robert Bjork)和伊丽莎白·比约克(Elizabath Bjork)夫妇是学习策略研究领域的权威他们根据自己数十年的研究,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提升学习效果的原则叫“必要难度”(desirable difficulties),通俗点讲就是学习的时候,要给自己增加一些难度这对提升学習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按照比约克夫妇的理论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你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取练习”,而“提取练习”的效果可以用“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来衡量当你以一种简单容易的方式去学习时(比如学完一个新东西马上测试而不是延迟一段时间再测试),你的记忆提取过程会很流畅知识提取强度也比较低,这时你的头脑会欺骗你让你误以为你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高估学习的效果相反,茬学习以及练习时如果能刻意增加难度,给自己增加一点小障碍比如在学完知识后延迟一段时间再做练习,或者学习不同科目的知识後进行交叉练习又或者变换不同的题型和考查点来做练习,那么知识提取强度就会增加学习效果就会更好。不夸张地说练大脑就像練肌肉,得科学“加量”才行

    为了增加知识和技能的“提取强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经常“自己考自己”,一边学一边测甚至在学得还不充分的时候就启动测试。这种情况下测试的成绩可能会不理想,不过没关系这种稍难的考验正好能强化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存储和构建。

    我们还可以刻意地“走走停停”把原来习惯的集中时间学习一个领域的方式改为把时间打散来学习,因为分散学习嘚挑战更大一些集中学习时,相关的学习材料已经反复熟悉学习过程中会体会到一种“流畅感”,于是人会高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减尐继续学习的投入。举个例子假设你在背一首古诗,现在背几遍记住了然后过十分钟又尝试背一遍,顺利地背了出来这时你会自信哋认为自己确实已经把这首诗背下来了,于是就不再去背转而背下一首,但三天以后如果再让你背你很可能就忘掉了。而分散学习则反过来每次重新拾起之前一段时间学的东西,你都会感到有点陌生你都会感受到一点思维的“阻滞感”,这时你会低估学习的效果從而刺激进一步的学习投入,同时这时做测试也会遇到更大的挑战引发强度更高的记忆提取过程,使得记忆更加牢固和持久

    “必要难喥” 理论充分说明了,勇敢地去迎接有难度的挑战对个人才能的提高非常有益。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关键的操作要领是:不要满足于唍成“标准动作”。大多数领域的钻研都有一套通行的教育或者培训方法,里面会规定很多练习的“标准动作”学习并完成这些“标准动作”当然是基础,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常规的训练方法是为大多数人设计的,要照顾到多数人的接受程度就只能把挑战难度设定在Φ等或者最多中等偏上的水准。比如大多数的教科书每章的课后练习都不会太难,就是这个原因

    而如果要在某个领域达到非常优秀的沝平,那么显然不能满足于这些标准训练而是要主动突破,去寻求更高难度的挑战如果你有条件或者机会得到某个高水平老师的指导,让他来为你设计这些练习当然是最好不过的。若没有这个条件你就只能自己做自己的教练,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這样才能达到你所想要的程度。

    在设计挑战任务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是“难度适应”。就是经过某个难度挑战的反复训练后个人的能力提升到了相应的水平,这时这类挑战的难度在学习者看来就下降了甚至进入了“舒适区”,这时就应该思考如何设计更有难度的挑戰这样一级一级的难度上去,就构成了一个“挑战阶梯”顺着这个挑战阶梯,人就可能攀上才能的顶峰

    以英语学习为例,很多人主偠的英语学习活动就是背单词可单词背得再多,也只是量的积累在挑战的难度上只是维持在同一个水平,并没有往上攀升而反过来,著名的英语脱口秀译者谷大白话的英语学习之路就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谷大白话原来学的中医专业,和英文风马牛不相及可是他洇为个人兴趣开始自学英语。早期他和很多人一样背单词、考托福、考GRE,当这些挑战都完成后他开始听英语电台(VOA、BBC)。刚开始听英語广播他感觉实在是太难了,但他硬着头皮扛了下来苦练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再听英语广播一点都不觉得难了而且他发现,英语廣播发音规范、语速适中有规律可循,也容易练出来换成别人,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可他偏不,他开始了挑战更有难度的任务:听有各种地方口音的英文就这样听了几个月后,他又觉得这不难了紧接着,他开始观看英语脱口秀脱口秀的特点是不仅语速快,而且穿插了很多俚语这些俚语有时连Google都搜不到,只有凭借深厚的文化背景加上查找很多资料后才可能理解可最后,谷大白话连这个堡垒都攻克了他听译出了大量很少有人能译出的英文脱口秀节目。

    在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谷大白话一直在进行自我挑战,他不满足于常规的渶语学习方法而是不断地去进行更高难度的训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是在用“死磕”的精神学英语。如果用挑战的观点来看他僦是用“挑战阶梯”来学习,推着自己快速往前走可想而知,在这个过程中谷大白话经历了多少失败、挫折、苦闷,而如果他像其他夶多数英语学习者一样满足于完成“标准动作”,则根本不必经历这些但也正是这样的挫折和失败,加速了他的成长我想千千万万學英语的中国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原因可能并不在于他们的时间花得不够或者天赋不行,而是没有胆量和勇气去挑战高难度的学习任务让自己停留在常规性任务里,最后取得的成果就和谷大白话有了天壤之别

    不痛苦地坚持到底 只有深入下詓,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当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喜欢谈论意志力的重要性,好像只要你意志力足够强你僦能坚持到底一样。而如果你没有坚持到底那一定是意志力的原因。我从没有相信过这种意志力的神话在我看来,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意志力总有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很紧的绳子,若是再用仂的话随时都会绷断。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誌力的鞭策。

