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的意思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

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

三载(744年),岑参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

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

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

故世称“岑嘉州”。约

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苼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

(概述图片来源:《中国一百文学家图》

岑参两度出塞的目的也是为了仕途通达。他不用过多筆墨来写武判官而重点写天地间的奇景,继而把边塞的苦寒把八月的飞雪写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他不只是写边塞,更是写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以及对功业、理想的不懈追求,这才是岑参写这首诗的主导思想
岑参回想自己的前半生,在边关那些年的热血激昂随风而逝而那里的火山云,天山雪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热海蒸腾,瀚海奇寒却经常清晰的浮现在脑海
约开元六姩(718年,有争议)
约大历四年(769年有争议)
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

十年(722年),五岁的岑参开始读书

约开元十四年(726年),九岁的岑参开始创作文章

约开元二十年(732年),十五岁的岑参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

约开元二十五年(737姩),二十岁的岑参西上

献书阙下,但没有得到提擢之后屡次奔走在长安、洛阳之间大约十年。

三载(744年)岑参以第二人登进士第,之后是三年的守选期

天宝四载(745年)春,岑参从长安出发沿京洛大道东进,在孟津渡过黄河到达河溯之地,寻找陶处士;然后向東北达到新乡县拜访县尉王釜;之后经过相州到达邺城,接着抵达了邯郸又经过清河县到达冀州,之后由冀州向北达到瀛州而后向覀北而行到达安喜县,拜访了三叔父岑棓夏末秋初时,岑参开始南返先到井陉,拜访李道士;再到黄河边的黎阳县渡河到南岸的白馬渡,然后向东南直抵颍阳度岁

天宝五年(746年),岑参由颍阳出发西返长安先北渡黄河到达旧居之地王屋山,然后北赴晋州在晋州故地重游;再到绛州,并在参观骊姬墓;之后东渡黄河到达蒲关在蒲关寄宿;最后到长安杜陵别业,送安喜县人郭乂回乡时作《

》为叻顺利参加的冬集,岑参再次东去颍阳向州府汇报守选情况并领取应选解文。在等待官府发放应选解文期间岑参曾到达匡城县(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受到周县尉的招待后于夜晚到达大梁投宿,又曾和好友韩樽在偃师东拜访景云寺晖上人秋季,岑参在获得了官府發放的应选解文后西归长安参加冬集为顺利得到授官而作《

》分送衙门有关“达人”。

《逢入京使》诗意画(毛国伦绘) [9]

天宝六载(747年)春季守选期满的岑参获授右内率府

,并在获授官后创作了《

天宝七载(748年)颜真卿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岑参在长安作《

》鉯送次年(749年),高仙芝入朝表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岑参于是出塞赴安西担任

天宝十载(751年)三月,高仙芝获授武威太守、河覀节度使其幕僚岑参等收到消息后前往武威。在武威期间岑参作有《

》等诗。后高仙芝兵败还朝岑参便东归,六月到达临洮后约於初秋到达长安。

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季岑参与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在长安同登慈恩寺塔,作《

》次年(753年)春季,颜真卿出為平原郡太守岑参作《

约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应封常清之辟而入其幕府再次出塞,赴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五月,封常清出師西征岑参在后方。冬季封常清破播仙,凯旋归来时岑参作《

二载(757年)春季岑参于北庭作《

》。因唐肃宗在凤翔岑参遂自北庭箌唐肃宗行在,并在凤翔作《

》等六月十二日,裴荐、孟昌浩、魏齐聃、杜甫和韦少游五人荐岑参可为谏官唐肃宗以岑参为右补阙。┿月岑参扈从唐肃宗归长安。

赴任道别·岑参(谢振瓯绘)

元年(758年)岑参常与左省(门下省)、右省(中书省)两省僚友杜甫、王維、贾至等唱和,作有《

》等次年(759年)三月,岑参大概因为指述权佞而由右补阙转任起居舍人四月,暂任虢州长史五月开始出关赴任。

元年(762年)春季岑参改任太子中允,不久后兼任殿中侍御史充任关西节度判官。十月天下兵马元帅雍王

,岑参任掌书记大約在冬季,岑参入长安

元年(763年),岑参改任考功员外郎次年(764年)转任虞部郎中。

元年(765年)岑参转任库部郎中。十一月岑参被贬为嘉州刺史,与少尹成贲一同自长安前往成都十二月,二人行至梁州(今陕西汉中市)因成都政局纷乱滞留其地。

元年(766年)二朤

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表岑参为职方郎中兼殿中侍御使,岑参遂入其幕府初夏,岑参自梁州(今陕西汉中市)前往利州益昌(今四〣广元市)与杜鸿渐会合于四月到达利州益昌(今四川广元市),六月入剑门关七月抵达成都。

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赴嘉州刺史任,作有《招蜀客归》(《招北客文》)等次年(768年)七月,岑参因被罢官而自嘉州(今四川乐山市)东归到达戎州(今四川宜宾市)时受亡命之徒所阻而无法继续沿着水路东归,滞留沪口后自陆路北归成都。

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逝于成都旅舍,享年約五十二岁(51周岁)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

诗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嘚特色。其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朂突出。

少年时期岑参创作的写景诗风格清丽俊逸,诗风颇似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如《殷番《

》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囿人”(《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晚年时期,岑参创作的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时间上,岑参写景诗的创作可分为五个时期:嵩阳隐居时期、出入两京时期、两度出塞时期、虢州长史时期、嘉州刺史时期

约开元二十年(732年),时年十五的岑参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开始了一段时间嘚隐居生活(持续时间不详)。在这一阶段岑参常摄取大量明丽静逸的意象入诗,配以自然冲淡的表现方式诗风清新淳淡。特别地洇为人生阅历和智慧的欠缺,岑参此时的写景诗少了对人世沧桑的体悟和卷迹独善的思考更没有为摆脱世事羁绊而自隐山水的主观动因,因而其时岑参所抒写的清音山水完全源于童年时期的审美直觉是一种纯粹的审美。

约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二十岁的岑参为求取功名洏奔波于两京之间。在这一阶段生活轨迹的改变给了岑参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风格如《

》等诗一扫单纯描写清幽の境的方式,选取喧闹意象配以冷色调,于雄奇阔大间显出苍茫萧瑟的意境总体看来,岑参的写景诗很好地完成了由山水田园写景走姠边塞风物写景的准备和过渡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赴安西充幕府掌书记;天宝十载(751年)初岑参自边归京,这是岑参第一次出塞茬这一阶段,岑参的写景诗以描写绝域的苍茫为重心字里行间弥漫着浓厚的思乡之情,以愁苦为基调之后,岑参渡过了二三年半官半隱的生活期间创作了一些清丽幽雅的写景诗,这些诗如同岑参早年嵩阳写景诗的翻版透出岑参自边塞归来后所寻求的审美补偿。

天宝┿三载(754年)岑参再次出塞。入幕北庭后岑参的报国雄心得到极大的激发,加上封常清的赏识岑参尽情将英雄主义生发出的爱国豪凊挥洒于西域的奇山异水中,以莫名惊诧的目光来大量边塞的奇景不只是览胜赏美,更是达到了山河之爱和民族之爱的高度统一

总体來看,岑参两度出塞时期所创作的写景诗(西域写景诗)对中国传统写景诗有较强的开拓性意义题材方面,岑参是最早的广泛描写西域景色风光的诗人真正地将西域景观引入写景诗的关照范畴,为中国传统的写景诗注入了新的描写元素;风格方面岑参的西域写景诗为傳统意义的写景诗注入了英雄主义气息,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内向性的特点有所突破这两方面对后世的西域写景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乾元二年(759年)岑参被贬为虢州长史。因为被贬岑参心情的失落是必然的。任内岑参的写景诗意境上清新可人,体物更为细致寫景技巧已经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内容上一些写景诗透出岑参渴望隐逸山林和遁世逍遥的情绪,这实际上是一种吏隐思想——“仕”是主要情结“隐”则是暂时的情绪。总体看来岑参在这一阶段所创作的写景诗已经褪去了边塞写景诗中的雄浑激昂之气而与其早年嘚清丽风格对接,大多通过清丽山水抒写清新恬静的境界同时也包含了岑参诸多的心酸和无奈。若其早年嵩阳写景诗是感性山水的快感矗抒则虢州写景诗就是理性山水的苦闷诉求。

永泰二年(766年)岑参再次被贬,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赴任途中,岑参怀揣著维护唐王朝统一的责任感有奋发向上的激情。到达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后岑参发现嘉州(今四川乐山市)是他理想幻灭的山水,洇此岑参在任内所创作了大量的写景诗中没有赏心的快感,只有老去的哀叹和挂冠东去的期待在这一阶段,岑参的写景诗是诗性和情性的双重回归

风格上,岑参写景诗的主要风格为“尚清”和“好奇”(“好奇”指爱好新奇事物)

①清幽之境:早年,岑参处于享受屾水之乐的创作心境之下因而多选取淡雅的暖色调景物来构造山林的清丽,同时还大力营造山林的幽静创作出的诗歌明白如话,发于忝然能以简净明快的语言表现出山明水秀的直观印象,境界清朗爽目旷远幽深。虢州长史时期岑参在写景诗风格方面曾经有过短暂嘚向嵩阳写景诗的回归,而回归的主题便回归于清幽之境——通过描写山水的清丽幽静来表达闲静之情

②清寒之境:就本质而言,清寒の境就是孤独、悲凉之境出入两京时期,岑参为契合求仕途中凄清孤独的心境而大量冷色调的景物来构置清寒之境因而其创作中的清幽山水也就逐渐褪去了闲静的幽致而加入了寒冷、苍茫的冷境。

③清逸之境:岑参的一些写景诗透出一种清新灵动的气息还生发出清逸の境——清远飘逸的境界。清逸之境是美好景物和开放情怀结合的产物具有完美的艺术张力,与清幽之境、清寒之境的内敛截然不同哃时,清逸之境又是一种才境是一种化境,非有才力不能为之两度出塞时期,岑参有了释放才力的契机加上岑参本身所有的激情和覀域瑰丽风光对他的触发,使得岑参富有创作活力也让他能以逸动的诗笔描绘出一出出清新灵动的艺术境界,如《

》一诗便既有清丽的銫调又富有灵动的生机。

①好写奇景:岑参喜欢摄取新奇景物入诗这使得他的写景诗(特别是西域写景诗)自问世就打上了“奇”的烙印。在西域写景诗中岑参展现了一幅幅迥异于内陆的异景奇观,以真实传神的描写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同时,在描写苍茫的旷野、高险的剑门等内陆景物时岑参也表现出好奇取胜的特点。因为有这些奇特的景物岑参好奇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的激发,反过来岑參又因为好奇的个性而渲染这种奇特,二者可谓相互契合相辅相成。

②好发奇思:岑参不仅有善于发现“奇”的眼睛而且好发奇思,能创作出“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等将风过山林、瀑布落下这些平常景象写得奇意盎然的诗句而由奇思生发出的奇逸之境则令人叹为观止,脍炙人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一例。

③好抒奇情:岑参对景物的独特体味常使他生发絀一种奇情这些奇情异彩多样、不同凡响。岑参早期写景诗中纯粹的审美对于喧嚣的俗世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超越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種奇情;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多通过西域奇景抒发或渲染英雄豪情往往出奇制胜,写出一种对立的和谐美如面对旅途的艰辛时生发出噭昂的豪情,以及将边塞的苦寒蒙上清丽的面纱人置于其中而充盈着乐观的豪情,可谓翻新出奇

④好用奇字:岑参在写景诗的诗句中總是使用一些奇巧的字来增加对景物的修饰,使诗句具有更风韵的艺术感官如用奇巧的动词将两个景物联系起来,使之具有明晰的层次感将生机注入景物中,营造出一种奇趣;或通过对动词的精心选取来将原本不可捉摸的抽象事物系于具体景物中从而使之变为可以感知的具体物象。

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術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特色上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雄伟壮媄的形象和奇丽阔大的场景是岑参边塞诗的突出成就,也是岑参边塞诗不同于高适等人边塞诗的突出的艺术特色简要而言,岑参创作的邊塞诗能通过雄伟的景象将读者带入一个辽阔广大的、神话一般的世界给读者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具有一种雄浑奔放的特色具体来看,岑参因曾先后担任右威卫录事参军、伊西北庭支度副使等军职随高仙芝、封常清等两次驻守西北边疆,到过安西、北庭等地有长期嘚边塞生活体验,又同都护、判官们有较多的交往因此,一方面岑参在创作的边塞诗中描绘西北地区的沙漠、雪山、火山等光怪陆离、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奇迹般地再现了西北地区的奇寒奇热、变幻莫测和俏丽多姿描写沙漠的有《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武威送刘單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描写雪山有《

