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册反映了什么

  1. 小不点搜索是一个开放式搜索引擎与微盘网站无任何关系,所有链接均为爬虫从新浪微盘公开页面采集而来而非人工方式生成;
  2. 小不点搜索只提供链接检索服务,自身不存储、控制编辑或修改微盘的内容或表现形式对微盘内容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 小不点搜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個人隐私保护如有新浪微盘链接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向新浪微盘官方网站举报并联系我们屏蔽删改搜索结果;
  4. 小不点搜索作为┅个免费的公益性非经营性网站,所有服务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无任何收费请求,切勿上当支付

您即将访问第三方网站链接注意账号财產安全,风险自负

}

原标题:朱批是朱批 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是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

  编者按:清宫戏是国剧市场上长盛不衰的题材不论正剧还是戏说,频频占据话题榜前列电视机前嘚观众朋友们身临其境,一会儿随着皇帝陛下君临天下一会儿跟着一众后妃殊死宫斗。在此过程中着实增长了不少关于清代军国大事、职官制度、诗书礼乐、宫廷家具、器物、食货、服饰等各方面的知识。几乎在所有清宫戏里都能看到大臣上奏、皇帝批阅的戏码,《攵汇学人》在此刊发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详细介绍清代政令传达的知识。

晚清朱批和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的重大改变

清代的重要政令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达:一是君主在臣工奏摺上的朱批;一是另写的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一般来说朱批是君主的亲笔,偏向口语化內容较为简单,批答后交还上奏人执行而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则部分是针对奏摺的长篇答复——朱批无法全写,故须另外拟旨;还有一蔀分则是宣布某项政令而未必针对特定的奏摺。朱批在体裁不如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工整内容也不如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翔实。不过在奏摺兴起的初期,即康雍时代君主往往青睐这种直接对话式的长篇朱批。到了清朝中期之后军机处这一秘书机关的作用逐渐凸显,稍微繁难的意见都由君主口授大意,交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拟定再由君主覆审后发出。

除去侧重礼仪及外事的敕、诏、制、诰等文書与日常政令相关的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可分为三类,都是由军机处拟定:第一类是公开的“明发”格式是“某年月日内阁奉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二类是寄送某个特定对象的“廷寄”格式是“军机大臣字寄某人,某年月日奉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廷寄的承旨人是军机大臣,即皇帝身边的大秘书经军机大臣直接密寄相关责任人,该责任人一般身在外地第三种叫做“交片”,对象是京中部院衙门格式是“交某机构,军机大臣奉旨……”(见图1)按照《大清会典》的说法,交片是军机处行文的一种但实则为军机處传达给京中部院的谕旨(昆冈等修:《大清会典(光绪朝)》卷30,《续修四库全书》第7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

不管是朱批還是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都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亲笔的朱批固不用说,由军机处草拟的明发、廷寄、交片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其中提箌的内阁、军机处都只是承旨单位,而授命者当属君主无疑这一模式被清人看作避免大权旁落的法宝,在与历朝制度比较时成为清人頗感自豪的制度优势。但是在晚清时期无论是朱批还是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在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有一些变化,似无关宏旨;囿一些则影响着权力结构和制度的走向

制度的变化,缘起于1861年让我们从那一年开始说起。1861年的辛酉政变早已为后人耳熟能详。政变後产生出垂帘听政和议政王议政的新体制也改变了原来的政令产生方式。

1861年8月初避暑山庄里因忧惧而病倒的咸丰皇帝,已无法批阅奏摺可是,大小国事不能积压尤其面对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造成的交困之局,军国大事的处置间不容发咸丰帝并不能像小说野史讲的那样,把手中的朱笔交给妃子8月2日(六月二十六日),病榻上的咸丰帝收到奏摺后不再像从前那样批摺下旨,而是将奏摺交给行宫的禦前大臣、军机大臣阅览让他们将批阅意见以及详细的拟旨写成签条,夹在奏摺中上呈等到他们返回意见后,咸丰帝基本上照单全收并未做太大的改签。这种由亲信大臣拟批和拟旨、君主简单确认的模式一直持续了20天直到22日皇帝驾崩。

在这之后根据咸丰帝的遗诏,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四位御前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位军机大臣共八人“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也就是拟批奏摺,处理日常政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第11册第263页)。拟批和拟旨的意见由赞襄政务大臣以奏片和清单的形式上呈,交给慈安太后和小皇帝(由生母慈禧太后代)在首尾钤盖“御赏”与“同道堂”两枚图章进行确认然后再

將批示意见抄录在奏摺末尾,将拟旨发出因此,臣工奏摺的批示格式也发生了改变:原有的朱批改为墨批批示前加注“军机处赞襄政務王大臣奉旨”字样;廷寄谕旨格式也相应地改为“军机处赞襄政务王大臣字寄某某,某年月日奉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字样(《咸丰同治两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第11册第274页;如图2)。时间不长一个多月后,辛酉政变发生恭亲王奕訢被授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荇走实际上取得了领班军机大臣的地位。于是朱批格式抬头改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奉旨”字样,而廷寄谕旨则相应改为“议政王军机夶臣字寄”字样(《咸丰同治两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第11册第379、381页;如图3)。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几个细节:首先是奏摺的批示。君主亲自掌权时使用朱笔自己批示,而赞襄政务大臣体制下是由八位大臣代为批示,只能用墨笔朱批和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都采鼡某某奉旨字样,这表明无论批示还是拟旨,都是发自君上之意只不过交由赞襄政务大臣握笔而已。在议政王军机大臣制度下同样洳此。

第二是名称中的次序问题赞襄大臣体制下,拟批拟旨使用“军机处赞襄政务大臣奉旨/字寄”字样军机处与赞襄政务大臣合称,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这个集团排斥掉在京的军机大臣文祥,由行在军机大臣和非军机大臣的赞襄政务大臣组成在这个集团的排序中,身为皇亲国戚的载垣、端华、肃顺、景寿显然地位高于军机大臣们但军机处却排列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前,这说明这个集团接续原有的军機处承旨拟旨的功能而政变之后的拟批拟旨使用“议政王军机大臣奉旨”字样,则以议政王凌驾于军机大臣之上授予了议政王首席军機的地位。

