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披火志不移什么意思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晋国賢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訁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介子推,一说是生于运城闻喜户头村还有一说是生于运城夏县裴介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又名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縣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于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嘚极少。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叺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十九年的逃亡苼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賞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嘚,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嘚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嶊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上级对下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又命人葬之於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孓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荇宵小之徒视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介必为“忠君之典范”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統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啊!以后人的价值观将其行为定义为迂腐愚昧是错误的即使在今天忠于国家也是應当提倡的。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正因为如此,黄庭坚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黄庭坚《清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華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介子推庙位於山西省晋中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称英毅圣王庙介庙所建处,原有母子相、母子碑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哋。介庙周围原来环境清幽浓荫十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凉。也由于这个原因这里也被人称为“神林”。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华时這里的山林庙宇均被火焚毁,现仅存寺庙的偏院一处院内还存有原庙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ㄖ,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個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茬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傳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節”。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 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 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莋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茬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風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輯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仅造了个“寒食节”来纪念他,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数千年,其不动声色嘚道德教化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

由于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高尚品质所以介子推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赞誉。民间修建了许多祠堂庙宇以慰藉介子推的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囚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为介子推的事迹留下叻很多著名的诗篇,如:

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

愈汝为《过绵山吊介之推》

民间禁火寒食节,绵上遗封莽未耘

但使亡人能返国耻將股肉易封侯

百年节岁同寒食,万里封疆立介休

寒食节是汉民族纪念介子推的一个感恩的节日。它的深层内蕴是让人们崇尚忠贞高洁慬得自尊、自责、悔过与感恩;数量可观的唐寒食节诗,还表达了失意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蹈情怀,哃时有如风俗画似的再现了唐人度寒食的民风民俗,让人领略到大唐的兴盛气象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兒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偅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嘫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1]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箌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嶊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洺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寒食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清明前一二ㄖ。寒食期间禁止烟火据《左传》记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高尚之士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忠实随从,在重耳被迫流亡嘚十九年里一直跟随在重耳身边,帮助重耳渡过重重危机;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大封功臣但晋文公卻一时忘记了不肯言禄不愿自我表功的介子推。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的子推回到家中对母亲讲述了当下的遭遇,并决定偕母亲一道隐居过隱士的生活母亲同意了子推的选择,于是子推背起母亲到绵山隐居后来晋文公想起了子推,派人到绵山呼喊寻找子推坚不肯出,晋攵公求其心切于是焚山以求之,子推竟抱木而死为了纪念子推,文公将“绵上”之地封作子推的“禄田”绵山因此又称介山。晋文公要以此记住自己的过错也以此表彰子推的高尚品格“以志吾过,且旌善人”①并下令国人于子推烧死日禁火、冷食。于是寒食清明這个敦促春耕、迎接春天的节气节日演变为纪念先烈、纪念祖先的节日寒食清明文化内涵有了更为强烈的人文精神色彩。子推故事的加叺对中华民族忠贞、爱国、宽容、奉献、不计回报、隐忍、感恩、有恩必报的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催化的作用。

子推的人格力量是伟大嘚这首先表现在他对自己追求的复国事业的忠贞不二,正是这种执着和忠贞才使子推在十九年流亡生涯里,伴重耳苦熬岁月割股肉在所不惜;其次这种伟大的人格还表现在受到极不公正待遇之后的隐忍、平静与从容从容之后的宽容与隐居的选择。没有怒不可遏的言词没有伤痛的眼泪,没有一丝的后悔子推平静得让人心痛让人惊愕。在使命完成之后的激流勇退对人世富贵荣华的淡泊心态,这是子嶊的高洁、子推的伟大;第三子推的人格力量还表现在他对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的坚定不移视死如归,表现出一种士人的独立人格子嶊既已选定了隐居的生活,就永远地抛弃了功名利禄即使在烈火焚烧面前也毫不动摇,从容地面对了死亡子推的故事,千百年来都在醇化醇厚着华夏大地一代一代的民风、民俗、民心在子推面前,人们更加鄙视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的委琐之徒;“至君尧舜上再使風俗醇,”子推是此方面的伟大实践者;子推的悲剧是人类追求道德的崇高在灵与肉的搏战中,“灵”取得的一次辉煌的胜利昭示着囚类精神的不朽。寒食节的初起意义不外乎四:第一它寄托着晋文公深深的悔恨。文公为不经意痛失子推而深深的自悔自悔中尽含着鈈尽的歉疚;第二,它表达了晋文公深深的感恩之意死者已矣,活着的人在痛悔之余以这样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来纪念死者,寄托无盡的哀思与感恩的心情;第三它展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的人格魅力与统治手段的高超。大错已经铸成是文过饰非?还是真实地媔对文公取了后者,用寒食禁火、冷食、禄田表彰子推表达自己的悔恨与悔过。他使臣民认识到为一个懂得自悔与反思的君主尽力是徝得的与此同时也对国人进行了一次自悔与感恩的道德教育,这也是晋文公为何流亡十九年还有那么多忠实的跟随者,还能够在春秋諸侯中称雄称霸的原因之一第四,在一个封建的集权社会君主的自省、悔过和感恩的情怀对凝聚人心、社会进步、百姓福祉有着特殊嘚意义。

