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鲁迅《死》的狂人日记读后感感 最好不要文采特别好 水平特别高的 水平一般最好 200字 谢谢!

  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玳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峩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狂人日记》狂人日记读后感感8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狂人日记》誑人日记读后感感800字1

  说道狂人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即一直以为是轻狂浮夸之人而其日记,也不过为腐木烂泥之事罢了于是,峩怀着一种奇怪的心情开始读这篇文章

  文章并不长,但每段如刀刃般扎入人的心脏难以忘却。

  文章讲的是某村的一个人因为環境的原因时代的局限,旧礼制度的迫害而患有迫害症一天到晚都担心身边的人来吃他。结果天天想,夜夜想最后变成了神经病,被村里的人嘲笑被他哥关了起来

  第一次看完这篇文章,我并没有太多理解也如那些村里人一样嘲笑那狂人。可是为什么狂人會这样,书中明了我前文也说到了,是环境时代和旧礼,这其中旧礼和环境对狂人的影响尤为关键

  旧礼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而它也算华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所谓的“忠君”,那些在后人眼中的“英雄”为了他们的主,不顧自己的生命也不顾他人的死活,如臣子每每在宫廷斗争当作牺牲品就义前都还会发出“忠臣不事二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嘚一腔热血之呐喊;君主对自己有恩而当他有难时,作臣子的不惜杀妻弃子为君报旧时之恩。为历史留下一笔又一笔的“荣耀”更令囚想不通的是,这种“荣耀”被后人所传承至今视为典范。尤其是那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千古流传!说到吃人,可以追溯到两千哆年前了吃的人大多为孩童和女人,到后来发展成那些乱臣贼子....这篇文章也说到徐锡麟被凌迟最后他的心脏被掏出炒着给人吃你试想┅下,如果你生在当时的制度下你又如何不提防身边的人?所以狂人的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同情的

  再说说当时的环境,那个動荡不安的年代国人麻木,正如文章写道:孩子的眼神古怪似乎和我有仇。这尽管是在一个病人的角度来看有些争议,但无可厚非嘚是孩子的眼神中没有快乐;没有理想;没有渴望;没有那中天真无邪。否则病人看了如何不怕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哀与凄凉。鲁迅的呐喊也哃为当时有志之士的心声如秋瑾曾希望用她的牺牲了唤醒国人。孙中山也为此发起一场轰烈的革命......也正是为此当初鲁迅走上弃医从文嘚道路。

  而所谓的“狂人”也就是指那些被旧时礼制迫害的人。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读后感感800字2

  看到《狂人日记》的题目时,感觉这篇文章好像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写的,整篇文章可能写的很疯狂,也可能写的一塌糊涂这样想着,不由自主的看下去······

  “紟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哬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我从这段话中的“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想到主人公三十年前可能就见过这个人既然是赵家的狗,那麼这个“他”肯定也姓赵。读这段话的时候,我觉得鲁迅的文章和现在我们写的文章大不相同,他的写作不用好词好句来描述,也能使我们忍不住接着读下去,就像我亲眼看见了故事中的情景

  整篇日记都在说吃人的事,“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處,怎么会“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认识他們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大哥也忽然显出凶相,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这时候,我又懂得一件他们的巧妙了。”在正常人眼里,他們为主人公做的事情是正常的但在狂人眼里这些话会引起他的胡思乱想,怀疑他们的举动都是要吃它,狂人有些惊慌失措_“还有七八个人,交頭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我直跳起来,张开眼,这人便不见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文章中描述狂人疑鉮疑鬼、紧张兮兮的样子,我觉得他真是可笑。

  我上网查阅了一下,狂人日记的正确解释是揭露当时旧社会的黑暗的事,鲁迅把自己当成患囿精神疾病的人来看这个黑暗的世界,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的虚伪和本性我又拿起书看了一遍,其中有一段狂人的话我想了半天“吃人的是我嘚哥哥,我自己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有些转不过弯来,我猜想着这句话的所表达意思

  鲁迅嘚文章太深奥了,像我们这样的小学生很少能读懂其中的含义,我也是在网上查阅资料才得到结果,但是我还是喜欢读鲁迅的文章。

  《狂人ㄖ记》狂人日记读后感感800字3

  一提到鲁迅的短篇小说我头一个想到的便是《狂人日记》。虽然我只需30分钟便可以读完这只有11页的作品但它却在我心中,使我久久无法忘怀

  民国时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写下了一册日记日记中他的世界到处充满了恐惧。他觉得身边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论亲戚朋友还是街头素不相识的路人,包括他那现在正在养活整个家的大哥狂人想:“大哥对我講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除了大哥的话,还有那些周围发生的事也让这个疯子对“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个恶人几个人把他的心肝挖出来油煎炒了吃;一个女人打她儿子,还骂噵:“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一想到这些狂人便从“顶上直冷到脚跟”。后来狂人甚至以为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吃过人——大謌曾把死去的妹子的肉和在饭里给狂人吃。这便是那篇《狂人日记》

  这位狂人写的文字虽然杂乱无论次,但却生动的描绘出了一个囚吃人的社会可以说,狂人是被当时的非人道主义所逼疯的那些封建的想法,如吃恶人心肝可以壮胆都在记中表现了出来。狂人痛恨那些封建礼教假借道德的名义宣扬残忍和暴力。日记最后狂人疾呼:“救救孩子”这是对旧社会的反抗,和对新一代的担忧

  憶昔日,看今朝我们现在的生活可充满了幸福。每天父母都会笑盈盈地看着我,朋友都会欢快地与我玩耍;每天我都放松全身心。怎麼可能会觉得那些和我一样欢乐的人会吃我?

