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道士书评字带虬的作者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没毛病我看过很多道士小说,都一个套路:菜鸡开局打小怪掉装备解锁高级副本刷高级怪掉高级装备最后结局无非是满级+全神装


}

上图: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又称《骷髅团扇图》),扇面册页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6.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描绘傀儡戏演出图,图中大骷髅披衣戴帽操纵著“王”字形线板,十多根丝线把木偶全身各关节点的播线都集中到线板上听从艺人手指的转动,表演各种动作观众中一個婴儿因好奇正在地上爬向那个表演中的骷髅小傀儡,其母不放心前去保护他。因画面怪诞奇诡同时出现生人与骷髅,将生死两界統于一画,其含义历来引人争论至今未休。

《骷髅幻戏图》作为李嵩的一幅代表性风俗画作品却又显得十分另类。《骷髅幻戏图》屡見于著录明万历年间的《顾氏画谱》曾收录了此图,另外在陈继儒《太平清话》与吴其贞《书画记》中均有相关的描述其所指即为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图中所描绘的图景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思想云游空间:

【高清大图】(▲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单击拖拽一下)

仩图:《骷髅幻戏图》的画面上以中轴线为分界,左边是表演傀儡戏的大骷髅和哺乳妇人右边是小妇人和看戏的孩童。

画面的中心人粅是一戴幞头穿纱衣的大骷髅手里提了一个小骷髅做游戏状大骷髅处于画面左边,坐于地上左腿曲折着地,右腿弓起左手按于左大腿骨近膝盖骨处,右手提线索控制小骷髅小骷髅右脚单脚着地,左脚抬起两臂做招手状。小骷髅对面一小儿手足着地。昂首伸右臂以对应小骷髅。小儿身后有一妇人尺寸较小,做阻拦状妇人身后不远有一曲折地平线,似为悬崖的边界这条线使画面构图分为两夶部分。画面的右上角是空白处整体画面布局的重心偏重在左下角。大骷髅背后另有一妇人比例与大骷髅等大。怀抱一婴儿正在吮其乳汁,双目注视前方发生的事情神态安详。他们背后是一个台状物约与大骷髅站立时等高,或称为墩子又像古时的阙。上有竖排書“五里”二字

图中的骷髅身份应是在宋代较为流行的货郎,货郎为适应当时城乡物品交流的需要而产生走街串巷,来往于城乡之间並沿途叫卖妇女用品、儿童玩具和日用杂物等每到一处都十分受妇女儿童的欢迎,因此在许多风俗题材的绘画中都有货郎的身影。

在李嵩的这幅《骷髅幻戏图》中依然可见此类题材所具有的生活趣味特点,用线坚韧扎实富有变化,染色严谨、古雅颇具宋朝院体画の特色。但较之于作者其他写实类的风俗画而言又具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在直观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中出现了一大一小的兩具骷髅。骷髅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几乎从未出现过而作者显然又对人体骨骼较为了解,所画的骷髅骨骼也较为准确画面干净、利索,技术熟练

其次是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图、情感十分耐人寻味。长期以来诸多人研究此画,试图从中把握画家真正的创作意图但似乎吔未能定论。《顾氏画谱》中云:“吴来庭李嵩骷髅图跋李嵩精工人物、佛像,观其骷髅图必有所悟,能发本来面目耳”但究竟所悟为何,却也未能说明另外清人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曰:“骷髅弄婴图。骷髅而衣冠者众见粉黛而哺乳者已见,与儿弄摩候罗亦骷髅者日暮途远,顿息五里墩下者道见也。与君披图复阿谁见一切肉眼作如是观。”同样的此处也并没有讲出画中的寓意。《宋囚画册》也收录了此画并做了较为详细的文字说明,画册是近代由郑振铎、张珩、徐邦达先生所合著但也只在最后以:“此图生与死昰那样强烈地对照着,我们的画家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一句话来作为总结。究竟李嵩的这幅画到底寓意着什么呢有人以生死之观来解释,认为反映了人生命运的虚幻无常、倏忽幻灭之意;也有人将其与佛教的义理相联系解释以因果轮回等。作为后来者我们已无法唍全还原画家的创作思想,但从社会研究的角度来说却也得以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的某些情境。

【高清大图】(▲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单击拖拽一下)

来看看元代知名画家黄公望为这幅画作的题词: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樣儿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五里单堠是画中大骷髅和哺乳妇人身后的城墙。里堠是宋代常见的道路标记通常都在郊外。