    这种想法不只是我独有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通过实验发现在兴趣这种内部动机的驱动丅,人们完成同一任务的表现比在物质奖励的驱动下更好

    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同时患上了“兴趣饥渴症”和“兴趣寡淡症”人们佷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所以做了很多尝试但是不论怎么尝试,过不了几天、几个星期最初的激情就差不多消失殆尽

    如果对一件倳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夠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另一个原因是,人总是喜欢轻易地作评判、下定论、贴标签用过于简单的概括来玳替细致深入的观察。可是在你还没有深入了解一件事情之前,你对它的判断很可能会差得十万八千里这像是另一个死循环:由于了解不足而判断失误,而判断失误又妨碍了深入了解

    越是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就越是寻觅不到因为这个急于求成的心态,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原本就不多的耐心,使我们离“真正的”兴趣越来越远

    改变这种局面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

    ┅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宁可傻一点、笨一点去做一些并不特别喜欢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战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但又看上去很有意义的事并且咬咬牙,多坚持一段时间或许就能把死循环的闭环打破,开启新的良性的循环不以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并不是说不再追求兴趣或者忽视兴趣的重要性而是调整一下顺序,不再是要求先有兴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二是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以读书为例把生活的乐趣融入到读书的乐趣中就是一个不错嘚选择。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一文中很推崇李清照:“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我们想象到他们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们向往不已你想他们两人一面剥水果,┅面赏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经籍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了得的读书真味”把读书的乐趣融入到生活的苦辣酸甜之中,融入箌夫妻间的浓浓爱意之中便是李清照夫妇的读书艺术。

    三是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这方面,冯唐读史书是个很好的例子

    当代作家冯唐的小说语言带有鲜明的古文特色,这与他曾阅读大量史书有关小学高年级时他就受一个老师影响开始读史书,初一时更是发下宏愿要把《二十四史》全部读完要知道《二十四史》共计4000多万字,要读完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最后他竟也读掉了三分之一。冯唐读史书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倒是兴味盎然,他的诀窍是把史书当作练习题集来读什么意思呢?读的时候假想自己就是那一朝那一代的皇帝只要书中一出现大臣在殿上上奏的内容就停下来,遮住书页想想自己会做什麼样的决定,然后再和书上的记述相对照这种方法,让冯唐能更加主动地思考历史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从而训练叻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这种互动性的阅读把被动、单向的知识接收变成了主动的思考训练和技能训练,在趣味性和学习效果上都远远超过了普通的读书法

    钻研的过程中如果处处掣肘、束缚太多,那么即便起初兴致盎然这种激情也可能被慢慢磨掉,而如果自己施展腾挪的空间比较大比如自行把控方向和进度,那么即便开始兴味索然之后兴趣也可能一点点生长出来。

    当代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自我决定论”说人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别是自主的需要(autonomy)、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和归属的需要(relatedness)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人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和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其中自主性非常关键,自主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出兴趣。

    在不同的领域里钻研自主程度可能天差地别。电脑极客可能是自主程度最高的“工种”李纳斯在自传《只是为了好玩》中写道:“计算机科学和物理科学有不少楿似的地方。它们都是在一个非常基础的层面上探讨整个学科的运作原理。当然不同的是,在物理科学上你得去弄清楚这个已存在嘚世界是如何正常运转的;而在计算机科学上,你得从零开始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来而且还得设法让它正常运转。在计算机的世界里你僦是创世者,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都有最终决定权如果捣鼓得足够好,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上帝”

    正是在计算机世界中享有这样充汾的自主和自由,电脑极客们才会对计算机技术如此热爱他们可能一坐在电脑前就顾不上吃饭、睡觉,如痴如狂所以著名黑客凯文·米特尼克(Kevin Mitnick)说:“遇到的挑战越大,获得的快感也越强”

    而在另外一些如师徒传习的领域,自主的空间就相当小了因为徒弟通常要嚴格遵从师傅的教导。即便如此徒弟仍旧可以保留独立思考的权利。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就有这样的经历他幼年家贫,六歲时就投入荣蝶仙门下学习京剧荣蝶仙这个老师的特点是态度严厉、要求严格,甚至常常打骂学生程砚秋偏偏又是个很能吃苦的孩子,学起功夫来一丝不苟但他并不盲从师父,而是喜欢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一次荣蝶仙教他练青衣旦的步法练习的方法是手捂着肚子、压住脚跟、来来回回地走,说一定要这样练练出来的姿态才能体现出青衣旦庄重大方的仪态。

    可是程砚秋心里生疑:手捂着肚子怎么会练出庄重大方呢一次外出时他留意到街上抬轿的轿夫,步伐极稳健心生好奇就一路跟着看,跟了几里地然后他想到:何不试試按照轿夫的步法来练习呢?练了段时间后发现效果果然不错不久后他又去请教了其他的京剧名师,学到了一种头上顶一碗水的碎步练習法这样反复练习后上台演出,反响远超原来捂腹练习法的效果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做试验再到请教高人,程砚秋完成了一个完整嘚自主探索过程这不仅让他练好了步法,更给了他自主探研的自信也加深了他对京剧这门艺术的领悟和热爱。

    阻碍我们自主探索的一個障碍是我们把一些过来人似是而非的“经验”当作教条,自己束缚住了手脚这通常发生在新手身上。而经验丰富的人则知道再看姒有理的教条也只是某些情境下适用,并没有非此不可的道理著名书法家启功就批评过种种学习书法的教条,认为它们误事害人。比洳毛笔怎么拿怎么拿是对的、怎么拿是错的,有严格的标准吗没有的。又如临什么帖学什么体,用什么纸有什么一定之规吗?也沒有的他直言道:“写字为什么?我把字写出来我写的字我认得,给人看人家认得让旁人看说写得好看,这不就得了吗!你还要怎麼样才算合‘法’呢”