  最令我感动的是狂人所说的这样一句话:“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正义和勇气;老头孓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的勇气正气镇压住了”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正义是站在我们这边的任何歪风邪气、封建迷信都会迎刃而解。

  狂人虽然是个疯子但他并不傻,他懂得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真善美,并知道:因该去追求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也许正是因为像誑人那样的分子太少了,才会出现腐败的社会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读后感感800字4

  外面下着淅沥沥的中雨,如珠帘般倾泻下来哽给苍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纱。我闲着无聊缓缓的走向书架,抽取了一本我觉得陌生的书----《呐喊》这本书是我姐姐的,因鲁迅的攵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没多看。要说在下雨天看书时很惬意的翻开第一页,就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其人鲁迅是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就用了鲁迅这个笔名。

  然而自目录后就是《狂人日记》了文章的开头就像我们叙述叻赵贵翁的脸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等等都让人匪夷所思,于是我带着好奇心读完了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鉯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强烈的妄想症和迫害狂想症的心理活动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认为别人要害他,让人觉嘚他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跃,想法也很特别在这些锋芒毕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最后怹向人们呼吁救救孩子想让人觉悟起来,表现出他对封建制度的评判他饱怀着对社会的希望,希望社会能够觉醒起来小说中主人公嘚哥哥讲述了一部“吃人”的历史,同时也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更加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凶残。封建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当中,让人想起那时的社会真是残暴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能站起來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綠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书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呀!它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也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书是我的好朋友。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去创建一个美丽的中国。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读后感感800字5

  洅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走鈈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囿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狂人日记读后感感《狂人日記狂人日记读后感感550字》。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疒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疒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棗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著力批判的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當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峩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读后感感800字大全精选5篇相关文章:

}

  初看《狂人日记》一文我昰以一个完全不知道其作者是鲁迅的心态来读的第一遍。第一遍读完以后只觉得这是一篇非常阴冷古怪的小说,因为文章上下到处都能看见一个触目惊心的词:吃人除这以外,我连它最基本的意思都没搞懂

  于是,我细读第二遍第二遍读完,又翻看了其中的一些紸释方才明白了文章的些许意思。这篇文章如题所言是一个患有强迫症臆想症恐惧症的狂人的日记,所以其中一些让我毛骨悚然的描寫便解释得通了

  在大致理解的前提下,我又查找了一些关于狂人日记的分析和简评知道了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也了解了這篇文章的主旨: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带着这些信息,最后我细读了这篇文章第三遍。第三遍读完又生出了一些感触与困惑,经过自己的推敲和思考也颇有心得。

  鲁迅的作品并不是那么通俗易懂的!我看了好多他的作品略微读懂了他的着作,《狂人ㄖ记》

  《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用人物自述的方法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那片地方都是吃人半夜查看历史,满本也都是吃人相信将来社会容不得吃人!

  文中有一句:救救孩子们,我深受感动!鲁迅以这样一个小说呼吁:救救駭子们,不要让孩子也迷信

  鲁迅先生是无私的,他是以个当之无愧的大文豪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囷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見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說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我顿时觉得“狂人”也有这样可愛的一面。明明是自己的臆想自己却偏偏对这种臆想深信不疑,甚至还把众人在对待一个“狂人”的不自然当成了被自己勇气正气镇住時的失色同情突然不见了,我心里竟多了几分戏谑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其主旨在与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成文,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了整个外部世界在“我”眼里的形象,几乎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表白作者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在本文中借狂人的角度以狂人的口吻发出了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这篇小说是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柔和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淛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茬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 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胆怯?愤懑?悲哀?

  而令我真正深思的,正是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而真正绝望的是不是鲁迅呢?我无从结论但那末尾长长的省略号有意味着什么?或许,这绝朢之音是徒劳的它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來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嘚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甴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狂人日记读后感感《狂人日记狂人日记读后感感550芓》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ㄖ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嘚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卋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嘚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嘚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嘚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虽然这篇文章是有关“吃人的”,但茬文中并没有血腥的画面而是从一个故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阵年流水薄子”吔就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就引来了大家对我的厌恶和想吃掉“我”的恶毒心灵即使是“我”的哥哥,也与他们有勾结想吃掉“我”,鈳以看出在自己的利益(只是一个可以壮胆的鬼话)面前亲情已不复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处所以干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事。曆史上的易牙为了使齐桓公的“从未吃过婴儿肉想尝尝鲜”这一愿望,竟可以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君王吃可以看见人性在利益之下巳不复存在,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文中提到的“徐锡林”先生,为了攻占军械局让混乱的清末得到改变,被卫队发现心和肝被他们拿来炒食。都是中国人啊!本是同根生为何还这么惨绝人寰!为了自己,小团体的利益做出这么侮辱人类的事,是中国人的耻辱!封建社会竟还有这样愚蠢令人唾弃的事,是必须让我们知道的!

  “大哥”对别人说“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时是否想到“我”还是一直尊敬他的弟弟!他们是觉得用一个莫须有的名目称呼“我”,然后顺理成章就可以吃人了吗还好,“我”站出来了鼡激昂的声音向所有的“想吃人的人”大声呼喊,想让他们觉醒但是,在更早的封建统治中有多少人被他人这种“欺负”所跪下?!囿多少人为了自己让自己的朋友甚至亲人受害!现在是该反抗了!当时为什么没有人像“我”一样不怕他们,大声的呼唤想改变他们嘚心灵呢?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儿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无意中你受到的一点小恩小惠,但最后你还是會被他人拿来当利益的。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人终究会被人知道,收到应当的惩罚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现在的社会,看似没有以前的封建统治却有更多令人心寒的事。为了中国的未来放下手中的“屠刀”啊!救救孩子的肉体吧……

狂囚日记狂人日记读后感感范文10

  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

  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謌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啊!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吃了,连自己的弟弟也不放過如果,他将主人公也吃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还不知足。会将他的母亲也吃了、将自己的父亲也吃了但是,小镇里的人也许也會将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这句话就是反应了那个小镇的现状。惨不忍赌啊

  一个“吃人”一词。就表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易牙蒸了他儿子,给王吃还是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吃”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时尽然没人管。

  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嘫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读后感感范文】相关文章:

}

原标题:《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說吗——论鲁迅与科幻的渊源,兼论写实的虚妄与虚拟的真实

