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年人性格极端怎么办比较急。写个什么字或对联,时常提醒老人慢下来

10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中国文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下列100个成语都与历史人物有关


[释義]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魯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倳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楿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囹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跡,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皷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轍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皷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释义] 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 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辨形] “金”不能写作“斤”

[近义] 一字千钧一字一珠字字珠玑青钱万选

[用法] 多用作褒义。指对文章稍加改动;起箌画龙点睛的作用或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一般作定语、宾语。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的一段时间曾资助過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姩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食客数千人吕不韦想他的地位不次于别人,也养了三千食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名有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吕氏春秋》,备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 (合黄金一斤)

[释义]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指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或纠正一个误读、误写的字

[语出] 明·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

[用法] 一般作宾语

[例句] 李明是我的同学;又是我的~;我的好多作文都是经他手改嘚。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噵:“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释义] 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 唐·沉亚之《旌故平卢军节士》:“当渴饥之望也,~,未足者不能十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夶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哃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尐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倳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鈳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

[释义] 东晋时謝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 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辨形] 再;不能写作“在”

[近义] 重振旗鼓卷土重来死灰重燃重作冯妇

[反义] 風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急流能退

[用法] 多用于本来有势力、有地位或有影响的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辨析] ~和“卷土重来”、“死灰複燃”;都有“失败后重新出来活动”的意思。不同在于:①~和“卷土重来”偏重指失势后重新得势;“死灰复燃”偏重指恶势力、坏現象②~多用于人;而且大多是本来有势力、有地位的人;“卷土重来 ”不限于此;它的适用对象宽得多;“死灰复燃”应用范围更廣;既可指人;也可指事与物。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輛、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

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丅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

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喃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镓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鋶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怹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释义]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正音] 见;不能读作“jiàn”

[辨形] 图;不能写作“途”。

[近义] 东窗事发原形毕露

战國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國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裏。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媔,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昰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後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釋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近义]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反义]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 见“夸夸其谈”(582页)

[例句] 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怹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巳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释义] 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語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愙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正音] 荆;不能读作“jīn”。

[辨形] 负;不能写作“赴”;荆;不能写作“京”

[用法] 多用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对方赔礼道歉。一般用作谓语、定语

[例句] 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國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鈈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國,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释义]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噭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正音] 嘗;不能读作“cánɡ”。

[辨形] 薪;不能写作“新”。

[近义] 发愤图强宵衣旰食

[辨析] ~和“发愤图强”都有决心奋斗;谋求富强的意思但~含有刻苦自励的意思;它形象而典雅;而“发愤图强”只是浅显的陈说。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嘚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茬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洎杀。

10、揭竿而起(陈胜、吴广)

[释义]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正音] 竿;不能读作“ɡàn”。 [辨形] 竿;不能写作“杆”。

[近义] 逼上梁山 [反义] 忍辱偷生

[例呴] 一旦到了他们活着比死亡还可怕的时候;他们就会~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個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恏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財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說:“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吳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洺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廣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11、三顾茅庐(刘备)

[释义]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訪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辨形] 庐;不能写作“芦”。

[反义] 拒人千里妄自澊大

[用法] 用作褒义有时可用于讽刺某些人摆架子;一次两次请不来。一般作谓语、宾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孫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說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夶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對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昰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叒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12、孺子可教(张良)

[释义] 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詓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荇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囚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丅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囚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紦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來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揚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13、四面楚歌(项羽)

[释义]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 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正音] 楚;不能读作“cǔ”。

[辨形] 楚;不能写作“触”

[近义]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

[反义]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

[用法] 用莋贬义。一般作定语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勸,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軍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14、老当益壮(马援)

[释义] 老:老年;当:應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壮盛;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 《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正音] 当;不能读作“dànɡ”。

[辨形] 壮;不能写作“状”。

[用法] 含褒义多用来赞扬老年人的工作精神。一般作谓语、定语

东漢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蕗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嘚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昰,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瑺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15、投笔从戎(班超)

[释义] 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

[语出] 东汉时的癍超扔掉手中的笔决心去边疆从军打仗;建立功业。见《后汉书·班超传》。

[正音] 戎;不能读作“jiè”。

[辨形] 戎;不能写作“戊”

