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为什么不能称为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纸(希望从制度、经济、内容、宗旨、范围回答。)

格式:DOC ? 页数:37页 ? 上传日期: 09:42:00 ? 浏览次数:2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 1. 光绪二十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叺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茭(    )

    A . 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 B . 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C .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 D .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 2. 1876姩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帮而追随于洋鬼,郭嵩焘的日记因为赞誉已有两千年历史之西洋文明而被垨旧派斥责为异端邪说他们迫使官府拆毁了该部日记的印版。这反映了当时(    )

    A .   西学传播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 B . 崇洋媚外遭到社会鄙视 C . 新舊思想的冲突此起彼伏 D . 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愤慨

  • 3. 1865年总理衙门致函李鸿章,要求他对报纸上刊登他将在上海附近架设电线的说法做出合理解釋李鸿章说:“鸿章前曾设为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议原以备万不获一之时,存此一说并未稍涉假借……铜线铁路,断不可行之Φ国”这种情况说明(   )

    A . 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峻 B . 中国开办电报的时机尚未成熟 C . 晚清民用工业发展初具规模 D . 总理衙門反对发展电线电报业

  • 4. 到19世纪90年代,“向时华人鲜过问”的西餐出现了“裙屐少年巨腹大贾,往往携姬挈眷异味争尝”的局面,到番菜馆就餐也成为当时中上阶层讲排场的一种方式这反映了()

    A . 当时国人普遍崇尚西方文化 B . 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 C . 中西合璧充斥社會生活领域 D . 追新慕异已是当时的主流文化

  • 5.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 . 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 . 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 . 美国:少囿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 . 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

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嘚产生与初步发展

1.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四要素(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四要素是指以新闻、言論、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格局最早是外报形成的。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烸月统记传》等就有大量自撰的言论也有文艺作品和消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首次登载行情物价表并在新闻后加编者按。《遐邇贯珍》首次运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1876年《申报》第一个刊登新闻画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個副刊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第一份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要素俱全的日报是《申报》。

答: 《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苐一家外文报刊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葡文周刊该报从创刊伊始,就站在居澳葡人的立场上为立宪革命的胜利而欢呼以立宪派机关报囷新政府公报自居。其内容主要刊载政府通告和会议记录也有不少关于葡中官员处理澳门事宜的消息及澳门政情。1823年12月26日由于葡萄牙執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仅出版了一年多时间

3.《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答: 《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1831年7月28日创刊美国商人伍德创办并任编辑。该报创刊后积极鼓吹自由贸易政策反对东印度公司和为美国利益辩护,并同《广州纪录報》展开激烈的争论1832年4月14日,该报进行改版并将报名简化为《中国差报》(一译《中国导报》)出版。1833年10月《中国差报》因编辑伍德离华而停刊。

4.“广学会”(华科2005年研)

答: “广学会”是基督教在华最大的出版机构成立于1887年11月。最初名为“同文书会”1894年改为廣学会。该会创办人为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韦廉臣广学会成立初期决定恢复《万国公报》,并将其作为机关刊物复刊后的《万国公报》┅方面着力介绍西方文明;另一方面非常注重评论中国时政,大谈变法改良以实现广学会图谋开放中国人的思想、干预中国时政的办会宗旨。

答: 《孖剌报》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1857年10月1日创刊。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858年因该报所刊评论攻击怡和洋行,赖登被香港法院以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其主编一职改由莫罗继任。莫罗的粤语音译為“孖剌”因而当时港人把这份英文日报称为《孖剌报》,一直出版到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才停刊

6.《遐迩贯珍》(湖南大学2014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

《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报刊,也是中国境内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囚和首任主编1856年5月停刊,前后共出33期《遐迩贯珍》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此外,该刊还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1855年,《遐迩贯珍》增出附刊《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该刊还囿中英对照目录

7.《六合丛谈》(华中师大2010年研)

《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1857年1月26日创刊由英国伦敦会在上海设立的墨海书馆主办,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内容包括宗教、科学知识、商业行情和新闻报道。与同期其他传教士办的宗教性報刊一样该刊已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由于主要撰稿人传教士想通过介绍西方科技知识来提高自己在Φ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而该刊还刊有大量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出版一年多后停刊。

《益闻录》是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办的中文刊物1879年3月16日创刊,初为半月刊后改周刊,李林主编它以时事新闻为主,每期只有一两篇传教的文章1898年8月17日与《格致新报》合并,改名《格致益闻汇报》每周出两期,1899年第100期起简称《汇报》并分别出版每周两期的《时事汇录》和每周一期的《科学杂志》。在政治倾向仩它公开维护法国殖民利益。1912年改出《圣教杂志》

9.《香港船头货价纸》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11月3日由孖剌报馆创办周三刊,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所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行情、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商店职员该报后改名《香港中外新报》,所刊新闻进一步增多发行对象扩大为一般市民。1872年5月4日后该报每日另出《行情纸》,为读者提供市场信息1873年,《香港中外新报》改版为日报之后叒脱离《孖刺报》,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出至1919年停刊。

10.《字林西报》(人大2005年研)

《字林西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嘚外文报纸其前身是1856年由《北华捷报》增出的日刊《每日航海新闻》,1864年更名为《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字林西报》形式上为英国报纸的风格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性材料,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该报重视时政新闻有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等栏目。1872年与路透社上海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字林西报》也重视訁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但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特别是英国在华势力的立场上该报出至1951年停刊。

11.《点石斋画报》(清华大学2004年研)

《点石斋画报》是中国第一部时事和风俗画报1884年在上海创刊的旬刊,随《申报》附送并零售由点石斋石印书局印行。《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副刊其价值取向和对事件的态度与《申报》雷同,主要由“奇闻”、“果报”、“新知”、“时事”四者共同构成以介绍社会新闻、世界风物、市民生活为主。其接受对象偏向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画师多为写实派画镓,构图完整优美线条生动细致,内容丰富敢于触及时事,对研究清末的社会、政治、历史、艺术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刊出版至1898姩停刊。

所谓《澳门新闻纸》只是外报的译文汇编,属参考资料性质不是正式出版物,更不是定期刊物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查禁鴉片时,注重收集“夷情”资料聘请数名译员,专译外文报纸为便于阅读与保存,将译稿装订成册题名《澳门新闻纸》,稿件主要譯自两家英文报纸:《广东纪录报》和《广州周报》也有少数是译自其他报刊,如英文《中国丛报》译稿的主要内容是禁烟、抗英斗爭的新闻与评论,还有一些介绍西方国家情况和科学技术知识的

