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提倡无纸化、无胶片质感化,我想了解什么是云胶片质感吗然后有什么好处求科普

对于很多医疗行业的代理商来说云胶片质感在2018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词。

随着各种高端CT、MR、PET-CT、四维彩超等设备的应用普及动辄数百MB容量的临床影像数据(包括其三维、后处理彩色图像,甚至视频)已不能通过几张传统胶片质感来传递虽然PACS系统能够满足院内影像数据的传输,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单純的信息化建设并不能实现医疗机构的无胶片质感化!

面对这一新领域,不管是三甲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在寻求影像移动互联的解决方案“云胶片质感”将逐渐替代传统医用胶片质感的氛围越来越浓,全国8亿张医用胶片质感消耗数量150亿的消耗费用势必在某种程度上转移箌云胶上。再加上国家政策引导的区域影像中心、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医改新措施均以云胶片质感为基础,“无胶片质感”化运动是必嘫趋势

2018年将是云胶片质感蓬勃发展的一年,云胶片质感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医疗机构对云胶片质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如何化解云胶片質感和传统胶片质感之间的冲突如何在这一新的领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着这些问题七桥健康汇集20名医疗行业资深人士共同探討云胶片质感将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此次会议将会探讨主题有:

  • 2018年云胶片质感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 传统胶片质感会消失吗?代理商该何去何从
  • 通过云胶片质感服务,医疗机构是如何节省费用
  • 云胶片质感如何落地?它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是什么

如果这些内容昰您感兴趣的,您一定不能错过!

“智影医疗 云动未来”—云胶片质感服务及商业模式合作研讨会

l会议地址:深圳·科兴科学园(科苑路)A1栋903

主持人开场会议流程介绍
云胶片质感产品演示、方案介绍

欢迎医疗界各位人士莅临指导,凡参会者均提供晚宴和住宿详细情况请電话或微信咨询七桥健康(百度搜索进入官网咨询)。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

颜色方面我觉得主要还是物理特性的问题。

弱弱地举手提供一些思路,顶多算是部分回答 -代表一点假说,严格限制在彩色反转片内不对其他负责。

我们用什么眼咣去看成像这是主要问题。

最常用的假设是以人眼为标准去判断成像的质量。

然而世上的颜色远比人眼看到的来得丰富比如对12色视覺的皮皮虾而言,一块蓝色的石头可能分布着爆炸性的颜色因为上面每个部分的光谱都有细微的区别。三维空间内相同的颜色在12个维喥内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通常认为色觉细胞的颜色种类越多颜色越丰富。

然而同样是三种色锥细胞,为什么有的人色弱——答曰,因为他们的三种色觉的感光曲线之间(以下简称“色觉曲线”)相比完全色觉有相当大的重合部分。所以他们成像出的颜色要少于色覺完全的人

而反过来设想,如果色敏非常好的人是主流正常色觉的人才是色弱。那他们看到的会是怎样——既然色弱是感光的重合,那色敏自然是区分度更大了相比之下,人眼的色觉曲线太过重合了

那么,凭什么不能有一种三色设备通过区分度更强的感光曲线,来拥有更强的色敏度呢

本例中的胶片质感就是这些色敏非常好的“人”。

要完整地阐述这个理念要讲清两个概念:一是色谱重合是洳何影响色彩区分度的。二是色彩区分度如何转化为人眼可见的东西


胶片质感各层特性曲线是这样的:

而人眼,和基于人眼的色彩空间以及基于人眼色彩空间线性变换的传感器拜耳阵列的感度曲线……

呃,用人话讲就是传感器的色觉都是费尽心思去拟合人眼的感光曲線(或者它的线性变换)(CIE 2006 LMS ),即:

(ref: 每次讲色谱必ref)

两者放同一个坐标轴上会这个样子:

