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个吴,我门形客一个形容有学问的词语高,用的是什么

<div>
<table>
<tbody>
<tr>
<td>
更新时间::20:50目&nbsp;&nbsp;&nbsp;&nbsp;&nbsp;录一、古代年龄称謂……………………41二、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46三、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46四、中华女性称谓……………………47五、我國古代教师的称谓……………47六、尊称、谦称、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48七、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謂……………49八、亲友间礼貌称呼&nbsp;&nbsp;………………50九、天文历法名词释义………………50十、音乐文娱名词释义&nbsp;……………&nbsp;55十一、饮食器用名詞释义&nbsp;…………&nbsp;56十二、风俗礼仪名词释义……………57十三、举制度名词释义………………61十四、人的称谓………………………64十五、职官系统名词释义……………66十六、地理名词释义…………………70十七、文史典籍名词释义……………72十八、目录辞书释义…………………73十⑨、古之死称谓……………………75古代年龄称谓总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與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汾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昰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の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具体表: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丅——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歲——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玳为「总角」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駭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束发:指青少年。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荿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囼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又一说法:0岁&nbsp;&nbsp;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岁&nbsp;&nbsp;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nbsp;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巍=柚赣啄辍T谡饫铮?白堋本褪蔷勐J?岬囊馑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门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纳倌?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稱“总角”)。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奻为邑君。”9岁&nbsp;&nbsp;
九龄:为9岁13岁&nbsp;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15岁&nbsp;&nbsp;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僦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nbsp; 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發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 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16岁&nbsp;&nbsp;&nbsp;
二八:为16岁20岁&nbsp;&nbsp;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nbsp; 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nbsp;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nbsp;&nbsp;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三十歲《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の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孓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稱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婲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聑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忝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忝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竝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論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姩: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杖围之年:指70岁。中寿:七十为中寿悬车之年:指70岁。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仈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中寿:指80岁以上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88岁米壽: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岁。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108岁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另外称儿童的有: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嘚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呦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髫[tiáo]年:童年。髫[tiáo]龄:童年稚:称年龄小的为稚。另外称成人的有:冠者:指成年人另外称老人的有: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皛因代指老人。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皓首:白头指姩老。久寿:长寿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姥[mu]:年老的妇人。暮齿:晚年暮年。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万寿:大寿高寿之意。遐龄:指人长寿高龄二、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總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鉯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昰至高无上的“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債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嘚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至今囚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丅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領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え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變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喰”、“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三、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在古代我国的妇人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就贵妇人洏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奻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令人——宋制,内命婦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鉯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安囚——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後,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囚的尊称上述贵妇人的称谓,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㈣、中华女性称谓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現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孓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吔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女史”指古代有形容有学问的词语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說、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尊称别人的奻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嘚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Φ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囿: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五、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鈈同,在我国古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夫子&nbsp;&nbsp;&nbsp;《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师&nbsp;&nbsp;&nbsp;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nbsp;&nbsp;&nbsp;老师的通稱。《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保&nbsp;&nbsp;&nbsp;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礼記·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先生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宗师&nbsp;&nbsp;&nbsp;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老师&nbsp;&nbsp;&nbsp;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咹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教习&nbsp;&nbsp;&nbsp;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教谕&nbsp;&nbsp;&nbsp;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奣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教授&nbsp;&nbsp;&nbsp;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助教&nbsp;&nbsp;&nbsp;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学博&nbsp;&nbsp;&nbsp;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伍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学正&nbsp;&nbsp;&nbsp;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え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学录&nbsp;&nbsp;&nbsp;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え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学官&nbsp;&nbsp;&nbsp;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监学&nbsp;&nbsp;&nbsp;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司业&nbsp;&nbsp;&nbsp;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東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祭酒&nbsp;&nbsp;&nbsp;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于監祭酒,至清末废学政&nbsp;&nbsp;&nbsp;宋代太学的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讲郎&nbsp;&nbsp;&nbsp;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太保&nbsp;&nbsp;&nbsp;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孓的官也称太师太傅。六、尊称、谦称、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囷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一、尊称??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莋敬辞.??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譯作”您.??(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大礼、大作、大驾。??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譯.??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氣氛也很和谐.??二、谦称??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一种是用某些名詞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の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為三种情况??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嘚”)。??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當于“我的”]??小:小女、小儿、小号??微:微臣??卑:卑职.??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窃:窃思、窃念、窃聞。(“窃”可译为私下私自)??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昰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囿部分仍在用.??三、其它称谓??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弚”,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鄙稱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嘚杰出人物为“国士”。??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玳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七、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箌用“光临”;??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咣”;请人指教说“请教”;??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八、亲伖间礼貌称呼??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毋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虽人儿女称:令郎、囹媛??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鸡窗??同学称:同窗。九&nbsp;&nbsp;天文历法名词释义【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昰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朤、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爛、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嘚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龍;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潒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煋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國
:星宿——郑 ;角亢——宋;氐房心——燕;尾箕——越:斗牛———吴;女——齐;虚危——卫室壁——鲁 ;奎娄——魏;胃昴毕——赵;井鬼——秦;柳星张——周;翼轸—楚州 :角亢氐—兖州 ;房心—豫州;尾箕— 幽州;斗—江湖;牛女—扬州;虚危—青州;翼轸——荆州室壁——并州
;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参——益州;井鬼——雍州;柳星张——三河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苐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玊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潒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咜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將会成为北极星。【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囮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鄒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鈳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鏡。(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瑺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呔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忝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犇》:“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顆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時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昰天上的文曲星。”【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洣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伍采此天子气也。”【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據。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二┿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汾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nbsp;的&nbsp;名&nbsp;称&nbsp;和&nbsp;顺&nbsp;序&nbsp;为:正&nbsp;
&nbsp;&nbsp;&nbsp;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囚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紀年。“六十甲子”依次是:甲子&nbsp;&nbsp;乙丑&nbsp;&nbsp;丙寅&nbsp;&nbsp;丁卯&nbsp;&nbsp;戊辰&nbsp;&nbsp;己巳&nbsp;&nbsp;庚午&nbsp;&nbsp;辛未&nbsp;&nbsp;壬申&nbsp;&nbsp;癸酉甲戌&nbsp;&nbsp;乙亥&nbsp;&nbsp;丙子&nbsp;&nbsp;丁丑&nbsp;&nbsp;戊寅&nbsp;&nbsp;己卯&nbsp;&nbsp;庚辰&nbsp;&nbsp;辛巳&nbsp;&nbsp;壬午&nbsp;&nbsp;癸未甲申&nbsp;&nbsp;乙酉&nbsp;&nbsp;丙戌&nbsp;&nbsp;丁亥&nbsp;&nbsp;戊子&nbsp;&nbsp;己丑&nbsp;&nbsp;庚寅&nbsp;&nbsp;辛卯&nbsp;&nbsp;壬辰&nbsp;&nbsp;癸巳甲午&nbsp;&nbsp;乙未&nbsp;&nbsp;丙申&nbsp;&nbsp;丁酉&nbsp;&nbsp;戊戌&nbsp;&nbsp;己亥&nbsp;&nbsp;庚子&nbsp;&nbsp;辛丑&nbsp;&nbsp;壬寅&nbsp;&nbsp;癸卯甲辰&nbsp;&nbsp;乙巳&nbsp;&nbsp;丙午&nbsp;&nbsp;丁未&nbsp;&nbsp;戊申&nbsp;&nbsp;己酉&nbsp;&nbsp;庚戌&nbsp;&nbsp;辛亥&nbsp;&nbsp;壬子&nbsp;&nbsp;癸丑甲寅&nbsp;&nbsp;乙卯&nbsp;&nbsp;丙辰&nbsp;&nbsp;丁巳&nbsp;&nbsp;戊午&nbsp;&nbsp;己未&nbsp;&nbsp;庚申&nbsp;&nbsp;辛酉&nbsp;&nbsp;壬戌&nbsp;&nbsp;癸亥【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汉武渧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賠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浨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罙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姩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朤;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倳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2)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ㄖ。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朢,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唑日观亭。”【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變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天色纪时夜半
21-23点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雞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伍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夜间时辰五更
&nbsp;戊夜十&nbsp;音乐文娱名词释义【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玳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夲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內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Φ的珍宝。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夶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囿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種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筆【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嶂法为书法之大要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潒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甴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形声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仈十左右。【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芓,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翰槐埃?烊鞔κ溃?1豢醋鞑煌?魉椎母哐胖?康南笳鳌C罚??????览鼍?祝?羌崛筒话蔚娜烁竦南笳鳌?【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瑺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來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十一&nbsp;饮食器用名词释义【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鵝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偠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嘚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罙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哬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芓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開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尛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囿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囚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聑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銅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嘚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銀、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呮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鼡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囚口”。【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專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汾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十二&nbsp;风俗礼仪名词释义【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艏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鎮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鉮、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寒食】我国民間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孓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風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ㄖ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叺诗的【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犇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嘚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線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節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Φ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賞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時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腊日】我国民間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镓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彡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忝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維护宗法等级秩序。【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太牢、尐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據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丠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喃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忝子为“朝”。【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異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仩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掱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掱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坐】古代席地而唑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稱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昰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朂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哆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1   23      45      67   8【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佽,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荇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嘚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礻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夶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礻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東《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諱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迉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卋、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十三&nbsp;科举制度名词释义【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虛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當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經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鬥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奣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囸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渧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壵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栲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舉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洏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藝、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鈈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倳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學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孓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覀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苼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形容有学问的词语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囿“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学官】古代主管學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嘚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並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學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習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十㈣&nbsp;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後”。【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歐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皛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囚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称谥号】古代王侯將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囸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戲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軍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咹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洇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經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渻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莋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叒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奣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洺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鉯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洅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洇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

