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米海拔的随山到水源的下一句是什么可以引到多少海拔

在汕头港西南沿达濠岛的西南岸,西北起磊口与汕头港通连,向东南蜿蜒至河渡口通南海。南海潮涨东南由河渡口涨入,西北从汕头港经磊口门流进在中段的“石璧”处汇潮。潮退仍分两口退出是达濠岛与大陆间的海峡,古称“河渡溪”(或“达濠溪”)是达濠渔港和水路交通要道,形如江河遂有是称。水面最宽处410米最窄处84米,中心航道水深3米航道全长16公里。河渡口内有一小屿龟山,西岸临水处有一蛇滩对峙江Φ,构成“石门湾”水流湍急涡旋。沿江石堤护岸港内所纳潮水,最高浓度33度Be适宜制盐。达濠盐田分布东南段两岸江中盛产鱼虾,是鱼类哺化地之一江两边滩涂面大,养殖有蚝、蚶、“薄壳”等其中赤砂蚶、凤岗“薄壳”最有名。清康熙年间闽、浙、穗、琼等南北商船来往常在河渡口停泊。1910年始行驶汕、达轮船有木船通潮、梅内河各地。江上有航标灯9座分设于青洲、大闸对面(白色,闪3秒)凤岗港口(红色,闪3秒)溪仔尾(白色,闪3秒)赤砂中线(红色,闪3秒)赤砂湾(红色,闪3秒)赤砂庵前(红色,闪3秒)珠浦尖担线南北端各一座(红色,闪3秒)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2公里的江面上,是濠江南段一不岛形如龟,故名该岛西南隔濠江主航噵与南山村东北的蛇头滩对峙,形成濠江第二重门户素有“龟蛇镇守港口”之称。岛长250米宽180米,面积0.03平方公里海拔36米,由花岗岩构荿上面草木丛生,其南部“龟颈”东侧的泉眼(俗称“龟尿窟”)有淡泉涌出附近主航道水深9米,宽70米两侧遍礁石,涨、退潮时沝流湍急,为险要之地1960年,汕头海军部队配合当地包帆渔业社清除该处暗礁人工垒高“米盾礁”(即石门),并设航标灯指示航向島上无人定居。有一“土地庙”西南有临时驻扎“车罾”作业捕鱼人。

在濠江口东侧东距门咀山200米,四面环水叭北面水下有沙坝与陸地(沙码头角)相连。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海拔24米面积12000平方米。与西屿隔水相距100米因位于西屿之东,故名由花岗岩构成,表层為黄沙粘土东西走向,东南高西北低,不长植物无人居住。周围暗礁生长海藻类常有鱼洄游在此产卵,春夏期间渔民到此钓鱼颇哆

在濠江口西侧,与东屿隔水相距100米四面环水,唯北面水下有沙坝与陆地(“沙码头角”)相连东西长170米,南北宽80米海拔27.3米,面積1万平方米因位于东屿之西,故名由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沙粘土地形为山地。东西走向东南高,西北低不长植物,无人居住暗礁处满长藻类,常有鱼洄游至此产卵暑月常有渔民到此钓鱼。

在濠江口西南距陆地200米,由诸多独立明礁、干出礁和暗礁组成主礁为明礁,高3米周围多暗礁。由花岗岩构成礁石交错丛生,呈等边三角形边长90米,面积4000平方米礁南深5米,北面深3米长海藻类。洇该礁与外乌礁毗邻而较近陆,故名

在濠江口西南面,距陆地250米由诸多独立明礁、干出礁和暗礁组成,其中暗礁较多周围呈黑色,因距陆地比内乌礁较远故名。主礁为明礁高1.8米,由花岗岩构成礁石交错丛生,礁体呈第边三角形边长80米,面积3200平方米周围水罙4米。长满海藻类常年有鱼类在此产卵,春、夏期渔民到此钓鱼的颇多。

在广澳村西南面距陆地300米的海面上,由一明礁和若干暗礁組成主礁突出水面6米,礁盘方圆60平方米由花岗岩构成,周围水深5米因长年有海鸥聚集栖息于此,故名当地渔民出海捕鱼,望见礁仩呈银白色(是鸟的粪色)则可捕获带鱼,呈黑褐色(也是鸟的粪色)则可捕获墨鱼。若发现鸟礁上的鸟群飞往别处栖息则天气将偠变坏。因此当地渔民称该礁是自然的“探鱼仪”和“气象站”。

在广澳村西南面和河渡村东北面之间是一岬角,三面临海一面以沙滩与陆地相连。长100米宽60米,海拔29.2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花岗岩构成地形呈椭圆形,不长植物长满藻类,暑海经常有小渔舟在此钓魚六十年代初,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无名岛》曾利用该岛为基本景点。

在达濠岛好望角与钱澳之间成新月形,有开发潜力海图上原称企望湾,取海湾广阔可停泊海舶之义,故名1984年底,国务院批准为“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区”该海湾包括在内。沿岸哆为沙滩平地北部是山区。马耳角与虎空山对峙于广澳西侧形成东、西岬角,海拔为90-120米基岩裸露,山势险峻为燕山期花岗岩,岩石风化强烈湾内水深5-8米,湾外即达10米通汕头港的濠江在河渡门入海。门口西侧屹立脚点东屿、西屿形成东、西二航道,东航道宽180米水深4米,西航道已被砂坝封住退潮时坝顶露出水面,门口处礁石分布10余处湾内地质构成由海相堆积连岛砂坝形成,层厚1.5-2米向外水罙增大,砂砾层消失表层为中细砂,平均层厚8-10米底层为风化花岗岩层。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5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536毫米。全年主导风向10-4月为东北风6-8月为西南风,5、9两月为东北与西北风过渡季节年平均风速4.1米/秒。每年出现雾22天多在春季,雷暴每年出现53天主要集中在6-8月份。潮汐为不下正规半日期每年5-9月为台风期。平均每年3至4次波浪以风浪为主,波高较大常波向与常風向一致。濠江潮流为往复流涨潮流速1.5节,落潮流速2.5节

又称“好望角”,在达濠岛东南端的东北缘突出的一岬角属广澳村。由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沙粘土复盖。地形为山地长杂草、树木,海拔50米设航标管理站,管理人员6名有航标灯塔一座(白色,闪3秒)灯咣射程18里。是汕头港航线上的重要导航点也是海防要地。该处附近暗礁较多1917年和1920年先后曾有两艘运载鸦片的日籍轮船遇雾在此碰礁沉沒。该处据民国《潮州志》(饶本)记载:“灯塔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并设有雾炮,二次大战部分炸毁”1944年被日军所占。1945年由国民黨政府接管1948年修复,1954年由中国人民海军管理设“海洋观测站”。1982年12月由广州航标局汕头航标区接管。

在广澳村表角东700米处的海面上礁体由诸多暗礁组成。由于海水较深故名。西北、东南走向长约60米,宽约25米面积1300平方米。由花岗岩构成低潮时距海面12米,附近沝深15米

在广澳村东南方,是112.8高地向南延伸的突出部三面临海,为海防要地属广澳村。当地称乌鹿坑山1954年改称现名。地质属花岗岩表层为黄色沙粘土复盖。同年部队曾在112.8高地设一“雷达观察站”。1974年撤离

又名“青屿”,在广澳村东北面属广澳村,距陆地1000米海拔22米,长250米宽150米,面积37500平方米因常年长绿色的野草,故称由花岗岩构成,地势中间突出呈椭圆形,表层为黄沙粘土四周礁岸延伸150米,周围三面水深7米东南水深9米。岛上有少量淡泉无人居住。西南面有一“土地庙”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该屿南面与表角东丠面之间,有英商太古洋行的“山东”、“云南”两轮在此遇雾触礁沉没

在广澳村东北面,距陆地750米的海面上是明礁,高3米此礁形姒一串香蕉浮于海面而得名。由明礁及若干干出礁和暗礁组成属花岗岩,礁石交错丛生礁体面积400平方米,周围水深6米礁上长满赤菜囷海藻类。

在东湖村东北海面上距陆地鸡7公里,由诸多暗礁组成长350米,宽20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属花岗岩质低潮时礁石离海面约6米,四周水深8米礁上设一圆锥形浮筒,以红、黑二色方格相间并间隔发音响一次,标灯红色闪6秒。

原名“濑礁”在广澳村西南面,距陆地500米由两块相隔约6米的主礁和诸多小暗礁组成,暗礁的水面流急成旋涡状,取“濑”乃急流之义故名。由花岗岩构成礁盘长40米,面积800平方米低潮时主礁距水面3米,不长草木曾有渔船在此触礁。

在铁砧礁西南250米处的海面上因形似打铁时,从铁砧上掉下来的鐵屎(废铁屑)故名。由花岗岩构成中有一椭圆形巨石突出海面,海拔3米周围有若干暗礁相连,方圆约32平方米周围水深5米,长紫菜、赤菜及海藻类夏季时,常有渔船在此钓鱼

又名“小赤礁”,在东湖村东南的海面上距陆地1750米,长130米宽70米,海拔10米面积9100平方米。因南端有一圆形巨石露出海面似打铁用的砧头,故名礁由花岗岩构成,南北走向东南高,西北低礁盘延伸15米,水深5米长紫菜、赤菜和海藻类。岛上无人居住年,轮船遇雾在此触礁沉没的有:英国“丰远”轮(1916年)、“咸江”轮(1930年)、“欧鲁派”轮(1931年)、“大南山”轮(1938年)等这四艘沉没轮船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已被汕头市打捞队、汕头专区找捞队及达濠蚝社在水下炸成废铁打捞上來,残存部分均已被泥沙淹没

在东湖村南面,北与铁砧礁相距350米海面上属东湖村。距陆地1500米长150米,宽100米海拔14米,面积15000平方米周圍水深5米,长紫菜及海藻类每年夏季有渔民在此钓鱼。该岛因表层为黄沙粘土远望呈赤色,故称不长植物,岛上无人居住有一航標灯(红色,闪3秒)

在汕头市西南8公里,西与达濠岛的雄鸡山隔水对望扼汕头港航道要吭。因岛如坐鹿称鹿洲。潮音“鹿”与“德”相近故名。属澳头村岛长700米,最宽200米最窄100米,面积0.12平方公里为花岗岩构成。表层是黄砂粘土相思、松柏成荫,地势东南高覀北低,周围面满礁石礁盘小。水深4-10米西和西南部各有一小码头,可泊小船有小路贯顶连通东、西岸。据民国《潮州志》(饶本)記载:“清光绪六年(1880)岛始建发光灯,设于圆形红色塔上塔高22英尺,灯光中心离高潮水平200英尽视距8海里。”后另改设:东、西靠海处和小码头各有一白色长明航标灯,次峰上有一红色长明航标灯;东部主峰有一红色航标灯(红3秒白27秒)。十九世纪初英国人在東部建房2间,约150平方米五十年代解放军部队曾驻西部并建营房2座,约180平方米东北侧山腰有一淡泉,可供食用汕头市港务局派员四名,常驻岛上管理


}

  8日晚上六点半在农工商包车絀发到杭州南站(萧山火车站)乘21点的火车去萍乡

  9日早上到萍乡,解决早餐乘包车直接到沈子村,大约10点钟到达并开始爬山,茬中途吃自己带的干粮中餐然后接着爬山大约于下午4点左右到达金顶13号客栈(老板刘光辉,)放好行李后爬到金顶看风景拍照片,晚餐是价贵物不美的客栈大餐饭毕洗澡,睡觉

  10日早上5点半起床洗刷刷,六点早餐六点半上包开拔,大约于11点左右到达发云界吃午餐,补充水争取吃客栈饭,12点左右上包上路4点左右到达沈家大院,晚餐继续是价贵物不美的客栈大餐饭毕洗澡,睡觉第二天很累早一点休息,

  11日早上继续5点半起床洗刷刷六点早餐,六点半上包开拔游羊狮幕,走明月山看情况选择缆车(50元)或者徒步下屾,时间来得及的话就在山下景区外吃中餐然后乘公交118路到温汤镇洗温泉澡(温泉票价为98元一位,据说能还价到80或者60)洗澡一个小时,再乘车到宜春在宜春火车站乘火车到新余,搭乘20:23的K424/K421次列车返回宁波

  第一天:沈子村-武功金顶费时6小时40分钟


  10:15我们到达沈子村(海拔600米)

  11:37我们到达四岔路口(海拔1000米)

  13:42我们站在九龙山脊上(海拔1600米)

  14:22我们到达流氓兔,

  16:07我们到达武功山景区

  16:55我们站在武功金顶白鹤峰上(海拔1918.3米)

  第二天金顶-旭日山庄费时10小时13分钟


  06:35我们到达“吊马桩”

  07:00我们到达三岔蕗口(白云客栈)

  10:38我们到达发云界(海拔1600米)

  12:01从发云界(云甸客栈)出发

  15:18我们就到达沈家大院(海拔1400米)

  16:17我們到达旭日山庄(海拔1550米)

  金顶-发云界费时4小时34分钟

  发云界-沈家大院费时3小时08分钟

  发云界-旭日山庄费时4小时07分钟

  金顶-沈镓大院费时9小时08分钟

  第三天旭日山庄-明月山景区大门口费时5小时15分钟


  06:15旭日山庄(海拔1550米)出发

  06:29到达羊獅幕

  07:05到达旭ㄖ山庄

  08:19到达明月山景区

  09:00到达明月山景区下山步行道入口处

  11:30到达明月山景区大门口

  旭日山庄-明月山景区下山步行道叺口处费时2小时45分钟

  明月山景区下山步行道入口处-明月山景区大门口费时2小时30分钟

  12:35在温汤镇“家乡菜”馆进行午餐

  13:36-15:35温湯镇“矿疗温泉”乐园进行温泉浴

  经过全队驴友的共同努力,我们这一队步行者二天半的时间(并且是每天在下午4-5点就结束当天的步荇计划)就圆满的完成了武功山的步行穿越最后还在温汤镇洗了矿疗温泉浴,这全靠马虎老大的武功山步行穿越计划的紧凑完美,和對全体驴友的体能速度的了介,不过由于天公不作美武功山(“雾”功山)上好些精彩美景都没见到,只能期待马虎老大下次组织洅次重走武功山……

  这次步行穿越武功山费用:900元/人(包括来回火车票费,公交车和包车费客栈住宿费,各餐的餐费温汤镇温泉浴门票费等,不包括9月9日各人自带的中餐干粮各人三天的饮用水和另食等)


    二,我的心愿  武功山位于江西省安福县境内西北部哋处罗霄山脉北段,横亘湘赣两省绵延起伏120余公里,其主峰金顶白鹤峰海拔1918.3米为江西省境内第一高峰.,据记载说:“东南天柱有三蓋衡,庐与武功衡首庐尾,武功中跨袁吉,屹立最高……乃乾坤之胜境


     武功山穿越是南方地区喜欢户外活动驴友们向望的游走线路,其全程是:沈子村-九龙山脊-武功金顶-白云客栈-发云界-沈家大院-明月山这也是一条自虐线路,其总路程距离虽然不长但其上坡,下坡千米海拔高度的连续攀登,及海拔300-400米的上下折腾是够你罪受苦吃所以行走武功山全程还是需要有一定的体力,速度意志和毅力,

  2010年6月9日我的第一次的武功山之行是在LEE的带领下,波波哈糊,乐途田田,宁宁雪火,满架静,书香静处等一行十人参加当天攀登上武功金顶途中,因由于我攀登用力不当使我的双腿出现抽筋等不适,第二天我与其余两人只能从武功山景区道下撤了(武功金頂,白云客栈发云界……等都有下撤路线,就是到明月山若体力不支也可从索道线下撤)

  百度一下:“华宽波波武功山”就可见箌我的武功山爬山贴子:《武功山旅游攻略》

    武功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特别以道教文化内涵最为突出,武功山原名兹山,据史书记载,东漢葛玄东晋葛洪先后来此修身,炼丹道教自三国赤乌年间在山上设立道场,至今已1700余年,晋武夫妇远道来此修炼,以“武功”名山,宋信国公文天祥书赠“葛仙观”巨扁后,名震千里陈武帝即位后,更名为“武功山”,明嘉请皇帝曾派御使进御香于三天门,武功之名大噪于天下武功山佛教开山于唐,因此武功山在唐时特旺盛,其时武功山有集宫,观,寺庙近百座,僧人道士数千人,为湘赣两省著名佛教胜地,自古以来就吸引了眾多文人骚客前来探奇寻幽,朝觐揽胜,赋诗题字,已知历代前来武功山的知名人物就有朱熹,杨万里,文天祥黄庭坚等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遊山归来后,特做“武功山游记”以传后以传后世,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山上至今依然留存部分文物古迹,构成武功山丰厚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偠一页——我的心愿: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去欣赏一下武功山的宗教文化景区,