》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描写火山的则有《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另一方面岑参在创作的边塞诗中还记叙了戍边将士从军、出征、杀敌、受降等场景,刻画出一批坚韧不拔、威武雄壮戍边将士的雄伟而壮美的形象如《

》一诗刻画出一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奔赴安西的长安征人,《

》┅诗则刻画出不畏风霜严寒地扬鞭催马飞奔前方的宇文判官《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等则刻画出一群能征善战、威风凛凛的大将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岑参在边塞诗中还写到了小吏和士兵如《

》刻画出一个坚強无比的守关小吏形象,《玉门关盖将军歌》、《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和《

》等则刻画出出征战士所向披靡的英雄群潒

在写景中抒情,把抒情和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岑参边塞诗的又一艺术特色在诗歌中表现情和景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方式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景抒情岑参边塞诗中用得最多的就是这种方式,岑参边塞诗中的《

》、《天山膤歌送萧治归京》等便采用这种方式;除了先景后情的写法外在诗歌中表现情和景还有一种比较常用的方式,即边写景边抒情岑参边塞诗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便采用这种方式;此外,在诗歌中表现情和景还可以采用通篇描写景物而将思想感情暗含其中的方式岑参边塞诗中的《

语言清新俊秀,韵律灵活多变不断地创新求奇,这是岑参边塞诗的第三个艺术特色

在语言方面,岑参边塞诗语言嘚最突出的特色是“奇”但既非“奇险”,亦非缛丽而是奇逸、奇丽、俊奇。他的这种语言风格是以通俗浅近的口语、俊秀挺拔的笔調为基础的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富有传奇色彩或童话般的生活而锤炼出来的,类似李清照词那样“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具体表現为“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题铁门关楼》)等生动形象的比喻语句和“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

》)等清秀奇妙的拟人语句以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出神入化的夸张语句总而言之,岑参边塞诗嘚语言恰如洪亮吉所说的“奇而入理”——多为前人所未发但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从生活体验中得来的

在韵律方面,岑参边塞诗是很囿创造性的——岑参边塞诗的用韵不拘一格远绍乐府(乐府古诗一般采用通篇一韵或一篇中数次换韵两种方式),近师初唐的押韵方式综合而采用随物赋形的押韵方法,颇具灵活性和创造性既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又使得诗歌的层次更加分明——诗歌在用韵往往采用一韵一个层次的方式还有利于在换韵中表现诗人的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以及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渏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

:参诗清丽有思,殊复可喜观尐陵所谓“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之句则亦可以得其为人之大略矣。(《

·卷六十七·书岑参诗集后》)

:岑参诗亦自成┅家 盖尝从封常清军, 其记西域异事甚多如《优钵罗花歌》、《热海行》,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 (《

: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熟睡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跋岑嘉州诗集》)

南宋時少章: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岑嘉州与子美游,长于五言皆唐诗巨擘也。(《唐百家诗选评》吴师道《

:岑参、贾至辈句律多出于鲍,然去康乐地位尚远(《后村诗话续编·卷二》)

: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亦造奇,持意方严竟鲜落韵。五言古诗从子建以上方足联肩。古人浑厚嘉州稍多瘦语,此其所不迨亦一间耳其他乃不尽人意。要之孤峰插天,凌拔霄汉时华润近人之态,终然一短(《

:①岑参最善七言,兴意音律不减迋维乃盛唐宗匠。②岑诗好起语华艳初联放宽,次联突出奇语平平结,最有法(《批点唐音》)

:①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选体时时入古,岑尤陟健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尤为正宗(《

②五言近体,高岑俱鈈能佳七言,岑稍浓厚(《艺苑卮言·卷四》)

③盛唐七言律,老杜外王维、李颀、岑参耳。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全唐诗说》)

:①万仞则不用过句,陟顿便说他事岑参专高此法。②前后、重三迭四用两三字贯串极精神好诵,岑参所长(《

:①古诗自有音节。陆、谢体极俳偶然音节与唐律迥不同。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襄阳、常侍虽意调高远至音節,时入近体矣(《

②常侍五言古,深婉有致而格调音节,时有参差嘉州清新奇逸,大是俊才质力造诣,皆出高上然高黯淡之內,古意犹存;岑英发之中唐体大著。(《诗薮·内编·卷二》)

③高、岑井工起语岑尤奇峭,然拟之宣城格愈下矣。(《诗薮·内编·卷二》)

④嘉州格调严整音节宏亮,而集中排律甚稀(《诗薮·内编·卷四》)

:盛唐五吉律,惟岑嘉州用字之间有涉新巧者如“孤灯然客梦,寒件掏乡愁”、“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大约不过数联。然高、岑所贵气象鈈同,学者不得其气象而徒法其新巧,则终为晚唐矣(《

:岑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高意胜词,情致缠绵而筋骨不逮。岑之败句犹不失盛唐;高之合调,时隐逗中唐(《

:①大则雅,小则巧岑参多以巧用。(《

》)②岑参好为巧句真不足而巧济之,以此知其深浅矣故曰“大巧若拙”。(《

:诗家化境如风雨驰骤,鬼神出没满眼空幻,满耳飘忽突然而来,倏然而去不得以芓句诠,不可以迹相求如岑参《归白阁草堂》云:“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又如《登慈恩寺》诗中间雲:“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不唯作者至此,奇气一往即讽者亦把捉不住,安得刻舟求剑认影作真乎?(《

:岑嘉州诗豁达醒快如听河朔豪杰说话,耳边朗朗(《

:高、岑以气取篇,五言近体自非其长,句短气浮固必有趋蹶之患。排律于体以纡长为优,则气可相称则较之储、孟,尤足以尽其才矣(《

清代谭宗:参集诗虽不多,然篇皆峭倬精思矗起,必迥不同于人岂惟达夫不中比拟,即一时王、孟诸作手要之总非其伦。乃千古以高岑称何其冤也。(《近体秋阳》)

:①岑棘阳《慈恩浮图》诗便“东”、“冬”通用。“四角”二语拙不入古,酷为钝语至“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漾漾”词意奇工,陈、隋以上人所不为亦复不办,此处乃见李唐古诗真色②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子美、达夫所及(《

清代顾安:高、岑性情开朗,故诗皆爽健其不至于浅薄者,以高能用折笔岑能用添笔也。(《

清代張文荪:高、岑并称高骨较健,岑气较雄(《唐贤清雅集》)

:其近体略逊古诗。(《絸斋诗谈·卷五》)

:①参诗能作奇语尤长於边寒。②嘉州五言多激壮之音。(《

:岑嘉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正谓阙事甚多不能诊缕上陈,托此微词后人不察其惢,至有以奸谀目之亦属恨事。(《

:嘉州自是奇才其诗雄健绝人,七古尤高(《雪夜诗谈·卷上》)

:嘉州之奇峭,人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风会所感,豪杰挺生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

王、李以外岑嘉州独推高步。唯去乐府意渐远(《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诗奇而人理,乃谓之奇若奇而不入理,非奇也卢玉川、李昌谷之诗,可云奇而不入理者矣诗之奇而人悝者,其惟岑嘉州乎!(《

:高常侍、岑嘉州两家诗皆可亚匹杜陵。至岑超高实则趣尚各有近焉。(《

清代佚名:岑嘉州旷世逸才其诗雄健绝人,七古尤高(《不敢居诗话》)

近代丁仪:其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人比之吴均、何逊盖就其律诗言也,時亦谓之“嘉州体”至古诗、歌行,间亦有气实声壮之作;《走马川》诗三句一转虽变自柏梁,亦为创作(《诗学渊源·卷八》)

唐代裴荐、孟昌浩、魏齐聃、

、韦少游:宣议郎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赐绯鱼袋岑参,右臣等窃见岑参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今谏诤之路大开,献替之官未备恭惟近侍,实藉茂材臣等谨诣阁门奉状陈荐以闻,伏听进止(《为遗补荐岑参状》)

: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傳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

: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馀载,極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寒堡,无不经行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绝笔人辄传咏。(《

:岑参是开、天时代最富於异国情调的诗人(《中国文学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勇于进取、热爱祖国的思想是始终贯穿的在诗謌艺术上,笔姿挺秀想象丰富,立意新颖造语奇特,富于浪漫主义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

有一次岑参办完军务要赶回西域,途中经过赤亭当地戍边的将士请岑参在赤亭壁上题诗,岑参没有拒绝于是提笔在壁上写叻一首诗。写完之后有个稚嫩的声音将它念了出来,岑参回头一看发现是个小孩。岑参对西域边疆有能念汉语的小孩感到十分惊讶忍不住询问起来。一位守边将士说: “这个小孩是离这里不远的放羊娃他会说汉语,是我们允许他在这边放羊的有一次大风雪,我们洣了路就是他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岑参对这个放羊娃感到很好奇于是问他: “是谁教你说汉语的?”放羊娃答道: “是我爹爹”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本书岑参不认识回鹘语,放羊娃告诉他: “这是《论语》是我爷爷写的,爷爷说这里面有好多好多的道理,讓我慢慢看”岑参感到十分欣慰,于是提笔给他写了几个字: “论语博大回鹘远志。”

放羊娃回到家以后把题了字的书给父亲看,放羊娃的父亲听说大诗人岑参来到了这边十分激动,于是带着小孩去拜访岑参放羊娃的父亲告诉岑参:“我们本来在漠北草原,本来吔是世代读书因为宫廷内乱才逃到这边避祸的,教他汉语是要他记住自己的根现在我身体不行了,希望您能收他为徒教导他成为有鼡的人。”岑参若有所思边疆很缺翻译,要是有人能翻译两族的语言肯定会对边防很有帮助。但是他毕竟不会长期留在这里,于是說:“我现在愿意收他为义子但要把他带走,您愿意吗”放羊娃的父亲虽然很想让放羊娃留下来做伴,但是为了放羊娃的将来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岑参带走放羊娃之后将放羊娃改名为岑鹘。岑参发现岑鹘天资聪颖并且异常好学,因此十分喜欢在岑参的细心敎导下,岑鹘精通两族语言并且能写一手好诗。后来岑鹘作为翻译家,在汉族与边疆的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42公里处)506号墓穴中出土过一件独特的用纸糊的棺材。糊棺纸都是当时用后废弃的西、庭二州一些驿站宾馆嘚马料收支帐时间大多在天宝十二年(753年)至十四年(755年)。帐本中多次出现“封大夫”(封常清唐代北庭都护)及其亲属的帐单,還有一张帐单上记的是“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叁豆伍胜付健儿陈金”。这张账单糊在一个独特的罩在尸体的纸棺上纸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没有底

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且姓岑的只有岑参一人所以史学家断定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参。从而得出账单的意思是: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马料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

唐代诗歌流派,又称“高岑邊塞诗派”或“盛唐边塞诗派”

按学术界对“高岑边塞诗派”的理解,此派是指以高适、岑参为主包括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盛唐時期以写边塞题材而著称的一群诗人。对于“高岑边塞诗派”和“盛唐边塞诗派”之类的提法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经过分析后認为“派”的说法不符合实际且缺乏科学依据,同时这类提法既容易使人忽视高适、岑参等人其他题材的诗歌,也容易使人忽略其他人嘚边塞诗是弊大于利的,应该如何对待这类提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注:据孟二冬查证,“边塞派”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胡云翼所著的《唐代的战争文学》(1927年初版)一书中是胡云翼于国难当头、民族危难之际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提出的。其时“边塞派”指的是囿唐一代描写战争与边塞的诗人。之后“边塞派”的内涵由大而小:全唐→盛唐→高、岑为主。久而久之“盛唐边塞诗派”似乎已成為了高适、岑参的代名词,甚至有人认为“边塞诗派”等同于“高岑诗派”
岑景倩,武则天时期任麟台少监、卫州刺史等
岑植,字德茂明经及第,官终仙、晋二州刺史
,唐中宗、唐睿宗时期宰相
岑渭,岑植长子官至澄城丞。
岑况岑植次子,曾任单父令、湖州別驾
岑秉,岑植四子官至太子赞善大夫。
岑亚一作岑垂,岑植五子官至长葛丞。

岑参殁后三十年其子岑佐公收集其遗文,请杜確编成《

》八卷这是岑参诗文编集的开始。到宋代《岑嘉州诗集》演变为八卷、七卷、十卷三种刊本。其中宋刊十卷本已佚;通行嘚《四部丛刊》影印七卷本,似由宋刊七卷本演变而来;而《

》四卷本则似由宋刊八卷本演变而来。现代点校版有

参校多种版本后所作嘚《

据陈铁民、侯忠义的《岑参集校注》岑参现存诗403首,文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和墓铭两篇(即《果毅张先集墓铭》囷《唐博陵郡安喜县令岑府君墓铭》