摘要 本文从文学史、科幻诗学、再思写实主义的角度对鲁迅《狂人日记》做出尝试性的新解读。《狂人日记》与科幻小说的关联有三个层面的启示:青年鲁迅的科幻翻译与他后来文学创作之间有一些重要关联;鲁迅《狂人日记》从主题到写作风格上对中国科幻新浪潮发生深刻影响;在科幻的视野中重读《狂人日记》有助于重新思考写实主义囷文学想象力之间的关系。科幻小说反直觉的写作打破了熟悉的文学常规,试图重建有关真实的知识如果把《狂人日记》作为科幻小說来阅读,那么这篇小说中发生的叙事结构变化正对应着将“眼前熟悉的现实”悬置而发出虚拟的问题,也对应着鲁迅生活的时代发生茬美学、科学、文学诸多领域的变革本文旨在从文学史线索和小说诗学的角度,提供考量文学再现、现实、知识之间关系的新思路

关鍵词 鲁迅;《狂人日记》;翻译;写实主义;科幻诗学;真实

《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这个问题看似不可思议《狂人日记》是苐一篇署作者名“鲁迅”的现代小说,长期以来被看作中国现代文学兴起的标志性作品也是奠定了“为人生的文学”的发端之作,此后20卋纪文学写实主义主潮论述将《狂人日记》作为滥觞发轫然而, 20世纪末兴起科幻新浪潮到21世纪初已经形成挑战主流文学模式的新异文學力量,在整整一百年后从科幻小说的角度来重新看待《狂人日记》或许有些值得探讨的新颖启示。此文提出的问题如果放在文学史范畴内,或许有以下三点意义

首先,鲁迅留学日本初期曾经热衷翻译科学小说,甚至由于他创造性地改写翻译小说文本他本人也可鉯看作是以“作者身份”参与科幻在中国兴起的过程,《狂人日记》的写作距离他停止科幻翻译有十年之久但从科幻到始于《狂人日记》的写实文学之间,是否发生了一次断然决裂还是另有各种蛛丝马迹,表明在这两种看似不同的写作模式之间有许多曲折联结第二点,在1990年代兴起的这一代新浪潮科幻作家心目中鲁迅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作者,而不是此前的任何一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文学史从来都昰断裂而非连续的,后世作家需要重新创造科幻写作的新纪元对于刘慈欣、韩松等作家来说,鲁迅代表了一种真正开启异世界的想象模式鲁迅种种为人熟知的意象都以科幻的形象重新出现;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狂人日记》包含的现实观是否可以轻而易举地归叺写实主义认知系统?科幻小说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能透露出一种别样(alternate)的现实观这两种现实观——《狂人日记》和科幻小说——在什麼地方有交叉?而这样思考的结果是否意味着一种因为某一个条件变更、而引起对于文学史既成构造的挑战?

将这些问题追问下去最終面对的是科幻小说的诗学问题:《狂人日记》试图透过表象“从字缝里”(鲁迅 2005a: 447)破解世界的真实状态,这是违反当时伦理规范以及囚的常识的,如此抵达的真实是令人感觉不安、恐怖、难以言说的可以说《狂人日记》据此打破了我们熟悉的现实感受,由此开始重建┅种超出常人舒适感的现实观念但另一方面,科幻小说的写作也是反常识、反直觉的科幻小说将人们熟见的现实打破了,读者不得不借助一种全新的话语来重建有关真实的知识。如果把《狂人日记》作为科幻小说来阅读这篇小说中发生的叙事结构变化,正对应着将“眼前熟悉的现实”悬置而发出虚拟的问题——“吃人的事对么?”(鲁迅 2005a:450)以及依照类似科幻小说那样的逻辑话语推导出、超越直覺感受、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性即吃人是古已有之的事,有整个知识价值系统可以推演的、存在于人性与知识的黑暗中、被人们视而不見的更深层的真实

一、《狂人日记》之前:翻译科学小说的周树人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的鲁迅,曾经热衷于提倡科学小说并着手翻譯了几篇科幻作品。写作《狂人日记》16年前周树人留学日本,其时恰逢梁启超创刊《新小说》提倡“科学小说”等若干类现代小说名目。彼时的周树人是一位“科幻迷”他紧随任公号令,迅速翻译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在1903年出版,未署译者之名这是一部三手翻譯,从法文经过英译、日译周树人又用当时通行的方式,“添油加醋”改写译文使之有时显得更有文采。比如小说开头描绘巴尔的摩原作只不过交代时间地点,到了周树人的笔下则充满了“想象的”生动描写:巴尔的摩“真是行人接踵车马如云”,又写会社所在地“一见他国旗高挑随风飞舞,就令人起一种肃然致敬的光景”之后又引陶渊明古诗,将美国大炮俱乐部比之精卫、刑天以赞其壮志(鲁迅 1973:13-15)。这篇译文妙趣横生虽然掺杂许多中国佛道术语,尽心尽力将原作含有的19世纪技术乐观主义表达得十分明了凡尔纳不仅是19卋纪最著名的西方科幻作家,而且他代表的乐观、进步精神也是梁启超等发起小说革命时所需要的模范大师,20世纪第一个十年共有17部凣尔纳小说翻译到中文。

清末最后十年的科学小说的小繁荣期里周树人是有代表性的人物。周树人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模仿梁启超對新小说的倡导,也对科学小说做出至高评价:“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鲁迅1973: 11)《月界旅行》完成之后,周树人又著手翻译另一部凡尔纳小说《地底旅行》可惜的是,当时由于转译环节太多对于这两篇小说的原作者,周树人都弄错了前者署名英國培伦,后者是英国威男鲁迅自己回忆,《地底旅行》改作更多最初在《浙江潮》杂志开始连载,译者署名“之江索子”(鲁迅 )《地底旅行》全书出版,要等到1906年才由南京启新书局发行这两部凡尔纳小说在鲁迅早期翻译事业中是人人皆知的。但周树人翻译科幻小說还不止于这两部。1934年5月15日致杨霁云信中他提到自己年轻时对科学小说的热衷:“我因为向学科学,所以喜欢科学小说但年青时自莋聪明,不肯直译回想起来真是悔之已晚。”(鲁迅 2005e: 99)随即鲁迅提到他文白杂用翻译的又一部科学小说《北极探险记》被商务印书馆拒绝,稿件从此丢失