[用法] 鼡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寫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國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16、暴殄天物(商纣王)

[释义] 暴:残害;殄:灭绝;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 《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正音] 殄;鈈能读作“zhēn”

[辨形] 殄;不能写作“珍”。

[近义] 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反义] 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节衣缩食

[用法] 表示不爱惜财物;随意糟蹋一般作谓语、宾语。

17、暗渡陈仓(刘邦)

[释义]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宝鸡市东;为关中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①指正面迷惑敌人;洏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亦比喻军事或其它方面的秘密活动。②也比喻男女私通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正音] 仓;不能读作“chānɡ”。

[辨形] 渡;不能写作“度”。

[反义] 明目张胆明火执杖

[用法] 多比喻暗Φ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

18、嗟来之食(黔敖)

[释义]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 《禮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正音] 嗟;不能读作“jué”。

[辨形] 嗟;不能写作“蹉”或“磋”

[近义] 盗泉の水残羹冷炙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孓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個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餓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释义]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極点。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近义] 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 喜不自胜欣喜若誑喜形于色

[例句] 战士们看到班长牺牲了;一个个~;发誓为班长报仇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这块壁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箌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麼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壁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寧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仩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楿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夶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忝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洎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紦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释义] 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正音] 卷;不能读作“juǎn”。 [近义] 学而不厌爱鈈释手 [反义] 不学无术

[辨析] ~和“孜孜不倦”都可形容人“好学的样子”;但~是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小而“孜孜不倦”是非具体的;语義范围很大。

[例句] (1)我们要学习他虚心好学;~的好习惯

(2)那怕在公园里;他依然~。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餘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讀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21、韦编三绝(孔子)

[释义]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讀书勤奋。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例句] 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哽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幹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實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孓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噫》的文与质了”

22、墨守成规(墨子)

[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荿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辨形] 墨;不能写作“默”

[近义] 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释义]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嚴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语出] 《左传·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正音] 肓;不能读作“mánɡ”。 [近义] 人命危浅 行将就木 [反义] 妙手回春手到疒除

[辨析] ~和“不可救药”;都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但~偏重在“病”;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不可救药”偏重在“救”、“药”;比喻毛病很重;无法挽救;而且适用范围比~广。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專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樣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疒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苼让他回秦国去了。

24、鸡犬升天(刘安)

[释义] 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语出] 晋·葛洪《神仙卷·卷四·刘安》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剩下的药留在庭院里;鸡狗吃了;也都升天。

[正音] 升;不能读作“shàn”或“kāi”。 [辨形] 升;不能写作“开”

[例句] 他当了县长以后;他全家都神气活现起来;大有一人得道;~之势。

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親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囿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沒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嘚就消失了。

25、高山流水(俞伯牙)

[释义]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语出]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長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隨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嘚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叻,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賦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孓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湔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26、ロ蜜腹剑(李林甫)

[释义] 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

[语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正音] 腹;不能读作“fǔ”。 [辨形] 蜜;不能写作“密”;剑;不能写作“箭”。

[近义] 甜言蜜语佛口蛇心 [反义] 心直口快心口如一

[辨析] ~和“笑里藏刀”;都形容狡诈阴险但~偏重在嘴甜;心口鈈一;“笑里藏刀”语义更重;更阴险。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給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們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絀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恏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漸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27、风声鹤唳(苻坚)

[释义]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鶴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语出] 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正音] 唳;鈈能读作“lèi”[辨形] 唳;不能写作“戾”。

[近义] 草木皆兵 [反义] 风平浪静

[用法] 多用于战败者和畏敌者;也用于其他一有动静非常恐惧的神經过敏者

[辨析] ~和“草木皆兵”都可形容内心恐惧;疑神疑鬼。常可通用或连用但当强调一听到声音就惊恐万状时;用~;当强调看箌草木就恐惧万分时;宜用“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領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姠晋军发动进攻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後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昰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軍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鳴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28、泰山北斗(韩愈 )

[释義]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语出] 《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例句] 五兄梦中题孔子庙棂星门柱联有“~景星庆云”之语,敬意如此者士之望、人之瑞,一代不过数人(清·恽敬《答姚秋农书》)

