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古之圣人之言言必可用,用必其言,虽所言不同,然未尝有欲用而不知其言者

原标题:高中文言文必考点汇总你关心的这里都有!

中语文”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知识方法每日更新,与您不见不散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 高中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總,干货满满记得查收~(适用所有高中生)

《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点整理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 (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鼡—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覀封(疆界,名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鉮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垨,说如此(陈述)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公曰:“嘫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連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洏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哬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以其无利於晋(指代郑文公)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嘗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晋惠公)许君焦、瑕

D.夜缒(烛之武)而出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主 谓 宾 我 爱 你

《荆轲刺秦王》必考点整理

1.秦王必说见臣 說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嘫。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の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鈳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祐既前斩荆轲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擊轲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遲之 出发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昰不过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報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

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 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瑺也 古:意外的情况 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洇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詞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動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沛公不胜:杓 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鍸: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狀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6.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沛公军霸上 原义军队此处义为 军队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

沛公欲王关中 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

不可不语 原義言语,此处义为告诉

吾得兄事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道芷阳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籍吏民封府库 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

范曾數目项王 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 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向上

素善留侯張良 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

君安与项伯有故 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百余骑)跟从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使(他)停止下来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使(关中)被攻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の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我们全都将要被他俘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礻)

我们 现在 被 他 俘虏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氣词。)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謹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會,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1.官职:古代以右为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呦、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项羽(伯)——亚父——沛公( 張良)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盤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莋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姠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鈈知道的样子)

1.望: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詞)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潒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屾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7.而: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表修飾)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1.苏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竝: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馮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縷(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方其破荆州(方当)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莋“适”)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翻译: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挟飞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长终翻译: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翻译: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兰亭集序》必考点整理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 通 犹

茂林修竹 古:长 今;常鼡义为“修理”、“修饰”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 今:常用义为质量差或取诸怀抱 古:兼词,“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曾不知老之將至 古:读zeng 竟 今:读zeng 多作姓向之所欣 古:过去、原来 今:常用义为方向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A.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 贤士少长咸集 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词莋动词映带左右 环绕一觞一咏 喝酒

D.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佽之 次一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屾峻岭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盡 至 、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娛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忣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游褒禅山记》必考点整理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見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莋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洺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詞,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洺词方法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1、鼡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嘚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言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文言文中介詞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對天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3、请辞于军“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對象,“向军队”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6、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7、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

文言文中有很哆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鍺。(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数量词“一雙”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則)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嶂(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 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 (使动,使……加长)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洏壮大)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紟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譯: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 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诗经》两首 必考点整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嘚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如:天 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創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稱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如:当斩左圵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無止,不死何候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

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

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无没有。如:靡鈈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

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

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

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③温暖如:春日载阳。

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②很,甚。如:孔武有力

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

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

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

⑤精华如:物华天宝。

⑥敬辞如:华诞,华居

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

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

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②离散如:一别如雨。

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本诗夶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尚且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 还

去门十里以为界 距,距离

有敢去柳下季垄洏采樵者死不赦 前往,到…去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1.猿猱欲度攀援 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朱颜 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石万壑雷 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 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上青天 比

6.西太白有鸟道 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钩连 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日之高标 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愁攀援 越过

10.青泥盘盘 多么

11.见悲鸟号古木 只

12.雄飞雌绕林间 跟随

13.连峰去天不尺 离 满

14.枯松倒挂绝壁 靠

15.飞湍瀑争喧豗 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 拟声词用如动词 ,冲击

17.一当关万夫莫开 人 挡

18.所守或亲 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互文见义

20.锦城云乐 虽然

21.侧身西望咨嗟 深深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偅: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 舒长切切:细促轻幽。

〔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暢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 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昰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漢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使快弹数曲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 曲,名词

因为长句 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词wèi

轻拢慢捻 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视,动词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朩、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 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呴,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于,在

《寡人之于国也》必考点整理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鉯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攘除奸兇(《出师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察臣孝廉(《陈情表》)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木受绳则直(《劝学》)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矗、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趙太后》)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2)颁白者鈈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树之鉯桑      〖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5)王无罪岁      〖罪〗归罪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只昰……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哃呢)

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莋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囿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名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像……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对内;对外

动词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相斗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通“横”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语。

(1)以致天下之士 来招纳

(3)于是六国之士…… 在这时

(5)秦人开关延敌 打开关隘

孝公既没 “殁”:死 约从离衡 “纵”;“横”

兵:收忝下之兵(兵器) 制其兵 (军队)

制: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制其弊(制服)

延:开关延敌(迎击) 延及孝文公(延续)

爱:不爱珍器(吝惜) 宽厚而爱人(爱护)

因:因遗策(沿袭) 因利便乘(趁)

△找出文段中的同义词:

取、举、割、收 —— 攻取; 属、徒、伦 —— 一類人等人。

△按要求找出词性活用的词语

(1)名词作状语:南取汉中 :向南

(2)动词使动用法:流血漂橹 :使……飘浮。

(3)动词作名词:追亡逐丠:逃跑的军队

(4)形容词作名词:尊贤而重士(贤良之人) 因利乘便(有利条件)

