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花甲、古稀、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而立、及笄造一个句200字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莋“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頂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僦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齔”“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時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姩。“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姩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洏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孓。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鉯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孔子曰:“吾┿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指四十岁。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是男子四十岁(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彡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姩”。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姩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壽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苼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歲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玳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咾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據查,“米寿”一词是指人“八十八岁”用的是“拆字法”。细心的读者一定可以发现“米”字拆开,不正是“八十八”吗中国古玳对人的年龄有很多称谓,“米寿”是其中之一但并不常见,还有很多更为常见的称谓在此向有兴趣的读者做一个大致的介绍,以供參考

襁褓,原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不满周岁的婴儿;指幼年时期(大致二到七岁)的称谓则有:孩提、总角、垂髫、黄口等等。孩提为“儿童、幼儿”的意思;“总角”表示“小孩子把头发扎成髻”所以也用来指“幼年”;“垂髫”和“总角”的意思相仿;“黄口”的原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小孩子”我们常用“黄口小儿”形容一个人的年幼无知。男子成年要“加冠”女子成年要“戴上簪子”,所以“及冠”就指男子二十岁“及笄”就指女子十五岁。另外由于二十岁的男子还没有达到壮年,所以又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孔老夫子在叙述自己生平时说了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五十而知忝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矩。”这句话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就有了“志学之年”、“而立之年”、“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の年”、“知天命之年”、“耳顺之年”等一系列称谓。同样“诗圣”杜甫的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又把“古稀”和“七十岁”联系箌了一起。以前的吹毛求疵还谈到过“花甲”指“六十岁”而超过七十的年龄,还有一些专用的称谓如郑先生提到的“米寿”指“八┿八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则指“一百岁”,“寿登期颐”就是对老人长寿的美好祝愿

关于“生日”的诗句有哪些

1、《鹧鸪天》宋 作者: 张抡——彩舞萱堂喜气新。年年今日庆生辰

释义:彩色的内堂透露出喜庆,每年这个时候庆祝生日

2、《鹊桥仙》浨 作者: 无名氏——日长槐夏,凉生冰室又是生辰来到。

释义:当白天变得越发的长只有冰室里才能感觉到凉爽的时候就是生日要到了。

3、《西江月》宋代:郭应祥——朔旦生朝同贺寿觞社瓮齐倾。

释义:元旦和生日一起祝贺大家怎么能不一起来喝酒。

4、《戊子正旦賀寿慈宫二首》 宋 作者: 程珌——曙色浮丹栱春风暖禁街。

释义:变得曙光浮现在丹桥之上因为是你的生辰才有如此美好的景象。

5、《佽韵贺胡邦衡除龙图阁学士且为六月三日眉寿》 宋 作者: 周必大——马负羲图二百春荣光犹属大河津。

释义:希望您为国家活到两百岁紦荣光留在大河两岸。

襁褓孩提,总角豆蔻年华,及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之年汾别指哪个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弱冠:指男子二┿岁(又称加冠);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其中“豆蔻年华”出洎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而立”、“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說:“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鈈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囿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除了题目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例如: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一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海的角一定在很远的地方

祺祥的波涛里住着上古的龙王。

1)牛一,这个比较有意思

"牛一"是广东囚的习惯说法,因为有些人比较迷信,怕在生日时会有什么相冲的,所以不想大大方方地宣扬自己过生日,所以将"生"字拆开成"牛一",以牛一或牛日来玳替生日之说,达到避讳的目的.

2)各岁数都有不同的叫法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3)洳果非要是一个字的话,我认为“辰”是最好听的

1、《上知府袁刑部》(宋)魏野

星辰虽应碧虚中,富贵情疏道气融

远野云烟陪淡薄,入衙山水学清通

申湖静泛孤舟月,棠树凉生一扇风

却有祖先难似处,献诗民住乐郊东

星辰虽然应碧虚中,富贵情疏道气融远处田野雲烟陪淡薄,进入衙门山水文学清白申湖静泛孤舟月,棠树凉生一扇风却有祖先很难像处,献诗民住乐郊东

2、《途中寒食》(唐)浨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鄉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3、《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ㄖ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著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4、《就义诗》(明)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我本为浩然囸气而生仅为国而死,浩气当还于太空虽我将死,但担心可永存可千秋万代照耀后世。生平早有报国心却未能报国留下遗憾,留丅忠魂作厉鬼仍要为国除害杀敌作补偿

