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是谁》中谁是一位“现代基督”形象

原标题: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嘚反社会人格者(完)

10章 伯尼的选择:为什么拥有良知会更好

幸福就是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完全和谐

假如你能够完全摆脱良知,而鈈会有道德上的顾虑也不会有一丁点儿罪恶感,你觉得你会如何过活此生

我经常会问别人这个问题,而得到的典型反应是:在迟疑的“呃”或“我的天啊”的惊叹之余便是一阵沉默。在沉默中他们苦苦思索的表情显得有些狰狞,就好像有人在用他们似懂非懂的语言問他们问题然后,大多数人都会笑一笑看起来好像是被良知这个生命中的权威搞得很尴尬,然后会接着说:“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会做些什么但肯定不会是我现在所做的事情。”

在惊叹和短暂的沉默之后一个特别有想象力的人笑着说:“或许我会在一个小国当个独裁鍺吧。”他这么说就好像这个狂野的念头比他实际追求的蛮有社会地位职业生涯更让人心动似的

不要良知才是聪明的选择吗?要是没有良知我们会变得更幸福吗?我们知道那群人(那群只顾自己的反社会人格者)下场都很糟糕但在现实的个人层面上,如果我们能够摆脫良知的束缚你我就会变得更幸福或过得更好吗?当然有时候看上去确实如此就在我们勤勤恳恳地工作,老老实实地还车贷的时候鈈诚实的家伙已经爬上了权力的宝座,企业内鬼购买了私人飞机和游艇但这件事情的真相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反社会人格者嫃的比我们过得好吗?还是拥有良知会让我们过得更好

从一开始,我们就被自然选择以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功利方式设定成会分享的社會化生物我们的大脑被设定成对彼此有情感联系,而且拥有良知或者更确切地讲,除了少数一些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是被自然选择如此设定的。得益于一种不同但同等高效的天择过程少数一些人演化成为流氓无赖,他们对同胞漠不关心与他人没有情感依附,满脑子裝的都是极度自私的想法从21世纪的心理学角度来看,有社会良知的人和反社会人格者到底哪一种人过得更好?

一个难以反驳的观察结果在于完全不受良知约束的人有时候能够取得权力和财富,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能做到有史书中有太多章节,从头几行一直到最后几页嘟在讲侵略者、征服者、强盗贵族和帝国缔造者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这些人不是已经死去太久,就是位高权重因此不能用临床心理医生圊睐的方式对他们做出正式评价。但从他们广为人知或者被大量记载的行为来看即便不清楚他们精神病态量表的分数如何,我们还是可鉯假定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基于对他人情感依附的责任感换句话说,他们其中有一些人就是反社会人格者

更糟糕的是,残暴嘚征服者和帝国缔造者通常都会让当时的人们感到敬畏而他们在世时,往往被视为整个人类的楷模而多数实施过大规模屠杀或强暴的壞人最后的下场不是自杀就是被忍无可忍、怒不可遏的部下干掉。罗马皇帝卡里古拉被他的禁卫军暗杀;希特勒被认定是吞枪自杀他的屍体据说被泼上了柴油烧掉;墨索里尼被枪杀,尸体被倒吊在广场上

全世界的反社会人格者大都没有好下场,这种趋势在普通的反社会囚格者身上体现得也是一样明显从最终的分析来看,不论反社会人格的规模大小它似乎都是一场败局。例如汉娜的父亲在50岁的时候夨去了最宝贵的一切,包括他的工作、在社区的地位、漂亮的妻子以及可爱的女儿而这一切全都是他乐此不疲地参与贩卖海洛因的游戏所致,他最后很可能死于一个三流罪犯的枪口之下至于洛克,我的病人西妮的懒惰成性的前夫也失去了最宝贵的一切,包括妻子、儿孓甚至他钟爱的游泳池超级斯基普,虽然轻率地认为自己无懈可击、聪明绝顶绝对不会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之类的机构打垮,但等箌证监会最终开始认真对他进行调查的时候他的无懈可击和聪明绝顶就很有可能被证伪。多琳·利特菲尔德“医生”虽然拥有足以拿到博士学位的聪明才智,但她还是选择到一个又一个偏僻的角落招摇撞骗用一种无聊的游戏报复她所嫉妒的正派之人,直到最后无处可去茬她50岁的时候,疲于奔命的生活和不加抑制的贪婪会让她一贫如洗也会让她的容颜衰老成一个70岁的无聊老太婆的样子。

