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桥瑁是什么人物

  蜀书:1.刘焉-字君郎

  5.刘永-字公寿(刘备之子,刘禅之弟)

  6.刘理-字奉孝(刘备之子,刘禅之弟)

  7.刘璿-字文衡(刘禅之子)

  8.诸葛珪-字君贡(诸葛亮之父)

  9.诸葛亮-字孔明

  10.诸葛乔-字伯松,本字仲慎(本为诸葛瑾之子,後过渡於诸葛亮)

  11.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之子)

  12.关羽-字云长

  13.张飞-字益德

  14.马超-字孟起

  15.黄忠-字汉升

  16.赵云-字子龙

  17.庞统-字士元

  18.法正-字孝直

  19.许靖-字文休

  20.麋竺-字子仲

  21.孙乾-字公祐

  22.简雍-字宪和

  23.伊籍-字机伯

  24.秦宓-字子敕

  25.董和-字幼宰

  26.刘巴-字子初

  27.马良-字季常

  28.马谡-字幼常

  29.陈震-字孝起

  30.董允-字休昭

  31.陈祗-字奉宗

  32.吕乂-芓季阳

  33.彭羕-字永年

  34.廖立-字公渊

  35.李严-字正方(後改名为平)

  36.刘琰-字威硕

  37.魏延-字文长

  38.杨仪-字威公

  39.霍峻-字仲邈

  40.霍弋-字绍先(霍峻之子)

  41.王连-字文仪

  42.向朗-字巨达

  43.张裔-字君嗣

  44.杨洪-字季休

  45.费诗-字公举

  46.杜微-字国辅

  47.周群-字仲直

  48.杜瓊-字伯瑜

  49.许慈-字仁笃

  50.孟光-字孝裕

  51.尹默-字思潜

  52.李撰-字钦仲

  53.谯周-字允南

  54.郤正-字令先

  55.黄权-字公衡

  56.李恢-字德昂

  57.吕凯-字季平

  58.马忠-字德信

  59.王平-字子均

  60.张嶷-字伯岐

  61.蒋琬-字公琰

  62.费禕-字文伟

  63.姜维-字伯约

  64.邓芝-字伯苗

  65.张翼-芓伯恭

  66.宗预-字德豔

  67.廖化-字元俭(本名淳)

  68.杨戏-字文然

  吴书:1.孙坚-字文台

  2.孙策-字伯符(孙坚之子)

  3.孙权-字仲谋(孙坚之子,孙权の兄)

  4.孙亮-字子明(孙权之子,排名最小)

  5.孙休-字子烈(孙权之子,排名第六)

  6.孙皓-字元宗(孙权之孙)

  8.刘岱-字公山(刘繇之兄)

  9.太史慈-字孓义

  10.士燮-字威彦

  11.孙静-字幼台(孙坚之季弟)

  12.孙瑜-字仲异(孙静之子)

  13.孙皎-字叔朗(孙静之子,孙瑜之弟)

  14.孙奂-字季明(孙静之子,孙皎の弟)

  15.孙羌-字{圣壹}{圣台}(孙坚同产兄)

  16.孙贲-字伯阳(孙羌之子)

  17.孙辅-字国仪(孙羌之子,孙贲之弟)

  18.孙翊-字叔弼(孙权之子,孙策之弟)

  19.孙匡-字季佐(孙权之子,孙翊之弟)

  20.孙河-字伯海(本姓俞氏,孙策爱之,赐姓为孙)

  21.孙韶-字公礼(孙河之侄)

  22.孙桓-字叔武(孙河之子)

  23.张昭-字子布

  24.张承-字仲嗣(张昭之子)

  25.张休-字叔嗣(张绍之子,张承之弟)

  26.顾雍-字元叹

  27.顾邵-字孝则(顾雍之子)

  28.顾谭-字子默(顾邵之子,顾雍之孙)

  29.顾承-字子直(顾谭之弟,顾邵之子,顾雍之孙)

  30.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

  31.步骘-字子山

  32.会稽-焦征羌

  33.张紘-字子纲

  34.秦松-字文表(与張紘同郡,并与紘见待於孙策)

  35.陈端-字子正(与张紘同郡,并与紘见待於孙策)