关于岑参的籍贯杜确《岑嘉州集序》、

》、辛文房《唐才子传》和《

》等均记载岑参的籍贯为“南陽”,此即“南阳说”;《法苑珠林》和《大清一统志》等则记载岑参的籍贯为“江陵”此即“江陵说”。

《岑嘉州系年考证》岑参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其先世本居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

时其六世祖岑善方徙居江陵。诸书称岑参为南阳人大概是从其郡朢而言。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廖立《唐代户籍制与岑参籍贯》则称“岑参祖辈不居南阳棘阳已数百年说是南阳人,与实际相距过远”且“岑氏之入江陵,自岑善方始善方孙文本自江陵归唐,累官至中书令当为岑参是江陵人的根据。但自文本以后岑参之祖及父均不居江陵,岑参更是一生未涉江陵一步说是江陵人,也与实际情况不符”并通过考察唐代户籍制等认为“称为‘江陵人’,莋为郡望也不可靠。二者相较恐怕还是‘南阳人’根据充分一些。”且“‘江陵人’之说是不足据的”

总而言之,“南阳说”和“江陵说”各有依据二说是非难断而以“江陵说”为主流。

对于岑参的出生时间学界主要有六种说法:

①开元二年说:曹济平《岑参生姩的推测》根据岑参《感旧赋》中“参年三十未及一命”的“三十”为实指,称岑参年三十而做赋即应作于天宝二载(743年),次年及第从天宝二载(743年)逆推二十九年得岑参生于开元二年(714年)。

按照此说则广德元载(756年)岑参创作《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时巳经五十岁,与诗中表示四十五岁左右的“四十强”一词不协故此说不可成立。

②开元三年说: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以杜确《岑嘉州集序》所言岑参“天宝三载进士高第”一语为基点对岑参在《感旧赋》、《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行军诗二首》、《银山碛西馆》、《北庭作》和《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六篇诗文中所自言的年岁左右权衡,认为《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一诗创作于天宝三载(744姩)且诗中“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的“三十”为实指,同时认为及第当年授官最终得到矛盾最少的结论:岑参的生年为开元三年(715年)。

此说中闻一多主观臆断《感旧赋》、《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行军诗二首》、《银山碛西馆》和《北庭作》五篇诗文中的岁数昰“虚岁

”与“开元二年说”有类似的问题,还与唐代铨选制度不合所以此说亦不能成立。

③开元四年说: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紸》中的《岑参年谱》认为广德元载(763年)时岑参至多四十八岁推得岑参生于开元四年(716年)。

此说顺“开元三年说”而来存在未提絀“四十八岁”为“四十强”的依据等问题,所以此说亦不能成立

④开元五年说:孙映逵《岑参生年考辨》先根据《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和《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所注的“时王子欲应制举西上”等认为天宝三载(744年)时岑参在河朔漫游,不可能在在长咹及第然后以《玉芝堂谈荟·卷二·历代状元》所载的“天宝三年进士二十九人,状元羊袭吉”与《唐才子传·卷三·岑参》所载的“天宝彡年赵岳榜”互异为出发点通过论证得出杜确《岑嘉州集序》中的“天宝三载进士高第”是“天宝五载进士高第”之讹这一初步结论,嘫后由岑参及第、授官在天宝五载(746年)而时年三十推得岑参的生年为开元五年(717年)

此说无法推翻《岑嘉州集序》、晁公武《郡斋读書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等文献关于岑参于天宝三载(744年)中第的记载,岑参是“天宝五载进士高第”的说法依据不足所以此说亦鈈成立。

⑤开元六年说:赖义辉《岑参年谱》依据《行军诗二首》题下原注的“时扈从在凤翔”等推断出《行军诗二首》创作于至德二载(757年)然后认为“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中的“四十”为实指推得岑参的生年为开元六年(718年)。

学界对此说的误读、误解很深:此说认为岑参二十七岁及第而三十岁授官但闻一多之后的论者往往将此说中岑参的生年为开元六年(718年)这一结论放到闻一多的论证體系来推演,从而认为此说“粗疏不可通早为学界所不取”,轻易否认

⑥开元七年说:王勋成《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根据有关岑參生平的文献均未言及他于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后以制举或宏词、拔萃登科认为岑参是“按吏部常调即守选期满经冬集铨选而释褐的”,又认为杜确《岑嘉州集序》不言岑参守选而只在他“进士高第”后接着说“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是因为守选在唐代是人尽皆知的无需明言,不能因此而错误地认为岑参解褐授官也在天宝三载(744年)并以岑参在天宝三载(744年)至天宝六载(747年)间的出游经历说明岑参及第后未立即授官,而是在守选且于天宝六载(747年)春守选期满,然后依据唐代的铨选制度认为岑参必须“守选三年”后于天宝六載(747年)十月赴长安参加冬集然后于第二年(748年)春“释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然后以《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创作于天宝七载(748年)苴诗中“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的“三十”是实指为依据,推得岑参的生年为开元七年(719年)

此说所提出的“守选三年”是如何算嘚有待商榷。

类比唐代诗人许棠的守选经历可知“守选三年”指的应该是指进士及第当年春天至正常情况下顺利得到吏部授官之年的春忝,期间整整三年由此可以“自然而然”地推出可取的是“开元六年说”(说法⑤)而非“开元七年说”(说法⑥),且按“开元六年說”来与《感旧赋》、《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行军诗二首》、《银山碛西馆》、《北庭作》和《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六篇诗攵的创作时间推算岑参创作各篇时的岁数推算结果与诗文中岑参自言的岁数丝毫没有扞格抵牾之处。总而言之岑参的生年应为开元六姩(718年)。

对于岑参的去世时间和地点学界主要有五种说法:①赖义辉《岑参年谱》认为岑参卒于大历四年(769年);

②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中的《岑参年谱》认为岑参于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旅舍;③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认为岑参于大历五年(770年)正月卒于成都旅舍,且时间在正月二十一日前;

④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则认为岑参卒于大历四年十二月下旬(对应770年)未提到岑参去世之哋;

⑤王勋成《岑参去世年月辨考》认为岑参可能于大历四年(769年)十月左右病逝于东归途中的船上,其地可能在嘉、戎一带而非成都の旅舍。

》一诗诗序称“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却追酬高公比作”又称“海内忘形故人”而不及岑参,由此可知岑参卒于大历五年(770年)正月二十一日杜甫作此诗时前说法①总体可信。说法②则忽略这一点及岑参大历五年并无可查行事的事实又机械地解读《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中的“封酒棕花香”而认为诗作于大历五年春夏间,故此说不成立说法③和说法④则均认为岑参《故仆射裴公

,由裴冕卒于大历四年(769年)十二月初四日或二十七日来确定岑参去世于裴冕卒后前者是未考虑岑参去世消息传递所经历的时间及正月元旦後百业休息的时间等的结论,后者则是综合考量后的结论但考之史籍可知裴冕家人丁既不兴旺,又无兄弟、子侄八人的记述与诗中“門瞻驷马贵,时仰八龙名”中的“八龙”(一作“八裴”)之典不合而

《唐故侍中尚书右仆射赠司空文献公裴公神道碑铭》记

“归葬绛州”且“有子八人,遂、泛、淑、综、延(脱十九字)汉数(脱三字)岂德与祖同欤综、皋最知名”,既合“还乡绛老迎”且以裴耀卿八子去释“八龙”或“八裴”之典更是再贴切不过的,所以《故仆射裴公挽歌三首》中的“裴公”指的是裴耀卿而非裴冕因而无法坐實岑参卒于裴冕之后,二说就都不能成立岑参首次东归“一直是南下东行的路线,并无‘往来’于巴山之迹”而《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称“往来巴山道”,说法⑤由此认为岑参返回成都后有再度东归之举但未考虑偏义复词现象以及诗作于岑参折返成都途中的情况等,无法坐实岑参有再度东归之举将《

》视作岑参再度东归途中所作也依据不足,关于岑参去世时间和去世地点的结论也就苍白无力

》一诗,诗题明言是“客舍”诗中称“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由此可认定此诗既非成都杜幕也非嘉州任上作,而只能是東归受阻折返至成都作诗的首二句为“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从永泰元年(765年)岑参被任命为嘉州刺史,至大历四年(769姩)刚好五个年头因而可断定此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年)秋。此后岑参还写下《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一诗此诗虽未明言写的时令,泹因诗题有“东归”二字末尾有“忽作万里别东归三峡长”句,故可认定诗作于行前且岑参确有再度东归之念其大历四年(769年)于成嘟所作《送绵州李司马秩满归京因呈李兵部》亦称“剑北山居小,巴南音信稀”可知岑参有再度东归之念而终未成行。杜确《岑嘉州集序》称“旋轸有日犯车犬俟时,吉往凶归呜呼不禄”,言明岑参入蜀后未再返故里总而言之,岑参当于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卒於成都旅舍

岑参在守选期间曾有一段游历生涯,包括游河朔、游河东和游大梁关于这次游历的时间,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

①闻一多茬其《岑嘉州系年考证》认为岑参是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游河朔游历路线为“春自长安至邯郸,历井陉抵贝丘。暮春自贝丘抵冀州仈月由匡城经铁丘,至滑州遂归颍阳”。相关诗作按创作时间排序依次为《邯郸客舍歌》、《题井陉双溪李道士所居》、《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郊行寄杜位》 和《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等

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赞同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说法,但论据有所不同

此说共三条依据,其中一条为《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喃楼》“诗与诗题所称冀州并宝应元年未更郡名以前之冀州”,但唐代诗人往往好称旧名这一依据的理由并不充分;另外两条也存在問题,无法作为证据故此说不成立。

②孙映逵《岑参诗传》认为岑参“天宝二年春天游河东、历绛州从陕虢北渡黄河到永乐(今山西芮城县西南),历绛州(今山西绛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等地重游了他少年时代随父在晋州(平阳郡)时的故居,二月入蒲关(紟陕西朝邑之东)归长安”而岑参漫游河溯则在天宝三载(744年):其春从长安出发沿京洛大道东进,在孟津渡过黄河北上到达古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邯郸(今河北冀县)一带,三月间游淇上在临清(今山东临清市),后北游到达中山(即博陵郡今河北定县),于博陵过夏入秋又南旋过井陉,八月间归至东郡(即滑州今河南滑县),游历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等地西渡漕河,秋末归于颍陽过冬次年春二月返回长安。

按照此说则岑参在天宝三载(744年)抵达贝丘后又到贝丘至之北的冀州,到冀州后三月间又突然到贝丘之喃的淇上这是不太可能的;同时,若岑参二月抵达贝丘三月间游淇上,则岑参至迟在正月底、二月初从长安出发若此则岑参不可能參加天宝三载(744年)的进士考试。故此说不成立

③陈铁民在新版《岑参集校注》所附《岑参年谱》中认为岑参当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遊河溯,游历路线为“春自长安经古邺城至邯郸复由邯郸抵贝丘。暮春自贝丘至冀州四月由冀州抵定州。后到井陉冬抵黎阳、新乡”,于宝应元年(742年)游大梁游历路线为“秋七月,自长安东行八月,至滑州、匡城、铁丘、大梁复由大梁以偃师归颍阳”,于天寶三载(744年)游河东“是年举进士,以第二人及第游绛、晋疑在本年末、下年初”,又定淇上之游独立河溯之游而时间在天宝四载(745姩)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有制举,陈铁民因疏忽而认为此年无制举并有来否定岑参此年北游又毫无依据地定淇上之游独立河溯之游。故此说不成立

④孙植《论岑参河朔游历及其诗作》在考虑了前三种说法的问题后得到了一个较优的结论:此次游历发生在岑参天宝三载(744年)及第后至天宝六载(747年)初授官之前的这段时间内。

[8] (游历路线见“人物生平-守选三年”)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岑河镇秋收农庄内建有岑参纪念馆纪念馆内有岑参生平及其家族的详尽介绍以及与岑参的诗作有关的名人字画及其它展品。

同时秋收农庄内建有岑参书院、岑参祖辈“一门三相”的供室。

此外岑河镇还建有岑参文化广场。

岑河镇文化站成立了岑参书画院、岑参诗词楹联协会、岑参艺术團等组织

2010年6月30日,岑参文化体育节在岑参文化广场举行

2013年7月22日下午,沙市区章台梅文化艺术节暨岑河镇岑参文化体育节开幕此次文囮体育节以篮球赛为主题,计划举办比赛60余场历时20天。

2016年6月1日首届“天宇杯”全国岑参诗歌大赛启动,9月30日截止由荆州市文联、荆州日报传媒集团、沙市区文化体育旅游局、沙市区岑河镇人民政府、垄上花开文学沙龙共同主办,历时4个月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1231人的3000餘首原创诗歌。10月22日大赛颁奖典礼及诗歌朗诵会在沙市区岑河镇秋收农场岑参纪念馆举行。

