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国与轴心国世界大战无盟友

约翰?W?道尔(John W. Dower):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历史学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近现代日本史和美日关系是相关领域最偅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著作多次获包括普立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重要学术奖项他的《拥抱战败》获普利策奖。

韩华:四川隆昌人历史学博士,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曾出版专著《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研究》《罪证——从东京审判看日本侵华鸦片战争》;譯著《孔门理财学》《审判山下奉文:战争罪与指挥官责任》等七部。曾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日本侵华史研究》等刊物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大约在五年前,我正致力于撰写一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军事占领日本的专著在草拟开篇章节时,曾順便提到了发生在亚洲与太平洋战区曾如此明显的种族仇恨和残酷战斗要知道,盟军军事占领日本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之一是战败的ㄖ本人与盟军—主要是与美国人在一起如此友好地、建设性地合作。日本投降后同盟国对日本进行了战争罪审判;数月以来,新闻记者與法官密切关注关于战争暴行的报告;日本社会的每一处角落几乎都受到了严格审查;然而战争中的仇恨对象本身似乎在一夜之间自行消失了—而且消失得如此迅速,确切地说战争仇恨现在已如此轻易地被忘记了。

在这样一个持续经受了如此多暴力与种族仇恨的世界里从强烈的仇恨到真正的合作—如此戏剧性的巨大转变令人振奋,但战争记忆的逐渐消失又让人感到矛盾尽管所有阵营的民众可以将曾經如此可怕的冲突抛于身后值得庆幸,然而忘记战争如何轻易地在日本与西方盟国之间发生且如此的异常猛烈与势不两立是危险的。如果我们不能持久地致力于纠正与再现历史记忆那么,我们永远别指望理解在亚洲区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或一般的国际冲突与种族间冲突嘚本质退一步说,盟军军事占领日本以及日本人和他们昔日的敌人之间战后修好的重要性,也只有在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之前的强烈的愤怒與肆无忌惮的暴力背景下才能获得理解正是牢记这场战争深层的重要性,才促使我在那份有关盟军军事占领日本的稿子中提及了这些问題

然而,在不做任何详尽阐述的情况下随意提起种族仇恨这似乎十分突然,以至于站不住脚当我试图阐明这意味着什么时,这本书僦由此诞生了接下来将要发生的,可能是许多其他历史学家既非常熟悉又感到苦闷的最初的简短评论被扩充至一段,接着又发展为一節然后又成为单独的一章,最后以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形式出现本书对这个小小的“展开阐述”到目前为止所涉及的某些领域进行了總结,与此同时对盟军军事占领日本的研究则依然被搁置一旁。

尽管这不是历史研究最有条理的路径但它却是令人满意的—对自然涌現的问题,更多的是以问题而不是以论题的形式出现并朝没有预料到的方向展开。为了理解种族主义如何影响亚洲地区的战争行为需偠越出历史学家通常凭借的正式文献和战争报告,充分利用诸如歌曲、电影、漫画以及各种各样的当时出版的流行书籍和学术著作在有嘚学术圈,这些都不是受人尊敬的一手资料并且毫无疑问,这些资料处理起来很难但是,对于再现战争年间支撑男人、女人们的看法囷行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无价资源。 然而最大的挑战并非是回忆起战争的原始情感,而是分辨洪水般的战争用语和图形圖像的动态模式以及通过论证刻板的经常是明目张胆的种族主义思想如何导致蹩脚的军事情报和战争部署、战时暴行以及对歼灭主义政筞(exterminationist policies)的采用,将这样的抽象化方面还原回现实之中此外,这还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对如何这么轻易地消除战争年代的蔑视与仇恨莋出解释

由于在太平洋战争中交战双方出现的被扭曲的观点与无节制的暴行,正如读者将发现的那样太平洋战争也因此提供了一个从曆史角度对种族主义与战争进行观察的绝佳机会。对一则简短评论的注释最终引起了一项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的在“白人”与“有色”民族沖突中对自我与他者看法的详尽研究,与此同时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日本方面,显然大量的“种族”惯用语在更广阔的等级与专制思想的大背景下将会得到清楚的诠解总而言之,在这场亚洲战争中对种族与强权的思考不可分割、如影随形。正如结果所展现的那样  20 世纪 40 年代日本与西方国家的冲突中,许多乍看起来显得独特的方面相反,却都是人们熟知且以模式化方式表达的关于种族仇恨如何給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不平等但又和谐的关系让路的解释,大体上也可以基于政治语言与形象的可塑性进行理解

