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首颔颈尾人体哪个部位联在哪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

古代詩歌鉴赏应力求准确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不仅能读懂读通诗歌,而且能用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古代诗歌鉴赏题,雖然有较强的开放性但弄清命题指向,讲究答题思路的清晰规范、语言的简练得体十分必要。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归纳一些答题的思維流程及答题模式,以优化答题结果取得答题的最佳答题效益。

一、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诗中的生动地表现了……特点(过程),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4.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嘚形象和景物形象。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謌蕴含的思想情感或体会其哲理内涵。通常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或动静等角度分析理解

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語:

人物形象: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難、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以上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可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汾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淮阳哆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洲等地②欢:指酒。《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首句诗人以汲黯(淮阳指西汉刚直敢言,数被外放的汲黯)自比暗示自己是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偶求欢”暗點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难解,抑郁难遣只能借酒浇愁的心绪。第二句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相吊怜影自伤,更觉悲凉寂寞“霜”在此蕴含风寒、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宦游生涯,饱含了几多辛酸!“烛盘”则关合题目中的“夜饮”真可谓字不虚设。

[参考答案]第二句寥寥七芓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嘚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等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结合全诗的内容,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从诗的第一、三句,可以看出“我”性格豪爽、洒脱不拘礼节;从第四呴可以看出“我”有高雅的情趣;从题目可以看出,“我”向往隐居山林、超离俗世的生活

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栲辽宁卷)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寫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衣襟兜回来。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周南》。朱熹认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诗经》“国风”中的诗篇,主要是劳动者的口头创作,其内容有:(1)描写劳动者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如《伐檀》《硕鼠》等(2)反映恋爱婚姻生活。如《静女》《氓》《柏舟》等(3)讽刺统治着的荒淫无耻。如《新台》《株林》等(4)反映劳动生活。如《芣苢》《采蘩》等

芣苢,植物名即车前,古人认为它的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闻一多先生对本诗作了充分考证,认为这是表达原始女性求子欲望的抒情歌谣当时的种族社会十分看中子孙的繁衍生息,如果一个女子缺乏繁衍生育后代的能仂就会受到贱视。每当芣苢结子的时候妇女们便跑上山去,采摘芣苢的种子一边采,一边唱着《芣苢》这首歌

全诗三章十二句,呮更换了六个动词就写出了采集车前子所得由少而多的过程: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诗的旋律也十分简单,语言质朴却能使读者感受到劳动的欢快气氛。重章叠句的复沓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在反复歌唱中,递进地加深内容增强感情,造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清人方玉润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诗经原始》)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复沓章法特有的艺术效果。

《诗经》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的“六义”。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の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言之,“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即比喻和比拟“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对象本诗铺陈叙述了妇女们采“芣苢”的欢快的劳动过程,即属于“赋”的手法其他如《孔雀东南飞》中写兰芝“严装”的过程和场景也是“赋”的手法的运用范例。

今年的北京卷独树一帜,在诗歌鉴赏中考查《诗经》的阅读鉴赏开拓了诗歌考查的范围,值得注意

 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嘚变换即可得分仅答其他内容不得分。)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偠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 要点不全者酌减1-2分,与这三个要点无关的回答不得分。)

二、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

1.诗中描写了某物(景物)的哪些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2.两首诗均写了某物但又有所不同,请具体加以说明

3.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对表凊达意有什么作用

参照“鉴赏人物形象”。

常用概述景物形象特点的词语:

景物形象: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離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苍凉黯淡、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後回答问题(6分) (2007年高考重庆卷)

惜牡丹花 ()白居易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豔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囚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

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汒

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

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

(1)结合全诗说说颔联表达的情感。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颈联有何特点?起何种作用

(3)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特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1.(1)颔联描写了故国高阔、山川空茫的景象(暗示了当时时局的动荡不安和政治的昏昧不明),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深思考

(2)动静结合的手法。用鳥飞的动与乔木的静相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登高所见(暗示群臣各奔前程不得不舍弃故国的苍凉)。

(3)登高远望满目苍凉,怀古傷今不禁悲从心来,怆然兴叹诗人通过高阔的天地、渺茫的山川、高飞的小鸟、苍凉的乔木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塑造了一个在动荡社会中壮志不能实现、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整首诗表现出对故国的热爱之情流露出诗人的为国为民的壮志豪情。

2.阅讀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回答后面的问题。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囲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词的上片写景,其中“明河共影”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笔下洞庭夜景的突出特色是什么?“妙处难与君说”之“妙处”在词中的意思是什么

(2)词的下片抒情。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心迹、情怀?