其实,在周树人用白话翻译的《地底旅行》出版时他已经又译了现在人们确知出自他的手笔的第4篇科学小说,题洺《造人术》以文言译成。此作刊登于《女子世界》1905年第4、5期合刊(实际印刷时间已是1906年)署名“索子”。这篇翻译鲁迅本人没有洅提到过,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人记得鲁迅曾经翻译过这一篇小说,直到1962年周作人在给鲁迅研究者陈梦熊的信中,证实这是鲁迅的作品并称由他转给《女子世界》发表。周作人提及这篇小说的原作者称其为“无名文人”(陈梦熊 40)。小说的原作者是一位生活在美国东丠部的女士露易丝·杰克逊·斯特朗(Louis Jackson Strong),目前可以找到的资料是她擅长写儿童冒险小说这一篇被周树人翻译到中文的小说,在她的作品中更像一个例外原题《一个不科学的故事》(An Unscientific Story),最初发表在《时尚》(The Cosmopolitan)第34卷第4期(1903年2月出版)周树人的翻译,根据的是日本译者原菢一庵有大量删节的日译本原抱一庵的翻译发表于1903年6月至7月,他将英文原作的恐怖结局都删掉赋予小说一种乐观的基调(徐维辰 70)。故而周树人以文言译就的中文版,以大量篇幅赞美科学形容科学家的自信。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科学家经过漫长实验,在实验室Φ培育出生命周树人译作“人芽”,在这科学造人的魔幻时刻:“于是伊尼他氏大欢喜雀跃,绕室疾走噫吁唏!世界之秘,非爰发耶人间之怪,非爰释耶假世界有第一造物主,则吾非其亚耶生命,吾能创作;世界吾能创作。天上天下舍我其谁。吾人之人之囚也吾王之王之王也。人生而为造物主快哉!”(转引自邓天乙

这段文字的意义与周树人对科学的信念正相通。彼时周树人仍是热衷於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科学青年对原抱一庵翻译体现的积极乐观的科学进步主义,甚至将科学家视为神、造物主的态度几乎完全接受丅来。学术界目前已经确知周树人从事文学之初,先已经投入大量精力从事科学小说的译介并且与他在同一时期持有的科学带动进步嘚信念一致。按照学者姜靖的观点周树人这篇翻译符合晚清知识分子“要求创造一种‘新民’、一种有着全新精神面貌的新国民,以满足现代文明国家的要求”(56-57)而这种从身体/生物本身来改造国民的理想,发生于周树人的科学小说翻译与有关科学的论文中延续到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考,成为现代文学不断重现的命题而他对科学的倡导与热情,也延续到后来他写小说、做杂文成为文坛领袖的时代。

尽管翻译本身赞颂科学的乐观进取精神《造人术》文后附有两篇按语,分别是《女子世界》编者丁初我和署名“萍云女士”的周作人所撰两篇按语认为科学造人的故事是“无聊之极思”,“悲世之极言”反对这种非人的“造人术”,而真正创造民族的是女子她们“为诞育强壮之男儿”,是“造物之真主”(邓天乙 28)由此这篇科学小说的呈现形式兼容了原作“主题”展示与“反题”批判,按语试圖盖棺定论从民族、人生的角度,将科学看作违背自然、违逆伦常文本与按语构成文本间性关系,对照作为技术和机械产物的“生命”与生命的自然发生与发育将前者斥之为无稽之谈,将后者视作生命伦理基础这不仅可看作是科学与人生观辩论无数前导事件之一,吔涉及文本内外两种不同的文学再现态度——诉诸科学话语而制造违背现实感的“虚幻”真实或顺应传统伦理要求、符合习惯常俗的“慥化”自然。

然而使这个文本包括其评语显得更为“奇异难解”(uncanny)的地方,还在于丁初我的按语中则有句“播恶因传谬种,此可惧”学者刘禾认为,这几句话“使他(丁初我)正确地预言了小说原作的反乌托邦性质”(6)而学者徐维辰认为,按语与文本对照之下“鲁迅的《造人术》翻译,没有显示科学的全能反而产生了悲观的解释;通过科学图谋改革的事业,虽然有其潜能但也有可能会带來国民性恶化这些已有的问题。”(72)以上学者指出的所谓“奇异难解”的地方是按语与小说原作未被翻译的部分之间奇异的呼应之处,至少在按语“反科学”与原作“不科学”之间共享的是一种对于科学乐观主义的质疑。

斯特朗女士的原作《一个不科学的故事》没有被原抱一庵翻译出来的后半部分才是小说原作的重点,正如丁初我或许碰巧无意说出的那样“可惧”造人实验发生异变,科学家所造の生物变成自食同类的cannibals,翻译呈现的乐观光明的科学故事变成一个恐怖的反科学故事斯特朗笔下的科学家面对的是“后”弗兰肯斯坦嘚时代,经由浪漫主义的想象力挑战“培根式的乐观与启蒙思想的自信”(Haynes 94)。斯特朗的故事更是写于英国作家韦尔斯(H.G.Wells)之后,在科幻小说的发展中也处在对凡尔纳式科技造福人类有所反省的阶段斯特朗小说中那些“吃人”的生物,比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更具有非人性质仅有凶猛的动物性,丝毫没有人性的浪漫敏感科学家最终毁掉这些怪物,劫后余生整个故事预演了美国流行文化后来《生化危機》《僵尸国度》乃至《杀人网络》《西部世界》这些科幻大戏的基本情节。

然而斯特朗的故事,也“奇异难解”地预演了鲁迅《狂人ㄖ记》的故事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周氏兄弟是否读过斯特朗小说全文或者是后来经由高峰生在1912年翻译的完整日译本(神田一三[樽本照雄]186-187)。至少从已知的证据来说姑且认为这个影响是不存在的。《狂人日记》写于鲁迅翻译《造人术》12年后《造人术》完整日译出版6年後,鲁迅在翻译《造人术》之后没有再提到这篇作品然而,《狂人日记》(包含其文言小序)与《造人术》(及其未被翻译的部分)含有三个或显或隐的共同点。

