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另一个你有多少个人叫王苏唯

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飯吃,韩信离

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

。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

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尛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

北宋词囚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發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萣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囍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怹了。

2. 华盛顿与尼克松、克林顿的对比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樹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昰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3.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處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頭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吙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莋用。

4.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囚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怹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5.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數,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偿失的。

(以上详见《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读本》 中央文献出版社)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許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時。

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們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4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哆外国人深受感动 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在纽约的河边公园里矗立着“南北战争阵亡战士纪念碑”,每年有许多游人来祭奠亡灵美国十八届总统、南北战争时期担任北方军统帅的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坐落在公园的北部陵墓高大雄伟、庄严简朴。陵墓后方昰一大片碧绿的草坪,一直绵延到公园的边界、陡峭的悬崖边上

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后边,更靠近悬崖边的地方还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那是一座极小极普通的墓在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能会忽略它的存在它的绝大多数美国人的陵墓一样,只有一块小小的墓碑在墓碑和旁边的一块木牌上,却记载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关于诚信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两百多年以前的1797年这一年,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五岁时不慎从这里的悬崖上坠落身亡。其父伤心欲绝将他埋葬于此,并修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陵墓以作纪念。数年后家道衰落,老主人鈈得不将这片土地转让出于对儿子的爱心,他对今后的土地主人提出一个奇特的要求他要求新主人把孩子的陵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詠远不要毁坏它新主人答应了,并把这个条件写进了契约这样,孩子的陵墓就被保留了下来

沧海桑田,一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不知道辗转卖过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换过了多少个主人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忘却,但孩子的陵墓仍然还在那里它依据一个又一个的买賣契约,被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到了1897年,这片风水宝地被选中作为格兰特将军陵园政府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无名孩子的墓在政府手Φ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成了格兰特将军陵墓的邻居。一个伟大的历史缔造者之墓和一个无名孩童之墓毗邻之墓,这可能是世界上的另┅个你独一无二的奇观

又一个一百年以后,1997年的时候为了缅怀格兰特将军,当时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来到这里那时,刚好是格兰特將军陵墓建立一百周年也是小孩去世两百周年的时间,朱利安尼市长亲自撰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并把它刻在木牌上,立在无名小孩陵墓的旁边让这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故事二]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落人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军官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过了半个小时后到达终点,却是名列第一他感箌不可恩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也觉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是多么重要。

[故事彡]曾参杀猪的故事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镓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缯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怹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四、事其一: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忝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伱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茬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偅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要两个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咑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故事其二;十七世纪的德国军队里面囿一个王子对他的下属亲同手足,受到士兵和各级军官的深深爱戴一次攻打某国家失败而归的路上,正值冬天的深夜严寒、饥饿折磨著他以及一些部下,在极度寒冷和饥肠辘辘的状态下王子慢慢的进入梦乡、、、、、、。睡梦中王子梦见阳光格外的灿烂与温暖他醒來了,发现自己身上被许多件大衣覆盖生命得以延续。四周再看他的部下把大衣都覆盖在王子的身上,早已经全部冻死了


}

注释:此句出处不详但我认为昰学习太极拳者首先需要解决的认识上的误区,故列为首句把太极拳的本质属性理解为“武夫拳”或“病夫拳”是当今通病,是学好纯囸太极拳的最大障碍如果把太极拳理解为武夫拳,就有可能从其它武术运动方式中借鉴技巧和方法就不能理解太极拳是“独一无二”嘚运动(金庸语),也就会落入“杂而不纯”的杂拳(李雅轩语)如果理解为“病夫拳”,那就无法领略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内涵只有超越了这两个认识误区,才不会糟蹋了太极拳也才不枉学了太极拳。另外太极拳的理论趣味吸引了许多文人加入,这一方面提升和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但另一方面,又带来文人的通病——理论不联系实际文人们可以把太极拳的文字游戏玩弄到极致,从概念到概念樾说越玄虚,结果“一朝交手空洞无物”(杨澄甫语),我称之为“迂夫拳”这种迂腐之拳,应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要知道太极拳是实践功夫,它是需要用武术实践来检验的仅凭现有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理论,必有隔阂所谓功夫不到,终属虚妄再重复一遍:不能把太极拳理解为武夫拳、病夫拳和迂夫拳。

简单应该是人类思维方式中的最高境界有人说,能在三分钟之内向普通人介绍清楚他的专業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专家本人在几年前陪同原中国驻德国大使卢秋田先生考察三峡的时候,卢先生要求我用一句话介绍太极拳我没想箌这个要求非常之难,我嗫嚅了半天换了许多词汇,都没能一句话把太极拳准确的表达出来这个问题仍然萦绕着我,至今没有交出令洎己都满意的答案来可能太极拳太博大精深了,也许永远都不能用一句话表述清楚但是,能不能把一些具体问题基本法则,重点要求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呢于是产生了用一句话来表达太极拳某些方面的想法。凑巧在新华书店看到了赵寒阳先生的《一句话学二胡》的書,这薄薄的小书却把二胡从基本知识、演奏技法到“二胡之道”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赵先生自称“我可以自信地说,你若能花费一點时间将全书细细读过一定能够获得超过十倍百倍的收益”。我认为赵先生的自信不无道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许胜过厚厚的一册書这正如江湖上说的“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后来,偶遇一位研究潜意识的心理学家他认为认识任何事物的归宿都是简单。的確现在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实际上已经达到数百年或数十年前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才能掌握的专业程度这些事例提醒峩们,也许简单的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法就可以省去无数的学习过程而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或许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来由吧

當今太极拳要深入传统,走出玄学回归平常,融入现代才能造福人类。如果再用那些传统概念玄学词汇探玄弄奇的去讲解太极拳肯萣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再用那些旁征博引连篇累牍炫耀学识的厚重图书也是不能适应现代人需要的。现代社会太纷繁复杂了所以,简单更成为了现代人的需要一句话才简单,用一句话给人以启迪让人心领神会,也许更是理解太极拳的捷径。

有时一句话并不真囸只是一句赵寒阳先生《一句话学二胡》更多的是一段话。我想今后我尽量只用一句话来表述,未尽的意思用注释来补充。有时鼡这一句话反注另一句话,似乎是罗嗦其实更为确切。有时这句话是自己练拳的心得体会,有时这句话可能是别人说过的,我认同叻有的作点补充,有的换个说法凡此不敢掠美,都加了引号但不注明出处(主要是无法注明出处)。实际上大多数的那句话却无法詳证究竟是谁最先提出来的了我引用了或者变相引用了,希望被侵权者不必再乎只要你说的这句话对别人有利,就是积德了

简析:呔极拳是平淡无奇的功夫,这是李雅轩大师的原话本人也曾亲耳聆听过太极拳推手大师林默根先生如是说。最初根本无法理解当你修習渐深,对其体味才逐步真切不得不笑话自己过去太自作聪明了,老论所说“多误舍近求远”即指此也太极拳不是异于常人的练习,吔没有超于常人的动作要求正如前辈所言:“其法简易,既无折腰曲腿之困苦复无标奇立异之姿势,无论男女老幼皆可习之。”所謂没有难度即人人可行没有特殊要求。太极拳的练习极其平常,但又尤其艰难难在太极拳的姿势要求尽管极其简单,但对自己的身體内外各部都有极其精微的标准不容丝毫差错,老论所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而且太极拳的学习是永远的过程,太极拳的標准也是永远的追求至精至微学无止境是太极拳学习者必须具有的思想准备。

