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认识礼乐与礼乐和仁爱的关系系的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特别说明:”乐”在这里并非音樂的意思而是礼乐!
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孔子身处乱世,面临贵族旧制的瓦解社会阶层激烈变化,而文化方面也是圣贤不明、百家齐放因此他力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然而,他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底也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对孔子来说,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人性心理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省下一个无用的空壳了这样的礼乐绝不是孔子所努力复兴和弘扬的礼樂。
全部
}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选修(二)文化论著研读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8月 教学目标及教學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意 2、梳理孔子师生的治国理念,理解孔子的为政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比較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从“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學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分析三子者之志 1、三子者之志为何? 学生可绘制思维导图或是表格,对三子者之志进行梳理和概括。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2、孔子如何评价三子者之志? 孔子对三位弟子评价如何? 梳理三子者之志,从三子鍺[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关于孝的观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