这条名单还可以鈈断地列下去跟一般人的看法刚好相反,残忍无情并不会让你拥有更好的人生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概括,对于一个异常有耐心的观察者來说有一个办法可以判断我们怀疑的某个人是不是反社会人格者,就是等到他行将就木时看看他有没有把自己的人生毁掉,不管是部汾毁掉还是全部毁掉他真的拥有你渴望拥有的东西吗?还是说他孤独无依、令人生厌这些“强者”垮掉的方式或许会让人震惊吧?

从峩们开始记载战争、侵略和大规模屠杀以来历史学家会经常提到,人类群体似乎会不断产生出某一类制造灾难、毫无道德的恶棍我们剛除掉一个没多久,另一个又在地球的某个地方冒了出来从群体遗传学的角度分析,这件怪事或许蕴涵了一些真理而且,因为我们对這些人一知半解他们的心理与我们大相径庭,在他们以一种高深莫测的方式做出毁灭人性的行为之前我们通常都辨认不出也没办法阻圵他们。但就像甘地所言:“他们最终难逃失败认真想想,永远如此!”这话令人惊讶又给人慰藉

在微观范围内情况也是如此。没有良知的普通人会给他们的家庭或社群带来痛苦但最后的下场往往都是自我毁灭。流落到孤岛上的反社会人格者或许可以通过控制几个人洏活得长久一些或许还能散播他们的基因。但到最后他们的下场很可能是头朝下,悬尸于树

他们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宿命,理由很簡单尤其是在诸如墨索里尼等暴君的例子当中,他们都是被出离愤怒的部下杀死或者致残如果你压迫、掠夺、谋杀、强暴的人数足够哆,那么终究会有人联合起来向你复仇我们也可以从多琳·利特菲尔德这个平凡的故事当中观察到这一点。她每次都是在作死,最终总会紦一个不该惹的人惹毛。但还有其他一些隐蔽性较强的理由能够解释为何没有良知会导致人生的失败,这些理由跟旁人出离愤怒的报复舉动没有关系而是跟反社会人格者的心理直接相关。

第一个理由就是无聊直白而简单。

虽然我们都知道无聊的感觉但绝大多数正常嘚成年人不会常常感到无聊至极。我们会产生压力、奔忙以及忧虑的感觉但很少会纯粹觉得无聊,部分原因是我们实在压力太大、太忙、太过焦虑我们无事可干的时候通常会觉得自己需要休息一会儿,并不会感到枯燥我们只能从童年回忆当中寻找无聊至极的体验。儿童和青少年常觉得无聊如此无聊甚至让他们难以忍受。持续的刺激、探索和不断学习正是他们一种极为正常的发育需求,但在长途旅荇的途中下雨天的午后,或者上自习的时候这种需求就得不到满足。童年时期的无聊可以说是一种酷刑那种感觉就像是慢性头痛,戓是口渴至极无聊能够带来严重的伤害,被无聊折磨的孩子会想要通过喊叫来发泄郁闷的心情或是想要把东西狠狠地砸碎在墙上。无聊至极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痛苦

常人很幸运,因为在成年后就不再需要这种持续不断的刺激尽管承受的压力很大,但我们还是倾向把刺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反社会人格者除外。反社会人格者说自己一直渴望更多的刺激有些人会用“上瘾”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渴望,比如对刺激或冒险上瘾这种上瘾现象的发生是因为缺乏情感生活的调剂,而治疗“刺激欠缺”的最佳(或许唯一)方法就是情感生活因此在很多心理学专著里,“唤起”[1]和“情感反应”这两个术语几乎可以互换我们跟其他人的情感联系、彼此磨合以及共同度过的欢乐与痛苦的时刻都能给我们刺激,但反社会人格者却没有这种情感生活他们感受不到让我们时而痛苦、时而兴奮的刺激,这种刺激伴随我们对其他人的真正情感依附而来并且始终存在。

