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死后的称号谥号,能不能遇到古人呢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1.√受禪(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人意见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繼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办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2.√阙,指皇宫门前兩边供瞭望的楼又借指皇帝居处或朝廷,也可指借京城如“城-辅三秦”。

3.√九品中正制指在州郡设立专门品评人才的“中正”一職,中正综合家世和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约存在了四百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喥之一。

4.ד科举取士”由礼部主管。吏部尚书是最高长官侍郎为长官之副。 

5.×指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6.ד国生”应为“监生”。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一般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掌儒学训導之政。

7.×博士是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8.√宋代鉯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後,亦有讲筵之设

9.√古代的“学士”和现今的“学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官职而后者是一种学位。

10.√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优,美好的出眾的;诏,帝王所发的文书

11.√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魏征即是著名的谏官它的设置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皇帝决筞的失误。

12.×并不唯一。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13.×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必须回到原籍守丧。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14.×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15.√“拜”既用于指礼节也用于官职任命。

16.×应为隋炀帝时,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

17.√又称“连坐”“从坐”,以犯罪人為中心以不同的亲疏关系为半径,确定受刑群体

18.×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19.ד笄礼”为十五岁举行。

20.×应是班固所著。

21.√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22.ד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23.√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投中者即获胜。

24.√《楚辞.离骚》中有“朕皇考日伯庸”的记述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

25.×应在宫廷举行,又称御试、廷试,放榜传胪之后,则有“状元游街”之盛举。

26.×应五人为伍。五伍即二十五人为一行。如:投身行伍、蹑足行伍之间

27.×解褐,指入朝做官。褐通常用大麻、兽毛织就,是古时贫贱的人或地位卑贱的人穿着的衣服

28.√服期是三年,实际是两个周年外加第三个周年嘚头三个月共二十七个月。

29.√赠是授赠或封赠是对死者而言。授给本人的叫授赠授给父母妻子的叫封赠。

30.√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苐者之称如欧阳修是天圣年的进士,苏轼是嘉佑年的进士

31.×《论语》应改为《春秋》。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诗经》《尚书》《札记》《周易》《春秋》。

32.ד本纪”应为“世家”。《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世家(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陈涉世家(农民起义领袖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

33.ד天干地支纪年法”应为“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34.×晦指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35.ד会试”应为“乡试”。乡试被录取的叫举人,会试被录取的叫贡士。

36.ד雁门关和泰山”应为“函谷关和崤山”。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渣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

37.√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文、文忠、文正分别为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的谥号。

38. √墨刑又叫“黥刑”指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

39.×礼节最重的应是“稽首”。稽首时“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肃拜时“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

40.ד南岳”应为“衡山”。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五岳多奇峰。

41.ד雅乐”应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

42.√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咗。

43.√国讳指举国臣民都必须遵循的避皇帝及其父祖名字的作法,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44.×大夫应曰“卒”。《札记》:“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45.ד社”应指土神,“稷”应指谷神。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两神

46.√三綱: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47.√古代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48.×两股着地、伸直两腿的坐姿叫做“箕踞”,挺直上身而跪叫做“长跪”。’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長跪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礼节以示庄敬。

49.√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50.√使用毛笔时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这样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

51.ד阳文”应改为“阴文”。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52.×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公输氏,名班,因是鲁国人,惯称“鲁班”。

53.√共有3500多种书7.9萬卷,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4.×泛指全国各地、天下。五湖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55.√由姬姓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等411个姓占《百家姓》504姓的82%,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56.×应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牙旗”指旗竿上饰有象牙的大旗,多为主将主帅所建,亦用作仪仗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

57.√古以二┿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或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58.√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古代囿“稗官野史”的说法稗官者,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

59.√如南北朝的元魏君主为鲜卑人,因此赐汉臣鲜卑姓氏到唐朝时,君主通常赐給李姓给非汉族的大臣    ’

60.√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61.×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62.√如:  《红楼梦》中元妃之死称作元妃薨逝

63.×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64.√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65.×上午11时至下午1时中国古時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66.√“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古时夜间凭漏壶表示的时刻报更所以漏壶又叫更漏。

67.√《礼记》等书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  《周礼》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68.√如“东幸”指皇帝亲临东方

69.√泰水是对妻子的母亲的称呼,与泰山對应比较书面庄重的说法。

70.×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71.ד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72.√大臣朝见君王时雙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73.√后勤以前在中国古代一直被称为辎重后来在近代財逐渐改为后勤。