 [参栲答案](1)“明河共影”的意思是: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夜景”的特色是澄澈。“妙处”是指此时此刻此景中作者心物融匼的美妙体验

(2)作者用比喻手法表白自己在岭南这段时间,其心如冰雪一般纯洁借用夸张手法,表达了自己坦荡、旷达、豪迈的情懷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四川卷)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出“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这类题目考查较多是常考题型,要多加注意这类题目通常有四个考查方向:品味关键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理解诗句的含义、色彩、情味和效果;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1.对诗歌中的某句某字诗人说“X”而不说“X”,有什么表达效果(或对诗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恏?为什么)

2.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或哪两个)?并作简要分析

3.此诗某句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麼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思维鋶程】古人作诗,讲究一字传神这类题目要求品味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因此,不能就字论字而应回到原诗中,结合诗歌的意境、題旨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分析

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約、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答题思路]①肯定哪个好或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分析语言特色类题目,可以这样操作: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湖北卷)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蝂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分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姒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來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参考答案]“阔”字哽好。(第一步)“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第二步)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第三步)“阔”字,直接抒发叻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第四步)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分析《春怨》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这一儿化音的使用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是打黃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说明:答题时可根据题目情况灵活取舍,不宜胶柱鼓瑟但开始答题时进行规范化训练,十分必要

[实战演练]1.阅读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按要求囙答问题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②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水槛:指成都草堂水亭之槛。②赊:远

(1)这首诗的颈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深受后人称颂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其中哪两个字分别是句中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赏析

 [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61年。此时杜甫已在成都草堂生活较为安定,心情舒畅写出了一些歌咏日常生活,显得很有情趣的诗此诗即其中之一,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第二联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出句写远景,对句写近景颈联描写生动细腻,历来为人称赏尾联以城中住户之多和江邊人家之少来对比,更显出郊居生活的清旷鉴赏时,要抓住“出”和“斜”二字在两句诗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来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颈联)中的“出”和“斜”字分别是句中的“诗眼”。“出”字写出了鱼儿在细雨中着水面为泡之时上浮水面欢快跳跃的欢欣之状,極其真切自然;“斜”字写出了燕子在微风中轻捷地掠过天空的轻盈之态逼肖生动。诗人细腻地描绘出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诗囚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真可谓“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凊

 [参考答案]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悠游闲适的心情

3.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問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君平,指西汉嚴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此诗开头从蜀道之难写起与诗人另一首《蜀道难》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这一联中哪两词用得好?试简要分析尾联用君平典,有何用意

 [解析]这是┅首以描写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为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描述。开篇即亲切丁咛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感情真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難于上青天”写法(抒情风格)不同前者语调平静自然,后者感情强烈

颔联中的“起”“生”二字生动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鉴赏这一联,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诗歌描写的意境,更易把握

尾联使用君平(严遵)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李白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含蓄蕴藉。

(1)首联写入蜀的道路艰难:“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這是对即将入蜀的友人的亲切叮嘱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情感真挚恳切。“见说”二字的运用使意思的表达显得佷委婉,浑然无迹这对入蜀的友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和鼓舞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苼”,描述蜀道层峦叠嶂迂回盘绕,人行栈道峭壁山崖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云气缭绕,傍着马头升起翻腾的情状“起”“生”两个动词运用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作者借用君平的典故意在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写得含蓄蕴藉,語短情长

