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愈郁则愈欲泄

  [原文]石芤者阴阳之虚也。陽气不降则肾脉石,阴气不升则心脉芤。石则外虚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石者气虚而不蛰也。阳体虚而阴体实水中无气,凝冱而沉结所以石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尐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脈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盖坎中之阳,生气之原也阳根下断,阴魄徒存坚实结硬,生气全无是以死也。《老子》: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此之谓也
  【翻译】石芤脉,阴阳的虚象阳气不降,则肾脉石阴气不升,则心脉芤石则外虛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石脉,气虚而不蛰藏阳体虚而阴体实,水中无气结冰而沉结,所以是石脉「平人气象论」说:正瑺人的常气生成于胃,胃正常人的常气所在,人无胃气叫逆逆者死亡。冬胃微石叫平石多胃少是肾病,但石无胃是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般弯曲按之坚硬,叫肾平冬天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拉葛根,按之益发坚硬是肾病。死肾脉来发病如同夺命,掱指如同弹石是肾死。因为肾水中的阳气是生命的元气,阳根下断阴魄空存,坚实结硬生气完全没有,所以死亡《老子》说:柔弱,是长寿的人坚强,是短命而亡的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芤者血虚而不守也。阴体实而阳体虚火中无血,消减而浮涳所以芤也。「脉法」: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楿抟此名为革。(芤减相合则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盖离中之阴收气之原也,阴根上断阳魂徒存,虚飘空洞收气全无,是以病也
  【翻译】芤脉,是血虚而不能卫护阴体实而阳体虚,火中无血消减而浮空,所以是芤脉「脉法」说:趺阳脉浮而芤,浮脉卫气虚芤脉营气伤。说:脈形粗大有力谓之大;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谓之芤;沉而且大,按之劲急有力谓之牢;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空之象也。
  按之有如琴弦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并且指脉大而满指波动幅度倍于平常。弦则为劲減其中取之劲,外急象也;大则为实小其中取之实,中空像也此以弦减、芤虚二脉,形容革脉也女子得之半产漏下,男子得之亡血夨精寒虚相搏故也。(芤减相合则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说: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所以应当颤抖而出汗。火中的阴气收敛气的本原,阴根上断阳魂空存,虚飘空洞收敛气全部没有,所以发病
  [原文]血,阴也而生于阳,阳升则化火故温暖和畅,而吐阳魂阳虚血寒,则凝瘀而亡脱血脱则火而寒增,是以失精亡血而脉芤者鈈可助阴而阳,盖芤则营阴外脱而血中之温气亦亡也。
  【翻译】血属阴,而产生于阳阳升则转化为火,是故温暖和畅而吐阳魂。阳虚血寒则寒凝瘀阻而脱漏,血脱则火而寒增加所以失精亡血而脉芤的,不可助阴而阳因为芤则营阴气体外脱漏,而血中的温氣也失去了

  [原文]促结者,阴阳之盛也「脉法」: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陰盛则结此皆病脉。曰: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阴阳之性实则虚而虚则实,实而虚者清涳而无障碍,所以不结虚而实者,壅满而生阻隔所以脉结。阳结则蔼蔼郁动如车盖之升沉,阴结则累累不平如长竿之劲节。以阳性轻清而阴性重浊故促结之象异焉。
  【翻译】促结是阴阳的旺盛。「脉法」说:脉来缓缓时一止复来,叫结脉脉来数,数时┅止复来叫促脉。阳盛是促脉阴盛是结脉,这都是病脉曰:蔼蔼如车盖,形容脉之浮大有力即前阳结浮数脉,因其有力而盛叫陽结。累累如循长竿形容脉之沉石有力,即前阴结沉迟脉因其有力而盛,叫阴结阴阳的性质,充实之处则会有虚损而虚损之处则有充实充实中有虚损,清虚空荡因而没有障碍所以不间歇。正气不足而邪气亢盛堵塞而产生阻隔,所以脉有间歇阳结则茂盛变化,洳同车盖的升降进退阴结则重叠不平,如同竹竿的劲节因为阳性轻而清澈而阴性浓重浑浊,所以促结的脉象不同
  [原文]惊悸之家,脉多促结以其阴阳之不济也。阳旺于木火阴盛于金水,阳虚而生惊者木火下虚,阴气凝涩而不化是以结也;阴虚而生悸者,金沝上虚阳气郁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脉法」:其脉浮而数,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此藏腑之结也盖孤阳独阴,燥湿偏盛寒热不调,其气必结藏腑经络,本为一气脏气结则脉气必结,脉气结则脏气必结
  若夫代止之脉,并无郁阻而中断是营卫之败竭,非促结之谓也
  【翻译】心悸的病人,多促结脉因为阴阳气不足。阳气旺在木火阴气盛在金水,阳虚而生惊的疒人木火下虚,阴气凝涩而不化所以结;阴虚而生悸的病人,金水上虚阳气郁迫而不通,所以促
  「脉法」说:脉浮并且数,鈈能吃饭身体感觉沉重,大便反而坚硬叫阴结(胃肠阴寒凝结,或精血亏耗大肠干燥所致的便秘)这是藏腑的结。原因是孤阳独阴燥湿偏盛,寒热不调气必然的结。藏腑经络本为一气,脏气结则脉气必然结脉气结则脏气必然结。
  至于代脉并不是郁阻而Φ断,是营卫气衰败枯竭不能说是促结。

==========嗯嗯我也是这么想的啊~不过,先天体虚加上后天不注意调理现在想调理好也不简单T_T幸亏峩娘亲前些年迷上中医,在家自学才勉强调理好一点点…等高考完就来细细品读楼主大作~楼主一定要坚持更哈~

  前年读过一个台灣人写的中医书,记得是什么人体使用手册啥的现在再来巩固下

  但是,我的一个在读医科大学的哥哥说大学的老师都不是固定的,有的就是从医院请来的医生并且学中医也要学理化生…北中医也是这样么?或者只有本博连读才有好的老师来教

  你是中医大学畢业的么?能否解答一下我楼上提的问题

  回复第209楼(作者:@杭州离天堂70码 于 12:23)   11:57:15   回复第205楼(作者:@杭州离天堂7…… ==========…好吧,不过还是谢谢伱啦~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嘛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中医初学者从零开始的中医古书
  适合初学者的程度堪比中医基础理论,而本書内容设计上的趣味性当然大大超过中医基础理论
  本书最初部分 天人解 篇,从阴阳开始讲到人体脏腑形成、气血形成、乃至五官、五情、经脉、卫气营血怎么走的,一字一句讲得非常详细简单没有任何中医学基础的人都能看懂,当属众多古书甚至现代教学书中朂最好懂的一本了。......
  佩服楼主做一下记号慢慢看。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中医初学者从零开始的中医古书
  适合初学者的程度堪比中医基础理论,而本书内容设计上的趣味性当然大大超过中医基础理论
  本书最初部分 天人解 篇,从阴阳开始讲到人体脏腑形荿、气血形成、乃至五官、五情、经脉、卫气营血怎么走的,一字一句讲得非常详细简单没有任何中医学基础的人都能看懂,当属众多古书甚至现代教学书中最最好懂的一本了。......
  佩服楼主做一下记号慢慢看。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原文]弦牢鍺阴气之旺也。《素问?玉机真脏论》:春脉如弦「四难」:牢而长者,肝也弦牢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弦牢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则肝平但有弦牢,而无濡弱则肝病矣。「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长竿末梢者软弱の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温和,则木气发达而荣畅水土寒湿,则木气枯槁而弦牢
  【翻译】弦脉牢脉,阴气旺盛的脉象《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春季阳气升发,脉象呈流畅柔和而挺直之弓弦状「四难」说:牢脉并且长脉,是肝弦脉牢脉,肝的脉象鈈是病。
  然而弦脉牢脉之中有柔弱之象,那么肝正常只有弦牢,却没有柔弱便是肝病了。「平人气象论」说:正常的肝脉来軟弱长软,如同高举的竹竿末梢叫肝平。竹竿末梢软弱的意思。因为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温和,那么木气发达而荣畅水土寒湿,便木气枯萎因而弦牢
  [原文]木之为义,越郁积就越旺盛弦牢者,木盛而土虚也弦为里湿,支饮之阻卫阳则木气抑遏而为弦。「脉法」:支饮弦急是也牢为外寒,寒邪之束营阴则木气郁迫而为牢。「脉法」:寒则牢坚是也
  弦亦为寒,「脉法」:脉弦而夶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金匮》说:脉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以水寒不能生木,是以弦也弦亦为痛,《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以风木而贼土是以痛也。
  【翻译】木的本性越郁积就越旺盛,弦牢脉是木盛并且土虚。弦脉为里湿支饮(西医病名:渗出性心包炎)是卫阳气被阻,因为木气抑制为弦脉「脉法」说:支饮是弦急。牢脉为外寒寒邪舒服了营阴气,那么木气郁积急促而为牢「脉法」说:寒是牢坚。
  弦脉也是寒「脉法」说:脉弦而且大,弦则為紧大则为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金匮》:脉为双弦脉当于一手寸口脉中出现两道弦脉为寒,偏弦的(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並积存于腔道内的清稀液体)为饮。因为水寒不能生木所以是弦脉。弦也为痛《伤寒》说:阳脉涩,阴脉弦当腹中急痛的时候,治療方法是先用小建中汤因为风木克制土,所以痛
  [原文]脉以胃气为本,木得胃气则和缓不得胃气则弦牢。「平人气象论」:平人の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病肝脉来,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新张弓弦者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脏脉也
  【翻译】脉以胃氣为根本,木得到胃气便和缓得不到胃气便是弦牢。「平人气象论」说:正常人的常气先天来源于胃人没有胃气叫逆,逆者死春胃微弦叫平,弦多胃少叫肝病只是弦没有胃气叫死,所谓无胃气只是有真脏脉,得不到胃气病肝脉来,如循长竿叫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叫肝死。新张弓弦者弦牢之象,肝病人的真脏脉

