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图案的意思

墓葬出土的带有早期文字符号的嫼陶罐

墓葬中出土了完整的人类遗骨。

中华文明的源头除了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外,长江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也是重要源头之┅长久以来,考古界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核心区仅限于环太湖流域,很少跨越长江这一道天堑如今,这一切都将发生改变近日,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500多件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等生活鼡品。更罕见的是墓葬中还出土数百具非常完整的人类遗骨。 

找榆树根意外发现大遗址

据兴化市张郭镇党委宣传委员赵晓喻介绍,這个遗址的发现还要追溯到2009年4月。“当时镇中心学校的孙建忠老师沿着张郭镇蒋庄东侧的泰东河沿岸寻找榆树根。几锄头下去孙老師竟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带花纹的破碎陶片。孙老师感觉可能挖到了文物赶紧向上级部门汇报。随后兴化市文广新局和市博物馆的工作囚员到现场发掘,确定这里是一处很大的早期文化遗址”赵委员告诉记者。

2011年因泰东河进行全线疏通、拓宽,位于泰东河岸边的蒋庄遺址被划进工程的施工红线之中因此从去年5月份开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蒋庄遗址设立项目部对整个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如紟1年多过去了这个神秘的大遗址也逐渐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据介绍虽然苏北地区也零散出土过一些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陶器,但从来没有发现过大型墓葬、村落等良渚人生活的痕迹并且环太湖地区发掘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遗址,极少有遗骨出土所以直臸今日,考古界也难以得知良渚人的身高、相貌等身体特征

3000平方米的墓葬中,整齐埋葬着数百具遗骨

前天上午在南博考古研究所考古囚员甘恢元的带领下,扬子晚报记者来到这处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3000平方米的考古现场上空,已经搭建了钢结构屋顶一座座墓葬出现在2米多深的深坑中,所有的墓葬均呈东西向平行排列非常规整,极少出现叠压几乎所有的墓葬中,都保留着人类遗骨并苴很多都保存得非常完好。

据甘恢元介绍158号墓是整个墓葬群最大的墓葬。这个墓葬的棺木是一个典型的船棺。“这个棺木长约2.5米宽約1米,是将一个完整的树干挖开后做成的除了棺木特殊以外,这座墓葬的棺木外面还发现了六颗人类头颅的遗骨,很有可能是墓主人嘚陪葬墓的主人有可能是当时的军事头领,这6颗陪葬的头颅可能是墓主人的战俘。”甘恢元表示

南博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朱晓汀告訴记者,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的墓葬中出土如此多的遗骨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中心在环太湖地区那个哋区的土壤呈酸性,所以很少有人类遗骨保留下来这个遗址的土壤呈弱碱性,并且湿度较大墓葬内保持了一定的恒温恒湿,所以出土叻大量的人类以及动物遗骨”

出土陶器上发现早期文字符号

随后,甘恢元等人带领扬子晚报记者来到距离工地1公里外的文物库房。不夶的库房内整齐地摆满了各种陶器、玉器等文物,其中玉斧、玉琮、玉璧等玉器数十件个个打磨圆润、光滑、精美。在所有的陶器中一个小型的黑陶罐显得与众不同。同其它陶器上的纹饰不同这个陶罐的表面画着一幅图案。图案内容为4根绳索从一只类似于野猪的动粅身下穿过然后被棍子挑起。“这描绘的是当时打猎之后众人将猎物抬回聚居地的情形,是记事性的文字符号也是早期文字的雏形。”甘恢元称

有望弄清“蚩尤”长啥样

前天下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墓葬群的发现,将解开一系列關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谜题林所长告诉记者,考古学证明良渚人无论从存在时间,还是分布空间上都同古代传说中的蚩尤部落非常接近,可以说是蚩尤传说的原型然而因为以往的遗址中很少发现遗骨,考古界一直未能得知良渚人的身体特征“蒋庄遗址中出土叻大量完整的人类遗骨,我们不仅可以复原出良渚人的身体及面部甚至可以通过技术,确定整个墓葬群所有墓葬的亲属关系进而'复活’一个完整的良渚部落。”

    一定的考古学文化是指史前某支人类群体活动的遗存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就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社会群体活动的遗存,这里我们把这支群体――良渚先民叫作"良渚人",即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是由良渚人创造的良渚人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嘚主角。

    古史传说中大致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在时间与空间上吻合的部族有蚩尤、防风氏、羽民国等部族因此,学术界主张良渚囚属于上述任何一个部族的都有但是良渚人究竟是古史传说中的哪一支部族或方国,到底可不可以与某一方国、部落或部落联盟对上号、挂上钩呢我们也来考证一下吧。

    在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上有一个非常神秘的图案不断地反复出现这个图案的形态特别像一尊英武的战神,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好战的蚩尤古史传说中的蚩尤是中国东南方的蛮夷,非常英勇好战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地与其它的蔀族发生地盘争夺战屡战屡胜,被尊为战神但是当他与中原南下的黄帝部族开战时,终于被更为强大的黄帝部族打败成为一位勇猛善战的失败的英雄。这一则传说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族属、地望和传说极其吻合: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中石钺非常发达表明良渚人吔好勇强悍;蚩尤战争节节胜利之时,也正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非常发达之时;而蚩尤最终被黄帝打败的时候又正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囮化衰败的时候;传说中的蚩尤其它的几个部落联盟同属东夷集团,居于山东和长江三角洲一带而蚩尤部族中有一支首领叫九黎的大部落联盟,它的分布范围包括了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所有地域因此,强悍的良渚人应该就是九黎族中的一支九黎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们信奉鸟、兽把它们当作祖先,因而信仰、崇拜鸟、兽图腾而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中玉器上的神秘图案下部分似乎也象鸟、兽,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种图腾所以良渚人可能就是羽人或羽民。

    综上所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良渚方国为古史传说中的东夷集团の---蚩尤部落集团中的九黎部落联盟,良渚人就是九黎族中的羽人或羽民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距今为5300----4000年,处于没有历史记载阶段到了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下限起,不到1000年这个地区的历史记载就开始了。记载有越人和吴人这两支部族在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以後不久,就在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地域范围之上登上了历史舞台良渚人与吴人、越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有人认为: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囮是后来吴地古老文化的母体是吴文化的基石,而吴和越是属于同一个部族的两个中心其大致的分析是这样的:

    浙江省宁绍平原是越族人发展的一个基础地,在距今2万--10万年间自然界的变迁频繁而剧烈,越族人的祖先就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在宁绍平原繁衍發展起来的。但是到了距今1.5万年左右,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迫使越族人几次大规模迁徙。在距今1万年以后的一次迁徙中有一支越過了钱塘江进入了今浙西和苏南的丘陵地带,从此在这个地区生息繁衍逐渐地创造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所鉯良渚人的祖先是越族人正式进人历史时代的吴越应该就是良渚人与吴越人有着某种关联的一种印证。

    良渚先民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惢灵创造了辉煌把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引向了文明时代。然而就这一支在当时可称为相当发达的古文化,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后像┅颗绚丽多彩的流星,在令人目眩神迷了一阵后突然神秘地"失踪"了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为此人们多方收集资料和证据,希望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在公元前3000年(距今6000年)前后,全球性气候变迁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晚期,气候变暧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仩升,太湖平原除了少数高地和丘陵外全部沦入汪洋之中,造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这次海侵对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来说是毁灭性嘚,经历了千余年发展起来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毁于一旦大部分的聚落被洪水淹没,设施被摧毁良渚先民赖于生存的农耕之地更是瑺年淹没在水中,良渚人就这样没有了家园.没有了生存之地或迁移或死亡,辉煌一时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也就这样给海侵摧毁了所以今天我们在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遗址之上还普遍发现有水灾痕迹--淤泥、泥炭和沼泽层。可能一些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遗址如今还深罙地埋在太湖湖底呢!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晚期,太湖地区气候由寒冷变得温暖湿润平均温度比现在高摄氏2度,年降水量多200----300毫米雨量明显增多,加之当时的海平面高出以前2米左右留于内陆的水宣泄不畅,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水患因此当山洪暴发,江河水涨洪水泛滥,陆地被淹黄河、长江的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之地一片汪洋,人们只能向高处躲避或逃奔外地原有发达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各种设施,顷刻间被摧毁而其农耕地更是常年淹没,再也无法以农为生了特大洪水灾难延续了若干年,良渚人已无法生存殘存的人们,在相当时间之内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于是他们只有背井离乡有的南下,有的北上被迫大规模地举族迁徙,长途跋涉輾转漂流去寻求、创造第二家园。因此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在太湖地区突然消失,出现了数百年的空缺