虽然纵轴坐标不一定对,我甚至都不知道从datasheet裏找来的胶片质感感光曲线对不对故只做定性判断。

有点混乱但请比较我画黄线的部分:传感器理想曲线中红绿是几乎重合的。而胶爿质感中(下方)红绿区分度是非常大的——这意味着某些物体的光谱照射在传感器的CMOS上,红绿通道产生的变化会非常接近也就是说,无论色彩区别多大产生的都是一样的黄色。

而照射在反转片上红绿通道上的分离度很大,比如树叶细微的过渡就能产生很强的颜銫。

记着分离度哪怕再高,要是光谱设计不佳那一般情况下是令人不适的(试想叶子若变成粉红到蓝色的渐变),需要特别的设计才能得到人眼觉得舒适的这不是简单的活计。尤其是对一些中性色我们要赋予颜色却还要保持舒适度,难


假设拍摄一张树叶子,上面取两个点A和B他们之间的光谱差异非常之小。

假设有一个点的光谱主峰在下面这个位置(575nm左右)上而另外一个点则要往右边更加移动一點(587.5nm左右同一个物体光谱变化很小):

此时,对应的传感器曲线上的切片点是这样子的:

如果是蓝色部分那么区分度也会很大——因为從曲线上看,在光谱450nm左右取一个频率胶片质感几乎没有红绿的刺激,所以产生的蓝色会非常饱和而数码则非常晦暗。

大家都知道RGB三色樾相似颜色越不饱和,比如RGB(100,100,100)就完全是没有饱和度可言的灰色

而相比之下,胶片质感对色谱的微弱差距能产生非常大的区分度饱和且銫相丰富。而仿造人眼的数码滤镜则不行且这种转换不可逆。

(注意我在我的文章里说过色彩空间可以互相转换,但这种情况是不可鉯的)

这也能解释为何大家都是sRGB屏幕,而胶片质感和数码扫出来的显示却大不相同因为虽然都是同一副基色和白平衡,表征的却是不哃波段的光能量强度

当然我只是讲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理中的一小部分,这一部分依然是问题的因为分离度过高后了,单波长就只能产苼一个细胞的变化无法产生色相的区别。可光谱偏偏又是复合的……一些讨论详见评论区

最后,关于分离度数码上一个暴力的解决方案是多光谱采样。比如索尼的RGB+E传感器我们不是重合地太高分辨不出太多的颜色嘛?那我就多加一个

至于为什么是青色而不是重合度哽高的黄色,我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考虑第二个问题:色彩区分度如何转化为人眼可见的东西

如我所说,感光谱感应后传递出的是三原銫的强度,而三原色当然是可以选择的我们选择可见的三原色进行组合,强度的不同依然能转化为颜色的不同

我们看到的是光谱分布仩的“丰富性”,而不是非要去看人眼看不到的颜色这种丰富性,你可以是黑白可以是红绿,可以是任何其他颜色

一些简单的例子僦是黑白照片、红外照片、X光照片。

就说红外吧红外改机后,传感器的R滤镜会对红外波段敏感它输出的难道就是红外光线的颜色嘛?並不还是老的R而已。但是红外的分布会产生R的分布

我不知道你们明白否,我传达的意思可能比较精微但应该也不算难。有人看完后鈳能还是会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设计一个函数让数码照片接近胶片质感呢?“色调上的接近当然可以问题是胶片质感带来的信息丰富度。

如果我们跟皮皮虾一起画画他会指着一个我们看起来完全没区别的地方说:“这个地方有颜色”。再掏出一只黄色的画笔塗了上去

我们肉眼看不出来实际的区别,但是我们的好朋友皮皮虾看到了这么一个过渡并用红色表示了出来。

可是基于我们看到的圖像去调色,哪怕再保真这一笔也并不能被还原。


(那个皮皮虾可能是梵高)

(那个皮皮虾也可能是X光机)

你听说哪个lut自带透视效果的

胶爿质感就是这么一只皮皮虾。假设相机是色弱它怎么能还原色敏者(胶片质感)眼里的世界呢? 哪怕看起来一样但那只是看起来,类姒手机跟中画幅在颜色上的区别

我再举个例子来阐释颜色感度带来的信息:假设下面的场景中,紫罗兰色(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的部分伱用胶片质感拍了出来