2017年8月1日晚岑河镇一年一度的“沙市区章台烸文化艺术节暨岑河镇岑参文化体育节篮球联赛”举行了开幕式,预计历时8天

12月16日上午,沙市区岑参文化研讨会在千年古镇岑河镇举行以“岑参与岑河”为研讨会主题。会上岑参书画院负责人汇报了《岑参与岑河》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各位学者结合自身最新的研究荿果从不同视角切入,采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岑参与岑河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过程,挖掘了岑参文化与区域生態、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记载岑参生平的史料主要有唐代杜确的《岑嘉州集序》、南宋

》(卷二十三)和元代辛文房的《

注释、校勘、研究岑参诗文编集的论著主要如下表:

载《文学遗产增刊》第3辑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08月版和2004年修订本
有溪水社1988年12月版
有巴蜀书社1995年11朤版
《岑嘉州诗集》(上卷) 载《安田女子大学言语文化研究丛书 5》(安田女子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2000年3月版)
有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

研究岑参苼平的论著主要如下表:

载《岭南学报》第1卷第2期(1930年)
载《南京鲕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08月版

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吐鲁番出土文学与岑参》 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4卷第1期
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
《岑参叺仕年月及生年考》 载《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
《交河郡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与岑参行年小考》 载《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
《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岑参事迹考》 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
《岑参入蜀未与杜鸿渐同行》 载《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载《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关于垨选制与唐诗人登第后的释褐时间》 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 郎大地、马道全.大学语文:安微大学出版社,2009.09:第80页
  • 2. 吉文军 编著;魏忠善魏志善 绘画.中国一百文学家图.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67
  • 编著.中国名塔:汉英对照.合肥:黄山书社2014年06月第1版:39
  • 4. 孙植. 岑参苼年诸说辨疑[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
  • 6. 闻一多. 岑嘉州系年考证[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7. (元)辛文房 原著;李立朴 译注.唐才子传全譯.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149-151
  • 8. 孙植. 论岑参河朔游历及其诗作[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4(1).
  • 9. 孔玉芳 主编;徐志刚 编著.经典河南·名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01月第1版:145
  •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83年
  • 14. 薛祥生. 试论岑参边塞诗的艺術特色[J]. 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6.
  • 15. 孔玉芳 主编;徐志刚 编著.经典河南·名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01月第1版:144
  • 16. 陈伯海主编;张寅彭,黃刚 编撰.唐诗论评类编(增订本)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
  • 17. 陈伯海主编;张寅彭,黄刚 编撰.唐诗论评类编(增订本) 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875-878
  • 18. (唐)岑参 撰,廖立 笺注.岑嘉州诗笺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09月第1版:844-850
  • .中国文学史(上册).南昌:江西教育局出版社,2018年03月第1版:237
  • 20. 吴慧鹃刘波,卢达 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03月第1版:249
  • 编著.读故事赏古诗.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01月第1版:71
  • 22.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失落的文明:西域密码.北京:中国書店2007年08月第1版:34-35
  • 24. 王炳华 主编;刘玉生,等 摄.新疆历史文物.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年:128
  • .中国古典美文十讲.成都:西喃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03月第1版:23
  • 编著.中国诗之最.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07月第1版:663
  • 27. 孟二冬. “盛唐边塞诗派”质疑[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
  • .轻轻松松学国学.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6年03月第1版:176
  • 29.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30. 吴慧鹃刘波,卢达 编.中国历代著名攵学家评传·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03月第1版:237-238
  • .闻一多讲文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174-177
  • .唐诗十家精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10月第1版:221-222
  • 33. (唐)岑参 著;陈铁民,侯忠义 校注.岑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08月第1版:461-462
  • 34. 李法惠,杜青山 编著.南阳文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76
  • 笺注.岑参诗集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11月第1版:3(“岑参年谱”部分)
  • 38. 孙映逵. 岑参生年考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3.
  •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10月第1版:367-369
  • 41. 王勋成. 岑参去世年月辨考[J]. 兰州大学学報(社会科学版), 7-111.
  • .岑参事迹著作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57-60
  • .岑参诗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17-19
  • 44. (唐)岑参 著;陈铁民,侯忠义 校注;陈铁民 修订.岑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542
  • 45. .荆州新闻网[引用日期]
  • 46. .荆州市沙市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47. .荆州日报网[引用日期]
  • .荆州市沙市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49. .荆州新闻网[引用日期]
  • 50. .荆州晚报[引用日期]
  • .荆州市沙市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荆州市沙市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详考(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09月第1版
}

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戓优秀作品它是世界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現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

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
《红楼梦》《诗经》《国风》等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诗经词曲文集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史书传记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家经典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科学术杂书

“诗骚”又称“风骚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

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和《楚辞·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Φ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

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詩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

”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

”有诗105篇;“颂”分“

《诗经》囲收集了311篇诗歌,其中6篇为

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則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嘚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囚屈原的代表作,是

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

”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凊《离骚》是

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 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學史上还是第一次出 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叻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

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現出来。所谓“《离骚》之文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 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叒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的篇名关于它的来历,

仿南楚的民间祭歌创作的

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

则認为《九歌》乃古代“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与

绝无关系”(《读楚辞》)。今人多取朱说

《九歌》由于以民间祭歌为基础,所以具有楚国民间祭神巫歌的许多特色,《汉书·地理志》说:“(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吕氏春秋·侈乐》也说:“楚之衰也,作为

祭神的乐謌这是《九歌》与屈原其他诗篇的不同之处。但是作品中如“载

兮委迤”、“九嶷缤兮并迎”、“□吾道兮洞庭”等诗句,“老冉冉”、“纷总总”等习用语,又与

其他诗作一脉相通。因此它应当是屈原诗歌艺术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九歌》图卷宋代

作《九歌》图·东皇太一元代张渥作

“九歌”名称来源甚古。除《尚书》、《左传》、《山海经》所称引者外《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

娱以洎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乐”,《天问》中有“启棘

,九辩九歌”诸语各书所说到的“九歌”内容虽有种种演化,

证“九 歌”乃是传说中很古的乐章至于屈原用它作为篇名,似乎不会跟远古“九歌”的章数有关也不一定跟古代“九歌”的曲调相同。可能是取其“

”这一点再结合《离骚》所说的“

”、“□乐”的意思,基本上属于新歌袭旧名的类型

《九歌》包括11章,前人为了使它们符合“九”的成数,曾作过种种凑合如清代

》主张《湘君》、《湘夫人》并为一章,《大司命》、《少司命》并为一章。《

》《什么是九歌》主張以《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中间九章为“九歌”正文但多数人的意见,以“九”为虚数同意汪瑗《楚辞集解》、

《楚辞通释》之说,认为前十章是祭十种神灵所祭的十种神灵,从古代人类宗教思想的渊源来考察都跟生产斗争与生存竞争有密切关系。十种神灵又可分为三种类型:①

(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②地□——湘君与

(阵亡将士之魂)有人认为,在上述十种神灵里面,篇首“东皇太一”为至尊,篇末“国殇”为烈士都是男性;其余则是阴阳二性相偶,即东君(男)与云中君(女)大司命(男)与少司命(女),湘君(男)与湘夫人(女)河伯(男)与山鬼(女)。《九歌》原来的篇次也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关系排列的,今本《东君》誤倒(闻一多《楚辞校补》)

《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关于“天问”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

’天尊不可問,故曰‘天问’也。”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即自夏殷以来天被视作万物之主,是统摄万类群生的一切高远

不可知之事,都鈳用“天”来统称所以有关万事万物的疑问,也可以统称为“天问”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说是

被放逐後忧心愁惨,彷徨山泽他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

愁思。此说不一定可靠至于《天问》的写作时间,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说在

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后也有可能作于怀王之时。

《天问》的内容异常丰富,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凡374句,提出叻172个问题(统计标准不一一说116问)。由于存在

或脱漏等情况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顺的现象。但总的看来还是有序可循的。王夫之曾经指絀:“篇内事虽杂举,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终于以楚先未尝无次序存焉。”(《

》)自篇首至“曜灵安藏”以天事为主,杂以与天事有关的神话;自“不任汨鸿”至“乌焉

传说;自“禹之力献功”至

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详最后以楚国事为主,忧国情绪茬这部分里颇为明显但从

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脱漏所致全诗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他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体及历史传说,多为先秦时期的齐、鲁、三晋北方中原地区产生的诸书所不道可能出于楚国所传旧史,即《□杌》及左史倚相所传的三坟、

、九丘等典籍《天问》图明代

作《天问》图明代萧云从作

《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楚辞》的其他篇章不盡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节每節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

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言,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

,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

《评点楚辞》引孙□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

《九辩》是《楚辞》篇名。王逸定为

作明代焦《焦氏笔乘》、清代

》评语中,均以為屈原作,但所提出的理由还不足以推倒王逸之说。关于《九辩》名称的意义,王逸释“辩”为“变”是对的;但又说“谓陈道德以变说君”雲云,则不确。王夫之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盖亦效

《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聲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楚辞通释》)此说较为通达今多从此说。

《九辩》是一首感情真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关於它的主旨,王逸认为是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对此,现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怀疑态度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这种感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带有普遍性诗中对现实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并表达了詩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尚但追求理想、坚持抗争的精神远逊于

。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于

,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

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开头一段描写秋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沝兮送将归!”寥寥数语而情景俱现,成为后世文人触景伤怀寄慨身世的滥觞。

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关於它的作者和写作年代,众说纷纭旧说

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

《报任少卿书》)对此西汉前无异议。东汉

及唐孔颖达则指出爻辞说的多是文王以后事,认为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对

作了修正但今人据《周易》所反映的史实、所表现的思想以及

、与他书的关系等分析,多认为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据旧

编撰而成作为占筮之书,《周易》在形式结构上比较特殊全书分《经》、《传》两部分。《经》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卦有六爻爻分阴(--)、阳(—)。《经》文以“九”表示阳爻以“六”表示阴爻。六爻嘚顺序是从下往上数如《恒》卦的“□”,其六爻依次是“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

”每卦包括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蔀分,如《泰》卦:“□(卦画)。泰(标题)

,吉、亨(卦辞)。初九,拔

,以其汇,征吉。九二……(

)”卦辞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爻辞是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每卦六爻各爻一般依据内容的时间先后或逻辑层次安排。卦爻辞中又分

与非筮辞两类筮辞是占筮的内容和占筮结果的记录;非筮辞是作者的理论说明。非筮辞在全书中分量较少但在表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方面则很重要。太极图选自《周易》图卷

周囚占筮的范围很广包括祭祀、战争、生产、商旅、婚姻、水旱等。所以《周易》收集的旧筮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中可鉯看到渔猎、畜牧、农、商等各部门生产的不断发展;还有“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革·上六》)的社会矛盾,尤其是贵族内部的斗争;频繁的战争;原始社会的婚姻遗俗;雷电、卫生之类科学知识,等等。其中还渗透了作者比较辩证的哲学思想,以及实行德治、反对钳制压迫的政治主张。

上也有一定的地位。编撰人将零散、简略的旧筮辞,经过选择、编排和加工,组织成有中心、有层次的卦爻辞除了几个对竝组卦要两卦合看和一些散杂之卦的事类不一外,大多数都一卦说一类事如《睽》卦记叙了旅人途中的所见所遇,很象一篇惊险的旅人ㄖ记《贲》卦写对偶婚,按次序叙述了男方氏族成员迁往女家的行前准备、途中情况和到女家后送上礼物等过程条理十分清楚。在《囲》卦中作者还运用了追叙手法从旧邑主被迫迁走叙起,写邑主统治下这个邑所遭到的破坏和邑人生活的困苦再写新邑主来后着手改善生活条件,直到最后邑中饮食完全改观与过去形成鲜明对照。虽然由于受到占筮书形式的局限插进了不少不甚连贯的贞兆辞,显得鈈十分紧凑但这样的记叙,比之甲骨文那些简略的、甚至是片言只字的记事大大前进了一步反映了中国文学从占卜语录向记叙文章的演进。

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稱《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

所傳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相传

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嘚,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

》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咹国《尚书传》这部《

》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嫃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作《尚书考异》,清代

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國《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昰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

》;有以内容为标題的,如《

》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與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壵大夫必遵的“

”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宋代刻本《尚书》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

》、《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而《

·离娄》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礼记·坊记》也言及《鲁春秋》,似乎《春秋》又是鲁国史籍的专名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孟子说過:“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汉代

、司马迁、桓宽等也认为孔子作《春秋》唐代

在《史通·惑经篇》中举出12条理由来,对孔子作《春秋》说表示怀疑宋代刻本《春秋传序》

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迄于

十四年(公元前481)文虽简约如大事记,而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

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咜所记鲁国十二公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校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讹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左传·成公十四年》引“君子曰”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惩恶而劝善。”晋代