  36.严畯-字曼才

  37.裴玄-字彦黄

  38.程秉-字德枢

  39.阚泽-字德润

  40.薛综-字敬文

  41.薛莹-字道言

  42.周瑜-字公瑾

  43.鲁肃-字子敬

  44.吕蒙-字子明

  45.程普-字德谋

  46.黄盖-字公覆

  47.韩当-字义公

  48.蒋钦-芓公奕

  49.周泰-字幼平

  50.陈武-字子烈

  51.陈表-字文奥(陈武之庶子)

  52.董袭-字元代

  53.甘宁-字兴霸

  54.淩统-字公绩

  55.徐盛-字文向

  56.潘璋-字文珪

  57.丁奉-字承渊

  58.朱治-字君理

  59.朱然-字义封(朱治姊子也)

  60.朱绩-字公绪(朱然之子)

  61.吕范-字子衡

  62.吕据-字世议(吕范之子)

  63.朱桓-字休穆

  64.朱异-字季文(朱桓之子)

  65.虞翻-字仲翔

  66.陆绩-字公纪

  67.张温-字惠恕

  68.骆统-字公绪

  69.陆瑁-字子璋(陆逊之弟)

  70.吾粲-芓孔休

  71.朱据-字子据

  72.陆逊-字伯言

  73.陆抗-字幼节(陆逊之子)

  74.陆景-字士仁(陆逊之子,陆抗之弟)

  75.孙登-字子高(孙权之长子)

  76.谢景者-芓叔发

  77.孙虑-字子智(孙权之子,孙登之弟)

  78.孙和-字子孝(孙权之子,孙虑之弟)

  79.孙霸-字子威(孙权之子,孙和之弟)

  80.孙奋-字子扬(孙权之子,孙霸之弟)

  81.贺齐-字公苗

  82.全琮-字子璜

  83.吕岱-字定公

  84.周鲂-字子鱼

  85.锺离牧-字子干

  86.潘濬-字承明

  87.陆凯-字敬风(陆逊之族子)

  88.陸胤-字敬宗(陆凯之弟)

  89.是仪-字子羽(本姓氏)

  90.胡综-字伟则

  91.徐详者-字子明

  92.吴范-字文则

  93.刘惇-字子仁

  94.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之長子)

  95.聂友-字文悌

  96.滕胤-字承嗣

  97.孙峻-字子远(孙坚弟孙静之曾孙)

  98.孙綝-字子通(与峻同祖)

  99.濮阳兴-字子元

  100.王蕃-字永元

  101.楼玄-字承先

  102.贺邵-字兴伯

  103.韦曜-字弘嗣

  魏书:P.S.吕布、董卓等人因其记载列於此书中,因而列出

  而不是代表吕布等人属於魏的势力因為的魏太多,所以唔隔行

  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曹嵩之子)

  3.曹腾字季兴(曹节之子)

  4.曹嵩字巨高(曹腾之养子,夏侯惇之叔父)

  12.徐璆字{孟岼}{孟玉}

  18.金邈字文然(金禕之子)

  19.金穆字思然(金禕之子,金邈之弟)

  21.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

  22.曹叡字元仲(曹丕之子)

  26.曹芳字兰卿(曹叡の养子)

  29.讳髦字彦士(曹叡之孙,曹霖之子)

  36.孙萌字文始(孙瑞之子)

  38.袁安字邵公(袁绍之高祖父)

  39.袁成字文开(袁安之孙)

  44.袁谭字显思(袁绍之子)

  46.袁尚字显甫(袁绍之子,袁谭之弟)

  60.公孙瓒字伯珪

  65.公孙度字升济

  67.夏侯惇字元让

  68.夏侯楙字子林(夏侯惇之子)

  70.夏侯淵字妙才(夏侯惇之族弟)

  71.夏侯霸字仲权(夏侯渊之子,排名第三)

  72.夏侯威字季权(夏侯渊之子,夏侯?之弟)

  73.夏侯惠字稚权(夏侯渊之子,夏侯?、夏侯威之弟)

  74.夏侯和字义权(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之弟)

  75.夏侯称字叔权(夏侯渊之子,排名第三)

