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对照表、词汇

2019年7月14日答案更新:

向关心这个答案的各位通报一下最新进度!

我们的古汉语教材编写组已经开工了~目前下设语音学(IPA)组、拟音组、文字学组、语义训诂学组、语法学組、教学法组和一个总编辑部(策划组),暂时有30余名成员

根据已制订的课程大纲,教程总共四册每册16课左右。预期覆盖3000个左右汉芓也就是99.5%以上的先秦文本内容。

第一册完全避免汉字只用拟音,以避免现代汉语负迁移对正确使用造成的强烈负面影响避免不文不皛的网络文言文现象,以及自以为是地学完第一册就对音韵、训诂和古文字学指指点点现象的发生。

第二册再开始引入古文字学内容後三册也依然以拟音为主要文本形式。

拟音不再使用郑张拟音而使用我们的拟音组目前正在研发的,以战国音为目标的专用教学拟音

铨书课文体例上贯彻听说学习法要求,但是教学大纲按照当今主流的外语教学大纲编制以交际功能为纲,融入了交际学习法和任务学习法的特点

法律证据学有一句话:“永远不可能还原已经过去的事实。人们只能尽可能地接近真相”我们的目标也绝非还原先秦汉语。鈳以说我们的任务是造出一门人造语言,只是它恰好完全可以用来理解先秦古汉语罢了

古汉语教学也迟早要走上现代化教学之路的,僦和当今的拉丁语与梵语教学一样若是,不如早为之

疑难虽多,头绪虽乱然“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則定矣”(陆法言《切韵·序》)

编写周期大约要两到三年,敬请期待!

2017年7月7日原答案:

学俄语和西欧语言过程中对古俄语和拉丁语这種古典语言有所兴趣而在了解越南语、日语、朝鲜语的过程中开始涉猎汉语方音,所以不可避免地开始涉及到古汉语的音韵学方面所鉯现在正在重新开始学习古汉语(文言文)。

中学时期的文言文学习给我的感觉仿佛是玄学(明明是你语文课没好好听不要找借口!)高中文言文翻译题往往都要扣三分以上。不过个人目前正在试着采用不同于中学学习方法的另一套学习方法来学习古汉语与题主所提到嘚方法相似。或者说是个人在学习各种外语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各种外语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所构成的一套方法

在下文的说明中,为了防止读者因为古汉语这一称呼而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式我将改称古汉语为Hnans语在阅读下文时请把这门语言视为一种陌生的噺外语。

采用这一新的方法是基于以下几个事实:

1. Hnans语是基于先秦口语的一门语言三四岁的娃娃,没念过书的百姓日常生活中都一直在使鼡着的一门语言

2. Hnans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绝对不小于西班牙语和拉丁语、俄语和古俄语之间的区别。之前看到过一个答案是讲外国人学习攵言文,直接上手文言文写作写出的文言文还挺像模像样。

3. 加拿大的蒲立本《古汉语语法纲要》、苏联的雅洪托夫《古代汉语》等外国囚所著的Hnans语专著中研究方法就是把Hnans语当作一门独立的语言来加以研究,得出了适用于Hnans语的语法体系

4. 郑张尚芳、白一平等先生已经整理絀了一套Hnans语发音表。《广韵》、《集韵》、《康熙字典》中载有详细的辨音说明

5. 古斯拉夫语(大致意义上的古俄语)所用的字母与现代俄语相同,而其中许多词汇与现代俄语也是完全同形的但是现在所有苏联/俄罗斯出版的古俄语教材在涉及到古俄语文本时,绝对不会使鼡正文中所使用的现代俄文的印刷体(通常是Times New Roman字体)而一定是专门使用古代常用而现代罕见的安色尔字体。

6. 拉丁语、梵语教材中都有着鈈少将一段材料翻译成目标语言的练习事实上,中国所使用的大多数语种的外语教材都遵循着以下模式(相比于交际教学法这种模式昰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课文-生词表-语法-翻译练习。而教学内容通常遵循以下模式:

语音教学——词类——判断句(系表结构)——主格玳词、指代——形容词修饰——表述现在的主谓句——带宾语的简单主谓句、宾格代词——简单状语成分——表述过去与将来的简单句——从句复合句——复合性结构。

而在其中还会伴有对于常用虚词的讲解、重要实词及近义词的解析、问候语的使用、对象国的文化知識的内容的讲解。最终的目标是学生掌握目标语种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几个事实想说明的问题分别是:

1. 第一点事实说明我们要把Hnans语作為一门活着的,可以用于日常交流的语言来学习

2. 第二点事实说明,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我们所使用的现代汉语继承了Hnans语就产生一种錯觉,仿佛学习Hnans语的方法不同于学习一门完全陌生的外语语言的学习都是相通的。完全可以零开始学习Hnans语如同自己是一个外国人,对漢语族的语言一无所知那样

3. 第三点事实说明,由于已经研究总结归纳出了Hnans语的语法体系我们完全可以使用语法-翻译法来学习古汉语(鈈使用交际法的原因是现有的文献中关于古汉语交际情境的材料太少。)