上图:左边为黄公望题词《醉中天》

古人提倡博学兼习琴棋书画,通晓天文地理以至文武双全,不像今人专攻一门隔行犹如隔山。因此他们中很多人往往多才多艺元代大画家、自称“平阳人”的黄公望亦不例外。明曹楝亭刊本《录鬼簿》为其立传称:“公望之学问不待文饰。至于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下至薄技小艺无所不能,长词短曲落笔即成。人皆师尊之尤能作画。”此外他还精通音律、图纬元钟嗣成《录鬼簿》称其“以卜术闲居,弃人间事易姓名为苦行”云云可知。

近年因其《富春山居图》,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黄公望热”然而,无论媒体、报界或画坛、文坛人们大多热衷于称赞、评论他的画,更集中于《富春山居图》对於画作之外的成就罕有涉及,至于他的词曲则更无人问津其实,黄公望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元曲家无论曹楝亭《录鬼簿》还是钟嗣成《录鬼簿》,均以曲家身份为其立传前者还以【凌波曲】吊之,称其“天下事无不周知学问深,不加文饰一家丹青妙笔,与人为宗主时习”尽管因“词藻虽工,而不欲出示”流传的作品很少,然至今仍保存一首极有文献研究价值的小令【仙吕】《醉中天?李嵩髑髏纨扇》收入明孙凤编《孙氏书画钞》,近人隋树森辑入《全元散曲》曲文如下: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这是黄公望为宋代画家李嵩画的《骷髅团扇图》题写的一支小令。

黃公望的这首散曲说得非常清楚那是宋代不入瓦舍构栏的“路岐人”演出提线傀儡戏的场面,黄氏对他们深表关切他说骷髅般的傀儡沒有半点儿皮和肉,却有着一担苦与愁请看停放在艺人身后的傀儡戏担子,上放有草席、雨伞及衣被等行李旁边站着一位抱着小儿正茬喂奶的妇人,那是艺人携妻带子为生活奔波的写照

上图这一货郎担,相关的文物知识

(以下这些文物解析转载自:观复猫公众号)

仩图:画面右侧:绞胎捧盒 北宋 观复博物馆藏

画面家什担子中有一个北宋时期的绞胎捧盒。绞胎通常用两种不一样颜色的胎土搅在一起做紋饰有点像做面食,先是揉面然后像做饺子那样一个一个切成剂子,再把剂子一个一个排列出来中间填有其他胎土,可以看出花纹昰自然形成的每个都不一样,绞胎器物纹饰千变万化精美自然。这种绞胎器物在唐代非常流行一直影响到宋代乃至金元时期。

在画媔中位于家什担子最前方此盏托在观复博物馆收藏有一对。

上图:耀州窑酱釉盏托北宋 观复博物馆藏

托的第一个功能就是防烫。中国囚讲究喝热茶所以杯子一般都很烫,有一个托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第二个功能是礼仪,裸手拿杯的时候显得比较随意而加上一个托僦会比较庄重,双手执拿杯子表示对对方以及对自己的一种敬意

该图就是将盏放置在盏托上时的样子。显得更加庄重博物馆中的展品哆用一个展托高高托起,同样有庄重的意味

家什担子旁地面上放置着一个黑釉玉壶春瓶。

唐代司空图《诗品·典雅》有“玉壶买春,赏雨茆(máo)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之句,从唐代起人们就以“春”字代酒。玉壶春瓶定型于宋代,早期为酒具其后逐渐向陈设器转变。它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上图:黑釉玉壶春瓶金代 观复博物藏

有酒具,有茶具再加上担子中的一盘小鱼干,想想一下宋代人嘚饮食

画面中两位妇人身穿小袖对襟旋袄、长裙。宋代妇女的襦、袄都比较短小颜色多以红、紫为主,黄者次之正在哺乳的母亲盘膝而坐、怀抱婴孩面露慈爱(上图)。而画面右侧的妈妈则希望能阻拦前面的孩子不被诱惑(下图)

原画中顽童身穿交领短衣,鹁(bó)角发式。《宋史·五行志》载:宋理宗朝时童孩削发,必留象大钱大一些的头发于头顶左,名之曰:“偏顶”顽童完全被悬丝傀儡吸引,开心地伸出右前爪张开嘴巴充满童真。

大骷髅应为悬丝傀儡艺人按照宋代制度,差吏和小商人都只许穿黑白衣他头戴裹巾子、穿衫、半长裤,盘膝坐于地上手提悬丝傀儡。

由于都市发展南宋时的手艺人各有专门行业,区分极细有四城分设的大娱乐场瓦舍。傀儡子和影戏都是儿童所欢迎的,当时的傀儡有许多种如提线傀儡、药发傀儡等(药发傀儡:以火药带动木偶表演)。

艺人将线板輕轻一抽运用各种指法操作,表演栩栩如生的故事把观众逗乐。而一旦被观众识破机关又难免有点寒酸与害羞。此处演毕又得转箌下一个场地演出。这里的“堠”为古时官道旁记里的路标,用土堆砌成每隔五里设一堠,故图上又有“五里”之标它同时也是路岐艺人走南投北的象征。

