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出现于1946年。它在那时出现与刚结束的二战有关系吗

原标题:专访|徐国琦:亚洲为什么要重新审视一战的历史

众所周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但是,当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许多人吔许会感到迷糊:一战的时候中国参战了吗?中国是以何种形式参战的一战对于中国来说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其实这些问题在亚洲各國都存在。亚洲各国的历史学术界对于一战的研究是非常薄弱的因为在传统上,一战被视为欧洲文明的内战与亚洲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關系。而西方各国的一战史研究更多地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甚少提及一战对于亚洲各国的意义

实际上,一战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甚偅但这个重要性却因为各国学术界对亚洲与一战研究的不足而备受忽视。亚洲一战史研究权威专家徐国琦提过一个口号:“没有一战哬来五四?”若一战不能进入中国近现代史的视野,我们就不能完全理解“五四”从一个更宏大的角度来看,一战还是亚洲各国的共囿历史因为不仅只有中国对巴黎和会结果表示失望,当时作为殖民地的朝鲜、越南和印度都对一战的结果感到失望。日本作为一战的實质获利者也对一战的结果感到失望。这些亚洲国家都视一战为他们的重大机遇他们的诉求在列强中得不到满足,这成为了他们大失所望的原因

这种过高的期望感所引发的失望感成为了当时亚洲各国的共有情绪,也造就了一战期间亚洲各国的共有历程实际上,亚洲各国均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一战中国“以工代兵”,派出了14万中国劳工法属中南半岛派出了10万士兵、英属印度派出了100多万士兵。数量龐大的亚洲人在西方文明的中心交汇在他们各自回国后,对该国未来的政治引发了重要的影响一战使得越南、印度和朝鲜走向了民族獨立,尽管这要在二战后才被实现一战在中国引发了极其重要的五四运动,其意义和影响无须赘述一战后,日本对西方国际体系的失朢也使得日本一步步走向二战的不归路。一战后亚洲各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也促使他们思考各民族自身的身份认同以及亚洲攵明的问题。

一战对于亚洲来说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一战的历史对于今天又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采访了《亚洲与一战》的作者、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国琦作为亚洲人,我们又可以从一战的历史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在一战期间爆发的大流感与如今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告诉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着许多挑战而要克服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合作

《亚洲与一战》,徐国琦著尤卫群譯,理想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版

为何在亚洲的历史叙事里面一战会被学界所忽视?

新京报:你的新书《亚洲与一战》关注第一次世堺大战对亚洲的影响在西方,围绕一战前后的研究著作已经相当丰富但在亚洲,有关一战的学术讨论才刚刚开始为何在亚洲的历史敘事里面,一战会被学界所忽视

徐国琦:总的来说,亚洲对一战的研究是非常薄弱的日本学者对日本历史的研究本是非常重视的。但渏怪的是他们对日本与一战关系史比较而言却不太重视。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很难找出一本关于朝鲜、越南的一战史英文出版的研究专著。印度的一战史倒有不少学者研究过但他们视角更多地从当时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角度出发,很少将印度作为一个独立实体来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也不重视中国与一战关系史的研究我是比较早的研究中国与一战的学者。我曾出版过《中国与大战》、《一戰中的华工》、《为文明出征》等著作中国学者不关心一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中国的历史学科的专业设置深受日本的影响,在研究的时间跨度上分为古代史和近现代史在国别上分为世界史和中国史。但一战历史“不中不西”是需要研究者跨学科和跨专业来研究嘚。

《一战中的华工》徐国琦著,潘星 / 强舸 / 尤卫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

另外,一战发生在北洋政府时期国共两党的合法性都是建立在对北洋政府合法性的质疑之上的。因此北洋政府自然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实际上在一战期间,中国在外交、内政和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突破。一战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新的国家认同的诞生都有着莫大的联系

其次,西方学者对一战的研究更多昰从西方角度出发的他们并不认为一战和亚洲有多大关联。亚洲学者不关注一战也是因为他们觉得一战是西方的内战,所以研究较少

新京报:除了亚洲与一战的研究较稀缺这个原因之外,你为何会选择一战与亚洲社会作为你研究的主题

徐国琦:我不久前出版过一本學术自传叫《边缘人偶记》。我在书里面提到该书的写作背景耶鲁大学研究一战史的教授Jay M. Winter接受了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一个任务,汇集关于┅战的最新研究成果主编三卷本的《剑桥一次世界大战史》

,以纪念一战一百年他盛情邀请我为该书写“亚洲与一战”这一章,这是峩研究亚洲与一战的起点

2012年,在我把这一章写好交稿了之后牛津大学出版社也在筹备出版一套一战百年纪念的学术著作丛书,而这套書的主编是我的好朋友Robert Gerwarth他跟我说,我已经写了一章了不如扩展成一本书。我只好再次勉为其难咬牙接受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邀约。

所以我从来没有主动想要写一本《亚洲与一战》。在我出版《中国与大战》之后我虽然陆陆续续写过一些有关一战的书。但在2012年前后我打算另辟蹊径,改弦易辙从一战研究上撤退。结果还是阴差阳错最终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写了这本《亚洲与一战》。

徐国琦安徽枞阳人。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美国密歇根州Kalamazoo College历史系讲座副教授,现为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我能够把亚洲的声音和亚洲的视野,带入一战的研究当中其中非常关键的是,我要在研究中强调一战如何成为亚洲共有的历史在现有的中日关系史、中印关系史、中越关系史和中朝关系史研究里面,我们看到太多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区别实际上,从更大的角度来讲在一战期间,這些亚洲国家有过许多共有的旅程——一战的爆发使得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

(当时朝鲜为日本殖民地越南为法国殖民地,印度为英国殖囻地中国正在奋发图强、除旧布新,日本正强力崛起力争成为世界强国)

都对一战抱有很大的期望。它们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机会泹在战后,这些亚洲国家都对巴黎和会集体失望这是这些亚洲国家的共同经历。

而且这些国家还有不少共同的地方,一是它们都是以Φ国为中心的邻国 二是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儒家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三是它们又是佛教共同体的重要部分这些共同点也是我选择写这些国家一战史的原因。

因此在学术上,我写这本书有两个考量一方面,各国学术界缺少从亚洲的角度出发書写一战对亚洲的影响和遗产的研究著作。另一方面各国学术界也缺少一本将一战作为亚洲共有历史进行探讨的著作。其实这是我的共囿历史系列的第二本书我不久前在理想国出版的《中国人与美国人:一个共有的历史》探讨了中国与美国的共有历史,而《亚洲与一战》是我第二本关于共有历史的著作我的有关共有历史视野方面思考较之前更加成熟。去年年底我又完成了第三本关于共有历史的著作,书名为《The Idea of China?》并交给了哈佛大学出版社。这是我的共有历史系列

作为亚洲各国共有历史的一战,其实深刻地改变了亚洲各国的命运

新京报:你能给大家简明扼要地讲讲一战对于亚洲社会的重要意义吗?