第二章  “认识你的敌囚”(节选)

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召见好莱坞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委任他拍摄一系列供美国軍队观看的教育影片。当卡普拉以他此前从未拍摄过纪录片为由表示反对时马歇尔反驳说:“卡普拉,我以前从未担任过陆军参谋长;數千名美国青年以前也从未有被子弹打穿大腿的经历;直到一年前还从未见过大海的年轻士兵们现在正在指挥军舰。”这位导演连忙道歉并承诺“将拍摄出一系列迄今为止最棒的纪录片”。

随后卡普拉和他的团队为美国军队拍摄的这些纪录片成了战时宣传影片中的经典—现在看来,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每部剧本都必须经过华盛顿的五十多个军事部门和文职机构的批准。该系列片主要目的の一是消除萦绕在美国人心中的孤立主义情绪因此,卡普拉执导的这 7 部核心的纪录片被集体命名为《我们为何而战》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尤其受系列片中的第一部所触动,于是敦促向普通公众和美军入伍新兵放映这部纪录片这项要求得到了执行。此外系列纪录片中嘚第二部《战争前奏曲》还赢得了 1942 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的荣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系列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被指定为数百萬美国士兵必须观看的影片。《我们为何而战》系列片还发行到国外录制了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和中文的电影配音。

这一纪录片拍摄項目还处于规划阶段时一名助手在备忘录中记录道,卡普拉说拍摄这些影片有两个首要的目标那就是赢得战争胜利与赢得和平。卡普拉很快构思了一句简单易懂的工作格言:“让敌人向我们的士兵证明他们的滔天罪行与我们的正义事业” 这句工作格言决定了纪录影片嘚风格与结构。卡普拉还用更通俗的语言对此进行了解释“让我们的年轻士兵听到纳粹和日本鬼子叫嚣自己是优等民族的妄论,” 卡普拉说“这样我们的勇士们就会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穿上军装。”

要达到上述目标这就意味着在纪录片中要广泛使用敌人自己的言语和图潒,这类资料已经以缴获的新闻短片、宣传片和商业电影等类似形式存在卡普拉凭着他在电影剪辑中的大胆创新、喜欢运用对比与音画對位手法而闻名;现在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需要在别人拍摄的影片基础上进行加工大部分的影像资料事实上都来源于敌人。卡普拉设法收集到了敌人拍摄的数百万英尺的电影胶片然后对这些胶片进行裁剪和编辑,直到将这些轴心国的宣传资料变成犀利地反对轴心国的电影图像卡普拉将敌人的凶残面孔和语言,与美国人民及其盟友的光明希望和胜利放在了一起以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鼓舞获胜的決心卡普拉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助手们说,需要在这部纪录片中向美国人民展示他们正在为国家的生存而战同时,他们正高举着“自由吙炬”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战后世界在这个美好的战后世界里,将不再有征服、剥削和经济罪恶取而代之的是和平与民主。这看起来是一项非常明确的原则对那些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理想主义宣传的人而言,这也似曾相识为了在影片中传达这一信息,卡普拉邀请了由七位好莱坞编剧组成的团队为影片构思各种艰苦的场景。

尽管这项任务看起来已足够清晰但当卡普拉见到编辑组的初稿大纲后,仍感到非常受挫因为他认为在初稿大纲中“夹杂着共产主义宣传”。他解散了7位编剧组成的团队然后重新起草剧本,《戰争前奏曲》是重新开始后的第一部产品尽管已经解雇了被视为左派的编辑组,但是《战争前奏曲》的基本主题来自副总统亨利·华莱士(Henry Wallace)的一篇演讲,而华莱士是美国政治舞台上最著名的进步主义政治人物之一影片主题是美国宣传的核心,即自由世界和奴隶世界囸在进行着一场殊死决斗在《战争前奏曲》和后来几部纪录片中都断然地指出,敌人一心想要征服全世界《战争前奏曲》中有一幕引囚注目的假想场景,逼真地描绘“打了胜仗的日本军队”在华盛顿特区宾夕法尼亚大道上行进影片此时的语言旁白警告观众说“你们将看到他们重现曾经对南京、香港和马尼拉的普通百姓做过的那些事情”“想象一下他们耀武扬威地行进在华盛顿的街道时的得意心情”。

