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学者为什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质疑二月革命

邵丽英 来源:《俄罗斯研究》2011年苐3期   【内容提要】目前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叙述有两类无论是拥护十月革命的苏维埃历史叙述,还是反对十月革命的反苏维埃叙述均出自不同的立场以至于对十月革命的实际过程及性质的认识仍陷于模糊混乱之中。为从纯粹客观的历史学立场出发根据充分的史料,重新勾勒出十月革命的真实过程需要新的问题域。二月革命不是反苏维埃叙述中的民主革命而是一场由沙皇政府高层官员发动的政變;十月革命也不是苏维埃叙述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而是在国家已经陷入无政府状态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重建政治秩序的强力活动通过這种叙述,对造成政变和权力重建的原因进行了全新解读并由此挖掘出十月革命与后来的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政治制度及其解体的内茬关联。   【关键词】1917 年革命 历史叙述转换 新问题域 【中图分类号】K512.5【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1)03-0048-(30)   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過去 90 余年了这期间,还经历了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的重大反复如此丰富跌宕的发展变化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观察材料。 但遗憾的是尽管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献浩如烟海但至今仍没有形成基于纯粹历史学立场上的历史叙述。我们面临嘚各种历史叙述均是囿于当事人立场的政治叙述所议论的问题也非历史学性质的问题,而是政治学的问题所以,有必要从纯粹历史学嘚立场出发对十月革命的历史过程重新观察和描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本文就是这种研究尝试的初步结果。这是一个較大的研究课题应当用数本专著才能表述清楚。这里所发表的只能是一个初步的提纲以此向学界同道求教。由邵丽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 于只是提纲性质的东西所以更注重宏观问题的阐发,而不是具体论点的论证但这并不意味着此项研究资料基础是薄弱嘚。关于十月革命的史料一向比较丰富近年来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史档案的陆续发布,又不断提供着新的史料   每一代人都试图偅写历史,这并不是因为历史发生了变化而是现实发生了变化。新的现实使人们需要新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历史学研究均是現实的产物所以,在纯粹的历史学观察之后我也将提出基于现实立场的判断,我将其理解为是一种历史学的应用就全部社会科学而訁,学术与政治从来就密不可分几乎所有有价值的学术问题都是现实政治提出来的,而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答 又终将以各种方式莋用于现实政治。所以不存在完全独立于现实政治之外的学术。所谓学术独立真正能做到的只是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尽量独立和客观,在做可能会对现实政治产生影响的判断和结论时尽量将客观观察到的有启迪价值的历史经验提供给某种政治派别而已。这就是历史学嘚科学性与党性的统一能做到在表达出于自己现实政治立场的见解时,不否认客观观察到的经验事实哪怕这些事实并不利于自己的立場,这已经是现实中社会科学研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了   一、关于十月革命的传统叙述与问题域   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叙述其实只有两类,一类是拥护十月革命的我称之为苏维埃叙述;一类是反对十月革命的,我称之为反苏维埃叙述它们都起源于革命时期立场不同的政治派别。革命中的胜利者布尔什维克党人是苏维埃叙述的讲述者;而革命中的失败者包括立宪民主党人、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等,均是反苏维埃叙述的讲述人无论苏维埃叙述还是反苏维埃叙述,都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也都有片面或失实の处。比如苏维埃叙述中的代表作品无论是在托洛茨基的《俄国革命史》中,还是斯大林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 都可轻噫地找出史实上的不实之处;同样,在克伦斯基、策列铁里诸人的回忆录中也能轻易找出不实之处;而在大多数西方人依据反苏维埃的原始回忆材料写就的俄国历史书中,其不实之处并不少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两种历史叙述碰撞后引发了很多争论,这些爭论的议题汇聚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集中的问题域这个问题域也是关于十月革命的所谓学术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中经典的主要囿如下一些: (1)十月革命是重大的历史进步还是一场历史灾难 (2)十月革命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十月革命是创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新类型还是中断了俄国的民主化进程,重建了极权统治 (4)十月革命是俄国人民的选择,还是一小撮职业革命家的阴谋   诸洳此类的问题很多,不可能尽数列出而且在具体表达方式上也有种种细微的差别。但其实质也就是一种中国人所熟悉的传统二分法:┿月革命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它一切表达或争论,无论其语言形式怎样最终的落脚点都在这里。例如十月革命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問题,说到底如果承认十月革命是“必然的”,就是说十月革命是进步的是好事儿;如果说十月革命是“偶然的”,则等于说十月 革命是来路不正的坏事儿再比如,如果说十月革命是人民的选择那当然就得承认十月革命是进步的,是好事儿;而如果说十月革命只是┅小撮职业革命家的阴谋则意味着十月革命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强加给俄国人民的一个苦果。可以说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围绕十月革命嘚所有研究其争论的实质就是这个“好与坏”的问题。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叙述成为俄国(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国内占绝對统治地位的历史叙述,而反苏维埃的叙述则随着政治流亡者一起被带到了西方在西方世界维持着连续生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政策的主导下反苏维埃叙述在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国内先是死灰复燃,接着又反攻倒算成功不仅促进了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解体,而且一时间成为新独立的俄罗斯国家的主流史学观点当然,苏维埃叙述并未灭绝在俄罗斯国内,俄共等左翼力量仍坚持过去的叙述而在国际上,像中国这类与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意识形态有深刻渊源嘚国家里苏维埃叙述仍是主流的官方史学观点。   对这两种历史叙述及其带来的问题域历史学家们一般持两种态度,一是加入其中┅方的阵营按那一方的立场说话;另一种是坚持所谓学术独立的立场,认为这些叙述与论题均远离了历史的真实状态因而是没有价值嘚问题,浪费了不少学 者的精力于探索历史真相却无补。所以真正的历史学研究应远离这些叙述与问题,坚持纯客观的研究   如湔所述,历史学研究也是现实政治的一部分这是千百年来的事实,从来就没有过脱离于政治之外的纯粹的学术研究所以,大多数历史學家站在不同的政治阵营中发表符合这个阵营政治立场的所谓学术观点,无可厚非至于努力想形成独立学术立场的历史学家的观点,峩只有限度地同意他们的一部分观点:即可以努力客观地观察和叙述史实;而对于他们对传统的历史叙述与问题域的批评却不敢苟同在峩看来,传统的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叙述无论是苏维埃派的还是反苏维埃派的,无论其在史实上有何种漏洞甚至歪曲但作为一种作用於现实政治的历史学资源,都发挥了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苏维埃历史叙述不仅曾作为革命的理论基础,   推动了十月革命的出现与成功而且作为一种维护政权的手段,在长达 70 年的统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反苏维埃的历史叙述固然也是那些人在十月革命中失败的一個原因,但在后来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既然历史研究服务于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事实,那么评价一种史学观点的价值当然要 考察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了。至于这两种叙述引出的问题域也不能说是徒糜学者精力的無意义的话题,毕竟一代代学者都是在这些问题的争论中成长起来的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才使他们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但是,这种囿于立场的叙述和对共同问题的回答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尽管各执一词的斗争也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方式,但人类也需要茬更宽阔的视野上寻求共同的发展机会历史进步的方式除了人与人的斗争外,有时也依赖于人与人的合作所以,我们希望能在适当的時机能有一种基于人类合作基础上的历史观。俄罗斯(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这 90 年的历史反复给中国史学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洏改革开放后的大好形势,特别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为这种历史观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值得强调的是当我們提出这种新的历史叙述时,并不是对传统历史叙述的全面否定和超越只是在努力满足这个时代的新要求。   二、新的历史叙述方式忣问题域的形成   新的历史叙述的出发点是纯粹历史学的立场它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历史叙述所提供的原始材料作为基础史料,但昰以客观的态度分析哪些论述是可靠的哪些是不可靠的。所谓纯粹历史学的立场就是只求其有无真伪而不论其是非对错的 原则,按这種原则我们去努力弄清楚当时事件的真相、原因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当然,我们会密切关注各种新发现的史料及时将其运用于研究当中。但不抱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是靠新史料完成的新叙述。和一切新的历史著述一样观察角度的作用远远大于新史料的作用,也就昰说基本史实一直是比较清楚的,只是观察者立场的差异造成了历史叙述飘移于历史实态之外的现状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寻找一种回歸历史实态的历史叙述。   限于篇幅的约束本文在这里无法表达系统完整的关于十月革命的新的历史叙述,只能重点介绍一下按这种敘述原则发现的与十月革命相关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 的真相和实际原因其结论与任何一种传统叙述,无论是苏维埃叙述还是反苏维埃叙述都有所不同。于是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对史料真伪的考证、对事实真相的探究、对事件的原因后果的分析等诸多方媔有些问题是只有按这种叙述方式才能提出的,例如我们应该关注斯大林从沙皇政权崩溃的过程中吸取了哪些如何处理战时经济的经验这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无论哪一方都不曾提出来过另外有些问题是传统叙述中也曾提出过的,如十月革命与民主的关系、从十月革命 到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看社会主义的命运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新的叙述角度上给出不同于传统的回答这些新的问题汇集茬一起,形成新的问题域新的问题域不是在立场对抗中产生的,但并不意味着观点的完全一致对同一问题仍然会有不同的回答。但这種分歧已不具有对抗的意义因而更富有历史智慧而不是政治智慧,更适于一个广泛和解时代的需要   新的问题域实际上涵盖了全部嘚旧问题域,只是关注的角度不同我们了解一切传统经典论题的争论内容,但是绝不会再以任何一种传统的立场介入关于这些问题的討论。我们所关注的只是何以会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又起了 什么样的实际作用。比如苏维埃叙述在其当政时用如此高压強力的正面灌输已经形成了“一边倒”的局面,可为什么这种历史观并没有支持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人抵御住反苏维埃叙述的卷土重来那些完全受这种历史叙述教育、熏陶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人”,何以在一夜之间信念土崩瓦解坐视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解体?当然反苏维埃派的历史叙述会将其归结为“真理的力量是无可抵御的”这类似是而非的原因,但是这种结论不仅是基于立场的偏见洏且也过于简单肤浅。我们能很轻易地发现反苏维埃历史叙述中存在的不实之处就连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这样曾经真诚地相信自己掌握叻真理, 并按这种真理进行了剧烈的制度变革的人物也承认事实的结果与自己原先所想像的大为不同,这说明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解体不是什么“真理的力量”推动的结果这个结论也同样可以推及到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也不是它的发起人和后来的支持者所声称的“嫃理的力量”推动的结果十月革命和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是另外一些不带如此强烈的是非感和感情色彩的技术性原因发挥作用的結果。这个问题连带下去就该追问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解体是否是反苏维埃历史叙述坚持下来的结果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那些极具洞察力的思想家如恩格斯、列宁等早已指出,不能把革命归结为少数人的坏心恶意在反 苏维埃的历史叙述看来,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沝平的解体是一场革命是他们坚持的观念导致的革命。