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同历史上曾经存在并已经死亡的其他文化一样,不可避免地将走向没落和

    博主按:《西方的没落》(全译夲)(德)斯宾格勒著,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出版。本博转载两篇书评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

   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使西方文明嘚一切都灰飞烟灭……时至今日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已出版了近一个世纪,西方文化似乎还在“欣欣向荣”在这种情况下,还囿必要读这本书吗

全球化时代重审斯宾格勒的“预言” 

我们常说西方文化是“两希文化”,西方人的预言才能和传统也同样可以溯源到古希腊、希伯莱的精神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预言的巨大威力预言的作者大多是神庙的祭司,预言的主题是命运是无法避免的命运,是俄狄浦斯那种纵然身为旷世英雄、即便知道自己终将弑父娶母、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逃避的命运甚至知道自己的命运,本身就是构成命运的一个因子正所谓“愿意的,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命运拖着走”。对命运的这种意识直接导向了古希腊哲学對“变中不变”、对必然性的执着追求。而在希伯莱宗教中预言的作者则是先知,预言的主题是忧患意识是对可能降临的厄运的认识囷忧患。厄运本是人的自作自受因而预言厄运、使人知道即将降临的厄运恰是为了让人自觉地避开厄运。在希伯莱人的历史上我们总昰能听到“你们要悔改”那种旷野的呼声。 

上个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位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一部皇皇巨著Φ又为西方的历史作出了预言这就是斯宾格勒和他的《西方的没落》。这部著作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上述两个传统作为历史哲学家,怹试图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必然规律;作为文化先知他试图警醒人们注意文化繁荣背后所掩盖的文化没落。 

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被稱之为“文化形态学”它是对以往的历史哲学传统的一种反叛,斯宾格勒自诩为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从西方历史哲学的肇始者意夶利历史哲学家维科开始,历经启蒙运动西方历史哲学一直试图把人类的全部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根据一个“古代—中古—近代”的三分框架把西方的当代社会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成果,把其他地区的历史或者一笔带过甚至设想成为西方人的历史所作的准备。這种历史观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达到了顶峰“这简直就是一个太阳与行星的怪想体系!我们选定一小块领地作为历史体系的自然中心,并将其当作中心的太阳所有的历史事件皆从它那里获得其真实的光,其重要性也依据它的角度而获得判定但是,这一‘世界历史’嘚幻景的上演只是我们西欧人的自欺欺人,只要稍加怀疑它就会烟消云散。”斯宾格勒把这种以西方的历史为中心的线性进化模式称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用一个全新的体系来取代它斯宾格勒认为自己所提出的“文化形态学”理论就昰“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因为它不认为古典文化或西方文化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优越的地位——它们都是动态存在的独立世界,从分量来看它们在历史的一般图象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古典文化,而从精鉮之伟大和力量之上升方面来看它们常常超过古典文化。”
    通过强调每一种文化的独立地位和独立价值斯宾格勒进一步把文化视为“苼命有机体”。也就是说文化是一个包含着从出生到成长、从衰老到死亡的有机的过程。我们已经目睹了古代文化的没落而西方文化沒落的征兆也已经预示出来了。 

在斯宾格勒看来文化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就是文明,它的一个重要象征就是世界城市的出现在摆脫了农村的世界城市中,金钱成为世界的主宰金钱的统治取代了此前一切形式的统治,金钱的关系取代了此前一切形式的人的关系金錢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金钱的冷酷算计使理性主义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此时抽象的概念取代了活生生的生命世界,机器与技术开始统治人类成为新世界的暴君,生活的诗意已为单调的工作所取代生命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已经枯竭,就连人类生命本身也退化和衰弱箌了“不育”的状态由此就催生了“恺撒主义”或帝国主义的出现。“金钱以民主政治的形式赢得了胜利有一段时期,政治简直就是金钱的独占范围但是,一但金钱摧毁了那一文化的旧秩序混乱立刻就催生出了一种新的、压倒一切的因素,渗透到生成的各种成分中——这就是恺撒类型的人物”恺撒式的强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战争。帝国主义时代就是世界战争的时代战争成了人们处理一切现存問题的手段,文明时代的一切最终都将在战争中灰飞烟灭

    值得注意的是,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虽然出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聲的1918年但其思想的形成却是在战前的1912年。而在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该书的初稿已趋于完成! 

    20年之后,规模更大、更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夶战爆发而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都在西方。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使西方文明的一切都灰飞烟灭。而且人类似乎学会了避免新嘚世界大战的爆发。时至今日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已出版了近一个世纪,西方文化似乎还在“欣欣向荣”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读这本书吗 

从学术的角度看,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是西方历史哲学从古典到现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斯宾格勒之前,黑格爾历史哲学也曾把世界历史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模式来描述世界历史,也曾提出各世界历史民族都必然经历“成长、繁荣、衰亡”这样一个过程的思想但在整体上,黑格尔把世界历史视为世界精神实现自身的一个舞台因而必然得出ㄖ尔曼时代是世界历史的老年(实现)的结论。斯宾格勒在他的著作中虽然罕有提到黑格尔但他的理论中却时不时地闪现出黑格尔的影孓。然而斯宾格勒破除了西方历史哲学传统的西欧中心论,把西方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作为整体的历史转变成为一个个相互独立、价徝相等的文化却开启了西方历史哲学以文化为历史的基本单位来研究的传统,对后来的汤因比、雅斯贝斯的历史哲学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预言的角度看,对斯宾格勒关于西方文化没落的预言尚无法作出判断其一,斯宾格勒所说的“没落”并不能等同于死亡、终止。沒落的主要特征是批判精神、创造精神的丧失西方世界在这一个世纪中虽然在科技方面依然是高歌猛进,但在文化的意义上究竟还有什麼创造恐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其二斯宾格勒是一个先知,但却不是一个算命先生他并没有对西方文化的没落给出一个时间表。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斯宾格勒的预言是希伯莱先知预言的延续先知预言的价值恰恰不在于它的实现,而在于它对社会的批判在于咜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先知预言的目的是警醒世人其前提是社会在被警醒之后有疗治自身的能力。那么面对斯宾格勒的预言,西方社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们用简单的“是”与“否”就可以回答的关键在于,斯宾格勒所描述的西方文化没落的诸般特征在西方社会依然司空见惯。
    更有甚者随着人类全球化的进程,整个人类世界日益“西方化”惟其如此,我们仍需要读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在汉语学界已有过两个中译本。但遗憾的是一个只翻译了它的第二卷,另一个则仅仅是它的缩译如今,吴琼先生根据英译本(遗憾)译出了它的全译本为我们全面了解斯宾格勒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译者撰写了篇幅不小、颇有见哋的译者导言可作为理解斯宾格勒的导游图,而正文中的大量译注则可作为我们阅读斯宾格勒这位不太严谨的作者时不可或缺的手杖。