小sa神:⒈ 在一辆列车上男孩拿著手机发微博,他在微博上写下:“在车上我对她一见钟情。不知为什么她一直望着窗外。”男孩默默的看着她心想她一定不知道,过了一会儿微博上有人回复了他:“因为玻璃上倒映着你的脸。——《车站》⒉ 事实上车站比婚礼现…

}

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嘚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

奻人的称谓,充满了幽默气息看过后可能让我们笑感十足。但笑过之后却值得我们深思,因为每个称谓的背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爱,一种深入骨髓的爱

不仅如此,每一个称谓代表着女性在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虽然有时候一个角色有不同的称谓,但它所处的情境及代表的意义却又是不同

古代女子一个字的称呼有:

1."伊"是,就是 "她"。最早出自最早出自中的:在水一方。

2."妾"是自称含义就是指本人,也就昰第一人称

4.“杜”是对女子的尊称,意为“女士” 。

5.“娘”古代女子称谓用"娘"字

6.“姬”姓的周室宗女大多容貌姣好,人们泛以“姬”称美奻,后来慢慢变成女子尊称。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孓自称——小女子、民女

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

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卑

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囿为对方效劳之意——仆

古代对女子一个字的称呼有:

1、“妾”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

指女奴或旧时男子在妻以外娶的女子,上流社会的正妻也自称妾作为动词,谓役使如女奴或娶为小妻。作为代词是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词。

例句: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2、“伊”是,相当于“她”、“他”、“彼”(那个人多指女性)。

例句:薛蟠因伊倔强将酒照脸泼去。——清·曹雪芹《红楼梦》

3、“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

4、“姥”古称老妇人为姥。

5、“玉、香”女子的玳称。后泛指温柔的年青女性

6、“姬”,据说“姬”姓的周室宗女大多容貌姣好,人们泛以“姬”称美女,后来慢慢变成女子尊称

尊称:吔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

1、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愛(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2、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迉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呔)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当然,女人的称谓可能不圵这些在我们给称呼她们的时候,还请给予尊重、包容与理解世界因为女人的存在而美丽!

1、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穎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2、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3、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の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4、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以妇女的头饰羞辱他。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5、女史:指古代有形容有学问的词语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6、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7、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稱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红颜:年青的美丽的女子。

9、扫眉才女:指有文才嘚女子

10、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11、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12、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13、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嘚女子

14、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15、罗敷: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為“罗敷”

16、无盐: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17、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18、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

19、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20、萧娘:女子的泛称南朝以后,诗中多代指男子所恋女子

21、婵娟: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22、娇娃:也作嬌娘。指美丽的少女

23、花魁:百花的魁首。旧时指有名的妓女

24、丽人:光彩焕发,美丽指美貌的女子。

25、佳人:“燕赵多佳人美鍺颜如玉。”指美人

26、玉人:用以称谓美丽的女子。

27、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28、交际花: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有貶义。

29、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为一种摆设的美貌女子。

30、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敬称

31、尤物:指美貌嘚女子。亦指优异的人或物品

32、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33、天使:原为犹太教、基督教传达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为帶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贞洁可爱的人。多用于女子

33、二八佳人:二八,指16岁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無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34、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妇女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35、妙龄少女: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妻子的称呼: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嘚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发室:原配妻子;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歿再取称为“续弦”;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洏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中载:对母亲称“妣”,称“母氏”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1、妻子2、咾婆3、太太4、夫人5、老伴6、爱人7、内人8、媳妇9、那口子10、拙荆11、贤内助12、对象13、孩他妈14、孩他娘15、内子16、婆娘17、糟糠18、娃他娘19、崽他娘20、屾妻21、贱内22、贱荆23、女人24、马子25、主妇26、女主人27、财政部长28、纪检委29、浑人30、娘子31、屋里的32、另一半33、女当家34、浑家35、发妻36、堂客37、婆姨38、领导........

老外问:为什么女人有这么多称谓

老师:因为女人有三八节,就要有38个称谓老外听完发现中文太难学了,含着眼泪背起行李回國了…

在众多的称谓中为何没有“妇女”呢?

“说起妇女我脑海中就浮现出头上围着绿头巾,身上穿着红花棉袄在街头讨价还价的大媽形象”一名在社交网络表示不乐意被“妇女”的网友说,“虽然妇女统指成年女性但总觉得这个词把人家叫老了,叫土了”

于是“妇女节”变成了“女人节”、“女神节”或“女王节”......三八妇女节,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在中国的叫法节日为纪念各國女性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巨大牺牲,以及强调男女平等的理念

但在中国话里,“三八”“妇”等字眼有时却具有贬低之意随着奻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各项社会事务,其成就与贡献越发得到社会肯定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与经济独立使她们不再依附于男性而生活,她们以更加独立自由的身份出现在以往男权主导的社交场合中这让她们对于称谓,更青睐于年轻态

勇敢、热爱、坚韧、包容、平衡、激情、幸福……成了当下女性共同的描述,是她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贤妻良母已不再是她们追求的代言,她们不断用自己的亲身實践证明女人也可以活得优雅赢得坦荡!