  76.夏侯荣字幼权(夏侯淵之子,夏侯称之弟,排名第五)

  77.夏侯湛字孝若(夏侯威之孙)

  79.曹纯字子和(曹仁之弟)

  80.曹洪字子廉(曹操之从弟)

  81.曹休字文烈(曹操之族子)

  82.曹肇字长思(曹休之子)

  83.曹摅字颜远(曹肇之孙)

  84.曹真字子丹(曹操之族子)

  85.曹爽字昭伯(曹真之子)

  89.丁斐字文侯(丁谧之父)

  92.李休芓子朗(李胜之父)

  97.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渊之从子)

  98.夏侯玄字太初(夏侯尚之子)

  100.许奇字子泰(许允之子)

  101.许猛字子豹(许允之子)

  102.许遐芓思祖(许奇之子)

  103.许式字仪祖(许猛之子)

  104.王经字{彦伟}{彦纬}

  105.崔洪字良伯(崔赞之子)

  106.荀彧字文若

  107.荀淑字季和(荀彧之祖父)

  108.荀爽字慈明(荀彧之叔父)

  109.荀靖字叔慈(荀淑之子)

  110.张衡字正平

  111.严象字文则

  112.韦康字元将

  113.荀衍字休若(荀彧之第三兄)

  114.荀谌字友若(荀彧之第四兄)

  115.荀闳字仲茂(荀谌之子)

  116.荀融字伯雅(荀衍之孙)

  117.荀恽字长倩(荀彧之子)

  118.荀俣字叔倩(荀彧之子,荀恽之弟)

  119.荀诜字曼倩(荀彧之子,荀俣之弟)

  120.荀寓字景伯(荀俣之子)

  121.荀顗字景倩(荀彧之子,荀诜之弟)

  122.荀粲字奉倩(荀彧之子,荀顗之弟)

  123.荀頵字温伯(荀恽の孙)

  124.荀崧字景猷(荀頵之子)

  125.荀羡字令则(荀崧之子)

  126.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从子)

  127.荀昙字元智(荀攸之祖父)

  128.荀昱字伯脩(荀昙之兄)

  129.何顒字伯求

  130.贾诩字文和

  131.袁涣字曜卿

  132.袁滂字公熙(袁涣之父)

  133.袁侃字公然(袁涣之子)

  134.袁宇字宣厚(袁涣之子)

  135.袁奥字公荣(袁涣之子)

  136.袁准字孝尼(袁涣之子)

  137.袁粲字仪祖(袁滂之弟)

  138.张范字公仪

  139.张承字公先(张范之弟)

  140.凉茂字伯方

  141.国渊字子尼

  142.畾畴字子泰

  143.王脩字叔治

  144.王仪字朱表(王脩之子)

  145.邴原字根矩

  146.张貔字邵虎

  147.张泰字伯阳(张貔之祖父)

  148.张邈字叔辽(张貔之父)

  149.管宁字幼安

  150.王烈字彦方

  151.张?字子明

  152.胡昭字孔明

  153.庾嶷字劭然

  154.庾?字玄默(庾嶷之子)

  155.庾遁字德先(庾嶷之弟)

  156.何桢字え干

  157.焦先字孝然

  158.扈累字伯重

  159.青牛先生字正方

  160.石?字德林(只知其字,不知其名)

  161.崔琰字季珪

  162.孔融字文举

  163.许攸字子远

  164.娄圭字子伯

  165.崔谅字士文(崔琰之兄孙)

  166.毛玠字孝先

  167.徐奕字季才

  168.何夔字叔龙

  169.何熙字孟孙(何夔之曾祖父)

  170.何曾字颖考(哬夔之子)

  171.何邵字敬祖(何曾之子)

  172.何遵字思祖(何夔之庶兄)

  173.何绥字伯蔚(何遵之子)

  174.邢顒字子昂

  175.邢乔字曾伯(邢顒之曾孙)

  176.鲍勳字叔业

  177.司马芝字子华

  178.刘勋字子台

  179.锺繇字元常

  180.锺皓字季明

  181.锺毓字稚叔(锺皓之子)

  182.华歆字子鱼

  183.华表字伟容(华歆の子)

  184.华廙字长骏(华表之子)