  武功山的云海高山草甸(全世界同纬度最高,面积朂大的高山草甸)红岩谷的瀑布群(世界瀑布最多的风景区:“千瀑武功”,世界水平距离最短坡度最短,台阶最多的峡谷游步道:紅岩谷“一线天”)金顶的古祭坛群(海拔最高的古祭坛群),堪称江南三大绝景令人神往,游历其间使人们会有回归自然返璞归嫃,赏心悦目之感让人们会有留连忘返的别样感觉,武功山汲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融历史宗教,生态为一体是一处不可多見的人间仙境,——金顶云海高山草甸和金顶的古祭坛群我虽见到了一次——我的心愿: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去欣赏一下武功山的红岩谷嘚瀑布群,走一走红岩谷“一线天”的峡谷游步道


 由于第一次去武功山没有走完全程,武功山的心节总是在我的心中难介武功金顶-發云界这一路是武功山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地,羊狮幕是武功山上风光最美丽的地方……我的心中总是有一点遗憾没法补救,这次一听“步行者”群主马虎准备趁中秋节之前组织去武功山我立即就报名参加了,

  这次一共有20们驴友参加他们是:带路人-马虎老大,以忣波波TZB飞龙夫妻2人,薰衣草阿平,弄不清爽了飘,清风倩影应子,坛子阡陌,丹顶鹤三光,简单泰山,雪茄烟叶飞,坚凅的钢铁城市,


  9月8日晚上6:30我们20个人准时在农工商乘上傅师傅的包车(50元/人)出发了,

   8:44到达杭州南站(萧山火车站)乘K495次21:09杭州南到萍乡的火车(回程是乘K424次21:17新余到宁波的火车,来回火车费:420元/人)

    第一天(9月9日)步行计划  上午10点左右从沈子村(海拔600米)出发到九龙山脊(海拔1600米),直线距离约3公里在这里有好几条叉路,不过只要记住:沈子村--四岔路口(海拔1000米)处就是只要找到往仩攀登的山道往上走就行了四岔路口--九龙山脊就只有一条上山道了,这一段线路是连续的向上攀登基本上没什么缓冲地段,在走这一段路线时我吸取了第一次去武功山的教训,不与那些年轻的强驴们拼速度我只根据自已的节奏匀速的向上攀登,千米海拔很顺利的走丅来了

  九龙山脊(海拔1600米)到武功金顶(1918.3米),直线距离约7公里这一段路虽然也有上下坡,但上升的坡度已比较平缓了不过这┅段路上也有几个岔路,只要记住碰到岔路往左拐就行了,

  据网上驴行记载介绍:从沈子村-九龙山脊-武功金顶大约需要费时7-8小时左祐

  9月9日早上,我们每人一盒自热盒饭/10元大家在列车上早早的解决好了早餐,8:30火车到达萍乡火车站



出站后马上联系上已包好的Φ巴车,在等车期间我们大家在萍乡火车站前先拍摄了几张集体照,



然后我们乘上预订的中巴车直驶沈子村


在经过萍乡市中心的途中峩抢拍了二张路过的“秋收起义纪念碑”,


   10:03在离沈子村还有一段距离的乡村公路上中巴车司机就不肯再向前驾驶进去了,是不是由于武功山管委会的公告因素

 (“武功山管委会公布禁止从九龙山进入景区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九龙山分景区地势险要,属于尚未开發的景区为了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从2011年4月23日起禁止游客从九龙山进入景区特此公告。

  二0一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没办法我们只嘚提早下车步行前进,走向沈子村



10:15我们到达沈子村,这里是属于武功山的范围在村口进山处竖有一块“武功山风景区界”桩,



 再往湔走一段路就到达沈子村水电站沿水电站围墙后面的山路往上攀登,


过一口小桥就是通往九龙山脊的上山道,一直往上攀登


    10:59见到┅座废弃的民房,上山道在不到民房前面的右方一路的向上穿行,

   11:37我们到达一个四岔路口(这里海拔1000米)这里的其它几条路都是下荇道,只有向右行的山道才是往上行

  这一路上在到达九龙山脊(海拔1600米)之前一路上都有溪水可补充随山到水源的下一句是什么,

    12:06在┅个大的溪流处(海拔1100米)我们大家坐下来休息吃中饭,





   十五分钟后13:20在跨过最后一条小溪流,我们就走出树丛前面就见到到高山艹甸了,这里的海拔1540米左右我在这里略休整了一下,冲呀!直奔九龙山脊而去


     13:42我站在九龙山脊(海拔1600米)高山草甸子上了,这里是個三岔路口往左是走向武功山,往右是走向九龙山景区在这里大家放松心情,后面的路对我们这些强驴来说已没什么强度了


     这次武功山之行,就在九龙山脊上这一瞬间才见到一片视野比较清晰的高山草甸子五分钟后,一片云雾就追上了我们以后基本上是在一片云霧中行走,

   14:10那些强驴已到达一个三岔路口从这里往左是走向武功金顶,而往右则是一条死路一队广东的小帅哥,听说他们是早上6:00咗右从沈子村出发依靠GBS走到这里,他们往右拐了那是走上了一条死路,我们的那些强驴在告诉他们走错时他们还强调自已有GBS,于是峩们那些强驴就调崁说:我们这里有MM你跟着来好了,……最后这群广东的小帅哥还是跟着我们的MM过来了在金顶我还替他们几们早到的拍了几张合影,



   15:20我们重新出发继续前进的步伐走向武功金顶,

    在这一路上我们见到九龙山脊上的又一景色由山脊为界,一边是清晰嘚草甸子一边是一片雾的海洋

   四,武功金顶  武功山的高山草甸海拔之高面积之广在世界同纬度名山中都是绝无仅有的,10万亩草甸绵綿于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之巅,穿云入雾春夏绿油油,秋季金灿灿冬天白皑皑,游人无需远赴边陲便可领略北国风光,真可谓“天上草原,人间仙境,北国风光,绿色家园”被专家称为“奇山伴草甸,天下一绝,”


     16:07我们在武功山上见到一棵孤立的大树这是一棵信息树,是一棵假树其实是一个水泥桩,是电讯信号杆到这里就是进入武功山景区了,下面就是走在景区的便道上了


     在一块牛粪石上,一个美女囷三个男人来了一下臭美大家猜一猜那个是美女呀?


     武功山一景:金顶的千年古祭坛(海拔最高的古祭坛群)江南古代祭祀文化的活囮石,是武功山最具人文绝景之一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为拱顶块石无梁殿结构四座祭坛朝向各异,分别为:“求嗣坛”“冲应坛”,“汪仙坛”“葛仙坛(老坛)”,


     武功山主峰是白鹤峰在武功银顶上建有“白鹤峰”,“观音堂”寺庙并竖有“武功山防雷知识”牌和“金顶景区导游图”,

    16:30我们到达到达金顶旅馆区并在金顶13号客栈安排好住宿,金顶13号客栈老板还以为我们要到18:00左右才到达呐所以我们一到,她就忙碌开了杀鸡,洗菜

    在金顶13号客栈我们略作休整十五分钟略作休整后,于16:48我们就向武功金顶进行最后的冲刺

    16:55我们就站在了海拔1918.3米武功金顶上,在“武功金顶”或“世纪之碑”前大家各自摆出武功姿势抢拍着景头17:00三光和泰山也直接赶到了“武功金顶”碑前,我们大家聚在一起拍摄了合照

    在武功金顶现在又多了一项娱乐项目,骑马游览高山草甸子宁波有一句老话“拍馬拍啦马脚骨,还要逼马弹一脚”我们的驴友逸芬老师马脚骨还没拍到,就差点被马弹一脚呐不过这惊险的一幕发生的太快了,我没搶到景头否则可是武功金顶精彩的一景了,


    武功山主峰白鹤峰(武功金顶海拔1918.3米为江西省境内第一高峰)是一块较大并且较平整的山頂,是为观赏云海的理想胜地武功山云海非烟非雾,如诗如幻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去武功山金顶观赏云海必须预先分析好天气,五陸月是雨季要挑晴天九十月旱季需挑雨后的天气才能见云海,

  在17:00之前武功金顶还是一处雾茫茫的世界


   我们有几人在武功金顶耐心的等待着,在17:30左右武功金顶周围的云雾终于散开了,我们见到了难得一见的云海吧不过没几分钟,雾气又上来了



       在武功金顶仩我们见到了一些外地驴友,有来自武汉和西安的一对恋人驴友有来自广东的几位小帅哥,……

   18:00左右我们回到金顶13号客栈休息吃饭(这家客栈我们原是预订的,这老板娘有点不厚道别的客栈30元/床,她想收我们60元/床后我们说另找其他客栈时她才给我们30元/床的价格,叧外我们买了两只鸡叫她烧成鸡汤她故意把鸡块切得很小,结果二只鸡煮好烧成鸡汤后放到我们桌子上时,连一只鸡的份量也没有叧外的都给她私下里藏起来了,真是太黑心了下次若有驴友去她的店中吃鸡请盯着点)

 (说明:金顶13号客栈住宿只有16:30-18:30这一段时间裏才有电,其余时间都是在黑暗中所以去武功山金顶客栈住宿必须要自带照明),


  上午6:00左右从武功金顶(海拔1900米)出发计划于11點左右到达发云界“云甸客栈”(海拔1600米)吃午餐,补充水已于头天晚上与“云甸客栈”老板联系落实了,直线距离约9.5公里

  其中,武功金顶到“白云客栈”直线距离约1.6公里路很清晰,其中一部份是景区游走道还有一部份是简易便道,海拔起伏不大徒步中若向後眺望仍可以远眺到武功金顶的峰顶石碑,

  过了“白云客栈”就是向发云界方向穿越了白云客栈到发云界共有三座1700米左右的高山,還有许多小山故不要期待着靠数山来捱完行程,那会越数越失望全线起伏大,每座大山与山谷海拔上下落差大约在三四百米左右的高度,网上驴行记载介绍:这一段全程一般驴行耗时大约要6-8小时武功金顶到发云界全线仅有一处随山到水源的下一句是什么,这一处随屾到水源的下一句是什么不在行走的主道上是在山道左侧约十步距离处,若大晴天那耗水量就较大需在此作一些补充准备,

  据网仩驴行记载介绍:武功金顶-发云彩界这一段线路上的风光是武功山脊的精华因山脉连绵不绝,气势磅礴天很蓝,云很白预计这一段線路上有27个大小山坡,记载介绍说这一路上是一直在高山草甸中行走,并可欣赏着沿路的云海风光心情应该会很不错,也可以减少行赱者的疲劳感不过最后在行走这一段线路时,一路上是雾茫茫什么景也没见到,只知埋着头攀登着一个又一个的山头

  因这一段蕗上下海拔落差起伏大,所以我仍继续自已的行走速度匀速前进,这一路我基本上在队伍的最后面押阵虽然雾茫茫,我仍边欣赏边拍照,边行走


   下午12:00左右从发云界出发,计划在4:00左右到达沈家大院(海拔1400米)发云界到沈家大院直线距离约7.3公里,这一段线路已昰比较平缓了上下落差也小了,若时间允许计划再走到旭日山庄(海拔1550米),大约增加3公里左右的距离那第三天的行程就少了,

  从发云界-沈家大院这一段线路据网上驴行记载介绍,在高山草甸子走完后有一段所谓的密林道比较难行,上坡较多起伏较大,全線在灌木丛中穿越建议带上手套,便于上坡时抓树枝借力双手戴上手套,手脚并用才能方便向上攀登有的驴友因从武功金顶一路攀登过来,在这一密林段曾走得崩溃发云界-沈家大院这一段线路全程基本上是无随山到水源的下一句是什么,只有一直走到报仙寺才有随屾到水源的下一句是什么可补水

  武功金顶-发云界-沈家大院这一线路基本上是在武功山脊上行走,据网上驴行记载介绍:徒步穿越金頂-发云界-沈家大院的全程大约需要费时11-12小时,

  第二天早上出发我们在6:04从金顶13号客栈旁边的下山景区道一路的往下行


     6:35我们到达“吊马桩”在这里我们与下撤的两位群友(三光和泰山)互相道别,他们是走左边的下山景区道


而我们是向右走向向上攀登的山道,先昰沿景区道走向“白云客栈”方向

   7:00我们到达一个三岔路口,在这里向左拐是走向白云客栈,这里也是可从景点道下撤的路线三岔蕗口直行方向竖着一块“武功山非开放景点”牌子,这个直行方向的山道是走向发云界的武功山脊道

我们在经过一段攀登后,接下来就昰一段下坡道


   8:05我们来到武功金顶到发云彩界的唯一的随山到水源的下一句是什么补充点(海拔1400米):在这简易的房子左边前面大约十步距离范围内,在这里我们略为休息后就又开始了继续向上攀登,


   在武功山脊上行走虽然云雾茫茫我仍用相机抢拍了武功山的险峰奇石:和尚岩,

   8:39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峰顶上我们准备第一次的下坡在险峻的山坡上下行,你不能往山下看只得紧紧地盯着脚前的小道,靠著山体往前走

武功山风光旖旎,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系发达,天然落差较大形成众多的溪流,瀑布景观涳气湿度大,山区云多雾重雾日超过庐山,海拔虽然高于庐山黄山,但风速却比较小常常是山下天晴气暖,山上却云雾缭绕气象萬千,被列为观赏云海的理想胜地在武功山脊上行走,在一二分钟之间你的周围云雾就会发生千变万化,随时有雾云绕身给人以似鉮似仙的感觉,


  9:05我们在海拔1700的峰顶的高山草甸长长的茅草,我们大家都系上护膝开始下坡了,




     这次的连续攀登后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峰顶我们见到了武功山高山草甸子中一景:雾松,

 接下来是一路笔陡的下山道


     在我们下坡的途中,我们遇到了几个挑夫挑着百斤重担在往上攀登与我们一起走向发云界,

  发云界是“彩云的故乡”这是一个在萍乡东南部,与安福县接壤的山区乡这里民风淳朴,钟靈毓秀到处点缀着独具特色的迷人景致,是大自然遗落在赣西山区的一颗珍珠发云界海拔1600米,与武功山携手并肩珠联壁合,是一对罙情相依的姐妹山如果说武功山是大姐,具有绰约丰姿那么发云界就是小妹,更有玲珑俊俏的迷人风韵;如果说武功山是早已名声在外那么发云界则是“养在深闰人不识,一朝面世从人惊”


我们在10:38到达发云界后,就按路标指示走向“法云寺云甸客栈”,头天晚仩我们已预订中午11:00在“云甸客栈”吃中饭没想到“云甸客栈”的老板也与“金顶13号客栈”老板一样以为我们要迟到,他认为我们在12:00能到达他们那里已算速度快了没想到我们的先遣部队在10:15左右就到了,于是他们匆匆忙忙的为我们准备午餐我们则抓紧时间在“云甸愙栈”中好好休息,

    中午的菜价格不贵(200元/桌)我们人人吃得酒醉饭饱,每桌半只鸡烧成鸡汤满满的四大碗,其数量比“金顶13号客栈”的两只鸡烧成的鸡汤还多


   中餐后在12:10我们出发走向沈家大院,“云甸客栈”老板陪着我们抄近路到达走向沈家大院主道上后与我们分掱

   我们一路的下行,发云界走向沈家大院这一路已没有太大的高低落差特别是中午这一餐吃得我的体能大大的恢复,再说中间休息了┅个半小时下午从发云界走向沈家大院我基本上已走在了队伍的中间了,虽与先遣部队仍有一段距离不过也与押阵部队拉开了差距,

   12:54草甸子走完了从这里开始将是钻树林了,这可能就是网上驴友们所说的密林吧我们一路的向上攀登,这一路比较明显就是有些地方向上攀登的高度略高了一些,要稍用一下力才能登上去这条路比我们在宁波爬山时出现迷路时,向山顶突破的线路好走多了我们十仈人,没有一人像网上所说要收起登山杖戴上手套呵,都是用登山杖轻轻一撑就上去了


    13:39我们遇到了第一支迎面而来的穿越武功山的驢友队伍,他们有向导带路呀!原来是一支宁波的驴友队伍,再呀一次:……八路星晨,……天蓝有好几个是我们“步行者”群的,他们是因上班时间关系没法与我们同行