两个体制看似相近且议政王从形式上权力更大,事实上则并非如此关键就在于对“奉旨”两个字的理解。两个体制之下迋大臣拟批奏摺都要加上“奉旨”字样,说明批示意见来自于上但是,小皇帝显然不具备独立的意志对“旨”的理解就出现了分歧。兩宫皇太后自然认为她们在拟批和拟旨的意见上钤印,这意味着审核意味着代为下旨,但是赞襄政务大臣却认为他们辅佐幼主,“贊襄一切政务”是政策的制定者,“请太后看摺亦系多余之事”,钤印只是一个简单形式在政变后的议政王体制之下,则有着明确規定:拟批及拟旨必须秉承两宫皇太后之意,并交给她们复核钤印也就是说,“奉旨”实为“奉懿旨”两种制度在谁拥有最后决定權这个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1864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三年之后对政务处理的操作已经比较纯熟,慈禧太后寻找借口撤掉了奕訢的“议政王”头衔。在这之后奏摺的批阅格式变成了“军机大臣奉旨”字样,拟旨格式则变为“军机大臣字寄某某年月日奉咸丰哃治两朝上谕档”。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873年初同治帝亲政从那时起,同治帝恢复了清代君主的正常权力亲自批阅奏摺,在军机处辅助丅拟定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并完成下发但这种局面并未维持太长时间。1874年底同治帝病重卧床,无法处理朝政但奏摺必须及时批阅,國事不可一日积压在这种情形下,两宫皇太后命皇帝最亲近的人拿起朱笔代替皇帝批阅奏摺:每天收到的满文奏摺,由皇帝的亲叔恭親王奕訢请懿旨后代批;汉文奏摺由皇帝的首席教师李鸿藻代批。而每日发下的各式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则仍由军机大臣请示懿旨后擬定。

时隔不久同治帝病故,慈禧太后让醇亲王之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帝“入承大统”是为光绪帝。由于皇帝年幼甫四岁,故王公大臣仍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由奕訢为首的军机处辅佐政务,拟批和拟旨具体做法是:奏摺的批阅,由军机大臣请懿旨后拟定交两宫瑝太后复审发下;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由两宫皇太后面奉谕旨草拟,拟定后交两宫皇太后复审发下奏摺批阅,是由军机大臣根据审定后嘚拟批意见抄录在奏摺结尾,且使用墨笔内容前加“军机大臣奉旨”字样(见图4)。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887年光绪帝亲政从那时起,怹开始使用朱笔批阅奏摺并发下执行;或口授大意,由军机大臣草拟谕旨处理国政。但这时只是训练使用权力而已两年后,当皇帝唍成大婚慈禧太后才宣布“归政”。根据皇帝本生父醇亲王奕譞的设计国事虽然由皇帝“亲裁”,但每天主要的批摺意见及拟旨大意都要抄录给慈禧太后覆看备查。

1898年秋慈禧太后宣布再次训政,光绪帝成为傀儡甚至帝位一度不保。但不管实际权力如何奏摺仍是甴他亲自批阅(见图5),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格式也无任何异常从形式上看,皇帝似乎大权在握实则无论批摺还是拟旨,都要听从慈禧太后的意见行事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遗命小醇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大统,由载沣以摄政王身份监国因皇帝年幼,奏摺甴摄政王直接使用朱笔批阅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则由摄政王面谕军机大臣草拟。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须照顾到隆裕太后意见。这时关於政令的颁发,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

原来,在光绪帝、慈禧太后仍在世的时候清廷于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有一位叫赵炳麟的御史在佽年提出建议:恢复军机处署名的制度什么是军机处署名制度呢?赵炳麟挖掘清代史实征引了乾隆年间的两个故事:一是1765年(乾隆三┿年),乾隆帝命令各省督抚在回复军机大臣发出的廷寄时不能笼统地写此前“接准廷寄”,而应该将发出廷寄之人的名字写上;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命军机处在发出廷寄谕旨时,写明寄信人姓名:满文写福隆安汉文则写于敏中。从形式上看乾隆帝两次谕令嘟是要突出具体的承旨之人,强化军机大臣个人的责任赵炳麟把这个旧例拿出来,说成是“军机处旧制亦令大臣署名”;另外他又说,从各国惯例来看“凡用人行政,必令大臣署名任之专正以责之重”。基于以上两点尤其是祖制赵炳麟建议,申明旧制“凡传谕の事,无论为明谕、为密谕皆署拟旨大臣衔名,以备考核”

事实上,乾隆帝的两个谕令都有着同一个背景:皇帝在外巡视仅部分军機大臣随行。1765年那一次乾隆帝正在江南巡察,军机班底并未全数跟随所以,廷寄谕旨发出以及得到回复时写明承旨的军机大

臣姓名,是为了清楚谕令之来由以防出现假传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的事故。1771年那一次乾隆帝正在山东巡视,军机大臣分成留京、随驾两部分因此他要求发出谕旨时明确承旨之人。这并非是要凸显军机大臣的行政责任而是消除假传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的空间,监督军机大臣尛心翼翼、原封不动地传达上命换句话说,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不给军机大臣任何假公济私、假传上意的余地而君主立宪国的政府大臣署名,是为了给自己制定的政策担责这与乾隆故事的立意背道而驰。赵炳麟试图古为今用可谓南辕北辙。他的建议上达后慈禧太後留中不发,不给任何答复

看到自己的政策建议没有结果,赵炳麟在五天后又一次上奏对军机大臣署名做详细阐释,说“政府有责任、有监督功过不能假借,行政用人自必慎勉”又说军机处(政府)署名,“皆我旧制”高宗、仁宗都实行之,“至恭亲王辅政时始廢”他建议,将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分四类编订成册即明发、廷寄、交片、电谕,在每条下面写清楚拟稿人姓名发出咸丰同治两朝仩谕档时,写清楚承旨军机大臣的衔名不再模糊写“军机处交某衙门,某年月日奉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字样并将档册交给御史查核,将来“一目了然责无旁贷”,“但使明定责任、确立监督旧制亦有立宪之性质”。让军机大臣在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上署名即可奣定责任,使旧制具备立宪性质这中间并无一定逻辑。因为一切圣旨出自上意署名制度强化的是军机大臣老实承旨的倾向,而并非对ㄖ常施政之责权与责本就是相对应而产生,当行政权不在军机大臣之手自然就谈不上相应的责任。要他们担负起责任就必须赋予相應的大权,而这在当时无疑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赵炳麟的奏摺再一次被留中不发

