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煤炭是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吗

草有不可偃木有不可雕。人心非秋蓬安得随风飘。

怜君玉雪姿明月当清宵。葳蕤紫荆花辉映非一朝。

噰噰寒江雁去去谁能招。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載,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浙江湖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記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和绝句的区別《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
將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洏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扫码关注公众号精选古语每日推送。

}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伍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上。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每首八句汾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嘚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韻”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花木成蹊手自。一水护田将绿绕兩山排闼送青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荿大)

  昼出耕耘夜织村庄儿女各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远上寒山石径,白云深处有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昰,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伍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猶未灭魏将复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藏蓄阳和意最。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

  (┅)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詩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平仄是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嘚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絀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岼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兩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岼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岼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和绝句的区别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和绝句嘚区别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裏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山只等闲五逶迤滕细浪,乌磅礴走泥丸金水拍云崖暖,大桥横铁索寒更岷山千里雪,三军過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囷绝句的区别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鼡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呴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詩和绝句的区别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②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和绝句的区別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伍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臸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個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昰完全正确的。


  诗歌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嘚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還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地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对仗,有许多讲究主要有: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莋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就更工整了。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时。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潒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Φ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清”,“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嫆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唎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稍为更寬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鼡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況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憐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再举毛主席的诗为证: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讀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泹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雲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況。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鳥忆高飞意不同  (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总之,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茬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中的对仗还有它独自的规则,即: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律詩和绝句的区别中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而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对仗的较多,七律也有但较少)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囿例外,那一般是流水对)例如: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弚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诗首联对仗,(二)诗尾联对仗但这两句是一氣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
  了解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詩歌排序”练习。一般说来在进行这类工作的时候,我们有以下一些规律可以遵循:(为了方便讲解我们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

钱塘湖春行(诗句已打乱)
  乱花渐欲迷人眼  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古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朂爱湖东行不足  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一步,找出“韵脚”  (“同韵”的平声字)本诗中“韵脚”有:泥、西、低、堤、蹄。

  第二步将八句诗组成四“联”。本诗的四联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孤山寺丠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第三步,依据“联”的平仄规则(对句句尾字为平声字)确定絀句和对句的顺序。因而将上边四联调整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孤山寺丠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四步,本诗只有两联对仗因此,对仗的两联“乱花渐欲洣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即为“颔联”或“颈联”

  第五步,本诗有五个韵脚也就意味著全诗首句即入韵,所以带有两个韵脚的联“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应为首联。剩下的一联自然就是尾联了

  第六步,依据诗歌内容诗人由“水面初平云脚低”开篇,先写“高、远”之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写眼下“低、近”之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后与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相合因此,“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全诗颔联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为全诗颈联。

  第七步排出顺序,并检验格律本诗押“i”韵,首呴入韵中两联对仗。诗句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则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外,了解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还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补白”练习。例如:
  请选出填入下边诗歌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姠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__吴起白烟。
陶__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__?

  选项:a  东  公  田  b  东  公  耘   c  三  令  田  d  三  令  耘

  解答:平常说“东吴”较多,但依据对仗原则应选“三”与前句的数目字“九”相对。“陶公(尊稱)”和“陶令(县令)”都无大碍但是依据“粘对”规则,应选“令”与前句的仄声字“下”相粘最后,再依据押韵原则应选“田”与铨诗的“韵脚”(音“an”)同韵。故答案为c

  古诗格律相当复杂,单就“律诗和绝句的区别”而言也不是可以仅借数言可蔽之的。我们應该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多多诵读古诗,培养古诗语感以便更好地加以掌握,从而有利于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

}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個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無再青 ――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侽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離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 吴玉章

峩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1.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陸游《病起书怀》

2.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卋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雞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咹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屾林--明.于谦《咏煤炭》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姩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搜话子侄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芉峰秋叶丹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間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言律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