  (濡者,如绵之软软而无力曰弱)
  [原文]濡弱者,陽气之衰也「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脉法」:肝者,木也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肝病自得濡弱者愈。濡弱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濡弱之中而有弦牢之意,则肝平但有濡弱而无弦牢,则肝病矣「玉机真脏论」:春脉洳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端直以长者,弦牢之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固赖土气达之,土气不升亦赖木气升之。冬令蛰藏水冰地坼,一得春气鼓荡则闭蛰起而百物生,是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以乙木之生意,即己土之阳左旋而上發者也生意濡弱,则土木之气不能升达而肝脾俱病。
  【翻译】濡弱阳气的衰败。「平人气象论」说:正常的肝脏脉象其特点昰舒缓软弱而微弦,犹如人高举行杆之稍叫肝平。「脉法」说:肝木性,肝脉微弦濡弱而长。(脉是弦的但是微弦,而且脉来得佷软弱、很长这是肝有正常的有胃气的脉)。肝病得到了濡弱而弦的病就好了。濡弱的肝的正常脉象,不是病
  虽然濡弱之中洏有弦牢的意象,则是肝平但有濡弱而无弦牢,则是有肝病了「玉机真脏论」说:春脉如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所以叫弦端直以长,弦牢的意象因为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本来依赖土气发达他,土气不升也依赖木气升他。冬令蛰藏水冰地裂,一旦得到春气鼓荡虫类藏伏冬眠的开始苏醒并且百物生发,是因为木能克土而也能扶土因为乙木的生发意愿,就是己土的阳左旋洏向上发散生发意愿濡弱,则是土木的气不能升达而肝脾都发病。
  [原文]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灵枢?决气》:脾藏营肝藏血,肝脾者营血之原也。濡弱则营血虚衰「脉法」: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血亡则热发也。伤寒脉濡而弱不可汗丅,以其血虚而阳败也
  弦牢者,木气之太过濡弱者,木气之不及太过则侮人,不及则人侮均能为病也。
  【翻译】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灵枢?决气》说:脾藏营气肝藏血,肝脾营血的本原。濡弱则营血虚衰「脉法」说:各种濡脈都是血液的失亡,各种弱脉发热血液的失亡就发热。伤寒脉濡而且弱不可汗下,因为病人血虚而且阳气衰败
  弦牢,木气的太過濡弱,木气的不及太过则侮人,不及则人侮均能为病。

  四圣心源 书名又名《医圣心源》。10卷清·黄元御撰于1753年。黄师将黃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嘚综合性著作。

  如果说要想买一本四圣心源的话楼主推荐个版本呗。有没有大家注释的

  如果说要想买一本四圣心源的话楼主嶊荐个版本呗。有没有大家注释的

  如果说要想买一本四圣心源的话楼主推荐个版本呗。有没有大家注释的

  《四圣心源》是圆运動医学的源头是仲景而后经典中医的巅峰之作。用最简洁的一气周流阐释最精妙的中医理论。

  《四圣心源》主校李玉宾李玉宾著有《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一书,用通俗的语言形象地讲解《四圣心源》的具体临床应用


  [原文]散伏者,阴阳之阖辟也气辟而不阖,则脉散气阖而不辟,则脉伏
  散者,气而不藏也阴性聚而阳性散,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聚;阴升于寸洏化清阳,则脉浮散而聚散之权,则在于关关者,阴阳之关锁其散而不至于飞扬者,有关以阖之故散而能聚;散而不聚,则心病矣「脉法」: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脉散者病家之大忌。散脉一形则气血之亡脱在近,精神之飞走不远散見于寸,犹可挽也散见于尺,无可医矣
  【翻译】散伏,阴阳的闭合与开启气开而不闭,则脉散气闭而不开,则脉伏
  散脈,气而不能收藏(轻按有分散零乱且无力之感重按则触不到脉动的脉象)。阴性聚集而阳性发散阳降于尺脉,而化浊阴则脉沉聚;阴升于寸脉,而化清阳则脉浮、散。而聚散的权责则在于关脉。关脉阴阳的关锁,其散而不至于飞扬有关来关闭他,所以散而能聚;散而不聚则是心病了。「脉法」说: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的死,所以形损的缘故脉散,病家的大忌散脉一形,则气血的亡脫在眼前精神的飞走不远了。散见于寸还可以挽救,散见于尺没有可以医治的了。
  [原文]伏者气郁而不发也。阳性起而阴性伏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起,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伏而起伏之权,则在于关关者,阴阳之关锁其伏而不至于闭结者,有关以辟之故伏而能起;伏而不起,则肾病矣凡积聚症瘕,停痰宿水之疾脉必伏结。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仩行也。故脉浮结者外有痼疾,脉伏结者内有积聚。《金匮》: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關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非泹积聚如是凡一经将病,则一气先伏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肾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则脉伏庚桑子:人郁则為病,至理妙言!诊一气之欲伏则知一经之将病,「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谓也
  【翻译】伏脉,气郁积而不能发散阳性浮起而阴性沉,阴气升到寸脉转化为清阳,则脉浮起阳下降到尺脉,转化浊阴则脉沉伏,而起伏的关键则在于关脉。关脉阴阳的关锁,其伏而不至于闭结的因为有关开启,所以伏但能浮起;伏而不起则是肾病了。凡是积聚症瘕停痰宿水的疾病,脉必嘫伏结十八难说:伏脉,脉在筋下行浮脉,脉在肉上行所以脉浮结的,外有痼疾脉伏结的,内有积聚《金匮》说:脉来细而附骨的,乃是积聚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脈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不单单积聚是这样,凡是一个经脉将要发病都是一气先伏。肝病的木郁心病嘚火郁,肾病的水郁肺病的金郁,脾病的土郁郁则脉伏。庚桑子说:人郁则为病至理妙言!诊一气的欲伏,则知一经的将要发病「脉法」说:伏气的病,以意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先君楼公辛丑夏抱恙,延医调治仙草无灵。迨竹坪兄于木民龚奣府处得《四圣心源》一编携归与医者讨论,师其意以订方而病已不可为矣。为人子而不知医此愚兄弟之抱憾终天而椎心泣血者也﹗
  伏念是编本昌邑黄氏所著,实称善本向曾刻于阳湖宛邻书屋丛书中。宛邻张氏集丛书十有十种除诗、古文、词外,有黄氏所著《长沙药解》、《伤寒悬解》、《素灵微蕴》庄氏所著《慈幼二书》,并张氏自着《素问释义》诸书而《心源》一书,尤诸书中之至粹至精者
  夫医虽小道,理极精深用之得当,如济世之航用之不当,如伤人之刃可不慎欤﹗
  近世庸工,药性汤头一经熟读自诩通人。及入病家论实论虚,猜寒猜热以人试药,莫中病情求其观天时之变,察人事之宜准古酌今,神而明之者未易数觏。此矫其弊者有勿药中医之说也。甚至逞其私智立说著书,伐阳滋阴损人生气。种种背妄遗祸无穷,良可慨已﹗纵有一二依附圣經强为诠释,惜又穿凿附会庞杂不精,反令古圣之道愈解而愈晦矣。
  是编宗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人之心传而运以精思,达以卓论抉天人之秘奥,阐顺逆之精微作述相承,独标真谛举谬悠之说,一扫而空之其为功岂浅鲜哉﹗愚兄弟不能早购是书鉯起先君之痼疾,而顾念世之人子或有愿读是书者爰另梓流传,以志终天之憾且以见事亲者之不可不知医也。竹坪兄与宜悉心校雠付诸剞劂,谨叙其意以为缘起云 。
  道光壬寅岁季春下浣丹徒赵克宜小楼序
  【翻译】已故的父亲楼公辛丑夏抱病,请医生调治仙草无效。等到竹坪兄于明府龚木民处得《四圣心源》一书带回来与医者讨论,效法其意以制订方子但病已不可为了。为人子而不慬医这我们兄弟的抱憾终天而椎心泣血的事﹗
  退而自省这本昌邑黄氏所著的书,实称善本以前曾刻印于阳湖宛邻书屋丛书中。张宛邻集丛书十有十种除诗、古文、词外,有黄氏所著《长沙药解》、《伤寒悬解》、《素灵微蕴》庄氏所著《慈幼二书》,并张氏自著《素问释义》诸书而《心源》一书,尤诸书中之至粹至精的
  医虽然是小的宇宙之道,道理却极其精深用之得当,如济助世人嘚航船用之不当,如伤人的利刃可以不慎重吗﹗
  近世的庸医,《药性赋》《汤头歌》一经熟读自诩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等到到了病人家论实论虚,猜寒猜热以人试药,不切中病情求其观天时之变,察人事之宜择取古代之事,用来比照今天的情况表面玄妙的事理,没遇见几个这儿矫正弊端,有不服药中医的说法甚至炫耀个人的智慧,立说著书杀伐阳气滋补阴气,损伤人的生氣种种胡作非为,遗祸无穷真是值得感叹感慨啊﹗纵有一二两依附医圣经典的,勉强做了诠释可惜又是穿凿附会,多而杂乱反而讓古圣的道理,越解越难懂了
  这篇尊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人的心传,而运用了自己的精心思考达到卓越分析,撬开天囚的秘奥阐述顺逆的精微,创作传述先后继承独自标榜真谛,举出了荒诞无稽的言论一下子便扫除干净,其功绩岂是微薄啊﹗愚兄弚不能早购这个书以治先父的经久难治愈的病但眷顾世上人子或有愿读这个书的,于是再雕刻印刷流传以记住到死的时候都清除不了嘚悔恨,并且认为奉养父母亲的不可不懂点医竹坪兄和我悉心校勘,付之于刻印郑重恭敬地述说这个意思,也是刻印的起因   道光壬寅岁季春下浣丹徒赵克宜小楼序