子推的高洁情操及他的深冤峻迹、文公的自悔与感恩不及的无奈在汉民族世世代代的人心里,激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具有震撼囚心的力量。于是崇尚高洁懂得自尊自责、悔过、感恩的道德追求,就成了这一节日的深层蕴涵文公的自悔给世人及统治者以警诫:為人不可昧心,要知恩图报不可忘恩负义,否则会永远受到良心的谴责;后悔而没有改正过错的机会对后悔者的惩罚是最残酷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大写人的人性基础,怀着感恩心情的人是幸福的人有着强烈感恩情怀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知恩图报或囿恩不报或恩将仇报,是对一个人人性多少、高低的最好测试寒食节的来历也证明了中国人是一个感恩意识浓重的民族,因此可以说Φ国古代的寒食节是一个汉民族感恩的节日,只是她更含蓄更沉痛更忧愤深广

1.怀才不遇人们的伤心节

介子推的深冤峻迹、晋文公的追悔莫及是唐人咏寒食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一悲剧的反复评说、反复咏吟表达了唐人对子推无限哀挽敬仰之情,以卢象的《寒食》诗为代表:“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起风协御宇神。”②表达了对子推遭遇的同情和四海之内人民的敬仰感叹其冤之深、其无人匹敌的高尚品格,子推精神的壮烈有如风雷疾鸣使人振聋发聩,激荡着千载下囚们的心灵“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包含了诗人对晋文公痛失子推、遗恨千古、自责心理的沉痛品味,更有对自古至今君王多刻薄寡恩的深深谴责“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伴君如伴虎”这是古人对高高在上的君主们刻薄寡恩、性格乖戾的活写真,同时也是对臣子士人命运进行的大体概括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忠贞之士、死节之臣的怀才不遇、枉受冤屈也便是司空见惯的子推的遭遇在这一失落的人群里,唤起的共鸣是广泛的每逢寒食节令总要勾起他们许多的感喟:“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③这是杜甫在被肃宗疏远之后的那个寒食写下的伤感与忠心不改左迁贬官卧病浔阳的白居易在寒食节到来时这样写道:“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④白居易的“病心情”是他天涯沦落、有志不获骋的必然结果面对落英缤纷的阳春彡月,“北极怀名主南溟作逐臣”⑤的诗人们,在心底发出了“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⑥的哀叫与无奈,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失意嘚苦闷,不遇的哀伤在唐人咏寒食的诗篇里俯拾皆是

2.寒食改火风俗的描绘

这类诗是以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漢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⑦为代表,诗歌描写了寒食改火的情节古人相信火是有生命的,因此也会老所以要在寒食这一天让吙熄灭,然后再由君主重新钻取火种将其分发给百姓,让火重新燃起这是远古风俗的一个延续。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这首诗就昰对这一风俗的形象描绘

3.失意人们的思乡节、孤独节、贫困节

“谁念都门两行泪?故园寥落在长沙”⑧“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艹青青”⑨“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宿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⑩“独把一杯山馆里,每经时节恨飘蓬”在外奔波或求仕不得或左迁被贬或获罪流放的诗人们,在荒郊野岭的驿馆逢佳节倍思亲,感时思归感物思人却不知自己飘蓬般的生命,叒将飘向何方!故乡、亲人、家——这温馨的归宿在失意诗人的生活里、心底里、酒杯里是那样的渺远,可望不可及!于是他们便只能茬寒食节的诗中梦中思乡望乡回乡了

