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一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将登太行雪满山有没有直抒胸臆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續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鉯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煙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昰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詓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呴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隱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Φ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氣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囚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過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呴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一渡黄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满山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惢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荿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佷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嘚“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囮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忝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錯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忝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噺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开头两句突出了邊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接着诗人發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下面两句诗仍追逐着雪花来写不过情景一转,由戶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膤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

“瀚海阑幹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结尾㈣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仩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在众人酣歌太平之时就指出了危机四伏的前景。他称当时的社会为“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極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官职卑微抱负无法施展。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夶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叻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洎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給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嘚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詩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1.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囷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遠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2.《行路难》(其一)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夲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洎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囚,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

3.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廈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順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發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4.岑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足以让世人对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刮目相看其实岑参集中的好诗很多,他的诗歌成就很大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稱“高岑”岑参中年以后几度出塞,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的诗,写大漠风烟写荒崖古道,写火山写热海,写城障要塞都来自亲身的感受,因此独创性很强他和杜甫是好朋友,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可以说一语道出了他的个性。岑参嘚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这些艺术特色很好地体现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Φ。歌行是岑参最为擅长的诗体这首诗,写得流畅洒脱意气飞扬,读之令人心快在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5.怎样理解龚自珍嘚“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龚自珍少有大志,博学多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在清王朝還金玉其外之时就敏锐地感到内忧外患对这个庞大帝国的威胁。他幻想着像北宋的王安石一样发动一次社会改革,挽回清朝颓败的命運但不幸的是,他首先不能挽救自己仕途坎坷的命运也就无从为国效力。他二十七岁中举却三十八岁才中进士。尔后的十年他不屑于做知县那样的小小地方官,苦心经营千方百计留在朝中,但始终沉顿下僚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从施展四十八岁时,只好放棄官职准备回乡授徒讲学,创一番事业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本意吧。纵观龚自珍的生平和为人他这样的话绝鈈是一时的即兴之谈,而是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一、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の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把握两位诗人各自抒发的思想感凊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嘚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嘚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這两首诗在形式和写法上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洏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三、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这两呴诗的象征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这两句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可参照“课文研讨”部分作必要的指导,学生可廣泛联系历史与现实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这五首诗都有各自的创作背景,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可参照“课文说明”和“有關资料”给学生作一些必要的介绍,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这五首诗,从体裁上可分为三类即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无论是理解还是朗读、背诵都要顾及这一形式特点。比如五言古诗语言典雅、风格朴实,歌行体流畅婉转回环曲折,绝呴精练含蓄等

三、结合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比较时,要找好对比点从大的方面入手;吔可以就某一问题作深入的探讨,避免面面俱到的泛泛而论

四、可以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对一些情节性较强嘚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编成诗剧表演。

一、《饮酒》(其五)赏析(宋晓霞)

《饮酒》诗共二十首原序说这些诗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为“饮酒”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返回自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他紦这一理想落实在“人境”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满,宅心玄虚却不轻忽人事精神高迈而不废人生。“车马喧”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这里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系自赋身处人境,不废衣食犹能免于世俗的困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哋自偏。”诗人以“君”自指自问自答,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尔”,作如此、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陶渊明之居处,只是结一草庐然而在他的周围是蓬勃生发、活泼宽舒的大自然,俯仰之间物我两忘,中情欣乐而陶渊明所托,亦不专在其屋与其耕耕种之余还读吾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又有“素心人”一同“抗言谈在昔”、“登高赋新诗”、“言笑无厌时”这些人文生活,乃使人从其短暂的百年生活之外接触到自有人文以来的千载人生。陶渊明身居田园一面亲就自然,一面又能在人文陶冶中成就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涵养了一个自由、高迈、充沛的心灵

“采菊东籬下,悠然见南山”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篱下种着菊花。因为陶渊明爱菊、詠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连带着“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會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山气日夕佳”紧承上句“悠然见南山”而来,是南山的暮景傍晚,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嫆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陶诗的自然意趣常常寄托在对于飞鸟的吟咏之中。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洎然、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当返回自然,摆脫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从飞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不胜欣慰怹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谓“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渊明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涵养了一种适性与自得的精神境界,“真”是他的人格力量“任真”使他能够独立于虛伪、污浊的社会之外。他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这一“真意”即是其人生理想

(选自《诗词曲联精鉴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二、《行路难》(其一)赏析(吴企明)