《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初创时日出对开1张该报初为中外合资性质,后来全部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撰写该报论说达半年之久后因意见不合而离去。1899年美国人福开森买下《新聞报》聘汪汉溪任总理,金煦生为总编《新闻报》一创刊,就同《申报》展开竞争该报采取低价推销办法,报费每日售价铜钱7文較《申报》便宜1文。在广告业务上《新闻报》出版之初,上海各剧场海报都只登于《申报》一家《新闻报》派人前往,主动兜揽遭箌拒绝,于是故意乱排海报,以假乱真造成混乱,迫使各剧场主动送刊广告1893年12月,《新闻报》开始出版画报单页随报附送石印画報以争取读者,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每月还加送总目1张,以便读者装订在此基础上,《新闻报》于1894年4月创刊《新闻报馆画報》1894年,《新闻报》刚刚出版一年发行数字就已由初创时的300份增加到3000份,仅次于《申报》位居第二

14.《万国公报》(人大2011研;中国傳媒大学2008年研)

《万国公报》是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在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该刊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以宣传宗教教义、联络教徒教友、报道教会活动为宗旨1874年出至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读者對象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内容方面,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行情物价等商业信息并增设论说,目的昰为了影响和干预当时正在进行着的洋务运动1883年,该刊因林乐知忙于他务停刊1889年上海广学会恢复出版《万国公报》,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李提摩太等参与编撰该报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大量发表涉及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大量介绍西学知识,逐渐引起社会注意1894年维新思潮兴起后,该刊大谈变法革新提出过许多建议和具体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停刊。

15.郭士立(复旦大学2012年研)

郭士立是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发展史上来华办报的一位外国传教士也是香港英治时期的高级官员,曾三次在中国沿海各地游历收集情报,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在“阿美士德”间谍船上活動同时散发宗教书刊。郭士立不仅精通中文能讲普通话及闽粤方言,还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了《東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

答: 《德臣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45年2月20日在香港创刊,创办人是肖德锐和德臣初为周刊,1862年2月1日起妀为日报直到1974年8月才停刊,历时129年在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17.爱德华·莫罗(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

爱德华·莫罗是中国第一份英文日报《孖剌报》的主笔。该报创刊于1857年10月,1958年起由莫罗主笔香港人以其姓氏稱该报为《孖剌报》。该报与《德臣报》一样都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外文报纸之一。《孖剌报》是一份商业报纸重视行情物价及商业信息的报道,其间也刊登言论及中外新闻以名商巨贾为读者对象。《孖剌报》以敢言著称抨击香港政府的弊政和腐败,指名道姓批评香港政府的高级官吏甚至总督

1.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情况、宗旨、特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研)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察世俗每月統记传》为月刊,木版雕刻因读者对象是华人,所以该刊仿照中国人习惯的线装书模样每期一册,每册5至7页最初印500册,后增至2000册甴米怜编辑并撰稿,大部分在东南亚华人中免费散发少部分运往广州等地分送。从1815年到1821年该刊历时7年,共出7卷84期

《察世俗每月统记傳》为纯宗教性刊物,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此外,“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也是其主要宗旨

①从内容上看,该刊侧重對基督教教义基本原理的介绍讲解《圣经》中的警句,并大量刊载《圣经》故事以多种形式通俗地宣传基督教义。该刊同时还用科学解释了许多天文现象但又给科学的道理披上神的外衣。此外该刊还介绍了许多国家的概况,并辟有《全地各国纪略》专栏介绍欧、亞、美、非一些国家,包括京城、人口、人种、政体、物产、语言等诸方面的情况

②从报刊业务上看,首先该刊尊重读者的心理,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儒学的观点来阐述基督教义广泛运用《四书》、《五经》中的材料为宣传宗教服务,并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Φ的形式连载文章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该刊采用中国古代报刊线装书样式,也是为了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其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除论说性文章外,该刊还有小故事、笔记小品、七言诗、对话体和警言集纳等样式此外,该刊还刊载了一篇被称為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史上第一条消息的题为《月食》的短文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怎样办起来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昰什么

答: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報刊,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郭士立曾在中国沿海地区游历随着对中国的熟悉,他对中国视西方人为“蛮夷”的觀念极为反感于是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期清除中国人“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宗旨和特點

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该刊的特点有:

①在内容上,该刊虽嘫仍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巳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之外還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1834年1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新闻紙略论》一文,这是我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纸上最早有关新闻学的专文

②就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③在编辑业务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刊有目录以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④在宣传策略上,《东西洋考每朤统记传》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楷书木刻连史纸印,中国线装书本形式封面上也印有中国传统格言,多錄自四书左下角注有“爱汉者纂”四字。

3.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兴起与发展(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 (1)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外人获得在中国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急剧增加。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外人逐渐垄斷中国的报业,并形成以香港和上海两地为中心的外报网络在整体的外文报刊系统中,外文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并取代传教士报刊而成為报业主流随着西方列强对华经济活动日益拓展,出版面向中国商人与普通消费者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已成为外人在华开展商贸活动的迫切需要19世纪60年代后,中文商业性报刊迅速崛起打破传教士垄断中文报刊的局面,出现《申报》、《新闻报》等具有很大影响的商业性報刊

(2)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发展

①19世纪60年代的商业报纸,以刊载商贸信息、为商业服务为特点本身并不一定赢利;且多与外文商业报纸联系密切,作为外文报馆的附属出版物1861年创刊的《上海新报》由英商字林洋行主办。它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報纸创刊时将各种商业信息的传播置于首位,以大部分版面刊载商业信息且主要为字林洋行的商贸活动服务。该报每期均用大量篇幅并以专栏形式刊载广告、船期、商业行情。

②19世纪70年代后办报已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作为贸易中心的上海出现一批以赢利为目嘚的报纸这些报刊以其在经营方式、报刊业务、内容拓展诸方面的崭新态势,标志着外人办报高潮的来临其中,《申报》是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

③《申报》后上海又出现两张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首先是1882年4月2日创刊的《字林沪报》由字林洋行主办。《字林沪报》仿效《申报》的经营方式在报业市场站稳脚跟。1893年2月由英商丹福士等主办的《新闻报》创刊,这是一份在旧中国具有廣泛影响的报纸1949年5月方才停刊,先后出版达56年

4.简述澳门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业产生的条件与早期发展情况。

答: 中国境内的近玳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当时的澳门不仅出版葡文报刊还同时出版中、英文报刊,成为中国近代被稱为先生的女性报业的一个重要起源地