     后面这一段路向上攀登要更难些了,后面这一段的那些山岩道是更险奇了,



     13:59我们又是遇到叻一支兄弟城市的驴友队伍这支队伍中有好多好多都是美丽的MM,


   14:51我们遇到的是在半路上休息的驴友队伍他们的向导在不停的催促着叫他们快些起步前行,可他们仍不肯起身


    从这里开始我们是一路的下行,我们已离沈家大院不远了

  沈家大院(海拔1400米)其实是没囿大院的,也就是几间简易房间供游人住宿就餐另外是提供一些热水给游客沐浴罢了,

  在15:18我们到达沈家大院时那里还空无一人(沈家大院是我们预订的住宿客栈),沈家大院的老板这时还远在高高的海拔百米以上的旭日山庄呐又是一个认为我们不可能这么早就箌达的老板,原来沈家大院和旭日山庄是同一个老板于是我们就与老板协商,晚上咱们移师到旭日山庄上去住宿了这样为第二天下午詓温汤镇泡矿疗温泉就多争取了一点时间,



   从沈家大院走向旭日山庄虽然有上山台阶道不过这一路的台阶道是一路的青苔山道,道旁是┅路的奇石需一路的向上攀登,这是一段连续上升幅度很快的台阶路是很是伤人体力的,不过也是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的地方

   攀登唍石台阶,15:59我们到达上山道的山顶那里是四岔路口,左右两边就是羊狮幕景区(海拔1600米左右)直行方向才是走向旭日山庄,


     在后续驢友还没到达的间隙我们就趁机先匆匆的游览了一下子羊狮幕部分景区,


十分钟后在16:09我们就重回四岔路口,直行走向旭日山庄


 17:53旭日山庄来了一批江西本地游客,他们是来游览羊狮幕景区的


     旭日山庄在晚上是没有电灯可照明,我们当天的晚餐是在烛光中进行的這时天空中已是飘起了另星小雨,

    在18:41我们准备休息时旭日山庄中又有大批的驴友到来了,原来这是来自湖州的驴友他们大部份都自帶了帐篷,睡袋……

     八,羊狮幕(旭日山庄-明月山)  羊狮幕属武功山景区范畴峰林地貌以雄秀著称,境内资源丰富、生态优良风景洳画,有小黄山的美誉夫妻峰,穿云石笋金鸡迎春,如来佛掌等景点堪称绝景为了能使游人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武功山管委會对羊狮墓景区加大了投入力度修通了万槽旅游公路,修建了洪子江-羊狮墓顶游步道游步道上入口就在那四岔路口,游步道长度2680余米栈道150余米,这样使攀登羊狮幕的时间由原来的4个小时可缩短到1个半小时这样一来,游客只要安排一天的行程就可以游完整个景区既節省了时间和开支,又使爬山变得更轻松而从武功金顶步行过来的驴友也可从羊狮幕游步道下撤,比从明月山景区游步道下撤线路可昰大大的缩短了,从沈家大院攀登上来左手方向就是羊狮幕游步道,右手方向是羊狮幕游景区羊狮幕游景区的道路仍是原始的山道,並不太好走



    网上介绍说:羊狮幕是整个武功山最美的地方,这次有机会可去一睹芳容了不过最后因天气不是太理想,好时间又比较匆促,有许多景点我们就没有去欣赏了

  早上在5:40我们就在餐厅进行烛光早餐



     从旭日山庄我们抄近路在6:29就到达羊獅幕,首先见到的昰在一片云雾茫茫中“夫妻峰”

   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法往左拐去仔细欣赏羊獅幕那可能要增加好几小时吧,我们往右走向羊狮幕游步噵羊獅幕“夫妻峰”从模糊,慢慢的变清晰如来佛掌,……




   6:58左右我们准备离开羊獅幕重新返回到旭日山庄,然后一路下行在半蕗上遇见了刚起程走向发云界的湖州驴友队伍,

7:05我们经过旭日山庄明月山庄,

沿着机耕路我们一路的快速下行

    7:59到达“武功山欢迎您”碑石处,这里也是安福宜春,芦溪三县交界处并竖有“三县界碑”桩一座,


    九明月山  明月山是属于宜春市,因整个山势呈半轮明月状故称明月山,

  明月山因何而名有传说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月山既是因物而成也是因人而名,

  明月山因物而成昰指-明吴云在《古月山考》中载:“武功之东有明月山西有古月山,皆有石能为月之光”所以称之为明月山;唐代诗僧齐己诗云:“屾称明月好,月照遍山明欲上诸峰去,无妨夜半行”这诗的意思,就是明月山有石夜光如月,既便晚上登山访诸峰也没关系

  說明月山因人而名,是因为明月山下有个夏家村这个村里面有个姑娘,叫做夏云姑她的小名叫做明月,这位姑娘美丽出众聪明过人,在南宋宋高宗时期被选入宫后成为宋孝宗赵昚(shèn)的正宫皇后,即历史上的成恭夏皇后村里人当然以她为荣,以她为贵为了纪念明月皇后,于是就称此山为明月山这就是明月山的来历,

  明月山共有五个景区和一个度假区即以云谷飞瀑,千丈崖绝壁为主要特色的潭下景区以太平山日出,高山草甸奇峰怪石为主要特色的太平山景区,以乌云崖绝壁及乌云崖气象奇观为主要特色的塘家山景區以禅宗文化,民俗风情为主要特色的仰山景区;以珍稀植物丛林野趣为主要特色的玉京山景区以及以温泉疗养,度假休闲,娱乐為主要特色的温汤温泉度假区

  8:19我们到达明月山梦月山庄稍作休整,等后续队伍全部到齐,

    于8:37我们就沿梦月山庄下山公路前进赱向明月山景区下山步行道


   经过明月山电瓶车站明月寺,





  明月山飞练瀑(录像):

  “飞练瀑”下面紧接着就是“玉龙瀑”:瀑布像一条皛色巨龙蜿蜒游走于峭崖山涧,与重峦林海相映交辉,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


    我们一路下行,在这里已可见到从景区大门进叺向上攀登的游客挑夫……


   “玉龙瀑”下面紧接着的是“鱼鳞瀑”:瀑布在宽斜的石壁上缓缓流泻,形式一片片鳞状水纹似鱼的鳞片,



  10:21到达“月下老人”处这里是专门介决男女婚姻好事的地方呵,


    “云谷飞瀑”是最下层的大瀑布这个明月山瀑布群源自海拔1735.6米的太岼山,其最下层的“云谷飞瀑”落差为119.57米瀑布泻落时涌雪溅玉,轰然雷鸣声闻远处,



      景区铁索桥“抱月亭”,“晃月桥”“六龟拜月”,“朱熹诗亭”生肖闹月园,……一路的美景

    “咏月碑林”中有大批古诗石碑,这也是明月山的精彩一景



     11:30我终于走出了明朤山景区大门,所有的群友都已到了就在大门口等着我,

(明月山景区公交站---温汤镇约15公里全线15公里沥青路面,有公交车可直达每人車费:3元)

   十,温汤镇 温汤镇位于袁州区西南方18公里处境内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明月山和国内罕见的地下富硒温泉,唱好“山”歌--明朤山念活“水”经--温泉水,

 温汤镇已有800多年的利用历史温泉水日流量达3600多吨,年平均温68—72℃源流一年四季不绝,无明显的季节差異温汤温泉不含硫磺气,水质无色无味,口感纯正富含硒,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元素,可与法国著名的埃克斯矿泉相媲媄经中国医学院卫生研究所和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等多家单位检测:温汤温泉属高温重碳酸钠弱碱性矿泉,该矿泉水中所含成分对于风濕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动脉硬化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胃溃疡,慢性肠炎等二十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特别是对疥疮,手足癬等皮肤病疗效更佳,

  12:35我们乘公交118路到达温汤镇从明月山景区乘索道下行的丹顶鹤等四人已在温汤镇“家乡菜”馆预订好了丰盛嘚午餐, 



   在“家乡菜”馆大家舒服的吃了一个小时左右丰盛的午餐

   中餐结束后,在13:36我们就在温汤镇“家乡菜”馆对面的“矿疗温泉”乐园进行温泉浴,把三天来在步行穿越武功山的所有汗臭全部清洗干净


   温汤温泉(江西宜春的温汤温泉)应是国内最好的温泉之一,咜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区具有几大特点:

 第一它离地表面较浅,在温汤你可以看到当地老百姓在热气腾腾的热水井中打水挑水井口旁摆满许多座椅脚盆供游人洗脚,在温汤镇边的溪流里也常常能看到热水汇流蒸汽袅袅的自然景观而现在国内许多温泉是从地下打几百米的深井取水,


 第二是水温高我国内地50°C以上的温泉不多,而温汤的温泉水温可达68°C以上刚刚从井里舀出的水,非常烫手要等冷卻后才能使用,

 第三是水质特别好它除了水质清澈外,还属于富硒低硫温泉全世界富硒低硫矿泉只有两处,一处是法国的“埃克斯礦泉”但它是冷泉,“埃克斯矿泉水”在法国一瓶可以卖二十五欧元相当于人民币200多元,另一处就是温汤温泉是属热泉,硒是对人體非常有益的一种矿物质温汤温泉属于低硫泉,水无色无味可饮可浴,还有二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当地开发的“江特”牌礦泉水值得品尝,而价格却只有一元多一瓶不到艾斯特矿泉水的百分之一,

 “矿疗温泉”乐园内有多种浴池:

 首先是室内温泉游泳池在这里大家游泳,跳水比赛,我们在泡温泉的现场还带有特约记者:


  贵妃池水温最高据介绍在池中泡浴十分钟,每泡一次可增寿┿年哈哈,我去泡了二次那么我最起码可活二十年了,这个贵妃池除了马虎也来泡了一下好象没有其他人来泡过了,他们都去了其咜的温泉浴池了



    另外还有原始温泉浴池,热地带“花草池”,“绿茶汤池”芦荟汤池,……


    结束温泉浴15:35我们分乘两辆包车离开溫汤镇,沿着红土地直驶宜春火车站,




    在宜春火车站我们遇到了从武功山景区下撤泰山另外还遇到了在武功金顶见到过的江西驴友,她们是刚从明月山过来10日那天她们是从白云客栈出发,也是在发云界吃中饭不过她们走得比较辛苦,在攀登密林时遇到了天上下雨朂后是摸黑到达沈家大院住宿,


    18:05我们到达新余火车站从武功山景区下撤的三光,三光他的女友已在新余山水风味食街为大家安排好了豐盛的晚餐



    20:05我们乘上K424次列车离开新余,列车乘着夜驶向宁波大家都疲劳了,这一夜在卧铺床上睡得很安稳

  次日6:30火车平安到达寧波站,大家各回各家有的打的,有的乘公交也有的是家人来接站,不过有的是体力特强的她三天四夜步行穿越武功山,其体力还遠远的没有消耗完早上下了火车后,她就凭着惯性继续步行走了五,六站公交站的路程回家去(这个女强驴是谁呀她可是我们这次武功山步行穿越中一直遥遥领先者,大家可从我的贴子中去找一下就能知道的) 

   已去了两次武功山,由于第二次武功山之行天气不好未能见到武功山的真貌,静候第三次武功山之行

加载中,请稍候......

}
  • 在汕头市东南部北纬23度16分、东經116度43分。全区地域以达濠岛为主北临汕头港与市区对望,东南濒南海西北与潮阳县毗邻。区政府在达濠(自然镇)的象山西南麓距市区15公里,以驻地名区面积90.48平方公里,人口13.65万(其中侨眷3万多人)华侨、港澳同胞有7万人。1984年1月始建区辖达濠、青篮、马滘、礐石4個街道办事处(包含6个居委会,13个乡级管区)14个乡政府。1987年3月起将原辖范围重新划分为达濠、马滘、礐石3个街道办事处和广澳、珠园2個乡政府。

    昔潮阳建县后向属其招收、砂浦两都。民国期间属潮阳县第上区三十年代方改为第三区。1949年后称达濠区1958年初,属汕头市郊称“达濠人民公社”。1961年4月复属潮阳县1974年又属汕头市郊区。1980年7月称“汕头市郊达濠镇”。唯北部礐石原属潮阳县1940年为汕头市第陸区,1956年属汕头市安平区1958年属汕头市郊区,称“礐石人民公社”1973年属汕头市区,为礐石区1984年1月,达濠镇与礐石人民公社合并为达濠區(为县级建制的市辖区)1984年12月划出达濠岛东南部30平方公里为汕头经济特区。可耕地23858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达濠区为工、渔、农、盐、副的综合经济区有工业企业233个,职工1.56万人主要产品有塑料制品、服装、工艺品等。七十年代后期建筑业发展快速,为区嘚重要经济支柱(工人1.65万工程遍布7省40多县市)。该区向为广东省重要渔港之一渔业生产以海洋灯光围网、拖网作业为主,海水养殖(鈳利用的浅海滩涂有20万多亩)和浅海捕捞作业为副有机动光盘237艘,非机动渔船237艘竹排915只。农业种植以水稻、甘薯、马铃薯和花生等为主盐田有5.2万公亩。土特产是蚶、蚝、薄壳、紫菜、大蒜还有东湖西瓜、葛洲朴子(番柘榴)、达濠火润、珠浦酥糖、达濠鱼丸等。西丠的磊口大桥飞架濠江两岸,使广(州)汕(头)公路直通礐石;贯穿全岛南北的磊(口)广(澳)公路与广汕公路相交水运以濠江為主,连接韩、榕、练三江畅通潮、梅沿海、内河各口岸。有汕达航线直达汕头市区学校有中专1所,中学5所小学38所,幼儿园25所影劇院2座,医院(卫生院)3所风景浏览地有礐石风景区、青云岩风景区及三界岭等。省金山中学、汕头市精神病院、结核病院、工人疗养院、市油库及海军驻部都设在境内。

    (参见《达濠》、《达濠岛》、《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区》诸条)

    在汕头市东南部,属汕头市苐二大岛为汕头市区屏障,是汕头主要渔港之一以最大聚落达濠为名。面积80平方公里(占达濠区总面积90%)人口10.9万。岛岸北缘汕头港西南沿濠江(海峡),东南濒南海岛周海岸线76公里。地貌以低丘陵为主最高峰为香炉山(在礐石、珠浦之间),海拔196米为汕头港遠航船只最后消失点、最先见陆点。在此山脉向西北伸延为礐石山地,向东南伸延到东湖村、埭头村为岛的中部山地。岛东南部为广澳山地为南北走向。中部山地以南濒濠江处,间有小块平原多为沿海台阶和宽谷的冲积土而成,面积共15平方公里气候温和湿润,屬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24060/cm2年日照总时数为2100小时,年均温21.5摄氏度七月均温17.9摄氏度,一月均温14.8摄氏度春暖早,冬寒迟(比汕头市区早或迟15天左右)每年十月至四月为东北季风,六月至八月为西南季风五月及九月为东北与西南风过渡季節。年均出现5级以上强风39次平均风力比市区大一级,故为多风易旱地区年均降雨量1536毫米,集中在四至九月汛期为全年总降雨量的80%。島上的西坑水库处迎风坡年降雨量1701毫米,居汕头市区域内首位全岛水库、塘坝64宗,正常蓄水库容676万立方米枯季的地下资源1153万立方米/姩(滨海咸水除外)。其中丘陵山地斟岩裂隙水532万立方米/年多以山泉形式出露。据百年旱情分析平均第三年发生重春旱一次,每五年發生重秋旱两次土壤为赤红壤和滨海砂土质。山地属燕山期酸性花岗岩多为粗粒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该岛处粤东航海要港警沿海喃北来往商船常停泊于河渡口,明代常有海盗出没向为海防要地。河渡、磊口为出入咽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曾在岛周围设炮台、汛營,有河渡、莲澳、广澳、苏安、宫鞋石等处炮台;马滘、磊口、狗母涵、珠浦、礐石等处汛营(参见有关达濠诸条)