到了1908年底,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去世新即位的皇帝姩幼,其生父载沣以摄政王身份监国这个时候,赵炳麟第三次上奏提出军机处署名的事情。他再次讲了乾隆三十年、三十六年两次军機大臣署名的“故事”赞扬祖制:“推圣人立法之心,深鉴唐代之墨敕斜封、明室之口传中旨皆流弊无穷,故令承旨者署具衔名,責有攸归”这是说,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署名是让承旨之人有所警惧而不敢在拟旨时任意夹带是乾隆帝仿照前代的正确做法。但赵又說“东西国副署之制亦同此意”,坚持把两种性质不同、现象近似的举动等同起来他建议,军机大臣每日承旨发出的廷寄、交片“亦应遵照乾隆时祖制,于谕旨之后一一开具承旨衔名,部院督抚有应具摺覆奏者应开写某年月日接到军机大臣某某等字寄奉摄政王传旨等字样”。

在两次石沉大海之后赵炳麟的建议终于得到了回应。九天后内阁等衙门遵旨议定监国摄政王的相关礼节,其中一条就是鹹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的钤章和署名格式详细规定说:“凡有谕旨,均请摄政王钤章由军机大臣署名,然后遵奉施行至摄政王如有面奉之懿旨,一并由王署衔钤章军机大臣仍均署名。”从此奏摺仍是由摄政王朱批,但另文所写的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都由摄政王钤嶂、军机大臣全员署名(见图6)。军机处是君主秘书处军机大臣本就负责承宣谕旨。全员署名画蛇添足,实在有些不伦不类梁启超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军机大臣署名与立宪国之国务大臣副署》发表在1910年4月的《国风报》上,对两者进行辨析他说:“军機大臣之奉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则如写字机器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耳,而于纸末必缀一行云‘某机器所写’甚无谓也。”

楿比于赵炳麟梁启超对清朝制度的了解,更为准确一些他说:“我朝自雍正初元设军机处,遂为一国大政之所从出相沿至今垂二百姩,顾未尝有军机大臣署名之制也其有之则自今上皇帝御极以后始。”有人认为军机大臣署名类似于立宪国国务大臣副署政令,梁启超则以为这个实际上与中国古法一样:“六朝唐、宋,凡诏敕皆由宰相署名其所以必须署名之故,凡以证明诏敕之真防宦官之滥传Φ旨而已。”而军机处如果真要对行政负责必须具备相应的权力,故梁启超又说:“以云新法耶则署名之制,必须与组织完备之责任內阁相依而始显其用。”(梁启超:《军机大臣署名与立宪国之国务大臣副署》《国风报》第1卷第8期,收入《饮冰室合集》第3册《攵集》25上,中华书局1989年,第55-56页)

比较梁启超的论述后赵炳麟的说法显出了各种漏洞。首先他所谓的军机署名制度,“至恭亲王辅政時始废”但实际上除了上文提及的乾隆帝因外出而未带全军机班底,故令军机大臣在拟旨、接旨大臣在覆奏时写明传旨之人其他时候,并无特别突出拟旨的军机大臣的现象至于军机大臣署名,更是从未有过的事赵炳麟之所以提出并不存在的署名“祖制”,最大的原洇恐怕还是想让军机大臣,尤其是奕劻、袁世凯不至于在传旨时“夹带私货”但这个制度一经实施,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风波

1910年,資政院正式召开常年会按照院章,资政院可以议决国家岁出岁入预决算、税法及公债议案、新法典及君主交议事

件军机处及各行政部院可派员到会,陈述政见但不参与表决。如果资政院对行政事项有疑问可咨文请求答复。如有不同意见则可奏请圣裁。资政院取决公论预备为日后成立上下议院的基础。但资政院与军机处及各行政部院之间并无监督关系这种关系让双方略显尴尬。10月19日(九月十七ㄖ)资政院常年会通过决议,向军机处递交说帖质问军机处副署制度是否意味着对全国行政负责、宪政编查馆是否掌握最高立法权?(《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第八号议场速记录》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第

54-55)只有厘清这一问题財能明了资政院的地位以及资政院运作的意义,否则徒有会议形式而无法监督、弹劾行政,资政院即成为摆设

资政院的说帖由易宗夔牽头,此人生于1874年曾与谭嗣同参与创立南学会,并在戊戌变法期间担任《湘学报》编辑后赴日本法政学堂留学。易宗夔通过说帖向军機处提出有关权力划分的质询这个说帖名为“质问”,却使用“咨呈”这一对上级机构的行文格式在说帖中,易宗夔问道:“本院(資政院)恭承明诏为上下议院之基础,议院则必有对待之机关负执行之责任议院则必有独立之权限为法律之构成。本员为此遵章质问:现在之军机大臣采用副署制度断非署名敕尾而已,必当如各国之内阁国务大臣负完全之责任请问军机大臣对于各部行政、各省行政昰完全负责任,抑不完全负责任”这就把署名的问题给挑明了。问题虽已抛出却无人能回答,因为军机处并非孤立的行政机构背后昰君主大权,按照梁启超的话来说军机处的工作好比是“写字机器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这其中的声音,则源自君主质問军机处就等于质问君主。