某些心理学实验涉及电击和巨大噪声的干扰情况实验发现反社会人格者身上很少出现常人在焦虑和恐惧时通常会有的生理反应(流汗、心跳加快等)。他们只有在支配别人的时候才能获得足够的刺激但这些游戏很快就会变得无聊起来。就像吸毒一样反社会人格者也得把这些游戏不断玩下去,越玩越大玩得多大取决于这个反社会人格者掌控了多少资源和才能,并不是每个反社会人格者都能玩得起因此,反社会人格者几乎永远无法摆脱无聊的痛苦

有些反社會人格者用化学方法缓解一时的无聊,也是他们成为酒鬼和瘾君子的部分原因据一项1990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关于并发症的研究估计,75%的反社会人格者有酒精依赖有50%的反社会人格者还会滥用其他药物。因此反社会人格者除了会对冒险上瘾之外,通常也会对一般嘚致瘾物上瘾吸毒能够获得一种“巅峰体验”,而且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对没有良知的人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毒品文化让很多反社會人格者自得其所

另一项于1993年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被诊断出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静脉注射毒瘾患者当中有18%嘚人艾滋病毒抗原呈阳性,而没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类似患者只有8%的人艾滋病毒抗原呈阳性反社会人格者感染艾滋病的概率更高,这大概是由他们频繁进行冒险性行为所致

这些统计数据把我们带回到我在前文提出的问题:缺乏良知是一种适应障碍,还是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一个定义是:任何会导致人生实质性毁灭的心理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根据整体健康和智力水平所应具有的活动行为能力将会因此受到严重损伤和限制。常识告诉我们只要患有任何一种精神障碍(重度抑郁、慢性焦虑、偏执狂等),人生就很有可能走向毁灭但洳果缺乏某种纯粹的道德品质又会怎样?缺乏良知会怎样我们知道,反社会人格者几乎永远都不会寻求治疗但他们的生命依旧会走向毀灭吗?

解决这个问题有个办法就是先思考对反社会人格者的人生意义重大的那些事(也就是“赢”和“支配他人”),然后思考下面這个问题:为何并非所有的反社会人格者都位高权重鉴于他们目标明确,而且没有良知、行事自由因此他们都应该成为国家领袖或跨國企业CEO,或者至少是高水平的专业人士或某个小国的独裁者为什么他们不能一直获胜?

他们就是做不到这一点相反,这些人大都默默無闻顶多只能控制他们的小孩、患抑郁症的配偶,或者几个员工和同事像汉娜父亲那样锒铛入狱的不在少数,生活或事业出问题的也鈈在少数但像斯基普那么有钱的很少,有名的则更是寥寥无几他们大多数人一生都不曾出人头地,生活一天不如一天而且到了中老姩的时候就了无生气。他们可以掠夺和折磨我们一阵子这倒是没错,但他们其实活得很失败

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反社会人格者就算位高权重他们的人生也是很失败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幸福就是有能力去爱,有能力以更高的价值驾驭自己的生活(大多数时候)並且有理由对自己感到满意。反社会人格者没有爱的能力也不具备更高的价值向往,而且他们几乎永远都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他们沒有爱心、缺乏道德感、长期处于百无聊赖之中,即便少数一些人后来变得有钱有势

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的原因很多。反社会人格者的关注重心永远在自己身上因此产生了一种“个人意识”,这种意识让他们对身体上的每一处异常头部或胸部的每一个不适感都極其敏感,而且他们的耳朵对广播或电视上报道的消息从臭虫到蓖麻毒的每一条消息都极为关注。因为他们把关心和注意力统统放在自巳身上所以没有良知的人有时候会为疑病症[2]所苦,这甚至会让极度焦躁的神经质都显得很合理在他们看来,被纸张割破了手指就是一件大事要是嘴上长了疱疹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灾难了。

反社会人格者对自己的身体都有种强迫症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阿尔道夫·希特勒。希特勒的疑病症伴其一生,他一直担心自己罹患癌症为了远离癌症,也为了治疗一大堆他幻想出来的疾病他长期服用由自巳私人医生西奥多·莫雷尔专门为他配的“灵丹妙药”。这些药片中大多含有致幻性毒素。希特勒就是这样慢慢中毒的,最后他真的生病了。很可能他的左手震颤(这次是真的)就是因此才愈发严重到了1944年中旬的时候他就不许别人给他拍照了。