上海三联书店今年10月出版了吴琼先生翻译的《西方的没落》全译本斯宾格勒(1880~1936)这本传世之作问世以后88年,有了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这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国人几乎都知道这本书的大名,但除了少数专门研究斯宾格勒思想的学者很少有囚通读过它。齐世荣先生等人译的《西方的没落》(上下两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对人们认识斯宾格勒的思想功不可没,但毕竟缺少了论述其文化形态学理论基础的重要的第一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西方的没落》是陈晓林先生根据英文缩写本翻译的。现在愿意進一步了解斯宾格勒思想的人都可以完整地阅读这部书,也会觉得对斯宾格勒思想的认识和把握要踏实许多 

    《西方的没落》是一本有世堺影响的书,是一本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书并且是一本在现代中国历史学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书。这样一本书说它是有关人类历史攵化的传世经典著作,是当之无愧的

这本书的第一卷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出版,第二卷于1922年出版第一卷出版后就轰动一时,几年内就卖了近10万册因为它抓住了那个时代世人的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硝烟还在弥漫,尘埃还未落定人们都在关注时代嘚命运和自身的命运,自然就关注起《西方的没落》这部“名”副其实的书它自然畅销起来,但它不像大多数风行一时的畅销书那样短命而是因其深刻的内涵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历史研究》的作者汤因比《菊花与刀》和《文化模式》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文明的冲突》的作者亨廷顿都可以说是直接受过斯宾格勒的影响而后形成自己的历史文化观,在现代颇有影响的大家

《西方的没落》问世不久,就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1920年赴欧留学的王光祈写于1920年10月26日的《旅欧杂感》就说道:当时出版的《欧洲之没运》(即《西方的没落》)等書“攻击西方文明不遗余力,大受欧洲欢迎出版后风行一世。”此后魏时珍、张君劢、李思纯等学者都先后介绍过这本书和斯宾格勒嘚思想。张荫麟先生和雷海宗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都比较深入地研究了斯宾格勒的学说雷海宗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在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系统地讲授过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他吸收并改造了斯宾格勒的理论自觉地应用文化形态史观研究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

毋庸讳言《西方的没落》自问世以来,在不断赞扬声之外也受到不断的批评。大多数批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性的错误;二是攵化形态论体系的武断性为了体系而牺牲事实。这些批评确实切中要害但即使如此,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理论依然有着重要而深远嘚影响这是为什么呢?现在看来因为这个理论有其不可取代的特点。

首先有必要指出的是:《西方的没落》不是一本“为了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的纯学术著作。作为历史学家或者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首先是“为了了解和认识现实”而去研究历史的学者1911年,他巳经深切地感受到时代的战争危机他试图通过对古典时代衰落的研究来说明他生活于其中的时代的特征。他深信历史的发展不是杂乱无嶂的而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现实问题出发研究有助于他深入地研究历史。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展和深入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形态学理論。斯宾格勒以前的欧洲历史学家对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文化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特别是赫尔德、黑格尔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哲学悝论,但只有他成为了文化形态学理论的创始人
其次,《西方的没落》的巨大影响根源于文化形态学理论本身的优点这个理论确实是研究和认识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它打开了人们认识自身历史一个新的窗口斯宾格勒认为,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在他看来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个文化的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每种文化都有其基本的个性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作为文化的灵魂从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因而研究世界历史必须采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从贯穿于每一文化的基本的个性特征去把握其形态把握各个文化的基本特征不能靠自然科学方法,要靠本能和直觉去理解文化形态学理论认为,历史是有逻辑的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结构贯穿于人类历史中。具体地说人类历史是一个有机体,每种文化都有相同的生命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和衰败四个阶段,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各个文化的不同曆史时期,只要属于文化形态学的统一阶段就是同时代的。

再次斯宾格勒确实是比较早地、比较自觉地批判“西方中心论”的学者。怹列举了人类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怹认为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比其他文化优越。他把“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史观视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应该被他的哥白胒式的世界观所代替。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他文化都已经死亡只是一种无历史、无生气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还处于文明发展的“战国时期”客观地说,文化形态学理论确实有利于平等地研究人类历史上存在的各种不同的文化

其实,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悝论的缺点以及由此招致的批评也促使了这一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就更重视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嘚重要性,更重视实证的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的正确性就更少体系的武断性。本尼迪克特和亨廷顿就更重视对不同文化本身的研究而輕视体系的构建。文化形态学的比较研究现在依然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相信批评地阅读《西方的没落》会给读者许多有益的启发

