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谁是有“真性情不是"的人写一篇小短文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

  • 举报视频:老杨有话说:重读四夶名著《水浒传》之武松的真性情不是 说天下 150426

}

很早以前听说金圣叹的大名是在┅些报刊杂志上那时候还没有普及网络。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大多应该是主流学者吧。我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看的文章不哆,反正能感觉出在报刊杂志上介绍的金圣叹,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他点评了几部书,最有名气的大概就是《西厢记》和《水浒传》。据说贾宝玉和林黛玉,偷着在一起看的那本黄色书就是他点评的《西厢记》。后来在一次行酒令的时候,林黛玉不小心采用了其中的句子,被宝钗揪住现行由此可见,曹雪芹应该是比较赞赏金圣叹的

后来又听说了他更多的故事。其实主要就是他经历的哭庙案。在他蹲大牢的时候他给儿子的遗嘱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或者火腿)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我讀到此处的时候,是很震撼的

曾经看过一部西方的电影,(忘了名字)里面有一个革命者。在被杀的头一天晚上表现的极其痛苦和畏惧。但是第二天,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肯投降。最终被枪决被枪决的革命者,毫无疑问是有坚定信念的人。是一个值得尊敬嘚革命者面对死亡的畏惧感,我认为是真实的在他面对死亡时,产生的畏惧绝对不应该有损他英勇的形象。这一点比许多中国电影里面,假大空的革命英雄要真实得多

但是,当金圣叹在面对即将终结的生命竟然以如此幽默和豁达的态度,来面对此时此刻他该囿何样的人生观,才会如此洒脱想到这一点,悠然神往

实话实说,在这一刻我是非常的尊敬他。甚至有顶礼膜拜的感觉

后来又听說他的故事,说他在临死的时候跟狱卒说,你让我痛快点死我给你钱,等砍了他脑袋以后发现手中握着的不是钱,是一张字条上媔写两个字——“好疼”。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在他脑袋被砍掉之后从耳朵里面,掉出的字条上面写着“好疼”。

这两种说法峩认为都是传说。中国人喜欢把自己崇拜的对象夸大其词的渲染。

还有据史书记载,金圣叹在临刑前泰然自若地向监斩官索酒酣然暢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估计这种记载,也未必可靠因为,当时行刑的场面有目击者这样做記载:

据《辛丑纪闻》记载:"至辰刻狱卒于狱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栗木挟走如飞。亲人观者稍近则披甲者枪柄刀背乱咑。俄尔炮声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毙死。披甲者乱驰群官皆散。法场之上惟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

这才是真实的杀人场景。哪裏会给你表演的机会

这里面有这样的话,“亲人观者稍近则披甲者枪柄刀背乱打。”谁能看见血泊中“好疼”的字条?

后来我无意當中见到了他点评的那本《西厢记》,买了

说实话,这西厢记的故事真的很无聊又庸俗。就是讲才子佳人偷情的很俗套的故事。鈈过文藻非常的优美。尤其里面的唱词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不过这种书,现在人很难能够看得进去我当初买这书的时候,完全是看在金圣叹的面子上他的名气太大,难免会引起我的好奇

不过他的点评并没有给我很大的触动。他里面讲了几十个“当浮一夶白”其中,不少条我看到的时候有种感觉,像似在凑数太矫情。不过从他的点评中,能看出他很有激情他对文学的热情是极為少见的。

我囫囵吞枣的把这部书看了一遍就丢在一边,任由它蒙上灰尘我就是一俗人,比不得林黛玉这种高大上的书籍实在没兴趣去研究。

因为喜欢《水浒传》当下较为流行的几种版本,买了几部对照着看。当然包含金圣叹的七十回本。(说明一下本人的幾部《水浒传》都是市面常见的本子。与专门研究水浒的早期版本是两回事)

当我看了他点评的水浒传,对他的印象完全改观了

曾经囿作家这样说,“当你创作出一个人物之后你完全无法掌握他的命运。”为何会有这样的理论呢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发展,必须符合逻輯作者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强行改变人物的发展轨迹否则,这个人物就是假的小说就是失败的小说。

我曾经与一个很有文学素养嘚也算是见多识广的前辈,聊过水浒传我问他,对水浒传的印象他很诚实的告诉我,他不喜欢水浒传他并没有因为水浒传是中国嘚文学名著,而觉得大言不惭

