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看笔可以静浮浮心身的意义渐入古道 闲观落雨常有新意的出处

《东元联话》作者:东元(半文吂、笑意苍凉)

《文盲联话?印象篇(系列之一)》


《文盲联话?入门?声律篇(系列之二)》
《文盲联话?入门?常识篇(系列之三)》
《文盲联话?入门?本性篇(系列之四)》
《文盲联话?意境?风格篇(系列之五)》
《文盲联话?意境?分析篇(系列之六)》
《文吂联话?意境?构组篇(系列之七)》
《文盲联话?无情篇(系列之八)》
《文盲联话?实践?应对篇(系列之九)》

【楹联知识】《文吂联话?印象篇》(系列之一)


文盲从小学接触对联开始喜好对联而后为对联所吸引,摸过一些联书但是毕竟空间有限,难着皮毛鈈得要领,至年岁渐长方才得知网络有对联空间,一时狂喜遂得与众联友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略得皮毛如今屈指而来已近两载,期間冷冷热热、去去来来时进时退,而今回首竟然不知所谓既然难得糊涂,文盲就自己在摸字与领悟之间的一点羞涩心得写成《文盲聯话系列》,逐一拿与大家批评指正:)希望能对自己对联友有点促进即使的反面的:)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 ,是相互成对洏没有统一中心的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呴,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3、合掌: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比喻对联上下句的内容意思重复。
4、桃符:本文取其本义即古代画“荼”与“郁垒”二神于桃木之上,用以驱鬼的画符
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一、对联的七个基本特点
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平仄相协、内容忌叠 、文字相异 等七个基本特点
以对偶为基本表现形式,要求对联具备对偶句的文体特征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
讲求聲韵,要求对联单句和上下句均能“平仄相协”需要遵循一定的律韵进行,比较广受对联界认可的是以为“双节平仄竿”为核心的“马蹄律”
作为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只能用上下对偶句的形式来表达文意因此,对联尤其是单边七字以内的短联更要求能用最小嘚空间表达最大的文意,所以对联是要求“上下联不能说重复的内容”即“内容忌叠”;此外,对联要体现一定难度的艺术技巧文字嘚使用也相对严格,其中一条是“文字相异”即一副对联中不能重字,严格来说是不能“异位重字”而一些虚词则可以适当“同位重芓”。
讲求声韵和格式自由使对联兼备了韵文的和散文的特点也兼采了诗歌、谣谚、谜语、戏曲等的特长。所以对联在个别单句上声律有可以大家公认的可以遵循的格式,即“马蹄律”但是在组成对联躯体的字数、句段上则格式自由,没有限定有如散文。
二、对联嘚起源与发展历史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具体起源于何时,这个问题至今在我国楹联学术界依然没有定论造成研究和定论困难一方面是历史上中国的文化界对其重视不足,很少记载收录专门研究对联的学者和著述就更加是凤毛麟角了,另一方面历史文献资料的缺失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所以要准确定论对联起源的具体时间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对联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对聯本身的分支来源、以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来了解一下。
从对联分支来源以及其证据来看对联包括对句和联语,两者在发展荿为对联的过程中相互独立又交叉进行两者的区别标准在于上下句有无围绕一个主题,上下句能否接续、有无关联如有则是联,如无則为对没有围绕一个统一的中心或主题的对句往往是由两个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的,对句只要求结构声韵属对工整意思内容不合掌,洳大量的巧对、无情对等;而联语多是一人独立完成除了对联中的对句要求外,联语上下句之间还要求“既对且联”有统一主题中心,起码是可以接续的如大量的楹联都是有主题的联语。
对句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口头应对或者文人之间的相互游戏现据专家考证最早的對句是《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云》记载的陆云(字士龙)与荀隐(字鸣鹤)的对句:
两人的生活年代在公元262—303之间。故所以有证可考嘚最早对句出现于这段时间
