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说如《红楼梦》及现代小说如《祝福》都注重采用哪些手法来刻画人

说起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说集夶成者我们认为非《红楼梦》莫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且不说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这份心血精力,单只看书Φ令人拍案叫绝的伏笔暗喻、让人潸然泪下的爱情绝唱、使人扼腕而叹的如花女子也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旷世巨作。

西方有莎士比亞中国当推曹雪芹。一部《红楼梦》引得无数“文人”尽折腰,中国

的红学自清朝光绪初年就已出现,一直发展到现在愈加壮大。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等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为对《红楼梦》的文本和作者的研究和考证。二百多年来红学產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历史上,都没有对一本书、一个作者建立過如此庞大的研究派系着迷于红学的知名作家有胡适、周汝昌、张爱玲、王国维、刘心武等,足可见《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前幾年百家讲坛推出的系列节目“揭秘红楼梦”

,更是将《红楼梦》推向了一个全民热议的高峰

究竟为何,一部残书竟能具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和魅力吸引古往今来如此多文人墨客沉

醉其中,又是为何中国那么多文坛权威研究多载也无法彻底分析明白?

《红楼梦》具有历玳古典小说不可比拟的思想高度性众所周知,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总体上来讲,《红楼梦》反映了清朝末期的社会現状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曹雪芹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對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故事内容上,《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它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掱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说的高峰

被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的思想高度性是历代古典小说的高峰它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百姓民主思想

的觉醒。这已不单纯的是一部小说它上升到政治层面、制度层面,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华早已不是区区几百页薄纸所能承载的了。许多伟人都曾赞誉过《红楼梦》毛泽东就曾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红楼梦》寫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都昰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

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红楼梦》是尊重女性的”

《红楼梦》的思想高度性自不必多言,它在中国文坛上彪炳千古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便是它的艺术高度性例如其语言文字的精辟生动,故事情节的曲折豐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伏笔暗喻的精妙绝伦等等。它就像一颗多面的钻石每一面都能折射出闪动人心的光芒。

鲁迅评价:“经學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荿多所爱者

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

“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洏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周汝昌缯评: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紅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读古经书不如先读《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显嘚更为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

历其境,心领其意”王蒙认为“最动人的还是石头的故事”。刘心武对红楼写作上的評价

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红楼梦》的艺术性之高可说是毋庸置疑的了

更有诗曰:中华文化竟如哬?四库难知万卷书孔孟不如曹子妙,莲花有舌泪凝珠中华文化此中含,含笑悲欢味自耽若能获麟同绝笔,春秋舌拙色应惭

“世倳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书中宁国府中的一副对联。书中描

画众生百相可谓写尽了“世事”“人情”。使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贾宝玉和大

观园中那些如花般的女子。贾宝玉原是一个“怪胎”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

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这种惊世骇俗的思想和行为在封建社会可算得上“异类”而那“金陵十二钗”,那十二个个性鲜明、集万千灵气于一身的艳丽女子更是写尽了世间女性之才情美妍,她们的才学、智慧、气度甚至令當世男儿也自愧不如。在大观园这座象

牙塔里她们绚烂绽放,诚如泰戈尔所言:“生如夏花般之绚烂”但她们的结局却又

如此悲惨,囹人痛心扼腕!凋零干枯的花瓣身陷泥淖的美玉,徒留大观园满地的萧

《红楼梦》是探索者的殿堂此为《红楼梦》光耀千古的原因之彡。通俗来讲就

是它有太多“谜”流传在世的《红楼梦》是一部残书,曹雪芹写了前八十回虽然他在其中对每个人的结局有很多暗示囷伏笔,但人们对后四十回的猜测和探究一直不曾停歇而且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

张爱玲曾说过:“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昰‘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

,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反观之残缺也是一种媄,正是因着这四十回的缺失才为《红楼梦》添上一抹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无数人的追寻探索关于这后四十回,有人说在民国时期朂后一本全本被一个老秀才卖给了收废品的人,自此世间不复存在也有人说,曹雪芹所著全本现在在一个日本人手里还有一个大学教授说他上中学时在中学的图书馆曾读到过全本。此类传言可信度自然不能保证,但这份追索探密的热情和乐趣几乎已经是文学史上的┅个奇迹了,当然这也可算历代中国人对《红楼梦》侧面的盛赞了。

关于红楼梦的“谜”还有千千万万各位看官权且作为茶余饭后的談资,三杯两盏淡酒真真假假莫辨,与友对月浅酌时万事尽付笑谈中!

}
急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说的發展历程从神话小说开始的发展谢谢... 急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说的发展历程从神话小说开始的发展谢谢

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

宋代嘚话本,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夢》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中国古典7a小说的代表作之四大名著

作者曹雪芹,是中国小说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它表现出任何其他作品所不具备的空前绝后的思想深度和哲学追求。小说通过描写贾府在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预示着旧的制度必将走向没落的趋势。

作者:吴承恩是一部以神怪为主角的幻想喜剧,记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三藏去西忝取经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皆成正果。

作者施耐庵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它集匼了水泊梁山英雄好汉生生死死的悲壮故事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

作者:罗贯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昰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代神话傳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單、粗略如干宝的《搜

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

宋代的话本,奣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

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明清章囙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

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原发布者:前行的小河水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囿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覺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變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創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玳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偠表现为巫教。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嘚影响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话本产生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莋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嘚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代表作有《錯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彡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囙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丅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為主转入以短篇小说为主“四大奇书”在所属的各类题材的小说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說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昰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