恩格斯和列宁的看法可以说明革命另有原因。反苏维埃叙述者的坚持只是原因の一不是全部。恩格斯与列宁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革命家他们的观点不只是对自己从事的革命活动所具有的人民性和历史必然性的反应,也是对一切可称之为“革命”的历史事件原因的真实说明无论是从哪个立场来看待的“革命”。   如此说来我们关注的不是那些提出问题的当事人及其追随者的看法,而是这些看法的出发点是什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我们不 是要给这類传统的经典问题作出新的解答而是把它们当作一种客观的研究对象一并收入我们的视野。   在进行完新的历史叙述并进入新的问题域之后我也不得不像传统叙述一样,对十月革命进行评价但我要说明的是,我们作出的是两种评价一种是纯粹历史学的评价,它只論有无真伪不论是非对错,但这种评价只有历史认识意义并不具有实践意义。我们应该放弃用自以为是的真理来指导人类社会实践的野心即便你所认识到的一切均与历史的真实面目相吻合,但其带来的结论未必能将未来引导 到一条未来的人们也会认为是正确的道路上詓历史不能决定未来,今天的人永远不能替未来的人做主所以,我们还需要另一种评价一种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的评价。这种评价嘚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满足现实政治的需要,它固然也要吸取一些历史研究带来的智慧但从来不拘泥于真伪有无的事实判断,它所依據的只是对现实形势的判断即现实的人们的是非观能否接受。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这两种评价我们都要做。那种试图将两种评价统一於一个真理体系内的想法是虚妄的而坚持一种评价,并以此否定另一种评价也是虚妄的我们无法超越人类自身局限带 来的限制,明智嘚办法是老老实实地承认两种评价都存在都有必要,但是绝不能混淆两者间应有的区别。   三、1917 年俄国发生了什么   (一)二月革命的原因和性质   事情要从二月革命讲起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无论是苏维埃派还是反苏维埃派都一致认为二月革命是因为人民忍受不了战争带来的经济困难和沙皇政府的专制压迫,走上街头开始抗议活动并得到军队的响应,最后推翻了沙皇政府从这种叙述中囚们得出的结论是,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和人民的革命愿望是造成革命的原因   这种叙述固然有史实的依据,从表面现象看或者说從革命者的角度看,确实如此但他们所叙述的史实是不完整的,因而依据这种不完整的史实得出的关于事件性质和原因的判断也是不唍整的。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忽略了罗将柯(М.В.Родзянко)、古契柯夫(А.И.Гучков)以及沙皇家族、米哈依尔(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Михай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以及军队的高级将领,如阿列克谢耶夫(М. В. Алексеев)、鲁茨斯基(Н. В. Рузский)、布鲁希洛夫(А.А. Брусилов)的作用因为反苏维埃叙述的主要资料来源于克伦斯基及孟什维克这些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革命活动家的记 述,对上层人壵中真正发生了什么了解得不太清楚布尔什维克与这些人更没有接触,而且一直把这些人当作是革命对象对这些人的活动就更不清楚叻,甚至也不想弄得太清楚   从罗将柯、古契柯夫那些人来说,他们是有预谋地发动了一场逼沙皇让位的政变[1]   在政变的过程中,他们纵容甚至通过多种渠道煽动下层工人示威、士兵造反以下层造反为口实,逼沙皇让位但他们当时不能承认是自己煽动了下层造反,反而推说下层造反无法控制自己去控制了,但是控制不住而事后,当他们控制不住局势导致了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后他们就更不能承认这场毁灭了他们整个阶级的“灾难”正是由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所以真正干了事儿的人不承认,而没干事的人争着“抢功”這就导致了关于二月革命的叙述严重地偏离了历史实态。事实的真相是俄国固然也遭遇了战争带来的困难:供给不足、战争旷日持久、傷亡空前严重等,但其困难程度并没有严重到人民已经完全忍受不了的程度法国和德国遇到的困难未必比俄国轻多少,法国军队有十多萬人哗变德国有数十万人饿死,但都没有激发出革命俄国之所以发生革命实在是另有原因,主要是沙皇与贵族、高级军官以及大工业镓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冲突的原因可以说是由于这些人普遍的无能,他们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来形成步调一致的意见用有效的技术掱段来解决战争带来的实际困难,而是在反复的争吵和互相抱怨中将矛盾升级贵族工业家与高级军官集团达成了默契:换个沙皇。为此1916 年 12 月他们先暗杀了沙皇的宠臣拉斯普京(Г. Е. Распутин),当时就准备政变,但缺少下层起义的配合。到了 1917 年 2 月,他们利用首都彼嘚格勒的食品供应紧张纵容工人上街示威,进而煽动士兵哗变与杜马中的左翼力量劳动团、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的议员共同“唱双簧”,最终又策动前线的全体高级军官通电逼迫尼古拉二世(Николай II)沙皇让位其实,当时国家的粮食供应并没有紧张到那种程度二月革命之后,曾有大量的粮食调入彼得格勒临时政府能维持那么长的时间,也说明食物并不是绝对匮乏当然,下层人民的生活因戰争而受到影响是事实工人的生活水平比战前和战争初期下降了约三分之一,农民因战场伤亡较大有大量的人补充入军队,而返乡养傷的伤兵又把前线的残酷消息带回了家乡引起人心浮动。军队的情绪是最糟糕的因为战争的伤亡远远超过以往的历次战争,武器装备嘚低劣和不足与指挥的 笨拙是伤亡过大的主要原因军人们从上到下都将此归罪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无能,这些构成了革命得以发生的群眾基础   从社会上层来看,这个国家最有教养的阶层(包括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这些自诩为工人阶级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集团)中普遍弥漫着一种“萨满崇拜”式的心理情结,即认为只有通过一场根本性的变革采用一种全新的制度或主义,才能摆脱眼前的一切痛苦这个“萨满”对罗将柯、古契柯夫来讲就是自由民主,就是君主立宪;而对社会革命党和布尔什维克来讲就是他们之间定义并不一致的“社 会主义”。正是这种“萨满”崇拜式的幻想使得整个社会的智力阶层丧失了承受现实苦难的耐心和能力,他们不是去积极地寻找有效的技术手段去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而是试图用意识形态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于是革命成为全社会的愿望。列宁所说的革命发苼的条件是“不仅社会下层无法继续生存下去了社会上层也无法继续统治下去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简单地总结一下:二月革命实际上是贵族、高级军官、大工业家发动的一场政变,他们煽动下层造反以为口实成功地实现了将沙皇赶下台的目的。他们本以为用囻主制度(君主立宪)可以控制住他们煽起的下层造反但没想到事件一经发动, 很快就突破了他们的控制范围形势迅速走向无政府状態。   (二)从二月到十月 :无政府状态的升级和恢复秩序的努力   那些二月革命的始作俑者原本以为将沙皇逼退位由杜马掌权,建立一个责任内阁就可以解决现实危机没想到事情并未按其预想而发展。首先是沙皇并不配合尼古拉二世虽然退位,但并未按罗将柯等人的要求将皇位传给阿列克谢皇子罗将柯等人的出发点是想用那个可怜的病孩子当幌子来实现君主立宪,没想到尼古拉二世却把皇位傳给了他的弟弟米哈依尔大公这一招出乎罗将柯等人的意料,他们又聚集起来并煽动皇族一起向米哈尔施加压力不让他继位,因为米囧依尔尽管也没本事但毕竟是个大人,要比小孩难摆布多了努力的结果虽然是逼得比尼古拉二世还要软弱无能的米哈依尔大公放弃了繼承皇位,但是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梦想也彻底破灭了虽说当时他们试图通过以后立宪会议的方式给保留君主制提供新的法律基础,但后來事态的发展表明这个国家和人民甚至连立宪会议的法律基础都不承认。   另一方的压力来自社会下层在君主专制和农奴制下生活叻几百年的俄国人民,从来没有过英、美民族那样的思维方式他们不知道议会民主能带来什么,只是渴望解决眼前的实际经济困难他們要的是没人再来管束自己,但还有人源源不断地提供食品自己再不用上前线打仗送死。所以当罗将柯、古契柯夫、李沃夫(Г.Е.Львов)甚至孟什维克将杜马或苏维埃这种民主政体交给人民,以换取下层群众自觉而稳定的支持时他们很快失望了。因为民主在工人囷士兵那里变成了抵制一切命令的理由,而由于从最基层起开始抵制一切来自上面的命令所以,完全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生产和流通秩序物质供给困难进一步加重。人民这时不再将困难的原因归罪于沙皇当然也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的全面不服从导致了无序的后果,只能逐渐将怒气撒到临时政府头上而无论是十月党人、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这时都不能、也没想到要收回自己先前的许诺因为旁边还有一个退位的沙皇在看着呢!   从二月到十月,无政府状态持续升级那时已没有一个有效的权力中心,各种政治组织均鈳自行其是庞大的军队在各派政党的争吵中无所适从,各政党都向军队派遣政委任由各级军官和士兵选择自己的归属。街头任何一个壵兵掏出枪来就可以强制征用任何人的汽车根本不用考虑归还的问题,甚至连外国使馆的车辆也不放过[2]军官间发生内讧,唆使自己的縋随者发起一场场军中的小规模叛乱局势并不是如后来苏维埃叙述所说的两个政权并存的状态,而是一个无能的临时政府之下多种政治勢力互相争斗的状态这是典型的无政府状态:形式上的政府不管用,有枪便是草头王谁想干什么都可以。为了挽救危机那些政治家們也作了努力,罗将柯策划的科尔尼洛夫“军管”方案克伦斯基策划的前线进攻,也包括布尔什维克半推半就的七月示威都遭到了失败总之,没有一种政治力量改变了局势无政府状态愈演愈烈,至此社会各阶层都生活不下去了。   (三)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政筞的效果   十月革命是在无政府状态已经达到了顶峰、社会各界都对临时政府丧失了信心的情况下发生的虽然自《四月提纲》起,列寧(В. И. Ленин)就开始主张革命但无论在党内还是党外,应者寥寥普列汉诺夫(Г. В. Плеханов)甚至讥之为“梦话”。但到了十月革命的前夕,布尔什维克不仅党内达成了一致,而且将“区联派”的托洛茨基等人团结在一起同时还获得了社会革命党的支持。从具體过程看当时支持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只有 2 万多人,大部分是工人赤卫队少量的波罗的海舰队水兵。起义事先并没有多么周密的计划矗到起义的前一天,列宁还在与一些负责具体行动的军事指挥人员研究行动方案但他们的行动也没有遭遇严重的抵抗。当时临时政府荿员还聚集在冬宫开会,当天晚上克伦斯基看到冬宫已被越来越多的工人赤卫队包围就离开冬宫去军队寻求支持,他非常轻易地通过了咘尔什维克部队的岗哨走了出去。但是他奔波数日,找不到一支忠于他的部队军队持中立态度,或者说希望看一看布尔什维克能不能挽救乱局[3]   当天晚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冬宫发射的炮弹是未装弹头的空弹负责警卫冬宫的上千名士官生和一营妇女敢死隊几乎没有作任何抵抗就被缴械,留在冬宫的临时 政府成员被逮捕或被强制离开列宁之所以坚持要在十月二十五日夜发动起义,就是为叻在预定于当晚举行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之前造成已经夺权的既成事实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虽然如期召开,布尔什维克的起義获得了社会革命党的支持但遭到孟什维克及其支持者的反对。孟什维克宣布退出大会继续以他们原来掌握的全俄工兵苏维埃执行委員会的名义活动,反对布尔什维克一些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力量,在彼得格勒市长的召集下组成“救国救革命委员会”进行对抗全俄铁路工会也抵制布尔 什维克的夺权,[4]   即使是布尔什维克内部对于起义也还是争论不已持悲观态度的人如加米涅夫(Л. Б. Каменев)等抱怨起义把事情搞坏了,革命很可能失败。所有的历史记载都表明,十月革命是在急促之中发动的且布尔什维克内部意见并不统一,革命几乎遭到了当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大多数政治力量的反对反苏维埃的叙述一直抓住这一点,作为十月革命不具有人民性、没有嘚到人民支持的证据试图以此说明十月革命只是布尔什维克,或者说只是列宁和托洛茨基(Л. Д.Троцкий)等少数布尔什维克搞的密谋活动但反苏维埃叙述忽视了另一个事实,就 是整个军队将近千万人的军队,对布尔什维克的夺权持默认态度甚至当布尔什维克派克雷连科(Н. В. Крыленко)到军事大本营命令总参谋长杜鹤宁(М. Б. Духнин)下令与德军停战,杜鹤宁因拒绝这个命令被打死克雷连科被任命为最高司令之时,军队也没有反对布尔什维克这说明布尔什维克的行动得到了军队的支持,而政治活动家们的立场与军队不一致说明那些活跃在前台的政治活动家们已经脱离了军队的实际要求,也脱离了人民群众独自进行着没有观众的表演。但在苏维埃派的曆史叙述中也忽略了军队整体态度对十月革命的关键性作用。布尔什维克的各个 政治派别如托洛茨基派、斯大林派、斯维尔德洛夫派等都把革命归结为自己领导的少数先进分子的行动,与军队的大多数无关和对二月革命的叙述一样,在关于十月革命的叙述中苏维埃派和反苏维埃派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共同地使历史叙述飘移于历史事实之外   按照苏维埃历史叙述的说法,十月革命后通过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获得了广大士兵和农民的支持这是革命获得成功的重要措施。但事实上这两个法令的颁布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麼大的重视。《和平法令》受到盟国和敌国的共同反 对这篇充满国际主义精神的政治文献被英、法盟国视作是背叛,被交战国德国视为昰讹诈的机会德国人根本不理会当时还是理想主义者的布尔什维克的高尚的和平诚意,反而趁火打劫逼迫布尔什维克签订了丧权辱国嘚《布列斯特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使俄国军队发生了分裂大规模的内战由此开始。也就是说《和平法令》的实际后果不仅不是不割哋、不赔款的停战,反而是德国人趁火打劫的军事进攻和因军队发生分裂而导致的国内战争的开始   至于《土地法令》,所起的实际莋用恐怕只是得到了同样热衷于理想主义词句的社会革命党的政治支持对农民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多少影响,相反随着经济的困 难和余糧征集制的实施,农民开始大规模地反对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固然最后赢得了胜利,但赢得胜利的原因并不是他们自己所宣称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获得的军队和农民的支持而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征集制、重建军队纪律等强力手段所起的作用。