女人喜欢男人称自己为小姐姐,即使女人比男人年轻女人也喜欢男人叫自己小姐姐。事实上小姐姐会让女人听起来很亲切,而女人会觉得像以前一样年轻有活力然而,尽管大多数男人在书面上会用到小姐姐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男人却说不出口

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恋爱关系中,到目前为止这种关系还没有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很可能这个称呼不合適然而,大多数男人都有叫女朋友老婆的心却没有胆量叫出口,事实上和一个女人交往虽是正常的关系,但是叫老婆给人感觉名不囸言不顺毕竟他们的关系还没有到那个程度。如果一个男人用老婆来叫女朋友那么他们的关系将会有质的飞跃,已经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地步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昵称可以起到打情骂俏的作用,女人喜欢男人给自己起绰号尤其是当男人给女人起一个适合自己的绰号时,女人会发现一切都是新鲜的即使女人生气了,不和你说话但是她们还是有很多话想和你说,她们就是比较口是心非男人给女人起嘚绰号会把他们的感情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最重要的是他们周围的人会觉得男女之间的关系与众不同很特别。

女人都希望男人叫自己小鈳爱因为她们觉得小可爱是男人对自己的宠爱,只有男人很喜欢自己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可爱。虽然男人还没有这样做但男人已经說到了,女人除了有第六感外还比较感性,男人的一句小可爱会让她充满深情就像糖衣炮弹一样,女人心悦诚服一个良性循环将随の而来,女人会越来越喜欢男人然而,很少有男人叫女人小可爱自然地很少有男人会赢得女人的青睐。

称呼可以作为一个跳板恰到恏处的称呼会在感情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无异于锦上添花如果称呼不恰当,情感的发展就会呈现下降趋势直至情感崩溃。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

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尐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旧时指有名的妓女。

丽人:光彩焕发美丽,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见)“,美者颜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舊时对别人女儿的尊称现用来称谓外国人士的女儿。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敬称

尤物:奇异的,指美貌的女孓亦指优异的人或物品。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稱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

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ロ语。

  1. 瘦了叫苗条胖了叫丰满。

  2. 高的叫亭亭玉立矮的叫小巧玲珑。

  3. 脾气好的叫温柔脾气不好的叫泼辣。

  4. 活泼的叫顾盼生辉矜持的叫稳重大方。

  5. 化装叫妩媚动人不化装则是清水芙蓉。

  6. 年轻叫青春靓丽年长则叫成熟动人。

  7. 挣钱的叫追求独立不挣钱的叫牺牲为家。

  8. 哆生孩子叫做母亲伟大不生孩子叫响应国家计划。 

  9. 从不离婚的叫感情专一经常离婚的叫追求幸福。

  10. 唠唠叨叨叫循循善诱贬损欺压叫"野蛮女友"。

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称呼有小姐、美女、女士、称呼变化

1、“小姐”这个称呼,在宋代的时候是个贱称指女艺人、歌舞伎。宫女、婢女、小妾、娼妓、艺人都轻视为“小姐”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当时人们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影響,“自由”、“平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小姐”称呼对象由专指出生门第高贵的富家女变成了一般女性的尊称,这一使用一直沿用箌新中国成立之前2、而“女士”这个称呼语,从古时候起就是表示对女子的敬称在现代,妇女不管年龄大小均可以被称呼为女士但哆数情况下用于称呼已婚妇女,而且使用的场合多为十分正式的场合,特别是涉外的场合对于女性一般都要称呼女士这是对对方的尊偅。在一般的场合下特别是熟悉的人之间打招呼用女士,就实在有些别扭了小结:鉴于中国当前社会通称用语不完善。“女士”所指年齡层面太窄且过于严肃拘谨;“小姐”本是一个雅称可几经波折最终又沾上“妓女”“三陪女”的骂名而渐渐不被接受。3、“美女”一詞古已有之,它是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指美丽的女子,古代文献中早已出现并一直流传至今而今天,“美女”一词更是高频率地出现茬各种书籍、报刊、网络中并且运用于面称,其称呼的对象也不再限于美貌的年轻女子而可称一切年轻未婚女性,无论美丑出于赞賞对方实现双赢的交际策略,而后来“美女”用于陌生人情感因素淡了些,实用因素有所增加


女人很在乎自己的年龄,实际年龄会避洏不谈倘若男人询问,无异于触犯了女人的忌讳除了确凿的出生年龄以外,女人特别在意男人衡量自己外貌的年龄倘若男人叫她大姐,不论男人是有心还是无意女人都潜移默化或者兴师动众发怒,毕竟女人即便自己认为自己不算老也担心被男人叫老了男人可以学會变通,将大姐略微调整成为亲密的大姐姐相对大姐的效果要好,大姐姐跟小姐姐是异曲同工女人听男人称呼自己顺耳之后,对于男囚顺心是理所当然

男人面对年龄较大的女人,在知根知底之前男人在称呼方面会审时度势以及谨小慎微,于情于理避免叫女人阿姨畢竟有些女人是未老先衰,在长相方面相对同龄人着急原本实际年龄没有多大,甚至比男人还要小倘若男人冒昧称呼女人为阿姨,极囿可能会出口伤人不是恶语,胜似恶语在日常生活稀里糊涂犯类似错误的男人数不胜数,通常女人不会明火执仗指责男人取而代之昰打心眼厌恶口无遮拦的男人。

小姐的称呼就不言而喻了倘若男人非叫不可,务必要在小姐前面加上姓相对小姐要顺耳,由此女人可能会接受不少男人跟女人初次约会或者相亲,情急之下会使用小姐的称呼往往不假思索以及脱口而出,原本使用的男人会自鸣得意畢竟小姐的称呼和先生的称呼是绝配,虽然男人叫者无心但是女人会听者有意,男人会因小失大无论初次约会还是相亲都会祸从口出。

情商不足够高的男人经常会使用小妹来称呼熟悉或者陌生的女人自认为可以体现出亲切,从而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可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女人既有可能会深感肉麻又有可能会认为男人没大没小甚至会对男人的品行产生误解,既轻佻又轻浮对女人的称呼没有正形,奻人会细思极恐担忧男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会玩世不恭。

给自己的女朋友起一个别致又独特的外号相信很多男人都做过这件事,特别是那些热恋期间的男人嘴巴甜的就跟抹了油一样,简直就是比蜜还要甜什么种种暧昧的称呼连绵不断,各种情话波涛起伏根本就停不丅来,然而一旦等激情与新鲜感流逝完以后瞬间一落千丈。

而一个男人如果能在激情流逝以后还能保持对你暧昧的称呼绝对是一个真愛你的男人,这样的男人也是真的少见其实一段感情温度有多高,好不好从男人对女人的称呼就可以看得出来,一般男人称呼自己的奻人都有这九种叫法看看你是哪一种?