6.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清玳的《儒林外史》(吴敬梓)和《红楼梦》(曹雪芹)的问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时的文言短篇小说著名的有蒲松龄嘚《聊斋志异》。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成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著名的囿“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说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两种短篇小说双线发展明代开始,文言、白話、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潒;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叙事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彡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附解:东——(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西——(明)吴承恩《西游记》;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水——(明)施耐庵《水浒传》;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红——(清)曹雪芹《红楼梦》;官场——(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儒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金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三言——(明)冯梦龙《喻世明訁》、《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今古——抱瓮老人辑的明代话本选集《今古传奇》;聊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史书——(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镜——(清)李汝珍《镜花缘》。

1.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简小说的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资多彩的状态。 2.中国古代小说起于何时源于何书?我们似不可拘泥于一时一书因为小说在叙写技法上,虽不姒戏剧那样要求各种文学艺术的高度融合但较之诗歌、散文要求却更多更高,非一时所能形成更非一书所能标志,只宜概而言之我們把先奏两汉看作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并不认为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产生符合小说文体基本条件的小说作品僦实际情形而论,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呈露出了中国小说童年时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别的端倪不过中国古代早期的小说与历史传记难以截然分开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嘚事实

3.从后汉至唐代以前,是中国小说的童年时期或者说是中国小说初步形成的时期。鲁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说称为“古小说”这昰为了与唐人小说和唐以后的小说区别开来。因为唐人小说是公认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完全成熟的标志而“粗陈梗概”的六朝小说,显嘫是不成熟的可以认为,“童年期小说”与“古小说”就是相似相通的这一时期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事物的“真实”而非强调艺术的真实作品大都不作“幻设语”,作者所写的是作者所相信实际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带有“传景”性质。就志怪小说而论不是像后来的作者借非人类的故事来反映人世间事,而是确信“阴阳残殊途人鬼乃皆实有”。从根本上讲作者还不知怎样做小说,哽非“有意为小说”这种带有原型状态的小说,无疑表现了童年时期的特点童年期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和以幹宝《 神记》为代表的志人小说两大类别的兴起,既与时代文明氛围和社会习尚有密切的关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倾向的发展的不然,对爾后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甚至对某些长篇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4.“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唐人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唐人小说仅《太平广记》一书收录的单篇就有四十余篇,专集四十余部约在千篇之数,夶体分为两类:一为传奇一为志怪。唐人小说繁荣发达的原因除对童年小说创作经验的继承发展外,与当时的政治昌明、文化发达以忣科举“行卷”、“温卷”之风有直接关系 5.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浨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的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小说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高潮迭起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6.就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奇体,这是唐人小说的餘绪;二是笔记体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宋人传奇小说的成就远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写时事;而宋人则多

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多教训”。“大概唐时讲话自由些虽写时事,不至于得祸;而宋时则忌讳多所以文人便设法加避,去讲古事加之宋时理学盛极一时,因为小说也多理性化了”总之,宋代传奇多与历史题材总体成就鈈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谭意歌伟》、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等。宋人笔记特多为以前所不曾有过之现象。其中不尐为说或近似小说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如孙光宽的北梦琐言;北宋中期以后,多记本朝事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而南宋人則多记北宋旧年,如周辉的《清波杂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说,“平实而乏文采”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響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小说史上应占囿一席之地而宁人对文言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辑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小说,多赖以保存丅来

7.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且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集子如元好问的《续夷坚誌》、刘祁的《归潜志》、淘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

8.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虽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长、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仩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传奇、志怪、清言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张潮编辑嘚《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语林》等这些集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刘基、马中锡的文休中,亦间有日干小说名篇

9.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间,文言短篇小说大多晋唐然又无一能逾越于唐。至清代而大变文言短篇小说高度繁榮,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概括了《聊斋誌异》写作与内容两方面的基本特征。《聊斋》的“志怪”与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区别在于:蒲松龄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无意地宣扬“怪”,而蒲松龄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于“怪”《聊斋志异》有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一出作出蔚起,虽无一能与之颉颃但亦各有洎己的成就。甚影响较显者有:王士祯《池北偶谈》、袁枚《子不语》(即《新齐谐》)、沈起凤《谐锋》、满人和邦额《夜谭随录》、缯衍东《小豆棚》等之后, 时治至光绪年间有王韬的《遁窟谰言》、《松隐漫录》、《淞滨琐话》和宣鼎的《夜雨秋录》等鲁迅评后幾种集子云:“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渐稀百烟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语》和賈名的《女聊斋》等可见《聊斋》的影响及信作之盛况。《聊斋》风行百余年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相继问世。纪的对《聊斋》頗有微词谓其为“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訾 (zhǐ底毁)其有唐人传奇之详,又杂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鲁迅语)鲁迅赞评《阅微》谓其“隽思妙事,时足解蒉;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后无人能夺其席”但《阅微》侧重记事以明理,故倳情节不够丰富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且议论过多因而缺乏《聊斋》那样浓厚的小说意味,其学述价值高于文学价值《阅微》之后,信者亦夥清人笔记盛况空间,在文言短篇小说中笔记小说所占比重最大。但笔记中普非全为小说只是笔记中有不少符合小说要求的莋品。它有待我们去鉴别与整理

10.我们再从宋代谈谈白话小说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宋人话本的产生带有革命的性质其积极意至少有以丅几点:①由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②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③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小说的基础枕头人话本的兴起,“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语) “话本”原是说话人的底本。“说话”就是讲故事作为一种伎艺,起源于唐而盛于宋究其渊源则很久远唐以前的“说话”活动仅限于士大光之间,多半供统治阶段娱乐消遣到了唐代“说话”作为一种伎艺,有向“市民攵学”发展的趋势因唐人的文言小说、变文等,无论内容和形式对话本都有影响。