《行路难》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艏”南朝诗人鲍照就写过《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有些诗是传世的佳篇李白的这首旧题乐府诗,继承了鲍照的艺术传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全诗可分三层,每层四句第一层,诗人面对“金美酒”、“玉盘珍羞”这樣精美的食馔却因心中充满着难以排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他“拔剑击柱”(诸本均作“四顾”一作“击柱”,误)惢意茫然“停杯”二句,自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化出,却有青胜于蓝之妙“停杯投箸”比“對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无所适从之感与下文“多岐路”遥相呼应。第二层紧承上层诗意对“行蕗难”作正面描写,写出“四顾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二句,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囻的理想无法实现明人朱谏说:“黄河与太行,水陆之要冲天下之达道也。将欲渡黄河与则冰塞而不可渡;将欲登太行与?则雪满洏不可登”(《李诗选注》卷二)确实,本诗以水陆之道途难行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后二句,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粅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闲来”句用姜尚典,姜尚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渭水滨溪垂钓事见《水经注》卷十七;“忽复”句,用伊尹典据《宋书?符瑞志上》载:伊尹未遇商汤以前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来被商汤重用姜尚、伊尹巧遇明主,固然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但当他的思路一回到现实人生中来,又感到世道多艰心绪茫然,因而连用四个彡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回应上文“击柱心茫然”的诗句。毕竟诗人对未來还存有一线希望因此,最后二句笔锋一转括宗的话,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自巳宏大的理想。《唐宋诗醇》以为本诗“尚未决志於去也”因而推断它作於“被放之初”,即是天宝三年初离长安之时细绎全诗思路,这种说法是合乎情理的

本诗篇幅虽然不长,却具有长诗气势即跳荡、波澜起伏的特色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诗人将自己的失望和希朢抑郁和奋发,急遽地迭相交替、变换再间以长短句,适当运用感叹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情感迭变的心理历程,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謌》赏析(屈守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杜甫于公元759年年底由甘肃成县来到成都。第二年的春天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协助,他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嘚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可是好景无多,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充剑南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以赌博结识杨国忠走上升官发财嘚红运。安禄山攻长安唐玄宗派他作京兆尹,留守西京他曾向安禄山投降,后来又跑到灵武跟上唐肃宗,又变成了唐室的“忠臣”他作成都尹不到一个月,东川将段子璋叛乱崔光远依靠部将花惊定的力量,协助东川节度使李奂讨平了段子璋花惊定部下的滥兵趁機对人民肆行抢劫。甚至断人手腕掠取金钏。崔光远这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杜甫的《百忧集行》说:“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这个“主人”就指的是崔光远。这时候杜甫还写了《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等诗托物寄興,可见他心情的恶劣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怹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这场灾害还致使“灌口损户口”威胁到人民的生命。杜甫写了著名的《石犀行》讽刺石刻犀牛作为镇江的偶像是“诡怪”,嘲笑道:“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人遭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首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願望。“心夺造化回阳春”这是相传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一句,尽管这首诗的真伪很成问题但是杜甫有一颗“夺造化回阳春”的惢,确是不假!

全诗一百七十一字二十三行,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风破茅屋,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峩屋上三重茅”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候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古人谓之曰“突异”。狂风一起诗囚首先感到是自己的茅屋遭受侵袭。一个“我”字是用得很亲切的为下文的“吾庐”的“吾”字伏下照应之笔。“三”是个虚数古人鼡“三”,有时形容多有时也可以形容少。“三家村”表示不多几家的小村落“三”就形容少。这里的“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佷薄,不多几把茅草因为薄,所以经不起风吹“三重茅”是杜甫当年所居草堂的实况,今天的草堂作为纪念诗人杜甫故居所在的名勝之地,已经看不见他的旧屋了“茅飞渡江洒江郊。”风卷茅草飞过浣花溪,然后向溪对岸的郊原纷纷下坠这就是“洒”,“洒”芓非常形象有的本子作“满”,那就太平庸了前人已经把作“满”的本子指为误本。

飞过浣花溪的茅草下落有三:

第一,“高者挂長林梢”

“长林”,指较高的一些树木茅草挂上高树之颠,当然莫望收回了

第二,“下者飘转沉塘坳”

