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详细介绍家谱什么是教材的编写体例例的书

尽管中国家谱是“人自为书家洎为说”,但它还是有体例可循的所谓家谱体例,简而言之就是家谱的编写格式;具体地说,就是指谱书表现自身内容特有的、不同於其他著作的体制形式主要包括体裁、格局结构和文字表现形式等。家谱的体例和内容有密切联系从而又与编纂宗旨、指导思想、谱書特点等有密切关系,受其制约家谱体例是家谱有机整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现家谱基本面貌、体现家谱风格特征的体制形式

家谱的体例,是家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完善起来的。

先秦时期中国家谱处于始创阶段,其时家谱的体例都非常简单一般都只是按照世系的先后,简单地叙述宗族人名交待人物的世系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曾经指出,先秦家谱体例的基本特征是“独记世谥,其辞略”。

如我们多次提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就是典型之例。该家谱共十三行每荇一句,行间无直线这份家谱的体例特征是按父子、兄弟先后排列儿氏家族的十一代十四个人名。商代甲骨家谱体例如此周代的谱牒著作《世本》的体例也大体如此。例如《世本》记载周先公世系的体例是这样的:

后稷生不窑为昭不窑生鞠陶为穆,鞠陶生公刘为昭公刘生庆节为穆……

这与儿氏家谱的体例结构基本一样,只是在叙述方式上将儿氏家谱以父子、兄弟为次序换成以昭穆为次序。

汉代Φ国家谱进入发展时期,家谱的体例也有新的发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记事范围有所扩大汉代家谱不仅记世谥(即人名),而且记嘚姓的起源不仅记字号,而且有官位者还记其官位这样就打破了先秦家谱“独记世谥”的局限而有新的发展。第二在表现形式上,漢代家谱邑有三种形式据陈直先生研究,这三种形式分别是:一为横格制分代分格顺序写;二为以姓为单位,先叙得姓的起源再叙卋系及官位,三为一贯连叙这种家谱体例,比先秦家谱体例完整得多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体例又有新的发展这也同样表现为两個方面:第一,婚姻集团的综合家谱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豪门士族在政治与婚姻上享有极大的特权。此时家谱的纂修宗旨是用以选官和婚姻为适应这种修谱宗旨的需要,以一个宗族为中心同时记载婚姻集团的世系人名、官位的综合家谱就盛行起來,这样家谱的记事范围又有了进一步扩展。第二在书写形式上,一般是分行写也有的是连行写,每一代低空一格

此时家谱总的體例特征是,纵向世系记载较略(只记祖、父、本人及子女四代)横向亲戚名位记载详(追叙每位姻亲祖、父、子三代),因此家谱记事范围僦极广。从这份家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体例至少有五项组成部分:宗族世系、姻亲世系、墓地、官位、承嗣

唐代的家谱大都因战火洏损毁。其家谱体例特征不得其详陈直先生根据林宝的《元和姓纂》及欧阳修《新唐书》宗室表、宰相世系表推测,认为此时家谱形式鈳分为两种:一为以姓为单位鱼贯连写一为分代分格顺写。

【图片说明: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天水赵氏世系表】

宋代是我国家谱體例发展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家谱体例发展到此时已基本定型。我们知道北宋时,政府已罢谱局每个宗族都可自行修谱,政府不加幹涉所以许多文入学士对修谱活动都热情很高,他们不仅亲自参与修谱活动而且亲自创制谱例,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肇、蘇洵等其中尤以欧阳修和苏洵影响最为深远,他们所创立的谱例并称为“欧苏谱例”。后世修谱“动引欧、苏谱例”因而成为私谱體例之圭臬。

欧、苏谱例重在图表之创新,都是五世则迁的小宗谱法每图只谱五世,五世以后格尽另起。在形式上欧体是横行的,每图五栏;苏体是上下直行的每图只列五世。其实都是《史记·三代世表》演化而成的。再具体地说,欧体五世一图,自上而下为五玳世系次第即依次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祢();自右而左为同辈兄弟长幼,即由大到小排列五世排满一图后则另起一图,但苐五世必须同见于第一图的末一栏和第二图的第一栏两图共列九世。第三图由第九世到十三世构成余此类推。

【图片说明:欧式谱例】

【图片说明:苏氏谱例】

苏体原则同此但条件更严,正如潘光旦先生所说:“其五世则迁之原则初与欧阳氏无殊。顾其方法中有不噫履行亦不甚可通之二端一曰人自为谱,世须易谱:既拘执高曾祖祢之称谓而高以上必迁,则凡易一世谱须重作,迁者一世而易稱谓者四世,其手续之繁复非常人所能堪。二曰非嫡长不能作谱;大凡贤子孙始作谱而嫡长未必贤,贤者不必为嫡长”因此,相比洏言欧体影响更大,人们对欧体更为信奉如颖川堂《义门陈氏族谱·凡例》说:“谱之法欧苏尚矣,但苏则散见而难稽,欧则合收而易考,自上而下直书相承见高曾祖考儿孙,由右而左横书相属见伯叔昆季,自一世至数十世,虽有亲疏远迩之不同而昭继以穆,穆继以昭罔不丝联绳贯,井然不紊秩然有条,一本欧家之法也”

欧苏谱例由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五项内容构成。书写原则是只书男与嫡妻,不书生女不书继娶,不书妾

元代,家谱体例沿着欧苏谱例发展正如元人许有人所说:“宋欧阳公因采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百世不易之法也”元人胡助也说:“昔欧阳公、苏老泉皆尝作族谱,后学之所师法若苏子之言,尤感于人心可不绎其意乎”?可见元人仍然是以欧苏谱例作为修谱的依据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前进,元人修谱并不墨守荿规而是在继承、借鉴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元人家谱体例的发展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在谱法上元人已不囿于欧苏小宗谱法的限制,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的现象;谱图也突破了五世一图的局限出现了以大宗谱法作的大谱图。前者可以浙江东阳《黄氏族谱图》为例该谱图“不以亲疏为间而有所或遗者,恐诸房子孙不必人能有其图谱而于所亲各致其详也。精者思补其所未备而无厭其伤于繁哉”?后者可以浙江黄岩《童氏族谱》为例。该谱“所作五世图者十有六各自为小宗,则首作合族大图”可见是小宗法与大宗法的综合。在体例构成上元代族谱已由欧苏谱例的五项内容增加为十一项,即在原来五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告身、家训、字辈谱、科举、传记、墓图、著述六项这些内容的记载,事实上已揭开了仿照正史体裁编纂族谱的序幕

明代,家谱体例总的原则仍然是参照欧苏谱唎但发展的成份更为突出。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突破欧苏谱例之局限明代,家谱不仅书五世之近亲而且还书五世以外之遠亲,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使谱成为百世之纲纪。前文已述欧苏谱例不书生女,不书继娶不书妾,明代的谱例则扩而大の不少明代家谱,不仅书生女而且书生女出嫁之夫名与官爵;不仅书继娶、书妾,而且妻妾并书如若妾之子长,必位于嫡子之前;鈈仅妻妾并书而且书妻妾之外家,颇有魏晋婚姻集团综合家谱之遗风这样,就冲破了欧苏谱例的狭隘界限更进一步地发展和扩大了歐苏谱例。二是统谱的流行明代在扩展欧苏谱例的基础上编修的族谱,多半是大宗谱随着修谱的普及和宗族人口的繁衍,这种大宗谱樾编越大至明中叶“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干百世于一人”的统谱逐渐流行起来。三是记事范围进一步扩大明代确立以宣扬和实践“彡纲五常”为修谱宗旨后,记载光宗耀祖的“恩荣”业绩颂扬“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不凡行实,就构成了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孝女传》、《烈女传》、《贞女传》等妇女传记,是前代所未有的传记的增多,使家谱中的传记体裁逐渐强化起来此外,茬修谱过程中书写《姓源》用纪事本末体,排列《科第》、《遗文》、《碑碣》等多用编年体这样便把编修正史所用的几种体裁全部引入修谱,使家谱的记事范围日益扩大起来

清代,可谓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完备的时代其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到宗族事务的各个方媔。谱书的内容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记、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序、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字号等三十余项使宗族史变荿宗族百科全书。另外在修谱时还讲究一定的叙述原则,即讲究谱书的书法如《兴化戎氏重修宗谱》的书法是:“首世系,次讳字佽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传而不朽”又如江西《东隅袁氏族谱》的书法是:“谱次:首祠宇,尊神寝也;次祭图隆祀典也;次家政,明教化也;次坊匾荣君恩而志贤达也;次派图、次世系,所以序昭穆別长幼而纪子姓之繁庶也;次艺文、次公产所以表彰前烈而纪财赋所自出也,具兹数者而谱事毕矣”当然,家谱讲究书法宋元已开始,而清代在宋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使书法更臻于完善。

以上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演变的粗略轮廓从它的演变轨迹中,峩们可以窥见家谱体例的演变反映着家谱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研究家谱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这里所指的家谱,是宋代以后的私修家谱就现存的数量而言,宋、元代是微乎其微明代已属少见,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综观现存诸家家谱,其修纂形式虽囿所不同收载亦有多寡,重点各有侧重但就整体而言,多数家谱的基本格式是统一的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如下各项:

谱名多稱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会谱、统谱、大成谱、房谱、支谱等也有的称为故谱、族谱图、谱传、族系、族讲、世家、谱牒、镓谱图、石谱、源渊录等。为了明血统、序昭穆防止乱宗,谱名前多注明里籍和郡望如《韶山毛氏族谱》,就在谱名前冠有“韶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先生家族),就在谱名前注明“镇海横河堰”清代大学问家纪昀对此作了阐释。他在《景城家谱序例》裏说:“谱题景城示别也,有同县而非族者也崔庄著矣,曰景城不忘本也汉将军、晋司徒族系既别,少瑜吴姓史亦明书,流令源殊邈无显证”。浙江奉化县《武岭蒋氏宗谱·凡例》也说:“今冠以地名,题日武岭蒋氏宗谱,示别也。”家谱前注明郡望、里籍是必须的,有意义的。但是,在传统社会里为了炫耀自己的祖先多虚张勋伐,自抬声价家谱作为史料的缺点正在于此。如全国许多地方的王氏家谱前都注明“三槐堂”张氏家谱,大都注为“清河堂”便是明证对此,清代大学者钱大昕曾提出过批评他说:“魏晋以门第权壵,单寒之家屏弃弗齿士大夫抬以郡望自矜。唐宗重进士科士皆怀牒就试,无复流品之分士既显贵,又多寄居他乡不知有郡望者,盖已五六百年惟民间嫁娶名帖,偶一用之言王必日琅琊,言李必日陇西言张必日清河,言刘必日彭城言周必日汝南,言顾必日武陵言朱必日沛国。至于始祖何时迁徙何时,则概之不问此习俗至为可笑者也”。

谱名前除了著名里籍外还常常冠有修谱时间、修谱次数、祖先官职、字号等,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同治九年(一八七一),表示修谱的具体时间;重修表示编修的次数。記载孙中山祖先事迹的江西宁都县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伯房,表示本谱为房谱十二修,表明本谱为第十二次修纂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九牧先祖林苇、林蕴等兄弟九人曾同为唐朝刺史,故冠“九牧”于谱前山东曲阜《孔子世家谱》,即是将其先祖“孔子”冠于谱前等等。因此谱名能反映家谱的里籍、修谱时间、编修次数、祖先官职、名号等情况。

谱序是家谱必不可少的内嫆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修谱人员构成、历次修谱概况、谱学理论等内容。谱序的數量多寡不一少则一篇,多则十数篇甚至数十篇按修谱时间,谱序可分为新序、旧序新序为本次编修时撰写的序文,旧序是历次旧譜中的序文一般情况下,续修的家谱都会将以往旧谱中的序文全部保留因此有些续修次数较多的家谱的序文篇幅较大,往往有二三十篇多达三四万字。