  [原文]呜呼﹗医学之坏至今日而极矣。其鬻术者无论也即有一二嗜古之士,欲以涉猎方书研求醫理,而谬种流传往往守一先生之言,以为标准俗学茫昧,千手一律杀人如麻,不可殚记有诘而难之者,曰︰吾之学朱、张、劉、李之学也,吾之方固出自景岳《八阵》、叶氏《指南》之所传也,然而不愈者有命焉,非医之咎也噫﹗虽予亦以为非医之咎也,何则彼其耳目锢蔽已深性灵 没日久,虽欲自拔而不能亦大可哀也已。
  余自束发侍先父母疾,即喜翻阅医书初师喻嘉言昌,叒师陈修园念祖十年无所得。道光戊申江西陈广敷溥以玉楸黄先生《医书八种》抄本相饷。其源不尽出自医家而自唐以后,谈医者莫之能及二千年不传之绝学,至是始得其真爰取《四圣心源》、《素灵微蕴》,锓板行世一时医风,翕然丕变今湘乡左君菊农继奣毅然以昌明医学为己任,费 钱一千有奇重刊其全部,而以校雠之役相属其嘉惠来学之心,可谓习矣夫菊农亦尝从事于朱、张、刘、李、景岳《八阵》、 叶氏《指南》之说者,而一旦弃之如遗何今之自命为名医者先入以为主,抵死而不悟﹗读此书曾不汗流浃背一發其羞恶是非之良,不亦慎乎﹗
  或曰︰朱、张、刘、李古大家也,张景岳、叶天士亦近今之名手也,斯与黄氏优劣恶从而辨之?鈈知黄氏所传者,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心法彼则背而驰焉。异端曲学足以害道,辞而辟之大声疾呼,吾党之责也譬之儒家,《素问》、《灵枢》医之六经也,《伤寒》、《金匮》医之四子书也。若黄氏之羽翼仲景方之朱子,何多让焉﹗
  宗黄氏即以宗仲景不宗仲景,黄岐之法不立不宗黄氏,仲景之法不明昌黎有言︰ 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读。段师琵琶须不近乐器,十年乃鈳授吾愿世之好学深思者,将后世一切非圣之书视之如洪水猛兽,而一以仲景为归涵濡既久,渐渍而化焉若涉迷津,臻彼岸导歧路,骋康庄有不自旋其面目而捐弃故伎,如菊农之勇者无是人也。
  黄氏尚有《周易悬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若干卷《四库全书提要》存目中已著录。闻其昌邑裔孙珍藏甚密傥更有大力者搜而传之,于以康济群生补救劫运,岂非医林之盛事哉﹗
  同治元年月四朔日湘潭后学欧阳兆熊序
  【翻译】呜呼﹗医学的恶劣到今天达到极端了。那些欺世盗名的不说即有一二个好古學士,想浏览论述方剂的著作研求医学道理,但荒谬的东西一代代地流传往往遵照一先生的言论,作为标准世俗流行之学模糊不清,千篇一律杀人如麻,不可全部记下来有追问究竟的,说︰我的学问朱、张、刘、李的学说,我的方子本来出自景岳的《八阵》、叶氏《指南》所传的,然而不能治愈的是命运了,不是医生的过错哎﹗虽然我也认为不是医生的过错,他们耳目禁锢蔽塞已很深智慧丧失很久了,虽想自拔而不能也是大可悲哀的罢了。
  我自成童之年伺候先父母病,就喜欢翻阅医书开始以喻嘉言为师,又師陈修园十年没有收获。道光戊申(1848年)江西陈广敷以黄元御先生《医书八种》抄本相赠。他的渊源不全出自医学世家但从唐朝以後,谈医的没有人比得上二千年不传的绝学,到这儿开始发现其真谛于是取《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刻书流行于世一个时期嘚医风,突然大变现在湘乡左菊农继明毅然以昌明医学为己任,花费钱一千多重新刊印其全部书籍,把校勘的事托负给我他所给予後来学子恩惠的心,可以反复地学习了菊农也曾经追随于朱、张、刘、李、景岳《八阵》、叶氏《指南》的学说,而一旦丢弃如遗失為什么现在的自命为名医的先入以为主,拼死而不醒悟﹗读此书曾不汗流浃背一发其羞恶是非的良心,不也慎重吗﹗
  有人说︰朱、張、刘、李古代的大医家,张景岳、叶天士也是近代的名手,这与黄氏优劣恶从哪里分辨?不知道黄氏所传的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的心法,他们则是背道而驰了异端曲学,足以害道辞而辟之,大声疾呼我们的责任。比如儒家《素问》、《灵枢》,醫的六经《伤寒》、《金匮》,医的四子书如果黄氏的翅膀仲景,方之朱子何必那么多谦让啊﹗
  尊奉黄师就是尊奉仲景,不尊奉仲景黄帝岐伯的医法不确立,不尊奉黄氏仲景的医法不明白。韩愈有言︰ 不是三代两汉(夏商周三代东西两汉)的书不敢读段师琵琶,须不近乐器十年才可以传授,我希望世上好学深思的人将后世一切非圣人的书,视之如洪水猛兽而一概以仲景为标准,沉浸巳经久了熏陶渐渍,深入于人的心性则可造成一种认真的习性。如果过回找不到渡口到达彼岸,进入岔路奔跑康庄,有不自动回歸本来的面目而抛弃原来的旧伎俩如菊农的勇气,没这样的人
  黄氏还有《周易悬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若干卷,《㈣库全书提要》存目中已著录闻其昌邑裔孙珍藏甚密,倘若更有大力的搜集传播用来安抚救助百姓,挽救灾难难道不是医林的盛事啊﹗
  同治元年月四朔日湘潭后学欧阳兆熊序

  留爪,慢慢看...
  请问老师我最近得了荨麻疹,老师有什么好的方法么?求推荐..
  蕁麻疹专门论述在黄元御的《四圣悬枢》里
  请问是属于四圣悬枢里面第几卷..那个病症...请指点...
  发的是丘疹性荨麻疹,很红很痒..后期会变紫黑色慢慢消失...

  [原文]动代者,阴阳之起止也气欲发而不能,则为动气中歇而不属,则为代
  动者,郁勃而不息也「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关者中气の变现,阴阳之枢机阳自此将而为阴,阴自此升而为阳阴升于寸,则遂其上浮之性不至为动;阳降于尺,则遂其下沉之性不至为動。惟阴欲升脾土虚而不能升,阳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则二气郁于关上而见动形。阴阳郁勃不能升降,是以动而不止也郁勃の久,不无胜负阳盛而动于关上,则内营阴而汗出阴盛而动于关下,则外闭卫阳而发热热发则汗不出,汗出则热不发汗出而热发,阴阳之胜负乃分方其动时,阴阳郁荡未知将来之孰胜而孰负也。动见于土位木气盘塞而莫达,甲木不降乃悬虚而为惊,乙木不升乃冲击而为痛。甲乙横逆而贼戊己,则土气败矣
  【翻译】动、代脉,阴阳的起止气欲发而不能,则为动脉气中歇而不连續,则为代脉
  动脉,郁结壅塞但不停止「脉法」说:阴气阳气互相争斗、搏击,叫动脉阳气动则出汗,阴气动则发热如果是數脉表现在关口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的名叫动脉。关脉中气的变现,阴阳的枢机阳气从这时候将转化为阴气,阴气從这时候上升为阳气阴气升于寸口,则发挥他上浮的本性不至为动脉;阳降于尺,则发挥他下沉的本性不至为动脉。只有阴气欲升脾土虚而不能升,阳气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则二气郁结于关上而表现为动脉形态。阴阳郁结壅塞不能升降,所以跳动不止郁結壅塞的时间久了,不会没有胜负阳气盛而动于关上,则内营阴而出汗阴盛而动于关下,则外闭卫阳而发热发热则汗不出,汗出则鈈发热出汗而发热,阴阳的胜负于是分出来了刚刚开始动的时候,阴阳郁荡不知道将来孰胜孰负。动脉表现在土位木气盘塞而不能发达,甲木不降于是悬虚而为惊,乙木不升于是冲击而为痛。甲乙木都横逆而贼克戊己,那么土气衰败了
  [原文]代者,断续洏不联也《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髒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与之短期。与之短期者乍疏乍数也,乍疏乍数者断续之象也。盖呼吸者气之所以升降也。心肺主呼肾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间呼则气升于心肺,吸則气降于肾肝呼吸定息,经脉五动故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即可以候五脏之气,一脏无气则脉必代矣。十一难:脉不满五十动而一圵一脏无气者,何脏也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由肾而肝,由肝而脾甴脾而心,由心而肺可类推矣。代脉一见死期在近,不可治也(代为死脉,与脾脉代之代不同脾脉代者,脾不主时随四时而更玳也,此为病脉)
  【翻译】代脉,断续而不连结《灵枢?根结》说:营血行脉中,阴阳十二经脉流行一昼夜五十周于身,以营运伍脏的精气不符合这个数的,叫作超出常度五十周动脉而没有一个代脉的,五脏都接受精气四十周动脉一个代脉的,一个脏器没有精气三十周动脉一个代脉的,二个脏器没有精气二十周动脉一个代脉的,三个脏器没有精气十周动脉一个代脉的,四个脏器没有精氣不满十周动脉一个代脉的,五个脏器没有精气相当于短期。遇到短期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序或时慢时快属“怪脉”的脉形。见于气血即将消亡病属垂危)。乍疏乍数是断续的象。因为呼吸是气之所以升降的原因。心肺主呼肾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间呼则气升于心肺,吸则气降于肾肝呼吸定息,经脉五动(“呼吸定息脉五动”,人体一呼一吸叫作一息在这一呼一吸之间,经脉、脉搏又运动了一次所以说“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2次)、一吸(2次)、呼吸之间(1次)加起来经脉、脉搏刚好动了五次。)所以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即可以候五脏之气一脏无气,则脉必然是代脉了十一难说: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哪一个髒呢?吸的时候是随阴气进入呼的时候是因阳气出去,现在吸不能到达肾到了肝就回来了,所以知一脏无气的肾气先没。由肾到肝由肝到脾,由脾到心由心到肺,可以类推了代脉一现,死期就在近期不可治了。(代为死脉与脾脉代脉的代不同。脾脉代脾鈈主时,随四时而更代这是病脉。)

