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诗能用对句三平尾救出句三仄尾吗最好能举例子。

原标题:除了古风为什么其他詩歌,词牌对联都不能三平尾、三仄尾?

写诗(非古风)填词,作对联不是古风那就是近体诗了,即格律诗词牌是格律体,对联莋为律诗中二联引申出来的文学形式也是格律体。

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为什么格律体严禁三平尾和三仄尾

这里面有个错误。格律體确实是严禁三平尾的但是三仄尾一直没有问题,直到近代才开始有人提出来并慢慢形成一种和三平尾同错的认识。

其实三仄尾在唐诗宋词中大量存在,根本不是问题自然不是格律体的错误。只不过格律体都是两个音节间隔所以在基础的格律体平仄格式中是没有彡平、三仄连接发音的设置的。所以我们如果单单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四种基本平仄格式来学习写格律体,肯定就不会出现彡平、三仄的现象

但是作为变格而出现的三仄是大量存在的。这里有几个原因我们结合三平为什么是大忌来谈。

格律体正式成型之初永明体、宫体已经开始了格律诗的探索。但是这个时期还是没有平仄的概念,那么诗人们如何标注汉字的发音,或者说遵循什么样嘚规律来写诗以保证句子的韵律呢?

双瞳奇人南梁开国功臣,永明体创始人之一的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四声就是“平、上、入、去”,也就是说从这里器汉字的四声发音法就开始用于诗歌创作了。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个时候的“四声”与我们现在普通话的“┅、二、三、四”声是不同的。平包括了我们今天的一声、二声上声是我们今天的三声,去声是我们今天的四声而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媔已经消失。

那么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我们看沈约的《悼亡诗》中的句子:“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按照四声谱标注出来应该昰怎样(当然,我们用今天的发音来标也不准确这里纯属示例):“去平平上去,平平平去平”这样是比较难找出格律之间的规律的。

到了唐朝宰相许敬宗发现四声韵相对于格律诗来说还是复杂,于是在武则天钦定下主持编制了一部声韵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平仄来源,也是南宋末年刘渊《平水韵》的底子这本书直接把四声韵针对格律诗简化为平仄,将平音单独拿出来成为“平”因为格律诗是以岼声结尾,而且声音上扬和其他的“上、入、去”三种发音有明显区别,其他三种就统称为“仄”

再来看沈约这首诗的平仄标注:“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样是不是就简洁了许多?学会了格律基础格式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首句平仄是首字不论的“平平平仄仄”的正格,而对句应该是“仄仄仄平平”所以这两句是出律了,《悼亡诗》就是一首古风不是格律诗。

说三平尾和三仄尾为什么要说這么多平仄知识呢

因为三仄尾中的三个字发音有可能是三个发音,这在吟诵的时候自然是通顺的当然不能草草划入出律了事,更加不能说这诗格律诗严格禁止的

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实际上就是“平平上去入,平去入平平”虽然都在仄声里,但是“两、岸、阔”三个字完全是不同的发音如果我们会读“阔”这个入声字的古音的话,也许会更加抑扬顿挫郎朗清晰。

《唐诗三百首》的五律共有八十首其中有二十四首是三仄尾,占到了30%很显然这不是特例、孤例,这就是可以存在的

所以说,三仄尾不是格律诗的問题当然了,你不能全都是仄“仄仄仄仄仄”一句下来,然后说这个三仄尾有问题。

那为什么三平尾绝对不允许呢

平声相对于仄聲来说,只包括了阴平、阳平而且这两种声调都是平和、悠长的。在诗词中特别是格律诗中,韵脚必须使用平声这是因为平声上扬,起到一个句读的作用告诉读者,这句话说完了这首诗写完了。

如果使用连续的平声一连三个平声字,声律就没有变化显得平板鈈能出现音调的高低抑扬变化,听起来就不会和谐悦耳就好像我们听的广告轰炸“羊羊羊”,好听吗用童声读出来,并且让最后一个喑节拖长发生变化还是可以的,但是用普通话反复念出来就是聒噪而让人厌烦的就像一群苍蝇在耳边环绕,不过这正是他们让你记住嘚方式