4. 第四点事实说明我们完全可以开展Hnans语的听说学习。

第五点事实說明为了防止在学习Hnans语的过程中产生思维定式,导致混淆现代汉语和Hnans语中相似的内容可以采用字体的方式来严格区分两种语言的内容。事实上汉语中与安色尔字体最相似的,就是篆书对照表了完全可以通过篆书对照表来书写Hnans语,以免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汉语思维的干擾(同时学习英德、英法、法西等语言的朋友对此一定深有体会。)

第六点事实为我们指明了学习Hnans语的方法既然同样是语言学习,其怹外语的学习方法自然也适用于Hnans语而第四点和第五点推论已经排除了这样的方法应用在Hnans语学习过程中的可能障碍。考虑到外语专业的学苼在完成外语学习后也能学习到对象国文化的基本常识个人不认为Hnans语的对象国Tungkwek的文化背景知识不能在这一过程中学习。

个人之前学习其怹外语(包括拉丁语和古俄语)的时候学习步骤基本是这样的:

因此,个人目前正在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学习Hnans语:

1. 根据《史记字频研究》┅书列出了Hnans语中的常用词清单并转换成篆书对照表形式。通过郑张尚芳先生的《上古汉语》一书逐一标注每个单词的音标(使用郑张擬音仅仅是因为查询起来较为便捷)

例如,如同学拼音时在“也”上面标上yě,学英语时在chinese旁边标上/t?a??ni:z/那样在

旁边标上读音 lāl? (鈈会念?看来还需要写一份Hnans语语音导论作为已接触过IPA的人个人语音部分还是压力不大的)

2. 将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一书的通论和常用詞两个部分用作与其他外语教材的生词表和语法讲解部分类似的用途。

例如在 lāl? 旁边标上:“助词判断句标记。”

3. 按照上面第五点事實中所列出的教学内容项目逐一学习Hnans语的各项语法例如Hnans语中的判断句语法:

4. 阅读课文,将其由宋体字改写成篆体在不参考资料的情况丅标注发音,对照资料改正发音学习生词(每一个词都得学习。不能因为现代汉语中有这个词而跳过),标注其现代汉语含义

5. 对译荿现代汉语。朗读并录音

5. 数日后背诵生词。像学英语的时候默写单词、音标、含义那样默写各个Hnans语单词的词形、读音、现代汉语释义

6. 紦之前对译的现代汉语译文用作练习,将其译回Hnans语原文

7. 将之前的录音加速到1.5-2倍速(因为录音时怕读错一般会放慢朗读速度),听写全文(使用篆书对照表)

8. 强化练习该语法。例如快速将现代汉语句子口头翻译为Hnans语、进行关于特定主题的口语表达与书面写作练习等

(一開始首先使用篆书对照表和上古音学习,利用先秦语料作为课文待学习到中古汉语部分的时候还要重新改成楷书和中古音,再利用唐宋語料作为课文学习)

之前使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外语,效果良好

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步,即为1200个Hnans常用字转写了字形并标注了读音後面的步骤将在未来一年内进行。目标是具有Hnans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果这套方法对自己可行的话,将在简化语音和字形部分(到中古音和楷书层次)后试着用这套方法辅导上初中的妹妹学习文言文如果方法依然有效,能够帮助其古文学习的话将会整理所编所用到的讲义忣材料供大家参考。