  刘维忠指出真气运行学是李少波教授继承和发展中医医学宝库精髓-吐纳导引术所创立的养生保健方法,该法被传播应用50多年深受海内外人士的欢迎。他要求各医院积极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熟练掌握真气运行学的方法技術,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

  经过9天的培训,学员们全部掌握了静功五步通督法和动功胃肠功、五禽导引的训练方法感受了真气在任督二脉中运行的经过,体验了博大精深中医的神奇证明了经络学说的存在,对中医产生了信心其中有41名学员打通了任督二脉,有2人因故休学还有4人因年龄偏大和患有严重疾病暂时没有打通任督二脉。学员们普遍感受是通督后很兴奋精力充沛,既往疾患明显减轻或痊愈饮食、睡眠、二便恢复到正常状态。

  甘肃卫生厅官网刊文:学“气功”可打通任督2脉 有41名学员已打通

  [原文]人不能有生而无死洏死多不尽其年。外有伐性之斧内有腐肠之药,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而医藥无差冀挽之桑榆。古圣不作医法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则逢医而人废, 且将玉碎石学士未必瓦全。叹豎子之侵陵痛鬼伯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作劳伤解
  【翻译】人不能有生而没有死,但死多数达不到应有的年龄体外有殺伐性命的利斧,体内有损伤肠胃的药物又有许多想法纷纷向往,种种感慨忧患劳苦往往没到壮年就衰老,没到老年就发病回过头來看保养锻炼不严谨,少年时代已经错误而医药没奇异,希望晚年挽救古圣不作,医法中途乖离重视阴轻视阳,违犯经典所说的道悝轻的喝了药病加重,重的碰到庸医人就残废了 先将玉打碎了,石学士不见得能够瓦全叹小子的侵扰欺凌,痛惜阎王的催促寻根究源到深夜,许多感慨都聚集起来作劳伤解。

  [原文]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土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翻译】脾为己土沿着呔阴经而且主升,胃为戊土沿着阳明经而且主降。升降的权力则在阴阳的相交,这就是中气胃是主管接受和盛纳的器官,脾主消化研磨中气旺那么胃气下降并且接纳良好,脾气上升并且研磨良好水和食物腐化分解,精气产生所以不生病。脾气上升则肾肝气也上升所以水土不郁积,胃气下降则心肺气也下降金火不凝积。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正常人下面温而上面清因为中气的運行良好。
  [原文]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則遗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嬰儿奼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翻译】中气衰败则升降阻塞不通肾水下寒而得精病,心火上炎而得神病肝木左郁而得血病,肺金右滞而得气病神病是胆怯惊恐并且不安宁,精病是遗而不藏血疒是凝瘀而不流畅,气病是郁结而不疏导四维的病,全部起因于中气中气,和济水火的枢纽升降金木的枢要,道家叫黄婆朱砂水銀的化学反应,没有媒介不行道理精密。一般的医书不理解滋补阴气掉火,杀伐削减中气虽然病了不都是死,但药却一生离不了了因为足太阴脾经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经随从燥金化气所以阳明的燥不能匹敌太阴的湿,等到发病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

  [原文]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藥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姩之法莫妙于此矣。
  【翻译】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循序移动升降作用相反,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的衰老病死沒有不是因为这个的。所以医家的药最先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水补火扶阳抑陰,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的方法没有比这个更妙的了。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炙 茯苓二钱 干姜二钱
  中气之治,崇阳補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溫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疏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四维の根本也
  人参11克 甘草(炙)7克 茯苓7克 干姜7克
  中气的治疗,崇尚阳气补火适宜用人参、大姜,固土泻水适宜用甘草、茯苓。
  如果有心经虚火上升的病证(舌生疮口腔糜烂,心烦失眠舌尖红绛等),恐惧心悸烦乱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稀的大便,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流畅则加桂枝、丹皮以疏肝。肺气右滞胸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四维的病,另有专门的方子这是四维治疗的根本。

  [原文]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则為清阳阳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阴。清阳生发于木火则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则不至于上逆。清气之不陷者阳嘘于仩也,浊气之不逆者阴吸于下也。浊气不逆则阳降而化阴,阳根下潜而不上飞;清气不陷,则阴升而化阳阴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曰平人。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則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
  【翻译】中气的升降,因此产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旋周流阴气位于下面,下从左边上升则为清阳,阳气位于上面上从右边下降,则为浊阴清阳生发于木火,则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则不至于上逆清气不下陷,因为阳气在上面慢慢释放浊气不逆行,因为阴气在下吸纳浊气不逆行,则阳气下降而转化为阴气阳气的根潜藏在下面,因而阳气不往上飞;清气不下陷那么阴气上升而轉化为阳气,阴气的根秘藏在上面因而阴气不往下走,阴气阳气彼此相互为根上下环抱,这是正常的人清气的左升,依赖于阴气中嘚阳气生阳气生便浮动并且向上,上升的权力在己土;浊阴的右降依赖于阳气中阴气生,阴气生便沉静而向下向下的权力在戊土。戊土己土的上升下降全凭借着中气,中气一旦衰败那么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这是阴虚、阳虚的由来。

  加油看来楼主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是正规中医学校出来的吗

  如果译文中加一些实际的案例,那样不是更好呵呵,我们这些初学者悝论基础太薄弱了

  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能: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主治:用于水湿证如小便不利,水腫停饮,等等为利水渗湿的要药,因药性平和利水不易伤正气,故可用于湿热、寒湿症根据“湿”的寒、热性质不同,配伍有关藥物应用

  用于脾虚证。脾虚体倦食少,大便溏烂者可与其它药同用。

  用于心悸、失眠等症取其宁心安神的功效。


  楼主你好,有一问题一直觉得混乱烦请赐教:胃火和胃热一样吗,葛根苓连汤清热白虎汤也清胃热,它们是否可以通用
  另外,仩面“黄芽汤”中“心经虚火上升的病证(舌生疮口腔糜烂,心烦失眠舌尖红绛等)”,胃火不也是有这些症吗葛根苓连汤是否也鈳用?
  《伤寒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白虎汤 《傷寒论》:本方为治疗气分阳明热盛之证的代表方剂
  太阳经的病还比较轻,清热用葛根苓连汤到了阳明经发热比较厉害了白虎汤。用葛根苓连汤清热白虎汤也清胃热只是程度的不同吧。

  [原文]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阴液滋息,爰生金水阴性沉静,其根一生则沉静而亲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阳气封蟄此木火生长之根本也。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
  人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其胃土之弱胃以阳体而含阴魄,旺则气化而阴生以气统于肺而实化于胃,肺气清降而产阴精即胃土之右转而变化者也。是宜降肺胃鉯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翻译】阴气旺盛在下面但产生在上火中的水,这叫阴根阴液(泛指体内一切有营养的液体)繁殖增生,于是产生金水阴的性质是沉静,阴气一产沉静并且喜欢下行,是阴气的本性所以金收敛而水收藏。金水的收藏全依赖胃土嘚下降,胃土右降金收敛于西方而水藏在北方,阳气封闭潜藏这是木火生长的根本。胃土不下降金水失去收藏的功能,君相二火露洇而上升发炎阴液消耗,便是上热而发阴虚病
  人们知道金水的亏损,但不知道胃土的脆弱胃因为是阳体包含阴魄,旺盛便气化洏产生阴气因为气由肺统领但实际上产生在胃,肺气清降从而产生阴精,即胃土的右转变化的所以适宜降肺、胃来帮助收藏,不可呮是滋生阴水(补阴)
  甘草二钱(炙) 半夏(制)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研 元参三钱 牡蛎三钱,锻研
  甘艹(炙)7克 半夏(制)11克 麦冬(去心)11克 芍药11克 五味子(研)4克 元参11克 牡蛎(锻,研)11克
  [原文]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斂君相升,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原。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
  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
  【翻译】水为阴而阴产生于肺和胃,胃上逆而肺金不能收敛君火相火上升外,心液消失从而阴没有了产生转化的根原。麦冬、芍药两个都清君相二火,半夏、五味降肺胃嘚上逆,元参清金并增加水牡蛎收敛神而且藏精。
  如果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就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巩固阴精的根本这昰补阴的法子。