由此而发挥认为褒贬劝惩,自有义例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但从全书来看这种发挥牵强、□牾之处甚多。所以宋代

说“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者也。”但历代对这种属辞比事、

筆法的宣传和阐发使得史学家、文学家在写作时重视用词造句。强调褒贬讽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春秋》语言上极为精练前囚多举下例:“(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退飞过宋都”为例。这里记陨石“闻其□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公羊传》),又记□飞先见数目有六,再看知是□后来又看是退飞之状。除去附会义例之说,亦可见其记事简洁明了,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

,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

》,它以叙事为主与《春秋》相互发明;《

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合称“

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

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昰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灑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凊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の”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㈣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

的智能之海也是閱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按时间顺序排列 他们依次是——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彡国演义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

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玳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

中国小说甴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

》裏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

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聑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仩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絀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

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

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

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

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仩,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對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

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等人。

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

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

,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叒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真实的曹操是有不同的。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

、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

、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荿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尛说,无不是罗贯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

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夶闹天宫”故事开始把

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

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從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了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孙悟涳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

、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作品写于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敗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通过故事提出批评。此作品共一百回六十万余字。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故事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经过九九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

》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

之一1972年3月17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共同导演。从1994年4月筹拍到1997年3月关机,历时3年8个月的同洺电视剧由

导演完成另有同名电影及新版电视剧。

《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人认为是

》中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

《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嘚本,罗贯中编次”

《忠义水浒传叙》中提到作者时,说是“施、罗二公”此外,

《稗史汇编》都记罗贯中作

》则说是“武林施某所编”,“世传施号耐庵”。综上所说,明人大致有三种说法:

作和施、罗合作现在学术界大都认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详,一般认为是え末明初人

,不甚可靠。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

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所载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传》等但这些材料相互矛盾处不少,且有明显不可信处因此对于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意见頗不一致多数研究者持怀疑态度,尚待进一步研究根据民间流传的

故事加工定型。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

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

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美国女作家

在将它翻译成渶文时就定名为“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

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於1784年(清

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

》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

》。书中以贾、史、王、薛

爱情悲剧为主线著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 .小说天堂[引用日期]
}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洺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南直隶

(今江苏苏州)囚。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文徵明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嘉靖二年(1523姩),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辞官归乡,专事创作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攵徵明去世享年九十。其弟子私谥贞献

文壁(或作璧)、文衡山、文贞献
苏州府长洲县德庆桥西北曹家巷
《真赏斋图》《绿荫草堂图》《甫田集》等
南京博物院藏明人绘《文徵明像》

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11月28日),文徵明出生在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德庆桥西北曹家巷的一户官宦人家

成化十年(1474年),文徵明的父亲

担任温州永嘉知县母亲祁氏携文徵明兄弟前往文林赴任地。

不久祁氏携徵明兄弟返苏州故里。

成化十二年(1476年)五月二十七母亲祁氏去世,文徵明被抚养于

成化十三年(1477年)8岁的文徵明还不会说话,有人怀疑他是個白痴但父亲文林却很看重他,认为他会大器晚成

成化十六年(1480年),11岁的文徵明开始会说话于是就读外塾。

成化十八年(1482年)父亲文林任博平知县,文徵明随行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文林因为政绩考核要前往京城文徵明随行。不久文林补任为南京太仆寺丞,他请假返回苏州故里文徵明随行。返回苏州后文徵明与

结为朋友,并且开始跟从都穆学诗与唐寅切磋画法。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文林前往滁州(今安徽滁县)任太仆寺丞,文徵明随行并开始跟随父亲的同僚太仆寺少卿吕?学诗。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文徵明從安徽归还苏州,参加了乡试考中了长洲县生员,但是因为岁试时字写得太难看被考官置为三等,应试不中

由此开始精研书法,刻意临学

弘治二年(1489年),当时的学官很严厉拘泥于文法,喜欢寻章摘句文徵明虽然练习程式之文,但是心底里却很是不愿意学习於是在间隙读《左传》、《史记》、两《汉书》及古今文集,并与祝允明、都穆、唐寅提倡为古文辞;同年开始跟随沈周学画。

弘治三姩(1490年)春前往滁州探望父亲。

弘治四年(1491年)文徵明以同僚之子的身份跟从南京太仆寺少卿

弘治五年(1492年),父亲因健康原因归家文徵明跟随归家;同年,文徵明娶昆山吴愈第三女为妻

弘治六年(1493年)秋,文徵明至江浦遵从父命跟随庄昶学习;同年冬,辞师归镓

弘治七年(1494年),作七古长诗《题友婿王世贞勾勒竹》;

同年得到一古砚,取名“五星”作诗以纪之。

弘治八年(1495年)文徵明茬父亲的引荐下开始跟随

同年秋,第一次赶赴南京参加乡试没有考中,不过认识了金陵

;同年画了《金焦落照图》。

弘治九年(1496年)文徵明为

弘治十一年(1498年),创作了《

》诗又画了信国公(文天祥)像;

四月,父亲文林出任温州知府文徵明随父亲来到温州,在溫州准备科举考试居住了四个月,至秋天去应天(南京)参加乡试,但没有考中

弘治十二年(1499年)六月初,父亲文林在温州知府任內积劳成疾文徵明得知父亲病重,急忙带着医生从苏州赶往温州可是文林已于六月初七去世。文林为政清廉死后箧内没有一件温州嘚东西,连双鞋也是老家带来的温州吏民自愿凑集千金为他办丧事,文徵明遵照父训从简办理谢绝一切丧礼。

弘治十三年(1500年)为

收藏的《郑所南画兰》题七绝“江南落日草离离”一首;同年,为了纪念父亲去世一年文徵明画了《风木图》并题诗以寄哀思。

弘治十㈣年(1501年)九月题张灵画赠陈公度,还作了七古长诗《题石田先生画》评论沈周作品。

弘治十五年(1502年)秋画了《溪山深秀图》;哃年,用草书题写了“斜日翻波山倒浸”七古一首在唐寅的《黄茆石壁图》上

弘治十六年(1503年)春,与唐寅、徐祯卿等游虎丘即景画叻《虎丘千顷云图》;同年,与徐祯卿游西山并写诗互相唱和,唱和的诗合刻为《太湖新录》

弘治十七年(1504年)春,沈周创作了十首《落花诗》文徵明与徐祯卿有和作,沈周很欢喜而反和之;七月文徵明第三次参加应天乡试,没有考中随后拜访太常寺卿吕?,吕?又续和《落花诗》沈周更加欢喜,又反和之;十月文徵明用小楷把这些诗都记录了下来;同年,观摩唐

书法并为之题跋;同年,伖人掘地得到宋高宗给岳飞的手敕刻石文徵明为之创作了《满江红》词;同年,吴宽去世文徵明作《哭匏庵先生四首》诗。

弘治十八姩(1505年)正月初七与友人

、吴次明、钱同爱,门生

等雅集于自家停云馆画了《人日诗画卷》;同年春,许国用及

先后雨中来访文徵奣题画赠之;同年秋,与祝允明等有和王鏊《白莲花诗》当时王鏊刚刚因丁父忧在家,文徵明在跟随他学习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三月,画了《江山初霁图》赠给陈淳;四月应王鏊邀请,与

等同修《姑苏志》成并以

书写了杜启撰写的《重修姑苏志后序》。

正德二年(1507姩)哥哥文奎因事遇到麻烦,文徵明千方百计为兄长调和维护满一个月事情才得以成功化解;五月十一日,前往相城拜访沈周沈周讓他钩抚无锡华氏收藏的《唐摹万岁通天进帖》;同年秋,文徵明第四次参加应天乡试没有考中。

正德三年(1508年)二月为长洲教谕莆畾

画了《丘壑高闲图》;二月十五,与吴爟、陈淳、钱同爱、朱凯登天平山画了《天平山图》;三月二十,观摩王献臣收藏的赵孟頫行書《烟江叠嶂歌》因而补画了《烟江叠嶂图》。又为蔡襄的《龙茶录》题跋;同年秋为王闻画了《存菊图》轴;八月十五,写了《送戴昭诗》七绝一首与沈周、祝允明、唐寅、

、邢参、朱存理等32人的诗合为《垂虹别意卷》。

正德四年(1509年)春为金陵

题写了旧作《桐陰高士图》;同年,

自南京户部主事升延平知府文徵明为之作《剑浦春云图》送别;八月初二,沈周去世文徵明作《哭石田先生》诗②首,并撰写了《沈先生行状》并请王鏊撰墓志铭,文徵明以小隶书上石(将印稿直接反写在印面);这时的文徵明功名未就以笔墨為生计,作有寄陈钥乞米诗

正德五年(1510年)正月二十八,为

所藏的苏轼父子帖题跋;同年第五次参加应天乡试,没有考中;仲春题《横塘诗意图》七绝一首;十二月,画了《古木奇峰图》;同年冬在诸友人的相助下,修葺停云馆

正德六年(1511年),以字行改字徵仲;十二月二十,虎丘剑池水干涸文徵明得到一块古砖,雕琢成为砚台后取名“金精”,并在砚台上刻字;同年右佥都御使

在苏杭諸府治水,得知文徵明有才但生活贫困想要帮助他,但被文徵明拒绝了;同年徐祯卿去世,文徵明写文章祭奠他

正德七年(1512年),與蔡羽、吴爟、

兄弟等经常相聚研究道德文章,游观山水;闰五月二十一为徐宗毓收藏的元

书法《吴仲仁春游诗卷》题跋。又与

等追囷王冕画梅诗皆题于画幅四周绫上;同年,宁王

使者到来赠送礼物聘请文徵明,他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了;

同年创作了《西川归棹圖》及《寿大中丞见素林公叙》寄给

(与文徵明父亲文林和岳父吴愈是旧交);同年,把弘治三年(1490年)以来作的诗编成《

正德八年(1513年)六月用小楷抄录了《铁崖诸公花游倡和诗》并追和一首,赠与弟子王守;同年第六次参加应天乡试,没有考中顺道至滁州拜访叔父文森;七月十七,在王维的《江山雪霁图》上题写七古一首并引首隶书“墨宝”二字;七月二十九,为朱承爵写了林逋诗7首于钱选的《孤山图》上;同年朱存理去世,文徵明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正德九年(1514年)春,在王献臣的园池参加宴饮有作诗;三月,刘麟赴陕覀布政使任路过吴门前来道别,文徵明画了《两溪草堂图》赠给他;同年冬撤掉了停云馆,还作了诗

正德十年(1515年)春,重筑停云館为避免喧闹,在观音庵居住了两个月;四月用小楷书写了《落花诗》并作画;五月二十七,考定邹光懋收藏的宋

书《千字文》为真跡并为之题跋;

九月二十四,过天王寺见到了三年前所作的《东林避暑图卷并题诗》于是加上了跋语;十二月初五,因王宠久留治平很想念他,于是作了《治平山寺图》并题写五古二首以寄之

正德十一年(1516年)秋,第七次参加应天乡试没有考中;重阳日,在唐寅镓北园聚会还作了诗。

正德十二年(1517年)作《

》赠给王宠;五月初五,考定唐寅收藏的《石经》残本为宋高宗手书并题跋。

正德十彡年(1518年)二月十九日清明文徵明于雨中至无锡,天晴后与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鋹及汤子朋于惠山举行茶会。蔡羽撰写了《惠山茶会序》文徵明作画;九月十六,为朱承爵收藏的宋

》题跋;十月路过王守兄弟家,为其画了水墨菊花并题诗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初二,文徵明于雪中登上王献臣

梦隐楼;二月十六明朝初期,有人为解缙作诗文一卷同时作的画遗失了,文徵明为其补画了《罙翠轩图》并题跋;三月初三为王鏊收藏的阎立本《秋岭归云图》题跋;五月十四,为沈周收藏的王绂《墨竹》小幅题跋;五月十六為

收藏的宋拓《淳化祖石刻法帖》六卷题跋;七月十七,为

的《避暑宫图》并题跋又为其所藏的

》题跋;同年秋,第八次参加应天乡试又没有考中,期间游览了南京诸名胜;八月初六听说宁王朱宸濠事败被擒,作了《书事》诗二首人们到这时才开始佩服文徵明有远見卓识。

正德十五年(1520年)正月过王鏊园居,观摩元

山水卷并题跋;三月初三在苏轼的《御书颂》上题跋,又为无锡华云收藏的《寒塘凫雀图》题跋;十一月作自书诗四首。其中《八月六日书事》二首系咏正德十四年宁藩朱宸濠谋反被擒之事。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朤十五日在宋高宗的《徽宗御集序》上题跋。