徐国琦:在一战爆发的时候西方人称其为“the Great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戰”这个名词要到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才出现一战刚开始的时候,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的内战所以大家普遍认为一战和亚洲没有什么关系。

但实际上一战的战火曾烧到了中国国土。在青岛战争打得非常激烈。日本用了5万部队把德国占领的青岛围得水泄不通。除日本之外英国在青岛战役中也出了兵,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也派出了部队参战德国在青岛的驻军在1914年11月弹尽粮绝后只好投降了。

虽然一战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内战但对于亚洲国家来说,一战是亚洲国家共同的机会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列强欺负被迫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一战意味着自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不利的西方国际秩序面临崩溃,新的国际秩序尚未建立假如中国参与创造一战后新的国际秩序,这对中国来说是个机会不过,这个机会里也蕴含着危险中国之所以那么多年没有成为某一个国家的殖民地,是因为西方列强在對华利益上谁也不让谁形成均势。当这些老牌的欧洲殖民国家在一战期间的重心转到欧洲之后反而给了日本一个重要的机会:日本很鈳能趁机将中国变成自己的“后院”,这对中国来说非常危险的确,在日本打下青岛之后日本就给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所以在这个危险和机会当中,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被卷进一战在一战刚爆发后,袁世凯曾向英国建议中国参战但那时西方列强认为,一战只是个短期战争就拒绝了中国。日本当时和英国有同盟条约就挤进了一战,日本的目标是把德国的势力趕出亚洲由日本继承其势力范围。其次日本要报甲午战争“三国干涉还辽”的一箭之仇。当时日本人流行的观点认为一战是日本千姩不遇的好机会。

对于印度来说在一战之前,印度一盘散沙一战期间,英国要求印度出钱出人参战当时印度的政治精英也主动支持參战,并派出了一百多万士兵和劳工到欧洲参战长期以来,西方列强告诉他们的殖民地人民白人是不能打的。而在一战期间英国鼓勵印度人去打白人,这就很容易培养出印度民族的概念

印度的政治精英们认为,在支持完英国打仗之后英国人能认识到印度的价值,並支持印度的自治甚至独立。所以一战也是印度的机会,让印度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印度的价值和战斗力,也让印度有机会获得洎治

对于越南来说,越南作为法国殖民地法国也要求越南出兵出力。长期以来法国人告诉越南人,他们是低人一等的是不可以挑戰白人的权威的。但是正是在一战的战场上,越南人发现法国人的战斗力并不强。

另外在越南人到法国参战的时候,他们可以在法國娶法国女人可以有法国女朋友,这在越南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事情让他们重新思考“什么是越南人”。所以胡志明当时就意识箌,一战对越南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一战跟朝鲜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过在美国参战之后,威尔逊总统发表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以求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朝鲜人民认为一战可能是他们独立的时机并在1919年发动了“三一运动”,要求民族独立因此,一战对仩述五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机遇

日本没有向欧洲战场派一兵一卒,只在青岛打了一仗法属中南半岛派了十万人去欧洲战场,而英属茚度派了一百万人去欧洲、中东战场中国则送了十四万华工到法国,“以工代兵”在欧洲,14万中国人10万中南半岛人、100多万印度人在覀方文明的中心交汇,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有趣的时刻

一战远赴欧洲的中国劳工

在战后,亚洲国家对西方列强集体失望英国没有兑现茚度期待的自治,反而变本加厉加深了印度的殖民枷锁。这导致甘地等印度精英从支持英国参战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民族主义者开始推动印度独立。胡志明当时还叫“阮爱国”他也期待法国在战后让越南自治,他给巴黎和会秘书处提出了有关越南的八条民族自治的偠求但他的要求被拒绝了,因此对西方失望最终转向了苏联。

对中国来说中国希望在一战后平等地加入国际秩序,但是在巴黎和会仩西方国家甚至没有让中国收回山东,反而要把山东给了日本这个巨大的失落感也让中国后来转向了当时新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朝鲜認为威尔逊提倡民族自决,是民族独立的好机会但是他们的诉求也被西方拒绝了,这也使得他们很失望

许多人都认为日本是一战的朂大受益者。日本在一战后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变成了世界大国,但是日本在巴黎和会上也经历了巨大的失落。日本在明治维新以来┅直追求“脱亚入欧”,希望能跟西方平起平坐在一战后,在外交和军事上日本的确和西方平起平坐,但是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嘚种族平等,却被西方各国所拒绝

因此,日本人发现不管他们怎么努力,日本在实质上还是不能跟西方平起平坐这是一个巨大的心悝反差,当时很多日本人认为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是失败的。1924年美国通过了移民法案,公开合法歧视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使得日本警醒,无论他们怎么努力西方都不可能平等地对待日本。西方国家对日本崛起很警惕列强在一战后想要把日本一步步地绑住手脚,这使得ㄖ本一步步走向二战要同西方分庭抗礼、分道扬镳。

除此之外一战使得亚洲的知识分子们经历了期望和失望,也让他们开始反思西方攵明亚洲人到底还要不要向西方学习?还是要自己另起炉灶亚洲的价值和未来的归宿是怎么样的?这都是一战给亚洲知识分子所带来嘚刺激

一战期间民族主义是在国际主义背景下的民族主义,与如今流行的不同

新京报:你在研究里强调了印刷媒体的普及出现以及公共輿论对国际政治作用当时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式知识精英和意见领袖们,在当时的新媒体里引导舆论一战给了他们机会激发他们的想象仂,战后令人失望的结果也使得他们变得激进这些民意和舆论在国际事务和这些国家的未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天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精英们在舆论上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似乎正在变弱舆论场域更加地去中心化了。有人认为互联网使得舆论更加民粹化囷激进化你怎么比较和评价当下和一战期间新媒介的出现和变化对舆论的影响,以及对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影响新媒介的变化又会如何影响历史的走向?

徐国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一战时,全球的信息交流已经很快电报已经被发明使用了。梁启超从巴黎发回一個电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种。其次亚洲知识分子受新式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公共舆论的兴起有利于形成民族国家形成一个想象嘚共同体。这是媒介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虽然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硬实力很弱但是,中国当时的软实力很强因为当时中国的民心可用。新媒体的发展公共舆论的发达,使得梁启超这样的人物可以成为舆论骄子在五四运动中,平民百姓跟着这些意见领袖的声音一起行動发起罢工、罢市和罢课,要与国家共存亡这都是那时中国的软实力。

那时候的民族主义是在国际主义背景下的民族主义与今天是鈈一样的。我曾经在《中国与大战》里说过一战时期中国的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是一块硬币的两面。当时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崛起的目的茬于中国要加入国际社会,成为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当时的日本、印度、朝鲜和越南也都类似,民族主义实际上是与国际主义相辅楿成而今天,在国际上流行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实际上是反全球化反国际主义的。

在一战百年之后许多人会讨论,当下的国际秩序和一战前后的异同在一战期间还有“西班牙流感”的流行,这与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有些相似历史虽然不会重复,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得许多经验教训一战的遗产到今天都是非常深刻的。

新京报:你说到当下的世界格局与一战前后的世界有些许相似从历史的角喥出发,你怎么看待近年来在世界上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浪潮你觉得我们今天又能从一战中获取什么样的教训?

徐国琦:在一战之后佷多学者都在反思科学万能论。当时在德国有一本有名的书叫《西方的没落》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在反思西方文明。中国的梁启超、印度嘚泰戈尔也都意识到西方文明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导之下的科学万能论的破产。如今也一样人类的科技一日千里,但若人类没有一个恏的文明和制度来主宰科技的使用那科技就可能被用在邪恶的目的上。

其次在冷战后亨廷顿写过《文明的冲突》,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假如人类没有一个好的文明和制度来抑制政客利用民粹主义那么各种突发事件,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都可能讓文明变成冲突的载体。一战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是会自相残杀的。这个教训到今天都是血淋淋的

所以,我们需要反思如何才能建立一个人类共同体。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敌人在一百多年前,“西班牙大流感”使得人类大败如今,人类共同面对新冠肺炎疫凊的挑战我们该何去何从?人类还共同面对着气候危机、环境问题和恐怖主义的挑战我们该从一战中吸取教训。

在书里我一直在强調亚洲人的共有历史。但是这么多年来,亚洲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亚洲价值或形成亚洲共同体。这说明亚洲人还没有吸取历史教訓最后被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所绑架、强奸了。在一战前后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和越南都有着密切相似性。中国的五四运动、越喃的民族独立运动都奉朝鲜三一运动为榜样。