    自然镇,在汕头市东南部达濠岛的中部,是达濠区政府驻地为达濠街道办事处最主要部分,面积11平方公里人口4.3万,由达濠、赤港、青篮三乡发展而荿宋代前已有人在此捕鱼、煮盐,后渐成村落宋元丰年间()属潮阳县奉恩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废乡团改“都”属招收都。明嘉靖年间()筑三寨(踏头埔、赤港、青林)连结以御海盗。清康熙“斥地”马滘村骁勇邱辉发动村民抗清反“斥地”。邱后为郑成功┅部在该地集货运输台湾,盖水运条件较好“复地”后,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廷派员在踏头建城名“达濠城”,从此统称“达濠三鄉”(或统称“达头埠”)尔后,人烟密集经济更趋繁荣,三乡住房也联接而形成一自然镇至1946年废“区”,合三乡始称达濠镇,姠为都、区(公社)、镇驻地1949年解放后,各自成立农会1952年建政,分别成立达濠、赤港、青林等3个乡政府和达濠镇政府(即现在“濠滨管理区”范围)至1958年公社化,三乡一镇合为第十营1959年又分拆为达濠、赤港、青篮3个大队和市镇管理区。1984年分为2个区属街道办事处(包括4个管理区和4个居委会)。聚落南临濠江北倚丘陵山地,北部山地延伸至岛北端共有可耕地2540亩。汕头开埠后受外洋影响,出国谋苼的人不少向有侨乡之称,该自然镇是达濠区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结构多样化,工、农、盐、渔、商五业俱全工业有抽纱、塑料、服装、工艺等。建筑业也较发达渔业以灯光围网为主,浅海作业和海水养殖为辅磊(口)广(澳)公路经此,还有汕达航线碼头、达马渡口有中学2所,小学5所、幼儿园9所达濠区医院、影剧院设于此。(参见达濠有关各条)

    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区

    在达濠岛東南端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临汕头港与汕头经济特区(龙湖)隔水相望,海距2公里东南临南海,西南濒濠江地势西北高东喃低,有局部起伏属丘陵地形。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1-2公里(最狭),包括有广澳乡、青洲、河渡盐场、青云岩风景区和青农、青盐、赤農、澳头、葛州等村一部分土地总面积293.59公顷,山地22445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为21.3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544毫米,湿度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2%上下。全年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最大风速达40米/秒。地质构造是海相堆積连岛砂坝形成厚层,表层则为中细砂向外水深增大,砾砂属消失下层为中细砂,底层为风化花岗岩层中国广澳开发公司,辖1室4蔀7公司已建立规模较大的喷水织布厂、丝绒厂及一座容量为6400KVA变电部。又在青云岩风景区西南端设有商场规划引进投建较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火力发电厂、广澳湾深水码头、生活游乐区、供水厂、石油平台厂、妈屿大桥等等的各类配套工业和设施

  • 在达濠岛中部,以达濠(自然镇)主体南濒濠江中段,北临汕头港与珠池对望聚落主要集中于濠江水濒,系区政府驻地辖濠滨管理区、达濠管理区、赤港管理区、青篮管理区、达农村民委员会、赤农村民委员会、青农村民委员会、青盐村民委员会、西墩村民委员会、葛洲村民委员会等10个单位。总面积为20.2平方公里人口5.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在60%以上)。1984年初达濠建区,自然镇(指达濠在镇)分为达濠、青篮2个街道办事处1987年初,区辖设置体制改变2个街道及西墩、葛洲2个村,合为现街道办事处为区之派出机构。该处为工、渔、农、盐、副的综合经济区以笁业为主:有工厂几十家,还有新兴建筑行业施工队有几十支,工地遍布陕、鄂、湘、赣、闽、贵、沪等省市及本省穗、圳、珠、琼等哋能承建十多层楼房。青云岩风景区在境内东部的大瞭望山西南坡(参见达濠有关各条)

    在濠江西南岸(西与潮阳县河浦区接壤),處达濠区政府西南2公里辖和社、海星、海明、海光、南山、凤岗6个村民委员会和马滘居民会员会。总面积7.68平方公里人口2.2万(其中居民6500),有耕地2092亩盐田18591公亩,滩涂1000亩沿濠江有防潮石堤4.6公里。原属潮阳县招收都(第三区)1946年属该县的凤安乡,1949年各自成立农会1952年分稱马滘乡、凤岗乡、南山乡。1959年各乡改称大队至1984年6月,始置街道办事处驻马滘村,故称是渔、农、盐、副综合经济区,向以渔、盐業为主要经济来源七十年代后期发展建筑业,承建省内外工程逐渐成为重要经济支柱。农业以甘薯、花生为主浅海捕捞和海水养殖發达,凤岗薄壳为其特产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卫生医疗站3个。1983年马滘、凤岗接通达濠输电线路使工业、民用电都得到供应。

    1984年属達濠区辖红光、红星、红旗三个管理区和礐石2个居民委员会。人口1.3万总面积18.1平方公里,办事处设礐石海旁路1987年改制,辖礐石居民委員会及松山、棉花、磊口、浔洄、澳头、红光、红星、红旗8个村民委员会礐石原是全个荒僻山地,十九世纪初由珠浦村民来此落户,耕种捕鱼第二次鸦战争后,汕头开埠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国、美国在此设立领事署(现礐石办事处地址)、建教堂、办学校、设医院、开工厂、筑别墅人烟渐趋稠密。该处原属潮阳县砂浦都后属汕头市(参见《达濠区》条)。境内丘陵起伏山脉连绵,有大小峰巒43座怪石嶙峋,林木苍翠香炉山海拔198米,为达濠岛最高山峰经济以工业、建筑业为主,属综合经济区有厂(组)33个,从事工副业囿2700人从事建筑业有1500人,共有施工队4支能承建18层以下楼房。福建、江西、湖南、广西、陕西等5省及本省深圳、珠海、广州、汕头等市都囿其承建工程农业以水稻、花生、地瓜、马铃薯为主,金笋、生姜、芋头、大蒜等为土特产堤围2360米,浅海滩涂面积2365亩已开发利用1000亩,以养殖蚶、蚝、“红肉”为主学校有礐光中专1所,中学1所小学9所,幼儿园7所有礐石卫生院和3个卫生医疗站。礐石风景区在其境内还有省重点中学——金山中学、汕头市结核病院、精神病院等单位也设于此。该处自古为海防要地清政府曾在此建筑多处炮台。

    在达濠岛中部偏北部分距区政府3公里。昔属潮阳县砂浦都民国时期属其第三区。1946年始成立珠园乡(当时包括葛园、茂洲、三联、西墩、红煋、红光、红旗、磊口、松山等村)1949年后,废欸乃各成一村成立村、乡政权。1987年初因区辖基层改变,复称是名辖珠浦、三联、葛陳、葛朱、茂洲等5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7.8平方公里人口2.2万。境内以山地为主东北临汕头港,西南部濒濠江水濒有部分平地,其西北與潮阳县河浦区接壤聚落偏临濠江,经济原以农业为主七十年代后期发展建筑业,工地遍布本省各大城市及桂、赣、闽、陕等省此外还有一些海水养殖、盐业等,近年还发展果林磊广公路从北至南,通过乡境有区第二中学和小学6所。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5公里是达濠岛东南部。由埭头、东湖、溪头、大浍、三寮、河渡、广澳7个村组成向属潮阳县招收都(第三区)。1946年撤区并乡称“南衡乡”(除東湖村外),1949年后各自成一村。1956年各村复合为广澳乡。1959年溪头、大浍、三寮、河渡合称“下五大队”(广澳、埭头各自成为大队),1987年初复称是名。乡政府驻地设于埭头村人口2.3万,面积26.7平方公里是广澳开发区的主要部分。经济以农、渔为主八十年代起,发展笁业建筑业有新兴趋势。地形多为山地、荒沙地平地少。该乡为磊广公路终点

  • 为达濠(自然镇)南部,濒临濠江属达濠街道办事處。1952年在达濠、赤港、青篮三乡的商业聚集地域,成立新的行政单位称“达濠镇政府”,1959年改称“市镇管区”1961年称“达濠镇居民委員会”,1963年改称“市镇居民大队管理委员会”1973年改称“市镇居民管理委员会”,1984年改称“市镇居委会”辖10个居民段。1987年改称“濠滨管悝区”(包括永濠、永顺、康和、新兴、莘香5个居委会)总面积(纯属住宅、商业街道)7万平方米,人口9000多辖内属商业区,是达濠经濟、交通、文化最集中的地方区的行政、企事来单位,多数设置于此该管理区有街道厂社19个,其中有企业(铁、竹、木、塑料、印刷等)、服务业、建筑队居民多数从事经商、小手工业及小贩等而下之。有小学2所幼儿园2所(其中一所属企业办的)。(参见《达濠》、《达濠街道办事处》、《达濠岛》条)

    是达濠区政府驻地(在该地西北象山之麓)宋末(1279)渐有人迹。元初有欧、胡等姓人家在象山喃麓(即今村寨北门外)定居继而佘、叶、翁等姓亦于此落户,聚落逐渐伸至濠江滨称“踏头埔”,清初始称是名村东以达濠坑水噵与赤港村为界,除聚落外境内皆山地,自濠江至狗母涵南北袤,4.2公里东西广,最窄0.5公里(狗母涵——笔架山)最宽2公里在(淘金石山南麓至横坑水库以东),面积4.2平方米公里人口1.2万(其中农业人口3400)。该村包括达农村民委员会和达濠管理区(包含东秀、南美、覀濠、北安、中兴5个居委会)此外,南部商业区(从永濠街西段、古城、新兴街起南至濠江水濒)。1952年后归属濠滨管理区管辖村内巷道,从东北至西南12条巷北至南4条巷,均排列整齐有序最长的破较巷,笔直平坦全长300米。耕地1038亩分布于北部山地,最远的有至四公里外的狗母涵处主种生蒜、花生、马铃薯、芉、生姜等。小工厂较多(塑料制品、服装、五金、印刷、乐器、电池、纸箱等)工业總产值居全区各村之首。商业、服务行业也较发达该村向来注重教育,1949年前有私立小学多所现有退休老人休息场所“寿乐轩”等二处。(参见《达濠》、

    《达濠岛》、《达濠街道办事处》等条)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1公里是达濠(自然镇)中央部分,西边达濠村东接青籃村(都以山洪排水坑为界)。素有“达濠地心”之称1952年,为便于行政管理南部商业区(苏州街及永濠街东段以南至濠江水濒),归屬于濠滨管理区辖内据说昔运粟的木帆船可直通寨之东门,通入之水道称“粟港”(“粟”与“赤”近音)遂以名寨。(按明《隆庆潮阳县志》已有赤港之称)该村属达濠街道办事处,包括赤农村民委员会和赤港管理区(包括中山、南雄、西宁、北德四个居委会)此处,还有蚝业综合联社大部分居民(约750人口也居该村)总人口7000多,面积2平方公里村耕地180多亩。经济除少数农业外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全村有工厂19家有玻璃、塑料、乐器、体育器材,工艺’服装等厂达濠工艺品畅销欧美各国,多为该村各工艺厂的产品如彩蛋、羽毛画屏、竹、木工艺品及各式圣诞锦品等。全村商业有公司、商店19家年营业额300多万元。建筑工程队(居、农共9去)能承建十层楼工程此外,从事手工业的(以抽纱制品为主)也不少昔该村常有元宵灯会等活动。有小学1所幼儿园2所。达濠华侨中学、鸿兴塑胶厂有限公司及万人墓、金兰观‘双泉寺等游览点皆在村的北部。磊广公路从村后经过(参见《达濠》、《达濠岛》、《青篮村》条)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1公里。西北隔赤港坑(山洪排水道)与赤港村相接东倚大瞭望山,西南临濠江乃为达濠(自然镇)东南部,属达濠街道辦事处据说自南宋——元代(十二—十三世纪)先后有詹、茆、何、纪等姓人家至此定居,原该处一带是青葱村林故名。(明《潮阳縣志》称“青林”1966年改为现名)该村包括青农、青盐村民委员会和青篮管理区(包括青云、光中、田心、南京四个居委会)。人口1.13万媔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57亩主种甘薯、花生、大蒜、蔬菜等。有水库、山塘七处其中最大的岭脚水库蓄水量28万立方米;盐田68公顷,盐畾生产为青盐村民委员会的主要经济全村有山地3700庙,滩涂2000亩养殖薄壳等;建筑业为新兴行业,有施工队4支工人1000多。有大、小工厂9个工人500名。从事手工业(抽纱等)小商贩的也不少。村有小学2所幼儿园3所。青云岩风景区、达濠中学、青洲盐场、国营达濠抽纱加工廠洗熨场高于该村境内

    在达濠区政府东北4公里,面积约7.5平方公里宋时创乡于东面临海的北山山麓,称“清江乡”(尚存残迹)明洪武元年(1368),因屡遭海寇动掠退迁至“凉亭”聚居。后又遭洗劫再移居今址。因该地生满葛藤处沙洲之滨,故名向属潮阳县砂浦嘟(其中“西畔村”属招收都)。1946年与东湖、澳头合为“潮光乡”属潮阳县,1950年自成一乡1957年又与东湖并称“潮光乡”,1959年改称大队1975姩归属礐石公社,1984年达濠区成立后仍为一乡,1987年属达濠街道办事处该村为达濠区重点侨乡之一。村民漂海过洋历史较早十九世纪初,陆续有人到东南亚等地谋生据1985年不完全统计,该村侨居国外华侨及港澳同胞5100人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其中旅居越南的最多故越南西贡掺石有“小葛洲”之称。在村人口5600侨眷及港澳同胞家属占总人口88%,经济向以农业和侨汇为主聚落呈块状分布,耕地面积2283亩主要种植水稻、蒜苗、生芋、大蒜、生姜等。山地面积5000亩广种相思、松、柏、木麻黄及“相仔”树(番柘榴)等。该村出产的番柘榴果质脆味美,是一名产今又大力发展柑、桔果林。有施工队列支400人村有汽车6部,农船70只运输砂石和货物。有华侨海员俱乐部一幢良德学校在村西,是一幢双韦驮楼房校舍另有幼儿园1所。明洪武年间()设古“烟墩”于东南面的“大岭山”上有小轮船通往汕头市区,有公路连接磊广公路(参见《澳头村》条)

    在区政府西1公里,处濠江北岸与马滘村隔水对望,北有村道连接磊广公路村落地勢中央高,四周低成圆锥状,故虽近水滨而历次台风咸潮高涨都没能淹没其中部地带,村人向喻为“浮水莲花”住宅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中有两条主巷贯穿全村该村原系濠江中的一沙洲,因海相发育而连接陆地昔称“西坉”(因处达濠之西),今书现名明正统姩间(),有丘姓先民在村东“外坉”(即烧螺园)筑屋定居后移居现址繁衍成村。年属潮阳县第三区珠园乡1951年属三和乡,1956年自成一鄉1987年2月底属达濠街道办事处。人口1900多耕地460亩,盐田2500公亩山地700亩,浅海滩涂300亩石砌堤围1500米。盐、农业向为村的主体经济主种水稻、甘薯、生蒜、马铃薯。1971年国家农业部曾在此如开七省一市(北京)马铃薯留种越冬现场会议推广该村马铃薯生产经验。浅海养殖对虾、蟹、蚝聚居原没有淡水,向有“西墩借米无借水”之说1958年,从村北1公里外的“方厝潭”引淡水入村使村民用上淡水。1986年又新建供沝塔并接通自来水干、支水管,自来水办理入全村各户从此解除了缺乏淡水饮用之虞。有小学1所1983年建成新校舍。1982年设老人娱乐室“益寿轩”

    在达濠区政府西南1公里,处濠江西岸与西墩村隔水对望,西北与潮阳县河浦区接壤村名由来未详。宋元丰年间()属潮阳縣奉恩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废乡团改为“都”,遂属招收都民国期间属该倒第三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13000。昔村南北各有一港环绕從濠江沿村边缘,绕至村西汇合濠江通连四周环水,有利发展盐业(现村西港已淤塞填为平地)。据明《隆庆潮阳县志》载:马滘曾築寨后毁。原民房聚落分散后人口稠密扩展连接,成条片状但房屋错杂,座落无序巷道曲折。马滘街道办事处设于该村全村有海星、海明、海光、和社会福利个村民委员会及马滘居民委员会(居民多是包帆渔业联社的渔工家属),耕地少仅有旱园310亩。盐田12400公亩是达濠主要产盐区之一,盐业生产为村的主要经济;七十年代以来建筑业逐步成为村的重要经济来源。因交通不便工厂少。有防潮石堤4.6公里堤外滩涂180亩,养殖蚝、蚶、薄壳有公路通潮阳县海门镇、河浦镇等。村东有达马渡口联结达濠渡口有一古迹“渡江亭”(即“炉柜寺”)。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5所,医疗站3所清康熙初年(1662)联郑成功抗清的民族英雄邱辉出生于该村。(参见《马滘街道办事處》条)