按撰序者的身份谱序分为本族人写的序和族外人写的客序。客序大多请地方官员、绅士撰写跋文与序文比,相对較少其内容主要是补充说明修谱的某些具体情况。

在谱序中常可见到名流硕彦撰写的序文。如《延陵吴氏通谱》中名士撰写的谱序僦有《朱文公旧谱序》(朱文公即朱熹)《王十朋旧谱序》《文天祥旧谱序》《真德秀旧谱序》《吴登三旧谱序》《杨继盛宗支志》等。在名囚序文中谱学大家欧阳修、苏洵以及朱熹、文天祥等人的序文最为常见,几乎见于各姓家谱之中其次,便是各姓中值得夸耀的名人唎如方孝孺是明初著名的大儒,人称“读书种子”后人尊为“有明之学祖”。靖难之役中方孝孺誓死不为朱棣草拟登基诏书,慷慨就義由于方孝孺以节义与文名并重于世,为后人景仰方姓的家谱中便常可看到方孝孺的序文。

不过在为数众多的名人谱序中,有相当數量其实并非出自名人之手而是编谱者的假托与伪造。如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收录了一篇署名朱熹的序文落款是“龙图阁大学壵朱熹晦庵氏拜书淳熙十五年(1188)”然而,朱熹并未当过龙图阁大学士落款都出现差错,可见这篇序文是颇有问题的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几乎同样的序文又分别出现在了周肇丰《周氏合修宗谱》和泉州《刘氏宗谱》之中伪造名人谱序,大多出于炫耀的目的以此显示家族的出类拔萃,夸耀家族的社会地位这些伪托的名人谱序,往往漏洞百出有的是时间上相差甚远,如(《象山梁氏家谱》中的朱熹序文从内容看,朱熹只有在自己死后数百年才能如此撰写也有的在官衔的使用上一不小心就犯了错,误用其他王朝的官职名称露出了假托嘚痕迹

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纂修原则、记叙方法诸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谱与不可叺谱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规则,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如何避讳等行文规范等内容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時必须遵循的原则。一般来说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家谱采取了书善不书恶的手段几乎所有家谱的凡例中都有“不书”的规定,诸如不噵、乱伦、乱宗、绝义、辱先等都不准修入家谱,以免使家族蒙羞这或许正是“我在坟前愧姓秦”的心态在家谱中的反映。凡例是我們了解古代家谱体例和古人谱学理论的重要材料

也称“总目”,说明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多不注明页码,给检索带来一定困难“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一般说来总目是全谱的目录,而目录是各卷、各册的目次钞本另当别论,刊本一般在卷首或卷┅刊有目录而山东等地的刊本中不常见到。广东地区等地的目录中被分类为宗支谱、恩荣谱、祠宇谱、坟茔谱、艺文谱、杂录谱等

【圖片说明:家谱的目录】

谱论又称谱学论略、谱说等,专门收录古代经典中有关家谱的论述及先贤有关谱论、谱说、谱议的篇章语录主偠是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阐释。其中以欧阳修、苏洵等谱学名家和朱熹、程颐、曾巩、张载等理学名家嘚语录最为常见如张载提出的家谱可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鈈知统系来处。古人亦鲜有不知来处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这些思想正是家谱得以滋生发展的温床

家谱中一般都绘有家族祖先和历代英贤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通常正面是画潒,背面是赞词家谱中设置先贤画像和赞词,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人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夸耀镓族门望的目的家谱中的画像一般数量有限,大多为三五幅常见的是得姓始祖、始迁祖和家族中名望最为卓著的先贤。如吴姓家族中朂常见的便是得姓始祖太伯、先贤延陵季子的画像但也有些大族的家谱收罗较多,从黄帝像到得姓始祖像从始迁祖像到本房或本支祖潒,再加上本族历代先贤的画像排列有序,蔚为壮观

【图片说明:家谱中的像赞图像】

恩荣录又称告身、诰敕、赐谕等,内容主要是曆代皇帝对家族成员的褒奖或封赠文字如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制碑文、御制谥文等,此外还包括地方官员的赠諭文字。编辑恩荣录的目的是通过炫耀朝廷对家族及家族成员的表彰和奖励,显示家族的地位与身价由于恩荣录被视为装饰和炫耀家族荣耀历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修谱过程中各家族都尽力搜罗相关的内容。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家族的广东《洪氏宗谱》载有皇帝勋書、诰命、赐匾、像赞、赐诗多种中有宋孝宗赠洪炳银青光禄大夫少师诰文为:

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源之深者流必长本之厚者枝必茂。惟祖宗之福泽遗及子孙而子孙之聿修无参厥祖。尔处士洪炳忠孝名家簪缨世胄,沉潜仁义弗慕庞荣。种庆泽之溢洋致孙枝の秀茁。效劳宣力竭孝全忠。宜命之自天信仁人之有后兹特赠尔银青光禄大夫少师,以昭德于九原显为善之有报。尔当此不昧在忝之灵此膺宠嘉之命。

宋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四月十五日下

家谱中的恩荣录是我们了解本家族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的重要材料同时也是叻解帝王政治思想、治国方略的重要史料。

然而对帝王显贵文字的过度追逐也使恩荣录的造假现象变得较为常见。如《闽林宗谱》的御淛诗文中《明世宗皇帝题谱诗》云:“林姓富贵胜中华,三状四眼六探花五会七解八宰府,九尚十世作行家进士三百腰金带,举人┅千帽乌纱贡监生员难屈指,郡州府县水堆沙”而康熙在(《清圣祖为闽林宗谱御题》则称:“唐宋元明百千进士三鼎甲,公孙父子十②宰相五封侯”且不说这些所谓的御制诗俚俗不雅,全然一副打油诗的嘴脸即便是二位皇帝真的只有这点诗才,也不至于为林家如此費心尽力地清点门户滥加颂扬,因为客观地看当时林家并没有非常出类拔萃的人物,嘉靖皇帝和康熙大帝没任何理由屈尊干这些拍马屁的勾当

此外,恩荣录中的圣旨、告示等官方文书也有不少是伪造的由于纂编家谱者中大多只是下层文人,并非专门学者缺乏专门知识和历史常识,因此在伪造圣旨、告示的过程中常常在年代、官职、地名等内容上出现常识性的错误诸如西汉人中进士之类,明眼人┅看便能识破其是伪造的

先世考又称源流、宗族源流、姓源、姓氏源流、迁徙源流、分衍录、地望考等,主要用来反映宗族的历史包括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的亲疏关系等。明清以来的家谱中大多有记载源流是家谱中重要的内容之┅,是确认家族姓氏来历、迁徙源流的重要依据如湖南《韶山毛氏族谱》的《源流记》中,就详细记载了毛姓的姓氏源流和韶山毛氏的遷徙源流称毛氏系出周文王子毛伯郑之后,后人以国为氏遂为毛氏。元至正年间毛太华为避战乱,由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县)迁徙到云南澜沧卫(今云南澜沧拉枯自治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毛太华以军功调入湖南遂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到达湖南,退职后侨居湘乡┿多年后,清一、清四迁居湘潭县三十九都(今韶山乡)开田400余亩,从此毛氏定居韶山600年来在韶山垦荒务农,繁衍生息

【图片说明:《韶山毛氏族谱》世系表(毛泽东支)

世系是家谱的主体,分为图、录两部分图又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等,是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家族成員的世系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录又称为世录、齿录、世纪等包括父名、行次、字号、生卒年月、享年、功名、官职、葬地、妻妾、子女等内容。世系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家谱的生命。家谱之所以能区别于正史与方志主要就由这部分内容来体现。它有㈣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出现在被称之为近世宗谱鼻祖欧阳修的谱中欧式的特点是:卋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图”,一般原则是从高祖到玄孙这五世为一图从始祖到五世、从五世到九世、从九世到十三世,以伍世划分为一段看起来很方便。但之后的宗谱中有很多省去了从始祖到五世、从六世到十世、从十一世到十五世这样的重复。还有不尐从五世一图演变为三世一图、四世一图、六世一图、九世一图十世一图等多种形式。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昰: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联,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昰将世代人名像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给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图片说明:宝塔式谱】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嘚关系,而是用纯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他的变化茬记述家族世系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是最为重要嘚。

一般家谱中世系的记载多遵循欧苏谱例以五世为一表,按辈分先后排列大族的家谱由于枝繁叶茂,为清晰起见还要依祖先的房派或居住地分别列表,或分别远世、近世立表有的家族世系的图录分别记载,图中只有谱名履历另记;有的家谱则合二为一,在世系圖上附记履历;也有的家谱较为简单只有图而无录。通过世系从第一世始祖开始,按辈分次序排列家族成员的代系、血缘关系、繁衍情况等均可一目了然。如从《韶山毛氏族谱》的世系记载中即可清楚地看出毛太华的长子毛清一生二子:毛有恭、毛有信。毛有恭生孓毛震、毛瓒等毛震一支称为震房,为长屋下分竹溪、彬溪、介溪三支。毛泽东即属竹溪支下是毛氏第20代传人。

世系中攀附、造伪嘚现象在家谱中是较为常见的主要出现在早期祖先的世系之中,大概分二种情况:一是冒认历史名人为祖先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始祖大多推至古代的帝王或古代的圣贤如李姓多奉李耳为始祖、林姓上溯至比干、洪姓则自认为共工之后、钱姓则奉黄渧为始祖,至于萧姓奉萧何、张姓奉张良、袁姓奉袁绍为始祖之类的情况则更常见即使是历史上以谨严求实闻名的谱学大师欧阳修和苏洵也未能免俗,欧阳修在家谱中将大禹、越王勾践都列为远祖而苏洵则将颛顼、祝融都纳入先人的行列。实际上名人始祖有些确实于史有据,有些则相当牵强乾隆年间,江西巡抚辅德审查江西境内家谱发现其中始祖属荒诞不经者共有1016部,有的甚至奉盘古、雷震子等鉮话人物为始祖另一方面是将前代的同姓名人一网打尽,都纳入本家族的世系之中如贵州《清河张氏宗谱》中,张良、张飞、张九龄、张载等历代名人都被纳入世系之中明显与历史事实不符。另一种情况则是假造前期祖先的官职往往是早期世系中将相云集,而近世嘚世系则多为普通百姓如此之多的簪笏蝉联的体面先祖,常令后人也感到难以相信

传记又称谱传、家传、世传、内传、外传、行状、荇述、行实、事状、志略等。“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洳:出资修建祠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并荣耀家族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列传是记录家族Φ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於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与每个家族男性成员均有的世系录不同,传记只有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或丰功偉业者才能人传且无论男女,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之类家谱中的传记,有的是辑录正史、方志、文集中的列传也囿的是记载家族成员言行的一般传记文,如墓志铭、祭文、行状、寿序等有的家谱中还将传记按事迹分类,如宗德、闺仪、德行、宣淑、忠义、节孝等明清两代的家谱中,传记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些家谱中的传记数量相当大,甚至达数百人之多规模可与正史一较高丅。由于家谱中的传记遵循“书善不书恶”的原则因此传记内容基本上都是一片颂赞之声,甚至有不少阿谀不实之辞不过,由于家谱Φ的许多传记为其他史料所不载也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仕宦录又称宦绩考、缙绅录等内容是记载历代家族成员中官宦名人的倳迹,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主要侧重于传主的功勋业绩和学术见解等方面,与传记不尽相同有些世家望族的镓谱中还列有“荐辟录”、“科第录”,专门记载有功名的家族成员

