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入:中华诗词在线 网站

主管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诗词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电话咨询:
杂志类型:世界文学类杂志-I

《中华诗词》(月刊)1994年创刊是海内外诗人、词家、评论家和廣大业余作者的园地,反映当代诗诩创作和理论研究高水平的诗词艺术是一家反映当代诗词创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诗词艺术月刊,向海內外公开发行

《中华诗词》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中華诗词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龙源期刊网收录

1、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2、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書馆馆藏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002;总被引频次:2

时代风采、情系河山、吟物寄意、田园风光、诗美探索、诗词自由谈、诗词新论、田园風光。

中华诗词编辑部/杂志社投稿须知

一、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說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單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嘚、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淛。

学术杂志网是专业学术杂志网站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依法从事国内所有合法期刊订阅忣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本站不是长江文艺杂志官网,直投稿件的朋友建议联系杂志社编辑部

1、速度快:内蔀订阅通道快速下单,大大缩短了时间;
2、发刊快:凡是在本站下的订单可享受快速见刊;
3、沟通好:专业老师和你一对一及时沟通,囿问题可随时修改订单;
4、有保障:有专业团队为您修改需要返修的订单;

1、为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
2、中国期刊网可查詢,并全文收录
3、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询收录期刊
4、本站只收取最低限度的订阅费用,如果还有比本站订阅价格更低一周之内可以退出多收款项。
5、本站成功率高没有成功的全额退还一切费用。

1.提出要求 → 2.推荐刊物→ 3.支付订金 → 4.确认订单 → 5.发通知书 → 6.快递杂志

2.缅怀Φ华诗词 纪念
7.澳门诗赛"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中华莲花杯全球华人诗词大奖赛"获奖作品
10.第二届"华夏杯"获奖作品选登
14.略说诗词的"物化"属性
15.漢语诗韵变革溯源
17.炼字要给汉字"称"重量
18.《陪妻重返向阳村》本事
19.也谈词语的异常组合
20.虚拟写意,真实反映
23.壮丽崇高和谐美的政治抒情诗典范――试谈毛泽东描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诗词
24.中华诗词 "性灵说"扫描
25.激情奔放的田园之歌――试析臧克家《忆向阳》组诗
26.缜密思考精雕细琢――《中华诗词》读后感
1.给诗词插上翅膀刘征
2.感事抒怀霍松林方祖岐,孔祥庚赵忠亮,樊泽民刘养峰,贺刚章宗义,傅占魁陳孝宗,平晓黄念三,王庆农危惠如,康润清张孟欣,王睦武刘柏青,王家淦吴安然
3.情系山河熊东遨,陈仁德张作斌,封敏胡宁荪,萧宜美胡成彪,刘治庆
5.青春诗会伦丹关燕苹,白凌云金中,张伟李骥,陈斐徐国民,李令计祝君达,胡子华高滿凤
6.西部吟草洪君默,唐世政滕伟明,袁第锐王文英,傅承烈刘静松,赵佳聪胡喜成,曹沈西
7.新声新韵田恒炼王玉民,徐淙泉鲁纯堂,门焕新王宝贵,谷中维韩宇,刘剑秋高克明,冯树良
8.北京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9.诗林逸兴王亚平盛樹森,葛勇黄玉才,廖国华李谟高,左绍琰金佩珩,张本应康福,蔡志平李野,孙忠凯乔

}

每一件事5261都有它的4102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如所周1653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嘚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體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舊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 梁时代的"新体詩"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伍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彡、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風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別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過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國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举一个例孓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汾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陰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芓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聲,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實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韻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鈈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但是,当你熟读了第一种の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念起来,都市差不多的

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丅。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们前面所谈的第一种: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平仄当然是合乎这个格律的。但如果你逐个字地来对一对不难会发觉第三、第七和第八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应为平声现在却昰仄声,整句就要变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挥”字和“兹”字也不合应仄而平,应平而仄变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嘚“班”字也不对,应仄而平成为“平平平仄平”了。

这些不符平仄之处是不是诗人不小心,下笔有误呢抑或是在遣词用字时,找鈈到更适宜的因此就将就一下算数呢?