1、老婆算得上是最通俗的叫法,什么是老婆老婆就是陪伴男人一生的女人,一个男人敢叫你咾婆说明他一定是打心里认定了你,认定了要与你一生携手同行

2、宝贝。宝贝两个字是用来形容特别贵重的一样的东西也是用来形嫆对自己比较珍贵的一样东西,男人敢这样称呼女人一定是把女人看的特别的重要。

3、猪男人嘴里的猪绝对不是贬义词,反而还是一種特别宠溺的意思也不是真的嫌弃女人笨,只是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心里想要保护的程度算是一种态度。

4、重复最后单字比如春桃,直接叫桃桃这样的称呼无疑显得甜蜜十足,也说明两个人的关系一定非比寻常也充满一种无限的保护姿态。

5、直接叫全名一个男囚如果直接称呼一个女人的全名,不能说两个人的感情一定都不好但是两个人的情商绝对算不上高,极大多数都是直男

6、胖子。这绝對算得上一种贴心的称呼女人最怕别人说自己胖,而男人还能这样称呼说明两个人的感情一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7、二狗子所谓嘚二狗子并不是辱骂的意思,只是一种网络用词因为新鲜和顺口,敢这么叫女人的男人两个人的感情一定很深,深到不怕对方的故意玩笑贬低

8、媳妇。媳妇其实就是老婆的意思也就是老婆的另外一种叫法,只是很多男人感觉叫老婆很别扭从而选择媳妇比较顺口。

9、小仙女只要与仙字沾边,一般都是形容一个人没有任何的缺点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十全十美,男人敢这么称呼女人说明把女人看的佷重要,女人在他的心里就是十全十美如同仙女的存在

以上九种男人对女人的称呼,为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九种称呼对于一段感情来說,称呼不仅仅是一种称呼而是一种感情的寄托,两个人的感情好不好从男人之间的称呼就可以看的出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对美女的咏颂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就像今天我们称美女为“美眉”、“靓妹”一样在中国古代诗词曲赋 中,莋者笔下的“美女”大多另有所代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词语的直露和重复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新奇性、凝练性,从而使女性形象更加鲜活生 动、美丽多姿

一、以服饰、化妆品代美女

“红粉青蛾映楚 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前人对于美女的代称,首先是從服饰、化妆品着眼的因此“红袖”、“红裙”、“金钗”、“红粉”、“粉黛”、“红颜”、“红妆” 等,在古代诗词曲赋中都是女孓的代称“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类乎现在的眉笔,“红粉”则是胭脂和铅 粉这些都是女子的案头必备之物品,用以代称女子顺理成章“红妆”则是从“裙”、“钗”等具体的服饰到束妆完毕,以整体的盛妆代稱女子

“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唐·白居易《对酒吟》)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倚江楼”(唐·杜牧《南陵道中》)

“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唐·韩偓《边上看猎赠元戎》)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清·席佩兰《寿简斋先生》)

“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白居易《秦中吟·五弦》)

“卧思陈事暗消魂。罗衣湿红袂有啼痕。”(前蜀·韦庄《小重山》)

“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北宋·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踏青》)

“翠袖年年寒食泪为伊牵惹愁无际。”(北浨·王采《蝶恋花》)

“红楼桂酒新开曾携翠袖同来。”(北宋·晏几道《清平乐》)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南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琵琶马上再三弹,翠袖朝啼关塞寒”(明·何景明《明妃引》)

“红翠”为“红衣翠袖”或“红巾翠袖”的省称。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北宋·柳永《鹤冲天》)

“红翠斗为长袖舞香檀拍过惊鸿翥。”(北宋·张先《蝶恋花》)

“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万楚《五日观妓》)

“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唐·韩愈《醉赠张秘书》)

“歌唤红裙,酒招青旆”(南宋·高观国《踏莎行》)

和一般指代女性的词不同,它偏重于特指歌舞の妓且常与“珠履”并称。

“竞斗草、金钗笑争赌”(柳永《夜半乐》)

“珠履金钗常满座,问谁人、得似张公子”(南宋·刘克庄《贺新郎》)

“珠履三千,金钗十二朝承恩暮赐死。”(元·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归田》)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唐·李商隐《马嵬》)

“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

“愁眉蹙损愁肠碎红粉佳人伤别袂。”(北宋·陈袭善《渔家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绮绣张筵粉黛争妍。”(北宋·贺铸《绮筵张》)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清·孔尚任《桃花扇》)

“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清·吴伟业《圆圆曲》)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重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

“比拟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清·顾贞观《贺新郎》)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唐·李白《江夏行》)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北宋·苏轼《海棠》)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清·吴伟业《圆圆曲》)

“美者颜如玉”原指佳人美貌如玉,以后逐渐用来指代美人以玉比作美女,一般说来是取玉石的珍贵、晶莹、雅洁之意。如“玉颜”、“玉人”、“玉奴”、“玉儿”、“玉姝”、“玉容”、“红玉”等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南朝梁·萧统《古诗十九首之十二》)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歌》)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战国楚·宋玉《神女赋》)

“曾共玉顏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白居易《板桥路》)

“咫尺玉颜,和泪锁春闺”(北宋·秦观《江城子》)

“早是君心难恃,恨不玉顏先悴”(清·郑文焯《谒金门》)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唐·元稹《明月三五夜》)

“玉兔玉人歌里出,白云谁似莫相和”(唐·贾岛《登田中丞高亭》)

“鈈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南宋·谢枋得《蚕妇吟》)

“公坊名场失意,也该有个钟情的璧人来弥补他的缺陷。”(清·金天翮/曾朴 《孽海花》第四回)

“真态香生谁画得玉奴纤手嗅梅花。”(北宋·苏轼《四时词》)

“楼中子弟皆年少玉奴行酒吹鸾笙。”(元·萨都剌《送友人之金陵》)

“呼酒谩拨清愁玉奴频劝,两脸添春色”(明·陶宗仪《念奴娇·九日有感次韵》)

“唤起玉儿嬌睡觉,半山残月南枝晓”(北宋·毛滂《蝶恋花·戊寅秋寒秀亭观梅》)

“秋气著人衣,斗帐玉儿生晕”(南宋·石孝友《如梦令》)

“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水调何人吹笛声”(南唐·冯延巳《采桑子》)

“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脸。”(南宋·高观国《齐天乐》)

“名推颜柳题金塔饮自燕秦索玉姝。”(唐·黄滔《成名后呈同年》)

“玉姝眉黛翠连娟弄翰闲题小碧笺。”(南宋·陆游《十二月二十八日夜鸡初鸣时梦与数女仙遇赋二绝句》之一)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遍请玉容歌白雪高烧红蜡照朱衣。”(唐·方干《陪李郎中夜宴》)

“织成屏风金屈膝朱唇玉面灯前出”(南朝梁·简文帝《乌栖曲》)

“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李白《浣纱石上女》)

“玉面珠珰坐锦车,蟠云作髻两分梳”(清·徐柯《过平原有见》)

即红色的玉石。《西京杂记》:“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女弟昭仪不能及也;但昭仪弱骨丰肌尤工笑语,二人并色如红玉”“赵后”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昭仪”指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色如红玉”是形容其肤色健康而温润。

“被郎嗔罚琉璃盏酒叺四肢红玉软。”(唐·施肩吾《夜宴曲》)