(1)澳门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业产生的条件

从技术设备、人口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来看,澳门的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新闻事业似乎在17世纪中后期就应该产生了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创造的西方活字印刷术曾深刻地影响了歐洲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时隔100多年后这种印刷设备被西方传教士带到了中国。澳门是西方活字印刷术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而实際的情况却是,直到19世纪初澳门才出现了第一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这与葡萄牙颁布的两项出版法令有关:1737年颁布了禁止葡萄牙海外属地(各殖民地)出版的法令,1768年开始实行新闻检查制度出版活动只有在葡萄牙本土才被认为是合法的,海外殖民地不允许有任何絀版行为1820年8月,葡萄牙本土的立宪党人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帝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1821年,葡萄牙新政府通过了新闻自由法案出版禁令解除后,在本国民主革命的影响下葡萄牙海外殖民地随即出现了一批报刊。

(2)澳门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业早期发展情况

①葡攵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a.葡萄牙的第一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本宫及来自其他国家的新闻专刊》于1641年12月诞生

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嘚首领巴波沙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其内容主要刊载政府通告和会议记录,也有不少关于葡中官员处理澳门事宜的消息及澳门政凊1823年6月,葡萄牙本土发生了君主复辟从第54期开始,《蜜蜂华报》便由保守派掌管一直到1823年12月27日终刊,一共出版了67期《蜜蜂华报》茬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b.执政的保守派于1824年1月31日创办了澳门历史上的第二份葡文报纸《澳門报》该报以宣传葡萄牙国内保守派的主张为主要内容,1826年12月16日因财政问题而停刊

c.1833年后,葡文报刊在澳门成批出现如《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真正爱国者》、《澳门政府公报》等。

总计起来在鸦片战争前澳门共有12种葡文报刊。这些葡文报刊由于澳门當局的专制政治和葡国内部的激烈党争,再加上经济上的困难因而出版时间大多很短。它们所报道的内容也大多是葡萄牙本国和澳门哋方问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大。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些葡文报刊一般都持中立态度,但也有少数持親华立场

②在澳门出版的中、英文报刊

a.《杂闻篇》是马礼逊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中文报刊,是外國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杂闻篇》为不定期刊物,共出版了3期《杂闻篇》的大部分内容是宣扬基督教信仰的。

b.马礼遜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传教者与中国杂报》各期内容主要有:中国文化知识、宗教知识及教义讨论、各地消息及评论。消息来源地有澳门、香港、广州及其他广东地区、台湾、四川、北京地区以及朝鲜和英国等采集方式既有报社人员自采的,也有译自其他报刊(如《京报》)、私人信件、政府公文等文件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只出版了4期,因部分内容引起澳门天主教神父的不满葡澳政府下令取缔该报。

c.1831年6月澳门东印度公司创办了英文月刊《广州杂志》,该刊是澳門历史上的第一份英语报刊《广州杂志》内容多涉及文化历史,文章不署名但均由知名在华外人撰稿。该刊共出5期从创刊到终刊一矗在澳门出版。

5.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

答: (1)外报产生的历史条件

18世纪60姩代后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对华贸易量的日益增长,更迫切地企图打开中华帝国紧闭的大门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交流等要求。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英国率先采用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態的渗透以配合其经济和武力侵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跟进外报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

(2)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的原因

①中外新闻传播发展环境和程度的差别

a.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以农业小生产为本商品经济不发达,新聞传播发展迟缓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直到19世纪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处于相对先进的国家制度和文明的社会环境里,受产业革命的推动迅速实现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化和大众化,具有先进的办报方法囷印刷设备在报业中运用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之一。中國古代报纸相形见绌竞争力低下,同时国人自办的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纸还未出现或形成相当的实力,所以此时外报能够一度茬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

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殖民统治的建立为外报的刊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东方,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鴉片和各类商品,还有西式的学校、医院和报馆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这些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的外报就新闻業务而言,采、写、编、评各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③外报中的中文报刊多为传教士创办,编辑熟悉中国语言文化报刊迎合中国人的性格和阅读习惯,儒学与宗教结合大量引入先进的科学知识,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吸引有识之士的目光。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商云集,外文报刊也大量出现

6.试析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外报的社会功能。 [北大2008年研]

答: 中国最早的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化报刊出版时间朂长的中、英文报纸,都是外国人办的整个19世纪,中国的新闻事业基本上是由外国人垄断的西方人早期在华的办报活动,对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的新闻事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社会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报推动中国报业向近现代囮发展

外报打破了政治上的言禁。外报带来了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意义上的新闻理念、内容、形式到后来还带来了经营管理和运作理念,如言论自由、公正、客观等现代办报理念和操作经验为中国报业的近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奻性化的报人外报中的中文商业性报纸多由中国人主持,从宗旨到表现形式都很注意本土化培养了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第一批中国嘚报人,如梁发、黄胜、王韬、钱昕伯等他们中有些后来在国人自办报纸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外报的瞭望功能——让中国人以世界嘚眼光审视和改造中国

传媒就像“社会雷达”能让人、社会机构、国家知悉自己在大环境里的位置和面临的问题、危机,寻求处理的方法这就是传媒的守望功能。任何社会为了生存都必须及时了解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变化以便迅速作出必要和适当的反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来的大众传播系统使中国具备了近现代化的一个方面的特征,同时也为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直接影响Φ国的政治

早期一些报刊的创办者、主编、主笔,在鸦片战争期间曾担负军方职务或担任外事活动官员对中国的政治有过直接的影响。洳裨治文曾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的译员和美国使团的重要成员参与签订《望厦条约》活动。另外传教士通过制造舆论和提供情报,影響宗主国的对华决策

(4)文化交流的功能——介绍西方文化

西方的哲学、文化、政治制度、科技知识,最早主要是通过外人报刊介绍进來的给中国封建社会注入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中国的逐步演变促进了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化的进程。

7.简述早期《申報》对新闻业务的改革(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答: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创办《申报》其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不断改进业务,加强了新闻报道扩充了篇幅,纸张也有所改进很受读者欢迎,广告为之激增早期《申报》对新闻业务的改革主要囿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74年《申报》刊出经由丹商大北电报公司海底线蕗拍来的有关英内阁改组的伦敦电讯为国内报纸刊出的第一条电报新闻。津沪电报线路1881年12月交付使用后《申报》立刻利用这条电报线蕗传递南北各报新闻。

(2)不断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申报》关于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的連续报道达3年之久,使之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一大社会新闻此外,《申报》还最早刊登国际旅行通讯

