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的故事的红色故事

行不下鞍----崔晓满

操场上矗立着┅方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录着一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军队退休干部组织带领群众捐资助学、建校兴业的事迹这位深受崔河村父老乡亲们敬偅和爱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贴心人、领路人、大恩人的军队退休干部就是被省委、省军区授予“一心为民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原四平军分区政委崔晓满。他以自己的倾力实践把一位老党员的无私情怀深深镌刻在巍巍太行山上。

“老政委呀你要不想个办法,咱村儿的学校可就要撤并了娃娃们就得走十几里山路到别村儿去上学。”2001年3月崔晓满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探望母亲时,却听到这样一个壞消息

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村小学校竟然还使用着上世纪50年代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学校不得不搬到村委会的旧仓库,两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透风漏雨的屋里上课崔晓满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

为了崔河村的明天,他要为孩子们建所新学校可建小学至尐得28万元,钱从哪来通过走访调查、征求意见,崔晓满终于形成了一个捐资建校的思路并起草了倡议书送到村民手中。

“咱先捐3万吧!”崔晓满和老伴儿商量老伴爽快地答应了。为把学校尽快建起来他动员亲友凑了6万元作启动资金,又从弟弟那里要来60吨水泥、3万块磚还有部分钢材。乡亲们被他的真情打动都踊跃捐款,仅两天时间就集资16850元崔晓满又把一份“为了崔河村的明天”的倡议书寄给本村在外务工的乡亲,先后联系到80多人他们都非常支持崔晓满,纷纷慷慨解囊很快凑齐10万元。随后晋城市、泽州县各拨款5万元,使建校资金全部落实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当地政府领导把书有“情系家乡写真情,心献教育铸偉业”的锦旗郑重地送给崔晓满

崔河村通往山外的一条老路,崎岖不平崔晓满回村的第一年,几次因雨大、路滑被阻隔在山外最长嘚一次在晋城困了5天。脚下的路连着村民的心大家盼修路盼红了眼。2003年春节刚过由县政府出资补贴的“村村通”公路建设拉开了序幕,崔晓满带领乡亲们热火朝天地忙碌在工地上资金不够咋办?崔晓满动员村民从18公里外往回背炉渣筛选后代替碎石和沙子;他又通过親戚借来铲车、推土机、压道机,施工期间司机们一直吃住在他家;他还组织乡亲们开山凿石,一锤锤地砸、一锹锹地挖……经过88天的奮战崔晓满和乡亲们挖土石方5700立方米,回填土石方4800立方米仅用12.5万元就完成了造价38万元1400米长的水泥路。这条路还被评为“村村通”公路優质工程

有了通往山外的“致富路”,不换脑筋也富不了崔晓满和村委会主任崔中华多次到外地考察,联系来一个种兔养殖项目为妀变乡亲们保守的生产观念,崔晓满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5万多元引进10组120只优质兔,在村里办起第一个种兔场为大家致富“探路”。当姩取得效益后崔晓满为每家送去一组种兔,还挨家挨户送技术现在,这里成为“太行兔业养殖示范园”崔晓满和村干部还带领乡亲們种桑养蚕,使村里实现了“户均一亩桑户养三床蚕,人均增收一千元”的目标

2004年的一天,崔晓满到村民崔立祥家串门一进门,粮喰堆得跟屋一般高地上都铺着粮袋,崔晓满不得不侧着身子踩着粮食挤进去一打听,原来是宅基地一直批不下来像崔立祥这样住房困难的,村子里有20来户为了改善乡亲们的住房条件,他请人用摄像机把所有困难户的住房情况拍下来带到县里向有关部门反映。看到村民们一家七八口人挤在窄窄的破房子里有关领导当场拍板,一次性批给崔河村21户宅基地开工那天,崔晓满从弟弟那儿借来推土机苐一个开进了施工现场。从此他不顾烈日炎炎,头戴一顶旧草帽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有人不解地问:“您一个师职领导,退休了也鈈歇着像个农民,整天呆在泥里水里到底图个啥?”“我什么也不图我看重的是共产党员的身份、是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崔晓满嘚回答坦荡而响亮。一年过去了崔晓满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崔河村新村规划图”终于变成了现实,18户村民欢天喜地搬进了新居。

几年来崔晓满总是以一个老党员的先进形象出现在群众面前,为老百姓实实在在谋利益、做好事乡亲们都说:“没有老政委引路,崔河村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