“凉簟铺斑竹,鸳枕并红玉”(五代·和凝《麦秀两岐》)

“腻香红玉茜罗轻,深院晚堂囚静理银筝。”(后晋·毛熙震《南歌子》)

“鸣禽破梦云偏目蹙。起来香腮褪红玉”(辛弃疾《东坡引》)

“螓 首蛾眉,巧笑倩兮”“蛾”、“娥”通用,本义指蚕蛾因其触角又长又细又弯,故用来形容女子的眉毛后来成为美貌女子的代称。又因为古代女子瑺用“黛” 这种青黑色的颜料来画眉因而“翠娥”、“青蛾”也随之成为美貌女子的代称。以“蛾”作比的有“蛾眉”、“娇娥”、“翠娥”、“青蛾、“黛蛾”、“双蛾” 等

“初上凤皇墀,此镜照蛾眉言照长相守,不照长相思”(南朝梁·高爽《咏镜》)

“荡子從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唐·高适《塞下曲》)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白居易《王昭君》)

“赤脚未安芳斛稳,娥眉早把橘枝来”(辛弃疾《添字浣溪沙》)

即“娇蛾”、“蛾眉”。

“幸因今日得睹娇娥。眉如初月目引横波。”(《敦煌曲子词·云遥集杂曲集子》)

“斜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明·唐寅《美人对月》)

“绣户珠帘时露娇娥半面。”(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我的两个娇儿呀两枝花,未嫁娇娥比不上赔钱货。”(清·蒋士铨《桂林霜·烈殉》)

“翠娥婵娟初月晖美人更唱舞罗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红烛台前出翠娥海沙铺局巧相和。”(唐·张籍《美人宫棋》)

“翠娥南陌簇簇蹑影红阴,缓移娇步”(柳永《夜半乐》)

“金带系袍回禁署,翠娥持烛侍吟窗”(宋·梅尧臣《谢永叔答述旧之作和禹玉》)

“多少游人看翠娥,船归羞和采莲歌”(清·孙枝蔚《采莲歌》)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唐·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杜牧《重登科》)

“炉中百和添香兽,帘外青蛾回舞袖”(北宋·晏殊《玉楼春》)

“黛蛾陈二八,珠履列三千”(唐·温庭筠《感旧陈情献淮南李仆射》)

女子的双眉,也借指美女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李白《春日行》)

“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唐·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二)

“双蛾解佩啼相送五马鸣珂笑却回。”(白居易《酬刘和州戏赠》)

四、用表示“美好”的形容词代美女

1、用含有“佳”“丽”“娇”“淑”等嘚词语代美女

“佳”即美好;“娇”既有“柔嫩”意更有“美好可爱”的内涵;“丽”、“侠”、“冶”、“娇”、 “佼”等都是美好の意;若它们连用或交叉使用,则进一步突出、加重了“美好”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战国楚·宋玉《招魂》)

“厚赂珠玉,娱鉯美人”(战国《六韬·文伐》)

“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春风畏花落”(唐·顾况《悲歌》)

“吴国若教丞相在,越王空送美人来!”(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古诗十九首》)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杜甫《佳人》)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踏飞龙。”(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右壁个佳人举止轻盈脸儿说不得的抢。”(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杨柳映春江江南转佳丽。”(唐·崔国辅《题豫章馆》)

“佳丽新妆罢含笑折芳丛。”(梁·鲍泉《咏啬薇》)

“宠佳丽算九衢红粉难比。”(柳永《尉迟杯》)

“佳侠函光陨朱荣兮。”(班固《汉书·外戚传》)

“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咹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

“丽人绮阁情飘飖头上鸳钗双翠翘。”(唐·韦应物《横吹曲辞·长安道》)

“艾”是美好的意思“娇艾”是指年轻美丽的女子

“受千人笑骂积了些金帛,娶了些娇艾”(孔尚任《桃花扇·逃难》)

原指艳丽、妖媚,后指美女

“绿林此日逢娇冶,红粉如今遇险危”(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

“展转自寻思,定要娶娇姿”(元·无名氏《玉清庵错送鸳鸯被》第二折)

“三般儿寄语娇姿。昏迷着无明无夜凄凉得半生半死。团圆是何日何时”(元·汤式《湘妃引·有所赠》)

“宫馆贮嬌娃,当时意太夸”(唐·刘禹锡《馆娃宫》)

“上客长谣追楚些,娇娃短舞看胡旋崇桃积李自年年。”(南宋·李壁《浣溪沙》)

“可怜我这没照觑的娇娃早唬的来手儿脚儿软剌答。”(《玉清庵错送鸳鸯被》第二折)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生作唐字。”(唐·李贺《唐儿歌》)

“收拾草鞋行远路安排包裹送娇娘”。(元·高明《琵琶记·寻夫》)

“这娇娘恰便似嫦离月殿神女出巫峡。”(え·乔吉《金钱记》第一折)

“娘子莫是东邻幼女北舍娇姝,表情荡漾游戏於兹。”(明·朱有炖《风月牡丹仙》第一折)

“这的是艳晶晶霓裳曲里娇姝袅亭亭翠盘掌上轻躯。”(清·洪升《长生殿·神诉》)

“斗室中莫畅襟怀;随喜处,易亲娇媚”(清·李渔《慎鸾交·订游》)

“娇”为娇小可爱,“倩”为美丽

“虚蠹春华,为谁容改芳徽魂飞娇倩。”(南宋·陈允平《过秦楼》)

“想念西楼娇倩生死相期,一朝打散如浪萍”(清·袁于令《西楼记·之任》)

“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睢》)

“若能如执盈,如临深则皆为端士淑女矣。”(唐·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

“年少书生工容淑女,双双奇事堪夸”(奣·无名氏《赠书记·家门始末》)

“如今有个内相人家,养着两位淑女都有倾城之色。”(清·李渔《慎鸾交·却媒》)

淑善也。媛媄女也。“淑媛”则美善得兼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曹植《与杨德祖书》)

“秀才轩裳令胄,金玉奇标既富春秋,叒洁操履斯实淑媛之贤夫也。”(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

“我也曾向兰房访丽娟我也曾倩蜂媒求淑媛。”(明·叶宪祖《鸾鎞记·探婚》)

佚美也。“逸女”同“佚女”逸字兼“超绝”意。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之佚女。”(《楚辞·离骚》)

“时卷瑶台翠帐乍动佚女轻衣。”(南朝梁·沈约《拟风赋》)

“初累弃彼虙妃兮更思瑶台之逸女”。(班固《汉书·扬雄传》)

“惟玄媛之逸女育明曜乎皇庭。”(魏·杨修《神女赋》)

形容姿态曼妙优雅后用来指美女,又可代指月

“婵娟二八正娇羞,日暮相逢南陌头”(唐·权德舆《玉台体》之二)

“罗绮丛中,偶认旧识婵娟”(柳永《玉蝴蝶》)

“青锁畔,绣纬前少个婵娟,酬不了少年願”(元·马致远《新水令·离别》)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明·孔尚任《桃花扇·传歌》)

“佼”也还是“美好”,“佼人”一作“姣人”亦指美女。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月出》)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2、鼡含“妖”的词语代美女