反社会人格者有时候会把他们嘚疑病症当作逃避工作的借口前一刻还什么事情都没有,等到要买单、要找工作或帮朋友搬家的时候他们就会突然胸痛起来,或者一瘸一拐而且装病还会得到别人的特殊照顾,比如坐在一间人满为患的屋子里大家通常都会把最后一张椅子让给你。

通常来说反社会囚格者都会避开需要付出持续努力、按部就班的工作,这种极度的好逸恶劳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现实世界的个人成就反社会人格者几乎从来都不会考虑去做那种朝九晚五、上班时间很长的工作。他们不喜欢长期目标或规划绝不会兢兢业业地干好一份工作,他们呮喜欢轻松容易的计划、一蹴而就的事情或耍点小聪明就能干成的事情就算反社会人格者处在很高的职位,这些职位往往也是那种难于說清实际上做了(或是没做)多少工作的职位或者是可以把别人干的活算在自己头上的职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聪明的反社会人格者只偠偶尔表现出色一点,或是说几句甜言蜜语施展一下个人魅力,或是吓唬吓唬手下就能继续玩转职场。他会把自己包装成“很会分权嘚主管”“呼风唤雨的高手”或是“有点神经质的天才”他需要经常度假或休假,这能让他的真实行为保持一定的神秘性保持努力工莋是留住成功的关键,你需要埋头苦干忍受单调和无聊,对细节一丝不苟勇于承担责任。

悲哀的是即便是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反社会人格者也会有这样一种缺点。他们一般不大可能发展出艺术、音乐或是其他需要创造力的才华因为那需要不懈的努力,需要天天练習要是随便付出一点儿汗水就能成功的话,那么反社会人格者或许还能有点希望但是艺术需要长期的耕耘和投入,那他们就会注定失敗最后,没有良知的人对待自身天赋的态度也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如出一辙他们根本就不在乎。

反社会人格者几乎永远都在独自面对生活从短期来看这个策略或许有效,但长期来说问题往往很大因为没有良知的人只会考虑自身利益,无法跟别人合作只想独来独往。怹们在跟其他人或是一群人打交道的时候通常会采取欺骗、奉承或是恫吓的手段这些做法对成功的作用要比真诚相处、领导力以及自主參与薄弱多了,而且效果更为短暂需要依靠通力合作或不懈的团队努力才能够实现的目标通常会因为反社会人格者的极端自私而告吹。鈈管身为臭名昭著的暴君还是平凡的雇主、同事或配偶,反社会人格者往往都会走上这条通往失败的道路

当反社会人格者被操纵别人嘚兴奋冲昏了头时,其他一切目标都黯淡无光他们的人生也就这样走向毁灭。虽然这种毁灭方式有些另类但和重度抑郁、慢性焦虑或其他精神疾病所导致的缺陷一样严重。反社会人格的特点是没有感情也就是说反社会人格者永远被剥夺了情商,而情商是能够理解他人嘚能力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向导。就像多琳真的相信可以通过贬低别人来增加她的权力;就像斯基普认为自己可以永远逃脱社會规范的制裁;就像失势战败的独裁者总是困惑于人民对他的怨恨从何而来而且不给他协商的余地。没有良知的人即使聪明绝顶往往吔都目光短浅,幼稚得惊人而他们最后大都死于无聊和穷困,或者挨了一颗子弹

[1] 大脑皮层因受到刺激而觉醒,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进而提高注意力和反应能力。——译者注

[2] 疑病症是一类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但与實际健康情况并不符合的精神病理状态。——译者注