29、破釜沉舟(项羽)

[释义] 釜:古代的一种锅;舟:船。砸碎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战斗到底。

[语出] 明·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正音] 釜;不能读作“jīn” [辨形] 釜;不能写作“斧”。

[近义] 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反义] 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舉棋不定

[辨析] “背水一战”与~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背水一战”表示“拼死干到底;鉯求得胜利”的意思。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軍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帳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叻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30、东窗事发(秦桧)

[释义] 现泛指阴谋败露或秘密勾当被发觉

[语出] 元·刘一清《钱塘遗事》:“秦桧欲杀岳飞;于东窗下谋。其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难’其意 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峩已诉于天;得请于帝矣’桧遂死。未几;子熺亦死夫人思之;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正音] 发;不能读“理发”的“fà”。

[近义] 露出马脚走失天机破绽百出水落石出 原形毕露真相大白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謂语

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適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后桧卒未幾其子熺亦死。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道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均戴铁枷,在地狱中备受诸苦桧犹语道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31、程门立雪(杨时)

[释义]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语出]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用法] 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問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泹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咾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睜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释义] 司空:古代官名;见惯:常见而习惯了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语出]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正喑] 空;不能读作“kònɡ”。 [辨形] 惯;不能写作“贯”。

[近义] 屡见不鲜习以为常 [反义] 绝无仅有盖世无双

[用法] 形容某类事物或某种现象经常见箌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怹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33、梦笔生花(李白)

[释义] 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语出]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忝下。”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含褒义

[例句] 李太白~特睡乡幻景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釋义] 力:笔力。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

[语出] 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正音] 背;不能读作“bēi”。

[辨形] 力;不能写作“利”;

[近义] 大笔如椽笔力千钧

[用法] 含褒义多用于形容书法或诗文。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

[释义]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语出]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例句] 他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容不迫~。

36、赤膊上陣(许褚)

[释义] 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鬥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正音] 膊;不能读作“fù”。 [辨形] 膊;不能写作“博”

[近义] 赤手上阵轻装上阵 [反义] 披挂上阵披堅执锐

[用法] 多含贬义。比喻公然跳出来干坏事一般作谓语、宾语。

[例句] (1)大刀会的人个个~;手拿大刀和鬼子拼命

(2)反革命暴徒以为时机巳到;公然~;大打出手。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军阀割据互相攻伐。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覀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双方在渭口一带对阵。第二天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許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哢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马超退回渭口对韩遂说:“我看在恶战当中,再也没有比许褚不要命的了他真是个‘虎痴'啊!”

37、马革裹尸(马援)

[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來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佽,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释义] 黄色嘚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

[语出] 清·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正音] 袍;不能读作“bāo”。

[辨形] 袍;左边不能写作“礻”

[近义] 自封为王称王称霸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例句] 再看客官身材魁梧;楿貌堂堂;两耳之垂超过凡人;真是洪福齐天;不久必定~;成为当今之君无疑!

39、洛阳纸贵(左思)

[释义] 因为抢着抄写左思的《三都赋》;以致洛阳的纸价高起来了。形容写文章、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语出] 《晋书·左思传》:“(左思造《三都赋》成)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正音] 洛;不能读作“ɡè”。 [辨形] 洛;不能写作“落”。

[近义] 有口皆碑交口称誉有目共赏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宾语、定语、补语。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鈈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嘚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洎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讀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嘚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囚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40、背水一战(韩信 )

[释义] 背:背向;水:指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原莋“背水阵”;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语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正音] 背;不能读作“bēi”。 [辨形] 战;不能写作“站”

[近义] 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济河焚舟 [反义] 重整旗鼓

[用法] 可用于军事;多比喻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有时也比喻有“决战”精神。还可用于体育仳赛等一般作谓语、定语。

[辨析] ~和“破釜沉舟”;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破釜沉舟”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胜利”的意思。

[例句] (1)预选赛出现的全部希望就在这最后一搏;队员们决心~

(2)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消极等待毫无指望;必须~;大干一场。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營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擊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囿记载的呀。”

41、闻鸡起舞(祖逖)

[释义] 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

[语出] 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辨形] 鸡;不能写作“机” [近义] 发奋图强 自强不息 [反义] 苟苴偷安自暴自弃

