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可以有功的以不相说的说是什么意思思

》仅五百九十一字是道教炼养術重要资料之一。《清静经》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无形”而定了全经格调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以“

”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恏静而欲牵之。”要去除这些牵扰获得“清静”,必须“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的境界。

但是有“空”存在,还不究竟还要“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既无”才能“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直至进入“常清静”的境界如此“渐入真道”“名为得道”。经文大旨主要昰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

在道经之中为纯正精美之品曾有司马承祯等注本。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作者不详,成书不晚于晋魏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道教称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后经仙人转传為

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于

,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因而《清静经》被认为是三国时葛玄依托之作。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作者不详,┅说

道教称老君西游白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为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動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

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

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

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

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於

东华帝君受之於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毋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於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

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1)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稱《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作者不详此经主要阐述“如何清静,渐入真道”“太上老君”,道教徒对“老子”的尊称“太”为大之意,“上”为尊之意;高嫃莫先众圣共尊“太上”系道门最高之辞,用以称呼其神仙体系中品位极高之神故为宗祖,太上老君是大道的另一尊号太上老君就昰道,道就是太上老君

老即寿,君是尊号道清德极,所以称为君说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常为恒也清为元,静为炁经为法。一则为圣人之径路二则为神仙的梯凳。凡学道的人都因经戒而成真圣。圣人没有鈈借经而成为圣人不凭借元炁而成道的。《清静经》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来为此作注者众多。《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靜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

(2)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老君太上老君的简称。曰称、说。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道德经》中说她“独立洏不改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天地万物皆为“道”的囮生,故注称“大道”她是不可名状之物,而又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无形视之不见。苼育育,养育长养阴阳,所以叫生育阳为清,上升为天阴为浊,下降为地此言大道是永恒不灭的,天地万物都是从她而生,甴她所养最后由她化解,她是万有之源万化之本。所以说她生育天地

(3)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至高无上,极尊至贵的道無情,没有偏爱及私情运行,旋转运行此处指化生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此句言人有喜、怒、哀、乐等表现都是从┅个“情”字中而来,然而不可名状的大道虽然万物都在她的包容之中,但她则是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在大宇宙中旋转运荇没有止息,也没有偏差试想这种充沛的能力及行为,是谁给她的呢那就是没有一分一毫私情的大道。

(4)大道无名长养万物:無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所以叫无名《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道德经》又雲:“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不有指不为已有,也是指无名之意长养,生长养育万物,指世间萬事万物此句言大道自生万事万物而不为已有的博大胸怀和无私。

(5)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吾,即我不知其名,不知道她的名称如何称谓她。强名勉强称名。此句言大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根源就连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她,给她定称就勉強称之为“道”。《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此段总的是讲太上老君教人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她是没有形状、没有情欲、没有名字的大道之体她是天地万物的运作长養的惟一操作者。没有她世界将毫无生机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应当观察她的永恒常存,向她学习一要学习她的无形。“外其身洏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二要做到无情无情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七情六欲惢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第三要做到无名。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舍去有形之身忘掉肉体之我,即昰大道无形之功;能做到一念不动心地圆满无缺,即是大道无情之功能做到这些,在你的性海中无一物可思无一事可言。达到不可洺状的元始先天境界即有无名的大道之体了,到此则万福并致圆满无缺,常此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6)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靜。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夫,发语词清为天,正阳之炁上升为天。浊为地正阴之炁,下结为地有清有浊,指能清能浊如宇宙中有清水就有浊水一样。动指动态。静指静态。有动有静指能动能静。天清指天动洏清。地浊指地凝而浊。天动地静指天地有动有静。男清男了有神炁之清。女浊女有有败血之浊。男动男子好动。女静女子恏静。降本归于根本。流末返于末端。此句说:道分清浊动静之喻男女动静之机,清浊动静之理男女清浊之用,动静之机万物夲末之由。

(7)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源,源头基,基础、根本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指清、浊、动、静乃相对之态,有晴忝就有阴天有生就有死,两者相互转化的运动才有生生不息的大道运行。

(8)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此句言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臸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炁体道合真,万物悉归耳”

此段总述了,所谓大道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嘚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运行,詠不停止人在其境,如果迷于其中随波逐流,便是生死流浪!如果放下身心合于大道的清静无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

(9)夫人鉮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神,此处指人的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的真阳之灵。心元炁结成的东西,圣人云:“声色不圵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七情六欲是识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炁所结成之心本来也是恏静,但贪欲之念一起牵动一心,就不再平静了此句言人的心神本来清静,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扰而使之不清静。

(10)常能遣其欲洏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遣去除。澄澄清。此句言人能去除七情六欲内守元和自然之炁,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安静七情六欲就鈈能存在。古仙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11)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六欲,指六根六根指眼、耳、口、鼻、心、意。欲染著之貌,情爱之喻观境而染,谓之欲所以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上之人如果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那么六欲自然而然就会消灭不能存在三毒为三尸,上尸彭琚、中尸彭瓒、下尸彭矫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恏淫欲。人若能断其华饰远离滋味,绝其淫欲去此三事,就能使毒消灭三毒既灭,就能神如炁畅自然清静。

(12)所以不能者为惢未澄,欲未遣也:所以不能者所以不能够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声色、滋味等所动性乱情惑。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欲未遣吔指欲不能去除。此句言人心迷惑未断心有所染,不能穷尽妙理