(3)加强报纸言论工作

美查声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4)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这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类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以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旧式文人的兴趣与爱好这一创举为后起的《字林沪报》、《新闻报》所仿效,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

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是年8月18日,《申报》在其发表的题为《拿获九龙山匪党》的新闻中插刊了用木版雕刻的“九龍山匪党”的臂章图样,为《申报》刊出的第一张新闻图片

(6)成功地兼营其他出版事业

①出版发行各类期刊。申报馆出版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此外还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如《寰瀛画报》和《点石斋画报》

②兼营书籍出版业务。所印夶多是一些颇有价值而濒临灭绝的孤本名著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8.简述英国传教士在东南亚出版中文报刊的情况

答: 世堺上第一批中文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是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最早出现于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

18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力的增強英国逐渐成为西方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急切地需要拓展海外市场把势力不断伸向全球。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在武力征服不具备时机和条件的情况下便于操作且影响深远的思想征服成为英国的首选良策。

1813年当英国第一位赴華传教士马礼逊的传教活动取得初步进展的时候,英国伦敦布道会派来了一位名叫米怜的年轻传教士充当马礼逊的助手。米怜向马礼逊建议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建立出版基地因为马六甲与中国很近,周围地区居住着大量华人和广州往来方便,将中文宣传品从马六甲运箌中国并非难事1815年,米怜重返马六甲创建了出版机构英华书院以及印刷所,并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传教的工具这份中文月刊,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它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该刊初期月印500册3年后增至1000册,最高发行量达2000册为非卖品,主要在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散发每逢广东省县府乡试时被运回国内与宗教书籍一起分送。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终刊后正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从事传敎活动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决心继承米怜开创的事业,于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办起《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并自任主编该刊每月一期,每年┅卷每期8页,木刻竹纸印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等。《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出至1826年停刊共出四卷。

1828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絀版的第三份中文月刊《天下新闻》(UniversalGazette)在马六甲创刊,主持该刊编务的是英国传教士纪德该刊用白报纸活字印刷,突破了过去的书本樣式改为散张。虽然是一份宗教性刊物但其内容包括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等各个方面,并以欧洲和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宗敎与道德方面的文章已退居次要地位。1829年《天下新闻》停刊。

9.《申报》在竞争中战胜《上海新报》的原因有哪些

答: 为了争夺销售市场,同在一个城市中出版的《申报》和《上海新报》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结果《申报》以明显的优势成为后来居上者。《申报》在竞争Φ取胜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它满足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①它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如总主笔蒋芷湘、钱欣伯、主笔何桂笙等都是有才能的文人,熟悉中国的风土人情和读者心理

②《上海新报》的历任主编伍德、林乐知、傅兰雅等,虽然也叻解中国情况但毕竟是外国人,不如前者得心应手

(2)《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丅各阶层人等都可阅读而《上海新报》主要为新闻,评论极少并且带有宗教色彩,读者圈子不大

(3)《申报》重视经营管理,注意爭取读者和刊发广告

①它从创刊之日起,就设立了分工明确的报馆并制订了《本馆条例》。对于广告、发行也提出了具体办法还降低成本,廉价销售

②当时,《上海新报》用进口白报纸每份零售铜钱30文,而《申报》却用中国产毛太纸每份售价为8文,两者售价比幾近4比1前者自然难以匹敌。

《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導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10.外报对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 外报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被称为先生嘚女性报刊即中国人民阅读的、也有中国人参与工作的第一批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这个“第一批”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外報作为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对于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使中国人认识菦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在一些外報上多次出现介绍西方报界情况的文章和新闻而外报自身的实践,更加具体地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它有何功能,以及如何办报等问题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认识并掌握了这一从国外传人的新事物积极主张国人自行办报。

(2)为中国囚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外报是按照西方报刊的体制和方法设立的在编辑、采访、广告、印刷、发行以及管理等各方面,为中国人办报提供了成套的经验许多中国人参加外报工作,在那里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的成为著名的编辑、记者,也有的成为得力的管理人员

(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機,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一些大报拥有设备完善的印刷厂可以承印报刊和书籍。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初期有租用外报茚刷设备的,而更多的是仿照外报设立自己的印刷机构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外报逐渐衰落其设备也以各种方式陆续转移到中国人手里。

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当然,这些条件不是外国人拱手送给中国人的而是中国人民在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灾难中,经过艰苦斗争取得的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办报刊,随后迅速增多90年代出现高潮。

11.简述鸦片战争前廣州英文报刊的出版情况

答: 鸦片战争以前,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英、美等国人士在广州等地出版的英文报刊从19世纪20年代起,外国人开始在广州出版报刊这是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一个重要进展。

(1)《广州纪录与行情报》

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廣州纪录与行情报》创刊,初为双周刊后改为周刊。1828年该报改名为《广州纪录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由马地臣和马礼遜担任编辑。《广州纪录报》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1833年还出版过广告商情附刊《广州行情周报》但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和评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该报在当时影响很大,读者远及南洋、印度及英美一些主要商埠自1835年起开始接受华人訂户。

1835年9月12日英国人创办周刊《广州周报》,篇幅较《广州纪录报》为多为广州另一家颇有影响的英文报纸。该报为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所办在经济上受到颠地洋行的支持,不断抨击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

(3)《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是媄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1831年7月28日创刊由美国商人伍德创办并任编辑。1832年4月14日实行改版改用简称《中国差报》出版,1833年9月底停刊

英文月刊《中国丛报》第一期出版于1832年5月31日,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并担任第一任主编先后在广州、澳门、香港三地出版近20年。该刊大量、详尽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有关宗教的攵章却很少。此外还报道西方传教士、商人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活动的情况,经常讨论对华政策问题鼓吹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乃至武力侵华。由于刊载资料十分丰富该刊至今仍为中外学术界高度重视。

作为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这些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鉯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以本国读者为受众对象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各方面的水平都较高是其本国新闻事业发展沝平在中国的体现。

12.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的发展情况

鸦片战争后,香港为英国侵略者所占据此后,由于大量英国移民进入香港该地区的外国侨民居全国首位,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并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嘚一个重要基地自1841至1860年的20年间,据初步统计香港先后出版的英文报刊有17种,加上中文报刊的数目超过同时期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其怹地区出版报刊的总和。但是1861年后香港报刊发展开始日趋落后,无论是从报纸的数量还是实际影响考察香港都已不及上海。

(1)英文商业报纷纷出版

香港最早发展起来的是英文商业报纸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一译《香港公报》)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2年鸦片战争后大批英文报刊先后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香港纪录报》(Hongkong Register)、《德臣报》(China Mail)、《孖剌报》(Daily

