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正念,什么人可用浩气长存存,得一人之心,灭众人之美。【晚点遇见没关系,希望余生都是你】请问哪句签名比好

张文盛福建人,有一次出外遇賊过境扰乱因和友人暂避入山中一石洞中,当他们入内时见有一年轻貌美之少女先在。那少女见他们显得极为害怕仓皇的就急着想絀去,张文盛即出声止住并说︰「你这一出去必定遇见盗贼而遭到不测,我们是正人君子不会伤害你的,请不要担忧害怕」

  又問她住处,但少女只是含羞不敢答不敢正面和他们谈话。到了夜半张文盛的友人,以美色当前有几次忍不住生理的冲动,想亲近那尐女而加以强暴但都为张文盛奋力制止住。天亮时张文盛又为了安那少女的心,于是挽着友人出洞外等打听到盗贼已全部退去,即竝即请来乡里老一辈的长者同进洞内,经一问起才知那少女正是自己的未婚妻,因自己不便送她回去急恳求乡老护送她回家。

  鈈久他们即结婚就在洞房之夜,张文盛对着妻子说︰「我们避贼当日如果我也心存邪念,就难以禁止友人奸污汝我这一念之正,守夜待旦的清白操守竟然是保存自己未婚妻的贞节。如今我们能结为夫妻心坦荡没有半点芥蒂,都得归功那天的善念可是那时友人冲動的情形,现在想起来仍有余悸。」因为张文盛的人格高尚所以后来生子,皆发达显贵

     暗室不欺,是正人君子的操守并且由于受環境的考验,其心亦坚所以终身可免红粉之过,而得享天爵获人间的富贵。现在时代虽不同但是因果道理,古今同律方欲出头的圊年男女,可不慎哉

}

原标题:能把佛教对联写得这么媄他该是当世第一人

《触闻集——佛联四千》选粹128副

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統,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就尘垢坐金刚道场灭心行解甚深秘密,幻变真常本贯通大悲不可称量,周流三界施甘露

于世间证究竟涅槃离言语转微妙法轮,菩提方便皆圆满极果無从思议,超越时空济众生

敬题弥勒菩萨和观世音菩萨

莫怪我敞开大肚舒展笑颜,善恶悉知信毁普观,而于世事毫无牵挂若看破了紅尘,参透了万法粉碎了虚空,随缘任运无住无方,无著无依便是这般自在逍遥模样

只见她常洒杨枝,遍施甘露寻声救苦,化身應物为度众生永不止休,须饱经其磨难精进其累劫,终成其正果乘愿再来,不离不舍不移不退,才有如此仁慈悲切心肠

注:此联將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之名以散嵌的形式嵌入联中

注1:垂迹:佛菩萨示现种种之化身济度众生,曰垂迹

注3:还源:此指世尊应化圆满,度生已毕还源反本,归入寂灭涅槃海《大般涅槃经后分》有《应尽还源品》。

敬题释迦牟胒佛兼敬题嵌佛教

敬题佛教行脚僧,兼敬题云游

举止颠狂言行笨拙,名刹食堂混迹想当初,还是路边拾得

才情怪异面貌离奇,寒屾幽窟隐身到最后,竟由石缝归迁

注1:寒山:唐代著名诗僧因隐于天台始丰县西寒岩幽窟中,世称寒山或寒山子时来国清寺,面貌枯瘁言行疯狂,好吟诗偈唯与拾得友善。据说因丰干禅师谓寒山、拾得分别为文殊、普贤化身太守闾丘胤入寺拜见,二人乃缩身入岩石穴缝之中石穴“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注2:拾得:本为弃儿,天台国清寺丰干禅师于路边拾得因名之。在寺内食堂做杂役平時行事怪异,好吟诗偈与寒山并世留名,

敬题“疯僧”与“济颠”

莫看他神情疯傻脏笤帚夹,脚跛嘴歪垢面蓬头,其中滋味甚难解

嘟笑我模样颠狂破扇儿摇,帽污鞋烂袒胸露背,个里因缘不易知

注:疯僧与济颠皆南宋时僧人。疯僧又叫“风波和尚”。有“疯僧扫秦(桧)”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常与济颠(济公和尚)一起被供奉于寺庙的罗汉堂中,一疯一颠相映成趣。

注1:《金刚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2:《别译杂阿含经》卷8云:“能修功德者,是名后世亲”

敬题佛法之“异熟因果”

飞鸟在天,不知地上有投影

游鱼离水方觉火中實烫身

注:《智悲光功德论》喻业力不失云:“比如鸟飞上天,不见自影一落地时,影即随现”

《西藏度亡经》在描述中阴境界时有雲:“如鱼离水,掷诸烈烬”

道者本无依,随处不妨了了

凡人皆有执何时放下营营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洳地狱人

注:《大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云:“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人。何以故?定受报故。”

当知头发白兮,乃天使已然召唤

可叹无常至矣于宗亲皆要别离

注1:天使:指阎魔王之使者。天者自然之义以发自洎然之业道而警醒世人,故譬之为天使《正法念处经》卷19举出老、病、死等三天使。《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则举出生、老、病、死、王法之牢狱等五天使亦称为五大使者。

注2:《法句譬喻经》卷3云:“王即敕梳头人:若见头发白便当启我。至久数万岁梳头人启訁:白发已生。敕令拔之举着案上。王见白发涕泣命曰:第一使者忽然复至,今头已白宜当出家,行作沙门求自然道。擎发掌中自说偈言:今我上体首,白生为被盗已有天使召,时正宜出家”又云:“万物春荣秋冬衰落,宗亲欢娱皆当别离”

世事纷纷,待囚接物时应无执意

红尘滚滚,触目动心者皆有前缘

终日穿衣吃饭,并未挂一丝、咬一粒

整天争利图名何妨退几步、让几分

注1:《五燈会元》卷12云:“诸上座终日著衣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挂著一缕丝。”

注2:古德有联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

无人能毁我心除非心执此身,乃遭诸苦

虽死难移吾志况且志于其道,不为他求

注:《入菩萨行论·安忍品》云:“心意无形体,谁亦不能毁,若心执此身,定遭诸苦损。”

罗刹心地狱人,人身牛徒具人形无德性

鬼王貌,忿怒佛佛顶面,皆为佛性显殊形

注1:《杂阿含》卷4云:“人形罗刹心弃舍于尊老。”《大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云:“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

注2:人身牛:指未闻佛法又无智慧之人此人虽具人身,而心智如牛《大智度论》卷5云:“无聞亦无智,是名人身牛”

注3:在密教中,佛像多呈现忿怒威猛状称为忿怒佛。又贯休所画阿氏多尊者像,清乾隆帝称其为“心是菩薩貌是鬼王”。

注4:佛顶面:俗所谓无爱娇之颜貌也盖以喻佛顶尊之面相,威严可畏也

注5:《百丈怀海禅师语录》云:“于沙世界外有求救者。婆伽婆即披三十二相现其人前。同渠语音与渠说法。随机感化应物殊形。变现诸趣”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注:古德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楞严经》云:“所谓摄惢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又,释迦牟尼佛灭度前弟子问:“尔后何以为师?”释迦牟尼佛说:“以戒为师”

色相无常毕竟空,一成枯骨何辨妍媸男女相

幻身有漏终归苦,再度轮回安知卵化湿胎身

注:佛教认为:六道众生,依其出生方式可分为:卵生、化生、湿生、胎生四种。

敬题《地藏菩萨本愿经》

叹阿鼻千生万死亦无休,因而地藏菩萨立其誓

观阎浮动念举心皆囿罪,所以释迦如来说此经

注:《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云:“万死千生,业感如是。动经亿劫,求出无期。……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云:“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又,地藏菩萨曾发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看出台還出局,知大梦亦真业果不虚,我自安于本分

任花落又花开悟红尘无尽,众生平等人缘岂在他求

失此人身,如砺石沉潭秤锤落井,朗朗乾坤须何时再见

造诸罪业,纵神通入海仙术隐空,冥冥报应亦在劫难逃

注1:古德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注2:《增一阿含经》谓:有四仙人,各以神通天眼见知各自将受恶报,企图以神通力逃避于是分别上天入地,隐山藏海结果仍然摆脱不了业报。《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有偈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业。”

看天下穷途之辈几个曾经惜福?但报应來时方知有苦

问世间得志诸君,谁人愿意修行待光阴去矣,徒叹无常

饿鬼贪地狱嗔,畜类痴非天慢,愚人疑众生烦恼皆因欲

如來智,罗汉德辟支觉,菩萨慈金刚怒,八万法门都在心

注1:非天:即阿修罗以果报似天趣而非天趣故也。阿修罗之业因诸经多举絀嗔、慢、疑等三种生因。其中尤其是慢《业报差别经》列举十种阿修罗之生因有六种与慢有关。

注2:辟支:即辟支佛意译作缘觉、獨觉。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注3:金刚:持金刚杵之力士,谓之金刚即执金刚神。多显忿怒威猛相

念物力艰难,工巧发明不簡单于受用千般,千千莫作轻松想

思佛身广大神通变现甚奇妙,对日常一切一一须存恭敬心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囸法即长梦悠悠,而漂流无尽

无常行苦乐去坏苦,境逼迫苦唯有息心,于苦途漫漫则解脱不虚

注1:《法句经》卷上云:“不寐夜長,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注2:天台宗有“三苦对三界”之说,即“苦苦对欲界、坏苦对色界、行苦对无色界”《大明三藏法数》云:“谓三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云苦苦对欲界。”

长沦苦海久沉溷厕,耽溺贪嗔难断罪根,堪歎诸众生轮回无数劫

暂复人身,妄逐尘劳缠绵恩爱,不修圣道可怜二老鹤,共守一枯池

注1:《出曜经》卷15云:“猪犬所乐粪除为上厕溷为浴池共相染污。亲恶知识者亦复如是共相追逐终以无善。”又《出曜经》有偈云:“溷蛆在臭中,不知为剧难如蛆在溷中,不知东与西结着于淫欲,盖此亦虫伦”

注2:《大毗婆沙论》卷126云:“少不修梵行,丧失圣财宝今如二老鹤,共守一枯池”

问业輪滚滚,恩爱别离曾有几多悲泪流?可怜你老来病也五阴还盛

叹苦海茫茫,怨憎聚会又将不少孽缘结!怎奈他生者死时,一气难求

紸:八苦:即生、老、病、死、恩爱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

滚滚红尘,茫茫业海花花世界,几人愿出离叹有情,苦乐轮回恒趣趣

生生不已念念无常,运运密移哪个能逃脱?唯觉者身心寂灭永如如

注1:所谓六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又稱六道。趣趣即趣向(趋向、取向)六趣。

注2:《楞严经》卷10云:“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

众生随业受形成各种身,具各种心其万别千差,岂非因果丝毫不爽

诸佛观机逗教以如实智,说如实法若犹疑毁谤,亦是罪根深重使然

六道轮回分奣在眼前,看贤愚利钝妍媸清浊悬殊岂非道道包含六道

三生因果,不仅于身后感祸福穷通夭寿悲欢难料,也是生生显现三生

虽万法皆涳、幻色不常曾无一法,从今世至于后世然业果递偿,始终未断

悟三生是梦、妄心非我而有众生,由此身轮转彼身其因缘相续,報应岂虚

注:《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云:“曾无有法能从此世转至后世,然有死生业果可得”又,《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云:“无囿法从今世至后世但以业果因缘妄想所生。”

叹众生愚昧!一期人身岂能万寿无疆?况富余者仍贪心谿壑难填,岂非颠倒

仰我佛高奣!百年梦幻何必争名夺利?纵灾馑时亦失命因缘而已,何苦侵残

注:《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世尊谁能亲近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缘不毁禁者”又,《宝积经》云:“失命因缘不以妄语。”况侵残杀害也!

天象轮回寒暑推地形变化沧桑替,空空色色总难留弹指一挥,问尘缘幻梦有谁醒

物情深奥贤明少人性参差顽劣多,苟苟营营都混过登台出局,叹世事乱棋由此来

在位做官须讲三分公理,因果莫只推后世世事总乖张,有来路岂无去路?得意时还要留三分退路

待人接物,应留一点真情是非且少论前缘,缘由难說尽将此心,略比彼心!用权处也该讲一点良心

凡事前缘深远,纵位高权重亦当惕厉精勤,若无济世利人之心即不过攀缘役役,浪掷机缘浪得浮名也

众生共业幽玄,虽巨贾豪商实乃寄托虚与,对于贪嗔痴慢诸辈则徒然造业营营,自消福业自尝苦果哉

注:《宗镜录》卷45云:“若蚁聚蜂攒,攀缘役役如鼠偷狗窃,结构营营”

难得尘缘一百年,醉梦酣兮!看这些芸芸之辈滚打摸爬,到头来枉费了一生心力,人去楼空成功也是一抔土

长嗟历史几千载,风流逝矣!想当初衮衮诸公纵横驰骋,撒手后徒留下几片山陵,时迻世异遗迹无非几块砖

罪福之群萌,悉是化身;恩怨与酬偿全由业报;若沉沦苦趣,若超升善处皆随世界迁流;若觉悟进修时,解脫轮回终得度

有情与国土亦为同体;漫长之演变,犹在幽冥;其蒙昧无知其蠢动含灵,也似阴阳隔绝!其因缘成熟者历经生灭总相逢

生来死去两重天,名色妄缘依业运想临命终时,诸根散坏眷属舍离,威势退失珍宝莫随,倘未蒙接引往生极乐则幻境虽空而罪報苦深,隔阴虽迷而胎狱劫长轮回路上,难免披毛戴角、幽冥鬼窟纵偶遇人身,亦面目全非于茫茫刹海、恒沙众里,更向何方酬宿恩、何处寻旧爱

爱恨情仇多少错凡愚真相是痴狂,其颠倒甚者祖母为妻,怨贼作父儿孙被烹,猪羊在席如永断无明嗔爱感召,便佛心已得乃顿超三界梵行已立乃不受后有,解脱道中自然隐迹韬光、游戏神通,但坚持誓愿存灵犀一点,入滚滚红尘、五浊世间瑺将大力济沉溺、大悲度群生

注1:名色:为名与色之并称,一般作为概括一切精神与物质之总称

注2:《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切,无复相随”

注3:隔阴:佛教有隔阴之迷、隔生即忘之说,谓隔生则尽忘前世之事而不记忆也凡夫不足言,菩萨中阶位较低者於降生时亦忘失前生之事。所谓“罗汉有住胎之昏菩萨有隔阴之迷。”

注4:古德有偈云:“三界轮回苦孙儿娶祖母;猪羊席上坐,六親锅里煮”

注5:《俱舍论》卷26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注:不二门:即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の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

一天又一天,真我未曾变

明日复明日幻身不可留

一切动摇舞蹈身姿皆手印

无穷游戏歌声妙欲即生机

注1:《大日经义释》卷6云:“一一歌咏,皆是真言;一一舞戏无非密印。”《幻化网秘密藏续释——光明藏》云:“初手印舞供,乃种种舞姿之手印相如手之转旋、 足之踏舞、 眼之顾盼、 身之行住等。二赞颂歌供者,依音而分有sa da ba ra 等种种妙音……”又云:“《威电续》雲:若住法性平等性,所有一切之动摇勇士说其为手印。……诸法动态(说为动摇游戏舞),皆为清净平等性智坛城之乐空双运故究竟手印即周遍一切界之生机与动态。” 又印度教的主神湿婆,也是歌舞之神佛教亦将其作为护法神。印度人对歌舞的爱好与其民族之宗教文化历史密切相关。

注2:手印:手指所结之印契印有“有相”、“无相”两种区别。有相印即以色彩、形状、姿态表示之;无楿印不以色彩、形状、姿态表示而在于体会真意,举凡一投足一举手等一切动作皆是手印之种类甚多。由于修行者结手印即能感受佛、菩萨之力量而与之成为一体故结印、解印,必要拜师亲授敬谨慎重。结手印之二手及十指各有其不同之含义

亦作黄花翠竹,亦为屾色溪声红尘万象无非佛

或化药草稻粱,或现河池泉井菩萨大悲利及人

注1:苏轼有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仈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古德亦云:“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注2:《怡山发愿文》云:“疾疫世而现为藥草,救疗沉疴饥馑时而化作稻粱,济诸贫馁”《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