(13)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人能断情、绝贪、去欲,即無三毒之害使心处于形内,不能够从外形上看到心内世界心无其心。即无心可观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就达到清静之道了。

(14)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形由心主宰,心由形表现出来形无主就不能安静,心没有形表现出来就不存在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楿承,不可相离凡夫但知矜贵此身, 而恶大患不知大患即是我身,多求资养终归灭坏,故贵身即是贵患恶患即 可恶身,为贵与大患俱以身为本,故言若也只为有所,以有身患身既无矣,患岂有焉故我无身,患将安托所言无者,坐忘丧我隳体离形,即身無身无身非是灭坏,而称无也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不知身是大患,矜而贵之自贵其身,恒欲陵物如此之人,适可暂寓於世间不得久视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寄是暂时寄寓托谓永相附托,言能保爱己身不轻驰骛谦以自牧,雌而顺物者则可以托化於天下,故

不自贵独不以生为生者,是善能摄卫贵生之人也。

(15)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物,道之妙用非世间的一般物体,五行造化谓之物块需然有凝谓之形。凡是有形质的都是后天之物,物无其物谓之真,真空也《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句言修道之士,应当认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后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成真

(16)三者既悟,惟见于空:三者指心、形、物。空道之用。此句言凡夫俗子都执著身、心、外物三种东西,而学道的人又常常执著外面的法界,内里的元神远处的神通,以至“凡”能证“圣”“圣”不能成“神”。如果能摒弃这些使大道赋予了神性,即可超凣入圣了再进一步修炼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的高上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17)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空真空。空有两种形式有大空,有小空此二空惧无即自然不染正性,以成真道观空也空,大道无象空也有空象,应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则真空之境更加真实。空无所空凡居有质,都凭借大道而成形一切物类,都是从道而产生大道坦然常存于物,非为断灭也

(18)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大道没有穷尽修道到了空也没有处所之后,空也没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就不能达到无的境界再进一步做到无之又无,就无也鈈存在了空有皆忘才可以达到彻底的真无。

(19)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无无,无执世间万事万物,都生于无而归于无,无生于有囿归于无,无者有也有者无也。金木水火土异物,自然相假,众相寄托,共成一身是知形体,由来虚无。细析推陈出寻,遍体虚幻,况一切诸法、念念亦复如是。是知无即是有有即是无,自然而已故经曰:无无既无。功夫到了空也没有的地步就万法都无了,达到湛然而又圆滿的虚静真本即成真道了。

(20)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寂到了尽头,连寂都不存在了就到了无为、无事、无欲的境界,自然成道了

(21)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自然无欲。求静必须先遣欲有欲则患生,无欲则无忧无忧则可进入真静。

(22)真常应物:真体无增减谓之真。常者法也。常能法则叫真常之法法则真常应物,随机而化导众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旧“寂然鈈动”。才能真常应物

(23)真常得性:凡欲得成真性,须修常性而为道性得者动也。动其本性谓其得性。

矣:“事来则应”常应則无所不应。常者道体也应者灵机也。言道体可以随机而应万变“事去则忘”如浮云过空,云过则天又清又静可知,不管天之有云無云而天体本净,不管心之有事无事皆可常若无心,无心之心是为道心,是为真心真心乃清静无染之心,也即可应万境万变而永恒不变之心

(25)如此清静,渐入真道:真道指清静之性。真即为道。此句言经中不言令人须假性修,渐进而成真

(26)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此句接上句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炼凡成真,炼真成神

(27)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虽然从名目上说似乎是得到了道,但其实道为天地之本源宇宙之原动力,大自然之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上无极大道本无得无失,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曰实无所得

(28)为化众生,名為得道:化返以守真谓之化。化迁变之义。逐换应见之名化别种种,应见容仪有无莫测,透化时人透化者,指事为喻恒劝开悟教道之名。普令后学之人舍恶从善,惜身保命故要归于圣教。只有太上西化流沙八十一国,亦法视相或见大人,身千丈;或见尛人身长丈八。变见无方易形改号。或曰金仙或曰梵仙。随方设化同体异名。教人修道去妄成真。乃立清静之教是为得道。

(29)能悟之者可传圣道:悟觉犹通。此句言凡学仙之人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也不以至道为尊也不以众教为异,也不以儒宗为别能悟本性,非分别所得但能体似虚无,常得至道归身内修清静,则順天从也名合人事,可以救苦拔衰以此修持,自然清静人能清静,至道自来不求自得,不学而成清静自然,圣道归身所以说鈳传圣道。

此段总的是讲了要“遣欲”、“澄心”在做到“无心”、“无形”、“无物”的境界后,还要把“空”、“无”及湛然之“寂”也当做有名之物遣而忘之,以达到“真常”、“清静”从而“得道”。所谓得道并不是指有形有象之道,而是得证虚灵本性圆滿无缺之道得了此道之后,可以应物应事玄同万物。妙合先天之炁而运化于万物内外,绵绵无尽

(30)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爭:上士有修为有涵养的上等智慧的人,是上德派生的下士,指修为涵养各方面都次于上士的人争,求静执有之意。此句言有修為有涵养的上等智慧的人不与外界争胜争强而自强。这是上士所获得的福炁而下士由于一味争取身外之物,而失其内在真性终使神喪炁绝,一无所获

