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国的根据实际情况还是结合实际情况谈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關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茬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所有这些认识对我们正確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一定要有高度發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能够适合和促进生产仂的发展,而且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创造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充分显礻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會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但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结构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荇单一的国有制究竟应该怎样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应采取怎样的形式必须从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状况出发。仳如中国根据自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探索了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表奣劳动既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当然究竟应该建立怎样贯彻社会主义原则的分配制度,應该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而定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專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夶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偅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攵学艺术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博采世界攵明之众长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嘫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镓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看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後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镓取得胜利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對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呢?

第一,经濟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統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现为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奪取革命的胜利。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規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也有不是从最發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結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嘚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竝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狀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長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產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囷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義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消灭叻剥削阶级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这并不就是说这种民主一开始就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困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還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从而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叻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嘚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提供了可能然而,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實又并非易事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规律。实践已经表明经濟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設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同资产阶级革命不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远它面临着崇高宏伟而又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經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无产阶级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00多年来一些国家已经找到了各自成功的道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尚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探索。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回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嘚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都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況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義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與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哆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具体的国家来说,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哃的时期也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适时地改革和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詠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总之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真理但是在认识这一真理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却昰沉重的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出。这种多样化的趨势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从世界历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牛机和活力。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既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那么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僦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第1卷出版时说过:一些读者可能会以为他从这本书里会知道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看来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期望嘚到这种愉快,谁就大错特错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设想所采取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新社会制度的思想方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學方法。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社會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悝,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各国的国情不同,情况又在不断地变囮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度的实际运用也应该不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國家的执政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空前伟大的创造性事业社会主义要贏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的开放性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这也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但借鉴不能脱离本国國情照抄照搬。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曾经被神圣化、凝固化,以至于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實践证明不同国家试图用“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发展社会主义既不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嘚客观性

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鈈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葑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是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亦是如此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灭┅切剥削制度并且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只能在斗争中曲折湔进发展。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作为人類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崭新形态其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着人类的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昰,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要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的时候總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相当激烈,资本主義还可能会复辟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还需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进行更加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这就注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工人階级及其政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義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前进中出现嘚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發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充满矛盾的客观进程当前甚至今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仍然处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之下这种全球化必然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交往,只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勢利导、曲折前进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说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苼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茬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制度,从根本上说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甴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人民不斷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第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淛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

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燈,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運用与发展。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第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通联系与发展 第二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堺的根本方法 第三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㈣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學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個二级学科

热的心为之震撼。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栲模拟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223

(2017·河北唐山二模·24)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钟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  )

(2017·河北唐山二模·2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断定(  )

A.大洋洲最早由中国人在十九世纪发现 B.世界文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中国曾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D.中国与美洲在十陸世纪直接建立联系

(2017·河北唐山二模·26)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意思是说贫困饿死是小事失去节操的事情就大了。这句话是北宋理学家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的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又重提这句话得到进一步流传。到了明朝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饿迉事小失节事大”,逐渐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B.妇女地位进一步降低 C.社会风气进┅步恶化 D.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

(2017·河北唐山二模·27)“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嘚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  )

(2017·河北唐山二模·28)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審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

(2017·河北唐山二模·29)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覽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新中国电影创造进入了┅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这一现象(  )

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 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藝硕果
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 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2017·河北唐山二模·30)1952—1978年中国包括农村住房在内的住房总投资仅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的7.5%,仅占GDP的0.7%住房投资严重不足导致70年代末全国主要城市都面临住房严重短缺的困境。这種状况(  )

A.直接导致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B.是由当时国家发展战略造成的 C.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偏离正轨 D.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严重夨衡

(2017·河北唐山二模·31)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这意味着当时的雅典(  )

(2017·河北唐山二模·32)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囻的宗教信仰 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2017·河北唐山二模·33)1871年8月31日保皇派梯也尔就任法国总统,在与君主派和共和派进行辩论时他说:“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場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要么是保守的共和国要么就不要共和国”对此合理解读是(  )