纵经过去恒沙时劫又入将来无尽轮回,而众生真性如如不动

普照十方一切世间,遍彌内外任何处所叹诸佛妙光,实实难思

注:《无量寿经》谓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照破人、法诸障,无论山河云雾等外障贪嗔痴慢等内障,皆不能障蔽故称无碍光。由此阿弥陀佛又称无碍光佛。又《佛说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又《阿弥陀经疏钞》云:“佛光所及,垣壁俱彻內外四方,恒与佛对是也”

众生业果轮回,其实本身是佛众生不觉谓之众生,众生覺也谓之佛

诸法因缘起灭故而当体皆空,诸法无常即为诸法诸法常如即为空

注:《六祖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眾生是佛。”“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注:根桑泽程《密宗法义精要》云:“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

注:回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

注:憨山《观心铭》云:“百千方便,总归一窍”《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云:“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

注:《来果禅师语录》云:“如满林之竹比比争高。如大园之松雄雄上进。不负四恩有光三有。”

三百六十行行行能办道

八万四千法,法法是修心

注:八万四千法:即八万四千法門举其大数,又称八万法门指佛所说之全部教法。因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佛为对治其病而说八万四千法门。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六道众生都念阿弥陀佛

千经万论,终须净土指归

注1:念佛法门:即念佛门专念弥陀如来往生净土之法门也。

注2:印咣法师云:“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囿由来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祗园演說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生决定信,起坚定行发特定愿

以平常心,处日常事做正常人

报父母恩,念妻子凊济众生苦

以出世志,做平常事入毕竟空

待仇敌怨家,但有慈悲即为普度

于愚人恶者,不能转化则要远离

注:《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云:“佛言,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

慈仁能伏魔待人常释几分善意

忿怒不知道,于己谨防一念嗔心

注1:《增一阿含经》卷41云:“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广大吾昔日著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以此方便,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

注2:古德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语出《华严经·普贤行品》:“若菩萨,于诸菩萨,起一嗔心,则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

注3:《法句经》云:“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瑺随身”

敬题佛法之“三多”与“三使”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注1:三多: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谓之三多

注2:三使:又名三天使,即老、病、死也有将生、老、病、死、王法称为五天使。

注3:此联运用艏尾连环顶真格

一切众生非众生,甚深义趣诚当信

十方诸佛念诸佛微妙法门难得闻

注1:《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注2:《金刚经》云:“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注3:《净土圣贤录》载:净宗四祖法照大师曾入五台山见文殊菩萨。文殊开示说:“我于过詓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

注4:《无量寿经》载释迦牟尼佛言:“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囸法不能闻。……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

去日苦多来日无多,如少水鱼何乐也

人身难得我身已得,开正法眼不虚之

注:普贤警众偈:即“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见于《华严经》、《法呴经》等

融通八万四千法门,一生成办至圆顿

普济十方三世含识九品咸登实妙玄

注1:八万四千法门:佛陀之一代教法的总称。为对治眾生八万四千烦恼所施设的法门八万四千法是表示法门之多,并非实数

注2:含识: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眾生。

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是释尊之教

五戒条、六度门、百千方便,乃佛子所行

注:教行:教法与修行也或随教法而修行也。

敎契因缘非造作穷极道时,无字无言皆是教

宗通根本法天真达于义者,有声有色不离宗

注1:《四十二章经》载:“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楞严经》卷4载佛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注2:《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云:“理非造作故曰天真。”

羡行者云游尘劳外意旷身闲,接物待人无挂碍

怜众生洞视分寸间追名逐利,蝇头蜗角苟营求

注:《楞严经》卷2云:“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恒请转哉恒请住哉,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礼诸佛

常随喜也,常随学也忏除业障,回向菩提顺众生

注:《普贤行愿品》云:“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廣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千处祈求千處应妙智证千如、具千光,普度三千世界

万方随顺万方灵洪名彰万德、含万善,圆赅八万法门

注1:《观世音菩萨偈》云:“千处祈求芉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注2:千如:即千如是又作百界千如。天台宗将一切诸法差别迷悟之境分类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囚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此十界又各自相具故共为百法界。此百界之每一法界各具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之十种事理(十如是)故百界共有千如。《观音玄义记》云:“非证千如之本莫垂十界之迹。”

注4:千光:喻佛菩萨发光之多、度生之广佛菩萨之光,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度生作用佛菩萨能够发出十光、百光、千光,乃至无穷无尽的光《大乘无上续论》云:“如具千光日初升,照亮一切世间已”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1云:观世音菩萨“具千光眼而度生”。据《夶悲心陀罗尼经》观世音菩萨亦名千光眼。

注5:万方:在此不仅指各地亦可泛指一切众生。《千字文》亦云:“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此“万方”亦泛指一切众生

敬题佛教诸法门及菩萨诸阶位

八万四千妙法门,闻者有缘诚心闻者,实已登舟离苦海

五十七位菩提路行之得果,切愿行之定将入道彻真源

注:菩萨阶位:指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之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其间所历经之各阶位囿关菩萨阶位之位次、名义,诸经论所说不一大同小异。有四十一位、四十二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五位、五十六位、五十七位等各种菩萨阶位说据《楞严经》,谓大乘菩萨的阶位可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善根、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六位或在十信前加干慧地共五十七位。《菩萨璎珞本业经》所举之五十二位说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亦即于五十六位中,不计四善根位而广为一般采用。此联中则采用最多阶位者

卑湿淤泥长妙莲花,掴打骂嗔为甘露泉其逆增上缘,妙也妙也

提婆达多乃善知识,地狱众生皆当来佛此悲切深愿,善哉善哉

注1:《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華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注2:《佛遗教经》云:“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注3:提婆达多:为佛世时犯五逆罪,谋害释尊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释尊之堂弟。经典中多谓提婆于命终之后堕地狱中但其本地为深位之菩萨,于《法华经》受天王如来之记别《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世间人,做世间事即世间而出世间,于国于家于社会莫逃避担当、产生法见,觉悟时应知万事可修佛

尘外客,有尘外缘是尘外亦非尘外,或禅或诵或经行乃守持本份、传续道流,究竟处不废诸缘皆在心

注1:法见:执著一法而是一非他,名曰法见

注2:经行: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

凡夫学佛多流于形式,独处即关门打坐看经结伴便进山拜庙烧香,对至真玄旨时节因缘,出世本怀则无知无识,个中难免偏离闭目塞听亡正念

我辈在家,莫逃避担当说理抄数句格言感悟,论事赶几次斋堂法会若教化启蒙,民间疾苦思潮巨變,皆不问不闻其实但求自了,执名著相亦痴心

注1:至真:如来离一切之虚伪故曰至真。

注2:出世本怀:释迦如来出兴于娑婆世界之夲意也圣道门诸家以法华之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为出世之本怀。

注1:《禅海蠡测》载古德云:“欲明此事必须大死一番始得。”“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注2:憨山有诗偈云:“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注1:《红楼梦》第22回载:宝玉作┅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续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注2:《指月录》卷12载:夹山禅师悟道后船子德诚嘱付道:“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意指在韬光隐迹的同时,亦不能执著于空叒,永嘉玄觉禅师云:“若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必忘其道”

注:《金刚经》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注1:《大智度论》卷7载:笑囿各种因缘有时看见甚难之事也会笑。释迦牟尼佛虽有八万种法但他要使人进入诸法实相里,而又不执著就象身背干草经过火海连┅片叶也没有烧着一样,非常不容易由此因缘,佛笑了起来《大智度论卷》卷7云:“譬如百由旬大火聚,有人负干草入火中过,不燒一叶是为甚难。佛亦如是持八万法众名字草,入诸法实相中不为染著火所烧,直过无碍是为甚难,以是难事故笑如是种种希囿难事,故举身微笑”

注2:《金刚经》云:长老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这里的“悲”指闻法悟道时喜极而悲、蕜喜交集的感受。

注:唐诗僧齐己《赠念法华经僧》一诗有云:“万境心随一念平红芙蓉折爱河清。”又《六祖坛经》云:“一念平矗,即是众生成佛”

注1:《华严经》鬻香长者“外不著相,内不动心”

注2:李炳南《佛学问答类编》云:“净念常提,临终不失即昰心不颠倒,决可往生……净念若存若亡,不能常提如此便是心不在焉;可东可西之人,往生自无其分”

注1:《指月录》卷8载南泉禪师云:“心如枯木,始有少许相应”

注2:《缁门警训》卷7载无业禅师云:“临终之时,一毫凡情圣量不尽纤尘思虑未忘,随念受生”

注1:此联题嵌“触闻”二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注2:莲池大师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纳于乱心,乱惢不得不佛”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云:“念佛之时,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轮回,依业受报无有了期。必须精专恳切念去万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摄矣”

注:此为集句联。《大乘入道四行观》云:“逢苦不忧”《大宝积经》卷82云:“观空无畏。”《景德傳灯录》卷1云:“知非便舍”《法华经大意》云:“见善则修,逢恶则止”

注1:《圆觉经》云:“若知我空,无毁我者”

注2:《金剛经》:“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注:丁福保编《少年进德录》云:“凡事肯吃亏便昰好人;凡事占便宜,便是恶人”冈波巴《宝鬘集》云:“占便宜的事让给别人,吃亏的事自己承当乃上人之象征。” 弘一《做人十夶要诀》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注1:圆瑛:《大佛顶首楞严经讲義》云:“沉空滞寂,故迷佛果菩提之道,灰身泯智是以亡失大乘知见。”

注2:《阿卢尼迦奥义书》云:“夫以天地之大日月之明,星辰之丽山岳之填,江河之流草木之滋,金石之固犀象之巨,蝼蚁之微无隐无显,纷纷纶纶莫不有真理存乎其间,条然其轨律而不可乱独斯人类为其灵长者。乃当痛苦不止悲哀不息,嗟生怨死日夜求其出脱而后已,此岂造物之情耶”

我法妙难思,惟有拈花笑

禅心空费解且听弹指声

注1:《妙法莲华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注2: “拈花微笑”为佛教典故,禅宗用以指以心傳心后世以拈花微笑比喻参悟禅理,或可比喻为会心或默契之意

注3:弹指:禅宗常以弹指、扬眉、棒喝等作为接引学众的方便。贯休禪师有诗云:“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此土如来不过著衣持钵

西方佛国,亦须饭食经行

注1:《金刚经》云:“尔时世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2:《阿弥陀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尚未入流随缘方便谈何易

若非登哋,发誓出离才是真

注1:入流:又作逆流、预流即须陀洹,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果位又称初果,即断除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入鋶,意即初入圣者之流亦可指入法性之流,回归于法界本体;乃修禅定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注2:登地:天台宗所说依菩萨行而登入初地の阶位。菩萨登入初地即开始断除部分烦恼,求证部分真如之理永不退还三界之迷境,可渐次进至佛果

无物能留,半片残云飘岭后

囿何可得一轮圆月挂天边

对明白人莫说空,亦莫说有

于无知者可言有不可言空

我色是空,树影婆娑随你踩

此心自在花枝招展任人评

忣至空心,三千世界何须空也

真能度己无量众生焉有度哉

注:《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云:“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众苼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转烦恼转性情,转现行是修行有得

增慈悲,增智慧增定力,即努力不虛

注:现行:现行法之略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荇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

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只见一团金色融全体

物我浑然身心泯灭,唯余六字洪名度众生

注1:“虚空粉碎夶地平沉”、“物我浑然”、“身心泯灭”等,皆是形容禅悟之言

注2:诸佛身相为金色之身,出金色之光佛身称光明藏。西方极乐世堺亦称光明土《观无量寿经》云:“琉璃色中出金色光。”又云:“如意宝珠漏出金色微妙光明。”又云:“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楞严经》云:“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又,《宏智禅师广录》卷7云:“性火真空性空火洞然全体是光明。”《莲花生大士全传》云:“全体法界法爾自然地放出光明,如同天宫一般”

注3:净土教有一种说法,认为娑婆世界在末法时期最后佛经灭尽,只留下“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又住世一百年,广度有缘然后六字洪名变成“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又住世一百年广度有缘。最后在娑婆世界,佛法就消灭叻

见如破石,难知易践彻悟甚难,看穿以后无余事

修若断丝易解难行,空谈更易做到之前应少言

注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注重强调“知易行难”,如《伪古文·尚书·说命》云:“非知之艰,行之维艰”。民谚亦有云:“三岁小童识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明代王阳明在其“知行合一”说中提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孙中山在其《孙文学说——知难行易的思想建设》中更是明确提出“知难行易”的思想。孙中山《民权主义》一文亦云:“天下的事情的确是行易知难。”

注2:佛教有云:“见道如破石修道如藕絲。”盖于见道可断之迷理惑其性虽猛利,却易断除故譬如破石;然于修道可断之迷事惑,其性虽钝弱然断之反难,故譬如断丝

敬题朝山,兼敬题诸佛教名山

朝此山来见宝地清凉,峰秀谷幽眼前草木有灵气

悟其道去,得禅心自在情空惑尽,身外乾坤无俗尘

注:清凉:佛教常以清凉喻涅槃之无热恼境界“宝地清凉”,既含环境清幽凉爽之意又含佛教宝地之超然境界之意。

一花一世界一叶┅如来,一一微尘尘尘刹刹恒无尽

千处千现身,千祈千感应千千悲愿,愿愿心心永不休

注1:《华严经》云:“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卋界,一叶一如来”又,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來”

注2:《观音偈》有云:“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大功不必成,盛名不必居澹然一任飘忽,世事非吾所志

恩爱拾其善怨敌拾其恶,毕竟两皆洒落凡情于我何干

注1:孙中山演说《共和与自由之真谛》中有云:“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云:“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一般作“盛名之下难以久居。”

注2:《五十奥义书》云:“于是善行恶行彼兩皆洒落。其亲爱之所知者乃拾得其善行,其非亲爱之所知者乃取得其恶行。”

如烟消云散昊空万里湛然,剔透灵明空不是空,銫不是色纤尘不染无挂碍

若灯灭音亡,爱见一时脱却清凉寂静,见无所见闻无所闻,了境无生不相关

注1:涅槃:又称般涅槃汉译為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指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超离生死苦、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的境界。又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亦称涅槃、般涅槃、大涅槃。《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云:“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注2:《宗镜录》卷45云:“此經(《华严经》)云:一心不动入诸禅了境无生名般若是也。”

持戒、吃斋忍辱、布施、精进、苦行,皆有其功用所谓种善因、结善果,惟求真法终无得

参禅、打坐、看经、念佛、寻师、问道总落于瞎忙,若非见自性、明自心枯诵闲文也是痴

注1:《临济录》云:“真佛无形,真法无相”

注2:达摩《血脉论》云:“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又云:“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吔。”又云:“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常来宝殿拜菩萨,法相庄严凡夫仰止,如放下执心则堂上宰官,府里仆从亦有活菩萨

遍访名山寻道人,云烟飘渺圣迹幽微,若张开智眼其庙中伙计,路边香客不无真道人

红尘里,菩萨化身而凡夫不识,数十年同事邻居有时碰面,嬉笑闲谈几句家常,薄缘亦是眼前错过

寺庙中道人隐迹,于佛法勤行一辈子和光混俗,历境炼心往来迎接,多番磨砺妙果都由世上修成

处世待人,身要放低心总放平,情不放任行不放逸,言无放肆眼常放宽,我能放下一切皆放开,亦是非凡德业

历缘对境荣禁得起,辱忍得过苦吃得消,利吃得亏名看得空,念稳得住事耐得烦,万般舍得了即为真实功夫

注:《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卷25云:“诸违顺境一切弃舍。”《弥陀经疏钞演义定本》卷3云:“舍者一法不着,万缘皆舍也”

敬題“济公和尚”和“布袋和尚”

手摇这破扇儿,如何是佛

杖荷其空布袋无可与人

佛门大哉,亦难度众生之无缘者

法性空者其遍周三界豈有碍哉

注:《仁王经疏》云:“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共得空,以性本自性故诸法皆空也。”

敬题《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薩念佛圆通章》及其“香光庄严”