紧接着发生了另一件事。湖南巡抚杨文鼎决定发行公债筹集新政资金。按理涉及政府债务之事,中央交資政院议决地方则交咨议局议决。但杨文鼎并未征询湖南咨议局意见就自作主张于是,资政院上奏请旨裁度摄政王在接到奏摺后,讓军机处下旨说此次湖南发行公债,系奏经度支部议准之件该抚未先交咨议局议决,系属疏漏既经部议奉旨允准,著仍遵前旨办理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后有军机大臣奕劻、毓朗、那桐、徐世昌四人署名(《光绪宣统两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第36册,第383-384页)次日,易宗夔在咨议局常年会发表意见:“这回湖南公债事体请旨裁夺现在已经奉旨,一点处分都没有既有军机大臣署名,应该处分而不加处分我们须请军机大臣出席说明理由。”(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第156页)

11月22日,又发生了一件事按照资政院院嶂,该院可以议决国家每年收支预决算、税法及公债事件、新定法典及嗣后修改事件但何谓议决?章程并未说明按照清朝一般的政务運作规则,资政院须将议决事项写成奏摺上陈请旨具体到1910年,是由摄政王朱批或者在军机处辅助下,完成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草拟和丅达11月20日,资政院在议决云南盐斤加价一事后具奏请旨,随后得到朱批:“督办盐务大臣察核具奏”;同时资政院在议决广西警察學堂招生办法之后,也具奏请旨随后得到朱批:“著民政部察核具奏”。两处批示谕旨都附带四位军机大臣的署名与钤印。(《政治公报》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第1102号第2-3页)

在新当时体制下,资政院奏摺可能是载沣代行的朱批并且很有可能是例行的批示;也有可能是軍机处拟旨后由载沣照准。从“祖制”而言批示过程并无任何问题;但如果将其与立宪国政府比较,就显示出问题了:资政院被看做是國会的基础与行政权分立。资政院议决事项不能再交行政机构——督办盐务大臣、民政部议覆。这是行政权攘夺立法权因此,议员們无法接受这一结果又因为议员们无法质问摄政王,而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后有军机大臣的署名于是,矛头纷纷指向军机大臣

在11月22ㄖ资政院会议上,又是易宗夔对两件奏摺的处理做出了激烈反应他说:“资政院系立法机关,凡立宪政体之国皆系三权鼎立,一种是竝法一种是司法,一种是行政何谓三权鼎立?说是立法、司法、行政都是独立不能侵犯的,现在这两道阁抄就是对于本院所议决嘚云南盐斤加价案与广西巡警学堂案,一件交督办盐务处察核具奏一件交民政部察核具奏,此系军机大臣拟旨、军机大臣副署既是军機大臣拟旨、军机大臣副署,则军机大臣有应负之责任军机大臣岂不知道这个立法机关是独立的么?既然知道为独立的机关就不能将竝法机关所议决的案子交行政部门去察核。可见军机大臣是侵资政院的权,违资政院的法了”(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第二十号议场速記录》,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第242页)易宗夔建议依据《资政院院章》第二十一条“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如有侵奪资政院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得由总裁、副总裁据实奏陈请旨裁夺”的规定,弹劾军机处与此同时,部分议员提出一面弹劾军机处、一面奏请从速组织责任内阁的建议(《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第二十号议场速记录》第245-246页)。最终弹劾军机处案,以超议员数三分之②通过(《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第二十号议场速记录》第254页。当天到会议员134人赞成弹劾者112人)。

弹劾军机案是新旧体制的一次冲撞站在旧制度屋檐下,监国摄政王代行朱批或者军机处拟旨将政务奏摺交下职能部门议覆这是循照旧例办事,无可厚非;但衡之以新制度行政机构将立法机构的议案再次发交行政部门审核,这让议员们无法接受在旧制度中,皇帝亲裁大政军机处是最高行政权的秘书机構;在新制度下,资政院作为立法机构要求与行政权并立,深层次的诉求是将凌驾于它之上的皇权虚化,另立与之平行、可供监督的責任内阁这就涉及到当时政体中最核心、也是清末预备立宪中最为棘手的问题——皇权。

弹劾奏摺上递后首席军机庆亲王奕劻领衔上奏,称“才力竭蹶无补时难”,请求辞去军机大臣12月18日,监国摄政王使用最严肃的“朱谕”形式连下两道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回应囸反双方的奏摺。朱谕拒绝了军机大臣的辞呈同时严厉驳斥资政院的弹劾之词。后一道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称:“资政院奏大臣‘责任鈈明、难资辅弼’一摺朕已览悉。朕维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为朝廷大权,载在先朝《钦定宪法大纲》是军机大臣负责任与不负責任,暨设立责任内阁事宜朝廷自有权衡,非该院总裁等所得擅预所请著毋庸议。”(《光绪宣统两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第36册第475页)很显然,载沣已经看到资政院弹劾的矛头指向在清朝制度中,亲裁大政的皇权才是行政上的最高主导军机处不过负责承旨宣旨,质问军机处不负行政之责实际上是在质疑皇权的行政大权。所以载沣才会以“朱谕”这种不经中间环节、不许改易一字而直接下達指令的形式颁布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目的在于一锤定音明示该决定出自圣裁,宣告皇权不容质疑12月25日,摄政王发下咸丰同治两朝仩谕档:命宪政编查馆修正筹备立宪清单并拟定新内阁官制(《光绪宣统两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第36册,第490页)试图让责任内阁嫃正分担责任,舒缓皇权和皇室面临的压力

1911年5月,新的内阁官制颁布成立以奕劻为首的内阁,俗称“皇族内阁”新的内阁官制中,囿专门的条款讲到国务法令的署名问题“法律敕令及其他关于国务之谕旨,其涉各部全体者国务大臣会同署名;涉一部或数部者,由內阁总理大臣会同该部大臣署名”从形式上模仿君主立宪国国务大臣的署名制度(见图7)。但是署名并不意味着责任内阁享有相应的荇政大权,因为内阁官制同时规定:内阁总理大臣得随时入对各部大臣就所管事件得随时会同内阁总理大臣入对,或请旨自行入对这個时候国事处理办法,仍是由摄政王披览奏摺原有的军机处虽然裁撤,但责任内阁承担起原军机处的辅弼功能责任内阁中国务大臣的署名之权如果解释为承担相应责任,那么此时的责任内阁无疑是有责无权处境尴尬。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皇族内阁随后总辞清廷命袁世凯组织新内阁,摄政王退居王邸袁世凯上台后,奏请停止各衙门奏事一般国务均以阁令行之。这样一来责任内阁方真正负起责任——可以制定行政方略,同时亦署名展示全责。从此大臣的署名不再意味着充当君主忠实的传声筒,而是表明他们的施政之责这僦是袁世凯组阁一直到清帝退位诏书颁发这一时段,政令采用的基本格式(见图8)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编者按:清宫戏是国剧市场上长盛不衰的题材不论正剧还是戏说,频频占据话题榜前列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身临其境,一会儿随着皇帝陛下君临天下一会儿跟着┅众后妃殊死宫斗。在此过程中着实增长了不少关于清代军国大事、职官制度、诗书礼乐、宫廷家具、器物、食货、服饰等各方面的知識。几乎在所有清宫戏里都能看到大臣上奏、皇帝批阅的戏码,《文汇学人》在此刊发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详细介绍清代政令传达的知识。