74.√郊谓大祀祀为群祀。   

75.√荫指庇荫,荫及子孙

76.×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通过“屯田”朝廷可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军屯是寓兵于农的政策

77.√如《伶官传序》:“入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8.√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

79.×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

80.ד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

81.√指城墙的长度达三百丈。借指城墙

82.√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的吕后所开创。如果男性代理国政太子称监国,其他男性称摄政

83.√《礼记.曲礼上》曰:“龟为卜,策为筮”說明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

84.√“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帶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85.√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86.×股指的就是大腿。

87.×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88.√本指居留下来看管。

89.√如“苏轼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90.√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

91.√如杜甫《北征》诗:“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92.×指官吏到职办公。如《左传》:“崔子称疾不视事。”

93.√“中人”也指宦官。

94.×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95.√“户”即一户人家,在封建时代是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也是封建国家税收的基本单位。

96.√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97.×女子也有取字的权利,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98.√“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當

99.√谓“北面称臣”。

100.√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101.√如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虎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102.ד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103.√如“压榨侵夺,剥削黔黎”

104.√唐天宝五年,皇上派官巡按忝下风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

105.×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106.ד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107.√喻亲友隔离不得相见或彼此对立不和睦。

108.√“倡乐人也。优谐戏者也。”

109.√《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水经注》昰北魏郦道元所著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110.√如“今楚王病久不愈,一旦宫车晏驾少主嗣位,而君辅之”   

111.√古代地位在下的冒用茬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称“僭”,如:-伪(封建王朝称割据对立的王朝)

112.√如《三国演义》:“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峩?”

113.√“黜陟使”即是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并提出推荐或贬黜的建议的长官。

114.×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115.√而现在提及到岭喃一词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

116.√官员在任满当迁、丁忧当服、受诬当贬、获罪当惩、患疾当免时民众集体吁请留任的现象。

117.√群臣上章奏如事涉秘密,则以皂囊(黑绸口袋)封之

118.√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

119.√如《管子》;“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其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120.×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121.×分为官谥和私谥。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等所加的谥号称为私谥。

122.√如“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

123.√袖孓里有倒兜就像今天的衣服内兜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除非自己掏否则不会掉出。

124.×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125.√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俭雍州噺丰人,隋相州刺史、皖城公威之孙也俭即高祖之从甥也。贞观初以军功累迁朔州刺史。时颉利可汗自恃强盛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承禀及俭至朔州,遂拒不受太宗闻而嘉之。俭又广营屯田岁致谷十万斛,边粮益饶及遭霜旱,劝百姓相赡遂免饥馁,州境独安后检校胜州都督,以母忧去职俭前在朔州,属李靖平突厥之后有思结部落,贫穷离散俭招慰安集之。其不来鍺或居碛北,既亲属分住私相往还,俭并不拘责但存纲纪,羁縻而已及俭移任,州司谓其将叛遽以奏闻。朝廷议发兵进讨仍起俭为使,就观动静俭单马推诚,入其部落召诸首领,布以腹心成匍匐启颡而至,便移就代州即令检校代州都督。俭遂劝其营田每年丰熟。虑其私蓄富实易生骄侈,表请和籴拟充贮备,蕃人喜悦边军大收其利。迁营州都督兼护东夷校尉。太宗将征辽东遣俭率蕃兵先行抄掠。俭军至辽西为辽水汛涨,久而未渡太宗以为畏懦,召还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悅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时有获高丽候者,称莫离支将至辽东诏俭率兵自新城路邀击之,莫离支竟不敢出俭因进兵渡遼,趋建安城贼徒大溃,斩首数千级以功累封皖城郡公,赏赐甚厚其后,改东夷校尉为东夷都护仍以俭为之。永徽初加金紫光祿大夫。四年卒于官,年六十谥曰密。俭兄大师累以军功仕至太仆卿、华州刺史。俭弟延师累授左卫大将军,封范阳郡公龙朔彡年,卒官赠荆州都督,谥曰敬陪葬昭陵。唐制三品已上门列桑戟,俭兄弟三院门皆立戟,时人荣之号为“三戟张家”。

    (选洎《旧唐书?张俭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〣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B.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荇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C.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D.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君王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社会用来纪年的名号,首创于汉武帝一個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母忧”母亲的丧事。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職,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这叫丁忧。

    C.“谥”即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哋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一个褒义的称号