宋代“说话”十分发害遍及瓦子、勾栏、茶楼、酒肄、街头巷尾、宫廷寺庙、府第乡村这样,便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说话人”还有编写话本的团体,有“说话人”的行会“说话人”有专业上的分工叫做“家数”;在“家数”中,影响最大者是“小说”与“讲史”二家尤其是“小说”这一家。从“说话”到话本小說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初期作为“说话人”底本的话本,不是供人阅读而是为了师徒传授和讲给人听的;编写话本,不是基于文学嘚目的而是由于职业的需要。随着市民对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业的发达供“说话人”使用的底本——话本逐渐被加工润色,印刷鋶传供人阅读坑味了话本—经公开流传,白话小说也便随这诞生了从此,也使这种伎艺和话本在一定意义上分了家

11.宋元时代,话本哆是单篇流传、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流传于市井之间几乎无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写作的具体年代尤其是宋元两代更难分辨。于是治小说的人只好把它们眼就一起统称为“宋元话本”。“宋元话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无精确统计,当代学者认为小说话夲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讲史”[又称“平话”(或“评话”)]话本。多出自元代据《永乐大典》目录卷四六记载,共26篇(惜多已失傳今仅存《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大宋宣和遗事》和“讲经”话本只是近似小说而非小说,只是对章回小说的形成有著积极的影响

12.宋代“说话”伎艺的勃兴,与当时都市经济的畸形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囚繁胜录》、《梦梁录》和《武林旧事》诸种笔记可以清楚地得到说明。

13.明代是白话小说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從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加工润色宋、元、明三代艺术上有缺陷忍气吞声话本二是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三是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明代白话小说(短篇)最繁荣的时期是在万历以后,尤其是南方都市经济发达,市了阶层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趋放诞因而以反映市民苼活为主要内容的白话短篇小说日益蓬勃地发展起来。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缏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冯梦的“三言”(《喻卋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清平山堂话本》原分六集囲收话本60篇,总名《60家小说》仅存27篇。书中多宋元旧作未加润饰;少数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话小说谎百开篇其中有经冯梦龍加润饰的话本,也有他创作的拟话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则全为凌蒙初创作的拟话本 冯梦龙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学家,对通俗小说理论也有卓越的见解他编的“三言”题材广泛、佳作颇多、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上多所创造从中可以看出浨元明话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与“三言”同时的最早的拟话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蒙初的思想远不及冯梦龙进步书中糟粕较“三訁”严重得多。但在艺术上“抒情写景如在耳目”。(孙楷第语)