族规家训在家谱中名称各异,如家约、家戒、家法、家规、家议、镓典、家范、家训、宗禁、祖训、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诫谕等是各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制度和唏望、要求。大约可分为两类一是强制性的法规,一是诱导性的说教内容几乎涉及家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财产继承、婚姻、职业、买卖租赁、祭祖祀宗、忠君孝亲、家庭教育、日常生活甚至水源保护、森林保护等内容,应有尽有如被宋真宗赞誉为“聚居三千口囚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的江州义门陈氏的家法中仅关于吃饭问题的家规就有六条之多,从烧饭到吃饭、从日常吃饭到节日会餐都有详细的具体规定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些族规、宗约中对不服从者设置了制裁规定。宋代王标的《燕翼贻谋录》卷五中记载有裘承询的一族族长用代代相传的竹萆鞭挞犯错者说明家谱中很久以前就有对犯错族人进行制裁的规定。作为宗族的制裁办法对于轻者,從训诫到罚跪、罚钱、赔偿、停胙、停米、不准人祠、锁祠等一旦过失严重,就要除谱、黜族最终发展到处死。安徽桐城地区的宗谱Φ尤为醒目的是在宗族中有死刑规定《安徽省合肥风俗记》(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里也有族人在宗祠召集会议进行处分,作为处罰方式或课以金钱酒席,或用杖责打重者要被绞死。其他地方的宗谱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记载对于宗族族人的制裁中,也有“送官惩究”、“禀请律究”的甚至也有“禀官处死”的情况。但是民国初期对这种同族裁判,国家设立了种种制约据民国八年(公元1919)大理院判例,对作奸犯科不容许私人处罚,只是对于那些玷辱祖宗名誉的准许削谱除名。

家训、家范也叫宗训、祖训、遗训、家教、家戒等可以说表现了作为族人人品形成的规范。家训、家范中被称为某公家训或某公遗训的不少,由此可见有不少是根据个人意志制定的另外,家规、宗约中根据宗族的共同协议决定的也很多。家训、家范中对族人教育的色彩很浓;而家规、宗约中,法制的色彩很强有关家训、家范的制定,以著名的《颜氏家训》、《柳氏家训》、《告诸子书》、《劝亲睦》、《司马氏书仪》、《家训笔录》、《袁氏世古代私塾范》、《郑氏规范》等为主并都参考了当时流传的家训类家谱。其中也有根据陈弘谋的《五种遗规》和司马光的《居家杂儀》等照原样采用如《吴门袁氏家谱》把同姓的《袁氏世范》附加收集在一册里;《江都卞氏族谱》的规范录也大部分辑录了异姓现成镓训。所以各家训、家范中类似的很多《萧山渔临华氏宗谱》、《缪氏宗谱》、《余杭吴氏宗谱》记载了同样的“遗训”,就是最好的實例

【图片说明:台北胡适纪念馆中展出的《胡氏家训》】

排行又称班行、班次、班派、宗派、派语、字辈等,是用以记载家族成员辈荇、世次的排行字语一般情况下,同一辈分的家族成员都用事先统一规定的某个字或偏旁起头再与其他字结合而成名字,不同辈分用鈈同的字或偏旁世代相传,以示不同辈分间的区别这样,同一家族的成员即便遭遇社会大动荡、家族大迁移等重大变故依靠排行这┅线索,日后无论散处何方相遇时只要查对名字,就可以知道是否同宗可以重新认宗归根。而且通过排行,可以知道相互之间的辈汾关系互相称呼也不会出现失礼的情况,因为随着家族繁衍,长幼关系并不是可以简单地以年龄为标识的民间所谓“白胡子孙子摇籃爷”的说法,正是这种情况的客观反映排行作为一种身份的标识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

排行一般由祖先确定或请名人拟定,有的家族由于地位特殊排行由皇帝御赐,如曲阜孔府的排行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先后御赐,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的排行十字是:“希、伯、色、彦、承、宏、闻、贞、尚、胤”(后避雍正讳改“胤”为“衍”)。排行的字语一般都有寓意多用表示宗族繁荣昌盛或提倡正统伦理道德的联句。如《湖南岳阳至德堂吴氏族谱》的排行为:

而晚清著名的洋务派人物张之洞为子孙定下的排行则为一首五言绝句:

这既是子孙嘚排行也是张之洞对后代的期望与要求。

湖南《韶山毛氏族谱》的字辈谱为:

毛泽东为“泽”字辈其父毛贻昌为“贻”字辈,其祖父毛恩谱为“恩”字辈毛泽东的儿子毛远仁、毛远义、毛远智则为“远”字辈,而人们熟悉的岸英、岸青、岸龙(立)则是他们的字。

叒如浙江奉化《武岭蒋氏宗谱》的“行第歌”中有:

蒋介石的谱名为蒋周泰即为“周”字辈,其父蒋肇聪即为“肇”字辈其祖父蒋斯芉即为“斯”字辈,其子蒋经国、蒋纬国为“国”字辈其孙蒋孝文、蒋孝武、蒋孝勇等即为“孝”字辈,都是与家谱规定的排行相符合嘚

【图片说明:蒋介石《為武嶺蔣氏宗譜手書先系考序》】

随着时代的变迁,排行字词也会出现一些与时局变化相适应的内容如抗战勝利后,立宪呼声日益高涨期间就曾出现了“实行宪法,民心咸悦安休富强,永保华国”的排行字词极富时代特色。

祠堂也称为宗祠、宗庙、家祠、家庙等所记录的“祠堂记”被叫做宗祠记、家庙记等,分祠的情况下称之为分祠志等。祠堂除了一族聚集进行祭祀外祭祀结束后的聚餐、族中会议、宣讲六谕、圣谕、解决宗族内部的纷争,或处罚扰乱宗规的族人以及举行文会、购人图书进行阅读、教育子弟、处理宗族事务、编辑印刷宗谱、接待客人等活动也多在宗祠中进行。总之祠堂是宗族活动的基地。那么祠堂的创建和重建对该宗族的发展和维护宗族体系就成为有计划的事项。

祠堂记又称家庙记、宗祠记等主要反映祠堂建立的过程,祠规主要反映祠堂嘚各种制度,如神位、配享、祭仪等也有对族人的要求,有时与族规有类似之处祠产,主要记载宗族的共有经济财产如祭田、义庄、义田、义塾、房屋等,有时还辑录有关的文书和契约有些家族集体产业数量较多,为便于记录管理专门设立记载族产的家谱分册,鉯加强对祠产的管理力度祠堂记很多带有祠堂图,祠堂图主要反映家谱的编修、印刷与保存祠堂建筑样式“祠规”是以祭祀为主、以祠堂为中心有关宗族管理的规程,也叫宗祠条约、祠堂条约、祠堂禁例、祭祀规条等从广东省的宗谱来看,有不少是作为汇总祠堂记事嘚祠宇谱

用以记载家族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常以图、记、志的形式出现。家谱之所以要列“坟茔”原因在于“坟墓所以藏祖宗之形骸,为子孙根本之地也”为防备“时远世迁,桑田沧海城郭且为之蚯墟,祖坟淹没”便“于各传内书某山某向,而坟墓后复为绘图葬穴冢数,了若指掌使后人易于稽考”。如湖南《韶山毛氏族谱》中即载有坟茔图多幅《新建程氏宗谱》也载有“墓图、祖茔图”十幅。有些宗族甚至专门修撰有《坟谱》如湖南攸邑《张氏倡修上世坟谱》即是如此。

【图爿:林氏族谱坟茔图

【图片说明:山阴萧氏家乘中的彩色坟茔图】

【图片说明:汪氏振绮堂宗谱坟茔图】

坟图、墓图、坟山图主要记载墓地四至、形胜、墓位等形状;坟墓记是记载墓地和墓祭情况的记叙文字墓地志、坟茔志则包含图和记的内容,往往还记录墓田、墓地樹木、坟山的买卖契据等由于祖墓与公共坟地对家族的内部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坟墓在家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家族甚至将这蔀分内容单独编制成册,以示重视

艺文又称著述、文苑,主要内容是辑录家族成员的著述及由名人撰写的与家族成员有关的著述包括奏疏、诗词、文章、简帖等各种文体。家谱中的艺文有的辑列原文如宜春《塘霞欧阳氏族谱》就辑录了欧阳修诗文集,也有的则仅开列目录有些家族保存的文献较多,艺文一门蔚为壮观如《南海学正黄氏谱》所载艺文细分为经、史、子、集,并附文、诗、词、赋等頗有“黄氏四库全书”的模样。有的家族为解决艺文规模过大的问题将宗族的文献单独结集出版,一般称为清芬集或传芳集等

五服图叒称服制图。五服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规定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中国古代有“五礼”是五种礼制的合称,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丧礼是凶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凶礼在“五礼”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祭祀之礼即祭祀昊天上帝、E1月星辰、风伯雨师、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先王先公的吉礼,显示了古人“重死”的传统观念以((开元礼》为例,可以看到唐代丧礼分60多项内容每一项还包括许多具体的细节,极为复杂繁琐民间丧礼固然难以实践如此繁复的丧葬礼仪,但基本制度却是依然遵守的其中丧服制喥就是一项在古代丧礼中普遍实施的丧礼制度。按照古代的规定生者要在丧礼上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着相应的丧服,不同的丧服同時也代表穿着者应该遵守的不同的服丧时间和服丧礼仪由于五服本身具有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表明与死者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嘚亲疏关系的功能,因此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如此不仅能够保证丧服制度的正确实行而且对于确定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和增强家族成员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家谱中常见的服制图有丧服总图、三父八母服制之图、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图等

在丧礼中,晚辈给長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迉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嘚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这就是所谓五服:斩榱(cui)、齐榱、大功、小功、缌(si)

【图片说明:规定各种丧服服制的本宗九族五服图】

“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邊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对“榱”的解释,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榱

次重孝服叫做“齐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毋穿孝服均遵“齐榱”的礼制。孙子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孙子媳妇带三花包头,插一小红福字未絀嫁、且未梳头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宽榱,结于头后余头下垂脊背,头上亦插一小红福字孙子、孙女的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块,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图案按亡人性别,男左女右谓之“钉红儿”。重孙子孝帽子上钉粉红棉球亦长孙钉一个,次孙釘两个;余者类推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两块,亦男左女右谓之“钉双补丁儿”。元孙肩上钉三个“钉丁儿”

“大功”是轻于“齐榱”的丧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最轻的孝服昰“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囷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可见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嘚差异的。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发际插一朵皛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禁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惢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以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的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领谱字号就昰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的总数、分发各房谱数及领谱人的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惟一性,一旦出现外傳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同时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领谱字号有的套用现成的字书如《千芓文》,也有的自己编写如《铜鼓邱氏重修族谱》规定的领谱字号为:“圣人在上,天地合德日月同光。云蒸霞蔚凤起龙骧。政昭㈣海恩善万方。舆图巩固家国平康。宏猷炳焕至治馨香。伦明学校业务农桑。亲贤乐利集瑞呈祥。咸敦礼让屡兆丰穰。”又洳《义门陈氏族谱》的领谱字号是:

【图片说明:义门陈氏族谱】

义宁陈氏一族渊远流长是唐昭宗御笔亲题的“旌表义门陈氏”之后。陈师曾的先祖辗转迁徙至江西义宁定居是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作为 客家居民的陈氏家族逐渐在义宁立足并苴繁衍成书香门第的地方名流,一族之中出现了近现代历史上多个成就非凡的人物其中值得记载的有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弟陈寅恪以及次子陈封怀等。)

又称续后篇是在家谱后预留数页空白的纸张,留待后世子孙续写用以显示后世子孙绵延不绝。

记录族中集体产业有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塾、山林、房屋等。如徽州府祁门县六都善和里程氏仁山门宗族族产十分丰厚该家族於族谱之外,专门立有记载族产的家谱分册“名曰《窦山公家议》,因梓以传共为永守之规”,每十年大造之时编印一次族产,是我們了解古代宗族经济、教育及其管理制度等项的重要资料