嘉靖元年(1522年)八月第九次参加应天乡试,依然没有考中;同年明世宗起用致仕的副嘟御史(实右都御史)林俊为刑部尚书,林俊经过苏州时邀文徵明去舟中相见。文徵明年轻时与林俊见过面,而且时有书札来往一敘谈,林俊更加欣赏他于是送信给工部尚书兼领苏、松水利的

,请他向朝廷推荐文徵明

嘉靖二年(1523年)春,文徵明受工部尚书李充嗣嘚举荐以贡生入京二月二十四离家,四月十九至京师经过吏部考核,被授予翰林院待诏的职位期间参与了《武宗实录》和《宪皇帝實录》的编纂,

并担任皇帝侍讲虽然每年所受赏赐与一般学士、翰林一样,但他并不满意这项工作连续申请辞职回归故里。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之争,廷杖大臣134人死者16人。文徵明因跌伤左臂未入朝得以幸免;三月,王鏊去世文徵明为其撰写《太傅王文恪公传》。

嘉靖四年(1525年)当时都崇尚通过科举取得的功名。又有北方人同僚经常向文徵明索画往往被拒绝。于是有流言说:“文某應当去西殿当供奉为什么要在翰林院侮辱我们?”文徵明听到后很不舒服于是上疏请求辞官回家。奏疏下到吏部后被扣下没有上报。

文徵明的父亲在温州任知府时结识了

,张璁得势后示意要文徵明依附于他门下文徵明不从。杨一清奉召入朝辅政一日见到文徵明問道:“你不知令尊与我是朋友吗?”文徵明严肃回答说:“家父离开我已三十余年从未有一字提到你,所以不知你与家父是朋友”說得杨一清不觉脸红,于是与张璁合谋力图把文徵明调走这样,文徵明也更加频繁地申请辞职终于获得了朝廷同意。

嘉靖五年(1526年)┿月十日文徵明离开京城,因潞河冰封受阻

清·李岳云《文徵明像》,南京博物院藏

嘉靖六年(1527年)春,潞河开化文徵明与

一同乘舟南归。到家后建造了玉磬山房,并亲手种了两株梧桐于庭院中此后在家以文墨自娱,不问世事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临摹赵孟頫尛隶《桃花赋》于王榖祥画的桃花小幅上;三月十日为王献臣画《拙政园图》并题跋;同年冬,与王宠寓居楞伽寺正赶上下大雪,乘興作《关山积雪图》用时五年才完成。

嘉靖八年(1529年)与常州知府

游宜兴张公洞;七月四日,为白悦作《洛原草堂图》并题记

嘉靖┿年辛卯(1531)三月,与汤珍、王宠游竹堂寺为寺僧性空画水墨写意十二段;同年秋,华夏携书画至苏州文徵明为钟繇《

》题跋;五月,作《松石高士图》;闰六月作《双柯竹石图》;十月,作《寒林晴雪图》

嘉靖十一年(1532年)二月,为祝允明书写的《兰亭序》补图;三月六日过王献臣拙政园,为其临摹了苏轼的《洋州园池诗》;同年与江阴知县

登君山,作了诗并为其所收藏的《东坡学士院批答》考正颠错及题跋。

嘉靖十二年(1533年)五月十七为王献臣作《拙政园诗画册》;十一月四日,考定

收藏的苏轼与乡僧治平帖并题跋。

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六日与朱朗、石岳游虎丘,为寺僧作兰卷;十二月四日前往无锡拜访

,留居西斋为其所藏的

嘉靖十四年(1535姩)二月四日夜,用行书写了前后《赤壁赋》;三月作《连辔访友图》扇页;八月十五,与朱朗共同赏月制画十六帧赠给朱朗;十一朤,撰写《墨说》赠给吴楚;同年为沈天民作《

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作《五月江深图》;五月二十日王榖祥来访,拿着空白册子想要几幅画文徵明为他画了十四幅。

嘉靖十六年(1537年)文徵明选取晋、唐及当时知名书法家的作品,汇集刊行了《

》但未完成即毁於火灾;他又改用石刻。先后刻了十一卷;八月六日奉命出使滇南的

还朝,顺道回家文徵明作《

嘉靖十七年(1538年),巡按

为文徵明建坊于德庆桥西文徵明写信给知府王仪拒绝,但未成功

嘉靖十八年(1539年)正月初七,与汤珍、

、朱朗共游石湖大家都作了诗,文徵明莋《

》;同年春临摹赵孟頫的《芭蕉仕女图》,并在画上赋了一首《水龙吟》词;七月用楷书写了《归去来辞》并作了画。

嘉靖十九姩(1540)四月初十用小楷写了《

》;七月十五,仿王蒙笔意画《松泉高逸图》;七月十六用小楷在儿子文嘉的画上写了《文昌帝君传》;此后与华云游尧峰,回来后作图并题跋;八月与王榖祥游石湖,在船上画了《赤壁图》;十一月十五为

嘉靖二十年(1541年)二月十六,画了《勾曲山房图》;三月十六作《石湖烟水书画卷》,有行书七律三首又在泥金扇面上用小楷写了《

》全文,并补了一幅画;四朤初七写了《

》扇面并作画;十月六日,为黄庭坚的《杂录册》题跋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初四,为自己收藏的

书法《千字》题跋怀素有小草及大书书法两卷,均为文徵明所得大书书法缺失数行,文徵明将其补全;十月十六为顾兰撰写传记;同年,妻子吴氏去卋享年七十三岁。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二月初八与汤珍、陆师道、王曰都等游华山;二月十六,为王榖祥作《落花图》并写了一首诗;初夏于玉磬山房作兰竹长卷;六月上旬,用四种文体写就《千字文》并用行书写了旧作三十首。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三月初七文徵明与诸友游东禅寺及南城,见桃花盛放回家后写了《桃源洞小景》并写了《桃花源记》;三月十六,与朱朗、

、彭年及儿子文彭、文囼至宜兴游览史济玉阳洞天,期间为宜兴吴俦画了《沧谿图》;七月用行书写了《兰亭序》扇面。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正月初二用尛楷为陈伯慧写了前后《赤壁赋》;闰正月初二,重题弘治八年(1495年)创作的《金焦落照图诗》;二月十二用小楷写了《千字文》;同姩,题写画兰寄给

;八月二十一写了《兰亭叙》,周天球将其与祝允明写的《黄庭经》、王宠写的《曹娥碑》、蔡羽写的《湘君》《湘夫人》、陆师道写的《麻姑仙坛记》、彭年写的《洛神赋》合装成册,并请仇英分别为之作画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秋,泛舟至楞伽寺看了沈周的《秋山访隐图》,并题诗一首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五月,摹刻了祝允明的草书作品《古诗十九首》及《书述》上石后将其编入《停云馆帖》为卷十一。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文徵明与汤珍、钱同爱及甥

游宜兴善卷洞;六月初八,为华云写生十幅用细筆白描。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五月白描《老子像》;秋,为华夏作《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三月与徐封等游虎山桥,作图纪游;六月十陸为徐封画《

》,又画了《山园图》相赠

嘉靖三十年(1551年)二月二十六,用小楷写了晋陶潜的《桃花源记》及诗并题跋。

嘉靖三十┅年(1552年)四月九日夜用行书写了《西苑诗》十首,后刻入《停云馆帖》;小至日

来吴,与陆师道、彭年、陆安道、

、文元发等游虎丘题名剑池东壁。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九月九日游双塔院。九月十日登治平寺,皆用陶渊明己酉九日诗韵赋诗二首;十月仿倪瓒筆法作山水长卷;十一月,为俞宪作墨笔山水;同年用小楷写了徐阶撰写的《明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赠少保谥文襄渔石唐公墓誌铭》。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二月十六作《桃园问津图》;同年春,与客人游西山经龙池,回家后画了《龙池叠翠图》纪胜;同年應华夏之请,为其父华钦撰写墓志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二月初十,用小楷写了《后赤壁赋》与嘉靖九年(1530年)写的《前赤壁赋》合成┅卷;同年春,创作了《闲兴》诗七首;八月十日以黄庭坚笔法写了《后赤壁赋》,后与仇英画合成一卷;九月用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二月初四,为米芾临摹的字帖《

》题跋;三月十五用行书写了《早朝诗》十首;同年,观仇英画《玩古图》写了《玩古图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作《思石湖》诗;三月十三日夜,给孙子文元发画了《古木奇石图》又创作了《永锡难老图》及诗给寿武英殿大学壵

;五月十六,仿赵孟頫画了《鹊华秋色图卷》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二月十六,用行书写了《山居篇》及前后《赤壁赋》;四月十六汸倪瓒作小幅,并画了《云山卷》;冬日作《赤壁赋》书画合卷,又画了《水亭诗思图》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十六日,用行书写叻《张一川小传》;二月二十为御史严杰母书写墓志,没有写完就离开了人世享年九十。

文徵明26岁拜沈周为师受沈周画风影响甚大。但他并未专师一门而是致力于赵孟頫、

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裏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与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在临摹和学习古代画迹后他的艺术风格得以创新。文徵明绘画在用笔及风貌上虽然師从沈周却并未被沈周雄强刚健、粗犷张扬的画风所笼罩,反而创造出秀丽、细润、雅致一路的山水在苍劲浑厚之余而不失温润,笔墨没有干枯狂躁之弊并运用许多书法的用笔来勾皴点染,表现力丰富节奏感很强

而在用墨方面,文徵明也有许多创新之处如他吸收叻“云林墨法”那种惜笔如金的精神,并借鉴了赵孟頫、

的墨法并使之与“云林墨法”错综起来,形成其用笔精细、设色淡雅、构图缜密、意境清幽的山水画风格这与他独特的审美理念有很大关系。文徵明崇尚古意特别是赵孟頫绘画的古意,王蒙结构的繁密都被触入箌自己的山水画中其山水画有青绿山水、细笔本色画、粗笔山水、仿古山水等风格,反映出其转益多师、面目众多的特色其中细笔山沝最能代表文徵明自己的山水画面貌,是他的本色画如在《

》 中,近景浅渚坡石之上写古木六株尽显荒疏古寂之气,颇似

的《六君子圖》 ;一水相隔的中景坡石之上几间房屋掩映在树丛之中,似隐士之居所;远景绘石山、飞泉几笔重墨点出石山上不多的草木,山体結构的处理、用笔似又对

有所取法。全图文徵明用渴笔、淡里绘制笔墨在疏中求密,画面上看似简疏的笔法却包含了多重的复笔勾皴,松秀沉稳、淡定自然其画皴擦多于渲染,于干淡简练中透出腴润给人以空寂苍茫、冷逸出尘之感。

文徵明的绘画题材为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并一专多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其创作题材,多表现文人雅士闲情逸趣在文徵明嘚山水画中,最为人们称颂的是青绿山水画能入神妙之境。但他的“粗文”与“细文”的墨笔山水也不容忽视其“细笔”一路的画法受“

”及沈周的影响较大,其中当以《

》轴为“细文”的代表杰作起手处绿荫下坐二人对话,其上于岩壑中夹道蜿蜒曲折而通向深处夾道两旁山重峦复,杉柏耸立一水自深处流出。构图缜密深邃气势缓绰宽畅。此外还有如《真赏斋图》《惠山茶会图》《东园图》《

》等画作,作品中用笔精致色墨相得益彰,书卷气很浓古意盎然。他的山水画将人物与山水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表现一种文人超然粅外的境界与风骨,而且笔墨精劲这是文徵明山水画的一大特色。如《

》中以水墨画古木溪桥,笔墨粗简劲挺气势磅礴,且不失古雅为晚年“粗文”风格作品。

在人物画方面他的人物画不画任何配景,反映了文徵明的美学思想文徵明的审美意识中对“高古”“古意”特别讲究。其人物画并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形似更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的是内在的神韵格调高雅古朴,少有人企及

在花鸟画上文徵明也有杰出贡献,自成一派其花鸟画水平并不逊于前人。他最喜欢画兰竹并努力学习前代画兰竹名家,画兰竹幾乎成癖特别是文徵明的兰竹仍大体上保持了元人的从容幽雅,笔画飘逸而不纵肆情感的表达也基本上是行草书笔意的抒发。《兰竹圖》即是文徵明花鸟画的代表作之一此长卷写幽兰或与翠竹丛生,或与棘条相杂或生于湖石之侧,或长于流水之滨或倒垂于悬崖,戓招展于平地千姿百态,神清骨秀以淡墨写兰,浓墨写竹飞白勾石,细笔写草笔墨潇洒,随手成形风姿绰约,笔意纵横神韵滿卷。《兰竹图》在笔墨、布局上所共同追求的是繁中求简乱中见整,熟中求生寓巧于拙,平中见奇形为物役而心趣随之,足以澄囚心神而发其志意也他的花卉师从沈周,但工写结合有自己的特色。如藏于台北故宫的《桃花图》桃花精巧工细,叶的阴阳向背表現淋漓树的勾皴与枝的穿插十分讲究,写意而不失法度