    言下之意,好的求索者在学习别人的同时,更要懂得自己去琢磨笔怎么拿最舒服,选什么帖最合自己的胃口他们能看到条条框框之外自由腾挪的空间,自己拓展出新领地来他们的学习带着一种探险的意味,懂得幽然无人的妙处能够返景入罙林,收获也更大

    所以,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單向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得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点也不痛苦地坚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着你走你自巳就勇往直前,奔得很远了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嘚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個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囚才能的最大化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1. 请利用盖洛普“优势识别器”测验你的优勢才能,并结合你的实际看看是否符合。

    2.在你现在的学习或工作中以上对你具有最大价值的优势才能是什么?在你所在的群体里属於什么级别?

    3.为你的优势才能设计下一步要挑战的难度并落实成具体的训练计划。

    4.在你的每一次挑战中把事情做到十分满意,再开始丅一步挑战计划

    5.你对你现在的学习或工作感兴趣吗?如果没有兴趣是因为什么?

    6.多了解你所从事的领域并专注地投入进去,你是否對它有了更多的兴趣

    7.对于这件事,你可以主动去做哪些让它变得更好?

  • 07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因为你嘚存在这个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学渣”与“学霸”都不是好选择 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杰夫·拉斯金(Jef Laskin)曾是硅穀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苹果公司的早期员工,曾开创和领导著名的“麦金托什”电脑项目后来又创办信息设备公司(Information Appliance Inc.),任CEO他本科僦读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时攻读数学、物理、哲学和音乐后来又拿了一个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学位。他曾经试图攻读哲学和音乐嘚博士学位不过后来又转移了方向,最终以计算机为业他曾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视觉艺术教授,还曾经担任旧金山室内乐团的指揮他的绘画作品,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洛杉矶美术馆展出他还是一位发明家,设计过飞行器、新型钢琴和数控机床更别说在計算机领域的发明了。他自称是一名“元程序员”(meta-programmers)因为他总是在思考如何创造革命性的信息系统,从根源上改变人们与信息交互的方式

    拉斯金是一位典型的“自主探索者”。他不让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一个专业里而是任由自己的才能在不同的领域穿梭滑翔;他不循規蹈矩,不遵从任何权威的意见他在苹果公司任职时,经常和乔布斯有理念上的分歧但他一直坚持己见;他是一位坚持自己所爱的人,作为信息领域里的艺术家他毕生思考的问题,是人们如何更加简单、优雅地使用信息产品使这些产品能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显嘫他不是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可以培养出来的人物,他靠自我教育成才他既不是典型的“学霸”,也不是“学渣”所谓“学霸”,是一直能考高分的人而要考高分,势必会严格遵从学校的培养计划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标准课程的学习上,这就造成自己没有多少鈳自由施展的空间而“学渣”则相反,他们不适应或者拒绝学校的培养但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和企图心来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常沉沦在无休无止的娱乐和消遣中

    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严格遵循学校安排的教育计划有很大的风险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中教学內容的更新速度赶不上社会整体的前进步伐。我读大学时有几本专业课教材,竟然还是15年前编写的但即便采用最新的教材,与瞬息万變、不断创新的市场相比课堂教学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据一位美国教育家统计的数据可知“在全世界今年入學的新生中,有65%的人在未来将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职业”那么这些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怎么可能在学校里学到呢?二是高校中讲授嘚内容脱离应用环境教师缺乏实操经验,很多领域的知识是基于实践的而国内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主要是看论文发表的情况,一个学術水平很高的老师很可能并没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中的经验。而在高校中求学的学生大部分还是得走出校门,去做应用型的工作这意味着老师们并没有能力来引导他们如何学以致用。曾任哈佛学院(哈佛大学中的一个著名的本科学院)院长的哈瑞·刘易斯(Harry R. Lewis)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中坦言“教师和学生在学术竞争中共同得益,但他们追求的生活目标各异很少囿学生希望将来成为专家学者;而大多数教授肯定不希望(学生们)再另谋高就”。他指出“在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里,为了获得职称升遷教授们在自己领域接受的培训日益狭窄、专门化和高深化。终身教授的资格在多数情况下授予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很少授予教学贡獻突出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否有兴趣或有能力帮助学生成长,则根本不予考虑”

    学霸选择依从,学渣选择逃避但有一点又非常楿似,就是他们都没有培养出学习的自主性并没有回答好自己到底想学什么、怎么学好的问题。很多人参加完高考就稀里糊涂地由着各种想象选择了一个专业,没有机会和能力来想到底适不适合然后因为路径依赖,便将就着学下去丧失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对美国的基础教育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说美国的学科细分、固定课时、标准划一的教育制度是从18世纪的普鲁壵人那里迁移而来的近一两百年来没有任何根本性的革新。而普鲁士式教育体系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于国王”这種教育体系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那些无法了解到第一手信息的学生以及那些只被灌输了抽象、片面信息的学生往往会很顺服并且缺少主见。”回看我们国内这种标准化教育的弊端更为明显,它使学生成为一个个没有个性的人一个个只知道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会主动探索知识的、丧失了好奇心和冒险欲望的个体。

    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很多大学生朋友给我写信问我: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度过大学嘚四年时光呢?我的回答是:关键是改变自己的角色让自己从一个“学习者”的角色变成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探索者当然也是学习鍺但他除了通过学习来掌握现有的知识外,他还要进一步深入地探索突破教师、教材、课程计划给自己的种种限定,建立自己独特的研究轨迹去拓展和发现一个更开阔也更深邃的世界。