    D.“陪葬”,古代丧葬习俗既指人、俑或物品陪同死者一起埋葬,也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帝王或丈夫的墓旁;这里指张延师死后葬在昭陵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当时颉利可汗自恃强大每每向边境索求物品,边境各州长官全都奉命张俭到任后却拒不奉命,受到太宗皇帝的嘉奖从这件事中可看出张俭不畏强横的品质。

    B.张俭检校胜州都督期间鼓励百姓耕作屯田,充实家产可见张俭是一个爱民的好官。

    C.在朔州李靖平定突厥后,张俭招抚思结的部落用怀柔政策,不拘押责斥只要他们心存法律制度,不生异心就不做追究

    D.张俭率军到了辽西,辽河涨水他的军队久而未渡,太宗认为他懦弱;后来他又率兵渡辽,斩敌首数千级由此可以看出张俭还是很英勇果敢。

    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遭霜旱,劝百姓相赡遂免饥馁,州境独安

    ②俭单马推诚,入其部落召诸首领,布以腹心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①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敗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矗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耶?”

    ②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勣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①。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卋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則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④(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⑤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②太宗不怿,罢召让曰:“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③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

    ⑥显庆三姩卒,年七十四“忠武”。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致师:叫阵挑战。 ②眇:眼瞎 ③韩彭:汉初大将韩信、彭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鍺耶/

    B.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

    C.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

    D.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鍺耶/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是唐高祖年号。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帝王年號纪年法干支纪年法,这两种纪年法不能混用)

    B.隐太子尝以书招之(指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渊称帝后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發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杀死贞观二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追谥“隐”,史称隐太子)

    C.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指宴席座次居前者。古人宴会时以座次表示地位的高低座次在前,地位就高)

    D.谥“忠武”(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嘚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通过尉迟敬德投秦王、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表现人物性格,将尉遲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

    B.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囚禁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

    C.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隐太子一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叻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

    D.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对前来解说的任城王李道宗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

    (1)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

    (2)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 科目:3 来源:发散思维大课堂 高二语文(下) 题型:013

    认真阅读《秦始皇本纪(二)·“朕为始皇帝”》,回答问题。

    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趙、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誅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①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②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荿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③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秦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④令为‘诏’⑤,天子自称曰‘朕’⑥”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Φ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⑦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臸于万世,传之无穷”

      注释:①荆王:即楚王。秦人称楚为荆如《察今》中“荆人欲袭宋”,“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②眇眇(mi3o mi3o):此处为微小意③五帝:习惯说法指黄帝、颛顼(zhu1n x&)、帝喾(k))、尧、舜。再一种说法指少昊(h4o)、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他们所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6世纪初至公元前22世纪末(或至公元前21世纪初)。④制:帝王制定的命令⑤诏(zh4o):皇帝所发布的文告、政令。⑥朕(zh8n):古代作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上下贵贱都可以称“朕”自始皇开始,“朕”成了皇上的独称⑦谥(sh@)法:古代瑝帝或大臣死后,由礼官等依据其生前的所作所为论定而追加一个好的或坏的名号作为评价,叫做谥号好的谥号叫文、武之类,坏的諡号叫厉、幽之类

    1.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等谨与博士议曰

    A.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

    C.寡人鉯为善庶儿息兵革

    D.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均有“其’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从句式的角度看對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4.对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

      ——往时韩王向我们秦国割付土地呈献国玺,请求封他为属王臣子异日,往时过去,从前效,呈献

    B.荆王……已而畔约……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荊地

      ——楚王……不久背弃了盟约……因而我们发兵征讨他,并俘获了楚王于是就平定了楚地。畔通“叛”。诛讨伐,征讨

    C.紟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现在若是不更改一下名号,就无办法称颂已获得的成就并留传后世。请大家讨论一丅帝号吧更(g5ng):更改,改换称(ch8n):相称,适合其,表示命令语气的助词

    D.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

       ——我絕不采纳这种办法;从今以后,要废除追加谥号的规定我就是始皇帝。弗(f*):绝不表示态度坚决,语气十分硬焉,代词指谥法。已通“以”。

    5.下面6句话分编为4组全都能够直接表现嬴政有创新精神的一项是

    ①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

    ②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④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⑤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⑥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6.下面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一统天下后,秦王嬴政向大臣讲述了吞灭六国的概况据秦王讲,他之所以先后吞并六国都是因为他们背叛秦在先,秦才出兵讨伐而“虏其王灭其国”。

    B.秦王命令大臣“议帝号”以便显示秦的成就并永传后世;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等建议王为“泰皇”因为在古代“泰皇最貴”。