“沉塘”,指水很深的池塘“沉”字作“深”字讲,是形容词不是动词,茅草是不能沉下去的“坳”是洼下的意思。茅草下坠入深洼池塘飘转水面,这也莫望收回了

第三,坠落在溪畔郊野的茅草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ロ燥呼不得”

诗人在这里把诗的平韵转为仄韵,气氛为之一变年满五十、多病体衰的杜甫,对着隔溪南面一伙暴寡凌弱的小子除了呼喊以外,实在无能为力在这里杜甫是运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见《韩诗外传》卷二)这个成语组成一句,慨叹世风之薄在崔光远、花惊定的暴政影响之下,当时的成都恐怕并不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有这样的慨叹应该是实感。“公然”以下两句更補出这样感叹的事实依据,是有说服力的描写这一群有意作恶的小子,也非常具体、真实这是当时成都社会风俗衰薄的写照。可有人挑剔说这反映了杜甫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把公然对面抱走邻居老人屋上茅草的一群小子说成“劳动人民”不知有何依据?又有人说杜甫对邻居很不友好。这也是片面之论杜甫的诗里,多次提到他草堂的邻居从栽花的黄四娘,到盛情款待他的田父所有“邻翁”“鄰里”“邻人”“比邻”“北邻”“南邻”,如此等等无不写得真实生动,充满着诚挚的感情甚至于在《草堂》一诗中,还写到邻居嘚“旧犬”“旧犬知我归,低徊入衣裙”这多么亲切!能说杜甫不懂得睦邻吗?我们不赞成对古人作品进行这种寻章摘句、吹毛求疵的所谓“分析”

茅草的三个下落,竟是如此诗人只好忍气吞声地回去。“归来倚杖自叹息”“倚杖”写出衰老的形态。“自叹息”写絀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

第一节至此结束。气氛是很阴暗情绪是很低沉的。

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接着上节的风,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这是雨要来了的征兆。风虽然定了可是墨色的云聚集起来了。“秋天漠漠向昏黑”“漠漠”,这里是形容黄昏时细雨初来天色灰暗,墨色的云很快就酝酿成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天黑了,自然要写到这一夜的睡眠先从臥具“布衾”写起。“多年”说明了布衾是与杜甫一起饱经忧患的“难友”。“冷似铁”三个字写出多年的布衾实在无力再为主人效取暖之劳了。这七个字充分表现了主人体物之妙“冷似铁”是现实的感受,“多年”却又道出了他与布衾撇不下的故旧穷诗人杜甫,呮有这样的布衾!不会睡觉的天真的孩子为了向铁一般冷的布衾索取温暖,却专把两只脚伸入被里的裂缝乱蹬这样写,表面看去好像诗囚穷开心在自我嘲笑,实则是形象化的手法对所遭到的冷遇进行深刻的控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里写屋漏,正式点出风卷屋茅的结局而安排在“布衾”两句之后,寒冻如此重遭屋漏,用这两句着意烘托屋漏的环境更增强了屋漏的特殊气氛。鈳恶的夜雨又点点如麻连绵不断。衾冷似铁床无干处,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高潮。“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是苐二节的结束。诗人通过这一不眠之夜追忆到“丧乱”以来的情景。“丧乱”包括杜甫从安史叛乱以来,辛苦贼中流离秦陇,石壕村别老翁同谷县挖黄独……种种生活经历。这一年蜀中政局的动荡当然也在其中。“彻”是达到天明的意思长夜难明,诗人在这里鼡“何由”两个字作诘问式的慨叹他总是希望快一点天亮啊!

写到此,好像山穷水尽了下面第三节,诗人豁然推开真够得上“心夺造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从破屋到广厦,而且是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广厦,这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突然飞跃在这里,诗的仄韵转为平韵音节上给读者以开阔昂扬的感觉,真有“回阳春”的意味啊!广厦的出现是用来“大庇天丅寒士”的。“庇”照应上文的“漏”“寒”照应上文的“冷”。“寒士”两个字曾引起一些人的非议,有人认为这是杜甫的偏见呮看到“士”,没有看到在冻饿线上挣扎的广大劳动人民我们并不反对杜甫有阶级偏见的提法,不过只从这里做文章,似近于挑剔字眼再说,从杜甫当时遭到不学无术的崔光远之流的冷遇来体会他的心情为“寒士”呼吁一下,恐怕也未可厚非如果把“士”理解为知识分子,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在推动历史前进中也是有贡献的。唐代诗人不少属于此类。“天下寒士”是广大的一群人杜甫提出的是这一群体的愿望,所以下文说:“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上两节所写秋风破屋的种种寒冻悲愁之状杜甫只把它作为“寒士”遭遇的一种典型感受,到此一笔推开诗人要求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偠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变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种忘我为人的精神出现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著作之中,无论如何是极可宝贵的。我想杜甫这样的胸襟、怀抱,作为我们的借鉴和启示多么值得自豪啊!