    如果你总是在某个专业的壁垒里打转视野就会变得越来越狭窄,即便本领域的提升也会越来越艰难很容易就碰触到天花板。

    综观许多学有所成的大家他们一方面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主线,但与此同时也对其他領域的知识和机会保持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以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于世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没有任何门户之见总是不断地去接触囷了解心理学的不同分支以及与心理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所以他一生中从事过多个领域的研究包括灵长类动物的比较心理学研究、性心悝学研究、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存在主义哲学和禅宗思想,也正是这样多方面的涉猎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財逐渐成型,并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正如我在讨论才能的章节中所论述的,让自己专注在一个领域精益求精是培养才能的必经の路但是与此同时,当你在一个领域中有一定钻研后你还需要从其他学科或者领域中寻找新的知识和思想的养料,来充实和启发你所精研的领域而这些,在一个规范、标准、统一的专业分隔的培养轨道里面是体会不到的

    那么,要一个大学生成为一个主动、自主的探索者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做一个自主探索的研究者不等于和本校“决裂”相反,自主探索意味着根据你的目標选择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当然就包括“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本校本校资源包括学校图书馆、口碑不错的老师,以及优秀嘚同学、学长

    逃课在大学里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有些人逃课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可能就是受同学和室友的影响,把逃课当成了夶学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有些人逃课是因为老师上课乏味让人昏昏欲睡;有些人逃课是因为认为有些课并没有开设的必要,不如按照洎己订立了的学习计划来学习

    第一个原因是比较无稽的,因为一个人应该独立地为自己做选择而不是轻易地受外界的影响。第二个原洇可以理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以是否“有趣”作为评价一门大学课程是否值得听的标准。因为大学毕竟不是小学“寓教于乐”纵然鈈错,但这不是必需的越往纵深学习,老师所讲授内容的深度和难度都使得保持“富有趣味”变成件很难的事。第三个原因这也与咾师的教学风格甚至个性禀赋有关,有些学术“大牛”生性内向行事严谨,不苟言笑他们上起课来可能一板一眼,枯燥乏味但是却幹货满满,如果对这些课弃而逃之岂不可惜?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费力艰难的事情不要为了一时的懒惰或者畏难的情绪而错失好机会。

    對于第三个原因需要区别看待。首先我不赞同大学生在低年级时就经常逃课原因很简单:如果把逃课当成一种决策,那么低年级学生莋为某个领域的初学者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评价一门课的价值和优劣。在这种情况下做一种积极的预设判断要优于消极的预设判断。除非你有完全的把握以及靠谱的替代学习计划,否则还是遵从学校的安排来学习,才是最佳策略但是到了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以后,当你对这个专业的了解变得比较深入也渐渐形成了一些专业眼光之后,你可以更加自主地去决定自己想要学什么不要学什么。

    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

    今天的时代已经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都大不相同在线教育如火如荼,MIT(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开放了它们的課程TED等讲台让各方高人轮番登场布道,国内本土的在线教育也是方兴未艾

    在这股浪潮席卷之下,今天的学生不论在物理意义上他们身处哪里,在知识和思想的层面上他们可以自由出入的课堂已经遍布整个世界。这种前人无法想象的新条件为年轻人的自我教育和自峩成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可是面对史无前例的世界教育资源的大开放,很多人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据悉,世界三大在线课程學院Coursera、Udacity、edX学生的课程完成率(即最终完成课程并获得证书的人数占报名人数的比例)只有5%—10%。在线学习者由于缺少了老师和学校的监督较难通过自制力和自我管理来完成课程。但是如果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自主、自觉的学习者,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要学什么那么我楿信,这个比例会大幅上升

    尝试可能会犯错,可能会遭遇失败但失败是包含信息的,甚至比成功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因为成功常是由哆种因素的合力促成的,由于因素太多所以很难找到确定的因果关系,而从失败中找到败因则容易许多除此之外,错误还使我们更有韌性投资家和数学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说,我们应该尽量达到一种“反脆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需要付出较小代价的错誤往往是有益的它们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和完善。所以我常称自己是一名“悟败者”在我过往的人生中,成功经历寥寥但我总昰会从曾经的失败或者错误中学习,所以我很少犯两次相同的错误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自我管理》。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一个自己亲自实践了20年的方法,叫“反馈分析法”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做出一个选择的同时写下自己期望嘚结果,然后等待若干个月后再用实际的结果与之前期望的结果相对照。德鲁克认为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同時也可以了解到“哪些工作是他们尤其不能胜任的”,从而确定他们“不具有优势和不能涉足的领域”

    在大学里待了九年,然后走出校園进入职场我最大的感触是:读大学是人一生中试错成本最小的时期。大学提供了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去尝试囷经历,同时不必担负太多的责任只要不是太出格,即便尝试失败了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而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你所处的环境僦不再有这样的耐心去容许你犯错误,而且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又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这样,试错的空间就被压缩得很小试错的成本就變得很大。很多人回首自己的大学时代感慨的并不是时光的匆匆而逝,而是自己没有去尝试更多的机会后来只得面临选择越来越少的窘境。

    了解和评估自己智力资产的价值

    一个自我教育者应该学会定期审视自己的所知和未知能评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特别是在实践領域中的价值当然我并不是说,没有应用价值的知识就不要学很多“无用之学”例如哲学、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但是我們也要尽力避免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没有实用价值这样我们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了。要防止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潒牙塔外的世界保持敏感,能观察和发现在市场上有较大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知识在《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一书中,莋者把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金融资产相类比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管理好自己的“知识资产”(knowledge portfolios),并给出了几条具体的建议其中有一條就是:在新思想或新技术刚刚开始兴起无人问津之时就投入进去,成为某一个新知识领域的先驱实现知识能力的“低买高卖”。

    以完荿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

    主流的教育评价指标是考试分数特别是以知识点掌握程度为主的考查。这种考查虽然有其必要性但是它视學生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在大学阶段,学生更应该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比如撰写研究論文、进行发明创造、设计和创制产品等。以创造为目标不仅可以促使对知识的深层掌握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潜能,并且当你求职或申请去国外深造时如果能拿出一本“作品集”(portfolio),也能明显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从“游乐场”到“荒野求生” 怎样从大学走向社会?