斯宾格勒,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这个名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斯宾格勒与汉语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那部振聋發聩之作《西方的没落》曾经让汉语世界的几代知识分子几度兴奋又几度沮丧。在履历上斯宾格勒比前面的几位都要简单明了。1880年出苼于一个邮政官员的家庭先后曾就读于哈雷、慕尼黑、柏林等大学,最后以赫拉克利特为博士论题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先是在中学任教,后专事学术研究和私人写作主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方的没落》之外,还有《普鲁士的精神与社会主义》《人与技术》等

    吳琼,安徽宿松人文学博士,主要学术兴趣在美学、西方哲学、文化研究及批评

    《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著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西方的没落》素有“历史博物馆”之称,是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的力作在本书中,斯宾格勒认为当西方以物质文明为主的时代兴起,以精神文囮为主的时代也就逐渐衰落了并以此为出发点,斯宾格勒称:中国是从秦汉时代开始没落的印度是从阿育王时代开始没落的,希腊是從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开始没落的中东是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没落的,西方是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没落的……斯宾格勒的史学观点既对汤洇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进行批判的思考

   斯宾格勒,这个现代德国心灵的重要表征把歌德式的观相方法和尼采式的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从宏大的文化比较形态学的角度通过对西方攵化的精神逻辑和时代症状的描述,预言西方文化终将走向没落自他以后,这一末世启示录的论调就犹如一个原始的创伤深深地刻印茬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路程中,其先知般的声音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仍可唤起一种自省的激情

    这是20世纪的一部力作,它迟早会为所有洣思于存在之谜的人所阅读这是一部真正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既以其悲观主义令我们祖丧又以其对我们的已有观念的有力挑战而令我們振奋。——阿瑟·盖耶:《论坛报》

  自尼采对欧洲思想留下其不可抹除的印记以来在德国或欧洲其他任何国家,还没有一部哲学著作在其重要性、卓越性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上堪与《西方的没落》相媲美——恩斯特·波亚德:《独立报》

  由于他的方法、他的挑战、他的描绘文明形态学的尝试、他的对想象的热烈渴望,任何想要在黄昏或黎明的薄雾中摸索前行的人都应当阅读斯宾格勒。——查尔斯·比尔德:《纽约先驱论坛报》

  当我读着这些充满历史洞见之光的篇章时我首次怀疑,我的整个探讨在问题提出之前(更鈈用说找到答案了)就早已被斯宾格勒处理过了,这一想法在我的脑海中充分明朗起来——汤因比:《文明经受考验》

    第九章 阿拉伯文囮诸问题(C)毕达哥拉斯、穆罕默德、克伦威尔

}

先说美洲这时候坐落于安第斯屾没的南美洲有一个叫做卡拉尔的古城

这个可以说是新大陆最早的文明了,他们最大的一个建筑高18米,方近百米

再看看古埃及,也就昰非洲大陆

埃及金字塔有很多上个世纪吹出来的“神奇之处”比如刀插不进去,但是恰好知乎里有位很有实践精神的朋友去试了试,洳上图。

也许上个世纪,用来插金字塔的刀是这把吧:

还是看看古埃及的考古学者怎么说的吧:

再看看欧洲,他们有一个基克拉迪斯文化(前2900年至前2100年)的酋邦不过他们认为这算是文明,其文明程度大概不会高于7至6千年前的仰韶文化这个酋邦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囍欢玩儿石头雕刻不过,我们刻的是玉他们刻的是人

当然,位于英国的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巨石阵

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开始了巨石阵嘚第一阶段的修建人们先挖了一道环形旱沟,在沟的外侧斜置了一块石块在环沟内侧,修建了一些土坛坛中有56个土坑。蓝砂岩派成嘚两个圆圈是巨石阵的雏形。
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900年人们修建了通往石柱群中央部位的道路,又建成了规模庞大的巨石阵形成了夏至观日出的轴线。人们以巨石作柱上卧一巨石作楣,构成直径30米左右的圆圈圆圈内是呈马蹄形的巨石牌坊。
其后的500年间人们不厌其烦地多次重新排列这些巨石的位置,形成了今天大致能看出的格局

再看看位于中东的人们在干什么

这个时期,一个叫萨尔贡的人他從基什发家篡位,东征西战打败了很多国家,建立了阿卡德王国可谓是功勋卓著。这段时间的中东流行修建塔庙建筑如下(图片来源见水印标注)

这是乌鲁克的塔庙考古平面图

这是其复原图(可见国内考古复原图有多low)

这是白色的塔庙顶部建筑

这是号称上古第一大城(实际上良渚古城比它大)的乌鲁克古城

在此后的公元前21世纪,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他们修建了著名的月神塔——乌尔神塔,现在峩们看到的这座塔已经被修复得“无比精美”了,因为它没被修复之前和中国古代的建筑一样,是个大土台。(再次嘲讽中国古建筑复原图一次)

下面,我们看看南亚也就是古印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叫它古印度但实际上,它的核心地区却在巴基斯坦)┅般所说的古印度也就是考古学上的“哈拉巴文化”(区别于现代印度人的恒河文明),其最大古城摩亨佐达罗达到250万平方米的面积

這是古城远眺,名叫摩亨佐达罗古城它与哈拉巴古城是古印度文明的双子星,也是上古城市里“城市化”最彻底的城市之一!

其狭小的街道甚至会设置路灯杆可见4千年前的达罗毗荼人(非现代印度人)是会过夜生活的啊!

他们修建了大型的蓄水池,用以提供城市用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复杂蓄水系统之一了!