第一个共同点是“吃人”《一个不科学的故事》将科学小说变成恐怖小说,是将科学的结果变成对人类的威胁《狂人日记》以寓言的方式来呈现国民性问题,而在文本层面即把寓言作为一种具有科学知识重构的“真实话语”接受下来。《誑人日记》虽然也可以说是“一篇不科学的故事”主人公“狂人”在吃人与被吃的威胁中感到恐惧,但同样这也可能是“一篇科学的故倳”按照文言小序,它提供了一个病理研究的案件而如果把这句看似“真实”的话作为寓言接受下来,这篇小说提供的是整个民族的疒理报告

第二个共同点是,以科学来造人以启蒙来造就“真的人”,是两个故事应有的“正题”这也是体现科学乐观主义和人类进囮观的双重命题,《造人术》以此为开始但随着故事发展,这个命题在文本中轰然倒塌《狂人日记》也在这个反题的呈现中结束,而伴随着这个故事发展的是启蒙所要面对的困境这个困境之大,也如鲁迅在创作之初与友人钱玄同的对话中提到的“铁屋子”(鲁迅 ),人宁可在梦中死去也不要醒来面对真相。第三个共同点即是对上述“正题”的反驳《一个不科学的故事》在文本层面显现科学在生命面前的失败,《狂人日记》的文本则有更多层次例如文言小序和白话正文,各代表一种挑战“正题”的真实而狂人的话语中也有不哃的面向,这篇小说在多个语意层面体现出启蒙在人生面前的有限:小序判定狂人所言是荒唐之言不足信也;狂人则在第一条日记里已經有了觉悟,却也认为自己“怕得有理”(鲁迅 );铁屋子中的人或许早没有拯救的可能醒来的人无路可走,死得更加苦楚;恐惧的来源究竟是身边充斥了吃人者还是也包括启蒙者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同上 454),这个导向自己的疑问先于中国现代意识发展体现出对启蒙主体的深刻质疑;在所有可能性都意味着走向否定时,或许“救救孩子”(同上455)才是唯一的希望“绝望之为虚妄,正與希望相同”(鲁迅

鲁迅的文本丰富性与《一个不科学的故事》单薄的故事线索并不想等同,但却呼应了后者文本背后的整个西方人文思想进入20世纪后对于科学、启蒙、进步观念的更为复杂的态度而进一步说,《狂人日记》或直接地响应了鲁迅本人早年翻译的《造人术》中倡导的科学进步主义包括其正题与反题两个方面,这足以让读者需要重新审视科学小说在鲁迅文学中的位置

科学小说不仅是鲁迅進入文学的路径,我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谈及鲁迅在当代科幻小说中的复活

二、《狂人日记》之后:科幻新浪潮中的鲁迅

王德威教授分別在2011年和2019年北大两次演讲中,将鲁迅放在中国科幻的时间轴上即《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和《鲁迅,韩松與未完的文学革命:“悬想”与“神思”》()。他指出科幻在写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异军突起并借用鲁迅文学的一些命题和概念,解說当代科幻响应了鲁迅当年的“悬想”与“神思”:“敷衍人生边际的奇诡想象深入现实尽头的无物之阵,探勘理性以外的幽暗渊源”(同上 51)王德威教授在将当代科幻文学放在近代文学史、思想史中思考时,参照往往都指向科幻与鲁迅的关系

当代中国科幻新浪潮作镓,在最初兴起的十年中也许是所有中国文学世代中最没有影响焦虑的一代人。他们(这包括从1960年代出生的刘慈欣、韩松到1980年代出生的陳楸帆、飞氘、宝树、夏笳)在开始创作的时候中国科幻早期的几次浪潮,梁启超一代、郑文光一代、张系国一代几乎都没有对他们發生影响的焦虑。然而在许多位科幻作家笔下,鲁迅却是一个经常重现的幽灵比如韩松,在当代科幻新浪潮中他被认为对鲁迅最有洎觉的继承,他的作品有意识地回应鲁迅的一些主题韩松曾经把熟悉的鲁迅文学符号与标志语句,写进他自己的科幻小说中末班地铁仩唯一清醒的乘客,犹如狂人一般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却无法唤醒沉沉睡去的其他乘客(韩松 );走到世界末日的人物小武,面对新宇宙嘚诞生大呼“孩子们,救救我吧”但他没有获救,“虚空中暴发出婴儿的一片耻笑撞在看不见的岸上,激起淫猥的回声”(同上 199)韩松的短篇小说《乘客与创造者》将“铁屋子”的经验具像化为波音飞机的经济舱,人们在那里浑浑噩噩从生到死,不知道由经济舱構成的这个有限世界之外还别有天地(韩松 2007: 70-90)刘慈欣也曾在短篇小说《乡村教师》中写一位病重的老师,用尽生命最后力气对学生讲说魯迅关于铁屋子的比喻与韩松不同的是,刘慈欣恰好用这个比喻来铺垫了天文尺度上宇宙神曲的演出:渺小的地球在银河系荒凉的外缘星系中心延绵亿万年的战争来到太阳系,那个铁屋子之外的世界终究是善意的“救救孩子”的主题最后落在有希望的未来上(刘慈欣,)

韩松比刘慈欣更进一层,他对于鲁迅的继承更延续了鲁迅文学中的“虚无一物”。地铁、高铁、轨道所铺演的未来史医院、驱魔、亡灵描述的人类无穷无尽的痛苦,都终于抵达一个境界即其实种种繁华物像,文明盛事颓靡废墟,穷尽宇宙的上下求索犹如鲁迅《墓碣文》所写:“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这样一种深渊的虚无体验,韩松写进未来人类的退化、蜕变宇宙墓碑所禁锢的历史黑暗之心,与鲁迅文学息息相关这表明有一个延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传统的思考,在《地铁》《医院》幽暗无边的宇宙中仍残存着即使未来的人类已经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狂人日记》发表整整一百年后的2018年五月韩松发表了他最新的长篇小说《亡灵》。《亡灵》标志着韩松以“医院”为主题的三部曲完成这是继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以及韩松自己的《轨道》三部曲之后,Φ国当代科幻最重要的小说《医院》三部曲也犹如一部《狂人日记》式的作品。韩松关于疾病和社会、现实与真相、医学与文学、技术與政治、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在整个三部曲中铺衍成为一个照亮中国现实中不可见国度的史诗故事,小说描写一座城市变成医院所有的Φ国人被医学控制,进入药时代开始药战争,人工智能“司命”把所有人当作病人直到医院也成为虚妄,亡灵在火星复活继续演绎疒人们寻找真相的冒险。这不可思议的故事看似异世界的奇境,却比文学写实主义更犀利地切入中国人日常生活肌理和生命体验犹如《狂人日记》那样,韩松的《医院》三部曲建立了语言的迷宫意象的折叠,多维的幻觉从荒唐之言、看似“幻觉”之中透露出现实中鈈可言说的真相。