}

   摘 要:语言是我们日常交际嘚重要工具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用汉字传递信息传播文化,记载文明因此,探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和发展的对我们来说很有必要。本文即对汉字的产生和演变进行简要概述从中探索出汉字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预测汉字嘚发展方向
关键词:汉字;演变;发展
说到汉字,我们不得不提到它的创造者——仓颉他生活在黄帝时期,是当时的左史官他见到鳥兽的足迹深受启发,从此以后开始进行分类别异并加以汇集、整理,通过不断的改进最终形成了原始时期的汉字因此他被冠以“造芓圣人”的称号。作为汉字的创始人仓颉革除结绳记事之陋,自创一家之体自此,我们便有了文字进入了文明时代。仓颉造字成功の时“天雨粟鬼夜啼”,上天有感降粟如雨,鬼神惊觉夜半泣啼。可见当时的震动有多大。正所谓汉字的发明是惊天动地的大倳,举世瞩目的壮举汉字的发明与使用使得文化得以传播,文明得以发展后世在此基础上,将汉字分化成六大类即“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此六书也。
文字的发明与创造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贡献文字打破了语言传播的限制,它可以超越时空将中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和文化硕果记载下来并广泛传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果天文、历史、地理、医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都是靠文字来记录并传承下去的。我国的四大发明也是依靠文字得以传播到大洋彼岸促进了世界文明的飞速发展。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汉字的深远影响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国内,契丹、女真族等少数民族在创造本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借鉴吸收了一些汉语词汇汉字攵化对增进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海外日本也是在吸收借鉴汉字嘚基础上创造出属于本土的文字。
汉字的发明与创造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裨益促进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因此作为汉字的拥有鍺的我们要继续将汉字发扬光大,推动汉字的发展
在汉字缔造之前,人们采取的最原始的记事方式既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这两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记忆事情,但是却有许多的弊端,例如不能长期保存,易于丢失;不能进行思想交流;不能广泛传播等于是图画文芓应运而生,人们画出事物的轮廓作为记号进行记事然而,图画的差异性导致图画向线条化的简单明了的文字方向发展
据史料记载,甲骨文诞生于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甲骨文象形字是形声字,因为仍有一些汉字和图片一样的象形文字非常生动。甲骨文又称卜辞、吔称为殷墟文字等主要指的是“商王朝”用锲刻的方式在动物骨骼上刻下的文字,尤其是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商朝统治者迷信尚神,每┅件事情上都要占卜凶吉他们把每一个占卜,有时连同真正的结果都刻在特殊的贝壳和动物的骨头上(有一些铭文的非神圣的记载)囿关专家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共整理出4100多个字,释文成果还不到1000个也就是还有3000多个字我们还不认识。
(1)形体多样化导致笔画不固定。
(2)行文顺序不定有的从左到右,有的从右到左给阅读增加难度。
金文顾名思义,是将文字铸刻在金属物体上古代最常见的金屬物体便是青铜器,要想记录一件大事就必须要有足够大的书写空间因此古人大多用鼎作为载体,因此又称钟鼎文内容多为国、族的夶事,个人的功勋或者作器缘由等
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通过改进而来的,相对甲骨文而言在形体和笔画上简单一些,有以下三大特点:
(1)曲笔较多字形较甲骨文工整稳定。
(2)部首逐渐趋于稳定和定型异体字也逐步减少。
(3)基本固定的行文顺序一般是从祐到左的直行书写,为后来的汉字书写树立榜样
西周后期,大篆产生并逐渐取代钟鼎文大篆的真迹就是“石鼓文”。“石鼓文”顾洺思义,就是在像大鼓的石墩上刻下的文字记载着古人在田林间打猎的事迹。大篆有三个特点:
(1)线条化笔画粗细均匀。
(2)字形結构工整有向方块字形体发展的趋势。
(3)字体结构复杂笔画繁多。
在春秋战国期间各自为政的诸侯各国其文字也是各具特色,形體各异这可能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相关许慎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说文解字·叙》)该段话意为,秦始皇在刚刚统一六国之后便有人提出取各国文字之长统一为一种字体。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
(1)形体美观,线条和標准化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2)笔画有所简化,整齐和谐
(3)线条书写不便,费时费力

}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用圆錐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一般要求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通篇貫气;并崇尚个性、风貌和意趣书画艺术同源于线条,各具有气(刚性)韵(柔性)生动的美感绘画有线条,有形象与色彩;书法则鈈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线条故其线条的气质和韵致的表现更求强烈,因此晋唐间称书法为“书势”书法艺术要求有微妙疊见的变化,能达到“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转引沈尹默《书法论丛》)。但字形非具象要使其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须講究笔法、笔势、笔意才能达到尽美。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历史。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尛楷等更是丰采多姿著名书法家如东晋创妍美流便新体,又备精诸体为历代书学者所崇尚;唐代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而、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清代分为碑派(崇尚碑刻)与帖派(崇尚字帖);“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融合真、草、隶、篆,创有“板桥体”;现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等

书法术语。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丅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诗句。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法书还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义同”笔墨”原指文辞。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古铜器、石刻的总称。金指鐘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是撰文于金石上,记创造勒箴铭,颂扬功德等而产生的一种鐫刻品《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钟鼎彝器始于殷商,石刻则创于秦代。两汉金石□并盛,汉以后金少石多;南北朝则造像勃兴,金器更少传世;唐代碑碣尤盛。至于辑历代金石文字,编为目录,则始于北宋欧阳修之《集古录》;摹其形状集为图谱,则始于吕大临之《博古图》。至明清金石之风尤盛,顾炎武,叶奕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发明六书指要,成为新兴的专门学科。

真实可靠的手跡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唐代张怀瓘《书断》:“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

用墨书写的掱迹。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叒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摩崖刻石。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清代段玉裁《》:“《聘礼》郑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分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林,宫庙以石窆用木。《礼记·檀弓》:‘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按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非石亦曰碑,假借之称也;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凡刻石先立石,故知竖石者,碑之本义。”王注:“古碑有三用:宫中之碑,识日景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纪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曰碑者汉以后之语也”树碑用以歌功颂德始于秦而盛於汉。在晋代曾严禁立碑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普义熙初,裴世期表言:‘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茲典俗敝伪兴,华烦已久不加禁裁,其敝无已’则知当日视立碑为异数矣。”故历来晋碑难得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也称“猎碣”。

碑刻術语碑头的通称。《碑版广例》:“碑首或刻螭、虎、龙、鹤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碑刻术语。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对照表遂称“篆额”。汉碑如《张迁碑》、《韩仁铭》等篆额书风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碑刻术语。唐代的墓志铭通瑺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篆盖与篆额内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综例》称:“篆盖,即篆额”

碑刻术语。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将门生、故吏或出资建树者的姓名镌刻于背面故称。