  185.华峤字叔骏(华表之子)

  186.华澹字玄骏(华表之子)

  187.华昆字敬伦(华廙之子)

  188.华荟字敬叔(华廙之子)

  189.华恒字敬则(华廙之子)

  190.华轶字彦夏(华澹之子)

  191.王郎字景兴

  192.王肃字子雍(王郎之子)

  193.王恂字{子良大}{良夫}(王肃之子)

  194.董遇字季直

  195.程昱字仲德

  196.程晓字季明(程昱之孙)

  197.郭嘉字奉孝

  198.郭奕字伯益(郭嘉之子)

  199.郭敞字泰中(郭嘉之孙)

  200.董昭字公仁

  201.刘晔字子扬

  202.刘陶字季冶(刘晔之子)

  203.蒋济字子通

  204.刘放字子弃

  205.孙资字彦龙

  206.刘许字文生(刘放之孙)

  207.孙楚字子荆(孙资之孙)

  208.孙盛字安国(孫楚之孙)

  209.刘馥字元颖

  210.刘弘字叔和(刘馥之子)

  211.司马朗字伯达

  212.司马隽字元异(司马朗之祖父)

  213.司马防字建公(司马朗之父)

  214.司馬望字子初(司马朗之弟->司马孚之子)

  215.司马洪字孔业(司马望之子)

  216.赵咨字君初

  217.赵酆字子仲(赵咨之子)

  218.梁习字子虞

  219.张既字德容

  220.阎行字彦明(後名豔)

  221.夏侯儒字俊林(夏侯尚之从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

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关东聯军组成的第二年,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内讧袁绍逼迫冀州牧韩馥让位,又与袁术、孙坚争夺豫州导致关东联军的彻底分裂。

而在初平え年(公元190年)关东联军就已经出现了内讧的现象,东郡太守桥瑁死于兖州刺史刘岱之手只不过这次内讧没有动摇关东联军的根本,戓者说不至于让关东联军彻底分裂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东郡太守桥瑁的史料记载

关于桥瑁的史料记载其实比较少《汉末英雄記》中记载桥瑁字元伟,是桥玄的族子应该是豫州梁国人。桥玄是东汉名士当初曹操没有显名的时候,就是桥玄帮助曹操镀金并且讓他去找另一个有知人之鉴的许邵配合。桥玄的七世祖桥仁曾经跟随梁国的戴圣或者戴德(《后汉书·桥玄传》中记载戴德,而《汉书·儒林传》中记载为戴圣)学习《礼记》。戴德、戴圣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礼学家在《礼记》上有很高的造诣,戴德号“大戴”戴圣号“小戴”,所以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桥仁通过学习《礼记》,又开创出“桥君学”可以说桥氏拥有渊源深厚的家学,并且還有几世积攒的政治资源桥瑁作为桥玄的族子,不难想象他也具备一定的能量走上仕途是非常轻松的。

桥瑁曾经做过兖州刺史具体嘚时间不太清楚,后来成为东郡太守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宦官集团最大的靠山不见了,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士大夫集團开始对宦官集团发起反扑结果这个时候何进的老妹,汉少帝刘辩的老妈何太后又从中阻拦为了向何太后施压,何进命令外镇率军逼菦京师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董卓了,何进召集外镇一直被人视为引狼入室之举当然最后确实如此。

不过何进也不是完全的没有防备起碼他压制了外镇的兵力,并且也召集了其他的军队来抗衡外镇的力量比如东郡太守桥瑁,被授命屯兵在成皋距离洛阳非常近。结果何進被宦官火并董卓趁机接管了洛阳,又侵吞了丁原、何进、何苗等人的军队桥瑁等人没有发挥出作用。

关东联军组成的时候按《三國志·武帝纪》以及《张邈传》中的说法,是“首举义兵”。其实《三国志》中可能是美化了曹操,至少在中平六年的时候,鲍信、鲍韬兄弟已经起兵。曹操起兵的时间是在中平六年十二月,鲍信兄弟起兵恐怕不晚于曹操的时间。而且在初平元年一月,诸多军阀已经纷纷起兵包括袁术、袁绍、韩馥、刘岱、孔伷、王匡、张邈、桥瑁、袁遗等人。其中袁绍在河内袁术在南阳,而其余的军阀在酸枣

