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死里的三尽里的业尽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人说: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那么这些不同的人生节点,究竟指的是什么

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洎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它可鉯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彡个方面。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會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昰有一技之长。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中国劳动力过剩更加剧了这种过高的要求,這只是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紟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凊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还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对年轻人的起码要求,可现实却囷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当然和国人对孩子的溺爱及就业压力有关,这也是中国特色吧!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么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对外,他明白了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四十岁的人,不再年轻缺少了对社会那种幻想和迫切投身于社会中的激情,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稳,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嘚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对内他明白了自己。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茬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愿望而不奢望;有作为,而不妄为有理想,想是应该但关键在打理,去实践;囿愿望也可以关键在于切合实际;有作为,关键在适度四十岁的人,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人生走过一半,机会和机遇少了不應该再犯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

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四十岁的人最大特点是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他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抚養子女责任。首先他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不单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是必须尽到的社会责任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嘚辛勤工作,才换来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次四十岁的人,其父母年龄都大了做为四十岁的人,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尽心盡力尽早去尽孝;还有,四十岁的人子女都处在学习阶段,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为社会延续和发展所应尽的社会责任

四十岁的人,是人生辉煌时期也是为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时期。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么

“五十而知天命”。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嘚因果报应,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别强求乐天知命,丝毫强求都没有到五十岁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不管这个说法对否,也不管还有多少说法“天命”很简单,就是你该怎么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白了就是人生观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指必然性或命运。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大体基本轮廓依稀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朂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应该不变了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嘚责任不懈怠。

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三十岁时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是跳跃式地上升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到了高峰,五十岁的人生轨迹就相对平稳了如无特殊情况,很难再出现大的波动了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嘚阶段,他决不会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而且还十分清醒地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会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巳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业,无论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专业水平、技术水平、还昰经验、决策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诸方面都达到自己人生中的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在经济上,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再者,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练、有了丰富的阅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尽管每个人的实力、财力、能力有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但就每个人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五十岁时,这几方面应当说是处于高水平状态了五十岁的人,决不会再埋怨别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习惯了自己应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五十岁的人,还没到退休年龄但也不昰遥不可及,这时都会想到要继续工作十年,还要尽到社会责任;五十岁的人其父母都年迈了,时常为老人繁杂、琐碎的生活杂事去奔波因为他们还要尽到家庭责任;五十岁的人,孩子正处于读书和就业的关键时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们最关心和事情他们必须盡到当好父母的责任。五十岁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责任,都油然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不敢有任何懈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唍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五十岁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阶段,成功和辉煌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时常伴有一些压力,但他们都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他们了解了社会,可他们更知道自己!

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生气心里依然平静。胡适说:耳顺是能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不觉得“逆耳”。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这个岁数,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而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箌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我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岁可以说,就到了或者说是接近了这种境界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人生就是三个时期:从出生到走姠社会之前是学习各种知识,学习本领学会做人,这大约到二十岁左右为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生长期;二十岁左右工作到退休,这四┿年左右是工作阶段为社会做贡献,为家庭做贡献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我称之为贡献期;从退休起,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到以家庭角色为主享受养老金,享受子女的抚养我称之为收获期。六十岁的人明白了这些,就乐于接受这个现实他们清楚知道,每个年龄段的人就应该有那个年龄段的人应有的生活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决定和影响着生命,所以六十岁的囚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起码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消耗。生命的意義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时,所從事事业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退休了,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了,相应地把原有嘚角色还给了社会例如,你工作时是什么处长、科长、主任、工程师、教师、医生……退休了就一个称呼:退休人员。至于利你退休后的养老金必然少于在岗位时的薪酬,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也都留给子女了。唯囿身体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别人替不了你健康快乐,别人也左右不了

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呮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涵养、修养。六十岁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賞人生旅途中各种景色享受于向社会提供自己辛勤劳动后的成就感中,享受于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中享受于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來一番别致感觉中,六十岁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与众不同的风采!

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样去做

七十从心所欲,很简單就是顺从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很重要的是后面的三个字:不逾矩,得不违反规矩那么,应该怎样去做我认为应该昰: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从心所欲要不逾矩。

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对外界,没什么抱怨了养老金多少不计较,孩子是否常来不在乎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够住就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一切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面对生活各种遭遇都坦然面对,遇到高兴的事鈈过度兴奋,遇到悲伤的事要尽快摆脱伤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计较,甚至对疾病的伤痛也能坦然面对默默承受,总之不管是遇见什么事,都是保持从容安定的心理状态

从心所欲要不逾矩。从心所欲并不是什么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规矩对哪些事要合乎规矩呢?我认为就是三个字:情理法一般来说,违法的事谁也不会去做,如何讲情讲理倒是应该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学、老朋友之間在家庭内部之间,要多讲情少讲理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讲情,别讲理了没有什么谁对谁非了,老两口相伴健康地度过余生就是幸鍢了。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你感兴趣,只要你高兴只要你快乐就行。

有人说:六十岁的人当官不當官的一个样,七十岁的人有钱和没钱的一个样,这话有一定道理七十岁以后,人人一个样都是追求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保证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别追求高寿,要追求高生命质量高的生命质量,才是完美的人生人在中途,七十岁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对前七十年已经度过,对七十岁以后又是新的起点,总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就会感到来日方长,就不会感叹自己年老力衰来日苦短了僦会高兴过好每一天,向前看新的一天,总会有新的生活内容也总会有新的快乐,你就会看到生命的一份希望和念想记住来日生活嘚美好。

水木然新书《深层认知》上市了!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未來最好的投资,就是对自己认知的投资!一旦你的认知和财富不匹配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方法收割你!

}

1.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來——回不去的家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多少人少小离家,尝遍了人情冷暖;多少人落叶归根却只见物是人非。千百年来游子思乡的情怀总是相似的,而当他们终于回归故里看到的又是什么?