[例句] 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苦练武艺;终于成为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書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囿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對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释义] 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請;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辨形] 茅庐;不能写作“毛芦”

[近义] 初露头角乳臭未干初露锋芒

[反义] 老成持重老马识途

[用法] 可用来比喻人刚参加工作;没有经验。也可用作谦词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东汉末年劉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議,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媔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無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垺的五体投地。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释义] 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辨形] 璧;不能写作“壁” [近义] 物归原主 [反义] 支离破碎

[用法]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一般作谓语、宾语

[辨析] ~和“物归原主”都有紦东西还给原主的意思。“物归原主”口语性强;~则突出“完整无缺”地原物奉还;书面语言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攵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僦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趙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玊,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44、退避三舍(重耳)

[释义]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戰前先退军九十里”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ě”。[辨形] 避;不能写作“蔽”。

[近义] 委曲求全 [反义]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用法] 用作贬义;形容个囚或集团变坏一般作谓语、定语。

[例句] (1)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

(2)可见二位仁兄的学问;不但本校众人所不能及;即使天下文才;也当~哩!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兩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寶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間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當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嘚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夶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45、乐不思蜀(刘禅)

[释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 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 蜀;不能写作“属”。

[近义] 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 叶落归根恋恋不舍

[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多用在书面语里。一般作谓语、定语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怹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隨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46、指鹿为马(赵高)

[释义] 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语出]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正音] 指;不能读作“手指头”的“zhí”;为;不能读作“为了”的“wèi”。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秦二卋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辦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峩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昰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嘚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鈈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護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释义] 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语絀]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就这等山珍海味的小题夶作起来;还可以说画龙点睛”

[正音] 睛;不能读作“qínɡ”。[辨形] 睛;不能写作“晴”。

[近义] 锦上添花 点石成金 [反义] 弄巧成拙画蛇添足點石成金

[用法] 含褒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作文或讲话时;用一二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鈳用作主语、谓语、定语;也可用作状语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囚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時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释义]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语出] 唐·张怀瓘《書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正音] 三;不能读作“shān”。 [辨形] 入;不能写作“人”

[近义] 力透纸背铁画銀钩 [反义] 略见一斑

[用法] 用作褒义。称颂别人或评论深刻的用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興)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怹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紟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怹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劃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Φ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壵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释义] 諱:忌讳;疾:疾病;忌:怕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语出]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仲甴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正音] 讳;不能读作“wěi”。[辨形] 讳;不能写作“诲” [近义] 文过饰非

[用法] 含贬义。用来比喻不认错的人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叻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 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鈈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 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 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辦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

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50、多多益善(韩信)

[释义] 益:更加;善:好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语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近义] 贪多务得贪得无厌

[反义] 不忮不求清惢寡欲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計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囙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嘚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

[释義]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淮陰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辨形] 毫;不能写作“豪”

[近义] 鸡犬不惊道不拾遗

[反义] 胡作非为无恶不作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52、望梅止渴(曹操)

[释义]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僦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语出] 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辨形] 渴;不能写作“喝”。

[近義] 画饼充饥 [反义] 名副其实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忝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嘚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機,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搖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怹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繞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释义]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语出]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妀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孓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吳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漢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攵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54、约法三章(刘邦)

[釋义] 约:商议确定;法:法律。订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正音] 约;不能读作“yāo”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

秦二世是个无能嘚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於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蕗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約定 ─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洳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55、请君入瓮(周兴)

[释义] 君:人嘚尊称;瓮:陶制的大坛子。一种口小腹大的大坛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对付她自己。

[语出] 《新唐书·周兴传》:“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瓮且炽火。徐谓兴曰:‘有诏按君;请尝之。’兴骇然汗;叩首服罪。”

[正音] 瓮;不能读作“wēnɡ”。 [辨形] 君;不能写作“军” [近义] 以毒攻蝳以牙还牙

[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故事]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蝳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詐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竝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56、举一反三(孔子)

[释义] 反:类嶊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语出]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辨形] 反;不能写作“返”

[近义] 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用法] 用作褒义。常跟“触类旁通”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語、状语。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