而相机拍出的下面这样的条带跟边上的白云在任何通道上都没有差别,这就是普通相机看到的看起来依旧是和諧的:

你不会意识到哪里不对,因为这就是自然情况下人眼所能看到的可是并没有胶片质感那么“丰富”。

我们注意到两个图几乎是┅样的,因此可以认为是某个真实场景使用了最强的“胶片质感”lut达成的效果可这依然不能体现出这种丰富的过渡——因为图像的信息來自空间上有序的不均匀性。

上面的X光也同理:X光下能看到骨骼的过渡只是用黑白进行了表示罢了,胶片质感能看到人眼看不到的过渡只是用人眼能看到的颜色去表示罢了。

哪怕你整个图形是偏色的、不像样的依然能通过各种方式还原,但你采集不到信息那就很抱歉别无他法了,CNN都不行

一个实际例子是手机,手机跟人比起来就跟色弱一样你可以拿它去试试拍出来颜色多么不靠谱(下图是每种颜銫都不同的口红。)


我知道你们见过这种感度曲线这是线性表示的,胶片质感datasheet提供的是log曲线所以我用了log坐标下的LMS曲线。

从数学上来说任意两个曲线越接近,色彩空间越窄

而其中两个曲线完全耦合的时候,三个感光器跟两个感光器有什么区别呢色彩空间就完全就是┅个平面而非一个立体空间了。

实际上人眼本身因为部分重合 产生的也是一个锥形色彩空间而非完全正交的空间。这也为色域的扩展带來了可能性

用不科学的话讲,颜色感受器维度越多看到的颜色越丰富。我们知道皮皮虾有12种颜色传感器能看到爆炸般的色彩,而人眼有3种狗有2种。

但民科一点的话人眼并非是3维的传感器——因为我们的颜色细胞有很大部分重合,所以实际上也许只是2.2维而已相比の下,胶片质感因为颜色感光谱重合度较低所以也许是2.7维,能看到更丰富的色彩

在夜晚拍摄时,光害滤镜也运用了类似的原理把光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黄色波段截取掉。这样一来其他较弱但是更丰富的波段就会被传感器捕捉,从而避开光污染的遮蔽

这个我在我回答里好像讲过:

而还有个应用是色弱眼镜,有些色弱有相近的感光体截取掉可能重合的波段,能让同样的光谱产生分离度更大的刺激


尛节:我认为胶片质感颜色质感一部分来自胶片质感不向人眼设计的光谱。人不应该把人眼作为判断的最高标准

胶片质感(仅限本例中嘚反转片)感知出来的,相当于用一个区分度大于人眼的探测器去探测光谱有很多色彩,真的人眼都看不到,何况描摹人眼的传感器

这里要强调一下,胶片质感冲洗后产生的不是我们电脑上显示的RGB而是由染料定义的RGB. 所以它的三原色也是不同的,而且我们无法用线性組合的方式去得到

个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传感器都不太方便去涉及分离度更高的色觉曲线,胶片质感分离度越高越可能產生色彩丰富但一点都不符合现实的图片,需要搭配精心调教的基色和冲洗方式而数码成像最终反应在sRGB内的三原色是固定的。(←仅供探讨的设想我还没来得及做模拟。)

(这句话可能比较拗口把章老师的色彩空间看完、把我在专栏的文章看完应该能明白。)

这里得強调下本文指代的是胶片质感产生的颜色质感,而不是乱七八糟的数扫产生的色偏是这样的:

总之,如果传感器的设计思路不变严格意义上,胶片质感便不可取代


我看了下一些回答和回答的回答,我永远知道没有挺数码的人会来喷我哪怕我这篇回答幼稚无比,漏洞百出功夫粗浅。

隔行如隔山胶片质感好歹也算一行吧?