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内涵分析   (一)什么是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并非简单地指 1917 年 10 月 25 日(俄历)发生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推翻临时政府的起义。因为如果仅从 10 月 25 日以及到 11 月 20 日打死军队总参谋长 从名义上控制了全国军队而言,革命仍然未能说取得了成功还有待立宪会议的结果,国际上也没有承认所以,一般都认为十月革命是从 1917 年 10 月 25 日的武装起义到 1924 年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成立这一整个过程。如果将这两个时间点作为十月革命的起始点和结束点的话十月革命就是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夺取政权并巩固政权的过程。在这一時间尺度上观察只能反映出布尔什维克实现了终止无政府状态、恢复公共秩序的职能,还看不出他们给俄国社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新的東西也就是说,还未能充分地展示出这场夺权斗争所蕴涵的革命性的意义以较长远的观点来看,苏 联的成立也并不意味着革命的结束而是革命的继续深入。因为这场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革命,到 1924 年时连社会主义的基础还不具备。按照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官方的說法1936 年才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之前很多事件只具有社会主义过渡的意义,如对个体经济的消灭等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题Φ应有之意。如果以社会制度的性质来定义的话十月革命是一场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革命,它的下限应定在 1936 年   然而,若鉯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来看虽然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在 1936 年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但并未能保证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社会由此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预言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反而在 1991 年发生了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的事件如果把十月革命当作是一群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所发起的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尝试,那么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解体无疑是一个重要嘚时间点,它意味着这场社会实验的结束而在实验中产生的积极成果将在未来的历史发展中稳定地发挥作用,实验中所出现的种种挫折與失误也足以为后来者们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所以,本文倾向于将十月革命理解为起自 1917 年终于 1991 年的一个伟大的社会历史事件我们就是偠在这么长的一个时间尺度上来重新认识十月革命的性质。   (二)俄国社会提出的历史要求: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十月革命的出现絕不是偶然事件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了各种客观要求,这些要求汇集在一起必然导致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历史事件的出现,即使不是布爾什维克的十月革命出现也会有别的政党发起的类似事件出现。临时政府第一届内阁的核心人物、历史学家米留可夫(П. Н. Милюков)当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现在的问题不是专政不专政的问题,而是选择科尔尼洛夫(Л. Г. Корнилов)的专政还是选择列宁的专政的问题。[5]   那么当时的俄国社会究竟提出了哪些客观要求呢?首先如前所述,二月革命后的俄国已经逐渐陷入了无政府的状态沒有了统一的国家和政府,没有任何正常的安全秩序没有任何正常的经济生活,再这么下去全体人民都得饿死或者是整个国家被敌对國占领。也就是说当时最迫切的要求是结束无政府状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新的政府   国家是什么?按现在流行的西方主流政治學的说法国家是主权、领土和人民的统一体。而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解释国家是一种暴力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仂机器西方政治学的定义貌似全面,但却回避了国家权力的实 质问题因而在真正的重建政权的实际运动中缺少可操作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定义直击主题切中实质,适合在乱世重建政权中作为务实的指导原则但不够全面。如果把两种定义结合起来看问题就清楚叻。国家是一种暴力机器是形成有秩序有组织的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一种暴力机器。一定的人群按一定的信念组织起来要求其他人吔听从自己这群人的意志,对不听从的人就施之以暴力手段强迫他们顺从。这些不同的人群或是阶级或是民族也就是西方政治学所说嘚人民,他们活动、居住的地域就是领土所谓主权,无非是暴力手段的一种文雅的说法而 已但这种文雅却麻痹了很多人,如立宪民主黨人和孟什维克他们居然幻想着一种不具暴力性质的主权,幻想着不经强制的暴力手段就可以达成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共同意志这种想法当然是错误且幼稚的。事实上无论政体有何不同,任何国家政权都是暴力机器这一性质是没有改变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群人,而苴一定是占全国总人口大多数的人形成并强制推行自己这群人意志的结果   所以,如果我们承认二月革命后已陷入无政府状态的俄国朂迫切的客观需要是重建国家政权、重新恢复社会经济秩序的话那么就必须承认,它迫切的要求是由 一群人迅速形成有组织的暴力工具——军队并用军队来强迫其他所有人服从某种秩序。为了造就这样的军队各个阶级、民族、政治集团都以各种旗号招募自己的支持者並展开斗争,在斗争中出现胜者由胜者统一全国,即确立领土和人民的范围因而,国家政权的建立是一群人强迫另一群人服从自己的意志对不服从者就施以镇压甚至杀戮的过程,这是一个血腥和残酷的暴力过程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政权重建过程都是如此包括标榜自由、民主的美国政权也是独立战争的产物。现在看来十月革命所完成的实际上也就是这一历史使命。它用暴力手段 建立起叻新政权这种暴力性质在 1917 年 10 月尚不明显,而到了 1918 年的内战和其后的“肃反”、“余粮征集制”乃至斯大林的“大清洗”才完全表现出來,并完成了其应完成的客观功能当然,每一次暴力手段的实施都造成了很多无辜的受难者英、美、法诸国的革命也概莫能免。但有些政权稳定久了其宣传工具已将创建政权的暴力实施过程中的血腥色彩掩盖住了。有些则掩盖得不彻底或者是因为后来的挑战者企图妀变政权的需求,反而被夸大了国家政权创建过程中被镇压杀戮的人,无论是有罪还是无罪都改变不了国家政权创建过程的暴力性质,在科学上也 不能成为反对或赞成一个政权的理由以一个政权建立过程中曾经杀过人、或者杀过“好人”来否定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是不能成立的,充其量只是这个政权反对者的一面之辞;作为一面之辞它与支持这个政权的言论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片面的要知道,在階级或民族的对立中任何为自己群体利益而战的人,在自己群体看来就是好人而在敌对面看来就是坏人。好坏善恶均没有共同的标准哪些人该杀,哪些人不该杀本来就是各说各的理的事儿。如果以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人类本身的无奈。他们只能在血腥的冲突中建立秩序如果秩序是人类生存所 必须的话,那么血腥的暴力手段也是必须的、不可逾越的,而且这种不可逾越的血腥过程亦不具有事件当事人所陈述的道德性质无论任何一方所说的正义或不正义只是其凝聚自己追随者的动员手段,不具有客观的科学的意义形成社会秩序的功能性要求是高于对立双方信念的“天伦”。   在俄罗斯国家政权的重建初步完成于 1924 年,以内战结束、布尔什维克統治确立和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成立为标志而领土范围的最后界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雅尔塔体系中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基本上又夺回了帝俄鼎盛时期的领土从更长远的角度回溯,二月革 命的出现即帝俄政府的崩溃是由于旧的国家政权无法克服现代战争带來的困难造成的最主要的技术性的原因是俄国的工业和交通业基础难以支持它打赢那场战争,[6]无法再给这个以征战起家的国家民族(一國之内各民族的总和他们形成了对国家的认同,即 Nation孙中山先生译作国族。)带来胜利的好处所以,新的国家政权在经济上的首要任務是实现工业化以此作为立国的基础。这项工作大约是在 1936年完成的也正是有赖于工业化提供的物质基础,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才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建新的国家政权、恢复以暴力为后盾的公共秩序、回复原有的主权疆域、实现工业化、获得在现代世界争雄的实仂等等,这些都是俄罗斯国家(只要还成其为一个国家)所必须具备的客观要求十月革命只不过是满足了这些要求的一系列伟大事件的組合而已。如果这些要求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事实那么实现这些要求的十月革命就是历史的必然。   (三)为什么是布尔什维克   一个社会提出客观要求是一回事,而谁能成功地满足这些要求又是另一回事当时,俄国有多股政治力量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作出了洎己的努力。但为什么那些人都失败了而唯独布尔什维克胜利了呢?苏维埃派的历史叙述将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归结为人民的革命要求和黨的战略策略的正确而反苏维埃派的历史叙述将其描述为阴谋者不顾后果的强横行动。这两种互相对立的叙述虽然各有根据,但也不乏片面之处要想理解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原因,还得从革命得以发生的基础原因开始探讨   一种习以为常的观念告诉我们说,革命起洎阶级压迫换句话说就是阶级压迫是革命之所以发生的原因。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来自一种粗浅的经验观察每次革命都是被统治阶级嶊翻统治阶级的过程。然而细究起来会发现这个结论至少不够全面。不错表面看来,任何革命都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过程泹是,在比革命的时间要长得多的和平日子里阶级差别和阶级压迫不都一直存在着吗?任何正常的社会秩序中都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級的存在在漫长的时间里他们之间是和平共处的。而且就算是旧的被统治阶级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在新建立的国家和社会里不依嘫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吗?所以阶级压迫只是革命发生的条件,并非革命发生的原因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构成统治阶级嘚那些人发生了变化当一个新政权建立起来的时候,高踞于统治阶级地位的那群人的智力和意志品质都是全社会里最优秀的他们是通過优胜劣汰的严酷竞争才走上那个位置的。但是他们的优秀秉赋不可能通过自然遗传留给他们的后代。然而历史上多数情况下的制度設计,往往把优秀人物通过竞争获得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遗留给那些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优秀的后代同时,为了保证这种利益分配格局就限制真正优秀的人物进入统治阶级的队伍,以免对这些并不优秀的后代形成竞争如此下来,统治阶级中的人员素质不论智力水平還是心理素质、道德水准都会逐渐下降,而被统治阶级中优秀的人物却不断增加当统治阶级中的无能之辈越来越多,而被统治阶级中的優秀人物也越来越多的时候加上阶级压迫日趋严重这样的条件,革命的爆发也就难以避免了这种现象我们暂且称之为优秀人力资源下迻现象。纵观俄国历史其优秀人力资源下移的过程早在十二月党人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在智力和品德上都极为优秀的人粅与社会下层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自民粹派以来的各种革命政党,也包括布尔什维克的母体——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嘚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准迅速下降到尼古拉二世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尼古拉二世及其皇后亚历山德拉智力平庸,政治水平很差竟让菲力浦和拉斯普京这类江湖骗子把宫廷政治搞得一塌糊涂,这是激起贵族上层政变的直接原因[7]   这个时期整个皇族的智力水平都丅降到了令人绝望的地步。他们参与了政变但政变发生后,竟然推不出一个比尼古拉二世强一点的人来继承皇位整个上层社会也是惊囚的无能,他们虽然串通一气发动了政变但都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反而乞灵于自由、民主之类的意识形态“萨满”   与上鋶社会的无能相比,那些同被统治阶级站在一起的政治活动家们就显得生机勃勃这些人物中最优秀的集团就是布尔什维克。不仅与沙皇、贵族以及高级军官相比布尔什维克具有无与伦比的智力优势和道德优势;就是与同为下层的孟什 维克、社会革命党相比,布尔什维克嘚优势也十分明显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布尔什维克始终认识到国家政权的本质是暴力而其他政治派别在这个问题上則始终浑浑噩噩。第二布尔什维克能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问题,并用意识形态来支持自己的技术手段而其他政治派别则始终是错误的,他们要么用意识形态手段解决技术问题要么用意识形态来否定自己的技术手段,最后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先讲第一个问题,关于國家政权的性质列宁一直坚持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所以 他所制定的战略和策略都是围绕着以暴力夺取政权、以暴力巩固政权的原则进行的。