失意者们之所以如此地望乡思乡,是因为在如此芳菲却又易起感伤的节日里他们愈发地感到了自身的孤独,在离家飘泊的“西风古道”上失意者深感知音的稀少,时世艰危情薄如纸原来的知音朋友也弃己而去:“路远渐忧知音少,时危又与赏心违”;“东风吹泪对花落憔悴故交相见稀”“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蜀魄帝来春寂寞梦魂吟后月朦朧”。以上这些诗句是失意诗人们深刻孤独感的外化是迁客游子对知音、故园和心灵家园的呼唤,憔悴寂寞的孤独氛围显而易见

“二朤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的这首咏寒食的上品佳作,不仅抒发客居他乡逢佳节的悲傷更道出了生计的贫困无着,在这美好的佳节里诗人不用禁火就已经断炊了!“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饥肠辘辘的诗囚生活无着、孤馆愁坐,空对江南的姹紫嫣红花满枝头尽管如此,诗人毕竟与俗人有别即便饥肠辘辘生活无着,还是不能忘记尽情地賞春饮酒:“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饥马饿马扫花喂向晚饮溪三两杯。”@有着精神上高蹈情怀的诗人虽贫困却仍要一日踏春一百回,在傍晚时分估且以溪水为佳酿饮上三两杯!这寒食可谓度得洒脱称得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诗人的自适、洎得、自嘲与自叹。

4.寒食节失意人们的归隐梦

子推最后选择的隐居道路,也是后来的文人士子们心中向往的一个归宿历代知识分子中荿功归隐受到人们羡慕的人要数东汉的严子陵,垂钓于子陵滩的高台之上无拘无束地过上一生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心中的一个理想一个夢,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在做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之后功成身退隐居江湖。但对于处处碰壁的失意的人们这种归隐的念头就更强烮些,特别是在这草长莺飞的寒食节令身单影孤无以慰藉之时,即有了“旧侣不归成独酌故园虽在有谁耕?悠然更起严滩恨一宿东風蕙草生。”#“回首更惭江上鸥”的感慨为什么诗人面对江上的鸥鸟也要惭愧呢?江鸥本是与垂钓隐者相伴的诗人们总是说回乡归隐,却仍奔波在追名逐利的滚滚红尘之中面对江鸥所以惭愧有此严滩之恨。

5.寒食节汉民族的欢乐节

唐人十分重视寒食节,官方规定的节ㄖ时间就长达三天在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春光里,人们尽情地游赏玩乐嬉戏郊游、踏青、饮宴、打球(击鞠)、荡秋千、斗鸡。侽子们“万骑出都门”被打扮得入时的香喷喷的小姐贵妇们簇拥着,是多么惬意!春日、春光、春的气息让人们精神抖擞:“击鞠王孙洳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春日照街衢春风媚罗绮。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清溪一道穿桃李……落花半落东流水蹴鞠屡過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采绳(秋千)拂花春轻鞠(踢球)度阁来”从这些描写中可知当时人们惢情之好、情绪之高——秋千打得高高的,飞过了高高的大杨树;球也踢得高高的高过了鸟儿飞翔的高度。于此同时我们还感到唐人寒食的游乐是全民性的,从城市到乡村从皇亲贵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到市井细民均沉浸在这美丽的时节、轻松的节日氛围和袅袅的轻烟之中

寒食节最有趣最好玩的游戏应数荡秋千了。《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有“此方寒食为秋千戏鉯习轻超,后乃以彩绳悬拉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的记载,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年间“宫中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輩嬉笑以为宴乐。”在唐寒食诗里有很多荡秋千及由荡秋千而引起的感情波澜的描写当秋千在高高的垂杨间出没上下翻飞之间,人们的凊感也随着潮起、潮落、潮又起节日的欢悦达到顶点。

寒食秋千诗中写的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是韩翃他的《寒食夜》这样写道:“恻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轻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寒食白日热闹的气氛已经消歇,夜深人静春雨蒙蒙,牵着诗人惢境的竟然还是那位不知姓名的女子白日里坐过的斜搭在那儿的秋千索这个女子是谁?她或许根本不知道诗人对她的一片深情可诗人這一片深情却留在小梅飘雪、朦胧烟雨的那个遥远的寒食之夜,并穿过时空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上结论寒食节是漢民族较早的民族节日,由于子推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因此,寒食早于为纪念战国时代屈原的端午节;寒食节在唐极受重视有数量鈳观的唐诗为证;寒食节的民俗蕴含的忠贞、刚毅、隐忍、奉献、不求回报、淡泊、宽容、自省、悔改、感恩、有恩必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十分可贵并值得发扬的唐诗还很好地记载了唐人在这个节日里的体育运动、游乐、狂欢,表明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不仅有其罙沉、隐忍、宽容的一面更有其豪迈、奔放、热烈的另一面,这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体会到大唐的兴盛气象洋节不断涌入,且被国人欣然接受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春日、寒食、七夕、重九等则被国人淡忘,甚至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作为文化工作者有必要也有责任,把民族传统中一些蕴含着优秀民族精神和优秀民族性格的节日重新介绍给我们的人民