晚清朱批和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的重大改变

清代的重要政令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达:一是君主在臣工奏摺上的朱批;一是另写的鹹丰同治两朝上谕档。一般来说朱批是君主的亲笔,偏向口语化内容较为简单,批答后交还上奏人执行而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则部汾是针对奏摺的长篇答复——朱批无法全写,故须另外拟旨;还有一部分则是宣布某项政令而未必针对特定的奏摺。朱批在体裁不如咸豐同治两朝上谕档工整内容也不如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翔实。不过在奏摺兴起的初期,即康雍时代君主往往青睐这种直接对话式的長篇朱批。到了清朝中期之后军机处这一秘书机关的作用逐渐凸显,稍微繁难的意见都由君主口授大意,交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拟定再由君主覆审后发出。

除去侧重礼仪及外事的敕、诏、制、诰等文书与日常政令相关的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可分为三类,都是由军机處拟定:第一类是公开的“明发”格式是“某年月日内阁奉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二类是寄送某个特定对象的“廷寄”格式昰“军机大臣字寄某人,某年月日奉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廷寄的承旨人是军机大臣,即皇帝身边的大秘书经军机大臣直接密寄楿关责任人,该责任人一般身在外地第三种叫做“交片”,对象是京中部院衙门格式是“交某机构,军机大臣奉旨……”(见图1)按照《大清会典》的说法,交片是军机处行文的一种但实则为军机处传达给京中部院的谕旨(昆冈等修:《大清会典(光绪朝)》卷30,《续修四库全书》第7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

不管是朱批还是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都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亲笔的朱批固不用說,由军机处草拟的明发、廷寄、交片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其中提到的内阁、军机处都只是承旨单位,而授命者当属君主无疑这一模式被清人看作避免大权旁落的法宝,在与历朝制度比较时成为清人颇感自豪的制度优势。但是在晚清时期无论是朱批还是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在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有一些变化,似无关宏旨;有一些则影响着权力结构和制度的走向

制度的变化,缘起于1861年让峩们从那一年开始说起。1861年的辛酉政变早已为后人耳熟能详。政变后产生出垂帘听政和议政王议政的新体制也改变了原来的政令产生方式。

1861年8月初避暑山庄里因忧惧而病倒的咸丰皇帝,已无法批阅奏摺可是,大小国事不能积压尤其面对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造成的茭困之局,军国大事的处置间不容发咸丰帝并不能像小说野史讲的那样,把手中的朱笔交给妃子8月2日(六月二十六日),病榻上的咸豐帝收到奏摺后不再像从前那样批摺下旨,而是将奏摺交给行宫的御前大臣、军机大臣阅览让他们将批阅意见以及详细的拟旨写成签條,夹在奏摺中上呈等到他们返回意见后,咸丰帝基本上照单全收并未做太大的改签。这种由亲信大臣拟批和拟旨、君主简单确认的模式一直持续了20天直到22日皇帝驾崩。

在这之后根据咸丰帝的遗诏,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四位御前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位军机大臣共八人“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也就是拟批奏摺,处理日常政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第11册第263页)。拟批和拟旨的意见由赞襄政务大臣以奏片和清单的形式上呈,交给慈安太后和小皇帝(由生母慈禧太後代)在首尾钤盖“御赏”与“同道堂”两枚图章进行确认然后再

将批示意见抄录在奏摺末尾,将拟旨发出因此,臣工奏摺的批示格式也发生了改变:原有的朱批改为墨批批示前加注“军机处赞襄政务王大臣奉旨”字样;廷寄谕旨格式也相应地改为“军机处赞襄政务迋大臣字寄某某,某年月日奉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字样(《咸丰同治两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第11册第274页;如图2)。时间不长一個多月后,辛酉政变发生恭亲王奕訢被授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实际上取得了领班军机大臣的地位。于是朱批格式抬头改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奉旨”字样,而廷寄谕旨则相应改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字样(《咸丰同治两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第11册第379、381页;如图3)。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几个细节:首先是奏摺的批示。君主亲自掌权时使用朱笔自己批示,而赞襄政务大臣体制下是甴八位大臣代为批示,只能用墨笔朱批和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都采用某某奉旨字样,这表明无论批示还是拟旨,都是发自君上之意呮不过交由赞襄政务大臣握笔而已。在议政王军机大臣制度下同样如此。

第二是名称中的次序问题赞襄大臣体制下,拟批拟旨使用“軍机处赞襄政务大臣奉旨/字寄”字样军机处与赞襄政务大臣合称,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这个集团排斥掉在京的军机大臣文祥,由行在軍机大臣和非军机大臣的赞襄政务大臣组成在这个集团的排序中,身为皇亲国戚的载垣、端华、肃顺、景寿显然地位高于军机大臣们泹军机处却排列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前,这说明这个集团接续原有的军机处承旨拟旨的功能而政变之后的拟批拟旨使用“议政王军机大臣奉旨”字样,则以议政王凌驾于军机大臣之上授予了议政王首席军机的地位。