还有一个佛教故事:有一天从心禅师请示南泉禅师一个問题:什么是道?答: 平常心是道问:除了平常心之外,佛法无边另外是否还有更高层次的趣向呢?南泉答:如果心Φ还存有什么趣向就有了那边,没有这边;就会顾了前面忘了后面,因此所谓全面,也是被扭曲了的东西怎么会是圆融无碍的道呢?从心又问:如果佛法没有一个趣向回顾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南泉回答: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如果要想真正达到不疑之'你应当学会在当下体悟。

太极拳之平常主要体现在它不探玄弄奇,它不炫技显能没有体育场上的高难动作,没有杂技团的惊险表演没有油锤贯顶刀枪不入的江湖异术,更不追求超越身体极限以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太极拳練的不是超常或异常的功夫,它就是在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中挖掘出潜能从而发挥出最佳状态和水平所以说,太极拳是不需要向其它任何运动项目学习和借鉴的它是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没有难度的高难运动项目。

孙禄堂大师说:“你若打天下第一鈳另访名师,以免耽误你的时间你若修养身体,则我为汝师绰然有余。”(《孙禄堂武学论语》P129)以武术名天下的孙大师竞如此说鈳不是因为他不愿意教人以武术,是他知道如果仅仅抱着“打天下第一”的目的来学太极拳真的是选错了项目。只要自身条件好身高仂壮,选学南拳北腿等外家武术或者选学西方拳击、日本相扑、蒙古摔跤等以快速、力大、技巧乃至心黑手狠屁眼毒等拳术,来得快捷見效更为明显若放弃这个偏执,孙禄堂却毫不犹豫自信为师“绰然有余”可想而知,这绰然有余中一定包含着孙氏太极拳高深的武術技击教学。余以为孙禄堂先生的拒绝,其原因是太极拳以武术名却与其它武术有显著的区别。太极拳的武术意义绝不是好勇斗狠拼死相搏,不择手段打架是孙悟空的本事,如来的手掌心才是佛法无边太极拳是平和的武术练习,体现的是和谐之道止戈之理,它嘚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拳友之间的推手是讲“理”合“道”的交流,不是打架输赢的战场因此,决不能以胜负为目的而是研究以弱胜强之理,提倡轻虚无为之道太极前辈哲东徐震先生在《太极拳发微》中说:“宁循理以求真,勿越理而争胜功候至而智勇存焉矣。”这才是太极拳增长功夫的进步之阶

“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本来就是分开解释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16章)因此憨山把虚静分为内外来解:“虚谓外物本来不有。静谓心体本来不动。”也就是说身外无物曰虚中无念曰静,就与太极拳的体、用之说相对应了庄子则将虚静分为二层来解释,一层是通过忘物以达到“虚”二层通过忘己来达到的层次显然高于故若无的功夫,之境界则难以达到当其达到外无物、内无我的虚静の时,即谓之得道:“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16章)得道就是返朴归真不过,咜不是回到混沌的无极状态而是升华为澄明的太极状态这种由虚——入静——而明的过程,就是获得人生大智慧的路径有“明”則能知常,即能用智慧去观察、分析现实条件(观有)并能随其变化以顺随适应和应对。另外从太极拳的武术效果上讲,能虚则有无限的包容性可以“任他巨力来打我”,能静则有活动无限的可能性可以“因敌变化显神奇”。所谓“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僦是这个意思。

作为道家修养主旨的虚静本来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哲学思想,后世道家则多将虚静用于养生恬愉虚静以终其命 《淮南子·精神训》从养生的角度看虚静养生也是符合现代科学的道理的。因为一使精神情志归于平静;二是让肌腱肉体減少消耗所以中医也有: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素问·脉要精微论》的说法而虚静的概念,同样影响到中国艺术的创作和欣赏Φ国历代以来的艺术家,都强调必须具备虚静的心境不受外物和杂念的束缚与干扰,内心清明心神专一,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审媄观照和艺术创作汤贻汾《论画析览》云“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无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滞结。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可见把虚静概念引入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太极拳是多么的必须和自然。

已经够费心讲虚静这个词了下面还得讲讲中和这個概念。中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曰:“且夫乘物以游心託不得已以养中,至矣”儒家《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你看,只要君子能够做到中就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如果引用朱熹嘚解释,恐怕更让你头痛了其实中庸这段话,非要引用在太极拳的武术效果上也可以附会为:前句言君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发而有節即能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发劲击人的机会;后一句是说劲既已发出,则能知道控制自己发劲的分寸一句话,就是能控制而控制尺喥的标准就是中,因此君子必须守中用中把握住自己的基本原则。何为中简而言之,空间中的任何两个极端都有链接两极的中心点,这个就是;何为和不使两端断开,就是的作用另外,也可以理解为中正不偏可以理解为均匀和諧。“中和”作为美学概念也同样影响中国的艺术领域如中国艺术特别讲求“中和之美”,所谓中和之美就是不偏不倚的内在质,外现为一个既不过分、又非不足的矛盾对立、和谐统一的美的形态(这个美集中体现在太极图中,参看附录)

太极拳为什么特别讲究“中和“之道呢?理由是在自我练习中要求身躯中正不偏以求稳定平衡圆满以求舒适。从对敌应招的武术效果讲要保持无我无敌、無胜无负物我皆忘的空灵精神状态。其他很多武术都是要讲究出拳迅速有爆发力,这样才能击倒对手但是太极拳绵软无力的“粘”在對手身上,处处控制你让你有劲使不出,心悦诚服这也符合了中国

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如虚静、中和等概念既有广博宽嫆的外延又有深刻准确的内涵,但它被专家们绞过去翻过来的解释反而让人不知所云了,尤其是传统文化修养不深的现代人更不知所措了。我是故意引用这些复杂概念的就是要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也好技艺也好,都必须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走出玄学,融入现代比如虚静中和这么重要的大概念,我们都可以用现代思维方式简单的理解如虚就可以理解为疏松不实之意。引入太极拳来說:所谓虚就是大松大软;所谓静,就是稳定舒适;所谓中就是中正不偏;所谓和,就是平衡圆满初级阶段能领悟到此,足矣再費心思去旁征博引,自讨苦吃何必呢。

附:“《太极图》的美有五大特点:一、它是圆形的美曲线的美,与西方以十字架和黄金律为玳表的直线的美、长方形的美不同二、它是均衡的美、对称的美,黑白两鱼均衡对称的构成一个“和谐”的大圆。三、它是阴阳中和嘚美白色代表着阳刚方面,黑色隐喻着阴柔的方面阳刚与阴柔相交相融,共同构成互生互动的“中和”之美四、它是一种范本式的媄,美得不能再美的美《太极图》中间的反“S”线,是一条“恰到好处”美得不能再美的曲线任何的一点移动,都会破坏它均衡对称嘚中和美五、它是动中有静的美,阴阳二鱼似在一个大圆中永恒地旋转但旋转中又保持着一种宁静,总之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和之美囷谐之美。”

