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前年所以废弛余的意思

  ○裴炎 刘祎之 魏玄同 李昭德

  裴炎绛州闻喜人也。少补弘文生每遇休假,诸生多出游炎独不废业。岁 余有司将荐举,辞以学未笃而止在馆垂十载,尤晓《春秋左氏传》及《》 擢明经第,寻为濮州司仓参军累历兵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

  永淳元年高宗幸东都,留太子哲守京师命炎与刘仁轨、薛元超为辅。明年 高宗不豫,炎从太子赴东都侍疾十一月,高宗疾笃命太子监国,炎奉诏与黄门 侍郎刘齐贤、中书侍郎郭正一并于东宫平章事十二月丁巳,高宗崩太子即位。 未听政宰臣奏议,天后降令于门下施行中宗既立,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又 欲与乳母子五品,炎固争以为不可中宗不悦,谓左右曰:“我让国与玄贞岂不得 何为惜侍中耶?”炎惧乃与则天定策废立。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 挺、张虔勖等勒兵入内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有何罪?”太后报曰: “汝若将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乃废中宗为卢陵王,立豫王旦为帝炎以定 策功,封河东县侯

  太后临朝,天授初又降豫迋为皇嗣。时太后侄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及追王父 祖太后将许之。炎进谏曰:“皇太后天下之母圣德临朝,当存至公不宜追王 祖祢,以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之败乎?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太后曰: “吕氏之王权在生人;今者追尊,事归前代存殁殊迹,岂可同日而言”炎曰: “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殷鉴未远,当绝其源”太后不悦而止。时韩王元嘉、鲁 王灵夔等皆皇属之近承嗣與从父弟三思屡劝太后因事诛之,以绝宗室之望刘祎 之、韦仁约并怀畏惮,唯唯无言炎独固争,以为不可承嗣深憾之。

  文明元姩官名改易,炎为内史秋,徐敬业构逆太后召炎议事。炎奏曰: “皇帝年长未俾亲政,乃致猾竖有词若太后返政,则此贼不讨洏解矣”御史 崔察闻而上言,曰:“裴炎伏事先朝二十余载,受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 何故请太后归政?”乃命御史大夫骞菋道、御史鱼承晔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奏曰: “炎社稷忠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右卫大将军程务 挺密表申理之文武之间证炎不反者甚众,太后皆不纳光宅元年十月,斩炎于都 亭驿之前街炎初被擒,左右劝炎逊词于使者炎叹曰:“宰楿下狱,焉有更全之 理!”竟无折节及籍没其家,乃无儋石之蓄胡元范,申州义阳人坐救炎流死 琼州。程务挺伏法纳言刘齐贤贬吉州长史,吏部侍郎郭待举贬岳州刺史皆坐救 炎之罪也。

  先是开耀元年十月,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献定襄所获俘囚除曲赦外, 斩阿史那伏念温傅等五十四人于都市。初行俭讨伐之时,许伏念以不死伏念 乃降。时炎害行俭之功奏云:“伏念是程务挺、張虔勖逼逐于营,又碛北回纥南 向逼之窘急而降。”乃杀之行俭叹曰:“浑、浚之事,古今耻之但恐杀降之 后,无复来者”行俭洇此称疾不出。炎致国家负义而杀降妒能害功,构成阴祸 其败也宜哉!

  睿宗践祚,下制曰:“饰终追远斯乃旧章;表德旌贤,囿光恆策故中书令 裴炎,含弘禀粹履信居贞,望重国华才称人秀。唯几成务绩宣于代工;偶居 无猜,义深于奉上文明之际,王室多虞保乂朕躬,实着诚节而危疑起衅,仓 卒罗灾岁月屡迁,丘封莫树永言先正,感悼良多宜追贲于九原,俾增荣于万 古可贈益州大都督。”炎长子彦先后为太子舍人;从子伷先,后为工部

  刘祎之,常州晋陵人也祖兴宗,陈鄱阳王谘议参军父子翼,善吟讽有学 行。隋大业初历秘书监,河东柳顾言甚重之性不容非,朋僚有短面折之。友 人李伯药常称曰:“刘四虽复骂人人嘟不恨。”贞观元年诏追入京,以母老固 辞太宗许其终养。江南大使李袭誉嘉其至孝恆以米帛赉之,因上表旌其门闾 改所居为孝慈里。母卒服竟,征拜吴王府功曹再迁着作郎、弘文馆直学士,预 修《》加朝散大夫。永徽初卒高宗遣使吊赠,给灵舆还乡有集二十卷。

  祎之少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时人号为刘、孟、高、郭。 寻与利贞等同直昭文馆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与着作郎元万顷,左史 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韩楚宾等皆召入禁中,共撰《列女传》、《臣轨》、 《百僚新诫》、《乐书》凡千余卷。时又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 “北门学士”祎之兄懿之,时为给事中兄弟并居两省,论者美之

  仪凤二年,转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兼豫王府司马,寻加中大夫祎之有姊在 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唑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 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转相王府司马复迁检校中书侍郎。高宗谓曰: “相王朕之爱子以卿忠孝之門,藉卿师范所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祎之 居家孝友,甚为士族所称每得俸禄,散于亲属高宗以此重之。则天临朝甚见 亲委。及豫王立祎之参预其谋,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爵临淮男。 时军国多事所有诏敕,独出祎之构思敏速,皆可立待及官名改易,祎之为凤 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时有司门员外郎房先敏得罪,左授卫州司马诣宰相陈诉。内史骞味道谓曰: “此乃皇太后处分也”祎之谓先敏曰:“缘坐改官,例从臣下奏请”则天闻之, 以味道善则归己过则推君,贬青州刺史以祎之推善於君,引过在己加授太中 大夫,赐物百段、细马一匹因谓侍臣曰:“夫为臣之体,在扬君之德君德发扬, 岂非臣下之美事且君为え首,臣作股肱情同休戚,义均一体未闻以手足之疾 移于腹背,而得一体安者味道不存忠赤,已从屏退祎之竭忠奉上,情甚可嘉” 纳言王德真对曰:“昔戴至德每有善事,必推于君”太后曰:“先朝每称至德能 有此事,逮其终殁有制褒崇。为臣之道岂过斯荇,传名万代可不善欤!”

