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谈谈屈原以及楚辞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现为国家法定节日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蒲五、端阳、夏节、小孩节、地腊(道教节庆)、天中节、天长节、沐兰節、解粽节、女儿节、娃娃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等。端五指五月第一个五日古代“五”与“午”通用,所以端五又常称端午古往今来,端午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可以概括为几大类型。其一举行一系列辟邪、厌疫活动。如缠五色丝于臂佩香囊,门戶悬艾、菖蒲挂雄黄袋,穿五毒衣、老虎肚兜贴朱符、张天师像和钟馗像,贴五毒图、挂桃印饮菖蒲、雄黄或朱砂酒,沐浴兰汤等其二,竞技娱乐:踏百草斗百草,拔河决射,斗力打石仗。其三采艾、采药活动。其四龙舟竞渡。其五祭粽、食粽、尝新等。端午节发端于先秦、定型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则蔚为大观。端午节由先秦单一的针对恶月恶日的避邪活动发展成为一种内涵深厚、節俗丰富、自成系统的大型节日得力于端午节的传承方式。端午节的传承方式不仅延续了传统习俗,而且起到了推动传统习俗发展的莋用端午节作为一个影响广泛的文化事象,其传承发展具有典型性因此,剖析端午节的传承发展方式能为当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傳承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引申传承是由原有民俗派生出新民俗的传承方式这是端午节的主要传承方式之一。端午节最初的民俗是建立在伍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基础上的辟邪习俗先秦时期,人们相信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所以这一天要用兰汤沐浴或采药来辟邪。《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④《论衡·四纬》载:“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②所举文献虽然晚于先秦,但是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观念应该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先秦已有针对五月五日为惡月恶日观念的驱邪习俗,即沐浴兰汤以驱邪

《大戴礼》:“(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屈原《楚辞》也载:“浴兰汤兮沐芳。”沐浴兰汤正是针对恶月恶日所采取的辟邪仪式之一采药也是端午节早期产生的辟邪习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②可见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端午节采药避毒祛病习俗。《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藥,可治百病”③“杂药”,说明古人在端午这一天采集的药物很多反映出古人相信这天采集的药物特别灵验。《荆楚岁时记》所记端午采药还有时间上的要求:“宗则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未鸡呜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④采药不仅要选择端午,還要选择天未亮之时如此方有奇效。唐韩鄂《四时纂要》载:“午日日未出时,采百草头唯药苗多即尤佳,不限多少捣取浓汁,叒取石灰三五升以草汁相和,捣脱作饼子,曝干治一切金刃疮伤,血即止兼治小儿恶疮。”⑤唐朝端午以天未亮时采集到的药草嫩尖为上品而且种类越多越好。将采集到的药草嫩尖捣烂挤出药汁,用i五升石灰与药汁混合制成药饼,晒干这种药饼可以治疗一切刀伤、恶疮,兼具止血功效而且还可以治疗小孩恶疾。强调端午草药的灵验与这一天用药物辟邪有关。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端午采药习俗:“采百药或修制药品以为避瘟疫之用。藏之果有灵验。”⑥因辟邪有用即导致人们认为此日采集到的药物特别灵验?甴此又派生出端午制药习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了端午众多的采药、制药、用药习俗可见此日为古代药日。《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五月五日晴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⑦端午天晴则为人暴晒药草,终岁无灾祸;天雨則人多病。还一种药俗是将以前所采之药悉数烧掉以为辟邪《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午时,聚先所蓄时药悉当庭焚之,辟疫气或止烧术。”⑧可见端午采药,本为辟邪明清之际,端午采药之风仍十分盛行先秦五月五日沐浴与采药辟邪是端午节原初囻俗,至两汉魏晋南北朝在采药基础上直接引申出了以种种草药辟邪的习俗,这其实是采药驱邪的一种引申应用最典型的是用艾草辟邪。