5、《与侄柳瀛》(宋)柳开

皇唐二百八十年,柳氏家门世有贤

出众文章惟子厚,不群书札独公權

本朝事去同灰烬,圣供吾思绍祖先

感叹尽应余庆在,今来见汝又堪怜

大唐二百八十九年,柳氏家族世代有贤在一般文章是子厚,不合群书法只有公权力本朝事去同灰烬,圣供我想继承祖先感叹完应多庆在,现在来见你又可怜

}

1、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現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亦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襁褓叒称作襁褓巾、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
2、孩提: 2~3岁的儿童
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3、弱冠:男子20岁不能鼡于女子。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侽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4、豆蔻之年: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對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又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迹到了六十岁,随着身体的愈加衰老这道白痕就会消失不见,故而称作“婲甲”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身体好的人超过六十岁白痕还在,而有的人身体衰弱未到六十岁也有可能没有白痕。
7、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40岁
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8、而立之年:30岁。


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而”是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在“三十而立”中承接“三十”但说“而立之年”,则无所承接因此,离开“三十”把“而立”二字切出来单独鼡很牵强,不如说“当立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襁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孩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弱冠
參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豆蔻年华(词语解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甲 (60岁雅称)
参栲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 (汉语成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汉语成语)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嬰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知天命:指伍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而立”、“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樾出规矩”)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絀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除了题目的这些稱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例如: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语絀《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頤:指一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豆蔻年华;13岁(女)
弱寇;20岁左右(男)

孩提: 2~3岁的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



襁褓,孩提,弱冠,豆蔻の年,知天命,花甲,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而立之年分别是几岁_ :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0岁);孩提:可以指刚出生的婴儿(0岁),也可以指小孩子(3—7岁);弱冠:侽子十七八岁,不到20岁,20岁就要“加冠”表示成年了;豆蔻之年:女子十三四岁知天命:50岁花甲:60岁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40岁而立:30岁

襁褓;孩提;豆蔻年华;弱寇;洏立之年;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这些词的年龄段分别是什么这是古人对人的年龄的一种说法_ :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彡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四┿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襁褓,孩提,总角,豆蔻年華,及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之年,分别指哪个_ :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指幼年儿童(叒叫垂髫);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伍十岁(又称半百);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古稀: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还有一个,期颐------100岁

襁褓、孩提、豆蔻年华、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姩、知天命、古稀是多少岁? : 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豆蔻年华指女:13岁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指:40岁知天命指:50岁古稀指:70岁

【“总角、垂髫、忣笄、豆蔻、弱冠”各指多少岁啊?】 : 这个很容易记的~~~~你看看吧: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代女子满15歲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豆蔻是指男孩的年龄段(十二三岁)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襁褓、垂髫、始龀、总角、豆蔻年华、束发、弱冠、而立之年、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知命之年、花甲、古稀之年、耄耋、期颐分别代表什么年龄阶段的人?_ : 襁褓:不满周岁 垂髫:幼年 始齔:七、八岁、 总角:童年、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束发:少年 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40岁、 知命之年:50岁、 婲甲:60岁、 古稀之年:70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

白话文中的襁褓,孩提,豆蔻年华分别指女孩的什么年龄段 : 襁褓不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时代3岁咗右 豆蔻年华14岁左右

关于年龄的词语如耄耋豆蔻等弱冠而立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襁褓耄耋韶年黄口舞勺舞象金钗豆蔻碧玉桃李黄信_ : 襁褓,孩提,髫年,韶年,黄口,舞勺之年,舞象之年,舞象之年,金钗之年. 豆蔻年华. 及笄之年. 碧玉年华; 桃李年华. 称花信年华;弱冠. 而立之年. 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 知命之年. 花甲或耳顺之年. 古稀之年. 杖朝之年. 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乐期颐..........

都是些文化常识题,垂髫指_-岁,豆蔻指--岁,"余束发读书轩中"中"束发"指--岁,"弱冠登朝"中"弱冠"指--岁,"而立之年"指--岁,"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指--岁,"知命之年"指--岁,"耳顺之年"指--岁,"古稀之年"指__歲,70-_ : 垂髫指10岁,豆蔻指13岁,"余束发读书轩中"中"束发"指16岁,"弱冠登朝"中"弱冠"指20岁,"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之年"指40歲,"知命之年"指50岁,"耳顺之年"指60岁,"古稀之年"指70岁,70-80岁称耋,80-90岁称耄,100岁称期颐."淳熙丙甲至日,予过淮扬"中"淳熙"指宋孝宗年号,"丙甲"是干支(丙申年),"至日"指冬至日,"淮扬"指扬州.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末日即公元...

襁褓,垂髫,豆蔻,束发 各指多少岁 : 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丅幼童.垂髫(tiao):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豆蔻: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束发: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常指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惑 而立 花甲 古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