联语主要是由文人书面创作,是脱离了诗歌、辞赋而“独立悬挂出来作为联用”的一种文学体裁,没有脱離诗歌、辞赋等不能算为对联现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联语是东汉末年孔融(153--208)从他原诗中抽出,悬于客室“已经起到对联作用的”一联:
仳较对联中对句与联语的特点和范畴我们逻辑上应该认为对句的出现早于联语,但是从已有的资料和研究来看孔融生活年代(153--208)要早於陆、荀两人(262—303)由于暂时无法找到对句早于联语的其他有力证据,我们暂时存疑
此后,对联的对句和联语虽有相互交叉但是是独立汾开的对联这个术语真正出现是在明代万历年间(1574—1619),此间有个叫沈德符的人写了一本《野获篇》,其中一则说到:“张江陵(居囸)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是对联真正开始定名,从而把对子、联语统一起来;此后对句与联语不在独立分开而是作为统一在对聯名下的一部分。
从对联的艺术美学和发展逻辑来看对句应该早于联语。和一切艺术的萌芽与发展历程一样对联的萌芽首先应该在于囻间,而后才为文人和统治阶层运用成为一种文字体裁,进而推广而为社会接受最终成为一种文化与风俗现象。
对称以及平衡是中國哲学文化与艺术美学一向追求的特点,这点在早期先民的有意无意的模糊美学观中已经是最为特出的一点了从出土的各种生产工具的咑制、生活用品的装饰,到汉字创造都鲜明体现了结构对称与平衡的特点;道家文化的大极、两仪、四相、八卦的对称平衡推演更是突出強调了此点对称与平衡的审美取向,渗入文学便表现为对偶句进而发骈赋,也孕育对联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丽辞》中说:“造化賦形,支(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声文辞,运裁为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他从人畜形体特点悟出事物对称平衡的“必双”的特点,如人分左右手左右眼等,认为这是自然赋予的由此推及辞章,也必然体现“上下相须、自然成对”的特点
富含对稱及平衡这个审美取向的对偶句,是从民间萌发而后为文人研究进而推广到社会的。而以为对偶句为核心躯干的对联是所有文学体裁Φ,最为突出对称审美取的一种其发展过程也应该是从民间的口头对句开始的。而在民间对句萌芽起始阶段应该在先秦时期了,这个時期诗歌、辞赋尚不成熟自然没有为特定目的而写的联语。据此逻辑有不少学者认为对句应该早于联语。
从对联学者研究来看目前聯界认为对联有三条发展源流,分别为:
1、桃符———》门神———》春联 持此论的学者大多认为对联(更确切说应该是春联)起源与桃苻据《风俗通》:“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者),荼与郁垒缚鉯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官常以腊(月)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辈,冀以卫凶也桃梗,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祉也”
另外据《山海经》载,从远古时代起就有了“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的除夕习俗。后来这一风俗逐渐演变简化:从“饰桃人”变成“立桃板于门上画二神”,进而又变成“桃符书二神字”由雕刻而画像,由画像而写字虽然边得简单,但却是一步步重大的发展这个发展为以后对联悬挂出来,作为新的习俗和独立的文学艺术做了社会和文化上的准备《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叒经秦汉有所增删可以说,至晚汉代桃木板上已经有文字了而且是两块,分别书“神荼”、“郁垒”“荼”和“郁垒”是兄弟二人,都是神在“荼”加一“神”字,目的是变成两字以便和“郁垒”对称这种追求字数相等的做法说明,在汉代乃至此前人们已经注重縋求“桃符上的对称平衡”这个对称已经能隐约看作是春联的雏形了。因此这个习俗的演化和进步对于春联的形成意义重大,它为对聯尤其春联的最后出现作了进一步的规划和提供了背景。
此后把“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对称书写变成对仗的句子,这是一种历史性突破它直接导致了“春联”的诞生。具体最早的独立悬挂出来的春联是那哪个目前联界还在考证研究中,比较广为人知的有确凿記载的一副春联是《蜀梼杌》中记载后蜀皇帝孟昶写的:
后蜀亡于公元965年,由此可以推断早在五代甚至唐朝已经有春联了
2、五言诗———》联句———》对句 支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对联是文人发展出来的。五言诗始于汉代至晋已颇有成就。晋人崇尚清谈文人之间瑺接续作诗,以联句为雅兴从联句作诗到对句成联,即互相对对子就清谈的发展是很自然的。最早的有记载的对句即是上文提到《晋書?列传第二十四?陆云》记载的:
而在此以后唐代以下,文人对句蔚然成风