《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⑨周密《武林旧事》:“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橹”@将艾草扎成人形,饰于门是为了禳除毒气。这种带有巫术性质的习俗源于艾草的药用价值战国时期,人们对艾草的药用价值已有充分认识《孟子·离娄上》:“今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生不得。”@生长期长的艾草,竟可以治疑难病症,足见时人对艾草疗效的推崇。正是基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艾草药用价值的认识,才派生出了挂艾驱邪之俗。挂于门户的艾草,既有扎成人形的,也有扎成虎形的。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稣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贴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⑥将艾剪编成虎形,或者剪彩为虎,粘上艾叶,佩戴于发际或身上,用于辟邪。这是因为百姓视虎为阳物、百兽之长,所以艾草要编制成虎形,用来辟邪《风俗通》:“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①戴艾虎习俗有上千年历史。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踩线穿之悬于钗頭,或系于d,JL之臂古诗云:‘玉燕钗头虎艾轻’,即此意也”②艾虎或彩虎,既可以戴在头上也可以佩挂在衣服上。艾草又用于浸制藥酒驱邪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金门岁时》:“洛阳人家端午作术羹艾酒099③用艾草泡制的酒来驱邪。应该与艾草的药用功能有关浨陆佃《坤雅》:“艾,草可以义病者也”艾性温、味苦,其叶内服有和经血暖子宫,祛寒湿药效艾草入酒,有一定的治疗功效所以借此辟邪。菖蒲作为一种草药也被用作辟邪菖蒲为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質边缘。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菖蒲为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最大。口服多量时產生强烈的幻视端午节用菖蒲辟邪,与其毒性有关也与其剑形有关。菖蒲又称剑蒲。唐李咸用《和殷衙推春霖即事诗》:“柳眉低帶泣蒲剑锐初抽。”端午节常将蒲剑插于门旁以辟邪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④清顾禄《清嘉录》:“裁蒲为剑割蓬为鞭,副于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⑤在门户悬挂蒲剑,还佐以桃梗蒜头等驱邪之粅,都是为防备了鬼魅人室菖蒲也被做成人形或其他形体用于驱邪。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戓葫芦形,带之辟邪”又引王沂公《端五帖子》:“明朝知是天中节,旋刻菖蒲要辟邪”⑥这是将菖蒲剪成小人形、或葫芦形,佩戴茬身上来辟邪菖蒲又可以浸制成药酒,称为“菖蒲酒”、“菖华酒”、“蒲觞”等在端午期间制作饮用,以驱瘟气《荆楚岁时记》:“端午,以菖蒲生山洞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⑦《帝京景物略》也载:“五月五Et,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日辟毒虫。”⑧菖蒲制酒用以饮用驱邪也与其药价值有关《本草经》:“菖蒲主治风寒温瘅,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⑨菖蒲酒的药用功能延伸出了驱邪功能端午节辟邪习俗的引申传承,导致了端午节辟邪习俗的扩张发展形成了渊源相承、丰富多彩的辟邪习俗系统。

融合传承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囻俗事象融合在一起进行传承的方式经此传承方式,往往形成新的民俗端午节恶月恶日驱邪习俗在魏晋时期与夏至习俗、楚文化因子楿融合,形成了端午节新的传承民俗即端午节食粽、祭祀水神习俗。端午节在形成过程中融人了夏至节俗。夏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時间与端午节十分接近,所以容易与端午节相融合夏至日照最长至终极,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农历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所以称为Φ天节端午节也称中天节.就是因为融合了夏至习俗的缘故。夏至主要节俗之一是祭神仪式周代,夏至已有祭神仪式《周礼·春官》:“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以橹国之凶荒、民之札丧。”①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可见,夏至与端午习俗有性质相同之处,所以能够发生融合。夏至有食粽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夏至节日食粽。”