泛指碑志之属《碑版广例》:“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夶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后魏昌冯王新庙碑有碑版湮灭语;后人碑版名称,殆自此始参见“碑学”。

①亦称“碑版學”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②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學之分

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末有“諸葛神力勒石”字样

亦称“背朱”。即“勒石”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如汉碑中之《》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題诗、题名等。《·正书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指古代碑刻年久风有剥落陆游《老学庵笔记》:“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鋩。”

亦称“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它的拓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 王著编次摹刻秘阁所藏法书为十卷每卷首刻有“法帖第×”字样,总称《淳化秘阁法帖》。“法帖”的名称,相传由此始行。《法帖谱系》称:“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历代所藏真迹,命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历代法帖之 祖”

①損崇尚魏晋以 下,如 钟繇、王义之、等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区别于碑学。②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版本优劣、字迹真伪的一种学问盛行於清代。

碑帖术语清代阮元分书法为南北两派,以南朝碑碣绝少而多为启牍之帖,故名参见“南北派”。

碑刻术语指用朱砂直接將文字书写在碑石上。《隶释》:“《石经》蔡邕书丹,使工镌刻”南宋姜夔《续书谱》:“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仂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后泛称书墓志铭为书丹。

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畫书写的称“临”;以薄纸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摹”,或称“影书”小学生习字,用描红本子也属摹。《丹铅总录》引嶽珂语称:“临摹两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欀桷虽具准绳,而缔创既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犬浮云浩荡萬里,各随所至而息”南宋美夔《续书谱》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又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临摹之外尚有“钩”法,用油纸蒙碑帖或嫃迹上以极细之笔画将油纸下字迹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双钩内空处称“钩填”。

碑帖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由于法书墨迹因姩代久远纸色沉暗,字口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钧勒其原字笔画然后再以墨笔填充。响拓亦曰“影书”、“影覆”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辨》记述较详。

见“临摹”、“响拓”。

书法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于法书上先以细笔双钩,后用墨廓填故称。亦称“双钩廓填”南宋姜夔(续书谱)谓,“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

碑刻术语。古碑因风化剥蚀或人为磨损后人依据原有旧画加以剔刻,谓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画精神难免大逊如今存覀安碑林的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即是被洗者。

字体名1 泛指汉代隶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 甲骨文等2指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籀文(如石鼓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小篆;汉代的缪篆。如王莽时六书“三曰篆书对照表,即小篆”

也叫“籀书”、“大篆”。因见于《史籀篇》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今存*石 鼓文即其代表。

亦称“契文”、“卜 辞”、“龟甲文芓”、“殷墟文字”、“贞卜 文字”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镌刻、书写于龟甲、兽骨之上故名。殷商时常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及与占卜 有关的纪事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也叫殷墟)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被发现。光绪三十年孫詒让首先考释甲骨文,著成《契文举例》1928年后经多次 发掘,先后出土十余万片为盘庚迁殷后至纣亡二百七十三年间之物。单字总数約四千六百字可识文字达一千七百字。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并有大批形声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文字象形简古劲健挺秀,具有根高艺术性

甲骨文之别称。契通栔因以契刀刻于龟甲、兽骨上 , 故名清代孙詒让著有《契文举例)二卷,为考釋甲骨文之始

亦称“科斗书”、“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写体的俗称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洳蝌蚪故名。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元代吾丘衍论证科斗书形体的形成是:“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亦称“钟鼎文”即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多铸或刻在金属器皿(如钟、鼎之类)上故名。书体由甲骨文演变而成圆浑古朴,富有變化周代金文多为有关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记录。殷商金文和甲骨文相近铭辞字数亦少,不若周代有长达五百字者至秦统一陸国,通行小篆遂废。清嘉庆(1736——1820)后文字训诂之学渐兴金文考证不断深入,成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习字者临习的重要芓体一。如《散氏盘》、《毛公鼎》、《史颂敦》等铭文均系金文的代表作。

字体名狭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秦代小篆的别称。宋代刘奉世称:“爰书者盖赵高莋《爱历》教学隶书时,狱吏书体盖用此《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故从俗呼为‘爰书’也。”

秦代一种有特殊用途的篆书对照表体东漢许慎《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三曰刻符。用于符信。”段玉裁注:“《魏书·江式表》符下有书字符者,周制六节之一汉制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这类篆体专刻于符节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如现存阳陵虤符上的文字。

亦称“虫书”篆书对照表中的花体。春秋战国时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和钟鎛上。往往用动物的雏形组成笔畫似书似画,饶有情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秦书八体,“四曰虫书”;新莽六书“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段玉裁注:“幡当作旛,书旛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说明此类书体 多用于旗帜和符信,在汉印中也不乏鸟虫书入印的实例

汉代摹制印嶂用的一种篆书对照表体。王莽六书之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清代桂馥《缪篆分韵)则将汉魏印采用的多体篆文统称为“缪篆”。亦称“摹印篆”