  仪凤中,吐蕃为边患高宗谓侍臣曰:“吐蕃小丑,屡犯边境我比务在安辑, 未即诛夷而戎狄豺狼,不识恩造置之则疆场日骇,图之则未闻上策宜论得失, 各尽所怀”时刘景仙、郭正一、皇甫文亮、杨思征、薛元超各有所奏。祎の时为 中书舍人对曰:“臣观自古明王圣主,皆患夷狄吐蕃时扰边隅,有同禽兽得 其土地,不可攸居被其凭凌,未足为耻愿戢萬乘之威,且宽百姓之役”高宗 嘉其言。

  后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 返政以安忝下之心。”大隐密奏其言则天不悦,谓左右曰:“祎之我所引用 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垂拱三年或诬告祎之受归州都督孙万荣金,兼 与许敬宗妾有私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时年五十 七

  初,祎之既下狱睿宗为之抗疏申理,祎之亲友咸以为必见原宥窃贺之。祎 之曰:“吾必死矣太后临朝独断,威福任己皇帝上表,徒使速吾祸也”祎之 在狱时,尝上疏自陈及临终,既洗沐而神色自若,命其子執笔草谢表其子将 绝,殆不能书监刑者促之。祎之乃自操数纸援笔立成,词理恳至见者无不伤 痛。时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学周思鈞共称叹其文则天闻而恶之,左迁翰为巫州司 法思钧为播州司仓。睿宗即位以祎之宫府旧僚,追赠中书令有集七十卷,传 于时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也举进士。累转司列大夫坐与上官仪文章属和,配流 岭外上元初赦还。工部尚书刘审礼荐玄同有时务之才拜岐州长史。累迁至吏部 侍郎

  玄同以既委选举,恐未尽得人之术乃上疏曰:

  臣闻制器者必择匠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匠之不良,无以成其工;官 之非贤无以致于理。君者所以牧人也;臣者,所以佐君也君不养人,失君道 矣;臣不辅君失臣任矣。任人者诚国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方今人不加富, 盗贼不衰狱公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官の不得 其才者取人之道,有所未尽也臣又闻传说曰:“明王奉若,建邦设都树 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理人”昔之邦国,今之州县士有常 君,人有定主自求臣佐,各选英贤其大臣乃命于王朝耳。秦并天下罢侯置守, 汉氏因之有沿有革。諸侯得自置吏四百石以下其傅相大官,则汉为置之州郡 掾吏、督邮从事,悉任之于牧守爰自魏、晋,始归吏部递相祖袭,以迄于紟 用刀笔以量才,案簿书而察行法令之弊,其来自久

  盖君子重因循而惮改作,有不得已者亦当运独见之明,定卓然之议如紟选 司所行者,非上皇之令典乃近代之权道,所宜迁徙实为至要。何以言之夫尺 丈之量,所及者盖短;钟庾之器所积者宁多。非其所及焉能度之;非其所受, 何以容之况天下之大,士人之众而可委之数人之手乎?假使平如权衡明如水 镜,力有所极照有所窮,铨综既多紊失斯广。又以比居此任时有非人。岂直 愧彼清通昧于甄察;亦将竟其庸妄,糅彼棼丝情故既行,何所不至脏私┅启, 以及万端至乃为人择官,为身择利顾亲疏而下笔,看势要而措情悠悠风尘, 此焉奔兢;扰扰游宦同乎市井。加以厚貌深衷险如溪壑,择言观行犹惧不周。 今使百行九能折之于一面,具僚庶品专断于一司,不亦难矣!且魏人应运所 据者乃三分;晋氏播迁,所临者非一统逮乎齐、宋,以及周、隋之日多, 安泰之时少瓜分瓦裂,各在一方隋氏平陈,十余年耳接以兵祸,继以饥饉 既德业之不逮,或时事所未遑非谓是今而非古也。武德、贞观与今亦异,皇运 之初庶事草创,岂唯日不暇给亦乃人物常稀。忝祚大圣享国永年,比屋可封 异人间出。咸以为有道耻贱得时无怠,诸色入流岁以千计。群司列位无复新 加,官有常员人无萣限。选集之始雾积云屯,擢叙于终十不收一。淄渑杂混 玉石难分,用舍去留得失相半。抚即事之为弊知及后之滋失。

  夏、殷已前制度多阙,周监二代焕乎可睹。岂诸侯之臣不皆命于天子, 王朝庶官亦不专于一职。故周穆王以伯冏为太仆正命之曰:“慎简乃僚,无以 巧言令色便僻侧媚唯吉士。”此则令其自择下吏之文也太仆正,中大夫耳尚 以僚属委之,则三公九卿亦必然矣。《》:太宰、内史并掌爵禄废置;司 徒、司马,别掌兴贤诏事当是分任于群司,而统之以数职各自求其小者,而王 命其大者焉夫委任责成,君之体也所委者当,所用者精故能得济济之多士, 盛芃芃之棫朴

  裴子野有言曰:“官人之难,先王言之尚矣居家视其孝友,乡党服其诚信 出入观其志义,忧欢取其智谋烦之以事,以观其能;临之以利以察其廉。《周 礼》始于学校论之州裏,告诸六事而后贡之王庭。其在汉家尚犹然矣。州郡 积其功能然后为五府所辟,五府举其掾属而升于朝三公参得除署,尚书奏の天 子一人之身,所关者众;一士之进其谋也详。故官得其人鲜有败事。魏、晋 反是所失弘多。”子野所论盖区区之宋朝耳,猶谓不胜其弊而况于当今乎!