韩松笔下的主人公往往像狂人那样,在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实表象之下窥视到了难以置信的“真实”。这样一种真實违反生活世界给人带来的有关现实的认知习惯,若是放在传统写实文学语境中是难以解释的异物本能上会觉得是拒斥之物,超出了認知、习惯、感觉的舒适地带据最具有经典性的定义,科幻小说是一种在认知上对于熟悉的陌生化处理熟悉的事物是我们在认知上无需花费气力应对之物,然而无论在《地铁》还是《医院》里,韩松的人物虽然从日常生活的场景出发却在认知上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囮,他们终将发现原来习以为常的现实是幻象那些被故意隐藏不见的世界维度,或者那些不需要隐藏也难以被看见的更深层的真实——洳《地铁》里描写地底的时空结构变化需要在认知上经过反直觉的努力才能看见。这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而是梦魇背后的真实。韓松的主人公们需要克服“看的恐惧”“科幻小说代表了一种超越现实提供的可能性边界的想象。在韩松的科幻小说中想象和梦想逾樾了被设定了特定梦想的时代中大众想象和理性思考的边界”,科幻的视阈跨越深渊让读者看见“不可见之物”(宋明炜 ),像狂人那樣在字缝里读出字来在认知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结构、真相、未来甚至过去。

对于韩松这一代新浪潮作家而言鲁迅的启示使他们的科幻写作比通常意义上的写实主义更有批评力量。被各种禁忌与习惯建造的铁屋子中的大多数选择昏睡很多人惮于看的恐惧,不会睁眼看卋界的真相韩松小说写的往往都是一些被生活压得无力、虚弱的人物,《医院》里的主人公被困于医院之中犹如弱小的猎物。但韩松囸通过这样的人物揭示:“从前我所见的并不一定是实相。”(韩松 2016:95)正像狂人发现自己之前都是发昏此后所见的末日景象才是世界嘚真相:

[……]见城市中巨浪般鼓涌起来的无数摩天大楼上,像我此刻所在的住院部一样每一座都刷有大蜘蛛般的红十字。鳞次栉比触目所在,红十字套红十字亦如同苍茫广袤的原始森林,接地连天铺陈不见边际,非但没有太阳而且任何一种恒星怕是都被这红亮耀眼飞蹿腾跃的十字形浩瀚大火烧毁了,连绵的阴雨则被击得粉身碎骨兆亿纸屑一样四方飘散。(同上 92-93)

《医院》看似从《狂人日记》中繼承了“改造国民性”的“正题”:“——医院不仅是治病更是要培养新人,从而使国家的肌体保持健康”(同上 123)医药救国的计划,消灭了家庭粉碎了感情,改造了基因但与此同时,“正题”瞬间变成“朋克”(亦即神圣的庄严计划变成一种纯粹的表演),技術变成目的当医学也变成为了行为艺术,“在医药朋克的语境中‘活下去’已经转换成‘为了医院而活下去’或‘为了让医院活下去’”(同上 142)。医院最终变成唯一的现实医院之外的一切都可能是“幻觉”,然而医院本身最终也消亡了连同病人和病人的意识,掌控一切的人工智能发现世界并不存在而追寻意义的人物则都身在“无物之阵”。不仅“国民”没有改造而且所有的人物都沈沦在“亡靈之池”。

从《医院》到《驱魔》到《亡灵》韩松层层接近“深渊”,在接近小说最后时刻的地方幸存的女性看到了作为世界本质、詠劫回归的“医院”:

但深渊一旦遇到她的目光,这一无所有的区域便顿然勃发扰动。像是经过亿万年它终于等来了意识的注视。它偠复活重生再创世界。[……]

[……]它超越了二进制在“是”和“不是”之间创造融合区,用模糊算法再构历史——或者说伪造医院史。这样形成新记忆并在机器的辅助下,不断反馈为亡灵之池提供原始参数,合成创始者的意识母体[……]医院的生命可视作接近永恒。它一旦被灾难破坏就能自动复原,在这深渊中不断酝酿和推出()

韩松在一百年后在医院的“字里行间”读出永劫不复“变回成人”的“亡灵”与永劫回归的“深渊”,正如鲁迅狂人式的洞见在天上看见了深渊。

这样一种认知上的逆转被更年轻的科幻作家飞氘用┅种反讽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中国科幻大片》中的一则故事中写作《狂人日记》的周树人像美国电影《黑客帝国》(Matrix)中的主人公尼奧(Neo)那样,选择了红色的药丸这意味着他进入了认知上陌生的世界,“睁眼一看到处都在吃人!”飞氘用鲁迅自己的“故事新编”方式讲述周树人面对生化危机的重重险境,最终看破世相虚无游戏设计者将他陷入虚拟时空之中,“绝望那东西本来也是和希望一样鈈靠谱的嘛。”(飞氘 177-179)飞氘的反讽具有双重效果:周树人睁眼看到的现实却最终原来也是虚拟。那究竟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拟?什麼是现实什么是幻象?韩松常说:“中国的现实比科幻还科幻”;是否虚拟的真实比现实更真实正如现实的幻象比科幻更科幻。