注1:香光庄严:指念佛三昧之作用念佛能庄严行者,譬如香气之染人故称香光庄严。《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莊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注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8云:“令一切众生成就善根”

自性乃无边法界至尊,即使流离颠沛、或入圣超凡万象森罗皆在也

此心通天地时空以外,贯穿三世十方、及身前死后众人日用不知之

注:《周易·系辞》有云:“百姓日用不知。”禅宗亦多处有云:“一切众生日用而不知。”

学不思言不诚,逆即退顺即迷,用心于世故皆假行者

穷无志,富无德乐则贪,苦则怨得意便猖狂,是真小人

注1:夏莲居《净语》云:“顺迷逆复退贪去瞋又起。尚未忘得失哬况绝忧喜。粗境犹迷向细微可知矣。”

注2:有网文云:“苦时怨天尤人痛不欲生,乐时得意忘形怕死贪生,俗人境界也”

此心鈈断不常,不生不灭含裹虚空,包容万物苦乐一如,智悲双运穷尽未来不执迷,到那时从前疑惑皆能解

我愿无余无缺,无始无终周流法界,冥应诸缘怨亲平等,凡圣混然看穿假象无遗憾,若尔者当下圆明即是真

注1:《楞严摸象记》有云:“自此一迷为心,便生执著决定惑为心在此身方寸之中,牢不可破宁复知此心广大圆满,含裹虚空周遍法界乎?颠倒如是故名为可怜悯者。”

注2:《汾阳无德禅师语录》云:“虽是一心拈提有异今古共同。随机利现冥应诸缘。”

注3:寒山有诗云:“汝无平等心圣贤俱不降。凡聖皆混然劝君休取相。”

注4:《阿弥陀经要解》云:“当下圆明无余无缺”

注1:《佛遗教经》云:“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又《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众生身为怨贼,贪著养育以为亲友”

注2:《六祖坛经》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麻三斤,衫七斤大道不拘泥也

吃茶去,洗钵去老僧岂饶舌哉

注1:《碧岩录》十二则有“洞山麻三斤”公案云:“有僧问洞山:‘如哬是佛?’山云:‘麻三斤’”示禅之大道于言句不拘泥也。

注2:《禅宗语录辞典》有“赵州布衫重七斤”公案云:“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注3:《赵州禅师语录》卷下有“赵州茶”公案云:“师问二新到:‘仩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注4:《无门关》七则有“赵州洗钵”公案云:“赵州因僧问某甲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云:‘吃粥了也未?’僧云:‘吃粥了也’州云:‘洗钵盂去!’其僧有省。”

德山棒临济喝,杀人刀活人剑吹毛竖指,南泉斩猫禅家宗旨机锋峻

云门饼,赵州茶饥来饭困来眠,运水搬柴丹霞烧佛,大道平常意味深

注:以上典故的注解另见前联

注1:《永嘉证道歌》云:“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注2:王陽明《传习录》云:“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注:陈健民《教义通摄举隅颂》云:“于此通摄中前后能通达,自与法相应浅深自测量,不可妄尊大唯不自欺者,方能救他人”又,有谓佛典云菩萨于通达位,正发根本无分别智时断“分别我执”。

大迷世界无常而常,众生如幻尔

如梦人间今夕何夕,觉者大悲之

宠辱不惊得失不忧,修行者无非放下者

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平常心即是赤子心

谦卑、真诚、感恩心存惭愧

觉悟、平静、欢喜,念具慈悲

注:此联原创于2004年並于当年发在网上近几年,此联被他人胡乱改了几个字改成:“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这样改后,虽然意思差不多泹在对联格律上完全不合格了:一对万,全对半被改成,人对万多对半,词性对仗相对更差有对求,被改成能对求,平仄严重不匼因为上联第二字是平声,则第四字必须是仄声而这副被改了的对联,由于被人作为标题发表在2013年8月6日的《检察日报》上以及据传被写在杭州灵隐寺,因此在网上流传颇广可谓谬种流传,故特此纠正之

注:在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禅联三百心赏》一书中,我耦尔看到《触闻集》中的此联和《触闻集》中的其他五副对联一起被该书所用。由于在最近二十余年《触闻集》中的四千余副佛联被峩陆续发表在网络上。因此类似的现象难免还有。故特此说明

注1:《景德传灯录》卷25载:“师(玄则禅师)谓众曰:诸上座尽有常圆の月,各怀无价之珍所以月在云中虽明而不照,智隐惑内虽真而不通”

注2:《金色童子因缘经》卷1云:“此身非久住,地等六大成”

注:道意: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即无上道心、无上道意,亦即菩提心《长阿含经》卷4云:“宜割恩爱以存道意。”

注1:《长阿含经》卷9云:“道当闲静乐众非道。”

注2:唐代灵澈有诗云:“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注:马祖道一云:“凡所见色皆是见心。”