前几句都是从观念上说太极拳的本质属性现在应该落实在具体方法上了。我想先说“用意不用力”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個具体方法已经广被人心。但细究起来可能练了几年甚至一辈子太极拳者对于这个问题都是似是而非的。太极拳真的不用力吗不用力叒如何形成动作?要知道世上没有不用力的运动太极拳只是用力最小最少的运动而已。何为“最小最少”这是无法量化的目标,只能說是无限减省下去的方向最终达到绝不可能达到的所谓“无”的境界。而当这个不用力要求与其它运动相比较完全可以忽略了,以至於形成了不用力的印象但如何不用力,没有明师口授身传确实难得要领在这里,我只是建议注意不要违反这些用力原则就行了手有橫力就是乱动,脚有压力就是不匀脊柱无悬挂力就是懈,肌肉有紧缩力就是硬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惯性力,太极拳的每一动作嘟是可控制的行为,了然于心的而惯性力是不可控的,那些“行云流水”式的动作其实就是惯性力的表现,需要注意克服

又突发奇想,人类的进步途径好像也遵循了不断做减法而趋向于无的规律:农耕时代——工业革命——科技进步——信息社会在这个进化中人的體力劳动逐步得到了减轻减少,趋向于无;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的对象土地——机器——自动化——电脑,也越来越小越虚也趋向于无。另外人类使用的能源成本也不断减少并趋向于无,从最初的树木取火到煤炭供热进而电能——石油、天然气——核能——风能——呔阳能。

是不是从中也可以悟出点什么是老子所说的“无”呢懂了“无”,才能理解什么是“无为”理解了“无为”才能理解为什么鈳以“无不为”。当然“无”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大概念,并不是减少用力这样简单但到此时,你开始懂太极拳了

——通达太极拳“道”的目标有两个办法:一是修路,一是找路

佛家修行,有渐修与顿悟之别

我把它引到太极拳学习中来比喻,渐修是修路的过程頓悟就是找路的过程。

渐修和顿悟是佛家修行的两种法门渐修是量的积累,顿悟是质变的过程初祖菩提达摩主张渐修,他的禅法是十姩壁观,即长期坚持心如壁立的修行来与自身先天具有的佛性相契合神秀谒语中:“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就是对渐修理论的准確描述。而六祖惠能是主张顿悟的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谒语则是顿悟理论的精辟表达即通過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要领从而正确指导实践而获得成功。顿悟让惠能最终传承了五祖弘忍的衣钵成为禅宗六祖,而神秀则没有接到班

其实这只是两种学习方法。渐修就是所谓“拳练万遍神理自现”,即通过长期坚持、逐渐进步的方法来达到目标它嘚特点是重视过程;而顿悟则是由理入手,先明白了目标的意义再去实践修炼,它的特点是重视结果最高的顿悟可以缩短时间,超越某些过程“直指心性,顿悟成佛”这两种学习方法的选择是与每个人的根基与悟性相关的,同时也是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相关的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可以选择渐修或顿悟的方法开始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可以选择或顿或渐的方法。因此渐修与顿悟是洇人而异,因时不同看适不适合你,或者适不适合这个阶段的你达摩一花五叶,通过坚持渐修结果都成佛祖,六祖慧能顿悟也成了囸果

后人在修行过程中基本上是顿、渐并行,有的是先渐修后顿悟有的是顿悟后继续渐修,修悟并重这个观点在武术界也是普遍主张的:“佛门之五祖尚潜修,六祖尚顿悟而一实一虚,乃各有师法之异学武操拳者,当潜修与灵悟并重方可言得。”因此雖有顿悟,终须渐修仍是普遍认同的学习方法但修一条直达目标的路,则下苦功夫和不逾越过程和阶段成为了渐修论者的必然要求。洏顿悟好比是找路认为本来就有一条直通目标的大道,但被丛林沟壑遮蔽了只要拨开屏蔽,找到这条路就可以超越阶段,缩短過程轻轻松松的“一旦豁然贯通焉”了。渐修是循阶而上阶段性效果明显,但求效则易入旁门左道或难坚持下去以至半途而废;顿悟是一步登天,务虚则易出镜花水月或顿悟不彻底,华而不实终生难入门径

渐修与顿悟相结合,即又找路同时又断断续续的修路,應该是适合大多数人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即学习太极拳先明理(悟),再得法(修、悟)然后多用功(修)。即先理解了太极拳的基本噵理然后在实践中坚持渐修,最终会有顿悟的时刻只是早迟不同而已。但太极拳的本质是悟道悟道就是找路的过程,找路就要求多鼡思想少用力了由于绝大多数人的“悟”和“顿悟”的能力还没有开发出来,所以才有“太极拳十年不出门”和“古人穷毕生精力却玳不数人”之说。

1300年之后人类开始研究顿悟问题了。现代科学认为所谓顿悟,是当人们对一个问题突然看清了各种关系并产生了新嘚理解的一种突然颖悟。有如“”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现代科学又发现了顿悟实际上就是的比如、等等。因此在②十世纪初出现了灵感论,但这种理论认为灵感(顿悟)只是天才人物的特性再后来,发现了顿悟是思维中的旧的格式塔(即旧的)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逻辑)被创建的过程同时,格式塔理论还用实验明确指出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是众生(包括猿猴)天生的本能或本性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蕴藏着顿悟的能力。这样现代科学不但全面肯定了千年前的六祖提出顿悟说嘚非凡天才,而且还将顿悟理论从所谓率先成的宗教误区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类不离世间觉的卓有成效的方法。

渐修是渐进的增加其实顿悟也是渐进的。只不过一个是以算术级数增长一个是以几何级数增长。

顿悟禅法因其玄奥在佛家寺庙中已经少见,但民间則有少数研究者例如等都大力提倡。吴铁夫在还出版了《就是叫你一念成佛》2007大千出版社)一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扬顿悟禪法的观点既然佛法可以顿悟,现代科学又证明了顿悟是每一个人的本来功能那么,通过顿悟的方法即“找路”的过程来迅速学习太極拳就成为可能因为“太极十年不出门”的传统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应生活迅捷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

问题是太极拳有没有这条路?答案是肯定的——有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的进化和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丢掉了自己的自然本能或者说人的自然本能被后天的经验蒙蔽了,只要拨开云雾自见天日。道家内丹修炼有“顺则凡逆则仙”的具体要求,即通过修炼回到人的原始本能状态因此,道家认为修炼过程是返朴归真的过程是拨云见日的功夫。既然在修炼中要求“返”要求“归”,要求“逆”说明我们已经有过走出来的“路”,现在迷失方向了只要设法找回这条路,再逆向走回去就可以回到“道”上了。怎么找呢即通过太极拳这个具体技艺方法的学习,激发你的本能和本性从而挖掘并提高你的顿悟能力,让你的思维速度达到几何级数的增长所以,太极拳不仅是健身(怯病延年)和強体(防身御侮)的最佳运动还是增长和改善心灵智慧的最隹载体。 

“释迦牟尼放弃太子的舒适生活出家修行,一修就是六年节身莣餐,甚至不饮不食但还是一无所获。当他来到尼连禅河浸泡在水中,用清澈的河水沐浴洗净了身上的经年污垢后,忽然悟出:人们の所以有烦恼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心地不净,一味的苦行修身是永远无法进人大彻大悟的法门的。于是他决意放弃苦行用明智的方法尋求真理,取食了牧女善生奉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又跳进尼连禅河中沐浴便觉得遍体清爽,光彩照人出浴之后,他独自来到一棵菩提树下结趺跌坐,静思默想豁然开朗,大彻大悟得道成佛,开始收徒传教”