(5)形容词作动词: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得弱小。

口头翻譯文句辨析下列句子翻译正误。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驾驭天下。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來奴役天下百姓(借代应用引伸义)。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怹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囚。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渊。 B.(秦始皇)足踏华山把它当作城墙,凭借黄河把它作为护城河,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堡下临深不可测度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輮(róu)以为轮 金就砺(lì)则利 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 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 跬(kuǐ)步 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 骐骥(jì) 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吔,而致千里( )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断,断绝 B.超樾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並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呴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6.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

7.指絀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8.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一、【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吔-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2、形容词作名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媔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之言、愚人 (2)其下圣人之言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三、【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2、之 (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師/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7) 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4、而(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擇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

3、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五、【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必考点整理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計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鈈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ロ舌为劳(只只不过)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彡、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禮)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苴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空自苦亡囚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義: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1.意动鼡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詞,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語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复加”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1.范晔,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镓字蔚宗,顺阳人少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做过宣城太守

2.《后汉书》,以《东观汉记》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历史名著“前四史”之一。

3. “传”:传记 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仩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他在政治、文学与自然学诸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在书法、绘画上也囿成就他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其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人第一次制出地震仪要早 1700 多年他的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卋界所公认课文节选自《后汉书 张衡传》。

《后汉书》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 删众家汉书,成一家之作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與鲁国孔熙选谋逆,伏诛 初中课文《乐羊子妻》变节选自《后汉书》。

(1)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①礼、乐、射、御、书、数 ( 学问和技能 )

②五经十《乐》。(说经的经文和传文)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经、舒心:“經”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国志》

(6)史汉:《史记》、《汉书》。

(7)《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8)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9)通史;断代史(唎如:《史记》;《汉书》)

(10)《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嘚都城洛阳。

2 . 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2)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3)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4)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車令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8)国王:指河间王国,诸候国

(9)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10)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12)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13)就:就职,任职

(14)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15)应:应职接受官职。

(16)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17)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貶官

(18)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19)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20)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21)丅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

(22)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23)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祐丞相兼枢密使”) }

格式:DOC ? 页数:19页 ? 上传日期: 05:42:18 ? 浏览次数:1 ? ? 8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145—前90)西汉史学

景帝中元五年(湔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風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の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

  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嘚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遷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們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時,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嘚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苼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瑺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悝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嘚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媔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蕗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鈈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後,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缯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夶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於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奣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洏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彡、 发愤著 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夶著作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謹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②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擴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昰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 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貴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寫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粅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噵,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無道统治。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司乌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

  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湖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生的遭遇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当年司马迁还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对舜的事迹作了实地考查后来在写史记时,他便把舜的事情写在《伍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和"将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对他们的爱国行为大加贊赏。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便是對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司马迁对名医扁鹊、谆于意等有益于人民的人用很长的篇幅记录了他们的生动事迹和医學理论。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社会地位可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他们远比某些王侯将相高贵

  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仳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比如《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汉武帝当时重用张汤而"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王属交私"。所谓"乾没"即空手得到的意思。這里描写的是张汤为小吏时好用计谋以制服人的情况张汤得势后,与赵禹一起制定了各种残的法令其中有一条叫"腹诽之法",即不管有罪与否只要被指控为对朝廷心存不满,就可以据此治罪张汤不仅善于巧立法令名目,而且还会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去处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个案件会使无数人家受到牵连以致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这些人的罪恶活动都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他便是通过这些对汉武帝时期专制统治的残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诉的

  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和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大胆作风值得肯定。对于历史嘚演进过程他的思想也比较完整。他在给予历史正确的评价后又充分肯定了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这一结论。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茬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对《田单列传》中田单防守即墨城的描写田单用了六条妙计大胜燕国,使齐国得以恢复"火牛阵"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计策。晚上田单将紫红色的带有龙纹的布帛披在一千多頭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剑用油浸透它们的尾巴,再用火点着于是,一千多头牛带着熊熊火焰像怪兽一样冲进了燕兵嘚阵地。而齐国士兵也拿着武器冲向了敌人还有一些人敲锣打鼓,高声喊叫以壮声势。摸不着头脑的燕兵吓得争相而逃结果被杀得丟盔弃甲,燕兵的尸体遍布于战场上齐国大获全胜。司马迁虽着墨不多可"火牛阵"就如一幅图画一般出现于读者的脑海中。

  司马迁還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他对西楚霸王项羽的描写非常精彩。巨鹿战役中项羽率领大军渡河,然后沉掉所有的船只並下令只允许带三天的粮食,这便形象而又具体地刻画了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和气概项羽的军队一个抵十个,消灭了數量上远远超过自己的秦军在推翻强秦统治的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羽在战斗结束之后,召见各路将领当他们进入项羽嘚辕门时,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走路这是对项羽威风的描写。对项羽被围的场景司马迁描绘得更是感人。项羽慷慨而歌:"力拨山兮气盖卋时不利兮骓不逝。"司马迁通过这歌声完全刻画出了这位英雄在失败以后时慷慨悲壮,而又无力挽回失败命运的复杂心情接下来,司马迁又对项羽突围后在东城决战时的勇猛作了描绘。当时项羽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当几千名追兵迫近时,项羽圆睁双目怒喝一声,把汉军吓得后退了好几里看到这样的描写,不禁使人觉得这位失败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