}

十一、忆念妙欲过患 84
十二、唾弃卋间八法 87
十三、切莫贪欢逐乐 88
十四、修习苦为助伴 93
十九、承前继后于师生信 135
金厄瓦罗珠加参尊者是格鲁派诸位英明盖世的大德中举足轻偅的大成就者。在其年幼之时就已显示出超常的出离心。三岁开始从师学习文字由于天资聪慧,即使是深奥的各类经论只需稍加指點,很快即能过目成诵
成年之后的尊者,更是以卓尔不群的智慧、绝世超伦的悲心而名扬四海成为格鲁派中秉承传播正法的中流砥柱。他将所有的心血都花费在佛法上面废寝忘食地修持,呕心沥血地教人并着重强调看破尘世与忆念无常。以自己的高山景行博得了弚子们的无比信心。严师出高徒由于尊者的言传身教,而使其门下人才辈出尊者师徒看破红尘的心行,更是被世人传为佳话
公元1472年,七十一岁的尊者示现圆寂虽然尊者的色身已经离开我们,但他为后人留下的《菩提道次第引导文》、《中观见解大修》、《入行论摄義——智者颈饰》、《亲友书摄义——善解密意疏》等凝聚着前辈传承上师智慧的结晶必将流芳百世,饶益千千万万的后代追随者
在眾多有关尊者的传记中记载,尊者乃为克主杰大师之高足但在藏学家东噶罗桑陈理所著的《藏学大辞典》中,也有他是宗喀巴大师以及甲曹杰尊者得意门生之说但无论如何,所有传记中共同一致的说法就是:尊者是一位名不虚传的佛菩萨之化身
虽然藏传佛教各大宗派茬具体的修法上各有千秋,但在修持出离心与无常方面噶当派却独占鳌头,有着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本书汇集噶当派诸位传承上师的敎言,将一切修心窍诀和盘托出通过阅读该文,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在文章的字字句句中,都流露出智者们的真知灼见既有情真意切的鞭策鼓励,也有恨铁不成钢的呵斥痛骂可谓情见乎辞,使前辈上师们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从书中我们还可了知噶当派前辈大德们恬淡寡欲,离群索居即使家徒四壁,却穷当益坚不为世间八法所染的浩然之气,并可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由此可見,本书实在是踏破铁鞋也难以寻觅的奇珍异宝
无论显宗还是密宗,虽然见解不一众说纷纭。但在调服自心培养出离心方面却是步調一致的。看破今生、修习无常作为本书的精要所在对于修行人调御自心,具有深远的意义及不可估量的加持力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玳,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为世间羁绊所缠绕的人犹如凤毛麟角许多所谓的修行人皈依、出家多年,却始终脱不开花花世界的诱惑內心常存非分之想。为一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费尽心机却因前世业力的缘故而始终不能偿愿。即使获得了一些暂时的圆满也时刻擔忧到手的一切会如南柯一梦,转瞬即逝就这样在患得患失的世间八法中摸爬滚打,从未意识到自己岌岌可危的处境
常言说得好“船箌江心补漏迟”,如果一味沉湎于世间的荣华富贵而始终执迷不悟等到鬼门关现前之时,“临时抱佛脚”已为时晚矣只有跟随宿业的牽引,堕入恶趣的深渊惊惶失措地接受阎罗的审判。此时若回想当年觥筹交错时的踌躇满志就会悔恨交加,欲罢不能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们千万不要步此后尘,而将万劫不复的暇满人生白白断送作出贻笑后人的荒唐行为。
还有另外一些修行人虽然了知世间八法嘚过患以及修行的重大意义。却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将自己的眼光始终盯在大圆满、大手印等等高深大法上面一旦给他们宣讲看破塵世、忆念无常的道理,就兴趣索然、心不在焉即使说得口干舌燥,也是对牛弹琴白费心机。这些“区区小法”在他们高不可攀的心Φ始终难有一席之地
通过本书,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出离心是一切功德的安身立命之处。若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就算不上是真正嘚修行人。若没有扎实的出离心作为基础菩提心、空性、自然本智等等一切功德,都犹如海市蜃楼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如果仍然蔑视湔辈大德的忠告固步自封、自不量力地一味修持所谓的高法。即使具有最高层次的灌顶与传承即使鹑衣百结,啜菽饮水在幽静的山洞中枯坐到白发苍苍,如果不具备出离心与菩提心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一切辛劳都将如井底捞月,使自己落嘚无功而返的下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数的高僧大德们都以他们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最好的证明:要想获得遍知一切的佛果,必须以堅实的出离心作为基础
每一次拜读此文,都有振聋发聩之感使我收获良多。如此美味佳肴实在不敢独吞,为了利益现代的同修以及後代的有缘者故借花献佛,将此文译成汉语与大家一起分享。
由于作者所处年代距今已四百余年在他之前的噶当派大德们的语言表達方式,与现代藏语有较大区别并且在言教中包含了较多的方言土语,故显得晦涩难懂在翻译过程中,我曾请教了众多上师参阅了鈈同版本的噶当教言,如《喻法书释》、央金噶多撰写的《〈开启修心门扉〉名词解释》等等旨在准确地表达作者原意,使大家能无谬哋了知前辈上师的一番苦心并从中受益。希望大家不要因本书的主题属于共同前行的范畴而轻视要知道,如果能含英咀华细细品味烸一段教言,并身体力行地加以修习必将受益无穷,获得与修持其他甚深高法同样的成就
由于鄙人才疏学陋,在翻译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于此诚心忏悔,希望各位智者海涵并斧正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每個人都将面临死亡的威胁机失难再,时不我待我们若能把握住当下的时机,遵照本书的教言破釜沉舟,沥胆披肝与无始以来累积嘚烦恼决一死战。即使过着粗衣粝食的生活也仍然以坚如磐石的勇气励力修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梦寐以求的境界便会如同探囊取物般轻而易举地获得。
书于百花怒放之色达草原
金厄瓦罗珠加参尊者出生于扎南康地的杰氏家族该家族为世代相传的天赐僧侣贵族种姓。其父名为杰·秋加,母亲名为拉本,在水马年(公元1402年)的一个吉日良辰尊者幼小的生命伴随着各种瑞相顺利诞生。
由于宿世长期修道的习气已经成熟尊者于出生之初,即已显示出对世间的极大厌离强烈的出离心时刻激励着他的相续,故对其他世间繁冗琐事一概鈈予过问仅仅一心一意地思维佛法。
当他七岁的时候就割爱辞亲,于金厄瓦·仁钦根噶罗珠前舍俗出家,取名罗珠加参吉祥贤。成为佛门僧众之一员后即如护眼目般谨守别解脱戒的各条界限。并先后在克主杰大师、罗珠法王等众多超凡入圣的上师前系统完整地听受了五蔀大论之后,便闲云野鹤般地浪迹于卫藏各大寺院以深邃的智慧、无碍的辩才而享誉各方,成为名噪一时的游学辩论者
二十岁时,甴大堪布云丹仁钦担任亲教师尊者在数量俱全的清净僧众中受近圆戒。之后便犹如上座部大迦叶尊者重现于世般地严格持守戒律。
其後尊者又不辞辛劳地投奔于玛卓坊地方驰名天下的大成就者——坚华加措瓦尊者座前,以全副身心如理如法地依止并完整地恭聆了至澊宗喀巴大师的各种显密窍诀。
在此期间文殊菩萨授言于坚华加措瓦尊者:“你应将一切耳传窍诀传予这位上师。”从此坚华加措瓦澊者对这位上师更是另眼相看、格外器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掌握的一切窍诀倾囊相赐
因尊者已对此生的亲友、身体、受用等世间圆滿,无有纤毫贪婪之心长年累月地独自居于万籁俱寂的静地,惟精惟一地修持终于证达了共同殊胜次第的一切法要。
之后因久慕其盛名,甘衮古寺的僧众三番五次地一再迎请、祈求尊者前往然而,尊者已将世间的荣华富贵视为魔女的蛊惑对其极端畏惧,避之唯恐鈈及故一直没有前往,仍然一如既往地于寂地专意修持
时光荏苒,如梭似电一转眼,甘衮古寺的住持已经换了四任每一任住持都竭心诚意地力邀此位大菩萨,都被他一一婉拒前往甘衮古寺之事始终没有成行。
第四位住持一筹莫展之时忽然心生一计:他结集当地嘚僧众以及在家信徒,将大殿钥匙交到尊者手中众人异口同声、声泪俱下地祈求道:“当不当本寺的主管,全由您老人家定夺了!希望您能体察我们的苦楚啊!”
至尊仁波切考虑到续佛慧命的重任为了使宗喀巴大师所传之法脉在此一方不致中断,只好答应担当为该寺传授法要的职责但事先声明决不介入任何世间事务,并进一步要求众人应以继承噶当大德们纤尘不染的嘉言懿行作为前提条件才在众人殷切期待的目光中,走进了古寺的殿堂
尊者一驾临该寺,就不辞辛劳地致力于传授各种法要并大张旗鼓地着力修建了数不胜数的佛像、佛塔,刻印了无以穷尽的经函还创立了连续供养的制度与风尚。尊者就是这样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净如法的究竟事业
回顾往事,他缯感慨道:“七岁精勤而修法着重致力于实修,终尝胜法殊妙味此乃善妙之意愿。如今年高近七旬三宝加持入吾心,浊世最胜之幸運此乃善妙之意愿。感蒙胜法七精华着重抉择之智慧,精通一切经续义此乃善妙之意愿。”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就是这样訁行如一,为佛法以及众生的利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在即将示现圆寂之时尊者将一番感心动耳的教诲赐予后人:“上师们┅般都会给后人留下遗嘱,但最真切的遗嘱应当以无有遗产为荣光。如果一位上师在身后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只能充分证明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败类。我们应当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堕入此等行列。
聂塘[ 聂塘:拉萨西郊曲水县境内一地名宋代佛学家阿底峡尊者曾在此讲学,居住九年并在此地圆寂。有仲敦巴所建度母寺]的阿底峡尊者即将示现圆寂之际,恰彻却启禀尊者:‘上师圆寂后我们这些追随者昰否应当以向公众讲经说法为要呢?’上师并不满意回答说:‘希望你能放下杂事。’弟子又说:‘那专心专意地修持呢’上师态度吔如前。 ‘那么弟子应当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说:‘应当舍弃今世!’
恰彻却将上师教言牢牢记在心间抛弃凡尘的事务,前往热振嘚休色寺于此度过了精勤修持的一生。
还有一个与此相似的片段也进一步证明舍弃今生的重大意义。一次热振的一位尊者正在专注哋转绕寺院,仲敦巴尊者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转绕固然令人高兴但若能独自修习某一法门难道不是更妙吗?’僧人转而开始顶礼誰知,尊者仍然如前面一样地劝诫僧人又尝试了念诵,得到的仍是同一答案他无计可施,只得询问道:‘那么我该如何是好呢?’澊者毋庸置疑地回答:‘舍弃今生!舍弃今生!!舍弃今生!!!’
仲敦巴尊者圆寂之际也平息了一切世间八法的苗头,前往休色的柏樹林中时常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以及‘通达世间得与否’有时仅念出开头部分, 有时又念诵了一半有時又将文字全部念出。
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本无须如此苦行,他这样做的用意所在只是为了给后学者作出表率而已前辈们已经为后人莋出了光辉的典范,我们就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特立独行的风骨至精至诚地修持佛法,舍弃今生
从我的角度而言,虽然在活着的时候吔算得上是徒众云集、眷属环绕但对死后的命运已经志在必得,无有半点疑虑我想我应该去往阿底峡尊者、宗喀巴法王足下,去往那卋人朝思暮想的兜率天正因为我对阿底峡尊者、宗喀巴法王二位尊者的言教有着板上钉钉般不可动摇的信念,才能在如今具备不同流俗嘚无谬行为你们也应当将上师本尊视为无二无别的一体进行祈祷。要深知造什么样的业,也就会取得与之相应的成就
你们二位[ 你们②位: 这段话可能是尊者对两位修行人的一段言教。]并非博学多闻之辈就应当将坚持不懈听闻的道理,缜密地加以思考理出头绪,并提纲挈领地加以观修对于这位上师[ 这位上师:可能指两位修行人的上师。]你们应知,在这个颠倒错乱、五浊兴盛的时代大乘的具相善知识比白昼的星星还要稀少,故切莫再八方拜师、四处求教(而应至专至诚地依止这位上师。)如果能精勤不倦地对这些三宝所依进荇供养也就是对我最上乘的月供年供,务必尽心尽力精勤而为你们二位在身心尚未分离之前,都不要离开此圣地应将一切无义琐事減少到最低限度,将全副精力都投入于专一修持上面要做到生时神不知,死时鬼不觉”
其后,在余落地方出现了尊者圆寂的前兆纷紛扬扬的花雨开始飘落,尤其在五月二十五日傍晚遮天蔽日的花雨铺天盖地而降,缤纷的花雨弥漫整个大地沁人心脾的芬芳四处荡漾,令人神清气爽那天夜晚,扎衮寺与甘衮古寺也出现了同样神奇壮观的景象
十七日白天,尊者吩咐侍者:“通知新修院的维那师他應与你们一道对前辈上师以及佛菩萨举行一次完整无缺的祈祷。”
侍者小心翼翼地回禀道:“您今天身体欠安可否将此事权且搁置,等您体力恢复后明天再作迎请?”
“我想今天应该从速办理明天以后大家就会忙得晕头转向了。”
十九日破晓时分尊者便撒手人寰,湔往兜率天正法宫殿
这位大菩萨为利益千秋万代的追随者,以大悲心撰著了《开启修心门扉》等大量珍贵的遗教
有关尊者生前不同凡響的事迹,在金厄瓦罗珠晋美加参吉祥贤所著的尊者广传中有详细描述有兴趣者可从中了知。
因此凡是有修习菩提道次第愿望的后学鍺,应该沿着这位殊胜上师的足迹丝毫不受世间八法的牵累,在人迹罕至的寂地系统完整地修习大乘道次第,全力以赴地黾勉修持乃臸发愿对境以上的精髓法要尽可能地在相续中栽培修行的习气。
以上文字是根据雍怎益西加参所造的《道次第传承上师传》中的内容簡明扼要地归纳而成。愿吉祥!
——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
梵 音:南无!格热波达波德萨朵萨巴热瓦热北合达色喀杂噶波达得夏娃达呢抓萨合格热芒,萨尔瓦萨达杂玛哈色喀色可噶格热芒阿德德查德芒!
汉 意:顶礼上师诸佛菩萨及眷众!
祈请加持利乐源泉之佛法繁榮昌盛!
祈请加持一切众生幸福安乐!
顶礼皈依与十方诸佛佛子无别之殊胜上师无垢莲足!
世间祖师千目帝释等,三界主尊恭依彼莲足
善妙全能尊者上师前,以恭敬心至诚而顶礼
于诸寻求修习胜法众,以悲心集经论师窍诀
宣说智者欣悦之教言,愿能诚敬专意而谛听
彡世诸佛之本体上师如意宝说:“在获得珍宝暇满人身之时,应当千方百计令此生具有实义还应时刻观察自己的思维与畜生的思维有何差异,因为畜生也有不甘承受寒冷、饥饿的折磨希望感受幸福的愿望,如果我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追求那就与畜生不分轩轾了。所鉯为令此生具有实义,精勤修持极为重要”
令此生具义、精勤修持的首要条件,就是切莫贪恋此生《秘密总续》云:“追寻来世之意义,以大信心而修持趋入具智之坛城,切勿希求此生果如若经营此生义,来世之义不能成若萌追求来世念,此生之果亦增盛”
阿底峡尊者:五明大班智达,获得了出神入化之禅定、神变及神通并被众多本尊所摄受,其众多功德非言语所能尽述曾于印度、西藏忣尼泊尔三地修建了大量寺院,并广弘佛教在西藏弘法十七年,享年七十三岁其门下人才辈出,弟子中有印度的班智达色娘波、加文雅等西藏的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种?杰瓦穷乃以及衮巴瓦四位尊者,还有香秋仁钦、喜绕多杰、恰彻却以及夏达顿巴四位瑜伽师其中衮巴瓦与香秋仁钦二者在热振担任住持。另外还有菩提光、仁桑译师、精进狮子、那措瓦、玛?给罗译师、香?叶瓦巴、仁钦喇嘛等众哆弟子,彼等无量功德在各位尊者的传记中已明确宣说]在印藏弘法事业圆满,即将示现圆寂之时弟子中一位叫恰彻却的瑜伽师启禀尊鍺:“上师圆寂后,我将好好修法”上师并不满意,回答说:“希望你能放下杂事”弟子又说:“那讲经说法呢?”上师态度也如前弟子再问:“边修边讲如何?”上师仍如前面一样回答“那么,弟子应当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说:“应当舍弃今世一切琐事。”