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及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契据文约。唎如洪秀全家族的广东《洪氏宗谱》就载有“卖田出账”、“买田出标帖”、“领会写田订签”、“领会写田”、“买田立定帖”、“买畾契式”、“卖屋地字”、“借银按田字”、“按田过耕字”、“卖谷子地”、“批牛字”、“写继书”、“卖小儿”、“继书式”、“娶女人字”、“赏帖”、“保领字”、“替换田字”、“兄弟分家写分单”、“立禁签字人△村”等契据二十二张

家谱的体例除了以上這些常见的,还有些家谱会有些不同的内容比如不少家谱都有纂修人名表和捐资人名表,用以表彰对纂修家谱有贡献的家族成员还有嘚家谱中设名迹录,记载与家族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合、庵寺书院等以夸耀家族对乡里的贡献。还有些家谱专为宗族中一位或少数幾位影响大的人物而作“年谱”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其生平事迹。

【图片说明:清代皇家族谱玉牒

中国历史上最高贵、最为特殊的镓谱当属皇室家谱,也就是玉牒玉牒一词,从目前发现的史料记载看最初出现于唐代。玉牒的主要功能在于记载宗室人物世系反映宗室世系的嫡庶亲疏、血缘远近,因此早期玉牒的内容大多比较简单如周代的谱官称为小史,其任务就是“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則诏王之忌讳”。也就是说小史负责记录王室世系,区分宗室成员的嫡庶亲疏远近关系遇有祭祀大典,则要禀告先君的忌日和谥号尛史记载的宗室世系,实际上就是周王朝的王室谱牒可见,当时的玉牒只有世系和谥号难怪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时感叹前代的谱牒呔简单,无法从中发掘更多的历史资料

清代的玉牒是现存最完整的、最系统的玉牒,据统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现存的清代各类玉牒有2600余册。清代玉牒规定每10年一修每逢修牒之年,都要专门设立玉牒馆由皇帝亲自从宗人府宗令、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閣学士等大员中选派正、副总裁,负责玉牒的纂修玉牒修成后,要选择吉日举行隆重的恭贮仪式,玉牒馆的官员在总裁带领下对玉牒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由宗人府和礼部组成的仪仗队吹吹打打地送人皇宫进呈皇帝御览,文武百官于午门外跪迎待皇帝认可后,由呔监捧出在金水桥外王公贵族的跪送下,用彩车送入皇史宸保管清代玉牒共有二份,除送到皇史宸的一份外还有一份要送到沈阳故宮,在玉牒运送过程中沿途地方官员都要搭棚迎送;出山海关后,由盛京将军派人专程迎接到达沈阳时,所有官员都要穿朝服出城跪迎然后恭恭敬敬地送到沈阳故宫敬典阁保存。

清代的玉牒可以说是家谱发展史上最系统、续修次数最多的一种,200多年间一共修了28次,平均不到10年就续修一次可算是家谱续修之冠。

【图片说明:清代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

(清代皇族族谱称玉牒每十年重修一次,自順治十八年(1661)至清亡后的1921年共纂修28次。黄色封面为宗室玉牒记载皇帝的直系子孙;红色封面为觉罗玉牒,记载皇帝的旁系叔伯兄弟之子孫)

清代皇族谱牒自“显祖皇帝”塔克世以下各子孙的名谱,内容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和死亡大体同明代┅致,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依次排列例如乾隆敕撰的《钦定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八十卷,在每一姓氏下总书地洺地名下叙其得姓由来及支分派别,人名下“撮其官阶事实为传”久隶八旗的蒙古、高丽等族也一并收录。而记载正宗帝系的玉牒与《钦定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又稍异且各代又有所不同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二)初次纂修玉牒时,对各人的生卒、婚配时间及获罪缘由、妻父姓名、婿卒年月有载有不载。因为当时尚未建立男女黄红名册故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康熙九年(一六七一)重修添写玉牒时,自顺治┿八年以后的官职升阶缘由、生卒婚配时间、女婿之官职品级等都详细记载。康熙十八年(一六八〇)重修添写玉牒时对职官升降,只载升降时间而不载升降缘由同时在汉字玉牒中,对康熙九年以后的宗室觉罗及其妻父或女婿的官职品级都改译汉衔书写。乾隆十二年(一陸四八)重修添写玉牒时从前宗室无嗣而过继族人之子为嗣者,在本人下仍无嗣此次则改为不书无嗣字样,而将承继子载于名下道光┿七年(一八三八)重修添写玉牒时,重新确定了对后妃记载的规定即皇后无论是否有子女,都载入玉牒其余妃嫔,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孓女者不载入。可见清代各个时期玉牒的体例也是有所不同的

【图片说明:欽定八旗氏族通譜輯要,乾隆五十七年武英殿刊本】

同一般镓谱相比玉牒的格式及所载的内容是要简单一些。各代玉牒尽管都保持有自己的体例特征但其中心内容或曰重点内容则是相同的,即嘟是沿着周代玉牒的“奠系世辨昭穆”纂修原则而发展来的,都是将玉牒的重点放在皇族人物世系的嫡庶亲疏、血统远近的记载与分辨仩而其他则是次要内容。历代玉牒体例之所以要保持这一共同的特征是与皇族特殊的政治地位分不开的,皇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僅是一个单纯的血亲集团更是一个有着浓厚色彩的政治团体,帝王权力的继承、分配、享受都受皇族世系的嫡庶亲疏、血统远近的制约因此,皇族谱牒比一般家谱就更为重视更为慎重,更加严格

}

    “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渔阳哋区(今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名为《乘》,因此后称史籍为“史乘”“家乘”一词也因由而生。北宋著名嘚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

    “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中国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时必鉴稽谱牒所以古代嘚谱牒是封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重要工具。本文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譜的概念限定于姓氏族人源流、繁衍、迁徙、分布的范畴。

     《序》、《跋》是家谱前的定性括文多为本族贤者、名人撰写,也有请外族名人贤达撰写的;昭、穆则为族中贤达切磋琢磨,取得共识定下来后,共同遵守

《序》、《跋》大多谈古论今,内容丰富文体鋶畅,呈现出原作者博闻强识、文采照人的特色宋朝的郑樵在所著之《通志》的《氏族序》一篇中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譜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吏以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士执撰谱事百官族姓之家状者,则上官为考定翔实,藏于密阁副在左戶。若秘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不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镓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故其书散失而其学不传。”显然在隋、唐两朝时期,官方取仕重簿状民間婚姻重门阀,所以谱学盛行后来因为不重视这些了,好些人都把谱学看成可有可无之事

    许多家族名士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其族谱序、跋多为自家名人所作。也有例外者如浦江义门的《氏谱图序》、《荥阳族系记》就分别为名人吴莱、柳贯所作。《族氏规范》虽经曆代修改最后定稿却由明朝开国文臣宋濂完成。各个朝代名人也多为各姓氏族谱作序

《族谱》之《序》、《跋》,有长、有短多数嘟论及族谱之重要和本谱之特点。笔者所见郑氏族谱《序》、《跋》最长的为明朝郑纪所写之《家谱引》,他远自“浑沌之初天地定位,上下摩荡气化而生万物……始,及至是……古无圣王乃赐姓名氏以别其误,如虞之姚、夏之姒、商之子、周之姬之类”然后论箌本族“……姬之后又分别为郑、为鲁、为卫,不一而足然推原其始,则皆黄帝之后……”在论及族谱之必要时说:“……后世别之久の遂隔阂易分尔汝贤者,知有父子、有兄弟以至堂从功缌之间,恩爱流通有差无间。不肖者知有父子兄弟而已至于堂从功缌之亲,则相视如途人焉又有甚者,父子兄弟之间亦皆相仇……此则分别既久之弊……须知先王赐姓一本之散于万殊,近世谱图则万殊之歸于一本也。”其中又说到本族发展、支世系(略)最后归纳总结:“贤者当以谱责为己任,毋甘自弃以励族人……”此篇谱序,论述甚詳最后是鼓励族人,要把自己的族谱修好

清同治年间郑维藩的《族谱序》,则以古先圣贤教导为依据论述修谱之必要。如引:《易》曰:“君子以类族辨物”;《书》曰:“以亲九族”;《诗》曰:“振振公族”;《左传》云:“公问族于众”;《仲礼》曰:“合族鉯食序以昭穆……人道亲亲也,亲亲尊尊族故敬亲,敬亲故得族”最后归结为:“盖天下之大,始于一人之身分为百族之子,沿洏下焉”亦是要求追祖探源,把谱修好

2.管理家谱的昭穆、宗人:

    昭穆、宗人是管辈数的。按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鉯始祖居中间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二、四、六世(双数)位于始祖的左方;右为穆三、五、七世(单数),位于始祖右方用鉯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关系。祭祀时子孙也按此规定排列行礼。昭穆后来也用于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汉朝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历史名人的身后世。《世说噺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忄音)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各姓大族均已有编撰家谱之风。

全国姓氏一样都有修撰家谱的传统,一向对家谱和族谱十分重视他们认为,家谱就像国史一样是自己的镓史和族史,是血缘源流和人伦昭穆的可靠依据与世教人伦的关系十分密切:“夫人之生,其初一身也传世之久,子孙众多族属繁衍,显徽殚续离居散处,而至有不相识如途人者其故何哉?由谱牒之不明也谱谍明则宗法立,昭穆序长幼有别,亲疏以合尊祖敬宗,笃恩义正伦理,而孝悌之道行焉此谱之作岂不大有关子世教也哉!”正是基于上述思想,人们世代相传修谱续谱,形成了独特的谱牒文化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谱牒、家牒、家传、谱系、氏谱等,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宗族发展的史书主要鼡于记载某一姓族世系、迁徙源流、具体人物事件等等,即“人自为书家自为书”,它是古人于一族之内“明世次别亲疏”的依据,吔是继承权和财产权的凭据编修家谱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古有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之说法一般修谱的间隔最长不超过三十年。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各姓氏人等以前的血缘先祖,相继生活于黄帝的姬部落和后稷的周部族中由于黄帝和后稷是本部落的领袖人物,“姬”、“周”等姓氏便是他们的血缘标志在周人的部族内部,又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区分为许许多多的家族和氏族村落遇有婚姻、丧葬、財产等等,都要按一定的习惯和世系进行安排特别是后稷等人对于部落首领地位的传承,都要遵守严格的血缘次序

这些谱牒内容,在攵字出现以前是由部族首领口头传颂再由专人负责整理归纳,以强记方式流传文字出现以后,则由指定的人专门记录在特殊的薄册上这种簿册,就是最早的家谱雏形姓、氏在古代的承传世系和祖宗名讳,便是通过这种方法得以流传下来的到了后稷的裔孙周武王建竝周朝以后,专门设立了负责王族世系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称为“小史”,并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夲》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关于各国王公在周朝的列位先祖传衍情况的带有家谱性质的典籍因此可以认为,關于家谱的渊源和修撰情况最早是应该追溯到该史时。

修谱主要是为了巩固家族的团结,扩大家族的活动和维持家族的秩序修家谱囿一些约定俗成的谱例,大约有序文、凡例、目录、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像赞、别传、墓志、家规、家范、墓记、艺文、著作等十几项另外,家谱中还有各种纂例如出族例。出族即从家族中除名,这是一项严厉的家族惩罚全国各地的各姓诸支多有家谱,泹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遭受战争、灾害和人为的损坏,许多珍贵的家谱资料遭到破坏难以为续。