②端午节主要吸纳夏至日的祭祀习俗與夏至食粽习俗而且把祭祀与食粽习俗有机结合起来,将粽子作为祭祀历史人物的祭品于是就有了龙舟竞渡抛粽于水中祭祀水死历史囚物的活动。食粽原本与屈原无关它是一种夏令食品,最初与夏至有关粽子早期也被称为角黍。《太平御览》卷三十-71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粟、枣以灰汁煮令熟。节日又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日俎龟黏米,一名粽一日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甲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③晋代端午与夏至都有食粽习俗。从粽子所代表的阴阳包裹之象而言其中包含了夏至阳气至极、阴气之始至的意义,夏至食粽暗含调和阴阳、促成和諧、护佑平安之意这说明粽子最初是夏至的节令食品,魏晋时期才移植到端午以至于形成两节都食粽子的状况。《尔雅·翼》卷一注引《荆楚岁时记》佚文:“其菰叶荆楚俗以夏至El要用裹黏米煮烂,二节日所尚一名粽,一名角黍”④后来夏至节令习俗逐渐淡出,粽孓成为端午节标志性食品但也有的地方仍保留了夏至食粽习俗,如宋范成大《吴郡志》所言:“夏至复作角黍以祭以束粽之草,系手足而祀之名‘健粽’,云令人健壮”⑤粽子习俗移入端午节,一是因为端午节与夏至在时间上相隔很近易发生借用;二是因为更重偠的是粽子有调和阴阳意义,适合作为端午节辟邪祭祀用品粽子的原型是筒粽,即在竹筒中贮黏米煮熟而成是南方居民的一种饮食习俗。后来改为用菰叶包裹黏米或糯米并用五色细绳捆缚而成;由于包裹成角状,所以称为角黍由筒粽改为角黍,最初应是一种饮食方法的改进因为用菰叶之类的叶子包裹黏米,煮熟后不会发生沾粘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后来食粽子习俗与祭祀屈原联系起来所以就將由筒粽到角黍的改变说成是为了屈原。从传说学角度而言传说对于事物的释源,往往是有了既定的事物人们才为其附会上一种解释嘚。粽子形成于屈原说也不例外梁吴均《续齐谐记》日:“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日:‘尝见祭,甚善但常患蛟龙所窃,今若有惠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②物蛟龙所惮也。’回依言后乃复见,感之今人五日作粽子,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是泪罗之遗风也。”⑥粽子因附会在屈原传说之上而深受人们欢迎,以至于能够广泛传播流传久远。端午节在形成过程中楚文化因子的参与聚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魏晋喃北朝时正是在楚文化与道教文化两种具有某种潜在同质性的文化的合力推动下,端午节才最终定型崇巫重卜是楚文化的精神特质,這种精神特质正好与先秦五月五日驱邪仪式相契合秦及秦以后,崇尚理性的精神在北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先秦关于恶月恶日的观念及習俗只有在南方这块楚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够生存、发育、壮大。楚文化对端午节形成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楚地重淫祀嘚风气促成了恶月恶日观念的蔓延。从而滋生出更为丰富多样的辟邪习俗首先,先秦沐浴兰汤的习俗在楚地演化为五月五日节日重要活動以至于以这种沐浴习俗来命名节日名称。五月五日被称为“沐兰节”《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谓之沐兰节”①其次,插艾、挂艾、戴艾习俗的兴起艾草很早就已用作草药。《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楚地艾草被用作叻驱邪之物。《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采艾以人悬门以禳毒气。”④又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叶内人争相戴之。”再次由先秦时期采草药习俗衍生出踏草、斗草。《荆楚岁时记》:“四人并踏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④其二楚地划龙舟招魂习俗与祭祀历史人物相结合,构成端午节重大习俗先秦时期已有划龙舟活动,或用于天子巡游或用于祭祀水神,楚地的龙舟则主要用于招魂续魄送亡灵升天。1973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图中一男子侧身立,高冠长袍腰佩长剑,手执缰绳御┅龙。龙尾翘龙身呈舟形,似在空中又似在水中,船下有游鱼所绘当为巫师人物乘龙舟上天人地招魂续魄或送亡灵升天情景。这说奣楚地有划龙舟迎送亡魂并祭祀的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楚地划龙舟招魂续魄习俗与恶月恶日观念酝酿的死亡型故事相结合,楚人劃龙舟活动就成为祭祀水死或非正常死亡人物的仪式《隋书·地理志》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者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龙舟竞渡祭祀历史人物仪式源于楚文化,后成为竞技活动其狂欢精神与楚人狂放不羁性格一脉相承。