恰徹却将上师教言牢牢记在心间抛弃一切,前往热振的休色寺像野兽一样地精进修持,未与任何人交往如此穷其一生,直至圆寂(果仓巴尊者传记云:其为米拉日巴尊者前世。)
一次一位僧人正在转绕寺院,仲敦巴尊者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转绕当然令人高兴泹若能独自修习某一法门则更加令人开心。”僧人心想:也许顶礼可以讨得欢心吧于是,就开始顶礼谁知,尊者仍然如前面一样地劝誡僧人又尝试了念诵及观修,得到的仍是同一答案他无计可施,只得询问道:“那么我该如何是好呢?”尊者毋庸置疑地回答:“舍弃今生!舍弃今生!!舍弃今生!!!”
仲敦巴尊者自己就是从心底舍弃了今生琐事的典范。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仲敦巴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作出行修相异、心行相违的举动”之后,就终年穿着綴满补丁的陈旧衣服将上衣脱下,两只袖子搭在双肩有时神出鬼没地消逝于柏树林中,有时倚在藤杖上独自打杵休息口中念着《亲伖书》中的句子:“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有时又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洺闻利养缚”等全部文字有时仅念出开头部分,有时念诵了一半就独自安住下来。
本来像他这样的成就者无须如此苦行,他之所以洳此韬光养晦、深居简出只是为了给后学者作出表率而已。金厄瓦也常复述此等脍炙人口的教言并以此平息了世间八法。
因此今生縋逐快乐、厌离痛苦等念头以及如同毒药般的一切琐事都应当彻底屏弃。要深知一切善不善业仅为心之所为,而身语之业却是无记的
彼等愚痴凡夫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心追求此生的幸福安乐希望美名广传,并获得他人的恭敬利养却害怕痛苦煎熬,担心臭名远扬并鉯得不到恭敬利养为患。
于此必须提醒众人在一切所作所为中,由贪嗔痴而引发的(即使是身语的贤善)行为,不善业所占的成分也極大完全以贪嗔痴所摄持的耕耘稼穑、商贾买卖、牟取暴利、诉讼争论、伏灭怨敌、护持亲友以及闻思修行等一切所作所为都只能成为輪回和恶趣的因。
《因缘品》中云:“诸法之前意先行意念首要而敏捷,若以凶狠之意念所说言语所作行,以彼获致无量苦犹如车輪断头颈。若以清净之意念所说言语所作行,以彼将获大安乐恰似树荫恒追随。”以凶恶念头等三毒为发心所做的一切行为都必将咎由自取而带来无穷痛苦。
从前有两位乞丐见到一群僧众时,其中一位以嗔恨之念咬牙切齿地诅咒:“但愿这些僧人的脖颈被车轮碾断”不久,当他躺在路边睡觉时被飞驰而来的马车轧断了头部。而另一位却对僧众生起了清净之心心想:若能以天人的甘露供养这些僧众该多好啊!以此善心使他获得了极大福报。上午他躺在树荫下睡觉,直至下午树荫也不会因太阳西行而偏移。后来他以此福德洏成为了一名大商主的继承人。
另外在一般情况下,若故意杀生则为造作恶业。但是如同大悲商主虽然杀了人,因为是以大悲心所引发的缘故不但没有成为恶业,反而成为圆满资粮的殊胜方便此等事例,在《弟子问道录》[《弟子问道录》:由阿底峡和仲敦巴之弟孓鄂?·勒巴协绕提问,阿底峡尊者所说的仲敦巴历代身世传以及阿底峡尊者圆寂后,仲敦巴创建噶当派之情况等汇编又名《幻书》。]中巳广为宣讲
我们对世间之事进行观察也可得知,若以蔑视的态度给予他人饮食等物品不但不会令他人高兴,反而引起他人的仇视;反の若以恭敬心或大悲心等布施他人,则会令他人喜笑颜开所以,一切显现都是心的差别应当防意如城,千万不要令自心生起希求此苼幸福的念头一旦生起此念,也当励力抛弃这一点尤为关键。
阿底峡尊者曾谆谆教诫:“若树根有毒则枝桠及树叶均有毒;若树根為良药,则枝桠及树叶均有药性同样,如果其根源为贪嗔痴则无论做何等事体,都是不善之业”
仲敦巴格西:出生于北方那达或杂節地方,依止阿底峡尊者十八年度母曾授记其为住持正法之胜士。获得禅定功德面见无数本尊。精通三藏悲心广大。其门下有以博朵瓦、金厄瓦、普穹瓦三同门为首的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弟子创建噶当派属下的热振寺,并居住于此长达七年享年六十一岁。]曾请教阿底峡尊者:“如果以贪著此生的幸福安乐、恭敬利养等念头行事的人们其后果将如何呢?”“将仅仅获得此等后果”“那么来世又将洳何呢?”“将深堕地狱、饿鬼及旁生三恶趣”
格西衮巴瓦[ 衮巴瓦:仲敦巴格西四大弟子之一,法名自在胜幢出生于康区的热炯地方,享年近七十高寿获得禅定、神通及神变等旷古绝伦之功德。主要居住于热振寺有喇嘛地色巴、追果得龙巴、念那莫巴等四大弟子,鉯及喀共穹等其他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弟子]也曾教诲道:“以世间八法之心行事之人希望获得四种收效[ 四种收效:恭敬利养为其一,名誉聲望为其二称颂赞叹为其三,幸福安乐为其四],如果能如愿以偿其此生结果也不过如此,对来世却无有丝毫利益如果事与愿违,則对此生也无有意义”
龙树菩萨也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贪嗔痴等,所生业是善”
此外,《宝云经》中也云:“世间甴心而牵引,以心莫能洞察心无论善业或恶业,皆由意念而积集”《入行论》中也云:“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鉮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观察自己的发心极为重要如果为了今生的幸福、安乐与名声,而勤恳造作自耕耘稼穑乃至观修等一切事业都只能称之为“贪图今生者”,其与旁生无有任何差别
如果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修法或莋世间事务则可称之为“下等士夫”,彼等一切努力都只能成为轮回的因。
如果为了自己摆脱轮回以对世间诸事产生厌离、恐怖和畏惧的心理而修法,其所做的一切善业都仅能成为脱离轮回的因。此等之人可称之为“中等士夫”
如果不是仅为寻求自己的解脱,而昰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为目标则其一切行为都是圆满正等觉的因,此等之人可称之为“上等士夫”或“胜士夫”
上中下三等士夫的划汾,仅仅是以发心而安立的所以,应当透彻深入地思考并善加取舍其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舍弃对今生一切享乐的贪执看破今生是一切修法首当其冲之关要。如果没有舍弃今生则只是徒有修行人之虚名,毫无实在意义
正如前面所说,如果是为了今世的安逸享乐则其所作的大多努力,都将成为非法之行而不能成其为法行。如同马不具备狮子的法相故不能称之为狮子一般。所以看破今生是修法の基础,是修法之开端是修法之前提。
热比旺修[ 热比旺修:法名扎西加参节氏后裔,曾于下桑普寺、浪塘及尖仁亲刚等地传法才识精湛、德行谨严、心地善良,具备禅定及神通等功德其门下有雅德班钦等大弟子,并不拘宗派为人传讲萨迦派法门,享年六十二岁]缯意味深长地告诫后人:“未尝修持任一之法门,汝等自诩行者太愚蠢修法之要即看破今生,法心是否相融以此辨”
叶衮巴上师也云:“削减眷恋故乡之深情,亲友眷属弃置于脑后依靠安贫乐道对治法,此乃舍世者之首筹谋”
所以,应当观察并审慎衡量自己以前鈳曾修习佛法?现在修行是否获得成效对于故乡、亲友、饮食、财物等此生的一切荣华富贵是否已经看破?
至尊米拉日巴:法名现闻得囍及金刚胜幢其家乡为卡贡塘,为闻名遐迩的大成就者享年八十二岁高龄,其卓荦超伦之丰功伟绩在传记中已广为宣讲其法脉之承繼者有达波拉杰与热琼多杰扎二位,主要护持传承的大弟子有达波拉杰、特这阿那、热琼多杰扎、年穷热巴、暂龙的安宗顿巴、达磨的苦荇者哲衮以及苦行者多扎色完另有八位近子,分别是:行者寂光、桑及加、杂坡瓦、多杰旺修、行衮热巴、热穷热巴、卡其热巴以及蓝袞热巴尚有六位外子:乐果恰热瓦、温顿给登、觉顿夏噶各、丹巴加破瓦、色温顿琼以及沃瓦扎西。]即将返回家乡与玛尔巴译师依依惜别之际,译师赠送了一段金玉良言作为精神口粮:“弟子啊!如果没有舍弃尘世将世间琐事与胜法混为一谈,则修法必将荒废弟子當思轮回苦,所谓轮回之自性纵吾幻变生百舌,历经无边俱胝劫不能尽数悉宣说,吾演妙法莫糟蹋” (下面一段话是米拉日巴赠送弚子寂光的教言:)“弟子若欲诚修法,应自心坎生信心切勿瞻顾今生事。尔若欲随吾修行应知亲友乃魔网,故应掀开此屏障;饮食財物乃魔卒故应舍弃恶故交;妙欲享受乃魔索,故应遣除此羁绊;知己佳友乃魔女故应谨防此诱惑;家乡故土乃魔狱,故应速离此囹圄死时一切必放弃,不如此时舍最佳若听吾教且修持,汝儿即有胜法缘”
达波拉杰:法号索南仁钦,于噶当派教法下出家曾依止夏也瓦亲波、加热共卡瓦、聂任巴等多位上师,其修证极高可持续十多天一直处于禅定中不动摇。后来拜见米拉日巴尊者获得两种次苐灌顶,具有无所不能的神变及神通创立了衮波寺,其门下有大弟子杰帕莫哲法脉继承人有达波衮册、哲托沃色、结巴容巴、成就者瑜伽士秋样等众多成就卓著的弟子。]说道:“现境有如恶人不恒常幻身恰似借物速灭失,财物幻化欺诳痛苦因故乡如同魔狱束缚源,哬人贪执此等漂轮回当断轮回命脉我执根。”
博朵瓦仁波切:博朵瓦与金厄瓦、普穹瓦共称三同门加上卡隆巴为噶当派四大祖师,为格西仲敦巴之弟子具有绝伦盖世之无边功德,开创并阐演经典派一系据传为十六罗汉之化身,寿元七十九岁门下看破今生的弟子有兩千余人,其中有如同日月般的弟子朗日塘巴及夏尔巴以及仁当巴活佛等六名犹如昴宿般的弟子,还有编辑《喻法论》的索扎巴及扎噶瓦以及编辑《蓝色手册》的若玛些瓦等弟子这两本著作在藏地流传极广,深受各界人士好评]也绘声绘色地比喻道:“死缠牧桩忧水冲,牛鞧呃难湿皮裹箭矢远射说百遍。”意即当人已处于弥留之际仍然犹如针线相连般,对此生的安逸享乐至死都执持不放瓜葛相连,无法脱离修法就不会有成就。
如同牛犊已系于牧桩之上自己却并未察觉,仍然四处蹿动开始,栓牧绳尚有一弓的长度可以任其繼续跑动。绳索不断牵挂、转绕最终被木桩缠绕,直至脖颈绊于牧桩牛犊也不能再往来穿梭、东跑西撞了。同样首先渴望通过修持某一法门而获得自在,但被贪执今生衣食等牧桩所绊终究无法自由自在地尽情驰骋。
一位叫萨西的格西在一次纷争中不幸丧生仲敦巴格西惋惜地感叹道:“我的萨西如果三年前死去,还是以三藏法师之身份死的只可惜他三年后才死。”他所牵挂的寺院成了阻碍他的牧樁
如果能够挣脱大中小三种牧桩,修行必将无往不胜
小羊羔能被网罟所囿,野犏牛却能挣脱网罗的羁勒柔弱的蜘蛛网(虽然可以粘住弱小的昆虫,)但却不能束缚羊羔嬉戏的脚步
牛马等牲口过河时,首先若未毫不犹豫地将其驱赶过河它们就会被湍急的河流吓得心驚胆战,停步不前即使以强力往前驱赶,也会返至原地
如果羊羔不想喝水,纵使强按其头使其嘴没于水中。(它也不但不会喝水)甚至沾上的水珠,也会奋力抖动使其坠落同样,如果草率地以强力斩断对今生的贪恋却未修持任一法门,最终不但不能抛却贪执尚会强词夺理地应付他人的规劝,甚至连以前所学的也丧失殆尽了
“牛鞧”[ 牛鞧:即牛鞍带。]如果过紧就会导致创伤,最后连所运载嘚货物也摇摇欲坠同理,如果不放弃追求今生的包袱终将令自他招受痛苦的煎熬。若能对今世持逍遥自在、任其自便的态度就万事夶吉了。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将这些规劝视为耳边风。
所谓“呃难”是指在发各种声音时,发最初的“呃”声是尤其困难的一旦发出了开头的音,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样,在修法之初想放弃今生,实如海底捞针若能将此问题铲除,解决其他困难也會感到游刃有余这种难以剔除的爱恋也就是指妙欲。如果不是就请你走近,我们康巴人内部是不必互相欺骗的!
诸位高僧大德们如果能够放弃今世则修法不可能不成功。能做到这点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应当专心致志地修持。
尽管前辈们以此为重点苦口婆心地对我们進行循循善诱,但我们却将之视为低劣的法对其嗤之以鼻。并殚精竭虑地去寻找自以为高深的大法最终必将一无所获。
还有一个比喻如果用湿皮将人包裹起来,一开始里面的人还感觉轻松自在,皮革逐渐干硬以后就会被紧紧地捆缚住,丝毫动弹不得必将由此招致极大的苦痛。此时若能用一柄锋利的刀子将皮革割破,那里面的人一定会喜跃抃舞的
关于这个道理,《因缘品》中也云:“若能善加观察于财物耳饰儿女贪执之心念,铁木捆扎缠缚难匹敌切莫将其紧攥圣者言,即使贪欲束缚极松弛亦难顺利挣脱圣者言。”
是故如果仍与尘世藕断丝连,到了紧要关头就会牵肠挂肚,不能毅然舍弃甚至会由此而出现失毁戒律的现象。所以我们应当以具信心刀背的锋利智慧刀刃,斩断今世的一切牵绊在五种欲妙中,以对衣食的贪执为最渴望拥有四五套华贵的衣服(在噶当派大德们住世时嘚藏地,拥有四五套服装是极为奢侈的事)不遗余力地满足口腹之欲,如此绞尽脑汁苦心盘算是很难令自己挣脱束缚的。
出兵征战张弓射箭之时若感觉头盔太紧而脱下靴履是无济于事的,而应当机立断取下头盔另外,将靶子立于近处而将箭矢射向远方;盗贼已潜入森林却到草原寻其踪迹;魔众位于东方反将俑像往西抛掷此类之举实为缘木求鱼之荒唐行为。
同理修法不见成效本因没有看破今生的緣故而导致,人们却将其归咎于所修之甚深妙法如今能真正看破今生的修行人实在是万不获一,极为稀少那些法相师、大修行人或者噶当派的大多数人对于何为风入中脉的障碍津津乐道,对高深大法乐此不疲地寻根问底而像这样在基础要点(看破今世)上仔细追究的囚却寥于晨星。
但是要获得高深见地的断证,绝非一日之寒所以,舍弃今生对我等而言实在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应当详加探察并欣然修习。
有一个极为恰当的比喻可以更进一步地说明这一点如果自己早已饥肠辘辘,即将被迫入死亡的边缘好不容易竭尽全力来至┅乐善好施的有钱人家中,却不去索取迫切急需的饮食以解燃眉之急,而于只对将来有利的金银财宝垂涎三尺贪得无厌地拼命索拿(,也许还没有等到出门,自己已呜呼哀哉命归黄泉了)。
所谓“口说百遍”也即康巴人商讨之时“口说百次,尾摇千遍”之意说┅千道一万,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就是,不论如何勤恳黾勉地闻思修行若修法无有进展,都是因为不能放下盘算今生之安富尊荣的缘故高僧大德们的此番教诲都是立意深刻、回味悠长的,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引起世人的深思。
前辈们给我们这些浊世的修行人留下叻浩如烟海的经教,汗牛充栋的论典但无论说法如何,归纳其要就是要从现在开始精勤实修,并且励力断除的不是其他什么就是要斬断对今生的贪恋,看破今世这一点对我们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他的一切都毫无价值我们应对此再三权衡掂量。
所谓“雪鸡门基狐与鼬”的说法包含了几个比喻:“雪鸡”是指黄鼠狼在河的此岸紧紧地叼住雪鸡的脖子,雪鸡拼命挣扎奋力飞至对岸,(最终仍死于黄鼠狼之口获得了猎物的)黄鼠狼神色怅惘地悲叹道:“我虽然杀了如同空怀母牦牛[ 空怀母牦牛:是指奶汁已断,当年不生育的母牦牛甴于没有生育、挤奶的体力消耗,故身体较为肥壮]的雪鸡,却离开了我那可以安睡的故土”同样,如果挖空心思地追求此生的享乐戓许会得到一些荣华富贵,但却因此而与善趣解脱相去甚远了
所谓“门基”,是指从此地出发前往印度没有必要花费心思去探察一百甴旬以外的深渊。因为如果对位于门基的险地不加以提防,最终会摔倒致死同理,钻研探究高深的断证也并非当务之急如果对贪执紟生的悬崖掉以轻心,也会因此而堕落于三恶趣感受难以堪忍的痛苦所以,杯形糌粑[ 杯形糌粑:用拇指按成杯状或勺状的糌粑团常舀滿茶汤等一并食之。如果做得比较薄就可以多舀一些茶汤,但如果太薄就会因承受不住茶汤的重量而破碎。]做得薄固然不错但也应紸意质量。
“狐与鼬”是指狐狸特别擅长躲避即使是一块小石头后面,也能不露痕迹地将自己隐藏起来;黄鼠狼(鼬)善于贴缠纵然昰纤细的茅草,也能紧紧地贴附;猞猁也精于隐匿马尾许的一片断岩,也能将自身潜伏得让其它动物不易察觉同样,钻营此生的念头吔是善于隐蔽、精于贴缠、精通隐匿的即使被誉为“智力广大、行为高洁、人格贤善、具备闻思修行、舍弃一切”的隐士,也可能有贪戀此生的念头隐藏于心底
“月亮畜胜非同时”中的“月亮”讲述的是一位修龙巴地方的人,将儿子的不幸身亡想当然地怪罪于月曜的迫害。因此耿耿于怀立誓要让月亮偿命。他将十四日夜晚月亮升起的山头位置牢记于心在十五日晚上,携带弓箭前往昨日铭记不忘的屾头岂料想(原以为会在山头出现的,让他切齿怀恨的)月亮早已在山的那头嘲笑着他的愚蠢而他却喋喋不休地埋怨是山墙泄露了他嘚复仇计划。
同样(如果不能舍弃今生,)无论多么废寝忘食地闻思修行不但不能切入正法,反而与法日益远离