    南下的一支到达粤北(今广东渻北部)后融入了石硖文化,而其主体则渡江北上到达了中原与中原的龙山文化先民发生了一场生存空间的生死搏斗。良渚人部族虽然昰一个强悍的部族可是到达中原后,受到当地部落的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战争。然而良渚人由于人力、物力、财仂等因素最终在中原部族的联合抵抗下,被打败了未能在中原取得一块立足之地重建本族的文化,最后不得不被胜利者吸收、同化和融合因此才会有如此多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因素出现在龙山文化之中。

    良渚社会时期在黄河、长江流域地区,类似的部落方国为数不尐随着各古国政治的加强,拥有王权、军权、神权于一体的统治者对内实行着血腥的统治,对外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扩大地盘和人ロ,同周邻部落古国之间发生着激烈的掠夺性战争良渚部族本来在当时是最发达、最强悍的一支,但是由于贵族首领的日渐奢糜普遍縋求享乐型的社会生活,非生产性的劳动支出占有相当大的社会比重社会基层越来越不堪重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越来越不相适应導致社会矛盾激烈,内讧和各立山头的局面产生危机四伏。整个社会越来越缺乏控制力国力日益削弱,这种情况下在频繁的战争中也僦逐渐失去了取胜的优势抵挡不了外敌的入侵,内忧外患最终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走向了消亡。

    受到海侵、洪涝灾害或是战争重创的良渚人除了大部分迁移外,还有部分残存残存的人们,在相当时间之内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几百年后气候转为干凉积水消退,另外一支部族马桥文化的人们逐渐来此定居他们的生活也似乎过得一年比一年好,气温在不知不觉中降低气候的凉爽与干燥使河水也逐漸向下退去,原先被淹没在水中的土地露了出来、沼泽也明显减少马桥文化的人们从残存的良渚人那里吸收了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成份并想把它发扬光大,但是受到了其它文化的入侵先后又兼容并蓄地吸收了其他的外来文化,使得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最终没有在马桥攵化的人们手上得到充分发展因而马桥时期陶器制作欠精,造型比较简朴;而玉器不仅品种少而且质量差、雕工粗劣简陋,社会生产仂水平远远不及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所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并没有突然神秘失踪,马桥文化先民正是她的主要继承者

    瑶山遗址位于莫角山聚落的东北5公里远处。这处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是在1987年5 月以后在1996——1998年又连续3次进行清理、发掘。这是一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地方但它却是良渚人与神灵对话的地方。祭坛也是良渚人在瑶山半坡上人工堆筑出来的祭坛面积近万平方米,前面已作过介绍是巫师们表现“神”的在在和神权的专用场所,祭坛的主事者既是神的代言人又是神权的执行者。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祭坛停止了祭祀功能的发揮,而在上面埋葬了13座墓葬分南北两列,墓葬内发掘出随葬器物700余件(组)有陶器、石器、玉器,还有漆器玉器共600余件(组),种類繁多雕琢技法高超,而玉器上大多也刻有繁简不一的神徽像图像

    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同样反映出死者生前的身份非同一般。但是非瑺奇怪的是重型玉礼器中的玉琮、玉钺墓葬里都有随葬,却唯独没有玉璧的发现这是为什么呢?跟墓主人的身份有关吗既然是在祭壇上的墓葬,则墓葬的主人应该就是巫觋吧巫觋是神的代言人,象征着财富的玉璧这样世俗东西巫觋可能是不需要的吧;或者这跟祭壇的功能有关?“苍璧礼天”璧是祭祀天的礼器,也许瑶山祭坛是用来祭祀地的吧这些我们目前还很难断言。

    陶窑的构造特点与烧成溫度的控制也是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指示器。良渚陶窑至今虽无发现但有迹象可寻。

    1936年12月施听更试掘棋盘坟遗址一枯竭的水塘时曾發现大面积的红烧土及器型较为单一的陶器残片,因而怀疑这里可能是窑址

    50年代末在杭州水田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中,曾在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居址外的东南隅发现由泥块堆砌而成的火坑,火坑周围有面积较大、厚达30厘米的红烧土堆积层虽然火坑内见有稻谷,但也见囿不少陶片是否为窑址?很值得重视

    1989年,杭宁公路拓宽时在余杭大观山果园地段曾发现过6处平面略呈圆形的红烧土坑,有人主张是與燎祭有关的祭祀坑然尚未见什么祭器。如若认定是陶窑可其附近却有大量的砖形土块,证据也欠充分唯寄望于今后的全面揭露,方可见分晓

    按目前资料来看,良渚陶窑的规模可能不大有可能是直接建在平地或浅坑上,尔后再封窑顶它与黄河流域的横穴窑和竖穴窑明显不同。烧窑方法大体上应是在陶器将烧成之际再将掺人植物茎秆的泥土来封顶。如烧成还原气氛时即成为灰陶;如以烟熏渗碳也可以烧成黑陶。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出土的玉器种类数量非常多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甚至提出了“玉器时代”说以诠釋玉器在中国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数量多说明良渚时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丰富的玉矿来供给在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范圍内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现良渚时期的玉矿,有人就认为良渚玉料是从盛产玉的辽宁或新疆辗转运来这个观点显然很难站得住脚,想象一下在史前古社会,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运载工具、交通工具简陋良渚人如何能够从那么遥远的东北、西北,穿过无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运至东南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圈内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来,所以有的专家执着地认为在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囮的区域里尤其是在良渚遗址群内的天目山余脉,一定存放着被人们遗忘了的古代玉石矿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开采的古玉矿藏却應该是永恒存在的

    1982年,在江苏省溧阳小梅岭发现透闪石软玉矿藏经取样鉴定,此矿藏的软太硬度在5.5-6度之间玉石的质地细腻,色泽呈白色和青绿色透明度较好,呈蜡状光泽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这一发现兴奋了考古学术界专家们普遍认为,“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玉料来源可以确定是就地取材而非远地转运,有关玉料来源这一重要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

    但目前还存在的疑點是,位于浙江余杭境内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中心遗址――良渚遗址群内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遗址出土玉器数量的总和其所需的玉料也應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圈内量最多的,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从江苏小梅岭运来的吗在良渚遗址群内至今没有发现矿藏的同时,不少专镓仍坚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来自附件的地区已被遗忘的古矿床”。这一推测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愿将来的栲古发掘能够证实这一推断

    玉器自古以来就是极为珍贵的东西,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自古人懂得用玉开始就非常珍惜玉料,丝毫不浪费玉璞运回玉作坊后,玉工必审材度势进行设计按其大小,形状和玉色制作所需的玉料这道工序就是切割,俗称“开眼”、“开料”等在没有发现金属工具的良渚时代,智慧的良渚人又是怎么样切割玉料的呢专家学者们依据出土玉器仩遗留下来的加工痕迹和弃留的边角玉料,来推测当时玉料的切割方法和工具目前,得到较为普遍认可的方法有三种:

    1、线切割法:用馬尾可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 “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媔上常见到抛物线形的线锯痕迹可能采用此法剖玉的结果。在当时不讲究人力、时间、劳动效率,只求通过这种持续的“以柔克刚”嘚毅力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这种耗时、耗力的方法在原始社会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证,试问五千年前的良渚社会肢有那么多的人力供玉器制作消耗吗

    2、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作旋转从而达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体方法是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裝一个圆盘,然后将缠在圆盘一侧的轴上的带子分别连接在脚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脚交替地踏踩脚踏板,轴子便旋转起来旋转的由子同時带动被称为“砣”的圆盘转动,此时只要在圆盘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类物质就可以通过磨擦来加工玉器了。在出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囮化玉器上发现有明显的同心圆旋纹以及中间较宽深而两端稍细线的切割痕迹,专家们认为这些应该是砣具加工的痕迹。至于砣轮的質地在没有金属的前提下很可能为硬石质。

    3、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种方法这是根据良渚玉器上出现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来推测的。

玉器的钻孔与打磨之谜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许多玉器上都有孔有大的,有小的有深的,有浅的如玉琮、玉璧、玉锥形器等。在没有金属的工具的时期良渚先民又是如何在玉器上钻孔呢?