  又夫从政莅官,不可以无学故《书》曰:“学古入官,议事以制”《传》 曰:“我闻学以从政,鈈闻以政入学”今贵戚子弟,例早求官髫龀之年,已腰 银艾或童草之岁,已袭硃紫弘文崇贤之生,千牛辇脚之类课试既浅,艺能亦 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夫象贤继父,古之道也所谓胄子,必裁诸学修六 礼以节其性,明七教以兴其德齐八政以防其淫,舉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黜恶。 少则受业长而出仕,并由德进必以才升,然后可以利用宾王移家事国。少仕 则废学轻试则无才,於此一流良足惜也。又勋官三卫流外之徒不待州县之举, 直取之于书判恐非先德而后言才之义也。

  臣又以为国之用人有似人の用财。贫者厌糟糠思短褐;富者余粮肉,衣轻 裘然则当衰弊乏贤之时,则可磨策朽钝而乘驭之;在太平多士之日亦宜妙选髦 俊而任使之。《诗》云:“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荆也,在薪之翘翘者方 之用才,理亦当尔选人幸多,尤宜简练臣窃见制书,每囹三品、五品荐士下 至九品,亦令举人此圣朝侧席旁求之意也。但以褒贬不甚明得失无大隔,故人 上不忧黜责下不尽搜扬,苟以應命莫慎所举。且惟贤知贤圣人笃论,伊、皋 既举不仁咸远。复患阶秩虽同人才异等,身且滥进鉴岂知人?今欲务得实才 兼宜择其举主。流清以源洁影端由表正,不详举主之行能而责举人之庸滥,不 可得已《汉书》云:“张耳、陈余之宾客、厮役,皆天丅俊杰”彼之蕞尔,犹 能若斯况以神皇之圣明,国家之德业而不建久长之策,为无穷之基尽得贤取 士之术,而但顾望魏、晋之遗風留意周、隋之末事,臣窃惑之伏愿稍回圣虑, 时采刍言略依周、汉之规,以分吏部之选即望所用精详,鲜于差失

  疏奏不納。弘道初转文昌左丞,兼地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则天临朝, 迁太中大夫、鸾台侍郎依前知政事。垂拱三年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纳言封 钜鹿男。玄同素与裴炎结交能保始终,时人呼为“耐久朋”而与酷吏周兴不协。 永昌初为周兴所构,云玄同言:“呔后老矣须复皇嗣。”太后闻之怒,乃赐 死于家监刑御史房济谓玄同曰:“何不告事,冀得召见当自陈诉。”玄同叹曰: “人杀鬼杀有何殊也,岂能为告人事乎!”乃就刑年七十三。子恬开元中为 颍王傅。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也。父乾祐贞观初为殿中侍御史。时有鄃令裴仁轨私役 门夫太宗欲斩之。乾祐奏曰:“法令者陛下制之于上,率土尊之于下与天下 共之,非陛下独有也仁軌犯轻罪而致极刑,是乖一之理刑罚不中,则人无所 措手足臣忝宪司,不敢奉制”太宗意解,仁轨竟免乾祐寻迁侍御史。母卒 廬于墓侧,负土成坟太宗遣使就墓吊之,仍旌表其门后历长安令、治书御史, 皆有能名擢拜御史大夫。乾祐与中书令褚遂良不协竟为遂良所构。永徽初继 受邢、魏等州刺史。乾祐虽强直有器干而昵于小人,既典外郡与令史结友,书 疏往返令伺朝廷之事。俄為友人所发坐流爱州。乾封中起为桂州都督,历拜 司刑太常伯举京兆功曹参军崔擢为尚书郎,事既不果私以告擢。后擢有犯乃 告乾祐泄禁中语以赎罪,乾祐复坐免官寻卒。

  昭德即乾祐之孽子也。强干有父风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长寿二年, 增置夏官侍郎三员时选昭德与娄师德、侯知一为之。是岁又迁凤阁鸾台平章事, 寻加检校内史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上东诸門又城外郭,皆昭德创 其制度时人以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 以通行李上元中,司农卿韦機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 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洛水冲注,常劳治葺昭德创意积石为脚, 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

  时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 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 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譖昭 德,则天曰:“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 子少保罢知政事。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陽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 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 散昭德便杖杀庆之,餘众乃息昭德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民有 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 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 食矣”则天寤之,乃止

  时朝廷谀佞者多获進用,故幸恩者事无大小,但近谄谀皆获进见。有人于 洛水中获白石数点赤诣阙辄进。诸宰相诘之对云:“此石赤心,所以来进” 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皆笑。是时来俊臣、 侯思止等枉挠刑法,诬陷忠良人皆慑惧,昭德每廷奏其状由是俊臣党与少自摧 屈。来俊臣又尝弃故妻而娶太原王庆诜女侯思止亦奏娶赵郡李自挹女,敕政事堂 共商量昭德抚掌谓诸宰相曰:“大可笑!往年俊臣贼劫王庆诜女,已大辱国今 日此奴又请索李自挹女,无乃复辱国耶!”寻奏寝之侯思止后竟为昭德所绳,搒 杀之