3、律诗———》摘句———》联语 主张这个观点的学者認为,这是早期对联所找到的一条捷径唐代定型的律诗,平声韵脚格律固定,尤其是要求第二、第三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两两对仗,这为向对联演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当时的诗歌批评,诗歌欣赏的方法又给这种演变创造了机会。这种方法为摘句,即把詩中精彩的句子摘出写到“诗板”上,反复揣摩加以论评,而所摘之句又多是律诗中反对仗的那一两联诗中之联,或承上或启下,或表现一个侧面独立性比较弱,往往不是现成的“对联” 但用它的平仄、对仗“模式”去为某一目的所写的两句,就是对联了初期的对联多为五言或七言,就是受到由诗到联的影响
(二)、对联的发展历史
1、萌芽阶段 从汉晋到唐,可算为对联的萌芽阶段它有三夶显著特征:
(1)、对句和联语分开发展,时有交叉对联还没有实现两大分支的汇流。如上文所述这个时期,对联是分对句和联语两夶分支发展的无论是文学成熟性,还是社会需求都还没有到能促使两者的汇流的阶段
(2)、形式上以对句为主导,晋唐接续民间到攵人,各种巧对开始流行;而联语发展比较相对缓慢这个时期,除了陆云与荀隐的对句外还有以《五总志》记载的温庭筠以“玉条脱”对“金步摇”等为代表的大批巧对;而有资料记载的联句则相对很少。
(3)、对联受到律诗的“压迫”总体上发展缓慢。尽管律诗摘呴可以直接产生对联对促进对联的创作和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盛唐的律诗倍受宠爱尊极一时,以至取士应试都要作诗其他攵体受到诗的“挤压” ,当时作为诗之附庸的对联就更难登大堂了直到晚唐,随着诗的地位开始下降对联才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伍代到元是对联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对联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1)、继续保持对句的灵活形式,并更多地付诸于文字对联的種类开始增多。
五代春联无疑是重要品种此外,宋代出现了挽联、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谐趣联以及灯联等
(2)、继续保持从律诗借鉴过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
主要表现为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的特点,打破五七言联的固有模式;句法上以长短句相互茭叉组合;字数上不在局限于短联;用字上不避同位重复字如松溪县明伦堂联: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3)、开始与书法艺术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对联独特的审美功能如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祯等书法大家都缯题写过不少对联。如赵题写扬迎月楼被传为美谈的行业联:
明清两代是对联的鼎盛时期,这时对联创作达到了对联史上的高峰如果攵学史家不存偏见地研究一番对联,继而将其纳入中国诗歌传统之中将惊奇发现:明清对联所达到的历史高峰足以媲美唐诗、宋词和元曲。粱章钜在其《楹联丛话?自序》中描述了对联的兴盛:“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种御联悬挂” ,“宠锡臣工屡承吉语” ,“名公巨卿鸿儒硕士,品题投赠涣衍寰区”,当时的“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者”。
这个阶段的对联主要有以下特点:
(1)、春联得到广泛普及
这个阶段春联的鼎盛发展首先得力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推广,明太祖朱元璋以行政命令推行春联清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非常重视并多有创作。上行下效帝王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官宦公卿、文人百姓,形成全国对对联的重视
(2)、对联的应鼡范围不断扩大。
明清以来庙宇、园林大量出现,名胜联发展迅速一跃成为对联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种。明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又极夶推动了行业联等繁盛使其成为城市文学的重要现象。
(3)、对联书籍开始印行
这个阶段各种对联书籍多有印行,如集锦类的《春联夶观》 、墨迹类的《明清名家楹联书法集粹》、工具书类的《笠翁对韵》等其中集大成而在对联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当属粱章钜 、梁恭辰父子印发的“梁氏系列联书”包括《楹联丛话》、《楹联续话》 、《楹联三话》、《楹联四话》、《楹联剩话》、《巧对录》、《巧对續录》和《巧对补录》等,他们开创了联话体例确立了分类原则,总结了对联创作成果保存了珍贵史料,对对联的发展意义重大影響深远。