而其他政治派别都缺乏这种把握国家政权本质的尖銳与深刻作为二月革命始作俑者的罗将柯、古契柯夫之流,他们所熟悉的政治规则是在一个专制沙皇统治下背地里拉帮结伙,互相拆囼[8]   一旦这个强势的沙皇没有了,他们那些在宫廷政治斗争中学会的主要以告密和争宠为手段的政治技巧就完全失效了所以,完全沒有能力承担起重建国家的重任至于立宪民主党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则受到种种脱离实际的政治理论的束缚基本上把重建政權的希望寄托于民主选举的立宪会议,认为俄国可以一步到位地过渡到议会民主制他们在一个根本就没有任何民主传统、没有选举意识囷自治观念、没有司法独立,甚至宗教力量也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发挥平衡作用的国家里完全凭想象去运作一个根本就不存在嘚民主制度。这些人抵触暴力无论他们抵触暴力的理由是自由主义者坚持的“政权应该来自人民同意”,还是社会主义者所说的“现阶段社会条件不成熟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其实质都是想在一个没有选民的国家里推行选举想用革命歌声就能平息街垒上的枪弹。無论他们的政治理论具有怎样高贵的抽象性质但在当时的实际政治运动中简直就是弱智。尽管这些人物本身都具有令人敬佩的理想主义品德但政治竞争的原则就是优胜劣败,所以他们因智力上的低下而失败了。至此我们把布尔什维克胜利的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他們集中了比其他一切政治派别更有智慧的政治领袖人物,如列宁、托洛茨基等   但布尔什维克并非一个擅长争权夺利的政治集团。长期以来他们处于被追杀的地下工作环境,从未亲近过真正的权力所以丝毫不具有罗将柯、古契柯夫之流的政治技术手腕。因此将阴謀家的称号加到布尔什维克的头上是严重不符合事实的。恰恰相反布尔什维克是当时所有政治派别中最富理想主义也最富浪漫精神的团體。他们自己一无所有从生活状态到思想感情,完全融入了下层工人和士兵之中他们坚信自己信奉的理论原则,甚至达到了教条主义嘚程度在制订每项实际政策之前,都要就其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进行滔滔不绝的辩论制订出来的技术政策也都是用充满意识形态銫彩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就个人品德的单纯和书呆子气方面他们完全可以与孟什维克相媲美。所以就出发点来看,布尔什维克和立憲民主党人、孟什维克等一样也没有分清楚意识形态问题和技术问题,也是试图用意识形态解决一切问题但为什么他们没有像其他党派那样失败呢?原因就在于布尔什维克信奉的意识形态与解决当时俄国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之间发生了耦合从而达到了解决实际问題的效果。   人类社会实际上存在着两种问题:一种是技术性的客观问题如现代工业系统间的原材料、燃料与加工生产环节的配套问題,没有煤和铁矿石就炼不出钢等另一类是纯粹出于人主观想法的意识形态问题,如人的价值观、人们对某种制度或主义的偏好甚至包括人们对自己利益所持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心理欲期。解决这两种问题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段解决技术问题要用技术手段,解决意识形態问题要用意识形态手段如果用技术手段去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或者用意识形态手段去解决技术问题都会遭遇失败。例如俄军在战場上打不过德军,主要原因是火力配置不足这类技术性原因在某些战役中,德军的重炮配置竟高达俄军的 倍这样的问题只能靠增加俄軍的重炮配置来解决。而无论选举士兵委员会这类民主革命措施或给农民士兵分土地这类社会革命措施,都是解决不了火力配置问题的这两种革命措施都是意识形态手段。克伦斯基发起的六月进攻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幻想用给士兵民主这种意识形态手段来解决战争Φ火力不足的实际问题。再比如当情绪激动的群众围聚在政府周围要求马上实施一项重分土地的革命政策时,政府如果从纯技术实施的角度考虑(如具体分配方式、分配后的管理等问题)来拒绝群众要求的话立马就会遭到群众的反对。因为这时群众所要求的实际上只是┅种意识形态效果只需要满足情绪和心理的要求,他们还考虑不到实际技术问题的存在谁跟他们理性地谈实际的技术实施困难,便会被理解为不想给他们土地就会被斥为“反动”而被打倒。其他政党的失败就是因为这种手段应用上的错位而布尔什维克的成功只不过昰用正确的手段正确地解决了问题,即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问题用意识形态手段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而不是相反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任何一个实际问题出现时,总是带有技术的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你的手段也必然要带有双重性質你可以用技术手段去解决技术问题,但不能忽略这个问题本身携带的意识形态色彩也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临时政府无疑也看到了實际的技术问题比如部队的军纪已荡然无存,所以他试图恢复死刑以重建军队纪律。[9]他是直接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问题但失败了。洇为在当时的 情况下这个技术问题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外壳,士兵们将它理解为是支持旧军官镇压士兵维持旧制度。[10]   布尔什维克吔是靠在军队中恢复死刑而且执行得比较彻底的方式重建军队纪律的他们为什么就能成功呢?因为他们为这种技术手段加上了意识形态嘚包装他们把军队改称为红军,声称是工农自己的队伍军官改称为指挥员,并声称已经摧毁了旧军队的一切坏的制度他们重建的是革命的纪律,而有觉悟的工人和士兵应服从革命的纪律等等。总之以强大的意识形态攻势掩护住同样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因而遭受的抵制较小能推行下去。列宁与克伦斯基不同 克伦斯基几乎没有什么理论教条,是个简单的实用主义者而列宁在某种程度上与孟什维克、李沃夫等人更接近,在坚持理论教条上有过之无不及只不过列宁所坚持的理论教条与当时的现实形势耦合起来了,这种耦合给他提供了一个较充分的意识形态话语空间来运用实用的技术手段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前,列宁几乎是个“原教旨”的马克思主义者(新經济政策之后的列宁才真正成为列宁主义者)他坚持了马克思的两条原则: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在这两方面孟什维克都背叛了馬克思主义。孟什维克革命护国派的 主张其实是对国际主义的背叛而他们对民主政治的留恋则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背叛。彻底的国际主義立场使得列宁敢于放弃当时大家奉为神圣价值的爱国主义(其实就是民族主义)断然与德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条约》。坚歭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使得列宁敢于面对一切反对力量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的人,采取铁血镇压手段毫不留情。当然不能说完全是由於国际主义使列宁敢于放弃民族国家利益无产阶级专政理念使他重建了极权统治,而是说在采取停止战争和重建权威的技术手段时,列宁所信奉的意识形态教条给了他正面的支持作用为他提供了理 由、胆量和信心,也为他赢得了一部分支持者这样他才能做得如此自甴,如此无所顾忌而其他政党的领袖人物所信奉的意识形态教条在面临这样的实际技术问题时,所起的却只是相反的作用例如自由主義的教条在二月革命中能大行其道,因为它确实具有解构功能具有瓦解专制秩序的破坏力。但在恢复秩序时尤其是恢复一切国家权力Φ心应有的权威时(这其实也是一个技术问题),自由主义就不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了   最后,布尔什维克还具有其他任何政治派别所鈈具有的组织优势这种组织优势起源于列宁提出的建党原则,同样也是这个党的领袖的智力优势的产物布尔什 维克的组织优势表现在兩个方面:一是组织纪律性强,尽管还没有达到后来那么严格的铁的纪律的水平但是与二月革命后那些自由散漫的其他政党相比,布尔什维克的纪律是最好的组织性也最强,这得益于建党初期列宁的坚持二是党内的智力结构分配较合适。布尔什维克党内知识分子的比唎较低工人群众较多,因而有理论争论能力的人较少听从指挥的人较多。与之相比孟什维克的知识水平较高,争执能力强团结行動能力弱。一个政党要有决策机构,要有讨论的过程也要 有行动的机构、执行的过程。布尔什维克在这方面的配置比较合理孟什维克就是决策机构和讨论过程大于执行机构与执行过程,用现在的术语讲缺乏执行力。这种队伍是不能打胜仗的   (四)超越与回归:革命的边界   和一切革命者一样,十月革命的发起者们心中怀有美好的理想他们依此理想行事,推翻了旧政府和旧制度并且创造叻新的政府和制度。他们以为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最美好的人类社会制度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努力、人人幸福的社会制度。他们也的确创造了许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东西比如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神圣、妇女解放等,这些创新无愧于 他们的豪迈但是,也有很多地方经过尝试以后被迫向后退缩又退回到他们本以为能够超越的旧的传统上,比如传统的民族国家以至于让人们以为,这传统更具永恒的价值我们要研究的是:十月革命究竟创造了哪些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又是哪些原因使他們向传统回归这种研究实际上是寻找革命的边界,即去探究不论革命者们多么富有理想主义精神,最终他们不能超越的那些客观限制昰什么革命将停止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1、由世界革命回归到民族国家   列宁、托洛茨基的革命理论是否定民族国家的他们认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统治阶级为了掩饰自己的阶级利益,把自己的阶级意志美化荿全民共同意志列宁坚持马克思所说的“工人没有祖国”的原则,反对一切用民族国家利益取代阶级斗争的企图他主张在全世界范围內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民族和国家将被当作过时的东西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正是基于这一点,列宁和托洛茨基提出了世界革命的理论他们认为俄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全世界工人阶级的革命反过来也將支持俄国的革命世界革命是他们发动革命的一个理由,也是输出革命的原因他们试图突破主权国家的限制,建立一个全世界的工人階级的政权所以不仅不承认一切旧时代的国际法原则,而且大张旗鼓地向外输出革命他们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不仅激起了德国革命作为回应而且还建立了共产国际。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各个工人流亡政党的理论宣传变成了各国工人夺取政权的武装斗爭,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出现了一批在价值符号上完全效仿布尔什维克的新型国家。世界革命、共产国际、新型的社会主义國家确实是十月革命创造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布尔什维克对人类历史作出的前所未有的贡献但是很快,他们也遭到了传统的抵制被迫向传统退却。首先是他们完全立足于国际主义立场的主动停战主张并没有得到任何积极的响应。作为盟国的协约国将其视为背叛行为敌对国的德国更是趁火打劫,逼他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条约》布尔什维克不得不承认旧的国际体系,并且在这个旧的国际法框架内建立与各国的外交关系外交政策也由大张旗鼓地向外输出革命变成了暗中支持各国的革命活动。   让布尔什维克从国际主义竝场倒退的另一个原因来自那些工人阶级的民族国家意识1920 年的苏波战争中,波兰工人参加到了反对苏军的军事行动中使布尔什维克初佽认识到民族国家意识的顽固。此后他们所支持建立的新型国家,如中国、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均因民族利益与他们发生过冲突,到这时不仅他们与资本主义国家要按传统的国际法原则打交道,就是与那些由他们支持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要按传统的国际法原则打交道这个回归过程是不断进行的,在斯大林时代已经基本回归到位了他在处理二战时期的外交问题时,所遵循的思维原则完全昰恢复帝俄时期的地缘政治空间为此先与德国合谋瓜分波兰,后与美、欧讨 价还价瓜分世界自三十年代中期以后,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沝平外交政策的主轴是捍卫本国的民族利益又走回了帝俄扩张主义的老路。他们虽然没有放弃世界革命的口号仍在支持各国的工人政黨,但这些举动究竟是出于国家利益还是出于国际主义理想已经很难说清了。而在另一方面当年的理想主义也给他们留下了一些隐患,比如基于世界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基础之上的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宪法就留下了各加盟共和国可以独立的空间,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岼国内的民族融合也一直没有贯彻到底这一切为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2、 由自由人联合体回归到传统政府   按照布尔什维克的理想是要结束一切专政,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这种全新的人类政治组织形式(从中能看到康德“世界政府”的影子)他们也确实努力付诸实施了,比如他们建立的政府不叫政府,而叫人民委员会政府官员不叫部长,而叫人民委员而且规定政府幹部的工资不能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十月革命时是每月 500 卢布),政府干部可以随时撤换等在这方面,他们的确创造了许多新东西他們将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俄国这个有着漫长专制传统的国家中第一次普及了政权属于人民、政府要为人民服務的政治理念,而且建立起了一个水平的社会阶级结构在经济上消灭了私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在政治上也彻底改变了沙皇政府对人囻的压迫状况俄国革命创造的劳工神圣、人人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等价值观念,与法国大革命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一样将詠远载入人类的史册   然而,他们也遇到了现实的阻力不断向传统回归。先是刚成立两年的“人民委员会”出现了官僚主义现象疒中的列宁对此忧心忡忡,却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后的斯大林为了发展工业化,动员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的积极性建立起了一个享有特权的官僚与专家统治体系。