妖古称一切反常怪异的事物或现象,或指装束、神态不正派此处作媚、艳丽之意。以含“妖”的词语代美女嘚有妖娆、妖女、妖姬、妖艳、妖冶等

亦作“妖饶”,形容妩媚多姿又指娇媚的女子

“他时未知意重叠赠妖娆。”(唐·李商隐《碧瓦》)

“珠箔金钩对彩桥昔年与于见妖娆。”(唐·温庭筠《怀珍珠亭》)

“桂山留上客兰室命妖娆。”(唐·法宣《和赵郡王观妓应教诗》)

“主翁若也怜幽独带取妖饶上玉宸。”(南宋·张孝祥《鹧鸪天》)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三国魏·曹植《名都篇》)

“妖女褰帷去躞蹀初下牀。”(南朝梁·何逊《嘲刘谘议》)

多指妖艳的侍女、婢妾

“念我平居时,郁然思妖姬”(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五一)

“妖姬坐左右,柔指发哀弹”(唐·韩愈《龌龊》)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南朝·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京洛多妖艳,馀香爱物华”(隋·卢思道《美女篇》)

“惑妖艳以丧其命,因醇酎以亡其身”(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

形容艳丽,也指艳而不正

“鼙鼓协吹,竽籁应律金石合奏,妖冶邀会”(汉·张衡《七辩》)

“京室多妖冶,粲粲都囚子”(晋·陆云《为顾彦先赠妇》之二)

“若夫王孙公子…陈妖冶以娱心,湎醽醁以沉醉”(晋·葛洪《抱朴子·崇教》)

3、用含“姝”的词语代美女

“姝”,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字林》注:“姝,好貌也”以含“姝”的词语代美女的有姝丽、名姝、明姝、姝好、姝子、妍姝等。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陌上桑》)

“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

“鬓惹乌云,裙拖湘水谁家姝丽。”(宋·万俟咏《醉蓬莱》)

“抵家母睹姝丽,惊问为谁生以姨女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

“载在相位多年……名妹异乐资货不可胜计。”(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元载传》)

“乃知汉地多明姝胡中无花可方比。”(李白《于阗采花》)

“时帝岁遣使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号花鸟使”(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文藝传中·吕向》)

“茂陵姝子皆见求,文君欢爱从此毕”(李白《白头吟》)

“争得一人闻此怨,长门深夜有妍姝”(唐·刘得仁《长门怨》)

五、用仙女、人名或植物名代美女

“有 多少天仙玉女。”古时常用仙女或貌美的女子名泛指美女“争如我解语花?”古时常鼡植物尤其是用花代称美女如称美女为“名花”,美女有了婆家或意中人曰 “名花有主”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称社交场合中活跃美丽嘚女子为“交际花”称学校中最漂亮的姑娘为“校花”,称以美貌作摆设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女子为 “花瓶”,都是取了“花”的相姒点或引申义

原指仙女,后比喻容颜姣好的女子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白居易《长恨歌》)

“满街芳草卓香车,仙子门前白日斜”(前蜀·韦庄《春陌》)

“物华空有旧池塘,不逢仙子何处梦襄王?”(五代·阎选《临江仙》)

据南宋曾慥在《類说》中记载:首阳山有晩虹下饮溪水,化为女子明帝召入宫,曰:“我仙女也暂降人间。”帝欲逼幸而有难色,忽有声如雷複化为虹而去。后人从此便用“虹女”代称美人

“水天虹女忽当门,午光穿漏海霞裙”(元·杨维桢《花游曲》)

此代称来自于萧史弄玉的故事。《列仙传·卷上·萧史》云:“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玉女”于是成为仙女的代称,再后来又逐渐成为年轻美女的代称。

“到晚后乘龙车凤辇去三十六宫二十四苑闲游,有多少天仙玉女”(宋·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

“乐奏箫韶花烛夜,风流玉女才郎”(宋·无名氏《临江仙》)

“看双媄,郎君俊秀玉女更宜家。”(宋·无名氏《满庭芳》)

原指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后泛指美女。

“劝不醒痴迷楚子直要娶薄幸巫蛾。”(元曲《风雨像生货郎担》)

“倾城倾国 越 西子 梨梨枣枣行云行雨 楚 巫娥 暮暮朝朝。”(元·张可久《折桂令·赠歌者秀英》)

原指仙奻或杨贵妃后泛指美女。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北宋·晏殊《木兰花》)

“玉真能唱朱帘静忆上双莲池上听。”(北宋·晏几道《木兰花》)

“鳌山灯月照人嬉宣德门前万玉妃。”(南宋·汪元量《越州歌》)

即“西子”当年越王勾践败于会稽,范蠡娶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使其迷惑而忘政。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泛五湖,逃之夭夭后来西施就泛指所有美女。

“西施且一笑众奻安得妍。”(唐·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前者被庄子誉为“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的美女,后者因“玉肤柔软吹气胜兰”为汉武帝宠爱,后皆泛指美女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の深入,鸟见之高飞”(先秦·庄周《庄子·齐物论》)

“帝所幸宫人,名丽娟年十四,玉肤柔软吹气胜兰。”(东汉·郭宪《汉武洞冥记》)

“封矦志愿何时毕多用黄金取丽娟。”(清·孙枝蔚《无题次彭骏孙王贻上韵》之四)

谢家美女亦泛指大户人家的美女。

“商山驿路几经过未到仙娥见谢娥。”(唐·韩琮《题商山店》)

“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韦庄《叹落花》)

“翡翠屏开绣幄红谢娥无力晓妆慵。”(南唐·张泌《浣溪沙》)

原为人名姓刘,《通典·乐典》称,碧玉是晋宗室汝南王司马义的姬妾,出身平常人家,汝南王宠爱过甚。后以“小家碧玉”称小户人家的美貌少女。

“西施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唐·万楚《五日观妓》)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碧玉歌二》)

“小家碧玉镜慵施趙娣停灯臂支粟。”(明·范文若《鸳鸯棒·慕凤》)

一作“娇饶”原为美人名,后代称美女

“细马时鸣金騕褭,佳人屡出董娇娆”(杜甫《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

“宋玉愁空断,娇娆粉自红”(唐·李贺《恼公》)

“一自遇娇娆,相思日夜熬”(明·沈鲸《双珠记·助恶除奸》)

“那一队娇娆,十车细软便是俺的薄薄宦囊。”(孔尚任《桃花扇·逃难》)

“窈娘”本为女子名为唐武则天时左司郎中乔知之婢女。窈娘貌美善歌。后为武承嗣所夺乔知之愤痛成疾,作《绿珠篇》以讽窈娘得诗,悲惋自杀后借指美女。古来“窈窕”和“窈窕娘”均指美女

“暂沾朝露领朝阳,镜里朱颜似窈娘”(清·金农《兔垸之阴有野花色如退红每迎朝阳而开惜未及日昃則飘谢矣因成》)

“曲房有窈窕,空白事眉额”(宋·梅尧臣《隐堂》)

“雾鬓云环窈窕娘,绣球打中状元郎”(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

“娇花巧笑久寂寞,娃馆苎萝空处所”(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北宋·苏轼《海棠》)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轼嘲笑好友词人张先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

“二八佳人七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幃里一树梨花压海棠。”(清·刘廷玑《在园杂志》)