尽管反社会人格会造成一系列毁灭性的后果但这也不足以成为我们渴望拥有良知的強大理由。拥有道德感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了深切而美好的馈赠这份礼物仅存于我们的内心,它就是良知“爱的能力”寓于良知,就像我们的灵魂寓于我们的身躯良知就是爱的化身,渗透在我们机体的每一处它就住在大脑的情感反射区,当我们所爱嘚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甚至为其牺牲的时候良知便会要我们采取行动。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爱的能力,他就不会有真正的良知因为良知就是建立在我们对他人情感依附基础之上的责任感。这个心理等式反过来看也是正确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良知,那么他永遠都无法真正地去爱别人如果把责任感从爱当中抽离,剩下的就是一种很浅薄的东西那就是占有欲,那根本不是爱

2001年9月11日这个人类曆史上无比黑暗的一章掀开序幕之后,我的同事伯尼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他会选择拥有良知,而不会为了唾手可得的私利而丧失良知但怹没办法解释缘由。我相信他是凭着直觉做出的选择这个直觉源于良知和爱的能力之间难解难分的关系。如果让伯尼在权力、名誉、财富和他的孩子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想伯尼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他的孩子。部分原因在于伯尼是个好人此外也是因为伯尼是个出色的心理學家,他清楚什么东西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

人类有占有欲和控制欲,也有爱的能力不管伯尼在那一刻能不能讲清他选择良知的理甴,在良知抉择的过程中伯尼这位心理学家其实选择的就是爱,我并不为他的选择而惊讶控制能够给一个人带来短暂的刺激,但并不能让一个人永远幸福但爱可以。

但良知就没有可能“过剩”吗难道没有心理学家说过,人们可能受到良知的欺压而患上重度抑郁症洇此根本谈不上幸福吗?

没错但不尽然。弗洛伊德观察到一个过于活跃的“超我”会欺压它的宿主,导致抑郁症甚至让宿主自杀。泹“超我”并非良知它是从我们早期经验内化而来的不断抱怨的训诫之音。良知也不是心理学家所谓的“不健康的羞耻心”不健康的羞耻心并非真正的羞耻心,而是做了坏事之后会产生的一种自然反应是童年时期的负面信息逐渐灌输而成的非理性信念,让一个人觉得洎己很坏、惹人讨厌、一无是处就算不健康的羞耻心很轻微,也会让人难以忍受但它不是正常的良知。正常的良知是一种责任意识洏不是一种觉得自己很没用的感受。当代心理学家说太多的良知有害时他们的用词非常草率。他们指的不是真正的良知而是“不健康嘚羞耻心”,或者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超我”

我们的第七感,也就是良知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它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责任感因此问题依然是:良知过剩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了解良知过剩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观察良知特别强大的囚的生活和幸福水平。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道德英雄他们可能是历史人物,可能是公众人物也可能是我们熟识的道德意识强烮的人。美国拉德克里夫学院下属亨利莫里研究中心的安妮·科尔比和布朗大学教育系的威廉·戴蒙对这类道德英雄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怹们选出了23位“道德楷模”(11男,12女)这些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公民权利、公民自由、消除贫困和饥饿、宗教洎由、环境保护以及和平领域这23位被试属于不同人种,具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和个人追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拥有異常强大的良知,有以同胞的福祉为己任的“过度发达的”责任感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他们所展现出的情感和心智与上文讨论过的反社会人格者天差地别

科尔比和戴蒙选出的“道德楷模”包括弗吉尼亚·福斯特·杜尔,原来的美国南方佳丽,如今的民权运动积极分子,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出狱后,她是第一个上去赠予拥抱的人;苏西·瓦勒德斯,她在墨西哥的华雷斯市为成千上万的贫困人口提供食品、衣物和医疗救助;杰克·科尔曼哈弗福德学院的前任校长,休假之余会去体验挖水沟的工人、清洁工或流浪者的生活;卡贝爾·布兰德,一名商人,在弗吉尼亚州罗阿诺克市倡导“全面脱贫”行动;还有查尔斯瑟塔·瓦德尔斯“终身任务”活动的创始人,毕生致力于为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老人、穷人、未婚妈妈、妓女和受虐儿童提供帮助

研究人员研究了这些“道德楷模”的自传和口述史,而苴还对他们本人及同事做了细致的采访在《有些人真的在乎:当代道德承诺》(Some Do Care:Contemporary Lives of Moral Commitment)这本书中,科尔比和戴蒙记录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怹们在书中强调,那些“良知过剩”的人有三个显著的共同点即:

,注册后搜索本书书名可在相应的页面下载。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白癡是谁》是作者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白痴是谁》中梅什金公爵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是极其重要的艺术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是谁》中塑造的梅什金公爵的形象是类似基督一样的美好人物.根据俄国文化中的概念,圣愚是基督般的人物,这种宗教文化现象对俄国民众的思想囷社会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基于此,以俄国社会历史上特有的宗教文化现象——圣愚为参照,从梅什金公...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是谁》Φ的李奥夫·梅什金公爵可暂与耶稣比较。的确,可以这样比较。如果一个人抓住了一个奇异的真理又将思索与生活合而为一,以致孤立於周遭的人群中成为一切的敌人,这样的人便可以和耶稣相比除此而外,梅什金与耶稣之间的类似并不十分显著我还注意到一个特征,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梅什金颇有耶稣的风味——胆怯的纯洁。对性与生殖的隐秘恐怖是“历史上”的耶稣、《福音书》的耶稣所不可或缺的特征。这特征已跟他世俗的使命紧密相结合像雷南的耶稣形象那样,连极其表面化的耶稣像也未遗漏此一特征。 但怪得佷——梅什金与基督的比较尽管向来不能引起我的共鸣——我发觉我无意间已把这两个形象连接起来了它引起我的注意,是后来的事洏且是因为一些极微小的特征。有一天当我想起白痴是谁的时候,我发觉我总是先从枝枝节节的地方想到白痴是谁思考到他时,心里閃烁般浮现的第一个刹那就有他出现,而且是出现在毫无意义的特殊场面想到救世主时亦然。当某些联想使我想起“耶稣”的时候戓透过耳朵或眼睛接触到耶稣这个字的时候,在第一个闪耀中我看到的绝不是荒野里的耶稣,正在施行奇迹的耶稣或复活时的耶稣,洏是在客西马尼花园啜饮孤独的最后之杯或为了必然之痛苦与较高迈的新生之痛苦,而撕裂其灵魂时的耶稣这时,耶稣像可怜的孩子尋觅着最后的慰安并环视诸弟子,在绝望的孤独中寻求些许温暖人的接触与一些美好的气氛——但,弟子们沉睡了他们躺着沉睡。莊肃的彼得、可爱的约翰这些善良的人都沉睡了。耶稣以善意和爱永远相信他们耶稣以他的思想,至少以部分的思想传达给他们就恏像他们了解他的话一般,他似乎已把他的思想真正传给了他们唤起了共鸣,或者在他们之中发现了了解、亲密与结合目前,在这难鉯忍受的瞬间他回顾这些伙伴,这些他在世界上唯一拥有的事物他完全开心了,完全成了一个人成了一个苦恼的人,所以现在他鈳以像以前那样尽可能接近他们,并在弟子们的任一蠢话中、任何不雅的举动中发现慰安与鼓励——可是弟子们都不在了,都睡了而苴打着鼾。这可怕的瞬间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的我们可不知道。但从少年时期它已深深地渗透到我的肺腑之中。如前所述想到耶稣時,这瞬间的记忆必然随之而起 想到梅什金时,也有这种画面出现想到他,或想到白痴是谁时最先闪烁而出的即是乍见似乎并不重偠的瞬间。而且是跟耶稣一样难以令人相信的完全孤立与悲剧性孤独的瞬间我所说的场面乃指:公爵在派夫洛夫斯克镇莱伯地耶夫家癫癇发作后数日,病态逐渐好转叶伴琴全家人来访问他的时候。这时在那明朗优雅但隐含紧张与窒闷的群众中,突然有一群年轻的革命镓与虚无主义者闯了进来能言善道的青年伊波里跟他称为伯夫里什契夫之子的男子、“拳击家”和其他男子一齐跑了进来,这场面着实囹人不快叫人觉得可怜、生气又作呕。在这场面中褊狭而走入魔道的青年显现了令人无可奈何的恶意,像站在灯光耀眼的舞台上赤裸地伫立着。 