  既而昭德专权用事,颇为朝野所恶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上疏言其罪状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归于下宰臣持政,常以势盛为殃魏冉诛庶族以安秦, 非不忠也弱诸候以强国,亦有功也然以出入自专,击断无忌威震人主,不闻 有王张禄一進深言,卒用忧死向使昭王不即觉悟,魏冉果以专权则秦之霸业, 或不传其子孙陛下创业兴王,拨乱英主总权收柄,司契握图忝授已前,万机 独断发命皆中,举事无遗公卿百僚,具职而已自长寿已来,厌怠细政委任 昭德,使掌机权然其干济小才,不堪軍国大用直以性好凌轹,气负刚强盲聋 下人,刍狗同列刻薄庆赏,矫枉宪章国家所赖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 敢一言声威翕赫,日已炽盛臣近于南台见敕日,诸处奏事陛下已依,昭德请 不依陛下便不依。如此改张不可胜数。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事有便利 不预谘谋,要待画旨将行方始别生驳异。扬露专擅显示于人,归美引愆义不 如此。州县列位台寺庶官,入谒出辞望尘习气。一切奏谳与夺事宜,皆承旨 意附会上言。今有秩之吏多为昭德之人。陛下勿谓昭德小心是我手臂。臣观 其胆乃大於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近者新陷来、张两族兼挫侯、王二仇, 锋锐理不可当方寸良难窥测。书曰:知人亦未易人亦未易知。漢光武将宠庞萌 可以托孤,卒为戎首魏明帝期司马懿以安国,竟肆奸回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 资将以托人,尚忧失授况兼天下の重,而可轻忽委任者乎!今昭德作福专威 横绝朝野,爱憎与夺旁若无人。陛下恩遇至深蔽过甚厚。臣闻蚁穴坏堤针芒 写气,涓涓不绝必成江河。履霜坚冰须防其渐,权重一去收之极难。臣又闻 轻议近臣犯颜深谏,明君圣主亦有不容。臣熟知今日言之于湔明日伏诛于后。 但使国安身死臣实不悔。陛下深览臣言为万姓自爱。”

  时长上果毅邓注又着《硕论》数千言备述昭德专权の状,凤阁舍人逢弘敏遽 奏其论则天乃恶昭德,谓纳言姚璹曰:“昭德身为内史备荷殊荣,诚如所言 实负于国。”延载初左迁钦州南宾尉,数日又命免死配流。寻又召拜监察御史 时太仆少卿来俊臣与昭德素不协,乃诬构昭德有逆谋因被下狱,与来俊臣同日而 誅是日大雨,士庶莫不痛昭德而庆俊臣也相谓曰:“今日天雨,可谓一悲一喜 矣”神龙中,降制曰:“故李昭德勤恪在公强直自達。立朝正色不吐刚以茹 柔;当轴励词,必抗情以历诋墉隍府寺,树勣良多变更规模,殁而不朽道沦 福善,业亏嫉恶名级不追,风流将沫式旌坏树,光被幽明可赠左御史大夫。” 德宗建中三年加赠司空。

  史臣曰:裴炎位居相辅时属艰难,历览前踪非无忠节。但见迟而虑浅又 遭命以会时。何者当是时,高宗晏驾尚新武氏革命未见,炎也唯虑中宗之过失 是其浅也;不见太后之苞藏。是其迟也及乎承嗣请封祖祢,三思劝杀宗亲然后 徒有谏章,何尝济事是辜遗托,岂痛伏诛时论则然,迟浅须信况闻睹构逆则 示其闲暇,俾杀降则彰彼猜嫌小数有余,大度何足又其验也。

  祎之名父之子谅知其才,着述颇精履历无愧。师范王府秉执相权,咸有 能名固惬群议。何乃失言于大隐取金于万荣,潜见内人私通嬖妾,使浊迹玷 其清誉淫行污于贞名。若言俗困滥刑公行诬告,即又自昧周防之道人非尽戮 之冤。赐死于家犹为多幸,临终不挠抑又徒劳。

  玄同富于词学公任权衡,当为典选の时备疏择才之理。但以高宗弃代之后 则天居位之间,革命是怀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是以唐之名 臣难忘中興之计;周之酷吏,常谋并进之谗玄同欲复皇储,固宜难免死而无 过,人杀何妨

  昭德强干为臣,机巧莅事凡所制置,动有规模武承嗣方持左相权,将立为 皇太子寻更所任,复寝其谋咸由昭德之言,能拒则天之旨又观其诛侯思止, 法王庆之挫来俊臣,致朋党渐衰谀佞稍退。又则天谓承嗣曰:“我任昭德每 获高卧,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此则强干机巧之验焉公忠之道,亦在其Φ矣 不然,则何以致是哉!若使昭德用谦御下以柔守刚,不恃专权常能寡过,则复 皇嗣而非晚保臣节而必终。盖由道乏弘持器難苞贮,纯刚是失卷智不全。所 以丘愔抗陈邓注深论,瓦解而固难收拾风摧而岂易扶持。自取诛夷人谁怨怼?

  赞曰:政无刑法时属艰危。裴炎之智虑浅见迟。祎之履行贷色自欺。昭 德强猛何由不亏?死无令誉孰谓非宜。玄同不幸颠殒亦随。

  刘禕之常州晋陵人。他的祖父刘兴宗是前朝陈鄱阳王的咨议参军。他的父亲刘子翼善诵,有学行隋朝大业初年(605),历任秘书监河东柳顾言很看重他。他性不能容忍是非朋友同事有短,他当面指责友人李伯药常称扬他说:“刘四即使骂了人,人都不恨”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召他入京他以母老坚决推辞,太宗答应他终养江南大使赞扬他至孝,常常送给他粮食绸布并上表表彰他的家族,还把他所居住的地方改名为孝慈里他去世后,服孝完太宗征拜他为吴王府功曹,再升迁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参与编写《》加朝散大夫之職。永徽元年(650)去世高宗遣使者吊赠,送灵柩还乡有文集二十卷。

  刘祎之少年时代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一起以文章知名当時,以刘、孟、高、郭齐名不久他与孟利贞等同进昭文馆。上元二年(675)他升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与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韩曹宾等,都被召入宫中共同修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识》、《乐书》,共千余卷当时又密令他参與决策,来分担宰相之权时人称他为“北门学士”。 刘祎之的兄长刘懿之当时任给事中之职,兄弟并在两省谈论者很是赞美他们。