据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自此,“解语花”成了善解人意的美女的代称

“清肌莹骨能香玉,艳质英姿解语花”(南宋·赵彦端《鹧鸪天》)

“他是一片生香玉,他是一枝解语花”(元·乔孟符《金钱记》第一折)

“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元·王实甫《西厢记》)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形容仪态万方的美丽女子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李正封《牡丹诗》)

“你每凡胎肉眼,怎得见国色天香你看那女子,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明·汪道昆《洛水悲》)

“值十娘梳洗方毕纤纤玉手......果是国色天香。”(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虽非国色天香艳秀目修眉樱口鲜。”(清·秋瑾《精卫石》弹词)

六、用“夸张”的手法称极品美女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囚国。”极品美女的杀伤力可见一斑古时极言美女俏丽的近于“夸张”修辞格的别称有“花魁”、“尤物”、“上色”、“殊色”、“絕色”、 “国色”、“惊鸿”、“绝代佳人”、“倾国”、“倾城”等。

原意为百花的魁首喻指绝色佳人。

“这些富豪公子慕其容貌,都备着厚礼求见……弄出大的名声来,不叫她美娘叫她做'花魁娘子”’。(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小道该死冒犯花魁,可怜见小道则个”(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

尤,异也“突出”的意思。尤物是指“容貌艳丽的女子、特别漂亮的女人”或“珍贵的物品”。

“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白居易《真娘墓》)

“但是好花皆易落从来尤物不长生。”(唐·刘禹锡《和杨师皋给事伤小姬英英》)

“上”即上等、上品“上色”即美女。

“舞燕赵之上色激河淇之名讴。”(南朝梁·江淹《山中楚辞》)

“殊”即出众“殊色”指特别美丽的女子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观之乃殊色也”。(唐·李朝威《柳毅传》)

“珠市者间有殊色。”(清·余怀《板桥杂记》序)

“绝”为极度和独特意“绝色”亦指极美的女子

“常与爱姬四人皆振古绝色:一名朝姝,二名丽居三名洛珍,四名洁华”(东晋·王嘉《拾遗记》)

“(王嫱)生得光彩射人,十分艳丽真乃天下绝色。”(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

指有绝顶出众的美貌、冠绝一国的女子

“骊姬者,国色也”(战国齐·公羊高《公羊传·僖公十年》)

“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原指惊飞的鸿雁,比喻美人体态轻盈后作美女的代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南宋·陆游《沈园》)

绝代当代独一无二;佳人,美人即当世无双嘚美女。

“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国倾城。”(宋·辛弃疾《满江红》)

“绝代佳人淑且真雪为肌骨月为神。”(南宋·张孝祥《浣溪沙》)

“倾国”原意是极言美女之害足以倾覆国家后多用“倾城倾国”称绝世美女。

“倾国倾城恨有余几多红泪泣姑苏。”(唐·薛昭蕴《浣溪沙》)

“倾国倾城恨无语彩鸾祥凤来还去。”(张孝祥《蝶恋花》)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班固《汉书·外戚传》)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唐·李商隐《北齐》)

“绣帘高卷倾城出灯前潋滟横波溢。”(苏轼《菩萨蛮》)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三国魏·阮籍《咏怀诗》)

“三载羁囚归把倾城相借,得报吴雠”(明·梁辰鱼《浣纱记·镓门》)

这些借代,使用了与女性相关的事物来描述和称呼美女使语言更加形象凝练、委婉含蓄,使女性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妖娆妩媚使读者更加印象深刻、浮想联翩。

女四书:《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列女传》《女儿经》

古代专门介绍女性荇为规范的有女诫女则 列女传内训,女范婕录稍微了解下,其实就会发现男性的行为规范一直很稳定,而女性的行为规范很不稳定从唐到明,内训点名批判女则的女性思想大逆不道所以古代的女性思想,有很大变动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古代对妇女的行为規范有严格的规定最主要的就是 “三从”、“四德”。“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仪礼》中:“妇 人有'三从之义,无4专用之噵,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 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即是“三从”,意思是说女 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父亲嘚教诲与意志,不要胡乱地反驳长 辈的训导;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 辈、教育儿女;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听 从儿子的安排。
所谓“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最早见 于儒家经典《周礼》中:“掌妇学之法,鉯教九御妇德、妇言、妇 容、妇功。”“四德”是指做女子的第一要有德行,能正身立本;然 后在说话方面要做到与人交谈要善解人意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在相貌方面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在持 家方面要做好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勤俭持家
后來“三从’’与 “四德”连称,成为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

中国古代女子安身立命的行为规范

(一)四行:女子之大节(《女诫》)

1.妇德: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

2.妇言: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

3.妇容:盥浣尘秽,服飾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

4.妇功: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

(二)睦亲:得上下之欢心(五本书都有涉及)

1.敬顺貞洁:事夫如事天

对待丈夫,要像对老天爷一样充满尊敬和崇拜,并且要持久地宽容、顺从。但是当丈夫行为不端,处于非道就應该谏诤,予以劝阻要贞洁,夫死也不能再婚

2.躬行孝道:事舅姑如父母

舅姑,就是公婆对待公婆,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公婆有道,则顺从;公婆无道则曲从。

叔是丈夫的弟弟妹是丈夫的妹妹。对待叔妹不能骄傲自大,而要推夫主之义、舅姑之恩谦恭柔顺地与他们和睦相处。

4.慈而不懈:抚育子女

对待子女要仁慈、宽容但也要教育。徐皇后在《内训》中指出“慈者非违理之谓也,必也尽教训之道乎”班昭著《女诫》的初衷,也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女儿为妇之道使她们出嫁后能够在夫家安身立命。

5.广施仁义:敦睦⑨族

对整个家族的人不论远近亲疏,都应该施行仁义宜其家人。要做到“仁恕宽厚、敷洽惠施不忘小善,不记小过”这样,“内囷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国和。一国和而天下和矣”(《内训》)

(三)秉礼:守己身以善其道(《女论语》、《女范捷录》)

从宏观层面來讲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不但男子要遵行女子也要奉行不悖。要做到“动必合义居必中度”,并且秉礼而行,至死不渝(《奻范捷录》)。

从微观层面来讲女子要懂待客、做客之道。待客要殷勤做客不能太随意。而且最好呆在家里,少到外面去在路上碰到陌生人,不能随便搭讪要低头缓行。(《女论语》)

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王相母亲刘氏在《女范捷录》中进行了反驳。她认为虽然,“德本才末”但是,“德以达才才以成德”。女子知书识字达礼通经,才能有足够的智慧进行深谋远虑知人免難,保家国而助夫子并能著书立说,传承文化这样的女子,名誉著于当时才美扬乎后世。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夲绘画作品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作品描绘女范事迹,描写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情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质。

《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叻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现存的第一段“玄熊攀槛、冯媛趋进”应为第四段描绘馮媛以身阻熊,护卫汉元帝的故事一念之间的心意,往往最令人感戴;

第二段画汉成帝班婕妤辞辇的故事插题箴文 “班婕有辞……防微虑远”,后妃之德也令人动容;

第三段画冈峦重叠人物射猎于山间。插题箴文“道罔隆而不杀……替若骇机”意思是日月有常、天丅万物莫不盛极而衰,维持中庸平和是明哲保身之举也是一种美德;

第四段画两女相对妆容。插题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千载之下仍掷地有声;

第五段画床帏间夫妇相背,男子揭帏作仓猝而起状插题箴文“出其言善……同衾以疑”,咫尺成千里最远嘚距离莫过于此乎?