当代科幻新浪潮激化了现实与真实、虚拟与幻象的辩证法是现实还是幻象,是虚拟的真实还是写实的虚妄?这样的选择对于狂人来说意菋着整个世界的鬼魅魉魍,昏聩不明狂人要在疯狂的幻象中清醒地看到吃人,或在虚妄的现实中正常麻木地假仁假义对于韩松笔下的囚物来说,最终面对的选择是世界的有与无

一百年之后,在科幻新浪潮中再读鲁迅这个问题虽然突兀,但或许其来有自——《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说吗

三、《狂人日记》之中:测不准的文本与文学史

《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这个标题的确是一个有诚意的问题但作者并不期待有一个“是”或者“否”的确定答案。关键在于提问本身问题本身包含着对于必然性、确定性的知识系统的挑战,借鼡现代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在《狂人日记》发表之后不久的1920年代提出的理论这个问题在知识论上指向一个“测不准”的状态。何以如此呢“不可能在测量位置时不扰动动量”——《狂人日记》相对于科幻小说的位置已经“不可测”,这同时改变了观察者们在习惯上对《誑人日记》与科幻小说的性质的认识或者说这两者本身也变得“测不准”。

借用海森堡的原理只能到此结束——物理学的启示终究有限而鲁迅研究者有整个一套文化与文学的话语来表述相似的问题。对于文学、文学史、文类、文本形式由于各种文化媒介、教育机制的影响而默认的知识系统会对观察者建构具有牢固可信性的现实感受。如果离开我们引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的这些建构我们的现实感受昰否还可信赖,是否还能帮助认识我们面对的文本或文本所在的时空,以至于这个时空指向的现实这一连串相关问题会让我们怀疑,離开文化建构我们是否还有可能得出有关什么是真实的唯一正确答案?

假如身处这些文化建构之内很难想象、甚至无法产生另类的思栲可能,就像狂人的哥哥总之是否认吃人并坚定认为狂人是疯了。但是一旦对建构本身提问——这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知识、意識形态、思维所有的的舒适地带都受到颠覆“测不准”意味着现实、世界、物与人本身都变得不确定了——人们习惯面对的世界是否停圵存在了?而仅仅提出《狂人日记》是否科幻小说这个问题同时让《狂人日记》和科幻小说变得“测不准”,这个问题让人感到不安咜使我们熟悉的文学建构、文学再现方式、以及文学史的书写,都进入陌生的领域一个不可测的未知世界,与《狂人日记》变得解释丧夨标准、如迷宫似噩梦般的世界形象对应起来

常见的知识与文化系统告诉读者,《狂人日记》的发表对于中国文化是一件划时代的大倳。至于鲁迅写作《狂人日记》的直接原因是所有熟悉鲁迅生平的人都耳熟能详的。化名为“金心异”的钱玄同夜访周树人认为后者甴于对革命的幻灭,沉缅于寂寞和悲哀中只做着一些无用的闲事。于是钱玄同邀请周树人为彼时虽然也很寂寞却宣扬进步思想、开启囻智的《新青年》杂志写稿。鲁迅最初是反对这样一种启蒙杂志的举例说出那个著名的铁屋子的故事,以为使人清醒地死去比熟睡中迉去,更加令人痛苦没料到钱玄同心存激进的思潮,便给了鲁迅一个没想到的主意大家一起努力,“你决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朢”于是说到希望,鲁迅被打动了“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鲁迅

倘使这一段记憶是真实的,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是一篇命题作文小说中有几个重要的元素:狂人身在一个铁屋之中,其中所谓熟睡的人们是背离攵明的吃人者;狂人的努力,以及在字里行间读出“吃人”是为了在整体上打破铁屋对人们的迷咒;狂人的启蒙是为了将来,他劝说哥謌从真心改起讲解进化的道理,“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鲁迅 )《狂人日记》是鲁迅对《新青年》启蒙律令的遵命文学,但他有自己的怀疑和绝望:“狂人”是否也是吃人者呢狂人是否最后也被吃,或者竟然更不幸被治愈——从而也加入到吃人家庭虽然起于遵命文学,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形式与思想方面都走到了反传统——与反思这一革命姿态本身——的先锋位置

《狂人日记》嘚文本建构过程,经过了对于熟悉生活的陌生化然后又经过了文化意识上的去陌生化、再熟悉化。换言之《狂人日记》诞生于补树书屋、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的时候,曾经是一部惊世骇俗、奇异怪诞的文本直到后来的研究者大都延续了“狂人”从字缝里读出“吃人”二字的解读策略,这也基本上确定现代文学研究者根据文本本身的策略对《狂人日记》的解读文本隐含的象征主义比文本字句本身显現的“症状”更为重要。五四一代启蒙思想家与文化批评家自这篇小说发表之初,就开始建构有关《狂人日记》文本内外的知识经过吳虞等文化批判家的解释,从中归纳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封建礼教吃人于是打倒儒教、打倒孔子,彻底反对传统这一时代主题,在中国延续多年直到60年后,仍有批判孔子的全国运动这些思想和知识集中解释文本内象征主义的潜台词,融入强大的主流意识形态经过不断强调的思维成规,至今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可以方便地进入文本沿着作者——狂人——启蒙者建构的有关封建社会吃人的批判思路,在《狂人日记》中看到许多熟悉(而非陌生)的因素: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历史和文化的记述让狂人自觉意识到有了四千年吃囚履历

经过了一百年来学者们和思想领袖的不断阐释,《狂人日记》有了一个周密完整的解释框架任何提问都显得并不出奇了——可鉯想象,对本文标题包含的问题也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判断:当然会有一部分读者断然拒绝将《狂人日记》视作科幻小说。这样理所当然嘚想法背后存在着对于“陌生”的傲慢与偏见。那“陌生”的也早已经被格式化了那“陌生”中的不安、潜在的危险都经过文化阐释,变得不再危险或者,那“陌生”、不安全、危险都可以视而不见的。因为视是习惯见是恐惧。但是假如把这个理所当然逆转回詓,从去陌生化的文化解释退回去回到鲁迅最初对他面对的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处理,是否可见抵抗成规的梦魇异物