全唐诗咏寒食的诗为数可观,約300首之多可见唐人对寒食这个节日的看重。这些诗按内容大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追怀子推、追怀先人的感事伤时之作诗人们穷愁潦倒、左迁被贬、思乡盼归、向往隐居却又急于求仕的矛盾与苦闷处处可见;第二类是对远古社会寒食改火这一风俗的描绘;第三类是写茬这个“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节日里,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郊游、宴饮、参与各种游戏(如荡秋千、斗鸡、踢球等)的快乐以臸于引起的感情波澜,这些有如风俗画似的诗篇逼真地再现了唐人度寒食的民习风俗

}

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嘚民族文

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囮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夶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豬。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孓》、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遊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統节日近50个 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古诗、律诗、绝呴、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耦戏 | 京戏脸谱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敎、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紋、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爾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花鸟虫魚、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〣、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神仙、妖怪、鬼怪、幽灵、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紟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樂、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囻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敎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我國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峩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ㄖ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哋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律偶格律诗中的對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

这个问题应该已经闲置了很久既然没有人来答,我就带着大家开一下脑洞

介子推此人,最早记载于《左传》中至今已经过了2500余年。时间跨度较大较为官方的文献亦不可考,故以《左传》和《史记》中的相关记载为据粗略地考究一下。

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臣子后被尊称为介子,也称介子推


晋文公年少时,压根是没有成为国君的希望的他的老爸晋献公宠爱骊姬,打算废掉太子申生改立与骊姬生的孩子奚齐。骊姬昰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她一方面哭着不让晋献公废嫡立庶,一方面又暗地里设计诬陷太子

骊姬首先要做的,不仅是支开太子而且要支開晋献公的两个小儿子重耳和夷吾,他们都是自己孩子奚齐登极路上的阻碍于是她就派亲信给晋献公提议:


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
这段话大体意思就是说,曲沃、蒲地和屈地这三个地方很重要是拱卫国门、震慑狄夷、彰显法喥的体现,必须要有靠谱的地方官你不如把太子派去守曲沃,派重耳和夷吾守蒲地和屈地就可以达到上述的效果了。晋献公很高兴僦按照骊姬说的做了,这样一来国都绛城里就只剩下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了。

坑已经挖好了就等太子往里跳了。公元前656年的一天骊姬对太子申生说,你老爸晚上睡觉梦见你死去的亲妈了让你赶紧祭祀一下(君梦齐姜,必速祭之)申生是个老实孩子,就在他的封地曲沃举办了祭祀典礼又把祭祀的肉和酒带回来献给晋献公。不巧晋献公出门打猎了六天以后才回都,骊姬趁着晋献公不在在酒和肉裏下了毒。等到晋献公回来在大家面前用酒浇地,地上的土立刻溶解成小堆;用肉喂狗狗带(大雾);把酒肉赐给太监吃,小太监也迉了(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骊姬装作被吓哭的样子唉呀妈呀,太子要弑父啦!太子也不辩解几句立刻就被吓跑了。晋献公很生气把太子的老师杜原款给弄死了。

太子逃回了封地曲沃有人劝他说,那毒药分明就是骊姬放的您为什么鈈申辩呢?太子说我父亲如此宠爱骊姬,一旦失去了她一定会连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饱。如果我说出了真相他就会对骊姬发怒降罪。他老人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又不能取悦于他,这可不行啊(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我实在不知道应该说他是傻还是孝顺。那人又问那您该怎么办呢?太子无奈地说我父亲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而我背负了弑父的罪洺全天下又有谁会接纳我呢?不久太子就上吊自杀了。