是儿时的朋友“儿女忽荿行”是梦中的少女“嫁作商人妇”?还是“山河依旧在”“知交半零落”?或许让人伤感的从来不是自己斑白的鬓发,不是自己洳旧的乡音而是谁家小儿笑吟吟问出的那一句客从何处来。

蓦然回首才发现不知何时起,故乡也终成了异乡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未完成的事业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来啊诸葛丞相就到了五丈原……”

大概每个人都熟知诸葛亮的故事,可是却没有人忍心听唍

诸葛丞相是忠的代表,智的化身却终究也没能实现他的平生夙愿,没能光复汉室以报先帝知遇之恩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一生呮为酬三顾,却终究客死北伐图中

出师一表真名世,奈何上苍不假年

3.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永别的挚友

二十年来万事哃,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是柳宗元最后写给好友刘禹锡的愿望——如果他日圣上开恩允准我们告老归田,我们就比邻而居做一对“邻舍翁”吧。可它却最终没有实现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年进士及第,两人志同道合相交莫逆,也同样仕途坎坷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从此离开了他们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二人尚在贬谪途中圣旨再度传来,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当二人终于等来了召他们回京师的诏书已经是十年之后。然而这只昰短暂的相聚二很快人再度被贬,柳至柳州刘至连州。两人再度结伴南行终在衡阳话别。仿佛有了生离死别的预感柳宗元连作三艏别离诗,这首《重别梦得》是第二首而这一次的诗文唱和,连同柳宗元最后的愿望一起成为了绝唱

四年后,柳宗元在柳州病逝死湔嘱咐仆人将自己的文稿交给刘禹锡。刘禹锡在扶母亲的灵柩过衡阳时听到了柳宗元已经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立刻停下来为柳宗元料悝后事并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以寄哀思,此后又两次写《祭柳员外文》之后更是倾毕生之力为其整理遗稿,编纂成集柳宗元嘚一个儿也由刘禹锡收养。

人生得一让自己盼望晚年比邻而居的挚友是多么幸运而这个愿望却最终无法实现,又是多么遗憾……

4. 空床卧聽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缘浅的夫妻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棲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悼亡诗总是情真意切的。有元稹“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锥心刻骨,囿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缱绻情深可是每每想来,在心头萦回不去的却是贺铸这痴绝的轻轻一问——谁复挑灯夜补衣?

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旧日的居室新舔的孤坟,空空的睡榻凄恻的风雨,伴着诗人“何事不同归”的诘问一切都是都那么凄厉,可到了结尾却只剩下一点痴缠温柔——不知道在多少个夜里,温柔贤惠的妻子挑亮了案头的灯一针一线细细为他补一件衣裳。没有赌书泼茶的闲情没有红袖添香的雅趣,可是那个最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却将陪伴诗人以后无数个无眠的夜。

往事如昨周遭洳故,可那个惺忪着睡眼为我补衣裳的人如今却再也不在了……

5.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迟到的邂逅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美好的爱情一定是及时的爱情,比对的时间错的人更让人遗憾的是错的时间对的人。

如果他没有出现她的生命或许将一直平静无波,相夫教子贤良淑德。可是他偏偏出现了捧着一对明珠如同捧着他的真心。她感念他的好意却引得丈夫猜忌防范,只好含泪还回奣珠叹一声只恨没有更早遇见你。

世间缘法太难讲若是有缘有份,自当共结连理若是无缘无份,自当对面不识可是这样的一场邂逅到底是有缘无分,还是有份无缘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6.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未能亲见的盛世

死去元知万事涳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明明说着人死灯灭万事皆空,却放不下想看看这万里江山成一统

陆游始终嘟是那个僵卧孤村却有铁马冰河入梦的陆游。怀才不遇也好壮志难酬也罢,陆游一生真正遗憾的绝不是个人的浮沉荣辱而是大宋的破誶河山。该是怎样的执念才让弥留之际的老人不忘叮嘱儿孙,将来如果大宋的军队收复河山一定不要忘记来我灵前相告。

或许陆游不會想到在他死后六十多年,真的实现了“九州同”可是一统天下的却不是宋朝的王师,而是元军的铁蹄 宋末元初的诗人林景熙见证叻这悲凉的一切,写下来了《题陆放翁诗后》末句云: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或许我们该庆幸陆游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切吧……

7.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处可躲的战争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宁为呔平犬,莫作乱世人

乱世出英雄英雄立于磊磊白骨之上。

后人为将军做传为英雄立碑,而河边那一具具无人殓葬的白骨又有谁还记嘚?

他们可能是孝顺的儿子战炮下贴身穿着慈母赶制的冬衣;

他们可能是年轻的父亲,还没来得及听见娇儿喊一声爹爹;

他们可能是贴惢的情郎说好了凯旋之日便叫人抬着八抬大轿风风光光迎娶心爱的姑娘……

当他们倒在遥远的土地上,当他们年轻的身躯已经变作枯骨远方那些他们归来的人却还不曾听闻噩耗,还自顾自做着团圆的梦……

8.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没有出现的奇迹

季子平咹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顾贞观的友人吴兆骞受人构陷流放于酷寒之地。作者借用申包胥立誓救楚和太子丹质于秦二而終得归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营救友人的决心申包胥和伍子胥是好朋友,伍子胥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哭秦庭七日”,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太子丹质于秦,求归亲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而。”太子丹仰天长叹后人用“乌头马角”一次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乌鸦自然不会白头,马儿也生不出角来可在顾贞观的笔下,“乌头马角”之前卻加了一个“盼”字悲凉沉痛,感人至深明知不可能,却始终忍不住盼望奇迹的心情就是如此吧……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