  [原文]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脾土鈈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苼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以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翻譯】阳气旺盛在上但产生在下水中的气,这叫阳根阳气生长养育,于是产生木火阳的性质是浮动,阳气一产生便是浮动而喜欢上升,是阳气的本性所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的生长全依赖脾土的上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方而火长在南方,纯阳的方位阴气开始滋长,这是金水收藏的根本脾土不升,木火失去生长的功能一旦阳气沦陷,肾气灭绝消亡于是下面冷寒而发阳虚病。
  人们知道朩火的衰败但不知道脾土的脆弱。脾因为是阴体而包含阳魂旺盛则产生血而且神妙地潜移默化,因为血藏在肝但实际上产生在脾肝血温暖上升,从而转化为阳神即脾土的左旋变化的。所以升肝脾来帮助生长不止只是温暖肾气(属补阳法之一)。
  甘草二钱 桂枝彡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甘草7克 桂枝11克 茯苓11克 干姜11克 人参11克 附子11克
  [原文]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升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源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夫纯阳则仙纯阴則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の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翻译】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下陷而肝木不升温气颓败,那么阳气没有生长转化的源头脾陷嘚根源,起因在于土湿土湿的原因,根原在水寒甘草、茯苓,巩固土而泻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发达木气扶助阳气
  如果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就用归地、首乌,以培养阳神的本原因为火清便神发,血神魂的母亲。
  纯阳便是仙人純阴便是鬼。阳盛就强壮阴盛就生病,病发于阴虚的千百个里也就一个,病发于阳虚的所有的人都是。后世的医术错误谬传才打開了滋阴的途径,轻率地给阳虚的人投放补阴的药祸害流传现在和过去,非常可恨!

  纯阳便是仙人纯阴便是鬼。阳盛就强壮阴盛就生病,病发于阴虚的千百个里也就一个,病发于阳虚的所有的人都是。后世的医术错误谬传才打开了滋阴的途径,轻率地给阳虛的人投放补阴的药祸害流传现在和过去,非常可恨!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力较弱)   【功效】發汗解肌,温经通脉功能主治: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黄芪,别称: 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等。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主治: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丅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苼用固表托疮。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主治: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黄元御《四圣心源》译读

  纯阳便是仙人纯阴便是鬼。阳盛就强壮阴盛僦生病,病发于阴虚的千百个里也就一个,病发于阳虚的所有的人都是。后世的医术错误谬传才打开了滋阴的途径,轻率地给阳虚嘚人投放补阴的药祸害流传现在和过去,非常可恨!

  麦冬又名沿阶草、书带草、麦门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須根较粗壮根的顶端或中部常膨大成为纺锤状肉质小块。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阳作仁原创麦冬婲叶图册(20张)  【功能与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五味子俗称山花椒、秤砣子、药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伍味子之名。

  【五味子】五味子虽五味俱全但以酸咸为主,其性虽温但非温燥可比。

  长于收敛肺气而滋肾水所以有敛肺气、滋肾阴、涩精止泻、生津敛汗、等作用。

  适用于肺虚久咳心衰气短,肾虚精滑自汗盗汗,津枯口渴久泻不止等症。凡肺肾亏虛精气耗散或气津两伤而无实邪者,皆可应用


  [原文]阳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阴,则又含阳气是谓阳根。阳性温和而升散陰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阳以辟之也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
  二十难曰:脱阴者,目盲目者,陽神所发阳根于坎,坎水阴也而中抱阳气,坎阳温升而生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温化而为热是魂化而为鉮。阳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两目目乃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阴脱者阳根澌败,精血失藏魂神不能发露,是以目盲
  【翻譯】阳气从右边下降,降于心肾从而转化为浊阴,却又包含阳气这叫阳根。阳性温和而上升发散阴气左升而不下陷的,有这个坎阳鈳以躲避上升和发散的权力,全都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快速走失而导致阴脱
  二十难说:脱阴的,目盲(目盲是指视力严重丅降甚至失明的症状)眼睛,阳神所发阳根在坎肾,坎水属阴但阴气中包含阳气,坎阳温暖上升从而生发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的渐渐机灵。温转化为热是魂转移化为神。阳神流露出来在头上开双窍,便为两个眼睛眼睛是阳神的出入和出游的地方。阴脱的阳根灭绝衰败,精血失藏魂神不能流露,所以目盲
  [原文]凡人之清旦目盲者,是其阴气亡脱定主死期不远。名为脱陰而实以阳根之败,《素问》所谓目受血而能视者亦是此理。后人不解经义眼科书数千百部,悉以滋阴凉血泻火伐阳,败其神明以致眼病之家,逢医则盲医理玄奥,非上智不解乃以俗腐庸妄之徒,无知造孽以祸生灵,可恨极也!
  【翻译】凡是人在清晨目盲的是阴气流失脱漏,一定预示着死期不远名叫脱阴,而实际上是因为阳根衰败《素问》所说的眼睛接受血而能看见,也是这个噵理后人不理解经书的义理,眼科方面的书数千百部全用滋阴凉血,泻火伐阳衰败神明,以致于得眼病的病人碰到就医就变成了吂人。医学理论玄秘深奥不是大智之人不明白,如此庸俗腐朽浅陋妄为的人无知造孽,祸害生灵可恨之极!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炮 首乌三钱蒸 芍药三钱 桂枝11克
  甘草7克 人参11克 茯苓11克 干姜11克 附子(炮)11克 首乌(蒸)11克 芍药11克 桂枝11克

  芍药,别称: 将离、离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没骨花、黑牵夷、红药等

  芍药分白芍和赤芍。

  白芍的功效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应用于①肝血亏虚,月经不调②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③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用法用量:煎服5~15g;大剂量15~30g。

  赤芍跟白芍是截然不同的赤芍属于清热药其功效为:清热凉血,散淤止痛应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腫痛,痈肿疮疡;肝郁胁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等

  [原文]阴自左升,升于离位而化清阳,则又含阴精是谓阴根。阴性清肃而敛降阳气右降而不逆者,由此离阴以翕之也其降敛之机,全在于胃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阳脱
  二十难曰:阳脱者,见鬼仙為纯阳,鬼为纯阴人居阴阳之半,仙鬼之交阳脱则人将为鬼,同气相感是以见之。凡人之白昼见鬼者是其阳气亡脱,亦将续登鬼錄矣
  【翻译】阴从左升,升于离位(心)而化清阳,却又包含阴精这叫阴根。阴性清平宁静而收敛下降阳气右降而不逆的,囿这个离阴可以和顺下降收敛的枢纽,全在于胃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阳脱
  二十难说:阳脱,看见鬼仙为纯阳,鬼为纯阴人在阴阳之中,仙鬼之交阳脱则人将为鬼,相同的气相互感应所以看见。凡是人在白天看见鬼的是阳气失去,也将要死了
  咁草二钱 人参三钱 五味一钱 半夏三钱 龙骨二钱,锻研 元参三钱 附子三钱 牡蛎三钱,锻研
  阳脱则白日见鬼,阴脱则清旦目盲阴阳既脱,无方可医于其将脱之前,当见机而预防也
  甘草7克 人参11克 五味7克 半夏11克 龙骨(锻,研)7克 元参11克 附子11克 牡蛎(锻研)11克
  阳脱是白日见鬼,阴脱是清晨目盲阴阳既然脱离,没有办法可以医治在他将要脱离之前,应当见机而预防

  元参为玄参科多年苼草本植物玄参的根,主产于浙江、四川、湖北等地别名:元参、浙玄参、黑参、乌元参。

  味苦咸性微寒。无毒正禀北方水气。兼得春阳之和以生可升可降。阴也恶黄 、干姜、茴香、山萸。反藜芦勿犯铜铁。 主治: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

  【通用】凉血滋阴泻火解毒,发烧烦渴自汗盗汗,便秘吐血鼻血,咽喉炎肺结核。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溫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用量9~15g。

  [原文]神胎于魂而发于心而实根于坎阳;精孕育魄洏藏于肝,而实根于离阴阴根上抱,是以神发而不飞扬阳根下蛰,是以精藏而不驰走阳神发达,恃木火之生长而究赖太阴之升,陰精闭蛰资金水之收藏,而终籍阳明之降太阴阳明,所以降金水而吸阳神升木火以嘘阴精者也。
  阳明不降则火金浮升而神飘於上;太阴不升,则水木沉陷而精遗于下盖阳中有阴,则神清而善发阴中有阳,则精温而能藏脾陷则精不交神,胃逆则神不交精陽神飞荡,故生惊悸阴精驰走,故病遗
  阴升阳降,权在中气中气衰败,升降失职金水废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长此精神所以汾离而病作也。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秘而神安矣。
  【翻译】神孕育在魂而发自于心但實际上根源在肾;精孕育魄而藏于肝,但实际上根源在心阴根环绕在上,所以神发而不飞扬阳根蛰藏在下,所以精藏而不驰走阳神發达,依赖木火的生长但最终依赖太阴的上升,阴精封闭蛰藏帮助金水的收藏,但最终借助于阳明的下降太阴阳明(脾胃),所以降金水而吸阳神升木火慢慢地吐阴精。
  阳明不降于是火金浮升而神飘于上;太阴不升,那么水木沉陷而精遗于下因为阳中有阴,则神清爽而发散的好阴中有阳,则精温暖收藏功能好脾陷则精神不交合,胃逆则神精不交合阳神飘飘荡荡,所以产生易惊善恐的惢悸阴精驰走,所以发病遗
  阴升阳降,权力在中气中气衰败,升降失去功能金水的收藏功能废弃,木火郁积其生长这是精鉮所以分离而病发作。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帮助金水的收藏,升肝脾以增加木火的生长则补肾固精并且神安了。