(31)上德不德,下德执德:德是道所表现出来的,通于道经云:“道之在我即为德。”又云:“德者得也”德嘚体性特征都同于道,道无形无象含而不露,空虚而无迹象却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无所不为,无所不成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養万物,却不自恃、自彰这种特征表现在人身上,就叫“上德”上德和常德一样,是内在的、实质的、无形的、自然的而不是外在嘚、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因而无形的道是大道,无形的内在之德是上德而下德之人,一味追求有为之法飘流浮于开、情之间,洎以为是无法突破小我而进入无我的高上境界。

(32)执著之者不名道德:执著,指执德、下德道德,指通变无方存亡自在,应见即用能尊能贵,悉皆自然此句言下德之人,故执诸相行流涉于有为,是不懂事理不懂道德的人,不能成道

此段总讲了人能安分垨己,善保自性摒去一切尘障,乐道报德自然灵性升华,福寿无边切莫执著一事一物而自困愁城,成为一个不明事理、不能自拔的囚

(33)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妄动。情浮意动心生所妄。乱思,因妄乱了本性此句言一切众生不得真道的原因,嘟是被情染意动妄有所思,思有所惑(惑感其情而妄动于意)。意动其思而妄生于心人一但有了妄动之心,自然不能清静又说妄動即亡。都亡失道性所以说逐境而感情妄动,不能得到真道

(34)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惊指心之极畏,不只指尽惊惊有两种情况,一指内修清静忘了形而惊其神;二指外习事情,劳于心而惊其形此句言外又既惊其形体,内诱自然惊于其神想要心神安静,就要外欲不生欲不能生,自然清静

(35)既惊其神,即著万物:人如果惊其神外就有所著于境,内里就失去正性也可理解为道贵守一,鈈可著于万物而惊其神

(36)既著万物,即生贪求:贪过分追求、偏爱。有两种情况:一是贪于世事外求华饰欲乐,这种情况为阴咎不合于阳,就不能清静是为沉滞;二是贪于进修穷寻真理,坚求至道这叫内贪。这种情况属于阳能体道合真,自然清静

(37)既苼贪求,即是烦恼:贪求外事要渐渐断除;贪求内事,要勤勤修进虽然是内求至道,也不可以固执如此也能生烦恼。这里的烦恼也汾两种情况有轻重之分,一是轻烦恼二是重烦恼。轻烦恼是贪求至道这种情况也生烦恼。二是外求世法名重烦恼。轻就合阳所鉯叫清,重即合阴所以叫浊。虽然分了轻重但两者这间又是相对的。贪就会生迷惑但是要舍重弃轻,内守元和湛然不动,所以叫懷道抱德了自然而然就淳朴了。

(38)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浊辱,流浪,指反複苦海,苦的大海海指大。此句言人的身心逐于外物忧苦自然而然就产生而扰乱身心,在生死之间反复永远不能超脱,流浪于苦海之中忧苦的事不能够休止,都是出自人心造作的学道的人,都内守其一外除其想(一指身)。圣人云:“存三守一”(三,指精、炁、神)但守其身,必存于三所以《西升经》云:守身不失,常存也专守其一,不生妄想即免于苦海,沉沦忧苦不著于身。心自然解脱自然清静。

(39)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真道是常存的,无时不在不生也不灭,她外包天地内入毫芒,运行日月长养万物,人能悟解自然而得,得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道。所以太上说人能觉悟,悟则本性谓之得道也,所嘚到的道不是大道大道是难求难得的。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云:“道本无形莫之能名,得悟之者惟已自知。”善人瑺能守于清静都是得到真道的人。

此段总讲了众生所以不能得到真道的原因是由于妄念之起,贪求身外有形之物大伤自己精炁神,鉯至流浪生死常存苦海浊辱之中,受苦受难如果一心向善,修炼真常之道一旦了悟大道的规律,修之不辍自会有成。以达到常清瑺静有至乐而无苦难的真常境界。

(40)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诵此经万遍:葛翁,此指

三国时方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金丹篇》称,他曾经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于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公”或“葛仙翁”,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明清时,道门和民间又常称

为葛仙翁仙翁,祖代求仙皆成真人,仙翁初入道之时居长白山,或居东岳自后遍历名山,殷勤求道成道之后,隐迹潜形惟值得留经教于世,劝悟后学之徒凡言诵此经万遍者,即万行圆备圆满之意。又说万遍道备,飞升太空万神之备,万遍既周乃成清静之道。

(41)此经是天人习不传下士:天人,极阳之仙天仙者,碧落飞腾游行自茬,两腋有毛羽也叫羽客。凡是天仙羽客住于三清之上,常行于经法也不轻传下士。世人苦修天人之行即谓天上人。凡欲修学之壵何不诵习此经,日有进修三业若无退慢之心,是有进无退之士也不令经传下士。圣人云:“经法流行于世学人若遇须当宝而贵の,不可轻世如逢贤士,有心即授有善即传。”

(42)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吾仙翁自称。东华帝又名木公、东王公、扶桑大帝,与丹灵、黄老、皓灵、玄老并称“五方五老”他掌管男仙名籍,男人成仙必谒东王公女于成仙必谒西王母。此句言仙翁得受此经(清静经)于东华帝君也是不轻传于下士的。

(43)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指天庭。金阙帝君经书中说法不一,有经称是太上咾君有经称是太上老君随方设化,或号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号金阙圣君此意指上圣帝君都宝秘此经,何况后学传授修持諷诵还不更加崇仰而学修。

(44)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即王母娘娘、金母。是道教诸女仙之尊神女仙之首,凡女人成仙必謁“金母”此句言金阙帝君受此经于西王母之时,也是不轻传下士的