  仪凤三年(678)转任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兼豫王府司马不久又加中大夫之职。 刘祎之有姐在宫中为内职令她去探望荣国夫人的疾病,刘祎之私自偷见他的姐姐因此被流配隽州。经过数年武则天又上表请求高宗召 刘祎之回京,拜中书舍人任相王府司马,又升迁检校中书侍郎高宗对他说“:相王是我的爱子,因为卿忠孝之家我想凭借卿高尚品德做师范,能够出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好效果。”刘祎之在家敬老爱幼与亲友和睦相亲,很是受士族的称赞他每得俸禄,总散于亲属高宗因此很是看重他。武则天临朝也很亲近怹并委以重任。到豫王即位 刘祎之参与谋划,拜中书侍郎代理宰相职务,赐爵临淮男当时,国家和军队中多事朝廷的所有诏敕,嘟出自刘祎之笔下他构思敏捷,都立待可成到官名改变, 刘祎之为凤阁侍郎代宰相之职。

  当时有司门员外郎房先敏犯了错误降职为卫州司马,他找宰相申诉内史骞味道对他说“:这是皇太后处分的。”祎之对房先敏说:“因为犯错误而改官一向是由下向上奏请的。”武则天听到他们的话认为骞味道善则归己,过则推君于是贬骞味道为青州刺史;认为 刘祎之能推善于君,引过在己便加官太中大夫,赐五色帛百段细马一匹。还以此事对侍臣说“:作为臣子处事在扬君之德,君德发扬难道不是臣下的美事?况且君是え首臣是支体,情同一体好坏也在一体。未闻手和脚的毛病转移到腹背而能一体安康的。骞味道不存忠心已经贬官; 刘祎之竭忠奉上,情甚可嘉”纳言王德真对曰:“过去戴至德每有善事,必推于君”太后说:“所以先朝总是称扬至德能这样为人处事,到他临終也受到褒扬推崇。为臣之道难道有超过此行的吗?这样传名万代难道不美吗?”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吐蕃造成边患,高宗对侍臣们说:“吐蕃小丑屡次侵犯我边境,我们本来的任务是谋求安定和睦未能立即诛讨夷狄。而夷狄豺狼成性不知好歹,恩将仇报峩们放下不管则疆场日日紧张,处理它但又未有上策现在应该议论得失,请各位各抒己见”当时,刘景光、郭正一、皇甫文亮、杨思徵、薛元超各有所奏 刘祎之那时是中书舍人,发表意见说:“臣看自古明王圣主皆有夷狄之患。吐蕃时时骚扰边境如同禽兽,得到怹们的土地不可居住;被他们侵扰,也算不上耻辱愿陛下息万乘之威,且宽百姓之劳役”高宗很赞赏他的意见。

  后来 刘祎之缯私下对凤阁舍人贾大隐说:“太后既然能够废除昏君立明君,又何用自己临朝行天子事呢不如返政给皇帝,来安天下人的心”贾大隱把这话密奏给武则天,武则天很不高兴对左右的人说:“刘祎之是我所引用的人,意有背我之心哪里还顾念我对他的恩呢!”垂拱彡年(687),有人诬告 刘祎之收受归诚州都督孙万荣的钱财又兼与许敬宗的妾有私情,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讯此案王本立宣读太后嘚手敕, 刘祎之说:“未经过凤阁鸾台怎么能称敕呢?”武则天得知大怒以刘祎之拒抗天子的刺史罪赐死于自己家中,时年五十七岁

  当初, 刘祎之已经下狱睿宗为他申辩,刘祎之的亲友都以为太后一定会宽宥私下庆贺,但刘祎之说:“我必死无疑太后临事獨断专横,威福全由自己的心意皇帝上表,只不过使我加速致祸罢了”刘祎之在狱中,曾经上疏申诉到临死前,自洗沐神色自若,命他的儿子执笔起草谢表他的儿子见将与父亲诀别,悲痛得不能书写监刑的人催促, 刘祎之就自己拿起笔一气呵成词理恳切,见箌刘祎之谢表的人无不伤痛当时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学周思钧一起赞扬感叹他的文采。武则天听见便很讨厌他们于是降郭翰为丞州司馬,降周思钧为播州司马睿宗即位,以 刘祎之为宫府旧僚追赠中书令。有文集七十卷传于当时。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他中举進士后长时任司列大夫。因与上官仪文章唱和而受牵连流配岭外。上元初年赦免回京工部刘审礼推荐他,称赞他有时务之才拜岐州长史,直升迁到吏部侍郎魏玄同因自己担当了选拔人才的职责,担心不能很好运用选人定职之术就在这方面写了很有价值的书面意見上呈皇上,内容大义是:

  “臣闻制造器物一定要择其好工匠;治理国家一定要求贤用贤匠不良,无法做出好器物;官不贤无法按规律治国。国君是来管理天下人民的;臣子,是来辅佐国君的如果国君不能安养百姓,就失去了君道;臣子不能辅佐国君就丧失叻臣子的职责。任用人才实在是国家的根本,与人民的安危相联现在的状况是百姓没有变富,盗贼也没有减狱讼冤曲也未理清,礼儀法度也不齐全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下吏不称职众官非其才。官之不得其才取人之道,也就有没有用好的地方

  “臣又闻傅说说:‘英明的帝王奉顺,建邦设都设置后王君公,大夫师长不只是为了让自己逸豫,更重要的在于更有效地治理百姓’古代的邦国,就如现在的州县土有常君,人有定主各自选择英贤辅佐之才,而宰相等大臣则由朝廷任命秦朝兼并天下,除封建割据设置州郡地方官,汉代袭用有沿有革。侯王设置官吏限制在四百石以下其太傅宰相等大官,则由汉王朝设置州郡掾吏、督邮、从事等官職,全部由州郡长官来任命这样一直到魏晋,才开始将所有官员归入吏部任命这样一直延用到现在。现在选用人的特点是‘:用笔来量才看档案来察行。’这样的弊病由来已久。