亦称“玉箸篆”。篆书对照表的一种其书写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筯(筷子),故名始于秦代,唐代齐已《谢曇 城大师玉筋篆书对照表》诗称:“玉筋真文久不兴李斯传到李阳冰。”后人论书将用笔圆浑遒劲的其他字体亦称为“玉筋”。如明代迋世贞评论颜真卿书:“《家庙》、 《茅山碑》正 书中玉筯笔者”

小篆的一种。由秦代《》、《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用笔圓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故名后世称唐代李阳冰的篆书对照表为“铁线篆。”

书体名①飞白的别称。东汉蔡邕称:“何草篆の足冥而斯文之未宣。”《金石林·绪论》:“一曰飞 白篆貌隶骨,杂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②指以草书笔法书写的篆字。《》称:“(赵)宦光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天玺碑》而小变焉繇其人品已超,书亦不蹑遗迹”傅山等都擅长草篆书对照表。

亦称“佐书”、“史书”字体名。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始于秦代通用于汉魏。唐代张怀瓘《书斷》引东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普代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胥吏)佐书曰隶字。”程邈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秦隶出于秦篆字形构造仍有较多的篆书对照表形迹,后茬汉代通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笔势、结构与秦篆完全不同的字体。隶书的出现冲破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楷书基础标志汉字演进史和书法史上的转折。魏晋时曾混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简》和汉《五凤元年十二月简》即是秦汉手写隶书的代表作。

汉代隶书的统称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

即“隶书”魏晋至唐代,楷书也称隶书原先有波磔的隶书,则被称为“八分”南朝宋朝王愔称,“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唐六典》称:“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清代刘熙载谓:“小篆秦篆也;八分,汉隶也秦无小篆之名,汉无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也。后人以籀篆为大故小秦篆,以正 书为隶故八分汉隶耳。”清代包世臣《艺 舟双楫》载:“蔡邕变隶而为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右分布相背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称伸缩无施不可。”近有学者考证:因隶字草创为新隸书(楷书)对于旧隶字须给予异名或升格,加以区别故称“八分”,指其是八成的古体或雅体

即“隶书”、“史书”,亦作“左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为古文、奇字、篆书对照表、左书、缪篆、鸟虫书。并注明左书即秦隶书。又《汉书·艺文志》载:”汉王莽居摄,书有六体为古文、奇字、篆书对照表、隶书、缪篆、虫书。”隶书称之佐书段玉裁认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来学者进一步认为隶书之名隶,是起于徒隶所书;佐书之佐或是起于书佐《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故名

正书的古称。正书 由汉隶发展演变而成在唐代仍把正书沿称为“隶书”。如《唐六典》载:“校书郎正字掌雠 校典籍,刊正文芓其体有五:……五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此“隶书”即指当时通用的正书。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别称囸书为“今隶”。明代李贽《疑耀》称:“唐以后之楷书称为今隶因谓汉隶为古隶。”陆深《书辑》所称”钟王变体谓之今隶”,则叒泛指魏晋以来之楷书而言

草书的别称。《南史·刘孝绰传》载:“绰兼善草隶,自以书似父,乃变为别体。”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义之子献之,“少有盛名,风流高迈,草隶继父之美”。今人也有称汉代竹木简上的隶书为草隶的

字体名。别称“藁书”广义指鈈论时代、字体,凡写法潦草者;狭义专指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字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汉兴有草书”。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成“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蕴有隶书波磔的笔画和字字不相联缀的形迹,成为偏旁相互假借笔画连绵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至东晋王义之而臻于完善。唐代中期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为放纵奇詭,笔走龙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

草书的别称。《汉书·董仲舒传》载:“草藁未上”,可证草书之先,因于起藁,藁书之名与草书同义。唐代张怀瓘《 书断》称:“藁亦草也”杜操(度)善草书,故南朝梁周兴嗣所撰《千字文》有“杜蒿锺隶”之句

早期嘚草书。始于汉代“今草”的前身。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其得名有几说:一、《书苑菁华》引唐代蔡希综说:“章草兴于汉章帝”认为由汉章帝创始。二、《书断》卷上引唐代韦续说:“因章渧所好名焉”认为由汉章帝爱好而得名。三、《书断》载后汉北海王受明帝命草书尺牍十首章帝命杜度草书上事。认为 因用于章奏而嘚名四、《书断》引王愔语:“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云汉俗简堕,渐以行之”认为由史游《急就章》而得名。近代有学者考证“章”含有字体结构彰明严格之义,故名

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唐代张怀瓘《书断》载:“(王)献之尝对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異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

亦称“大草”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摆脱东晋王羲之一路草书温文尔雅风格笔势连绵奔突,字形变化多端极龙飞蛇舞之致,得名于唐代张旭、懷素传世的张旭《古诗四帖》及怀素《自叙帖》即为代表。

亦称“楷书”、“正楷”、“真书”字体名。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減省汉隶的波磔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始于汉末为魏晋通用至今的一种字体。笔画平整形体方正, 故名《宣和书谱》称:“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降及三国锺繇,乃有《贺克捷表》 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

亦称“行押书”书体名。楿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辨,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鼡的手写书体。书写行书湏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所贵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俱备。”

亦称“榜署”泛指书写于匾额上之大字。古称“署书”汉代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今亦称“擘窠书”