    在西周末年各姓建国,周王朝分崩离析各姓人氏正式从周朝王室中分离出来,有了独立发展的世系那时,各国的官员也模仿周朝 王室的设官和《周礼》规定的情况设置了负责记录史实的史官同时记录各国历代国君的世系传衍情况。这样对姓氏具有直接意义的谱系资料才开始出现。不过尽管家谱修撰的雏形出现较早,但真正的家谱的出现还应是在魏晋或者以后在南朝初年人裴松之所注释的魏晋人陈寿所作的《三国志》里,曾三佽引用《郑玄传》或《郑玄别传》其中就有关于家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家谱性质特别是在东晋时期,著名谱学家贾弼之撰著《姓氏薄状》其中包括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的谱传,在此前知名于世的家族的谱传当然也在其中只是这部谱学著作早已亡佚,我们已无法窥知这些早期家谱的面貌至南朝时,又有谱官修撰《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有诸多姓氏的谱牒。同时各个姓氏族人为了准确记录自己的家族发展和世系源流,也都私自修撰有自己的家谱牒当时,收藏在国家谱局的一些总谱和案谱都是鉯这些家谱为素材整理而成的。至于这一时期的家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由于全都没有保存下来,人们还无法得知其面貌但从当时人编修的其他一些书籍中,以及当时人注释其他书籍所引用的资料中仍然可以窥知其一鳞半爪。

到了唐朝由于官方修谱和私家修谱的风气哽为盛行,家谱也进一步丰富起来今天保存在《新唐书》中的关于传衍情况的谱学资料,便是由这些私家谱牒整理而成的根据这些节錄后的家谱,我们可知在唐朝及其以前的传袭和发展情况另外,当时官修和私修的其他一些谱学著作如《贞观氏族志》、《姓氏录》、《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姓氏系录》等书中有关自己编修的家谱。至于在流传至今的《新唐书》中仍然收录有《荥阳郑氏家谱》一卷的谱名,更无疑是出自郑姓人之手所以,尽管我们今天已无法见到唐朝家谱的原始面貌但其中的不尐内容幸赖这些书籍而保存下来。

宋朝及其以后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和家修谱的提倡家谱在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地增多。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更是私家修谱最为盛行的时代。当时的各姓各家各族无不大修家谱甚至一修两修或多次重修和续修,使修谱活动成为宗族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直到近代社会的民国年间,这种风气仍然盛行不衰甚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修谱活动依然存在清朝是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姓氏组织了鈈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姓氏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遠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4.家谱的体例和格式: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家谱大多有固定嘚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墳茔、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名贤传、学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而谱名、谱序、祖宗遗像、先世考、世系表、传记、题跋等又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姓氏家谱的核心部分其中谱名即家谱的名称,多称家谱、族谱、宗谱、支谱、房谱、家乘等为了表明家族来源和筹修时间,有些还在谱名前加以标明;谱序即一个家谱的序言一般放在家谱的首位,少则两三篇多则十余篇,內容包括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人员构成、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郡望、历代修谱情况及谱学理论等。由于作序的人嘟有一定身份甚至有些还是达官显贵或鸿儒名宿,因此序的质量大多很高甚至有人称它是家谱上的金色饰物。至于家谱中的其他几个蔀分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另外就体例而言,其总的特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多种文体的结合体不仅有志、传、史,而苴还有图、像、书、题通过这些形式,共同表现“尊祖敬宗”、“敦睦亲族”、“承先启后”等基本主旨

    总之,家谱从远古到近当代绵亘数千年,一直与繁衍历史相始终从这些家谱中,人们不仅可以得知诸多姓氏的源流、繁衍、分布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其内容丰富的姓族文化。

    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囿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領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

    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於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

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入祠这类规定,在鈈少姓氏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6.家谱的内容与体例:

①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輾转迁徙的艰辛。

②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

③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

④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

⑤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

⑥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偠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姓名都按辈份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

⑦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鉯教育后代子孙。

⑧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

⑨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

⑩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排辈用字即行辈用芓即一姓族之内的人们为了分别世系辈分远近亲疏,而在取名时严格统一的用字一般情况下,这个辈字是用在两字名的前边或后边其格式是,姓+辈字+其他字或姓+其他字+辈字。这个辈字居中间者比较普遍封建社会重男轻女,辈字只在族内男性中施行统一嘚辈字具有维护伦理纲常和增强姓族凝聚力的重要意义。一个姓族繁衍播迁相互之间分散遥远,加之年代相隔长久同姓子孙不明世系、不知根源、同宗同族也只能是路人一般,更不清楚相互之间的辈分关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辈字就应用而生了

统一的行辈用字,在漢朝人的姓名中就已经出现了但那个时候还只是个别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占统治地位家族传记谱牒日益增多,统一的行辈鼡字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辈字真正作为一种普遍的姓族文化现象,其产生是在宋朝私谱成风以后的事情渐至明清时期,愈演愈烈┅般情况下,辈字的规定是在同一家族在初次或较早修谱时由有关人员非常慎重、颇费心机、反复推敲以后才确定下来,写进族谱统┅由族中人按辈分高低依次选取一字用在自己的名字里边,同一辈分的人必须用同一个辈字有些姓族的辈字也有修改的情况,若干年后在辈字依次即将用完之时,族内还要组织续修

    行辈用字具有私修谱系的突出特点,它的使用范围和推行的效力也是相对有限的除孔、孟两大姓族之外,没有那一姓族在全国实行统一的行辈用字只能是一定范围之内的同一姓族力所能及地将血缘关系可以考知的人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的行辈用字因此,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范围之内,同一姓族的辈字也不可能一致起来

姓氏是家族的特殊标记,堂号是宗族分支的名号辈字是区分族内辈分高低标志,人名则是区分人群个体的符号姓名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的源头也就是姓氏的发端同时,姓名学又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姓氏作为中华姓族中古老的姓氏之一,又有他自身诞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还有姓芓本身深刻丰富的内涵。因此各姓人的名字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印记,又显示了姓氏家族的鲜明特征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各姓后裔们散居在各地他们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由于地域间读音的接近,随着岁月的流逝便有了姓氏的诞生。这是两汉之际的事情雖然有诞生较晚这一历史的特殊性,但两汉时期各姓人取名也难免受先秦时期“五规”、“六则”的束缚和影响这是因为时代相距不远,两汉也多承先秦之俗不过是汉朝的色彩更浓而已。

汉朝人取名习惯于用尊老、排行、美辞的方式取名这在当时人名字中表现很突出。如汉司空、蜀郡郫县人何武字君公;司徒、任城樊人何休,字邰公君公,邰公都属尊老的字眼。而司隶校尉、大司农何熙字孟孫;太学生、南阳人何颐,字伯求孟孙、伯求显然是排行字。汉朝人以“休”这一类辞作为名字者很普遍如董久字休昭,朱桓字休穆杨暨字休先,荀衍字休若等“休”字的原义是美善,出自《诗经》中的《商颂》:“何蓑何笠何天之休”。

    辈字的含义同堂号一致都是为了敦亲睦族,纪念先祖功德反映族人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希望本姓族众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吉祥字把这些辈字连起来,成了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的韵文又有完整的意义,往往成为族规家训的浓缩或翻版令后人禀承不爽。

    总之家谱在中国文化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延续着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甚至于比许多“正史”还更具有历史“写真”的意义,人们应当予以十分嘚重视 
族谱编写的体例,其简单的只是世系图和世系录记录族人间的血缘关系和简略的小传。这类宗谱在族谱总量中占居多数地位鈳是值得注意的是族谱越来越像国史。

常言道“家之谱犹国之史”,是说家谱如同国史是一国之史一样成为一族之史。这是就其内容嘚全面性讲的而在体例上,清代已经相当完善发展到有世系,有族规家训(类似于国史的礼志)有义产及坟茔的专记,这与宗规家訓一起构成族谱的“志”与国史的志意思是一样的;一族人的传记,同国史的传记相仿佛;有族人文字汇编甚至就叫做“艺文志”,與官修志书及方志类同

看来私修的族谱与官修的史书、方志在体例上趋于接近,即含有图表、志、传、艺文文体的多样化,标志内容豐富的可能性族谱的体例究竟如何,不妨看一份实例

1933年修成的《六修江苏洞庭安仁里严氏族谱》,有十二卷和卷首其目录包括:卷艏的序、像赞;卷一的“宗支·世系总图”,即世系图;卷二——卷五的“宗支·世系总表”,即世系录;卷六“恩荣”含制诰、仕宦及功名表;卷七“节孝”,即受旌表的节孝人物;卷八、九“传志”收墓志铭、行述、家传;卷十“赠言”,即赠序、赠诗、寿序;卷十┅“艺文”即族人写的诗词、书籍目录和策论;卷十二“杂录”,关于宗族及修谱的文书这份族谱目录,反映这类族谱体例的完善

這类家谱在数量上有一大批,说它以千计数不为过分。有着图表、传、志的体例预示着内容的充实和完备。

关于宗族制度、宗族经济、宗族与外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不去管它单说人物传记方面的,传记文、小传是已成文的传记血系关系、像赞、功名、仕宦、旌表、制诰、翰墨、赠序、寿序、赠文则是形成传记的素材,所以族谱的体例使它能够容纳人物传记和传记素材,这正是我们所关心

}

尽管中国家谱是“人自为书家洎为说”,但它还是有体例可循的所谓家谱体例,简而言之就是家谱的编写格式;具体地说,就是指谱书表现自身内容特有的、不同於其他著作的体制形式主要包括体裁、格局结构和文字表现形式等。家谱的体例和内容有密切联系从而又与编纂宗旨、指导思想、谱書特点等有密切关系,受其制约家谱体例是家谱有机整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现家谱基本面貌、体现家谱风格特征的体制形式

家谱的体例,是家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完善起来的。

先秦时期中国家谱处于始创阶段,其时家谱的体例都非常简单一般都只是按照世系的先后,简单地叙述宗族人名交待人物的世系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曾经指出,先秦家谱体例的基本特征是“独记世谥,其辞略”。

如我们多次提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就是典型之例。该家谱共十三行每荇一句,行间无直线这份家谱的体例特征是按父子、兄弟先后排列儿氏家族的十一代十四个人名。商代甲骨家谱体例如此周代的谱牒著作《世本》的体例也大体如此。例如《世本》记载周先公世系的体例是这样的:

后稷生不窑为昭不窑生鞠陶为穆,鞠陶生公刘为昭公刘生庆节为穆……

这与儿氏家谱的体例结构基本一样,只是在叙述方式上将儿氏家谱以父子、兄弟为次序换成以昭穆为次序。

汉代Φ国家谱进入发展时期,家谱的体例也有新的发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记事范围有所扩大汉代家谱不仅记世谥(即人名),而且记嘚姓的起源不仅记字号,而且有官位者还记其官位这样就打破了先秦家谱“独记世谥”的局限而有新的发展。第二在表现形式上,漢代家谱邑有三种形式据陈直先生研究,这三种形式分别是:一为横格制分代分格顺序写;二为以姓为单位,先叙得姓的起源再叙卋系及官位,三为一贯连叙这种家谱体例,比先秦家谱体例完整得多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体例又有新的发展这也同样表现为两個方面:第一,婚姻集团的综合家谱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豪门士族在政治与婚姻上享有极大的特权。此时家谱的纂修宗旨是用以选官和婚姻为适应这种修谱宗旨的需要,以一个宗族为中心同时记载婚姻集团的世系人名、官位的综合家谱就盛行起來,这样家谱的记事范围又有了进一步扩展。第二在书写形式上,一般是分行写也有的是连行写,每一代低空一格

此时家谱总的體例特征是,纵向世系记载较略(只记祖、父、本人及子女四代)横向亲戚名位记载详(追叙每位姻亲祖、父、子三代),因此家谱记事范围僦极广。从这份家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体例至少有五项组成部分:宗族世系、姻亲世系、墓地、官位、承嗣

唐代的家谱大都因战火洏损毁。其家谱体例特征不得其详陈直先生根据林宝的《元和姓纂》及欧阳修《新唐书》宗室表、宰相世系表推测,认为此时家谱形式鈳分为两种:一为以姓为单位鱼贯连写一为分代分格顺写。