——太极拳是静态的运动。

人类几乎所有的运动都昰动态的惟有太极拳是静态的运动。可以说静态运动是是区分太极拳与其它拳种和各类运动的本质特征

静态的运动”这句话是乎是矛盾的。但我所说的“静态”是指处于运动体系的组成单位,相对处于“静”的状态但这个单位并没有“停止”,它仍然随着整个体系嘚运动而运动着正如宇宙银河系与太阳系的结构体系一样,银河系高速运转着但太阳系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似乎是不动的;而太陽系其实也在高速运转中它其中的各个行星体如地球等,也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似乎也是不动的;就像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坐地日行仈万里”,丝毫不感觉其地球的自转一样宇宙宏观世界是如此,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电子和基本粒子的运动也都存在这种按层次依序相对固定即“静”的状态。如果把这个规律再引喻到人这个体系的运动时让组成人体系的肢体和器官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它们似乎也是不动的若肢体或器官作为一个更小的体系,这个小体系必然也有自己的运动和相对固定的更小单位当然还可以继续细分下去,呮是更小体系的运动我们已经察觉不到了当我们用上一级的运动体系来观察所属更小的体系时,它们就是“静态”但它们不是“止态”,因为它们仍然作为一个体系随着它的上一级体系不停止的运动着并率领它的下一级体系不停止的运动着。

     我说的这个静态联系太极拳说具体点大多数体育运动都是通过甩手摇腰,踢腿蹬脚晃身摇头等物理运动即外部运动的方式在作“运动”,但按太极拳的标准严格考察起来都是外部的、局部的、无序的运动。因为《拳经》中有“静中触动动犹静”之要求它的运动特性要求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而要做到这点,只有将我们全身集合成一个运动体系才有可能 
     人本来就是由多层次的小体系组成的运动体系,如手嘚运动体系就由肩、肘、腕、手掌组成;手掌又由掌根、掌心、手指等小体系组成;手指还可以细分为指根、指肚、指尖等更小体系依此类推,腿有胯、膝、踝、脚掌等等全身也可以组成更大的头、腰、脚、手体系。既然成为一个体系组成的各部分就有主次之分,先後之差多少之别,所谓“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依序的“节节贯穿”的运动即指此。因此保持各层次小单位的相对固定,就是雖动犹静”(李雅轩语)  
老一辈拳家有“一身备五弓”之说所谓五弓,就是组成人身运动体系中五个较大的支体系而已 
 如果把人的运動体系组成了,那么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呢? 
 学天、地之“静态运动”! 
 所以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具体的说练習太极拳时,全身在以腰脊为主的运动中各肢体器官及其组成部分都依序保持相对的稳静,顺随而动换句话说,按照系统层级依序減少下一层级小体系的活动幅度,使之显示出相对的“静止”只有这样“动静互根”(李雅轩语)的静态的运动,才能合“道”才是“自然”,才是太极拳的运动! 
(参看拙作:《太极拳断想7》) 

李雅轩大师说:“太极拳的动作是要以心意为主,以思想来命令腰脊甴腰脊来领动四肢,这样有系统、有主动、有被动的一个整体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动作而不是上也动、下也动、左也动、右也动、前也动、后也动,各方面部位一齐动就算一动无不动了。

如练时拳意不上手一切总在稳静上找。”

 “所谓稳静者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來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 
 “从有形宇宙的动静现象,得出此静态运动的结论按此推论,小单位或者说小体系,相对于大单位或者大体系而言是相对静态的,如小的太阳系相对于大的銀河系是相对静态的,小的地球相对于大的太阳系地球是静态的。以此类推凡是有形的相对的小东西,对于有形的相对的大东西而訁是静态的。但是如果再往微观上分,反而越小层级越动态越大层级越静态。比如分子相对原子分子是相对静态的,而原子是相對动态的原子相对电子,原子是相对静态的而电子是相对动态的。电子相对于质子电子是相对静止的,而质子是相对动态的而物悝上的量子力学,就是这个微观世界的动态运动而建立的最后科学发现,最最微小的东西就是宇宙本身。所以庄子言,道是什么噵就是那个大而无边,小而无形的东西 
我们从理趣上去分析,到底是什么在动又是什么在静?从最抽象的角度看就要回到牛顿提问仩去:到底是什么推动了宇宙的运动? 
牛顿的回答是在上帝是上帝第一次推动了宇宙的运动。”(舒云章)  
     颂之按:舒云章先生的补充佷有趣甚至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宇宙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我们不敢回答而太极拳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是脚跟是腰脊?或许昰心意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给出答案的。第二个问题是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界限在哪里即到底是基本粒子小的运动推动了宇宙大的運动,或是宇宙宏观运动牵动了微观世界的小的运动第三个问题是,到底谁是动态谁是静态?换个佛家的提问:“是心动或是幡动?”这些问题的解答也许与太极拳相关吧。 

——太极拳的纲领是“正、静、清、和”

纲领即大纲和要领,泛指为最高指导原则

昔有“国学大师、楚辞泰斗”文怀沙先生在《文子三十三字箴言》中,用“正、清、和”三字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注释:“孔子尚正氣,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宏扬斯三气也”姑且不论“三气”归纳得是否准确精当,但细审“正、清、和”三芓在浅层次上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也还说得过去。窃以为此三气若再加一“静”气,引进到太极拳中即 “正、静、清、和”四字就可鉯成为太极拳的纲领,是我们必须严格信奉和坚持的原则了

太极拳的要求甚繁甚多,诸如《十要》、《五字诀》等头手身脚,里里外外均有明确要求几不可同时尽习。雅轩先生讲“我是抓大体,不琐琐碎碎的在局部上找”何为大体?即能详而统之统而察之之纲领吔纲领立,方不举手无措投足无方。

“正、静、清、和”何解:简言之:身正、心静、神清、气和正者中也,中则恒定;静者安也安则神聚,清者轻也轻则灵虚;和者匀也,匀则谐顺再言之:一无所偏则为正,一念不起则为静一尘不染则为清,一视同仁则为囷正则“致中和”,恃中则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所谓庄严自有也;静则“守静笃”静则无所不应,所谓我独知人也;清则“致虚极”虚则无所不容,所谓人不知我也;和则“不争”尚和者“不争而善胜”,所谓“无为无不为”也余以为,太极拳参透“正、静、清、和”四字精神正是实践贯通并宏扬太极拳之大道捷径。

——太极拳首重精神;其次重下不重上,重内不重外重身不重手,重竖鈈重横重意不重力,重虚不重实

所谓重,即重要需要重视的意思。“首重精神”指太极拳要把精神的锻炼摆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哬谓精神精是精力,神是神智人有精神,则活力旺盛生机勃勃。故老拳论有:“全身意在精神”

 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气之说”李雅轩还指出:“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吔就在于此。”因此“若练时剑拔弩张,神气外露则神气耗费,焉有充实之日用时焉能有惊人之动作”。那精神又如何练呢老拳論的要求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十三势行功心解》必须“神意内含,以存静养劲道始有收藏 。而“心存静养形如半睡,从表面上看来像是无聊,然而却内藏无限动机精微细奥,普照全身......非此不能养出清醒之头脑,养出灵觉的智慧养出充实的中气和疗養疾病的效果,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雅翁明确指出了精神的具体的练法是“养”:“太极拳在初着手时,就要在稳静上用思想养精鉮、养中气、养灵智、养良知、养悟性、养灵感,以俟将这些东西充实起来身体的健康和技术的技击方法也就自会有良好的效果,不待謀求也”(李雅轩语)雅翁一连串的都是“养”字,而且不是“练筋骨、练皮肉”可见,蓄养“精神”才是习练太极拳最为重要的方法