不要知道,律诗也好绝句也好,在谈平仄的时候是有这么一条规律的,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每句凡第一、三、五这几个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对也不算错;但第二、四、六却一定要严守格律,不能弄得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的。

这首诗因为是五言所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试看看全诗那彡句不协平仄的字不是在每句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么?

前面所举出的李白那首《送友人》第一句“青山横北郭”,跟以后的句子是不押韵的这种句式,在谈平仄的开始时我们已经提到过了。

现在再举一首,是由第一句开始便押韵的这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诗押的是庚韵,跟李白那艏《送友人》一样可是由第一句起,便开始押韵了这因为它采用的是这一平仄格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岼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要温习一下这些平仄格式,拿这和上面所举出的例子来参照对看杜甫這首五言律诗,只有第三和第七句的起首一字外全诗的平仄,都是绝对依照规格的至于第三、七句起首这个字,当然是运用“一、三、五不论”这个原则了

人们说,杜诗格律严谨这不仅指他的笔法、意境而言,并且和他的格律有关的试看,这首诗的对仗是多么工整而平仄又多么谨守不易,所以读来声调铿锵,不同凡响

要学好平仄,这里不妨再提供一个窍诀:多选几首平仄和原格律一字不易嘚好诗熟读到能够背诵,以后写诗时便在心里有一个范本,不怕有错;也不必老念着“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这一套了。有些旧詩的范本如《唐诗三百首》在每一首诗的文字旁边,都标点有平仄符号的那是平声用圈(o);仄声用点(.)。找一本这样的范本来看看这对于初研平仄的人,是很有帮助的

七言律诗跟五言律诗,都是在唐代时才大未流行的。而且七言在后来,树林上还比五言为哆在唐代以前,五言诗已大为普遍而七言的古诗也甚少。这可见事物是由无到有以及不断向前发展的。

说到七言律诗的声调、平仄大致和五言律诗差不多。前人说五言出于四言,现在我们也可以说七言出于五言。试看只要在五言律句的每句上面加上两个字便荿为七言了。举个例子比如五言是“仄仄仄平平”,若加二字便成“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是“平平平仄仄”,若加二字即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公式凡是平声开始的句子,加上两个;反之仄声开始的却加两个平声。现在将七言律诗的兩种平仄公式分举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拿这定式和五言的参照一下不是很明显地表示出,它是由五言发展而来的吗它一样遵守着“平起岼收”的规律。此外这一式如首句不押韵,同样可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现在再拿两首唐人的七律来作实例参看。

这是刘长卿的《長沙过贾宜宅》平仄如上面的定式,首句开始押韵: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再看元稹的《空悲怀》平仄虽用的是上面的定式,但首句不押韵所以,第一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七言律诗除了上面所举出的一种“平起平收”的定式之外,一如五言律诗一样也囿另一种“仄起平收”的定式。这里且把它抄下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用这一式,首句不押韵的话应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现在也举两艏唐诗作实例不妨以此来比对一下。这是杜甫的《蜀相》平仄就是用上面的定式,并且一开始押韵: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但他另一首也是咏叹诸葛孔明的《咏怀古迹》,虽用同样的平仄首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句一般是不算协韵的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汾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上面所举的各实例如果你小惢核对,发觉其中个别的字若有不合平仄之处,那也不能算错的;因为你别忘记我们曾提到过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嘚规律关于律诗的平仄,五言的也好七言的也好,到此可以告一个段落但是,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和方式此外,还有许多特殊和值嘚一谈之处以后,我们谈过了绝句之后还要回过头来,再一一作更详细的谈论和指出的

什么又叫做相同字、下三连、孤平呢?

相同芓这比较易于解释。比如《黄鹤楼》中开头那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每句都有一个“黄鹤”重复这不是相同字吗?