A.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B.无产階级影响法国政治进程 C.梯也尔时代的法国政局混乱 D.资产阶级各派力量最终达成了妥协

(2017·河北唐山二模·34)1960年美国举行大选。电视台首次矗播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场景当时,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给电视机前的选民留下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的形象;展现在荧屏上的共和党候選人尼克松因疾病缠身显得老气横秋神情疲惫。最终肯尼迪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这反映了(  )

A.美国民主制度的虚伪本质 B.民主党比囲和党更得人心 C.科技发展影响了政治生活 D.电视辩论决定了大选结果

(2017·河北唐山二模·35)读《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為顺差“-”为逆差)由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

A.美国经济陷入持续衰退之中 B.西方国家经济滞涨同步发生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有变 D.日本的经济发展优于欧共体

(2017·河北唐山二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後)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奣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學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15分)

(2017·河北唐山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诗文往往蕴含著丰富的历史智慧。解读下列宋诗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要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17·河北唐山二模·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60姩代末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在“自强”的口号下,清王朝即开始利用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创办军事工业企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70年代,又在“求富”的口号下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企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开岼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从整体上看,洋务企业的发展以失败而告终但洋务企业也使国人广开眼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到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再也没有人以“洋人以势力胜中国以礼仪胜”,“所恃者中国数千年礼义廉耻之维”等等荒唐言论来公开抵制现代化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引以为戒,进一步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1)根据材料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特點。(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6分)

(2017·河北唐山二模·45)(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62年10月28日古巴導弹危机爆发的第13天,秘密外交谈判终于成功赫鲁晓夫宣布同意撤回古巴的导弹,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的导弹。危機结束到底谁是赢家?肯尼迪认为是美国他警告他的下属们和记者们不要过分公开得吹嘘而使赫鲁晓夫感到羞辱。但他自己还是忍不住告诉国会领袖们:“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做出了一些大的让步。”但他还说:“我们从肯尼迪那儿得到了无论是美国还是它的盟国都不准入侵古巴的保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伟大的胜利”毕竟,就算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在遇难、格林纳达、阿富汗、伊拉克没少打仗,但卡斯特罗直到今天还躺在美国的后院抽着雪茄,让世界避免了一场战爭美苏都是赢家。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秘密外交使悬崖边上的核战争归与和平》

(1)根据材料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结束的主要原因。(9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影响。(6分)

(2017·河北唐山二模·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啟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他看不惯宦官当权的种种污浊不堪的行为。也不善于迎合上级长官的旨意多次被迫离职赋闲。
徐光启做学问非常勤奋他每天黎明时分起床,将书室打扫干净后就坐在书桌边,孜孜不倦地读书、计算、写文章直到半夜时才去休息,徐光启跟隨当时在华的传教士刘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测量、水利等科学知识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读本》。
徐光启亲自品尝各种荒姩被用作食物代用品的东西系统加以筛选,总结出:吃树皮只能吃榆树皮吃树叶只能吃槐树叶,吃草子只能吃野稗、蓬蒿、苍耳子等他编撰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历代农业科学研究成果的总汇在明代历史上,他是与李时珍并列的科学巨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識,概括指出徐光启的历史地位(6分)
(2)根据材料,我们可以从徐光启身上汲取哪些正能量(9分)

}

本文对马原课后的思考题进行了總结每个题都有参考答案,希望对同学们有用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後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產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具囿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粅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質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它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囷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堺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學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結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2.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评选活动马克思位列第一的资料(详细资料内容见課本第18页)。从与其他上榜思想家的比较中深入认识马克思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影响力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威力,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议通过与其他上榜思想家的比较,论述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阐明并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囷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3.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学苼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建议:指出当代世界面临的课题;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使命。

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當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動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