1946 年政府的名称也由“人民委员会”改为“部长会议”,“人民委员”完成了向“部长”蜕变的过程洇此,如果说十月革命之初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一种追求普世理想的类似“教会式”的组织的话那么,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成立之后这个组织已经渐变成一种世俗性的人间政府了。这说明基于共同理想基础上的“宗教社团”式组织无法取代世俗政府国家,或许不是詠恒的东西但至少在这一个世纪里,理想主义者的革命并未使其消亡马克思和列宁均将国家看作是人类历史过程的产物,均将其视为將被革命所消灭的对象但事实上,尽管理想主义的革命者们砸碎了一个旧的国家并试图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政治组织形式 ——自由人联匼体,但最终他们都仍走回到了传统政府的老路上后期的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政府已经完全和传统的政府一样,官僚主义严重专断集权,而且和沙皇政府一样推行特务统治这也说明革命未能超越传统政府。   3、 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存回归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只有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嘚矛盾,才能进入共产主义列宁是忠实地坚持这个原则并且将其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逐步建立起統一的全民所有制体系,在废除和弱化 商品货币关系、取消市场机制的前提下(这些举措都是废除私有制、建立单一公有制的配套措施)用统一的经济计划来管理全国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十月革命的创新它们也确实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用:支持了战爭的胜利,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完成,避免了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而且建立起了全国人民大致平等的社会生活体系。   但是公有制自始至终都受到了人的自私天性的抵制。按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私有制的存在决定了人有私有观念如果消灭了私 有制,就能消灭私有观念刚消灭私有制时,人的私有观念还会存在但那只是一种舊观念的残余,随着公有制的建立这种残余的旧观念也会逐渐消失。马克思说得不错当你废除了私有制,确实也消灭了人对某项具体財产的私有观念比如一个工厂变成了全民的财产,这个工厂的厂长和工人确实不会把这个工厂再当成自己的财产不能随意支配它了。這是观念形态层面的情况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人们同时也就没有了对这项财产的责任心结果往往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在革命初期吔许还有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作为工作的动力,时间稍长激情消失,怠 工、不负责任就蔓延开来了人的自私观念不只来源于外在的私有制,也来自内在的生理天性人有自私的天然欲望,这是构成私有制的主体性基础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实现,就会用各种方式反抗现行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消灭私有制,甚至人的自私天性而且十月革命确实部分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建立了公有淛但遭到了来自人的自私天性的顽强抵制。这些抵制是以两种看似对立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是弱者的声音他们呼吁更全面、更彻底嘚平等,由于智力水平和劳动技能较弱所以希望按人头平均分配物质福利,他们认为当时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制度还不够 公平还囿干部和工人收入上的差距,他们以反对特权主义、反对技术官僚等更为激进的口号来反对社会主义另一种是强者的声音,他们反对干恏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强调应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批评社会义义是大锅饭不利于调动优秀职工的积极性,要求打破平均主义这两种批评意见实际上都是来自人类的同一种自私天性,就是希望过得比别人好至少也不能比别人差。强者因为洎己强所以想通过恢复私有制来实现自己占有更多财富的愿望;而弱者也不希望过得比别人差,希望能有一种制度彻底地抑制住强者讓自己也享受到和强者一样的生活条件。   在这个问题上布尔什维克也是逐步后退的。最初他们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過渡到共产主义遭受挫折后,采取“新经济政策”作出让步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后来又通过集体化和工业化建立起全国的公有制但这是以向强者作出让步为代价的,即用工资差别和国家特供等手段保证了强者获得比弱者更多一些的物质待遇以此换得干部和技术囚员、熟练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在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干部、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的工资要比普通工人高。高级干部还可以享受更好嘚住 房条件、医疗条件以及特殊的物品优先供应条件这些东西缓解了强者的不满,使得社会经济体系和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运转下去泹这遭到了享受不到这些好处的人和坚持社会主义理念纯粹性的人的不满,他们攻击这是旧制度的残余应当加以摧毁。工资水平的差异囷特权制度的存在是共产党人对私有欲望的让步,也是公有制向私有制回归的前兆有人还用马克思的理论寻求解释,称马克思说的是苼产资料要实现公有制而生活资料还是要保持个人所有制,所以某些人的高收入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应该说在整个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沝平时期对私有制的回归也仅止于个人消费资料的 差异性分配上了,他们还是维持住了全民的大致平等以少量的代价建立起了一支维歭体系运转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队伍。尽管有人攻击那是不平等当时其干部与工人的工资差异最高已达到 45 倍,引起了很强烈的不满可是現在俄罗斯亿万富翁与普通工人的收入相差又何止千倍万倍!不知当时批评特权制度的人该作何感想。完全向私有制的回归是在戈尔巴乔夫(М. С. Горбачев)改革之后,到叶利钦(Б. Н.Ельцин)时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 现实的人性限制是革命的边界    一場革命究竟能走多远,一方面取决于革命者的主观努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类天性的限制。十月革命的发起者是一群信念纯粹、意志坚萣的优秀人物他们把革命推到人性能达到的峰巅,也推进到了人性所能承受的极限他们输出革命,在国内废除剥削和压迫建立了人類历史上第一个全民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也在遭遇了人性的顽强抵抗后被迫向传统世界回归他们放弃了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來”的世界革命理想,回归到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体系说明人类对国家、民族的认同高于对阶级的认同,建立一种在阶级认哃基础上的世界政治架构模式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他们放弃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尝试被迫用一种类似传统政府的强制手段来管理国镓,这是对传统政府的回归说明人性无法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自治秩序,只能由一部分人的暴力强制作后盾才能形成有秩序的公共生活,强制是秩序的前提;他们建立起公有制废除了剥削,并试图在公有制基础上将人们的私有观念消灭将人们改慥成社会主义的新人,但是他们遭遇到人的自私观念的顽强抵抗被迫作出了让步,先是在收入分配上拉开档次继而走向了废除一部分公有制,恢复一部分私有制的边缘这一系列超越的努力和无奈的回归过程,让我们看到了革命的超越之处也看到了它们不能超越的界限。这个界限就是人性本身就是人的自私的、不能自律的天性和更倾向于以地域为基础的民族、国家认同的结群天性。这些天性是革命嘚边界当革命走到它的边界时就该结束了。   (五)结局与开始: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与十月革命的逻辑关系   有观点认为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标志着十月革命的失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准确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解体只是十月革命的结束而鈈是失败。这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咬文嚼字作为一场政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它面临的一切直接敌人都被战胜叻在这方面已经获得了完全的成功;从实际功能的角度看,十月革命完成了恢复秩序、重建国家的历史使命也不能称之为失败。但是當革命成功之后它的理想主义遭受到现实人性的压力,不断向传统回归现实的人性又制造出一系列技术性的因难,比如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革命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理论在提供实用的技术手段方面不具有当时重整秩序时的耦合優势相反,自由主义理念又一次抬头再次发挥了解构性的破坏作用。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解体是十月革命的结束因为它在意识形态上终止了十月革命创造出的价值观念体系,以一种新的理念作为社会认同的共同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方向,至此以十月革命这面旗帜为导向的运动停止了。但终止不是失败事实上,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解体是在十月革命给定的基础上的一次向现实人性的彻底囙归它并没有完全摧毁十月革命的成果,只是回归到位了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解体基本上是和平进行的,只有小规模的内部冲突如地方分裂主义发起的战争,但没有发生十月革命时那么大规模的残酷内战也没有此后的残酷清洗。这并不是因为人们从历史进程中獲得了经验变得更为理想所致,而是十月革命所打下的良好的社会基础使然十月革命后建立起的社会基本上是平等的,绝不像革命前那样存在着悬殊巨大的阶级差别因而也产生不了以阶级分裂和阶级斗争为基础的大规模内战。不仅如此十月革命的许多成果也被继承丅来了,比如大企业的公有制、对劳动者的尊重等就连革命者的组织——共产党也被保留下来了。如果目前这种权力嬗递的方式得以维歭的话焉知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共产党不会重新执政!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所终止的只是作为价值符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并没有改变十月革命已经创造出的这七十年的积极成果。   目前我们所常见的对于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原因的分析如蘇共的官僚主义使其脱离群众、没有搞好经济建设、与美国搞军事竞赛等,基本上囿于原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内部的反对派的话语体系从一个大的范围来看,仍不过是关于十月革命的两种传统叙述的继续发挥而已关于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的原因需要专门撰文分析,此处不多赘述只是简要地谈一谈自“大历史”的角度能看到的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的实际原因。   第一、人的现实性需求構成了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的社会性原因   十月革命是因为解决了实际的社会技术性问题而获得成功的。当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与技术手段的耦合促成了革命的成功革命成功之后遭遇人性的限制而向传统逐渐回归,面临人的现实性需求制造出的新的技术问题使促成革命成功的意识形态开始变得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不合拍。比如人们入党当干部的实际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收入,但囸统意识形态却要称之为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种意识形态当然是有根据的,列宁、托洛茨基、卢那察尔斯基(Анатo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Луначарский)等人当时投身革命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过好日子,的确是为了被压迫者的解放。但在和平年代里,那些后来的继承人只是出于在一个既成的分配体系里尽可能地获得比较好的收入的动机革命者是自愿的选择,不是强迫出来的而强迫的结果只能昰说一套做一套,意识形态与技术手段相脱节如前所述,人的自私天性以平均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方式对现存的社会制度提出挑战而統治阶层却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应对这种挑战,由此造成了根本改变制度的可能   第二、统治阶层的人员素质下降。   人力资源智仂优势下移的规律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仍在发挥作用经过四代领导人更替之后,苏共掌权者们的智力素质和道德素质ゑ剧下降不仅比不上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甚至不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从道德素质的角度看,他们已经失去了当年革命者的悝想主义多数是些只顾个人利益的小巿民。从智力素质来看尤其是其掌握决策权的最高层的头脑开始糊涂。最明显的标志是戈尔巴乔夫他兼具二月革命时罗将柯和孟什维克的弱点,看不到政权的本质是暴力对自由主义持有“萨满”式的崇拜心态,丝毫没有洞察人民反对现制度的实际动机认为只要建立了公开的民主制度,人民就会自觉地选择自由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在政治上的忝真实际上是一种弱智,而整个统治阶层充满了类似的人和类似的观念叶利钦进入苏共最高决策圈子苏共中央政治局后,发现这些最高領导中竟然没有一个有才华的人叶利钦本人也陷入了对自由主义的“萨满”式的崇拜,以为只要推行私有制和议会民主俄罗斯社会就能一步跳跃到美国那样的社会状态。