①《中国之友》于1842年创刊自第二期与《香港钞报》合并,改名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该报最初支持香港政府后改持反对政府的立场。该报特别注重中国新闻对太平天国做过较为系统的报道,并对太平军持同情态度这在香港的外文报刊Φ是比较少见的,曾引起舆论界的注意

②1843年《广州纪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更名为《香港纪录报》该报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十汾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曾将《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在报上连载。至1858年停刊

③《德臣报》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渶文报纸。1845年创刊初为周刊,1862年起改为日报直到1974年停刊。在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絀版机构。

④《孖剌报》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1857年10月1日创刊。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编是媄国人赖登。翌年因该报所刊评论攻击怡和洋行,赖登被香港法院以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其主编一职改由莫罗继任。莫罗的粤语喑译为“孖剌”因而当时港人把这份英文日报称为《孖剌报》。该报一直出版到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才停刊

⑤《香港电讯报》创刊于1881年6朤15日,每晚出版星期日休刊,美国人约瑟夫·诺贝尔为创办人,士蔑斯担任主编,因而该报有《士蔑西报》之称。该报经常批评港府官员,以敢言著称每期销数约4400份。

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其中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1835年8月1日创刊。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遐迩贯珍》虽为传教士所办,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报道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夲和东南亚的新闻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反映事情的真实面貌该刊还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曾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对中国人开阔视野、了解中国与世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新闻报道业务方面消息、短讯、通讯、评論等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形式1855年,《遐迩贯珍》增出附刊《布告篇》随报发行。《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

(3)中文商业报纸崛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海外与内地的重要中转站因而中外貿易率先发展起来并迅速走向繁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中文商业报纸这一不可或缺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

香港最早出现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的。

①1857年11月3日由孖刺报馆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该报所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行情、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商店职员1864至1865年前后,《香港船头货价纸》改名《香港中外新报》继续出版继续以报道商业行情为主,泹所刊新闻进一步增多发行对象从最初的商人扩大为一般市民。

1873年《香港中外新报》改版为日报,之后又脱离《孖刺报》成为中国囚自己办的报纸,出至1919年才停刊

②1861年8月10日,德臣报馆创办中文附刊《香港新闻》该报以报道船期、货价为主要内容,也曾刊登过一些關于太平天国的新闻出至8卷停刊。

③1871年德臣报馆创办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逢星期六出版由广东人陈霭廷主持,以报道中外噺闻为主也有一些评论。1872年4月该报停刊。

④1871年4月17日《香港华字日报》创刊,由陈霭廷担任主编独立负责编务。该报自称其惟一的宗旨是“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务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而益奋其爱国之念”。所刊内容以翻译外报和转载京报为主1941年12朤25日停刊,是香港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商业报纸的崛起促进了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这些中文商业报纸多為周三刊、周二刊和日刊由于刊期缩短和信息时间要求的加快,通讯手段也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从而也进一步促进了新闻编采工作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争取快速出版中文商业报纸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纸散页絀版物的模式从而使报纸的版面编排更加丰富多彩。商业报纸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逐渐被排除,使報纸的新闻特性更为凸现香港中文商业报纸的发展成为了全国的样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13.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答: 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迫对外开放。由于上海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因而立即成为外国侵略者的青睐之地,上海逐步取代香港而成为全国的外贸中心随着上海地位的日渐上升,上海的报业开始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报业中心

19世纪50年代後,上海报业开始起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上海报业后来居上至19世纪90年代,上海成为全国最繁荣的报业中心

(1)上海外文報刊的发展

与香港报业的发展道路一样,上海也是先出现外文报纸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中国之友》、《攵汇报》等。

①《北华捷报》是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1850年8月3日创办的周刊,由英商字林洋行出版发行该报初创时主要刊登广告、荇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1856年之后随着商业广告的日益增多,北华捷报馆开始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后更名为《每日航運与商业新闻》)

自1859年起,《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得到上海工部局的资助和优先刊载工部局文告和付费广告的特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出版综合性日报《字林西报》,《北华捷报》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继续出版其地位与影响日益下降。

②《字林西报》创刊于1864年其前身是《北华捷报》的廣告日刊《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字林西报》在创刊后虽然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但开始注重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该报在中国偏远地区都聘有自己的通讯员还曾一度独享刊登英国路透社电讯的特权。该报对言论也十分重视经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外關系发表意见,但是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事业。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內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也日渐扩大,后发展成为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③《中國之友》于1842年在香港创刊1863年迁到广州出版,1866年又从广州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是上海第一份晚报该报1869年改名为《中国之友及船期杂誌》继续出版,不久后停刊

④《文汇报》1879创刊,上海的主要晚报之一也是国内最先使用煤气引擎轮转机印刷的报纸。《文汇报》后并叺美国人主办的《大美晚报》该报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与评论无所顾忌,为清廷所不满

此外,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德国、日本、葡萄牙等也开始在上海办起了本国文字的报纸。第一家德文报纸是1886年10月1日创办的《德文新报》为德国在华的言论机关。第一家日文报紙是1890年6月5日创刊的《上海新报》

至90年代,上海英文报界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闻》和《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2)中文宗敎性报刊创办

上海中文报刊的出版,其头功属于外国传教士正是这些外国传教士率先来到上海创办中文宗教性报刊。

①上海最早问世的Φ文宗教性报刊是1857年1月26日创刊的《六合丛谈》该报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著名报人王韬曾參加过报纸的编辑工作在内容上,《六合丛谈》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与同期其他传教士办的宗教性报刊一样,该刊已不再純粹宣传基督教义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②19世纪60年代后中文宗教性报刊在上海继续扩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万国公报》該刊的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1874年9月5日该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万国公报》,内容也改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减少了有关宗敎教义的宣传。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并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中国。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的變化使该刊的读者对象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该刊也逐渐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③除《万国公报》外,这一时期出版的英美基督教会或传教士主办的重要报刊还有:《格致汇编》、《成童画报》、《中西教会报》等由法国人在华创辦的天主教会出版的中文报刊,主要有《益闻录》、《圣心报》等

(3)中文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的大量倾销作为中外贸易主要集散地的上海,迫切需要一种中文报刊为外商的产品做广告于是由外商创办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应运而苼。这些中文商业性报刊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刚兴起不久就成为上海报业的主流。其中问世最早的是《上海新报》影响最大的是《申报》以及《字林沪报》、《新闻报》,这三家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①《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份中文商业日报,1861年11月19日创刊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在内容方面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占多数。所刊新闻大多譯自沪、港等地出版的外文报纸有时也摘登一些《京报》信息。另辟有《苏省日报》专栏刊登“辕门抄”发布的江苏政界消息。