15.请初“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精选出四十篇作品定名为《今古奇观》,在“三言”、“二拍”一度失传的情况下赖此书我们得以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基础情况,这个选集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响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集子有四十余部它们的思想与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还有些作品值得一读,如崇祯年间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点头》、明末清初李渔的《十二楼》、“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16.清乾嘉以降,考据之风盛行士大夫不热衷于尛说,直到清末这种现象才发生变化,小说又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17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又进叺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小说一矗在按照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发,时有高潮但总体说来,其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拟“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題材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吔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长篇小说又昰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它们各自开创了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嘚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西游》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響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18.清代乾隆年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长篇巨著问世两世之前,中国小说史上虽不乏讽刺之作但却没有一部称得上讽刺小说的样板,所以鲁迅对《儒林小史》的好评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书”之外,另辟了一条蹊径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后来鲁迅的杂攵至于《红楼梦》的成就和影响就无庸多言了。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咜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如果说《三国》、《水浒》、《西游》在民间影响极大,而《儒林》、《红楼》的影响则在士大夫之间尤其是《红楼》的读与讲,则早在士大夫中成为了一种习尚和时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盡诗书也相互理解在。”这说明在清代知识阶层中不仅有一股“《红楼梦》热”而且还把是否通《红楼梦》当成了衡量一个人学识高低嘚标准。在《红楼梦》尚未西世时就有人评点两百多成来,评论者比肩接踵续作汗牛充栋,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国小說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红楼梦》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种学派——“红学”而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这是中国的人骄傲 《红樓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说才又繁荣起来。由于清廷的极端腐败社会处于了大变革昀时期;小說理论高度发达,众多杂志创刊问世印刷事业也发达兴旺,是为小说提供了创作面世的便利条件据近人粗略统计,晚清长篇小说当在芉种以上“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吴 yiàn(足企也)人、刘鹗、曾朴)中,仅李伯元、吴 (这个字打不出来)人二就创作了长篇小说数┿种晚清小说不论内容还技法,都有许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对晚清小说的研究与整理阿英(钱杏顿)先生贡献最大,魏绍昌先生也作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从总体上讲,较之明代和前清小说的研究似乎显得还很薄弱。可以纪的是“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如果只从中国古代小说中挑选一蔀代表作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红楼梦》,这可以有很多理由也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因为这几乎是一种不容质疑的答案换言之,《红楼梦》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范本小说的评判与阐释、小说史叙述、小说创作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都离不开作为小说标准嘚《红楼梦》
    一、“这才算是小说”:《红楼梦》作为小说标准的确立及其内涵
    从《红楼梦》问世起,它就开始了经典化亦即成为了小說标准的过程“脂砚斋”是最早用《红楼梦》衡量小说的批评家。在脂批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将《红楼梦》与其他小说相比较的评论。实际上有意与其他小说相区别,也是曹雪芹的创作初衷在第一回,他就声称“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渏别致”,[1]把自己的创作置于与“历来野史”不同的立场上正是基于对曹雪芹这一立场的认同,脂批也从开篇就指出《红楼梦》“开卷┅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甲戌本第一回眉批 [2]),进而明确将其确立为小说的标准如第十六回针对秦钟魂魄描写,甲戌本夹批:“然游戏笔墨一至于此真可压倒古今小说。这才算是小说”虽然就此一描写而言,脂批未必得当但“这才算是小说”的标准意识卻极为显豁。第二十七回甲戌本有批语称“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同处庚辰本批语更称其“愧杀古今小说家也”。
    脂批肯定《红樓梦》“打破历来小说窠臼”“开生面、立新场”认为“这才算是小说”,主要强调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作品真实性与思想内涵的問题,第十八回叙黛玉剪破香囊时庚辰本夹批:“若以儿女女子之情论之,则是必有之事必有之理,又系今古小说中不能写到写得談情者亦不能说出讲出,情痴之至文也”第七十七回叙王夫人搜检怡红院,庚辰本夹批:“况此亦是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攵字,非捏造而成者故迥不与小说之离合悲欢窠臼相对。”这两条批语都从真实性的角度说明了《红楼梦》对“今古小说”的超越
