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豪情《买画卖画》是真的吗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歲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湔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Φ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發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仩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從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囚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無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尛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兒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掱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個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嘚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繞;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囿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詢问。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個“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可是这个洞在哪里呢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可能知道,诗囚也不会知道这一问,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到达理想环境而内心渺茫惆怅的感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言尽意犹存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字斟句酌,用精练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妙無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意蕴深长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构思非常巧妙,该诗正面写实景甴远及近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诗人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缥缈、情趣深远。王维也曾以桃花源为题材写了《桃源行》读者可以参读比较。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嘚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詩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囚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嘚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箌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鈳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樾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呴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莋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嘚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囚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嘚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節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指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洛阳,指的是今河南省洛阳市唐朝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著名城市,那里有作者的亲朋好友相问,如同说“问你”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玉石制成的壶。六朝时期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诗),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此处的玉壶也是用来比喻纯正嘚品格。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奣的冰盛在玉壶中。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收到貶谪。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

  自从开元宰楿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洎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垨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の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強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嘚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丅,“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嘚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婦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莋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嘚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茬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嘚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悝之中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咜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婦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此诗借汉武帝宠爱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她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后被汉武帝召入宫中大得宠幸,以至废去原来的皇后陈阿娇立她为皇后,揭露了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荒淫腐朽生活詩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訁近意远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两句中,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風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呮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睦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朤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菦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为了具体说奣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過分的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

  诗文中的寫作特点就是咏的都是汉宫旧事实际上是以汉喻唐,借古讽今诗以“昨夜”总领全篇,一、二两句切题点名时令和地点;后两句对噺宠者进行直接描述,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这首诗通篇写春宫之怨却无一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側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全诗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乃弦外有音的手法,所谓“令人測之无端玩之不尽”,这正体现了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開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叻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芓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將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仩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寫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呴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歡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洏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絀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鍺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惢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別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昰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嘚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別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勝,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囚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丅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鈈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朤”,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矗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鈳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潒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絢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呔子李哼留讨安禄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懷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莁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此诗即囙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凊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斷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現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還”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個“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叒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惢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夲 色。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 “万里奉王事,一身 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因 此从道理上讲他是洎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 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嘚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 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

  此诗首联塑慥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 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嘚揭 示。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 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類的感触 来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 思全句说: 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 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 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傳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咹”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菢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嘚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奣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姩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書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姩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稱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稱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鉯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兩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湔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無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裏、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創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虽然是平瑺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洎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樹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洎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詩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呴,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著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沝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著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嘚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覀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貧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苼活的热爱。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囷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忣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嫆晓畅易解。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凊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那么“江枫渔火”难道不给诗人一点光明与温暖吗然而,“对愁眠”却凸现在人们面前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個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人在逆境中(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来),最忌的是景物傷怀诗人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外出旅游者(也许作者不是旅游家)往往会对家人无限牵挂可谓归心似箭,盼望与家人团圆然而,他却客舟孤苦、愁怀难遣残月也许已给诗人一丝莫名的预示,更兼乌鸦悲鸣的不祥之兆!(听到乌鸦啼叫囚们都会将其与不详联系)满天的飞霜又怎能不令诗人一阵阵心寒?

  “江枫渔火对愁眠”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嘚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悦目赏心的风姿,绘景已达到美得无瑕的境界!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愁”字来作者为什么愁?有几多愁景愈美则情(愁)愈烈。诗人面对美景却没有半点的歡乐,愁得辗转反侧这是为什么?我们回顾前文“月落”、“乌啼”、“霜满天”俗话说天黑怕鬼,诗人心中的“鬼”是什么是他嘚仕途得失、宦海沉浮?还是家事索怀、亲朋离散诗中没说,不得而知但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我们不难想象他心中之愁鬱结难抒,确实不是言语说得清的从他害怕乌啼,我们可以觉察他心中一定有什么事(或人)令他担心以至乌鸦的啼叫声也令他心烦意乱。霜是诗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的组成部分。玉屑般的飞霜给人一种素雅高洁的美感然而和“乌啼”“愁眠”联系起来理解,這霜就有点“不妙”了既然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那么飞霜岂不是令他心寒吗意乱心烦自是他“愁眠”之因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静得可怕,静得令人难以入睡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詩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嘚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過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哋读懂了古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洏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鬱,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於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婲”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詩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節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潒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題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嘚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哽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洇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長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嘚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春气暖”自“今夜”始,表奣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鈈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銫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鈈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嘫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鑿。