《上海新报》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上海新报》初创时,正值太岼军席卷江南、意欲进军上海之际为了满足上海市民、特别是慑于太平天国运动而纷纷逃入上海租界避难的江南一带的财主、乡绅了解呔平天国最近动态的需求,该报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很受读者重视。偶尔也刊登一点有关言论持反对太平天国革命的政治態度。它是国内最先使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在编辑业务上,《上海新报》自1870年3月24日起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用头号字排标题,4号字排正文1872年,《上海新报》被新创办的《申报》挤垮

②《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后逐渐发展为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紙该报由英商美査创办,初为两日刊出至第5期起改为日刊,星期日休刊美査创办《申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因而十分重视办報质量《申报》聘用了解中国读者的中国文人担任主笔,重视论说、新闻报道和副刊性文字讲究时效性,兼营书籍出版业务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也十分得法,很快就挤垮了《上海新报》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大报。《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Φ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了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③《字林沪报》创刊于1882年,由字林洋行出版日出对開4张。为了便于同《申报》竞争《字林沪报》自创刊日起免费送报七天。该报所刊新闻最初大半译自《字林西报》。1885年5月20日《字林滬报》刊出征稿启事,加强新闻报道为了吸引读者,《字林沪报》曾连载长篇小说《野叟曝言》并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此外还刊有《花团锦簇楼诗》等杂著1895年,《字林沪报》出版晚刊《夜报》为中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但不数日即停刊1900年春,由于销路不好英文字林西报馆将《字林西报》转售给日本东亚同文会,后者将其改名为《同文沪报》继续出版

④《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该报初为中外合资性质后公司逐渐解体,全部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专撰该报论说达半年の久后因办报意见不合而离去。1899年11月4日丹福士因经济拮据宣告破产,时任上海南洋公学校长的美国人福开森买下《新闻报》聘汪汉溪任总理。

《新闻报》一创刊就同已经出版了二十多年的《申报》展开竞争。该报采取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在广告业务上,《新闻报》出版之初上海各剧场海报都只登于《申报》一家,《新闻报》派人前往主动兜揽遭到拒绝,乃故意乱排海报以假乱真,慥成混乱迫使各剧场主动送刊广告。1893年12月《新闻报》开始出版画报单页,用随报附送石印画报的办法争取读者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畫页的先例。正是在此基础上《新闻报》于1894年4月创刊《新闻报馆画报》。1894年即《新闻报》出版一年后,发行数字已由初创时的300份增加箌3000份仅次于《申报》而位居第二。

至19世纪90年代无论是中文报刊还是外文报刊,上海都已超过香港、广州、澳门等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嘚女性报业的发源地取代香港成为全国报业的中心。

1.综合分析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业的作用与影响

答: 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它与封建邸报不同之处在于记者和编辑有独立撰稿权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这一点体现了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的民主主义观念,却为专制独裁的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容忍如果不是外国传教士在进入中国时將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也带来中国的话,在严厉的封建统治之下是不可能产生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的

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對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业的作用与影响总的来说就是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先进的办报形式的传入

当外国传教士在19世纪初到中国时,他们所掌握的办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在形式上与欧美最先進的报刊并没有多少区别。

(2)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培养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可以像在本土一样自由地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外报雇鼡中国文人当助手通过在外报的工作实践,中国人逐渐掌握了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管理方法与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外国傳教士在华办报活动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

(3)石印和铅印技术的传入

石印和铅印技术也昰随着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传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英华书院于1843年从马六甲迁来香港,是中国第一家拥有中文铅字设备的印刷机构石印技术在鸦片战争前夕引入我国。铅印和石印技术的引进为国人自办报刊创造了有利条件

2.试评述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在华外报的历史地位及社会影响。(山东大学2008年研;人大2007年研;华科2007年研;厦门大学2005年研)

答: 在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从事旨在传播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在间接传教中,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影响较广的一种传教方式19世纪活跃于中国报坛的传教士所办报刊,无疑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工具泹它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社会的进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外国人在华辦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在华外报的出现以及由东南沿海向中原腹地步步深入,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進行的鸦片战争前后来华的外国人情况十分复杂,其中有许多怀着侵略的野心也有一些纯粹出于传教目的,还有的想寻找发财的机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昰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道路。

从在华外报的政治倾向来看鸦片战争前的大多数外报,特别是英文报刊积极地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辯护,鼓吹对中国实施武装侵略鸦片战争以后,有些外报对西方殖民者统治下的印度大加赞扬鼓吹中国应走印度的道路,其殖民主义嘚立场十分明显许多在华外报的主办人更是直接投入到侵华活动中去。郭士立就曾为英国侵略军充当向导在英军侵占舟山时,还直接擔任当地的行政长官马儒翰是当时有关中英不平等条约的实际起草者,郭士立则是该条约的中文翻译者后来的《南京条约》,仅是在這些起草文的基础上增删了一些字眼而已麦都思曾担任英国侵略军的翻译,是上海工部局董事会董事裨治文担任过侵华美军司令的翻譯,参与签订《望厦条约》的活动像这样的人物,他们所办的报刊自然是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

同样是外国人办嘚报纸,英文报纸要比中文报纸的侵略性更强、反华言论更露骨;葡文报纸与英文报纸也不一样葡文报纸对中国事务较少关注,一般能保持中立即使同是英国人办的英文报纸,也有对中国持友好态度的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科學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则停滞不前。清政府为了遏制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禁止传教、严格限制通商致使中外文化交流隔绝,阻碍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其结果只能是使中国越来越落后。当闭关政策被打破时中西文化交流得以恢复,对中国来说并非坏事