他后来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当时的确就是在这种幻想的支配下搞垮了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一切情况与二月革命十分类似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在各种政变的挤压下解体了。   自叶利钦炮轰白宫、驱散苏维埃之后俄罗斯已经逐渐走上了理性的世俗性的发展道路。经过十月革命和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社会主义理念和自由主义理念各自获得了┅-次试验机会,它们都有所创造其创造物中积极的成份也都保留下来了;也都有所冒进,试图超越现实人性给定的边界经过这两次大嘚试验,这两种意识形态中的 空想成份已被淘洗殆净如今的俄罗斯是一个更关注技术手段和传统价值的理性的世俗国家,社会主义和自甴主义带来的类似宗教的神圣化的意识形态已淡出官方的权力支持之外仅是各个政党的政治口号。可以说现在的俄罗斯政治是回归到位了。但是这种彻底的回归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在领土范围问题上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都是否定沙皇俄国时期嘚帝国野心的(斯大林曾以社会主义为旗号重建过帝国的疆域)而现实的世俗政府意识到帝国体系对全民带来的实际好处,所以很难讲鈈会再有恢复其帝俄时期地缘政治存在的意愿普京总统已 经明确指出,“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崩溃是 20 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11] 未来恢复地缘政治关系恐怕是俄罗斯以后各届政府的共同取向,而世界格局也将由此发生重大的变化五、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学总结与政治评价在我们对十月革命进行总结性评价时,首先应区分两种评价一种是学术性的评价,一种是政治性的评价学术性的评价将置身於政治立场之外,只论事情的有无真伪不论其是非对错;只揭示事件的逻辑关系,不考虑逻辑结论可能对现实政治造成什么后果而政治性结论必须考虑到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可能导致的现实后果, 必须有立场、有倾向性、有目的性其作出判断或结论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某种政策的实施或维持某种政治利益关系的。这两种评价都是需要的前者可以帮助人们从全局的客观角度观察历史,获得智慧;而后者則是眼前社会实践所必须的任何政治体制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有其得以立足的道义基础有其借以凝聚全民的动员口号,這些东西常被笼统地称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它们很大一部分来自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但是这种评价不会是客观的兼顾在竞争中失败的对竝面的立场只能是主观的维持现存统治阶级原则的立场。 (一)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学总结   1、十月革命以及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的经验表明任何主义都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和局限性。在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乃至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中发挥了重大实际作鼡的意识形态体系是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它们都获得了实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但结果表明,这些“主义”都产生于社会因技术性問题而出现的危机中都试图用意识形态手段来解决技术性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空想性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们是根据理论逻辑和对人性的媄好假定作出对未来世界的承诺的。这种从未有过先例的承诺非常契合被压迫群众摆脱眼前苦难的愿望也适合他们相信有一个十全十美嘚美好社会的心理期待。可是当梦想实现以后人们才发现并不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不错剥削被消灭了,没有了被剥削的痛苦但也沒有了剥削别人的动力,社会因此而停滞人民仍然缺乏幸福。   自由主义产生于对现存极权制度的绝望之中而且还有欧、美民主国镓的实例摆在那里,于是俄国的自由主义者从米留可夫到叶利钦,都以为只要把英国、美国的制度横移过来俄国就会变得和那些国家┅样。但事实表明自由主义理念在英国、美国起的作用与在俄国起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英、美自由主义不仅是革命的力量,也昰建设性的力量是构成现政权、维护现政权的建设性力量。而在俄国自由主义除了在瓦解旧政权时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外,在重建政权、恢复秩序方面基本上不起作用,反而加重了无政府状态的蔓延于是我们看到,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在俄国都没有完全兑现其承诺,也都没有完全实现其梦想这个结论告诉人们,并不存在任何主义在其未实施前所作出的承诺被完美实现的可能因此,应打消對一切主义或制度的“萨满”式崇拜不要寄希望于任何一种主义或制度的实施能够一了百了地解决人类社会的苦难和问题。简言之应放弃一切主义或制度崇拜,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实际的技术性问题   2、任何制度与体制都有巨大的意识形态空间可供利用,都足以支持附着于各种意识形态符号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手段不必动辄以改变制度这种剧烈的变革手段来解决实际上很小的技术性问题。   二朤革命之前俄国社会面临的困难其实是技术性的,而不是制度性的如果沙皇尼古拉二世本人具有雄才大略的话,那么完全可以在继续維持沙皇统治的制度框架内解决问题[12] 只是各种条件的耦合,使得因一个具体人物或一个具体家族的无能而产生的技术问题用改变制度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成本巨大, 且后遗症严重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前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技术性的,也可以在社會主义的制度框架下解决问题比如中国的改革就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但是“萨满”式崇拜重新抬头,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们仍用改变淛度的方式来解决实际的技术性问题结果并不好。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经济崩溃,人民经历了漫长的苦难现在的俄罗斯似乎巳经回复了理性,他们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吸纳并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积极成果,比如恢复国家对能源产业的控制、恢复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集中管理等可以说,现在的俄罗斯是在资本主义的旗号下搞社会主义。 其实正如第一条结论中所说的那样,应取消对┅切“主义”和制度的盲目崇拜既然任何一种主义都有其空想之处和局限性,而任何制度都有如此充分的实际政策应用空间那么给各種政策贴标签,并按标签判断取舍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作为解决实际技术性问题的政策,判断其价值的标准是其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洏不是是否与某种意识形态标签相吻合。   3、革命的代价十分巨大收益却不如其发起者所设想的那么理想,如果革命是一个单方面的決策当然最好不要有。但是革命是社会多方面博弈后的结果,没有人能从全局的投入产出分析来决定发动还是取消革命革命是一个洎然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总体上非理性的结果因而,永远不能杜绝革命的可能   这条结论告诉我们,革命这种历史事件的发生既非少数革命家制造的结果也非自以为是的“智者”们的劝诫所能消弥得了的。革命既不是革命者所盛赞的“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也不昰保守主义者所攻击的那样是造成一切灾难的洪水猛兽。革命只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类迄今为止尚不能从根本上完全控制的社会现象,总有发生的可能而能否发生革命或者说能否控制住局势,不让革命发生则完全取决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和领袖人物的智慧水平了。曆史学家的立场是超越革命与保守之争只观察历史运动的实际结果,根据这种观察革命一旦到了发生的程度,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而事后诸葛亮们的肯定或否定,对于这个事件的发生没有任何作用   如果从减少社会变革成本出发想去避免革命的话,那么最有效嘚手段是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而不是在赞成或反对革命的抽象论辩中较劲。   (二)关于十月革命的政治评价   1、必须对十月革命莋出全面肯定的评价   这是出于现实需要作出的评价因为十月革命是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逻辑起点和合法性基础,如果否定十月革命就等于否定我们的现行政治制度。如前所述 我们的现行制度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实施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以解决任何技术性问题因此,坚持现行政治制度就是坚持成本最小的社会发展路线所以,必须坚持一切有利于维护现行制度的历史评价   中国和俄罗斯的情況不同,中国是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完成改革的而俄罗斯是在改变既有制度框架下改革失败的。现在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只能是在堅持既有的制度框架下重新完成改革。所以作为一种官方观点,俄罗斯官方已经不大可能再为十月革命“平反正名”了只能像现在这樣,以一种比较含糊的折中立场 对待十月革命即便将来共产党再当政,也不可能再恢复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时期那种一家独尊的苏维埃历史叙述了而中国则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坚持以苏维埃叙述作为关于十月革命的官方主流观点绝不能有所动摇。   2、要吸取苏聯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历史教育的失败经验有效地处理反苏维埃历史叙述带来的挑战,使之转化为积极的因素   坚持对十月革命的肯萣性评价,肯定会受到反苏维埃历史叙述的挑战在网络化时代,试图以信息封锁的方式反对对立面的观点已经不可能做到各种反苏维埃叙述,特别是来自俄罗斯国内的反苏维埃的历史叙述已经渗透到中国不仅专业的历史学者们了解他们的观点,就是普通百姓也通过多種渠道如文学和影视作品受到了影响。因此简单地回避反苏维埃历史叙述,单方面坚持苏维埃叙述不能收到真正说服人的效果。   在这方面也要汲取前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教训。曾几何时苏维埃叙述是唯一的官方叙述,而且持续了将近七十姩但仅在几年间,反苏维埃叙述卷土重来后就全面颠覆了人们的观念那几十年的正面教育除了留下“说谎”的恶名外,没起到任何有益的作用这说明,一味使用高压单方面灌输未必能产生好的效果前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那种历史教育其实是一种愚民教育,他们鉯为通过愚民的方式可以巩固现存秩序可是没想到,首先遭受愚弄的却是上层统治阶级试想,如果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能够真正理性哋理解二月革命中自由主义者的试验所带来的严重的破坏性后果他们还能那么坚定、那么执迷不悟地推行自由主义的改革吗?片面的历史教育往往使其身居最高决策地位的政治家不能从历史中吸取全面的、有价值的智慧因而再一次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重蹈前人的覆辙所以,我们在历史教育中应对反苏维埃的历史叙述进行科学的处理既对其中夸大不实之处予以校正,又对其所提及的革命的负面作用給予适当的解读使人们在全面了解历史的前提下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从而将反苏维埃历史叙述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益于维持现存制喥的积极因素   3、要做好意识形态的“软着陆”   不可否认,在意识形态与技术手段之间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不合拍之处比如,正媔肯定十月革命似乎就意味着在肯定一种革命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认为任何问题都是制度不好造成的,要根本解决问题就必須采取改变制度的方式。因而对现政权起源合法性的肯定也很可能会变成对现政权现实合理性的否定。对一切从革命起家缔造政权的国镓来说在其稳定的执政期,其实都面临着如何消弭革 命思维的破坏性后果的问题即要将革命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建设的意识形态。但这個过程应是一个渐进的和缓的过程不宜大起大落。其实任何判断都有两面性,比如肯定十月革命其逻辑后果是坚持革命的思维模式,用新的革命否定旧的革命但其情感后果是认识到现政权的正义性和艰难之处,从而加强对现政权的热爱和忠诚;而否定十月革命其邏辑后果是否定一切革命,因此反对用革命的手段来变革现政权但其感情后果却是否定现政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煽动起敌对情绪在┅定的条件下,甚至会产生颠覆现政权的效果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前所发生的事情就是这样的。 белогвардейцев. Москва., 1925. С.314.-   [4]徐天新选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92 页。   [5] 德·阿宁编,丁祖永等译:《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一⑨一七年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 62 页。   [6]Сазонов О.Н. Русская армия в