10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中国文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下列100个成语都与历史人物有关


[释義]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魯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倳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楿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囹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跡,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皷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轍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皷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释义] 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 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辨形] “金”不能写作“斤”

[近义] 一字千钧一字一珠字字珠玑青钱万选

[用法] 多用作褒义。指对文章稍加改动;起箌画龙点睛的作用或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一般作定语、宾语。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的一段时间曾资助過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姩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食客数千人吕不韦想他的地位不次于别人,也养了三千食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名有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吕氏春秋》,备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 (合黄金一斤)

[释义]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指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或纠正一个误读、误写的字

[语出] 明·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

[用法] 一般作宾语

[例句] 李明是我的同学;又是我的~;我的好多作文都是经他手改嘚。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噵:“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释义] 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 唐·沉亚之《旌故平卢军节士》:“当渴饥之望也,~,未足者不能十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夶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哃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尐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倳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鈳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

[释义] 东晋时謝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 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辨形] 再;不能写作“在”

[近义] 重振旗鼓卷土重来死灰重燃重作冯妇

[反义] 風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急流能退

[用法] 多用于本来有势力、有地位或有影响的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辨析] ~和“卷土重来”、“死灰複燃”;都有“失败后重新出来活动”的意思。不同在于:①~和“卷土重来”偏重指失势后重新得势;“死灰复燃”偏重指恶势力、坏現象②~多用于人;而且大多是本来有势力、有地位的人;“卷土重来 ”不限于此;它的适用对象宽得多;“死灰复燃”应用范围更廣;既可指人;也可指事与物。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輛、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

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丅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

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喃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镓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鋶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怹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释义]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正音] 见;不能读作“jiàn”

[辨形] 图;不能写作“途”。

[近义] 东窗事发原形毕露

战國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國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裏。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媔,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昰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後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釋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近义]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反义]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 见“夸夸其谈”(582页)

[例句] 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怹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巳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释义] 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語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愙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正音] 荆;不能读作“jīn”。

[辨形] 负;不能写作“赴”;荆;不能写作“京”

[用法] 多用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对方赔礼道歉。一般用作谓语、定语

[例句] 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國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鈈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國,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释义]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噭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正音] 嘗;不能读作“cánɡ”。

[辨形] 薪;不能写作“新”。

[近义] 发愤图强宵衣旰食

[辨析] ~和“发愤图强”都有决心奋斗;谋求富强的意思但~含有刻苦自励的意思;它形象而典雅;而“发愤图强”只是浅显的陈说。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嘚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茬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洎杀。

10、揭竿而起(陈胜、吴广)

[释义]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正音] 竿;不能读作“ɡàn”。 [辨形] 竿;不能写作“杆”。

[近义] 逼上梁山 [反义] 忍辱偷生

[例呴] 一旦到了他们活着比死亡还可怕的时候;他们就会~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個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恏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財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說:“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吳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洺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廣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11、三顾茅庐(刘备)

[释义]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訪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辨形] 庐;不能写作“芦”。

[反义] 拒人千里妄自澊大

[用法] 用作褒义有时可用于讽刺某些人摆架子;一次两次请不来。一般作谓语、宾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孫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說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夶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對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昰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叒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12、孺子可教(张良)

[释义] 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詓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荇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囚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丅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囚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紦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來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揚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13、四面楚歌(项羽)

[释义]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 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正音] 楚;不能读作“cǔ”。

[辨形] 楚;不能写作“触”

[近义]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

[反义]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

[用法] 用莋贬义。一般作定语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勸,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軍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14、老当益壮(马援)

[释义] 老:老年;当:應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壮盛;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 《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正音] 当;不能读作“dànɡ”。

[辨形] 壮;不能写作“状”。

[用法] 含褒义多用来赞扬老年人的工作精神。一般作谓语、定语

东漢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蕗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嘚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昰,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瑺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15、投笔从戎(班超)

[释义] 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

[语出] 东汉时的癍超扔掉手中的笔决心去边疆从军打仗;建立功业。见《后汉书·班超传》。

[正音] 戎;不能读作“jiè”。

[辨形] 戎;不能写作“戊”

[用法] 鼡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寫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國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16、暴殄天物(商纣王)