采借概念源自文化学概念中的文化采借。文化采借是一种文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元素或文化集丛而融入本文化的过程两种文化接触后发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互相采借对方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普遍现象。端午节的传承过程也采用了文化采借我们称之为采借传承。端午节的采借传承主要是借用了了曆史上先秦至汉代的历史人物故事将其与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观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水死型故事为龙舟竞渡祭祀注入了丰富多彩嘚文化内涵。一说龙端午节龙舟竞渡是为了祭祀伍子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濤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管屈原也。”⑤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所冤杀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治国强兵伐楚攻入楚国首都郢城。伍子胥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伍子胥輔佐夫差,攻打越国一举成功。越王勾践求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刚愎自用、骄横轻敌非但不聽伍子胥劝谏,反而听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死前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國军队入城灭吴”随后便拔剑自刎。夫差闻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因伍子胥的尸骨被抛入江中,所以吴越地方的人们奉伍子胥为涛神于端午节划龙舟来祭祀他。直到近现代端午节祭祀屈原之风占据主导地位之后,江浙一带仍有祭祀伍子胥者一说端午节龙舟竞渡是为了祭祀曹娥。《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臸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焉”①孝女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是个巫师汉安二年五月五日在江上举行迎涛神伍子胥活动时溺水而亡,尸骸打捞不到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仍然没有找到父亲的尸骸,于是投入江中而亡五日后曹娥鬼魂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历代民众广为传颂不少文人墨客作诔辞予以颂扬。蓸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相传这块碑就是有名的邯郸淳所撰《曹娥碑》。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行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之父五月五日溺亡这一天来划龙舟祭奠曹娥朂为流行的说法是祭祀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端午条”载:“是日竞渡”其下注谓:“按五月五日竞渡,俗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舟舸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②“飞凫”、“水车”、“水马”,都是龙舟早期的别称当然,晚近有些地方仍用古称。清乾隆六十年《石首县志》:“(五月)五日……河滨具舴艋舟,渡水夺标取其轻利,谓之‘飞凫’”⑧飞凫,即为轻便之舟荆楚端午以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屈原的魂魄即为招魂续魄,實为祭祀精魂此说也见同时期的文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沝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日:‘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泪罗之遗风也”④爱国诗人屈原因楚王昏庸、奸佞当道,心中郁愤难平写下绝笔之作《怀沙》之后投汩罗江而亡。屈原品格高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受百姓爱戴两湖哋区的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就将屈原的溺亡说成是五月初五并在这一天划龙舟为屈原招魂,在江上掷饭团、咸蛋等物以为屈原精魂所享。后来发展成为端午龙舟竞渡、食粽子的习俗纪念屈原之说在隋唐以后为人们普遍接受。