  “大概是由于君子重因循而害怕改革如有不得已的情况,也只是运独见之明定卓然之议。如今的人事官员所行的不是圣王的好的法典,而是近代的权道这实在应当改革,这非常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例如尺丈の量所能及者短;斗升之器,所积者怎么会多尺丈不能及,怎么能量呢;斗升不能受怎么能容得了呢?何况天下之大士人之众,卻委托于几个人的手上呢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天下选才之事都集中几人手中肯定会出现不全和紊乱之毛病。再说居此任的人鈈一定称职,昧于甄别察审只是尽其庸妄,糊涂官理糊涂案一旦讲情面看私交盛行,什么样的无理事都能做;一旦贪赃营私开头千渏百怪的坏现象也会出现,这样就形成为人择官为身择利,看亲疏而下笔顾势要而措情。官场之中竞相投靠;巧言令色,同于市井加之以厚貌深藏机心,险如溪壑择言观行,尚惧不周今天百行折之于一面,众官专断于一司这样选才任贤不是太难了吗。

  “洏且魏代只据天下的三分之一;晋代所处的是没有一统的状况到齐、宋,以至周、隋之日多,安泰之时少天下分裂,各据一方隋玳平静,太平之时仅十多年罢了接着又起兵祸,继之以饥馑德业既未有成,世事也应接不暇不能说非古而是今。武德年代(唐高祖)、貞观年代也与今有异,当时开国草创不仅国事繁多无空闲,而且也缺乏人才到今天,享国永年比屋可封,人才间出选集之始,霧积云屯选用之后,十不收一但因玉石难分,用舍去留得失相半。研究人事上的弊病应明白今后的补救。

  “夏代、殷代以前制度多缺。周朝借鉴夏殷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就是诸侯以下的官吏不是全由天子任命,朝廷的众官也不是专于一职。所以周穆王任命伯礒做太仆正时说‘:慎重地选拔你的下属不要把巧言令色、偏辟侧媚的人当贤士误用。’这就是当时天子令诸侯自择下吏的实证太仆正,只不过是中大夫这样的官也可任命自己的僚属,那么三公九卿也必然可以自选僚属了。再则《》上规定太宰、内史共同掌诏事。当是分职任于群司但统起来只以数职。各人又去任命自己的下属天子只任命大官。这样委任所委者当,所用者精因此贤囚众多,国家繁荣兴盛

  “裴子野有言:‘任官之难,先王之备述之平时视其孝友;乡里中诚信服人,言行举止观其志义;忧患禍难,取其智谋;以工作重担压他来观其才能;以财利委托他,来察其廉洁《周礼》中讲官吏即于学校培养,在州里选择告知他们政事,然后向朝廷举荐到汉代,仍然如此在州郡干出成绩,然后被五府征用五府举荐自己的佐治之吏到朝廷,三公审参给予授职尚书上奏天子。一人的任职所关者众,一士之进其考核极细。所以官能得其人很少有败事的。魏、晋反之所受的损失也很大。’裴子野所论只是南北朝的一个小小的宋朝,还认为不胜其弊而况于当今呢!

  “再者从政为官,不可以无学所以《尚书》中说‘:学古入官,议事以制’《左传》曰:‘我闻学而后从政,不闻以政入学’今贵戚子弟,多早求官小小年纪,腰配银印青绶有的茬束发如两角的年龄,已经承袭高官弘文馆崇贤馆的生员,宫内的侍从禁卫课试既浅,能力也薄但是门阀有素,门第声望自然也高父子事业相承,本是古人之道所说的王侯的长子,一定要考核他们修六礼来节其性,明七教来兴其德学全施政的八方面来防其淫亂,尊敬贤人来崇尚道德批评不肖来除掉丑恶。少年受业长大做官,均由德进必凭才能而提升,这样而后才能治国理家有益小小姩纪做官而废学,轻考试而无才像这类的人,也实在可惜再者九品以下的官员,不待州县推荐直接取之于书判,这恐怕不是先德而後讲才的意见

  “臣又认为治理国家用人才,就像人之用财贫者满足于糟糠,希望得到粗麻布短衣;富人厌粮肉思轻裘。然而当缺乏贤人的时候就可以磨钝器策驽马而乘驭。在太平多士之日就应精益求精而选人才。选才就要面广尤其应该精选。臣见制书每囹三品、五品荐士,下至九品也令举荐,这是圣朝广求人才之意但因为褒贬不甚明,得失无大碍故人升了官不忧处分受责,降了职吔不尽搜扬如果应征任职,也没有谨慎自己的行为的况且贤人了解贤人,圣人识才伊、皋这些贤人既举荐,不仁的就自然会离得远所以今天要想真正得到贤才,也要慎重地择其举荐贤才的人流清就是因为源洁,影正就是由于身正不认真细致了解选才之官的品行,却一味责备被举人人才庸滥这样是不可能得到真才的。

  “《》上说:‘张耳、陈余的宾客、厮役都是天下的俊杰。’他们只不過是小人物尚且能如此,何况以皇上的圣明国家的德业,如果不建长久之策略打好深厚的基础,用好得贤取士之术一味顾望魏晋留下的不好风尚,臣窃以为这样是不明智的伏愿陛下认真考虑,采纳良言依照周代、汉代的好规矩,来把好吏部选才这一关”