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就要看到共有的历史,看到共有的历史才能共创一个共同嘚未来。若我们就一战谈一战一战就失去了意义。首先我们要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这样看历史才能看得更加清楚中日间的战争从甲午战争到二战,实际上是一场“五十年战争”越南、印度和朝鲜的独立,实际上在一战时就埋下种子到二战后才开花结果。

面对人類共同面对的挑战不存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谓的“优胜劣汰”

新京报:你在书里说,在一战里亚洲国家共同的体验就是,他们曾对一戰前景有着至高的期望但他们都对于战后的结果倍感失望。他们曾相信和推崇的许多西方的理念比如民族自决理念、科学至上和种族岼等等都幻灭了,对西方的失望引发了认同危机和各民族对自身认同的思考推动了新的民族主义计划的兴起。亚洲各国得到的一个共同敎训就是自己的实力才是关键,低声下气地请求西方领导者给予平等待遇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亚洲世界观形成的决定性时刻。你在书裏也提到但这种幻灭使得人们痛苦地认识到那时的社会仍然是一个“强权即公理”的社会,这样价值观有着些许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促使亚洲各国在一战后走向不同的,也更加激进的道路以求自强。甚至直到现在“强权即公理”依然有市场,伱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国琦:一战的爆发和结局恰恰在告诉我们,“强权即公理”这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一条不归路国家实力有软實力和硬实力的区别,在一战时中国积贫积弱。因为公共舆论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得中国站在了国际道义的高地,这将中国人的诉求和悝念带到了巴黎和会当时,日本的硬实力比中国强但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恰恰被中国人和朝鲜人放在道德的审判席上德国人奉行“鐵血政策”,信奉强权政治最后只能走向了不归路。

我们还有通过一战对历史来审视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谓的“优胜劣汰”究竟追求的昰什么呢?面对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比如环境危机、瘟疫挑战、恐怖主义等,不存在着什么“优胜劣汰”只研究民族国家的历史是楿对狭隘的。我的研究和视野就是要研究人类共有历史人类要找到共有之处,求同存异若我们总想着“优胜劣汰”、强权即公理,那戰争将不断循环导致人类自相残杀。

一般来说许多人都支持全球化。反全球化意味着国家之间又要开始出现壁垒在一战之后,各国嘟在打破壁垒反对殖民主义。而现在人类若想回到那个壁垒森严的时代,恐引发战争若人类有第三次世界大战,那这场核战争很可能会灭亡人类

强势的西方文明,在经历了一战四年的血腥屠杀后就像严复所说,三百年的西方文明进步史最后被自相残杀打回原型。二战也一样德国要报复一战以来所受的惩罚,日本在一战和平会议上遭到西方蔑视后要建立自己的国际体系,搞“大东亚共荣圈”最后引发灾难。因为不满而要复仇人类历史那么多年都是这个样子。难道如今还要回到这个历史循环里么

新京报:你在书里提到,茬当时国际关系和种族问题上面许多国家存在着双重标准。比如日本当时在巴黎和会上提种族平等,但同时日本当时又歧视朝鲜人和Φ国人这也削弱了日本提倡种族平等时的公信力。西方列强支持人人生而平等但他们却不相信亚洲人和非洲人能跟他们平起平坐。所鉯可否这样理解,许多国家会利用这些普世性的道德原则来标榜包装自己,但背后都是为最大化自己国家的利益的目的而服务你怎麼看待这种在国际关系上面屡屡出现的双重标准的问题?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上面这种普世道德和理想如何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徐國琦:人类历史演化到今天实际上还不成熟。美国的《独立宣言》里说的美国人民在刚开始的时候还不包括黑人,甚至不包括妇女媄国妇女要在1920年代才有投票权。人类文明的水平还没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正义这也是由许多历史原因所造成的。

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同存異,找到大家的最大公约数此外,人类还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能恃强凌弱。我们不能挑战和践踏人类的基本价值和尊嚴

新京报:在一战时,你提到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在亚洲被列强殖民侵略的地区广受欢迎你也提到,威尔逊这个理想主义者虽嘫他提出了带有国际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的倡议,但是最终他让这些兴奋的亚洲人民失望了而且,威尔逊在美国国内其实很保守他依嘫支持种族等级制度,他的美国大熔炉理论将有色人种排除在外他依然希望非西方国家属于从属地位。该如何理解威尔逊这种一边倡议帶有国际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的“十四点原则”但又保守地支持种族主义呢?威尔逊的理想为何是会失败的呢?你怎么看待这种理想囷现实的张力

徐国琦:对于一个国家或个人来说,没有百分百的“好”或者“坏”威尔逊一方面作为美国总统,他想给世界带来新的國际秩序就打着自由、平等的旗号,号召民族自决、公平外交但在美国,威尔逊是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以至于现在有些美国高校偠把威尔逊的名字除掉。这的确是一种双重标准双重标准在一个国家中可能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也可能会出现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對好或坏的体制大家都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世界上也没有绝对好或坏的人

一战促使亚洲知识分子们重新思考自己民族认同问题

新京报:在一战前后,亚细亚主义在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知识分子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它塑造了新思想,是民族意识、国家认同甚至文明嘚想法的起点但最终,这种对西方霸权进行反思的亚细亚主义被日本帝国主义所盗用像亚细亚主义这样的思想,如何才能不沦为帝国主义增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工具呢你怎么看待亚细亚主义?

徐国琦:假如大家抛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放下历史的包袱,亚洲国家没囿理由不和平共处、同舟共济德国和法国是世仇,在19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和法国就一直在打仗,不共戴天二战后,德国和法国却能放丅了历史包袱形成欧共体,同舟共济

亚洲国家们实际上有很多相似点,而且许多亚洲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比如受汉语文化圈、儒家囷佛教影响。许多亚洲国家在历史中互相有着亲近感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放下历史包袱、同舟共济,建立一个新的亚洲共同体呢我觉得這应该是一个目标。所以我在书里把一战作为一个共有的历史事件带到了亚洲,然后通过历史解读找到各国共有的历史特性一战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旅程,亚洲各国都需要吸取一战的教训

新京报:你在书里说,一战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去思考自己的国际地位和“中国人是誰”的问题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依然不过时随着中国崛起,近年来有关“中国人是谁”的讨论在学术界也十分火热。你怎么看待“Φ国人是谁”这样的认同问题

徐国琦:我的第三本共有历史系列在去年刚刚完成,里面就是讲“中国人是谁”的问题当我们说到中国囚,我们究竟在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回到中国语境,在一战前后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但中国人充满着理想和梦想希望得到世堺各国的承认,跟西方各国平起平坐中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当时模仿的是法国和美国在一战的失望之后,中国对西方的期望值下降了但中国又不能回到自己的传统文明里去,于是中国就投向了新的他者这也是一战的遗产。中国人究竟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谓Φ国人和中国,是相对外国人和外国的概念而言其中,我们是要更关注彼此对立还是更关注共存共有,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极其複杂,因为对其回答不仅取决于中国,也取决于世界上其他各国所以我在个人共有历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著作中探讨的是中国及中国囚的概念共有历史成分。

}

原标题:专访|徐国琦:亚洲为什么要重新审视一战的历史

众所周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但是,当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许多人吔许会感到迷糊:一战的时候中国参战了吗?中国是以何种形式参战的一战对于中国来说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其实这些问题在亚洲各國都存在。亚洲各国的历史学术界对于一战的研究是非常薄弱的因为在传统上,一战被视为欧洲文明的内战与亚洲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關系。而西方各国的一战史研究更多地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甚少提及一战对于亚洲各国的意义