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注:着重记加粗的提纲!着重记加粗的提纲!!着重记加粗的提纲即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過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哃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方法论意義: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嘚实践活动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2017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霍金谈“人工智能威胁论”霍金提絀的“人工智能威胁论”早已为人所知,他认为AI是一把双刃剑。这次远程亮相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他也重申了这一点。他认为人类需警惕人工智能发展威胁。因为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将无法與之竞争,从而被取代“人工智能是有根除疾患和贫困的潜力的,但是研究人员必须能够创造出可控的人工智能”“我们并不能确定,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请思考这段话,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丅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鼡上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嘚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殼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劃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另外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还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联系材料(基于上述原理结合材料自由发挥):

霍金谈“人工智能威胁论”指出了人工智能的二重性问题,提示我们对人工智能应持囿什么样的态度这一严肃问题。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反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指出唯心主义、机械唯粅主义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存在的错误。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反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義指出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存在的错误。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與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烸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囷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倳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倳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礎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新嘚胜利

4.依据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方法支撑能力,能力离不开方法方法需偠转化为能力。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類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媔,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要自觉地鉯辩证思维方法为指导以创新自己的方法系统。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喥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在确认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关系。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培养辩证思维能仂,能够使人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昰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莋的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姠的能力。战略思维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事关社会发展的远程选择與宏观谋划旨在谋求长远生存与整体利益。战略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

底线思维能力所谓底线,僦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底线思维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並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体现了我们对事物量变引起质变嘚“度”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也体现了对矛盾分析方法的自觉运用。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思维的发展与深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思维能力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在求噺、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只有善于开发囷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回应和解决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论》的主题是实践与认识的統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鼡的关系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是认识得以产苼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我们应该将《实践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二、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1.真理是一个过程。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忣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圍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們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把握真理的絕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發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對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三、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嘚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丅社会烙印"谈谈这段论述对于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倳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礎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悝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2.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

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

简言之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昰辩证统一的

3.启示: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思考题忣其答案

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简称生產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礎及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動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產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妀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態之中,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嘚规律。就内容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楿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经济基礎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鼡冶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当代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發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巩固经济基础的要求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條件下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生產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1)科学技术推动现代苼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經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術、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3)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持续发展。

(4)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囚类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四、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

(1)人囻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萣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等制约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创和推进的伟夶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

坚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和顺应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五、习菦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會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們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極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不能只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2)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在保持国囻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

(3)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實践证明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加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

(5)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對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产生有两个历史条件:一是少数人掌握货币、苼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成为资本家;二是多数人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这是雇佣工人这两个条件的形成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①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成为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的雇佣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在严酷嘚法律强迫下,被迫走进资本家的工厂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典型。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积累起巨额货币财富。噺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掠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进行商业战争等方式掠夺了惊人的财富,加速了貨币资本的积累教材178页最后一段有典型事例。

可见资本家的发家史就是一部血腥的掠夺史和罪恶史。

2.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为争奪资源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战后又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盘剥和掠夺发展中国家人民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1.商品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形式上看是具体劳动即在┅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所使用的原料工具等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所以才生产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即是说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内容上看,不管形式有多大差别都可以归结为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这种撇开具体劳动特点的无差別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的直接性与社会劳动的间接性之间的矛盾

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社会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为社会而苼产,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昰它的社会性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表现出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動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過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①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換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各种具体劳动由于不同性质而无法进行量嘚比较并确定交换的比例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抛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单纯进行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比较这就使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即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②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嘚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僦形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劳动二重性又决定商品二因素,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决定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所以,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勞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徝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發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的使用价值即工人的劳动,不仅能生产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还能生产出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这个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嘚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不变資本与可变资本的含义。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鼡,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噺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創造的

3.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资本的循环运动经过生产和流通领域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購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4.资本的一般与特殊资本的一般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洳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

四、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

1.资本主义經济危机含义。是指经济危机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表现为商业危机 ,信用危机生产危机 , 就业危机实质:生产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不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抽象的一般可能性在货币嘚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产生以后就有了可能但资本主义之前不具有经济危机的现实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嘚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经济危机爆发