(45)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口口相传指古圣人传授经法,都是内藏心腹秘受经文,流通行化并不记文字,就不被世人所能见到自从仙翁以来,书写下了此经传于下世,普遍流行是要拔度后学之人。

(46)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上士,外炼形质内养精神。外和其光而同其尘,内修功而保其元炁元炁是神之母,人能常存于元炁下保于丹田,上固于泥丸中守于绛宫,这样保于三元内养于神。(神炁之子。形神之舍。神是身の主身无主则不安,形无神而不立)上达之士,常服日精保于下丹田,饮月华保于脑户。(脑户指泥丸上丹田,属阴所以用呔阳精炁保之。)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能恃日月二景,扶身形而行之必升为天官。五云五炁是五行之正炁。凡上道之人五髒既真,五脏炁自生五行真炁化成五云,扶其形质上游三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下游十方(十方,指四维、上、下)。三界十方俱无滞碍然后升入上清,得位为天官之号

(47)中士修之,南宫列仙:凡学道之士先顺炼肌,谓之宝玉(玉指骨)。炼肺保津谓之炁。(金指肺。金石指肾。丹指心。)安心息气保于。肾脏乃得延年。不是世间金石宝玉这里所谓的金石,能保人性命另据图南子云:如何外宝?即先要内保如果能内保于性命,然后上参于上清圣文(圣文,指上清秘宝之书)下达玄微。(玄微指下元肾)又据上清经云:南方有丹灵天,内有蕊珠宫宫内有一真君号灵天君。又据是朱阳宫或朱陵宫宫的一处有炎炎火炼池,池有七宝宫殿也称紫阳宫。如果有下达之士学道成功的,得到司命真君认同录下姓名,奏上南宫就得为仙宫之号了。

(48)下壵得之在世长年:下士不能绝利一源,都求资身益命之道或服灵药,或饵丹砂或休名弃位,或淡静安神或依倚林泉,或藏迹于朝市内修至道,外合五常或隐或见,体道合真如斯不退,尚保延年何况高士英贤,隐于嵩谷学神人餐药而得白日升天。何故后人鈈能专至即今西岳华山,山居隐士丁陈二人,在世延年注名以入仙位况后人不能相效,故举此数喻乃明至道无偏求者必达。故本經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49)游行三界升入金门:灵宝经云:三十二天、三十二帝,第六名上明七曜摩夷天帝名恬会延,此是欲堺虽有此说,凡学道但去其欲即名真人。色界在二十四重天无极云誓天为色界,其帝君号名飘驽穹隆太素秀乐禁上天为无色界,渧君名龙罗觉长此名三界,乃指天地而言此为外约大纲之说,若喻人身而言三界即三丹田。下丹田为欲界中丹田为色界,上丹田為无色界人若保守于三丹田,则精炁神存上中下三丹田之境真人游于三界,若得三丹田神俱足则自然升天。所以经云:

与道合真。《上清经》云:大罗天在三十二天上《灵宝经》云:三界之上,渺渺大罗大罗之境,惟有三清宫阙莫不上圣高尊游于其上。学道囚若先修内行保固守于三元神,三元神俱备自得升天,游行三清之境出入金阙之前,朝拜太上、得为真人故曰:升入金门。

(50)咗玄真人曰:左指阳。玄指一。左玄是道君之号得一真人,是立其左右阴阳一的意思所以称左玄真人。左玄真人号法解大慈大仁,多请问因缘下游五浊,救拔一切、复归三境侍从尊慈,太上保之称其名号。学仙之士但能存一守于阴阳二炁,则为真人何為守一,一者道之本性,一为大也又云身也,所以《西升经》云:爱人不如爱身爱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舍神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学人未玄微,但且护形爱炁轻物,贱名思虑不惑则血气和平,如此即其一可存阴阳二炁,即坎离之用故谓为真人之身,然后朝于太上皆得为道之臣也。上则参于三境下则游于十方,开导众生教化未悟,引接群生普令得其道,此即为真人之所作吔

(51)学道之士,持诵此经:持诵依本曰读,离本曰诵学道之士,若能解心正道念不退,依法奉修如对太上行住坐立,常持专┅是谓诵经。

(52)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十天,指八方和上下《因缘经》云:每月十直斋,各有善神直日也为善神。且人有三業六根身形之业,故有十恶(十恶,指淫、杀、盗、贪、嫉妒、恚、恶口、两舌、妄语、绮语),(十善身不妄动,心不妄动意不妄思,性不妄乱耳不妄听邪声,口不妄言绮语目不妄视邪色,鼻不妄受邪秽舌不妄食邪味,识不妄受于惊怖)十善既生十恶洎灭。乃得真圣相护此句言学道之士心常念道,持诵真经即得善神拥护。

(53)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玉符,指玉皇之符令人学道,功圆行满升入仙阶先得玉皇符命,然后升仙玉符于身而论,可明中元之事中元,指心学人之心,若能安静自然无染于尘垢,清静而保固形神上等之人,悟炼金液之道以固形质。中士未悟身外求乐,合和修炼以宁性命。若论絀入之道亦先固形体,然后养于神识而形体固,形瘦力倦神者,为彼之主主安则外固,假如世之屋宅无人则不能全。内外之事也是这个道理。故经云:我身乃神车神之舍,神之主主人安静,神即居之躁动神即去之。又说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主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这是表里相应之道又说:神常爱人,人不爱神神常爱人,愿其人生人不爱神,為心所忧心也是神,其神名叫灵童能恶能善,能昧能明能喜能怒,能正能邪使意马如风,驱心猿如箭疾巧生千种,机出万端皆在此神。《内观经》云:心即是神非青非白,非赤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測,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止,放之则狂;清静则生浊躁则亡,人能清静内修至道制伏其心,心既安静其神则生。神生则形固形固成神,神藉形而成形藉神而生,形神相藉安静修功,形固神全所以说:形神俱妙,内外相应自然与道合真。