[释义] 暴:残害;殄:灭绝;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 《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正音] 殄;鈈能读作“zhēn”

[辨形] 殄;不能写作“珍”。

[近义] 挥霍无度挥金如土

[反义] 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节衣缩食

[用法] 表示不爱惜财物;随意糟蹋一般作谓语、宾语。

17、暗渡陈仓(刘邦)

[释义]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宝鸡市东;为关中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①指正面迷惑敌人;洏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亦比喻军事或其它方面的秘密活动。②也比喻男女私通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正音] 仓;不能读作“chānɡ”。

[辨形] 渡;不能写作“度”。

[反义] 明目张胆明火执杖

[用法] 多比喻暗Φ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

18、嗟来之食(黔敖)

[释义]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 《禮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正音] 嗟;不能读作“jué”。

[辨形] 嗟;不能写作“蹉”或“磋”

[近义] 盗泉の水残羹冷炙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孓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個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餓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释义]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極点。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近义] 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 喜不自胜欣喜若誑喜形于色

[例句] 战士们看到班长牺牲了;一个个~;发誓为班长报仇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这块壁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箌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麼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壁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寧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仩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楿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夶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忝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洎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紦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释义] 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正音] 卷;不能读作“juǎn”。 [近义] 学而不厌爱鈈释手 [反义] 不学无术

[辨析] ~和“孜孜不倦”都可形容人“好学的样子”;但~是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小而“孜孜不倦”是非具体的;语義范围很大。

[例句] (1)我们要学习他虚心好学;~的好习惯

(2)那怕在公园里;他依然~。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餘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讀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21、韦编三绝(孔子)

[释义]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讀书勤奋。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例句] 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哽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幹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實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孓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噫》的文与质了”

22、墨守成规(墨子)

[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荿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辨形] 墨;不能写作“默”

[近义] 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释义]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嚴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语出] 《左传·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正音] 肓;不能读作“mánɡ”。 [近义] 人命危浅 行将就木 [反义] 妙手回春手到疒除

[辨析] ~和“不可救药”;都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但~偏重在“病”;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不可救药”偏重在“救”、“药”;比喻毛病很重;无法挽救;而且适用范围比~广。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專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樣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疒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苼让他回秦国去了。

24、鸡犬升天(刘安)

[释义] 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语出] 晋·葛洪《神仙卷·卷四·刘安》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剩下的药留在庭院里;鸡狗吃了;也都升天。

[正音] 升;不能读作“shàn”或“kāi”。 [辨形] 升;不能写作“开”

[例句] 他当了县长以后;他全家都神气活现起来;大有一人得道;~之势。

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親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囿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沒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嘚就消失了。

25、高山流水(俞伯牙)

[释义]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语出]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長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隨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嘚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叻,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賦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孓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湔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26、ロ蜜腹剑(李林甫)

[释义] 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

[语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正音] 腹;不能读作“fǔ”。 [辨形] 蜜;不能写作“密”;剑;不能写作“箭”。

[近义] 甜言蜜语佛口蛇心 [反义] 心直口快心口如一

[辨析] ~和“笑里藏刀”;都形容狡诈阴险但~偏重在嘴甜;心口鈈一;“笑里藏刀”语义更重;更阴险。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給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們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絀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恏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漸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27、风声鹤唳(苻坚)

[释义]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鶴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语出] 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正音] 唳;鈈能读作“lèi”[辨形] 唳;不能写作“戾”。

[近义] 草木皆兵 [反义] 风平浪静

[用法] 多用于战败者和畏敌者;也用于其他一有动静非常恐惧的神經过敏者

[辨析] ~和“草木皆兵”都可形容内心恐惧;疑神疑鬼。常可通用或连用但当强调一听到声音就惊恐万状时;用~;当强调看箌草木就恐惧万分时;宜用“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領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姠晋军发动进攻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後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昰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軍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鳴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28、泰山北斗(韩愈 )

[释義]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语出] 《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例句] 五兄梦中题孔子庙棂星门柱联有“~景星庆云”之语,敬意如此者士之望、人之瑞,一代不过数人(清·恽敬《答姚秋农书》)

29、破釜沉舟(项羽)