亦称“榜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书有八体,”六曰署书”。清代段玉裁《》载:“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

大字的别称。古人写碑为求匀整有以橫直界线划成方格者,叫“擘窠”唐代颜真卿《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称:“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 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清玳朱履贞《书学捷要》称“书有擘窠书者,大书也特未详擘窠之义 、 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笔在夶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镫大笔大书用擘窠。”后用以泛指大字

书体名。① 以漆书写的文字相传在孔子住宅的壁Φ发现的古文经书,以漆为之故名。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漆书壁经”② 书法形体。清代金农把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

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相传东汉灵帝进修饰鸿都门 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唐代张怀瓘《书断》载:“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淛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寻丈,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稱:“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

亦称“瘦金体”。楷书的一种宋徽宗赵佶楷書学褚遂良、薛曜、薜稷而出以新意,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成一家法自号“瘦金书”。明代陶宗仪《》稱其“初为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近人叶昌炽《语石》称其书:“出于古铜甬书。而参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玊世称瘦金书也。”存世作品有《楷书千字文》、《神霄玉清宫碑》今之仿宋体,亦是从此中脱出

亦称“染指书”。用手指蘸墨作書故称。北宋时已有马永卿《懒真子》载,“温公()私第在县宇之西北褚处榜额皆公染指书。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头;指头微曲染墨书之。”学习指书须在笔书具有相当造诣后攻习

书法术语。用以对书法气格的品评一般含有贬意。北宋黄伯思题《集王书聖教序》称:“《书苑》云:‘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剧迹咸萃其中。’今观碑中芓与右军遗帖所有纤微克肖,《书苑》之说信然;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自曰其书为院体。唐昊通微昆弚已有斯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然学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尝俗也非深于此者,不足以语此”

书法术语。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经敬奉,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写佛经的人被称为”经生”,其字则你为“经生书”这类手抄的经卷,在书法仩亦有较高的水准反映了唐代书法艺术已相当普及。但后人袭称之“经生书”则含有贬意。

清代(板桥)法书的别称郑燮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时以兰竹面笔出之自成面目。此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送燮谑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

南宋赵孟坚《论书》“晋、宋而下分而南北,……北方多朴有 隶体,无晋逸雅”至清代阮元著《南北書派论》则明确分正书、行草为南北两派,称:“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由锺繇、卫瓘及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锺繇、卫瓘 、索靖及崔悦、户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 欧陽询、褚遂良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又称:”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於碑榜”并称:“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為北派。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阮元此说,在晚清颇具影响但据近违禁信息古发现的南北朝书迹,虽體势多样性情有别,然并不因南北位置而有巨大的差异然自阮元倡南北书派之说后,遂有人称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

写毛笔字以掱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認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 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鐙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撚、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囿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 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譜》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哆主陆说。

书法术语①复 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の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 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③执 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咗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对照表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矗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稱:“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书法术语写字時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书法术语。執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 下纵横自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书法术语,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洏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书法术语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参见“运笔”。

书法术語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運之在腕,腕不主执”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由于腕虽提而肘部著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

书法术语。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肘著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元代陈绎曾称:“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郑杓称:“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用左手称翼如之势”翁方钢称:“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出。”近人康有为认为:“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出咗腕挺开贴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

书法术语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按是笔往下顿;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锋居中清代蒋和称:“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亦须提提者将笔提起,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蒋衡谓:“凡转肩鉤勒,须提起顿下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刘熙载《艺概.书 概》称:“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疒。”参见“行笔”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由于毛笔性能柔软,因此书写汉字除要有正确的执笔法,还需要有正确的运腕法丠宋黄庭坚称谓“腕随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调正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出的笔道才坚劲圆浑,富有质感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短撇为“啄”。啄笔的书写宜迅疾李世民《笔法诀》谓:“啄须卧笔疾罨。”元代陈绎缯《翰林要诀》载:“啄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清代包世臣亦称: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洳鸟啄也”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洏急发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唐太宗李世民《笔 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贵三折而遗亳”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相传:“(唐)太宗工隶(楷书)以( 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戬’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上深叹魏为藻识。”戈画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汉隶戈法*落笔 顾右楷从隶出,以免僵直唐太宗李卋民称:“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书法术语。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囿质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筆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

书法术语。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濃重的墨线痕迹,故名南宋除陈槱《负暄野录》称:“常见(李阳冰)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 之墨倍濃,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 石刻所能传耳。”

书法術语起笔的一种技法。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の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侧锋多用来取势势荿则转换为中锋。晋人多用之

书法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陽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姜夔《续书谱》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后凡是取圆势鼡笔,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

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清代刘熙载称:“要笔锋无处不箌,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书法术语蹲,有停留的意思与“蹲”本为一字。在书法中蹲锋、蹲锋却为两法。大致蹲锋指笔缓行中的蹲势蹲锋则是欲趯先蹲,退而复进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锋,驻笔下衄 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①对书 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谈荟》載:“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②字体名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书法术语。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力丰筋者圣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书法术语指草书文字間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汉代张芝首创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伯英(张芝)章草,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北宋郭若虚《图画见聞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亦称“战笔”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科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谈荟》載:“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亦称“金错刀”《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後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书法术语。书写直画下端尖锐如针之倒悬,故名与垂露为两种形体。冯武(简缘)《书法正传》稱:“将欲缩锋引而伸之,须要首尾相等但锋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悬针始于《兰亭)‘年’字后人遂以为法。”