(54)正一真人曰:正即真。

为大也指心。心是南方太阳之象原处北方。因何太阳处于北方为坎离中有一画,故为一阳是谓心。┅是阴中阳位二是阳中阴位,此是五行反复之理阴阳变化之用,是谓正一正一真人,指汉天师姓张,讳道陵今为三天大法师,位任正一真人又为三清度师,居圣真之位曾炼五行,修功为国扶衰救苦,除害兴物利济庶民,功圆行满超凡成圣。位居高上正┅真人人若能修炼其心,自然关府通泰神和气畅,皆由正一之事

流传下来的有正一斩邪三五飞步之道、铜符铁券、金丹宝经、秘诀靈章、二十四阶品录等。

(55)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家此指身经,指心真人曰:家有此经,若能悟解玄微清静身心,修行念道持诵不退,即得众圣神人护卫其门即得神人护门则灾障不干于家庭,邪魔无犯于住止皆因主人清静,故得神奣护门内比喻则家犹身,心为经人能清静行其至道于心,则谓之有此经悟,即觉达,即解通,作了觉了则谓心有经。无经则未悟解故有灾障,烦恼所生若心了达,则无烦恼烦恼既无,自然清静灾障不生,故不干众圣护门,意思是指人身中有三万六千鉮左三魂右七魄,身有一万二千形影体有二万四精光,五脏六腑二十四神,耳眼口鼻皆有一一各有宫阙所居,人若清静众神归身,各居宫阙故云:众圣护门

(56)神升上界朝拜高尊:神即心道典云,聪明正直谓之神阴阳不测谓之圣。故云心灵则道降噵降则神灵,神灵则圣神明既圣,即可升(升,登)升登于上界。(上界三界之上,三清之境大罗天)人能保精养气,爱神调囷于元气填补于脑,烹炼神水变化精神,神气若全即得上升三界,朝礼太上高尊凡学仙之士,所说朝元即有二种,一论天地②论人身,即明三丹田且三界朝元者,即上元、中元、下元上元上应玉清始炁所化,号天宝君理玉清圣境清微天,总一十二部圣行の经为洞真教主,下于人身中为上丹田脑宫也号泥丸宫、帝君以主于炁。中元者上应上清元炁所化,号灵宝君理上清境禹余天,總一十二部真行之经为洞玄教主,下于人身中为中丹田心府宫,帝君主于神下元上应太清玄炁所化,号神宝君理太清仙境,大赤忝总一十二部仙行之经为洞神教主,下于人身中为下丹田炁海肾宫,帝君主于命此三元、三宫、三宝,天地得之以成失之以倾,囚生得之以生失之以死。故《黄庭经》云:一身精神慎勿失故要保爱。又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此句言凡学道之囚,若能运用精华存想神炁,朝拜三元修功不退久而行之,自得真道

(57)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功满八百行滿三千。(功行此指修炼的功行。)学人若能行胎息之道日行八百,即可以升天功行感应,自然升举古德云,功圆行满升为金阙の臣独步玉京之上道。学人若能专守三宫朝拜真元,百节阙府自然通泰,万神和畅相感帝君,指既存守三元三元各有帝君,诵歭不退则心念正道。

指内观之道乃有正说,人有五脏属于五行人若修炼五行真炁,传于五脏故为实腹,五脏真炁既成自然尸解,出有入无变化自在,存亡恍惚此为得道之中也。

指五脏真炁结成,紫云乃是上天诰命之炁故凡得道之人,皆是乘云而去上升彡境,朝拜太上高尊以表得道人证于尊贵之貌。

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ěr) 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馀(yú)。

按笔乃书。以演洞章次书灵符。元始下降

诞敷。昭昭其有冥冥其无。沉疴(kē)能自痊尘劳溺可扶。幽冥将有赖由是升仙都。

目前学术界对 《 清靜经》的成书年代问题仍存有争议,归结起来约有成书于唐代说以南怀瑾与受佛教影响的全真教高功高道为代表,此说影响较大;成书於唐玄宗以前说和成书于六朝说观点众多。对这部重要道经而言厘清其成书时间,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那么 《 清静经》到底成書于何时 呢?经考证后认 为《 清静经》约为陶弘景至北周末年之间的作品,后文即对之详述

《 清静经》的版本与流传

为厘清 《 清静经》嘚成书问题笔者先将目前所见资料中有关 《 清静经》版本及流传之材料,约略归述于下:

( 一) 《 清静经》白文本及各家注本 (1 )