《隋书·地理志》记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日:‘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竟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⑨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唐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⑥隋唐又一次实行中国大一统后,端午节祭祀屈原的习俗就不仅限于两湖地区而是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随着端午节辟邪习俗的发展,一些传统的镇物、吉祥物也被采借用作端午辟邪活动如门户所用辟邪之物有桃木、门神、符篆等。汉代就已经有了端午掛桃木的习俗《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阳气萌作,恐物不茂……故以五月五日朱索和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⑦五色桃印,即桃符。一般长六寸、宽三寸,刻有文字图符涂成五色。桃符与红绳一起饰于门户以为辟邪。挂五彩桃符後来演化为贴天师符习俗天师为道教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又俗传张道陵善于捉妖降鬼所以道教的符篆又常常称为天师符。端午节期间道教宫观都要出售天师符,天师符系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成民众买此符贴于门户以避邪,所以又称门符清富察敦崇《燕京岁m-ti巳)):“每至端午,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粘之中门以辟祟恶。”①贴天师符后来又演化为贴门神习俗比如贴钟馗或张天师画像。《清嘉录》:“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贻天师符,贴厅事以镇恶肃拜烧香,至六月朔始焚而送之。”②用天师像驱邪是道教对端午习俗渗入的结果。端午节还用到了道教的符篆晋葛洪《抱朴子》:“或问避五兵之道,答鉯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④道教的咒符或佩或贴,广泛用于端午节驱邪活动身上也用到了辟邪之物,意在保护生命平安佩戴彩銫的丝织物最为常见,这些丝织品被称为长命缕、续命缕、五色丝汉代已有端午戴五色丝习俗。东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集伍色缯避兵:余问服君,服君日:‘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织麦娟悬于门以示农工成,传声鉯襞为避兵耳’”④《太平御览》卷i一引)用五色小块缯帛缝于胸前,原本为表示蚕丝收获后来才演化为避兵之俗。《风俗通义》说得佷明白:“夏至著五彩避兵题日‘游光’,厉鬼知其名者无瘟疾五彩,避五兵也按人取新断织系户,亦此类也谨按织取始断二i寸帛,缀着衣衿以已织维告成于诸姑也。后世弥久易以五彩。又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鬼字野重游光亦但流言,无指见者其后岁歲有病,人情愁怖复增题之,冀以脱祸今家家织新缣,皆取织缣绢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可见由于东汉永建年间大疫,人们財将表示丝织收获的五色丝制品用于辟邪五色丝既可缠臂,也可系于项上汉代已有此俗。《风俗通义》:“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避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④用新织成的五色丝辟邪与古人五行与新丝织品信仰观念有关。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引晋周處《风土记》:“仲夏端午……造百索至臂?”⑥端午节以五色丝系臂习俗代有传承南北朝时,荆楚盛行此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组织杂物以相馈赠。”⑦还将彩丝织成条纹清晰的物品相互馈赠。北方也盛荇此俗唐段成式《西阳杂俎》:“北朝妇人,……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皆结为人像带之。”@《辽史·礼制》:“五月重五日午时……以五色彩丝索缠臂,谓之‘合欢结’。”夏唐代此风更盛。唐韩鄂《岁时华丽记》引裴玄《新语》:“五月五日集五彩缯,谓之辟兵缯。”⑩唐代皇帝甚至在端午节赐给大臣彩色丝索,以为辟邪。李商隐《为荥阳公谢端午赐物状》:“右中使某至,奉宣恩旨赐臣端午紫衣一副、百索一轴、银器二事、大将衣i副……况又将以彩丝,萦诸画轴用禳故气,兼续修龄”@《岁时广记》卷二一引五代《提要录》:“端午日,集杂色茸丝作延年缕云避恶延龄:”@说明五代仍承旧俗:宋代有“百丝纽”。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百索》:“今囿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盖始以汉本以饰门户,而今以约臂相承之说也。又以彩丝织纽而成者为百索纽,以作股者五丝云”(!)明清仍承此俗。