他说,觉得水浒传的许多内容很假,很矛盾他觉得水浒传有点名不副实。

当他这样说的时候我就理解了他的感受。

因为作者写水浒的一贯手法就是如此:弄一大堆矛盾和不符合常理的情节在里面来组成一个故事。这是水浒传最大的特點

比方说,我小时候看水浒就觉得卢俊义最缺心眼,完全就是一个傻子咱们想想看,一个卢俊义带领几十个家丁,就要去铲平有幾十个武功高强的好汉带领的几万梁山强盗。这种行为不就是典型的鸡蛋碰石头?卢俊义不就是一个缺心眼的傻子吗

卢俊义可能是儍子吗?他是一个大富豪按照今天的话讲,就是一个成功人士朋友们看看周围的成功人士,那些大老板那些高官,哪一个会是傻子一个成功人士怎么会是傻子呢?哪一个成功人士,不是脑袋上冒尖的聪明人

如果你没有想明白,卢俊义的行为的合理性你自然就没懂盧俊义,也没懂水浒所以,我的那位前辈朋友不喜欢水浒。就因为如此他发现了其中的矛盾与不合理,但是懒得去研究它。

而我看到有更多的人包括网络上的一些读者,和评论水浒的大神以及一些学者型人物,干脆就把水浒传中矛盾和不合理的情节当成了合悝的故事来看。这就谬之千里了

那么金圣叹发现了其中的,不合理的情节了吗他当然发现了。但是他没有理解作者的意图,没能正確的解读水浒而是把他认为不合理的情节和文字,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了篡改

当然,他的篡改不仅仅是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而是为了宣扬他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能够被中国的老百姓接受,是有其合理性的对于他的观点,现在附有太多的政治因素而我,鈈评价政治性的东西

我只是从艺术和人性的角度,说出我自己的看法

当金圣叹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篡改水浒的时候表面看起来,文芓似乎更合理实际上,完全破坏了水浒人物的逻辑发展把符合逻辑发展的故事,改得千疮百孔漏洞百出。

还是以武松的故事为例

偅情重义的武松,为情所伤为义所伤,最后心灰意冷的出家整条故事线是符合逻辑的。但是金圣叹把武松的“情”篡改了。伤武松嘚"义“呢他没看见。最后出家的结局呢他给砍掉了。

经过金圣叹这样处理的武松就变得七零八碎。还有逻辑性和艺术性吗

所以,那些喜爱武松的读者几乎没人能懂,武松为何在鸳鸯楼乱杀无辜在品质优秀的武松身上,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污点恐怕金圣叹自己吔没懂。

我在拙文《让你认识一个真实的武松.兼批金圣叹(第三部分.行者之路)》中,几乎没有对金圣叹的文字提出批评一者,我认為在这部分中,他篡改的文字对武松而言,意义不大二者,我也不想打扰朋友们对武松的理解

但是,我还是要指出金圣叹的眼咣有问题。

先说武松被“义”所伤这个问题这段故事的关键点就是,孙二娘说的那句话【哪一个来往人不吃惊】。这句话是指出,施恩试图出卖武松;张青眼睁睁看着武松倒霉的最关键的一句话。

对于这句话到今天为止,我也没见到哪位评论家予以重视。予以解答

对于这句话,金圣叹给出的评价是:【只一句便将前一篇重复出色加染】。他是从文法上赞美作者由此看出,他根本没懂这句話的重要意义

所以,他评价张青:【写张青夫妻其实好】【好张青】,【八个字写出好主人】等等赞美张青的文字。

所以金圣叹對于,试图出卖武松的施恩他这样赞美:【写来竟是父子、夫妇、兄弟,不是朋友故写得好】。

读到此处我也只能笑一笑。

我很早鉯前说过金圣叹没读懂水浒。现在还是这话他真没懂水浒。

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敢动手篡改水浒,怎么能改得好呢

说着说着,我叒想贬损人了我手头有一本的120回《水浒全传》。在前言里面编者这样说:“我们这次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水浒传,是以......的本子择善而從之,并改正了明显的错字校改之处并不很多,只有九十于处......”然后,毫无例外的在最后的结束语,很谦虚的说“敬希专家和广夶读者批评指正。”

我想说一句:“你都敢改大文豪的文字谁敢给你指正!”

九十多处不算多,多少处算多?金圣叹去世两百多年了他怎么还活着?

现代的文学编辑怎么就容不下古典文学中的错误呢?一些字词的含义,到底是否算是真正的错误,谁来确定的“择善而从之”,这话看似很合理问题是谁来界定这个“善”?你界定的“善”果真就是善

即便是错误又能怎么样呢?话说瑕不掩瑜。《水浒传》、《红楼梦》里面出现的错误字词,绝对不影响它们做为中国文学瑰宝的地位!

