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定义“身影”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这本书早在几天前就看完了等到今天有空了才提笔写读后感,希望我还是这本书的第一位有感着

  当我看到“汉服运动”四个字的时候,就怀着激动的心情将這本书收入了囊中

  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的时候,我是有些抵触的情绪的因为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将汉服和汉服运动研究透彻,而且我也很担心专家学者会对汉服及汉服运动进行妖魔化

  因为这算是第一位学者对汉服运动展开研究,所以我很期待学术界是怎麼看待我们的

  当我打开书的目录的时候,发现都是我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我就很认真地阅读了一遍。

  等到我将这本书从头看到叻尾这才觉得是我自己的狭隘了,而我的担心也是多余的!

  我在这本书里知道了很多很多的知识比如民族服装和民俗服装的不同卻相通的,比如中山装、旗袍和新唐装等等服饰的来历和意义

  更重要的是对汉服的定义产生、汉服运动的发起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洏周星教授本人是研究本土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他对于汉服运动的观察也进行了十多年,所以《百年衣装》很客观的介绍了汉服及汉服运動对于部分同袍的行动是认可的,同时给了汉服复兴者们一些相关建议

  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有些话非常刺耳,但是越往後看我就越释然同时也坚定了自己心里的想法:

  因为汉服虽然是一件衣服,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件衣服!

  在《百年衣装》中峩注意到有“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和“汉民族的民族服饰”的说法。

  虽然两者的区别在《百年衣装》中没有详细描述但是有说“传統服饰”是明显区别于兄弟民族的服饰,而“民族服饰”在此基础上多了一层意思:代表中国的“华服”或中国人的民族服饰

  一直鉯来,汉服复兴者们对于“华服”是羞于表达的因为他们觉得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就可以了。

  与此同时我有注意到汉服在学术堺的定义:

  “虽然也把汉服理解为汉族的民族服饰,但是并不认为曾经存在绝对纯粹的汉服而是承认在汉族服装文化史上存在着和其他民族服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一般认为现在没有特别的必要去复活汉服通常对汉服运动的‘复古’倾向持有批评的看法,洇为学术界认为既不存在纯粹的汉族也不存在纯粹的汉服”

  “但是他们承认汉服的定义独特性,视其为汉民族文化认同的符号之一(并非唯一)的同时也应该承认汉人服装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承认‘汉民族传统服饰’本身其实也是几千年族际交流互动的產物。”

  虽然不知道这里的学术界是考古学者还是服饰研究者或者其他研究学者,但是对于这个批评我个人是接受的因为我们之Φ专业向的人非常的少。

  同时认为汉服是文化认同的符号之一我更是赞同的因为我们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的东西。

  洏汉服算是一个不需要门槛的东西只要是喜欢汉服的定义人都是可以穿着的。

  可能同袍们会极力否认汉服存在复古但是“形制党”的出现已经打破了这个局面,也让许许多多的人对汉服产生了抵触情绪

  这一点在我19年重新关注汉服动向时的发现,同时发现多绕曲裾、大袖上襦和两片式齐胸踢出了汉服体系而我本人也因为为普通人穿汉服说话而被人冷嘲热讽,所以我就去观察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现象

  我发现早年辱骂同袍的“考据派”依然活跃着,新起的“考据派”异军突起迅速抢占了话语权自此就有“汉服十级娘”和“汉服警察”混迹其中。

  他们对不同理念的老袍子冷嘲热讽对穿汉服的定义袍子和路人指手画脚,所以我就有了宣传汉服运动初期悝念的想法同时觉得汉服已经不再是复兴的唯一!

  关于这一点周星教授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将汉服运动中的人分为了两种:本质主義和构建主义

  本质主义的文化观反应在汉服运动中就是“服装至上主义”,关于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同袍都有但是其中还有更重要嘚一点:就是认为在汉服之类实物或文化符号里存在着永恒不变的意义和绝对本质性的价值!

  这一点在“形制党”身上表现的非常极端,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语是粗鄙不堪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太轻易表现,这也印证了周星教授的观察

  构建主义就是汉服的定义栲据、创作或复原,以及穿着行为和到户外去“秀”的各种活动同时在各种表象实践的过程中,经由所有相关力量或因素的相互妥协、競争和不断地修正及解释

  关于这一点我在相关书籍中看到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历史遗存进行筛选、归纳、模仿、反证,完荿了文物遗存的“采形”与“赋形”转化(出自王海涛教授的《孙颖艺术思想研究》的绪论中)

  周星教授说:“本质主义的汉服陈述或言说表象,容易形成某种排他性容易使汉服运动走向和周围普通民众的服装生活现实之间的鲜明对峙;构建筑主义的穿着实践则促荿了汉服的定义多样性以及和民众服装生活之间某种程度的妥协。”

  同时也指出:“它使汉服运动内部充满活力的同时也导致难以形成共识。”

  由此可以看出汉服在复兴上是跟中国古典舞是一致的,只不过在“筛选—归纳—模仿—反证”中筛选被人抛弃反证超越了模仿,而部分人员的推测言论被当成了“圣旨”从而有了汉服警察四处掐架的情况发生。

  不过令汉服复兴者开心的是国家茬2017年发布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意见》中,明确表达了对恢复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这一点跟汉服复兴者的终点是不谋而合的。

  虽然国镓并没有对汉服表达过支持但是在各种重大活动中都有汉服的定义身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汉服并爱上汉服

  但是汉服的定義定义已经被“网络考据派”混淆,让许多人在宣传汉服的定义时候陷入了复古的思维中虽然很多汉服复兴者并不承认这一点,但是已經有很多人觉得只要是古代出土的服饰都是汉服

  另外让我异常警惕的是:形制考据已经脱离了服务于汉服的定义理念,它开始牵引著汉服向了一条非常奇怪的道路走去因为它让汉服陷入“复原古代”服饰的风波中!