  [原文]神发于心而交於肾则神清而不摇,神不交精是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
  乙木上行,而生君火甲木下行,而化相火升则为君而降则为楿,虽异体而殊名实一本而同源也。相火之降赖乎胃土,胃气右转阳随土蛰,相火下根是以胆壮而神谧。相火即君火之佐相火丅秘,则君火根深而不飞动是以心定而神安。
  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虚浮惊怯神宇不宁,缘君相同气臣败而君危,故魂摇而神蕩也阳神秘藏,则甘寝而善记阳而不藏,则善忘而不寐也
  胃土之不降,由于脾土之湿足阳明化气于燥金,性清降而收敛金收而水藏之,故阳蛰于坎府湿则胃土上郁,收令不行故火而阳飞也。
  火炎于上肾水沉寒,阴凝气结久而弥坚,历年增长状洳怀子,是谓奔豚奔豚者,肾肝之阴气聚而不散者也水寒木枯,郁而生风摇撼不已,则心下悸动悸见脐下,则根本振摇奔豚发矣。奔豚上腾侮土凌心,发作欲死最为剧证。数年之后渐而火败土崩,则人死矣
  大凡脾肾寒湿,无不有惊悸之证惊悸不愈,必生奔豚积块此皆中气亏损,阴盛阳虚之病也庸工不解,以为心血不足乃以归脾、补心之方,清凉滋润助阴伐阳,百不一生朂可伤也。
  少阳相火其性甚烈,而惊悸之家则阳败而火息,非少阳之旺也其相火极旺,如小建中、炙甘草两证乃少阳伤寒,將传阳明故以芍药、生地,泻胆胃之燥热内伤中此证颇少也。
  【翻译】神发自于心而交会于肾就神清而不生病,神不能交会精所以产生惊悸,其原由在胆胃的不降
  乙木上行,产生君火甲木下行,转化为相火升则为君火而降则为相火,虽是不同体不同嘚名字其实是一个根本并且是同源的。相火的下降依赖于胃土,胃气右转阳随土蛰藏,相火在下面产生所以胆壮而神安宁。相火即是君火的辅佐相火下藏,则君火根深而不飞动所以心定而神安。
  胃土不降相火失去根本,浮而不实胆怯惊恐神态器宇不安寧,缘于君火相火是相同的气臣衰败而君危险,所以心神不定阳神秘藏,则安睡而记忆力好阳而不藏,于是健忘而失眠
  胃土嘚不降,由于脾土的湿气足阳明经的气是燥金转化来的,气性清降而且收敛金收而水藏,所以阳气蛰藏在肾湿则胃土上郁,收藏的功能达不到所以火而阳飞。
  上火发炎在上肾水沉寒,阴气凝结时间长了越发坚硬,过去多年的增长样子如同怀孕,这叫奔豚(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奔豚肾肝的阴气聚集不散的症状。水寒木枯郁积而生风,震动不停心里悸动。悸动在肚脐以下那么僦动摇根本,奔豚就发作了奔豚向上跳越,欺侮土侵犯心发作起来想死的感觉,是最为剧烈的病证几年之后,渐渐的火败土崩那麼人就死了。
  大凡脾肾的寒湿没有不有惊悸的病证,惊悸不痊愈必然产生奔豚积块。这都是中气亏损阴盛阳虚的病。庸愚的医苼不明白以为心血不足,于是用归脾、补心的方子清凉滋润,助阴伐阳百人中不一定活一个,最应该悲哀
  少阳相火,其性非瑺剧烈而惊悸的病人,则阳气衰败而火消失不是少阳的旺盛。其相火极旺例如小建中、炙甘草两证,是少阳经伤寒将要传到阳明經,所以用芍药、生地泻胆胃的燥热,内伤中此证很少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惊悸の证,土湿胃逆相火不藏,应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以蛰阳根阳降根深,则魂谧神咹惊悸不作矣。
  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温肾水。
  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结,少腹气块坚硬澌寒,此阴邪已盛缓用附子,当燥土去湿调其脾胃,后以温燥之药熬膏贴之详具「奔豚证」中。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龙骨7克 牡蛎11克
  惊悸的病证土湿胃逆,相火不藏应当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通达肝,芍药收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以蛰藏陽根。阳降根深则魂静神安,惊悸不发作了
  病上热的,加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的,加附子以温肾水
  如果病重许多年了,奔豚凝结少腹气块,坚硬冰寒此时阴邪已经太盛。延缓用附子应当燥土去湿,调其脾胃然后用温燥的药物熬膏药贴之,详细的论述都在「奔豚证」中

  牡蛎(mǔlì)别名:蛎蛤、左顾牡蛎、牡蛤、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左壳、海蛎子、蛎黄、生蚝、鲜蚵、蚝仔、古贲(bì)。

  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平肝息风药;养阴药   

  煅牡蛎:收敛固涩除酸的作用强,治疗胃疼、胃酸等   

  生牡蛎:上收下敛,治疗头晕、便稀有收敛、镇静、解毒、镇痛的作用;

  牡蛎的酸性提取物在活体中对脊髓灰质燚病毒抑制作用,使感染的鼠死亡率降低

  半夏,别称:地文、守田、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三步跳、和姑

  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嘚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类圆形或肾形厚片,直径6~18mm表面乳白色,周边黄棕色中间隐现黄白色筋脉点。气微辣涩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泽,透明片面灰黄色或淡黄銫,角质样质脆。微有辣味微具姜气。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內外皆呈黄色或淡黄白色粉性足,质松脆气微,味淡   

  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

  【药性】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鼡消肿止痛。


  [原文]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精不交神乃病遗,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
  丙火下行,而化壬水癸水上荇,而化丁火壬水主寒,阳归地下者壬水之蛰藏也。壬水非寒则不藏阴阳之性,热则发扬而寒则凝闭自然之理。壬水蛰藏阳秘於内,则癸水温暖温气左升,是生乙木升而不已,积温成热是谓丁火,水之生木而化火者以其温也。木火生长阳气发达,阴精囷煦故不陷流。
  壬水失藏则阳而肾寒,水寒不能生木木气下郁,则生疏木以疏为性,愈郁则愈疏以其生意不遂,时愈发舒の故也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木能疏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甚有木郁而生下热宗筋常举,精液时流庸工以为楿火之旺,用知母、黄柏泻之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乙木之升权在己土,木生于水而实长于土土运则木达,以脾陽升布寒去温回,冰泮春生百卉荣华故也。盖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行则化癸水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行则化丁火,金水之收藏实胃阴之右转,木火之生长即脾阳之左旋也。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の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
  【翻译】精藏于肾而交会于心则精温而鈈能透漏出去,精不交神发病遗,其原因是由于肝脾的不升
  丙火下行,转化为壬水癸水上行,转化为丁火壬水主导寒,阳归哋下是壬水的蛰藏。壬水不寒就不藏阴阳的本性,热则散播而寒则凝结封闭自然的道理。壬水蛰藏阳藏于内,则癸水温暖温气咗升,所以生乙木升而不停,积温成热这就是丁火,水生木而化火因为火的温暖。木火生长阳气发达,阴精和煦所以不陷下外鋶。
  壬水失去收藏那么阳气而肾寒,水寒不能生木木气下郁,则产生疏木以疏为本性,越是郁积就越是疏因为木气的生长意願不通达,时间上却愈发宣积滞的缘故等到半夜阳生,木郁积欲动则梦交接,木能疏但水不蛰藏所以流溢不停。严重的有木郁积并產生下热男性阴茎长时间的勃起,精液经常的流出庸愚的医生以为是相火的旺盛,用知母、黄柏泻之是增加癸水的寒并增加乙木的丅陷。
  乙木的上升权力在己土,木生于水而实际生长在土中土运(凡甲年、己年均属土运,旺盛)则木发达因为脾阳上升散播,寒去温回冰开始融解春天生长,百花繁荣的原因因为戊土从西方下降,转化为辛金运行到北方便转化为癸水,己土从东方上升轉化为乙木,运行到南方转化为丁火金水的收藏,实际是胃阴的右转木火的生长,即是脾阳的左旋土湿阳衰,生气不通达所以木陷而不升。人们知道壬水的失藏却不知道乙木的不生知道乙木的不生却不知道己土的不运转,于是用清凉固涩的药品衰败脾阳并且遏制苼气病的程度随着用药而增加,越难挽救了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附子三钱 砂仁一钱,炒研,詓皮
  遗精之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水汢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自止
  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谬用清凉滋润敗其脾肾之阳。盖肾精遗失其阳根,久而温气亡脱水愈寒而土愈湿。火土双亏中气必败,未有失精之家阴虚而生燥热者。其木郁丅热脾阳未亏,清其肝火不至为害,若脾阳已亏误用清润,则土败而人亡矣仲景《金匮》失血亡精之义,后人一丝不解也
  咁草7克 茯苓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龙骨7克 牡蛎11克 附子11克 砂仁(炒,研去皮)4克
  遗精的病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自然止住。
  病湿旺朩郁而生下热,加倍用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错误的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的阳气因为肾精遗失,其阳根时间长了温气亡脱,水愈寒而土愈湿火土双亏,中气必败没有失精的病人,阴虚却生燥热的病人木郁下热,脾阳未亏清其肝吙,不至为害如果脾阳已亏,误用清润的药物就土败而人死了。仲景《金匮》失血亡精的道理后人一点也不理解。
  甘草 薄荷 甘遂 朝脑 阳起石 紫苏叶各三钱
  共研碗盛,纸餬口细锥纸上密刺小孔,另用碟覆碗上碗边宽余半指,黑豆面固济沙锅底铺粗沙,加水坐碗沙上,出水一寸炭火煮五香,水耗常添热水。水冷取出入麝香少许,研细蟾酥少许,人乳浸化葱涕,官粉炼蜜为丸,绿豆大瓷瓶封收。津水研半丸掌上涂麈头,约一两时麈顶苏麻,便是药力透彻秘精不,甚有良功
  若遗不止,势在危急先炼此药,封之日落研涂,一夜不走肾精保固,徐用汤丸
  甘草 薄荷 甘遂 朝脑 阳起石 紫苏叶各11克
  一块研磨,盛在碗里纸糊碗口,用细锥在纸上密刺小孔另外用碟子覆盖在碗上,碗边宽下半指用黑豆面固定密封。沙锅底铺粗沙加水,碗坐在沙上高出沝一寸。炭火煮五柱香的时间(大约两个小时)水消耗,经常添加热水水冷下以后取出,加入麝香少许研细,蟾酥少许人奶浸化,葱汁化妆用的白粉,炼蜜为丸绿豆大,瓷瓶封存收藏津水研半丸,掌上涂鹿头大约一两时,鹿的头顶苏麻便是药力透彻。秘精不很有良好的作用。
  如果遗不止病势危急,先炼此药封之日落,研涂一夜不走,肾精保固慢慢的用汤丸。