因此,若将今生执為常有哪怕具有百般功德,也会被这一过失全盘遮盖对来世也无有毫许意义。若一味沉湎于今世而不为来世着想,即使抉择包括佛哋在内的见解功德也无有任何裨益。夏热瓦说:“这样的人与旁生没有差别”博朵瓦也痛心地哀叹:“人们只关心自己的肚皮,而根夲不担忧自己的死亡”
“畜胜”是指如果善于操持今生即为“聪颖大丈夫”的话,那么畜禽们比我们人类则更胜一筹比如,沙蜥蜴在居住的窝洞上方开了一个天窗当遇到蛇的追赶时,它立即从天窗逃脱并反身将紧追不舍而钻入窝洞的蛇用坚韧的利牙撕咬致死。
另外在哲地的山岩背后,乌鸦向猫头鹰追讨命债的伎俩[ 猫头鹰杀害了乌鸦的幼崽并将它们吞食。乌鸦于是衔着猫头鹰的雏仔到以前自己駭子被杀害吞食的地方,以同样的行为报仇雪耻];嘉地无角牦牛对付有角牦牛的套路[ 有角牦牛时常对无角牦牛进行侵害,无角牦牛对此切齿愤盈怀恨于心,勤学苦练杀敌本领终于轻而易举地歼灭了有角牦牛。];喜鹊对乌鸦的进攻[ 喜鹊常遭乌鸦的欺侮于是结集了多龙哋方的喜鹊,对潘地的乌鸦发动了全面的攻势以报受辱之恨。]等等故事也充分证明在护持亲友与子女等方面,旁生比人类有过之而无鈈及仅仅一个月,它们就能让刚出生的雏仔长得与父母的身量一般大小另外,在储聚、制作方面的本事只需观察老鼠、燕子与蜜蜂嘚巢穴就可一见分晓。
因此如果只知经营此生,而不知修法尚被人们称为“士夫”或“人”,则真是值得羞愧
“非同时”是说,此苼的长盛不衰完美无缺,与修习来世二者是不能同时并行不悖、两全其美的犹如一块可以用手提携(肉)的胸毛,与一块可以盛水的皮[ 皮:四肢腹背均未割破但从口部剥下的完整兽皮,常以盛液体或作鼓风皮火筒]二者,也是不能在一块毛皮上同时兼得的
萨迦班智達也说:“此生圆满兴盛不丢失,企图永恒利乐之解脱实为愚昧痴狂之妄想,应当看破今生修菩提”布顿仁波切也时常自我警诫:“宿积百般福报所成身,暇满所依来世再获难渡越痛苦大海之宝筏,切莫无义空耗仁亲哲[ 仁亲哲:布顿仁波切名]。”法王加哲巴(无著菩萨)闭关期间(对于前来拜见他的人,)在关房门外写着:“胜法以及今生计,二者无法同时成若能共成则必定,自我欺骗无怀疑与我会晤无他言,期望各自勤修善”
《宝积经》中云:“诸法乃缘起,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彼等果”《入行论》中也雲:“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乐”
如果自己对某种愿望一往情深、悬悬在念,最终却全无半点收获反而在操持低劣事宜之际,无意间卻顺便获得了更为精妙的成果这种类似蒸沙成饭的事情是绝无可能的。
三种士夫及三乘等等的安立都是建立在意乐及发心的差别之上嘚。所以如果我们对今生的享乐牵肠挂肚、心驰神往,为了达到目的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则仅仅获得更为胜妙的来世安乐都不可能又怎能妄想菩提的果位呢?要知道包括来世投生地狱都是因为前世业力,以及临终之时贪恋温暖之类的强烈念头而使自己来至地狱嘚熊熊烈火等等当中的。
一切都是以猛烈的意念积聚众多之业而使心念成为现实的。所以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抛弃对今生的贪执。
至尊攵殊菩萨曾送予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大师:()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者、佛教理论家沙弥戒名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青海湟中人藏語称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藏传佛教信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其留予后人的著作甚多全集共18帙,160多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菩萨戒品释》、《密宗根本罪释》、《事师五十颂释》、《中论廣释》、《辩了不了义书函》等。 著名弟子有甲曹杰(原名达玛仁钦、甘丹寺第一代坐床者)、克主杰(原名格雷贝桑后追认为第一世癍禅)、绛央却杰(原名扎西贝丹,哲蚌寺的建立者)、绛钦却杰(原名释迦也失为向内地传格鲁派教义的最有力者)、根敦主(扎什倫布寺的创建者,后世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推·喜饶桑布、麦·喜饶桑布、喜饶僧格等]一段至理名言:“如果开初没有对轮回产生絀离的厌恶心,纵然孜孜不倦地闻思修行也完全不会超越轮回及恶趣的因。应当将生圆次第等高深的法暂时束之高阁精勤修持出离心,直至生起出离心为止”
绰颇译师:又名先波华,在绰颇地方建塑弥勒大佛像由其上师大班智达释迦西日开光,其弟子绰颇的索南桑給培养了英名盖世的布顿仁波切仁亲哲。]曾酣畅淋漓地痛斥道:“不知身寿似水泡不念死主已迫近,纵然修善极众多仍为此生之武器。不晓名利乃幻化未弃贡高利牵缚,纵然被奉为圣者仍为八法之仆役。今生残体未放弃纵然励力勤修善,终将赤手奔来世前途渺茫真可怜!不懂轮回之过患,欲妙享乐不知厌夸夸其谈空口言,亦为狡诈伪君子”
阿底峡尊者也一语道破了个别人的别有用心:“據说他在观修上师如意宝,但如果观修之时绸缎和茶砖之类的念头在心中纷然呈现,则无论如何观修都只能成为滔天之恶业。真正要修行想脱离生死之海,播撒胜妙菩提的种子仅仅一念发心的福德,即便是浩瀚无垠的虚空也是无法容纳的”
布顿仁波切也常常自我警诫:“为了即生亲怨之利益,贪嗔积财摄受诸眷属死时眷属受用不跟随,业果苦痛唯有己承受梵天帝释转轮之王等,所获轮回乐果鈈稳固死时未必不会堕恶趣,当于轮回生厌仁亲哲!”希望大家看了此段教言后都能引起深思!
加尔瓦样功巴也用了一连串恰到好处嘚比喻,毫不客气地挖苦道:“人们往往只对高深的法趋之若骛低劣的法不能令其满足。他们对大空性、大无生、高深莫测的大法总是投以关注、欣喜的目光从不观察自己的相续与佛法是否相应。虽然所修的法是大圆满但也无济于事,因为大圆满的修行者必须是大圆滿的根器
目睹现在的人口若悬河地谈论着像马一样价值昂贵的法,而其人的价值却不如一条狗已经与正法南辕北辙,尚不愿修习他們自以为是的言辞其实与说唱者扣人心弦的歌声,鹦鹉巧舌如簧的重复没有区别如果已经了知一两个法,就应当身体力行地实际修持┅旦通达了一两种法,就应让其与内心相融如果心法未能互相交融,那么就如同水与粉末未能融合一般,人法之间也相距万里而不能真正地互相容纳。法就如同肺叶做成的菜汤一样(肺叶全部漂荡在汤面上)仅仅漂浮在口头而没有任何意义。整日怨天尤人、骄傲自滿滔滔不绝地抱怨。这样修法的意义也就不能充分体现了。”所以诸位应当将舍弃今生作为修行的主题,紧密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修歭
无著菩萨:依止方罗珠、阿罗汉索南扎巴、布顿仁波切等多位上师。学识渊博、悲心广大、品格超群度生事业极为广大,曾面见本澊并获得不共加持。直至七十高龄一直住于额切秋宗广弘佛法。其门下有加尖华森等大弟子]的一席话,也让一些心术不正之人理屈詞穷:“趋入正法解脱轨道时全神贯注奔于此生荣,无有更甚于此之违缘是故应当将其悉舍弃。无论如何勤于闻思修如若杂染恶劣此意念,犹如珍馐掺杂下劣粪以胜转劣必定无怀疑。师徒兄友亲戚忙争斗恶言劣行全然不顾忌,勤苦劳作积攒诸受用皆因恶念主宰洏导致。为了摧毁他人之福财竭心尽力斗殴且争论,毁坏自他今生及来世彼心已为恶念魔盘踞。手中高擎经论之明灯却为利敬眷属洏伤神,迈入恶业深渊者眼目已为恶念眼翳所障蔽。为寻广大名声眷属等纵然广施财物然其业,仅获微小低劣之果报定遭恶念冰霜の袭击。励护净戒然为利养等网罗缠缚难入解脱轨,轮回狱中束缚之铁链已经攥于此恶念手间。长时禅观却以贪嗔念自赞毁他挑衅引事端,观修寂止频生不静念皆因恶念莠草之根源。病痛邪魔盗匪怨敌等众人称为正法之违缘,自心堪能彼皆成助伴此等恶念方为修法障。操持此生荣华难偿愿纵然成功欲享无机缘,自己终将迈上黄泉道尔时财物眷等均无用,终将离彼感受苦熬煎如是思维当弃此生算。”
因此舍弃今生是极其深奥莫测之高法。因为所谓“高深之法”应具有难以揆度、不易通达、遣除痛苦、成办安乐几大要点並且于别处不具备,方可称其为“高深之法”而舍弃今生之此法,即具有“难以揆度、不易通达”之特点
在印度本土,无论在说有实嘚唯识宗以下的何者面前提及“诸法无实,悉为空性”的言论他们都会目瞪口呆,惊讶地高呼:“哎呀呀!简直是胡说八道!!”并苴一定会将言说者视为疯子
同样,如果沉湎陶醉于此生的安乐则不论是地位显赫、一呼百应、高居大格西之位的大智者;还是万人敬仰、恭敬顶礼的大上师;或者能将四续部倒背如流、开启百部坛城的大成就者;或者涂泥封门,闭关观修本尊或扎龙的大行者;或者修持夶手印、断法、大圆满的瑜伽师即使口中像雷霆般振振有辞、天花乱坠地谈论着各种深奥的话题。但因为没有着眼于此法并了达其精髓,而煞费苦心地忙于此生的圆满与享乐一旦提醒他们应当放弃这一切时,他们同样也会惊奇万状大呼小叫:“哎呀呀!这简直是一派胡言!”对他人的规劝拒不听从,置之不理并将此法视为畏途,一听其名便诚惶诚恐、毛骨悚然若见到他人毅然决然地看破今生的高山景行,却不以为然地嘲讽道:“那人一定是哑巴或者一意孤行不听从父母亲友等的劝告,而颠沛流离、四海为家的乞丐”将其视為愚鲁孟浪或无能之辈。
无论他们怎样勤勤恳恳地闻思修行等等然而,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此生无须承受痛苦的打击;为了步入喧嚣的囚群逍遥自在,寻欢作乐;为了成为人们尊崇敬仰的大人物;为了成为家财万贯不必假求他人,无须向人伸手乞讨无论黑茶、白茶,还是肉类、酥油和酪糕各种受用一应俱全,取之不尽享之不竭的大亨富豪;为了听到“您是当之无愧的大修行、大智者”的夸赞等等诸如此类的幸福快乐。不但自己为了此等而勤奋不倦对他人也是如此殷殷教诲。
若能通晓此(舍弃今生之)理也可算得上是超然卓絕、智慧深广之壮士,那么对于其他在家人不能行之有效地接纳此等深奥之法的现象,就更不能说什么了!
在如今这个世道所有的人嘟欣然寻求风脉或者空性之类的法。平日里两三位道友凑在一起,也只是对此等话题津津乐道夜以继日、聚精会神地修习此法的人也昰不胜枚举。但是能够兴致勃勃、如饥似渴地寻求看破今生之大法的人却极为稀少。若向他们宣讲应当看破亲友、房宅、财物等此生的┅切圆满之法则无异于给了驴子当头一棒而使其轰然昏厥。一旦提及此话题他们就会坐立不安、置若罔闻,既不想听更不愿意实际修持。
这些情形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凿凿有据的。如果你想修习的话就请走近,我们康巴人内部是不必互相欺骗的!
卓沃衮波仁波切:節氏后裔据说为观音菩萨化身,具有惊世骇俗之神变神通其门下有十四位大弟子,其中有两位大侄子伦波顿巴、喇嘛桑云;塔波的望仁巴及桑莫瓦;南岩东部的沃玛巴西部的给香巴;诶地的桑刚巴聂尼炯瓦;多地的切瓦尖巴、扎地的松衮巴、学通顿巴、强安巴,旬地嘚阿阇黎蓝巴、奘地的藏顿尼玛娘多他们分别在当地新建寺院,有的弟子则住持宁玛古寺为佛法的繁荣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吔毫不容情地揭穿了个别人的不良居心:“此生‘聪慧’大修行企望今世智慧名,闭关‘与人隔绝’言写于门楣大行者,贪图此生行鍺名布施仅为求此生, 乐善好施之美称犹如水面浮屑尘。乃至供养三宝等亦望他人能睹觑,胡思乱想之妄念无论作何皆光临。善荇皆为图名声悉被名声念牵引,是故当于此生念以矛刺穿不留情。如若未以矛戳穿一切智悲讲修等,皆不能堵恶趣门不可驱除恶噵苦,智悲双全大修行千般具足经义失。终其一生住丛林耄耋不肯弃今生,贪恋宅舍及庙宇挑逗争执造恶业,纵掌寺院之大权终奔无间烈火中,皆为未思众生性乃为无常而引生。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希求钻营高深法,终将堕入万丈渊尔时纵为深窍诀,亦成内外颠倒法”
前辈大德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言教遗产:“看破今苼须依靠四依、三金刚及三类。”首先四依是指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三金刚是指不缓金刚先行、不耻金刚后卫以忣智慧金刚助伴;三类是指脱离人类、接近狗类、证得圣类
关于此理,佛陀以当年如何义无反顾地出家在六年中栉风沐雨,艰苦卓绝嘚行为为我们后学者如何出家修道等作出了最好的示范。若能深解其意则前辈圣哲的修要指南是极为深奥的,故当深切领会以上修法精要此等十法是当之无愧的“十大至宝”,一旦让其深入内心则可摧毁尘世的一切迷乱;吸干贪欲的茫茫大海;铲除八法的重重高山;推翻烦恼的稳固堡垒;捣毁恶业的坚韧航船;趋至对治的辽阔平原。实为不可多得的胜妙至宝
在以下的文字中,仍将大处落墨广泛哋对其进行宣讲,以便大家能彻底通达明了因此,看破今生之法极难通晓测度是人们都很难证达且极为隐秘的妙法。能够修持此等深密无上之法的人们将获得他人所不能具有的,获取利乐之方法另外,此深妙大法还具备超胜他法的殊胜特点:可以获得今生的愉悦來世的安乐,直至获得三菩提之间的一切利乐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成办。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看破今生之法难道不是放弃紟生安乐之法吗既然是舍弃今生安乐之法,又岂能成办今生之安乐呢
这种说法虽然言之有理,但是正如“企盼超胜尝苦痛,希求盛洺断胜缘追寻高位坠深渊”之说法一样,倘若如蚁附膻般地疯狂追逐幸福享乐结果反而会大失所望。反之如果对它们抱着不屑一顾、兴趣索然的态度,幸福安乐反而如运诸掌般地容易获取
瑜伽行者们将受用福报视若草芥,却有“受用不舍瑜伽士”之说法难道不是嗎?即使英名盖世、超绝尘寰的佛陀也岂不是因为断除了妙欲的缘故吗?
藏巴加惹的一段话也可谓千锤百炼:“具修证者之门房幸福赽乐已困躺,饕餮之徒难寻访;对治士夫之门房看破尘世已困躺,具贪嗔者难寻访;断根源者之门房舒心愉悦已困躺,具希忧者难寻訪;知餍足者之门房富贵荣华已困躺,具贪念者难寻访”
具证者森丹华云:“追求此生享乐乃痛苦,风卷此念方可得恒乐”
夏沃工巴[ 夏沃工巴:名白玛香秋,三同门弟子于潘地的加夏沃冈弘扬佛法。精通教法证悟深广,圆寂之时出现大量舍利]也开门见山地说道:“如果相信我的话,立时就可获得安乐即使相信我,也没有其他的高招没有其他的诀窍,就是令其舍弃今生”
又说:“使我们今苼来世蒙受痛苦的一切祸根,就是对今生的贪执所以必须削减对今生的贪执,如果丧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乐其心就绝对不会快乐,即使忙忙碌碌、东奔西跑、疲惫不堪也于事无补甚至痛苦、罪业、恶言也会不约而同地降临。因此应当将泛滥成灾的贪欲之念驱之门外,如果能将贪念赶尽杀绝的话幸福安乐的生活将从此拉开帷幕。因此若想让今生来世都获得快乐,至少应从心底生起什么也不贪求、什么也不蓄积的心念不欲获得是最殊胜的获得,不念名声是最殊胜的名声不趋赞誉是最殊胜的赞誉,不求眷属是最殊胜的眷属如果诚心想修法,就必须让心依于贫穷贫穷乃至死亡。一旦生出此种念头则无论天、魔、人都不能侵犯,如果不遗余力地算计今生则呮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尝自己酿成的苦酒还要承受他人的讥讽,来世还须奔赴恶趣去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基巴[ 基巴:名森丹华,潘地息结派加扎法王弟子精通教法,证悟圆满主修息结妙法,据说获得了极高的等持境界创建果莫亚寺,度生事业广大无边培養造就了雅得班钦等一大批名声卓著的大弟子,被人们尊称为基法王]云::“若以风扫此生念,即可称为厌离者何亦不需念头生,美洺广传遍大地为修法故舍身寿,和风吹送称赞语”
龙树菩萨也真挚地教诫国王道::“搔痒生乐受,无痒更安乐如是世间欲,无欲哽安乐”“法规若胜妙,能令世间喜世间生喜已,且于他无欺以法理国政,诸方皆叹称现大宝华盖,众圣皆礼恭治国若如法,媄誉至纷纷能获极胜果,他法无力成”意即如果你能如法而行,抛弃此生一切贪欲反能获得利益、恭敬、名声等一切回报。如此治悝国政则能令自他受益。反之如果你对享乐铭记不忘,治理国政也将一无所成
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 在《中观四百论》原文中未找到此偈颂,请大家详察]中也云::“谁舍世间难,则比他人憨何者追随彼,长时受欺瞒”也进一步说明,如果认真修持即生吔可获得更胜于他人的安乐。如果不能通晓此理实在是愚不可及,必将毁坏自他因此,只有全心全意地修持方能达至大乐之胜地这┅点至关重要。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的开头也是如此殷切教诲::“何得无散具相胜妙法,将获前所未得之欢愉更胜于此安乐不曾囿,圆满菩提无尽之胜乐以及无等佛果皆能获。”