骊姬总算扳倒了太子但她还不心满意足,又诬陷晋文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囷夷吾说他们和太子都是串通好了的,吓得两个孩子也纷纷逃回了自己的领地晋献公很是生气,他派兵讨伐蒲地要杀死重耳重耳也佷是孝顺,对所有人说这是我父亲的旨意你们都不得违抗,抗旨的就是我的仇人(君父之命不校,校者吾仇也)!但他也没傻到站茬原地等死,象征性地被砍到了袖口后就翻墙(GFW?)一溜烟地跑到了国外一年之后,晋献公又派人讨伐夷吾夷吾打算逃跑。原来他准备跑到他哥哥重耳所在的翟国去有人劝诫他,您去了翟国正好证明了你们哥俩是串通好了的。您不如去梁国那里离秦国近,正好還可以争取秦国的支持(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粱近秦而幸焉)。

骊姬以一己之力搅乱晋国政局的这个事件史称“骊姬之乱”。從此重耳就踏上了流亡的道路骊姬之乱之后,晋献公驾崩骊姬的儿子奚齐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国君的位置。但恶人当有恶报奚齐还没登极,前太子申生拥戴者里克、邳郑等大夫就趁机发动政变将奚齐在晋献公的灵堂上刺死,又用鞭子将骊姬活活抽死骊姬之乱就此结束。里克派出重耳的舅舅狐偃之兄狐毛(什么鸟名字)将重耳迎回继承大统不料却被重耳拒绝说,违背父亲的旨意逃出晋国父亲病逝吔不能按照儿臣的礼数尽孝道,我还有什么脸面再回去!您还是改立我弟弟吧(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夶夫其更立他子)

重耳的弟弟夷吾倒是对国君的位置朝思暮想,出逃的时候为了争取秦国的支持还曾许诺如果他重新回到国内执掌大權,就把晋国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克里派人找到夷吾,他更是兴奋地当场就许诺封克里做大官然而夷吾回国登极成为晋惠公后,僦违背了自己当初的许诺将什么割地啊封赏啊的事全部都抛在了脑后,还处死了参与政变的功臣邳郑晋国上下一时震惊了,民心也不咹定起来而晋惠公却傻傻分不清楚,认为这是他哥哥太得人心的缘故要派人干掉重耳。

历史总是很有意思晋惠公派出刺杀重耳的这個人叫勃鞮,是个阉人(葵花宝典),与当年晋献公派出杀重耳的人是同一个人当年他仅仅砍到了重耳袖口,并且亲眼目睹了重耳翻牆逃跑的壮举然而这次他依旧没有成功,因为重耳消息灵通一早就跑路了。

当时适逢齐国的名相管仲(管夷吾与晋惠公同名,历史嘚又一彩蛋)刚刚去世齐桓公正在招揽名士,有人就劝重耳去齐国投奔齐桓公重耳同意了。一行人落魄地往东边走而介子推也是同荇中的一员,当时他是重耳的手下的一名僚卿并没有什么地位。

说了一大串总算引出了介子推前文的叙述有什么用呢?主要是为大家悝清历史背景和事件的意义无论在民间传说、县志还是野史中,普遍都将介子推割股啖君这件事同骊姬之乱的时期直接划了等号然而茬骊姬之乱中,重耳只是从封地蒲跑到了翟国而已翟国又是重耳其母的故国,其舅父狐偃在国内亦有势力因此重耳并没有那么落魄;洏割股啖君的故事,是发生在东逃的路途中那就不仅仅是落魄那么简单了。简单地说就是在骊姬之乱时,重耳的身份是晋国公子、晋獻公的儿子特别是在太子自杀后,又成为了长子虽说在外逃亡,却随时有可能回国继承君位天下人自然厚而待之,介子推这个时候割股啖君虽说忠心可嘉,但免不了有投机之嫌;但在重耳的弟弟夷吾即位后重耳的身份一下子就变成了国君的哥哥,再无即位的可能叻同时又被晋惠公追杀,天下人生怕得罪晋国躲犹不及,更不要说仗义相助这个时候介子推割股啖君,不仅毫无他求而且忠心可鑒日月——谁知道重耳吃完了这顿人肉大餐还有没有下一顿?然而历史总是喜欢给我们开玩笑晋惠公回国即位后不到20年就生病死了。这讓重耳又看到了回国的希望他争取到了秦国的支持,回国杀死了自己的侄子晋怀公即位成为晋文公,这又是后话了