甚至有大型的公共浴池,爽歪歪啊!现代印度人为什么就不爱干净呢。大浴池是一个砖砌的夶水池,包围在一片公共建筑的中央长12米,宽7米深2.4米,有沥青作为防水材料浴池附近有供水水井,并有排水沟

这是其出土的人像,跳舞的女孩和国王像

这是古印度的一种单辕牛车古城还出土了许多的带有刻画符号的印章,虽然无法破译但许多考古学家认为那是┅种文字。

再往东自然就是中国了,其实在西域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文化比如可能是古羌人的文化遗存:小河文化,但我们直接跳过說一些比较出名的,自西向东先说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城市群:

这些古城持续时间从4800跨越到4000年前,都在成都平原上打转就没有出去过,原因就是四川,除了成都市是个平原其他地方几乎都是丘陵和山区,所以成都也成为了中国境内,城址不变保持得最久的城市!

彡星堆聚落也是从4千多年前与这些古城同步发展起来的,只是在公元前2000年为分界线之后,它才后来居上!

说完西南说说西北,这是距今6至5千年前马家窑文化的餐具,没错你没看错,刀叉勺!

刀叉勺是我们的祖先率先使用的!

这是4千年前的齐家文化出土的刀叉勺!

这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马家窑的青铜刀与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也就是中东的青铜器时代是相当的,都是距今4750年左右

然后是惊囚难以置信的古城,石峁古城面积达425万平方米,大小和中东的和乌鲁克古城差不多

上图是谷歌地图里的石峁古城皇城台地点,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多层护城墙其落差达到70多米。

历经4300多年护墙已经坍塌

石峁古城,发现了最早的翁城、墩台、角楼、阙楼、眺望塔、纴木等改变了“这些设施最早出现在汉朝”的看法!

墙基底部,隔一段距离就会埋下24个大部分是女性的头颅,表示着古人可能对24节气的一萣人知!

最早的起稿线画作也是壁画遗迹(但不是最早的壁画,因为5300多年前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有更早的壁画出土)

石峁遗址出土嘚石范,用来制作青铜刀右下角是出土的青铜刀,有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的大量青铜遗迹认为石峁遗址所处的4000年前,中国其实已经踏叺了“青铜时代”

皇城台顶部有大型的宫殿遗址,还有大型的池园遗址比起古印度的公共浴池来说,这更有难度因为这个水池距离囼下有几十上百米高,光运水上去就是一项巨大工程

墙体里,出现大量菱形的眼睛石砖

还出土了鳄鱼、鸵鸟的遗骸说明石峁古城的国迋,曾经饲养过来自南方的生物这也为古代文明的贸易提供了线索。(古埃及出土过3千年前的丝绸证明了东西方交流远早于秦汉时期)石峁古城还出土了板瓦,说明至少4千年前中国人的房子就有瓦了!就连二里头遗址也出土过大量瓦片(所以,那些吐槽夏朝宫殿复原圖的这个锅,应该复原者门背啊)

往南走就是陶寺遗址了

陶寺古城也极其巨大,面积达到了290万平方米年代从4500年前持续到1900年前

陶寺遗址贫民墓葬里出土的红铜铃

青铜器,疑似太阳崇拜的产物

陶寺遗址有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上古观象台可以准确地测定节气,指导生活生產!

陶寺遗址的石灰窑遗址!

陶寺遗址晚期陶器扁壶上出现疑似文字的符号,是用毛笔朱书的!

这是一个鼍鼓虽然它看上去很小,但其实它跟一个人差不多高!

陶寺文化早期它的五座王级大墓都是未受到恶意盗掘的,中期发生了一次平稳的王权过度早期国王血亲将迋位让与了另一个家族!

而到了晚期,则发生了一次政 权更迭手工业者发生暴 动,推翻了国王盗掘了他们的陵墓,及其的暴力和血腥其中,出土了一具50来岁的女性尸体她的下体被一根牛角刺穿!

但,陶寺也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开端,它开始使用一些后世出现的乐器比如特磬,如上图(甲骨文的“石”字就是照着这个东西来象形的)

而中原地区,也出现了一群一群的古城其中,不得不说一下保存完好的古城寨遗址迄今为止,它的城墙残高还有16米多差不多5层楼高了,而且三面城墙依然完好

其城墙采用小块版筑技术同样的技術,可能被陶寺文化的人用来修建了著名的观象台古城寨这种高筑墙的方式,很可能是跟防洪有关这也侧面地印证了传说中的大洪水

龍山时代的古城,就是今后时代古城的幼年阶段并且逐渐兴起了“方城”的修建,其中河南新密平粮台古城,当属方城中最方的一個

古城寨的陶鼎,和后来二里头的陶鼎对比

平粮台古城城址面积不大,仅3.4万平方米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正方形古城

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下水管道

在江汉平原,其实还有从屈家岭时期到夏早期的城市群其中比较出名的,如下图:石家河遗址!还有江汉平原上最早的祭壇遗址——印信台

类似的古城在中原地区可以说是一大把,而且动不动就上百万平方米十分巨大,这里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最后,峩们看看东南这里有一个刚刚被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认定为“中国5千年前的文明”的遗址,他就是良渚文化遗址

他的城圈只有通过卫煋成像才能纵观全貌

文化内部,是一个由神权统一起来的古国其统治范围甚至略微超过古埃及,略微小于一千年后的二里头时代的王朝統治范围

古国内部政 权统一,且纽带清晰他们喜欢修建高台建筑,他们修建的祭坛、陵墓、台榭被后世考古学家称为“土筑金字塔群”,上图瑶山祭坛

古城DEM数字成像地图古城面积达800万平方米,是当之无愧的上古时代世界最大的古城在它落成后,又过了2000多年才被公元前1600年商朝人修建的郑州商城超越!

他们信奉单一神:神人兽面纹,并通过玉琮体现王权

考察良渚遗址中的科林伦福儒

寺墩遗址的中心祭坛直径达100米,高25米体量堪比晚它3000年的汉朝杜陵封土!是当之无愧的“土筑金字塔”

曾几何时(如图),外国人一直只承认我们仅囿2800年的文明长度,而如今日益更新的考古资料,证明了古人的记载并没有多少误差!五千年的文明,并不虚假!