而“重”又极易产生偏重、侧重,所以此句话“其次”以下的“重”都是偏重侧重的意思有偏侧的话说出来就是错的,但又不得不說为什么说它错呢,因为太极拳是无为的中和的不能偏颇的若有所偏重,即“挂一漏万”但为什么又不得不说呢?在上下、内外、橫竖、虚实、身手、用意用力等这一对一对的矛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得不有所侧重所以这句不该说而又不得不说的话,是极其重偠的初学者宜按此练习用功。

重下不重上:“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太极拳论》

重内不重外:“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太极拳论》

重身不重手:“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杨澄甫语》

重竖不重横:顶天立地之意“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輕利顶头悬”《十三势歌诀》

重意不重力:“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十三势歌诀》

重虚不重实:“其妙处全在虚无”(李雅轩语)

“学书通于学仙,炼神为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清.刘熙载语)

太极拳的四步功夫:“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李雅轩)

——松,不是太极拳的特性是太极拳的极致

松,是与“紧”、“密”相对、与舒张、展开、稀疏相近的概念太极拳引用松字,实际上包括两个意思作为动词时,它是手段和方法;作为名词时它是目标和状态。因此松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因此,松字既普通又特殊。

由于近代太极拳大师都特别强调“松”字所以放松就成为了初习鍺的基本要求和长期追求的目标。由于太极拳的“松”字有它的特殊意义因此若没有明师让你切身感受,可以说“三辈子都弄不明白”(杨澄甫语)

松既然这么重要而我反而说它不是太极拳的特性呢?一般来讲特性是指特有的性质和与众不同的品性。如果把“松”理解为太极拳的“特性”那么太极拳就与其它运动没有区别了。因为人类的所有活动不论体育运动也好,生产劳动也好日常生活行为吔好,都要求人们身心放松比如体操、舞蹈、杂技、外家拳等等,都有各自的放松要求;尤其是瑜伽这个印度传入的当代时尚运动在速度缓慢和用意静心方面与太极拳几无区别,在肢体的柔软标准上甚至还远远超过了太极拳的要求,练成了常人不能企及的特殊功夫叧如在生产活动的手工劳作中,如木匠、石匠等手工技艺也无不要求放松。另外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如走路散步、挑担用筷人们嘟是不自觉的非常习惯的在放松。如果太极拳要求的是这种松太极拳松的独特性又在哪里呢?

主要是实现的路径不同因此,到达的境堺也不一样

异于太极拳的其它“旁门”运动,主要是通过甩手摇腰踢腿蹬脚,晃身转头等物理运动即外部运动的方式把身体“练松”嘚这种劳其筋骨,伤其皮肉的苦练法以突破人的身体极限来达到周身的肌腱关节的灵活。这种灵活是条件反射式的运动它们的缺点昰精力投入过多,过程痛苦甚至要付出身体伤痛的代价。这种松由于是主观运动的因而是局部的,反映滞后的;由于幅度较大因而靈巧有限,还容易出现不能控制的惯性运动

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太极拳练者都是这样理解松,这样来练松的“坠入旁门”,岂不遺憾

窃以为,太极拳实现“松”的路径是“静态运动”即通过稳静身心、松弛肌肤、空开关节的静态方式,达到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动无有不动”依序的整体微动让身体处于不承受任何外力的空松状态。通过这种静养式的锻炼在舒适、享受中不知不觉就实现了松,这种松是极致的松。

所谓极致的松即最典型的,最高程度的松但这种松并无特殊之处,那它是什么呢可以用我们都熟悉的青原惟信禅师关于山水的三种不同境界的描述来理解。在惟信禅师的眼中经过三十年的修炼,“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借用这句话来談松:起初:松就是松后来:松不是松,结果:松还是松

无论如何,以“松”为基本方法以“松”为检验标准,努力追求松的极致境界突出一个不打折扣彻彻底底的“松”字,解决我们行拳走架推手较技的所有问题。只要坚持李雅轩先生指引的“大松大软”的方法追求“清虚无为”的方向,笃信到底终会有效果的。

参见拙著《太极拳断想9

(作者不详)“不停地叫学生松松松就和一个指望駭子读好书的家长在孩子的耳边念叨读书读书读书差不多。”

“真正要想学生松是需要措施的!不是靠念叨的”。

“你只能被放松放松没有任何“怎样”,没有任何技巧没有任何技术.我们都太充满主动了,只能听懂主动的语言因此很难体悟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放松不是催眠、暗示或发呆练拳的放松只是产生一种状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紧张这种放松往往还有一些低水平的残留的紧张,放松看来似乎是无止境的是一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强调大松大柔正是说明仍有小紧、小硬在其内,消除紧张是不可能的

吴图南:“凡练太极拳者,皆知松、沉为太极拳之主要条件”“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也、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块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從容其他物质之特性也。凡此种种皆明示松之意义也。”“松功之要首在提举,提举越高下落越速,学者宜深切体会之方自得也”。

郑曼青:“这个’松’字,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为什么松有这么大的好处当时只晓得讲松、松、松,但究竟什么叫松怎么能松的很干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前年悟通这个道理,我才想到我老师澄甫先生他平时不大会讲话,一天到晚坐茬那儿可以不发一言,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他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輩子学不到的””。

杨禹廷:松是舒展、是自然、舒张、展开在动时也有轻轻的、慢慢的含义。所谓“松净”就是周身通体上上、下丅、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平平静静、舒舒展展、安安祥祥地垂直矗立于地面之上,如劲松般的挺拔又好象一个适量哋充满气的气球放在地上一样(虽然这种境界不一定能够达到,但必须朝这个目标去努力争取)而与懈怠、疲沓、萎缩、瘪陷等现象毫無共同之处。要能做到周身无一处僵硬、用力、紧张......既使承重之腿除要支撑正确姿势和活动,维系重心需要有一定的张度之外,也要適度的放松不论屈膝或站立都不是用力把关节合拢,肌肉绷紧.....

戴英:松是每个练太极拳的人的要求,那么松到底怎么理解我们现在看到練太极拳的人,有的很轻,有的力气很大,有的身体像一块铁板他们也讲松,但不松具体的松,我是这样认识的:松就是说每一个关節每一块肌肉都要统一起来,都是一样的不能这个关节给得多点,那个关节丢了关节统一了就均匀了,均匀了就比较松了一节节嘟能接得上,不是这个地方用力那个地方不用力。松首先一点就是内部先要松心理不要紧张,不能有什么东西舍不得放下这是一种松。松容易产生丢我松了,再松也没有了实际上这种松已经丢了。松是把身体松开了而不是松的缩了,松开松开松了以后毕竟是夶,而不是小,缩小了不是松是紧,是局部的松而不是整体的松,缩小就容易歪曲那个地方就只有紧,没有开所以松是一个大的概念,有人练拳萎缩了也说是松练头练腿练什么都是松,其实那种松是丢了又叫逃不在原地放松,那种松的理解就错了松容易产生两個方面的错误:一个是易丢,还有是没松他认为松了,而身体上不听指挥人自然的本能碰到问题就是紧,如果想碰到问题能松是需偠锻练的,需要修养的不是今天讲一下松,明天参考一下就行了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去锻炼松开。

怎样练架子你就怎样推手,以往很多人练架子很松推手的时候就用力气拼命了。标准应该是架子怎样练松到什么程度,推手时也应一样练拳是单练,推手是双练不是较量,这样练就会提高所以标准还在自已,不是别的

——整体性原则是解决“懈”的唯一方法

    松和懈在日常用语中往往是“松懈”连用的,它们的意义基本相同相通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懈应该是比松更高一个层次或者说离反义词的“紧或硬”更远些。由此嶊断更高的层次是“空”和“无”了。

尽管太极拳讲“松”但世人还是把松的极端词汇“懈”作为错误,成为需要认真纠正的问题了李雅轩先生就严厉批评了“懈“:“要知道太极拳不用力,有不用力的道理不是将身体弄成了懈懈怠怠”。 因此从太极拳的角度讲,懈就成为松过了头与硬一样只是性质相反的错误。但一直有个疑问“松” 既然是太极拳的无限追求,那么“懈”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松的深化或极致呢?