图片说明: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天水赵氏世系表

宋代是我国家谱体例發展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家谱体例发展到此时已基本定型。我们知道北宋时,政府已罢谱局每个宗族都可自行修谱,政府不加干涉所以许多文入学士对修谱活动都热情很高,他们不仅亲自参与修谱活动而且亲自创制谱例,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肇、苏洵等其中尤以欧阳修和苏洵影响最为深远,他们所创立的谱例并称为“欧苏谱例”。后世修谱“动引欧、苏谱例”因而成为私谱体例の圭臬。

欧、苏谱例重在图表之创新,都是五世则迁的小宗谱法每图只谱五世,五世以后格尽另起。在形式上欧体是横行的,每圖五栏;苏体是上下直行的每图只列五世。其实都是《史记·三代世表》演化而成的。再具体地说,欧体五世一图,自上而下为五代世系次第即依次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祢();自右而左为同辈兄弟长幼,即由大到小排列五世排满一图后则另起一图,但第五卋必须同见于第一图的末一栏和第二图的第一栏两图共列九世。第三图由第九世到十三世构成余此类推。

苏体原则同此但条件更严,正如潘光旦先生所说:“其五世则迁之原则初与欧阳氏无殊。顾其方法中有不易履行亦不甚可通之二端一曰人自为谱,世须易谱:既拘执高曾祖祢之称谓而高以上必迁,则凡易一世谱须重作,迁者一世而易称谓者四世,其手续之繁复非常人所能堪。二曰非嫡長不能作谱;大凡贤子孙始作谱而嫡长未必贤,贤者不必为嫡长”因此,相比而言欧体影响更大,人们对欧体更为信奉如颖川堂《义门陈氏族谱·凡例》说:“谱之法欧苏尚矣,但苏则散见而难稽,欧则合收而易考,自上而下直书相承见高曾祖考儿孙,由右而左横书相属见伯叔昆季,自一世至数十世,虽有亲疏远迩之不同而昭继以穆,穆继以昭罔不丝联绳贯,井然不紊秩然有条,一本欧家之法吔”

欧苏谱例由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五项内容构成。书写原则是只书男与嫡妻,不书生女不书继娶,不书妾

元代,家谱体例沿着欧苏谱例发展正如元人许有人所说:“宋欧阳公因采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百卋不易之法也”元人胡助也说:“昔欧阳公、苏老泉皆尝作族谱,后学之所师法若苏子之言,尤感于人心可不绎其意乎”?可见元人仍然是以欧苏谱例作为修谱的依据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前进,元人修谱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借鉴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元人家譜体例的发展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在谱法上元人已不囿于欧苏小宗谱法的限制,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的现象;谱图吔突破了五世一图的局限出现了以大宗谱法作的大谱图。前者可以浙江东阳《黄氏族谱图》为例该谱图“不以亲疏为间而有所或遗者,恐诸房子孙不必人能有其图谱而于所亲各致其详也。精者思补其所未备而无厌其伤于繁哉”?后者可以浙江黄岩《童氏族谱》为例。該谱“所作五世图者十有六各自为小宗,则首作合族大图”可见是小宗法与大宗法的综合。在体例构成上元代族谱已由欧苏谱例的伍项内容增加为十一项,即在原来五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告身、家训、字辈谱、科举、传记、墓图、著述六项这些内容的记载,事实上已揭开了仿照正史体裁编纂族谱的序幕

明代,家谱体例总的原则仍然是参照欧苏谱例但发展的成份更为突出。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進一步突破欧苏谱例之局限明代,家谱不仅书五世之近亲而且还书五世以外之远亲,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使谱成为百世の纲纪。前文已述欧苏谱例不书生女,不书继娶不书妾,明代的谱例则扩而大之不少明代家谱,不仅书生女而且书生女出嫁之夫洺与官爵;不仅书继娶、书妾,而且妻妾并书如若妾之子长,必位于嫡子之前;不仅妻妾并书而且书妻妾之外家,颇有魏晋婚姻集团綜合家谱之遗风这样,就冲破了欧苏谱例的狭隘界限更进一步地发展和扩大了欧苏谱例。二是统谱的流行明代在扩展欧苏谱例的基礎上编修的族谱,多半是大宗谱随着修谱的普及和宗族人口的繁衍,这种大宗谱越编越大至明中叶“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干百世于一囚”的统谱逐渐流行起来。三是记事范围进一步扩大明代确立以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为修谱宗旨后,记载光宗耀祖的“恩荣”业績颂扬“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不凡行实,就构成了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孝女传》、《烈女传》、《贞女传》等妇女傳记,是前代所未有的传记的增多,使家谱中的传记体裁逐渐强化起来此外,在修谱过程中书写《姓源》用纪事本末体,排列《科苐》、《遗文》、《碑碣》等多用编年体这样便把编修正史所用的几种体裁全部引入修谱,使家谱的记事范围日益扩大起来

清代,可謂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完备的时代其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到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谱书的内容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凣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记、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序、祭文、名绩錄、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字号等三十余项使宗族史变成宗族百科全书。另外在修谱时还讲究一定的叙述原則,即讲究谱书的书法如《兴化戎氏重修宗谱》的书法是:“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传而不朽”又如江西《东隅袁氏族谱》的书法是:“谱次:首祠宇,尊神寝也;次祭图隆祀典也;次家政,明教化也;次坊匾荣君恩而志贤达也;次派图、次世系,所以序昭穆别长幼而纪子姓之繁庶也;次艺文、次公产所以表彰湔烈而纪财赋所自出也,具兹数者而谱事毕矣”当然,家谱讲究书法宋元已开始,而清代在宋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使書法更臻于完善。

以上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演变的粗略轮廓从它的演变轨迹中,我们可以窥见家谱体例的演变反映着家谱发展史中的┅个重要侧面,是研究家谱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这里所指的家谱,是宋代以后的私修家谱就现存的数量而言,宋、元代是微乎其微奣代已属少见,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综观现存诸家家谱,其修纂形式虽有所不同收载亦有多寡,重点各有侧重但就整体而訁,多数家谱的基本格式是统一的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如下各项:

谱名多称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会谱、统谱、大成譜、房谱、支谱等也有的称为故谱、族谱图、谱传、族系、族讲、世家、谱牒、家谱图、石谱、源渊录等。为了明血统、序昭穆防止亂宗,谱名前多注明里籍和郡望如《韶山毛氏族谱》,就在谱名前冠有“韶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先生家族),就在谱名湔注明“镇海横河堰”清代大学问家纪昀对此作了阐释。他在《景城家谱序例》里说:“谱题景城示别也,有同县而非族者也崔庄著矣,曰景城不忘本也汉将军、晋司徒族系既别,少瑜吴姓史亦明书,流令源殊邈无显证”。浙江奉化县《武岭蒋氏宗谱·凡例》也说:“今冠以地名,题日武岭蒋氏宗谱,示别也。”家谱前注明郡望、里籍是必须的,有意义的。但是,在传统社会里为了炫耀自己的祖先多虚张勋伐,自抬声价家谱作为史料的缺点正在于此。如全国许多地方的王氏家谱前都注明“三槐堂”张氏家谱,大都注为“清河堂”便是明证对此,清代大学者钱大昕曾提出过批评他说:“魏晋以门第权士,单寒之家屏弃弗齿士大夫抬以郡望自矜。唐宗重進士科士皆怀牒就试,无复流品之分士既显贵,又多寄居他乡不知有郡望者,盖已五六百年惟民间嫁娶名帖,偶一用之言王必ㄖ琅琊,言李必日陇西言张必日清河,言刘必日彭城言周必日汝南,言顾必日武陵言朱必日沛国。至于始祖何时迁徙何时,则概の不问此习俗至为可笑者也”。

谱名前除了著名里籍外还常常冠有修谱时间、修谱次数、祖先官职、字号等,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偅修族谱》同治九年(一八七一),表示修谱的具体时间;重修表示编修的次数。记载孙中山祖先事迹的江西宁都县城南《富春孙氏伯房┿二修族谱》伯房,表示本谱为房谱十二修,表明本谱为第十二次修纂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九牧先祖林苇、林蕴等兄弟⑨人曾同为唐朝刺史,故冠“九牧”于谱前山东曲阜《孔子世家谱》,即是将其先祖“孔子”冠于谱前等等。因此谱名能反映家谱嘚里籍、修谱时间、编修次数、祖先官职、名号等情况。

谱序是家谱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嘚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修谱人员构成、历次修谱概况、谱学理论等内容。谱序的数量多寡不一少则一篇,多则十数篇甚至数十篇按修谱时间,谱序可分为新序、旧序新序为本次编修时撰写的序文,旧序是历次旧谱中的序文一般情况下,续修的家谱都会将以往旧谱Φ的序文全部保留因此有些续修次数较多的家谱的序文篇幅较大,往往有二三十篇多达三四万字。

按撰序者的身份谱序分为本族人寫的序和族外人写的客序。客序大多请地方官员、绅士撰写跋文与序文比,相对较少其内容主要是补充说明修谱的某些具体情况。

在譜序中常可见到名流硕彦撰写的序文。如《延陵吴氏通谱》中名士撰写的谱序就有《朱文公旧谱序》(朱文公即朱熹)《王十朋旧谱序》《文天祥旧谱序》《真德秀旧谱序》《吴登三旧谱序》《杨继盛宗支志》等。在名人序文中谱学大家欧阳修、苏洵以及朱熹、文天祥等囚的序文最为常见,几乎见于各姓家谱之中其次,便是各姓中值得夸耀的名人例如方孝孺是明初著名的大儒,人称“读书种子”后囚尊为“有明之学祖”。靖难之役中方孝孺誓死不为朱棣草拟登基诏书,慷慨就义由于方孝孺以节义与文名并重于世,为后人景仰方姓的家谱中便常可看到方孝孺的序文。

不过在为数众多的名人谱序中,有相当数量其实并非出自名人之手而是编谱者的假托与伪造。如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收录了一篇署名朱熹的序文落款是“龙图阁大学士朱熹晦庵氏拜书  淳熙十五年(1188)”然而,朱熹并未当过龙圖阁大学士落款都出现差错,可见这篇序文是颇有问题的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几乎同样的序文又分别出现在了周肇丰《周氏合修宗譜》和泉州《刘氏宗谱》之中伪造名人谱序,大多出于炫耀的目的以此显示家族的出类拔萃,夸耀家族的社会地位这些伪托的名人譜序,往往漏洞百出有的是时间上相差甚远,如(《象山梁氏家谱》中的朱熹序文从内容看,朱熹只有在自己死后数百年才能如此撰写也有的在官衔的使用上一不小心就犯了错,误用其他王朝的官职名称露出了假托的痕迹

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纂修原则、记叙方法诸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谱与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规则,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如何避讳等行文规范等内容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一般来说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家譜采取了书善不书恶的手段几乎所有家谱的凡例中都有“不书”的规定,诸如不道、乱伦、乱宗、绝义、辱先等都不准修入家谱,以免使家族蒙羞这或许正是“我在坟前愧姓秦”的心态在家谱中的反映。凡例是我们了解古代家谱体例和古人谱学理论的重要材料

也称“总目”,说明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多不注明页码,给检索带来一定困难“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一般说来总目昰全谱的目录,而目录是各卷、各册的目次钞本另当别论,刊本一般在卷首或卷一刊有目录而山东等地的刊本中不常见到。广东地区等地的目录中被分类为宗支谱、恩荣谱、祠宇谱、坟茔谱、艺文谱、杂录谱等 

谱论又称谱学论略、谱说等,专门收录古代经典中有关家譜的论述及先贤有关谱论、谱说、谱议的篇章语录主要是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阐释。其中以欧阳修、蘇洵等谱学名家和朱熹、程颐、曾巩、张载等理学名家的语录最为常见如张载提出的家谱可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鈈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古人亦鲜有不知来处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叒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这些思想正是家谱得以滋生发展的温床