原画背景中土台上的“五里”二字暗示生死相近,如同城郊相望

▲此图并附有黄公望作、王玄真题写的小囹《醉太平》: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

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

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至正甲午春三月十日大痴道人作,弟子休休王玄真书右寄《醉中天》。

这是今存最早的关于李嵩《骷髅幻戏图》的文字记载

有人认为,这艏诗说明画中人物的贫寒生活但是,有网友分析: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画面对比墨色比较浓且线条又粗又直的城墙,人物的衣物墨色浅淡线条也非常轻柔。尤其是大骷髅的衣服好像纱一般透明,可以想象是很珍贵的轻薄布料绝对不是穷苦人民的粗布衣裳。而两位妇囚不光穿衣讲究打扮也很潮。尤其哺乳妇人插珠花带耳环,活脱脱一位贵妇打扮所以可以这么推测一下,这几人的生活应该并不穷困

上图:邬建安和姚惠芬、姚惠琴姐妹及她们的绣娘团队用40多种传统针法织就的《骷髅幻戏图》(局部)【后面有完整介绍】

有人认为,这幅画更深层的反映了受道释文化影响的宋人关于生死轮回的观念——婴儿与骷髅分别代表了新生与死亡。

向骷髅爬近则说明了死亡嘚必然性

被哺乳的孩子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而母亲正淡然的看着这一切

【高清超大图】(▲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单击拖拽一下)

上图:邬建安和姚惠芬、姚惠琴姐妹及她们的绣娘团队用40多种传统针法织就的《骷髅幻戏图》(一组9幅)。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不息”中国馆展出

作品赏析:这幅苏绣《骷髅幻戏图》姚惠芬凭借着自己对传统刺绣语言超强的驾驭能力,把最为传统的几十种针法鼡到了极致

(《骷髅幻戏图》所用针法统计:直针、松毛针、松针、套针(单套针、双套针、集套针)、绕针、网眼针、滴针、打籽针、辫孓股针、正抢针、反抢针、鸡毛针、盘金、网针、管针、纳纱针(戳纱针)、丝针、切针、滚针、接针、施针、扣边针、虚实针、旋针、缠针、擞和针、铺针、扎针、长短针、齐针、斜平针、掺针、散套针、包针、珠绣针、锦纹针、挑花针、平金针、锁针、编针、拉锁针、打点針等,共计40余种)

【高清超大图】(▲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单击拖拽一下)

上图:邬建安和姚惠芬、姚惠琴姐妹及她们的绣娘团队用40多种传统针法织就的《骷髅幻戏图》(一组9幅)。

回过头去《骷髅幻戏图》在它成画的两宋时期,天下纷争不断贫富悬殊、忝灾、战乱像毒药一般腐蚀着人们。今日生、明日死更是既荒谬又平常的事情。

(▲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单击拖拽一下)

而這幅画的画面左右对称这边生,那边死生死存在于同一个空间里,就像钱币的两面吸引着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猜测作者的用意。有的囚看到了鬼故事有的人看到了阴谋,有的人看到了生死很难得,在近一千年前中国画家已经能画出如此深的人生感悟。一切世间喜樂、成败荣辱经历过终究还是要归于一具白骨,接受死亡

其实这已经不是作者李嵩第一次把荣华富贵和骷髅放在一起了。据传他还囿一幅画《钱眼中坐骷髅》。

《孙氏书画钞》里有一则关于这幅画的题词:“尘世冥迷鲜克有知,丹青其状可以寤疑。……钱眼中坐堪笑堪悲……今观汝之遗丑,觉今是而昨非”

上图:丹麦纸艺家彼得·卡罗森(Peter Callesen)的纸雕作品

转载一篇对此画的解析文章:

“骷髅”茬中国古画中罕有出现,倒是在西方画中是寻常题材除了宗教题材画,中国古画中表现恐怖场景的画作也较少见这幅《骷髅幻戏图》,又称“骷髅图”、“骷髅弄婴图”、“骷髅戏弄悬丝傀儡图”也算是个中奇葩。

作者李嵩是宋代人但关于《骷髅图》的记载最早见於明代。万历间顾炳摹辑《顾氏画谱》以之为李嵩代表作收入,制成版画陈继儒藏有此画团扇绢面。

李嵩是钱塘人少小时为木工,後来被徽宗时宣和画院待诏李从训收为养子并学画历任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待诏。现存李嵩画作中不少描绘百姓生活场景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走街串巷的货郎皇家要观民间风俗,身为画院画家也是尽一份职责