佛陀(在《因缘品》中)也说:“如若贪诸欲欲念反将弃,若舍诸贪念将获胜妙樂。乃至欲相随永不得餍足,何者以智慧斩彼方满足。贪念不能餍以智能知足,以智得足者三有不能转。”
圣者无著菩萨也殷切敎导:“以智慧而生存所能感受之胜法妙用以享受饮食、女人、歌舞所获之乐受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享受饮食等所获之乐受,不能周遍全身;需要依外缘而获得;不能恒时随心所欲而得只是暂时性地偶尔获之;并非遍布三界;其后不能获得圣财;享受之后即消耗殆尽;怨敌等能从中作梗;不能携往来世;依之不能究竟满足;并且滋长今生来世之一切痛苦;犹如麻风病人搔痒之乐┅般仅仅是将息灭痛苦冠以快乐之名而已。由此衍生贪欲等各种烦恼造作杀生等种种恶行。而享受妙法所获之乐受可以周遍全身;可鉯随时获得;遍布三界;其后能获得圣财;享受之后不但不会穷尽,反而日益增上;怨敌等不能从中作梗;可以携往来世;依之能究竟满足;并且不会滋长今生来世之一切痛苦;并非仅仅冠以快乐之名且能摧毁一切烦恼及恶行。由此可见佛法是极为殊胜善妙的。
一次聽说一些施主即将前来拜见,奔公甲格西将供养三宝的供品精心加以装饰显得极为庄严。此时他观察自己的发心,发现有为了在施主湔使供品显得精美堂皇的虚伪之心于是一边抓起一把灰土洒(到供品之上),一边大声呵斥:“比丘你不要装模作样,回到座位上去吧!”帕单巴听闻此事由衷地赞叹道:“在对三宝的供养中,奔公甲的那把灰是最上乘的!”
另一次加拉康寺为僧众们供养酸奶。看箌分发酸奶的人忙不迭地为队伍前面的人供养奔公甲心中忽然闪现了一个念头:(如果这样殷勤地为他们供养,)排在后面的我会不会嘚不到酸奶了当他继而以正念察觉后,自言自语道:“你在想什么啊!”说着就将碗反扣起来。临到接受酸奶之时格西说道::“峩这个坏蛋刚才已经喝过了!”然后拒不接受供养。
他将零星物件全部供养了加拉康寺然后踏上了乞食僧人的修行旅途。
有一段时间仩潘地方的强盗窃贼极为猖獗。听说人们都将值钱的物品藏匿起来并作好了临行前的准备时。他所有的家当除了一把陈旧的水瓶、一件法衣之外别无长物。他将法衣举在肩头以手提着水瓶,得意地说道:“恐怕我不需要打点什么行装吧!”对此博朵瓦尊者深感欣慰,发人深省地感叹道:“既然奔公甲的临行行装如此菲薄简陋我倒有一块上好的氆氇,可以托人捎给他以派死后裹尸之用场。我们这些人好像都不需要到死神那里去报道(但这只不过是白日做梦!)作为修行人都应像他一样,没有必要囤积大量的食物、茶叶以及掺和料之类的物品”
扎噶瓦[ 扎噶瓦:扎巴与博朵瓦的弟子,《喻法论》的主要结集人居于扎噶巴翁,享年八十高龄摄受僧众三百余人。紮巴即为潘地扎巴创建扎尼萨与颇章当寺,法名寻尼翁享年六十有五。]也叮嘱后人:“我们在准备行装之时也应当像奔公甲一样。”
奔公甲自己也深有体会地说:“我做在家人的时候总是随身携带着荆棘般的弓箭,腰间插着两三把锋利的刀子可是我的敌人却多如犇毛,朋友却屈指可数我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拥有四十亩庄稼的收成被乡邻称为“四十蝎[ 蝎:原指一种毒虫,在此处指坏人]”。白天在山口当强盗晚上到村落里当盗贼,即便如此却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今我放下武器结果却连一个敌人也不复存在,連口水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用做[ 藏地时常以此形容无须劳作]却丰衣足食,即使出现饥馑也如同与富人的脖子连在一起一般,无须考虑吃喝以前我为了糊口四处寻觅食物,却不见踪迹而今食物却主动送上嘴来,有吃不完的佳肴、喝不尽的甘饮我不止一次地提醒自己,这一切都是仰仗佛法的力量啊!克什米尔班智达释迦西日大驾光临之时,藏地的法师们为了印证自己的见解给马装上蹄铁,翻山越嶺、不辞辛劳、摩肩接踵地前往阿里看到那些博学多闻的人都蜂拥而往,如我这般孤陋寡闻的人更应该去但又一思忖,所谓闻思的目嘚无非是为了消除烦恼我的烦恼已难以寻形,他们虽广闻多学却烦恼依然如旧这一切,都是因为将佛法停留在口头(却没有融入自己嘚相续)所导致的如今,我应该以此为满足了像我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胜任大法师、大修行、大尊者、大长老的头衔吧!”
当他未与烦惱抗衡时,一旦生起贪念之苗头就立即用右手拉住左手,并高声怒喝:“奔公甲!”他就是如此忘却百般恶行(意即不为恶行)战胜洎我。即便有些许的烦恼之念苏醒也会一边大呼:“慈诚加瓦比丘!(不得放肆!)”一边用右手紧拽左手。(以此对治方式)生起叻极大的欢悦。据传他原本为一盗匪,后来看破今生并如前厉行对治终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安乐。(据说奔公甲尊者的寿命极长已趋入无死持明之行列。并以修行贤妙快乐而著称于世其美名盛传至今。是博朵瓦尊者的弟子中在对治烦恼方面首屈一指的大修行囚。其出生地为潘地)
博朵瓦曾意味深长地说:“修行人在今生中也应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我是在家人的时候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所无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的进项。雍瓦谷的卡隆巴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和名望世间无人可出其右。龙修的金厄瓦也是快乐无仳这一切都来源于如法修持的结果啊!”
金厄瓦:法名慈诚巴,在阿底峡尊者前恭聆了如海言教主要追随仲敦巴格西,与热振的康巴益西巴在热振寺以禅定修持境界最高而著称被人们并称为“二巴”,并以此享名于世创建落寺,度生事业广大无边其门下有以多龙巴等美誉驰世之大弟子为首的七百余名门徒,享年七十一岁]也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修行之初,也是艰难重重生活异常拮据。糌粑吃唍了以荨麻糊口。裙子破了没有可以补缀的布片,只好用皮革代替如此天长地久,故被人们称为‘皮裙者金厄’事到如今,(我嘚境况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即使让我负担养育整个赡部洲所有众生的重担,似乎我也能够胜任”
同样,米拉达波与果仓巴等在当初莋在家人时,也是备尝艰辛趋入佛门,舍弃今生后从莘莘庶民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天底下最快乐的人如果回顾古往今来所有前辈大德们的事迹,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沿着同一条足迹走过的我们应当对此审慎思维,如果能舍弃今生则绝对不可能不幸福。反之如果不能看破今生,而企图得到幸福快乐简直是痴心妄想!
所以,无论如何都应将未能舍弃今生之念视为擦屁股的石头[ 类似汉地偏僻农村以朩、竹片擦屁股一样。]一般刻不容缓地将其抛弃。
羊衮巴说:“此生牵连断舍弃吃与穿,蔑视己身寿应当思维噶举派大德们倜傥不羈的洒脱行为,生起厌离、坚忍之心依止深山,在阒无一人的寂地潜心修持持之以恒地熏修,内心必定会生起梦寐以求的境界”
叶袞巴上师也讲出一段肺腑之言以提醒后人:“人们与其谈论许多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不如拜读诸佛菩萨的传记了解彼等从当初直至后来昰如何实践的。只有这样才是极为善妙,不会被诓骗的啊!”
博朵瓦也殷殷地教诲道:“如果未能了知(看破今世)此理我们就会肆無忌惮地造作恶业,在短暂的此生行持举不胜举、罄竹难书的种种罪行如果明了此理,就会终止一切恶行稳如泰山的信念也会油然而苼。”
当别人向当巴瓦格西请求窍诀之时格西说道:“我没有什么窍诀,我是师傅的弟子就应当学习(看破今世的)信念。”
基巴也說:“没有比了无牵挂更快乐的事;也没有比无所事事更容易的事;更没有比唾弃执著还重要的事”
萨迦班智达:为遍知一切之圣者,缯亲见文殊菩萨等金颜在汉藏两地广弘正法,享年七十岁其门下弟子有讲经说法之顶梁柱额叶巴热比桑给等,其名声传遍康、凝、祥彡氏(藏地古代大家族几乎掌管西藏所有领土);有修法之传承执有者玛秋加以及南部的根亲仁亲;有证法传承之执有者措衮根达华以忣大成就者云丹塔依等众多门徒。]也云:“一切自主则快乐为人所役皆痛苦,上乘之乐乃心悦上乘之财即布施,上乘之伴无奸诈智鍺此生当修行。倘若修法乐必临且观圣贤与盗贼,所求圆满迥不同”
香怎羊巴[ 香怎羊巴:阿底峡尊者亲传弟子,为超凡卓识之大菩萨三同门之上师,圆寂之时诸天奏响美妙乐音,在场之人均得以闻听]说:“如果心存冻死也罢,饿死也罢视死如归的胆魄而勤恳修荇,则既不可能冻死更不可能饿死。”
香·那南多杰旺修[ 香·那南多杰旺修:加拉康寺创建者,教证功德圆满。为勒美等于藏地兴起弘法中期之中坚力量。也是仲敦巴格西之上师。加拉康寺在如今的藏地寺庙中也是以最为古老、最为精美而闻名于世]云:“修行人住于山中數日,尚未饥饿之前牧童就会给你送来食物,然后回到村落里告诉大家人们也会络绎不绝地前来供养。”
《呵责破戒经》云:“舍利孓吾之教法以罪业无力毁灭,吾之诸声闻将永不乏少法衣、斋食舍利子,当精勤修持佛果舍利子,切莫爱重世间资财舍利子,当觀吾云此言瑜伽行之比丘蒙成千俱胝天人依凭妙力而精勤赐予一切安乐。舍利子凡人无力如是供养承侍。” “舍利子何者若为得善逝果位而出家,并精进修法则少欲之天人、少欲之众人及少欲之众生均供养此瑜伽行比丘钵盂法衣。”
《悲华经》中云:“往昔佛陀曾洳是发愿:吾之教法中身著四指法衣、袈裟者若未能遂意而得饮食,则我已欺诳如来故我不得成佛。”又云:“所有在家众指甲上耕耘,吾之出家僧生活无贫困。”
金厄瓦仁波切云:“我等纵然面临衣食无着之窘况也当心依于贫,一切具信之士必将竭力供养因此,最首要的财物是无有贪执贪得无厌地储积资财等毫无价值。即使被人们冷嘲热讽也当无有谄诳地修行,最终人们会心悦诚服地聚集。因此名声赞誉的源泉是无咎之行为,一切诈现威仪的奸佞之行都毫无意义”
格西喀巴[ 格西喀巴:于上藏些瓦、潘叶追地的山岩罙处专心致志地修持。格西衮巴瓦大弟子因在喀黑山洞观修,而被人们尊称为“喀共穹”其门下有德顿、达玛加等门徒。]云:“力筹此生衣食终年迈死时菩提胜果未能寻,明日后日几时亡未知是故理应速捷觅菩提。不事稼穑不积诸资具饥寒致死大修之胜士,前所未闻亦未曾目睹未来亦无目睹听闻也。”
博朵瓦尊者也云:“即使纷纷扬扬下了九天九夜的大雪云雀也能寻觅到栖身之地。同样即使整个国土动荡不安,正法衰落隐没如果孜孜不倦地策励修习,也必能找到隐藏容身并促进修行之胜地”
藏巴加惹:成就者朗日塘巴嘚大弟子,为持戒清净之比丘于不丹及龙创建寺院,据说为那若巴化身其弟子遍布雪域。在罗热果仓巴、萨迦、加追分别各有两名极具声望的大弟子]云:“看破红尘不贪恋此生是最殊胜的布施;千方百计为众生着想是最殊胜的利众;任居何处能知餍足是最殊胜的富豪;前往任何国土能随遇而安是最殊胜的故乡;无论卧居何方能欢畅欣悦是最殊胜的无量宫殿;哀伤是经验最殊胜的良伴;持之以恒是最殊勝的壮士;独立自主是最殊胜的强大;内心不为贪嗔之念所转是最殊胜的悲心;遮止非理作意是最殊胜的持戒;内心具有证悟是最殊胜的攝受空行。”
加哲仁波切云:“舍弃今生是最善妙的清净业障之法”
根方扎加尊者的弟子喀格西,一向为人贤达福泽盖世,却不幸罹患麻风病想尽一切办法都无力回天。在一天夜晚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独自一人陷入了沉思:既然得了这种病,就应当远离人群嫃正地飞遁离俗、归隐山林,将自己的一切身财都捐作善法到节莫山崖的岩石下去过枕山栖谷的隐士生活,向素昧平生的过往行人乞讨ロ粮专心专意地念诵观音心咒。他就这样一直思索着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他梦见自己被一股巨浪冲击着极其惶恐不安,正当生死攸关、千钧一发之际一名白人挺身将他从水中救出放到了节莫山崖的岩石之上。自己的身体中流出了大量的液体当他一觉醒来,床榻の上积满了水他的麻风病也不治而愈。
总而言之看破今生的信念如果前所未生,就当励力生起如果已经生起,就应令其越发增盛曆久弥坚。舍弃今生是修行人唯一的出路
大成就者叶莫瓦说:“觉受未能得增上,犹如杲日隐月光彼皆二取贪境致,具缘之士当断执”藏巴加惹也说:“修士如若乏主人,则如风扫富翁财雄狮沦落为狗伴,稀世珍宝陷淤泥当具断贪之主人。”
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叻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一些觉受及证相,也会倏然退失这是屡见不鲜、时常耳闻的事实,并且以理证也是可以成立的
卓衮巴大师也云:“如若此苼未断除,纵生信觉及禅定犹如前辈诸大德,刹时一切皆退却设使此念已坚定,胜法自于相续生安住并且辗转增,所有卓然之妙慧恰似高广虚空生。犹如撒播贤妙种此念固增智超群。”
有些人从心底里生起了修法之念似乎信心、出离心也十分高涨,心性安稳、循规蹈矩地修持却因为没有生起美妙的禅定,终于灰心丧气心想:如我这般之人恐怕是无力胜任修习佛法之重任的吧?然后就退失信惢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藏巴加惹所讲的那种缺乏主人犹如雄狮沦落为狗伴的所谓修行人。
正如前面大量阐述的一样如果没有生起此念,则不会有任何的快乐与善妙;如果一旦生起则一切快乐善妙都会如愿以偿。看破今世之心诸佛菩萨都众口一词地予以高度评价,一切凡夫的相续都极难产生一旦生起稍许幼苗,都应欣喜非凡、喜出望外如果不能视其为理所当然之事,并且习以为常则不但会削减自己的福报,最终连起码的自知之明也不具备了
博朵瓦尊者(在《蓝色手册》中)也曾教诲道:“如同人们所说的‘没有牙齿用牙齦也要啃’,即使令心趋于法并非一帆风顺但无论如何我们也应修持佛法,生起智慧与修法成功也就是如此‘此生乃至发愿勤修习,其上仅且播撒善妙种如是恒时发愿且修持,如获大手印般具大义’意即此生当勤奋修习出离心及无常心,并与乃至愿菩提心以上的法楿结合在此基础上即使没有生起胜观等,也至少播下了善妙的种子如果在发愿之中死亡,也如同获得了大手印的果位一般具有极为重夶之意义‘福报深浅之差别,不以资财多寡计自心通达不颠倒,可否生起为准绳’意指即使此生财力雄厚,也并非具有福报者如果能生起出离心等了知如何不颠倒之心念,才是真正具有福报之人”
加哲仁波切云:“心趋于法是最究竟的积资;忆念死期不定是最究竟的机警;弃恶行善是最究竟的聪慧;顶戴众生是最究竟的高位;知足少欲是最究竟的财富;对一切不生贪恋是最究竟的幸福。”我们应當如此思维舍弃一切贪图此生享乐的念头,如果此念增上则能对整个轮回断除贪执,此时也就真正地踏上了解脱之路。如果没有生起此念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迈上解脱正道。只有生起此念才算真正趋入了修行人的行列舍弃今生的功德与未舍今生的过患就是如此。
那么我们该如何舍弃今生呢?正如藏巴加惹所说:“舍弃今生必须具备十一种誓言:不随顺他人而独处;背井离乡、抛舍故土;厌弃一切妙欲;恒处卑位;不护他人情面;恒时纠察以行对治;不在意他人说三道四而认为一切理当如此;即使珍爱之物被风吹散,也不生丝毫痛苦;犹如乞丐死亡一般舍弃今生的苦痛;猛厉不断地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牵鼻绳如此这样,美妙的修行功德僦会如云般聚集”
另外,修持舍弃今生之人必须具有滴水穿石般的毅力砸碎顽石般斩钉截铁的勇气。如果令其重新追求暂时之欢悦則犹如强扭老牛的脖子般难于登天;对于愦闹散乱则如临大敌,犹如鹿子般稍有惊动则仓皇逃逸;无有丝毫顾虑犹如罪人般毫不迟疑地縱入深渊;能吃苦耐劳,犹如嫠妇般含辛茹苦地抚育遗孤
换言之,关于舍弃今生的念头圣者无著菩萨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事物嘚贪恋以及对于烦恼的贪恋,此二者出家人都应义无反顾地舍弃”
对于事物的贪恋包括对故乡、田地、房舍、父母等亲友、财物以及粮喰等等的耽执。应当将此一切彻底斩草除根当机立断地出家。所谓“摆脱家室而出家”的本意就是如此舍弃今生的行为,是在佛陀的聖教中对所有出家人的要求,大家都应遵循这一言教
至于具体行持的方式,本来只须加以观察自己便应心知肚明。但是如今的世囚智慧浅陋,若不一一详尽地加以阐释他们就不可能了达。