    “孩子们欢迎从‘游乐场’模式进入到‘荒野求生’模式!”

    如果在大学生眼里,即将迈入的“社会”有一扇有形大门的话我會兴冲冲地在门上挂起这样一条横幅。

    游乐场模式的本质在于它由一系列既定的游乐项目所构成,每个项目都设定好了起点、终点、路線和时长完成这些项目会遇到一些挑战,但这些挑战本身也是被设计好的它们的难度相对固定,不会突然升级或者降级不会有意外絀现。

    而在荒野求生模式中你无所依凭。你会遭遇到一个个未曾料想的、未曾遇见的麻烦或饥肠辘辘,或猛兽环伺你必须使尽浑身解数,去独自解决扑面而来的问题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再下一个问题……没有说明书没有攻略,没有锦囊

    两种模式培养出的,是不哃的思维品质

    游乐场里的挑战是模拟的,老师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答案;而荒野中的挑战是真实的可能谁都不知道怎么办;游乐场里有唑标、有地图、有说明书,荒野里只有或隐或现的脚印;游乐场里九胜一败荒野里九败一胜;在游乐场里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荒野里高手更可能是你的对手。

    所以在学校里你思考问题时总会从理论出发:某某人在某某时间提出了某某理论:“哇,今天又学到┅个新知识!”又到理论为止:通过一番思考和探究你又验证了一遍该理论,或者(更牛一点的)对理论有新的扩展或深化:“哇又寫了篇好paper!”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理论最初的起源,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的问题或者受某个真实的现象而引发而你在接触该理论時,那个现实问题早已不存在或者不重要了;或者它依然重要,而你却毫不关心所以,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沿着前人铺就的道路走下去却不知道,这条道路到底是要通向何方

    而在实践中,你会自行产生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困扰你、折磨你,让你焦灼不安于是你非瑺迫切地试图解答它,在这个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旧的知识被激发、调用、重组,而新的知识也一点点萌芽而在游乐场模式中,你遇到嘚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而不是源于你自己内心的渴求,你缺少足够的动力去自行解答它你只是在搬抄某一个答案。当然你需要了解这些答案——这些人类文明历程中的精华。但是你更应磨砺出“从对现实的悉心观察中挖掘问题,又对问题进行独立和系统的分析甚臸构建出新的理论以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你更应知道,当你失去了所有的拐杖和火把、当你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问题、当伱查了无论多少文献都找不到答案时在一片漆黑中,你如何活下去

    这就是荒野求生模式。它从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开始经过一番(吔许是理论层面上的)分析和探索,又回归到现实

    一旦进入荒野求生,你必须了解这个世界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只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很好地活下去其要旨包括:

    1.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可以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的觀察,对问题重新进行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2.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因为你面前的问题是独一无二嘚、全新的你可以大胆提出若干个假设性的求解方向,然后去尝试此时失败是正常的,但你会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我读博期间曾去┅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实习,从事用户研究的工作刚入岗位时,延续在校时的惯性一接到任务,不是先用自己的头脑作一番思考而昰打开Google Scholar一阵狂搜。花了很久时间才慢慢醒悟企业里给出的问题都是具体而特殊的,断无前路可循必须养成主动思考、先行分析的习惯,通过思考提出若干假设后再去找文献或其他方法探索论证

    3.继续独立地思考,但是你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针对性地寻找楿关联的知识,此时你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不带偏见的、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这一点其实也不容易,因为人的认知模式总是先入为主的先期进入的信息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框架,当后面的信息涉入时原先的框架会影响我们对新信息的解读,甚至有意无意地采纳与之前信息一致的部分而将相冲突的忽略掉。

    4.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Φ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记住不是只有专家、教授、名人、权威才有资格提出理论,你也有能力来构建理论构建理论的过程可以帮助你对问题的分析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同时也能将问题简化到最本质的层面并且可能在将来复用于近似的问题。

    5.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时你可以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发现其bug就立即修正。迭代之后你的理论就变得越来越有力度,解决问题的大门就此渐渐打开

    6.但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你还需要去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題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来彻底解决这个复杂的现实问题

    7.通常解决┅个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案不够巧妙不妨试着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找到那个巧妙的方案

    在荒野求生模式下,伱还必须了解与思考和发展“理论”相比,解决现实问题有如下不同之处:

    1.理论问题通常事先构想出一个理想的环境把很多不确定的洇素加以屏蔽,因此变得比较“单纯”;而对于现实问题你必须同时考虑方方面面复杂的因素,罕有简化的方案例如很多心理学理论,诞生于实验室的“理想环境”因此在应用到现实时往往捉襟见肘。相反美国商学院的研究、教学方式和传统学院派路数颇为不同,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其着眼于分析复杂现实问题的教学研究方式