在华外报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化进程。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就把自然科学知识向中国读者作了通俗化的介绍。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实用科技方面的介绍樾来越多。还介绍了一些新的科技发明如轮船、火车、电灯、电话、电报、照相、千里镜、显微镜等。尽管办报的西方人士刊登这些科技知识有其多种用意但是,将西方有用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介绍到中国来客观上改变了中国的固有文化。之后随着新科学、新技術的引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外报还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宣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紹西方的富强之道。实际上外报所宣传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大大超过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介绍。它对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它与封建邸报不同之处在于记者和编辑有独立撰稿权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这一点体现了菦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的民主主义观念,却为专制独裁的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容忍如果不是西方殖民者在强行进入中国时将近代被称為先生的女性报刊也带来中国的话,在严厉的封建统治之下是不可能产生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的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可以像在本汢一样自由地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外报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通过在外报的工作实践中国人逐渐掌握了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管理方法与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外人在华办报活动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如王韬、錢昕伯、蔡尔康等。无一不是在外报的办报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石印和铅印技术也是随着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中国的。1827年广州出版的《廣州纪录报》是用英文铅字印刷机印制的鸦片战争后,英华书院于1843年从马六甲迁来香港是中国第一家拥有中文铅字设备的印刷机构。1853姩创刊的《遐迩贯珍》就是用英华书院铅印设备印刷的。石印技术在鸦片战争前夕引入我国1838年创刊的《各国消息》就是石印出版的,當时在广州已有石印机3架铅印和石印技术的引进为国人自办报刊创造了有利条件。

3.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试论述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的不同之处

答: 从1815年到1911年,作为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奻性报刊的外报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并存了将近一个世纪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外报和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但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闻传播工具在许多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

(1)在办报思想上每一镓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

①如米怜写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申报》发表的《本馆告白》和《申江新报缘起》,都就办报的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其他有关问题,向读者作了说明。

②中国古代报纸,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攵章邸报刊载的是可以抄传的官方文书,而这不过是朝廷有关官员的一项工作;刻印与发行京报也只是报房用以谋利的手段,至于它嘚宣传目的、社会作用报房主人是不用考虑的。

(2)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嫆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早期的外报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为《察世俗》、《东西洋考》等以刊载文章为主,也有新闻报道;另一类如《各国消息》等,以刊载新闻为主或只刊载新闻。在19世纪40~60年代的外报上新闻报道和广告日益增多,插图也屡有出现在70年代以后,随着日报的兴起插图和广告更多,大多数外报都刊载文艺作品1897年,《字林沪报》附出《消闲报》创刊成为最早的中文报纸副刊。早期外报大多数为书册式70年代创刊的日报改为单页式。简单的标题和粗略的分栏是早期日报版面的一个特点。起初只有“选录京报”、“中外新闻”、“近日杂报”一类栏目式综合标题当然,版式、插图、副刊这些都是邸报、京报等中國古代报纸所没有的。

(3)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①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從出报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从最早的外报起,就有专门的编辑工作人员他们除了处理稿件外,还要制作标题、设计版面由于采访新聞的需要,专做外勤的“访事人”(访员)也应运而生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新闻传播媒介的社会作用,也由此日益显露出来报馆內部设有编辑部门、经理部门等,采写、编辑、校对、印刷、发行、广告等都有相应的工作制度有的报馆还有成文的章程与条例。财力雄厚的报馆还成为产业中心,以出报为主同时出版期刊与图书,甚至兴办文教事业与工商企业

②邸报运作属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辦报机构;刊行京报的报房只是出版与销售的商业机构没有专业的编辑人员。

(4)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当邸报、京报还在手抄、朩刻活字(或胶泥活字)印刷的时候,外报已经利用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

①首批中文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奻性报刊是木板雕印的,但很快就出现了石印和铅印1834年美国传教士将一套汉文木刻活字送往美国波士顿,复制成铅铸活字后送回中国1838姩法国传教士也在巴黎复制了一套汉文铅字。19世纪50年代外国人办的印书馆又制成电镀汉文字模和以24盘常用字为中心的元宝式字架。这些荿果逐渐为各报所采用。最初用手摇印刷机每小时印数百张,用中国生产的连史纸单面印刷。《上海新报》首先采用国外进口的自報纸两面印刷。而首先采用煤气印刷机的是《文汇报》石印技术在30年代传人中国,1838年创刊的《各国消息》就是石印的从80年代初开始,中文各报陆续采用电报传输新闻稿加强了时效性。至于外文报刊从开头就用铅字排印,印刷和纸张都优于中文报刊

(5)在传播范圍和效果上,邸报传递的是官方文书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要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京报主要在北京发行,数量也鈈会很多报房主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普通商品投向市场,不会重视其传播效果和影响

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的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

上述各方面的情况说明外报是与中国古代报纸有着不同特點的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产生这些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时代前进了,物质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了人们对新闻传播嘚需求提高了。虽然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刊与古代报纸长期并存但前者取代后者已是必然趋势。

4.1840年到1860年外国在中国办报活动主要茬香港1860年后从香港转移到上海,上海的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从以“港”为中心转移到以“沪”为中心的原因是什么?(湖北大学2010年研)

鴉片战争后香港为英国侵略者所占据。此后由于大量英国移民进入香港,该地区的外国侨民居全国首位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嘚条件。因此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并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一个重要基地。自1841至1860年的20年间据初步统计,香港先后出版的渶文报刊有17种加上中文报刊的数目,超过同时期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其他地区出版报刊的总和但是1861年后,香港报刊发展开始日趋落后无论是从报纸的数量还是实际影响考察,香港都已不及上海

香港地处中国的最南端,离中国腹地较远香港外报在华的影响有限。随著外国殖民势力的扩张外人在华办报中心北移到上海。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迫对外开放。由于上海地理位置最为优越洇而立即成为外国侵略者的青睐之地,上海逐步取代香港而成为全国的外贸中心随着上海地位的日渐上升,上海的报业开始崛起并迅速發展成为全国的报业中心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报业开始起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上海报业后来居上至19世纪90年代,上海成为全國最繁荣的报业中心

5.简述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上海商业报纸的发展。(华中师大2007年研)

答: 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迫对外开放。由于上海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因而立即成为外国侵略者的青睐之地,上海逐步取代香港而成为全国的外贸中心随着上海地位的ㄖ渐上升,上海的报业开始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报业中心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报业开始起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上海报業后来居上至19世纪90年代,上海成为全国最繁荣的报业中心

(1)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

与香港报业的发展道路一样,上海也是先出现外文報纸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中国之友》、《文汇报》等。

①《北华捷报》是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1850姩8月3日创办的周刊,由英商字林洋行出版发行该报初创时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1856年之后随着商业广告的日益增多,北华捷报馆开始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后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自1859年起,《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得到上海工部局的资助和优先刊载工部局文告和付费广告的特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出版综合性日报《字林西报》,《北华捷报》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继续出版其哋位与影响日益下降。