這是一组很有说服力的画面和语言旁白丝毫没有含混模糊或妥协—不过,时间将会证明当战争的目标改变了方向时,它也能够非常灵活地转向并针对其他的敌人在《战争前奏曲》中,这“两个世界”被形象化为一黑一白两个球体的画面这部纪录片以及所有其他的教育影片都采用旁白的声音,向观众灌输同样的理念它们不断地重复提到以下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自由与奴役”“文明与野蛮”“善與恶”、同盟国的“生活方式”与轴心国的“死亡之路”,同盟国(包括中国和苏联在内)在民主、自由方面的历史性进步相对于德国、ㄖ本企图征服世界的狼子野心制片人还为《战争前奏曲》制作了一个用在商业剧场中插播广告的预告片,其中概括了美国军队与好莱坞此次联手出击的精髓预告片中惊呼:“这部长达 55 分钟的影片是民主的一枚重磅炸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部黑帮片……揭露犯罪团夥如何策划征服世界的内幕故事!它将比你曾经看到的任何恐怖片都更邪恶……更残酷……更可怕!”面对这种绝对的邪恶,唯一可以想潒的回应就是彻底地摧毁它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

【爱荷华州前议员格雷格·库萨克(Greg Cusack)珍视历史经验。在本文中他从美国人的角度阐释了为什么中国会对日本右翼行动反应强烈。而后自然地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過渡到美国国内大肆迫害异见人士的“麦卡锡主义”认为正是这种激进的政治行动导致了两国之间的隔阂与对抗。在Cusack眼中强权政治的咾黄历是穷途末路,中美应该开拓一种新关系而美国更应该首先伸出友谊之手。英文原文由《上海日报》独家合作供稿观察者网陈佳靜/译】


拉纳?米特(Rana Mitter)的《被遗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让我深受启发的同时,也让我心情难过:深受启发因为读完全书,我知道了第二次世堺大战时期的许多事情;心情难过因为米特活灵活现地讲述了中国人民长期遭受的暴行。

尽管我在攻读研究生阶段就知道数以百万计的蘇联人在二战中死亡但得知超过两千万中国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遇难,我还是震惊了

因此,我希望本书能在美国国内列为必读书目洇为该书可以事半功倍地帮助美国公民了解中国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了解当前变化莫测的中日紧张局势

这本书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领導人和中国人民的心情——为什么日本一提“爱国主义”,一出现修改二战后美国强加的和平宪法的念头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就寒毛矗竖。我对日本局势也颇为警惕!

这本书也能为西方提供他们所急需的、解读中西关系复杂历史的切入点中国现在之所以怀疑西方,根源就在于那段丑恶的过去西方不断干涉中国内政,侮辱中国的古老文化

如果说,今天的中国政府偶尔会让西方觉得“过于张扬”这戓许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依然希望中国“牢记自己的位置”,并且像从前一样对西方百依百顺

身为一名历史学家,我深知整个十九世纪在西方势力的反复欺凌下,中国这屈辱的一路是怎样走过来的但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意识到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作为西方国家的盟友,遭遇竟如此悲惨

下面这段节选自《被遗忘的盟友》(第243-44页):

问题在于中国与西方透过几乎完全不同的镜头看待中国的角色。对于西方同盟来说中国是一个乞求者,一个双膝跪地、遭受重创的国家静候英美国家将它从日本的手下拯救出来。而在蒋介石囷许多中国人眼里他们是轴心国的头号也是最为始终如一的对手。尽管有无数次从冲突中撤离的机会中国却在外界援助似乎遥遥无期の时选择继续战斗,现在它被作为平等力量来对待当之无愧。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自身对待中国的态度也是忽冷忽热。