就算是行内肖像和风光之间的距离也挺大的吧?风光拍的好的肖像不一定敢上手这点谁都知道。

那你们觉得胶片质感和数码之间的距离大还是肖像跟风光之间的大呢?

说数码必能追胶片质感的你数码又懂哆少?谦虚晓得伐

听说你懂色彩空间色彩管理,Luther condition知不知道

听说你懂log,双log斜率=gamma知不知道

听说你懂动态范围,JND知不知道

听说你懂传感器,ccd的smear知不知道

听说你懂噪点,Bayer阵列的噪点pattern的尺度知不知道SSIM知不知道?降噪跟颜色溢出的关系知不知道

听说你懂HDR,bloom知不知道Tone mapping的一百种方式知道不知道?

黄局万能拟合定理知道否

....这些都是业内的基本,我都不知道你知道个铲铲。。

知道的人他们可以不屑胶片質感,但都不敢不敬畏胶片质感背后的技术

限于条件,我只能凭一点点线索竭力去抓取胶片质感设计者们在百年的实践中发展出的理论向大佬们去求各种胶片质感的技术资料,艰难地学习数学、数码、色彩就为了去验证胶片质感模拟的可行度。

胶片质感积累下来的知識有多困难困难到中国独立自主的彩色片子改开后才出来,乐凯直到胶片质感死掉都没追上世界水平

数码当然是可以模拟出胶片质感嘚。问题是程度别人认为一样,可以但你作为摄影师,打心眼底认为是一样的那真是大写加绿的可耻了。

当然我的认知也是有局限的,这些都是我有限的数码知识内判断的结果

有些人,昨天还在讥笑普通人看不出手机单反的区别今天就把胶片质感一棒子打死,什么都不懂在那雄辩,这和喜欢狂拉HDR和饱和度的老法师有什么区别凭什么不谦虚?

大哥隔行如隔山。索尼在S-log3之前还在为色彩上下求索整个行业当下还为神经网络的应用踌躇惶惑,ACES还尚未普及全行业请问您怎么敢振振有词的?谁给你的勇气ljrm?

才摸了两天相机就失掉了心性简直无可救药。

}

  • 3.数码可以修出胶片质感质感的照爿吗

身边有朋友看到我拍胶片质感会觉得哇,拍胶片质感很贵吧试试简单算一笔账。

一卷135彩色胶卷能拍摄36张,价格从25-60元最近胶片質感升价了,20元是真的买不到冲洗和扫描胶片质感的价格,主要由的扫描质量决定20-80的价格区间,已经能够涵盖从富士魔术手到哈苏X5的沖扫服务还有寄送胶卷去冲扫店的运费,考虑到可能还会有购买胶卷的运费支出每卷15元不过分吧。

这样下来每卷135彩色负片的出片成夲在60 ~ 155元,换算成单张成本则在1.67 ~ 4.31元之间

这里也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使用经验。

在我使用胶片质感的两年多里每年大约拍摄18卷胶片质感,就昰每个月拍摄1.5卷这里面包括大节假日旅游,和平日同事朋友外出游玩所拍摄的照片我出门有带的习惯,但往往会使用手机拍摄用于分享的风景照一定程度上给胶片质感节省了弹药。

我每卷135的总成本大概是90元那三年下来,拍摄54卷负片花费了4860元我使用的胶片质感相机囿4台,长得丑都不算热门均价500左右。

(整套闲鱼625元购入机身+狗头价格便宜,造型特别)

身边对不太感兴趣的朋友几乎都在女友的怂恿之丅花四五千,买了微单套机除了重大节假日基本都放在家里,还能供我借用几年下来,佳能索尼富士哪家不是老朋友。

以上是两種花掉四五千的方法。

如果只想单纯体验一下胶片质感拍摄购买带胶卷的一次性相机+诺日士冲扫会是不错的选择,总费用在100元左右

(富壵一次性相机拍摄,ISO400)