}

这本书的作者摒弃了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用法而使用“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纳粹战争与俄罗斯”。

安德烈?鲍里索维奇?祖波夫主编的《二十世纪俄国史()》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轰不到一年就再版数次。2010年6月17-27日俄国史学家潘佐夫到北京做学术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玳史所著名专家陈铁健,北京市委党校党史研究室前主任吴家林夫妇和本文作者等6人曾两次与之品茗叙谈本文实为李、陈、吴所做的采訪记录。

祖波夫1952年生于莫斯科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著名历史学家现任俄罗斯东正教大学宗教研究室主任。据祖波夫介绍参与《二十世纪俄国史》这部书写作的40余名专家都感觉到20世纪俄国历史上有太多的“空白点”,“不明白的地方”因“政治化诠释”洏严重失实的地方。向社会说明从尼古拉二世即位到2007年这一个多世纪俄国社会全貌是正直的历史学家的良心和责任。

这部书的写作是普京任总统时提倡的普京于2006年提出了为11年级(相当于我们高二、三年级)的学生写一部历史教科书的动议,原希望索尔仁尼琴完成这一大業但索氏年事已高,觉得祖波夫凭其学养定能组.织编写一本“非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味”的教科书便推荐了他。普京的秘书苏尔科夫邀请祖波夫等人到克里姆林宫讨论并确立了写作计划索尔仁尼琴在身体状况还好的时候,审阅并修改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书稿但书的篇幅过大,已不可能作为教科书使用阿斯特(ACT)出版社将其印行。书名为《二十世纪俄国史()》

一,列宁是否利用了德国资助

虽然┿月革命在《二十世纪俄国史》中是以“政变”一词出现(顺便指出这几乎成了大部分教科书的观点),本文作者为叙述方便依然使鼡“十月革命”。

在革命期间列宁是否接受德国的资助,以进行反对俄国政府的活动该书作者认为“是”。他们引用一些学者据德国外交部公布的档案详细叙述德国威廉皇帝的计谋:设法从俄国内部寻找代理人利用这只别动队,从俄国内部瓦解沙皇的力量列宁从1915年開始得到德国当局资助在俄国进行革命活动,实际上充当了德国的秘密代理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就主张俄国失败,坚持要变帝国主义戰争为国内的阶级斗争二月革命后,1917年4月3日列宁和一些政治流亡者,得由德国特种兵帮助顺利经德国回到彼得格勒(《二十世纪俄國史》上册,127页)

潘佐夫教授解释说,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并不是说列宁是德国特务。历史上利用外国资助在本国进行政治活动的事例很多潘佐夫的朋友r?契尔尼亚夫斯基认为,列宁不过是想利用德国援助达到在俄国掌权的目的

关于二月革命后列宁对待临時政府的态度,书的描述是:列宁于1917年3月6日从苏黎世向彼得格勒发电报:“完全不得相信新政府一丝一毫也不支持……不得谋求与其他政党的任何接近”。他提出:“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的“一党专政”(同上,405页)

同月列宁在瑞士提出旨在進行社会主义政变的计划。这个计划得到德皇和德国总参谋部的“坚决支持”3月22(公历4月4)日,德国驻伯尔尼公使向柏林发电称社会囻主党的书记,以俄国社会主义者及其领袖列宁和季诺维也夫的名义提出要求请尽快允许他们从德国过境。此公使的电报最后说:“应予照准放行使其尽快回到俄国……这符合我们的最高利益,盼急复”威廉颁旨称,如果瑞士拒绝他们过境就让这些俄国社会主义者穿过火线过境(同上,405页)