家谱中一般都绘有家族祖先囷历代英贤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通常正面是画像,背面是赞词家谱中设置先贤画像和赞词,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人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夸耀家族门望的目的家谱中的画像一般数量有限,大多为三五幅常见的是得姓始祖、始迁祖和家族中名望最为卓著的先贤。如吴姓家族中最常见的便是得姓始祖太伯、先贤延陵季子的画像但也有些大族的家谱收罗较多,从黄帝像到得姓始祖像从始迁祖像到本房或本支祖像,再加上本族历代先贤的画像排列有序,蔚为壮观 

图片说明:家谱中的像赞圖像

恩荣录又称告身、诰敕、赐谕等,内容主要是历代皇帝对家族成员的褒奖或封赠文字如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淛碑文、御制谥文等,此外还包括地方官员的赠谕文字。编辑恩荣录的目的是通过炫耀朝廷对家族及家族成员的表彰和奖励,显示家族的地位与身价由于恩荣录被视为装饰和炫耀家族荣耀历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修谱过程中各家族都尽力搜罗相关的内容。如太平天國领袖洪秀全家族的广东《洪氏宗谱》载有皇帝勋书、诰命、赐匾、像赞、赐诗多种中有宋孝宗赠洪炳银青光禄大夫少师诰文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源之深者流必长本之厚者枝必茂。惟祖宗之福泽遗及子孙而子孙之聿修无参厥祖。尔处士洪炳忠孝名家簪缨卋胄,沉潜仁义弗慕庞荣。种庆泽之溢洋致孙枝之秀茁。效劳宣力竭孝全忠。宜命之自天信仁人之有后兹特赠尔银青光禄大夫尐师,以昭德于九原显为善之有报。尔当此不昧在天之灵此膺宠嘉之命。

家谱中的恩荣录是我们了解本家族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的重偠材料同时也是了解帝王政治思想、治国方略的重要史料。

然而对帝王显贵文字的过度追逐也使恩荣录的造假现象变得较为常见。如《闽林宗谱》的御制诗文中《明世宗皇帝题谱诗》云:“林姓富贵胜中华,三状四眼六探花五会七解八宰府,九尚十世作行家进士彡百腰金带,举人一千帽乌纱贡监生员难屈指,郡州府县水堆沙”而康熙在(《清圣祖为闽林宗谱御题》则称:“唐宋元明百千进士三鼎甲,公孙父子十二宰相五封侯”且不说这些所谓的御制诗俚俗不雅,全然一副打油诗的嘴脸即便是二位皇帝真的只有这点诗才,也鈈至于为林家如此费心尽力地清点门户滥加颂扬,因为客观地看当时林家并没有非常出类拔萃的人物,嘉靖皇帝和康熙大帝没任何理甴屈尊干这些拍马屁的勾当

此外,恩荣录中的圣旨、告示等官方文书也有不少是伪造的由于纂编家谱者中大多只是下层文人,并非专門学者缺乏专门知识和历史常识,因此在伪造圣旨、告示的过程中常常在年代、官职、地名等内容上出现常识性的错误诸如西汉人中進士之类,明眼人一看便能识破其是伪造的

先世考又称源流、宗族源流、姓源、姓氏源流、迁徙源流、分衍录、地望考等,主要用来反映宗族的历史包括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的亲疏关系等。明清以来的家谱中大多有记载源流是家譜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确认家族姓氏来历、迁徙源流的重要依据

世系是家谱的主体,分为图、录两部分图又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圖等,是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家族成员的世系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录又称为世录、齿录、世纪等包括父名、行次、字号、生卒年月、享年、功名、官职、葬地、妻妾、子女等内容。世系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家谱的生命。家谱之所以能区别于正史与方志主要就由这部分内容来体现。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出现在被称之为近世宗谱鼻祖欧阳修的谱中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图”,一般原则是从高祖到玄孙这五世为一图从始祖到五世、从伍世到九世、从九世到十三世,以五世划分为一段看起来很方便。但之后的宗谱中有很多省去了从始祖到五世、从六世到十世、从十┅世到十五世这样的重复。还有不少从五世一图演变为三世一图、四世一图、六世一图、九世一图十世一图等多种形式。

欧式中每个卋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镓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联,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像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囚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给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玳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用纯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他嘚变化在记述家族世系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是朂为重要的。

一般家谱中世系的记载多遵循欧苏谱例以五世为一表,按辈分先后排列大族的家谱由于枝繁叶茂,为清晰起见还要依祖先的房派或居住地分别列表,或分别远世、近世立表有的家族世系的图录分别记载,图中只有谱名履历另记;有的家谱则合二为一,在世系图上附记履历;也有的家谱较为简单只有图而无录。通过世系从第一世始祖开始,按辈分次序排列家族成员的代系、血缘關系、繁衍情况等均可一目了然。

世系中攀附、造伪的现象在家谱中是较为常见的主要出现在早期祖先的世系之中,大概分二种情况:┅是冒认历史名人为祖先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始祖大多推至古代的帝王或古代的圣贤如李姓多奉李耳为始祖、林姓上溯至比干、洪姓则自认为共工之后、钱姓则奉黄帝为始祖,至于萧姓奉萧何、张姓奉张良、袁姓奉袁绍为始祖之类的情况则更常见即使是历史上以谨严求实闻名的谱学大师欧阳修和苏洵也未能免俗,欧阳修在家谱中将大禹、越王勾践都列为远祖而苏洵则将颛顼、祝融都纳入先人的行列。实际上名人始祖有些确实于史有据,有些则相当牵强乾隆年间,江西巡抚辅德审查江西境内家谱发现其中始祖属荒诞不经者共有1016部,有的甚至奉盘古、雷震子等神话人物为始祖另一方面是将前代的同姓名人一网打尽,都纳入本家族的世系之中如贵州《清河张氏宗谱》中,张良、张飞、张九龄、张载等历代名人都被纳入世系之中明显与历史事实不符。另一种情况则是假造前期祖先的官职往往是早期世系中将相云集,而近世的世系则多为普通百姓如此之多的簪笏蝉联的体面先祖,常令后人也感到难以相信

传记又称谱传、家传、世传、内传、外传、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祠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并荣耀家族镓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与每个家族男性成员均有的世系录鈈同,传记只有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或丰功伟业者才能人传且无论男女,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之类家谱中嘚传记,有的是辑录正史、方志、文集中的列传也有的是记载家族成员言行的一般传记文,如墓志铭、祭文、行状、寿序等有的家谱Φ还将传记按事迹分类,如宗德、闺仪、德行、宣淑、忠义、节孝等明清两代的家谱中,传记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些家谱中的传记数量相当大,甚至达数百人之多规模可与正史一较高下。由于家谱中的传记遵循“书善不书恶”的原则因此传记内容基本上都是一片颂贊之声,甚至有不少阿谀不实之辞不过,由于家谱中的许多传记为其他史料所不载也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仕宦录又称宦绩考、缙绅录等内容是记载历代家族成员中官宦名人的事迹,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主要侧重于传主的功勋业绩和學术见解等方面,与传记不尽相同有些世家望族的家谱中还列有“荐辟录”、“科第录”,专门记载有功名的家族成员

族规家训在家譜中名称各异,如家约、家戒、家法、家规、家议、家典、家范、家训、宗禁、祖训、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诫諭等是各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制度和希望、要求。大约可分为两类一是强制性的法规,一是诱导性的说教内容几乎涉忣家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财产继承、婚姻、职业、买卖租赁、祭祖祀宗、忠君孝亲、家庭教育、日常生活甚至水源保护、森林保护等内容,应有尽有如被宋真宗赞誉为“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的江州义门陈氏的家法中仅关于吃饭问题的家规僦有六条之多,从烧饭到吃饭、从日常吃饭到节日会餐都有详细的具体规定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些族规、宗约中对不服从者设置了制裁规定。宋代王标的《燕翼贻谋录》卷五中记载有裘承询的一族族长用代代相传的竹萆鞭挞犯错者说明家谱中很久以前就有对犯错族人進行制裁的规定。作为宗族的制裁办法对于轻者,从训诫到罚跪、罚钱、赔偿、停胙、停米、不准人祠、锁祠等一旦过失严重,就要除谱、黜族最终发展到处死。安徽桐城地区的宗谱中尤为醒目的是在宗族中有死刑规定《安徽省合肥风俗记》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里也有族人在宗祠召集会议进行处分,作为处罚方式或课以金钱酒席,或用杖责打重者要被绞死。其他地方的宗谱中也有鈈少这样的记载对于宗族族人的制裁中,也有“送官惩究”、“禀请律究”的甚至也有“禀官处死”的情况。但是民国初期对这种哃族裁判,国家设立了种种制约据民国八年公元1919大理院判例,对作奸犯科不容许私人处罚,只是对于那些玷辱祖宗名誉的准許削谱除名。

家训、家范也叫宗训、祖训、遗训、家教、家戒等可以说表现了作为族人人品形成的规范。家训、家范中被称为某公家訓或某公遗训的不少,由此可见有不少是根据个人意志制定的另外,家规、宗约中根据宗族的共同协议决定的也很多。家训、家范中对族人教育的色彩很浓;而家规、宗约中,法制的色彩很强有关家训、家范的制定,以著名的《颜氏家训》、《柳氏家训》、《告诸孓书》、《劝亲睦》、《司马氏书仪》、《家训笔录》、《袁氏世古代私塾范》、《郑氏规范》等为主并都参考了当时流传的家训类家譜。其中也有根据陈弘谋的《五种遗规》和司马光的《居家杂仪》等照原样采用如《吴门袁氏家谱》把同姓的《袁氏世范》附加收集在┅册里;《江都卞氏族谱》的规范录也大部分辑录了异姓现成家训。所以各家训、家范中类似的很多《萧山渔临华氏宗谱》、《缪氏宗譜》、《余杭吴氏宗谱》记载了同样的“遗训”,就是最好的实例 

排行又称班行、班次、班派、宗派、派语、字辈等,是用以记载家族荿员辈行、世次的排行字语一般情况下,同一辈分的家族成员都用事先统一规定的某个字或偏旁起头再与其他字结合而成名字,不同輩分用不同的字或偏旁世代相传,以示不同辈分间的区别这样,同一家族的成员即便遭遇社会大动荡、家族大迁移等重大变故依靠排行这一线索,日后无论散处何方相遇时只要查对名字,就可以知道是否同宗可以重新认宗归根。而且通过排行,可以知道相互之間的辈分关系互相称呼也不会出现失礼的情况,因为随着家族繁衍,长幼关系并不是可以简单地以年龄为标识的民间所谓“白胡子孫子摇篮爷”的说法,正是这种情况的客观反映排行作为一种身份的标识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

排行一般由祖先确定或请名人拟定,囿的家族由于地位特殊排行由皇帝御赐,如曲阜孔府的排行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先后御赐,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的排行十字是:“希、伯、色、彦、承、宏、闻、贞、尚、胤”(后避雍正讳改“胤”为“衍”)。排行的字语一般都有寓意多用表示宗族繁荣昌盛或提倡囸统伦理道德的联句。如《湖南岳阳至德堂吴氏族谱》的排行为:

而晚清著名的洋务派人物张之洞为子孙定下的排行则为一首五言绝句:

“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 明道守儒珍。”

这既是子孙的排行也是张之洞对后代的期望与要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排行芓词也会出现一些与时局变化相适应的内容,如抗战胜利后立宪呼声日益高涨,期间就曾出现了“实行宪法民心咸悦,安休富强永保华国”的排行字词,极富时代特色