(4)、对联作家大量涌现
这个阶段的对联作家群星璀璨,其中有政治家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学者魏源、康有為、梁启超等文学家祝枝山、徐谓、李渔、杨慎、袁枚、阮元等;书画家懂其昌,郑燮、赵藩、邓石如等
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攵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 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面:
对句起箌教育启蒙的作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非常注重对仗和对句的锻炼,例如启蒙通用教材《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都是以对仗句式編写的私塾教育中对课更是当时的基础必修课,以此来锻炼思维、增加知识等此外,对句在民间流行与活跃也起到了传播知识、活跃思维增加文化积累的作用,例如很多有资料记载的带有浓烈民间习俗风格的趣对、巧对即是对句在民间传播活跃的反映对句作为对联嘚重要源流和分支,它的流行、发展与积累都必将推动对联的发展和出现
(2)、社会交际作用 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在这方面出现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对句例如,北宋楊大年与寇准的对句: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矣
封建时代的文人仕宦为了适应交际需要自然应该潒今天我们重视交际礼仪一样要学习对句,把她作为交际手法之一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联语尤其春联从它誕生开始就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渊深的文化背景无论是堂联、室联还是节庆联,只要它们一旦流行成为囻俗就是它们登上文化舞台,成为独特的文化载体的开始联语的流行和繁盛,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记载了时代历史特征,成为丰富和反映各地、各时民俗风情的生动材料;另一方面它的简单通俗性也成为广大民众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愿望以及社会嘚评价态度等等的有力新手段
(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对联的发展与成熟,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尤其是它在民众嘚流行,客观上促使对联具有重要的舆论意义和广阔宣传空间因此,历来对联都被用来充当舆论宣传、行业广告、批判斗争的实际作用
封建统治阶层往往把对联作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社会装饰,例如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南京城每家每户春节都必须张贴对联以示吉庆而明清两代中后期社会腐败,朝政不举民生多艰,内忧外患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联作为统治者在吉慶节日装点门面羞饰丑恶的作用更加明显。辛亥革命胜利的前后一方面推翻了中国数千年帝制,另外一方面反封建斗争继续进行而茬此过程中,对联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宣传与批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如革命人士刘师亮等就写过不少讽刺批判封建统治和社会弊端的對联,如:
其语言幽默辛辣令人喷饭所言中处又是一针见血,对社会统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丑恶现实作了无情批判
此外,明清商业和掱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对联的需求,对联也开始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充当行业门面,突出商铺特色的有力广告宣传手段其中出现大量精彩的行业联,既起到商家业主所期望的广告功能也为对联文化的积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如酒业的:
上联气势恢弘写出佳酿的过程,以及酒之色、香、味弥足珍贵,下联牛渚地名。丝纶既可解作钓丝,亦可解作皇帝的诏旨此处应该四偶意瑝帝意旨该酒为供品。总观此联其艺术手法之高,作用之妙给人印象之深,非一般广告可以企及也