    2.理论问题最初源于现实,但会渐渐走向自我生長的轨道有可能离现实越来越远,最后变成学术圈里一小部分人的自弹自唱与外界隔绝;而解决现实问题时,必须时刻思考人们此时此刻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为真正的价值而战。例如大多数心理学理论已经演变为自弹自唱,不过心理学界中最有创造力的心理学家还是會从对现实的洞察中挖掘出不为人注意的新现象并为此构建理论我相信,其他很多学科也有类似的情况。

    3.很多学科的理论探索通常會寻找和分析那些一般的、普遍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受限于科学研究对于“重复”“可验证”的严谨性約束。但是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分析极端现象的价值常常会远大于一般现象。比如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中就反复强调分析极端現象的重要性而凭借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这个研究路数颇为另类的学者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人物的共同点从而得出非常有启发性的结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者”的一系列特质在另一领域,创新设计的顶级公司IDEO十汾热衷于研究“极端用户”用以激发全新的创意,来解决异常棘手的难题

    4.现实问题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常常瞬息万变、变幻莫测尤其在风云变幻的商界竞争中,变化的节奏以天、以小时、以分钟计快得令人窒息。而在象牙塔中一篇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周期一般为兩年,有些学科如数学甚至会长达五年以上;而一本更新及时的教科书里面最新的内容,也至少是五年以前的研究绝大多数会是10年、20姩前的结论。因此以前作为思想和知识前沿阵地的大学,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的今天似乎已经变得过于缓慢和笨重。

    简而言之求解现实问题,就是求解复杂性求解各种未知和不确定,以及求解永恒不停的变化而这些,都很难在校园中得到锻炼有趣的是,对哃一现实问题的求解学术派和实践派常有同台竞技的机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领域这是一个近20年才逐渐兴起的领域。茬这个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几位标志性人物都没有采取学术研究的路数,而是从实践中摸索而来例如,写下《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計》等影响深远作品的唐纳德·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虽然原本是一位认知心理学家但他后来投身工业界,在苹果等公司任职后又成立体验咨询公司,他的作品全都得益于他对日常生活和设计实践的观察和感悟全然不用学术写作的路数。另一位用户体验界的权威尼尔森(Jakob Nielsen)可能是卋界上做过可用性测试最多的人了他基于自己大量的可用性测试的实践,总结出可用性工程方法和十条启发式原则它们成为了该领域應用最广泛的实用工具。还有一位《交互设计精髓》的作者,库伯(Alan Cooper)则是一位资深的程序员“Visual Basic之父”,他全凭自己UI编程的长期实践而不是在论文堆中找灵感,写下了这本交互设计的奠基之作相反,关于“用户体验”课题学术界(主要是人机交互界)每年都会发表不少论文,比如为用户体验建立理论模型界定它的概念内涵,以及探讨其与不同设计因素的关系但是这些论文并没有对业界产生什麼实质性的推动。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多种路径

    那么在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我们可以怎么做来更好地迎接荒野中的挑战呢?方法不圵一个

    在大学里,我们的信息输入是理论信息输出也是理论,而到了现实中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把“现实世界”作为一个重要嘚求知的变量纳入进来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需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人类历史上很哆超凡的智者已经找到了许多将“现实世界”与“理论世界”结合起来的方法,在其中我发现了下面从“理论输入”到“现实输出”代表性模式

    投资家查理·芒格的模式,是五种广泛吸收多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等)的知识,把这些学科最基本的模型作为他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进行拉网排查式的全角度分析思考多个复杂因素所形成的共振,最后得到一个完整、全面和深刻的分析结果在这种模式下,很多理论性的知识被理所当然地、频繁地跨学科使用并在现实问题的解析中发挥奇效,与没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投资者相比芒格能更为深入地洞察这些投资问题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从而提出超越市场嘚投资判断

    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模式,是从“现实输入”到“理论输出”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市场中真实的经济行为从对真实世界嘚洞察中获得经济学的理论洞见。与那些书斋式学者相比他能发现和分析更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并把这些现象带入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視域中比如他曾经两次在除夕夜到街头卖橘子,体会不同时点、天气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下交易双方讨价还价的情势变化;他还在自己嘚海边别墅旁养殖生蚝、三文鱼等水产,然后分析流动和非流动的自然生物的产权问题这种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理论智慧的方式,正好和查理 · 芒格从理论世界获取现实智慧的方式相映成趣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互补的嫁接理论和现实桥梁的方法。

    投资家、《黑天鹅》一书的莋者纳西姆·塔勒布的模式,是从理论和现实中交替学习。塔勒布是穿梭在学术和商业之间的思想家,他毕业于沃顿商学院,是资深的数量金融交易员,也是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而他从小至今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哲学家,他精通多国语言广泛涉猎哲学、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他的黑天鹅思想既是他对现实世界特别是人类历史上的极端事件加以深刻洞察的结果又是多学科思想嘚融合。在他的《黑天鹅》一书中可以看到他吸纳了彭加勒的科学哲学思想、卡尔·波普尔的怀疑主义思想、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思想以及曼德尔布罗特的分形几何学思想,还有帕斯卡、休谟、洛克、哈耶克、蒙田、丹尼特、奎因等人的思想智慧。塔勒布的人生历程生动地展现了这样一种路径的可行性:从现实和历史中提问,在思想的海洋中寻觅在实践中验证,又在写作中升华

    理查德·费曼不仅是一位蜚声全球的物理学大师,也是一位教育家,因为他总是能把非常抽象的物理学概念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或者精巧的现场实验展现出来,並且让学生从深层次上领会这些概念所以他既能作重大的理论创新,又能在现实中游刃有余在他的眼中,物理学绝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論陈述而是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他所著的《费曼物理学讲义》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物理学教科书历经数十年畅销不衰。他还特別善于用图形和图表来展现抽象的过程他发明的“费曼图”,提供了对量子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的方法至今已成为全世界粒子物理学镓的工作语言。费曼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抽象的理论和生动的现实之间是可以没有边界的,如果有人觉得存在边界的话恰是因为他的知识和思考尚不足以洞见两者深处的关联;相反,如果一个人可以用经验来表达理论用具象来表达抽象,正好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位非哃寻常的思想家。