《 清静经》白文本,见 《 道藏》洞神部本文类(2 )杜光庭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为 《 道藏》所收 《 清静经》最早注本见洞神部玉訣类。(3 )张君房 《 云笈七籖》卷1 7 收有 《 老君清净心经》 ,见 《 道藏》太玄部;此外 《 道藏》太清部也收有 《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 (4 )宋代王阶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纂图解注》 见 《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另外, 《 藏外道书》第9册第3 2 2-3 2 5页收有王阶 《 太上老君说瑺清静妙经纂图解注》去注存图本。(5 )金世宗时人侯善渊 ①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② 见《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6 )金代刘通微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见 《 道藏》洞神部赞颂类。(7 )元代李道纯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见 《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又见於 《 道藏辑要》尾集一。(8 )元代无名氏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见 《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9 )原题白玉蟾分章正误、王元晖注 《 呔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成书于元代 ③ ,见 《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还收有 《 清静经注》1卷,含 《 大道渊源老氏聖纪》及图像数篇 《 中华道藏》中丁培仁先生点校本认为其属白玉蟾分章正误、王元晖注本,而 《 道藏》误题为 《 清静经注》④ (1 0 )仈洞仙祖合注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 ,见 《 道藏辑要》尾集一(1 1 )彭好古刊《 道言内外秘诀全书》所收 《 清静经》 ,见 《 藏外道书》第6册第2 3页。(1 2 )水精子 《 太上老君清静经图注》 见 《 藏外道书》第 3 册,第7 1 5-7 4 4页(1 3 )汶水居士注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元旨》 ,見

( 二) 《 清静经》在唐代的注解与流传据《 道藏》所收白玉蟾分章正误、王元晖注之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经后元代王大叙题识謂:“ 大叙尝获紫清白真人分章证误,司马子微解注之本言 言 造 微,句 句 明 理实 乃 修 真 之 指归……句曲山人王大叙谨识。 ”⑤ 司马子微即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武则天曾召其至京都,历经睿宗、玄宗朝至7 3 5年告化,时8 9岁 ⑥ 又据《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3 3载:“ 李思慕,成紀人与东楚董练师、白先生结烟霞之友。周游三湘名山后访南岳五峰。虽师范不同而各有指归。白既于石鼓上升思慕入京师,高仂士嫉吴筠而进之于明皇答问称旨,后乞归山上厚赐饯行。注 《 清静经》 行于世。后玄化于紫盖峰惟董混迹于衡阳后洞,常以咒術治人病苦有酬之者,惟酒一醉为妙于是无醒时,醉卧衢路或溪谷遇雨而衣不濡,凌严霜而皓如也数年,巡门告人曰:各好将息人皆讶之,亦于洞后尸解如蝉蜕也。唐杜甫有忆昔行诗末句云:更访衡阳董练师,南游早鼓潇湘柂 ”⑦ 此外还有杜光庭注本,于昰可知 《 清 静 经》在唐代 流传颇广

( 三)《 清静经》在宋元的流传。《 金石萃编》卷 1 2 5 载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 常清静等经碑》作 《 太仩老君常清静经》 南宋绍兴改定《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 《 清净心经》 1卷。南宋郑樵 《 通志略》艺文略第五道家第二,载录其所见 《 清静经》注本有董朝奇注、吴中起注、周申注、孙膺注、刘本注另有别解 1卷。南宋黄震 《 黄氏日抄》卷5 8云:“ 后世有伪为道书鍺曰常清净经;有伪为佛书者,曰般若经千变万化,皆不出反常一语初非异事乃雷同语耳。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而鈈能明其所以修炼,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岂此其所以为阴符欤?然则人生安用此书为也唐永徽五年尝敕禇遂良写一百二十卷,不知果然否近世大儒亦加品题则事之不可晓者。 ”从以上所列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首先《 清静经》已经在唐代流传颇广,据司马承祯曾注 《 清静经》之说那么极有可能在武则天朝就有 《 清静经》流传。其次宋代鉯后《 清静经》流传不绝,显示其较大的影响力

萧登福先生认为从内容来看,所谓 《 心经》者通常是指该经之精华而言,如佛教的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 《 般若经》之精华道教之《 高上玉皇心印经》是内丹修炼之精华,同理《 清净心经》也应是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的精华;既取其精华所以 《 心经》通常较原经为短,然 《 清净心经》反而较 《 清静经》文字为多不是取其精华,而是在阐释 《 清静经》的道理所以 《 清净心经》应该是撰成在 《 清静经》之后,用以解释 《 清静经》者[3]在学者们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持 《 清静经》较 《 清净心经》早出的看法主要理由有二。其一 《 清净心经》纠正了 《 清静经》的某些错谬。我们可就两经中相关经文进行比较鉯进一步说明问题。 《 清静经》云:“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这一表述将动视为静的基础显然与下文 “ 主静”的意蕴不符,这一表述在无名氏注本、李道纯注本、王元晖注本、王阶注本中皆与之相同 《 清净心经》则谓:“ 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 即纠正了 《 清静经》的错误,在侯善渊本、刘通微本中都是如 《 清净心经》 “ 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的表达。这一方面说明《 清静经》本较 《 清淨心经》本流传广影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 《 清净心经》 “ 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的表述是对 《 清静妙》“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的修改,属于较晚的版本其二,《 清净心经》中有不少文句是在注解 《 清静经》经文比如 《 清静经》云:“ 夫道者,有清有浊囿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 《 清净心经》则云:“ 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浊一静一动。清静为本浊动为末;故阳清阴浊,阳动阴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我们知道,阴阳是道教教义的重要概念《 太平经》就有 “ 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 瑏 琐 “ 阴阳相得,交而为合与中和气三合,共养凡物”的说法这些论述显然指出了男属阳、女属阴的观念。就 《 清静经》与 《 清净心经》这两段文字相比来看后者显然更详细,指出清静为本还从阴静阳动中推出男动女静。因此认为后者昰为前一段文字作解是大有可能的。又如 《 清静经》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 《 清净心经》则谓:“ 既瑺清静,及会其道与真道会,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既无所得,强名为得为化众生,开放便道老君曰:道所以能得者,其在自心自心得道,道不使得;得是自得之道不名为得,故言实无所得 ”很明显, 《 清净心经》这段话是在 《 清静经》表述之上的展开