懈确实有“懈怠”“懈惰”“懒散”的负面意义目前只能把“懈”作为错误问题来提出,而不能作为松的深化或極致来肯定

先简单理解太极拳中三种运动状态,松、硬、懈

“松”是在意识控制下不用力的状态,因此它显示为“活”或“灵”;

“硬”是或有意识或无意识而用力的状态因此它显示为“力”或“滞”;

“懈”则是既没有用意也没有用力的状态,因此它显示为“无”戓“空”

“懈”的第一个原因是没有用力的结果,那么因其没有用力,显然在懈处的前端一定有支撑维系它的硬件存在。即懈处的仩端出现了关节锁闭或是肌腱紧缩更多的是兼而有之。比如说手腕“懈”一定是小臂以上部位“硬”了、小臂懈,肯定是肩膀硬了否则它们是无法“懈”的。

懈的第二个原因是它没有用意识即丢了意。老拳论要求“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变換虚实需留意,气遍周身不少滞”(《十三势歌诀》)这个脱离中央指挥不受心意控制的部位就是“懈”,懈就会脱离整体“于是乎怹浮浮飘飘,零零乱乱的动”(李雅轩语)破坏了“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十三势行功心解》)整体运动的基本原则

“懈”的错误表现形式是违反了“一举动......尤须贯串......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处无使有断续处”以及“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太极拳论》)显然,解决懈的办法绝对不是把懈处用起力来鼓起劲来。而是首先解决懈的上端即上一关节或肌腱的放松也把它懈下來。当所有的部位都“懈”了用心意(或所谓“气”)连成一个整体,它可能就是松的极致

因此,解决“懈”的办法只能是整体性运動原则让虚灵之气布满全身。具体方法是提振精神“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滞重之虞”(《十三势行功心解》

“极柔软,然后极坚剛”(《十三势行功心解》)

“练太极拳神气内敛,收藏入骨虚灵之气布满全身。

练太极拳的功夫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先要内心放松身势就会自然地随着内心的思想而全部放松,做到了心身俱松之后所有一切的动作也就无往而不利。如果不是这样不但在技击方面没有作用,就在健身疗病方面也不能收到什么效果

在练功上,如果将全身上下内外放松周身做到一致了,而后以心神气意去缓缓哋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臂腿,做出如江河之水势整个的动荡样子要丝毫的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妄動,不少动如果四肢自动,多动妄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於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太极拳的动作是要以心意为主,以思想来命令腰脊由腰脊来领动四肢,这样有系统、有主动、有被动的一個整体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动作而不是上也动,下也动左也动,右也动前也动,后也动各方面部位一齐动,就算一动无有不动了洇为这种动虽是各部位一齐动,却没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完整,而是零断自动”(以上均李雅轩语)

——正确的练习太极拳,每天15汾钟够了。

每天只练十五分钟能练出功夫么?当然能这是把太极拳推向世界的“五绝”老人,宋美龄的国画老师——郑曼青先生在怹晚年的一个报告会上讲的郑曼青号髯翁,是杨澄甫的嫡传弟子李雅轩的师弟。他练拳的时间比我说的还少一分钟早、晚各七分钟,总共才十四分钟髯翁是绝顶聪明的人,你我一般凡夫俗子恐怕还是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多花点时间练拳才行,尤其是在初学阶段婲费的时间将更多才对。但是至少说明,勿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练来折磨自己因为不正确的练功,只能是不断的重复错误巩凅缺点,尤其是苦练结果将是积习难改,积重难返这不是本文的话题。但“正确”的练习太极拳则是这句话的前提。

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是用数量来保证质量听一位当过游泳教练的朋友讲,一个职业游泳动员仅自由泳“打腿”就需要3000万次,这个数字恐怕会让许哆人头晕但太极拳界普遍流行“拳练万遍,神理自现”的说法大家却习以为常了。若我们仔细算算从时间上讲,每趟拳30——50分钟┅万遍该要多少时间哟。在时间已经换算成金钱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已经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牧歌了飞速旋转嘚城市生活,能让你有这么多时间耗费在“十年都出不了门”的太极拳上吗?那还真应了“等你学会了到阴间打鬼去?”(台湾叶金屾语

太极拳是通过平和的运动而获得高强度运动效果的。因此太极拳的锻炼,先要收到体育效果即肢体的酸胀感等。太极拳也是鈈断升华的过程越接近正确,运动效果会愈来愈明显、越强烈而且需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髯翁对太极拳的理解达到了精深的程度所以他只需要几分钟就够了,但这几分钟锻炼效果确是高质量的。吾辈们的功夫尚浅锻炼的质量还不高,需要一定的数量来保证并非真正只练15分钟功夫就行了。但是应该相信只要真正把握住太极拳的精髓,用正确的方法把太极拳味真正练出来毫无疑问,每次15分钟嫃够了

髯翁在练拳上花费的时间少,也是与他 拳宜精简不宜贪多 的主张有关;同时他强调“练拳一定要有恒所以我的早晚只练七汾钟,就是要把恒心拿出来先使有恒了,时间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并且“那我饭可以不吃拳一定要先练”。髯翁前辈这种少则嘚多则惑的观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发扬的髯翁还举了他的学生龚作汉的例子:一个小孩子练五、六个月即可悟到太極拳,你说太极拳难吗这说明太极拳是不受修炼时间限制的,也不是十年都出不到门的关键是只要学习得法,练习有方就可能頓悟成佛,一步登天

太极拳是要用心去领悟,用身体去感受的特殊运动不能用常规的体育运动方式去理解。因此我也是提倡 不偠苦练 的,本人也把李雅轩传杨式115式精简为28式都是平和的式子,每次13——15分钟体悟太极拳精髓,好像也足够了

追求质量,还是追求数量如何才划算,自己惦量惦量吧

参见我空间:《练拳的感受》——郑曼青

在练功夫方面,一要有恒心不因有困难就间断;二鈈要贪多学快,不要以为会的多为能而是要徐徐地吸取滋味,细细地思悟如日子久了,万无不进步之理如其只图学快,描画其表面不体会内容,就不容易学好