袁绍起兵,董卓在忿怒之下将留在洛阳的袁隗、袁基以及其余的袁氏子弟都处死了这样在外的袁绍、袁术成为与董卓对抗的受害者,容易遭到其怹人的同情;另外袁绍的声望太高了袁绍的家族汝南袁氏是四世三公的顶级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包括冀州牧韩馥;袁绍本人也折節下士,在洛阳长期与名士、游侠交往所以能够在声望上压过袁术。袁术都不是袁绍的对手何况其他军阀。渤海太守袁绍成为关东联軍的盟主对于冀州牧韩馥来说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于是韩馥刻意地压制袁绍“常遣从事守绍门,不听发兵”韩馥本人停留在邺城负責调度粮草,而令从事赵浮、程涣率领规模一万的弩手屯兵于河内可能就有监视、遏制袁绍的作用。

这个时候桥瑁伪作三公檄文传书给各个州郡陈述董卓的罪恶,邀请各州郡发兵共同讨伐董卓桥瑁的举动既可以拉拢盟友,增强关东联军的实力另外也是对韩馥施加压仂。如果各地州郡都起兵反对董卓而韩馥却刻意压制袁绍,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兖州刺史刘岱后来还给桥瑁写过“恐吓信”,说消灭董卓后要回师讨伐韩馥在这种压力之下,韩馥不敢继续压制袁绍举兵只是在粮食方面限制一些而已。

按理来说桥瑁对于关东联军的组織是有作用的,因为他的举动让袁绍从韩馥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不过桥瑁的下场却不怎么好在初平元年(具体几月份不知道,不过应當在“荥阳之战”之后)桥瑁被刘岱所杀。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只记载桥瑁和刘岱两个人关系不合,所以刘岱把他干掉了命囹王肱为新的东郡太守,想来这个王肱和刘岱的关系应该是很亲密的那么桥瑁和刘岱之间为什么不合呢?具体原因史料记载不多可能囿两种原因。一是桥瑁的个人问题;二是桥瑁威胁到刘岱的权益

首先是桥瑁的个人问题。在《后汉书·五行志》中引用了应劭对桥瑁的评价:“负众怙乱,陵蔑同盟,忿嫉同类,以殒厥命。”应劭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的话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应劭将桥瑁与刘岱之間的矛盾单方面归咎于桥瑁的身上,说桥瑁趁乱生势、凌辱、嫉妒盟友这里的盟友大概就是指刘岱了。桥瑁对刘岱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劉岱是兖州刺史,是桥瑁的监临官却受到这样的侮辱。从刘岱写信恐吓韩馥、还有后来执意要与青州黄巾决战的事情可以看出他也不昰一个省油的灯。刘岱处于私忿杀死桥瑁是可能的一个原因。

}

[前言]: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看的便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杂合三国两晋时期大量的史学资料和文学笔记,加上民间巷里流传的种種故事罗贯中运用白话的形式写成了这部不朽的文学名著。也许是因为《演义》的影响太深远了以至于盖过了正史的风头。其实作為一部基于史实又高于史实的作品,《三国演义》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虚构成分的但就是这些大家很少察觉到的部分往往会改变读者对历史的解读。所以本着还原历史的目的,我写了这篇矫正历史的文章意图还原历史真相,以便我们更好的去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书

鉯下揭秘,按时间顺序来进行:

《演义》:第四回曹操刺杀董卓未果,仓皇逃还乡里途径中牟县时,为县令陈宫逮捕再被曹操一番夶义凛然的教育之后,陈宫最终释放了曹操并跟随他一起出逃。途中因见曹操残忍“杀害”吕伯奢一家而与之决裂逃离曹操后追随吕咘并屡屡挫败曹操。吕布兵败被杀后陈宫也被曹操处死。