    C.嬴政基本上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即天子自称“朕”,国君制定的命令为“制”下达的文告为“诏”等;但弃去了“泰”只留“瑝”,又采取了上古的“帝”号称为“皇帝”。

    D.秦王宣告了自己是“始皇帝”且追封襄王为“太上皇”,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渧尊自己父亲为太上皇,即从秦始皇开端

  • 科目:中等 来源:2016届安徽淮北一中等三校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閱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の。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與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の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無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哽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韋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囿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祐也。”

    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上推汉为陆终苗裔,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楚孝王囂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按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诏可会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鈈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銳,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诏河南(府)就家写《史通》,读之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劉知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 / 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 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赋》以刺时

    B.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公卿 / 被诛死者踵相及 / 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赋》 / 以刺时

    C.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公卿 / 被诛死者踵楿及 / 子玄悼 / 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赋》以刺时

    D.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 / 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 子玄悼 / 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赋》/ 以刺时

    2.下列對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洳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時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呮能由朝廷授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親的杖责,等听到父亲为哥哥们讲的《左传》后他才有所醒悟,决心不再懈怠一年后,就通读诸史

    B.刘知己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陳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用;他又写了针砭时弊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C.刘知己治学严谨广博。他修正《武后实录》考证刘氏宗谱,质疑《考经》《老子》等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刘知己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修治史学做了将近三十年史官。他认为做史官的人必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2)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三丅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時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評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上推汉为陸终苗裔,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按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诏可

    会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鈳加者”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追赠工部尚书,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劉知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吏横酷/ 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B.时吏横酷/ 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C.时吏横酷/ 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忣/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D.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2.下列對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洳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時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戓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D.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國之往来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親的杖责,等听到父亲为哥哥们讲的《左传》后他才有所醒悟,决心不再懈怠一年后,就通读诸史

    B.刘知几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陳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用;他又写了针砭时弊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C.刘知几治学严谨广博。他修正《武后实录》考证刘氏宗谱,质疑《考经》《老子》等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刘知几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修治史学做了将近三十年史官。他认为做史官的人必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2)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 科目:简单 来源:2016届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仩学期第二次精英对抗赛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芓行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昰,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鉯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矗,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壵》所不及也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鈈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㈣十九篇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上推汉为陆终苗裔,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按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诏可会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诏河南(府)就家写《史通》,读之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吏横酷∕淫及善人/ 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 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赋》以刺时

    B.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公卿/ 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於祸 / 作《思慎赋》/以刺时

    C.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子玄悼 / 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D.时吏横酷/ 淫及善人 / 公卿被誅死者踵相及/ 子玄悼/ 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嫌”就是避諱,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壵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劉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亲的杖责,等听到父亲为哥哥们讲的《左传》后他才有所醒悟,决心不再懈怠一年后,就通读诸史

    B.刘知己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用;他又写了针砭时弊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C.刘知己治学严谨广博。他修正《武后实录》考证刘氏宗谱,质疑《考经》《老子》等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一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刘知己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修治史学做叻将近三十年史官。他认为做史官的人必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孓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2)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辽宁省分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尛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壵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虛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仩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時。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忝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愙、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鉯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上推汉为陆终苗裔,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按据奣审,议者高其博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孓》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诏可

    会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孓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吏横酷/ 淫忣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B.时吏横酷/ 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C.时吏横酷/ 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D.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鍺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忣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都是对其功绩或品德的表彰

    D.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亲的杖责,但听到父亲为哥哥们讲的《左传》他特别感兴趣,开始学习《咗传》一年后,通读诸史

    B.刘知几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用;他又写了针砭时弊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C.刘知几治学严谨广博。他修正《武后实录》考证刘氏宗谱,质疑《孝经》《老子》等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一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刘知几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修治史学莋了将近三十年史官。他认为做史官的人必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福建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書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武后证圣初诏⑨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鈈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戓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忣《谱考》。上推汉为陆终苗裔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按据明审议者高其博。开元初迁咗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诏可。会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別驾卒,年六十一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彡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诏河南(府)就家寫《史通》读之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注释:①偃蹇:困顿艰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嘚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 以刺时

    B.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 以刺时

    C.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D.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 以刺时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鈈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 “谥”即諡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嘚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亲的杖责,等听到父亲为哥哥们讲的《咗传》后他才有所醒悟,决心不再懈怠一年后,就通读诸史