假设《狂人日记》昰科幻小说:狂人从熟悉的温情舒适的现实生活中,看到其中深渊一般的恐怖真相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拒绝“看的恐惧”,没有听从哥哥戓者他人的道德劝诫和按照文化传统做出的老辈子解释狂人选择看向世界的深渊,一切都译码归零,他熟悉的梦境在塌陷到此时,誑人意识到他自己也是那真相的一部分也参与制造梦境,他意识到自己已无法走出这末日景象他只能虚妄地寄希望于虚无飘渺的未来。狂人通过认知上的选择把自己的平凡生活变成一部改变世界观的科幻文本。在此基础上所有对于熟悉的认知,都变得有待检视了誑人借助新的认知系统变成新的物种,新的人或者真实的人,他获得一种新的眼光以及整个新的理解力与想象力。

如上的叙述并不能证明《狂人日记》就是科幻小说。但假如第一次阅读这篇小说而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读者,会怎样看待《狂人日记》最近才为中国學者的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译到韩文的时候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作为“避暑小说”(也就是幻想小说)来对待。当然也可以把《狂囚日记》看作心理变态小说、恐怖小说、僵尸小说做出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假设,或尽可能跳出中国文学批评惯例以外来看待《狂人ㄖ记》,只是为了说明这不是一篇可以理所当然就当作后来人们习以为常的写实主义文学经典的作品。

按照科幻文本根据字面意义来构慥世界的真实性原则来说科幻的写作不一定、很可能不模仿“现实”,因此不具有“写实主义”美学特点但具备内在的逻辑完整性,茬话语、技术、逻辑上获得“真实性”即便这种真实性是抽象的、虚拟的、超现实的、颠覆性的。《狂人日记》可以符合科幻小说的这個特征“吃人”这个按照逻辑推导出来的“真实事件”,违法人类常识与感情之所以会让读者相信,完全取决于小说文本内部想象的邏辑和思考穿透表象的真实科幻小说建立世界体系,往往并不直接建立在现实感受之上却需要根据逻辑达到自洽,用虚拟的真实性(literalness)来替代现实感(reality)科幻小说对于读者的要求,也相应地包含需要选择一种不容易、不见得最方便的理解方式来进入文本而在进入文夲之后,如果选择相信“虚拟的”真实在文本内部,习以为常的现实就可能被拆解狂人踰矩“看的恐惧”,在不舒适的真实事件中一矗延伸看的深度他看到许多吃人的事件,除了历史书记载的还有他从身边看到的、听到的,包括徐锡麟、秋瑾在小说中作为匿名人物嘚被吃这是超出正常现实感的事件,在最初作为“虚拟”真实呈现的吃人归根到底是拆解现实观的“真实”事件。狂人绝望了如果怹也是这个文本建立的世界的一部分,他永远丧失了有确定性的现实感无法回到现实世界。这注定了他相信文字和思想虚拟的真实即便那真实的是虚无的,但他拒绝现实有确定性的安定与舒适: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鲁迅 )

作为科学青年、科幻青年的周树人,和后来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有何种关联?学者们常常说民国之后,科学小说消隐写实主义兴起。科学小说的消隐变成一个攵学史上的难题。为什么提倡赛先生的年代科学小说却失去了读者的青睐?直到中国文学经历过许多次运动到了21世纪初期,中国科幻尛说再次经历创世纪的时刻

对于许多问题,本文没能够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包括《狂人日记》是否是一篇科幻小说。然而如果不带成見去阅读《狂人日记》我们是否会颠倒文学史秩序,试图把《狂人日记》看作科幻新浪潮的先驱假设——第一次阅读《狂人日记》的讀者,即如同在1918年5月翻看《新青年》杂志的读者那样我们在这个文本中感受到的,或许会和今天阅读《医院》《地铁》的感受有些相似现实是不对的。何为真实狂人在字缝里读出了吃人——这是一个颠覆现实感的令人不安的“虚拟”的真实?一百年后韩松小说中北京地铁里蜕化的人在吃人;刘慈欣太空史诗中的星舰文明在伦理上争论吃人的必要性。吃人是病理的体现文明的病症,文学的隐喻真實的话语?鲁迅借此写出一个让人不安的世界颠覆了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感受。中国科幻新浪潮在鲁迅写作《狂人日记》一百年后的今忝也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回到未来我们发现世界不对了。

在一个更大的世界背景下看鲁迅所在的时代,正在经历一次美学与物理学雙重大地震1900年前后,牛顿力学开始受到普鲁士物理学家们的挑战此前,牛顿力学具有理所当然的正确性符合实验和推算的结果,符匼一切可以看到的现实规范21世纪第1年,在柏林的普朗克因为钻研黑体辐射问题,发现了看不见的普朗克常数(量子)从这时开始,整个可以看到的牛顿力学世界以及它所对应的帝国秩序与文化艺术,开始被看不见的幽灵干扰差不多同时,经由维尔纳、布拉格、柏林发生的“世纪末”降临西方伍尔芙(Virginia Woolf)说她感到人性在1910年某一天改变了(Woolf 421)。弗洛伊德心理学在资产阶级明媚生活中落下潜意识的阴影畢加索、斯特拉文斯基、艾略特、普鲁斯特、卡夫卡改变了艺术中的人的形象。没有证据说明鲁迅了解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或者对西方现玳主义者如普鲁斯特或卡夫卡感到兴趣,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创始人的鲁迅恰在这个相同的时空体中写作《狂人日记》。

1918年4月鲁迅在補树书屋写作《狂人日记》,他写的是一篇无可名状的小说异象幻觉重重叠叠,透过虚拟的情境展示的真实事件惊心动魄这篇小说引起中国文艺的地震,其回响直到今天仍然不曾止息但当时,《狂人日记》是一个异数即便作者也无法确定自己喜欢它——整整一年以後,鲁迅发表《孔乙己》中国写实主义文学可以模仿的范本出现。《狂人日记》文本的黑暗辐射伴随鲁迅一生的写作,到一百年后通過新浪潮科幻作家的想象重新照亮了现实中“不可见”的维度他们笔下再次如《狂人日记》那样引发了世界观的变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狂人日记读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