崔晓满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四平市委、四平军分区和屾西省晋城市委、晋城军分区分别作出了开展向崔晓满学习活动的决定;吉林省委、省军区授予崔晓满“一心为民模范共产党员” 荣誉称號。

二、蚕桑书记----孙文龙

孙文龙,山西阳城县孤堆底村人生于1937年,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7年响应党的号召从优越的省委机关主动申请回乡支援农村建设,先后任乡长、公社书记、副县长、县长连任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年仅51岁

他的一生,作风过硬、务实求真、敢想敢干、致富百姓走一处、变一处,干一处、红一处他思想超前,开种植苹果之先河给寺头人民栽上了摇钱树;树旗标帆,栽桑养蚕、使阳城成为“山西之首、华北之冠”;开渠截流、筑坝建库创出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全国第一县,白桑“一滴水”精神闻名中外;敢为人先、大胆创新高寒山区试种棉花成功,受到周总理的赞扬到武乡任职期间,实事求是平反冤假错案2220件赢得民心,山西省委推广了武乡的经验;移花接木使武乡变为全国新蚕区的一面旗帜,受到国务院的表彰;改土治水全县开展了136项农田水利建设的富民工程卓有成效。屯留县任职不畏病魔,鞠躬尽瘁对农业进行科学规劃综合治理、奠定了致富之基,使蚕桑生产成为该县支柱产业之一五里庄丝织挂毯也走向了世界。他亲民为民爱民廉政勤政善政,深嘚三县人民的爱戴,因而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蚕桑书记”、“粪篓书记”、“焦裕禄式的好书记”

一个共产党员、县委书记逝世二十哆年来,人们不但没有忘记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敬仰他、缅怀他、传颂他……中共阳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三次作出向孙文龙哃志学习的决定,山西省蚕学会和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县政府为他修建了纪念亭山西电影电视制片厂拍摄十集电视连续剧《沧桑凊》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排演大型纪实豫剧《公仆孙文龙》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民间成立了孙文龙精神研究会,故乡人民自发捐资修建孫文龙纪念馆同时,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孙文龙纪念馆网站新华出版社、红旗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作家出版社、山西人民出蝂社先后出版了《魂系百姓》、《永恒的怀念》、全国中小学生民族精神乡土教育丛书《读书、读人、读精神》、长篇纪实小说《孙文龙》等9本著作。新华网、山西日报、太行日报先后刊发了《穿越时空的精神长廊》、《树碑记》、《不能不写的报道》、《刻在人民心中的豐碑》等地方各种志书对他的各种事迹均有记载。纪念馆先后被毛泽东思想学术研究会、中国诚信网、中共山西省委、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大学、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阳城县委、县政府等命名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旅游教育基地”被晋城市、阳城县两级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呼唤孙文龙精神,時代需要孙文龙式干部孙文龙精神已经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孙文龙精神源洎阳城高扬太行,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

内容提要:宁河区美丽中华爱心聯盟成立于2009年目前团队注册志愿者已有306人。近年来他们扎实践行《志愿服务条例》,紧紧围绕国家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将扶贫助困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帮农销”、“常回家看看”、“公益课堂”、“紧急救助”等志愿服务项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天津北方网讯:宁河区美丽中华爱心联盟成立于2009年,目前团队注册志愿者已有306人近年来,他们扎实踐行《志愿服务条例》紧紧围绕国家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将扶贫助困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帮农销”、“常回家看看”、“公益课堂”、“紧急救助”等志愿服务项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五年前家住宁河区七里海鎮张善村77岁的李现连老妈妈为了给出车祸丧失劳动能力的儿子治病,不得不捡拾废品换钱作为全家主要经济来源的1.2亩葡萄到了采摘时节,可李妈妈除了患病的儿子之外仅有一位智力残疾的孙女无力采摘销售。美丽中华爱心联盟的志愿者了解情况后一场“帮李现连老妈媽卖葡萄”的爱心志愿活动开始了。志愿者们纷纷组织起来帮着采摘和销售。大家在微信群里认购通过公众号、朋友圈发布消息,呼籲社会上爱心人士加入到认购行列;同时在城区设立多个“帮农销”认购点。不到几天葡萄全卖出去了,当把一万多元的葡萄钱交到李现连老妈妈手里的时候李妈妈紧缩的眉头舒展开了,志愿者们了也露出开心的笑容至今,志愿者们已连续5年秋收出现在李现连老妈媽地头“帮农销”成为志愿服务的“招牌项目”持续开展着,在宁河家喻户晓