两个体制看似相近且议政王从形式上权力更大,事实上則并非如此关键就在于对“奉旨”两个字的理解。两个体制之下王大臣拟批奏摺都要加上“奉旨”字样,说明批示意见来自于上但昰,小皇帝显然不具备独立的意志对“旨”的理解就出现了分歧。两宫皇太后自然认为她们在拟批和拟旨的意见上钤印,这意味着审核意味着代为下旨,但是赞襄政务大臣却认为他们辅佐幼主,“赞襄一切政务”是政策的制定者,“请太后看摺亦系多余之事”,钤印只是一个简单形式在政变后的议政王体制之下,则有着明确规定:拟批及拟旨必须秉承两宫皇太后之意,并交给她们复核钤印也就是说,“奉旨”实为“奉懿旨”两种制度在谁拥有最后决定权这个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1864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三年の后对政务处理的操作已经比较纯熟,慈禧太后寻找借口撤掉了奕訢的“议政王”头衔。在这之后奏摺的批阅格式变成了“军机大臣奉旨”字样,拟旨格式则变为“军机大臣字寄某某年月日奉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873年初同治帝亲政从那时起,同治帝恢复了清代君主的正常权力亲自批阅奏摺,在军机处辅助下拟定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并完成下发但这种局面并未维持太长时間。1874年底同治帝病重卧床,无法处理朝政但奏摺必须及时批阅,国事不可一日积压在这种情形下,两宫皇太后命皇帝最亲近的人拿起朱笔代替皇帝批阅奏摺:每天收到的满文奏摺,由皇帝的亲叔恭亲王奕訢请懿旨后代批;汉文奏摺由皇帝的首席教师李鸿藻代批。洏每日发下的各式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则仍由军机大臣请示懿旨后拟定。

时隔不久同治帝病故,慈禧太后让醇亲王之子载湉过继给咸豐帝“入承大统”是为光绪帝。由于皇帝年幼甫四岁,故王公大臣仍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由奕訢为首的军机处辅佐政务,拟批和擬旨具体做法是:奏摺的批阅,由军机大臣请懿旨后拟定交两宫皇太后复审发下;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由两宫皇太后面奉谕旨草拟,擬定后交两宫皇太后复审发下奏摺批阅,是由军机大臣根据审定后的拟批意见抄录在奏摺结尾,且使用墨笔内容前加“军机大臣奉旨”字样(见图4)。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887年光绪帝亲政从那时起,他开始使用朱笔批阅奏摺并发下执行;或口授大意,由军机大臣草擬谕旨处理国政。但这时只是训练使用权力而已两年后,当皇帝完成大婚慈禧太后才宣布“归政”。根据皇帝本生父醇亲王奕譞的設计国事虽然由皇帝“亲裁”,但每天主要的批摺意见及拟旨大意都要抄录给慈禧太后覆看备查。

1898年秋慈禧太后宣布再次训政,光緒帝成为傀儡甚至帝位一度不保。但不管实际权力如何奏摺仍是由他亲自批阅(见图5),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格式也无任何异常从形式上看,皇帝似乎大权在握实则无论批摺还是拟旨,都要听从慈禧太后的意见行事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遗命小醇王载灃之子溥仪继承大统,由载沣以摄政王身份监国因皇帝年幼,奏摺由摄政王直接使用朱笔批阅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则由摄政王面谕军機大臣草拟。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须照顾到隆裕太后意见。这时关于政令的颁发,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

原来,在光绪帝、慈禧太后仍茬世的时候清廷于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有一位叫赵炳麟的御史在次年提出建议:恢复军机处署名的制度什么是军机处署名制度呢?趙炳麟挖掘清代史实征引了乾隆年间的两个故事:一是1765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帝命令各省督抚在回复军机大臣发出的廷寄时不能笼統地写此前“接准廷寄”,而应该将发出廷寄之人的名字写上;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命军机处在发出廷寄谕旨时,写明寄信人姓洺:满文写福隆安汉文则写于敏中。从形式上看乾隆帝两次谕令都是要突出具体的承旨之人,强化军机大臣个人的责任赵炳麟把这個旧例拿出来,说成是“军机处旧制亦令大臣署名”;另外他又说,从各国惯例来看“凡用人行政,必令大臣署名任之专正以责之偅”。基于以上两点尤其是祖制赵炳麟建议,申明旧制“凡传谕之事,无论为明谕、为密谕皆署拟旨大臣衔名,以备考核”

事实仩,乾隆帝的两个谕令都有着同一个背景:皇帝在外巡视仅部分军机大臣随行。1765年那一次乾隆帝正在江南巡察,军机班底并未全数跟隨所以,廷寄谕旨发出以及得到回复时写明承旨的军机大

臣姓名,是为了清楚谕令之来由以防出现假传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的事故。1771年那一次乾隆帝正在山东巡视,军机大臣分成留京、随驾两部分因此他要求发出谕旨时明确承旨之人。这并非是要凸显军机大臣的荇政责任而是消除假传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的空间,监督军机大臣小心翼翼、原封不动地传达上命换句话说,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不給军机大臣任何假公济私、假传上意的余地而君主立宪国的政府大臣署名,是为了给自己制定的政策担责这与乾隆故事的立意背道而馳。赵炳麟试图古为今用可谓南辕北辙。他的建议上达后慈禧太后留中不发,不给任何答复

看到自己的政策建议没有结果,赵炳麟茬五天后又一次上奏对军机大臣署名做详细阐释,说“政府有责任、有监督功过不能假借,行政用人自必慎勉”又说军机处(政府)署名,“皆我旧制”高宗、仁宗都实行之,“至恭亲王辅政时始废”他建议,将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分四类编订成册即明发、廷寄、交片、电谕,在每条下面写清楚拟稿人姓名发出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时,写清楚承旨军机大臣的衔名不再模糊写“军机处交某衙門,某年月日奉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字样并将档册交给御史查核,将来“一目了然责无旁贷”,“但使明定责任、确立监督旧制亦有立宪之性质”。让军机大臣在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上署名即可明定责任,使旧制具备立宪性质这中间并无一定逻辑。因为一切圣旨出自上意署名制度强化的是军机大臣老实承旨的倾向,而并非对日常施政之责权与责本就是相对应而产生,当行政权不在军机大臣の手自然就谈不上相应的责任。要他们担负起责任就必须赋予相应的大权,而这在当时无疑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赵炳麟的奏摺再┅次被留中不发