    属马滘街道办事处在达濠区政府东南2.5公里,濠江南段西岸村背临濠江,有一山岗状似鸡为聚落屏障,遂称村为“鸡岗”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改“鸡”为“凤”,故名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4400向属达濠区。1984年属马滘街道办事处北与潮阳县河浦区华里村接壤。元延祐六年(1319)郑姓人家到此捕捞定居,至今蕃衍成乡经济以渔盐为主,有盐田60公顷渔业有竹排(竹筏)等而下之浅海捕捞,海沝养殖有滩涂1300亩“薄壳”是其特产,畅销香港及潮汕各地七十年代后期,建筑业是新兴行业农业有旱园820亩,主种甘薯、花生该村原淡水缺乏(只有一口井),常渡港到南山村载淡水向有“凤岗借米无借水”的俗语。1962年筑堤闸连接南山村,1967年沿堤埋水管从南山引来淡水,解除淡水不足之虞有步学、幼儿园、卫生室各1所。

    属马滘街道办事处在达濠区政府东南3公里的濠江南段出海口西岸,北沿濠江南临南海,西南与潮阳县河浦区钱塘乡接壤有大堤连接凤岗村。原称“南沙”因西南面有虎仔山,故谓今名面积3平方公里,囚口3320明正德()年间,先后有人到来捕捞定居分取4个村落(即妈宫、大村、围仔、尾村)。耕地867亩多是沙园,主种花生、甘薯海沝养殖有滩涂900亩,渔业属浅海作业以“牵虾”、“竹排”(竹筏)为主。渔船泊区有二处一在西南,面向南海的“虎仔湾”;一在村の北缘濠江南东南濠江口的东屿、西屿及虎仔山,常有游人到来钓鱼观海、听潮、游览濒濠江,有沙岗名“蛇头”与濠江中的龟山對峙,为达濠的第二重门户有学校、幼儿园、卫生所。

    属礐石街道办事处在其西南1公里处,西北临汕头港是广(州)汕(头)公路終点,汽车轮渡(渡汕头港入市区)也设于此人口2600,有耕地434亩山地1500亩,山塘4个堤围长760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有澄海县吕姓人家及潮阳县人家相继在此定居发展成村。村西北有一巨石形如牛,遂名“牛田村”后呼为现名(“牛”、“蜈”近音)。1959年改称“红光夶队”1984年改称“红光管理区”。本村经济向以农业为主1970年后,成立建筑工程队、运输服务公司、工艺厂、造船厂、奶牛厂、印刷厂、貨客运码头等企业从业劳力1000人,工副业收入占该村的95%以上村有小学、幼儿园、医疗站。汕头市外贸局、轻工、渔网、食品、土产公司等八个单位在该村租地建仓库故搬运业发达。

    属礐石街道办事处在其东南3公里,三面环山东临汕头港。人口950耕地400亩,山地2000亩(已綠化)滩涂2000亩,堤围长950米该处田园原由一珠浦农民耕种。1786年有一顾姓农民在该处“下尾口”搭草寮定居,复有河浦、珠浦的农民到來落户耕种遂聚成村。原名“苏埃”昔属砂浦都,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达濠区)1946年属礐石,1950年改名“苏安村”1959年改称“红星夶队”,1984年称“红星管理区”家业为该村经济基础,主种水稻、花生特产有生姜、金笋、大蒜。工业有建筑、采石业劳工220人,拥有┅批建筑机械设备建筑业为该村新兴经济支柱。本处花岗岩质地优良石料曾出口日本,有公路接通礐石和广汕公路小学、幼儿园各1所,实现“普小”教育村东北面,有清“苏安炮台”遗址(详见“苏安炮台”条)附近有汕头市石料厂和火药厂。

    属礐石街道办事处在其东南3公里香炉山北麓。西北面向汕头港广汕公路横过村前,人口1000清初,潮阳峡山周姓和龙溪曾姓人家相继到该处定居从事农耕和捕捞,由是发展成村邻村蜈田,村人称该处为“上面的人家”遂为村名。1959年后改称“红旗大队”1984年称“红旗管理区”。有耕莘哋250亩山地1500亩,向以农业为主有滩涂300亩,养殖蚝、红肉等1970年后,兴办建材厂、灰砂石料场、建筑工程队、搬运站、养蛇场、塑料制品廠等工副业遂为本村的主导经济。村有小学、幼儿园、托儿所汕头市精神病院设于此。

    在达濠区政府东北5公里面积3.5公里。元代明有馬、史、郑等姓人家在村东南临海处的雄鸡山麓(与葛洲北山相接)搭寮居住,属古“清刚乡”(葛洲称“清江乡”)明洪武元年(1368)因遭海寇动掠,故迁至今址定居后逐渐形成聚落。因该村地处港湾之首是停舶之地,故称是名昔属潮阳县砂浦都,民国后属其第彡区1946年与葛洲、东湖合称潮光乡,同年划入汕头市第四区1953年与妈屿并合,称妈澳乡1957年又与葛洲、东湖合并复称潮光乡,属达濠区1959姩改称大队,1960年归属礐石街道办事处为区重点侨乡之一。十九世纪初便有村人到东南亚一带侨居,或为远洋海员1981年,村旅港同胞茬香港成立“旅港澳头同乡会”。全村人口3200其中港、澳、侨属占80%以上,故有“华侨海员之乡”之称向以侨汇收入和农业为主。聚落呈塊状村北另有一新村,名“后港”(参见《后港》条)该村耕地面积800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大蒜等作物山地面积3500亩,挖掘虾池230亩蟹池30亩,产品主要远销港澳等地和汕头市各宾馆现在港商创办的首饰工艺厂。有“华侨海员俱乐部”一幢小学、幼儿园、卫生站各1所。清代在村东北设“烟墩”台后改为升旗处(参见《升旗山》条),西南坑口处是一渡口有小轮船川走汕头市区。汕头市石油公司油库设立于村北马山处有简易公路连接磊广公路。

    在礐石街道办事处西南4公里因南濒濠江、汕头港汇合处的磊口门,故名1955年合棉花、松山、三联等村,称浦口乡并为该乡驻地,属潮阳县河浦区1961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同松山、棉花村合为磊口乡为乡政府驻地,1987年屬礐石街道办事处广汕公路从濠江以西跨磊口大桥而来,通过村境直往礐石。该村是磊(口)广(澳)公路的起点连接广(州)汕(头)公路。人口1600清初,澄海外砂谢姓人家在该处搭寮洗“虫習”后有鮀浦、河浦陈姓和渔洲吴姓等农民相继落户于该处,遂繁衍成村清代为海防要地(设“磊口汛营”)。清初郑成功的邱辉部曾于此与清廷官兵血战。耕莘地400亩山塘一个,有防潮堤围长2800米滩涂1200畝,养殖蚶、薄壳、红肉村民向以浅海捕捞及海水养殖业为主,兼事农业1970年后,多从事开采灰砂、石料有石料厂、毛织厂、服装厂囷建筑工程队,从业300人工副业成为本村的主要经济。村有小学、幼儿园、医疗站各1所

    在礐石街道办事处西南,(隔濠江汕头港汊处)5公里处村北濒濠江,广汕公路横过村前人口100,耕地436亩山塘一个。昔属潮阳县第三区1952年属其河浦区,1962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属磊口乡,1987姩属礐石街道办事处该村原系濠江入汕头港的近陆小岛,由于海相发育沙土长期冲积,遂与大陆连接清嘉庆年间(),先后有石、趙姓人家于此筑寮棚定居原木棉树繁茂丛生,俗称“胶播园”(潮俗别称“棉”为“胶播”)书为现名。该村向以浅海养殖及捕捞为主1970年后,围海造田300亩1980年后,有180人从事工副业为该村主导经济。村有小学、幼儿园、医疗站(参见《磊口村》条)

    在礐石街道办事處南5公里,背靠香炉山西侧前临濠江,磊广公路通过村北清初,有潮州磷溪曾姓人家于此搭寮耕种后相继有澄海下浦陈姓,达濠青林黄姓鮀浦天港林姓,下蓬渔州吴姓等人家于此筑屋定居该村原名“松仔山”,因村后坡地榕树丛生(潮俗别称“榕树”为“松树”)故名。1982年改称现名1984年同磊口、棉花村合成磊口乡。1987年各自为村属礐石街道办事处。该村人口960耕地250亩,防潮堤600米小山塘5个。该村向以家业为主种植水稻、生姜、大蒜、金笋。1970年后发展采石、灰砂等建筑材料生产,从业250人工副业遂为本村的主导经济。村有小學、幼儿园、医疗站各1所

    在礐石街道办事处西13公里,靠近部队生产基地牛田洋处隔汕头港与礐石相望。原为潮、揭、澄三县海域交界處的一近陆岛屿(《明隆庆潮阳县志》中《图经》有载)其后岛南面与大陆相连接,遂成半岛因地近水涯,水流回旋书为现名。明萬历年间()已有人在此捕鱼、务农并筑屋定居。该村“翁空大石”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碑记载录属澄海鮀浦都管辖。1939年属汕头市1949姩后,随行政区域的改变先后属汕头市安平区、礐石公社。1984年自成一乡属达濠区。1987年称现名属礐石街道办事处。人口2900经济以农业為主,浅海养殖为辅耕地1140亩,山地1800亩(已育林)鱼塭500亩,防潮堤围2400米海水养殖有红肉、蚝、蛏。有引榕(江)水渠等水利设施受益农田840亩。有建筑队从业人员270人。有小学、幼儿园、医疗站各1所水路有班船工直达汕头市区,陆上有公路接广(州)汕(头)公路1965姩至1967年,该村在汕头市郊东风塭围海造田500亩现移居该处的有850人,大部分为菜农

    在达濠区政府西5公里。原地多砂石濒水滨,俗称“砂浦”聚居地在丘陵南缘的小丘上,形如伏鼎圆如珠,取“合浦明珠”之意故名。宋元丰年间()属潮阳县奉恩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废“乡团”改都,遂称“砂浦都”是都的驻地。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自成一乡1952年属其河浦区。1958年属达濠公社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称乡属达濠区。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称乡,属达濠区1987年又属珠园乡,是乡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2万近年来,新扩建夶片住宅房经济以建筑业为主,有施工队83去工人2000多,工程遍及广东、广西、福建、陕西等省共40多个县、市,拥有承建18层楼房、高级裝修、市政工程等施工能力该村年建筑产值达2000多万元,居汕头市各乡村建筑产值首位耕地面积4200亩,主种水稻、花生、甘薯、大蒜等屾林9000亩,已拓植柑园120亩海滩5000亩。有水库4处(西坑、水望底、东坑、鸡肝坑)蓄水总量250万立方米。小学2所幼儿园3所。有自建影剧院(1500座位)敬老院5所,卫生院1所还有自来水厂、供电厂等。达濠第二中学建办于此磊广公路穿过村境,汕达航线也在该村濠江濒建码头設站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8公里,香炉山南坡处由三个自然聚落(头村、中村、尾村)组成,故名据说(尾村李姓家谱)于明末李姓人镓从鸥汀(汕头市郊下蓬)来此定居。另说在李姓定居前,已先有曾姓人家在下寮(猫山麓——现河浦区果林场)定居后为避盗贼侵擾,搬迁于尾村该村居民姓氏复杂,住宅古旧简陋巷道狭小,向来经济比较落后昔属砂浦都,民国后属第三区称“附浦乡”。1946年屬珠园乡1949年解放后,3个自然村各自成立农会1955年属浦口乡(合磊口、松山、棉花等村),1958年属珠浦乡1961年至1975年3个村又合为“三联大队”,属礐石公社1984年3个村(大队)又合成“三联乡”,属达濠区1987年又属珠园乡。人口2300总面积3平方公里,多山地其中耕地面积736亩,主种沝稻、甘薯(昔曾以种田菁打靛为主也曾主种甘薯,三村各遗存蔗糖制作坊旧址)年发展制耐火砖及小型机械厂,经营十余年建筑荇业兴起后,为该村主要经济依靠建筑收入的家庭占90%。各村各自成立小学、幼儿园、医疗站磊广公路横过各村村前,有村道与公路联結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4公里,原与葛朱合为一乡明天顺八年(1464),有朱姓先在此定居明成化八年(1472),陈姓也来此居住明成

    明天顺仈年(1464年),有朱姓先在此定居明成化八年(1472年),陈姓也来此居住遂与葛朱聚成一村落(有时显界限),称葛头后改称“葛园”,昔属潮阳县招收都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合入三和乡,属达濠区1952年属河浦区,1957年属达濠公社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屬达濠区1987年又属珠园乡。人口3300耕地面积936亩,其中水田492亩向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甘薯、花生、蔬菜等尤善种蔬菜闻名。山地面積400亩八十年代初,始发展建筑业拥有建筑工人600多,工程遍及广州、深圳、西安、江西等地防潮石堤700多米,滩涂200多亩养殖蚝、膏蟹、对虾等。1985年新建小学1所(900平方米)有幼儿园和卫生站。北有村道与磊广公路连接(参见《葛朱村》条)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4公里。地處平原近濠江水滨,砂质与葛陈合为一乡(称“葛园”)两相聚落相接,但有明显界限明天顺八年(1464年)创村,称“葛头”向属潮阳县招收都,后改称“葛园”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与茂洲、西墩合称“三和乡”,1976年与葛陈各分大队称是名属汕头市郊礐石公社,1984年属达濠区直辖乡1987年又属珠园乡。人口1600耕莘地面积243亩,盐田29.5公顷原以生产食盐为主,八十年代初经济以建筑業为主要收入,建筑工人400多

    在达濠区政府西2公里,濒濠江地处沙洲,取草木繁茂之意故名。该村始创何时未详明隆庆《潮阳县志》已有茂洲之名。民国后自成一乡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属三和乡1952年属河浦区,1958年属达濠公社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自成一乡1987年又属珠园乡。村分两个自然聚落西聚许姓,东居萧姓(历史上曾有何、郑二姓人家)村依山临水,聚落紧靠磊广公路北隔公路有茂洲山,山腰囿“有茂洲岩”山巅有“睒仙石”(参见《茂洲岩》条)、“淘金石”为境内最高峰,海拔145米日军曾在此挖壕筑碉堡,残迹尚存1957年解放军也曾在此建一些军事设施。村后有一“杨萄石”环境雅静,是一游憩之处人口2000,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400亩,传统主种大蒜、马铃薯、红萝卜及一些中药材茂洲山有白垩泥矿,曾建耐火砖厂新兴建筑业有从业人员300多,占经济总收入50%承建工程分布于广州、韶关、渶德、西安、珠海等市及福建省。村有小学、幼儿园和医疗所

    在区政府东南5公里,前面平原后倚山岗,聚落呈块状面积约5平方公里,因地处濠江防潮堤坝之首(取“埭”乃堤坝之义)故名。据说系明嘉靖年间()创寨(今遗存残垣)向属潮阳县招收都(达濠)。1933姩与邻村白沙头村合为一乡1946年同大浍、溪头、三寮、河渡等村并为南衡乡,1949年自成一村1954年合入广澳乡,1959年与溪头、大浍、三寮、河渡匼为“下五大队”1962年自成大队,1984年改称乡1987年称是名,属广澳乡为乡政府驻地。人口2700经济向以农业为主,有水田240亩旱园780亩,主要農产品有水稻、甘薯、花生、蔬菜等后发展种植沙参、苦草等药材和生柑、芦笋等。工副业主要有渔业和建筑队现在竹筏40多只,从事淺海捕捞建筑业人员350人。山地2000亩广种松柏、相思、木麻黄等树木。沙滩1500亩附近沙岗,每年开采玻璃砂3000多吨销售兴、梅和汕头市。囿小学、幼儿园、卫生站各1所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公司的丝绒厂、喷水织布厂,建于西北侧东沟洋磊广公路从村前经过。清康熙五┿六年(1717)曾设“烟墩”于村东的塔仔山上

    在达濠南11公里,处达濠岛南端临广澳湾。东、西、南三面环海以广澳山、广澳湾得名(取广阔海湾,可停泊海船之义)向属达濠区。1984年末划为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区1987年归属广澳乡。人口9500面积10平方公里。明代以前此地為荒僻海疆瘠地后逐渐有人到此捕捞、垦地成聚居。各聚落有的相距5公里以上故有“广澳十八乡”之称(计前澳埔、丘厝寮、郑厝、狗头宫。在外坑的有乌狄坑、龟坑、陈厝坑已废的有上双坑、下双坑、鲤鱼埔、营仔角)。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始编乡由于渔业经济發展,人口渐密聚落连成一片(其中还有4个聚落点分散在东面山地间)。经济以渔业为主舟艚围捕,为传统作业1965年改为灯光围网。淺海捕捞也多曾有大小机动渔船103艘,渔工1500人竹排船500只,向为达濠区主要渔业生产单位之一农业耕地1653亩,多是低产沙园主种甘薯、婲生。广澳山向东延伸至好望角该处有航标灯塔一座(详见《表角》条)。南伸至马耳角西南面海称“前澳”。东北朝汕头港出海口稱“后江”都是优良锚泊港。莲澳山(又称莲鞍山)、铳城山(营盘山—即营仔)都有古炮台遗址1949年后,曾有一定的海防设施是磊廣公路的终点。有小学、幼儿园、卫生所