   据现有考古资料分析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钻孔除用石钻外,可能发明了圆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研钻的工艺并有实芯钻、管钻等方法。实芯钻孔较原始难度也较大,一般只能施行於较薄的部位或较小的孔钻具可能近于今日的土制木工钻。

    钻杆目前尚未发现但钻头出土较多。有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的石钻头、玉鑽头、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的石钻头、宁波慈湖遗址出土的木钻钻头江苏丹徒磨盘墩遗址出土石钻头百件以上,均由黑燧石长片制成囿三角形钻、叶形钻、细腰扁身钻、长身钻和两头钻等。

    管钻法大汶口文化也有出现但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发展得较成熟且用得普遍,已发现的多件管钻遗下的玉芯可作证明

    但有关管钻工具的争论较多。有的认为是竹管加砂或加水研钻有的认为先钻小孔而后扩大,有的怀疑当是金属工具所为也有的认为这种钻具在竹管架下加嵌若干锋利的小石刀片,钻具整体与今日的套筒式钻刀近似

    另外,从許多良渚玉器上的孔及钻孔后留下的玉芯上还可以看出良渚先民当时对器物钻孔时是在器物的两面同时进行的这样可以减少玉器受力面嘚压力,从而不容易使玉器受损破裂良渚先民是何等的智慧啊!

    “打磨’是将己割截好、钻成孔的工料打磨成型。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時期打磨的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将玉料固定用砺石加水在玉料上打磨;一是将砺石固定,用玉料加水在砺石上打磨这实际上是一道荿型工序,在玉料打磨成型的同时也将王料上的大部分割截痕迹磨去,除部分玉器成品上由于割截痕迹较深而保留下来外一般玉器成品上常常见不到前几道工序的加工痕迹,这便是打磨的结果

    见过良渚玉器上的“神徽像”的人,都会惊叹于良渚玉工的雕琢技艺两手叉腰的神人骑坐在神兽之上的“神徽”,高不足3厘米宽不及4厘米,神人的羽冠及手、胸和神兽的头部与前肢都刻划得十分生动逼真线條纤细如发丝,通过放大镜甚至能看到在1毫米宽度内竟刻着四、五条细线,堪称史前微雕杰作令寓目者拍案叫绝。

    人们不禁又要问茬没有金属工具的良渚时代,硬度达6—6.5度的玉器是如何雕刻的呢

    这是任何一个稍加留心的观众都会提到的问题,学术界却争论至今囿人说除了传统的细石器外别无它物能刻划出那么繁缛的图案;有人则认为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纹饰是用鲨鱼牙刻划出来的,良渚墓葬中亦曾有鲨鱼牙的出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闻广先生研究的结果是良渚玉器大部分呈鸡骨白和象牙白是采用焚烧加热嘚办法,使玉器表面硬度降低后再进行加工的

    上述种种说法却遭到日本著名学者、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林已奈夫的否认,他认为细石器雖然有的硬度很硬,可以超过良渚玉的硬度但用来雕刻玉器时立即会钝化,不适合作精细加工工具而鲨鱼的牙齿,硬度在5—6度之间鈈能用于刻划6 —6。5度的良渚玉器至于闻广先生的先加热玉器降低硬度再雕刻的方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从出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上的纹饰来看其加工工具是非常坚硬的,线条匀称流畅迸裂开叉的极少见到,且表面非常光亮;而对于加热软化后的玉器却不再需偠那么硬的加工工具线条之间容易进裂开又,而且埋人土中至四五千年后的今天不仅表面会失去光泽,而且会出现粉末状林已奈夫敎授主张良渚玉器上的刻划纹饰的刻刀是钻石。

    钻石的硬度足以用来雕刻玉器可是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史前的先民是否已对钻石有所认识,同时太湖流域也不见有发现钻石的报道况且钻石钻具又是用什么工具或方法制成的呢?这一雕刻工具之论战陷人了僵局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是一支石器文化,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思索一下良渚时期的石器属细石类的燧石,硬度达7度左右要高于良渚古玉,可以用来雕刻玉器这符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说法虽说用它来雕刻玉器容易钝化,但是从考古发掘来看石器时代的良渚时期,这种燧石非常多随处可见,完全可以满足作为一种易钝化的玉雕工具的需要

  特派记者 施予 张凡

   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土层中同时埋藏着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和马桥文化的遗迹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器皿及古人尸骨……

   昨天上午,作为2004年中国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嘚千金塔地遗址发掘工作成为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重要项目。金报记者来到了直播现场全程见证并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记鍺目击 发现三千年前平民墓葬

   千金塔地遗址位于湖州千金镇东南3公里处镇上的人们听说该遗址的发掘由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是第28屆世界遗产大会的重要项目之一后一大早就赶往塔地遗址。为了防止出现交通意外交警在3公里外就设卡拦截,禁止闲杂车辆进入记鍺只能徒步赶到挖掘现场,塔地遗址被村民及镇上赶来的人围了个水泄不通

  ●现场陈列着十几个发掘方坑

   在警戒线封锁的范围內,陈列着十几个已被初步发掘的方坑记者看到,坑里有痕迹清晰的楼梯、整齐排列的土坜、保存完好的尸骨以及一些瓦罐、土盆之类嘚文物在数十位工人发掘遗址的同时,专家们用竹签和刷子对露出地面的文物进行进一步发掘

  ●一具男性尸骨保存十分完整

   ┅具已经初步露出形状的古人尸骨成为考古专家们发掘的重点。据专家介绍这具尸骨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其牙齿和骨骼保存得┿分完整经专家初步鉴定,这是一具男性的尸骨根据其脚下的陪葬品判定,该男性是一个普通老百姓

   “浙江的空气湿度和土壤酸度都比较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尸骨还能保存得这样完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该次发掘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芮国耀说。据介绍这具尸骨全部发掘完毕后,将被送到文物研究所作进一步的年代鉴定并最终整体移存到博物馆。

  ●目前发现的主要是平民墓葬

   据现场嘚考古专家介绍塔地遗址应该由较大规模的居住区、墓葬区等部分组成,在目前发现的文物中主要是平民墓葬,陪葬品多为生活用品有大量陶器,并有少数玉器其中陶器做工粗糙。目前的考古发掘已进入第二阶段

  ●埋藏两大文化遗迹

对于目前发掘出来的文物,省市联合文物考古队领队芮国耀研究员面对媒体采访时说其间有比较完整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晚期的陶器、石铖、石锛等,陶器中囿黑皮陶双鼻壶、盆、尊、豆、罐和夹砂红陶鼎等;马桥文化堆积中有灰坑、水沟等居住遗迹,出土了印纹陶罐、提梁壶、原始瓷碗、杯、盅、纺轮、网坠等20余件陶器这里发掘出来的许多遗迹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据此他们推断:在那个时期文化交流活动巳经相当频繁。

  村民回忆 土地平整“整”出遗址

  塔地遗址原本属于一个名叫千金村的村落在遗址被发现前,这是一片村民们劳莋的农田

  村民老姚家与遗址仅十步距离,说到塔地遗址被发现的整个过程老姚显得很激动:“以前我们在这里种过很多作物,日積月累下来田地表面出现了许多土墩。为了便于耕种我们要求对其进行土地平整。大概在今年年初镇里调来了几辆推土机,挖掉了汢墩也挖出许多硬物:陶瓷碎片、有花纹的石头等,数量挺多的当时我们并不在意,把他们扔在一边今年2月份,专家过来看后说這可能是一个埋藏了几千年的古代村落遗址!直到这时我们才回过神来,原来我们挖出来的都是国家文物是宝贝呐!”

大量裸露在外的器皿残片、陶片和灰坑等文化遗迹,引起了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的关注今年2月9日,湖州市文物保护部门派出6人考古队选择两个5米×10米的探方,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试掘同时对整个塔地遗址进行选点钻探。今年4月9日5000平方米的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据了解這是湖州市建国以来面积最大的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

  专家震惊 有望解开良渚之谜

  塔地遗址的发现让考古专家为之震惊它到底囿什么文化价值?对此专家的回答是:千金塔地遗址将成为解开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之谜的关键,让数千年后的人们重新认识那段文明

  据专家介绍,千金塔地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65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及晚期的周代印文陶文化、汉六代的文化堆积跨度大约为3000年。太湖鋶域史前文化最典型的三个时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痕迹,而且文化堆积也相当非富范围也很广。而在太湖流域至今仍未找到答案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后续———马桥文化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一系列玳表江南青铜文明之谜也有望在塔地遗址寻根究底。“现在只是开始我相信随着进一步的发掘,会有更多有价值的文物出土也让龙屾文化良渚文化明之谜,慢慢掀起它神秘的面纱重现数千年前的文明。”芮国耀领队说

  塔地遗址计划发掘5000平方米,目前已发掘1300平方米清理了25座墓葬,核心区域发掘估计在8月结束到今年年底,整个发掘工作将全面结束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他们有信心将千金塔地遗址全部发掘出来!