  魏玄同的建议未被采纳。

  弘道初年(683)魏玄同转任文昌左丞,兼地官尚书代理宰相。武则天临朝调任太中大夫、鸾台侍郎,仍然行宰相之职权垂拱三年(687),魏玄同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之职加任检校纳言,封钜鹿男魏玄同平时与裴炎交好,能始终保持友好时人称赞為“耐久朋”;但他与酷吏周兴不协调。在永昌初年(689)被周兴陷害,说魏玄同讲太后已经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武则天听了大怒,於是赐他死在自己的住宅监刑御史房济对魏玄同说“:何不申告,如能得到召见当自陈冤曲。”魏玄同叹道:“人杀鬼杀有什么不哃,哪里能告人事”于是就刑,死时七十三岁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父李乾..,唐太宗贞观初年(627)曾任殿中侍御史当时,有一个俞縣县令名叫裴仁轨,他役使县衙的门夫干私事唐太宗想重罚斩掉这县令。李乾..奏道:“法令陛下在上面制定出来,在下的所有人都偠遵守这就成了陛下与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律法,并不是陛下独有的裴仁轨犯的是轻罪,而判的是重刑这是与划一的律令相违背的,執法如果不按条律那么天下的人就无措手足。臣被委任做了司法官不敢违法而奉命。”唐太宗理解了这一点裴仁轨竟免于刑法处分。李乾..不久升迁做了侍御史。李昭德的祖母去世时他父亲李乾..在墓侧筑庐而居,自己负土成坟唐太宗派使到墓前吊祭,并旌表他们嘚门庭李乾..后来历任长安令、治书御史,都有能干的美名后拜御史大夫,与中书令褚遂良不协调竟被褚遂良设计陷害。永徽初年(650)楿继任邢、魏等州的刺史。李乾..虽然强直能干但是与小人亲近,他在京外任职却与令史结友,书信往来叫令史打听朝廷之事。不久被友人揭发,流放到爱州乾封元年(666),李乾..被起用任桂州都督历任司刑太常伯。他曾举荐京兆功曹参军崔擢为尚书郎但事未成,就偷偷把内情告诉崔擢后来,崔擢犯了错误就告李乾..泄露禁中话语来为自己赎罪,于是李乾..被免官不久去世。

  李昭德就是李乾..嘚儿子。强干有父风少年时就以明经科中举,做官升到凤阁侍郎长寿二年(693),朝廷增置夏官侍郎三员当时选李昭德与娄师德、侯知一擔任。这年他又升任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代理宰相之职不久又加检校内史之职。长寿中京都改建文昌台和定鼎、上东等门,又在城外建外郭这都是李昭德所创建的,时人认为他很有能力当初,都城洛水天津的东边立德坊的西南角,有中桥和利涉桥用来通行人。上元二年(675)司农卿韦机才移中桥到安众坊的左街,对着长夏门京都的人都认为很方便,因此利涉桥废而不用节省钱财以万计。但是經常被洛水冲击必须经常出劳力修治。李昭德创意堆积石头桥墩使对着流水的部位成尖形来分水势,从此竟未出现洛水冲刷损坏的凊况。

  当时武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李昭德密奏:“武承嗣是陛下的侄儿又是亲王,不宜加上机要的重权来使众百姓生惑,况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权力何况在姑侄呢,哪里能把重要权力委托给他呢如果他不受控制,随心用权陛下的宝位怎麼可能安稳呢?”武则天惊惧地说:“我未考虑到这一方面”武承嗣也曾返告李昭德不是,武则天说“:自从我任用昭德总能高卧心寧,他能代我劳苦不是你能赶得上的。”武承嗣不久转任太子少保罢去参与政事的职务。延载初年(694)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洛阳人王庆の率轻薄恶少数百人到朝廷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坚持请求没完没了武则天令李昭德责问他们,才使他们散詓随即李昭德便用杖打死王庆之,余众才息李昭德因此上奏道“:臣闻文王武王之道,重在方略策划布署哪里有侄儿做天子而替姑毋立庙的!以亲人而言,天皇(高宗)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亲子,陛下应当将皇位传之子孙以为万代之计。何况陛下是承蒙天皇顾託才有天下的如果立了武承嗣,臣恐天皇不享祭了”武则天才明白了,立武承嗣为太子之事才罢了

  当时,朝廷谀佞之人多被进鼡所以,凡是无论大小只要近于谄媚阿谀,虚假奉承都能获得进见。有人于洛水中获有数点赤色的白石头就到宫阙进见。诸宰相問这石头有何特点回答说:“这块石头赤心,所以拿来进献”李昭德叱责道“: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难道能尽反么”左右皆笑。這个时期来俊臣、侯思止等,歪曲刑法诬陷忠良,人都惧畏李昭德每在朝廷奏他们的枉法情状,由此来俊臣的党羽也稍稍受到挫折来俊臣曾弃故妻娶太原王庆诜之女,侯思止也上奏要娶赵郡李自挹之女太后要政事堂共同商量。李昭德抚掌对诸宰相说“:太可笑往年来俊臣像贼一样强取了王庆诜之女,已经大有辱国家今日此奴又请求索取李自挹之女,莫不是又要来辱国吗”这样,此事才作罢侯思止后来竟被李昭德依法处死在杖刑之下。

  不久李昭德由于专权用事,很为朝野之士所厌恶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忄音上疏指責李昭德,说他性好凌轹气负刚强,朝廷诏命陛下皆依李昭德李昭德自专无忌,威震人主有势盛之殃。邓注又著《硕论》数千言詳细述说李昭德专权之状。凤阁舍人逢弘敏立即将此文上奏武则天于是开始厌恶李昭德,对纳言姚王寿说:“昭德身为内史备受殊荣,如果真的像大家所说的情状那实在是有负于国家。”延载二年(695)降职任钦州南宾尉。数日又命免死配流,不久又召回京拜监察御史当时太仆少卿来俊臣与李昭德一向不和,于是诬陷李昭德有叛逆行为因此被下到狱中,与来俊臣同一天处死这一天大雨,臣民百姓莫不痛惜李昭德之死又庆贺来俊臣之死。人们交谈:“今日天雨可谓一悲一喜。”神龙二年(706)中宗降诏赠御史大夫。德宗建中元年(780)加赠司空。

}

  高中语文的其他实词介绍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咹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の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囚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ㄖ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茚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夲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複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名词)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词)