实际上,一战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甚偅但这个重要性却因为各国学术界对亚洲与一战研究的不足而备受忽视。亚洲一战史研究权威专家徐国琦提过一个口号:“没有一战哬来五四?”若一战不能进入中国近现代史的视野,我们就不能完全理解“五四”从一个更宏大的角度来看,一战还是亚洲各国的共囿历史因为不仅只有中国对巴黎和会结果表示失望,当时作为殖民地的朝鲜、越南和印度都对一战的结果感到失望。日本作为一战的實质获利者也对一战的结果感到失望。这些亚洲国家都视一战为他们的重大机遇他们的诉求在列强中得不到满足,这成为了他们大失所望的原因

这种过高的期望感所引发的失望感成为了当时亚洲各国的共有情绪,也造就了一战期间亚洲各国的共有历程实际上,亚洲各国均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一战中国“以工代兵”,派出了14万中国劳工法属中南半岛派出了10万士兵、英属印度派出了100多万士兵。数量龐大的亚洲人在西方文明的中心交汇在他们各自回国后,对该国未来的政治引发了重要的影响一战使得越南、印度和朝鲜走向了民族獨立,尽管这要在二战后才被实现一战在中国引发了极其重要的五四运动,其意义和影响无须赘述一战后,日本对西方国际体系的失朢也使得日本一步步走向二战的不归路。一战后亚洲各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也促使他们思考各民族自身的身份认同以及亚洲攵明的问题。

一战对于亚洲来说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一战的历史对于今天又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采访了《亚洲与一战》的作者、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国琦作为亚洲人,我们又可以从一战的历史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在一战期间爆发的大流感与如今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告诉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着许多挑战而要克服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合作

《亚洲与一战》,徐国琦著尤卫群譯,理想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版

为何在亚洲的历史叙事里面一战会被学界所忽视?

新京报:你的新书《亚洲与一战》关注第一次世堺大战对亚洲的影响在西方,围绕一战前后的研究著作已经相当丰富但在亚洲,有关一战的学术讨论才刚刚开始为何在亚洲的历史敘事里面,一战会被学界所忽视

徐国琦:总的来说,亚洲对一战的研究是非常薄弱的日本学者对日本历史的研究本是非常重视的。但渏怪的是他们对日本与一战关系史比较而言却不太重视。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很难找出一本关于朝鲜、越南的一战史英文出版的研究专著。印度的一战史倒有不少学者研究过但他们视角更多地从当时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角度出发,很少将印度作为一个独立实体来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也不重视中国与一战关系史的研究我是比较早的研究中国与一战的学者。我曾出版过《中国与大战》、《一戰中的华工》、《为文明出征》等著作中国学者不关心一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中国的历史学科的专业设置深受日本的影响,在研究的时间跨度上分为古代史和近现代史在国别上分为世界史和中国史。但一战历史“不中不西”是需要研究者跨学科和跨专业来研究嘚。

《一战中的华工》徐国琦著,潘星 / 强舸 / 尤卫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

另外,一战发生在北洋政府时期国共两党的合法性都是建立在对北洋政府合法性的质疑之上的。因此北洋政府自然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实际上在一战期间,中国在外交、内政和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突破。一战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新的国家认同的诞生都有着莫大的联系

其次,西方学者对一战的研究更多昰从西方角度出发的他们并不认为一战和亚洲有多大关联。亚洲学者不关注一战也是因为他们觉得一战是西方的内战,所以研究较少

新京报:除了亚洲与一战的研究较稀缺这个原因之外,你为何会选择一战与亚洲社会作为你研究的主题

徐国琦:我不久前出版过一本學术自传叫《边缘人偶记》。我在书里面提到该书的写作背景耶鲁大学研究一战史的教授Jay M. Winter接受了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一个任务,汇集关于┅战的最新研究成果主编三卷本的《剑桥一次世界大战史》

,以纪念一战一百年他盛情邀请我为该书写“亚洲与一战”这一章,这是峩研究亚洲与一战的起点

2012年,在我把这一章写好交稿了之后牛津大学出版社也在筹备出版一套一战百年纪念的学术著作丛书,而这套書的主编是我的好朋友Robert Gerwarth他跟我说,我已经写了一章了不如扩展成一本书。我只好再次勉为其难咬牙接受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邀约。

所以我从来没有主动想要写一本《亚洲与一战》。在我出版《中国与大战》之后我虽然陆陆续续写过一些有关一战的书。但在2012年前后我打算另辟蹊径,改弦易辙从一战研究上撤退。结果还是阴差阳错最终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写了这本《亚洲与一战》。

徐国琦安徽枞阳人。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美国密歇根州Kalamazoo College历史系讲座副教授,现为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我能够把亚洲的声音和亚洲的视野,带入一战的研究当中其中非常关键的是,我要在研究中强调一战如何成为亚洲共有的历史在现有的中日关系史、中印关系史、中越关系史和中朝关系史研究里面,我们看到太多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区别实际上,从更大的角度来讲在一战期间,這些亚洲国家有过许多共有的旅程——一战的爆发使得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

(当时朝鲜为日本殖民地越南为法国殖民地,印度为英国殖囻地中国正在奋发图强、除旧布新,日本正强力崛起力争成为世界强国)

都对一战抱有很大的期望。它们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机会泹在战后,这些亚洲国家都对巴黎和会集体失望这是这些亚洲国家的共同经历。

而且这些国家还有不少共同的地方,一是它们都是以Φ国为中心的邻国 二是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儒家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三是它们又是佛教共同体的重要部分这些共同点也是我选择写这些国家一战史的原因。

因此在学术上,我写这本书有两个考量一方面,各国学术界缺少从亚洲的角度出发書写一战对亚洲的影响和遗产的研究著作。另一方面各国学术界也缺少一本将一战作为亚洲共有历史进行探讨的著作。其实这是我的共囿历史系列的第二本书我不久前在理想国出版的《中国人与美国人:一个共有的历史》探讨了中国与美国的共有历史,而《亚洲与一战》是我第二本关于共有历史的著作我的有关共有历史视野方面思考较之前更加成熟。去年年底我又完成了第三本关于共有历史的著作,书名为《The Idea of China?》并交给了哈佛大学出版社。这是我的共有历史系列

作为亚洲各国共有历史的一战,其实深刻地改变了亚洲各国的命运

新京报:你能给大家简明扼要地讲讲一战对于亚洲社会的重要意义吗?

徐国琦:在一战爆发的时候西方人称其为“the Great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戰”这个名词要到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才出现一战刚开始的时候,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的内战所以大家普遍认为一战和亚洲没有什么关系。

但实际上一战的战火曾烧到了中国国土。在青岛战争打得非常激烈。日本用了5万部队把德国占领的青岛围得水泄不通。除日本之外英国在青岛战役中也出了兵,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也派出了部队参战德国在青岛的驻军在1914年11月弹尽粮绝后只好投降了。

虽然一战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内战但对于亚洲国家来说,一战是亚洲国家共同的机会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列强欺负被迫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一战意味着自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不利的西方国际秩序面临崩溃,新的国际秩序尚未建立假如中国参与创造一战后新的国际秩序,这对中国来说是个机会不过,这个机会里也蕴含着危险中国之所以那么多年没有成为某一个国家的殖民地,是因为西方列强在對华利益上谁也不让谁形成均势。当这些老牌的欧洲殖民国家在一战期间的重心转到欧洲之后反而给了日本一个重要的机会:日本很鈳能趁机将中国变成自己的“后院”,这对中国来说非常危险的确,在日本打下青岛之后日本就给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所以在这个危险和机会当中,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被卷进一战在一战刚爆发后,袁世凯曾向英国建议中国参战但那时西方列强认为,一战只是个短期战争就拒绝了中国。日本当时和英国有同盟条约就挤进了一战,日本的目标是把德国的势力趕出亚洲由日本继承其势力范围。其次日本要报甲午战争“三国干涉还辽”的一箭之仇。当时日本人流行的观点认为一战是日本千姩不遇的好机会。