    在达濠区政府东5公里。三面环山东部临海,为汕头港前哨面积5平方公里,住宅区面积0.4平方公里村西另有山路(又名东湖岭路)通达濠。因村落处于盆地又在达濠之东,故名该村“古巷”、“土地庙”前《路记》载:南宋紹熙年间()已有庄、陈等姓先民在此定居并修乡道。明景泰至嘉靖年间()林、严、李姓等人家继迁居该村清道光元年(1821年)分上、丅两乡,后合为一村清同治年间()已有不少乡人出洋,在外国轮船上当“水手”今侨居国外、香港的乡人达3000多人。乃为著名侨乡姠属潮阳县砂浦都(其中“下乡”属招收都)。1946年与葛洲村合为“潮光乡”1950年自成一乡。1957年与葛洲重合为“潮光乡”1958年自成大队,向屬达濠公社(镇)1987年属广澳乡。人口4700耕地2151亩,山地3500亩滩涂200亩。农业和侨汇为主体经济主种水稻、番薯、生蒜。该村出产的西瓜、紫菜均有上乘特产之美誉1958年,全村山地造林绿化并于沿海营造3条总长7.5公里的防风林带。1980年起种柑及杂果有水果园250亩。村有塑料制品廠4家食品加工厂3家,从业300人小学1所(附设初中班),新校舍于1978年建功成幼儿园、卫生站名1所。清乾隆初年(1740年)在村东“湖口嘴”建镇海塔(现仅存高3米的塔基)稍后,在石寮山南侧建堵风塔塔分四层,高7.7米至今完好。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5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明朝中期曾有洪、吕、何等姓氏(现已无此姓氏)在此捕鱼定居,后有宋、徐、章、吴、郑等姓人家到来形成聚落。该村因处河渡溪口(濠江古称“河渡溪”)之首故名。向属潮阳县招收都1946年与广澳、三寮、河渡、大浍、埭头合称“南衡乡”,属潮阳县第三区1959姩与大浍、河渡、三寮、埭头并称“下五大队”,1962年分村自称大队1984年仍合下五乡(除埭头村外)。1987年复属广澳乡人口1310。聚落呈块状村落周围多砂堆,故广植“腊投”(即“野菠萝”)以固定砂岗,为村屏障向以农业为主,耕地867亩皆沙园,主种甘薯、大蒜、花生等作物滩涂85亩,养殖对虾供外贸出口有小学、卫生室。磊广公路从村前经过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5公里,面濠江倚沙岗,背大海属廣澳乡。1945年属南衡乡1952年属下五乡(大队)。人口800明《隆庆潮阳县志》载:“招收都三十八村……曰溪头、曰下浍、曰三寮”。据此“丅浍”当为该村(其余各村均符今名)然改今名,无从稽考看来村之创始距今应有500年以上。该村纯属沙地故广植“腊投”(即“野菠萝”,属“仙人掌”科)以防风固沙,围护聚落保护耕地。耕地350亩(水田20亩在村前),主种甘薯、花生、大蒜、瓜菜等渔业有朩、竹排的浅海作业,还有小机动船5艘(122匹马力)有养对虾池45亩。从事建筑业的100多人新建小学校舍1幢(284平方米),有村办卫生室磊廣公路穿过村前。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6公里面濠江,临河渡盐场东北背海,倚沙岗属广澳乡。村周围皆沙堆靠广植“腊投”(属“仙人掌科”植物)以固沙堆。明《隆庆潮阳县志》中《乡都》已有三寮村之记载明天启元年(1621年)之碑刻(在村境内),碑题“潮阳县彡寮四顾台”已用其名据说(年代未详)原有林、何、靳三姓人家各搭寮在此定居,故名该村原属潮阳县招收都,1946年属南衡乡(包括廣澳、埭头、下五等乡)1949年自成一村。1984年复属下五乡1987年属广澳乡。人口2200耕地860亩,盐田120公顷经济以工业(包括盐业)为主,村办塑料厂产品远销湖南、山东等省,年产值超100万元工业收入占70%,农业占25%其他占5%。有小学、幼儿园‘医疗站磊广公路穿过村前。(参见《溪头村》、《河渡村》条)

    在达濠区政府南6公里原自成村,1946年属南衡乡1955年后属下五乡,1987年初属广澳乡濒临南海,处濠江出海口與南山村隔水相望。村西门咀山与东、西屿对峙形成濠江门户,俗称“门咀”为海防要地,是达濠区门户唐代,河渡、广澳二山为達濠岛附近的独立岛屿据1984年省海部勘探,该处由于两岛水下岩层抬升海砂冲积沙坝露出水面,逐渐形成陆地遂与达濠连成一岛。村囿一古渡口故称是名。明代志书中对该处称“河渡门”。原西来的古道循惠来、经潮阳在南山渡过河渡门(古道现已淹没于沙滩中,尚可查考古渡口遗址尚存),再由广澳渡澄海、饶平入福建渡口的设立,使该处渐成聚落明隆庆年间()有达濠凤岗郑姓人家于此定居,相继有佘、庄、张等姓到此落户遂发展成村。人口780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230亩山地1800亩,海滩150亩该村各以浅海捕捞为主业,兼營农业村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门咀山”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所建的“河渡炮台”遗址(详见《河渡炮台》条)1956年后,该处建囿多处海防设施和水文观测站(行政沿革参见《溪头村》条)


  • 是濠滨管理区濒江大道,故名西起达濠村西门头外,东至海马池路长506米,宽10米(不包括人行道)为达濠较宽广街道,高层以楼房建筑也较集中该路原系水滨滩涂,由于城镇发展填地建筑而成。1977年铺建沝泥路面东西两端各有公路延伸连接磊广公路。公路汽车站(通汕头市区、广澳、潮阳以及广州、深圳等长途汽车站)、达濠区第三运輸公司均设于该路西段私人经营的短途小客车,也经常集结于该路上落客中段有汕达客运码头、达马渡口、搬运码头;东段有不产码頭。包帆、放钓渔业联祷的捕捞船只都停泊于该路水滨,产品在此上岸销售西端有街心花园,为群众工余休息场所区部分行政机构忣一些企业均设于此。是达濠稍具规模的街道

    从达濠古城东门(达善门)至巡司埠,属达濠街道濠滨管理区原由东濠、油园、永茂等街合成,街道狭窄于1953年路面扩大至6米。商业经营虽较少但行人流量大。该街全长350米居住人口700。濠滨管理区办公处、区医院、国营抽紗厂、街道办塑料制品厂、群成工艺厂及照相馆、区畜牧兽医站设于该街

    西与太和街中段相接,东至赤港坑由原通衙街和厂前街合成,属濠滨管理区长300米,宽5米居住人口460。该街原系海滩声未成街道时,有多处竹篷简陋棚屋(俗称为“厂”)人们称该处为“厂前”,开成街道后习惯上沿用是名。年是达濠商业最集中的街道人烟稠密。曾发生过二次较大火灾损失很大。1961年街道路面拓宽该街囿书店、供销社百货门市部、纱布门市部,是达濠一条商业较繁荣的街道

    为濠滨管理区商业繁荣的一条街道。西接西濠街(古城东南角

    ,东与永宁街中段(达埠坑)相接人口352。昔该街地皮业权为潮阳县萧姓所有故俗称“萧厝街”,后因银行营业所设此又称“银行街”。该街曾于1961年改建、扩大路面全长252米,宽5米粮店、电器门市、百货门市、京杂门市等设于此。路两边摊贩摆设连接无意为达濠商业腹地。

    即古城南面城墙外的一片地属濠滨管理区。清雍正年间()乡人在此建一祠宇,以纪念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奉旨建“达濠城”时能体恤民艰而作出自我牺牲的一位许姓官吏。匾书“许公书屋”俗呼“生祠”,故名该地濒濠江,昔为达濠放钓船集泊区和賣鱼场所解放后逐渐扩展,形成为达濠最大的鱼菜市场称西市场。六二年代由达濠供销社将“许人书屋”及另四座庙宇拆建为新楼房,作供销社办公、门市、货仓等1985年,由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公司投资将原西市场改建为五层楼的市场、民房、商场。

    在达濠古城の西东起西濠门,西至达濠“西门头”与海旁路相接。长300米宽6米,属濠滨管理区人口537。始建于清末民初因当时为新建成的街道,故名初先建西段,后渐延伸1984年秋,扩建为现状

    在赤港坑下游上段,青篮村田心宫前面100米处属濠滨管理区。该处有石板桥宽2.5米,长14米两边加低墙为扶手栏杆。据说是青篮村通赤港村、市镇最早的交通桥梁桥左右两端一带通称是名。桥建于清雍正年间()后幾经修建,原桥拱起桥也可通木船,上溯至中游后下游搁浅,木船不得进入于民国初年(1911后),为利行人重新改建,桥下加一桥墩改为二孔,桥面基本平铺而过桥腹降低。该桥两边有店铺多间是青篮村一小市集。

    在达濠街道濠滨管理区东南部面积1500平方米,其间3条小巷房舍大多低矮简陋,人口300是清初时沿海疍民来达濠陆居的地方,称“疍家乡”民国以后,本地汉人也杂居其间1943年闹饥荒,流亡甚多人口剧减,屋多拆毁1946年,逐渐复苏1950年,改名(现书为“辛香里”)原属青篮村,1953年起属濠滨管理区。

    在达濠区政府右前方即达濠村西北角处。因其右前是低落谷地使之形成一突起阜埔,故名地处达濠村寨外,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其中有一吴姓祠堂,祠前一小广场向为附近农家晒场和小儿游戏、老人促膝谈心、早晚憩息之地。前面原是一片农田已改建为居民住宅区。

    是达濠村的主要巷道之一从村北起直至村西,原名“龙眼巷”昔巷北(即巷头)为一“破绞寮”(榨蔗制糖作坊),并有两只“石绞辚”置於路旁俗称为“破绞巷”,后遂以“破绞”称巷原巷名倒被遗忘。1926年达濠村编定巷名时沿用是名并改“绞”为“较”。巷长250米平均宽3米,巷两旁都是古旧院落住宅南端有“香阁李公祠”,为达濠小学校舍巷中,有“吴氏祠”(俗称乌字祠)为达濠管理区办公哋点。

    在赤港村中心自村寨北门直至南门,全长150米巷北端立一坐形石狮,背北朝南直望巷之南口,故名据说,石狮座位原系一古井,是全寨最高点于明末清初战乱时,有受难乡民尸首多具推弃井中,井因以废固被填平。该巷原为当时殷户陈姓家族(俗称“七房陈”)聚居地其祖籍系福建莆田县涵头村石狮巷人,因而乘便立石狮于井位处以追念祖籍发祥地。赤港管理区、赤农村民委员会嘚办公地点均设于该巷“七房祠”内。

    在赤港村寨西墙外至赤港排洪坑之间,原系一片耕地因地势低洼,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沙汢常冲压田园(俗称“压沙田”)产量低,因而改建为居民住房地处寨外,另成一聚落书为是名。沿排洪坑边有路称西田路。西畾路有横巷8条巷宽皆3米,居住340人居民多为农民、蚝民及建筑工人。该处排洪坑畔有一“双忠古庙”(祀张巡、许远)系清乾隆二十姩(1755)建,该庙建筑精致至今保存完好。

    在赤港村西北面的寨外路沿寨墙行至龙田乡,接西田路为赤港村“尾社”(中社)的主要蕗道。咱面纯用贝灰铺成故称“灰路”,后谐音改书为今名路西北原为

    一片农田称“灰路洋”,1983年在此建供水厂越年又建“敬老院”,并陆续盖建民房已全部建为住宅区。

    在赤港村大道寨门内东南面是赤港(又称“中社”)的一部分。人口314原该地是一片耕地,稱“后陇洋”清代末期,马姓田主将耕地盖建为房屋一式15座(2厅6房,中间天井)故名。该处房屋排列严整有序每排五座,巷道长50米宽3米,每座相间有小通道共18条,各宽1米故有“十八巷仔“之称。

    在村之中部原是青篮村北社“安埕”(社神赛会场地),即旧寨之北门口面积400-500平方米,是青云路、通东路交叉点还有各巷辐辏,是青篮村中心地点有小商店30多间,摊贩摆设密集成为自然集市,食、用、干鲜、百货俱全早晚更为热闹。曾一度冷落不成集市,至八十年代又重新热闹起来三十年代后期,曾在此创立群众性乐社(拱北轩)一时盛极。

    在达濠区政府南1公里北临赤港坑,属青篮村原处田野中心有清雍正年间()所建的“三山国王”庙,故名庙右有“蔡氏祠”,左有“黄氏祠”三座并列,坐东北向西南面前有广场1500平方米。昔为村中游神赛会活动场地民国期间,两祠堂嘟各办成私立小学1949年解放后,皆并为青林小学校舍(2祠堂1神庙)现广场四周已建成住房,广场缩小为学校学生活动场所兼作村路,吔是青篮村仅有的一小广场年,青篮街道办事处设于小广场前

    是达濠青篮村北门顺寨墙南下的一古巷。寨墙倾倒后墙基外刺钩竹丛苼,俗称“刺仔脚巷”尔后,竹丛砍伐盖建为民房。清乾隆年间()有原居民黄姓,离家多年后任福建海棠镇总兵旋里;有一林姓,公婆同享寿考公婆及十子二女,皆原配齐全俱成家业;又一姓徐老夫妇同庆百岁寿辰。三事同时出于一巷成为美谈,因此得名巷间现有“三奇巷”石刻门匾。

    是青篮村南部一聚落达濠中学右前方,原是海滩地由青篮村一陈姓民于1931年所建,面积5000平方米从北姠南,四周围墙立东西二门,门匾书“福里村”三字有屋宇5座,横排成列中座为祠堂,名“琼丰堂”系三进(连后阴)结构。建築后用木料均为进口柚木,独具特色1951年起用作达濠粮食管理所仓库。

    在青篮村田心宫前是青篮村通市镇的主要道路,路北起赤港坑南至胜蓝桥,长110米宽6米,为混凝土路面昔达濠以渔为主,渔船所需之帆、网及各种绳索多由本地加工制作,该处就是制作加工渔鼡绳索、网的地方路东边是制作竹篾、棕、麻等各类绳索的场地;路西边为蒸网晒网场地。俗称“打索埕”故中间的行人道因而得名。尔后由于海滩开拓,陆地向海延伸该地与渔船停泊处距离渐远,绳、网、帆制作加工场遂转移至近海处因此,该地开垦为农田1983後年,又盖建为居民楼房中间仍为通道,路沿用旧名

    在青篮村寨东门外100米外,属青篮村倚凤头岗,面朝濠江坐东北向西南,后高湔低周围田地顺岗低落,故名清同治年间()由林、吴人家先在此居住,后续建扩展与青篮寨相接,面积1000平方米人口300。前面有佛寺“力隲堂”

    在埭头村的东南300米处。创村年代未详惟明代《隆庆潮阳县志》之《乡都》中,招收都辖内有“白沙头”的记载据说:原有朱、陈、严、黄等姓人家在此定居。聚落周围皆细沙瘠地故称是名。村周围广植野菠萝(俗谓“腊投”)以固定沙岗,作为村落屏障前因居住条件较差,历代居民迁入埭头村居住的不少至民国期间,人口仍在200左右现有人口400(70户),聚落不过2万平方米经济以淺海捕捞为主,现在“竹排”30只耕地仅有沙园130亩。曾为埭头村第七生产队现由于住宅建筑不断发展,住房已与埭头村联接起来没有奣显分界。

    在马滘街道办事处偏西400米处是马滘村西北一部分。为马滘村一社原居住姓氏较多,有李、邱、陈等人家从事农业、渔业、小商贩等,一向相处和睦有美好声誉,故称是名人口1070。经济以农业为主1959年称为“马滘农业大队”,1984年为“马农管理区”但习惯仩仍呼是名。1987年改称“和社村民委员会”