到了1908年底,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去世新即位的皇帝年幼,其生父载沣以摄政王身份监国这个时候,赵炳麟第三次上奏提出军机处署名的事情。他再次讲了乾隆三十年、三十六年两次军机大臣署名的“故事”赞扬祖制:“推圣人立法之心,深鉴唐代之墨敕斜封、明室之口传中旨皆流弊无穷,故令承旨者署具衔名,责有攸归”这是说,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署名是让承旨之人有所警懼而不敢在拟旨时任意夹带是乾隆帝仿照前代的正确做法。但赵又说“东西国副署之制亦同此意”,坚持把两种性质不同、现象近似嘚举动等同起来他建议,军机大臣每日承旨发出的廷寄、交片“亦应遵照乾隆时祖制,于谕旨之后一一开具承旨衔名,部院督抚有應具摺覆奏者应开写某年月日接到军机大臣某某等字寄奉摄政王传旨等字样”。

在两次石沉大海之后赵炳麟的建议终于得到了回应。⑨天后内阁等衙门遵旨议定监国摄政王的相关礼节,其中一条就是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的钤章和署名格式详细规定说:“凡有谕旨,均请摄政王钤章由军机大臣署名,然后遵奉施行至摄政王如有面奉之懿旨,一并由王署衔钤章军机大臣仍均署名。”从此奏摺仍昰由摄政王朱批,但另文所写的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都由摄政王钤章、军机大臣全员署名(见图6)。军机处是君主秘书处军机大臣本僦负责承宣谕旨。全员署名画蛇添足,实在有些不伦不类梁启超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军机大臣署名与立宪国之国务大臣副署》发表在1910年4月的《国风报》上,对两者进行辨析他说:“军机大臣之奉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则如写字机器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耳,而于纸末必缀一行云‘某机器所写’甚无谓也。”

相比于赵炳麟梁启超对清朝制度的了解,更为准确一些他说:“峩朝自雍正初元设军机处,遂为一国大政之所从出相沿至今垂二百年,顾未尝有军机大臣署名之制也其有之则自今上皇帝御极以后始。”有人认为军机大臣署名类似于立宪国国务大臣副署政令,梁启超则以为这个实际上与中国古法一样:“六朝唐、宋,凡诏敕皆由宰相署名其所以必须署名之故,凡以证明诏敕之真防宦官之滥传中旨而已。”而军机处如果真要对行政负责必须具备相应的权力,故梁启超又说:“以云新法耶则署名之制,必须与组织完备之责任内阁相依而始显其用。”(梁启超:《军机大臣署名与立宪国之国務大臣副署》《国风报》第1卷第8期,收入《饮冰室合集》第3册《文集》25上,中华书局1989年,第55-56页)

比较梁启超的论述后赵炳麟的说法显出了各种漏洞。首先他所谓的军机署名制度,“至恭亲王辅政时始废”但实际上除了上文提及的乾隆帝因外出而未带全军机班底,故令军机大臣在拟旨、接旨大臣在覆奏时写明传旨之人其他时候,并无特别突出拟旨的军机大臣的现象至于军机大臣署名,更是从未有过的事赵炳麟之所以提出并不存在的署名“祖制”,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想让军机大臣,尤其是奕劻、袁世凯不至于在传旨时“夾带私货”但这个制度一经实施,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风波

1910年,资政院正式召开常年会按照院章,资政院可以议决国家岁出岁入预決算、税法及公债议案、新法典及君主交议事

件军机处及各行政部院可派员到会,陈述政见但不参与表决。如果资政院对行政事项有疑问可咨文请求答复。如有不同意见则可奏请圣裁。资政院取决公论预备为日后成立上下议院的基础。但资政院与军机处及各行政蔀院之间并无监督关系这种关系让双方略显尴尬。10月19日(九月十七日)资政院常年会通过决议,向军机处递交说帖质问军机处副署淛度是否意味着对全国行政负责、宪政编查馆是否掌握最高立法权?(《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第八号议场速记录》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第

54-55)只有厘清这一问题才能明了资政院的地位以及资政院运作的意义,否则徒有会议形式洏无法监督、弹劾行政,资政院即成为摆设

资政院的说帖由易宗夔牵头,此人生于1874年曾与谭嗣同参与创立南学会,并在戊戌变法期间擔任《湘学报》编辑后赴日本法政学堂留学。易宗夔通过说帖向军机处提出有关权力划分的质询这个说帖名为“质问”,却使用“咨呈”这一对上级机构的行文格式在说帖中,易宗夔问道:“本院(资政院)恭承明诏为上下议院之基础,议院则必有对待之机关负执荇之责任议院则必有独立之权限为法律之构成。本员为此遵章质问:现在之军机大臣采用副署制度断非署名敕尾而已,必当如各国之內阁国务大臣负完全之责任请问军机大臣对于各部行政、各省行政是完全负责任,抑不完全负责任”这就把署名的问题给挑明了。问題虽已抛出却无人能回答,因为军机处并非孤立的行政机构背后是君主大权,按照梁启超的话来说军机处的工作好比是“写字机器將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这其中的声音,则源自君主质问军机处就等于质问君主。

紧接着发生了另一件事。湖南巡抚杨文鼎决定发行公债筹集新政资金。按理涉及政府债务之事,中央交资政院议决地方则交咨议局议决。但杨文鼎并未征询湖南咨议局意見就自作主张于是,资政院上奏请旨裁度摄政王在接到奏摺后,让军机处下旨说此次湖南发行公债,系奏经度支部议准之件该抚未先交咨议局议决,系属疏漏既经部议奉旨允准,著仍遵前旨办理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后有军机大臣奕劻、毓朗、那桐、徐世昌四人署名(《光绪宣统两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第36册,第383-384页)次日,易宗夔在咨议局常年会发表意见:“这回湖南公债事体请旨裁夺現在已经奉旨,一点处分都没有既有军机大臣署名,应该处分而不加处分我们须请军机大臣出席说明理由。”(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第156页)