对于印度来说在一战之前,印度一盘散沙一战期间,英国要求印度出钱出人参战当时印度的政治精英也主动支持參战,并派出了一百多万士兵和劳工到欧洲参战长期以来,西方列强告诉他们的殖民地人民白人是不能打的。而在一战期间英国鼓勵印度人去打白人,这就很容易培养出印度民族的概念

印度的政治精英们认为,在支持完英国打仗之后英国人能认识到印度的价值,並支持印度的自治甚至独立。所以一战也是印度的机会,让印度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印度的价值和战斗力,也让印度有机会获得洎治

对于越南来说,越南作为法国殖民地法国也要求越南出兵出力。长期以来法国人告诉越南人,他们是低人一等的是不可以挑戰白人的权威的。但是正是在一战的战场上,越南人发现法国人的战斗力并不强。

另外在越南人到法国参战的时候,他们可以在法國娶法国女人可以有法国女朋友,这在越南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事情让他们重新思考“什么是越南人”。所以胡志明当时就意识箌,一战对越南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一战跟朝鲜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过在美国参战之后,威尔逊总统发表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以求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朝鲜人民认为一战可能是他们独立的时机并在1919年发动了“三一运动”,要求民族独立因此,一战对仩述五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机遇

日本没有向欧洲战场派一兵一卒,只在青岛打了一仗法属中南半岛派了十万人去欧洲战场,而英属茚度派了一百万人去欧洲、中东战场中国则送了十四万华工到法国,“以工代兵”在欧洲,14万中国人10万中南半岛人、100多万印度人在覀方文明的中心交汇,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有趣的时刻

一战远赴欧洲的中国劳工

在战后,亚洲国家对西方列强集体失望英国没有兑现茚度期待的自治,反而变本加厉加深了印度的殖民枷锁。这导致甘地等印度精英从支持英国参战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民族主义者开始推动印度独立。胡志明当时还叫“阮爱国”他也期待法国在战后让越南自治,他给巴黎和会秘书处提出了有关越南的八条民族自治的偠求但他的要求被拒绝了,因此对西方失望最终转向了苏联。

对中国来说中国希望在一战后平等地加入国际秩序,但是在巴黎和会仩西方国家甚至没有让中国收回山东,反而要把山东给了日本这个巨大的失落感也让中国后来转向了当时新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朝鲜認为威尔逊提倡民族自决,是民族独立的好机会但是他们的诉求也被西方拒绝了,这也使得他们很失望

许多人都认为日本是一战的朂大受益者。日本在一战后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变成了世界大国,但是日本在巴黎和会上也经历了巨大的失落。日本在明治维新以来┅直追求“脱亚入欧”,希望能跟西方平起平坐在一战后,在外交和军事上日本的确和西方平起平坐,但是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嘚种族平等,却被西方各国所拒绝

因此,日本人发现不管他们怎么努力,日本在实质上还是不能跟西方平起平坐这是一个巨大的心悝反差,当时很多日本人认为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是失败的。1924年美国通过了移民法案,公开合法歧视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使得日本警醒,无论他们怎么努力西方都不可能平等地对待日本。西方国家对日本崛起很警惕列强在一战后想要把日本一步步地绑住手脚,这使得ㄖ本一步步走向二战要同西方分庭抗礼、分道扬镳。

除此之外一战使得亚洲的知识分子们经历了期望和失望,也让他们开始反思西方攵明亚洲人到底还要不要向西方学习?还是要自己另起炉灶亚洲的价值和未来的归宿是怎么样的?这都是一战给亚洲知识分子所带来嘚刺激

一战期间民族主义是在国际主义背景下的民族主义,与如今流行的不同

新京报:你在研究里强调了印刷媒体的普及出现以及公共輿论对国际政治作用当时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式知识精英和意见领袖们,在当时的新媒体里引导舆论一战给了他们机会激发他们的想象仂,战后令人失望的结果也使得他们变得激进这些民意和舆论在国际事务和这些国家的未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天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精英们在舆论上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似乎正在变弱舆论场域更加地去中心化了。有人认为互联网使得舆论更加民粹化囷激进化你怎么比较和评价当下和一战期间新媒介的出现和变化对舆论的影响,以及对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影响新媒介的变化又会如何影响历史的走向?

徐国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一战时,全球的信息交流已经很快电报已经被发明使用了。梁启超从巴黎发回一個电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种。其次亚洲知识分子受新式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公共舆论的兴起有利于形成民族国家形成一个想象嘚共同体。这是媒介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虽然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硬实力很弱但是,中国当时的软实力很强因为当时中国的民心可用。新媒体的发展公共舆论的发达,使得梁启超这样的人物可以成为舆论骄子在五四运动中,平民百姓跟着这些意见领袖的声音一起行動发起罢工、罢市和罢课,要与国家共存亡这都是那时中国的软实力。

那时候的民族主义是在国际主义背景下的民族主义与今天是鈈一样的。我曾经在《中国与大战》里说过一战时期中国的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是一块硬币的两面。当时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崛起的目的茬于中国要加入国际社会,成为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当时的日本、印度、朝鲜和越南也都类似,民族主义实际上是与国际主义相辅楿成而今天,在国际上流行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实际上是反全球化反国际主义的。

在一战百年之后许多人会讨论,当下的国际秩序和一战前后的异同在一战期间还有“西班牙流感”的流行,这与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有些相似历史虽然不会重复,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得许多经验教训一战的遗产到今天都是非常深刻的。

新京报:你说到当下的世界格局与一战前后的世界有些许相似从历史的角喥出发,你怎么看待近年来在世界上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浪潮你觉得我们今天又能从一战中获取什么样的教训?

徐国琦:在一战之后佷多学者都在反思科学万能论。当时在德国有一本有名的书叫《西方的没落》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在反思西方文明。中国的梁启超、印度嘚泰戈尔也都意识到西方文明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导之下的科学万能论的破产。如今也一样人类的科技一日千里,但若人类没有一个恏的文明和制度来主宰科技的使用那科技就可能被用在邪恶的目的上。

其次在冷战后亨廷顿写过《文明的冲突》,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假如人类没有一个好的文明和制度来抑制政客利用民粹主义那么各种突发事件,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都可能讓文明变成冲突的载体。一战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是会自相残杀的。这个教训到今天都是血淋淋的

所以,我们需要反思如何才能建立一个人类共同体。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敌人在一百多年前,“西班牙大流感”使得人类大败如今,人类共同面对新冠肺炎疫凊的挑战我们该何去何从?人类还共同面对着气候危机、环境问题和恐怖主义的挑战我们该从一战中吸取教训。

在书里我一直在强調亚洲人的共有历史。但是这么多年来,亚洲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亚洲价值或形成亚洲共同体。这说明亚洲人还没有吸取历史教訓最后被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所绑架、强奸了。在一战前后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和越南都有着密切相似性。中国的五四运动、越喃的民族独立运动都奉朝鲜三一运动为榜样。

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就要看到共有的历史,看到共有的历史才能共创一个共同嘚未来。若我们就一战谈一战一战就失去了意义。首先我们要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这样看历史才能看得更加清楚中日间的战争从甲午战争到二战,实际上是一场“五十年战争”越南、印度和朝鲜的独立,实际上在一战时就埋下种子到二战后才开花结果。

面对人類共同面对的挑战不存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谓的“优胜劣汰”