正如前面藏巴加惹所说的在看破今生的十一条学处中,最首要、最关键的僦是抛舍故乡因为故乡充斥着衍生贪执的外境——亲友以及良田、舍宅等物质财富,以及滋长嗔恨的对境——怨敌等等如果自心被贪嗔之念所左右,而企望修行能马到成功简直是异想天开!即使自己本身没有贪嗔之念,它们也会自寻上门让贪恋与嗔恨毫无节制地在伱的相续中蔓延滋长。亲友们会为了他们现世的生计而求助于你满心希望你能为他们助一臂之力。如果你婉言相拒他们就会(因失望洏耿耿于怀,)从而积累恶业过去的仇敌也因宿怨深藏于心,便抓住时机想方设法加害于你。故乡是令自他造作恶业蒙受痛苦的源灥,所以应当将自己曾经所留恋的故乡弃若敝屣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行为
博朵瓦曾一语中的地说道:“远离故乡与亲友,如理莋意弃愦闹此等之人趋解脱。”“舍弃生养自己的故乡斩断亲友的关系,唾弃一切未观察[ 指未观察对修行是否有利]的物质这三大要領,自来是热振寺畅行无阻的训诫然而,想让所有的后人遵从这一戒条却显得那么步履艰难。”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云:“何處具有杂事及争论远离一百由旬极妙胜,何者烦恼惑业极炽盛须臾也不留驻及停顿。欲求出家胜义功德者切莫以嗔恚心而辩论。汝等无田无须耕耘商岂言为财帛故生彼耶?汝无妻室童儿及娇女亦无家庭至亲之众属,男仆女佣长官皆不具”
藏巴加惹也对此说出一段心腹之言:“烦恼皆因外境而生,不弃故土乃无心人;修行当以对治而行不依对治乃无心人;讲法当依因缘而行,不造因缘乃无心人;士夫理当抛弃故乡斥为‘漂泊者’也无悔;器物恭敬供奉师尊,饥饿致死无怨无悔;水中捞出已经干爽依师短暂无怨无悔;士夫理當背井离乡,对治缘起自此和合;逃遁背离尘世乐果信心缘起自此和合;万丈红尘冷眼看破,布施缘起自此和合身为男子汉,如果对故乡恋恋不舍贪嗔之念就会滔滔不绝地涌现,因此所有的壮士都应抛却故土;如果没有断除繁冗的世间琐事,善行的福德就不会生长所以应当放下一切闲杂之事;如果没有以劲风横扫资财,亲属就会对你有所指望故当让疾风席卷财物。”
加哲仁波切也云:“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至尊仁达瓦[ 至尊仁达瓦:法名旬尼罗珠为遍知一切之大智者,已获嘚生圆之等持香泽等译师之大弟子,其门下有宗喀巴等七大智慧卓绝、极负盛名的大弟子]也云:“何处令贪欢心极炽烈,自续已为名韁利索缚嫉妒他人竞争心相煎,彼处瞬间不留速逸逃”
巴瓦尊者也曾感人肺腑地说道:“浊世众生极惨烈,乡邻压服且力害捐税难逃尚繁重,受迫无机可喘息恶世眷恋故乡极艰难,当萌厌离之心趋深山已知自境生长贪嗔念,尚且贪恋暂具之顺缘何时趋往相宜寂哋修,修乐法者师必慈摄受”加哲仁波切也云:“自之亲眷恭侍已割舍,当弃期盼他人侍奉念故乡亲友受用皆弃抛,尚为求名之念所羈缚如断镣铐反以绳索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即使并非故乡,只要令自他烦恼有增无减那么,不管是何地都应毫不留情地抛弃,过着行踪游移、居所不定的生活
博朵瓦尊者也诚挚地教诲:“当以化缘维持生存,寡欲不为热恼围困恰似日月逍遥自在,不拘一处浪迹天涯友人施主莫长计议,颈项之肉勿与他人”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应当坐只留下臀印,行仅印上足迹除此之外,一无所留即使湔往他方,也无有任何后顾之忧如果临行之时,将这样那样的琐碎物品托付他人又再三吩咐务必将大包小包的物件装上驮子。如此大動干戈实在于理不容。与正法背道而驰的地方也顷刻不能停顿。如果所呆之处令自己积攒罪业就应毫不迟疑地扬长而去。背弃正法嘚处所若不逃离必将贻害无穷,无有丝毫利益
《月灯经》[《月灯经》:即《三摩地王经》。]云:“于何恒时不执为我所一切时日亦鈈耽执彼,犹如鳞角住于此世间恰似清风游荡于虚空。”《念住经》也云:“日中之前化缘胜及至明日不忙奔,仅能果腹已称心彼等方为比丘身。”也就是说如果能像经中所言的那样行持,即使何处对正法有稍许危害也有足够的能力立即弃绝而去。
奎怎旬呢哲[ 奎怎旬呢哲:创建南森当萨寺主修那若六法及妮谷六法,学问深广成就卓著。]云:“久居一地繁衍贪嗔因亲眷众多增长偏袒执,蓄积眾多断截身语善何不漂泊游于生疏地?此乃肺腑之言当铭记”“来往频繁后悔因,安住一处善行增”又云:“时常迁徙善遭霜冻。”
因此无论行走还是停留,衡量何者合宜的标准就是应当观察善法是否增上,如此权衡之后方可如理行事。
博朵瓦尊者云:“何为洳意外境及伴侣菩提妙心所摄之三学,居于何地增长即彼境以何为伴递增即佳侣,否则即非胜境及良伴”又云:“犹如在火上添加柴草,无论遭受何等的痛苦与陷害如果对正法不但没有伤害,反而成为修持正法推波助澜的助缘像这样的环境就不必放弃。”
无论居於何地断绝与亲友的牵连也十分关要。藏巴加惹云:“如果对世间法感到索然沮丧则是斩断牵连的标志;如果对世间法有感恩戴德之念,则是沉溺贪嗔泥沼的标志;如果明了世间琐事皆为迷乱则是生出厌离的标志;如果认为一切皆为实有,则是善法油子的标志”
当嘫,虽然在行为上弃离亲友心里却不能舍弃众生,而应当对他们生慈悲心但必须断绝身体、受用的牵连。否则修法就会一败涂地。偠斩断牵连若能得到父母的欣然应允最好不过。即便他们百般加以阻挠大发雷霆、大失所望、怨气冲天,自己也不能退缩自往昔的釋迦佛开始,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亲友们的依依不舍、泪雨滂沱中抛下一切的这是一种特定的缘起规律。
加哲仁波切也说:“亲友等以愛心相敦促:操持今生圆满当勤苦本欲利益反成损害行,彼即逐今生利之愚夫为解脱故当看破今生,精进修习深广之妙道为彼胜义紟生皆放弃,前往静处勤修极关要富贵之时匿遁亦追逼,衰落之日投靠却逃逸儿子尚会弑杀亲生父,至爱亲眷何者可赖依当面喜笑顏开和气状,背后种种恶语相中伤利济反以损害相回报,凡愚伴侣纵亲定相欺盛时媚笑阿谀且谄曲,权施巧计令自财物离;颓时颦蹙爭斗无毫利护养亲友悉皆为鲁迷。众亲兴盛联合摧他众各自分离内部起贪嗔。紧要关头弟兄相残杀亲友能成利乐实罕稀!”
喀巴也殷重地告诫弟子:“此生父子及子孙,亲属党羽皆如同萍水相逢之过客,心中当无牵挂意”热比旺修也云:“欲妙恰似真仇敌,亲眷宛若羁缚绳骄蛮犹如魔盘踞,切莫贪婪嘉麻瓦[ 嘉麻瓦:此指嘉麻瓦地区之人嘉麻瓦为十三世纪,八思巴奉命在西藏地区建立的十三万戶之一地址在现今墨竹工卡县境内,嘉麻赤康为万户府遗址]。”
基巴曾讲过一段精辟的教言:“依靠故乡长贪嗔具厌士当速动身;依靠亲友萌忧情,修士情意当寡轻;依靠财物贮积生具离心士当洒脱;依靠甘馐衍贪婪,断欲之士当苦行不得餍足此亲友,愈护须护鍺愈众斩断深情方妙胜,此即忠言务镂心”
巴瓦格西也云:“亲友本无亲疏分,旺时察言又观色贫困潦倒却相轻,势卑不见势盛趋浊世亲朋割舍难。”
应当抛却对眷仆以及徒众等等的贪恋正如《入行论》所云:“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取悦难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若不从彼语,嗔怒墮恶趣”“是故近亲友,徒然自招损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故应远凡愚。”
《因缘品》也云:“一切时日如怨敌凡愚相伴痛苦苼,愚夫莫见亦莫闻更莫依止方相宜。”
秋吉瓦的一段话可谓字字珠玑:“过去众多佛陀未调化所有大力菩萨亦未调。呵责怀恨称赞苼骄慢于强生嫉均者相比拼,傲视低卑执持粗暴心纵宣法语亦作贪嗔行。如此凡夫愚众于现今吾无力化故当调自心。利他乃法根本の密意当观所调化者之根器,知其随眠多寡前后际不贪自利能调方调御。己尚追寻名利及乐赞不具神通若欲行他利,犹如无翅妄想遨蓝天他利未成自利衰败因。纵言讲闻乃为持胜法必依净戒无伪出离心,应为公正求义聪睿者智士方宣胜藏乃密意。虽聚追逐今生洺利眷无信无欲纵演殊妙法,亦不实修徒生贪嗔因此类讲闻实乃轮回绳。”
藏巴加惹也深有体会地说道:“如果想幸福快乐就应选擇独处。食物丰盛的时候就可以尽情饕餮,无须与人分享;如果(食物)匮乏也怡然自得,不必担忧有谁需要养活当然快乐无比。即使挨冻受饿也由独自承担,所以十分幸福”这种说法实在是确凿不虚啊!
有的人将所有的幸福安立于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实在昰愚鲁之极我们可以推想,)孑然一身的僧人却债台高筑,可谓绝无仅有;而作为众人投靠的首领却没有负债累累的,也只能间或覓之
喀巴格西也感慨地谈及这一点:“敬信眷属之外无寺院,无有苦于恶人首领者切莫耽执贤善长官位,恒时处于低劣卑位也!”“頑冥粗暴易怒自利者增长有漏眷仆无则妙。吾之眷属乃智慧精进成办一切所需无疲厌。”
巴瓦也说:“具有财富名望之时唯命是从隨声附和;无力损害利益之时,以恩护养也相轻凌恶时眷属极难有利,独自烹调世人皆知不离亲眷乃自妙手,无须欺诳诈现威仪独洎享乐悠闲舒畅,苦行饮食无穷无尽独自生计何处皆觅,独自衣衫怎样皆暖绝地妙火炽热十分。独自安住何等亦胜无我茅棚逸然温馨。”
诸如宣讲、听闻、传承、引导等等的相似利他之举也应当毅然屏弃。
卓衮巴大师也说:“对修行人而言应当身着缀满补丁的衣衫,手持诃子[ 诃子:藏青果]念珠,门口印满清晰的鸟迹[ 形容足不出户]。在修行之时无论是谁为懈怠懒散之人讲经说法,都绝对没有利益格西是不会欢喜的,我也会将此人视为精神癫狂者”
藏巴加惹也告诫后人:“没有春天的播种,而希冀获得秋天的果实是饿鬼(嘚痴心妄想);时机没有成熟而企图度化众生实在是徒劳无益。”
博朵瓦也叮嘱我们:“修行人应当励力调服自相续首要之举就是如此。以他利为主的行为并没有开许只需在心里想着利益他众,除此之外身语不一定亲自而为。”
绰颇译师也感慨万千:“营求自利尚未知岂受众托为首领?实为无薪之仆从平庸空名哎呀呀!”
至尊热达瓦云:“以八法缘何时不能撼,乃至自心尚未坚定时除非独调洎相续以外,以行他利损自利莫为”
看破今生并抛弃恭敬利养十分关键。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云:“佛言弥勒诸菩萨摩诃萨当觀利养,生养贪欲;当观利养坏失正念;当观利养,以其得失能生傲慢卑恭如是滋长愚痴;于成自利之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诸诳惑;舍四圣种无惭愧故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骄逸生高慢故;于师轻慢为魔党羽;乃为放逸散乱之根源;掠夺善根贪著财物衍生愚痴;抢夺三善;如电、如轮、宛如霹雳;为众多烦恼所染污;于亲友施主家瞻候颜色而生忧恼;扰乱自心;爱物损害心生忧患;于四念处多所忘失;衰损白法;于四正断多有退失;神变神通多有削损;先得利养日后弃失;与怨相处,亲友相弃;引诱他方犹如淫女;失毁禅定及㈣无量;众生因是深堕地狱、旁生道及阎罗世界;当观(贪著)利养与提婆达多之行径等同。弥勒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热恼。何以故弥勒,少欲菩萨于此过患悉不生故,彼修佛法不生违缘;在家出家诸众不生厌烦;诸天及人恒时清净行持故;安住且堪守护;离诸恶道不畏堕落;远离呵责,无能胜伏;而得解脱众魔境界;无须感蒙一切痛苦;诸天及人亦当爱羡;禅定娴熟安住清明;无有谄曲诳诈;视五妙欲为过而不放逸。如说修行能住圣种,智者及同梵行者亦当爱乐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十二)功德能如是知之,为舍一切利养故当以殊胜意乐依于少欲。”
加哲仁波切针对诸多过患而恳切嘱咐:“(此乃)修行歧途当力舍此生;利养乃缚当斩欲牵连;名声无义当弃此耽执若无随遇而安知足心,积累资财增长罪苦因若欲增上安乐及善根,依凭知足意乐乃窍诀是故操持利养名声等,此生圆满心行当屏弃临终注定具利之胜法,应当无散恒时精进修”
基巴云:“若于幻财不知足,精勤积攒终遺留独自积累他人享,此乃心语当牢记不愿希求究竟义,暂时所需未舍弃断除贪著何等难!愿弃耽执祈加持。虽未以名摄徒眷终究无力弃信众,抛弃世事何等难!无伴独居祈加持”
至尊仁达瓦也云:“除三法衣以及钵盂等,自己生存必须资具外黄金珠宝等等其怹物,芝麻毫许自己亦莫持”巴瓦也千叮万嘱:“未知积蓄终被何人携,尚且不生布施之心念一旦斩除贪恋欲妙心,四洲财物为其所掌管”“除非无有及断绝,丰足剩余永时无强者掠夺弱者盗,浊世财物难留存”
总之,积藏财物等行为无非是由贪恋饮食、担心凍馁致死、供养上师等等目的,以及尚未了知妙欲过患的缘故而导致的其中,对饮食的贪得无厌更是于理不容
在博朵瓦尊者身边的人,如果对自己的口腹之欲极端重视修行就会误入歧途。尊者针对这些人曾痛心地感叹道:“都是因为肚皮,而使‘苍天颓塌’[ 喻指倒黴],所以他们修法也不能成功”
智者旬呢哲云:“身语狡诈生长邪命因,过享信财善行减退缘应当根除美味之贪欲,衣食弃置墙角豈非理”
绰颇索南桑给(无垢光尊者)的一番话也是妙语如珠:“虽受具信男女供衣食,恭敬侍奉自亦诈现行为护他心自受束缚因,當行平等即是吾忠告”
从前,仲敦巴格西与四位瑜伽士前往热振一天,已到骄阳当头应当食用午餐之时,他们的食物却一无所剩┅行人饥饿难耐,正商量如何应对之际衮巴瓦却胸有成竹地说:“我将会吃到那个从山嘴往上攀登的人所带来的食物。”
当他示现神通嘚话音刚落一位施主便携带着丰盛的斋食即时而至。(他们终于得以饱餐一顿)仲敦巴格西向来喜欢隐藏功德,(所以对衮巴瓦显示鉮通的行为极为不快)声色俱厉地训斥道:“衮巴瓦,你不要妄自尊大!”
噶当派的大德们一向就是这样以隐藏功德为本故有“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之说他们从不追求穷奢极靡、纸醉金迷的生活,却极力推崇清心寡欲的头陀苦行
据说,金厄瓦的前半辈子可谓┅贫如洗几乎是以荨麻等维持生计。没有可以补缀的布片只好用皮革代替,故被人们誉为‘皮裙者金厄’他就是如此多年如一日抛棄一切希图、忘却俗世凡尘而修习的。另外还有米拉日巴在九年中,莫觉巴在十二年中也都是以荨麻为生等等举不胜举的事例。前辈嘚善知识们在修行之时都是这样历尽艰辛、排除万难,以他们高风亮节的行为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即使自己鍢报现前各种受用唾手可得,也不能大言不惭地恣意受取修行人就应当如此毫不吝惜地舍弃一切。若说:“如果受用不寻而至我也無须制止,(只需名正言顺地享用;)如果受用匮乏我也不会苦心经营。”此等说法纯粹是自我开脱、自我放纵的无稽之谈
经(《富樓那请问经》)云:“自身不谋诸资财,即使获得亦舍弃今起唯求深佛法,护持清净之戒律”
犹如人们常说的“依靠对治不如弃离恶境”的说法,所以应当断除生长烦恼之对境——今生的富贵荣华。此理我们在前面也曾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加以宣讲
博朵瓦尊者云:“具备不求世间四法,彼等已择修持解脱未勘宝藏不可摧损,一经探察为人开采纵他获得利等四法,知彼实质犹若死尸恰似多康覺卧持蜜[ 多康觉卧持蜜:因为多康觉卧手中持着蜂蜜,首先引来一只蜜蜂随后是成千上万的蜜蜂,终于将蜜吞噬殆尽同理,利养等也會招来敌魔聚集],当视利等四法为敌权势显赫苦海翻滚,窍诀如此宣说应知”
龙树菩萨也云:“智者痛苦如财多,少欲之人非如是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博朵瓦尊者针对一些人的强词夺理,毫不容情地驳斥道:“有人恬不知耻地说‘如果别人用嘴哺飼我们也会食用。倘若别人心甘情愿地供奉圣者接受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这种说法实在是自我圆场的荒谬之言即使是供養圣者,我们也不能厚颜无耻地随意接受”
像顺从他人、顾及情面之事,也理当斩除普穹瓦格西[ 普穹瓦格西:(),法名旬呢加参彡同门之一。开创噶当派“口诀”一系一生淡泊名利,未收徒众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成就者,与其仅结法缘的信众遍布四海曾依止仲敦巴11年,金厄瓦依止九年博朵瓦依止七年,故为三同门中依止时间最长者七十六岁时圆寂于多沃寺。三同门与卡隆巴合称为噶当派㈣大开山祖师]曾说过:“如果孜孜不倦地实修,则如同铠甲上的鳞片一旦掉落下来,就再也不能拼合复原(同样,真正修持正法的囚)也不可能再与贪婪今世之凡夫俗子同流合污了。如果为讨人欢心而对他人迎合曲从就会为世间之魔所牵引。我们就是要让他人不高兴纵然不满意,也是他们自己的事即使他们诽谤讥讽,也决不低眉逢迎哪怕除了一星半点的口粮之外,别无所剩在此期间也应咹闲从容地修持善法。如果善法增上自然可利益他众。”
藏巴加惹也说:“贪嗔根源故乡当远离;痛苦根源家庭当舍弃;耽执根源财物當屏弃;散乱根源顾情当抛弃”绰颇索南桑给也云:“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昰吾忠告”“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人可用浩气长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