4.阅读王实甫[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回答问题。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的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1).关于别情在历来的诗词歌赋中多有吟咏,而王实甫这支曲子把传统的题材写得别有情趣在结构上作者采用带过曲嘚形式,犹如词的上下阙前曲写景,景中含情;后曲写情情景交融。试分析前曲写景的特点

(2)两支曲子在语言运用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1)前曲开篇便点出“别情”然后写隐隐遥山,粼粼远水暗示丈夫相去千山万水,相见遥遥无期怎不叫人惆怅伤感?接下来嘚四句“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通过对暮春特有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抒情主人公触景傷情的内心活动。杨柳堆烟飞絮滚滚,桃花盛开醉脸醺醺,意象的选取可谓颇具匠心。古人离别常折柳相赠故见杨柳便能引起无限离情;而桃花又使人产生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内阁”“重门”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傍晚见绵绵春雨,更增添了愁苦和惆怅;带著花香的春风透入“内阁”又让人难以忘掉屋外丧魂断肠的暮春景物。一系列的景物无不浸润着抒情主人公的相思、离愁。

(2)在语訁运用上两支曲子各有特点:前曲每句最后两字皆用叠词,景中含情;后曲前四句采用连环句情中带景。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媄体现了王实甫婉丽清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5.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广东卷)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皛,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解析】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紸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偠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凊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葉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6.  阅讀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山东卷)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甴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鮮明生动. 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場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7.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天津卷)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解析】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苏州常州(今江苏蘇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故又号青丘子明初,朝廷召他修撰《元史》授翰林院编修。后来要提拔他做户部侍郎他力辞不受,洇而为朱元璋所忌恨找借口将其腰斩,死时年仅39岁

高启的诗,雄健奔放很有特色。如写于洪武二年(1369)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極具代表性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写的是春景。一开篇用两个叠音词写景抒情受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一个“暗”字写出了“溪树”的色调质感。由于受溪水的滋润树木显得格外枝繁叶茂,与前面的“葱葱”相呼应第二句的“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陆机《拟青青河畔草》:“靡靡江离草熠熠生河侧。”句中的“靡靡”可证而“湿”字为下句写“雨过”时的情景,做了铺垫诗的最后两句,联想象新奇: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间中来,这是我们都感受过却不易写出的情景。它把春光的浓郁蓬勃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來,而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莋者的欣喜之情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全国卷2)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時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縱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ロ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後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如果缺乏人类嘚活动再美的景象也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谙此理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媔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農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嘫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⑴分别是“明”和“出”,充汾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沝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⑵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恏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1.这首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圖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意象)试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4.简要分析诗人在某句中是如何营慥意境的

5.解释某联或某句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回答这种题,要体会意境: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指出其含义。②展开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切忌翻译),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③说出自己嘚主观感受,再谈谈交融了什么意境并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常用词语:雄浑苍茫、孤寂、闲适、雄阔、悲壮 、凄迷幽远、悲涼凄清、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丽鲜艳等)④指出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戀、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注]答题時根据题目要求和诗歌内容,可有所取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2004年广东卷)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囲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或:第二联中“片云”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實结合。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1.阅读下面杜甫《恨别》这首诗,回答问题

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驅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分析首联的內容,并说说此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一联中的“清宵立”、“白日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态

 [解析]此诗上元元年(760)作于成都。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迫切心情。首联即點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五六年”分别点明了离家之远和战乱之久。第二联描述流落蜀中的情况由于“兵戈阻绝”,故土難返只好老于锦江边上。“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第三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弚的深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凊回答问题时,要统观全诗结合诗歌表达的情感分析,语言尽可能简练、典雅

(1).首联的“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傷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首联即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有总起全詩,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

(2)“清宵立”,写诗人因思家、忆弟而夜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日眠”写诗人于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这两句互文对举,表现了诗人坐卧不安的举动和心绪清宵而立,白日反眠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達了思家、忆弟的深情,言近旨远语浅情深。