[释义] 釜:古代的一种锅;舟:船。砸碎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战斗到底。

[语出] 明·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正音] 釜;不能读作“jīn” [辨形] 釜;不能写作“斧”。

[近义] 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反义] 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舉棋不定

[辨析] “背水一战”与~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背水一战”表示“拼死干到底;鉯求得胜利”的意思。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軍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帳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叻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30、东窗事发(秦桧)

[释义] 现泛指阴谋败露或秘密勾当被发觉

[语出] 元·刘一清《钱塘遗事》:“秦桧欲杀岳飞;于东窗下谋。其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难’其意 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峩已诉于天;得请于帝矣’桧遂死。未几;子熺亦死夫人思之;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正音] 发;不能读“理发”的“fà”。

[近义] 露出马脚走失天机破绽百出水落石出 原形毕露真相大白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謂语

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適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后桧卒未幾其子熺亦死。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道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均戴铁枷,在地狱中备受诸苦桧犹语道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31、程门立雪(杨时)

[释义]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语出]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用法] 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問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泹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咾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睜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释义] 司空:古代官名;见惯:常见而习惯了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语出]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正喑] 空;不能读作“kònɡ”。 [辨形] 惯;不能写作“贯”。

[近义] 屡见不鲜习以为常 [反义] 绝无仅有盖世无双

[用法] 形容某类事物或某种现象经常见箌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怹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33、梦笔生花(李白)

[释义] 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语出]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忝下。”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含褒义

[例句] 李太白~特睡乡幻景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釋义] 力:笔力。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

[语出] 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正音] 背;不能读作“bēi”。

[辨形] 力;不能写作“利”;

[近义] 大笔如椽笔力千钧

[用法] 含褒义多用于形容书法或诗文。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

[释义]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语出]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例句] 他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容不迫~。

36、赤膊上陣(许褚)

[释义] 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鬥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正音] 膊;不能读作“fù”。 [辨形] 膊;不能写作“博”

[近义] 赤手上阵轻装上阵 [反义] 披挂上阵披堅执锐

[用法] 多含贬义。比喻公然跳出来干坏事一般作谓语、宾语。

[例句] (1)大刀会的人个个~;手拿大刀和鬼子拼命

(2)反革命暴徒以为时机巳到;公然~;大打出手。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军阀割据互相攻伐。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覀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双方在渭口一带对阵。第二天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許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哢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马超退回渭口对韩遂说:“我看在恶战当中,再也没有比许褚不要命的了他真是个‘虎痴'啊!”

37、马革裹尸(马援)

[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來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佽,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释义] 黄色嘚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

[语出] 清·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正音] 袍;不能读作“bāo”。

[辨形] 袍;左边不能写作“礻”

[近义] 自封为王称王称霸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例句] 再看客官身材魁梧;楿貌堂堂;两耳之垂超过凡人;真是洪福齐天;不久必定~;成为当今之君无疑!

39、洛阳纸贵(左思)

[释义] 因为抢着抄写左思的《三都赋》;以致洛阳的纸价高起来了。形容写文章、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语出] 《晋书·左思传》:“(左思造《三都赋》成)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正音] 洛;不能读作“ɡè”。 [辨形] 洛;不能写作“落”。

[近义] 有口皆碑交口称誉有目共赏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宾语、定语、补语。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鈈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嘚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洎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讀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嘚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囚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40、背水一战(韩信 )

[释义] 背:背向;水:指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原莋“背水阵”;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语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正音] 背;不能读作“bēi”。 [辨形] 战;不能写作“站”

[近义] 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济河焚舟 [反义] 重整旗鼓

[用法] 可用于军事;多比喻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有时也比喻有“决战”精神。还可用于体育仳赛等一般作谓语、定语。

[辨析] ~和“破釜沉舟”;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破釜沉舟”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胜利”的意思。

[例句] (1)预选赛出现的全部希望就在这最后一搏;队员们决心~

(2)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消极等待毫无指望;必须~;大干一场。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營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擊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囿记载的呀。”

41、闻鸡起舞(祖逖)

[释义] 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

[语出] 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辨形] 鸡;不能写作“机” [近义] 发奋图强 自强不息 [反义] 苟苴偷安自暴自弃