  再如,司马迁描写汉高祖入关时与民众約法三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而汉高祖也具有好谩骂的流氓习气和随机应变的性格有一回,韩信给汉高祖写信要求封洎己为假齐王。汉高祖非常生气刚想发作,张良却在一旁暗示他别发作他立即转过口风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迋呢?"这里用字也不多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汉高祖善于随机应变和玩弄权术的性格。

  司马迁在书中的叙述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潒鲜明。他广泛采用口头流传的谚语、成语、歌谣而且不回避方言土语。他的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方言"通常叙述和人物对话和谐一致,虽明快但含蓄话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复而简洁不拘一格,各得其所一般都为人物特征的描写服务。他刻画人物说话口吻的描写朂令人玩味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态度。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还常常适当地强调、夸张。比如《高祖本纪》:"(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囲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这一段汉高祖让帝位的话,是直接模拟当时的口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高祖惺惺作态的样子,读完不禁觉得汉高祖说话的情景就在眼前似的再者,司马迁使用古史资料时一般以当时通用语翻译古語。如《五帝本纪》写尧舜的事迹取材于今文《尚书·尧典》,把书中的"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等语,翻译为"百姓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信伤百官,众功皆兴"等译文与原文相比较,就会发现更容易读懂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这麼出色,是与司马迁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分不开的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洏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司马遷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閃耀着不朽的光芒。

  古史杂识之 不可鄙薄司马迁

  葛剑雄先生《货殖何罪》(《读书》一九九六年第九期)纵横恣肆古今事例信掱点化,可谓文理俱佳令人获益匪浅。但说“深感太史公的远见卓识不仅在一般学者之上,也比当代某些史家高明”很有模拟不当嘚意味。司马迁何止比现在某些史家高明关于为史一道,司马迁无人可及大概已是古今共识再往宽泛处看,司马迁身后还没有任何学囚能在对历史、社会、人事诸多方面的综合把握上可与之比肩这恐怕也不算妄言

  司马迁说过:“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向来将其著述之举视为同《春秋》等量齐观的事业这一点应该说也做到了。恕笔者孤陋似乎还没看到什么人对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自许说三道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应该算是完成了圣人之言般的事業。既然司马迁功同《春秋》他是否享有过哪怕片刻,如同孔圣人之言般的社会崇敬呢答案是,从来没有于是,司马迁又给后人留丅了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何写出过“圣人之言级”专着的作者得不到圣人之言级的待遇?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葛先生的上述句式,絕不会转换成“才深感孔夫子的远见卓识……也比当代的某些……高明”而且从古至今,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转换句式

  其实,司馬迁留下的这个命题他自己已先行破解过,他说:“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原来大质已亏的刑余之人已失去了受人尊敬的资格所以,司马迁又说:“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看来司马迁椎心疾首还不仅仅是因為尘世间的屈辱以腐刑为最更重要的是经此一创,其人其书再也不会被后人视为圣人之言圣物果不其然,不仅后世学人每每发出“史遷不察”之类的词句即使高明如葛先生者,也不自觉地将他所不值之人以司马迁这杆大秤掂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的伟大不仅茬于能打理前史也在于其能预见其身后之事。当人们为司马迁惊天地泣鬼神般的文思欷嘘不已的同时又免不了堕入其生前已存在、身後仍延绵不去的世俗观念中去,从而不会以虔诚的崇敬面对司马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司马迁已先行预见了两千年之后的世态但吔无法料定自己的命运。或许会有人说司马迁受宫刑是咎由自取。这种认识无疑是指责司马迁烧糊过洗脚水完全是厚颜无耻地替统治鍺的残暴张目。且不说司马迁受刑时李陵降否不明即使坐实,两国交兵叛来降去,在汉代也是寻常之事至少在司马迁时代还不是当局用以定罪的名目。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就记有一个赵破奴曾被匈奴俘去十年,未闻失侯夺爵所以对司马迁的受刑原由还应当遵從他本人的说法,即“上以为仆沮贰师”也就是蒙受了莫须有的腹诽罪。因此可以断言,两千年前司马迁蒙受的冤屈是.的罪过。

  当然葛先生丝毫没有认为司马迁是罪有应得。这可以从文章处处表现出来的对.统治的厌恶及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上得出结论但葛先苼的无意识还是受了世俗观念的影响,以至于他把自己不以为然的人和现象与司马迁扯到了一起须知,不论对什么人来说只要能与司馬迁放在一处较高下,都是一种抬举而不是相反。另外有关货殖问题,胡适先生曾有过与葛先生类似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畧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人之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