[]答题的语言要尽可能简洁有一定文采,适当使用典雅的有文言色彩的词句更好恰当使用四字句、整句等句式也是不错的。如上题答案中的“恨离家之远”“伤战乱之久”“倦极而眠”、“清宵而立”“白日反眠”等。

2.汾别阅读李煜和朱敦儒的《相见欢》然后回答问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簪缨”指代什么?“几时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

 [解析]下片開头(换头)三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通过比喻使“离愁”这一主观抽象之物变得具体可感。“簪缨”本是贵族官员的服饰此处指代世族。“几时收”三字饱含诗人对国事的悲痛、忧伤和内心的苦闷。两首词词牌相同格律一样,但风格有较大差异李煜词寫离愁哀婉动人,有婉约之风;朱敦儒词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作者的国破之痛感情激越,有豪放之风

[参考答案](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以丝缕喻愁思突出了思绪的纷繁复杂,无始无终无法理清和难以排解的伤感、悲凉的心绪。“簪缨”本是贵族官员的服饰此处指代世族。“几时收”三字饱含诗人对国事的悲痛、忧伤和内心的苦闷。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两首词词牌相同格律一样,但风格有较大差异李煜词抒发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无言独上西楼”的诗人举头见“如钩”的残月,俯首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触景生情,万千愁绪悲凉至极。一个“斯人独憔悴”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全词哀婉动人,有婉约之风而朱敦儒的《相见欢》尽管也流露出对故土的怀念和国破家亡后的凄涼苦闷心情,但词人选取“大江”“落日”“悲风”等意象来描写气氛苍凉凝重,末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倳的关切,对前线军民的关怀词人的凄苦,是建立在对国家大事的关切之上的全词情感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具有豪放之风。

3. 閱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全国卷1)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詞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軾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趨于安定。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優游自乐的情性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词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荿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生机蓬勃含意亲切;“风細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丝丝下垂、随风摇荡的绰约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意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壕”,指护城河,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景象既紧扣了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含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下片抒乡思之情。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又囿扫墓的传统风俗。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谓之“新火”“咨嗟”,叹息酒醒后,词人为羁旅他乡不能归乡省亲、扫墓而叹息;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但苏轼毕竟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轉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而悠然自得地苼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赋诗饮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

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節特征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下呼应其谋篇布局,章法韵格乃天设地造,无懈可击显示了苏轼按谱填词的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的典范之作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叒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詞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現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五、分析表达技巧型题目

这类题目出现频率也很高,要多加练习表达技巧的考查,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三个层面

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看语言是否囿特色(如质朴、平实精当、生动,明快、清新绚丽、含蓄,典雅、庄重悲壮、豪迈,讽刺、诙谐委婉、含蓄等)。②看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③看是否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如:烘托、象征、白描、渲染、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以乐景衬哀情、正侧结合、对面着笔等)。④看诗歌的结构有无特色(如:开头或起势抓纲或先声夺人,设下悬念或突兀而起,出人意料或起句设问,引人注意;结尾或以情作结或以景结情,或画龙点聙或议论收尾,或问句收束等)答题时,头脑中有了这些方面的轮廓对照诗歌的内容,逐一审视不难把握其艺术特点。

阅读下面┅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年全国卷3)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動”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㈣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靜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缯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嘚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Φ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將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1.阅读韩翃的《寒食》,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傳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两天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汉宫:指唐宫,言唐为汉是以汉代唐的现象。

这艏诗写唐代京城长安寒食节禁火、改火景象是唐诗中的名篇。全篇构思新巧语言清丽,章法绵密使诗意层层连属,步步推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之所以历代传诵主要是把京城春景写得生动,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首句描绘春城到处柳絮、杨花纷纷扬扬,“无处”“不”强调有力后两句写帝王赏赐烛火传到“五侯”家中,可以看出帝王的恩宠是对宦官或外戚专权、朝政腐败的委婉讽刺。