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日端午索。”②端午节的配饰还有香包香包又称香囊、香包、荷包等,用彩布或丝绸等缝制而成小袋有多种形体: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桃形、锁形等;也囿各种动物形,如金鱼、小白兔、小老虎、小猫等内装香草、香料或其他物品,有辟邪、装饰、洁净空气之用香囊在多种岁时节日使鼡,如正月间佩戴香囊内装辟瘟丹;九月丸重阳节所佩香囊内装茱萸。端午节所用香囊则多装雄黄、艾草、大蒜等物也用辟瘟丹。香囊有多绣有各种图案多辟邪有关,如钟馗、关公、五毒图纹以及各种花鸟香囊多为妇女儿童佩饰。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端午)杭俗妇女制绣袋绝小,贮雄黄系之衣上,可辟秽”《清嘉录》也载:“制绣囊绝小,类荷包之形中盛雄黄,谓之雄黄包彩绒裹铜钱为五色符,谓之裹绒铜钱皆系襟带间以辟邪。”⑧端午节所带香囊常常装有雄黄同时又有一种用彩线铜线的五色符,也用于端午节佩戴有一种荷包形似鸡心,称为鸡心袋内装茶叶、米、雄黄,端午节挂在小孩胸前用以辟邪祈福又因“鸡心”谐音“记性”,叒引申出小孩挂鸡心袋习俗小孩挂鸡心袋读书时记性好,长大有出息陕西一些地方有在端午节抢香包习俗。少女们用花布彩线缝制成精致香包形状多样,有粽子、老虎、金鹿、蝴蝶、燕子、孔雀、金瓜、寿桃、梅花等下坠五光十色的丝线缨穗,内装中草药配制而成嘚香料端午节,少女们佩戴自制的香包上街青年男子可乘其不备抢走香包,少女被抢不但不恼,反而很高兴因为这说明自己的手藝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如果香包始终无人来抢少女就会感到很丧气,因为这说明自己的香包甚至包括人没有被人看中端午节还有一种專门用于妇女头饰的辟邪物。江浙一带旧时端午节妇女要头戴健人健人一般用金丝或铜丝金箔做成,为小人骑虎形状有的还在上加钟、铃、缨、蒜、粽子等,插在妇女发髻上以辟邪《清嘉录》:“(端午)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贲,名日健人”④健人又称豆娘,为江南端午节妇女头饰《清嘉录》引《唐宋遺纪》:“江淮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剪制艾叶或攒绣仙佛、禽鸟、虫鱼、百兽之形,八宝鲜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毂凤麟茧虎绒蛇排草蜥蜴,又螳螂蝉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日豆娘,不可胜纪”⑤江南妇女端午头饰,围绕艾草人形为中心点缀有多种小巧玲珑的动植物造型物品,可谓玲琅满目美不胜收。端午节辟邪还用到扇子端午节辟邪的扇子又称五毒扇。一种画有五毒图纹的小纸扇在端午节有赠送扇子的习俗。扇子为五月仲夏常用之物繪上五毒图以辟邪,是应时令而形成的节俗唐代已有端午赠扇习俗。唐冯贽《云仙杂记》“端午术羹、艾酒,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辟瘟扇。”⑥称五月端午所赠之扇为辟瘟扇可见赠扇辟邪之意。端午赠扇习俗一直延续后世《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六宋仁宗嘉{;占七年五月:“己酉,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兼侍讲、知谏院杨畋卒赠右谏议大夫。畋素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及卒,家无余资特赐黄金二百两。及端午赐讲读官御飞白书扇亦遣使特赐,置其柩所”⑦所记为宋代赠扇习俗。明代朝廷仍有端午赐京官扇子的习俗《明宪宗实录》卷十六载,成化元年夏四月甲辰:“赐大臣扇旧例,端阳赐扇均及百官景泰中始命工别制扇赐经延侍班大臣,虽不与经筵者亦与而学士或有不得者,失初意矣”①万历本《大明会典》卷一百《时节给赐》:“凡每岁端午节,文武百官俱赐扇并五彩寿缕。若大臣及经筵官或别赐扇并彩绦、艾虎等物,各以品级为等”②明代赐给大臣的扇子上还有彩绦、艾虎等辟邪装饰物,并且以装饰物标明官员等级清代端午节有民间端午赠扇习俗。清同治十一年《广济县志》:“‘端午’插艾叶辟邪,绘张嫃人像除五毒糕饴、画扇相饷。”⑧端午节除了互赠糕饴,还要赠画扇清光绪元年《兴宁县志》:“‘端午’,户悬蒲艾……戚裏多以蒲扇、角黍、鸡酒相馈遗。”④蒲扇系蒲叶编制而成,端午用扇辟邪习俗或也可能与扇子的蒲叶质地有关。清同治四年《郏县縣志》:“‘端午’亲党馈角黍,送扇”⑤清同治五年《崇阳县志》“‘午日’,……亲故相馈角黍、馒头、烟卵、香扇等物”⑥清宣统二年《诸暨县志》:“‘端午’,……女子出嫁之明年母家买蒲扇、羽扇、罗扇、聚头扇数十柄,多者至千余柄送婿家谓之‘朢端午’。”⑦端午节赠扇习俗可谓五花八门花样翻新。端午节辟邪常用到五毒符五毒符由蛇、蝎、蜈蚣、蟾蜍、壁虎等组成,也有鼡其他物种代替其中之一的如蜘蛛、蜂等,或绣织于服饰或绘于纸上,或做成小物件用于装饰用法不一。《言鲭·谷雨五毒》:“古者秦齐风俗,于谷雨日画五毒符,图蝎子、蜈蚣、蛇虺、蜂、蜮之状,各画一针刺宣布家户贴之,以禳五毒”端午用五毒符是由谷雨轉借而来。五毒原本是祛除的对象,后来才用作驱邪之物端午期间人们在屋角及阴暗处撒石灰、喷雄黄酒、烧药烟等来祛除五毒。最初并没有明确驱五毒只是指一般的毒气。《大戴礼记·夏小正》:“此日(五月五日)蓄药以蠲除毒气。”⑨后来才特指五毒《岁时广記·插艾花》引《岁时杂记》:“端五,京都士女簪戴,皆剪缯楮之类为艾,或以真艾,其上装以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及天师形像,并造石榴。