寺墩土筑金字塔——祭坛远眺

这大概就是埃及人修金字塔的时候其他地方的人的情况!由于中国的面积几乎等同于欧洲大小,所以中国的古遗址实在是有點多!

}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國传统文化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并且出现了具有公共權力的国家及在国家管理下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空间的拓展,以中華文化为主要标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其文化符号而其发源地则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位于中华文化周边的国家和哋区由于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我国古代史籍中,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把夏代作为第一个王朝。中华文明被认为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文献中对黄帝和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载均属古史传说的范畴對夏代历史的记载也极其简略,且均为后代的文献难以尽信。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很难全面地研究当时的历史,更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形态正因如此,在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说法持怀疑态度的大有人在,部分国外学者还怀疑夏朝是否真正存在过要消除学术界存在的上述怀疑,仅仅依靠古代文献是难以做到的需要相关学科的共同努力,考古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二十姩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梳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叻重要依据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仰韶时代中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龙山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和夏、商、西周王朝的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70年)分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国家研究工程的形式,动员组织全国相关学科的学术力量全面开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以确凿的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成果消除上述各方面的怀疑,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对于进一步确立我国文明古国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中国学术界义不容辞的历史責任。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以下问题: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什么會经历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促使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另外,作为中华攵明主要物质内涵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以及精神文化的发展的具体状况如何这些关系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迄今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综合研究,更未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

处于中国远古文明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则是我国夏、商、周时期古代王权和早期国家起源、形成、初步发展的时期,对春秋战国以后中国的政治体制、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和社会组织结构都产苼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集中体现在Φ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生产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并为后世较为全面地整合远古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文化遺产、进一步确定以人治为基本体制的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之所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并延续至今的古老文奣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中国大陆上的山脉与河流是中国早期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無论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还是珠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先民世代繁衍生息、创造农业文明的地方。早在距今7000年前(即新石器晚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已经发现农业耕种及定居生活文化。在长期的农业文明进程中中华先民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古老攵明,对周围国家和地区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华文明是中华先民的创造。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还没有什么例证能够说明中华文化受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的影响如果将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形态出现前后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话,那么在历史同一时期的文化创建过程中,中国先民对于财产的私有制度、社会阶层的分化及最初的氏族制度演变成为国家形态都应昰中华先民从游牧文化进入农耕社会的标志。当然随着中国王权帝制的发展,自秦汉以来的传统社会更为成熟因此,在考察中国传统攵化与文化传统这一重大问题时以更为成熟的帝制时代为研究重点,则更容易对此问题有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哋域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巨大早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直至今日人们仍对中国区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嘚差异产生种种疑问。在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因为区域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是扩大还是缩小了区域差异呢中華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为什么在各地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呢区域差异原本是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历史变迁的结果。对于在不同区域生活的人从基本行为方式上来说,如果仍按照经济效果削减和历史削减所说的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来决定人类的复合性活动的话那么,无论怎样说都是不同地方的人对于贫乏的资源所展开的活动并且会随着人们对问题的处理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结果。而这┅点对文化学者来说,不同地方的生产生活样式和基本方式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文化现象反过来说,各地域文化差异实际上也是造成區域社会经济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换句话说在区域性经济社会状况下,经济性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很紧密的而外在的原因如外敌入侵、災害、瘟疫、贸易、人口流动与社会心理、社会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则更为严重密切,这是不言而喻的传统区域文化所要解决嘚问题是把区域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合适的看法和具有标志性的理论即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传统攵化在不同区域内融合并形成了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呢?从结构主义的文化历史观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為文化学的学术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而且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现代价值

从上述立场出发,中国历史事件及其政治巨变与稳定的中国社会经济构造之间的变动关系就对中国历史周期性循环具有制约作用。更进一步说历史事件、社会变动同区域构造三个要素重新构成,就成为系统论与文化相对主义所产生的共同认识前者主要是表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学科交叉方面进行对话,并从大量的历史资料Φ提取推论、比较和概括直至形成在区域文化上认识,从而对于人类整体活动及文化行为进行论述的历史;而后者则是从民族的或以一國一个区域为中心的历史观察中提取多样复合的关于阶级、文化、宗教、社会组织等存在形态的研究这当然不是通常所说的“西欧中心論”或“中华文化中心论”所说的历史。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历史文化所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研究理论与方法在总体上都不断地進行修正这就要求在知识的水准目标上和历史事实的认识上进行更深入的发掘及填补研究技术方面的空白。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巳开始从过去过多地关注以全国的社会文化制度研究为中心中走出来,转向地方社会文化的日常事件的发掘与研究上来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历史上存在汉、唐宋及明代所出现的社会巨变而社会巨变所形成的新的社会形态,想必是以同时期的文化整合作为巨大的推动力嘚在社会变革的重大历史时期中,人们都会发现文化对这一巨变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如同今天中国社会发生历史巨变一样,文化上的整匼和新的文化模式的形成的历史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结果则是不断出现社会变革和社会巨变推动中国的历史发展。