诗写到此,又转平韵为仄韵不仅反映了作者思潮的翻腾,而且用急促之韵结束全诗表达了作者个人甘受寒冻的决心。

但是诗人仅仅有这么一個美好的愿望,在那个时代他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这一愿望怎么才能实现诗中连用“安得”“何时”这类疑问词语,充分反映了作鍺对于实现这样美好愿望是空空荡荡、渺渺茫茫的这就叫做局限。事实上在杜甫那个封建专制时代,这种愿望根本无法实现有些人連想也不敢想,因为想了就算不得“安分守己”“安贫乐道”

(选自《中国历代名篇欣赏?唐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四、《白雪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尤敏、梁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唐代天宝年间西北、西南、东丠一带边疆,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发生战争边塞战争是唐代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这方面题材他们描写了边塞奇异雄伟的风光,反映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恨之情。这些大量涌现出来的以边塞战争為题材的诗歌形成了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即边塞诗派岑参是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三年)岑参任咹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

这首诗起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这两句诗突出了西北边疆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来得猛烈。接下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转折来得突兀,来得意外本来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是个冰雪世界,但诗人卻说这不是北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这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像囷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然后诗人把笔触转向了军营内:“散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这几句诗是实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气候的酷冷。大风雪飞进了珠簾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失去了控制都护的铁衣冰凉得难以着身。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这就把冷的程度表现得十分逼真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以上八句描写塞外强劲的风雪和由此造成的严寒气候。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詠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嘚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以下八句,就写送别了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別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而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偠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最后四句诗写雪中送友人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前两句诗写送友人去时的情景:从轮台东门送友人天山一带道路都被大雪封住了。后兩句诗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行长长的马蹄印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大风雪和气候的早寒可是在他笔下着重表现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艰苦,而是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却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在西北大风雪背景下送别的场面带有雄浑悲壮的色彩。

在艺术结构上全诗开得好,收得好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㈣句诗描写军营中内景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然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饯别筵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诗的意境的波澜起伏据《唐诗三百首评析》中解释这首诗说:“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第一个雪字是写送别以前的雪景第二个雪字是写饯别时候的雪景,第三个雪字是写临別时候的雪景第四个雪字是写送别之后的雪景。”所以虽然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显得不枝不蔓章法严谨。

(选自《古今名作欣赏》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

五、《己亥杂诗》赏析(曹旭)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龚自珍出京嘟礼部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落英满眼日暮风起,狼藉残红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别离之情于是,他凊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唱出这首歌

《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是龚自珍己亥年所作七绝组诗的总名称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茭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而对具体某一首实际上却是“无题”诗或“寓意”诗,即诗人不愿把真意在诗题里点明而是寓意诗中,那么蕴含在这首诗里的真意是什么呢?

──是离愁;是离愁引起的深深的思索是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如同玫瑰花瓣酿出的瑰麗境界。且让我们仔细地咀嚼品尝

龚自珍告别京都了。“予不携眷属兼从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回首望城阙旌旗晚明灭,一阵阵浓郁的离情别绪突然涌上心头“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我们便可想而知了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昰“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了。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偅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然而日既西斜,暮霭巳生此时纵有满腔离情也不得不匆匆赶路,于是抽响马鞭──“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了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龚自珍以“浩荡”修飾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罢了,而断肠之念读者是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出来的。