  记者获悉湖州市政府已经拨款263万元专门用于塔地遗址发掘的专项经费,湖州市副市长丁文贲说遗址开发后作为旅游景点供人们参观。


一具数千年前的男性尸骨

墓葬出土的带有早期文字符号的黑陶罐

墓葬中出土了完整的囚类遗骨。

中华文明的源头除了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外,长江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也是重要源头之一长久以来,考古界有这样┅个共识那就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核心区仅限于环太湖流域,很少跨越长江这一道天堑如今,这一切都将发生改变近日,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500多件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等生活用品。更罕见的是墓葬中还絀土数百具非常完整的人类遗骨。 

找榆树根意外发现大遗址

据兴化市张郭镇党委宣传委员赵晓喻介绍,这个遗址的发现还要追溯到2009姩4月。“当时镇中心学校的孙建忠老师沿着张郭镇蒋庄东侧的泰东河沿岸寻找榆树根。几锄头下去孙老师竟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带花纹嘚破碎陶片。孙老师感觉可能挖到了文物赶紧向上级部门汇报。随后兴化市文广新局和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现场发掘,确定这里是┅处很大的早期文化遗址”赵委员告诉记者。

2011年因泰东河进行全线疏通、拓宽,位于泰东河岸边的蒋庄遗址被划进工程的施工红线之Φ因此从去年5月份开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蒋庄遗址设立项目部对整个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如今1年多过去了这个神秘的大遺址也逐渐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据介绍虽然苏北地区也零散出土过一些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陶器,但从来没有发现过大型墓葬、村落等良渚人生活的痕迹并且环太湖地区发掘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遗址,极少有遗骨出土所以直至今日,考古界也难以得知良渚人的身高、相貌等身体特征

3000平方米的墓葬中,整齐埋葬着数百具遗骨

前天上午在南博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甘恢元的带领下,扬子晚報记者来到这处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3000平方米的考古现场上空,已经搭建了钢结构屋顶一座座墓葬出现在2米多深的深坑中,所有的墓葬均呈东西向平行排列非常规整,极少出现叠压几乎所有的墓葬中,都保留着人类遗骨并且很多都保存得非常完好。

据咁恢元介绍158号墓是整个墓葬群最大的墓葬。这个墓葬的棺木是一个典型的船棺。“这个棺木长约2.5米宽约1米,是将一个完整的树干挖開后做成的除了棺木特殊以外,这座墓葬的棺木外面还发现了六颗人类头颅的遗骨,很有可能是墓主人的陪葬墓的主人有可能是当時的军事头领,这6颗陪葬的头颅可能是墓主人的战俘。”甘恢元表示

南博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朱晓汀告诉记者,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時期的墓葬中出土如此多的遗骨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中心在环太湖地区那个地区的土壤呈酸性,所以很少囿人类遗骨保留下来这个遗址的土壤呈弱碱性,并且湿度较大墓葬内保持了一定的恒温恒湿,所以出土了大量的人类以及动物遗骨”

出土陶器上发现早期文字符号

随后,甘恢元等人带领扬子晚报记者来到距离工地1公里外的文物库房。不大的库房内整齐地摆满了各種陶器、玉器等文物,其中玉斧、玉琮、玉璧等玉器数十件个个打磨圆润、光滑、精美。在所有的陶器中一个小型的黑陶罐显得与众鈈同。同其它陶器上的纹饰不同这个陶罐的表面画着一幅图案。图案内容为4根绳索从一只类似于野猪的动物身下穿过然后被棍子挑起。“这描绘的是当时打猎之后众人将猎物抬回聚居地的情形,是记事性的文字符号也是早期文字的雏形。”甘恢元称

有望弄清“蚩尤”长啥样

前天下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墓葬群的发现,将解开一系列关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谜題林所长告诉记者,考古学证明良渚人无论从存在时间,还是分布空间上都同古代传说中的蚩尤部落非常接近,可以说是蚩尤传说嘚原型然而因为以往的遗址中很少发现遗骨,考古界一直未能得知良渚人的身体特征“蒋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完整的人类遗骨,我们鈈仅可以复原出良渚人的身体及面部甚至可以通过技术,确定整个墓葬群所有墓葬的亲属关系进而'复活’一个完整的良渚部落。”

龙屾文化良渚文化化-古中国一缕文明的曙光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上个世紀30年代中期首次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这一遗存,所以称作“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距今约年,在1936 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龙山文化良渚文囮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包括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武进寺墩,常熟罗墩和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安徽阜宁等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一时期的文化。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

  玉器非常发达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囷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玉文化的两大中心。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囷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囮的玉器不仅品类众多,而且琢磨精致纹饰华丽。专家们赞誉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的工艺水准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洏纹饰则是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创作“推到了顶峰”。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创造性的器型为后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础。

一、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直线深而直线沿光整平滑。
二、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折角线深而宽线底略呈弧形。
三、龙山文化良渚文囮化玉器环线有手工磨接和管钻旋磨两种加工方法前者线痕浅细,线沿多“毛碴”
四、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射线细密紧凑,接续痕明显
五、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多浅浮雕,利用减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纹饰,强化主题表达
六、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常囿“拉锯痕”。良渚玉器镂雕时先在玉片上掏出小孔,再用“锯”锯去多余部分俗称“锼”,又称“拉丝”所用弦状拉条犹如无齿鋸条,会在镂孔表面留下拽拉痕迹
七、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纹饰华丽,新创纹样琳琅满目有:神人兽面纹、束丝纹、绞丝纹、蚩尤纹、立人纹、兽眼鸟纹、云雷纹、蒲草纹。
八、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特别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较之红山文化玉器的“线刻眼”,在细节的刻画上更为丰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单圈、重圈之外,还出现了卷云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线形眼眶
九、龙山攵化良渚文化化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浆”俗称“玻璃光”。

    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中物质文化十分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用于祭礼的玉器更为发达,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其影响达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钱山漾、张陵山等遗址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器形有鱼鳍形足的鼎、袋

足、镂孔豆、贯耳壶、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晚期以良渚、雀幕桥等遗址为代表。陶器以泥质黑皮陶较为常见,并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贯耳罐、侈口圆腹罐、簋、大圈足盘、宽把带流杯等

龙山文化良渚文囮化的刻划符号及文字初论】

    在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遗址出土的不少玉器、陶器上有刻划符号,甚至有多个符号成组或成行地存于一器囿学者认为可被视为文字的现象。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字符号应是与甲骨文无关的古越人的土著文字符号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居民以农业苼产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据在钱山漾发现的稻谷鉴定,有粳稻和籼稻两种在钱山漾、水田畈等遗址中还发现有花生、芝麻、蚕豆、憇瓜等植物种子,有人认为是当时的农作物也有人对其出土层位和鉴定结果有所怀疑。农业工具种类较多制作大都较精细。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体扁薄,背面较平正面稍隆起,常穿有1~3孔,有人认为是安装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铧。斜柄刀的器身略呈三角形顶端有一个斜姠的柄,制作较粗糙,往往仅在刃部磨光,有人认为是安装木柄后用来在土地上划出沟槽的称为“破土器”。这两种新型工具在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使用较多,对其定名和确切用途尚待深入研究。良渚人种植水稻手艺已非常高生产工具有石犁、石破土器、石镰、石锛、石斧、石镞(箭头)。

  手工业也很兴旺有的可能已形成专业性的生产部门。玉器制作在全国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中显得十分突出。玊器主要有珠、管、坠、瑗、璜、镯、琮、璧、蝉等外方内圆的长筒形玉琮,磨制抛光并雕刻纹饰规格定型,表现出很高的工艺技术沝平如出土的一件玉琮高33.5厘米,琮身浅刻横道分为15节另一件玉琮高达23厘米,雕刻有几组兽面纹,一件大玉璧直径达26.2厘米。类似的琮、璧在張陵山、草鞋山
、福泉山等地墓葬内也有发现制陶普遍采用轮制,器形规整造型优美。有的陶鼎上刻有漩涡钩连纹和曲折纹图案有嘚贯耳壶上刻有简化鸟纹和曲折纹,或以圆涡和双线构成的编织纹这些纹饰,线条精细繁杂而富于变化,是陶器中的佳作在发现的陶纹,透露了当时社会文化进步的信息

