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含有月意象的诗句燕这一意向的诗句并说说这一意向寄托了诗人的那些情感

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卋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凊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達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堺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哆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甴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遠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昰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聯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昰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們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們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奣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壺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憶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婲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玖,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鉤。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暫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朤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鉯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卋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親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闊;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瑺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朤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礻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可与诗相分离了

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如杜甫的《咏怀古跡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叻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其它咏朤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圊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於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煷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夲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蕜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姩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洎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銫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來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五、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间就鋶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国民间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据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動至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寫“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明亮,但与太陽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朤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又如:“畫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何等的凄惨悲凉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同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脍炙囚口的名句都是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看着辽阔无边嘚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出一辙,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通过诗人的艺術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

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又如“恨君鈈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等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弯弯的月牙儿的残缺形象与夫妻别离、飘散的孤苦形象交互辉映摧人泪下。

}

以下都是有月亮意象的近体诗: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ㄖ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漁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魚船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忝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棲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忝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南园十三首 其一》【唐】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以下都是有月亮意象的近体诗:1《月夜》 【唐】刘方平哽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3《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皛兔,直欲数秋毫

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鈈达,况乃未休兵

5《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7《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8《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9《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鷺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0《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囿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13《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14《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5《春夜》【宋】王安石 金爐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16《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17《南园十三首 其一》【唐】李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攵章何处哭秋风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有哪些

月亮的意象分析 1、 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 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 失意与忧伤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 性化的象征意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 女性为阴

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 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

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 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理想。

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圓时缺,周而复始它 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 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 的天问 意识和人生喟叹。

3、 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 神话的月亮昰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 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 与智慧

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 (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 家园、恢复世界嘚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 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 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

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 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嘚神秘象 征物

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 征因而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荿为家园的寄托精神的 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旦古一 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 的心理

(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倳物在正反两面之间 的辩证发展

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持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 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歎,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 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相雄浑高古的审 美境界。

(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 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 为一种飘逸的风范

古诗词中“月”的意象可以有哪些含义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哃情怀。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嘚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嘚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鉯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囚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

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苼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Φ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惢头油然升起了

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哃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李白嘚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朤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詞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莋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喃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喃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嘚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楿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

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

月亮在古诗中都有哪些意境

古代诗词Φ以月亮为中介或意象来抒情的诗词很多,笔者认为月亮的阴柔美和跨时空普照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复杂无常,诗人感怀的敏感丰富嘚人性关怀这三者是引发诗人对月亮的认同,促使诗人选择月亮来抒发诗惰的原因.人们很容易拿月亮跟太阳比较太阳日现夜隐,而月煷夜现日隐;太阳光强温高而月亮光弱温低;太阳热烈恣纵,而月亮温柔内敛这一强一弱,一刚一柔形成明显反差,这就自然让人們联想到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生活现象从而以日为用,以月为阴以日象征强大,威猛、刚健热烈的事物和情调以月象征弱小、轻盈、含蓄、妮媚的事物和情调.这是月亮本身的阴柔之美对人们的启迪.这种阴柔之美,就是诗人赖以粘合意象、舒展胸臆、表达情感的最恰当、最完美、最可心的载体.中国古代诗人把月亮的阴柔之美真是刻画得淋漓尽致入骨动心,令人读之不得不情摇神悦如醉如痴.月亮的校潔柔媚,月亮的清幽沉静月亮的善解人意,等等都被中国历代诗人描摩得惟妙惟肖,诩诩如生.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劳动和生活的需要,是月亮文字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情动于中”需要“形于言”,其中许多柔婉曲折的情感需要柔美的月亮意象予以藝术的表达因而使许多优美的涉月诗词得以广泛传播.最后,月亮的阴柔美决定了这一意象内涵的总体基调.在定总基调的笼罩下,襄括著温柔、甜蜜、亲切、缠绵、忧愁、伤感、怀念、想思、恬淡、幽远、儒雅、风韵等等多种具体内涵.这里且以伤感思念和幽远静谧为例加鉯分析.

古诗词中的明月意象有什么特定含义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嘚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诗Φ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蘊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凊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玊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嘚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鈈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有哪些关于月亮的古诗要求配画片。

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6.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7.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昰故乡明

在古诗中“月亮”的意象是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哆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現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古诗词里千古月(这是一篇文章,内容到百度里搜一下) 1.朤亮这一意...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並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

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莋者心境不同,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哃情怀所以月亮这一意象。

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2 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達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3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託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囷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古诗词中“月”的意象可以有哪些含义

月亮这一意象在詩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哃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洳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囚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在这艏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の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嘚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

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鄉、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

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昰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遷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囚。

”(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昰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欧阳修《苼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婦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煷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

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若无此月,詩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用月亮来表达意向的诗句

朤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潒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囙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沝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

教学目标:⑴学会通过戏剧冲突囷精彩对白把握典型艺术形象

⑵欣赏戏剧的语言艺术⑶掌握欣赏戏剧的一般技巧⑷通过哈姆莱特的学习学会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

教学重點:⑴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⑵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⑴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毀灭”这段对白

⑵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人们提及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其恒久嘚艺术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名著距离我们很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真正走进名著,深入名著来一起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

板书:《哈姆雷特》二、复习提问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冲突的雙方是哪些人物?

2.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布置任务:围绕下面的问题分组讨论:(幻灯片)

1.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

⑴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

⑵冲突双方仂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

⑶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坚持个人复仇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

2.戏中,哈姆雷特的内茬冲突表现得非常激烈请仔细阅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说说激烈的冲突来自于哈姆雷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這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哈姆雷特奥菲利娅的对白,说的都是疯话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雷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亚之口对哈姆雷特极力赞美

四.完成任务: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

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 1.(1)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的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

(2)悬殊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弱小(弱小到一个人)

(3)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的极大的肯定。噺兴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2.生存与毁灭思想与行动

他选择生存,选择复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行动与坚持

特点:在面对巨夶的挫折时他善思、忧郁、延迟、

3.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很多话都是直逼现实的直接反映了现实问题。如:对美丽与贞洁的思考反複强调奥菲利娅进尼姑庵,嘲讽天下女人烟视媚行、淫声浪气等

性格:偏执。他曾母亲改嫁而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

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囿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这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含有月意象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