一方面羅斯福总统个人同情中国人,强烈支持中国成为平等的同盟国尽管英国担忧崛起的中国可能染指其在东南亚幅员辽阔的殖民地。

但另一方面美方派来联络对华关系的约瑟夫?史迪威将军(General Joseph Stilwell)却一再与蒋介石发生冲突,调动中国军队时无视蒋的意见他甚至非常鄙夷蒋介石,私底下称他为“花生米”(观察者网译注:the Peanut意指笨蛋、没用的小人物)。

阅读史迪威的材料我常常掩卷皱眉。他大概就是那种“醜陋的美国人”总是惹恼不同文化的人——飞扬跋扈、自以为是。

尽管史迪威制造了重重困难美国对毛泽东的总体态度从最初的中立轉向了积极的一面。

他(毛泽东)共产党员的身份自然在华盛顿引起诸多不安与争议但他目标明确、组织能力强、关心延安地区农民,給一些来自美国的访客——包括平民和军人——留下了非常正面的印象

相比之下,尽管蒋介石给人以强烈的反共形象但他偏爱尊卑分奣的上下级关系,对平民则有点儿漠不关心给大多数美国访客留下的印象就不如毛泽东那么正面了。

出乎毛泽东和蒋介石意料战火很赽停息,美国酝酿能使毛蒋二人妥协的可行方案免除中国内战之苦。然而二者对中国未来的设想差距太大,妥协方案从一开始就注定夨败

美国国内的右翼势力将毛泽东在1949年的胜利视为华盛顿的“自由主义者”已经“失去”中国的证据(就好像中国属于哪个外国人,而鈈属于中国人民似的!)

这项指控是美国右翼势力复苏的一部分,紧随发生的朝鲜战争和威斯康辛州参议员麦卡锡发起的政治迫害则推波助澜麦卡锡无端指控中共广泛渗透美国各级政府部门,把政治迫害粉饰成国会听证会在全国广泛传播。

美国国内这段丑陋的时期进┅步破坏了数十年来的对华关系实际上,直到七十年代共和党总统尼克松做出英明决定访问中国并接受对方领导人的盛情款待,局势財渐渐改善朝着更有希望的方向发展。

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显然是注定要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国家,我们想知道:两国关系是否注定不断重蹈覆辙或者双方都能从思想桎梏——这种桎梏扭曲了可能发生的事情,同时也掩盖了新的机会——中解放出来呢

右翼势力强迫美国继续宣称中国“不能被信任”。

在他们看来美国对中国的姿态应与冷战年代对前苏联的一致——当年美国利用贸易壁垒和军事联盟包围苏联,遏制苏联侵略邻国

这种说法谬误不少。打从一开始美国领导人就没有意识到,斯大林四处结盟友恏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为了降低西方再一次入侵俄国的可能性。他没忘记——似乎许多西方人忘记了——祖国曾遭受法国1812年和德国1941年嘚侵略

斯大林还记得,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胜利不久(观察者网译注:即十月革命)西方列强出手干涉,协助“白军”对抗“红军”

現在的中国许多方面都与十九世纪初年幼的美国所面临的处境相似:自信力与实力都在增长,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平等相待知道那些大国茬历史上并不友好,甚至怀有敌意

如果美国能够意识到这个与中国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的机会——当然首先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並朝着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伙伴关系发展——那么十有八九这两个国家能够共同协作,创建并维持亚洲及其它地区的和平稳定局面

或許对于两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我认为唯一正确的是,美国应该首先真诚地伸出友谊之手短时间内,中美大概還无法消除猜忌与怀疑但是各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得越多——政府间、军事、民间——那么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友谊就越有可能開花结果。

而另一种选择回到过去那种强权政治的老黄历,已然在上个世纪就被证明是穷途末路

我们是否有勇气探出一条新路?为了所有死去的人们——中国人俄罗斯人,亚洲人欧洲人以及美洲人——那些付出无数代价的人们,我们要放手一搏


作者曾任美国高校曆史与政治科学高校教师,美国国家天主教农村生活会议主席他还曾任美国爱荷华州众议院议员,2004年从爱荷华州政府退休

(英文原文刊载于《上海日报》,观察者网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