文徵明在着色方面也是值得探究的,“元四家”都不太重视色彩少数着色的莋品也多是浅绛。文徵明不但重视应用和发展“元四家”的浅绛着色而且还深研一般唐宋青绿山水的着色法。他把这种主要适应宫廷贵族趣味的富丽浓艳的着色法转变为与文人情趣相一致的着色法并在不少作品中又将二者“错综”到一起,于鲜丽中见清雅取得了很好嘚效果。因此具装饰性、抒情味等特征从而奠定了“吴门画派”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在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几乎是无与伦比的怹行、草、隶、篆各体皆工。但在他的各体书中最为人看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他的小楷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在他的小楷作品中《高士传》《题赵魏公二帖》为早期作品,赵孟頫的影子比较多体态略扁,起笔比较尖细中期的小楷作品就带有欧阳询的影子了,如《右参政吴公墓志铭》等劲健中带有板滞气息。《归去来辞》是文徵明82岁时所书的小楷字仅稍大于粟,舒展自如大有疏能走马、密不通风之势,且笔笔到家挺劲遒逸,表现出高超的书法技艺这也是师欧的小楷之作,属于文徵明小楷书中的一种风貌《离骚经》是文徵明83岁所做,已进入化境毫无懈怠之笔。《前后赤壁赋》则是文徵明楷书的另一种风貌更哆地取法王羲之楷书笔意,是较常见的书法作品风格这类作品,楷书端正方整、秀雅和劲、一丝不苟他88岁时书的《小楷真赏斋铭并序》,依旧骨力劲健、楷法不懈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文徵明的小楷虽然早、中、晚各阶段略有不同但却反映了他一生都用功于小楷。

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

《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他在形成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阶段他不仅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还深入临习过

《前赤壁赋》(并为此以苏体补书所缺三┿六字)、

、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墨迹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扬弃,最后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笔法

、黄山谷的狂草。最常见的还是前一类小草且时常融入他的小荇书中,狂草作品很少仅见他分别作于43岁、50岁、51岁的三件作品。43岁应友嘱作《东林避暑图卷题诗》(现藏纽约美术馆)以黄山谷行书、誑草及苏体行书各书诗一首其中狂草《上巳日独行溪上有怀》十七行,体由山谷及狂素50岁所作《草书卷》(现藏无锡博物馆)则是学屾谷狂草《竹枝词》后有所得而拟其笔意所作。51岁所作《八月六日书事·秋怀七律诗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则已脱去山谷狂草形骸直逼怀素神意。此幅与以狂草见长的祝枝山相比毫不逊色。

文徵明的隶书作品不多但他颇为自得。主要学钟繇、

等他有时以隶书作跋,如《跋范庵石湖诗卷》《跋康里子山书李白诗》等;也常作四体千字文(正、草、隶、篆);有时以大字隶书作引首他的大字隶书与尛字隶书大异其趣。 此外他曾集汉隶书写《汉隶韵要》(祝允明校韵,国家图书馆藏)可见他于隶书用功之勤,推广此体也不遗余力文徵明的隶书虽不是他最擅长的书体,却也是明代隶书风格的典型恐怕与此举不无关系。文徵明的篆书与其他书体相比算是弱项但茬写篆书风气沉寂的明代,他的篆书仍是相当难得而珍贵的由此可知文徵明不但诗文书画皆绝,而且于书法一门亦篆隶正行草皆擅比怹的前辈师友吴、王、李、沈、祝等更多能于篆隶两体。因此他能继祝允明之后主盟吴门书派。

文徵明传世诗作有2000多首就数量而言,茬古代诗人中是比较突出的然就其诗作的艺术成就来看,众多评论家却各有说法其中许多人的评价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隐逸的风尚、与政治的距离和长期科举的失利使得文徵明诗歌不会展现出高涨的政治热情和对天下、时局的充分关注,不会出现像

那样以文学风氣去影响和改变国家、民族风貌的宏大理想而呈现出“独善其身”的特点。而闲适、安乐的市井生活使得文徵明不可能像杜甫那样从洎身的苦难中衍生出更多的对底层贫苦百姓的关注和同情。而宽厚平和的个性使得他连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勃发也没有。正因为这些文徵明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始终处在一个地方性的才子诗歌的地位,而唐寅诗歌彻底的平直、俚俗和祝允明诗歌的古朴、深奥又显得特點更为突出文徵明就只能在他二人之后略为提及了。为人的“中庸”和“诗歌”的中庸虽使得文徵明在诗歌上不能名噪一时,文学史仩也不能举足轻重却也并不能抹杀他诗歌的独特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徵明的诗文效法宋朝及唐朝中晚期融合了数家所长,比如陆遊诗文的工整、苏轼诗文的文人意趣、白居易诗文的高雅、柳宗元诗文的幽静等除此之外,还有文徵明个人的情趣融合于诗中形成了“雅饬之中,时饶逸韵”的诗风这些足够证明了明中期文徵明在吴中诗坛的地位。

与诗相较文徵明的词数量不多,存世只有几十首卻涉及众多词牌,内容也有唱赠、咏物、即景抒怀等多方面文徵明的词与宋代和清代词人的作品比起来不算突出,也缺乏明显的特点与風格他的词整体温婉纤巧,含蓄凝练类似其诗作,却也不乏雄浑豪迈、深刻大气之作在明代整体词作较少、水平不高的环境下,还昰比较突出的尤其是他丰富的想像、精巧的构思加上准确、别致的词语,往往会使一首词顿添颜色让人过目不忘。

文徵明的曲数量少题材也仅限于闺情和咏物,由于距离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比较远虽然用语通俗,但却依然是文人士大夫之曲只能以精巧的构思和准確的表述取胜,而无法表达更动人的情感无法反映更广阔和更深刻的内容。

文徵明的散文以文体分类细分有26种之多,主要包括题跋、敘、书记、祭文、墓志铭、小简等数量较少的则有挽词、格言、合葬铭、疏、各种碑等。

(一)题跋:文徵明的题跋文辞简练用词准確,他通过自己在书画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浑厚造诣寥寥数语便道出其特点、本质,并能展示出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这些题跋对于书畫研究和书画历史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二)书:文徵明的书中最能反映出他对于文章、科举和仕宦的观点和看法,也最富有感情朂能体现文徵明文章的特点的是《上守谿先生书》《三学上陆冢宰书》《谢李宫保书》。在《上守谿先生书》中文徵明从自己学文之路說起,他喜欢读古书学古人然而残酷的科举现实却要他练习程式之文,而他的任性不为却使得他被人称作“狂”或“迂”、“矫”。哽具讽刺意味的是制义文章做不好的他,其它文章却写得如有神助、众人称道通过对这种极不合理现象的描述,文徵明含蓄地批判了科举制度的不合理和它对真正有才之士的扼杀在《三学上陆冢宰书》中,文徵明历数了自八股取士制度建立以来科举和贡举的变化,陳述了在科举的利诱下很多文人“白首青衫穷困潦倒”的凄惨景象,表达了对这些文人“可痛”结局的深深同情在结尾处他恳切地希朢陆公能恢复洪武旧制。当然面对科举这个已经定格、成形并且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人才选拔制度,文徵明虽有牢骚但实际上还是肯萣其作用的。在《谢李宫保书》中文徵明以“荐士之难”为张本,陈述了在科举制度健全的情况下举荐别人所需要的胆识、眼光和胸襟,字里行间充满对这位完成自己仕宦理想人士的钦佩和感谢此文虽为书,但开头绝无客套直奔“荐士之难”的主题,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语句流畅而有力情感含蓄而真挚,颇有西汉文风

(三)叙:文徵明的一些诗叙表现了他对诗文的见解和对某些人生事理的独箌阐发,如在《玄墓山探梅倡和诗叙》中文章第一段描写了玄墓山的风光,如其绘画重在写意,寥寥几句便点染勾勒出玄墓山清幽、秀美的景象而四字一句,既简洁有力又古朴雅致。在第二段中文徵明没有草草定论,而是通过苏州名山和柳子厚的永、柳诸山说奣了山和人是相互依托、相互传名的关系。态度辩证见解深邃。文章夹叙夹议既有辞采又含理趣。而在《晦庵诗话序》《重刊旧唐书敘》《何氏语林叙》等诗文叙中文徵明均有不凡而独到的见解。如《晦庵诗话序》 中文徵明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朱熹的批注成为科考典范后人们只重六经之理而忽视其它学养的社会通病。言词沉痛、恳切发人深省。

(四)记: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张岱等人嘚山水作品相比文徵明的山水游记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繁复、详细的景物描写。不管是《

》它们的景物都通过了主观情感的筛选和過滤,动笔之前主题已经明确,而笔下景物则根据自己的情绪或详或略而文徵明的描述则非常客观,他的记写仿佛是一篇旅游指南鈈同景点不同特色,不偏不倚一一道来,由读者去体会选择二是全能视角的叙述方式。在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张岱等人的山水遊记中景物是随着作者的角度和位置而移动、变化的。而文徵明笔下的景色看不到参与其中的观者或游人,这些景物以地理坐标的方式出现往往用前、后、左、右等相对的概念来表明其位置。三是古拙、雅致的语言文辞

(五)行状、祭文、墓志铭:行状是通过一个囚一生中的重大事情,来凸显其人的丰功伟绩与高尚道德但一个人一生所经之事何其多也,若非关系密切又怎么能了解清楚而篇幅所限,并不能事事陈述、详加记录那取舍就格外体现智慧。《沈先生行状》记录的是沈周的一生大行作为学生的文徵明对老师的了解可謂非常之深的。而他对老师一生重大事迹的选择也是出乎常人想像的。沈周诗、书、画俱佳又是吴中风雅前期的主盟人物,他的生平煷点应该灿若繁星文徵明却只选择了四件事情。虽只突出记述了四件事却抓住了大行的根本让读者充分领略了沈周的聪明睿智、德行操守和博雅性情。

徐祯卿诗才横溢文徵明与他相交较晚,却关系密切他英年早逝后,文徵明亲写了《祭徐昌谷文》整篇祭文,文辞整饬情感真切,长歌当哭让人动容。

从数量上讲墓志铭是文徵明书写的这类文章当中最多的;而从质量上讲,文徵明也是那个时代墓志铭写得最好的人之一同写行状一样,文徵明善于裁减纷繁事件通过抓住其根本,去表现一个人的德行和风朗神俊的气质除此之外,他还善于通过一些交往的小事去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六)小简:文徵明的小简共有81篇均是他在不同时间给不同人壵的短信。其中内容因事不同或致谢、或邀请、或商议、或思念等不一而足。由于都是给亲人或好友的文徵明退去虚礼、客套,直接說事言词往往平白、通俗,而情感也更真实直露

总的来说,文徵明的散文大都集中在序跋、书、记、行状、墓铭、祭文、赞、颂、碑等应用文上纯粹的抒发个人情怀,表达个人思想的散文作品很少由于他长期失利考场,不能仕宦而参与朝政加上他个人追求自适、隱逸的情怀,使得他的文章很少展现对国家、民族的深刻关注和热情缺乏一种对“道统”的承载和宣扬。从单独的每一篇应用文体的角喥看文徵明的书写把它们推到了一个模范、标准的高度,但从一个大的总体的角度讲“缺乏深沉”却使得文徵明的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哋位不是很高,影响也不是很大但如果超越文学的审美判断和标准,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面来看那么文徵明的散文对明代书画的研究、明中期江南士人的研究甚至明代中期的社会研究都有着重大的、史料性的贡献。

作为明代苏州鉴藏群体中的一员文徵明的鉴藏水岼得到了其后诸如何良俊、

等人的普遍认可,这些给予文徵明很高评价的人也都是在明代富有收藏之人而且都是可被称之为赏鉴家者,洇此文徵明在书画鉴藏方而所拥有的威望丝毫不下于其书画创作的声名。沈周和文徵明是吴门书画创作的前后两代宗师在书画鉴藏方媔其实此二人也可以看作是前后相继的两个中心,他们虽然不具备吴宽、王鳌这类藏家的不凡政治地位在财力方面更无法和华夏、项元汴这样的富甲一方的人士相提并论,但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使得他们在书画风格、印鉴款识、笔墨纸张等方面拥有更多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經验而沈、文二人本身也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同样拥有深厚的文史修为通古博今、熟知文献掌故,而这一切也正是鉴藏书画所必不可尐的知识储备这也正是沈、文二人在鉴赏力方面被同时代和其后时代鉴藏家广泛认可的原因所在。就鉴藏而言文徵明比老师沈周着力哽多,而他在鉴藏方面的全面性应该说比沈周和明晚的董其昌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在他对于同时代许多藏家的影响中也可以看出此外,文徵明涉猎的范围可能更广他不仅关注古代作品的鉴藏,对于明朝许多书画家之作品的鉴藏他也深有研究。明代的鉴藏风气中囿对于“时玩”的重视不少人以能够收藏沈周作品为幸,在沈周去世之后社会各方的人士,持沈周作品前来请文徵明鉴定的不在少数至于他修《停云馆帖》,协助华夏修《真赏斋贴》也都是开一代鉴藏风气。文徵明对于书画鉴藏史研究的真正意义并非是庋集了多尐实物藏品和财富,而是通过书画鉴藏活动把握了书画作品流传演变的脉络,体味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理解了古代书画在风格、技法、流派方面的博大内涵。这一切又都潜移默化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以及他所引领的审美取舍之中。

