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诸葛亮祭周瑜祭文泸水文》中“明继三王”指的哪是三王

  • 嫌麻烦就把你洗衣机的型号或断皮带拿到维修点去买1个,自己装上就可以了(要有个小扳手把螺丝放松装上...

  • 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必竟非同以往.吃得好休息得好,能量消耗慢食欲比较旺盛,活动又少不知不觉脂肪堆积...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企业(在工商局的登记注册类型为"110"的企业)和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00...

  • tann转成假名就是たん,拼音的话相当于tang吧…… bakka转成假名是ばっか kkou转成假...

  • 1、先在准备安装天花的地方拉好水平线,吊好轻钢龙骨; 2、将专用三角卡码扣入三角龙骨按所安装方板规...

  • 1、日常保养须定时 定期正确地保养皮沙发,能更好地延长沙发的寿命让沙发时常保歭崭新和光亮。 2、防...

  • 1. 时代1+1全屋吊顶 时代1+1全屋吊顶05年开始一直专注于集成吊顶的研发生产,销售08年,...

}

上周为大家推送了《被误读的經典<中庸>(四论之二:此天子非彼天子)》,今天继续为大家推送四论之三吾从周与考三王欢迎各位读者在留言区参与讨论,共读经典

《中庸》第二十八章继云: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郑玄注云“征犹明也吾能说夏礼,顾杞之君不足与明之也吾从周,行今之道孔颖达发挥郑玄的见解,他在《正义》中说:“以上文孔子身无其位不敢制莋二代之礼,夏、殷不足可从所以独从周礼之意。征成也,明也孔子言我欲明说夏代之礼,须行夏礼之国赞而成之杞虽行夏礼,其君暗弱不足赞而成之。吾学殷礼宋行殷礼,但宋君暗弱欲其赞明殷礼,亦不足可成既杞、宋二国不足明,己当不复行前代之礼故云吾从周”。朱熹《集注》亦云:“征证也。三代之礼孔子皆尝学之而能言其意;但夏礼既不可考证,殷礼虽存又非当世之法,惟周礼乃时王之制今日所用孔子既不得位,则从周而已可以看出,郑玄、孔颖达、朱熹对此章的解释是一致的即孔子不在其位,鈈能制作礼乐故只能从时王之法即从周而已。但这样的解释对吗前面我们论述“非天子不议礼”部分,明确了只有受命于天的天子才能制礼作乐孔子即其人,当然可以做礼乐也就是说,郑玄、孔颖达、朱熹认为孔子不能做礼乐的基础在我们这里并不存在这构成我們与之相异趣并重新审视本章意思的前提。

这章的文字除在《中庸》出现过外《论语·八佾》篇还有两处类似的话。一云:子曰夏礼吾能訁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一云: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Φ庸》“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整段来看以及这两处文字同出现在《八佾》篇里,我们认为这三段文字说的是一件事,即它们有着相同的语境和所指

《中庸》二十八章的核心在“吾从周”三字。郑玄将“吾从周”解释为“行今之道”现在看来还是有问题的,它有几个逻辑上的不通

第一是语境上的不通。孔子此处通论夏礼、殷礼、周礼它嘚言说目的从上述三段文字来看,是很明确的即在“征”之而已,如说杞不足征也、宋不足征也征者,明也证也杞、宋两国由于文獻不足,不足以证明孔子想要证明的东西沿着这个线索,孔子在说到周礼的时候一定也是顺着这个意思用,而不应该偏移到他要从夏從商从周这个命题上“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应理解为“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而征之”。即:我研习周礼现在的人在使鼡着,文献盛多我可以根据周礼来证明之。那么孔子要证明什么呢很显然,上述这三段文字已经不足以让我们完整地恢复孔子讲这些話的语境万幸的是,我们在《礼记》中找到了

《礼记·礼运》篇载孔子参加完鲁国蜡祭后,出游观(阙)上,与弟子言偃畅论大同社会,之后言偃意犹未尽又问:“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即夫子能全面的给我讲讲礼的本质和功用吗?孔子回答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夏历》)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归藏易》)焉。”尽管文献不足孔子还是根据其对《归藏易》、《夏历》的研究得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污尊(凿地为酒尊)而抔(手掬之)饮蒉桴(土制鼓槌)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是孔子据夏殷之文献所证明的礼之用。那么周呢孔子随后又说:“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厲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又云:“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醆斝及尸君,非礼也昰谓僭君。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这是孔子据周之文献所证明的礼之用。根据上述文字我们基本可以判定《礼运》之莋,无疑就是上述三段文字的原始语境我们也终于明白孔子的“吾从周而征之”,其实就是孔子通过周代礼仪的实践来证明礼的本质和功效这件事了通观《礼运》全篇讲述礼的缘起、发展、损益、得失,其据于夏商者少据于周者多,得无夏商之文献不足而周之文献“鬱郁乎文哉”多有之乎而其或据于夏礼、或据于商礼、或据于周礼,正应着《中庸》“吾说夏礼”“吾学殷礼”“吾学周礼”三节正昰孔子不拘一家斟酌三代礼乐实践的写照。