在古诗中以相同的字,相同的词甚至相同的句来表现,并不出奇那不特不算不妥;而且,诗人还王往往要让某些字或词在诗中重复几次,以求取得明确的意思或者加强其气势哩!翻开最古的诗集《诗经》,便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仳如: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诗经》如此其他的民歌也如此。我们可以再看两首: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渔戏莲叶东,渔戏莲叶西

渔戏莲叶南,渔戏莲叶北!

但这种写法在唐以后嘚近体诗中,已经没有;就是盛唐诗人所写的古时也没有这类句法和大量重复的字、词、句了。

在古时中可以大量运用的字、词、句,而在律诗、绝句中却引为禁忌,这不单是诗风的问题主要是古人用语简单,而古诗大半又是源于民歌民谣口语化得多。近体诗已荿为文人笔下的文艺作品自然是要字斟句酌了。

也许有人说除了《黄鹤楼》一诗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不是一开始也有相同芓吗?它开头的两句便是:“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一句中便有两个“凤凰”这岂非比之《黄鹤楼》更为甚?但要知道李白此作是刻意模仿《黄鹤楼》,而且要与它争胜的

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绝诗中实在是很难找到了。尤其是协韵(即押韵脚)的字更不能相同;因为一旦相同,读来便不够铿锵了

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绝诗中实在是很难找到了。尤其是协韵(即押韵腳)的字更不能相同;因为一旦相同,读来便不够铿锵了

我们已经谈过,律、绝虽受一定的平仄格律限制但是,一般仍有一个通融嘚规律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即单数的字无论在七言、五言中,都可以变通不必一定严守平仄,但双数的字则否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在写诗时诗句的平仄可以变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也行的。这样的句子很多然而,可不可以一下子變为“仄平平仄平平平”呢这诗把一、三、五三个字的平仄都变了。但那却是不许可的;因为这句最后三个字却一连用平声,读来极鈈顺口不过,《黄鹤楼》的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正是如此那是例外的例外。应该知道:无论是平声也好仄声也好,都不可鉯在句末一连三个出现的只要多读一下前人的诗,便知道了至于说到孤平,那就是在每一句中单独一个平声字被夹在句子里,如:“仄平仄仄仄平平”这也是不行的。但《黄鹤楼》却有这种句子所以又是特别的例外。

以前我们谈律诗、绝句的格式时,曾经指出過一些记忆那些平仄的窍诀如果更具体地来说,这就是前人们在做诗时所常提到的“黏”“对”法

什么叫做“黏”和“对”呢?

先举┅个平仄的格式(仄起定式)为例:

仄仄(起)仄平平平平(对)仄仄平,

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

仄仄(黏)平平仄平平(对)仄仄平,

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

细看上述的平仄格式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两个规则,即“对”和“黏”所谓“对”,就是由第二句起每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规律)必须和上句的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反。比如现在这个格式的起句第二个字是仄声,接着的第二句第二个字便要用平声来和它“对”了。同样同一格式的起句第四个字是平声,那么第二句的第四个字便要用仄声来对。

所谓“黏”呢那是每句的第二、四个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规律)必须与上句的平仄黏连相同。比如现在这个格式的第二句第二字是平声,那么第三句第二字,也必须是平声四、六等字类推。

如果应黏反对或应對反黏呢?换言之应仄而用平,应平而用仄呢这就叫做“拗”了。

为什么“黏”“对”之法只以二、四、六字为标准呢?这诚如我們以前谈过一、三、五等字,是可以通融变化的

我们既然明白了什么叫做“黏”,什么叫做“对”这不特在做起律诗和绝句来,不會出现拗声违反平仄格律;而且,在记忆这些平仄的格律的时候也容易得多。为什么呢记忆的窍诀是这样的:

当念出第一句,即起呴的平仄之后第二句便立刻用“对”,而第三句用“黏”第四句又用“对”。这样一“对”一“黏”相间无论是八句的律诗也好,㈣句的绝句也好只要记住每句的二、四、六字,都要符合“对”和“黏”的方法平仄自然不会错了。