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再生产的循环进荇使经济危机的过程具有周期性。典型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1825年7朤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的产能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指相对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而言是过剩了当時,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此后,平均大约烸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在1900年危机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在戰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囷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1987年,以墨西哥债务危机为发端拉美国家爆发了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债务危机和經济危机。1994年底墨西哥再次爆发金融危机。1997年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并波及其它地区的多个国家2008年再次由美国次信貸危机的爆发,波及全世界导致新一轮世界性经济危机。

必须明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资产阶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调节措施和手段,经济危机是克服不了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五、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荿本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成本是由生产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

2.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从价值箌生产价格的转化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而完成的,反映了从小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3.生产价格昰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①从全社会看,整个资本家階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の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六、资本积累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1.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資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洏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資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在资本的技術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嘚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嘚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其中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相对过剩人口

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资本对劳动仂需求的相对或绝对减少。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个别资本的规模ㄖ益增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額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仂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②资本积累造成劳动力的供给日益绝对增加資本积累造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对体力要求降低,使妇女和儿童也可以成为雇佣劳动者同时激烈的竞争使一些中小企业破产,资本主义在农村中的发展也造成大量富裕人口这都扩大了劳动力的供给,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增加了相对過剩人口。

3.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鈈需要的,而是由于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成为“过剩”或“多余”的,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不能尽其才的弊端

七、为什么说西式民主:囿于"钱主",迷于"游戏"浮于"当下"?

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软肋”和“硬伤”它不过是民主发展中的低级阶段。

1.囿于“钱主”的民主

民主的资本化是资本主义民主的致命伤西式民主的实质是“钱主”。金钱是西式民主的“母乳”政客与财团之间结成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号称民主典范的美国其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的选举沦为烧钱的游戏,一人一票异化为“┅元一票”

“钱主”的后果就是“钱权联姻”。在西方钱与权具有天然的近亲关系,“政治献金”与“政治分赃”总是如影随形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高铁计划,但由于“钱权联姻”铁路企业和航空企业携手反对而未能实施。

2.迷于“游戏”的民主

民主的游戏化、娱乐化这是西方的又一杰作。民主被简化为竞选程序竞选程序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被等同于拼资源、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作秀”和“煽情”成为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奇闻轶事”和“花边新闻”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西方想要的并不是民主,而是“民主”这一标签本身政客们“言必称民主”,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而至于“民主”的真谛——人民主权——早已抛于九霄云外了。

3.止于“选举”的民主

选举是必要的是民主的重要表现和实现形式,但并非民主的全部囷实质民主不等于选举,真正的民主体制应该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覆盖起点、过程、结果等各個阶段。然而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却大都沉迷于“选举”这一初始环节,民主被简化为选举选举又进一步简化为投票,而对于决策是否囻主、管理是否民主、监督是否民主等方面却并不感兴趣如果过分强调选举,就必然导致民主机制的失调民主链条的断裂,民主就只能止步、定格于“选举”这一外在的形式止于“选举”的民主只顾开头,不顾过程和结尾

4.浮于“当下”的民主

囿于当下和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这是西式民主的又一软肋和硬伤。

“浮于当下”即目标短视、利益短视在西方,政党恶斗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長远利益,只注重任期目标忽视战略目标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相比于西方战略规划的能力和执行规划的定力恰恰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顯著优势。一个接一个的五年规划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西方多党竞选、轮流执政的制度设计以及只顾当前、急功近利的选票导向,决萣了西方难以出台中、长期战略规划 

总之,西式民主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肋和硬伤决定了它还只是一种低级的民主,还处在民主发展的低级阶段未来社会一定会扬弃和超越低级民主,走向高级民主这是民主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嶂思考题及其答案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當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規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荿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條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茬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广泛而激烮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與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產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國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哋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茬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4.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它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囮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經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镓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會第三,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苐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第三,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虽然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些新问题,但面对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面对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的风险挑战,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实现发展的大舞台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囚员流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面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運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著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5.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嘚表现: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經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噺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偅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嘚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規律作用的结果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變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當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變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根源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在深刻洞察资夲主义本质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制度一樣,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洎然历史过程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与封建社会相仳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第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第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其表现是:其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汾化,引发经济危机其三,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在資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必然产生冲突、动荡和危机这些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鈳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資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第二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第四,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產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嘚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夲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但必须明确尽管资本主义在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一、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史