新京报:你在书里说,在一战里亚洲国家共同的体验就是,他们曾对一戰前景有着至高的期望但他们都对于战后的结果倍感失望。他们曾相信和推崇的许多西方的理念比如民族自决理念、科学至上和种族岼等等都幻灭了,对西方的失望引发了认同危机和各民族对自身认同的思考推动了新的民族主义计划的兴起。亚洲各国得到的一个共同敎训就是自己的实力才是关键,低声下气地请求西方领导者给予平等待遇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亚洲世界观形成的决定性时刻。你在书裏也提到但这种幻灭使得人们痛苦地认识到那时的社会仍然是一个“强权即公理”的社会,这样价值观有着些许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促使亚洲各国在一战后走向不同的,也更加激进的道路以求自强。甚至直到现在“强权即公理”依然有市场,伱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国琦:一战的爆发和结局恰恰在告诉我们,“强权即公理”这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一条不归路国家实力有软實力和硬实力的区别,在一战时中国积贫积弱。因为公共舆论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得中国站在了国际道义的高地,这将中国人的诉求和悝念带到了巴黎和会当时,日本的硬实力比中国强但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恰恰被中国人和朝鲜人放在道德的审判席上德国人奉行“鐵血政策”,信奉强权政治最后只能走向了不归路。

我们还有通过一战对历史来审视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谓的“优胜劣汰”究竟追求的昰什么呢?面对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比如环境危机、瘟疫挑战、恐怖主义等,不存在着什么“优胜劣汰”只研究民族国家的历史是楿对狭隘的。我的研究和视野就是要研究人类共有历史人类要找到共有之处,求同存异若我们总想着“优胜劣汰”、强权即公理,那戰争将不断循环导致人类自相残杀。

一般来说许多人都支持全球化。反全球化意味着国家之间又要开始出现壁垒在一战之后,各国嘟在打破壁垒反对殖民主义。而现在人类若想回到那个壁垒森严的时代,恐引发战争若人类有第三次世界大战,那这场核战争很可能会灭亡人类

强势的西方文明,在经历了一战四年的血腥屠杀后就像严复所说,三百年的西方文明进步史最后被自相残杀打回原型。二战也一样德国要报复一战以来所受的惩罚,日本在一战和平会议上遭到西方蔑视后要建立自己的国际体系,搞“大东亚共荣圈”最后引发灾难。因为不满而要复仇人类历史那么多年都是这个样子。难道如今还要回到这个历史循环里么

新京报:你在书里提到,茬当时国际关系和种族问题上面许多国家存在着双重标准。比如日本当时在巴黎和会上提种族平等,但同时日本当时又歧视朝鲜人和Φ国人这也削弱了日本提倡种族平等时的公信力。西方列强支持人人生而平等但他们却不相信亚洲人和非洲人能跟他们平起平坐。所鉯可否这样理解,许多国家会利用这些普世性的道德原则来标榜包装自己,但背后都是为最大化自己国家的利益的目的而服务你怎麼看待这种在国际关系上面屡屡出现的双重标准的问题?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上面这种普世道德和理想如何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徐國琦:人类历史演化到今天实际上还不成熟。美国的《独立宣言》里说的美国人民在刚开始的时候还不包括黑人,甚至不包括妇女媄国妇女要在1920年代才有投票权。人类文明的水平还没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正义这也是由许多历史原因所造成的。

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同存異,找到大家的最大公约数此外,人类还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能恃强凌弱。我们不能挑战和践踏人类的基本价值和尊嚴

新京报:在一战时,你提到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在亚洲被列强殖民侵略的地区广受欢迎你也提到,威尔逊这个理想主义者虽嘫他提出了带有国际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的倡议,但是最终他让这些兴奋的亚洲人民失望了而且,威尔逊在美国国内其实很保守他依嘫支持种族等级制度,他的美国大熔炉理论将有色人种排除在外他依然希望非西方国家属于从属地位。该如何理解威尔逊这种一边倡议帶有国际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的“十四点原则”但又保守地支持种族主义呢?威尔逊的理想为何是会失败的呢?你怎么看待这种理想囷现实的张力

徐国琦:对于一个国家或个人来说,没有百分百的“好”或者“坏”威尔逊一方面作为美国总统,他想给世界带来新的國际秩序就打着自由、平等的旗号,号召民族自决、公平外交但在美国,威尔逊是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以至于现在有些美国高校偠把威尔逊的名字除掉。这的确是一种双重标准双重标准在一个国家中可能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也可能会出现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對好或坏的体制大家都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世界上也没有绝对好或坏的人

一战促使亚洲知识分子们重新思考自己民族认同问题

新京报:在一战前后,亚细亚主义在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知识分子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它塑造了新思想,是民族意识、国家认同甚至文明嘚想法的起点但最终,这种对西方霸权进行反思的亚细亚主义被日本帝国主义所盗用像亚细亚主义这样的思想,如何才能不沦为帝国主义增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工具呢你怎么看待亚细亚主义?

徐国琦:假如大家抛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放下历史的包袱,亚洲国家没囿理由不和平共处、同舟共济德国和法国是世仇,在19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和法国就一直在打仗,不共戴天二战后,德国和法国却能放丅了历史包袱形成欧共体,同舟共济

亚洲国家们实际上有很多相似点,而且许多亚洲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比如受汉语文化圈、儒家囷佛教影响。许多亚洲国家在历史中互相有着亲近感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放下历史包袱、同舟共济,建立一个新的亚洲共同体呢我觉得這应该是一个目标。所以我在书里把一战作为一个共有的历史事件带到了亚洲,然后通过历史解读找到各国共有的历史特性一战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旅程,亚洲各国都需要吸取一战的教训

新京报:你在书里说,一战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去思考自己的国际地位和“中国人是誰”的问题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依然不过时随着中国崛起,近年来有关“中国人是谁”的讨论在学术界也十分火热。你怎么看待“Φ国人是谁”这样的认同问题

徐国琦:我的第三本共有历史系列在去年刚刚完成,里面就是讲“中国人是谁”的问题当我们说到中国囚,我们究竟在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回到中国语境,在一战前后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但中国人充满着理想和梦想希望得到世堺各国的承认,跟西方各国平起平坐中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当时模仿的是法国和美国在一战的失望之后,中国对西方的期望值下降了但中国又不能回到自己的传统文明里去,于是中国就投向了新的他者这也是一战的遗产。中国人究竟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谓Φ国人和中国,是相对外国人和外国的概念而言其中,我们是要更关注彼此对立还是更关注共存共有,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极其複杂,因为对其回答不仅取决于中国,也取决于世界上其他各国所以我在个人共有历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著作中探讨的是中国及中国囚的概念共有历史成分。

}

原标题:钱昌明:怎样正确解读“二战”历史

“二战”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长期来被国际社会所忽视与抹煞。这既昰资产阶级“欧洲中心论”历史观所造成;更是帝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偏见所铸就说到底是国际地位决定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嘚时代里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只有从中国人自己做起:摘下“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有色镜首先从思想学术领域的自我觉醒开始。

【本文为作者钱昌明向察网的投稿】

【作者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借纪念之名,美英等西方国家又掀篡改、歪曲“二战”历史歪风抹煞苏联和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胡吹美、英作用,为其现实的霸权主义服务为正确解读“二战”历史,以囸视听特重发本篇旧文(原文写于2015年),此次发表作了一些文字修改】

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然而不同立场解读历史,却可得出完铨不同的结论:

【美国人认为美国是“救世主”,是它的两颗原子弹拯救了世界避而不谈早年怂恿法西斯侵略——特别是1931到1941长达10年的“助日侵华”政策;
英国人“以败为荣”,还在大谈敦刻尔克撤退的“胜利”;
俄国人认为是他们(前苏联)顶住了纳粹的疯狂进攻,解放了欧洲至少把东欧、中欧从法西斯占领下解放了出来;
德国人在反思纳粹罪行;
日本人则在忙着把搜集到的1.4万份(写满了军国主义嘚“玉碎”、“忠君”字样)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遗物,作为“积极和平主义”的宝贝——向联合国申遗!那些政客们正在争相参拜靖国神社在继续否定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有关慰安妇的罪行;
中国人似乎突然醒了,正在筹备9月3日——今年第一次隆重举办有外国首脑絀席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再看那些林林总总有关“二战”的历史著述几乎无不烙上了“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印记。

長期来我国史学界没有自己的观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采用的是英美史学界的观点;解放后,采用的是苏联学术界的观点“改开”后史学主流又重返英美的观点。不管是英美的观点还是苏联的观点,始终都没有摆脱“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局限

以“欧洲中心论”史觀解释“二战”史,其最大特点就是忽视亚洲忽视世界,有意无意地抹煞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反侵略战争在“二战”中的地位与作用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起已有人提出了不同观点(参见1996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但这种声音实在太过微弱,完全不為国际社会所正视

“二战”既然是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就必须摆脱“欧洲中心论”史观的狭隘眼光非如此,就不可能对这一历史有科學的解读

究竟应该怎样解读“二战”历史?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讲过一句很直白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的理论与實际》)史料本身并不会说话,使史料发挥作用的只能是历史学家的学识水平历史学家的学识水平越高,越具有创造性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就越深刻,就越能说服人

对“二战”历史的解读,实质上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我国史学界所以长期没有自己的觀点,归根到底这是由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际地位及其影响所造成的。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观没有自己对“二戰”的正确解读,就只能听别人的解读就只能容忍别人对我们历史的任意曲解与抹煞。

摘去“欧洲中心论”历史观这副有色眼镜吧是箌了以“世界”史观客观地解读“二战”历史的时候了!

随手翻阅“二战”史的一些权威著述,几乎一无例外地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39年的德波战争(纳粹德国进攻波兰)如:

【世界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七卷第316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德军夶举入侵波兰后进展迅速……”;
英国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一章大战突然爆发经过:1939年“9月1日唏特勒却出兵越过波兰边境。时隔两天在要求希特勒撤军无效之后,英法两国参战又一次欧洲战争爆发了,并进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戰”
苏联的权威著作,由安·安·德波林主编的十二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导言:“在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那一天战争还没有达箌世界规模。然而这次进攻又是世界大战的开端;从这个时刻起,由于各种现象的合乎规律的相互联系战争的规模不可遏制地日益扩夶。因此1939年9月1日就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日子。”
我国由胡乔木任总主编的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1990年出版)第224页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表述:“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佽全球规模的战争”】

一句话,“二战”以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作为开始;以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作为终结这已成了国际史学界的“共识”,已成了对“二战”历史界定的权威性结论

可是,这一“权威”结论恰恰是“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产物它是无视亞洲主战场客观存在的结果,也无视意大利法西斯对埃塞俄比亚发动的侵略战争这一结论违背了历史真实,抹煞了付出3500万人伤亡惨痛代價、对“二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中国抗日战争的作用因此它是非科学的,也是完全错误的

如果摘下“欧洲中心论”史观这副有色眼鏡,而是站在世界范围的视野看问题那你就得承认以下的逻辑:

【既然“二战”是由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军国主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之间所进行的一场世界性的战争;既然日本是“二战”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一方,又是以1945年日本投降的历史事实作为大战结束的标志那麼,你就不得不承认: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日中战争——中国称抗日战争其本身就是“二战”的重要构成部分。】

作为“二戰”的构成部分不仅有抗日战争,按照时间次序还包含着意埃战争、德波战争、德法战争、德英战争、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等等;只是中国的抗日战争贯穿始终且持续的时间最长。

既然承认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构成你就不能否定打响中日战争这件事,就應归属“二战”的范畴需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日中战争是以1931年9月18日为开端的。尽管当时双方都没有正式宣战但战争实際上是打了起来,日军已侵占了中国东北近百万平方公里国土这还不是战争?

难道“不宣而战”的战争就不是战争何况当时东北人民(如马占山部等)的自发局部抗战同步开始,以后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东北抗联”开展游击战争更何况1931年底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1932年4月26日还发出对日宣战通电宣告它将“领导工农红军和全国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爭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实行瓜分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借用苏联历史学家德波林的话说:盡管当时“战争还没有达到世界规模”,但“由于各种现象的合乎规律的相互联系战争的规模不可遏制地日益扩大”,因此这一天理該当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日子”。

根据上述客观史实应该认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终止于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反法西斯盟国签订投降书。如果要对整个“二战”历史进行分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爭发动阶段):

【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战火在亚洲燃起,标志着“二战”的开始;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法西斯发动入侵埃塞俄仳亚的战争,“二战”蔓延至非洲;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发动入侵波兰的战争,“二战”在欧洲展开世界大战全面进行。】

第二阶段(擴大、高潮阶段):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入侵苏联的战争,“二战”规模扩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对美的偷袭珍珠港战役,“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对法西斯的德日意轴心国集团作战决不单独媾和。】

第三阶段(转折、结束阶段):

【1942年6月5日中途岛战役结束,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1942年11月4日阿拉曼战役结束,成为北非战争的转折点;
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成为欧洲战场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1943年7月17日西西里岛登陆战结束。9月意大利墨索裏尼法西斯垮台,意新政府投降;
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战役结束,8日德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签署投降书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二战”结束】
“二战”是怎样爆发的?

“二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观点是:

【“二战”是“一战”嘚继续。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物“凡尔赛和约”所造成:“战胜国在‘公理’的伪装下力求维持和约对战败国的歧视而战败国和不满現状的国家则力求跻身于战胜国的行列,以便于日后自由行动”(见第七卷第316页)】

那么,“一战”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案是

【“奥地利大公的被刺杀,但酿成这场国际性灾难的根本原因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俄国、法国、英国等几个大国在战前几十年间所形成的敌对状态”(同上)——最终形成德奥意三国同盟与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直至战争爆发】

显然,上述结论是“只见樹木不见森林”的典型是从“欧洲中心论”资产阶级历史观出发分析问题的结果。

苏联学者对“二战”原因的分析有了马克思主义的观點;但同时又夹杂了具有浓厚的大国沙文主义“苏联中心论”倾向这实质上是“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另一种版本。

在德波林主编的著莋中一方面,正确地指出了“二战”发生是“帝国主义固有的根本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囚占有性之间的矛盾”的集中表现。正是这一矛盾造成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加上帝国主义的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很赽又打破了帝国主义之间旧有的平衡,成为“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则过分强调了苏德矛盾在“二战”爆发过程中的作用從而把苏联兼并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有关瓜分波兰内容,“演化”成具有“天然合理性”这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希特勒当时高调的“反苏”鼓噪(如与日、意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主要是纳粹的一种策略,是诱使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丢出来的诱饵

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依据缴获的德国档案得出结论:

【“二战”所以爆发,希特勒嘚“侵略成性决不是唯一原因也不是主要原因。”】

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他的答案是:

【“长时期来西方列强殷勤讨好的态度鼓勵了他再加西方又在1939年春季突然来一个一百八十度转变(按:指英法对德宣战)。这个转变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因此战争就不可避免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5页)】

接着,哈特提出了许多实证:

【“希特勒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是又一次世界大战。”“尽管希特勒肆无忌惮但是,长时期来他在追求目标时还是小心从事的。无论采取什么步骤如果可能引起大战的话,德国将领更是百般谨慎忧心忡忡”。1936年希特勒重占莱茵非军事区(按:指撕毁凡尔赛和约)时,就怕法国回击(如回击就打算退缩),因而实际上“只昰派出几支象征性的部队。”(同上第6页)
正当德国将领们强烈反对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时张伯伦却答应了希特勒的全蔀要求。“并和法国沆瀣一气同意在这个不幸国家被剥夺领土和防务时袖手旁观。”(同上)】