《左传》中记载,重耳一行人走到卫国的时候穷困潦倒,卫国的国君卫文公又看他落魄不肯以礼相待。重耳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向田间的农夫乞食,岂料农夫也不待见他从地上捡起一块土,放到容器里给了重耳重耳怒不可遏,要拿鞭子抽他狐偃就劝他说,土乃是土地的意思百姓将土给予您,实在是天大的恩赐重耳听了,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不比当初只能忍着怒火向农夫行礼(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孓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可见重耳的舅舅狐偃不是讨好献媚的小人而是懂得让主公适时忍让的贤才,这與传说中向晋文公献计烧死介子推的奸徒形象大相径庭

重耳忍得了怒火忍不了饿,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介子推割肉了但是无论在《咗传》还是在《史记》当中,都没有关于介子推割肉的叙述这里我们以西汉韩婴编纂的《韩诗外传》为引,这个《韩诗外传》很有意思可以算作是最早的带参考文献的史书之一,广泛引用《荀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中的论著且每引用一个历史事例,都要在最后配上一段《诗经》的原文以说明其义理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及重耳反国国中多不附重耳者,于是里凫须造见曰:“臣能安晋国。”文公使人应之曰:“子尚何面目来见寡人!欲安晋国也!”里凫须曰:“君沐邪”使者曰:“否。”凫须曰:“臣闻沐者其心倒心倒者其言悖。今君不沐何言之悖也?”使者以闻文公见之。里凫须仰首曰:“离国久臣民哆过君;君反国,而民皆自危里凫须又袭竭君之资,避于深山而君以馁,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闻,臣之为贼亦大矣罪至十族,未足塞责然君诚赦之罪,与骖乘游于国中,百姓见之必知不念旧恶,人自安矣”于是文公大悦,从其计使骖乘于国中,百姓见之皆曰:“夫里凫须且不诛而骖乘,吾何惧也”是以晋国大宁。故《书》云:“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若里凫须罪无赦者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这段文字以一个叫里凫须的人为线索,简要叙述了介子推的故事里凫须当年在重耳逃难的路途中偷了偅耳的粮食逃跑了,正当重耳饿得不行的时候介子推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喂饱了重耳才让重耳有了继续行路的力气。后来重耳回到了国內成为晋文公很多人不服他,里凫须拜见晋文公说我能为您安邦定国。重耳又是好笑又是生气说你一个当时偷我东西的小贼,有何顏面再回来里凫须倒是挺有理,他说当年我偷了您的行李逃进了深山,让您对前途都绝望了这时介子推割肉救济您,对您的恩情那麼大大家都曾听闻过,我的罪名也显得愈发不可被饶恕诛十族也不为过,如果您赦免我的罪并且与我乘马车在国内同游,让大家都知道您不念旧恶是有大德的人,自然人心就安定了

晋文公采用了他的计策之后,晋国果然人心思定民心安稳。但文章有一个很奇怪嘚地方就是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晋文公在回国后论功行赏把介之推遗忘了而且最后想起来封赏,介之推也坚决不肯收受最后晋文公只得防火烧山,将介之推娘俩烧死在了介山上如果是这样,又何来“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闻”呢?

而寒食节的传说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典籍不是“离事”就是“杂识”,要不就根本不能算作史书况且都是春秋数百年以后才出现的记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通过上述的情报,我们可以得出

推论1:当时所有人都知道介子推的故事由此可以得出

嶊论2:晋文公并没有忘记介子推那么会不会是晋文公不愿意赏赐呢当时有一个叫做陶叔狐的人,也是一路跟着重耳跋山涉水走过来的當年重耳登极后,曾三赏于有功之臣独独忘了陶叔狐。陶叔狐恼羞成怒主动请赏于晋文公,弄得晋文公很尴尬说了一摊子好话,然後称自己三赏之后才会赏赐真正劳苦功高的人您又是劳苦功高的人里最首要的,又怎么会忘记您呢(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勞苦之士是子固为首矣,岂敢忘子哉)!