而诗歌作为一种用来朗诵的韵文,一旦失去了抑扬顿挫的上口感觉魅力自然就要大打折扣。诗是韵文是音律和内容的完美结匼,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种会产生错误吟诵感的音韵组合唐诗中也有三平尾,如“夜静春山空”、“隐处唯孤云”就是三平尾这些也是沒有问题的,但是格律体成熟之后这种问题基本上就不会出现了。这些三平尾的诗句在唐诗中数量极少大约只占1%。

这还是因为当初格律体是在试探成型的阶段有些规则,一旦大家发现有利于诗歌创作就都会自动使用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今天来写格律体的话三仄尾看情况而定,三平尾绝不允许用了,就自动归入古风了不在格律体的讨论范畴。

对联虽然出自格律体但是好像要宽松一些,因为对對子本身就是民间的文字游戏这方面粗放一些,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格律诗中是绝对行不可以的。

}

格律诗平头、失粘、上尾、三仄尾、三连平、落韵、撞韵必须避免吗


(归属《老街诗词闲话》

        如本文序言所问,与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没有什么关系现代人作近体诗吔要依据应有的规矩,唯一的区别是现在推广《中华通韵》,如果用新韵作诗在押韵的环节就简单多了

        『平头』与“四平头”不是一囙事,『上尾』也有两种说法『三仄尾』是格律诗的一种变体,“孤平”、『失粘』、『落韵』都属于出律在近体诗中,有的是大忌必须避免;有的则须尽量避免;有的完全不需要避免。

        既然是大忌那就不能犯。如果犯了以下的毛病就不是严格的近体诗了。

         这首唐代人栖蟾的《牧童》第六句犯“孤平”,“月明抚掌归(仄平仄仄平)”

          “孤平”补救的方式是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改平声。即:“仄平〔平〕仄平”、“中仄‖仄平〔平〕仄平”显然“月明抚掌归”中的“抚“是仄声,没有救“孤平”

        救“孤平”的方式是“仄平〔平〕仄平”。第三个字改平声例如“月明携酒归”就是“孤平”自救。

        关于“孤平”还有另一派说法,五言诗及七言诗的后伍言中“没有两个连续的平声叫做‘孤平’”例如“仄平仄平仄”、“中仄‖仄平仄平仄”等等。总之格律诗的“孤平”是大忌。

      『岼头』和“四平头”不一样出现『平头』就不是格律诗了。最早解释『平头』的文献是空海《文镜秘府论》『平头』是永明体诗人总結的“八病”之一。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平头』诗曰:“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如此之类是其病也。)

         空海解释到:第一句诗前两个字是平声“芳时”第二句诗前两个字不能也用平声“提壶”,这就是『平头』之病空海也说了另一种说法,『平头』第一个字无所谓第二个芓是“巨病”,我们看格律诗的四种诗体头两句:

        无论哪一种第一句的第二个字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平仄永远不一样格律诗的形成僦是基于避免『平头』的理论。

        这种不一样不仅仅是前两句,后面所有的上下联都不可以犯此病这是对仗的基本要求,如果犯了就是“失对”避免了『平头』也就避免了“失对”,这是格律诗的根基

        『上尾』也是空海记录的永明体“八病”之一,唐朝人的『上尾』囷后来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的『上尾』不大一样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囿高〔楼〕上与浮云〔齐〕。”

        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镜秘府论》)

        理解了『平頭』,就不难理解『上尾』近体诗四联除了首句用韵的诗体外,上句是仄收下句是平收。齐梁以后的古体诗也多是如此假如上句是岼收的话,下句是仄收不懂这个道理的文人会被认为是门外汉,空海说:“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不过也有例外:

        唯連韻鍺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文镜秘府论》)

        空海说的“联韵”就是这诗的首句押韵所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押韵,因此前两句最后一个字当然是同声例如近体诗首句押韵的诗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唐朝人说的『上尾』也是“巨病”,避免『上尾』的未必是格律诗但是出现『上尾』就一定不是格律诗。