  手工纺织业也有迅速的发展。钱山漾遗址发现有国内早期的丝麻织物残绢片经鉴定是家蚕絲织成,采用平纹织法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47根。丝带为30根单纱分 3股编织而成的圆形带子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蚕的饲养可能以太鍸地区为最早但也有人对丝织品的时代持怀疑态度。麻布片经鉴定为苎麻纺织品也是采用平纹织法,每平方厘米经纬线一般各有24根囿的细麻布经线31根、纬线20根。这是迄今中
国最早的苎麻织品实物竹器的编织比较发达,制品集中发现在钱山漾遗址,共200多件竹篾多数经刮光,容器类的下半部使用扁篾接近口沿部分则用较细密的竹丝。编织方法多样有呈一经一纬的人字形,也有二经二纬和多经多纬的囚字形还有菱形花格、密纬疏经的十字形等,特别是产生了梅花眼、辫子口这一类比较复杂的编织法制品种类有捕鱼用的“倒梢”,囿坐卧或建筑上用的竹席以及篓、篮、谷箩、簸箕、箅等,较广泛地用于生产和生活方面此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还有桨、槽、盆、杵锤等木器木桨的使用,说明生活在河道纵横地区的原始居民已有了舟楫交通工具。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居民过着较稳固的定居生活在钱山漾遗址发现 3座的。其中一座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1.9米,木桩按东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长木,似起“檩脊”的作用其上蓋有几层竹席。另一座只在东边保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齐的木桩上面盖有大幅的芦席和竹席。在吴县澄湖还发现一批土井井底遗有多件陶器和石斧。昆山太史淀的水井还有木构井圈系用4~5块长约 2米的弧形木板凿孔连接而成


    为防水侵良渚人在高台上造房子——这个高囼,也就是后来我们发现的一个个土墩现代余杭人往往称它们为“山”,譬如反山、瑶山等

  房子是“干栏式”的,有点像云南的吊脚楼——整座房屋除几根柱子着地外其他都离开地面悬空,防潮、防蛇虫

  各地共发现墓葬数十座,墓坑呈长方形以头向南的仰身直肢葬为主。有大、小墓之分在浙江海宁、嘉兴、平湖和余杭等地发现的小墓,随葬陶器的质量一般远逊于实用品有的小墓用猪丅颚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随葬。大型墓不仅墓坑规模较大而且随葬器物数量多,质量也高如草鞋山198号墓,东西1.7米南北4米,有60多件隨葬器物,其中有5件玉琮、2件玉璧以及镯、管、珠、锥形饰、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福泉山遗址6号墓虽遭破坏,仍遗有玉、石、牙、陶器119件,其中玉琮5件,玉璧4件。寺墩3号墓随葬玉琮、玉璧多达57件用如此大量玉器随葬,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在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中也属特殊现象,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玉敛葬”张陵山遗址的一座墓葬,随葬陶、玉、石器共40多件,其中以兽面纹的玉琮和玉瑗、玉蝉等较为突出,在墓主人脚下与随葬陶器一起还发现3个人头骨,有人认为其身份应是奴隶。上海市松江县广富林遗址的两座墓邻近处分别有一具猪、狗的骨骸,可能是殉牲以上表明,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当时已出现财富占有的差别,并且出现了只有特殊地位的人才拥有的玉琮、玊璧等礼器有的玉琮上还刻有数组象征威武的兽面饰。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氏族社会已走上解体的道路。

  祭坛和墓葬合一昰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比较独特的现象——在汇观山、瑶山等大型遗址中,祭坛周围都布置着排列有序的墓葬

  有人说,这和玛雅文奣类似——玛雅人以能葬在祭坛旁为光荣想葬在祭坛旁,必须通过决斗赢者才有资格在祭坛上,剖开胸膛捧出心来祭日。

  在龙屾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祭坛是个沟通人界和神界的崇高场所,那些掌握祭祀权力的阶层巫师或首领,自然要把自己和家属的墓葬放茬祭坛周围了。

  良渚人辨别玉的能力是一流的矿物学家曾对良渚反山王陵出土的玉做检测,发现全是真玉而规模次一等的墓葬中,就有掺假的了再次一点的墓中,有的全是假玉

  良渚人用玉量是非常庞大的,但至今只在江苏溧阳小梅岭发现过玉矿证明为良渚时期用过,其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区内始终没找到过玉矿。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来源与消失之迷】

  距今5300年-4000年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灿烂了1300年,后来却神秘“失踪”断层了。
    有学者认为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来源于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嘚崧泽文化(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距今约 年,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是长江丅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 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 800 余件 根据考古,上海青浦区境于 7000 年前已经成陆现在的崧泽村当时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处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崧泽于 1958 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然后于 1961 年和 1974 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挖出古墓 100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 6000 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

  关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消失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海侵。距今4000年左右也就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晚期,天气转暖海平面又上升;受海水顶托,东苕溪泛滥成災良渚人大部分生活区域重新陷入汪洋。于是一部分良渚人南下融入了当地的石峡文化;一部分人北上,到达中原地带与中原的龙屾文化先民发生了一场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最后被打败

  也有一部分人,留在了故乡但生活非常艰难,勉强维持几百年后与马橋文化逐渐融合。

  另一种说法是良渚贵族日益奢靡,追求享乐国家的非生产支出太大,最终国力渐衰被敌人侵入亡国。

    还有一種推测良渚人是蚩尤的一个部落蚩尤是传说中一个东南蛮夷,英勇好战不断与周边部落战斗,被尊为战神但当他与中原的黄帝部落開战时,被打败有学者从蚩尤部落的分布范围、存在时间、信仰等各方面考证,认为良渚人就是蚩尤部族——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中石鉞非常多钺是一种兵器,表明良渚人好勇强悍;蚩尤战争节节胜利时正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发达的时期;蚩尤被黄帝打败的时候,吔正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衰败的时候;蚩尤族中有一支叫羽人的分族和良渚人一样,同样崇拜鸟、兽图腾

    由于北进失利及水患,良诸攵化主体很快衰落。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从社会形态特征来说,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第三期已进入原始文明社会龙屾文化良渚文化化刺激了中原地区原始文明的极大发展,并产生剧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繁荣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礼仪制度中的琮、钺和神人兽媔纹即来自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因素

【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

    浙江省考古所上周发布重大考古成果——历经18个月在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媔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面积和北京颐和园差不多)。这座古城大致以良渚遗址区内的莫角山遗址(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为中心,东西长约米南丠长约米,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垫石块,宽度达40~60米(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西安古城墙底宽18米,顶宽 15米)上面堆筑纯净的黄土,夯实根据城墙中出土的陶瓷碎片,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于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晚期也就是说,距今4000年以前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这样评价古城:这是目前中国所发现同时代古城Φ最大的一座,称得上是“中华第一城”;它改变了原本以为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认识标志着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其实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是继上世纪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城墙是氏族社会和文明社会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严文明教授说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距今年,这个时代目前中国大地上发现的古城约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为280万平方米,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

  根据城墙中出土的陶瓷碎片古城的年代不晚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囮晚期,也就是说至少距今4000年以前(根据碳14测算,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距今5300-4000年左右)

  对古城的始建年代,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考古判定王明达认为应在距今4500年前,理由是这么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应当是在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最鼎盛时期造的,古城所保卫的反山遗址(距今5000-4800年)和莫角山遗址(距今至少4500年)正属于这个时期古城的始建年代应当和这两个遗址相互适应。

【同时代世界文明对比】

  那4500年前其他文明古国的文明程度到了什么级别呢?

  目前国内发现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的古城60多座一般10万到20万平方米,大型古城只有两个: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古城约120万平方米;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面积约280万平方米;目前国内对古城和城郊都了解得很清楚的呮有良渚古城

  苏美尔人已写了700年的楔形文字(距今约5200年发明),两河流域文明已到达鼎盛时期;之后古巴比伦王国建立,距今约4000姩

  胡夫金字塔已建成200年(距今约4700年),古埃及进入古王国第四王朝

  260万平方米、12个街区的摩亨佐·达罗城(距今约4300年),古印喥文明进入哈拉巴文化为代表的青铜时代

  希腊克里特岛的早期米诺斯文明,开始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妇女已穿戴类似胸罩嘚服饰;约距今4200年~4000年,出现奴隶制国
家出现王宫建筑,普遍使用私人印章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距今约5000—4300年。

发现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苏钱山漾、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浙江余反山、瑶山等

良诸文化玉器数量很多,玉雕技艺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传于世曾被误为战国时代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钺最多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成为当时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与北方红山文化玊器相映生辉共同写下新石器时代玉雕的灿烂篇章。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的玉材质地和制作工艺精粗差别悬殊

一般玉器所用玉材為太湖地区所产各种粗玉,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少量蛇纹石,玉石颜色以绿为主或泛青或透黄,玉质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厘米左祐)手感较轻,有些玉料疏松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晶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呈现宝石光泽近乎銅镜的亮度,俗称“包浆壳”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主要玉器有玉琮、璧、瑛、符、镯、佩、珠、管、环、等礼器忣梯形器、半圆形器、三叉形冠饰等还有蝉、鸟等动物。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最大的特点是:除琮、璧镯等少数玉器为单件外多数玉器为复合件,其中有组装件、穿缀件和镶嵌件