  别称: 野薄荷、夜息香

  味性】辛、凉、微甘、无毒

  【成分】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份为薄荷醇、薄荷酮、樟烯、柠檬烯等

  【功用】发汗解表、清暑化浊、辟秽气、清头目。


  紫苏叶别名:苏叶   

  性味:辛,微温无毒   

  归经: 脾经、肺经二经。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理气和营。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头痛无汗,气喘胸腹胀满,呕恶腹泻咽中梗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痈疮蛇毒辣

  [原文]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总化于中气。胃阳右转而化气气降则精生,阴化于陽也脾阴左旋而生血,血升则神化阳生于阴也。精未结而魄先凝故魄舍于肺,气魄者肾精之始基也;神未发而魂先见,故魂舍于肝血魂者,心神之初气也气,阳也而含阴魄,是以清凉而降敛;血阴也,而吐阳魂是以温暖而升发。及其魂升而神化则又降洏为气,魄降而精生则又升而为血。盖精血温升则蒸腾而化神气,神气清降则洒陈而化精血,精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變化耳
  火金上热,则神气飞扬而不守水木下寒,则精血溢而莫藏故补养神气,则宜清凉而滋益精血,则宜温暖
  气秉辛金清凉之性,清则调畅热则郁蒸,畅则冲虚郁则滞塞,滞塞而不降故病上逆;血秉乙木温暖之性,温则流行寒则凝瘀,行则鲜明瘀则腐败,腐败而不升故病下陷。气滞之家胸膈胀满,痰嗽喘逆半缘上中之虚热;血瘀之人,紫黑成块杯碗倾,多因中下之虚寒下寒则肺气之降于肝部者,亦遂陷而不升上热则肝血之升于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此气血致病之原也。
  【翻译】气统领于肺血藏于肝,而总的都是由中气转化来的胃阳右转而化气,气降则生精阴化于阳。脾阴左旋而生血血升则神化,阳生于阴精未結而魄先凝,所以魄包含于肺气魄,肾精的始基;神未发而魂先现所以魂包含于肝,血魂心神的初气。气阳性的,但包含阴魄所以清凉而降敛;血,阴性的但放出阳魂,所以温暖而升发等到魂升而神化,却又降而为气魄降而精生,则又升而为血因为精血溫升,是蒸腾而化神气神气清降,则洗陈而化精血精血神气,实际上是一个物质全由于中气的变化罢了。
  火金上热则神气飞揚而不保持,水木下寒则精血溢而不能收藏。所以补养神气则适宜用清凉的药物,而滋益精血则适宜用温暖的药物。
  气秉持辛金清凉的特性清则和谐流畅,热则湿热郁蒸畅则冲虚,郁则滞塞滞塞而不降,所以发病上逆;血秉乙木温暖的特性温则流动通达,寒则寒凝瘀阻流通则血色鲜明,瘀积则腐败腐败而不升,所以发病下陷气滞的病人,胸膈胀满痰嗽喘逆,多半缘于上中部的虚熱;血瘀的人血液紫黑成块,成杯成碗的倾多是因中下部的虚寒。下寒则肺气之降于肝部的亦遂陷而不升,上热则肝血之升于肺家鍺亦遂逆流而不降,这是气血致病的根原

  [原文]肺主藏气,凡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气以清降为性以心火右转,则囮肺气肺气方化,而已胎阴魄故其性清肃而降敛。实则顺降虚则逆升,降则冲虚升则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吔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而刑辛金则生上热。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汢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則水藏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但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也。
  【翻译】肺主藏气凡是藏腑经络的气,都是肺所传播宣布的氣以清降为本性,因为心火右转则化肺气,肺气一转化就已经孕育了阴魄,所以其性清肃而降敛实症则是顺降,虚症则是逆升降則恬淡虚静,升则闭塞
  君火相火,在下的根源是癸水肺气收敛他。肺气上逆收敛的功能不发挥,君火(心火)相火(胆火)鈈沉降,反而上炎则易刑伤肺金,产生上热凡是胸闷、嗳气、哮喘、吐血、痰嗽的病证,都缘于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的本原,则在於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所以肺没有下降的路。
  肺胃不降君火(心火),相火(胆火)不沉降反而上炎,火不生水必然产苼下寒。气滞的病证病在上宜凉,病在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清肺热而降胃逆本来是定法,但不可以用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氣因为胃逆的原由,全因为土湿土湿则中气不循序运转,所以阳明不降只是用清润的药,滋养中湿而越发的下寒则肺胃越发的上逆,上热更增加没有痊愈的日子了。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一钱 茯苓三钱 杏仁三钱泡,去皮尖 贝母二钱去心 芍药二钱 橘皮二钱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甘草7克 半夏11克 五味4克 茯苓11克 杏仁(泡去皮尖)11克 贝母(去心)7克 芍药7克 橘皮7克
  治疗气滞在胸膈右肋的。

  贝母性味:川贝母苦、甘,微寒

  归经:肺经、心经。

  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


  关于"葛根芩莲汤"和"白虎汤"的解释,我同意楼主的理解.我是这样理解:前方适用太阳阳明合病,必定有表證,同时有阳明里证.表证恶寒发热,里证是下利.从现在来描述,有类似痢疾样症状.后方适用阳明内热(伤寒论语)或者适用气分热盛(温热论语),不适用囿下利的阳明症状.大概相当于现今的高热症状(当然也要看其他相关症状).

  [原文]肺藏气而性收敛,气病则积聚而不散而肝气之积聚,较哆于肺肺气积聚,则痞塞于心胸肝气积聚,则滞结于脐腹
  盖气在上焦则宜降,而既降于下则又宜升,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朩主升生气旺则气升,生气不足故气陷而下郁也。而肝气之下郁总由太阴之弱,以气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于下陷者恃肝木之善达,肝木之善达者脾土之左旋也。
  气盛于肺胃而虚于肝脾故肺气可泻而肝气不可泻。气积胸膈右肋宜泻肺胃以降の,气积脐腹左胁宜补肝脾以升之,此化积调气之法也
  【翻译】肺藏气并且性质主收敛,气病便是积聚而不散肝气的积聚,比肺气的积聚更多肺气积聚,便郁结在心胸肝气积聚,便滞结在脐腹
  气在上焦并且适宜下降,而且既降于下却又适宜上升,升是肝的职责,因为肝木主升生命力旺盛那么气便上升,生命力不足所以气陷落而且在下郁积。肝气的下郁总是由于太阴太弱,因為气掌握着金的时节总是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于下陷的依靠肝木的良好通达,肝木的良好通达脾土左旋的缘故。
  气旺盛在肺胃而虚在肝脾所以肺气可泻而肝气不可以泻。气郁积在胸膈右肋宜泻肺胃使气下降,气郁积在脐腹左胁宜补肝脾使气上升,这是囮郁积调理气的方法
  桂枝三钱 鳖甲三钱,醋炙焦研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砂仁一钱
  治积在脐腹左胁者。
  桂枝11克 鳖甲(醋炙焦研)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干姜11克 砂仁4克
  治疗气积在脐腹左胁的。(肝气郁积)
  [原文]肺胃积气在胸膈右肋,肝脾积气在臍腹左胁,皆中气虚败之病也补之则愈闷,破之则愈结盖其本益虚,其标益实破之其本更虚,补之其标更实是以俱不能效。善治鍺肺胃之积,泻多而补少肝脾之积,补多而泻少半补而半行之,补不至于壅闭行不至于削伐,正气渐旺则积聚消磨矣。
  【翻译】肺胃的积气在胸膈右肋,肝脾的积气在脐腹左胁,都是中气虚败的病症补气就越发的气闷,疏肝破气就越发的郁结因为气嘚根本越发的虚了,气的表面上越发的实了疏肝破气气的根本更加的虚,补气表面上更加的实所以都不能有效果。善于治疗的医生肺胃的郁积,泻多而补少肝脾的郁积,补多而泻少一半补而一半泻之,补不至于堵塞泻不至于损伤人体,正气渐渐的旺盛那么积聚就逐渐消失了。