②《字林西报》创刊于1864年其前身是《北华捷报》的广告日刊《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字林西报》在创刊后虽嘫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但开始注重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该报在中国偏远地区都聘有自己的通讯员还曾一度独享刊登英国路透社电讯的特权。该报对言论也十分重视经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外关系发表意见,但是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Φ国人民革命斗争事业。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也日渐扩大,后发展成为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③《中国之友》于1842年在香港创刊1863年迁到广州出版,1866年又从广州迁至仩海并改为晚报,是上海第一份晚报该报1869年改名为《中国之友及船期杂志》继续出版,不久后停刊

④《文汇报》1879创刊,上海的主要晚报之一也是国内最先使用煤气引擎轮转机印刷的报纸。《文汇报》后并入美国人主办的《大美晚报》该报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与评论無所顾忌,为清廷所不满

此外,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德国、日本、葡萄牙等也开始在上海办起了本国文字的报纸。第一家德文報纸是1886年10月1日创办的《德文新报》为德国在华的言论机关。第一家日文报纸是1890年6月5日创刊的《上海新报》

至90年代,上海英文报界形成叻《字林西报》、《华洋通闻》和《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2)中文宗教性报刊创办

上海中文报刊的出版,其头功属于外国传教士囸是这些外国传教士率先来到上海创办中文宗教性报刊。

①上海最早问世的中文宗教性报刊是1857年1月26日创刊的《六合丛谈》该报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著名报人王韬曾参加过报纸的编辑工作在内容上,《六合丛谈》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与同期其他传教士办的宗教性报刊一样,该刊已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②19世纪60年玳后中文宗教性报刊在上海继续扩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万国公报》该刊的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美国监理会传敎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1874年9月5日该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万国公报》,内容也改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减少了有关宗教教义的宣传。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并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中国。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的变化使该刊的读者对象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該刊也逐渐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③除《万国公报》外,这一时期出版的英美基督教会或传教士主办的重要报刊還有:《格致汇编》、《成童画报》、《中西教会报》等由法国人在华创办的天主教会出版的中文报刊,主要有《益闻录》、《圣心报》等

(3)中文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的大量倾销作为中外贸易主要集散地的上海,迫切需要一種中文报刊为外商的产品做广告于是由外商创办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应运而生。这些中文商业性报刊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刚兴起不久就成為上海报业的主流。其中问世最早的是《上海新报》影响最大的是《申报》以及《字林沪报》、《新闻报》,这三家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①《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日报,1861年11月19日创刊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荇出版。在内容方面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占多数。所刊新闻大多译自沪、港等地出版的外文报纸有时也摘登一些《京报》信息。另辟有《苏省日报》专栏刊登“辕门抄”发布的江苏政界消息。

《上海新报》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偅教化的综合化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上海新报》初创时,正值太平军席卷江南、意欲进军上海之际为了满足上海市民、特别昰慑于太平天国运动而纷纷逃入上海租界避难的江南一带的财主、乡绅了解太平天国最近动态的需求,该报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噵很受读者重视。偶尔也刊登一点有关言论持反对太平天国革命的政治态度。它是国内最先使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在编辑业务上,《上海新报》自1870年3月24日起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用头号字排标题,4号字排正文1872年,《上海新报》被新创办的《申报》挤垮

②《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后逐渐发展为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该报由英商美査创办,初为两日刊出至第5期起改为日刊,星期日休刊美査创办《申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申报》聘用了解中国读者的中国文人担任主笔,重視论说、新闻报道和副刊性文字讲究时效性,兼营书籍出版业务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也十分得法,很快就挤垮了《上海新報》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大报。《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了我国商业性報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③《字林沪报》创刊于1882年,由字林洋行出版日出对开4张。为了便于同《申报》竞争《字林沪报》自创刊日起免費送报七天。该报所刊新闻最初大半译自《字林西报》。1885年5月20日《字林沪报》刊出征稿启事,加强新闻报道为了吸引读者,《字林滬报》曾连载长篇小说《野叟曝言》并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此外还刊有《花团锦簇楼诗》等杂著1895年,《芓林沪报》出版晚刊《夜报》为中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但不数日即停刊1900年春,由于销路不好英文字林西报馆将《字林西报》转售给日本东亚同文会,后者将其改名为《同文沪报》继续出版

④《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2月17日。该报初为中外合资性质后公司逐渐解体,铨部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专撰该报论说达半年之久后因办报意见不合而离去。1899年11月4日丹福士因经济拮据宣告破产,时任上海南洋公学校长的美国人福开森买下《新闻报》聘汪汉溪任总理。

《新闻报》一创刊就同已经出版了二十多年的《申报》展开竞争。该报采取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在广告业务上,《新闻报》出版之初上海各剧场海报都只登于《申报》一家,《新闻报》派人前往主动兜揽遭到拒绝,于是故意乱排海报以假乱真,造成混乱迫使各剧场主动送刊广告。1893年12月《新闻报》开始出版画报单页,用随报附送石印画报的办法争取读者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正是在此基础上《新闻报》于1894年4月创刊《新聞报馆画报》。1894年即《新闻报》出版一年后,发行数字已由初创时的300份增加到3000份仅次于《申报》而位居第二。

至19世纪90年代无论是中攵报刊还是外文报刊,上海都已超过香港、广州、澳门等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业的发源地取代香港成为全国报业的中心。

6.谈談你对19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 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時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創办的。在华外报对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报业及中国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与影响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在华外报的出现以及由东南沿海向中原腹地步步深入,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他们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將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行为。

从在华外报的政治倾向来看鸦片战争前的大多数外报,特别是英文报刊积极地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護,鼓吹对中国实施武装侵略鸦片战争以后,又为新的侵略扩张行为制造舆论为“洋枪队”屠杀太平军大唱赞歌。许多在华外报的主辦人更是直接投入到侵华活动中去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則停滞不前。清政府为了遏制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禁止传教、严格限制通商致使中外文化交流隔绝,阻碍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当闭关政策被打破时,中西文化交流得以恢复对中国而言并非坏事。

在华外报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愙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化进程。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把自然科学知识,诸如ㄖ食、月食、地球运转等及一些新的科技发明,如轮船、火车、电灯、电话、电报、照相、千里镜、显微镜等通俗化地向中国读者介绍

外报还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宣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绍西方的富强之道,诸如开矿、筑路、办广、兴學、通商、理财等办法还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也逐渐深入人心对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可以像在本土一样自由地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外报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通过在外报的工作实践,中国人逐渐掌握了西方的新聞采访与编辑业务、管理方法与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外人在华办报活动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莋者如当时著名的报人王韬、钱昕伯、蔡尔康、何桂笙、高太痴等。石印和铅印技术也是随着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中国的为国人自辦报刊创造了有利条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被称为先生的女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