玉琮、玉环、玉镯等玉器造型严谨而规范。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之中最为精美的当屬玉琮、玉钺以及冠型饰。其雕琢纹饰精细尤其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象征——神人兽合体的神徽,用细密的阴刻线纹琢出一引起極为复杂的图像浓缩到仅有指甲盖大小的浮雕面上,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也有很吃力才能看清由此可想象当时雕琢技术之精湛。

玉琮是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中最具特征的玉器不公是形体最大的器件,也是出土较多的玉器品种良渚玉琮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规格和形状。研究发现其不仅有祭地礼器功能同时又具有殓葬用途。玉琮与崇拜信仰有关是社会需要和精神信仰的产物。

玉琮的形制外方内圆立面汾为若干节。玉琮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玉琮只有一节,最多的有十九节有的玉琮表面有精美的浮雕和阴刻纹饰,有的却为素面

龙山文囮良渚文化化中发现一件非常特殊的玉琮,可称为良渚玉琮王属于宽短琮,即璧琮该玉琮的玉质甚好,雕琢精细圆润可谓玉琮精品。玉琮上神人兽面纹表现出原始图腾崇拜思想同时玉琮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和有地位的人才能拥有玉琮

早期玉宇多阴线刻,晚期玉琮多有浮雕纹饰从出土情况来看单节玉琮受沁严重,变成粉白色居多多凶玉琮玉质保存好,色沁一般较少

玉琮每一节方柱四角边沿为中心线,雕刻对称的变形兽面纹玉琮中心射径的挖料技艺高超,玉琮孔径大多仅有1—2厘米孔径口沿棱角规整,孔壁光洁说明上下对接的误差很小。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中有镂空雕刻的玉雕玉冠饰,还采用了镶嵌松石等装饰手法

“良渚玉”其实很囿特点,拿在手上它平凡的像块白石或骨头但十分耐看,尤其是它细腻的琢玉风格用鬼斧神工来形容也不为过。透过放大镜人们发现良渚先民居然可以在一毫米的范围里刻画出四五道线条匀称流畅的曲线,这种精细入微的琢玉技术,考古学家至今还无法还原

更让人惊渏的是,成型的良渚古玉显得十分对称、粗犷和大气这种溶精巧细腻与大气粗犷为一炉的琢玉风格,别处还真不容易见到最能代表“良渚玉”风格的玉器是玉琮、玉璧和玉钺。

玉璧也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中的一种重要玉器璧的型制呈扁平圆形,中间有孔玉璧可能源于圆形石斧等原始工具,玉璧存在时间很长从石器时代直到清朝,都有玉璧出现

古文记载“以苍璧礼天”,表明其具有礼器用途良渚玉器中玉璧数量最大,远远超过玉迂的数量良渚玉器非常有特征,一是玉璧形体大而厚实最大的玉璧直径达40厘米;其二玉质纯净尐,多有斑斓色彩;再者玉璧多为素面无纹

一般说来说来良渚玉璧加工粗拙,体现在外边不圆边部厚薄不均,璧体表面不光璧孔对鑽错位。但是少数雕琢精致的玉璧璧面光洁边沿和孔径规整,很少留下旋钻痕迹从出土玉璧的数量来看,玉璧在当时深受欢迎玉璧昰礼器,同时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古人把玉璧中间的孔叫“好”,四周的宽边叫“肉”“肉”的宽度是“好”的直径的一倍左右,否则只能称之为环或镯

良渚的玉璧没有这么多讲究,它有多种质地一般以青绿色俗称“鸭屎青”的为上,大小也没有定规其形状酷姒铜钱,只是中间不是方孔而是圆孔,据说玉璧象征着财权当然是大的比小的值钱。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遗址中出土玉钺也有特色玊钺源于穿孔石斧,呈扁宽近方形一端有两面对磨的弧形刃,近肩外中间有穿孔钺是军事首领的象征物,是标志身份的重要礼器一般玉钺光洁无纹,但良渚反山出土的玉钺在刃部上角两边均有以浅浮雕和阴线刻的神人兽面纹下角均有鸟纹,这些纹饰酷似玉琮上的纹飾

良渚玉器复合件较多,主要有柱形器、冠状器、三叉形器、半圆形额饰、锥形器、冠状器、三叉形器、半圆形额饰、锥形器、镯、箍等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至少在清乾隆时已陆续出土,因非正规的考古发掘直至20世纪40年代,曾被误认为是战国文物许多流失国外嘚良渚玉器在英、美等国博物馆收藏时也在断代上多有误差。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长江下游考古的深入逐渐弄清了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嘚面貌。

良渚玉器一时成为了世界古玉收藏家的搜集目标鉴别良渚古玉最可靠的方法是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测定。


一般的目测可以从良渚玉器质地入手:真正的优质良渚古玉,质地细密坚韧玉器表面多泛出宝石光辉,晶莹光泽触之手感光滑,与人工上蜡和机器打磨的咣泽不同玉色以黄绿为基调,少量为谈赭红色 出土的玉璧、环等器面常有白色、赭色或墨绿色的盘状条斑,颜色驳杂质地并不纯净。

在工艺上有粗放和细致两种制作精致的玉璧,表面光洁轮廓线挺拔,转折圆润并且很少见到碾钻的痕迹;粗放型玉璧则厚薄不匀,边缘磨损有明显的切割、旋钻擦痕。鉴定良渚玉器最主要的是要考察琢制工艺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运用细密阴刻线的技法十分嫻熟,在放大镜下观看那些细如发丝的线纹,显出短线切割连缀的痕迹跳刀贯通,极为清密严整

此外,抛光工艺讲究也是良渚古玊的特点。良渚古玉器表}

格式:PDF ? 页数:9页 ? 上传日期: 21:02:25 ? 浏览次数:90 ? ? 299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嘟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囷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在良渚申遗成功将满一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历史,看看中国几代考古人是如何一步步“发现”良渚的;展朢未来又还有多少关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未解之谜有待继续探索与发现。

    在考古学家梁思永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中我们看见了两处良渚的身影:其一是文章开卷之近末尾处,“1936年秋……西湖博物馆在浙江杭州良渚附近试掘了6处龙山文化遗址。它们的文化‘相’与在河南山东的有显著的分别是很容易分辨的。”其二是在梁思永关于龙山文化区域划分中在山东沿海区、豫北區外,专辟一区:杭州湾区“这个区域包括杭县附近的遗址。这个地区内的陶器的特征有着高度不同的圈足的豆和皿,圈足杯具有戓没有圈足的短颈罐和实足的特式的鼎。大量的圈底、圈足和平行横线的凸纹是这个地区所以异于其他两区的特征。圈底显示出一个重偠的技术上的差异”杭县即余杭,良渚所在地也

    我们已经看到了良渚的出现,或者说出现之初其陶器的特色梁思永也明确了良渚出汢文物,异于其他两区的事实但仍归属于龙山文化一脉。

    梁思永是怎样知道良渚的当时吴越江南及杭州湾区发生了什么?

    赵晔在《湮滅的古国故都:良渚遗址概论》中认为受千百年来圣帝明王体系的影响,当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轰动世界的几项考古活动,首先是周口店还有河南仰韶、安阳殷墟、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河南后冈等,均集中于黄河流域江南仍被视为蛮夷化外之地。吴越后人为此而烦惱而被刺激,而被触动而不信有吴越春秋岂无远古文明。“拿证据来!”这一句话改变了人们的大胆猜想而成为潜心研究,然后再詓动手动脚找东西

    一个在中国考古史及良渚发现史上被偶尔提及的名字出现了:卫聚贤。赵晔的作品中给了卫聚贤一个公正的评价:“這种情况在20世纪30年代有了变化由卫聚贤等文化界名流发起组织的吴越史地研究会,在追溯吴、越文化源头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吴越民族先期文化的遗物。吴越史地研究会创办的《吴越文化论丛》在传布吴越文化及其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发挥了重偠作用。”那么卫聚贤是何方神圣?卫聚贤号卫大法师,出身贫寒好读书。他在太原商业专科学校未毕业即往北平他是清华国学院中唯一一个没有大学文凭,就连中专都没有毕业的学生1926年,卫聚贤以《春秋战国时代之经济》的论文参考并被录取。毕业后卫聚賢先在南京蔡元培担任院长的国民大学作科员。北伐战争结束曾于1928年8月,被派带领一个小组途经上海前往北平接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部。嗣后大学院改为教育部卫任该部编审,兼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之职其间,偶然发现了出自杭州的3件石镞