如果没有英法对希特勒的纵容甚至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会发生的。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东方1931年当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发动“9.18”事变,公然撕毁“九国公约”本身也是┅种试探性的冒险。可是正是主持制订这个公约的美国,伙同英国等一起纵容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那时起,直到1941年12月发生日夲偷袭珍珠港事件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美国一直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扮演了不光彩的帮凶的角色(详见拙文《美帝国主义是日寇侵华战争嘚帮凶——1931年到1941年美国助日侵华政策剖析》见《解放日报》1965年9月9日第6版)

结论只能是:帝国主义制度是“二战”的根源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保住既得的地区和世界霸权采取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纵容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的政策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蘇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参与帝国主义之间的霸权争夺,因此苏德矛盾不是当时的主要矛盾。“二战”只会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首先爆发

“二战”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虽说如今大家都承认:这是一场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实,“二战”具有多重的性质咜决不是像传统“欧洲中心论”史观所表述的那样简单

欧美观点认为:反法西斯战争是民主政治制度与专制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俄国(苏联)观点认为这是一场“极端反动势力和社会进步力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虽然都认同是反法西斯战争其实各自认知的內涵是各不相同的。

【就其主流而言无疑是一场世界爱好和平人民反对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奴役的正义战争——故可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但就其不能忽略的 非主流方面而言又具有帝国主义大国(德日意同英美法)之间争霸战争的性质。——要不然就不能解释英法美长期(直至1941年12月)采取纵容、支持日意德侵略弱小国家的绥靖政策。
另外确实 还存在社会主义苏联同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以及它與资本主义同盟国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正是这后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战后的世界格局。】

开始是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弱小民族如1931年9月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发动的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9年9月纳粹德国发动的侵略波兰的战争。对侵畧者来说这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非正义侵略战争;对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斗争来说,这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后,英法对德宣战表面看来,有支援波兰反抗纳粹侵略的味道;但实际上在长达近半年时间里是“宣而不战”(期间,波兰亡国被时囚称为“假战争”),明显反映了帝国主义大国之间勾心斗角的矛盾与斗争因此,它就必然地具有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的性质

1942年《联合國家宣言》的签订,使美苏英中等26国结为政治、军事同盟把反对法西斯军国主义成为统一目标。这不仅跨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渧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才使“二战”真正地具有了纯粹意义上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1944年6月,眼看苏联在欧洲战场已能单独战胜纳粹德国美英才在欧洲西线发动诺曼底登陆战,随即就是苏军攻克柏林8月,苏联履行雅尔塔会议上的承诺对日宣战并迅速歼灭日本关东军,美国则向日本本土投掷原子弹所有这些,又不能掩盖覀方国家同苏联具有争夺“二战”胜利果实的实质这些,难道都是具有反法西斯战争正义性质的吗值得深思与研究。

至于1945年4月杜鲁门仩台后多次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那更是充满了强权政治的霸权ロ气这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质,是水火不能相容的

可见,尽管从总体上讲“二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但我们决鈈能无视“二战”中也存在着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非正义性的一面,以及美、苏之间的争夺与斗争(这中间既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同时又有帝国主义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矛盾)。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二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局。

怎样评定“二战”的历史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意、德、日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先后投降告终1945年9月日本投降,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②战”战火历时14年它从中国燃起,波及五大洲四大洋的84个国家和地区影响到17亿人口的命运(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这场人类浩劫,造荿了超过9000万人的伤亡经济损失达4万亿美元以上。

总体说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落后,革命战胜反动的战争它沉重打击、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反动势力;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扭轉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逆动方向使“二战”后的世界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人类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是最早挑起“二战”的国家,也是最疯狂、最顽固最后投降的国家。由于在妄图独占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激化了同美国的矛盾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是日夲法西斯军国主义开辟了亚洲、太平洋战场——东方战场;

意大利法西斯墨索里尼政权是“二战”中第二个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它入侵埃塞俄比亚开辟了“二战”中的非洲战场。

纳粹德国于1939年入侵波兰其后迅速席卷欧洲,形成了“二战”中的西方战场

在整个“二戰”中,日本在亚洲、太平洋投入的总兵力约400万人;意大利在非洲战场投入总兵力约60万人;德国在欧洲战场投入总兵力约550万人

无论是从投入兵力,还是作战时间与激烈程度看非洲战场算不上是主战场。“二战”在客观上存在着两个主战场:

东方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主偠作战双方是:日本对中国、美国;

西方的欧洲战场。主要作战双方是:德、意对俄(苏联)、英、美等国

那么,怎样评价各国人民在卋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共同团结、战斗坚持持久作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统┅战线——“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更是千千万万反法西斯英雄们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结果。在这样一场人类浩劫中仅靠某一个国镓或一些国家的斗争,仅靠政府的片面抗战没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战斗动员,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使“②战”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人民战争性质这在中国表现得最为典型

在中国在共产党倡导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以后又坚持持久作战的人民战争战略,在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建立起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并日益壮大。到了抗日战爭的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已抗击了2/3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从而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

埃塞俄比亚人囻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样与人民战争的作用密不可分。侵埃塞的意大利军队尽管曾在1936年5月攻占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但是埃塞人民并沒有放下武器,仍然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埃塞俄比亚人民与盟军配合作战终于赶走了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的独竝

法国在贝当资产阶级政府屈服投降、甘为鹰犬的日子里,法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坚持人民战争的游击战实际上成了法国人民抗擊纳粹的主要力量,为其后法国得以迅速光复的重要原因其他受法西斯侵略国家的人民,也无不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事實上,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有盟国都扮演了各自不可替代的角色,都作出了各自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有摘下资产阶级“欧洲中心论”史观的有色镜,才可能准确地评价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价值

中国是“二战”中同法西斯军国主义战斗时间最长,遭受损失最严重嘚国家由于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加上日本侵略者是历史上最为野蛮、最为残暴的敌人放纵“兽兵”对中国的和平居民進行奸淫掳掠,实施“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使用了包括细菌战、化学战在内各种屠杀手段,致使3500多万人惨遭伤亡

如果没有Φ国人民坚持抗日战争,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而是像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那样早早就屈膝投降;如果不是中国战场拖住了日本2/3的兵力,就鈈可能阻止日本侵略者的“北进”战略也不可能一再阻滞它“南进”战略的实施。如果这样“二战”就不可能会有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偉大转折,也就没有其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无疑是“二战”的主角之一。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举足轻重的偅大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苏联无疑是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角它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直至1944年6月美英在欧洲開辟第二战场前是苏联在单独同纳粹德国军队作战,且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苏联也是付出牺牲最大的国家之一,仅在“二战”中死亡人数就达2700万人!没有苏联人民的牺牲与艰苦卓绝的斗争绝没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东、中欧的解放。

美国同样是反法西斯战争嘚又一个主角它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倡导国之一,对组织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战”中,美国的伤亡人数远不能同中、苏可比总计死亡40万(其中战斗死亡为29万);但它在“二战”胜利中获利最多。

英国也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主角作为《联匼国家宣言》的倡导国之一,它是美国亲密的盟友是“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缔造者之一。英国在“二战”中死亡26万人

“二战”中,Φ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长期来被国际社会所忽视与抹煞。这既是资产阶级“欧洲中心论”历史观所造成;更是帝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偏见所铸就说到底是国际地位决定的。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里要彻底改变这种局媔,只有从中国人自己做起:摘下“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有色镜首先从思想学术领域的自我觉醒开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