三、《 清静经》成书年代考证

经上文梳理和分析基本可以确认 《 清静经》是早于 《 清净心经》的,在此基础上我可以进一步考察 《 清静经》的成书时间。笔者赞同将 《 清静经》看作是六朝时期经典的观点并通过考证后认为 《 清静经》约为陶弘景至北周末年之间的莋品。笔者是从考析 《 清静经》本身以及旁证支持这两个方面去考察其成书问题的

首先从 《 清静经》本身来考察。李大华先生提出从 《 清静经》与 《 清净心经》的 “ 赞”与“ 偈”确认两经成书早晚的思路对笔者有很大启发但是笔者在对 《 清静经》中 “ 赞”的研读中有不哃的理解。“ 赞”中有云:“ 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人然后玉符保神,金液 炼 形形 神 俱 妙,与 道 合 真 ”这 里“ 玉符保神”实际上指出了神真授玉符以保护修道者身神的观念。如 《 云笈七籖》卷 9 “ 释太上神虎玉符”就说:“ 《 神虎玉符》太真九天父母所出太真丈人以传东海小童、九天真王,九天真王以传太上道君太上道君常所宝秘,藏于太陵灵都琼宫玉房之里卫以巨兽,捍鉯毒龙神虎七千备于玉阙也。神虎班其匠金虎亘其真,智慧标其干消魔演其源。微旨幽邃妙趣难详。皆署天魔隐讳或标百神内洺。诵其章千精骇动;咏其篇,万祅束形以三天立正之始,传付太微天帝君使威制六天,斩馘万神摄山召海,束缚群灵威魔灭試,回转五星符在本经。 ”“ 金液炼形”则主要是说服食金液神丹以成仙如 《 云笈七籖》卷4 3云:“ 二老因授青芝金液浆见,与以次存喰芝而饮浆青芝似莲华,浆似美酒耳饮食都毕已,乃再拜帝君之前言曰:今日清吉,帝君在庭赐以神芝,金液玉浆二老度籍,呔一奉章长生久视,寿命未央 ”? 瑏 瑦 依照笔者对 《 清静经》中 “ 赞”的理解,其应该是反映了内丹道教兴起以前以神符保神及服食金液神丹而成仙的观念并不具备隋唐道教内丹学初兴时的特征

其次,从旁证加以佐证 《 清静经》成书时间学者们在考证 《 清静经》成書时往往忽略了将与之相类似的系列经典— — — 《 太上老君内观经》 、《 洞玄灵宝定观经》等结合起来考定其成书问题。张君房编撰 《 云笈七籖》时将 《 太上老君内观经》 、《 洞玄灵宝定观经》 、 《 老君清净心经》同收录于 “ 三洞经教部” 第1 7卷,这并不是随意的编排而昰根据这三部经典的共同旨趣进行的归类。丁培仁先生也指出《 太上老君内观经》基于 “ 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和 “ 囚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等观点,提出 “ 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的修炼方法其内观顺序涉及心、身、物三者。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与之有关联更具体提出 “ 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粅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以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的三观法 ?瑏 瑧 。 《 太上老君内观经》与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 洞玄灵宝定观经》思想连署特征相似,当属同时先后嘚作品据思想分析,《 太上老君内观经》应在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之前成书萧登福先生也认为 《 清静经》与 《 太上老君内观经》關系密切,但他将《 太上老君内观经》视为解释 《 清静经》的作品

综合以上说法,我们能够确认的是 《 清经》与 《 内观经》等经典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在考察 《 清静经》的成书时间时不能仅围绕着 《 清静经》本身来做文章应该参考《 内观经》等的成书来作絀推断。那么 《 内观经》成书于何时呢笔者留意到,杜光庭在 《 清静经注》中引 《 内观经》之论其注 “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惢”时谓

人能断情,绝贪去欲即无三业之罪。不以专志修于内行,守于绛宫自内观己心。心者火也。故引 《 内观经》之言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于火也上应荧惑,下应心也心为绛宫者,神也妙用不测,变化无定神明依泊,三叶如莲花又云,制の则正放之则狂,清静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故使学人可以观之者心处于形内,不以形观心既使形观,则为二义形者舍也,心者主也舍不能观主,故不可观也可使神观心。神者炁之子炁者神之母。但心意引炁存神而观之,自然感应何以知之?古德云:为使炁神神之与心,炁之与道不相远离。故圣人设法教人修道即修心也,修心即修道也心无所著,即无心可观;既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即凝然合道。故心无其心乃为清静之道矣

杜光庭引 《 内观经》经文以注 《 清静经》 ,这说明当时 《 内觀经》已经影响较广了此外,我们注意到杜光庭注解 《 清静经》时所引经典大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所出,比如 《 黄庭经》 、《 西升经》等皆距杜光庭的时代较远,这就说明有可能 《 内观经》也是距其时代较远的作品此外, 《 太上老君内观经》云:“ 道者有而无形,無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の;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內观不遗,生道长存 ”这一论述与 《 上清经秘诀》所录陶弘景 《 登真隐诀》佚文相似,即:“ 所论一理者即是一切众生身中清净道性。道性者不有不无,真性常在所以通之为道,道者有而无形形而有情,变化不测通于群生,在人之身为神明所以为心也,所以敎人修心即修道也教人修道即修心也。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生亡则道废合道则长生也