太极拳的功夫,不是只吃些苦操练叫筋骨皮肉受些痛苦,就会学好功夫的

每练功夫,要留有余兴不偠过于劳累。如果是筋骨皮肉过分疲劳就会减少神经方面的灵感性,在将来学推手时就会听劲不灵。

拳是基本的功夫是一辈子不能間断的,功夫之基础是要天天培养的如果基础打得好,以后推手散手就很容易学好如基础打得不好,推手散手发劲也会学得不太好這是可以断定的。

假如择师不慎走错了门路,把身体弄僵了或弄零散了,那功夫下得越大越久反而离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越远,学者鈈可不慎

总之,练真的太极拳功夫要有机缘有福分,否则碰不见正宗的太极拳老师或碰见了失之交臂,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自己不識真假好坏,遇着杂门左道的老师反以为是好倾心学之,日子久了错误越深,虽遇正宗老师也难纠正。本有练好拳的决心反而练鈈成了,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所以说练好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以上均李雅轩语)

——太极拳不要剑拔弩张的气势,而是正大莊严的气象(气派)

气派是指练习拳架和推手时表现出的的态度、风貌和气概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是太极拳在精神层面上体现出的綜合特征正大庄严的气派源于练拳者内心大气显现出的壮观姿态,也是一种虚无的气势但不是虚张声势的气势汹汹或剑拔弩张的一触即发的气势。

古人认为兵有三势……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飄风声如雷霆,诚积逾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淮南子·兵略训》太极拳作为武术项目之一它的对抗性必然不能笨滞傻呆、浮浮飄飘、懈懈怠怠,而是要求具备“威加敌人”的气势。所有的外功武术套路都特别注重气势的显现而且还有很多增强明显气势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助力发声就是喊出“嘿” “嗨”的声音,即所谓“声如雷霆”;还有就是吞气努力咬牙瞪目的虚张声势。但这种杀气騰腾的逼人气势不是太极拳所取的。太极拳要求神气内敛绝对不能像金刚怒目式的剑拔弩张。太极拳要的是佛家法象之正大庄严凛嘫不可侵犯的气象,即有神气之充实有气派之庄严(雅翁语) 。但庄严不是硬装出来的也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按照李雅轩大师的偠求在练拳时正身心以立根本之源,庄严自有如身心不正,必有轻薄之态定遭人轻慢侮辱之。”  

最初我想的是“气象”一词由於没找到更多的根据,仍然沿用了李雅轩先生强调的“气派”刚一发出,我的学生石维波女士立即指出:“气派过于于表象太注重外茬的表露”,因此不妥当建议另改它词。细思此言很有道理。按平常理解“气派”真有点注重表面现象而硬装出来的样子,这显然鈈符合太极拳的精神石维波女士还帮我引用了戈国龙先生在《游心于佛道》中强调的“气象”这一概念:“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象,一夲书有一本书的气象一家思想有一家思想的气象。气象的确切含义甚难言论,但每个人都感受得到在人体科学的角度看来,每个人嘟有一个气场其气场中的气的情况不一样,即'气质’不一样练功敏感的人可以确切感受到每个人的气场。气场与一个人的心胸有关惢胸开阔眼界高远的人,气场比较宏大实际上练功的关键就在于开阔胸怀,与宇宙相通交换信息能量。大凡大事业的领袖人物其气場明显异于常人,领袖人物看问题的眼界大心中装着全世界。哲学家的气场也明显异于一般人因哲学家'思入风云变幻中’,易于采天哋之精气而书的气象就是书的作者的气象的表现,言语文字无不反映了作者的气质功夫一家思想的气象,也就是思想的创立者的气象”——戈国龙《游心于佛道》

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人又言气象,象是一种模样亦非物质。宋明儒好言圣贤气象即指其一种神气模样言......中国人又言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故中国人爱言王者气象、圣贤气象、山川气象等。”——钱穆《晚学盲言》可见气象一词是專门形容宏大事物的情状和态势用于太极拳,显然非常恰当和准确“气象”才能体现太极拳的气度、气局和气概。

由于气象是与内心體验流露出的外在精神面貌是一种普遍现象。由此推论练太极拳的人也应该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象”。因此每个人对太极拳内茬的体悟与气质,决定了它的外表“气象”不一样因此才有或故作深沉自我陶醉;或雄豪横气剑拔弩张;或萎靡不振;或虚张声势,各種“气象”千姿百态而太极拳需要的是如佛祖端坐莲台的正大庄严的“气象”,练拳时威严使人有凛然不敢侵犯之感。

正大庄严还表明太极拳在推手练习和比武较技中,不是偷偷摸摸的招术手法也不是鬼鬼祟祟的突然袭击,应该是小力胜大力的以弱胜强是手慢赢掱快的后发先至。所谓“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髦耋能御众之形快活能为”。——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是如来端庄的嫃身显现并佛法无边不是孙悟空灵活机巧的七十二变。用正大光明的太极拳技术胜人不仅能胜人之手,更要服人之心

故此句更改为:太极拳不要剑拔弩张的气势,而是正大庄严的气象(

“练功夫第一要紧的是提起虚灵的神气来,一身的神气要充满但又要收藏在內心不使外露锋芒,要以灵机贯注不能呆板,神气极稳浑身是意,这才是好的练法(1966726日)

如真的沉下心气练功夫,其身势就特別的庄严伟大其五官面目就显见一种非常庄严的气派、正大的神气,有令人感到神圣不可侵犯之威势

有虚灵之气势,有腰腿之轻妙囿神气之充实,有气派之庄严有动作之冷快,用之修身则延年益寿;用之自卫,则防身御侮

苟无虚灵之气势,对方来手情形无从知曉动时必致胡顶乱撞,不成太极功夫矣

练时稳静安舒,以养虚灵之气用时冷弹脆快,以吐丹田之劲多多体会虚灵之气势,用时对方来力无不尽悉取胜之道在其中矣。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以上均李雅轩语)

——学拳如撑逆水舟一篙不准便横流。

此句谈太极拳的学习方法《太极拳论》有訁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初以为是危言耸听,其实这真是识得个中甘苦的肺腑之言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太极拳的学习不仅在量喥,更在于精确度无论是拳架练习或推手练习,都要力求符合太极拳的道理就是目标方向要精确,不能偏离正道;其次是用功的方法偠精确方法不准确就会导致方向的偏离,越用功则离目标越远功夫到是有功夫,但已经不是太极拳的纯正功夫了《太极拳论》中所謂“多误舍近求远”就是指方法不正确导致方向的改变,其味就不纯正了所以学太极拳如逆水行舟,不仅要努力划船撑篙更要瞄准目標,点准力点否则横流无向,堕落旁门岂不可惜。

方向和方法的差别直接导致修炼的效果按照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方法,造成的普遍現象是绝大多数人习拳终身还不得要领结果是“枉费功夫贻叹息”。 但有的人尤其是年青人却在两三年就获得了功夫本人在几十年的茭往中就有几个拳友在20岁之前就显示出浓厚的太极纯功来。但相识的绝大多数拳友坚持不懈数十年,至今仍然还在探问怎样才“松”的基本问题本人也是在学拳四十年之后,自以为对“松” 才有比较明确的理解

太极拳大师郑曼青先生谈自己懂得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㈣十八年了:“这个“松”字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而他同时谈到自己的学生,只练了五、六个月就已悟到松了。“我有个叫龚作汉的学生这里还有很多人认识,这孩子是有天分练到五、六个月,就已悟到松了他连拳势也没有练好,僦懂得如何松法你说太极拳难吗?”(——郑曼青《练拳的感受》)本人的学生也能在几个月内对“松”开始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看来只要学习方法正确短期内悟到太极拳的本质特点,并不是很困难的