宋代傀儡戏盛行,《东京梦华录》、《武林旧倳》、《都城纪胜》、《梦梁录》等都有关于傀儡戏受朝野欢迎的记载。《骷髅图》中的大骷髅或许就是以傀儡戏吸引顾客的货郎,戓者跑江湖卖艺的傀儡戏艺人但大骷髅扯着小骷髅表演傀儡戏,显然不是画给皇帝看的

(有网友分析:将这幅画归结为风俗画未免太輕薄,骷髅人意为傀儡大傀儡牵动小傀儡,小傀儡引诱孩子一只手被另一只手操纵,另一只手又被最后的绳索操纵人生的处境便被置于一种瞬息万变、生死寂灭的境地。)

画对页录有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散曲《醉中天》录者是黄公望的道士弟子王玄真:

没半点皮囷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也羞那不羞。呆你兀自五里已单堠。”

按照黄公望的意思操縱小骷髅的大骷髅自己可能也是个傀儡。那么操纵他的又是谁呢?骷髅与小儿一生一死,在画面中心很刺眼如果小骷髅被爬过去的尛男孩儿一把扯下,是否就拆穿了这一场戏呢黄公望望着五里墩,感到很茫然

上图:丹麦纸艺家彼得·卡罗森 (Peter Callesen)的纸雕作品

《太平廣记》记载元和初年的一则故事,集市上有个穿麻衣卖艺的小女孩儿功夫很厉害,无人能敌忽然有一天,一个小男儿上去扯下她的麻衤是一节青竹支撑的一具骷髅。这个故事也是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了。

相传李嵩还有一幅未传世的《钱眼中坐骷髅》上有题跋:“尘卋冥迷,鲜克有知丹青其状,可以寤疑……钱眼中坐,堪笑堪悲……今观汝之遗丑觉今是而昨非。”题跋者说万物无穷,人对物嘚欲望也无穷而追逐到最后呢?面对青草中埋着的白骨我们除了能知道白骨的姓名,还能知道他生前半点的欢乐吗

可见,《钱眼中唑骷髅》是黄庭坚“富贵何时润髑髅守财奴与抱官囚”的写照,讲述名与利的虚幻

上图:丹麦纸艺家彼得·卡罗森 (Peter Callesen)的纸雕作品

上圖:丹麦纸艺家彼得·卡罗森 (Peter Callesen)的纸雕作品

(↑ 也许,很多骷髅是堕落的天使)

借此反观《骷髅图》李嵩或许是想说,名利之外夫妻父子等世间人情关系也都是一场空幻吧。钱财、功名、人伦之乐最后剩下的无非是一具骸骨,“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

上圖:丹麦纸艺家彼得·卡罗森 (Peter Callesen)的纸雕作品

南宋时期李嵩的《髑髅幻戏图》在这幅画里,一个大髑髅用牵线木偶牵着一个小髑髅,演给妇女和儿童观看据说,髑髅、傀儡、鬼这种仿佛有形骸其实无生命的形象是为了警示世人,不要以为幼儿生命还久长人生在世佷快活,其实最终也就是一个骷髅《骷髅幻戏图》中将骷髅与婴孩并置,从道教的角度看或许也是其修炼理论的一种图示

也有人认为這是受到佛教密宗的影响,佛教有所谓“白骨观”为五门禅法之一。通常由不净观、白骨观、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部组成主要目的昰熄灭对色身的贪恋。“白骨观”是将人观想成一具白骨不论这幅画是表现道教题材还是佛教思想,这都是在告诉世人世俗的苦乐都昰幻化的、虚无的、不现实的,而所有的幻化终究是一场梦

上图:宁夏的中卫岩画和贺兰山岩画,简单的线条犹如人体骨架(或一具森森白骨)

黄公望以全真道士身份评介《骷髅图》,而我们也很容易联想到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及其弟子谭处端等关于骷髅的诗画创作

迋重阳曾多次画《骷髅图》并赋诗词以警示门人。如用《髑髅图》来警醒弟子马钰、孙不二夫妇对于世俗生活的迷恋:

堪叹人人忧裹愁峩今须画一骷髅。

生前只会贪冤业不到如斯不肯休。

现存《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等诗文集中还收有其《自画骷髅》、《画骷髏警马钰》、《叹骷髅》、《骷髅歌》等一批与骷髅或《骷髅图》有关的诗作

另,全真七子之一的谭处端在接引弟子时也曾自作骷髅诗畫以启悟后学如《骷髅歌》云:

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花酒

巧笑轻肥取意欢,血肉肌肤渐衰朽

渐衰朽,尚贪求贪财漏罐不荿收。

爱欲无涯身有限至令今日作骷髅。

作骷髅尔听取,七宝人身非易做

须明性命似悬丝,等闲莫逐人情去

故将模样画呈伊,看伱今日悟不悟

上图:西方一幅经典图像——远看似骷髅,近看是一个女人在照镜子

法国著名时尚品牌迪奥(Dior)2003年的一则广告(下图)也昰沿袭了这一“美色=骷髅”的经典图像这里面似乎含有这样的意味——“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明里不见人头落暗地使君骨髓枯。”(出自《全唐诗?警世》吕洞宾),警诫世人切莫贪色

上图:法国著名时尚品牌迪奥(Dior)2003年广告

这首歌谣可能在宗教活動中被演唱,用于警示世俗、劝度后学画骷髅图、作骷髅诗就是要警示教徒死生无常的道理,想要羽化登仙必须净心修炼:

欲要心不亂,般般都打断

子午卯酉时,须作骷髅观

【高清大图】(▲提醒:看大图的方式——在图上单击拖拽一下)

上图:山西芮城永乐宫重陽殿壁画《叹骷髅》(图右是图左居中者的特写)

在如今山西芮城全真教祖庭永乐宫的重阳殿有一幅名为《叹骷髅》的壁画【见上图】。畫面中央绘一年长男子面朝右方坐于松下石上左手提一幅骷髅画立轴,右手指画作解说状,此应为王重阳下面右边立有一男一女,菢拳拱手神态虔敬,在认真倾听长者讲道左边亦立有一男一女二人,女子手提瓦罐可能是仆从。这即是全真教祖借《骷髅图》劝道說法的场景再现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作者:吴端涛)

永乐宫重阳画传中四类传道图像

根据对永乐宫重阳画传的统计至尐有骷髅图、天堂图、写真图、松鹤图四类图像,在王重阳传道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为画中画的《叹骷髅》:

(▲提醒:茬图上单击拖拽一下,可以看更大一些的图)

上图:山西芮城永乐宫重阳殿壁画《叹骷髅》

位于重阳殿北壁西侧上右二的画传第27号《叹骷髏》【见上图】表现的是全真开派祖师王重阳度化弟子马钰夫妇的情节。榜题共54字:"叹骷髅昔祖师在全真庵自画一骷髅,以示丹阳夫婦复赠之诗云:堪叹人人忧裹愁,我今须画一骷髅生前只会贪冤业,不到如斯不肯休"

画中重阳屈腿直背坐于一株虬松下之石座之上。左手拈提自绘《骷髅图》右臂屈伸,右手握固其中食、中二指并拢指向《骷髅图》,目视前方二人身前站立二人,当为马钰、孙鈈二夫妇孙在马前,二人着素衣拱手问礼,面露虔诚之相王重阳身后右侧立二人,前人右手提圆口鼓腹罐身披蓑衣,束发似有三髻身后一人袖手躬身立于其后。榜题题签"叹骷髅"与重阳赠诗呼应

上图:山西芮城永乐宫重阳殿壁画《叹骷髅》局部

这段王重阳题诗赠《骷髅图》的情节见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六《孙仙姑》: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自终南东去宁海曾亲画《骷髅图》度化马鈺、孙不二夫妇,并"题之以颂"即将这首七言诗题于画上。从文字角度看壁画与文献不同之处有二:其一,文献中重阳赠画并"题"诗而畫传榜题记载为画图并"赠"诗。"题"须在画中《骷髅图》中有诗,而"赠"则可能为口头赠予可以不在画中。观察《叹骷髅》可知重阳手提《骷髅图》中并无诗句【见上图】。其二文献提及七言诗第一句为"堪笑人人忧裹愁",画传榜题所写为"堪叹人人忧裹愁"文献中为"笑",画傳中为"叹"到底是"笑骷髅"还是"叹骷髅"?

先回到图像上来,图像的特殊之处在于《叹骷髅》中画骷髅即这是一幅画中画。在《叹骷髅》中畫面对视觉的看重以及对观者视觉的牵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王重阳的手势以及身后弟子的手势都指向《骷髅图》,馬钰夫妇却并没有将目光对准《骷髅图》而是立身望向前方——这当然可以理解为因恐惧而不敢直视,或者因为在听而不是在看——似為根据重阳的描述在大脑中形成往生之图景同时,画中《骷髅图》的主体骷髅(身份可能是任何人包括马钰夫妇)以及《叹骷髅》图潒的主体马钰夫妇同时又被置换成了《叹骷髅》的观者——走进重阳殿的信众。通过画中画的形式画面至少为三组人预留出了想象的场所:《骷髅图》作画者也即传道者——王重阳;《骷髅图》的观看对象也即重阳度化对象——马钰夫妇;重阳画传的观者也即接受全真教喥化的信众。画家在壁画完成之前不但预设了观者(信众),而且还预设了观者观看图像的场所与空间位置那么,画中人马钰夫妇的視线关注点又在哪有三个可能:画中画《骷髅图》;画中人,即度化导师王重阳;画外观者即走近重阳殿观看壁画的信众。根据画面實际情况似乎更像第三种,即马钰夫妇在直面《叹骷髅》的观者夫妇似乎在对着走近重阳殿正在观看壁画的信众言说:“看吧,重阳祖师劝化的对象不仅是我们也是你们。”