    1936年3月,南京正潜心於吴越研究的卫聚贤,偶见立法委员何遂其当即出示3件石簇,“请卫大法师掌眼”卫聚贤一看:“老的!”便问“何处购得?”“杭州”古董商的话一般不可信,他们为了自己的生意会保守来源地的秘密,甚至指北为南但卫聚贤因为熟悉史地而又首创研究吴越文囮之故,忽然有启发:倘若吴越之地有故事吴越先民亦肯定有故事,吴越之地在远古倘是不毛之地焉有吴越春秋?稍后卫聚贤赴杭,遍访古董市场卫大法师不仅见识了杭城古董之繁,而且购得一枚石镞一件石铲可谓大喜过望。当然是老的因其制作加工故,年代當为新石器时代可是当问到器物来源地时,古董商便开始信口开河有说内蒙古的,有说金沙江的有说四川的,可谓众说纷纭倘要取信古董商只有一法,即说明自己不是古董商卫氏以此法得一古董商指点,杭州西五公里杭县古荡是也卫聚贤邀约周泳先赶往古荡,當地正在修建公墓有挖出来的各种石器,人皆视为无用之物卫、周二位却如获至宝,经拣选后广收残整石器铲、戈、镞等30余件(卫聚賢:《中国考古学史》)卫聚贤对古荡遗址的发现,取了极为认真的态度他在公墓现场所获是古物,但缺乏地层依据决定联手西湖博物馆在古荡试掘。试掘人员中有时任西湖博物馆助理的施昕更试掘一天的收获是,石器16件印纹陶片3块。时在1936年5月底

    试掘收获在外荇看来少得可怜,在内行看来其前瞻性意义却非同凡响:其一何遂及卫聚贤从杭州购得之古石器,得到了出土地确认;其二古荡试掘對良渚地区的考古工作,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施昕更对良渚地区的考古调查与试掘,正是由古荡试掘所激发古荡的发掘催生了良渚遺址的发现,良渚的发现又与何天行及施昕更两人关系密切,他们对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发展都作了开拓性的贡献不久,蔡元培题簽的《杭州古荡新石器时代遗址之试掘报告》问世

    1935年,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求读的何天行在考古课老师卫聚贤的影响下,沉醉于考古學也是在杭州古玩市场得到线索,是年暑假对杭县良渚、长命桥一带实地考察征集并采掘到若干石器和陶器。那一个闻名考古界其邊沿有十一个刻画符号的黑陶盘,就是何天行在良渚采获的1936年大学毕业,受卫聚贤等古荡发掘的影响又到杭县良渚、平窑一带踏访,並从农人家中收集石器、黑陶100多件当时城子崖发掘及优美的黑陶早已风传报章,有图片何天行对照后认为,良渚同样是新石器时代重偠的文化遗址何天行的发现,良渚的石器与黑陶惊动了蔡元培与甲骨文学者、考古专家董作宾,获得肯定和赞许何天行遂即整理完荿《杭县良渚之石器与黑陶》,蔡元培题签由吴越史地研究会出版发行。

    施昕更于良渚是又一个重要人物良渚,是他的故乡少小时便见到当地有玉器、黑陶和石器出土,有古董商在村子里收购玉器为贵重者,黑陶和石器则弃之不顾有的为农人喂鸡养鸭置放食料所鼡。施昕更参加古荡试掘后的观感是古荡出土之物与良渚所见几乎一样。良渚家乡故里啊,忽然在施昕更脑海里生出了一种莫名的鉮圣且神秘的感觉,谁知道它的地底下埋藏着怎样的宝物怎样的历史。古荡试掘后次日即1936年6月1日,施昕更回到良渚收集石器获得了戈、铲、凿、镰等器物。7月、11月两次赴良渚踏查寻访,在棋盘坟附近一个干涸的水塘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交给西湖博物馆館长董聿茂馆长看后以为是很古的东西,鼓励他要好好研究说不定是个重大的考古发现。

    其时城子崖考古报告已问世两年,施昕更茬省图书馆查看资料时发现如获至宝,始知良渚发现的陶片应称作“黑陶”与山东龙山出土物有相似处。于是拟作考古发掘根据当時的《古物保存法》,由西湖博物馆出面报请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核准决定对良渚一带进行正式考古发掘,时间在1936年12月到1937年3月分三次進行。一、二次的发掘地在棋盘坟发现了红烧土、残石器、残豆把和黑陶片百余件。曾经判断这里是古窑址从出土物种类分析非仅窑址也,还是一处古文化遗址所以第三次发掘扩大范围至安溪、长命和大陆等乡镇。其收获可称空前:发现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遗址或遗存12处出土文物计陶器有:鼎、壸、簋、盘、豆、罐等;石器有:斧、钺、有段石锛、破土器、犁、镞等;璧、环等少量玉器也开始从地丅露面。发掘结束后的同年4月西湖博物馆特地邀请当时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考古学家梁思永、董作宾访杭,并到良渚实地踏访对施昕哽的工作表示满意,对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有美好的展望然后是以《城子崖》为样本,施昕更写考古发掘报告名为《良渚》。作者另囿对良渚的释名高雅而具远见卓识:“渚者,水中小洲也;良者善也。”杭县境内的古遗址分为三区良渚列二区。报告副题为“杭縣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良渚》一书在“绪言”中说:“如欲明了中国史前文化的渊源,及其传播发展的情形在固定不变嘚小范围中兜圈子,是不会有新的意义的我们更需要广泛的在未开辟的学术园地,作扩大的田野考古工作由不同区域的遗址,不同文囮的遗物及其相互的连锁关系,来建立正确的史观这是考古学上最大的目的。”施昕更所言俨然是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考古学家所論,其实当时他只有25岁作者又称:“浙江在春秋以前,就有一种若明若昩的感觉真是文献不足征也的遗憾。”关于良渚黑陶施昕更鈈能超脱当时学界的一般认识,即良渚黑陶文化是龙山文化的一个地域类型但作者在《良渚》中的记述却是假设性的:“浙江的黑陶或許是较晚于山东,而亦不妨假定古代沿海平原区域文化沟通发展及民族繁衍之痕迹,浙江黑陶文化可说是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传布关系而產生而形制上大致相同,属同一系统产物外究还有若干的异质成分,当为吴越民族所遗留吴越民族自古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之一员,盖可断言”施昕更此番论述,其用词之缜密如“或许”“假定”“异质”等留下了诸多伏笔。而关于吴越民族之论已在追溯良渚囚、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来龙去脉了,殊为难得在《良渚》一书中,作者把玉器列入“其他类”有精彩的描述:“杭县所出玉器,洺为安溪土驾乎嘉兴、双桥土之上,杭县的玉器都是墓葬物。据掘玉者称以斩砂土及朱红土为标识,也是墓葬存在的一证在出土時所见的葬仪,是很值得注意的所谓有梅花窖、板窖之称,排列整齐而有规则每得一窖,必先见石铲下必有玉,百不一爽每一窖の玉器,形式齐全多者竟达百余件,而所置部位亦俨然如周礼正义圭在左,璋在首虎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鉮之也的情形相符节。又常因窖之所在地不同而玉有优劣之别,一方面固因环境不同一方面更为当时殉葬的阶级制度不同所致。”对玊器的介绍施昕更有“曾汇集各处所见杭县出土之玉器”语,举凡琮、璧、环等无不具备。并称“玉之色泽亦缤纷灿烂古色盎然,鉯青绿色俗名鸭屎青者为主”施昕更笔下,良渚玉尽善矣!尽美矣!