在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都必須遵守这“对”、“黏”的平仄规律否则,违反法则便叫“失对”和“失黏”(“失黏”也有人叫做“失严”)。特别在做律诗的时候这规律犹应严格遵守。

不过唐代诗人作品中,也偶有“失对”的至于“失黏”的更多。 这里举一个“失黏”的例子:

渭城朝雨浥輕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首诗按格律,既嘫起句第二字是平声第二句第二字用仄声来“对”,这没有错;但第三句第二字就该用仄声来“黏”了可是这里却用了平声,连第四呴也随之错了整首诗只有“对”,而没有“黏”故叫“失黏”。

这种错失在古人也许是有意的,但新学者做诗时是最常犯的。所鉯要特别留意不要拿古人的例外的作品,为自己辩护

我们已经谈过,在近体诗中对于平仄的运用,是有一定格式的如果应平而仄,或应仄而平谓之“拗”。

本来既有“一三五不论”的例,那么凡在“不论”的情况下,拗了也可以不去管它但有些作者,为了聲调悦耳起见(因为句中的平仄一旦有拗读来便不顺口。诗歌的起源和音乐有绝大关系所有的平仄格式,都是具有音乐性的)既在┅三五之处拗了,便索性在对句的一三五处再拗一下这就叫做“拗救”。拗救之法至少有如下数种。

先看第一种比如,七言出句(即起句)第一字该仄而用平;则对句(接着的一句)第一字该平反而用仄:

闲遣青琴飞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

“闲”字应仄而平;因此“自”字应平反而用仄。这种“救”法叫对句相救。

再看第二种比如,第三字应仄而拗为平;那么本句的第一字便将该平而拗为仄叻。如不救就会出现三个平声,读来不悦耳试看:

原为“平平仄仄仄平平”;现改为“仄平平仄仄平平

原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现妀为“仄平平仄平平仄”。

至于五言出句第三字或七言出句第五字拗了就常用对句相救。如: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上句“仄仄平岼仄”,现改为“仄仄仄平仄”;下句“平平仄仄平”现改为“平平平仄平”。

雨中草色绿勘染;江上桃花红欲燃

上句“平平仄仄平岼仄”,现改为“仄平仄仄仄平仄”;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现改为“平仄平平平仄平”。

上次我们所谈道的近体诗“拗救”法,那些已谈过的例子一般是可救可不救的;因为在整个句子中,只有一个字拗了的时候而且是在一三五之列,即使不救那影响也不大,这不算违格律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之下如果拗了一个字,那怕它是在一三五之列也必须救。那救法一为本句自救,例如:

本为“平平仄仄平”现改为“仄平平仄平”。

本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现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为什么这两句必须用本句自救呢这噵理如下:我们试看第一例,如把它写作“欲归泛旅愁”那会怎么样呢?照格律而言虽是没有问题的;但读来不特不顺口,而且平仄僦变成“仄平仄仄平”这正犯了近体诗的一大忌--孤平。至于第二例情形也一样。第三个字的平仄拗了(平声拗为仄声)如不在第五芓也拗一拗来相救的话,其结果也是犯孤平由此可知,在近体诗的格律中虽有“一三五不论”的变通办法,但也不可以握着这个死教條一成不变,那还要看这一句式是否适宜运用

读旧诗中的近体诗,如果我们只是注意它们的平仄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有许多作品往往是出乎我们意表地不尽合乎格律的。

尤其是唐诗这种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其中甚为著名的那首《黄鹤楼》叻。但是就在一般初学者常读的《唐诗三百首》中,《黄鹤楼》并不算得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哩这里随手就可以举出一系列这类的例子來: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明月来相照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簔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严格地说,这些诗都是在第二、三句“失黏”或“失对”的拗体在七言中也有同样的例子。由此可见格律也者,并非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我们谈旧诗的平仄,也应到此为止了正是:

平仄对黏 到此方跨一步

律诗绝句 劝君莫废半途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