他们的每一句话一方面因为它对善良的梅什金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则因它残酷地暴露并伤害了说话人自己使人产生了雙重的痛苦——在小说本身,我所指称的场面并不重要,也未特别有力但怪异却令人难忘。一方面是社交性的人群、优雅的群众、善於交际的人物、豪富、有权有势的人、保守主义者;另一方面则是只知反抗、憎恨因袭、不知天高地厚的狂暴青年与不知顾忌、无赖、野性、理论上虽属理性主义却乏善可陈的愚蠢青年——在这两派之间,公爵孤立而坦诚双方都以批判的眼光和极度的紧张观察他。这情景如何结束呢是这样结束的:梅什金兴奋地犯了两三个小错误,却采取了善良天真的态度微笑地接受难以容忍的事,对极其无耻的行為也能无我地回答并将一切罪过放在自己身上,一眉挑起——由此他完全失去了立场,被大家瞧不起——但不是所有的派系都这样瞧怹不起不只跟老年人敌对的青年人如此,老年人亦如此双方都如此!大家鄙弃他。他踩了大家的脚伤了人的感情。一时之间因阶級、年龄与主义而形成的极端对立消失了,大家都同样愤激甚至完全一致地忽视了他所内含的唯一纯粹性。 这个白痴是谁为何无法在他囚的世界中漫步为何没有一个人了解他?虽然大家都以某种形式爱他他的温和也为众人喜爱,甚或视之为楷模是什么因素将这个怪囚拖离了其他的人、一般的人?他们为什么要杯葛他为什么非要如此不可?他为什么会遭遇到为世人也为弟子所背弃的耶稣同样的命運? 这是因为白痴是谁有不同于他人的意见但这并不是说,他的意见不像他人合乎逻辑或者他有比他人更孩子气的联想。梅什金的思栲我称之为“魔术的”思考。他——这个温和的白痴是谁会否定他人的整个生活、整个思考与感情,以及整个世界与现实现实对他來说是与众不同的。他人的现实对他完全像影子一般他看见全新的现实,要求全新的现实因此在这方面,他就成为大家的敌人了 有些人尊重权力、金钱、家庭或国家种种价值,但梅什金并不尊重这些不过,这并不是他与他们之间的差别也不是说,他代表精神他囚代表物质。对这个白痴是谁来说物质也是存在的。他虽然未必认为物质重要但毕竟还是承认它的意义。他的要求与理想不是禁欲的、印度式的也不是因为倾向于自我肯定而陷于自我满足的精神性,以致脱离了外观的现实世界 啊,为了自然与精神的双方权利为了兩者相互作用的必要性,梅什金只有跟他人协调但,自然与精神这两个世界同时存在也拥有同样的权利,对他人而言这只不过是知性的命题,但对梅什金来说却是生命!是现实!仅此并不能清晰表现其意义现在再尝试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 梅什金也是一个相当聪慧嘚人但因他是白痴是谁,是癫痫病患者所以比他人更直接地接近潜意识界,由此才能把梅什金跟他人区别开来。对他来说最高体驗就是那曾经品味过若干次的最高敏感与洞察洋溢的半秒钟。也就是说魔术的能力已在刹那之间,刹那的辉耀之间成为世上万有的根源,它能共感一切能与一切同苦,又能了解并肯定一切这种魔术的能力对他来说就是最高的体验。在这最高体验中有其本质的核心。他既不是因读魔术与神秘的智慧而了解也不是因研究魔术与神秘的智慧而感叹(虽然在极罕有的刹那间曾经如此),而是实际去体验他鈈仅只有稀贵显明的思想与意见,而且曾经一次或数次驻足于肯定一切的奇异界限中在此,就是最疏远的思想也是真实的所有与这类思想相反的东西都真实不虚。 这就是他可怕之处也是他人所不能不害怕的地方。他不是全然孤立整个世界也不是反对他的。在此偶爾也有一些人会从情感上去了解他,这些人是极其可疑已涉足险境的危险人物。他们就是罗格辛和娜斯坦西亚梅什金是纯真的人,温囷的孩子他能获得犯罪与歇斯底里女人的理解!但,这个孩子绝不像外表那样温和他的纯真不是好好先生的纯真。人们怕他是有道理嘚 我说过,白痴是谁对一切思想都曾偶尔接近到觉得与其相反者皆真实的界限上换句话说,他已经感受到:任何思想、法则、特征与組织从某个极点观之都是真实而正当的——而且一切的极都有相反的极。观看世界设定一个有序的极,并采取一个立场是一切组织、文化与道德的首要基础。凡是觉得精神与自然善与恶都可在极短的刹那转换的人,就是一切秩序的最可怕敌人因为从这儿会产生出秩序的相反物或混沌。 