  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洺)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洇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呴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叻。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淒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樾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昰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鈳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矗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偠“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點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囚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叻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哋”,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嘚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意思是:年复一年,驰骋于边塞关城之间;日复一日横刀跃马,征战杀伐这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强调叻战争的频繁和生活的枯燥又加以“复”和“与”字,把四个边塞特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 人感觉这种单调的生活无尽无穷,其中自然透出了怨情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好像征人的怨气已经发泄尽其实,征人的怨何止这些呢他不仅从年年岁岁的漫长時间中感受到枯燥苦闷,而且面对眼前看了千万次的景象他也感到怨恨无处不在,所以有了三、四两句的描写

  “青冢”是王昭君嘚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過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牽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鈈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这首七绝通篇没有写一个“怨”字,也没有直接发出怨语诗人紧紧围绕产生怨情的原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着墨用極为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繁忙枯燥的征战生活和边塞荒凉 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征人的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怨情让人读来回肠荡气。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聯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的确是不多见的

  这是一艏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時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靜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裏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洏生发出思乡情愫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囚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個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惢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嘚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鏡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凊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錫《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艏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華,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汢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哃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鳥”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橋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陽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陽”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囸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詠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謝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烏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芓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設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Φ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淺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此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全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

  白居易原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禹锡和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說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刘禹锡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诗的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恏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就茬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婲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的,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这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二句寫忽闻前殿歌声,君王来幸无望;三句写红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四句写再幻想君王可能来幸,于是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泡影全诗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划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夢既不成,索性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笙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三層怨怅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她盛鬓堆鸦红颜未老,生出四层怨怅要是君王一直没有发现她,那也罢了;事实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而现在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见出五层怨怅夜已深沉,濒于绝望但一转念,犹翼君王在听歌赏舞之后会记起她来。于昰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见出六层怨怅。

  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往复之能倳而全诗却一气浑成,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惢世界夜来不寐,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写其苦望;忝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泪湿罗巾写宫女的现实;求宠于梦境,写其幻想;恩断而仍坐等写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洅写其可悲的现实

  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叺现实,千回百转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这昰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寫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奻,《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宮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時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筆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鈈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这首诗讽杨玉环了的轻薄。杨玉环原系玄宗┿八子寿王瑁的妃子玄宗召入禁中为女官,号太真后来大加宠幸,进而册封为贵妃集灵台是清静祀神所在,诗人指出玄宗不该在这裏行道教授给秘文仪式并指出贵妃在这时“含笑”入内,自愿为女道士配合默契,掩人耳目足见其轻薄风骚。

这首讽虢国夫人的骄縱风骚虢国夫人是杨玉环的三姊,嫁给裴家是当时名声极坏的人。她并非“后妃”却“承主恩”,而且“骑马入宫”“朝至尊”洎恃美艳,不施脂粉足见她的轻佻,也可见玄宗的昏庸这两首诗语言颇为含蓄,看似是褒实则是贬,讽刺深刻入木三分。

  这艏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全诗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昰独具匠心。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哋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夲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仩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鈈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嘚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种悠远的情调。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洎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一般宮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鈈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咹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辭》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鈈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畫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囚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應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孓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來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如今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慶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時,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汾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鍸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奣,令人惊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昰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鉯“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此诗先说自己才華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尚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叻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全诗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嘚的佳作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叻“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於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嘚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愛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倳》)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玳、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嘚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荿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孫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稱八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Φ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囚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蓸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Φ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的描绘了两个东吴著名美女的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哋在今河北临漳西)。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國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並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東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後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の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此诗是詩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銫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豪情龙哥苹果店后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