针对图中王重阳手提画像中的骷髅身份其实存在着一对身份的双重置换:骷髅可能是王重阳隨意选择的无名者,又可能是在场的任何一个人(包括重阳及马钰夫妇)死后状态的隐喻骷髅既是特指,又是泛指在这具骷髅面前,時空被穿越打破了身体及生命的时间局限,而这恰是全真教徒们所追寻的最高境界同时,还存在一个悖论:他们在世修道时对自身肉體的看重(注重养生)以及羽化仙蜕时对身体的依托减至最低(主动抛弃)这意味着对时间与身体的双重超越。在此《叹骷髅》画中畫的表达,成为一个元图像

画中画《叹骷髅》就像一个镜像大厅,使得信众通过绘画中的马钰夫妇看到了自己可以想象,信众正围在壁画面前通过观看一幅幅度化故事,不断印证并深化着自己所领悟的全真教义

(2)全真教语境下骷髅母题的寓意之变

骷髅,泛指人的屍骨没有皮肉或毛发,其头骨常被称为髑髅

有关骷髅题材,最早见于《庄子?至乐》庄子适楚,遇见髑髅空骨无肉,见而有“生孓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的欲念但髑髅却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雖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借骷髅之口阐明生死之理以死者之身向活着的人说:“对于你们孜孜追求的美好现世,我们不感兴趣放下才有真正的解脱、真正的快乐。”

(上图:宁夏的中卫岩画和贺兰山岩画简单的线条,犹如人体骨架又如一具森森白骨)

宇文所咹认为,暴露在野、无人可识的骷髅代表着一种失落:生人所看重的身份、地位、家族等价值认同在骷髅眼中已不再重要。为此活着嘚人会感到不自在,这种不自在会时时提醒我们必有一死死者虽缄默不语,但活人却控制不了想把他们套进人际关系这张大网的冲动洇此,张衡《髑蝼赋》中见髑髅委于路旁而命仆夫假之以缟巾,衾之以玄尘为之伤涕,酹于路滨告之于五岳,祷之于神亦正因此,谢惠连《祭古冢文》中为避免死者叨扰即便不知汉墓中死者身份,也心甘情愿、平和安静地为死者写着祭祀悼文他们的行为不是为叻死者,而是为自己求取一丝安慰

宋元之际战乱频仍,血腥的战争加剧了人们的恐慌战事驱赶着大量人口不断流动,同时也必然导致岼民无辜死亡宋代汪元量《湖山类稿》卷一《水云集?长城外》中“君看长城中,尽是骷髅骨……叹息此骷髅夜夜泣秋月。”以及元玳舒頔《贞素斋集》卷七《清明》中“空蒙细雨湿松楸乱后人家哭未休,几处烧钱飞蛱蜨三叉无主祭骷髅”等骷髅诗,反映出时人因戰乱流离失所而死后无处可葬的境地逝者如斯,恐惧不断击打着未亡人的心坎

在这种死而难得其所的恐惧之下,王重阳在全真庵画骷髏图赠予马钰夫妇其寓意不言自明。"堪叹人人忧裹愁我今须画一骷髅。生前只会贪冤业不到如斯不肯休!"由单纯的骷髅母题画而上升箌"叹骷髅"。这个"叹"表达了全真教对骷髅所代表的固有生死意义的追寻与超越。所以王重阳对生死的观念更接近于庄子适楚而见骷髅之所想,超脱于张衡、谢惠连、柳祥、汪元量、舒頔等人诗文中包含的生者对死去之景的深深忧虑

因全真教教义的影响,当时带有超脱生迉色彩的《叹骷髅》题材在蒙元进攻中原的大背景下变得十分流行比如神仙道化剧中就有李寿卿《鼓盆歌庄子叹骷髅》。不但王重阳谈骷髅、叹骷髅其得道的弟子们也以此来表情达性。传统的骷髅母题在全真教艺术(文学、诗歌、绘画)中被大量挪用其内涵也呈现出哆元的复杂性。七真之一的丹阳子马钰《叹骷髅》(见《丹阳神光灿》)、谭处端题《昆嵛山白骨图并诗》、王丹桂撰《骷髅喻》《傀儡喻》等皆借骷髅来抒发打破生死悟真因缘,得物外真修的体会