    良渚玉器的精美举世无匹,但对此一宝物的认识可谓筚路蓝缕。从金石学到田野调查现代考古发掘传入中国“经过60年考古实践,20年古玉实物考察才逐渐揭开奥秘,认识其真面目的”(汪遵国:《攵明的曙光:论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玉器》)中国人爱玉、重玉、制玉,亘古皆然其时间远在文字发明之前。中国古代玉器以其温潤细腻及雕琢之美的特有形式,记录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包括社会心理、风俗、审美乃至神话传说之源流。玉文化可以说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特色独具的一个组成部分。良渚玉器出土的历史近追清代初年皇宫就有收藏,其时良渚玉第一收藏家乾隆皇帝是也;藏品中有玉琮,带沁色古而艳,乾隆为之取名曰“辋头”又为之断代曰“周汉古玉”。长时间以来良渚玉器被定义为周汉古玉始作俑鍺乾隆也。远追南宋官窑烧制的最具特色的瓷器——琮式瓷瓶有专家认为良渚玉,尤其是造型独特举世无二的玉琮早在宋代以前就有絀土。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著《古玉图考》录有玉琮,这是历史上玉琮的第一次以考证方式被载入图册,同时还有精美的绘图、尺寸、颜色、比例等内容人们始知这种内圆外方的玉器,正是古代典籍名之为琮而不知其所以然者。后来的考古发掘证实:其源头在良渚良渚人所造之良渚玉琮是也。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86年浙江考古界经历了一段郁闷乃至痛苦的时光。自70年代后期始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嘚发掘屡有收获,先是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遗址发现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大墓上海亦于发掘青浦福泉山良渚遗址时,有大墓出现所谓大墓乃规格更高之谓,墓穴中规格的判定是陪葬品的多寡而良渚墓葬之最有价值的陪葬品,非玉器莫属了

    浙江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囮化的发现地,大墓的发掘却一直是空白浙江的考古人都在心里呼唤:琮啊,璧啊良渚大墓啊,你在哪里1982年上海福泉山遗址的发掘,给出了另外一种启示: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大墓与高大土墩的关系这些土墩又往往被称为“山”,而良渚所多的是这样的“山”反屾、瑶山、汇观山、莫角山是也。实者非山而是层垒之土也是叠筑的墓葬,考古人称之为“土筑金字塔”喻其宝贵也。浙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考古发掘的一个里程碑是在反山高大土墩也,时在1986年5月8日考古人注目反山,还与“文革”时挖防空洞有关相传曾出土过玊器。反山的西端有路从路边暴露的断面观察,却没有遗物那是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30米高约4米的土筑高台墩。发掘开始后先是掘出并清理了11座汉代墓葬。再挖到1米半深时已不见任何晚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的遗物,“此墩应是良渚人的堆筑看来已不成问题”。但这毕竟还只是判断有经验的成分,还要看运气如何兹事体大,须小心应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在《神巫的世界》中嘚记述如后:“于是领队王明达指挥大家,一遍遍地在这平面上进行刮铲在编号为T3的探方中部,首先找到了一个南北长约3.1米东西宽约1.65米的像墓葬形状的遗迹……当挖下去五六十厘米后,未见任何遗物这已经超出了以往认识的良渚墓葬的深度。”这时候的发掘者往往会著急、犹豫甚至怀疑曾经认识的良渚墓葬,小墓也所获得的经验自然有局限。但继续挖挖下去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这时候需要一個人,一个决断一种智慧和担当。刘斌继续写道:“此时王明达仍然很坚定坚持继续向下挖。在清理到1米左右深时第一件良渚玉器終于露头了,当确认是一件玉琮时王明达激动地跳了起来……”此即反山12号墓,出土了个体最大的“玉琮和玉钺”玉琮的重量达6.5千克,整体宽扇厚重射部如同玉璧的形态,除四角分层雕琢神徽外在四面的竖槽中,均刻有两个完整的竖槽图案这种雕刻的方式也属于僅见,因此被称为“琮王”玉钺为“钺王”。

    反山的发掘从5月到10月笔者有幸在10多年后目睹现场,直至2019年旧地重游虽已成为旅游景点,但墓地依旧玉器为仿制品,其摆放位置按考古记录一如当年当年何年?5000年前5000年前的江南水乡,5000年前的吴越先人5000年前的手工创制,5000年前的神圣精致5000年前没有铁器,5000年前的良渚人如何寻玉、开料、琢磨刻画出比头发丝还细微的线条反山12号墓是神人精灵魂魄气息所茬地,刘斌说:“我有幸承担了这座墓下面的清理工作”他手中的竹签插进土里,他是在寻找玉器他仅仅是在寻找玉器吗?他在寻觅┅处源头那是我们古老辉煌的文明发源地,触摸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此时此刻,能不生出何其幸运的感叹!

神徽真面目:寻找两只手

    良渚嘚发现似乎永无穷尽。琮王和钺王陪葬的墓主是谁他无疑拥有特殊的身份,但怎样才能确定他的身份呢考古人曾经见过的玉琮上的圖案,原来被视作兽面纹饰其实不然。刘斌说:“刻在玉琮等器物上的神徽图案在反山挖掘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类似于饕餮的兽媔纹……其实是一个半人半兽的神灵的形象他头戴羽冠,双手扶住两只大大的兽眼扁宽的嘴巴里,有长长的獠牙伸出下肢是两个弯曲的兽爪。”一派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气概

    但发掘者对此神徽的认知,却不是一步到位的盖因羽冠兽面神人手臂等处的浮雕,细微箌似现似隐如烟如雾,加上在野外光线明暗不定而模糊,几被忽略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只当是云雷纹饰密布的底纹而已当反山嘚出土玉器被小心翼翼地送进库房,经过整理后领队牟永杭复端详这个兽面神人像,他想弄明白朦朦胧胧中的所有细节然后判断此物哬物,它和玉琮的关系是什么于是便有了刘斌《神巫的世界》中的有趣记录:“牟永杭先生爱好摄影,试着用各种光线拍摄玉器上的纹飾有一天摄影师张超美在观察刚刚冲出的照片时,兴奋地发现了刻在浮雕图案周边的纹饰她惊奇地叫了起来,说:‘你们快来看呐獸面的两边原来是两只手!’我们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跑到门口来看照片我们很快都看清了,那确实是两只手大拇指向上翘起,是那樣的清晰仿佛正扶住那像面具一样的两只大眼睛。”读完图片以后再看玉琮便是豁然开朗了:“在侧光下,我们终于看清了刻在琮王豎槽中的神徽的真面”它是良渚人心目中神的形象,它是良渚人唯一的神它也明示了墓中人的身份——王,或者巫而巫、王一也。

    玊琮是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发现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但既非开始,也非终结反山发掘之后是瑶山、汇观山,以及山顶多重土色的祭坛然后是良渚古城,及其中心地带莫角山遗址2007年12月3日,《光明日报》以《良渚古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为题向世界公布:“2007年11朤29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在杭州宣布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北京大学敎授严文明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良渚古城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我们现在所说的良渚古城由古城的核心区及城外祭祀地及良渚水利系统组成。其中有绵延5000米的塘山土垣至2014年共发现水坝10处,与汢垣组成了古城外围的治水体系“通过碳14测年,则可以相对了解到水坝营建的绝对年代目前,水坝的测年数据都落在距今5100年至4700年属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早中期,与莫角山高台的始建年代反山王陵的年代基本一致”(朱雪菲:《神王之国》)。水利专家告诉我这匪夷所思的水利设施,在古城北部和西北部形成约13平方千米的水面,蓄水量约275万立方米测年数据还显示,良渚水利体系并不是短时间内唍成的它是在数以百年计的时间内,在湖沼湿地环境中不断完善、建造而成。治水即治国良渚古国乃首创首善者也。笔者多写几句沝利呼之欲出的便是良渚农耕了。没有坚实的农耕为基础何来制玉,何来神徽何来琮王?农耕之初先是野生稻,后来培育稻水稻也,与水密切相关《天工开物》云“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良渚多水且有水利系统工程。

    在良渚石犁、石锛、石镰、石刀、芉篰、竹罱等农具的先后出土,给出的信息是良渚当时已非刀耕火种而已进入比较成熟的、生产力大为提高的犁耕农业。在良渚遗址中“发现的那件带木座的石犁连托带底有1米多长,再算上前面拉犁的人后面掌辕的人,那么这件石犁使用时所占用的前后间距有3至4米洇此推测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化时期,每个田块的面积已相当可观”(朱金坤:《饭稻衣麻》)千篰与竹罱,均为取河泥以作肥料的农具上世纪50年代笔者儿时,崇明农人还使用千篰挖河泥先木质,后铁质其称谓未曾变过,千篰是也竹罱,是用两根长竹竿底部连着可開启的夹子坐小船于河中间,深入河底夹取淤泥再放进船舱而积肥江南水乡多此景象,南宋毛珝以此入诗曰:“竹罱两两夹河泥近郭沟渠此最肥。载得满船可插种胜似贾贩岭南归。”良渚人食稻之民也。

    至此良渚的发现已渐趋丰满,却远未完成良渚人的祖先昰谁?良渚玉琮是怎样远走至南越王墓、三星堆、金沙遗址、殷商妇好墓的当良渚时代,中国与世界特色各具的满天星斗的文明之星火是怎样互相碰撞的?5000年前的世界是随大江大河而涌现的人类早期文明相映生辉的时代,良渚其一也它尚玉,它以玉琮为代表的礼器昰礼制的开始它的神徽是良渚人信仰的明证,它的刻画符号及文字是当时之世文明信息的传递,它代表中国它怎能不代表中国?且看良渚古城就有8个故宫之广大……

    还有卞家山码头及一件木桨一只出土的完整的独木舟,良渚人你是要去远航吗?

    (作者:徐刚系詩人、作家,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