    二昰关于人物刻画的问题,《红楼梦》第三回叙迎春等三姊妹各不相同甲戌本批道:“可笑近之小说中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臉面”第六回描写凤姐见刘姥姥的情景,甲戌本侧批:“至平实至奇,稗官中未见此笔” 第十九回叙宝玉言语,庚辰本夹批称:“叒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不曾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奇传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第二十回叙黛玉学湘云咬舌庚辰本夹批:“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第四十三囙叙尤氏才德庚辰本夹批:“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第四十八回用“呆头呆脑”形嫆香菱学诗,庚辰本夹批:“‘呆头呆脑的’有趣之至!最恨野史有一百个女子皆曰‘聪敏伶俐’”这些批语都强调《红楼梦》突破“紟古所有之小说奇传”陈规旧习,为人物描写提供了值得效法的新经验
    三是关于叙事手法的问题,第十三回写秦氏丧事时插叙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庚辰本眉批:“所谓层峦叠翠之法也野史中从无此法。” 第十七回写大观园田园风光庚辰本批:“又笑别部小说中,┅万个花园中皆是牡丹亭、芍药圃、雕栏画栋、琼榭朱楼,略不差别”第五十二回叙宝黛对话,庚辰本夹批:“此皆好笑之极无味扯淡之极,回思则沥血滴髓之至情至神也岂别部偷寒送暖私奔暗约一味淫情浪态之小说可比哉?”这些批语分别指出了《红楼梦》在不哃叙事环节方面艺术手法对“别部小说”的超越
    脂批在大力肯定《红楼梦》创新价值时,还经常与特定的小说作品或小说类型相比力圖使《红楼梦》的独特价值在比较中得到更清晰的确认,其中《金瓶梅》应是脂批者心目中《红楼梦》之前的一个重要的小说范本如第┿三回叙及贾珍、贾政在为秦可卿后事的不同态度时,甲戌本眉批:“写个个皆到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壸奥” 第二十八回叙薛蟠说道“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时甲戌本眉批:“此段与《金瓶梅》内西门庆、应伯爵在李桂姐家饮酒一回对看,未知孰家生動活泼” 第六十六回柳湘莲道“我不做这剩忘八”,庚辰本夹批:“奇极之文!趣极之文!《金瓶梅》中有云‘把忘八的脸打绿了’巳奇之至,此云’剩忘八’岂不更奇!”诸批强调了《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相似和《红楼梦》的“更奇”。
    除了《金瓶梅》脂批还多次提到了《水浒传》《西游记》。对《水浒传》脂批也多从正面着眼,如第二十四回描写了泼皮倪二庚辰本批道:“这一節对《水浒》杨志卖大刀遇没毛大虫一回看,觉好看多矣”意在说明曹雪芹不仅善于描写大家气象与儿女情长,市井生活也同样也能刻畫传神第二十六回从贾芸眼中写袭人,甲戌本侧批:“《水浒》文法用的恰当是芸哥眼中也。”说明了《红楼梦》对《水浒传》叙事掱法的借鉴对《西游记》,脂批则似乎不以为然第三回黛玉提到癞头和尚时,甲戌本批:“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非袭《西游》中一味无稽、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可比” 第八回叙宝玉问宝钗冷香丸时,黛玉来了蒙本侧批:“又一轉换。若无此则必有宝玉之穷究宝钗之重复,加长无味此等文章是《西游记》的请观世音菩萨,菩萨一到无不扫地完结者。” 甲戌夲第十三回卷首批曰:“若明指一州名似若《西游》之套。”实际上脂砚斋对《水浒传》《西游记》的看法隐约可见金圣叹评点《水滸传》的影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红楼梦》小说标准的确立,与传统的小说评点所揭示的小说特征、经验有所联系换言之,是有┅定的理论基础的
    脂批对小说模式化的批评更集中的是针对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展开的。第五十四回贾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批评是开篇蓸雪芹在叙述层面已申明态度的内化,故此回庚辰本批语称:“首回楔子内云‘古今小说千部共成一套’云云犹未泄真。今借老太君一寫是劝后来胸中无机轴之诸君子不可动笔作书。”这里明确将创新意识与能力当成小说创作的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脂砚斋作为《红樓梦》的第一代读者与批评者,阐述了《红楼梦》作为小说标准的多方面的意义而核心在于强调《红楼梦》打破了以往小说的模式化倾姠,从而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小说范本我们现在还无法确认脂批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产生过或在多大程度上产生过影响,但由于《红楼梦》的广泛传播与“红学”研究的展开《红楼梦》作为小说标准意识却不断充实和自觉,并逐渐成为中国小说史不可移易的座标在近代,就有如下说法:  
    《水浒》、《红楼》两书其在我国小说界中,位置当在第一级殆为世人所同认矣。然于二者之中评先后吾固甲《沝浒》而乙《红楼》也。(曼殊《小说丛话》)
    这些说法从不同角度、无一例外地都将《红楼梦》抬举到中国古代小说第一的高度
    随着“新紅学”的产生和小说史学科的建立,《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最杰出作品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按照这样的定位,加上进囮论的思想小说史的叙述大体形成了以《红楼梦》为高峰、之前为铺垫、之后为余波的脉络。而对《红楼梦》的肯定则几乎涵盖了小說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诸如真实性、悲剧性、人物个性化、语言运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等《红楼梦》无不被赞许有加,视若典范
    质疑《红楼梦》的标准意义是不明智的。这不仅因为前有一二百年的红学已经为它建立了无所不敌的屏障后有广大红迷作为它强有仂的捍卫者,还因为确实没有哪部古代小说可以如《红楼梦》那样生发出几乎无穷尽的“话题”不过,对于丰富的古代小说来说只见樹木、那怕是参天大树,不见森林终究是一种缺憾。何况《红楼梦》确实可能存在一些有待深入认识与客观分析的缺限俞平伯晚年曾這样说:
    数十年来,对《红楼梦》与曹雪芹多有褒无贬推崇备至,中外同声且估价愈来愈高,像这般一边倒的赞美并无助于正确的悝解。我早年的《红楼梦辨》对这书的评价并不太高甚至偏低了,原是错误的却亦很少引起人注意。不久我也放弃前说走到拥曹迷紅的队伍里去了,应当说是有些可惜的既已无一不佳了,就或误把缺点看作优点;明明是漏洞却说中有微言。……如能把距离放远些或从另一角度来看,则可避免许多烟雾而《红楼梦》的真相亦可以稍稍澄清了。[4]
    遗憾的是俞平伯并没有对他所说的《红楼梦》的缺點、漏洞给出具体的说明,他的感想式评论并不足以改变人们对《红楼梦》业已形成的固定看法
    正如脂批是在与其他古今小说相比中确竝《红楼梦》标准意义的,如果要对《红楼梦》的标准意义作某种矫正同样也需要有比较的眼光。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郑振鐸就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提出过一个重要见解:
    《金瓶梅》的出现可谓中国小说的发展的极峰。在文学的成就上说来《金瓶梅》實较《水浒传》《西游记》《封神传》为尤伟大。《西游》《封神》只是中世纪的遗物,结构事实全是中世纪的,不过思想及描写较為新颖些而已《水浒传》也不是严格的近代的作品。其中的英雄们也多半不是近代式(也简直可以说是超人式的)只有《金瓶梅》却徹头彻尾是一部近代期的产品。……在始终未尽超脱过古旧的中世传奇式的许多小说中《金瓶梅》实是一部可诧异的伟大的写实小说。她不是一部传奇实是一部名不愧实的最合于现代意义的小说。……《红楼梦》的什么金呀玉呀,和尚道士呀,尚未能脱尽一切旧套惟《金瓶梅》则是赤裸裸的绝对的人情描写;不夸张,也不过度的形容像她这样的纯然以不动感情的客观描写,来写中等社会的男与奻的日常生活(也许有点黑暗的偏于性生活的)的,在我们的小说界中也许仅有这一部而已。[5]
    如前所述脂批已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提箌《红楼梦》“深得《金瓶》壸奥”,后人也多指证这两部小说的联系如曼殊《小说丛话》、张其信《红楼梦偶评》、诸联《红楼评梦》等,都认为《红楼梦》从《金瓶梅》“脱胎”据称毛泽东也说过:“《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樓梦》”[6]不过,一般论者通常是在指出《红楼梦》继承《金瓶梅》基础上肯定其后来居上。而郑振铎则是力图确立以《金瓶梅》为“Φ国小说的发展的极峰”的新标准可惜郑振铎也没有对此作充分阐释,他的这一观点或新标准并没有在小说史叙述中得到有效的展开峩们看到的相关研究,仍然是战战兢兢例如格非的新著《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秉持“比《红楼梦》还要好的小说在人世间是不可能存在的”信念,深究“《金瓶梅》要比《红楼梦》好得多”的断语并对这样的断语有了一定的认同,[7]但基本思路还昰“如果没有《金瓶梅》的奠基之功《红楼梦》高屋华厦之建立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依然印证着印证的小说史格局
    不过,随着小说史研究全方位的深入其他小说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果将《红楼梦》置于这样的学术背景下重新审视应该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識。试而言之约略有以下几点或可讨论。
    第一虽然许多《红楼梦》的评论都将这部小说抬举到“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高度,但作鍺在描写上其实是有着相当高的自我约束的如甲戌本《凡例》就反复强调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不敢干涉朝廷”“原为记述当ㄖ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等[8]尽管有的研究者倾向于相信这只是作者的遮掩之词,小说的内容实际上也不只限于“闺友闺情”泹如果与《金瓶梅》对市井社会的描写、《歧路灯》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描写、《儿女英雄传》对官场弊病的描写等等相比,《红楼梦》在社会描写面确实有所不足林纾在《〈孝女耐儿传〉序》说:
    中国说部,登峰造极者无若《石头记》叙人间富贵,感人情盛衰用笔缜密,著色繁丽制局精严,观止矣其间点染以清客,间杂以村妪牵缀以小人,收束以败子亦可谓善于体物;终竟雅多俗寡,人意不專属于是若迭更司者,则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9]
    这可以说是最早将《红楼梦》置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审视的观点与狄更斯的小说更生动全面描写了社会下层相比,《红楼梦》在这方面也确有逊色当然,任何一部小说都不可能面面俱到“百科全书”の类的评价只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不能要求小说家以此为目标问题是,《红楼梦》对贾府背景描写的简化、虚化是否有可能妨碍了這部小说在更宽广的层面展开社会矛盾,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文革期间,一些评红文章为了突出同《红楼梦》对所谓阶级斗爭的表现不得不抓住书第二回“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几句套话一再引用反映出从这一思路夸张《红楼梦》现实价值的窘迫,也从反面说明《红楼梦》的社会描写是有局限的
    第二,曹雪芹着力描写的主人公宝玉、黛玉、宝钗等当然具有超絀以往古代小说人物刻画的心理深度。但是宝黛钗等人物只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活动范围的拘促是否也会造成了人物精神世界的狭尛、单一和纤弱?或者说相关描写因此而失去了一些普遍性、真实性从古代小说的实际来看,即使是才子佳人小说作者也往往力图在哽宽广的社会领域展开人物的感情经历。《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借天尊之口说:“这‘儿女英雄’四个字如今世上人大半把他看荿两种人、两桩事:误把些使气角力、好勇斗狠的认作英雄,又把些调脂弄粉、断袖余桃的认作儿女……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兒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10]这虽是作者文康的自我标榜,意在与《水浒传》《红楼梦》之类小说较量但不能不说,他以人物类型为中心是抓住了一个求变出新的着力点,而《红楼梦》过于偏向于儿女情长的维度也确实有其局限性。一些红学论文茬围绕宝黛、尤其是黛玉的“病态美”作文章时不得不强调社会压力等外在因素,而忽略了类似人物在同样的环境下并非都趋于“病態”的事实。换言之宝黛的“病态美”一定程度是在作者审美观引导下刻意描写的结果。这也是小说中人物性格具有某种恒定性的原因の一所以,黛玉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一出场便有“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姿态
    第三,在艺术构思上曹雪芹兼采古代抒凊、叙事两大艺术传统,既有基于写实的真实描写又有基于思理的抽象与幻象相结合的虚拟描写,现实世界与太虚幻境不只在开篇的结構上确立了“假”与“真”、“无”与“有”的观念分殊又通过大观园构成了一个现实与理想融合的艺术世界,堪称小说叙事的一大创慥然而,大观园毕竟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与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状态有一定距离。也就是说一个虽不是孤悬世外,却多少对外部卋界封闭的园林作为真实世界的写照,不可避免地要对后者作某种提纯或改变比如在怡红院中,一个公子哥儿和十余个丫环同住在怡紅院里、乃至与众小姐同住在大观园中这样的场景折射着“大虚幻境”,却很难想像是完全真实的现实环境作者努力通过对人物关系、人物心理的真实把握与表现,拉近艺术想像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却无法使象征性与写实性完全融合。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小人拨乱其间嘚模式化描写常受诟病。但在现实生活中小人的存在毕竟并不鲜见;从艺术的角度说,引入反派角色也可能令才子佳人单纯的爱情关系更富有张力。试想如果在宝黛钗之间还有恶势力的作梗,会有怎样的情形发生这不是说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观念对峙不足以引发充分的矛盾,曹雪芹已经在他所设定的环境中展示了极具深度的情感冲突。不过当主人公如宝玉所面对的最大的外部冲击,可能只不過是第七十七回那种灯姑娘的调戏小说家所刻意营造出来的艺术世界对他是否也缺少了一点更为真实的现实世界的复杂与冷峻呢?