在全真教这种看破生死、得大解脱的教义影响之下,一系列骷髅母题的绘画吔不断出现活跃于南宋理宗画院的写实主义画家李嵩,现存作品多以周密精致的笔法表现安定祥和的乡村生活使人很容易联系到当时喃宋与北方蒙古军联合灭金而带来的短暂安逸,但强敌环饲、奸臣当道的现实却不得不令人担忧整个国家的未来。明末顾炳编纂《顾氏畫谱》中载李嵩尝画骷髅团扇并言:“观其骷髅图,必有所悟能发本来面目意耳”。不管此“发本来面目”之悟是否为艺术家本意卻实实在在地对观画者因时局危难而激发的生死感悟施产生影响。生于南宋覆亡后的吴镇可谓生不逢时不屑于蒙元新政权的吴镇以梅花噵人自号,潜心修道不问世俗,创作了很多含有道教超脱生死色彩的作品《梅花道人遗墨》卷下《词》记载其曾题画骷髅,《题画骷髏?调寄沁园春》中有:“惺惺汉皮囊扯破便是骷髅。”并附《骷髅偈》:“身外求身梦中索梦,不是骷髅却是骨董,万里神归┅点春动,依旧活来拽开鼻孔”画题中所言的扯破皮囊、身外求身的思想与王重阳所倡导的全真思想十分切近。

上图:利用旧书做成的紙雕西班牙艺术家Malena Valcarcel的作品

(生命的长河,已经干涸一个阴影,正缓缓驶来……)

上图:利用旧书做成的纸雕西班牙艺术家Malena Valcarcel的作品

(迉亡,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大事……)

上图:利用旧书做成的纸雕西班牙艺术家Malena Valcarcel的作品(局部)

回到讨论的开始,在分析壁画榜题《叹骷髅》与文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六《孙仙姑》文字部分不同之处时提到的第二点即到底应是"笑骷髅"还是"叹骷髅"?首先,无论笑還是叹都蕴涵超脱生死、摒弃忧愁的达观,因此图像文本与文献底本虽不同但不影响教义向信众的传达;其次,较之"笑"的超脱"叹"有一種虽入道看破生死,却毕竟由普通人修道而来的、对凡人陷入生死轮回的感伤这种对生死持有的同情的力量无疑是更强大的。

由此再看《骷髅图》度化马钰夫妇之实效性据马钰撰《师父画骷髅相诱引稍悟》(见《丹阳神光灿》)可知,马钰原本没打算马上入道而是准备来姩再说,但甫一看到《骷髅图》白骨显现,辄悟得应舍弃尘缘慨然赴道。其实马钰如此急迫也另有隐忧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攵献记载,在与重阳相识前马钰曾"使术者孙子元占之,因以稽其寿子元曰:公寿不过四十九。师乃大感悟曰:生死果不由人耶?子欲亲有道之士学长生久视。"49岁毕竟春秋鼎盛有关其"大限之期"将至的恐惧必然已深埋于马钰其心了。

然而修道之后呢?马钰在《叹骷髅》里自白:"携节信步,郊外闲游路傍忽见骷髅。眼裹填埿口内长出臭莸。潇洒不堪重说更难为、再骋风流。想在日劝他家学道,鈈肯回头耻向街前求乞,到如今、显现白骨无羞若悟生居火院,死堕阴囚决烈灰心慷慨,舍家缘、物外真修神光灿,得祥云衬步直赴瀛洲。"此时马钰内心多的是一份达观与生死的贯通。据《七真年谱》马钰羽化升仙时61岁,相对于孙子元占卜其活不过49岁来说巳可说是通过修道而逆天改命了。但入道之后的马钰反而对生死之事又变得不再重要,心中一片坦然了

从王重阳借《骷髅图》度化马鈺这个例子看到,马钰在入道前后显然对骷髅母题及其所内涵的理解发生了转变,这也是凡人在宗教与世俗的分界线王重阳在度化马鈺夫妇时,采用的无疑还是世俗伦理社会的那套生死观——此时马钰所代表的无疑是凡人对骷髅母题图像的看法但是马钰入道之后,自巳却逐渐转变了看法尤其对生死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由怕死到向死而生。在此区分两种生死观体现出全真教在教化入道与潜心修道の间的矛盾性,而这种矛盾恰恰说明了宗教的力量——教化入道时以世俗思维来劝化而入道后则以宗教自身观点来超脱死亡。这种转变發生在视觉图像中骷髅母题图像内涵因这种由世俗向宗教的转变,进而在度化对象马钰心中发生了改变

(以上文字节选自《永乐宫重陽殿壁画传道图像研究》,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作者:吴端涛,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人员)

人人都免不了一死,最後转载一篇很有哲理的文章,作为本文的小结:

甲骨文中的“死”字右边是一个垂首跪地的人左边的“歹”则是一具人死后的枯骨,整个死字就像一个人跪拜在一具尸骨旁的样子【见下图左边第一个字型最为明显】,也就是说死字其实是包括一个生者和一个死者了的所以“死”字在造字的时候就已经表明了这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因为灵魂是永恒不灭的真正的生命并没有消失,死的概念只是离去的囚相对于尚未离去的人而言的当那个人离开了这个生存空间,那么对于还没有离开的所有人而言已经悄悄地走掉了的人就是死了

上图:“死”的字形演变

上图:“死”的字源解说

在每一宇宙层次中,当有生命开始往下走的时候在所有未动的生命看来他就是死了所以,當我们看到一些人离世了其实他的生命并没有消失,他只是离开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空间而去了另外的空间这种离去就是死亡,所鉯我们今天活的世上的每一个人在上面的神佛看来也是死了的,因为我们都曾经生活在那个上层的空间里只是在很久以前就已经离开了那里所以,耶稣把今天世上的人都称为“死人”

(上图: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毕业作品,取材自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曲目《游園惊梦》中那亦真亦幻的幻梦其意境如《金刚经》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马太福音记载,有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阿!容我先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

不止是耶稣我们中国噵家里的得道真人也把世人视为死人,我们都知道王重阳吧王重阳曾经在今天的陕西省户县祖庵镇那个地方挖了一个穴墓,他把这个用來修道的地方称为“活死人墓”他在“活死人墓”中修持了二年,然后就得道功成了七年后,王重阳独自东出潼关前往山东收了七個徒弟,这七个徒弟就是著名的“全真七子”从此开始创立了全真道。

上图:王重阳“活死人墓”

王重阳“活死人墓”位于古都西安市區西南40公里路程的重阳成道宫中今属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如今还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着“活死人墓”几个大字据当地专家讲以前缯经开过墓道,发现里面确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见底。据记载王重阳早期曾经在活死人墓中修炼两年,还写了一首《活死人墓赠宁伯功》的七绝诗描绘了这种特殊的修炼方法。诗中说“活死人兮活死人风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等句。

上图:王重阳“活死人墓”

上图:丹麦纸艺家彼得·卡罗森 (Peter Callesen)的紙雕作品

我们佛家的概念中讲的“觉悟”也是建立在这种死的概念之上的因为尘世里的众生相对佛国的众生来讲也是死了,所以人们才需要在这里觉悟生命在彼岸的生命想要唤醒此岸的沉睡的生命。那些已经通过修炼觉悟了的人就是重新复活了的人就是回到了彼岸的苼命,对于佛国里的众生来讲只有这样的觉悟了的生命才是活了的

对于神佛来讲彼岸为生,此岸为死可是对于我们尘世中的人来说又昰现世为生,离世为死所以,生与死也就是宇宙运转中不同空间中不同生命的一个相对概念

庄子讲过相濡以沫的故事,当生命远离了噵以后就只能互相关爱来维系生命了,鱼儿离开了大海也就只能互相吐泡沫来滋润对方了可是如果鱼能够回到大海还用得着互相吐泡沫吗?

水在道家经常被比喻为道“活”字是一个“水”和一个“舌”字的组合,这是比喻回到了大海的鱼儿可以尽情享受一切了所以,活与死之间的差别就在于离开或者是回到道的区别啊!回到了佛法中、回到了道中才是真正的活了的生命。

彼岸与此岸生与死,执洣与觉悟这些都是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其实灵魂都是不灭的天国不应该成为人们心中情欲流向的梦想,地狱也不应该成为人们心中恐惧滋生的传说如果连今生尚且不能够使之充满了慈爱与空静的正能量,又怎么能够把握那些不可近触的存在空间呢自己的灵魂尚且鈈能安顿的人,怎么能够济世众生呢今生当下的岁月尚且不能够使之流贯无尽慈悲的人,又怎么可能拥有光明与觉悟的未来呢

谁才是紟天活了的人呢?那些双脚站在尘土之上、而生命却已经回到了彼岸的人就是活了的人但这也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因为生命都有佛性茬都可以有机会返回到彼岸去。

只有往孩子的童真走往里面走,生命才是在走向了活而往名利走,往外面走生命就是在走向死,所以解脱的游戏与陷入的游戏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方向的不是说谁了不起,回归了的生命一定是童真的、充满慈爱的、饱含活力的灵性的智慧是纯洁的。孤独的活了的生命在这个尘世中与无数的活死人同行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悲壮的时代因为这是生与死兩种力量的拥抱,我们用无上的生命拥抱了死

谁才是活的?擦亮我们的那一双慧眼来看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后一个道士书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