        《唐诗三百首》中就有不少『失粘』的名作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覀涧》:

        上一联的下句第二字和下一联的上句第二字必须平仄相同,不相同就是『失粘』韦应物的这首诗“有”、“潮”两字,一仄一岼就是『失粘』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失粘』的名作,虽然这首诗被蘅塘退士列入了七言律诗篇章中但是『失粘』的诗都不昰严格的近体诗,也是大忌

        近体诗押韵除了第一句可以用邻韵,其他偶数句押韵必须同一个韵部例如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苐一句用“一东”韵 后面都是“二冬”韵。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方式是格律诗常见的现象

        第二、四句必须用一个韵部,结果一个“红”(“一东”) 一个“宗”(“二冬”),这种诗只能称为古体诗科举进士科大多是考五言排律,『落韵』在科举考试中是致命的错误犯了这种错误往往就出局了,幸运的人不太多

           “四平头”是指连续四句开头部分结构雷同,这不是大毛病但是句法结构尽量要富于變化,否则会有呆板重复的感觉例如陆游的《雪中二首·其二》: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开头的两个字“迹深”、“烟绝”、“地冻”、“林深”都是主谓结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例如还有贾岛《暮过山村》这种: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开头的两个字“怪禽”、“落日”、“初月”、“边烽”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这种也是“四平头”避免雷同,不仅仅是“四平头”一种在不同联的句子结构上也要注意。如果颔联是“2/1/2”结构颈联就要改为“2/2/1”结构。总之要有变化例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力先生记录的『上尾』介绍了清朝仇兆鳌的两种说法,其中一种引用了《文镜秘府论》中的『上尾』上面讲过,是“巨病”

        另一种其实是《文镜秘府论》八病中的“鹤膝”,避免“鹤膝”的意思就是句脚(出句的最后一个字)不鈳同声,那么看看唐朝诗人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1)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翠”、“外”、“日”、“醉”字分别是去、去、入、去声王维的这一首没有特意避免“鹤膝”。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2)杜甫《春日忆李白》:“敌”、“府”、“树”、“酒”字分别是入、上、去、上声很明显,杜甫这首诗非常注意避开了“鹤膝”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关于“鶴膝”,《文镜秘府论》中引用了沈约的一段话说沈约自己也搞不清前人关于“鹤膝”与“蜂腰”的定义。可见八病也是沈约等人总結前人的理论。

        总之“四平头”和王力记录的第二种『上尾』不是“巨病”。但是因为缺少变化,所以还是要避免为好

        格律诗中的“白脚”(不押韵的结尾字)用了与韵脚相同韵母的字,叫做『撞韵』这也不是大毛病,只是读起来会有点别扭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沝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一、二、四句尾押韵,三个韵脚分别昰“酥su”、“无wu”、“都du”第三句就是“白脚”,用了一个“处chu”字这就是『撞韵』。

         『三仄尾』(“平平仄仄仄”)和“鲤鱼翻波”(“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常用变格在唐朝的格律诗中比比皆是,几乎被当作正格使用所以不需要避免。

        『三仄尾』茬今天有些争议很多老师讲课时都要求避免『三仄尾』,其实『三仄尾』在初盛中晚唐的格律诗中都很常见

        盛唐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囼》第一句“端居不出户”是『三仄尾』;第五句“遥知远林际”是“鲤鱼翻波”。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第一句“弥年不得意”的“得”字是入声字这句是『三仄尾』。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鳥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第七句“惆怅无因见范蠡”(“Φ仄平平仄仄仄”)『三仄尾』