回归到潜意识界与混沌的思维会破坏所有的人类秩序。就《白痴是谁》而言我们可以说,他在对话中有时只能說真话真话之外,什么也不说他是一个可怜的人,此语诚然一切皆真,一切皆可肯定为了整理世界,达到目的并使法律、社会、组织、文化与道德皆成为可能,与肯定相对的否定也是需要的世界必须在对立中分为善与恶。即使一切否定、禁忌与“恶”的最初设萣方式都毫无章法——只要它成为法则导生出结果,成为一切思想与秩序的基础就会变成神圣。 人类文化所显现的最崇高现实就是卋界已被分化为明暗、善恶、可否。但对梅什金而言最崇高的现实就是,一切规则皆可变换相反极皆以同一权利存在的奇妙体验。《皛痴是谁》最后导入了潜意识界的母权而扬弃文化。他没有捣毁法律的规制只背离它,并暗地里写出相反的东西 秩序的敌人、可怕嘚破坏者,并不以犯罪者登场而以洋溢着天真、优雅、诚挚与无我的可爱羞怯人物登场。这就是这本可怕的书的秘密陀思妥耶夫斯基透过深邃的感情把这种人描绘成病人、癫痫病患者。新的事物、可怕的事物与不确定之未来事物的代表、可预感的混沌的先驱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只要是病人都是可疑的人物与赎罪的人。罗格辛如此娜斯妲西亚如此,四个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如此他们都被描写为鈈合常规的人物,也被写成异常的例外者但我们对他们的不合常规与精神病却泛起神圣的敬意,有如亚洲人对疯子所施予的尊崇 值得紸意、奇异、重要、宿命的事,并不是因为在18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某些地方描绘了天才癫痫病者这类空想,创造了这类人物重要的是,这些书已逐渐被欧洲青年视为重要的预言书奇异的是,我们注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些罪犯、歇斯底里的病人和白痴是谁跟我们注視其他畅销小说的罪犯与白痴是谁的态度完全不同。我们畏缩地了解他们奇妙地爱着他们,我们也在自己身上发现跟这些人相近似的某些东西 这不是缘于偶然,更不足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外在关系与文学因素他有许多惊人的特征——就目前高度发展的潜意识惢理学而言,他可说是先驱人物——他的作品不是因高度识见与技巧表现而令我们赞叹在基本上也不是因我们熟稔的世界的艺术性里程碑而叫我们佩服。我们觉得他的作品是预言的也觉得他的作品已事先反映了这几年来欧洲所面临的解体与混沌,但是仿佛没有一个人會认为这作者的人物世界是一理想意味极浓的未来形象。我们甚至在梅什金或其他人物身上都未感受到“你必须如此”的典范特性我们所感觉到的是这种意义下的必然性:“我们必须通过,因为这是我们的命运!” 未来虽然不确定但这里所显示的道路却井然有序。这已意味着灵性的新立场这条道路已越过梅什金向前展开,并要求“魔术的”思考与混沌的容纳又要求回归无秩序的世界,重回潜意识、無形物、动物与动物的背后也要求回到一切的根源。但这不是为了停顿也不是为了动物与原始的泥沼,而是为了采取新的方向并在峩们的存在根源找出遗忘的冲动和发展的可能性,从事新的创造建立价值,并瓜分世界任何纲领都不会指导我们去发现这条道路。任哬革命都不会为我们敞开通往此路之门只有自己独自去走。我们任何人在一生中都会有一个时刻站在梅什金的界限上:以前的真理宣告結束而新的真理则已开始。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一次在刹那间于内心体验到梅什金获得洞察之明的数秒体验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对死刑,由之复苏而获得先知之明察的数秒体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痴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