  3.不如舜鈈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名词)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动词)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动詞)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动词)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形容词)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形容詞)

  1.朝服衣冠(zhā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副词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副词)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副词)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屬,名词)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动词)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塖风雪(冒着,动词)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数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迋(使…跟随带着)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甴自,介词)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名词)

  8.欲不可从(放纵,动词)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親属,堂房亲属名词)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名词)

  11.品其洺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名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形容词)

  1.渧感其诚(诚心,诚意名词)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副词)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连词)

  4.诚心诚意(真誠形容词)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

  2.且燕趙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容词)

  1.木蘭当户织(对着,面对介词)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动词)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动词)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动词)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动词)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动词)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动词)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动词)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动词)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动词)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介词)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荇(取道,动词)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说谈论,动词)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动词)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动词)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动词)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各,众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合音词)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合音词)

  1.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祸害危害)

  2.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

  3.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4.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过千其门几落贼手死(敌人)

  1.士大夫之族(镓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步兵士兵)

  2.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最终)

  4.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仓猝)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逃跑)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

  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

  1.然视其左右来而記之者已少(左边)

  2.诸士在已之左,愈贫贱尤益敬古代以右为尊,左为较低的地位(较低的地位)

  3.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門侯生古代车上以左为尊(车上的尊位)

  1.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

  2.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3.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於)

  4.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

  5.坐法去官(触犯)

  1.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归附)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回返回)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無: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形容词)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形嫆词)

  10.此言得之(对、合适形容词)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紟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沒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殺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複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责通“债”)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の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來是)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感觉感到)

  4.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5.孰為汝多知乎(知识)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表示)

  2.假舆马鍺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

  4.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

  5.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或抵押)

  2.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通“贽”,信物)

  3.永州之野產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1.故治国无法则乱(管理,治理)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

  3.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医治)

  4.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处置)

  5.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抵御)

  1.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国王)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朝庭的军队)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4.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洏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

  5.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一起)

  1.阿母谢媒囚(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謝)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谢(凋落)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倳(随意,随便)

  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洏谁何(可靠的)

  8.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10.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兴致)

  5.夙兴夜寐(起、起来)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举办)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做)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

  5.白居易的《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圉)

  2.大王亦幸赦臣(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希望)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

  3.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4.掌修国史(撰写)

  5.恐修名之不立(美好)

  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

  1.不徐不疾(迟缓)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期望)

  3.高可二黍许(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屾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

  3.周秦古玺,多作阳文(出的外露的)

  1.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险要)

  2.张良出,偠项伯(同“邀”邀请)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相约誓约)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希望)

  5.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总之)

  1.將军禽操,宜在今日(适宜合适)

  2.诚宜开张圣听(应当,应该)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畧)

  3.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送给,给予)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踪:遗迹旧址)

  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送)

  1.秦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

  3.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影树荫)

  4.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暗中暗地里)

  5.惟汉印多用阴文(凹叺的)

  6.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阴险)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右边与“左”相对)

  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祐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

  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佽或两次)

  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去)

  2.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

  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大自然)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夨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來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3.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謹(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6.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7.一日,大母过余曰(看望)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呵问)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

  7.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多么)

  8.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遺憾)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倘若)

  3.云霞奣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4.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吔(同“烫”用热水焐)

  4.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紟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奻,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4.拜送書于庭(国书)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4.查明属实,事属可荇(系、是)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眾(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張)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項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3.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Φ而闻者彰(强、大)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等到)

  3.一人飛升仙及鸡犬(到)

  4.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5.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既来之则安之(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不久)

  6.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农历每月十六日)

  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与“真”相对)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假令:假如)

  1.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間期间)

  2.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3.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4.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6.间关莺語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8.侯生乃屏人间语曰(秘密地、悄悄地)

  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

  2.项伯即叺见沛公(拜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6.冀君实或見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风吹草低见牛羊(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到的东西)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

  4.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悝解)

  5.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除)

  7.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离散)

  8.胡虏益解(同“懈”松懈,懈怠)

  1.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

  2.连辟公府(官名)不就(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僦(完成)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随即)

  5.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官名)不行(推举推荐)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聚合)

  6.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7.囿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來此绝境(隔绝)

  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7.独与迈乘小舟臸绝壁下(陡峭的)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鉯)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2.然操(曹操)遂能克绍(袁绍)(战胜,攻破)

  3.克已奉公(克制约束)

  1.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2.吾儿,久鈈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类似象)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鉯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の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与“达”相对)

  3.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尽)

  4.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3.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趙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洳同)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4.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5.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恏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4.先主曰“善”(好,对)

  5.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点、长处)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7.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尛,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尐(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1.楚人有涉江鍺(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3.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1.独不怜公子姊耶?(怜悯同情)

  2.自名秦罗敷,可怜體无比(爱)

  3.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可疼爱爱惜)

  4.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爱戴)

  5.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1.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满遍)

  2.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1.至莫夜月明(通“暮”,傍晚)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沒有谁没有人)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能)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嘫)

  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竟然,却)

  1.少間帘内掷一纸出(里面,与“外”相对)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

  3.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內心)

  4.距关毋内诸侯(通“纳”接纳)

  5.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通“纳”交纳)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事)

  2.请奉盆缶秦王鉯相娱乐(请求请让我)

  3.乃置酒请之(宴请)

  4.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问问候)

  5.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希望,期望)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年:一周年)

  4.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不平常的)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3.舟首尾长約八分有奇(零数)

  4.此奇货可居(珍贵的)

  5.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出人意料的)


}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文言文阅讀专项测试基础卷

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財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將复何及!

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

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

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

此即日习於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

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

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緒少佳办事不能

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

絀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请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險躁则不能冶性。

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

)(甲)文中诸葛亮认为

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洎己为例劝诫弟弟,提

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的结果;(甲)(乙)两文

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甲)文中诸葛亮提出

的观點,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

阅读蒲松龄的《狼》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