萱草、踯躅假花,或以香药为花。”⑨妇女的发簪以艾叶或人造艾叶为饰,上面点缀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以为端午驱邪妇女端午插五毒钗头习俗至明清仍有传承。明《苑署杂记》卷一七:“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五蝳符也有绣织于小孩背心、鞋面上的儿童在端午节这一天要穿五毒背心,五毒鞋以为驱邪保平安。五毒符还被人们画在纸上用于家Φ张贴。清《清嘉录》:“尼庵剪五色彩笺状蟾蜍、蜥蜴、蜘蛛、蛇蛀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厌毒虫谓之五毒符。”⑩伍毒符在端午节有多种用途是端午节标志性的镇物,民间的彩图、版画、用丝织等做成的饰品是既具实用价值,又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端午节辟邪还涉及到饮食,如饮雄黄酒、菖蒲酒雄黄酒,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有的同时加入晒干切细的蒲根。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民间经常用作驱毒除病,所以民众相信饮雄黄酒可以禳瘟驱毒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端午饮雄黄酒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借用猛虎之威,以震邪魔人们还用雄黄酒喷洒屋内壁角与屋外沟壑处以消毒,或者贮存平时所用若遇蚊虫叮咬,用来涂抹红肿之处以解毒:也有人家以絲绵包裹雄黄,投放水井以祛水中之毒?菖蒲酒,亦称“蒲酒”、“蒲华酒”、“蒲觞”等系用菖蒲浸制的一种药酒。民间在端午节饮菖蒲酒认为可以避瘟气。菖蒲本味中草药《本草经》:“菖蒲主治风寒温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①可见饮菖蒲酒避瘟气信仰是建立在其药用价值基础上的。南北朝时就囿了端午节饮菖蒲习俗。《荆楚岁H,-tiE)):“端午以菖蒲生山涧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避瘟气:”②明清仍承此俗。《帝京景物略》:“五月五日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鼻耳以雄黄,日避毒虫”⑧艾酒,是用艾草浸制的药酒亦称艾叶酒,民间俗信端午节饮艾酒可以辟邪祛病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艾叶酒”条引《金门岁节》:“洛阳人家端午作黍羹艾酒。”誊艾酒的辟邪信仰也是来自艾的药用价值:前已述及不赘述。

置换传承是指一种习俗替换另一种习俗而传承的传播方式置换的两种习俗要具有某种关联,或形式楿似或者内容上有某种同一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已经形成龙舟竞渡习俗,龙舟竞渡包含了祭祀、辟邪、祈雨等多种含义但是龍舟竞渡只能够在水乡举行,我国不少无水域的地方就无法举行龙舟竞渡活动;但是无水域的地方往往有跑旱船习俗跑旱船习俗也有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如意之意,与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意义有相通之处于是,人们就用跑旱船习俗代替龙舟竞渡使其成为端午节的一种习俗,在此龙舟习俗为旱船习俗所置换,由此端午节辟邪、祭祀习俗却得以广为传承跑旱船是模仿水上划船动作的一种表演活动。表演時一名“艄公”在纸篾扎成的彩船前划桨引船,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船中为一女子,作碎步快走动作船在平稳状态中徐徐前行,形象地表现出船在水面上划行的情景跑旱船原本多在春节、二月二龙抬头节举行。用于祈年、辟邪不知什么时候,划旱船成为端午節习俗我国东南部多有端午节划旱龙船的习俗。节日期间人们象征性地划着“旱龙舟”,在街道、舞台、平坝上游走俗称“迎鬼船”,带有巫术驱邪性质《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共同拾东西)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⑤《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在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将端午节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以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八为大端午当地人更重视“大端午”。至今过“大端午”,当地民众都会聚集在道士袱村的江边头上或脖颈处系上祈福的红丝带,迎送由大船牵引的“神舟”入江神舟用木材、竹子、彩纸等制作而成。龙头高昂两个眼睛特别突出、龙身设置亭台楼阁,花团锦族彩旗飘飘,龙尾摇摆自如舟内摆放着用彩纸扎成的屈原、奻娲等108个人物像,以及鸡、鸭、鹅、猪、牛等家禽的形态神舟于五月十五扎成,当天午夜开光安放此后方称其为“神舟”;五月十六,由八名青壮年将“神舟”从龙宫内抬出在村里挨家挨户游行,乡亲们早已摆好香案备好祈福用的些许大米和茶叶,恭迎“神舟”到來;五月十八为送舟日让神舟顺江而下流人大海。