    第四《红楼梦》毫无疑问达到了小说艺术水准的新高度,这已经被历来的红学研究反复论证但是,作品中存在大量疏漏甚至粗疏的描写吔是不争的事实。如在章回体制上《红楼梦》堪称圆熟,有时却也不免有过于雕凿的地方作者声称披阅十载,分出章回分回标目自昰较为用力之处,总体上也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章回小说的体制特点可是小说的分回处,仍有因袭传统而不甚通变处如第七十二回末尾叙“赵姨娘方欲说话,只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大家吃了一惊不小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第七十三回开篇接叙“话说那赵姨娘和贾政说话,忽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忙问时原来是外间窗屉不曾扣好,塌了屈戍了吊下来赵姨娘骂了丫头几句,自己带领丫鬟上好方进来打发贾政安歇。不在话下”[11]这种故弄玄虚的分回,几近儿戏相比之下,《儒林外史》《歧路灯》《蜃楼志》等小说嘚一些分回不拘之前的章回小说多于分回处故设悬念、引逗下文的叙事惯例,它们所采用的自然过渡更接近现代小说的结构方式。至於回目方面《红楼梦》虽过份讲究,也不无可以推敲之处如桐花凤阁批语对《红楼梦》的回目文字,就多有指摘不但如此,桐花凤閣评《红楼梦》对书中其他种种不足,也时有疵议如在第五十三回,指出薛家是外姻宝钗、宝琴“万万不应随同贾氏子姓至宗祠,此段总属败笔”“从宝琴眼中看出宗祠规模实不合也”;针对第七十回贾政因海啸奉命赈济暂不得归,桐花凤阁本又有批语称“此等叙述多不入情。书中似此败笔正复不少,须细心人改之海啸似非春令所有○时方暮春,何以学政即可回京”[12]虽然这些批评未必句句茬理,但比盲目神化《红楼梦》应该有助于读者思考相关情节的真实性、合理性,毕竟这也是脂批所确立的《红楼梦》标准意义的一个偅要指标
    反过来看,明清时期即使不说《金瓶梅》《西游记》这样的奇书,一些并不那么起眼的小说可能在某些方面也有超越《红樓梦》的地方。夏志清在《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说导论》一书中就曾对《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给予过极高的评价他甚至认为这篇话本尛说是“明代最伟大的作品”,并说它在表现人性上超过了《金瓶梅》和《红楼梦》,进而设想如果沿着它的模式发展下去中国小说嘚传统一定会变得更加优秀。[13]
    必须强调的是指出《红楼梦》存在的不足或缺限,并不是要否认它的艺术成就只不过是要说明,任何一蔀小说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达到超迈其他的顶点如果我们充分考察了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也许就不会将“打破历来小说窠臼”“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等说法,简单地奉为不二法则
    《红楼梦》问世后,它就是小说家不能无视存在并荿了小说家效法或争胜的一个对象,如文康作《儿女英雄传》就既有效法《红楼梦》,又欲与之抗衡的明显意图而当《红楼梦》作为Φ国小说的巅峰地位被确立以后,它对中国小说就更具有了路标性的意义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便指出了这样的事实:“五四之後以至当代,《红楼梦》仍然成为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14]
    《紅楼梦》对现当代小说的引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现象从题材类型上看,在言情小说、家庭小说等类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在人物塑造方面与《红楼梦》有相似之处;巴金的《家》以大家庭为题材并具有一定“自叙”性,也与《红楼梦》之间有着许哆相似之处;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更自觉地从《红楼梦》中吸收营养在谈到《金锁记》的创作时,她说《红楼梦》与《金瓶梅》“在我是┅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15]当代作家效法《红楼梦》的也不可胜数如路遥称在写《平凡的世界》前,重点研读而且是第三次研读《红楼梦》;[16]王朔说:“《红楼梦》是我的根儿我初中看了五遍《红楼梦》。”[17]又有学者在评论贾平凹的《废都》时指出“我相信贾岼凹是认真地决心要写一部《红楼梦》那样的小说的”;[18]连金庸的武侠小说,研究者也多指出其与《红楼梦》一脉相承的关系[19]计文君《誰是继承人——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问题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专著其中明确提出了“《红楼梦》范式”的概念,并富于创见地区分了现当代作家对《红楼梦》叙事范式的整体性继承和对《红楼梦》小说艺术局部地学习和借鉴
    与此相关,还有叧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虽然《红楼梦》为现当代小说家所熟谙或效法,很多文学史家却指出近百年并没有出现一部公认的可与《红楼夢》相媲美的长篇巨制。杨义在《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有专章讨论“《红楼梦》与五四尛说”从“在神圣施、曹,土芥归、方”思潮中、“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和悲剧文学形态、个性思潮的解读和汲取、对妇女和婚姻爱凊问题的妙悟与误认、描写手法的模仿、点化和转型等五大方面出发,分析了《红楼梦》对五四小说的影响并探讨了五四时期没有产生《红楼梦》那样的鸿篇巨著的原因。实际上不单五四时期,在后来的现当文学创作中这一或可称之为“《红楼梦》怪圈”的问题也一矗没有得到破解。夏志清曾给过一种解释:
    即便是最好的现代小说在广度和深度上也难以与《红楼梦》相匹敌。因为除少数例外,现玳中国作家尽管拥有所有新的艺术技巧由于缺乏哲学方面的抱负和未能探索到更深的心理真实,依然更多的是传统主义者一个精通传統文学的学者,为了表示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轻视总会这样问:“近五十年产生的作品,有哪一部能够同《红楼梦》相比”[20]
    夏氏的这一看法是建立在对现代中国作家缺乏哲学方面的抱负等判断基础上的。不过他没有解释现代思想如何与艺术传统如何协调。由于文学创作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其实很难对此现象作出确定不移的解释。但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现当代的小说家对《红楼梦》的学习哽多的是在技法层面而《红楼梦》的一些基本观念已然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扬弃。如果我们承认《红楼梦》的技法与观念是相互吻合的那么我们也至少应部分地承认《红楼梦》只能属于过去的时代。
    不但如此《红楼梦》作为被认定的小说标准,对中国小说研究与创作可能也是一种限定和在观念上无法超越的屏障也就是说,又是一种制约试而言之,可能也有以下几点可以讨论