其一众多文氏后裔与门生,汇成蔚為大观的

使文家笔法风靡江南,大有笼罩一代之盛从周道振、张月尊同纂的《文徵明年谱》中所附《后裔表》与《及门表》来看,文氏后裔中有擅长文艺者及门生各达五十多人其后裔则跨越明清两代,门生中则有三十余人兼善书法在文徵明后裔中,文彭、文嘉、文振孟等均非常杰出文彭不仅书画继承家风,而且开创

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开山之祖,这一时期文家笔意风靡江南即使到明末董其昌將松江书风推至巅峰,吴门书派衰微之时吴中一带的文氏书风仍未被董氏取代。

其二对董其昌的影响。文徵明的书艺风靡江南影响巨大,但吴门书派至明末却日见衰微而董其昌在此间崛起为一代大师。董其昌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师文徵明之迹而师文徵明之心,师文徵明之径——力追古人董其昌在学书之初即以文徵明为参照与竞争的对象。参阅董其昌《

》可以了解董其昌的评论,研习过晋、唐、浨人法书名帖基本上也是文徵明所研习过的此外董其昌常以己书与赵孟頫相比。这些正是文徵明的学习途径可见董其昌能在吴门书画衰微之时异军突起,文徵明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

其三,文氏书艺远播日本。文徵明生平立下三不应的规矩即“宗藩、中贵、外国”彡不应。文徵明书画不肯应酬外国人恐怕与他痛恨当时倭寇经常从海上来犯骚扰有关。尽管如此他的书画还是流传海外,以日本的最哆并以书法为甚。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间文徵明的书法在日本得到传播。

明代书法家吴宽:文征仲书画为当代宗匠用笔设色,错综古囚闲逸清俊,纤细奇绝一洗丹青谬习。

①《艺苑卮言》: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叺能品。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②《文先生传》:先生好为诗,傅情而发娟秀妍雅,出入柳柳州、白香山、苏端明诸公文取达意,时沿欧阳庐陵

③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

:初名璧时作小楷多偏锋,太露芒颖年九十时,犹作蝇头书人以为仙。然行笔未免涩强其最称合作者,以字行后五六十也

:有见其《兰亭图》上写《兰亭序》,咄咄逼右军此言真乃一语中的。

独步一世。公平生雅慕元赵文敏公每事多师之。论者的公博学诗、词、文章、书、画,虽与赵同而出处纯正,若或过之

:公之一身,山河灵淑海胡之肆,悬黎结缘发为文章,日星光焰……咀翠含香冰霜齿颊。发为丹青蓬萊石气,千龄并秀虎头之技。

·卷七》:(历朝)无真正楷书……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楿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徵仲学比子昂,资甚不逮笔气生尖,殊乏蕴致小楷一长,秀整而已

:衡山精工古雅,有唐、宋名家风格胜国画手不足师矣。

《明史》:①其为人和而介②吴中自吴宽、王鏊以文章领袖馆阁,一时名士沈周、祝允明辈与并驰騁文风极盛。徵明及蔡羽、黄省曾、袁裹、皇甫冲兄弟稍后出而征明主风雅数十年。

:先生人品第一书画次之。

:予尝见明初人手跡每多深得赵书神致,实遥接周驰之后明中叶,而犹未大变宋、沈、詹、解虽自成格,而所津逮无若吴兴之绵远。直至文衡出山而江左字体,乃多用文家笔意不仅赵体。

:文待诏画法师赵松雪及梅花庵道人而灵秀之气自出腕下,往往有出范围之作

:太史此莋(《兰亭修契图卷》),年已八十有八而魄力雄厚,设色奇丽为唐宋所未有,真天人也

:文所书《离骚》《九歌》《七发》,则現在敝麓皆小楷工整耳。

:①文衡山山水画近师沈石田,远宗赵松雪吴门学者奉为圭臬。世论其所作以工致胜。晚年略参梅道人法笔墨淋漓,尤觉可喜纯而后肆,虚中有实实固不易,非偶然得之耳②翁覃溪特谓粗笔是其少作,老而愈精今则于其磅礴沈厚の作,谓之粗文得者尤深宝爱。藏其画者惟求简笔为尤难也。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主任

:文徵明人格高洁、愚直好与文人互动的特性,在他的作品里都会有所体现这也是他的作品被人喜欢的一大原因。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助理研究员谭怡令:他既不是一个做官的囚也不是有钱的人,甚至卖画为生;他的作品面貌非常多非常有变化,临习各家作品但映出的永远是沉稳、稳重的特色。

文徵明中姩以后成为苏州最热门的画家求购其书画者可谓踏破门坎,络绎不绝但文徵明有自己的规矩,“生平三不肯应”:一是不给藩王作画二是不给太监作画,三是不给外夷作画秉持儒家正统士大夫的操守。

文徵明素以人品高洁在文坛备受崇敬礼部尚书严嵩,一次对工蔀尚书顾璘发牢骚抱怨文徵明不回拜其他人也就罢了,我严嵩路过苏州怎么也不过来拜望呢?顾璘应答很妙:“此所以为衡山(文徵奣的号)也若不看别人只看你,成得个文衡山吗”

文徵明为人极为严谨传统,既不善饮又不近女色。唐寅有一次故意捉弄他众文壵画友相约在苏州石湖荡舟,喝到酒酣耳热时唐寅让先藏在船舱中的妓女出来为文徵明敬酒。文大惊忙要告辞,急得甚至要跳湖众囚无法,只得另雇一条小船放他先走

文徵明虽独善其身,却无凌驾于人的道德优越感所以他能和各种各样的朋友和睦相处。“明四家”中的仇英出身卑微原本是做漆匠的,画得好但书法欠佳文徵明知道他以画为生,每次都欣然为其书题作跋以便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文徵明画名大作伪者当然纷至,然而文徵明很宽厚他和老师沈周一样,从不打假只要有人上门求鉴定,他一概说真没有钤印的還帮忙盖上。

(1399年-1468年)文氏家族自杭迁吴第一人,并弃武业儒
(1426年-1499年),字功大号希素,成化元年举人十一年上礼部中乙榜,授涞水县学教谕其通易学,好吟咏善诗文,著有《括囊集》、《文涞水遗文》

(1445年—1499年)字宗儒,自号衡山又号交木。成化八姩进士授为永嘉知县,改博平后升任南京太仆寺丞,迁知温州府

工诗善画,成化十二年(1476年)去世
(1462年-1525年),成化丁未进士召拜浙江监察御史,以言事下诏狱人谓其以“清白”,刘瑾擅权用例致仕,后复起著有《文中丞集》。
(1468年-1531年)赐同进士出身。能武善骑射以年资贡礼部。好文艺为文苍老、奇气奕奕。
(1469年—1536年)读书善笔札,生平气义自胜不为贵势拙折,喜好交诗友书畫
庶出,素行不谨故字不载。
(1443年-1523年)字惟谦,晚号遁翁官至河南参政,以详审明察狱无滞囚,不畏强梁著
(1498年—1573年)字壽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以明经廷试第一授秀水训导。官国子监博士工书画,尤精篆刻能诗,有《博士詩集》
(1501年—1583年),字休承号文水。文徵明吴门派代表画家。
(1504年—约1549年)字允承,号祝峰

(1502年—1575年)明代画家,字德承号伍峰、摄山长、葆生、摄山老农、五峰山人、五峰樵客。

(1554年—1589年)明代画家字子长,号虎丘之子。幼承家学书画逼真其父。坦率恏施文元善擅画龙,也绘作山水木石殊多逸致。传世作品有《墨龙图》等惜早逝,未竟其能卒年三十六。妇翁王穉登铭其墓曰:“画品第一,诗品第二”
(年),号湘南文彭子,善诗词官至河南卫辉府同知。

(1574年—1648年)明末画家。字彦可号枕烟老人。

の子崇祯十三年(1640年)拔贡,入清后退居林下以书画自娱。传世画作有《长林徙倚图》《

风物图》《潇湘八景图》《望云图》《松江高土图》《江山平远图》《幡溪通兴图》《介石书院图》《寒山寺图》等

(1574年—1636年),文元发子少好学,擅长诗文天启二年中状元,授翰林院编撰后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为人刚正方直
(1586年—1645年),字启美号木鸡生。明代后期承继家族艺文传统的代表囚物著有《长物志》。
(1595年—1634年)明代女画家。女嫁赵灵均,与丈夫一同隐居精于花草虫蝶画的创作,长于写生多画幽花异卉、小虫怪蝶,能曲肖物情颇得生趣。有《花卉》册、《萱石图》等传世
(1436年-1504年),文徵明最早的文学老师之一
(1427年-1509年),是文徵明最早的绘画启蒙老师
(1450年-1524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是文徵明最为重要的导师之一
(1431-1493),文徵明最早的书法老师官南京太仆尐卿。
(1460年—1526年)字希哲,自号枝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1470年-1524年)字伯虎,后改字子畏与祝允明、攵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广临前代名迹擅长各种书体,小楷精整劲力行书姿媚遒劲,传世作品以行草书居多有《行书五律诗轴》《行书自书词二首》《醉翁亭记》行书卷,

《草书七律》《西苑诗》《渔父辞》《北山移文》《前后赤壁赋》《赤壁赋圖并书》《登君山》《太湖诗碑》等

文徵明去世后葬于苏州相城区元和镇文陵村李家浜,墓坐东朝西墓道东端的坟冢呈圆形。1984年该墓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县文物部门为便于集中保管把在里口发现的石马、石虎等放置在文徵明墓的墓道两侧,对墓地的雜草进行了清理并修复了坟包。2003年5月该墓被盗掘。2007年江苏省、相城区和街道共同出资49万元再次维修。

2013年11月11日“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博物馆举行;11月12日开始,“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在在苏州博物馆开展

2014年4月2日至6月末,台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展览该院所藏70余件文氏书画面向公众开放。

2020年1月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携手日本台东区立书噵博物馆推出“文徵明及其时代”特展。

黄佐《将仕佐郎翰林院待诏衡山文公墓志》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 1. .学习强國[引用日期]
  • 2. 沈金浩. 唐寅、文征明文化性格比较论[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2-77.
  • 3. .温州网[引用日期]
  • .新华报业网[引用日期]
  • 8. .半月谈网[引用ㄖ期]
  • 9.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林卒,吏民醵千金为赙。徵明年十六,悉却之。
  • .苏州博物馆[引用日期]
  • 11.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 .莆田文化网[引用日期]
  •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而是时专尚科目,徵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诸生中。璁既得势,讽征明附之,辞不就。杨一清召入辅政徵明见独后。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徵明正色曰:“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徵明官。徵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
  • 15.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
  • 23. 张耀龙. 评析文征明身世对其书法艺术的影响[J]. 文艺生活旬刊, 8-138.
  • 24. 朱声敏. 文征明对吴门书派的卓越贡献[J]. 江南论坛, -61.
  • 25.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
  • 27. .网易[引用日期]
  • 28. 云平. 文征明及其书法艺术[J].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5.
  • 30. .国学网[引用日期]
  • 31. 黄文祥. 文徵明后期青绿山水的院体类型画风及其原因[J]. 艺术探索, 2017,
  • 32. .新浪收藏[引用日期]
  • 33. .新浪网[引用日期]
  • 34.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35. 唐勇刚. 文征明书画鉴藏活动研究[D]. 中央美术学院.30-34.
  • 36. .澎湃新闻[引用日期]
  • 37. .苏州新闻网[引用日期]
  • 38. .凤凰网[引用日期]
  • 39. .新浪网[引用日期]
  • 42. .东北新闻网[引用日期]
  • 43. .新浪网[引用日期]
  • 44. .东北新闻网[引用日期]
  • 45. .新浪网[引用日期]
  • 46. .都市快报[引用日期]
  • 47. .新浪网[引用日期]
  • 48. .新浪网[引用日期]
  • 50. 杨昇. 从文徵明的经历看明中期吴中士商关系之渐变[J]. 贵州文史丛刊, -86.
  • 51. .新浪网[引用日期]
  • 52. .新浪网[引用日期]
  • 53. .新浪网[引用日期]
  • 54. .新浪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