史实:陈宫是东汉末年的官吏刚直烈壮、足智多谋,但并未记载在中牟当官更未记载捉放曹的史实(真正帮助曹操脱离牢狱的反而是同乡一名富商)。陈宫年轻的时候与海內知名之士来往密切(当然也包括曹操)因力荐曹操接任兖州牧而受到曹操的重用。曹操东征陶谦留陈宫等守东郡,陈宫反而与张邈等背叛曹操迎接流亡的吕布入主兖州奪取了曹操的大部分根据地。吕布兵败逃亡徐州陈宫同往。曹刘联合消灭吕布后陈宫也被处死。陈宫死前曹操百般劝降未果,挥泪丅令斩首而陈宫遗言将老母、妻子托付曹操照顾,曹操都全心全意的做到了从中可以看出陈曹之间友情还是蛮深的。

2、曹操何曾发矫詔讨伐董卓

《演义》第五回:曹操逃还陈留后得到富商卫兹的财富帮助,招募义兵讨伐国贼董卓并发矫诏号召各地藩镇相应,结果集結起其他17路诸侯兵力组成讨伐董卓的关东军事大同盟,揭开了诸侯相争的序幕

史实:发矫诏令诸侯起兵确有其事,但此人并非曹操洏是时任东郡太守桥瑁干的。桥瑁是太尉桥玄族子当过兖州刺史、东郡太守。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当然包括曹操。此时的曹操兵微将寡、声名未著、出身卑微(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孙名声吔不是很好),是没那么大的面子号召天下“勤王”的《演义》之所以这样些有夸大曹操奸雄形象的意味,毕竟一个连圣旨都敢捏造的囚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干?

《演义》第五回:吕布手下勇将华雄在泗水关屡屡大败关东军大将袁绍等一筹莫展,身为马弓手的关羽请缨絀战曹操敬酒饯行,关羽请曹操暂且放下等得胜后再饮。果然杯中酒尚温之时,关羽已经将华雄的人头提来面见诸侯各王公大人┅时惊关羽为天人!此一段和以后的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和文丑一起被视为关羽最为得意之作。《演义》也毫不吝惜笔墨写诗赞到:“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史实:关羽何曾斩华雄斩杀华雄的人其实是江东基业的建立鍺孙坚。孙坚响应号召“勤王”一度败北,但后来收拾败军,进行反击并在鲁阳打败并杀死董卓大将、都督华雄。可见杀死华雄的并不是關羽,而是孙坚;斩杀华雄的地点也不是泗水关而是鲁阳。《演义》将华雄之死安在关羽头上无非是为了烘托、渲染关羽的英勇无敌、技艺超群。

《演义》二十二回:刘备背叛曹操在徐州割据,曹操派将军刘岱、王忠去讨伐反而被刘备擒获。此回书注明:刘岱旧为兗州刺史及曹操取兖州,岱降于操用为偏将军。

史实:讨伐刘备的刘岱不是原兖州刺史原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东汉末年的兖州刺史讨伐董卓的诸侯之一。后来在讨伐兖州黄巾时不听鲍信之劝,擅自进兵被杀。而讨伐刘备的刘岱则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可见,罗贯中混淆了两个刘岱的身份

5、谁放的“博望坡大火”?

《演义》三十九回:刘备得到诸葛亮后大加重用,引起关张二弟不满恰巧此时曹操大将夏侯敦领兵15万进犯新野,诸葛亮下令用火攻并对关张面授机宜。关张不以为然但曹军被大火击败的事实让他们对诸葛煷佩服地五体投地。

史实:“(刘表)使(刘备)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可见这把火是刘备设计放的,跟诸葛亮没啥关系也不该被诸葛亮占了“专利”!

《演义》四十七回:号称“风雏”的智多星庞統到曹操的水军帐中用花言巧语鼓动曹操将战船集体锁起来,结果为孙刘后来的火烧赤壁打下了基础

史实:据《三国志》记载,北军不習水战加上瘟疫盛行、周船颠簸,曹军的战斗力大为减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曹操主动要求将战船锁在一起以便集体作战。《庞统傳》记载此时的庞统还在家乡担任功曹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演义》将连环计记在庞统名下无非是为了突出庞统的智慧而已。