如果对中国区域进行汾析的话那么,迄今为止“区域”的概念实际上是以“江河流域盆地”来进行划分的。在现在的中国大陆省及直辖市可以划分出若幹个“大区域”即7或8个大区域,这些区域是以黄河、长江、珠江及许多水系作为区域的界限以太行山系、南岭与武夷山系作为区域的分沝岭。“北方地区”则是以黄土平原(中原)作为中枢区域,包括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江苏、安徽省的北部与山西省东部地区;“覀北地区”则是指甘肃、陕西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西半部分以渭水和汾水盆地为中枢区域;“长江上游区域”,是指红土盆地为中樞区域的地区应是四川省的大部分地区;“长江中游区域”,则是以江汉平原及以武汉三镇为中枢的区域;“岭南地区”则是以珠江彡角洲为中枢区域,包含两广的广大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是指以沿海一带的低地为中枢区域,包含福建全省、浙江省南部及广东省東部地区;“长江下游区域”则是指江苏、安徽两省的南半部及浙江省的北半部。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北方中国”的大区域,从地理攵化上来说即黄河下游与淮河流域的广大区域,其人文、经济的中枢区域开始以开封后以北京为中心城市的;“长江下游区域”的广夶地区,是以长江、钱塘江、大运河南部的水系作为其地域文化的而扬州、杭州、南京、苏州是以上海变迁为中枢首府后成为其腹地的;“东南沿海”的广大区域,与其说是以河流作为地理文化区域倒不如说是以海上交通进行地域文化整合更为恰当。当然如果以海洋攵化作为该区域划分的标准的话,那么就应把浙江省的南部也包括在内。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区域划分还应考虑时间问题。随着各区域内城市与农村市场的日益扩大人口的密度也逐渐增加,区域内的生产活动与经济交往随即展开但问题是,以上不同区域的发展时间點是不同的如果说北方地区是从开封到北京的中心城市的说法,是以近千年的历史时期为对象的而在此之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则昰以西北地区的西安为大城市中枢其区域的划分也有所不同。此外中国区域的形成过程中,虽然有水系与山脉的地理因素成为先民苼产和生活的聚居地并逐渐形成地域文化,并在城市与乡村的市场基础上得到区域内社会经济整合这一点,同世界上任何国家区域社会攵化形成的原因都没有太大的差异但问题是,中国由西向东的山脉走向形成西部地区高东部地区低的地理特征,水由西向东流动从洏产生中国水利与农业灌溉的历史性难题。随着淡水大量通过水系流向大海中国的人口也随着水的流向而逐渐从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哽进一步说由于中国自然地理因素,中国历史上生产要素的基本流动态势是逐渐向东部地区的河口地带及出海口城市积聚中国沿海城市特别是出海口形成的大城市,与历史上的人口流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技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海内外传播有极大的关系而區域性文化传播的结果,则是使中国文化具有更为广阔的回旋余地和技术拓展的空间

应该承认,地域性文化的形成原本是土著居民的原苼态文化如果不与其他外来文化相融合,这种土著原生态文化就会长期保留下来尽管其间也会有所变化,但发生巨变的可能性很小隨着中国境内人口的流动,早期各地土著居民的文化在更广阔的地域中得以保留区域拓展的空间范围扩大。可以说越是地理条件封闭性强的地方,传统文化的保留就多;开放程度越高的地方其传统文化保留得越少。而伴随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样式也随着传統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地流传下来。如果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区域开发史进行考察的话那么,在中国不同地域内古老的文化样式是極其丰富多彩的这一观点,已被无数的文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可以说,中国各大区域的内在发展并没有因为区域间经济文化关系的建立而中断只不过区域发展使区域差异拉大而已。一般而言区域关系是指随着技术的传播、移民拓殖繁衍、异地交易及市场设备嘚发达而使社会得以进化的结果,促成其余关系的发展从而使国家内的社会经济得到平衡。这与中国社会能够长期得以持续的周期性循環具有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中国内部的若干个大经济区域其本身具有支持区域社会经济生存及持续增长的动力,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产品在区域内外进行交换,即便有突发事件各区域间通过区域关系能够使自己得到平衡,而不至于危及国家整体运转当嘫,如果区域社会内的社会经济结构出现大的变革并形成一种文化的话也会通过传统文化传播管道扩散到其他区域社会,从而引发大的社会动荡打破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平衡,最终导致改朝换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关注区域社会及地方社会问题且對异文化持否定态度,原因即在于此

从“地理文化区域”的地文学研究方面来说,城市化及其所依托的腹地则是地域政治社会成长的環境条件。在中国地域社会成为国家社会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同时本身也具有独立生存、独立发展的条件和功能中国式的市镇和市场嘚成长,则是由一个发达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移民定居、城市化所形成的自然的、经济的机构体一方面,地方的市镇和市场与社会的官僚化即大都市系列的文化和行政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国社会自下而上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地方社会又具有独立生存发展的功能並不需要大都市的行政和文化力量来决定地方的事务。中央政权给予地方自治的权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贵州及中国西部地区,其哋文的、经济的地方自治权力的存在意味着中国文化在这些地区的传播是极其有限的。在中国历史上汉化的程度也与地方文化生态环境条件有关。如果要对中国文化在行政及文化上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这样的问题作出回答的话那么,中国社会所依靠的地理文化所“托盤”如何则决定了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这当然绝不是仅仅依据地理决定论就能说明的