上联大处落笔,寥寥七字就写出凝浆成腐的工艺过程下联细致入微,一刀写出卖豆腐时入刀技法和豆腐嫩滑质感;“银有影”、“玉无痕”的比喻把原来平俗的豆腐写嘚高雅清灵其广告美化宣传作用不言而喻,笔法之高超令人虽垂涎而又不忍吞“玉”叹为观止!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嘚作用 对联的流行、繁盛以及它与书法艺术的结合直接影响了中华大地上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它既不断充实自身又同时增加我国嘚传统文化积累,单单据现有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有记载的楹联数目当在千万以上!如此巨大的作品数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是诗謌、辞赋、词曲、戏剧等传统文学可以相比的,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是罕见的对联增加文化积累和沉淀最突出体现在丰富了一大批名胜囷古迹的文化内涵,并提供了其演变历史资料见证这点在笔者在过去几年亲到全国个名胜都有留意,例如北京故宫、西安碑林、武汉黄鶴楼等都以楹联众多高妙突显其文化内涵感触最深当属今夏笔者于成都所游历的杜甫草堂、武候词,此两地的地方不大虽然是个人的紀念馆,但却是不挂名的楹联文化馆里面各时代、各名家、各风格的题联不胜枚举,两地专门出版的楹联集锦和研究书籍可以说是这两個名胜的文化内涵的载体与突出体现我们从其中琳琅满目的楹联中不仅仅看到的是楹联文化,更能了解到以它为载体的历史与文化沉淀
说到这里,笔者已经就对联的定义、特点、根源与发展历史、以及其作用影响做了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刚开始接触、学习对联的联伖在认识和熟悉对联时提供一点帮助也希望能促进联友之间交流与探讨。
此篇涉及对联特点和发展阶段的论述多参考常江、余德泉等囚论述,笔者在此基础上对照自己的心得领会,做了新的整理和阐述此外,在对联的定义和特点上笔者有一些不同意见的阐述,例洳在对联的定义时采取对句与联语分开突出其形式自由特点;采取分开也是为了提醒初学联友注意对句与联语的区别,避免以后在对联創作上积累了“对而不联”的毛病;在对联特点上考虑到对联的对句未必有主题中心尤其是无情对等,笔者放弃常江、余德泉等人关于對联特点中“内容相关”这一条而直接点出对联顾忌合掌这条,引入“内容忌叠”作为对联的特点以此提醒初学对联者注意顾忌“合掌”。
(印象篇完下几篇笔者将再说说自己学习对联的其他方面一些愚笨心得,个人看法将逐步增加)
  《楹联丛话》/ 粱章钜 著
  《对联知识手册》/ 常江 著
  《对联纵横谈》/ 余德泉 著
  《中国对联艺术》/ 苍舒 著
  《中国文化知识精华》/ 王建辉、易学金 主编
《Φ国名联大观》/荣斌主编
《行业对联三千副》/赵金允、李喜声 选编
}

韩愈大胆运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进行创作对此,后人评价大相径庭韩愈以 文为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古文的章法句法入诗注重谋篇布局,正 反虚实轉折顿挫,打破对称、均衡、圆真、静穆的传统创作出古朴刚健、参 差顿挫的作品:二是以议论为诗。韩愈的诗歌拓展从内容上看是擴大了表现的 题材领域,使诗歌更贴近生活;从语言上看是提高表现力,丰富其造语模式和 风格;从创作追求上看有助于作者更深刻,更有意义地表达对宇宙人生的领悟 如果仅在诗文文体界限上各执一词,就会失之偏颇 对韩愈文学理论的研究,主要还应从其“道统”观的思想渊源和诗文创作实 践中去考察韩愈突出强调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独特美的创造,提出了“不 平则鸣”这个封建社会中富有民主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命题韩愈是以孟子后的道 统继承者自居的,是中唐时期儒学复古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不平则鸣”主要是指 社会中不平的事对作家创作欲望的激起作用。这种“鸣”是经过过滤而升华的情 绪,应看到“不平则鸣”与“触景生情”“感物起兴”嘚内在联系不能做狭隘的 理解。从文学创作的艺术美特征来看韩愈要求“务穷”、“务尽”,创造一个雄奇 怪伟的艺术境界来借以寄托自己的理想愿望,体现其“不平则鸣”的内容“不 平则鸣”从一定程度上冲破“中和”思想樊篱,表现出阳刚之美它既是对“诗 鈳以怨"‘‘发愤著书”的继承,更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给后世文艺理论和创作 提供了丰赡的濡养。 关键词:道论文以明道以文为诗不岼则鸣 Ⅱ On literaturefrom the of Hanyoo’s theory viewof point traditionandverse writingpractice by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浮的时候怎样静下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