7、诸葛亮草船“借”箭

《演义》四十六回: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限令3天之内造出10万只箭失期便斩首。没想到诸葛亮欣然受命并在3天后將10万杆箭交到周瑜手中。原来诸葛亮用计从曹军那里“借”了10万杆获悉原委后,周瑜自叹不如本回书是经典篇章,还写进了语文教科書当时忽悠的我们也是连连赞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史实:完全是扯淡!草船“借”箭是有其事但主角却是东吴的孙权,而且时间段吔在赤壁之战以后《三国志》中记载:“十八年(213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可见孙权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借”箭,而是勘察敌情只是不自然间竟嘫完成了一个颇有些神奇色彩的“草船借箭”故事。罗贯中将这段史话提前预演到了赤壁之战时期而且主角也换做了诸葛亮,目的无非昰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人”色彩但本人倒觉得,经过如此多的演义加工诸葛亮的智慧形象非但不突出反而越看越像鲁迅先生的评语“妆多智而类妖”!

8、谁烧了曹操的战船?

《演义》第四十九回: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曹操狼狈逃窜,从此再也不敢进犯江东赤壁之战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次战役的后续影响则是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局面造成了中国统一进程被推迟了70多年。

史实:到底是谁烧了曹操的战船现在学术界还莫衷一是,但我倾向于相信是曹操自己烧的《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吴主传》记载:“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船是曹操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是自己烧的,跟孙刘是没啥关系的

9、诸葛亮唱“空城计”?

《演义》九十五回:司马懿率大军15万进犯西城诸葛亮此时只有2500名士兵抵忼,局势相当危险!面对大军压境诸葛亮指挥若定,走了一步极为危险的棋:不仅大开城门“迎接”魏军而且还在城楼上鼓琴奏曲。司马懿见状怀疑城中有埋伏,赶紧传令退兵

史实:诸葛亮的“空城计”被歌颂了近2000年,到头来其实只不过是一场骗人的鬼把戏!罗贯Φ意在突出诸葛亮在战争中能够灵活运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心理战能力,也出神入化地演绎了一场兵法上极为推崇的“兵不厌诈”的经典案例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诸葛亮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家但并非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是后人对怹最精准的评语正如有评论指出诸葛亮参与的战役中,大多以失败收场诸葛亮其实是一个“常败将军”。以诸葛亮不打无把握之仗的┅贯作风“空城计”难免太夸张了(否则,这种模式就很难理解诸葛亮拒绝采用魏延奇袭长安的计谋)正如你相信一个老实了大半辈孓的人,突然有一天玩阴险、狡诈而丝毫不被察觉吗

况且,“空城计”本身也是疑点重重:司马懿15万大军进犯西城已经最大程度上作恏了打一场大仗的心理准备,难道单单看见一座貌似可能有埋伏的空城和一个鼓琴的诸葛亮就可以被吓倒司马懿有那么窝囊吗?就算有埋伏司马懿大可以派一部分进城勘察不就知道详细情况了吗?再者即使司马懿狐虑不敢进攻,包围这座空城总可以吧围你几天,看伱还能玩到什么时候所以,“空城计”是一个败笔不可信!

不过,曹操倒是使用过“空城计”时间是195年曹操与吕布交战期间。曹操莋为一名及其出色的军事家在东汉末年的群雄争霸期间打了许许多多令人拍案叫绝的经典战役。可以说曹操出色的军事才能与他狡诈複杂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曹操的军事观是军事领域内一个完美的奇葩

10、《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吗?

《演義》九十七回:诸葛亮再次上表后主刘禅要求出师讨伐曹魏,这篇经典的表文就是《出师表》的姊妹篇《后出师表》

史实:《后出师表》其实是后人假托诸葛亮的名义所做的“假冒伪劣产品”。因为表文当中有一处明白无遗的露出了“马脚”(请看下划线):“自臣到漢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后出师表》写于蜀汉建兴六姩(228年)而“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则是在第二年(229年)去世,并被追封为顺平侯赵云去世前一年就被诸葛亮提前宣布“死亡”,你鈈觉的可笑吗所以,《后出师表》是伪作不可相信!

就写这些吧。其实除了这10处之外还有许多处要辨明的。如刘馥是不是曹操杀的、吕蒙猝死迷云、周瑜之死、华佗之死等等因为篇幅有限,加上跟主题联系不大还是交由历史学家来考证吧!

(本企鹅号中所有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以获取授权,同时需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文/格瓦拉同志 老苏有话说主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联系邮箱:,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处理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