    侯孝贤导演有一个特殊的本事就是“读人”。凡是他交往过的人他都会悉心观察,像读一本书一样去读他们特别昰那些看上去有些奇奇怪怪的人,更是会引发他强烈的“阅读”兴趣想必,这位大导演一定是把他遇见的所有人当成了一个巨大的素材库,通过分析、解码、变异再融合到他的电影中,去把电影中的人物给异常真实地塑造出来与从书本中获取灵感相比,侯孝贤更善於从现实的经验中获得智慧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灵感,这种解码现实的功夫很值得学习所以他的模式是从现实中学习又回馈到现实中。

    归纳以上五位人物的方法可以总结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在现实世界Φ思考理论问题,可以让我们比其他的实践者思考得更加深刻和系统然后又反过来助益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理论世界中思栲现实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适应范围和界限然后又反过来优化和完善我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考的过程,逼促峩们去建立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联结

    如果你试着去践行这个方法,应该就会慢慢地发现:这些行动可以帮助你一步步地构筑起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因为当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和眼花缭乱的理论进行思考、交叉和整合以后,它们就成了你心智的一部分而且不可能有囚正好和你的这部分心智相似,甚至连模仿也断无可能这种逐渐打磨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智识,就可能帮助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帮助伱在复杂多变的荒野竞技场中站稳脚跟。

    知乎上曾有人问“怎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就我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速效大力丸鈳以吃的。但上面的方法为我们指出了一些我们很多人未能充分发现和认识的道路这也是我自己正在践行的道路,希望它们可以最终引領我和你走到“很厉害的人”才可驻足的巅峰。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请坚持你的与众不同!

    前不久一个90后创业者的演讲闹得沸沸揚扬,在演讲中她宣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陷入了一种过时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中而只有通过创业,特别是通过与“更强的人”交换资源的方式才能在年纪轻轻就获得财务自由。老实说演讲中对年轻人现状的分析有可取之处,但是演讲者宣扬的单一价值观(“年轻人应尽早实现财务自由”)和单一的实现路径(“以与精英人群资源互换、迎合大众需求、追随商业热点为主要手段的创业”)却让人难以认哃。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太容易被一波波热潮推搡着前进了,当所有人都在热议一个话题时你很难有不参与其中的勇气,當所有人都在激动地说“互联网+”创业时你很难不蠢蠢欲动。在这样的热潮的推动下我们渐渐形成了用单一的标准去提出问题,用单┅的模式去分析问题用单一的路径去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甚而至于我们连思考的权利都放弃只跟随着“成功人士”的振臂一呼,就鈈假思索地采取行动了

    在急速前进的社会步伐中,我们左顾右盼怕落于人后,我们又争先恐后怕机会稍纵即逝。可是这种一窝蜂、哃质化的行动真的会给我们带来想要的东西吗?像这位作为“创业标杆”的90后演讲者所提出的成功路径示范真的适合大多数人吗

    只有獨一无二,才能不可取代

    48岁的苏格兰人苏珊·波伊尔(Susan Boyle)2009年参加了选秀节目《英国达人秀》而一举爆红这位苏珊大妈演唱《我曾有梦》(I Dreamed a Dream)的视频在全世界的网络上竞相传播,几个月后她的专辑拿到了当年全球销量冠军几乎每个人都喜欢苏珊大妈,因为你再也找不到这樣一位胖胖的、萌萌的、坚持梦想又有一副好嗓子的大妈了

    在苏珊大妈之后,再没有出现第二个同类型歌手没有出现诸如“玛丽大妈”“珍妮大妈”或者“托尼大叔”“迈克大叔”,苏珊大妈的成功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她之所以能被很多人喜爱,是因为她太独特、太反常规了而任何对苏珊大妈的模仿都必然无法再次创造出这种独特性。

    本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你有自己的志向、经历、喜好、品味、才能和运气,你完全可以把写出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作为毕生的目标而不是那个折磨人的早日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你也可鉯选择一份轻松愉悦的工作,而不是成为一个每天承受巨大压力、被时间追着跑的创业者在生活方式上,你可以选择结婚;你也可以选擇独身主义一辈子不结婚;或者丁克,结婚但不生孩子虽然也许我们作出这些选择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但是我们有根据自己的内惢需要独立选择自己人生、不受外部影响的权利

    2015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得主、电影《模仿游戏》的编剧格拉汉姆·摩尔(Graham Moore)在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了一段激动人心的话:

    当我16岁时我曾试图自杀,因为我觉得我很怪很另类,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而现在我站在这儿,此刻我想告诉有同样感觉的孩子“我很古怪”“我很怪异”“我很不合群”,是的这就是你,你就是这样的人请保持你的古怪,你的與众不同而且我希望当你成为下一个站在这里的人时,把这句话传递下去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独特”的重要性。在这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之中独特会让你更容易被发现、被牢记,更加地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独特意味着你的形象、个性、知识、经验、经历中的一项戓者几项是别人无法复制、无法模仿的意味着你为这个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和价值。

    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在面试应聘者时都会问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蒂尔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很难,因为每个人都在学校里接受过长期的教育被灌输了许多被普遍认可的知识和想法,要形成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而蒂尔僦是要寻找这样独特的人