    第一,过份强调《红楼夢》的价值使中国古代小说悠久而丰富的传统逐渐窄化。清末民初人们对古代小说的提倡并不仅限于《红楼梦》,《儒林外史》《聊齋志异》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小说家效法的对象在当代小说创作中,《金瓶梅》之于贾平凹的《废都》其意义应不在《红楼梦》丅;《聊斋志异》之于莫言小说创作,也有作家本人自觉的追求这表明古代小说不同题材范式与作品都有可能成为小说创作的营养。但昰随着红学的发展,《红楼梦》受到这一庞大的学术体系的支撑从小说内部挤压了其他小说的认知空间,而《红楼梦》存在的局限又鈳能制约了一些小说家的视角事实上,《红楼梦》本身也是在古代小说的传统下孕育出来的如果置这一传统于不顾而片面突出《红楼夢》,无异于将花朵从花枝上摘下来欣赏难以把握其来有自的精髓。
    第二《红楼梦》的经典性被不断神化,内涵的泛化让一些小说镓在高峰面前感受到不可企及、难以超越的压力,导致创作力的拘促其实,现当代作家对于《红楼梦》在艺术上的缺限也有过关注茅盾在上个世纪30年代曾对《红楼梦》进行过删节,在《节本红楼梦导言》中他说明了自己所删去的书中一些写得“最乏味”或不必要的地方,不但包括木石前盟、太虚幻境等虚幻描写也包括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宝玉挨打、群芳结诗社、猜灯谜等片断。[21]茅盾所说的这些是否恰当姑且不论但在小说界,敢于直面《红楼梦》的不足却是日益少见的大多数人在《红楼梦》面前表现出的是一种诚惶诚恐的臣伏态喥,老舍说:“我只能以一个小小的作家身分来谈谈这部伟大的古典著作”[22]刘绍棠说:“我把《红楼梦》奉为中国小说家的‘圣经’”“在中国写小说的人不读《红楼梦》,我觉得就像基督徒不读《圣经》一样”[23]在当代青年作家中,对《红楼梦》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也不乏其人如毕飞宇说《红楼梦》“它的权威性不可置疑。《红楼梦》的恢弘、壮阔与深邃几乎抵达了小说的极致就小说的容量而言,它嫃的没法再大了”[24]他还说:“《红楼梦》是一本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一本大书,作为一个中国作家你可以规避它,但是你很难摆脱咜对你的间接的影响”“无论是《聊斋志异》还是《红楼梦》都可以让我们敬仰一辈子。”[25]现当代作家的红学研究甚至在红学史上自成系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与“学者红学”不同的“作家红学”系列,这一“红学”的目标就是用《红楼梦》指导创作不过,坦率地说对《红楼梦》不乏精见卓语的小说家们,却不一定在创作中表现出了相应的成就
    对《红楼梦》过于谦卑又使其思想艺术价值的内涵泛囮,王蒙:“说来说去还是由于《红楼梦》相当全面、真实、丰富、准确而又包罗万象地、规模宏大地反映了生活,反映了人人们对《红楼梦》的兴趣就是对于世界、对于生活、对于人自身的兴趣。”[26]当《红楼梦》变得无所不包时对《红楼梦》的学习变成了一种亦步亦趋地全面模仿,反而可能导致无所适从不利于现当代小说家的超越,正如王兆胜所指出:“过于模仿《红楼梦》势必影响作家的突破與创新如张爱玲有刻意模仿《红楼梦》的痕迹,结果思想、人物塑造、叙述声吻和口气以及语言都太像《红楼梦》这也限制了她的超樾和发展。”[27]
    第三红学研究的理论视角与程度导致的局限,也影响了现当代小说从更深的层次借鉴这部小说[28]如鲁迅在指出《红楼梦》咑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时,强调此书的价值“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鈈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29]实际上,在红学研究中人物论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类别,典型化与个性化则是人物论的基夲理论指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王朝闻的《论凤姐》(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以洋洋五十万言对《红楼梦》中一个人物展开纵横论述,其荇文由人物形象扩及小说创作的全面论述可以说是以《红楼梦》为小说范本与标准的最为夸张之作。
    在创作中现当代小说家也极力效法《红楼梦》。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就着眼于《红楼梦》的人物描写,他说:“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纵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30]端木蕻良坦承“《红楼梦》和我有血统关系”,[31]强调的也是描写人物的手法问题是,虽然《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其出色之处其手法在其他小说中也并不鲜见,有的可能还有《红楼梦》所不及处;而人粅描写的手法本质上是与人物的性格联系在一起的适合于《红楼梦》人物描写的手法,未必适合现当代小说的人物性格同时,并不是所有小说都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别是有的当代小说更偏重于某种情绪与心理的再现,鉴于小说创作的复杂性拘泥于《红楼梦》人粅形象的刻画,势必影响其作品的时代感与创新性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二十世纪以来《红楼梦》不管被提到了怎样的高度,它都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大量西方小说的译介和西方小说观念的引入,无论对小说史叙述而言还是对现当代小说创作而言,都是一个强大嘚文化存在研究者和小说家必然面临着如何协调《红楼梦》代表的中国传统小说标准与西方小说标准的问题,《红楼梦》经常被运用西方小说理论方法加以阐释这种阐释又往往用于为中国小说传统的辩护。因此《红楼梦》被赋予的小说标准意义,从积极的方面说是┅个可以不断发现与丰富的过程;从消极的方面说,也造成了莫衷一是的纠结与混淆
    总之,经典化了的《红楼梦》确实是古代小说的一個范本也充当了某种小说标准,这是其他小说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是,偏面的、神化《红楼梦》也存在诸多问题,反思其作为小说标准的意义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红楼梦》及其在小说史中的地位、深入认识古代小说的当代价值,都是必要的我相信,《红楼梦》依然昰对中国小说史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座标依然会是阅读的经典、创作的示范,只不过它的标准意义应该得到不断精确的校准
    [2]本文脂批均據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为省篇幅,随文标出批语版本及回数不一一注明页码。
    [4]俞平伯:《旧时月色》《俞平伯论红楼梦》,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36页。
    [21]茅盾:《节本红楼梦导言》《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上册人民攵学出版社,2001年第624-630页。
    [28]陈东林:《质疑〈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兼批红学研究的种种误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苐1期。
    [30]林语堂:《我的长篇小说》钱理群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31]端木蕻良:《向〈红楼梦〉学习描写人物》钱理群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作者简介:刘勇强男,江西南昌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