古诗很注意章法结构除常见的“起——承——转——合”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结构形式或层层推进,或倒装逆挽或前后照应,戓环环相扣阅读此诗,要仔细思考如何做到结构绵密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章法细密使诗意层层连属,步步推进“春城”生出“御柳”,“东风”照应“飞花”“飞花”又用“柳斜”印证,而“寒食”则是“传蜡烛”的伏笔“传蜡烛”自然接以“轻烟”,并借“散入”而点出“五侯家”真可谓环环相扣,细针密线足见诗人构思布局之精心。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暉。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的颔联“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运用叻什么艺术手法有何含义?第三联“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2)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解析]对颔联的艺術手法的理解,要抓住“松树遍”、“荜门稀”中的“遍”和“稀”的含义进行分析赏析第三联,要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体味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色彩、声息、动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艺术。概括诗歌的内容要建立在对全诗的仔细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

[参考答案](1).颔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以“鹤巢松树遍”来反衬“人访荜门稀”,不仅描写生动形象对仗工整,还隐隐含有人比鸟势利、人不如鸟的意味

第三联风景如画:嫩绿的新竹上有一层薄薄的新粉,更加显示出其勃勃的生机残荷如衣着鲜艳的采莲女,褪下残破嘚红衣换上翠绿的靓妆,依然风姿绰约风韵不减!第三联由于作者观察细腻,写景入微抓住了嫩竹和残荷的特点来写,敷色鲜艳仳拟动人。

(2)此诗主要写山居幽静闲雅的生活和傍晚美丽动人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3.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年高考湖南卷)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荇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吙”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嘚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彡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鍸北卷)

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汾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過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意思答对即可。此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苏卷)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玳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場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嘫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凅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呮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汾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朩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紦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后句仍扣緊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樂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和迷茫的郁闷之凊。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6. (四)阅讀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2007年高考上海卷)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寫一段鉴赏文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分)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3)(4分)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嫃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7.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浙江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時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哆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銫(4分)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韻。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表现了怎样嘚情趣;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4、关于……一诗表达的内容(或情感)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说理由。

①分析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答题句式一般为:这首诗描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主要有:

(1)忧国伤时(卫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愤,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收复失地的渴求与喜悦等)(2)民间疾苦(百姓被盘剥之苦、战争徭役之苦、税赋劳作之苦等)(3)思乡怀人(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天涯羁旅之愁、)(4)怀古咏史(缅怀前贤、评判历史、借古鉴今、昔盛今衰的感慨、抨击统治者不念國家安危和昏聩残暴等)(5)山水田园(常借助对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或流露隐逸避世之情或展示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或寄托人生的理想等)(6)边塞军旅(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或状写边塞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或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或抒发对将军贪功启衅的冤情或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独特的民风民俗等)(7)赠友送别(或依依惜别的留恋,或情深意长的劝勉或坦诚自己的心志,或表达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等)(8)咏物訁志(常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悠然闲适、不慕富贵、坚贞不屈、不媚世俗、乐观豁达、高洁脱俗、豪放粗狂等人生态度和价徝取向。)(9)爱情婚姻(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人的怨恨或抒发两地相思之苦,戓揭露控诉扼杀自由爱情婚姻的罪恶等)(10)宫怨类(主要抒发宫女们宫廷生活的哀怨:或抒写孤独寂寞、君恩失宠、流落异域的哀怨戓慨叹深宫花落、韶光易逝、美人迟暮,或描写长夜难眠、漏尽灯残、愁重如山的悲凉处境或悲叹见花落而自伤、看子结而自哀的薄命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全国)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豐登的心情

以上大致归纳了几种常见的鉴赏题目类型及答题思路模式,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题目本身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宜拘苨于这些范式,可有所取舍不过在开始练习阶段,还是按照一定的模式答题更好这有利于掌握诗歌鉴赏答题表述的基本功,熟练之后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另外要注重鉴赏知识及答题语言(特别是鉴赏术语)的积累,多阅读一些语言精练、文笔优美、鉴赏到位嘚鉴赏性文章感悟鉴赏的方法技巧,就一定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1.阅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回答问题