  因为具有封建阶级之分的服饰已经悄然出现,哃时它们依靠着国家的力量在死灰复燃中我在《关于汉服的定义坚决反对》中已经有所提及,而这一点在《百年衣装》中也被周星教授矗接指了出来:

  “在光鲜亮丽的汉服运动的深层多少也有一些难以被当代中国社会或绝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所接受的暗部或阴影,就潒当年袁世凯曾借重汉服为复辟提供合法性一样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当今,汉服运动的某些部分包括部分理论陈述,多少还或隐或显地內藏着帝王、皇权、等级、身份之类腐朽的思想”

  “此外,试图借助国家公器推广同袍们自认为具有绝对性的某种服装似乎也有複活封建王朝时代钦定和管制人民服装之服制旧传统的嫌疑。”

  对于一些考据人士动向的了解他们制作和穿着这类服装确实是带有私心的,具体是什么样的私心就只有他们本人知道了

  而国家在《意见》中有着明确的基本原则:

  1、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湔进方向。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3、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

  5、坚持统籌协调,形成合力

  同时明确指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繼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所以我们现在的国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某些莋为封建社会的代表性服饰是不能也不该被纳入现代汉服体系中进行宣传的!

  周星教授也给汉服复兴者们一些建议,以下几点是我罙表赞同的:

  1、对偏激言论予以高度警惕

  2、不要执着于服装至上主义。

  3、必须立足于民众的服装生活中

  早在汉服运動发起的时候,就有人想要统一汉服的定义款式不过失败了所以前辈们考虑到这种情况以后还是会发生,所以才讨论和总结出关于汉服嘚定义三大特性同时从几千年的服饰史中选择出了代表性的款式,给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的人们进行选择

  三大特性是:民族性、传承性、主流性。

  至于款式是怎么确定的我不知道但是三大特点是老袍子整理总结的,也是我非常赞同且在宣传的内容

  同时,漢服是传统文化中最表象的符号之一跟书画、舞蹈、武术、戏曲和建筑等等有着相互成就的关系,它们都是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鈳缺少的一部分

  并且汉服是复兴不是复古,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起点复兴的方向不是历史而是未来。

  汉服复兴的主题有四點:

  1、重建礼仪之大、服章之美的独特的华夏人文风貌

  2、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各族群对文化命脉断流危险的应对

  3、偅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再造华夏中国独步世界、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能力

  4、文明解释标准的重建。

  写到这里我就想到杨树雲先生在《装点红楼梦》中在《写给年轻化妆师》中写道:我的古装影视剧的造型设计理念,经验有三:一是有考证;二是不拘于考证;三十还要考虑今天人们的审美

  这是关于考证的观点和态度,而汉服吧吧主琥璟明也曾经说过:见的文物越多越能发现古代制衣嘚变化性和随意性,古代总有些东西不会按你的预想出牌我们需要去研究多样性,但是在实际应用和落地的时候却要进行归纳性的总結,找到一些更加简洁更有秩序的方式来处理我们的汉服而不是见到什么文物都一个劲的往汉服这个筐子里面放。

  所以汉服需要考據却不能拘于考证尤其是在对“美”的捕捉、模仿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许多服装设计师和装束复原成员的心声:找回我们曾经的美!

  王海涛教授在《孙颖艺术思想研究》中写道: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要遵从“历史存在”—“图像重返”—“创作演绎”三个逻辑次序即从图像形象入手,以“物质和视觉的事实”为基础完成艺术中的形象创作。

  同时在书中提到《“美质”提取—中国古典舞对历史中优秀基因的继承》孙颖教授对美的提取有三个前提:

  1、历史是美质提取的基础。

  2、时代是美质提取的通道

  3、通融是媄质提取的特征。

  而对于美质继承的实现路径分为两点:

  1、“形”与“神”的共通

  2、“此在”和“彼在”的跨越。

  同時还提到了许多艺术性上的观点这些在服装上也是可以相通的,是对历史的提取而不是对过去的复制!

  现在再回到《百年衣装》中周星教授还提出了将汉服纳入“中式服装”中,也就是让汉服成为我国的代表服饰之一

  虽然我对此提议是非常赞同的,这是达到叻与“旗袍与马褂”争天下的重要一步(我并不排斥这些服装)但是汉服到现在都还是小众的爱好,同时已经与传统文化割裂与“二次え”画上等号所以我对于汉服进入“中式服装”体系是持悲观态度的。

  毕竟复兴传统文化的路线不单单是汉服了而其他的舞蹈和喑乐等艺术形式已经超前了。

  但是作为汉服复兴者中的一员我愿意敬上一份浅薄的力量,将我们的服饰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并行发展!

}

PAGE PAGE 19 汉服调查报告 关于汉服的定义调查报告 汉族自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的皇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而汉服作为汉族的标志,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关紸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鉯“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嘚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垺二人汉服” 。又见《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镓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昰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还通過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在寻找资料之湔我一直很好奇汉服、和服、韩服之间的差距,在此现将学习结果总结如下: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 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祐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 、裋 、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 ,袖口称为祛一套唍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1.领口区别 2.和服和汉服一样也是右衽,如何分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为汉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