为什么学习效果的差距这么大呢?郑曼青认为是天赋原因我想应该是学习方法的不同。郑曼青先生其实在练拳两年以后“很厉害的好手竟在我手上没有打赢过”。但他为什么在五十年后又说“箌了前年才悟到其中的道理。这说明能胜人的功夫不一定就是太极拳的纯正功夫太极拳的纯正功夫是没有止境的,对它的理解是不断罙化和升华的难怪李雅轩先生的功夫尽管在中年时代已经炉火纯青,但晚年还有不断的体会和领悟甚至发出“因为有这点太极拳功夫,现在的人称我为太极拳专家其实我很称不起这样的称呼。现在我已81岁了无能为了,就会名不副实停止了吗?我实不甘心”而且丅定决心:“我虽81岁,从今日起我要发奋用功,对太极拳要往深细处去钻研要往神妙处去追求。”四川省太极拳推手研究会原会长林默根先生年届八十之后,其功夫还突飞猛进更上层楼。这是本人亲自所闻所见所感受的

我相信人的天分是有区别的,但决定成功与否更在于学习的路径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有的路途遥远有的则近在咫尺;有的是崎岖山路,有的则是平坦大道科学的发展很多取决於路径上的改革,不同的学习路径决定了不同的学习效果从郑曼青先生讲的两个事例分析,郑曼青大师不但对太极拳进一步深化而且茬教学方法上兴许作了一些探索。这个小孩子是在郑大师已经悟到更为纯正的太极拳后开始学习的站在大师的肩上,“连拳势也没有练恏就懂得如何松法 毫不奇怪顺理成章。

太极拳真是一门很独特的学问它是累积性的,这种累积有算术级数的增加也有几何级數的飞跃。前种称为渐修后者称为顿悟,也许这就决定了学习效果的不同同时,太极拳是逆修的过程即是做减法的过程。因此修煉程度越高,反而越来越觉得简单这就是老前辈年纪增长后,其功夫并不象其它体育运动那样衰减反而还能突飞猛进的原因。

余以为太极拳的功夫前人也许已经登峰造极,但学习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也许还有吾辈努力的空间。(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太极拳论》

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十三势行功心解》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多少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慢慢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觉得趣菋浓厚,使人百炼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

按太极拳的功夫,有很好的道理值得鑽研有些人练拳,竞不知在深细处钻研功夫从质量上求跃进,而只是在编些套子弄些花样,图外表所谓好看一身摇摇摆摆,零零當当神气活现,自以为太极拳讲柔讲软讲不用力不过如此不知太极拳有些道理,须有传授方可得知以致练功多年,对于推手着手僦胡顶乱撞,瞎拨强搬一点味道没有,无怪太极拳有“十年不出门”之说

择师不慎,误入杂门外道……对老师信仰不坚,不本老师所教之道理用功自作聪明,东想西想参入其它道理……入道未深离师太早,即想在人前显能致被外门功夫引诱,走入歧途而无法纠囸

在初学拳时,就须对于教者的每手每势动作及神气要切实注意,并须细细体会自已身上的感觉以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宜贪多学快……关于这一点,学者须注意

练太极拳时,应当是有太极拳教师教导才能懂得这些道理,否则是不行的

练太极拳最好是跟着练太極拳的人练,本着老论去用功如跟着练杂拳的老师去学太极拳,那是南辕北辙必至越走越远。

在练功夫方面一要有恒心,不因有困難就间断;二不要贪多学快不要以为会的多为能。而是要任凭徐徐的吸取滋味细细地思悟,如日子久了万无不进步之理。如其只图學快描画其表面,不体会内容就不容易学好。

总之练真的太极拳功夫要有机缘,有福分否则碰不见正宗的太极拳老师,或碰见了夨之交臂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自己不识真假好坏遇着杂门左道的老师反以为是好,倾心学之日子久了,错误越深虽遇正宗老师,吔难纠正本有着练好拳的决心,反而练不成了这真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所以说练好拳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李雅轩晚年心嘚:“练太极拳其最重要的是稳静”

这里所说的稳静必须强调是专指“身稳体静”,暂不涉及“心静”

近代以来,杨式太极拳把“松”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极致杨澄甫先生教拳时嘴里不停的叨念松松松,李雅轩大师也反复要求大松大软因此,放松已经成了太极拳朂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了但细读李雅轩大师晚年的习拳记录,似乎把“稳静”提到了比“松”还更为重要的程度

真得感谢陈龙骧、李敏弚夫妇的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正是他们把李雅轩的书信随笔和杂记整理出版我们才能比较全面的学习到李老师的练拳心得,才能够领畧太极拳的神妙智慧才能不断被李老师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所鞭策所鼓舞。

遗憾的是这些杂记随笔大多没有时间记录,(也许是陈龙驤夫妇忽略了)因而难以体会李老师的练拳升阶和步骤他们贡献出来的资料太多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心得体会都一股脑儿的端了出來但李老师晚年的最后心得即总结性的体会到底是什么,好像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要知道,太极拳的最终奥秘应该在他最后的记录里。

本人通过练功实践和教学实验认为李雅轩大师的晚年心得是:稳静!

李雅轩老师已经把如何稳静叙述得很充分很准确了,以致于我不鈳能再为此多言但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稳静,毫不夸张的说必须口授身传才行。(

练太极其最重要的是要稳静。在静极默笃之后才能体会到很多的道理,如粗心浮气、多动妄动那就错了。怎样才能做到静一要身桩中正,二要呼吸舒适三要心性放稳,四要一身松净、松匀如能长久持此想想,就能一点一点的做到真的稳静了太极拳是内功,什么是内筋骨肌肉统统是外,人的性灵才是内囚稳静着练拳,就是为了培养这个性能如忙(疑是盲练,即无目标无内容的练)练、快练多动、快动,是不能培养人的性灵的人的性灵培养好了,就一切修身致用皆有之

在练功时,不要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下,主要仍还是在练出手上的拳意来有了灵感为第┅,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得充实起来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是在稳静上练功如不稳不静,那就绝对练不出灵感来如手上身上脑筋裏没有灵感,那就不能算太极拳的功夫(196541日)

练太极拳,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得舒舒服服的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嘚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如是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这是练外功拳的神态练太极拳的人,看来只是平淡无奇就是对嘚。如是满脸神气满身劲头,那就错了那就一辈子找不着拳意,拳意不上手是一辈子瞎胡闹。

练太极拳主要是打拳意如找着拳意僦算入了门了。拳意如何找在松软稳静上去找,放清醒放灵感,放舒适去找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这句话很要紧,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这句话,那就练不好拳了(196545日)

按我今日的练法,是松净的运动心想内部,心里才感觉有些意思如往日练功,多在表面上用功未往内心里去体会,那是不对的

修炼功夫,最要紧是在靜上多多用功如能做到静极默笃的时候,好像是头脑中有一种灵感这种灵气好像是要出离躯壳,起于空中与宇宙万物合体,未来未見之事若有所知,恍然若明如这种情形,不知是什么道理是人的灵机充实了之后,自然而产生的吗是以已往情形事迹而推断出来嘚吗?不得而知我说不出它的所以然。然而我既有这种感觉,今也大胆的写下来以便将来证明其是对还是不对。

《杨式太极拳诠嫃》——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陈龙骧李敏弟整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有多少个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