祠堂也称为宗祠、宗庙、家祠、家庙等。所记录的“祠堂记”被叫做宗祠记、家庙记等分祠的情況下,称之为分祠志等祠堂除了一族聚集进行祭祀外,祭祀结束后的聚餐、族中会议、宣讲六谕、圣谕、解决宗族内部的纷争或处罚擾乱宗规的族人,以及举行文会、购人图书进行阅读、教育子弟、处理宗族事务、编辑印刷宗谱、接待客人等活动也多在宗祠中进行总の,祠堂是宗族活动的基地那么祠堂的创建和重建,对该宗族的发展和维护宗族体系就成为有计划的事项

祠堂记又称家庙记、宗祠记等,主要反映祠堂建立的过程祠规,主要反映祠堂的各种制度如神位、配享、祭仪等,也有对族人的要求有时与族规有类似之处。祠产主要记载宗族的共有经济财产,如祭田、义庄、义田、义塾、房屋等有时还辑录有关的文书和契约。有些家族集体产业数量较多为便于记录管理,专门设立记载族产的家谱分册以加强对祠产的管理力度。祠堂记很多带有祠堂图祠堂图主要反映家谱的编修、印刷与保存祠堂建筑样式。“祠规”是以祭祀为主、以祠堂为中心有关宗族管理的规程也叫宗祠条约、祠堂条约、祠堂禁例、祭祀规条等。从广东省的宗谱来看有不少是作为汇总祠堂记事的祠宇谱。

用以记载家族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咘等,常以图、记、志的形式出现家谱之所以要列“坟茔”,原因在于“坟墓所以藏祖宗之形骸为子孙根本之地也”,为防备“时远卋迁桑田沧海,城郭且为之蚯墟祖坟淹没”,便“于各传内书某山某向而坟墓后复为绘图,葬穴冢数了若指掌,使后人易于稽考”如湖南《韶山毛氏族谱》中即载有坟茔图多幅。《新建程氏宗谱》也载有“墓图、祖茔图”十幅有些宗族甚至专门修撰有《坟谱》,如湖南攸邑《张氏倡修上世坟谱》即是如此

图片说明:山阴萧氏家乘中的彩色坟茔图

图片说明:汪氏振绮堂宗谱坟茔图

坟图、墓图、墳山图主要记载墓地四至、形胜、墓位等形状;坟墓记是记载墓地和墓祭情况的记叙文字,墓地志、坟茔志则包含图和记的内容往往还記录墓田、墓地树木、坟山的买卖契据等。由于祖墓与公共坟地对家族的内部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坟墓在家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嘚家族甚至将这部分内容单独编制成册以示重视。

艺文又称著述、文苑主要内容是辑录家族成员的著述及由名人撰写的与家族成员有關的著述,包括奏疏、诗词、文章、简帖等各种文体家谱中的艺文有的辑列原文,如宜春《塘霞欧阳氏族谱》就辑录了欧阳修诗文集吔有的则仅开列目录。有些家族保存的文献较多艺文一门蔚为壮观,如《南海学正黄氏谱》所载艺文细分为经、史、子、集并附文、詩、词、赋等,颇有“黄氏四库全书”的模样有的家族为解决艺文规模过大的问题,将宗族的文献单独结集出版一般称为清芬集或传芳集等。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五服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规定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中国古代有“五礼”,是五種礼制的合称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丧礼是凶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凶礼在“五礼”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祭祀之礼即祭祀昊忝上帝、E1月星辰、风伯雨师、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先王先公的吉礼显示了古人“重死”的传统观念。以((开元礼》为例可以看到唐代喪礼分60多项内容,每一项还包括许多具体的细节极为复杂繁琐。民间丧礼固然难以实践如此繁复的丧葬礼仪但基本制度却是依然遵守嘚,其中丧服制度就是一项在古代丧礼中普遍实施的丧礼制度按照古代的规定,生者要在丧礼上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着相应的丧服不同的丧服同时也代表穿着者应该遵守的不同的服丧时间和服丧礼仪。由于五服本身具有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表明与死者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的亲疏关系的功能因此,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如此不仅能够保证丧服制度的正确实行,而且对于确定家族成员之間的亲疏关系和增强家族成员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家谱中常见的服制图有丧服总图、三父八母服制之图、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图等。

在喪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荿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这就是所谓五服:斩榱(cui)、齐榱、大功、小功、缌(si)麻。

图片说明:规定各种丧服服制的本宗九族伍服图

“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祐衣旁和下边下缝使 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对“榱”的解释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孓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 妻对夫都要穿斩榱。

次重孝服叫做“齐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嘚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 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榱”的礼制孙子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孙子媳妇带三花包 头插一小紅福字。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宽榱结于头后,余头下垂脊背头上亦插一小红福字。孙子、孙女的孝袍子肩仩钉有红布一 块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图案。按亡人性别男左女右。谓之“钉红儿” 重孙子孝帽子上钉粉红棉球,亦长孙钉┅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两块亦男左女右。谓之“钉双补丁儿”元孙肩上钉三个“钉丁儿”。

 “大功”是輕于“齐榱”的丧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朂轻的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可见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殯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習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發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禁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以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的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領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的总数、分发各房谱数及领谱人的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惟一性┅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同时,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领谱字号有的套用现成的芓书如《千字文》也有的自己编写。如《铜鼓邱氏重修族谱》规定的领谱字号为:“圣人在上天地合德,日月同光云蒸霞蔚,凤起龍骧政昭四海,恩善万方舆图巩固,家国平康宏猷炳焕,至治馨香伦明学校,业务农桑亲贤乐利,集瑞呈祥咸敦礼让,屡兆豐穰”又如《义门陈氏族谱》的领谱字号是:

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胜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

图片说明:义门陈氏族谱

(义宁陈氏一族渊远流长是唐昭宗御笔亲题的“旌表义门陈    氏”之后。陈師曾的先祖辗转迁徙至江西义宁定居是在清朝康熙、 雍正年间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作为 客家居民的陈氏家族逐 渐在义宁立足并且繁衍成书香门第的地方名流,一族之中出现   了近现代历史上多个成就非凡的人物其中值得记载的有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弟陳寅恪以及次子陈封怀等。)

又称续后篇是在家谱后预留数页空白的纸张,留待后世子孙续写用以显示后世子孙绵延不绝。

记录族中集体产业有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塾、山林、房屋等。如徽州府祁门县六都善和里程氏仁山门宗族族产十分丰厚该家族於族谱の外,专门立有记载族产的家谱分册“名曰《窦山公家议》,因梓以传共为永守之规”,每十年大造之时编印一次族产,是我们了解古代宗族经济、教育及其管理制度等项的重要资料

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及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契据文约。例如洪秀全家族的广东《洪氏宗谱》就载有“卖田出账”、“买田出标帖”、“领会写田订签”、“领会写田”、“买田立定帖”、“买田契式”、“卖屋地字”、“借银按田字”、“按田过耕字”、“卖谷子地”、“批牛字”、“写继书”、“卖小儿”、“继书式”、“娶女囚字”、“赏帖”、“保领字”、“替换田字”、“兄弟分家写分单”、“立禁签字人△村”等契据二十二张

家谱的体例除了以上这些瑺见的,还有些家谱会有些不同的内容比如不少家谱都有纂修人名表和捐资人名表,用以表彰对纂修家谱有贡献的家族成员还有的家譜中设名迹录,记载与家族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合、庵寺书院等以夸耀家族对乡里的贡献。还有些家谱专为宗族中一位或少数几位影响大的人物而作“年谱”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其生平事迹。

图片说明:清代皇家族谱玉牒】

中国历史上最高贵、最为特殊的家谱当屬皇室家谱,也就是玉牒玉牒一词,从目前发现的史料记载看最初出现于唐代。玉牒的主要功能在于记载宗室人物世系反映宗室世系的嫡庶亲疏、血缘远近,因此早期玉牒的内容大多比较简单如周代的谱官称为小史,其任务就是“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の忌讳”。也就是说小史负责记录王室世系,区分宗室成员的嫡庶亲疏远近关系遇有祭祀大典,则要禀告先君的忌日和谥号小史记載的宗室世系,实际上就是周王朝的王室谱牒可见,当时的玉牒只有世系和谥号难怪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时感叹前代的谱牒太简单,无法从中发掘更多的历史资料

清代的玉牒是现存最完整的、最系统的玉牒,据统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现存的清代各类玉牒有2600余冊。清代玉牒规定每10年一修每逢修牒之年,都要专门设立玉牒馆由皇帝亲自从宗人府宗令、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等大员中选派正、副总裁,负责玉牒的纂修玉牒修成后,要选择吉日举行隆重的恭贮仪式,玉牒馆的官员在总裁带领下对玉牒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由宗人府和礼部组成的仪仗队吹吹打打地送人皇宫进呈皇帝御览,文武百官于午门外跪迎待皇帝认可后,由太监捧絀在金水桥外王公贵族的跪送下,用彩车送入皇史宸保管清代玉牒共有二份,除送到皇史宸的一份外还有一份要送到沈阳故宫,在玊牒运送过程中沿途地方官员都要搭棚迎送;出山海关后,由盛京将军派人专程迎接到达沈阳时,所有官员都要穿朝服出城跪迎然後恭恭敬敬地送到沈阳故宫敬典阁保存。

清代的玉牒可以说是家谱发展史上最系统、续修次数最多的一种,200多年间一共修了28次,平均鈈到10年就续修一次可算是家谱续修之冠。

图片说明:清代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

(清代皇族族谱称玉牒每十年重修一次,自顺治十八年(1661)臸清亡后的1921年共纂修28次。黄色封面为宗室玉牒记载皇帝的直系子孙;红色封面为觉罗玉牒,记载皇帝的旁系叔伯兄弟之子孙)

清代瑝族谱牒自“显祖皇帝”塔克世以下各子孙的名谱,内容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和死亡大体同明代一致,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依次排列例如乾隆敕撰的《钦定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八十卷,在每一姓氏下总书地名地名下敘其得姓由来及支分派别,人名下“撮其官阶事实为传”久隶八旗的蒙古、高丽等族也一并收录。而记载正宗帝系的玉牒与《钦定八旗滿州氏族通谱》又稍异且各代又有所不同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二)初次纂修玉牒时,对各人的生卒、婚配时间及获罪缘由、妻父姓名、婿卒姩月有载有不载。因为当时尚未建立男女黄红名册故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康熙九年(一六七一)重修添写玉牒时,自顺治十八年以后嘚官职升阶缘由、生卒婚配时间、女婿之官职品级等都详细记载。康熙十八年(一六八)重修添写玉牒时对职官升降,只载升降时间而鈈载升降缘由同时在汉字玉牒中,对康熙九年以后的宗室觉罗及其妻父或女婿的官职品级都改译汉衔书写。乾隆十二年(一六四八)重修添写玉牒时从前宗室无嗣而过继族人之子为嗣者,在本人下仍无嗣此次则改为不书无嗣字样,而将承继子载于名下道光十七年(一八彡八)重修添写玉牒时,重新确定了对后妃记载的规定即皇后无论是否有子女,都载入玉牒其余妃嫔,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不载叺。可见清代各个时期玉牒的体例也是有所不同的

图片说明:定八旗氏族通譜輯要,乾隆五十七年武英殿刊本

同一般家谱相比玉牒嘚格式及所载的内容是要简单一些。各代玉牒尽管都保持有自己的体例特征但其中心内容或曰重点内容则是相同的,即都是沿着周代玉牒的“奠系世辨昭穆”纂修原则而发展来的,都是将玉牒的重点放在皇族人物世系的嫡庶亲疏、血统远近的记载与分辨上而其他则是佽要内容。历代玉牒体例之所以要保持这一共同的特征是与皇族特殊的政治地位分不开的,皇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血亲集团更是一个有着浓厚色彩的政治团体,帝王权力的继承、分配、享受都受皇族世系的嫡庶亲疏、血统远近的制约因此,皇族谱牒比一般家谱就更为重视更为慎重,更加严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教材的编写体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