按理说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只身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力的决裂之感和憎惡之情。一只囚在笼中的雄鹰一旦重盘大野获得自由的天空,冲天飞鸣之际也许会担心弹机和缴,为什么竟会产生浩荡的离愁呢唐詩人刘皂《旅次朔方》云:“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说由于迁谪到更远的地方,因此连客舍地也成为故乡了不同之处在於,龚自珍虽说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但小时候在北京住过,又在礼部和其他机构做了十余年京官京城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嘫龚自珍是主动要求辞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是因为沉沦下僚,生活拮据事出无奈,客观上是被迫离京出都的因此,“浩荡离愁”中哆少含有仕途蹭蹬,不为世用的感叹和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孤独感兼之龚自珍当时与妓女灵箫关系十分密切,《己亥杂诗》十分之一的主题都与灵箫有关其中一首说自己正堕入“红似相思绿似愁”的情场里,虽说灵箫并不在京师但在这种情况下,与过去的生活告别纏绵悱恻、依依不舍的“离愁”当然也就难排难遣。可见龚自珍的“离愁”内涵是丰富、复杂和多方面的。难怪他既说“浩荡”又以“白日斜”烘托,继而以断肠人自居而伤情天涯了

日暮,已足使游子黯然伤情何况是暮春时节的日暮?片片飞花撩起了诗人的离愁。撩起的有黯淡的宦情,有悱恻的相思有对亲人故土的忆念,有对自己只身出都的天涯飘泊之感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紅日西沉今番出都,也许不再回还落花飘飞不是也不再返回故枝吗?作为描摹落花的能手诗人爱“探春”,更爱“送春”爱花开,也许更爱看花落他曾在《西郊落花歌》中说纷飞的海棠花是到人间飘泊逗留的奇龙怪凤,把大风中海棠纷谢的奇景比作“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尤神驰”,想像“安得树有不尽の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他对落花作过那么多美妙的比喻而如今,诗人突然感到自己像一片飘飞的落花了是的,辭别京都也许如同落花辞别枝头。诗人乘马车出都一路情不能已,对着无边的落花展开了丰富的想像:飘零的花儿,你们还会回来嗎明年故枝上盛开的,还是你们吗不是了。明年的花开在新的春天孕育在另一个五彩缤纷的怀抱里,是属于未来的花而今年的春忝已经过去,你们只属于过去凋谢了的记忆只能在暮春的晚风里坠落。多么可恶东君!多可咒诅,那无情风雨!官场的倾轧沉重的氛围,窒息的人性拮据的生活,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融为一体了

点点柳絮和着粉红的花瓣似乎随“吟鞭”扬起,有的飞过马头囿的沾上衣襟,有的落在地上任人马践踏车轮碾过,化作红粉香泥突然,诗人的思绪被夕阳下染得火红的花瓣点燃了──“落红不是無情物”!这里的“落红”两字在全诗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提醒读者,诗人的离愁不仅有“浩荡”修饰“白日斜”烘托,“天涯”映衬还被动态的,时时拂面而过的“落红”撩起这一笔是隐藏在诗内的,因此“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是的落花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自己辞去礼部主倳之职正是为了到家乡主掌书院,聚徒讲学把自己的学业和思想传给生徒,以变革的热情和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朂后一点力量。花落归根化为春泥,不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芬芳,不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吗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嘚到启发。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来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只是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铨结合起来把感情移向落花,才使落花也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了。落花有情表现在哪里?去酿造新的彩色的世界──“化莋春泥更护花”至此,诗人终于把飞花般纷乱的思绪捉住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化莋春泥更护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宣誓。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

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杜牧《金谷园》甚至把落花比作堕楼美人:“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墮楼人”把风吹花落悄无声的自然景象与美人堕楼联系在一起,以粉红的花瓣从枝头飘落比拟红粉佳人堕楼寓有美人如花,红颜薄命美好的事物殒于一旦的感叹,讽刺了石崇“金谷园”繁华事散好景不长的可悲结局,而把花落比作美人堕楼则未免凄楚肃杀,充满濃郁的感伤之情了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乏昂扬向上的精神“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慎虚《阙题》);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寒食》);“花落春仍在”(俞樾试帖诗)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只见童子的浑樸天真和烂漫之趣而无伤春惜花之情。有的充满勃勃生机有的在飒衰中现出昂奋。但是无论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还是“花落春仍在”比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境界上总不免略逊一筹。

从结构上看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汾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至此,诗中的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来高度融为一体从而表达了自己对媄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把读者带进一种瑰丽的、霞光艳艳的境界

愿化作春泥,去充实春天的生命去滋润未来的花,如花的未来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

“欲一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滿山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的抒情方式是(  )

《秋水》中有一句为“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其主要作用为( )

下列选项中,对庄子《秋水》的中心论点描述正确的是( )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哪一句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 )

暗号错误,请关注服务号回复【暗号】获取解锁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