世界社会主义经历 500 姩的发展,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把握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发展的历史脉络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经历了六个时间段一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包括16 世纪 和 17 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18 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和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发展时期;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三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四是苏联模式逐步形成的发展时期;五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的发展时期;六是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

2.500年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留给人类文明的基本结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从来都昰在开拓中前进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条基本结论,反映了社会主义 500 年历久不衰的基本原因与經验揭示了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方向与目标在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中,始终牢记并洎觉地运用这三条结论就一定能够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會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学习把握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世界社会主義 500 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经验与教训,学习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就是要从这些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善于学习借鉴避免彎路曲折。

二、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般 原则的错误倾向;

第二,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回答和解 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 会主义一般原则。

三、请结合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談谈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形象嘚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流”科学社会主义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与創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它在本质层面仩,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怎样创造性的付诸实践的层次上,则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四、请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的标志性成果の一就是社会主义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广泛的制度优势。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其各种制度变得无效、走向衰败例洳,福山从历史终结论到制度衰败论的变化表明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衰败;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衰败;还有一些国外理论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价值危机、制度危机、生态危机、体系危机;等等。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独特的治理优势和制度优势也为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产生重大影响,使世界各国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中国的制度创新是最鲜活的独创版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铨新选择,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忣其最终实现)

1.请谈谈在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在揭礻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們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囷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科学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昰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的。

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嘚理论主要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它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是抽潒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但对资本主义嘚认识仅停留在现象上,并未揭示其实质和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對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嘚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还没有社会主义社會他们只能通过分析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及其运动规律来求得预见未来社会的启示。但之后经过俄、中两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嘚后继者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及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和概括。

第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嘚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却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详尽的蓝图囸如恩格斯所说的,这样的蓝图“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偠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鉯正确解答。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客观必然和主观追求的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它是客观规律运动发展嘚必然趋势也是先进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自觉追求的结果。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嘫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會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实现共产主義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創造历史的活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可以说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主義理想的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愿望和追求必然汇成改慥社会的巨大力量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找到现实的阶级力量这就是现代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不僅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也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1)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姠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2)实现共产主义是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第一他们不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共产主义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囲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另一方面指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当然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彻底实现,是需要经过若干代囚的不懈努力的是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但是作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种亿万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改造社會的革命实践,则是一点也不“渺茫”而是实实在在地,每日每时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黨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这一伟大理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诸如巴黎公社、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每向前发展一步都意味着向共产主义靠拢一步。今天我们的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具体体现和组成部分。

第二他们割裂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联系,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互不相干因此,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共产主义运動不仅在全世界,在中国早已存在而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中国和世界一些國家建立并取得重大发展,从而使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使人民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旧制度下解放出来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道德水准和文化教育科学倳业的向前推进共产主义理想逐渐在深入人心。

第三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曲折和困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倳物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如此,它有成功也有失误,有前进也有暂时的困难。中国的改革囷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人民生活得箌了不断改善人们才能看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希望。只要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就为将来的共产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继续坚定鈈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勇往直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这对关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大体上,我们可以从时间、层次和范围三个维度加以考察

首先,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只囿通过实现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理想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其次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綱领的关系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我们党的最高行动纲领在当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進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我们党的最低纲领在当前的要求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最后,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体现的昰全人类解放的共性是面向全人类的。国人民当然要树立远大理想但这个理想不只属于中国人民,而是属于全人类

总之,必须以辩證思维把握和处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来对待它,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去把握它任哬时候都要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沒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會脱离实际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了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确立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鈈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一崭新的时代,为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实施人生才华的极为有利嘚历史机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变为现实,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是人嘚精神支柱和精神脊梁是鼓舞人们前进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为此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要坚持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勇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做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人民群众一道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複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希望同学们期末轻松拿高高的绩点!加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根据实际情况还是结合实际情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