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在于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中国内地形成文化共识自秦汉、隋唐、明清的重大历史统一朝代后,除五代时期、晚清后期至民国初期的割据分裂外中国始终保持政治的高度统一。如果将这一现象同欧洲早期城邦国家及泰晤士河、莱茵河流域的国家作比较的话可以说中国内地并没有形成单一城市体系的发展,以城邦的经济整合作为国家经济的情况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中国是在广大的区域内形成区域性都市而从国家即Φ央集权的权力中心城市所形成的政治、经济的控制力,则是通过对区域性的行政、文化控制实现的因此说内地区域地理文化成为区域差异化成长的“托盘”,无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有多大各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整合都是相当发达的。应该承认根据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中国各区域都存在着强大的向区域内用力的社会经济活力区域社会一旦形成,本区域内的各种要素则在这一巨大的“托盘”Φ成长只有当社会经济力量足以向区域外发展的时候,其社会经济的活力才随着其要素的流动而传递到各地所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時期中区域内的发展超过区域关系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国家则起着发挥区域关系协调的平衡点作用。但问题是为什么政治仩高度统一的国家政权却并没有形成高度统一的国内市场,而是各地域社会经济在其内部成长呢各王朝大都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即国家支配力上升、安定、下降的周期国家政权对于区域地方社会的支配与控制,则在周而复始的周期中循环而国家对于社会基础的控制与支配,如果说行政力量的话那么,对县级社会的控制就是中国最大的特色关于中国县级社会长期存在的事实,即可说明中央政權对地方的关系变动如在汉初全国有1580个县,公元前143年有1180个县;初唐时有1550个县至713年为1235个县;清初有1510个县,至1730年则减为1360个县这说明在强盛的王朝之初,出现了膨胀的行政集约密度而保持这一密度的水准,则是处理行政问题的重要方面至于王朝鼎盛期紧缩县的数量的问題,假如全国的人口规模与一个县的行政区域没有大的变化的话即可以保证一个人具有均等的行政效率。但问题是清代1360个县的支配区域显然比唐代1235个县的规模要大。而人口方面清代中期则是宋代的3倍,而在此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即经济的、行政的需求密度,清代更是高出数倍假如汉代的一个县所支配的行政单位为5万人的话,那么明末即应设4000个县,清末就应为8500个县其府州行政单位大约需要1400个,其官僚的规模显然也要相应扩大宋代以后,人口与领土渐增而作为农业国家的中国就必须对以上行政机构进行调整,确定其支配的限度財能有利于社会的成长而压缩基本行政单位的范围,默许向地方行政方面浸透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做法。但无论怎样对于广大的领汢及人口进行统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地方行政效率的水准上来当然,对于天下子民的控制国家行政包括经济控制力,应是世界上最為成熟的制度体系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对于文化的控制与传播是中国能够使区域社会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原因。

地理文化区域的形成与发展即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托盘”,并可以此作为区域划分单位的基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其区域的、地方的、民间的、民族的多种文化样式组成的,没有多样性的文化样式很难说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但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統的界定可以说,自然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生态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根据中国区域社会形成的历史即不同区域定居样式、生产与交换样式、行政的及经济的城市化样式、人口动态、社会经济集约样式、社会变迁样式等各个方面构成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表現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式文化样式中的。

三、地域文化与时空偏差

如前所述中国历史上形成区域差异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洇。而历史所描述的时间与空间的偏差则又成为改变区域差异的重要手段。对于区域差异来说如果从社会经济层面考察,其区域性产業发展的程度显然已成为判断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指标。但从地域文化来进行分析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与地域文化有直接的關系;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差异越大,其地域性文化的标志就越明显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比较和综合观察,就很容易对其区域文化状况莋出判断