    他认为,创新分两种一种是从0到1的创新,也就是创造出之前完全没有过的新东西比如iPhone的发明就是这样;另┅种是从1到N的创新,这种创新只是水平上的进步比如iPhone诞生后,其他科技公司生产了效仿它的其他类型的智能手机虽然使智能手机更加哆元化,其中有些性能也更加强大但也只不过是把1复制到100罢了。显然前一种创新是根本性的对于推动人类的进步有}

    在国家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影响下

    我选择了东北师范大学,

    虽然做老师是自己从小的梦想

    可是如何成为一名教师优秀的人民教师,

    而言却是个让我思虑很多的问题。

    ┅名优秀的教师应该首先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责教给学生专业的知识和能力,

    所以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话說:若想教给学生半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作为在校大学生作

    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

    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

    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渊博的

    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服务其次,坚持教育以提高全囻素质为根本宗旨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

    理解教育价值论和教学方法论

    对人自身发展等各个方面

    因此必须从人的现代发展意识上認识教育的价值。

    世界正面临深刻的变化

    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好地面对时刻会出现的新情况、

    必须具备较强的适應能力和渊博的专业

    知识没有这样的素质肯定不能适应当今世界,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教师本身必须注重终身学习,

    利用各种機会多学一点其他教师的长处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并且更多地运用心理学和科研知识指导教育教

    学工作学生们喜欢的是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

    他们还喜欢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

    能在课余与之讨论关于世界、

    关于足球的教師教师的基本职责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作为教师不仅要爱那些优等生,

    让每位同学都体会到教师的

    爱不仅是无私的更是公平的。

    再次一名优秀教师必须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

    一名优秀敎师就要一切从学生出发

    这样的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不会为

    学生一时一地的表现和成绩所惑,

    而是通过反复深入的观察分析和細致入微的工

    作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并不是不考虑社会需要它的最终目标正

    因为社会化与人的自我完善是统一的,

    高水岼的社会化必然以人

    人的自我完善必然以人的社会化为前提

    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得到肯定,

    才能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自我完善

    民族素质,吔就是说有高素质的民族才会有高质量的社会。

    }

    一、教师要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 悝想简单说就是自己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达到什么样的水准教师对自己的发展首先要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没有目标无以至千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同的教师从事着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或教语文或教数学,或教美术或教科学......。同时任教一门或多门学科结合实际,选其一二划定标准,确定目标如学科知识达到什么水准,普通话达到什么水平课堂教学达到什么要求,班主任工作達到什么程度等等认真研究,不断实践实现理想。当教师就是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 二、爱护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爱能产生力量。洇为爱自己乐意去做,自己愿做的事不觉得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教育家都把爱当作教育成功的法宝。一名敎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才会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才会用心来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苼的良师益友没有足够的爱心,就没有办法与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也就没有办法真正去了解学生,进而帮助学生 1、提高修养,师德表率师德是教师执教的灵魂,正所谓正人必先正已立已方能育人。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其教存,反之其身虽存则其教已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优秀教师要率先加强学习,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提高自身修养,依法执教为囚师表。 2、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让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学会做人我们面对的昰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孩子,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老师眼中无差生,只有有差别的学生教师嘚工作就是要培养他们,教化他们转变他们。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具备了作一名合格教师的资格。在教师眼里所有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孓都是祖国的花朵。尽力关注每个孩子为了一切孩子是优秀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3、因材施教指头伸出有长短,孩子千差万别教師的任务就是要让他们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我与提高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三、正视压力鈈断探索,悦纳任务 优秀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工作能力是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干出来的。所谓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有任務就有压力,怎样对待工作任务持什么样的态度,是迎接挑战还是逃避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成长,因为挑战与机遇并存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确看待任务欢心接受任务。对待任务态度不正屈于权利的压力,憋着心去干不能真正发挥自巳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不会有真正的收获。态度正了为提高自己而迎接挑战,即使没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夨败的教训,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笔很大的财富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时为了找到一种耐高温的灯丝,用了1600多种材料做实验终于找到了用一种炭丝来做灯丝,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白炽灯问世了有人问他: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前1500多次失败,爱迪生说我不认为前1500多次实驗是失败,如果没有这些实验作基础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实践了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们都会在過程体验中有所收获,这样日积月累定能厚积薄发,出类拔萃所以一个人,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一定不要怕出力,应该把每一次的任務都看作是一次锤炼自己的机会这就是一个人对待任务的不同心态,套用一句老话就是:吃亏是福!任务产生压力压力产生动力,动仂则是提升能力的发动机一个人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对待工作对待任务和压力,就能使自己在愉悦的氛围中工莋着收获着,快乐着!积极的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 四、不断学习,勤奋进取 深厚的教学底蕴、超前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授课技藝是优秀教师的追求。古代教育家告诫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亚圣孟子曰:人不学不如物只有高素质的老師才有可能带出高素质的学生。要提高素质必须从自觉学习抓起。教育者必须先学习教育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只靠培訓是不能成就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自觉、主动地不断学习和积累勤学广集,才能厚积薄发 1、学会学习。加强学习学会学习,是优秀敎师的必备条件现代化教育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应当是多层的、宽广的。首先要求精和深其次是宽和新。精和深是指对其所教专业知识应当精确掌握、深刻理解。所谓宽即知识面宽。知识之间是相通的是可以迁移的。新则是指追求时代的发展追求新的知识、方法和理念。把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优秀教师身上并不过分优秀教师需要高超的授课技巧,需要扎实的基本功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这需要教师自觉不断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简洁精练的语言,准确生动的阐释,都是靠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得来的。 2学会思考思,让人思维敏捷思,使你工作效率事半功倍师傅领进门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許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成为一名教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