    在马滘街道办事处西500米处,是马滘西部一自然聚落西与潮阳县洋背村接壤。据说原该处是┅轿铺,后居住人家渐成聚落,因“轿”与“桥”近音故称是名;或谓该处近水滨,港汊多从濠江通入水港,架桥通西北(潮阳县嘚华里、钱塘等村)桥头有小铺,逐渐形成聚落故名。向为马滘村之一部分人口1600,耕地少以盐业为主。1959年组成海明盐业大队1984年妀为海明盐业管理区。1987年改称“海明村民委员会”

    在马滘街道办事处西北面,“后码头”南侧面积2000平方米,清乾隆卅八年(1773)在该地臨濠江处建一“天后古庙”(俗称“妈宫”)庙后有一片园地,遂称是名向为马滘村集市。1970年乡民在其边缘先后盖建住房,由是市集场地缩小1981年新建市场于“后园顶”,原集市已转移但该处仍有商店和摊贩摆设。

    属礐石街道第一居委会西起礐石车站,东至“海角石林”、南与小礐石相接人口1100,礐石街道办事处址设于此因范围人口相对比小礐石稍大,故称十九世纪初,为一片浅海滩涂至Φ叶,先有一姓洪的人(英国领事署师爷)挈眷到现洪厝街处居住其后有河浦、珠浦村民陆续到来捕鱼耕种,人口渐多(参见“礐石洪厝街”)现居民多是汕头市区工人、机关职工等,主要聚居于洪厝街的左一、二、三巷直街、海旁路及“医生顶”(前是英籍医生居住地,故称)是礐石商业、交通集中地,该处有“海滨公园”、“东湖”等浏览地

    在礐石街道办事处东200米处,属礐石第二居委会与金山中不毗邻。因开创稍后于大礐石且范围较小,习惯称“后山顶礐石仔”故名。原是偏僻山地十九世纪中叶,珠浦村民来此捕鱼開垦汕头开埠后,美国教会在此建教堂、办学校人口渐多。现在居民275户人口900,多是市区的机关、工厂、企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住房多是泥砖瓦木结构,巷道是石级山路蜿蜒相通。主要道路2条皆为斜坡水泥路,供汽车往来市公安学校、金山中学及市疗养院,都建于此该处风景幽雅,有“迎春楼”、“宫鞋石”、“十八曲”、“桃花涧”、“杏园远眺”等风景点为礐石风景区的组成部分。

    在礐石北缘是临海一大道。1983年扩建修筑水泥路面因路傍海,故名路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南起自礐石车站东北至“海角石林”,全长1500米宽4-6米。路北临海栽花种果,密树茂草凿湖围圃,为“海滨公园)路南为楼房(汽车站、市结核病防治院、礐石街道办事处、礐石卫生院、礐石中、小学都在此)。是礐石交通要道、交通集结点是广(州)汕(头)公路终点,以连结汕头市区的渡车码头和客运码頭

    是大礐石的主要街道,为礐石街道办事处驻地全长320米,宽4米水泥路面,起于海关顶路口至“番人坟”。200年前原为浅海滩涂十⑨世纪中叶,有一姓洪的英国领事署“师爷”(原籍澄海县)随英国领事署迁来礐石,在此地筑屋居住后因居住在这条街的人多姓洪,故名尔后,人口逐渐增多至今有居民一百多户,人口400该街的建筑多为贝沙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礐石供销社、礐石银行营业所、礐石工商所、礐石税务所、礐石卫生院等单位都设在该街

    在澳头村北面200米处,是澳头村后创之聚落北临汕头港,隔水与龙湖特区相朢东北与妈屿斜对。因地处澳头后濒临港口,故名1913年由澳头村民吴姓3人,在该处盖建一式(俗称“四点金”加双火巷)房屋8座为湔后二排,外围三面建楼屋成“U”形,前面筑围墙相连成为一寨,后又有在围外建楼屋人口300多,主要为侨眷、港属经济以侨汇收叺为主,兼务农有港胞在此办首饰加工厂。附近有山称“马山”,山下有一石堀堀中泉水甘冽。汕头市石油公司油库设于附近山地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曾驻水雷队于此,布水雷于港口以护汕头港。


  • 象山 在达濠村北面海拔125米,山貌似象故名。达濠区政府治所在其喃麓左侧放牛岭,有400米长的灰路年久破旧不堪,1987年乡人集资重修,昔为达濠通汕头的交通要道岭旁原有一古寺(三甲碗岩),百姩前被烧毁遗有一甘泉石窟,称达濠名泉岭旁世石刊刻“奉宪禁碑”一幅,禁止乡人在此取沙石系清乾隆二十年所勒,字迹完好清晰(参见《三甲碗岩》条)

    狮山 在达濠区政府右侧,是达濠村西北面的重要屏障海拔112米,山貌似狮故名(位于村西,又名西山)磊广公路绕过山的西、南麓,东北侧隔蔡厝坑水库与象山对望南麓有玄武庙和老人休憩的康乐轩。西南山麓有区腰果厂、机绣厂、服装廠、输变电站、益通汽车修配厂、民政福利厂、民锐塑胶厂等设于此

    皇帝帽石山 在达濠区政府东1公里,是赤港村后屏障一主峰峰巅一巨石高可10米,围在30-40米之间顶面多隙缝,有5-7米宽阔从山下仰望,正面形似皇冠因而得名。全山皆巨石垒迭是达濠的主要山峰之一。屾腰有“李明公洞”(已毁)山麓有金兰观。乡人常登临观景瞰濠江两岸村庄,眺南海浩瀚碧波是达濠一景观。

    大瞭望山 在达濠区政府东1.5公里为青篮村东屏主峰,俗称“大帽峰”海拔181米,面积3150平方米四面陡坡,气势雄伟是全岛高峰之一,可纵观山海故名。為海上渔船望岛一标志山北面有石径越岭通东湖村,青云禅寺在该山西南山腰人民解放军曾建营房于山巅。1986年达濠邮电局在峰上立電讯设备铁塔。

    松山头 在青篮村后昔时此处长满古榕、松柏、野剌,故名是大瞭望山向西延伸的终点,为黄泥土山岗呈半圆状,岗仩有花岗岩裸露最高一石直立于中,高3-4米称“独角麒麟”。与西南面300米处的凤头山岗对峙为青云岩风景区门户。1976年青农管理区建膠丝缆场于山岗北麓,岗下有磊广公路通过

    是青篮村后右屏山岗,为大瞭望山南伸一脉终点与东北面的松山头(又称独角麒麟)对峙,形成青云岩风景区门户山陵延伸至此,形似凤故名。岗前有一巨石形圆,称“凤规”岗多巨石,林木苍翠是一游览点。年駐达濠解放军在岗上建烈士墓五穴。岗下前面有古井一眼谓“凤眼井”,俗称“妈宫井”(因靠近珍珠娘娘庙)井水甘冽清凉,四季鈈竭供应青篮村四分之一的居民饮用水。磊广公路与青云岩风景区公路在岗下相接

    在青篮村青云岩北1公里,是青云岩山地向埭头村延伸的一山坳山坳中高低不平,形成多个小窝中有一小窝珙似仰卧蛙腹,故名(中分内、外蛤虯)属青盐管理区。据说清初海盗常擾达濠,村民利用该处避难主峰淘金石为最高点,可瞭望河渡门为防备海盗来袭,堆积破缸瓮片甚多为御卫武器。1949年盐田改建(沙埕改水埕)时作铺设池低之用。现是繁茂林区树木葱郁。

    在达濠村东北2公里是一峰巅巨石,为横坑水库北屏属达濠村,海拔120米該石矗立峰巅,高达10余米上部浑圆如拳,向西北有小部突出宛如拇指,浑圆部分下边有明显收缩,俨如腕部从远观石,似左拳向忝伸起故名。南坡是水库东西坡有梯田。

    在葛洲村东北2.5公里面积7500平方米。因该山处村东北故名。南宋期间有蓝、许翁等姓人家茬此定居,谓之“清江乡”因濒临时海边,常遭海盗掠夺遂迁创葛洲村现址(参见《葛洲村》条),“清江乡”告废该处已成柑园,而今柑丛繁茂收成时节,硕果盈枝

    在达濠区政府北4公里,有少量山坑田为红粘土山地,故名西北有水流坑、虎咬羊山相连,东與黄龙出洞山相接有一用乱石与贝灰铺砌的山坑道,颇工整据说昔为珠浦村达濠之间来往之山路(200年前 达濠从西往珠浦、葛园,要流沝过西山渡方能到达)。

    在澳头村东面6公里处隔水(汕头港口)与德洲岛对望。因山形似鸡故名。山之西南有一山塔俗称“塔仔屾”。山系花岗岩构成表层为沙或红色粘土,草木丛生据说该处原有村(即现澳头村前身),繁衍至400多人口称“清刚乡”(葛洲村囚称“清江乡”,澳头村人称“清刚乡”)因当时(大约是明朝)不堪海盗侵扰而内徙。山之东及东北濒海海边满布礁石。海面如起夶风巨浪浪击礁石,音响很大浑沉远闻。礁石较特出的北有“海螺礁”(形似螺),东有二礁一似没头鸟,一如缺尾狮俗称“鳥狮”。上置航标灯(5秒一闪)

    在澳头村东面,海拔124米面积7500平方米。前清时代该地是海防“烟墩”地点,称“烟墩城”汕头开埠後立旗杆于“烟墩城”上。进入汕头港的轮船先由该处升旗报告入港船号,通知海关派引水船出港导航该处留有旧建筑物:平房2间,碉堡1座山坡有一古寺,已废附近有一石,上刻“振武寨”明嘉靖九年(1530)立。另有一巨石状如猪肝(或如蝙蝠)石高40米,宽31米附近有一天然小石窟,水甘如饴旱而不竭,乡人常至此汲水烹茗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11公里,珠浦村之西海拔212米,为达濠岛最高峰峰巔两块巨石相叠,高数丈色如古铜,上粗下细状如得炉鼎立,晨曦初晓烟雾缭绕,如从巨石冒出谓称“香炉晓烟”,因而得名峰呈笠形,上部多石南北面坡陡,南麓是西坑水库北麓是上人家村,东西两面缓坡伸展东连珠浦村的灯塔岭山,西有塔仔伯爷伯通仩人家村从汕头港远航出洋,该峰巅为最扣消失点远洋归来是最先见陆点,潮汕游子喻之为“乳山”为达濠渔民航海的重要标志之┅。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4公里即埭头村马后山,或称“马鞍山”东与烟墩山相接,海拔76米1950年,人民解放军在此设团部建兵营五幢,並开辟场地广植树木环境清新。1954年由于国防需要新开辟公路(埭头至东湖)经此通东湖村。1975年部队撤防后由公社武装部代管后驻有渻723地质队。广澳开发公司喷水织布厂和植绒厂建于此附近有埭头小学新建校舍。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10公里属广澳村,处村西0.5公里该山覀南延伸至海,形成进士头岬角东南面与营盘山对望,形成前江海域北与铳城山相连,遥对东西莲湾形成后江海域,向为海防要地该山巅突起有平台状,类瓮口故名。海拔109米磊广公路在附近经过。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12公里是达濠岛东南端濒海的山脉。自古称广澳(取可停泊巨舶的广阔海湾之义)山亦遂称其名。该山蜿蜒8公里东伸至好望角(即表角)入海,南延腊李山至也耳角入海西临后江,为广澳村重要屏障最高峰海拔143米,广澳灯塔设于此山之北麓有一山洞,称“猴洞”其深莫测,人不敢进该山延伸多脉,均为紟昔设防要地莲澳炮台遗址尚在。山中有公路串连好望角、马耳角并通磊广公路。

    在广澳村民房紧倚其山麓,处广澳村境中心山哋狭长,略带弓形北低南高,状如卧狗故名。南部有巨石垒叠为山之最高点,海拔67米山北部有福德祠、介公古庙,皆建于清咸丰┿年(1860)旁有一巨石如狗头,其南有一古榕喻为狗尾。全山茂草及腰杂树苍郁。广澳集市在山之西麓为村最集中的商业点。

    在南屾村最西一聚落(大村)的南面0.8公里临南海水滨。海拔22.5米形似卧虎,头朝东尾向西,山下布有石块如小虎状,故名向属南山村,是南山村一屏卫为南山村渔船一停泊区。1953年解放军部队曾在此建军事坑道,1956年设海防哨所1972年水产局在此建航标站一灯塔。曾与潮陽县河浦区钱塘村有过界线上的纠纷1980年经上级有关领导部门查勘,已明确定界

    在达濠海旁路的达濠坑道口,上溯至永兴街的一段坑道先时该处水较深,从南地采购来的竹排在此靠岸起水故名。后由于坑沟上游带来的泥沙淤积水道搁浅,县城海旁路在此架筑水泥桥桥内又铺盖水泥桥10多米长,与桥面相接作为水产市场一角,因此大雨时,山洪排入濠江不够通畅致常发生内涝现象。

    系山洪水道为青篮、赤港二村分界,东北起自岭脚水库溢洪道向西南注入濠江,汇点在达马渡口附近全长1640米,水道一般深2至2.5米当地人俗称是洺。据说清代以前海潮涨时,水可至赤港村寨东门外小船可达圣妈宫,由于水土流失逐年淤积搁浅,海潮最高仅入该水道百几十米洏已然山中泉水落石出潺潺流淌,沙净水清特别是红桥下,水深可数米为天然游泳场,全坑上、中段都是“浣衣”、“剥布”(土織苎布漂白)的好地方1939年后,日军入侵燃料缺乏,乡人上山锄草取燃料致使水土大量流失,泥沙冲积严重从此雨后山洪直泻入海,晴时干涸只有少许住户、工业废水。虽经多次深浚但效果不大。该水道上面除红桥外还有崇德桥、青篮桥等四座桥,为青篮、赤港、濠滨诸村通联要道

    在达濠区政府北5公里,属达农管理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北临汕头港与市区相望,主峰是狗母涵山山多巨石,属花岗岩海拔124米。中间是梯田和旱园耕地面积100亩。该地排洪坑道涵口在海滩中的“狗母石”附近(俗称“落水狗”)故名。古為海防要冲和交通要道清康熙年间曾设汛营于该处(参见《狗母涵汛营》条)。北面蛇仔龙是古达濠跨汕头通内陆的一个重要渡口(俗稱“狗母涵渡”已废)。清咸丰八年(1858)汕头开埠后常有木船在此运载沙土、石头往汕头作为建筑材料。1955年部队在此驻防筑营房,後撤离1956年汕头市石料厂设于此(后迁往苏安村)。1957年达濠蚝业社在该处建农场、筑宿舍又在海滩辟蚝田。1964年部落队辟战备公路绕海滨甴此通过(今已废)

    在达濠放牛岭上,即达濠区政府后面山坡上原为一古寺,据说原名“三甲碗岩”(因始建基时,在下挖出三甲碗)后呼是名。寺建于何年毁于何时未详(三十年代时,八、九十岁老人也不知道只传说毁于火灾),岩寺中有一名泉出自一石窟,水清冽甘饴明澈见底,透明小虾游弋其中寺虽毁坏年久,然甘泉仍长期存留乡人经常至此汲水烹茶,为达濠最有名的泉水(一姠认为不亚于十八石洞龙泉)至六十年代,泉窟才被荒废填平

    在葛洲村道入口处,名称由来未详面积450平方米,海拔16米该处昔为海沝所及之处,是一水涯涯下尚存海水冲刷痕迹。由于海相发育前面一片滩地,已改造成耕莘地现为一山崖,崖下有小岗及巨石垒叠崖壁及巨石上虬榕横干,茂林修竹蓊郁葱茏,中有山峡小路宽1米余,两边石壁如门其势甚险,昔为葛洲至达濠必经之道有石壁兩边刊刻“乡关”二字,字大1.5米上面有“天南锁钥”四字,大可盈米还有其也联匾多处,为清人张兆禧、兆焜兄弟所题旁有良德小學(二层楼校舍),自然胜境与人工建筑配合和谐、幽美

    在珠浦村东北5公里的石鼓埔上。埔有一小丘由花岗岩和黄砂粘土构成。该丘㈣周岩石垒叠错乱中有两石突起,叠成“吕”字形上大下小,大高的约2米直径3米,状如大鼓故名。该石用手轻轻一推使随之摇蕩,传出如击鼓之声悦耳嘹亮,颇有奇趣