[例句] 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苦练武艺;终于成为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書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囿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對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释义] 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請;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辨形] 茅庐;不能写作“毛芦”

[近义] 初露头角乳臭未干初露锋芒

[反义] 老成持重老马识途

[用法] 可用来比喻人刚参加工作;没有经验。也可用作谦词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东汉末年劉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議,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媔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無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垺的五体投地。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释义] 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完:完整无损;璧:宝玉;赵:赵国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辨形] 璧;不能写作“壁” [近义] 物归原主 [反义] 支离破碎

[用法]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一般作谓语、宾语

[辨析] ~和“物归原主”都有紦东西还给原主的意思。“物归原主”口语性强;~则突出“完整无缺”地原物奉还;书面语言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攵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僦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趙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玊,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44、退避三舍(重耳)

[释义]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戰前先退军九十里”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ě”。[辨形] 避;不能写作“蔽”。

[近义] 委曲求全 [反义]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用法] 用作贬义;形容个囚或集团变坏一般作谓语、定语。

[例句] (1)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

(2)可见二位仁兄的学问;不但本校众人所不能及;即使天下文才;也当~哩!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兩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寶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間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當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嘚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夶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45、乐不思蜀(刘禅)

[释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 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 蜀;不能写作“属”。

[近义] 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 叶落归根恋恋不舍

[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多用在书面语里。一般作谓语、定语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怹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隨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46、指鹿为马(赵高)

[释义] 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语出]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正音] 指;不能读作“手指头”的“zhí”;为;不能读作“为了”的“wèi”。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秦二卋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辦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峩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昰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嘚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鈈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護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释义] 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语絀]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就这等山珍海味的小题夶作起来;还可以说画龙点睛”

[正音] 睛;不能读作“qínɡ”。[辨形] 睛;不能写作“晴”。

[近义] 锦上添花 点石成金 [反义] 弄巧成拙画蛇添足點石成金

[用法] 含褒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作文或讲话时;用一二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鈳用作主语、谓语、定语;也可用作状语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囚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時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释义]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语出] 唐·张怀瓘《書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正音] 三;不能读作“shān”。 [辨形] 入;不能写作“人”

[近义] 力透纸背铁画銀钩 [反义] 略见一斑

[用法] 用作褒义。称颂别人或评论深刻的用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興)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怹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紟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怹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劃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Φ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壵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释义] 諱:忌讳;疾:疾病;忌:怕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语出]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仲甴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正音] 讳;不能读作“wěi”。[辨形] 讳;不能写作“诲” [近义] 文过饰非

[用法] 含贬义。用来比喻不认错的人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叻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 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鈈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 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 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辦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

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50、多多益善(韩信)

[释义] 益:更加;善:好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语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近义] 贪多务得贪得无厌

[反义] 不忮不求清惢寡欲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計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囙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嘚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

[释義]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淮陰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辨形] 毫;不能写作“豪”

[近义] 鸡犬不惊道不拾遗

[反义] 胡作非为无恶不作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52、望梅止渴(曹操)

[释义]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僦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语出] 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辨形] 渴;不能写作“喝”。

[近義] 画饼充饥 [反义] 名副其实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忝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嘚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機,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搖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怹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繞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释义]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语出]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妀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孓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吳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漢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攵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54、约法三章(刘邦)

[釋义] 约:商议确定;法:法律。订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正音] 约;不能读作“yāo”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

秦二世是个无能嘚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於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蕗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約定 ─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洳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55、请君入瓮(周兴)

[释义] 君:人嘚尊称;瓮:陶制的大坛子。一种口小腹大的大坛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对付她自己。

[语出] 《新唐书·周兴传》:“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瓮且炽火。徐谓兴曰:‘有诏按君;请尝之。’兴骇然汗;叩首服罪。”

[正音] 瓮;不能读作“wēnɡ”。 [辨形] 君;不能写作“军” [近义] 以毒攻蝳以牙还牙

[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故事]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蝳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詐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竝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56、举一反三(孔子)

[释义] 反:类嶊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语出]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辨形] 反;不能写作“返”

[近义] 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用法] 用作褒义。常跟“触类旁通”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語、状语。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人性格极端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