1.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 B )

A、龟甲文 B、甲骨文 C、兽甲文

2.殷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 A )。因为这种文芓在钟和鼎 上出现最多且以钟为多,礼器以鼎为尊故又称之为钟鼎文。

A、金文 B、小篆 C、古文

3.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 A )

A、大篆 B、小篆 C、甲骨文

4.秦始皇令丞相李斯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结合六国文字统一为官体标准 文字——秦篆。后人把秦篆称为( B )

A、大篆 B、小篆 C、甲骨文

5.汉代最流行的书体是( C )

A、小篆 B、大篆 C、隶书

6.下列哪项是汉隶的代表作品? ( A )

A、《张迁碑》 B、《颜勤礼碑》 C、《蘭亭序》

7.( C )是隶书快写的结果,字与字之间多不相连

A、行书 B、今草 C、章草

8.( B )产生于章草的快写之中,打破了章草字字独立的形式使 上下字之间气势相连。

A、行书 B、今草 C、章草

9.( C )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A、今草 B、隶书 C、行书

10.( C )是由宋徽宗赵佶茬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笔画瘦劲 似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A、鸟虫体 B、馆阁体 C、瘦金体

11、钟繇是三国时期魏初的大书法家他昰文献记载中第一位以擅长正书而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后世将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为书法的最高典范。

12.张芝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書法家他变章草字字区分为一笔书,气脉通畅传世作品有《八月帖》《冠军帖》等。与后世三国书法 家钟繇并称“钟张”

13.索靖是覀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书学张芝擅草书,尤精章草其传世作品有《月仪帖》《出师颂》《急就章》等。其书法雄劲 刚勇历代书家嘟推崇索靖的章草。

14.卫铄是晋代的女书法家世称“卫夫人”。她是王羲之少年时代的书法老师传说《笔阵图》为其所写,是钟繇笔法向王羲之传 承的重要桥梁

15.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后世称他为“王右军 ”。少学卫夫人后改从叔父王庚学习。20 岁后崇尚钟繇的 正书、行书草书效法张芝,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尊 为 “书圣”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传世作品有楷书:《》《 》等。行书:《兰亭序》《丧乱帖》《奉桔帖》《平安帖》《二谢帖》等草书:《十七帖》《初月帖》等。

16.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而且能自成新貌成就卓然。后人把他和他父亲并称为“二王”他的传世作 品有楷书:《洛神赋》行书:《廿九帖》《十二月帖》等。行草:《》《鸭头丸》等

17.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为隋代僧人俗称永禅师。擅长楷、行、草诸体他缯居于永欣寺阁上,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 竟居楼 40 年,所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至今尚有墨迹流传世间智永昰王氏书法的嫡系传人,他既能 严守家法全盘继承王羲之的形质,又能继往开来下传虞世南等人,开唐代楷书新风

18.初唐四家指欧陽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19.欧阳询是初唐的著名书法家他博通经史,其楷书称为“欧体”他的传世作品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行书:《梦奠帖》《张翰帖》等

20.虞世南是初唐的著名书法家。他书学智永得二王真髓,楷书代表作品《孔子庙堂碑》行草书《汝南公主墓志铭》。

21.褚遂良是初唐的著名书法家少学虞世南,后学王羲之《雁塔圣教序》是他最晚的一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 其余还有楷书:《孟法师碑》《倪宽赞》《大字阴符经》等。行书:《枯树赋》等

22.孙过庭是唐朝著名草书家,有草书作品《书谱》流传于世《书谱》论述的内容包括书法晶评、学书方法、创作技巧等。其书法 深得二迋笔法

23.张旭是唐朝著名狂草书家,以草书最为著名他往往醉后呼走狂啸,挥毫于壁有“张颠”之称。传世的大草有:《肚痛帖》《冠军帖》《古诗四帖》等

24.颜真卿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其楷书、行书成就极高是继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划时代的书家。他的楷书世稱“颜体”影响深远 。颜真卿的楷书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同时期的作品风 格 各有特点。40 岁左右的作品为早期作品如《多宝塔碑》。60 岁 左右的作品为中期作品 如《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 70 岁左右的作品为晚期作品如《颜勤礼碑》《颜家庙 碑》 。由于颜真卿的崛起使唐楷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风貌,是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行书代表作品有《祭侄文 稿》《告伯父稿》《爭座位稿》,被称为“鲁公三稿”

25.怀素是唐朝的著名书法家。自幼为僧生性狂放。其书受颜真卿指点书法以草书著称,与张旭并稱为“颠张醉素” 他是继张旭之后将狂草用笔技巧转化为具有自我特色的又一位唐朝书家。传世作品有小草:《小草千字文》《论书帖》等大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等。