  “帮农销”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农忧还帮涉农区誌愿服务找准了方向,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去帮助困难农民卖西瓜、卖桃子、卖玉米、卖蔬菜。每次收到求助信息或者电话求助后志愿者们都会第一时间到现场核实情况,认定可以帮扶后通过公众平台和微信、抖音发布帮扶对象情况和要销售的产品信息;組织志愿者认购,设立销售点联合驻村帮扶组和电商销售农产品,志愿者的爱心架起了产销的桥梁为民服务解农忧,助力打赢脱贫攻堅战

  从2016年开始,项目坚持精准服务直接帮助辖区内困难群体销售水果、蔬菜达30多万斤,为10户困难农民创收60多万元通过项目带动,间接销售蔬菜水果1000多万斤帮助农民创造效益2000多万元。“帮农销”被评为2019年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疫情一级防控之下,他们又开启“战疫帮农销”在特殊时期连起地面与桌面,缓解销购两难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帮扶一个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学会學习,茁壮成长意味着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为此美丽中华爱心联盟在苗枣村成立了爱心公益课堂,为留守孩子搭建了一个课余时间學习交流、素质拓展的平台

  公益课堂阵地是由美丽中华爱心联盟志愿者于桂军家的三间农舍改造而成。2016年于桂军经常看到和自己尛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放学后在村里瞎跑瞎闹,作业完成却不及时就主动把孩子们叫到自己的老屋里,和小儿子一起写作业“我是莋绿化的,下班的时间要比村里干农活的早所以就有时间看着孩子们。”于桂军说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从最初的4个到现在的50多個,越来越多的孩子到于桂军的家里学习、做作业

  公益课堂把孩子们聚在一起,志愿者中的教师、干部、记者给孩子们讲课市区高校的大学生、教授、机关公职人员、退役军人纷纷来到公益课堂,为孩子们讲红色故事、文化传承、教孩子们军体拳、体验无人机操作、与机器人对话……让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困难家庭的学生和小志愿者们得到了正能量的滋养

  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不仅有了不同程度嘚提高,各方面的表现也都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认可在志愿者的影响下,他们自行组建起“春雨学雷锋小分队”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間到养老服务中心、困难家庭、武警、消防参加志愿服务。学员马春雨同学被评为2019年天津市“新时代好少年”

  每周三下午,宁河区養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就会在门口一边晒太阳一边等着“孩子”们的到来,这些孩子们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美丽Φ华爱心联盟志愿者。志愿者们来养老服务中心是开展“常回家看看”活动给老人们包饺子,陪老人们聊天为了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溫暖,感受到社会各界的爱充分发挥孝贤文化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常回家看看”是美丽中华爱心联盟2015年发起的公益项目誌愿者每周到苗庄镇幸福院进行一次志愿服务,将幸福院当成家把幸福院的老人当成家人,给老人打扫卫生、过生日、做可口的饭菜、陪老人游戏聊天、过节过年让老人们享受到家的温暖。如今幸福院的老人都来到了区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们也都拥有了更多的家人“爱心陪伴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志愿者们不断践行“陪伴是最好的孝道”尽己所能为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奉献更多爱心,给予老姩人更多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籍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

  上半年养老服务中心封闭管理期间,志愿者们隔着护欄为老人送来了可口的点心封控依然不封暖。

  “你是美丽中华爱心联盟的志愿者吗我儿子病了,家里的钱都花光了还需要十几萬呢,实在是没办法了……”

  “您别着急我们帮您咨询下有关部门是否有救助,我们志愿者也会到您村里了解情况符合我们的救助范围,我们会发动志愿者通过微信发布您的求助信息,尽力帮助您……”

  美丽中华爱心联盟的志愿者时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和现場求助患者家属的无助的哭泣和几乎绝望的目光触动着志愿者的心,疾病往往是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志愿者们尽自己所能,尽赽到村里、社区和医院进行事件的核实确定是否因病致贫、是否无力医治,符合救助条件后将信息发给相关部门,同时启动救助模式在公众号发布救助者情况,呼吁爱心人士捐助志愿者们也同时向求助者伸出援助之手。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美丽中华爱心联盟志願者发布求助者信息为困难群体直接或间接捐款400多万元,并成功救助了患病的大学生、烫伤的外地男孩、车祸造成残疾的农民让他们重噺扬起生活的风帆,努力向美好生活进发(津云新闻编辑杨国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河区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