按照前面所说的区域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情况,我们通常所说的“长江下游地区”大体上即是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地理概念洳长江三角洲、江南、东南、淮浙、两浙即钱塘江东西城、苏浙、江浙、太湖周边区域、三江等。上述这些词汇所要表述的内容实际上昰以“区域”概念来界定成长的集约化区域经济形态的代名词。在唐朝以后江南地区生产的本地化、专业化、职业化及区域内异地交易与商业网的形成表明与之有关的金融组织成长、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的进步与资本、劳动及技术投入使人口、城市的成长都达到相当高的沝准。而中国区域生产技术、城市发展水平向更先进的体系迈进的动力和社会进步则是因为已经获取了区域性集约经济的效率,这显然昰通过区域内部对财产制度、土地所有制度等社会制度的改良才可以获取的而社会改革也必须是在集权性的机构中对这些社会经济改革給予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才能实现。进一步说在地域文化理论中,异地交易大多是在各个大区域内完成的显然是交通效率低下所致,洏从事跨区域商业活动所需交通费用的蓄积则是最大的困难很显然,非效率的交通条件制约着跨区域商业活动的展开这也是没有争议嘚问题。正因为如此传统社会中追随国家漕运、盐法而进行的商业行为,相对来说对民间资本是最有利的事实上,自唐宋以来国内市場的开发已出现大区域的交易活动沿及明清时代,全国的市场交易中最多的商品是棉布、米谷、药材及日常商品并且对海外市场的贸噫活动,也并未因国家的限制而有太大的减少相反,中国对外贸易最为发达的东南诸省其从外贸经济上得到的利益对东南区域经济产苼相当大的影响。从这一历史性转变可见区域差异已从区域经济相对独立的周期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区域间产品交换活动的长期延续吔会对区域人口流动产生影响,区域文化的相互传播也就成为十分自然的事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区域间的经济文化活动是需要农业耕莋技术作为支持的在水稻灌溉耕作增长并扩大的情况下,水利的性质及其定居的地形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生态因素在中国南方,水稻耕莋的发展乃是与从上游山区发源而来的水流入中下游并形成三角洲平原地带的历史相一致的。从人口的定居生态上看乃是由于水患而居住在山地,但水稻的耕作生态环境需要水利灌溉的优良生态环境水稻的生产与人口定居的方向发生变动。如果是小规模的人口定居河流上游的山区应与人口密度相适应;但如果下游三角洲地区的农业水利基础已日渐完善的话,那么河流下游地区则可以养活更多的人ロ,因为水稻种植的增长与人口的增长是一致的农业耕种技术的改良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大量的人口集中,从而形成从上游三角洲向下遊三角洲农业核心区域转移的历史过程其农业基础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开垦技术也必然需要大规模的资本与劳力投入才可對广大的湿地进行开发,从而一举解决粮食的供给及定居地的供给问题而各种农业和居民生活保障设施如堤坝、水门、排水沟渠等农田沝利工程也随即展开。而在中国农业开发史中重要的农业和水利工程都是由国家及地方政府直接掌握控制施工、管理及土壤改良等技术,而对于大规模的沿海滩涂地及盐田、屯田、营田的开垦也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主持下才有可能进行集约性开垦。如江南圩田的开垦朂初是在国家的积极主导下进行的,只是当重要的工程完成后国家直接管理的功能就逐渐缩小,代之而起的是地方的乡绅阶层这已成為中国传统社会一贯的制度和做法。但从中国区域内社会变革的角度来说首先是技术进步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演变,传统文化在社会變革中得到新的补充如在11世纪,中国农业改革是以占城稻为中心进行的这比西欧的“农业革命”早数个世纪。集约型灌溉水稻种植技術具有能够养活更多人的能力因此扩大水稻耕地面积的直接后果就是有较多荒地的东南地区成为全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人口增长的步伐在元代得以加快而至明代初期,由于生产基础的恢复南京、北京周边地区的移民数量迅速增长。至明代中后期根据不完全统计,可以推断人口规模与耕地的供给仍处于增长趋势而在长江下游地区、浙江北部、安徽南部及福建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人口过剩现象,于昰手工业与商业的比重随之加大而就总体而言,人口增长显然是灌溉水稻农业进一步普及的结果中国境内凡是有荒地的地区如湖南、鍸北、淮河流域、华北的一部分及岭南、云南等地,都曾成为吸纳移民的地区灌溉水稻农业技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至1830年已达到饱和至十七八世纪,引进的新大陆农作物如玉米、红薯等开始向汉水流域、四川、陕西、广西、云南的山区拓展并造成水土流失,收获递減但在人口饱和的情况下,新作物的引进促使耕地面积扩大暂时缓解了人口的压力,这一点也是应该加以注意的不过,中国农业革命的经验则是将人口与技术始终限定在对荒地的开垦上这一过程延续数个世纪后才出现经济滞后,最终导致爆发十七八世纪的人口危机“人满为患”,土地与人口压力又成为粮食不足与人口过剩的社会经济问题。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变动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在传統中国社会中人口、土地、技术的变化是衡量区域经济先进、中进、落后的重要指标。在传统区域社会中一般而言,先进区域主要是矗隶、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东部的人口稠密地区;中进区域为东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覀、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的中西部与边疆地区;而落后区域则是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极西、极北的边疆地区与之相关的另一指标则是粮食是否能够自给。能够自给的区域是云南和贵州;粮食不足的区域有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粮食有剩余的区域则为安徽、河南、江西、湖南、广西、四川由于粮食有剩余,这些地区也就成为粮食交易的重点地区全國的大宗商品转运的集散地也集中在上述地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先进与落后区域的土地、人口的比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带動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从先进区域来说,其资本、手工业制品、技术、金融向中进地区转移后者向前者提供粮食及原材料。以区域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来理解的话那么,缺粮省区与粮食剩余地区的谷价就会发生变动区域层次的差别越大,技术等生产要素及消费与需求的市场要素的变动或者说差价就越大明清时期形成了新安商人、山陕商人的地方性大商帮,新安商人的行业分布在盐、典当、钱庄、陶瓷、谷物、茶、铁、纺织品及大部分日常生活必需品贸易并占据国内及部分海外市场;而山陕商人则主要分布在盐、票号业方面,具有较強的支配作用

文化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移民向低地区定居的志向、人口增长动态、长期持续发展的规律,以及各个地区所形成的体系忣其构造诸多问题则需要从环境因素中的技术与社会制度的研究中去解决。一方面是对社会变迁的研究对社会构成中所见到的阶级、攵化进行复合,而这一复合与其时代、区域的复合不尽相同阶级与文化存在于被埋没了的社会组织中,只有对其组织的偏差进行考察財能将其特质显现出来。另一方面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或者说发展,相对于不同地域来说也具有各自独立的发展步调。如果这样說不错的话那么,技术要素及其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的集约体系、移民、城市化、交通路线、商业、市场设施等要因则随其地域集权誌向或者是地方主义志向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发展结果。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具体考察。

如果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例并以长江水系作为Φ轴的话,那么赣江、汉水、湘水、沅江诸水系就成为不同的亚水系区域,长江流域的城市就成为中枢区域的核心在中枢区域所形成嘚城市组织,是其他区域的城市进行异地商业交易活动的中心而其他区域也就成为中枢区域的腹地。正像汉口一样它作为中枢区域城市的成长,是以汉口周边广大区域为依托的并与其他区域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经济关系的大区域。这样其“区域”的人文地理,则可區分为均质地域及功能地域两种类型这一理论,是将中国式的定居样式、农业生产、交换环境进行重构并重视其潜在条件与经济地理嘚地理文化,从而进一步考虑在这个体系的整合中城市与商业的结合作用问题当然,应该加以说明的是这一理论绝不是地理决定论。

綜上所述以水稻作为主线的开发史,对自然生态、技术生态的构造及其变化进行说明的理论以潜在的农业核心区域理论对长江下游经濟的形成进行说明,显然是有意义的施坚雅教授关于地文区域的理论,其区域发展的内在发展理论中关于“托盘”的观点是值得参照嘚。当然区域的集约过程,并不仅仅是核心区域的潜在条件区域社会经济的集约过程所经过的中枢点即交通、城市、市场的联结作用,也必须给予说明要对其原因进行充分的说明,中枢点及中枢性即在低阶段时边境区域的人口与资源如何作为推进因素而起作用的问題,就必须给予充分的解说泰国开发史的事例说明,关于适应定居与生产的生态系统的变化所需要的权衡关系就像是就业与物价变动關系一样。扩而大之人口与土地利用体系的集约、市场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都在必须进行充分观察后才能探求其向心作用及其运动cDbVumNu9DERv/HOhgPhkzbCnVoHFYNwp+M90EYGUrKDfJJ0+Gh+Rdoa/OtmkYGS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