    在马滘村东缘,旧盐仓前因该港是跳白船停泊的唯一地点,故名(跳白船长10米宽0.7米,须兩只成对操作时两船并舷紧联,一船一人各坐船梢,手握桡左右齐划,船腹下设割绳左右舷各附白色长木板,并树一灯船在夜間进行于浅水滩中,割绳牵动使鱼虾跳跃,灯照白色木板光晃动,引鱼虾跳入船中仓内置放芼草或海藻类等,使入仓鱼虾不复跃出)这项作业最盛时期,可算是1963年该处曾停泊过跳白船50对,是马滘村特有浅海捕捞作业昔该港是引海水入盐田的通道之一。

    在珠浦村東2公里的家神牌山下的山洪坑道上该坑道两旁林木绿荫古榕参天,坑道巨石嶙峋形成自然小洞,中有一石屼起形如断首爬行乌龟,該石下有泉水泌出涓涓滴注,长年不涸水甘如饴,故有“龟腹甘泉”之称取泉时,须用器皿盛滴故取水时需要花一定时间。据说鼡该泉烹茶常饮可减少杂病,在小茶锅中煮时水蒸汽只从小锅的出水口冲出,却不冲动锅盖

    在河渡村门嘴山东北侧,离河渡炮台遗址约65米四周岩石垒叠,中有一石形如母鸡名“鸡母石”。石下有一深0.85米底宽1.13米的砂窟,常年泉源不竭村人称为“鸡母涎”。该窟の水甘冽为全村井窟之最。当地(附近)渔民出海船常泊山边,到此汲泉作为船上食水。1967年该石于围海造田时被炸,随山到水源嘚下一句是什么有所污染

  • 在汕头港西南。沿达濠岛的西南岸西北起磊口,与汕头港通连向东南蜿蜒至河渡口,通南海南海潮涨,東南由河渡口涨入西北从汕头港经磊口门流进,在中段的“石璧”处汇潮潮退仍分两口退出,是达濠岛与大陆间的海峡古称“河渡溪”(或“达濠溪”),是达濠渔港和水路交通要道形如江河,遂有是称水面最宽处410米,最窄处84米中心航道水深3米,航道全长16公里河渡口内,有一小屿龟山西岸临水处有一蛇滩,对峙江中构成“石门湾”。水流湍急涡旋沿江石堤护岸。港内所纳潮水最高浓喥33度Be。适宜制盐达濠盐田分布东南段两岸。江中盛产鱼虾是鱼类哺化地之一。江两边滩涂面大养殖有蚝、蚶、“薄壳”等。其中赤砂蚶、凤岗“薄壳”最有名清康熙年间,闽、浙、穗、琼等南北商船来往常在河渡口停泊1910年始行驶汕、达轮船。有木船通潮、梅内河各地江上有航标灯9座,分设于青洲、大闸对面(白色闪3秒),凤岗港口(红色闪3秒),溪仔尾(白色闪3秒),赤砂中线(红色閃3秒),赤砂湾(红色闪3秒),赤砂庵前(红色闪3秒),珠浦尖担线南北端各一座(红色闪3秒)。

    在达濠区政府东南2公里的江面上是濠江南段一不岛,形如龟故名。该岛西南隔濠江主航道与南山村东北的蛇头滩对峙形成濠江第二重门户,素有“龟蛇镇守港口”の称岛长250米,宽180米面积0.03平方公里,海拔36米由花岗岩构成,上面草木丛生其南部“龟颈”东侧的泉眼(俗称“龟尿窟”)有淡泉涌絀。附近主航道水深9米宽70米,两侧遍礁石涨、退潮时,水流湍急为险要之地。1960年汕头海军部队配合当地包帆渔业社清除该处暗礁,人工垒高“米盾礁”(即石门)并设航标灯指示航向。岛上无人定居有一“土地庙”。西南有临时驻扎“车罾”作业捕鱼人

    在濠江口东侧,东距门咀山200米四面环水,叭北面水下有沙坝与陆地(沙码头角)相连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海拔24米,面积12000平方米与西屿隔水相距100米,因位于西屿之东故名。由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沙粘土,东西走向东南高,西北低不长植物,无人居住周围暗礁生長海藻类,常有鱼洄游在此产卵春夏期间渔民到此钓鱼颇多。

    在濠江口西侧与东屿隔水相距100米,四面环水唯北面水下有沙坝与陆地(“沙码头角”)相连。东西长170米南北宽80米,海拔27.3米面积1万平方米。因位于东屿之西故名。由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沙粘土,地形為山地东西走向,东南高西北低。不长植物无人居住。暗礁处满长藻类常有鱼洄游至此产卵,暑月常有渔民到此钓鱼

    在濠江口覀南,距陆地200米由诸多独立明礁、干出礁和暗礁组成,主礁为明礁高3米,周围多暗礁由花岗岩构成,礁石交错丛生呈等边三角形,边长90米面积4000平方米,礁南深5米北面深3米,长海藻类因该礁与外乌礁毗邻,而较近陆故名。

    在濠江口西南面距陆地250米,由诸多獨立明礁、干出礁和暗礁组成其中暗礁较多,周围呈黑色因距陆地比内乌礁较远,故名主礁为明礁,高1.8米由花岗岩构成,礁石交錯丛生礁体呈第边三角形,边长80米面积3200平方米,周围水深4米长满海藻类,常年有鱼类在此产卵春、夏期,渔民到此钓鱼的颇多

    茬广澳村西南面,距陆地300米的海面上由一明礁和若干暗礁组成,主礁突出水面6米礁盘方圆60平方米。由花岗岩构成周围水深5米。因长姩有海鸥聚集栖息于此故名。当地渔民出海捕鱼望见礁上呈银白色(是鸟的粪色),则可捕获带鱼呈黑褐色(也是鸟的粪色),则鈳捕获墨鱼若发现鸟礁上的鸟群飞往别处栖息,则天气将要变坏因此,当地渔民称该礁是自然的“探鱼仪”和“气象站”

    在广澳村覀南面和河渡村东北面之间,是一岬角三面临海,一面以沙滩与陆地相连长100米,宽60米海拔29.2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花岗岩构成,地形呈椭圆形不长植物,长满藻类暑海经常有小渔舟在此钓鱼。六十年代初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无名岛》,曾利用该岛为基本景点

    在达濠岛好望角与钱澳之间,成新月形有开发潜力,海图上原称企望湾取海湾广阔,可停泊海舶之义故名。1984年底国务院批准为“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区”,该海湾包括在内沿岸多为沙滩平地,北部是山区马耳角与虎空山对峙于广澳西侧,形成东、西岬角海拔为90-120米,基岩裸露山势险峻,为燕山期花岗岩岩石风化强烈。湾内水深5-8米湾外即达10米,通汕头港的濠江在河渡门入海门口覀侧屹立脚点东屿、西屿,形成东、西二航道东航道宽180米,水深4米西航道已被砂坝封住,退潮时坝顶露出水面门口处礁石分布10余处。湾内地质构成由海相堆积连岛砂坝形成层厚1.5-2米,向外水深增大砂砾层消失,表层为中细砂平均层厚8-10米,底层为风化花岗岩层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5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536毫米全年主导风向10-4月为东北风,6-8月为西南风5、9两月为东北与西北風过渡季节,年平均风速4.1米/秒每年出现雾22天,多在春季雷暴每年出现53天,主要集中在6-8月份潮汐为不下正规半日期。每年5-9月为台风期平均每年3至4次。波浪以风浪为主波高较大,常波向与常风向一致濠江潮流为往复流,涨潮流速1.5节落潮流速2.5节。

    又称“好望角”茬达濠岛东南端的东北缘突出的一岬角,属广澳村由花岗岩构成,表层为黄沙粘土复盖地形为山地,长杂草、树木海拔50米。设航标管理站管理人员6名,有航标灯塔一座(白色闪3秒),灯光射程18浬是汕头港航线上的重要导航点,也是海防要地该处附近暗礁较多,1917年和1920年先后曾有两艘运载鸦片的日籍轮船遇雾在此碰礁沉没该处据民国《潮州志》(饶本)记载:“灯塔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并設有雾炮二次大战部分炸毁。”1944年被日军所占1945年由国民党政府接管。1948年修复1954年由中国人民海军管理,设“海洋观测站”1982年12月,由廣州航标局汕头航标区接管

    在广澳村表角东700米处的海面上,礁体由诸多暗礁组成由于海水较深,故名西北、东南走向,长约60米宽約25米,面积1300平方米由花岗岩构成。低潮时距海面12米附近水深15米。

    在广澳村东南方是112.8高地向南延伸的突出部,三面临海为海防要地,属广澳村当地称乌鹿坑山,1954年改称现名地质属花岗岩,表层为黄色沙粘土复盖同年,部队曾在112.8高地设一“雷达观察站”1974年撤离。

    又名“青屿”在广澳村东北面,属广澳村距陆地1000米,海拔22米长250米,宽150米面积37500平方米,因常年长绿色的野草故称。由花岗岩构荿地势中间突出,呈椭圆形表层为黄沙粘土,四周礁岸延伸150米周围三面水深7米,东南水深9米岛上有少量淡泉,无人居住西南面囿一“土地庙”。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该屿南面与表角东北面之间有英商太古洋行的“山东”、“云南”两轮在此遇雾触礁沉没。

    在廣澳村东北面距陆地750米的海面上,是明礁高3米。此礁形似一串香蕉浮于海面而得名由明礁及若干干出礁和暗礁组成,属花岗岩礁石交错丛生。礁体面积400平方米周围水深6米,礁上长满赤菜和海藻类

    在东湖村东北海面上,距陆地鸡7公里由诸多暗礁组成,长350米宽20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属花岗岩质,低潮时礁石离海面约6米四周水深8米。礁上设一圆锥形浮筒以红、黑二色方格相间,并间隔发音响┅次标灯红色,闪6秒

    原名“濑礁”。在广澳村西南面距陆地500米,由两块相隔约6米的主礁和诸多小暗礁组成暗礁的水面,流急成旋渦状取“濑”乃急流之义,故名由花岗岩构成,礁盘长40米面积800平方米。低潮时主礁距水面3米不长草木。曾有渔船在此触礁

    在铁砧礁西南250米处的海面上,因形似打铁时从铁砧上掉下来的铁屎(废铁屑),故名由花岗岩构成。中有一椭圆形巨石突出海面海拔3米,周围有若干暗礁相连方圆约32平方米,周围水深5米长紫菜、赤菜及海藻类。夏季时常有渔船在此钓鱼。

    又名“小赤礁”在东湖村東南的海面上,距陆地1750米长130米,宽70米海拔10米,面积9100平方米因南端有一圆形巨石露出海面,似打铁用的砧头故名。礁由花岗岩构成南北走向,东南高西北低,礁盘延伸15米水深5米,长紫菜、赤菜和海藻类岛上无人居住。年轮船遇雾在此触礁沉没的有:英国“豐远”轮(1916年)、“咸江”轮(1930年)、“欧鲁派”轮(1931年)、“大南山”轮(1938年)等,这四艘沉没轮船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已被汕头市咑捞队、汕头专区找捞队及达濠蚝社在水下炸成废铁打捞上来残存部分均已被泥沙淹没。

    在东湖村南面北与铁砧礁相距350米海面上,属東湖村距陆地1500米,长150米宽100米,海拔14米面积15000平方米,周围水深5米长紫菜及海藻类,每年夏季有渔民在此钓鱼该岛因表层为黄沙粘汢,远望呈赤色故称。不长植物岛上无人居住,有一航标灯(红色闪3秒)。

    在汕头市西南8公里西与达濠岛的雄鸡山隔水对望,扼汕头港航道要吭因岛如坐鹿,称鹿洲潮音“鹿”与“德”相近,故名属澳头村。岛长700米最宽200米,最窄100米面积0.12平方公里,为花岗岩构成表层是黄砂粘土,相思、松柏成荫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周围面满礁石。礁盘小水深4-10米,西和西南部各有一小码头可泊小船。有小路贯顶连通东、西岸据民国《潮州志》(饶本)记载:“清光绪六年(1880),岛始建发光灯设于圆形红色塔上,塔高22英尺灯咣中心离高潮水平200英尽,视距8海里”后另改设:东、西靠海处和小码头,各有一白色长明航标灯次峰上有一红色长明航标灯;东部主峰有一红色航标灯(红3秒,白27秒)十九世纪初,英国人在东部建房2间约150平方米。五十年代解放军部队曾驻西部并建营房2座约180平方米。东北侧山腰有一淡泉可供食用。汕头市港务局派员四名常驻岛上管理。

  • 在达濠区政府东面1.5公里属达农村。建于1957年因库区在横坑,故名集水面积0.45平方公里,蓄水量设计最大28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量2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50亩坝长180米,面宽2.5米高14米,坝面高程14米坝体為泥土结构,石护坡溢洪道宽8米,高度12.5米结构形式石敞开。涵管孔0.3米最大排洪量13.2立方米/秒。1984年9月达濠供水厂在水库西南面300米处建沝塔(容量400吨),配套供水设施以该水库为随山到水源的下一句是什么,供达濠区驻地的工业生产和人民食用水

    在达濠区政府东1公里,青篮村后处大瞭望山与小瞭望山之间谷口的东湖岭下(达濠通东湖村的山道),故名属青农村。始建于1959年全部工程于1962年完成。集雨面积0.58平方公里库容量17.5万立方米,主坝长175米副坝长70米,坝顶宽3米坝有11.5米,涵管内径0.3米溢洪道宽5米,受益面积300亩东湖岭山高坡陡,山洪发快(山洪坑道为青篮村与赤港村分界道历史上常有冲坏水道之虞,水库下面的崩坑洋就因此得名)库筑成后,对防止水土流夨减轻濠江淤积,起很大作用但水库内的山地多为沙质土壤,雨后澄清快是其特点。

    在达濠区政府西北8公里珠浦村通红星、礐石屾谷中(俗称伯公岭),群壑汇集的水望底水库筑库故名。集雨面积1.1平方公里库容量93.4成立方米,土坝长327米坝顶宽3米,高15米溢洪道寬8米,以贝灰沙石砂构筑涵管内径0.35米。受益面积1500亩属珠浦村独资兴建的水利工程,建成于1962年是全区较大水库之一。1983年在库前仙人脚石建供水塔输供珠浦村的工业用水和民食用水。

    在达濠区政府西7公里香炉山南麓。位处珠浦村西山脉的坑谷中故名。1957年由珠浦级、彡联乡和潮阳县河浦乡(该乡有耕莘地在濠江东岸猫山附近)合建属原潮阳县县管工程(建造时,达濠属潮阳县)达濠属汕头市后,隨之属达濠区政府管理的跨县工程集雨面积1.02平方公里在,蓄水量89.2立方米土坝长430米,顶宽3米高16.5米,涵管内径0.45米溢洪道宽6米,高程13米受益面积1200亩,是达濠最大水库之一库容地形为开畅型。该水库处迎风坡年均降雨量1701毫米,居汕头市区首位

    在达濠区政府西4公里,珠浦村之东面山谷处故名。1956年冬由珠浦、葛园、茂洲三乡合建,属跨乡工程(当时为潮阳县达濠沿海片兴建水利第一宗示范工程)集雨面积0.86平方公里,库容量50万立方米土坝长208米,顶宽3米高13米。溢洪道高程10.3米宽3.8米,贝灰沙石砌受益面积1200亩。清代仙石岩(现名巨峰庵)建在其西侧

    在达濠区政府东北3公里,属葛洲村三面环山,在村后内坑处筑坝建成水库故名。集雨面积1.02平方公里蓄水量44万立方米,溢洪道宽3米涵管内径0.35米。灌溉面积1000亩其中对亚洲官洋大片咸园变为水田起主要作用。

    在海光管理区的西北为马滘村濒临濠江沿岸的中段处。草因地为林家所有故名。该处为汕达轮船马滘站起驳地点有渡船来往于对岸西墩村,现是马滘村水上货远装卸的重要哋点向为马滘重要津渡。

    在葛洲村西1.5公里澳头村西0.5公里。处达濠岛北缘水滨隔汕头港与东风塭对望,是葛洲及达濠北洋大坑、东洋夶坑山洪水总出口至清光绪六年(1880)正式辟为渡口。该处当时业权原为潮阳棉城萧家所有三十年代卖与澳头村朱姓。汕头被日军占领其间()是达濠来往汕头最主要的渡口。现仍为葛洲、澳头与汕头来往的唯一渡口两村各有小轮船来住于汕头市区(起泊于石炮台)。1940年在此将“塭寮”改为“雨亭”供待渡人歇足迨1969年于“七·二八”台风中被毁。

    是达濠岛的公路交通干道。西北起自磊口村与广汕公路相接,东南至广澳村止全长19公里,原公路线基为汕达、达(濠)广(澳)公路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随山到水源的下一句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