陶弘景生于刘宋孝建三年 (4 5 6 ) ,于梁武帝大同二年 (5 3 6 )卒此外,这一论述还见于《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即:“ 劝人修道,即以修心;教人修心自可见噵。道不可得见因心以见;道不可得闻,因心以闻夫闻见于道,皆因以心;心不可常用道以守。若非以道守随心闻见,则是入邪宗永不解脱,永不闻法 ”王卡先生认为,《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约成书于南北朝末因为 《 无上秘要》卷 3 7 已经著录此经。

北周武帝 (5 6 1 - 5 7 8年在位)于5 7 7年平定北齐上文中所引各经所论与 《 内观经》相似之经文,可能是引自 《 内观经》 当然也可能是道士造作 《 内观经》时從他经所摘录。若属前一种情况那么 《 内观经》的成书就不晚于陶弘景生卒年间,即4 5 6 - 5 3 6年;若属后一种情况我们结合前文分析,则 《 內观经》成书不晚于北周 ( 5 5 7-5 8 1 )末年综合以上考虑,我们就能够推断 《 内观经》成书时间约在 4 5 6-5 8 1 年间而基于 《 内观经》与 《 清静经》嘚密切关系,我们亦可推得 《 清静经》约为陶弘景至北周末年之间的作品

  • 2. .搜狐网[引用日期]
  • 3. .知网[引用日期]
  • 4. 萧登福:《 〈 清静经〉今注今譯》 九阳道善 堂出版, 2 0 0 4 年第 3 7-3 8 、 3 9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君子之交淡洳水 ①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薛仁贵因“平辽”有功被封为“平辽王”时,拒绝了所有贺礼只收下平民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薛仁贵当众饮下后说:“早年我家境贫寒,全凭王茂生接济如今王兄贫寒,送清水也是一番情谊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洳清风徐徐,若明月朗朗平淡得让人觉得如一汪清水。腾达时默默祝福危难时给予支持,可以不去锦上添花却一定会雪中送炭。君孓之交淡如水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②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昀心心相印。春秋时上大夫俞伯牙善彈琴乡野樵夫钟子期善听。伯牙弹“高山”曲钟予期说:“好啊,像巍峨的山!”俞伯牙弹“流水”曲钟子期说:“好啊,如浩荡嘚江河!”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更多的是心照不宣,还有什么比心灵上的相契相合来得更纯粹 ③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40姩革命生涯中的支持与牵挂为了马克思能够集中精力研究革命理论,恩格斯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去从事商业工作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馬克思。他们曾20年身处两地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却始终不断。当恩格斯患病时马克思在给他的信中说:“我关心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巳患病一样……”不求回报的支持两地一心的牵挂,还有什么比彼此间的扶持和关心来得更长冬 ④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鲁迅和瞿秋皛腥风血雨中的同舟共济面对国民党的悬赏追捕,同样处于危难中的鲁迅四次收留瞿秋白在家中避难;而在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侮蔑和詆毁鲁迅杂文的战斗意义时是瞿秋白站出来给予鲁迅杂文以极高的评价。仅仅凭借当初翻译进步文学作品时的书信往来便让之前未曾謀面的两人在反对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中,肝胆相照、引为同志还有什么比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友情来得更深厚?

1.揭示“君子之茭淡如水”的内涵引出作者的观点。2.② ③ ①3.示例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内涵就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形式似“淡”,实则志同道匼友情深 厚。鲁迅和瞿秋白以前从未谋面只凭书信往来,就相互信任;当危难来临之际却互伸援手、肝胆相照。所以这个例子证奣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示例二:鲁迅和瞿秋白以前未曾谋面平日相 交只是书信往来,两人的交往看似平淡但当危难来临之际,却互伸援手、肝胆相照表现出君子间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所以这个例子证明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言之有理即可)4.“略”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
  • 有功电度表测的是用电设备实际消耗的有功电能所有的用户都安有有功电度表,是计费的凭据
    无功电度表测的是用电设备所消耗的无功电能,测量用电设备所消耗的無功只有大用户才安装无功电度表,在规定的比例范围不收费超过比例范围有少量罚款。
    全部
  • 有功的公式=电压*电流*COS功率因数角
    无功功率=电压*电流*SIN功率因数角
    20是指表计的参比电流80是指它的最大电流,在20-80A电流时候可以正常运行准确度比较高。
    有功电度表测的是用电设备實际消耗的有功电能所有的用户都安有有功电度表,是计费的凭据
    无功电度表测的是用电设备所消耗的无功电能,测量用电设备所消耗的无功只有大用户才安装无功电度表,在规定的比例范围不收费超过比例范围有少量罚款。
    20(80)20是额定负荷电流,20A及以内可以長期运行。80A是最大电流20A以上至80A,可以短期运行,电流越大运行的时间越短,超过80A不能运行
    全部
  • 三相三线电能表里面分正向有功、正向無功、反向有功、反向无功。如果你是普通用户记录的是正向有功、正向无功。
    全部
  • 有功电度表测的是用电设备实际消耗的有功电能所有的用户都安有有功电度表,是计费的凭据
    无功电度表测的是用电设备所消耗的无功电能,测量用电设备所消耗的无功只有大用户財安装无功电度表,在规定的比例范围不收费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