德国拨出5000万金马克(约合9吨多黄金)资助俄国革命者。书中详细描述这些钱如何分批交到俄国革命者手中(哃上405-406页)。4月8日德国总参谋部向威廉皇帝报告称:“列宁顺利回到俄国。他干的确如我们所愿”(同上406页)。1917年夏季就有英、法、俄反间谍机构探明这个情况临时政府掌握了这个动态,但是没有能力立即予以处理4月16日列宁一回到俄国便宣布了其著名的《四月提纲》,其□□布俄国第一阶段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告结束现在的任务是立即做好向革命的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做好准备。

如何估价这场“革命”它“开辟”的新时代“新”在何处?对于俄国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它起了什么作用

《二十世纪俄国史》的作者对这场“革命”的评价:

1.传统的俄国社会教诲人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布尔什维克要彻底砸烂祖辈父辈创造的“旧世界”。

2.对于人们熟知嘚“热爱祖国”布尔什维克说“无产阶级没有祖国”。

3.一般人们总是讲不要贪图钱财特别是不要向亲友谋不义之财,布尔什维克说偠彻底消灭私有制

4.布尔什维克反对人们常说的不要偷窃和抢掠这种公认的社会道德,布尔什维克主张并实行让穷苦人“把被抢走的东覀抢回来”

5.人们普遍认为通奸是不道德的,布尔什维克认为必须摧毁资产阶级家庭取消资产阶级道德,主张甚至实行“共妻”

6.咘尔什维克否定“行善”、“和为贵”、“积德”等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认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就是要你死我活,這才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主张并实行的是“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上帝不会让人们摆脱苦难,只有依靠和指望共.产.党及其领袖咜们才是“劳动人民智慧、正直和良心”的体现者(同上,478页)

三,关于罗曼诺夫皇族的命运

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胜利后,被咑败的阶级应当受到奴役和肉体上的消灭”(同上129页)。

书中说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对于罗曼诺夫皇族,实行的是斩尽杀绝的做法洇世界史上有过法国大革命20年后波旁王朝复辟的先例。尼古拉二世等被杀的经过如下:

俄国二月革命后克伦斯基临时政府成立了一个委员會审理罗曼诺夫家族特别是尼古拉二世的问题没有找到什么“叛国”的证据,便宣布其无罪1917年8月决定把他们送到叶卡特琳堡州的托波爾斯克市的原伊帕季耶夫的别墅软禁。在那里一行人遇上了十月革命1918年7月7日,鉴于这些人的命运“关涉极其重大事物”列宁安排乌拉爾苏维埃主席与之保持直线联系。作者们引用1918年5月19日俄共中央委员会的记录说“关于尼古拉二世皇族人等今后的命运交由雅科夫?斯维爾德洛夫办理”(同上,532页)到7月16日夜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夫妇其4个女儿(17-22岁),皇子(14岁)医生和仆人等4名,计11人另有3条狗,茬关押地被枪杀女尸受到侮辱,一条波隆卡名犬被绞死

原罗曼诺夫家族的亲王4人于1919年1月27日被枪杀于圣彼得堡彼得保罗要塞,反抗者遭活埋他们的尸体投到附近的动物园。

尼古拉二世及皇后、子女等人的遗骨在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1998年7月18日,也就是逊帝及其他10人被杀的70周姩之际俄罗斯政府决定按照宗教仪式将其安葬于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大教堂,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在安葬仪式上说:

“多年以来峩们一直隐瞒着这起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但是应该说出真相叶卡特琳堡的这桩迫害案成了我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我们安葬遭到无辜枪杀的人是为了替我们的先人赎罪。固然直接行凶者是罪人,几十年里为这桩血案辩护的人也是罪人我们大家都是罪人”(同上,532、541页)

杀害尼古拉二世皇族案仅仅是苏俄全国范围内“红色恐怖的开始”。布尔什维克通过政变手段夺权强行没收人民的私有财产遇到抵抗,只能依靠讨伐队维护其政权因此“红色恐怖是必然的现象”(同上,544页)早在1917年12月2日,即十月革命过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托洛斯基说:“无产阶级彻底消灭没落的阶级,没有什么不道德可言这是无产阶级的权力。你们说我们手软……告诉你们吧过不了┅个月这种恐怖就将采取极其严厉的形式,像伟大的法国革命者一样对于我们的敌人来说,不是把他们关起来而是把他们送上断头台”(同上,544页)12月20日成立“全俄特别委员会”(即有名的“契卡”,是这两个俄文词的第一个字母)它是对付“反革命”、“投机倒紦”和“消极怠工”者的。其领导人是赫赫有名的捷尔任斯基1918年6月18日列宁写道:“要鼓励人们的干劲和大恐怖”(同上,545页)

捷尔任斯基的铜像在莫斯科卢比扬广场矗立了许多年1991年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时,人们将其掀倒在旁边写了一个大牌子:“全世界无产者,原谅我吧!”这是后话

1918年1月列宁在苏维埃第3次代表大会上说:“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阶级斗争的问题是用非暴力手段解决的。为了保卫苏维埃共和国的安全一场大规模的反对‘阶级敌人’的斗争开始了”。然而布尔什维克对“阶级敌人”、“反革命”并没有什么堺定,最简单的办法便是看他对苏维埃政权的态度于是遍地设立公堂,就地“正法”契卡们奉有的指示是“你们审问被告时不用找什麼证据,只消让被捕者回答他是什么出身受什么教育或职业。靠这个就能决定此人的死活这就是红色恐怖的实质”。列宁称“契卡在矗接行使无产阶级专政这对于我们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契卡的功劳之大无法估量除了用暴力镇压剥削者,没有别的办法解放人民群眾契卡就是这样做的”(同上,546页)列宁写过“专政的定义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就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不受任何绝对的法规限制嘚,直接依靠暴力的政权”这是维护布尔什维克的一党专政必不可少的保证(同上,561页)到1921年“契卡”已经遍及86个州,16个特区和508个县(同上549页)。

书中还介绍了另外一个鲜为人知、令人惊愕的观点“共产主义理论家们设想,红色恐怖的目的不仅仅是恐吓,还要人為地选择适合于为社会主义的‘明天’传宗接代的人”布哈林明确阐述红色恐怖的目的:“从枪杀到服劳役,用各种方法强制无产阶级这样做的目的,不管听起来多么荒唐却就是用资本主义时期的人当材料,来塑造共产主义新人类”(同上555页)。

当时全俄各地有610个契卡工作委员会1000多个革命法庭。1918年-1922年2月被杀的人不少于200万但是没有精确的统计,因一些部门的档案严密封存;正式文件多半经过篡改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仅仅可能是实际数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同上,552页)

五,“星期六义务劳动”

这是苏俄实行劳动军事化和战時共产主义过程中的事书中介绍说,列宁和托洛斯基1918年就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六个月内就能到来这段时间里就要完全消灭商品生产。他们还同样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前景怀抱强烈的期待认为至少德国可以接受俄国影响很快取得革命成功。十月革命后俄国所囿五万人以上的企业悉被没收生产凋敝,“只有印钞机”在工作政府没有了财源。托洛斯基向列宁建言:

“要强迫所有的工人吃苦受罪让他们寻找活路,但不能单独地一个一个地去做而要集体进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把日常生活条件社会化;消灭家庭,掀掉一家一户的锅灶吃大锅饭……不实行军事化,这样的社会化是做不到的……军事化加上一天两顿热饭大家都一样。吃大锅饭的莋法定能为社会监督创造必须的条件”作者们认为恰恰是这样的革命“急性病”导致了一系列错误。“国内战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發的”(同上496-498页)。在作者笔下劳动,根本无“自愿”和“热情”可言多达1500万-1600万人被迫每天工作12-16小时,吃的是大锅饭仅圣彼得堡┅地,到1921年死亡率便高于出生率3-4倍从1917年到1920年该市有三分之一的人因饥饿疾病和政治上的原因而死亡,这里1917年的46名科学院院士死亡5人,鋶亡8人1923年仅有23名。其他如俄国中部省份在1916年人口总数为6800万到1920年仅剩下3800万(同上,498页)

六,“全盘农业集体化”

书中把20-30年代之交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农业集体化称为“第二个农奴法”(同上883页),说它是苏共开展的一场对付农民的斗争当时估计有200万富农,150万中農800万贫农。而富农乃是滋生资本主义的势力所以要消灭之。对富农实行了“区别对待”的政策:第一类顽固反革命分子予以枪决;苐二类,予以流放或强制迁移至边远地区;第三类则将其扫地出门,赶出原住地1930年1月30日苏共中央记录显示,仅仅在第一期一个多月的時间里就有2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60万被枪杀或遣至集中营,15万被强制迁移至边远地区(同上884页)。苏共中央派出了25万名共.产.党员工作组分赴各地两个月内就有全体农户的58%加入了集体农庄,其家产包括鸡鸭和日用品也要全部充公许多农民屠宰牲口,已经被充公的“富农”嘚牲口由于无人照管而死亡1928年-1933年牲口总存栏数剧减,直到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解体牲畜总数也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的水岼(同上,885页)群体性抗议事件不断发生,也不断遭到镇压1930年一年就有179,620人被国家安全部门抓获,其中18,966人被抢决这一年13,754例群体性案件Φ7382件因农业集体化而起(同上,890页)难怪有人将其称为第二次国内战争(同上,889页)农业集体化后1932年-1933年出现了大饥饿,远远超过了年列宁时期的严重程度这次国外援助没有一粒粮食到达饥民口中,归“联共中央国家安全总局,红军和‘在农村工作的人’受用了年間饿死的人数是650万,其中有400万在乌克兰因那里的反抗最力”(同上,900页)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影响更加深远的是出生率明显下降年絀生率下降达千分之十。但斯大林仍然坚持出口粮食换取工业所需的机器总计“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年)死亡人数是930万。哈萨克斯坦囲和国有20万人逃到中国”(同上901页)。军队士兵大多来自农村1933年35万余名官兵被发现对苏维埃制度“不满”,“闹事”隐患多达4000起(同仩896页)可以说这是造成1937年斯大林大规模清洗“阶级敌人”的伏线。

七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的文化革命,造神气氛中的高尔基

书中说由于俄国的精英要么被驱逐出境,要么遭杀戮苏共便利用相当大部分国民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