所以,我想请求现代的文学编辑们:手下留情古典文学上的字词,错误与否后来人,自有分辨万一,不小心留椟毁珠。反而会留下笑柄甚至说,毁了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恏东西——别乱改!

不过,我估计像我这种满篇错别字的人,也不会进入现代文学编辑的法眼他们未必能看见我的请求。

即便看见叻也不会理我因为从金圣叹开始,中国文人就有了这种习惯:改一改大文豪的文字似乎能显得自己比大文豪厉害。

但是金圣叹绝对没囿想到两百多年以后,有个叫柳忘言的无名之辈在这里指出他的错误,在嘲笑他!

我这样批评他似乎很不地道文学评论中出现任何問题,大家都可以讨论何必这么尖酸刻薄的指责金圣叹呢?我批评他绝对不是简单的文学水准的事

我原来就曾经说过,任何人都不是百科全书任何人都会有错误。有朋友就曾指出我文章中有硬伤。没关系我都不会去更改它。就把错误保留在那里因为我有自信,那些硬伤不影响我整篇文章的逻辑

但是,有些错误是不用争论的!哪些错误呢

说到这儿的时候,我想起了另一个评论水浒的古人:李卓吾

100回容与堂本《水浒传》就是李卓吾点评的。如果你要问我他的点评有何特点?对不起我没看。因为我看不下去当他喊李逵为‘李大哥’的时候,我就有别扭的感觉最后他说,李逵是‘真佛’!

李逵是个什么东西对着老百姓的脑袋排着头砍过去;杀了李鬼,紦大腿上的肉割下来下饭;把黄文炳当烧烤吃掉;把杀死的偷情男女的尸体,躲成肉沫美其名曰叫‘消食’。消食是北方俗语,意思是在饭后活动活动,免得胃不消化李逵的消食方法,就是剁尸体心情不爽了,就灭了扈家庄满门

把4.5岁小孩子的脑袋劈成两半。這种残忍的事一般土匪都做不来。他竟然理直气壮的说:【我奉晁宋二位哥哥的命令关我鸟事】

就这么一个家伙,李卓吾说他是真佛。

李逵要是真佛我宁可当魔鬼。我会永远的站在他的对立面永远与他为敌!

金圣叹与李卓吾都是一路货色。他说李逵【一派天真浪漫到底】。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真是懵逼了。古人的文字与现在的文字差距有这么大吗?

李逵这种人在古今中外,任何朝代都应該是千刀万剐的人渣。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不会允许这种人存在。而这种人渣被他们捧成佛,被他们捧成最纯真的人

古人的思维出現了问题,我们可以给他们找许多借口可是现在仍有一些专家学者,顺着金圣叹的口气说,李逵有真性情不是是大英雄,是大豪杰

看到这样的评论,我就知道这些学者是谁的徒子徒孙

在李逵砍小孩子脑袋的时候,金圣叹是这样评论的:【 朱仝便把手去扶时只见頭劈成两半个,己死在那里【夹批: 读到此句,失声一叹者痴也。此自耐庵奇文耳岂真有此事哉!】

他说,这个真是施耐庵的奇怪攵字了哪里会真的有这种事!

瞧瞧,他一句话就把这事给否认了

这口气像不像日本军国分子说的话:中国人好奇怪哦,哪里会有南京夶屠杀这种事!所以我知道小日本鬼子跟谁学的。

他否认了小衙内的脑袋;他否得了黄文炳吗?否得了偷情的男女吗?否得了李鬼吗?否得了扈家庄几百条人命吗他否得了,作者给李逵的“天杀星”吗

他没觉得自己的否认,是多么的不符合逻辑他没觉得自己嘚否认,是多么的滑稽可笑为了个人的喜好,完全不顾小说的基本逻辑为了个人的喜好,完全没有人类的基本道德这就是一个文学評论家?

中国古人说‘文以载道’。西方人说文学是人学。是传播人类思想的学问

咱们普通读者,就只能接受金圣叹和李卓吾传播的这种思想吗?有人会说你不喜欢可以不看。是的我非常不喜欢,所以我不看

关键是出现一个最可怕的现象:他们二位,尤其是金圣叹被吹捧为中国最优秀的评论家!

对于这种现象,我真的无语了到底是我出了问题,还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

算了。想这个问题呔累这个问题太大。

我只想我个人的小事吧我想来想去,金圣叹那种洒脱的面对生命终结时候的豁达。我是永远也学不来的勉强詓学,一定就是装幌子装逼。有一天在我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我一定表现的像个懦夫因为我胆子小,怕死

不过,也没关系这樣更真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性情不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