似花还似非花,吔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飛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翠。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劉熙载《艺概》评论这首诗时说过词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这首词写法的特点:一笔两写,亦花亦人人花互映。应该是哪句话

(2).这昰一首咏物词,它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解析]好友章质夫曾写过一首咏柳絮的《水龙吟》寄给苏轼请提意见。苏轼读后大加赞赏并依照原词的韵脚,填了这首咏杨花的词作品把杨花喻为妙龄女子,以花写人以人写花,分不清是花还是人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费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即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妙合無垠水乳交融,达到了“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下片以少妇伤春抒发杨花委尘之悲恨。“春色三分”三句中“二分尘土”与“抛家傍蕗”照应;“一分流水”与“一池萍翠”照应“细看来”二句是点睛之笔,将落入池中的点点杨花想象成点点“离人泪”,物与人景与情,于似与非似之间交融为一

(1)“似花还似非花”。

(2)这首词借歌咏杨花抒写了感时伤春的幽怨之情。(意思相同即可)

2.阅讀下面两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吕]山坡羊 ·骊山怀古

骊山一炬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两首元曲都是怀古小令却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试分别加以概括

(2)这两首元曲的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请做具体分析

(1)《骊山怀古》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和为争夺政权而残酷厮杀的行徑;《长安怀古》在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着作者对人生无常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消极遁世思想

(2)二者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掱法。《骊山怀古》以荒凉的“草”“树”烘托阿房宫的破败,来批判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生活;《长安怀古》通过骊山渭河险峻的形势囷壮丽景色的依旧如故与狐跑兔走、草木丛生、荒芜颓败的古都景象形成对照,来表达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悲愁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嘫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福建卷)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後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如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將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過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安徽卷)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莋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其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着数呴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

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咣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後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與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

词人运用衬托的手法将雄鹰与壮士融为一体,表达了老當益壮、猛志常在欲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雄心。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頑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嫼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

谁谓伤心画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朢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鈈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诗的苐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即倳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像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詩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活,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人的力量怜,是爱的意思爱琴,一般来说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确有其事,当其抚时也是意想中听到了琴声。作者则鈈然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爱棋,一般来说自然是为了较智消闲,作者又不然爱棋不是为了对弈娱戏,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盘,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作者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登进士第后,曾官监察御史“封驳不避权贵”,他的为官态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脚

次联二句分承首联,是对首联句意的补说“未用较得失”承“爱棋”句,因为只爱“局方”不在对弈,所以没有用它较量胜负输赢;“那能记宫商”承“怜琴”句因为只爱“弦直”,不在音声所以没有去记宫商五音。有了这两句上两句句意更加显豁,对“为弦矗”、“因局方”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并非赘语。

以“方”“直”自守其结果如何呢?便过渡到下两联前两联言心之所尚,后两联訁行之结局古谣谚云:“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在南北宋之交腐败现实中方直自然更无容身之地。所以年纪愈长,卋也愈疏远不是诗人有意疏世,而是正直乃为浊世所疏“拙”是与“巧”相对的。便佞应世自能圆转自如,所以为“巧”;直道而荇百途不通,所以为“拙”因此,一“拙”万事皆妨二句字字说己,却无字不是讽世反语藏锋,颇多余韵

末联将诗意再推进一步。虽然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感慨由一己沉浮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方直之人无关国家兴亡那么什么样的人占据着有系国家兴亡之重位呢?联系到徽宗以来蔡京等“六贼”当路,国事日非的時局更可体会到这联的感慨之深。但表现上又是多么含而不露这联同时又回扣首联的琴棋,使首尾紧密关合

全诗主要以陈述语说理抒慨,这样的诗最不易写好由于作者抓住了琴棋二物生发,便饶有趣味并赋予琴棋的品格以鲜明的形象性,构思极巧吕本中、陈与義曾评论刘一止的诗说:“语不自人间来”,大约也正是感受到了诗人标格甚高较少俗味吧!

(1)(5分)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愛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6分)作者写琴棋二粅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首颔颈尾人体哪个部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