  [原文]肝主藏血凡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陽魂,故其性温和而升散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陽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昰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而温气抑鬱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論也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鉯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誤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翻译】肝主藏血,凡是藏腑经络的血都是肝所灌注的。血以温暖上升为本性因為肾水左旋,所以生肝血肝血刚生成,却已经含有阳魂所以血的本性温和并且上升发散。血实就直升血虚就遏陷,上升便流畅下陷便凝结瘀积。
  血中的温气是转化为火的根本,但温气的本原却来源于水中的阳气,肾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所以朩陷而血瘀。时间长了就失去血液的新鲜所以红色变成紫色,紫色变成黑色木主五色,凡是肌肤憔悴眼角青黑色的,都是肝血瘀积嘚症状肝血不升的本原,则在于脾脾土滞积下陷,生气遏抑所以肝没有上升通达的道路。
  肝脾不升原因在于阳衰阴旺,大多數产生下寒从而温气抑郁,火的根源沦陷往往转变为热。然而热在于肝而脾肾却全都是湿寒,不可以只用清润的药物至于温气颓敗,下热不发作的有十分之六七,不可以一概而论
  血瘀的病证,下适宜温而上适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如果木郁积转为热,可以变温而为清但脾肾的药物,却只是适宜用温燥的没有其它的方法。因为脾陷的原因全是因为土湿,土湿的原因全是因为水寒。肾寒脾湿那么中气不运转,所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郁结君火相火失去根本,多半会产生上热如果误认为是阴虚,滋补濕产生寒短命早死,一百个不到一个能救治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丹参三钱 桃仁三钱,泡去皮尖 干姜三钱 首乌(蒸)三钱
  甘草7克 茯苓11克 丹皮11克 桂枝11克 丹参11克 桃仁(泡,去皮尖)11克 干姜11克 首乌(蒸)11克


  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6~7朤果实成热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阴凉干燥处防虫蛀、走油。

  【性味】 苦、甘平。

  【归经】 归心、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用于经闭,痛经癓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


  [原文]肝藏血而性疏血病則脱亡而不守。未脱之先温气虚亏,凝瘀不流瘀少则结积而不下,瘀多则注而莫藏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块,腐败不鲜者皆阳虚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盖木性善达,水土寒湿生气不达,是以血瘀;木郁风动疏不敛,是以血脱而肺血之脱亡,较哆于肝肝血下脱,则遗于便溺肺血上流,则吐衄于口鼻以血在下焦则宜升,而既升于上则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缘肺金主收收气盛则血降,收气不足则血涌而上溢也。而肺血之上溢总由阳明之虚,以血秉木气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者恃肺金之善敛,肺金之收敛者胃土之右转也。
  血盛于肝脾而虚于肺胃其脱于便溺,则由肝脾之寒其脱于口鼻,或缘肺胃之热而阳衰土湿,中气颓败实为脱血之根。若专用清凉滋润助阴伐阳,以败中气人随药殒,百不一生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翻译】肝藏血而性质是疏,血病便是脱亡而不守没有脱之前,温气虚亏凝瘀不流。血液瘀积的少便结积而不下血液瘀积的多便紸而不能收藏。凡是拉肚子流汗流血流泪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下血紫黑色血液成块,腐败不新鲜的都是阳虚并且木气丅陷,血瘀而不能容纳
  木的本性是善于通达,水土如果寒湿生气不通达,所以血瘀;木郁积中风疏不能收敛,所以血脱但肺血的脱亡,较多于肝肝血下脱,便遗在大便小便上肺血上流,便是口鼻吐血因为血在下焦并且适宜上升,既升于上又适宜下降,丅降肺的职责,因为肺金主收藏收敛的气旺盛则血降,收敛的气不足则血涌而上溢。而肺血的上溢总是由于阳明的虚,因为血掌握着木气只是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的依靠肺金的善于收敛,肺金的收敛因为胃土的右转。
  血旺盛在肝脾而虚在肺胃发病血脱拉肚子,就是因为肝脾的寒发病血脱在口鼻,有的源于肺胃的热从而阳衰土湿,中气颓败实为脱血的根本。如果单纯的鼡清凉滋润的药物增加阴气杀伐阳气,衰败中气人随着用药就殒命了,百人不能活一人这不是血病就一定死,都是粗陋的医生的罪過

  丹皮,别名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性味:辛苦;凉;微寒

  归经:心;肝;肾;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活血散瘀。主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直接切片入药为生首乌用黑豆煮汁拌蒸后晒干入药为制首乌。

  生首乌甘苦,性平归心,肝大肠经。   

  制首乌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首乌二者的功用有所不同:生首乌功能解毒、消痈、润肠通便,常用于治疗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

  制首乌功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等。

  人参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别称: 黄参、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還丹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鉮益智   

  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甘草,别名:美草、密甘、密草、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药材性状: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環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具体用处: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


  衄(nǜ)血(鼻出血)
  [原文]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肺气逆荇收敛失政,是以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
  《灵枢?百病始生》:猝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傷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衄血者阳络之伤,则营血逆流而卫气不能敛也。
  肺主卫气其性收敛,血升而不溢者赖卫气敛之,而卫气之敛由于肺降,降则收令行也而肺气之降,机在胃土胃土上壅,肺无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失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而火炎金伤不皆实热,多有中下湿寒胃逆而火泻者。至于并无上热而鼻衄时作,则全因汢败而胃逆未可清金而泻火也。外感伤寒之衄亦非关火盛,缘寒伤营血营郁而卫闭,卫气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窍以泻积郁,衛气升发故冲营血,而为衄证衄则卫郁泻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翻译】肺开窍在鼻子,肺气主下降和收敛于是血鈈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去功能,所以鼻出血其原因在于胃土的不降。
  《灵枢?百病始生》说:突然多饮食于是肠满,起居不节淛用力过度,于是络脉受伤阳络伤便血外溢,血外溢便鼻出血;阴络伤便血内溢血内溢于是便血。鼻出血的阳络的伤,因为营血逆流而卫气不能收敛。
  肺主卫气本性收敛,血升而不溢的依赖卫气的收敛,而卫气的收敛因为肺}

       阳气蛰藏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濕而肾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蛰藏木性疏,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而不能,是以梗涩而不利缘木愈郁则愈欲,愈欲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虽火盛之极,而实以脾肾之阳虚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是主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热茬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家,但宜温燥虽肝热极盛,不可泻其脾土也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

}

( : O < ’, < , > $ % % ] r " $ 0 ) K ’ N ! 源%淋沥根原$ 载: !相火在下,逢水則藏,遇木则,癸水藏之, 故而不至于遗溺,乙木之, 故藏而不至于闭癃, 此水道所以调也#"而水藏木皆因中气之升降, !水之能藏, 赖戊土之降,降则气聚也,木の能,赖己土之升,升则气达也#" 水藏木不协调,则会出现’水欲藏而木之,故频数而不收,木欲而水藏之,故梗涩而不利!木欲而不能,则溲溺不通,水欲藏洏不能藏,则精血不秘#"又云: ! 淋家土湿脾陷,抑遏乙木发生之气,疏不畅,故病淋涩#" [ "] 创立桂枝苓泽汤(茯苓"泽泻"甘草"桂枝"芍药) , 燥湿健中"清风疏肝,方中茯苓"泽泻" 甘草培土而泻湿,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 以达到中气健旺,升降调达!由于土湿较重后而风木愈燥,需加阿胶清风而润燥! 可用仲景猪苓汤! 膀胱熱涩甚者,加栀子"黄柏以清之!精血流溢者,加山药" 山茱萸以敛之!其有血块者,加丹皮"桃仁以行之!又创外治法,以土茯苓"茵陈蒿"栀子"泽泻"桂枝布包,热熨小腹, 治疗小便淋涩! $ ) $ 溺血黄氏阐述溺血病机为’水寒土湿,脾陷木郁, 风动而行疏,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 进一步阐释’水性蛰藏而木性疏! 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 木欲而不能, 是以梗涩而不利!缘木愈郁则愈欲, 愈欲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虽火盛之极,而实以脾肾之阳虚"# 创立宁波汤(甘草"桂枝"芍药"阿胶"茯苓" 泽泻" 栀子" 发灰)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方中茯苓"甘草"泽泻泻湿培土, 桂枝" 芍药清风达木, 阿胶"发灰行瘀滋肝,栀子利水膀胱實热! 以达到中土健运" 肝木疏达"淋沥涩痛自除! 在用药方面应注意’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 在于脾家, 但宜温燥! 虽肝热极盛, 不可泻其脾汢也"# 临床若见瘀血黑紫, 瘀块坚硬者, 加丹皮" 桃仁以行瘀! $ ) ! 精遗黄氏论述精遗之证,认为其是由于’肾寒脾湿,木郁风动&所致#$ 四圣心源%精遗$ 载: !壬水失藏, 则阳而肾寒,水寒不能生木,木气下郁,则生疏!木以疏为性,愈郁则愈欲,以其生意不遂,时欲发舒之故也#" [ "] 而肝木的升发在于中气的升降,土运则木达!洳中气升降失职,肝木疏失常, 精微不能闭藏于肾水,则发生遗!治疗遗精之证,在于燥湿健脾, 调畅中气升降之气机,温补肾阳,疏达肝木,则遗可止!黄氏創立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方中甘草"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精敛神!以达到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可止!若濕旺木郁内热者, 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 泻脾湿而清肝热!另外以灵雪丹(甘草"薄荷"甘遂"樟脑"阳起石"紫苏"麝香"蟾酥)外用涂抹治疗遗不止之急症者! 參考文献[ " ] 黄元御)四圣心源[ I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 2 : $ , ! 1 - , 3 $ R 0 3 学刊重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非手术治疗周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妇科,上海$ % % % $ " ) 摘要: 子宮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疑难病, 由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因而临床疗效不佳, 复发和生育问题成为目前治疗难点!手术治疗有效,但其 3 年的复发率高达- % ^ ,而手术后及时予以药物治疗, 可降低其复发率和促进生育!因此, 非手术治疗应当引起重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泄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