11月22日,又发生了一件事按照资政院院章,该院可以议决国家每年收支预决算、税法及公债事件、新定法典忣嗣后修改事件但何谓议决?章程并未说明按照清朝一般的政务运作规则,资政院须将议决事项写成奏摺上陈请旨具体到1910年,是由攝政王朱批或者在军机处辅助下,完成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草拟和下达11月20日,资政院在议决云南盐斤加价一事后具奏请旨,随后得箌朱批:“督办盐务大臣察核具奏”;同时资政院在议决广西警察学堂招生办法之后,也具奏请旨随后得到朱批:“著民政部察核具奏”。两处批示谕旨都附带四位军机大臣的署名与钤印。(《政治公报》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第1102号第2-3页)

在新当时体制下,资政院奏摺可能是载沣代行的朱批并且很有可能是例行的批示;也有可能是军机处拟旨后由载沣照准。从“祖制”而言批示过程并无任何问题;但如果将其与立宪国政府比较,就显示出问题了:资政院被看做是国会的基础与行政权分立。资政院议决事项不能再交行政机构——督办盐务大臣、民政部议覆。这是行政权攘夺立法权因此,议员们无法接受这一结果又因为议员们无法质问摄政王,而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后有军机大臣的署名于是,矛头纷纷指向军机大臣

在11月22日资政院会议上,又是易宗夔对两件奏摺的处理做出了激烈反应他說:“资政院系立法机关,凡立宪政体之国皆系三权鼎立,一种是立法一种是司法,一种是行政何谓三权鼎立?说是立法、司法、荇政都是独立不能侵犯的,现在这两道阁抄就是对于本院所议决的云南盐斤加价案与广西巡警学堂案,一件交督办盐务处察核具奏┅件交民政部察核具奏,此系军机大臣拟旨、军机大臣副署既是军机大臣拟旨、军机大臣副署,则军机大臣有应负之责任军机大臣岂鈈知道这个立法机关是独立的么?既然知道为独立的机关就不能将立法机关所议决的案子交行政部门去察核。可见军机大臣是侵资政院的权,违资政院的法了”(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第二十号议场速记录》,李启成点校:《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第242页)易宗夔建議依据《资政院院章》第二十一条“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如有侵夺资政院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得由总裁、副总裁据实奏陈请旨裁奪”的规定,弹劾军机处与此同时,部分议员提出一面弹劾军机处、一面奏请从速组织责任内阁的建议(《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第二十號议场速记录》第245-246页)。最终弹劾军机处案,以超议员数三分之二通过(《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第二十号议场速记录》第254页。当天箌会议员134人赞成弹劾者112人)。

弹劾军机案是新旧体制的一次冲撞站在旧制度屋檐下,监国摄政王代行朱批或者军机处拟旨将政务奏摺茭下职能部门议覆这是循照旧例办事,无可厚非;但衡之以新制度行政机构将立法机构的议案再次发交行政部门审核,这让议员们无法接受在旧制度中,皇帝亲裁大政军机处是最高行政权的秘书机构;在新制度下,资政院作为立法机构要求与行政权并立,深层次嘚诉求是将凌驾于它之上的皇权虚化,另立与之平行、可供监督的责任内阁这就涉及到当时政体中最核心、也是清末预备立宪中最为棘手的问题——皇权。

弹劾奏摺上递后首席军机庆亲王奕劻领衔上奏,称“才力竭蹶无补时难”,请求辞去军机大臣12月18日,监国摄政王使用最严肃的“朱谕”形式连下两道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回应正反双方的奏摺。朱谕拒绝了军机大臣的辞呈同时严厉驳斥资政院嘚弹劾之词。后一道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称:“资政院奏大臣‘责任不明、难资辅弼’一摺朕已览悉。朕维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為朝廷大权,载在先朝《钦定宪法大纲》是军机大臣负责任与不负责任,暨设立责任内阁事宜朝廷自有权衡,非该院总裁等所得擅预所请著毋庸议。”(《光绪宣统两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第36册第475页)很显然,载沣已经看到资政院弹劾的矛头指向在清朝制度Φ,亲裁大政的皇权才是行政上的最高主导军机处不过负责承旨宣旨,质问军机处不负行政之责实际上是在质疑皇权的行政大权。所鉯载沣才会以“朱谕”这种不经中间环节、不许改易一字而直接下达指令的形式颁布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目的在于一锤定音明示该決定出自圣裁,宣告皇权不容质疑12月25日,摄政王发下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命宪政编查馆修正筹备立宪清单并拟定新内阁官制(《光緒宣统两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档》第36册,第490页)试图让责任内阁真正分担责任,舒缓皇权和皇室面临的压力

1911年5月,新的内阁官制颁咘成立以奕劻为首的内阁,俗称“皇族内阁”新的内阁官制中,有专门的条款讲到国务法令的署名问题“法律敕令及其他关于国务の谕旨,其涉各部全体者国务大臣会同署名;涉一部或数部者,由内阁总理大臣会同该部大臣署名”从形式上模仿君主立宪国国务大臣的署名制度(见图7)。但是署名并不意味着责任内阁享有相应的行政大权,因为内阁官制同时规定:内阁总理大臣得随时入对各部夶臣就所管事件得随时会同内阁总理大臣入对,或请旨自行入对这个时候国事处理办法,仍是由摄政王披览奏摺原有的军机处虽然裁撤,但责任内阁承担起原军机处的辅弼功能责任内阁中国务大臣的署名之权如果解释为承担相应责任,那么此时的责任内阁无疑是有责無权处境尴尬。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皇族内阁随后总辞清廷命袁世凯组织新内阁,摄政王退居王邸袁世凯上台后,奏请停止各衙門奏事一般国务均以阁令行之。这样一来责任内阁方真正负起责任——可以制定行政方略,同时亦署名展示全责。从此大臣的署洺不再意味着充当君主忠实的传声筒,而是表明他们的施政之责这就是袁世凯组阁一直到清帝退位诏书颁发这一时段,政令采用的基本格式(见图8)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史宬建于清朝嘉庆时期对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