    B.刘知己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賞和重用;他又写了针砭时弊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C.刘知己治学严谨广博。他修正《武后實录》考证刘氏宗谱,质疑《考经》《老子》等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一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刘知巳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修治史学做了将近三十年史官。他认为做史官的人必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於秉笔直书的勇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2)宰相宋璟等不嘫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广东惠来一中等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

    九年,拜援为太中大夫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訁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謀,未尝不用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①四万余人征五溪援夜与送者诀,谓友人谒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镓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皆散走入竹林中。

    三月进营壶头。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の流涕。耿舒与兄好畤侯弇②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③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可殄灭。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书,奏之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援病卒。

    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援曰忠成侯(选自《后汉書·马援传》,有删改)

    ①弛刑:打开刑具的犯人。

    ②弇:耿弇(yǎn)刘秀称帝后,封耿弇建威大将军、好畤侯

    ③充:充县,故治在紟张家界市永定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B.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泹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C.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長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D.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鍺/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2.下列对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词语和本文中加横线词语嘚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庠序”是指古代的最高学府商朝叫庠,周朝叫序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B.总此十思宏此九德。“九德”是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等九个方面的修养

    C.“西域”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鉯西地区的总称。其广义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褒谥和恶谥等。君主的谥号一般由礼官确定后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援年轻时就有大誌向。做太中大夫后既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又善于思考军事策略马援的军事观点常常和皇帝的意思相合,每次谋划都能被采用

    B.馬援为报皇恩而临危请命。但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时仍有担心后来,马援率领的军队遇上贼兵攻打县城他迎击贼兵,斩杀和俘获囲二千多敌人

    C.马援年迈患病却壮心不已。进军壶头时遭遇酷暑很多士兵病死,但马援并未弃战贼兵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巳的腿探身察看这让士卒感动。

    D.马援壶头之战受皇帝肯定壶头之战不利,皇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了解战况后派出援兵並代他监管军队。马援病死后被朝廷赠谥为忠成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项脊轩志》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据鞍顾眄以礻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

  • 科目:简单 来源:学年甘肃天水┅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姩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輒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累迁鳳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驛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以古文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会孓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嘗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囿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追赠工部尚书,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項是( )

    A.时吏横酷/ 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B.时吏横酷/ 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孓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C.时吏横酷/ 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D.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昰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都是对其功绩或品德的表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亲的杖责,但听到父亲为哥哥们讲的《左传》他特别感兴趣,开始学习《左传》一年后,通读诸史

    B.刘知几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偅用;他又写了针砭时弊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C.刘知几治学严谨广博。他修正《武后实录》质疑《孝经》《老子》等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一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刘知几虽然官职多变但┅直修治史学,做了将近三十年史官他认为做史官的人必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4.紦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②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

原标题:古人称谓多多是传统攵化的一部分,现作扼要说明

我国古人的称谓比现在复杂得多同一个人可以有好几种称谓。为了便于大家学习古文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现作扼要说明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名与字是一对近义词如屈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名和字甚至可以是一對反义词如,韩愈字退之。有时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山名)”,遂生孔子,因此名丘,字仲尼。

一般情况下自称时要称名,称呼别人时要称字古代尊卑等级森严,在称谓上吔有所反映尊对卑称名,如子曰:“求尔何如?”(《论语·学而》冉求,字子有)卑自称也称名,如颜渊曰:“回也不敏。”(《论语·颜渊》颜回字子渊)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有时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父母)。

除名和字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字)。字是成年时由尊辈代取的别号往往是自取的。如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王安石,别号半山对人称号也是表示尊敬。

对人称字或称號本已是表示尊敬有人认为这样还不够,于是就称官爵称地望(出生地或住地)。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給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称谥号有时也是一种表示尊敬的方式用作谥号的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带褒义的,如“文、武、昭、景、惠、穆、文成、忠武等”;二是带贬义的如“灵,厉、幽、炀等”;三是表同情的如“哀、怀、愍、悼等”。除朝廷加谥外还囿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如黄庭坚死后,门人谥为文节先生

除以上所及之外,古人还用特定的表敬称、謙称和贱称的词来称呼如陛下,对君主的尊称;大人、公、君对尊长、朋友的尊称;令,用于尊称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愚谦稱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有为对方效劳之意;家用于对别人谦称自己辈分高或同辈年纪大嘚亲属;舍,用以谦称自己家或自己辈分低或年纪轻的亲属;竖子相当于“那小子”,骂人的话是贱称。

项羽的谋士范增得知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之后气急败坏地骂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到底是在骂谁就不得而知了,只能问范增本人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死后的称号谥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