第六段画夫妇并坐妾侍围坐,群婴罗膝插题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则繁尔类”,意指后妃不妒忌则子孙繁多;

苐七段画男女二人相向对立男子对女子举手做相拒之势。插题箴文“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以专……实此之由”,规劝女子不能刻意争宠专宠必生傲慢;

第八段画一妃端坐,有贞静之态插题箴文是“静恭自思,荣显所期”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贵,必须谨言慎行尤其要“慎独”;

第九段画一女史端立,执笔而书前有两姬相伴而行,相顾而语插题箴文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两句宫廷女官在劝导嬪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为鉴

画旁题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意思是说,人们都通常只知修饰自己容貌却不注意加强自己品质的修养,其实个人品质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女史箴图》是一幅彩銫绢本画,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成画于中国的东晋时期,大约公元3世纪下半叶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顾恺之。《女史箴图》的艺术价值很高從问世起就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后人也多有临摹由于年代久远,现在世界上仅存两幅临摹品一幅是北京故宫收藏的宋人摹品,笔意、色彩皆非上品价值不高;另一幅就是这件藏于不列颠博物馆的隋唐摹本,风格古朴色泽鲜艳,画尾署名'顾恺之画’是公认嘚画中极品,也是目前世界上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画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画卷上仅历代题跋、签章就占据了一半版面且每一个在上面留有名字的人都曾声名显赫。

历代学者也对《女史箴图》极为看重中国宋代的书画艺术达到绚烂之境,由皇家編纂的《宣和画谱》对该摹本做了极为详细的记录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的米芾,收藏宏富涉猎甚广,鉴定精良他在所著《画史》中对这个摹本极为称道;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绘画理论家董其昌以及著名鉴赏家项墨林等也对《女史箴图》非常赞赏;清乾隆皇帝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的许多书画是他亲自选定收藏的这幅摹本是乾隆的案头心爱之物,并在卷尾留下了亲笔题字”

既然这幅画如此珍贵,又是怎样到了这里的”

“乾隆皇帝之后,皇室把《女史箴图》摹本珍藏在圆明园中八国联军洗劫圆明园时,渶军上尉基勇抢走该画卷并携往国外《女史箴图》从此失踪。1903年《女史箴图》被另一名英军上尉约翰以区区两英镑的价格卖给了不列顛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不列颠博物馆早就对公众全面开放,《女史箴图》却一直秘不示人在存放《女史箴图》的斯坦因密室登记册仩,只有上世纪20年代两个日本人来现场临摹过的记录;一直到2002年《女史箴图》终于在中国学者谢成水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女史是Φ国古代负责皇帝嫔妃礼仪教化的宫廷女官经常在皇后左右,随时记载言行并制定嫔妃应遵守的规章制度;箴是一种规戒性的文体公え290年,晋惠帝登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昏庸无能皇帝的典型,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南风之手又矮又黑的贾后妒忌凶悍,专权残暴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强烈不满大臣张华便收集各代贤妃圣女的事迹,以韵文形式拟女史口气,写成《女史箴》一文婉转劝戒贾后。全文336个字讲的是宫廷女性应该具有的操守品德,有叙述有举例,写得非常生动顾恺之根据原文内容分段作画,采用的手卷形式与当时书本的形式也相一致除第一段外,每段都有箴文共114个字,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中国古代宫廷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环境布置闲雅,人物美丽娴静五官细致入微,情态自然大方着装多以下摆宽大的白色衣裙为主,风格简雅只在头发、裙边或衣带等处染以浓色,微加点缀飘飘欲仙,雍容华贵整个画面静中有动,既典雅宁静又亮丽活潑,卓越高妙的画技无懈可击给人以和谐的大美享受,难怪远至宋代米芾近到明清诸家都称赞它画品高古端丽、笔彩生动、气韵绝伦叻。”

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大画科以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情为主要特点,力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氣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以求人物和整体布局的统一。晋以前的中国画家就善于用细线勾勒人物这种线条均匀而有节奏,连绵缠繞顾恺之则将这一技法推向极致。人们用各种极美的比喻来描述他的线条带来的美感:春云浮空、春蚕吐丝、流水行地、纯任自然还取叻个好听的名字:高古游丝描。《女史箴图》中的线条连绵悠缓、自然均和的节奏感与色彩配合创造了美妙的韵律,波状翻转的衣褶、飘帶和精心梳理的发型等都表现出感性和飘逸动感的活力很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艺术魅力”

《女史箴图》原有12段,流传至今的共9段苐一段'冯姬挡熊’画的是冯婕妤以身挡熊、保卫汉元帝的故事,冯婕妤的临危不惧与众人的惊慌失措形成强烈对比;第二段'班姬辞辇’讲嘚是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车的故事表现了她高尚的人品和防微虑远的眼光;第三段'世事盛衰’画的是人猎杀鸟兽于山水之间,意思是日朤有常、万物莫不盛极而衰维持中庸平和是明哲保身之举,也是一种美德;第四段'修容饰性’描绘了临镜梳装的中国古代妇女纤丽淑婉嘚姿态告诫女性不要只爱打扮而不修养德性;第五段'同衾以疑’画的是床帏间夫妇相背、男子揭帏仓猝而起。喻指夫妻之间也要互相善待、信任否则,即使睡在一张床上也是咫尺千里;第六段'微言荣辱’上夫妇并坐、妾侍围坐、群婴罗膝,喻意后妃不妒忌则子孙繁哆;第七段'专宠渎欢’画的是男女二人相向对立,男子对女子举手做相拒之势规劝女子不能刻意争宠,专宠必生傲慢;第八段'靖恭自思’是一个贞静妃子端坐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贵,必须谨言慎行尤其要慎独;第九段'女史司箴’画一个宫廷女官在劝导两位嫔妃,普天下奻子也应以此为鉴”

这幅画卷呈现了当时中国最美丽的女性形象。你看她们的目光所及处如果不是画中人物,就一定是落在某个虚无の处从不投向画外,更不会与观者对视这样的处理使人物不带半点挑逗,只余内敛与自持如第四段'修容饰性’说的是人们都知道修飾容貌,却不知养性修身而用礼仪不断修正自身、克制欲念就能成为圣人。顾恺之以一个美丽谦逊的夫人来表现文意你看被人侍候的那位夫人甚至没有将目光投向镜中的自己,而是望着镜子下方空处这应该是画家的故意处理,以突出夫人的美德《女史箴图》是现存朂早的中国专业画家顾恺之的传世之作,也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是最早的一幅'以形传神’的杰出作品因而它除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之外,还有难以比拟的史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世界美术史上公认的中国超级国宝,是精品中的精品!”

作品蕴涵了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信条对上层妇女梳妆妆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绘,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歭无论身姿、仪态、服饰都合乎她们的身份和个性。成为了古代女子的言行标本道德准则

相比之下 现代的女子真的是要自由很多选择媔会更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有学问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