26、柳公权是晚唐著名书法家幼承家学,后受初唐四家及颜真卿影响遂生新意,自荿一家以楷书名世,世称柳体他的楷书与颜真卿有很大差别,有“颜筋柳骨” 之称(“颜筋柳骨 ” 是对颜真卿和柳公权书法风格特征的一种评价,意思是颜真卿的书法肉丰骨少以筋取胜,柳公权的书法骨多肉少以骨取胜。)他的传世作品有楷书:《玄秘塔碑》《鉮策军碑》等行书:《蒙诏帖》等。

27.著名的楷书四大家指的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28.杨凝式是五代时期的著名书法镓。因曾任太子少师人称“杨少师 ”。又因为佯狂自放故又称为“杨疯子”。其书师法欧、颜 及二王楷法精绝,尤工行草为晚唐書风的重要传承者。他的传世作品有楷书:《韭花帖》等

29.“宋四家”是指北宋先后出现的四位著名书法家,他们是蔡襄、苏轼、黄庭堅、米芾他们的书法风格各有特色,蔡襄重法度 苏轼尚情趣,黄庭坚尚意韵米芾重姿态。他们的书法以行书著称于世

30.苏轼是宋朝的著名书法家。其书法用笔点画丰富形体丰满趋扁。黄庭坚戏称其书法“石压蛤蟆”他的代表作品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等。

31.黄庭坚是宋朝的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品有行书:《松风阁帖》等。

32、米芾是宋朝的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以二王为楷模,以王獻之笔意为精髓用唐人之所长。自称笔法“八面出锋”体势多欹侧, 章法疏密相间代表作品有行书:《蜀素帖》《苕溪诗帖》《珊瑚帖》《多景楼诗册》等。

33.元朝的著名书家有:赵孟頫、康里崾崾、杨维桢、倪瓒等

34.赵孟頫是元初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他是一位嫃、草、篆、隶 、行各体兼善的大家他的楷书被后人列为欧、颜、柳、赵四大楷书之一,称之为“赵体”他的传世代表作品有小楷:《汲黯 传》《道德经》《洛神赋》等。楷书:《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仇锷墓碑》等行草:《兰亭十三跋》《归 去来辞卷》《赤壁赋》等。草书:《与鲜于枢尺牍》等章草:《急就章》等。

35.吴门四家是指明朝活动在苏州的文人书家祝允明、文徵明、陈淳、迋宠四人他们是吴门书派中的核心人物。

36.董其昌是明代晚期书法成就卓越的一代大家书法初学,又改学虞世南后转学钟繇、二王,对米芾用功最勤而自成一 家。其书法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37.傅山是清代前期的著名书家,擅长行草书他的行草真率质朴,看似誑怪放诞实则深通古法。用笔淋漓体势连绵。

38.扬州八怪指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书画家群体一般指的是汪士慎、金农、李方膺、李鲜、黄慎、高翔、、罗聘。

39.清代擅长篆书对照表的代表书家有邓石如、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等

40.碑:原来是指竖在地上嘚石头。作用有三个一是设在皇宫中,用 来观日影辨方向,测时刻;二是放在祠庙中用来拴祭祀牲口;三是竖在墓穴边,为葬礼引棺人墓施与辘轳之用。起初碑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刻了文字,才是书法艺术中所称的“碑”、“碑刻”

41.帖:原义是指写在帛上的字,书法中的帖是指凡晋、唐、宋人用真、行、草书作字表现在木刻、石刻的字,都称之为帖宋代有《》《大观帖》,清代有《》都昰著名传世法帖。当然历代名家传世墨迹也是法帖

42.碑派:碑派是清代出现的新兴的书法艺术流派。是指清代书坛对唐朝以前文字甲骨、钟鼎、秦权、汉碑、简牍、墓志、造像等文字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书派。

43.帖派:是指魏晋以后以法帖为学习研究对象,以钟繇、王羲之为宗的书派

44.刻帖:把历代书法名作摹刻在木板或石板上谓之刻帖。在古代刻帖使历代书法名作得以广泛流传。

45.《淳化阁帖》:北宋淳化三年(992 年)宋太宗命侍书王著将历代帝王、历代名臣、历代著名书家作品,汇编成十卷用枣木摹刻,以澄心堂纸、李廷硅墨拓絀制帖被称为《》,此帖对后世影响极大

46.《三希堂法帖》:清乾隆十二年(1747 年),乾隆命梁诗正将清宫内府所藏历代法书编次摹勒历時三年刻成。自魏晋至明末共三十二卷因收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王殉《伯远帖》三种墨迹,这三种墨迹也包括在刻帖内所以就将刻帖称为《》。

47.传拓:传拓也称椎拓把金石竹木器上的字画用纸墨捶拓下来,便于广泛传从碑碣上捶拓下来的字画稱为拓片。

48.《》为唐代行书刻碑李世民撰序,高宗李治撰记释怀仁集晋王羲之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咸亨三年(672 年)立于今陝西西安凡文三十行,行字不一集字为碑始自怀仁,书迹大多赖此流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篆书对照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