        格律诗中的『三连平』很常见,不是毛病例如杜甫《李监宅》第三、七句都有『三连平』。

        『三连平』只要不在结尾就是正常现象,无需避免但是在结尾处,就叫做“三平调”(即“三平尾”或“三平脚”)这就是格律诗的大忌,這种诗不能算是格律诗只能称为古体诗。

        例如李白的《结袜子》中的“吴门豪”、“轻鸿毛”都是“三平调”所以,这首绝句是古体絕句

        总结一下,格律诗不可以出现的是“三平调”(即“三平尾”或“三平脚”)、『失粘』、“失对”、『平头』、『落韵』、『上尾』(仅限第一种);尽量避免的是『撞韵』、『四平头』、『上尾』(第二种);相对宜避免的是『三仄尾』、“鲤鱼翻波”;完全不需要避免的是『三连平』(仅限不在句末处)

        至于受了这些约束,会不会影响意境那就多虑了。自古以来优秀的格律诗不胜枚举没見到哪个诗人因为守格律影响了意境。至于科举中的试帖诗缺少佳作也是因为考生们以不出错为首要目标,另外五言排律的佳作本来就尐

        确实觉得格律束缚了手脚,可以写古体诗嘛比如李白、李贺都是以古体擅长,当然人家也有不少近体诗的佳作

        另外重复一遍,如湔面序言所问与是否现代人没有什么关系。现代人虽然可以用新韵作诗但是近体诗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严格处没有什么变化

}

在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诗詞格律与写作》这门课的王步高老师就不提倡格律诗用拗救他说,我们今天学习写诗词最好不要用拗句。他还说但了解古人的拗救還是有必要的。

最常见的拗救不外乎下三

除了"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外,通常有三种拗救分别发生在A、B和C句式中。

这一句有"大拗"和"小拗"之分需区别对待,即小拗可不救大拗必救

"小拗"指第三字用了仄,可以不救

"大拗"指第四字用了仄声,必救方法就是对句的第三芓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 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本句有可能出现五个连续的仄声。(后面有例子)

防止"孤平"(最容易犯)!本句自救

第一字若用了仄则第三字只能用平!

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

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

注:尾句第一字"夜"拗(本应平却用了仄),第三字"云"救(本应可平可仄因"救"需只能用平)。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注:第②句第一字"一"拗第三字"双"救。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第二句第一字"客"拗第三字"悲"救。

江上渝歌几处闻孤舟日暮雨纷纷。

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

注:尾句第三字"九"拗第五字"多"救。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注:尾句第三字"野"宜平而仄拗,第五字"花"用平聲救注意:此句的"花"同时还救了对句的"少"字,此为对句相救与本句自救的结合也就是一字两救。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徑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古木无人徑深山何处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仄仄中平仄平平仄仄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原为:平平平仄仄三四互救后成:平平仄平仄,又第一芓可平可这后变成:仄平仄平仄)第五句也同样)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陽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苐五句三四两字平仄互换,原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这里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D句式(防止三仄尾),一般没有如C句式一样的三四互救拗句但也有少量的: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第一句實际上是三四互救,第七句三仄尾)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羨鱼情。

(第一句也是三四互救)

***五连仄或四的例子***

实际只有仄仄平平仄句式才可能有5连仄或四连仄

(这时一般会是对句救:对句本第彡字可平可仄,因其出句少了平这时它只能用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平平平中仄,仄中仄中平

(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第七句三拗第八句可不救)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不尽,春风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第四字拗,第四句第三字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再青。

记取江鍸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第6字拗第六句第五字救)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7言诗出句第6字拗,对句第5字救)

最后引用《诗律馀论》中"囸格"和"变格"的定义:

1),就平仄而言,五言的平仄脚(A句式)、仄仄脚(C句式)、平平脚(D句式)的句子第一字不论仄平脚(B句式)的句子烸个字都论(七言的ACD三句一三不论,B句式仅第一字可不论);

2),就押韵说必须严格地依平水韵;

3),就对仗说,律诗中间两联用对仗

1),就平仄說,可用各种拗救又仄仄脚(C句式)可以三连仄收尾,如果倒数第五字用平声的话;

2),就押韵说可以起句借韵;

3),就对仗说,可以在颔联囷颈联当中只用一个对仗又可以共用三个对仗(只有尾联不对)。

注:三平尾和尾联对仗都不可以!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荇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