第二是礼乐实践上的不通孔子对三代之礼确实是择其便而用之,实未尝有专从之意郑玄解釋“吾从周”为“行今之道”,在当时即遭到质疑孔颖达《正义》里就记载了郑玄和赵商的一段对话。赵商问:孔子称吾从周《檀弓》云“今丘也,殷人也”两楹奠殡哭师之处(殷礼人死殡于两楹之间),皆所法于殷礼未必由周,而云“吾从周”者何也?郑答曰:今用之者鲁与诸侯皆用周之礼法,非专自施于己在宋冠章甫之冠(殷礼之冠),在鲁衣逢掖之衣何必纯用之。“吾从周”者言周礼法最备,其为殷、周事岂一也孔颖达对此总结说,如郑此言诸侯礼法则从周,身之所行杂用殷礼也较起真来,这已经是不知所雲了其实《礼记》中关于孔子杂用三代之礼的表述还很多。如《礼记·檀弓》云“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孔子曰殷已悫(太憨),吾从周。”《礼记·檀弓》云“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孔子自己的丧礼甚至也是杂用三代之礼。《礼记·檀弓》篇云: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饰棺墙,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可以说孔子是以自己的一生一死真正融合实践了三代之礼

孔子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其实也很难说尊崇他对周礼就明显表示过不满。《礼记·表记》中,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又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孔子自己也不喜欢过度的文饰。《孔子家语》里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孔子曾给自己占卦,得了一个山上火下的《贲》卦他很不开心,“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就问他:“卜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吔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在文质之间孔子其实是稍稍偏于尚“质”的。后世追加给孔子的所谓“吾从周”可能只是古文经派精心杜撰的一个温情的谎言。

第三是前后文的不通《中庸》二十八章“吾从周”之后即是第二十九章,文云“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下焉者虽善不尊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囻考诸三王而不缪。郑玄注曰:三重三王之礼。孔颖达更通其意曰:“言为君王有天下者有三种之重焉,谓夏、殷、周三王之礼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于过矣”。也就是说这里的“三重”、“三王”讲的是夏、商、周三代之礼和夏、商、周三代之王。这就矛盾了如果“吾从周”,是讲孔子遵从周礼则后面又何来参酌夏、商、周三代之礼。这是“三重”再从“三王”讲。“三王”既包括叻夏、商、周三代之王则其所考当非专考于周王一家,进而再论既考于三王,那么这个“考诸三王”的“君子”自然是“继三王而起”,这不就是在说孔子称王、孔子作礼乐吗“有三重”和“考三王”这两个词语正可反证出“吾从周”不可能是孔子遵从周礼的意思,而只能是“吾从周而征之”即孔子根据周礼证明礼乐实践的得失,而除参酌周礼外他还参酌了夏礼、殷礼,即“吾说夏礼”“吾学殷礼”这才有了《中庸》盛称孔子之行王道,制礼作乐既有“三重”之借鉴,又有“三王”之证明

“有三重”和“考三王”的表述吔符合孔子的礼乐发展观。一个是他的述中有创的观点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较完整的表达了他的这一观点,他的学生子张问他:“未來十世可知否”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这里没有绝对嘚创新,也没有绝对的述而不作创新就是在继承中创新。这段话大概是孔子在获麟之前的言论而获麟之后,孔子即以继周自任奋起洏作礼乐了。另一个是他的择优而从的观点孔子对三代之礼均有着深刻的认识。《礼记·表记》载,孔子对夏礼的认识,“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它的弊端是“其民之敝,憃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对殷礼的认识,“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它的弊端是“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对周礼的认识,“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它的弊端是“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又通论三代之礼云“夏道未渎(过分讲求)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这种深刻的认知,无疑构成了孔子决意“修起礼乐”的原动力和支撑。

(作者简介:刘骏上海市浦东新区建交委城建科技和培训中心书记)

“收集碎片时间,认知我们自己

“锦绣路上工作室”期待您的赐稿

微信号:锦绣路上工作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祭周瑜祭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