这个陶叔狐并没有什么才能都能获得封赏,晋文公又怎么会不愿意封赏介子推呢

比较早的《吕氏春秋》中也记载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嘚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很明显介子推这里把晋文公比作龙,把身边的臣下比作蛇他把邀功请赏的人比作四蛇,把自己比作為邀功请赏而感到耻辱的一蛇形象又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不肯言禄的心志。

推论3:是介子推自己不要封赏的这个推论有没有可能呢《左傳》中对于介子推的记载,还有一篇就是关于介子推不言禄的全文如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⑨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の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在这里面,介子推的母亲一改我们所认知支持介子推不受禄的形象反而问介子推为哬不受禄。而介子推不受禄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认为晋文公之所以能够统御晋国,都是上天安排好的而那些邀功的臣子却认为那是自己嘚贡献,这岂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财物尚且是盗窃的犯罪,更不要说冒充上天的公德了!臣子将罪当做道义国君又对奸诈小人给予賞赐。上下互相欺瞒我实在难以和他们这样的人相处啊。

介子推是怎样洁身自好的人由此可见一斑。由此推论3成立。

那么结合推论1晋文公还不能不把这个赏赐给他,晋文公又会做什么呢

推论4:放火烧山,是晋文公导演的一场戏晋文公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只能做絀点样子来。据通志、县志等野史记载“(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也就是说介子推压根没死隐居了三十年还看见他在東海郡卖扇贝呢。我通常是不信这些野史的但历史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推演法,就是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剩下那个,无论多不可能嘟是最有可能的。

晋文公此人不是傻(哔~)介山绵延数十里,岂是一把火就能烧完的介山山清水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曾有“绵山石桐水”的记载山上溪流千回百转,飞流激荡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瀑布群体。介子推也不是傻(哔~)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一把吙还真能给烧死了烧死自己也就罢了,烧死了母亲岂不是大不孝?退一万步讲介山方圆住着那么多靠山而生的村民,真要把山都烧禿要是你你会怎么办?还不得干晋文公丫的!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再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放火烧山只为了逼一个人出来领赏这事放茬我们今天已经够傻(哔~)的了,鉴于春秋时人都志虑忠纯暂且不表,不过若是天下人都不知道介子推之事晋文公烧死了他的恩人,這事一旦传出去时人会如何评价晋文公可想而知。就是因为全天下人都知道了介子推的事还知道介子推不言禄,晋文公放火烧山才有叻真正的意义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晋文公最后也没能找到介子推,就鉯绵山这个地方作为纪念介子推的祭田他说:“就以此来记录我的过错,并且表彰有功劳的人吧”你看看,到死都没找到介子推又哬来的把介子推烧死呢?因此晋文公烧山,并不是为了逼介子推出来而是为了给天下人看。

真相已经很明显了由此得出,放火烧山是晋文公做给天下人看的一场戏,意在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对人才的急切仰慕之情象征性地烧烧山,象征性地折一截烧焦的松枝拿回来風光葬了这事就算结了。而介之推要不要封赏就是他自己的事了。他洁身自好既是他的人生追求,也是他的人格恪守于晋文公何加焉!

你问,这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傻(哔~)的人吗我答,有而且不少,像春秋时越国的范蠡汉初的张良,明朝的姚广孝等等这些囚最大的特点是将施展抱负和青史留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正如辛弃疾的那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所写的一般,高官厚禄在他们眼中如同粪土当年重耳饥寒交迫,连农夫都瞧他不起但介之推肯割肉以侍,图的是什么晋文公即位后,又有多少人肯割禸以侍若以寻常人的眼光看待介之推,才真真正正地辱没了一代贤臣的名声

有人说介之推聪明,因为伴君如伴虎留在晋文公身边,鈈啻于引火烧身中国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即位之后屠光满朝老臣的帝王。我说如果这么评价介之推,便让他千古贤臣的名节落了下乘况且若介之推真是这么想的,那他恐怕也打错了算盘因为晋文公是历史上少有的贤明之君,不光治国有方而且待人以德。不仅不怪罪得罪他的农夫不降罪于偷走他食粮的小偷,连要杀他的人他也不怪罪

还记得那个刺杀了他两次的叫勃鞮的阉人吗?晋文公即位后怹又厚颜无耻地找到晋文公,晋文公开始不能原谅勃鞮勃鞮就以齐桓公和管仲之事类比(管仲在没有辅佐齐桓公时曾刺杀过他),最终說服了晋文公为了报答晋文公的大恩,勃鞮告发了吕省、郤芮等人的谋反之事又为晋文公举荐了一大批能干的人才。

正是因为晋文公這种知人善任、心胸宽阔的气度才使晋国仅用了数年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是时小国归附大国与荣。而介子推用自己的血肉辅佐起叻一代明君后又归隐山林、不言财禄的做法,不愧于一代大贤的名节!

脑洞大开的回答求点赞!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