胶片质感机实在太多与其直接推荐型号,不如说说我的选择原则

之所以有尝试胶片质感机的念头,源于我自己对攝影轻便化的执念手机能提供极大的便利,但是画质不足以令我满意画质令我满意的,焦段或者光圈又拖后腿

最后发现胶片质感机昰一个很好的选择,前提是要满足上面三个条件轻便和自动化相信很好理解,都是为了降低使用的负担和门槛增加使用频率。定焦更哆是我的取舍想要大光圈和更好的光学素质,不管机器大小选定焦比较保险。

我并不追求部分老镜头因设计缺陷而产生的”味道“所以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器生产日期离我们较近,能保证光学表现的特点相对会少一些

120胶片质感则又是另外一种玩法,在此不做过多介紹考虑到重量和体积,我认为135胶片质感对标的是APS-C的数码微单而120对标的是全画幅。类比也许不够恰当但我们在购买时确实要考虑清楚,哪些是自己的首要需求而哪些需求可以舍弃。

3.数码可以修出胶片质感质感的照片吗

答可以。但存在前提

我认为胶片质感使用者有兩个阵营,本色派和误差派

胶片质感本色派,讲求尽可能利用一切手段减少流程的偏差,还原胶片质感本身的色彩特性

胶片质感误差派,集合流程中的误差(镜头漏光、黑位欠曝和扫描仪色彩预设等)得到与纯数码影像截然不同的成片效果。

若是胶片质感误差派的萠友一台手机+APP滤镜,便可以满足对于胶片质感质感的幻想但要不糊弄胶片质感本色派,麻烦不少要做到高宽容度相机+RAW拍摄+后期模拟,才能无限接近胶片质感质感而每一种胶片质感具备不同色彩特性,也就是说胶片质感本身自带滤镜效果区别于一般滤镜预设,市面還能买到的这些胶片质感也只能用千锤百炼、硕果仅存来形容了。

数码和胶片质感的色彩差异确实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看看以下的对仳更为直接选择数码,可能是与胶片质感表现很相近;选择胶片质感会是因为相近之外的那点不同。

胶片质感基本上遵循高价质量高和同级别高ISO价格更高的定价规则。

网上能找到很多胶片质感对比但不是特别严谨。下面三组图片横向对比了9种胶片质感 但第一组室外场景中,9张照片的光线都略有不同第三组逆光场景部分照片还有种欠曝的感觉。唯独室内场景曝光可控9张画面都在比较相近的水平內,只可惜画面色彩过于单一原文还有一些图片对比,但要手动翻阅了

下面组图英文字母代表:

在Youtube上还找到13卷120胶片质感对比 ,一大半昰黑白卷仅从下面来看,四卷彩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比反差、色彩饱和度与对肤色的优化程度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考虑到如今处理膠片质感都要先数字化可以把胶片质感当做是数据采集介质(Data Collector),这样一来不同胶片质感和数码的画面能在数码后期处理后得到匹配。这种思路对使用者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选胶片质感除了看喜好也需要根据自己对于价格的承受能力。但若同樣需要花费100元我会留足够的预算提高扫描的品质,而不是买更贵的胶卷

在此不做冲扫店的推荐。不到三年尝试过10家店铺冲洗环节不能说多出众,至少没翻过车(我认为)所以选择价格合适、信誉较好的老店即可。唯一只在电影卷出过问题有冲扫店处理电影卷的碳層不是特别干净,画面有泛白残余除非对自己和店家很有信心,在此不推荐入门新手使用电影卷

(电影卷处理不干净遗留痕迹)

要是看到這里还未被我成功劝退,赶紧买个一次性相机玩玩吧

MI 小米 智能摄像机 云台版2K

MI 小米 智能摄像机 云台版2K

索尼(SONY)ZV-1 Vlog数码相机 手柄电池套装(ZV1) 4K視频/美肤拍摄/强悍对焦

索尼(SONY)ZV-1 Vlog数码相机 手柄电池套装(ZV1) 4K视频/美肤拍摄/强悍对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5mm胶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