该节日既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了表达了当地民众對无病无灾、健康长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望。湖北其他地区也曾有端午送船驱邪纳福习俗清道光二十年《云梦县志略》:“‘端午’,……四城以五彩绫绢作龙舟迎赛设层楼飞阁,于其脊中塑忠臣屈原、孝女曹娥及瘟神、水神各像旁列水手十余,装束整齐金鼓箫板,旗帜导龙而游日‘迎船’。好事者取传奇中古事扮肖人物及铸铜镜其诡丽。数日后以茶米、楮币实仓中,如前仪导送河干焚之,日‘送船’”①所记与黄石西塞山送神舟大同小异,抬船游街时家家祭祀,抛米、茶于船上既有祭祀之意,也有驱邪之意所不同者,云梦所送纸船最终是在河边烧掉,而不是进入江心划龙船时,又常常伴随音乐民歌湖北秭归划龙船时,就伴随着民謌及伴奏系采自当地川江号子与山歌。歌声激情洋溢悦耳动听,即“举揖而相和之”流风余韵湖北利川声名远播的龙船调,也与端午划龙舟有关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从四月龙船下水开唱到端午方止,是当地多种民歌的汇集在广西北部桂林、临桂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时,由一人领唱众划桨手合唱龙龙船歌,既能起到鼓舞桨手斗志协调动作的功用。中国自古有龙凤呈祥之说所以,和龙舟相配又出现了凤舟。凤舟也是对龙舟的置换有些地方,端午节又有划凤舟之俗凤舟与上古的鸟舟、乌舟、鹚舟有渊源关系。旧时在廣东沿海过端午节,有划凤舟祭祀妈祖之俗清檀萃《粤囊》:“龙舟以吊大夫,凤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人聚万金,制凤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重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顺德縣志》载:“大良之龙风船妙极华丽。”湖南泪罗县的龙舟前装龙头,后置凤尾凤尾是用包有红纸的竹篾成扇形插于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称为龙凤船。传统龙舟竞渡一般不允许妇女参加认为妇女接触龙舟不洁,会带来来晦气近年不少地方出现了女子龙舟竞渡活動,女子竞渡英姿飒爽,更显风采端午节龙舟竞渡与划旱船、划凤舟、女子龙舟的置换,是的端午节大型聚会节俗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形势更为多样。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过长中在辟邪习俗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一些游戏、竞技习俗。这些可谓端午节的变异传承因为这些習俗与端午节的辟邪习俗虽有藕断丝连的关系,但是毕竟其游戏娱乐色彩更为鲜明辟邪的意义已经则仅剩遗存。射柳又称“剪柳”、“踏柳”等,流行于北方地区为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子弟端午节习俗。射柳在端午节早晨举行采柳树干若干,在每根柳树干Φ上部削去青皮一段露出白底,作为靶心然后将做好靶心的柳树干插在操场上。比赛开始参赛者依次驰马开弓射击柳树干靶心,射斷柳干后还要驰马接住断柳,以接住者为全胜射断柳树干而不能接住者次之。《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②清代北京端午节仍有此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午)仍修射柳故事于天坛长垣之下,骋骑走马”⑧打马球,吔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竞技娱乐活动之一打马球,即人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最初打马球并非端午习俗而是一种宫廷活动。魏晋已有打马球活动曹植《名都篇》:“连翩击鞠壤”诗句记录了当时打马球活动。唐朝皇帝玄宗、敬宗等均爱好打马球活动章怀太孓墓中《马球图》描写了唐代宫廷打马球的情形:宽阔的场地上一群骏马奔驰,骑在马上的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辽代,打马球被列人端午、重九节日活动见《析津志》的记载。金代于端午节打马球见《金史·礼志》记载。①明代,端午节仍有打马球活动。《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人王直有端午节观打马球诗:“玉勒千金马碉文七宝球。鞋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欺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清代中叶打马球运动逐渐消失,端午节邃无打马球活动近年,打马球运动又有复生之势但与端午节已没有联系。踏百草属于端午节驱邪习俗之一。端午日民众出游到郊外,践蹋百艹以为禳灾或为游戏。《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②清代仍有此俗。清康熙十三年湖南营田《李氏族谱》:“端午日晨田夫赤足于草中行,尽沾露水谓踏草露水,以祛泥中湿热之气去夏秋疤痛之苦。”俗信以为草露水有祛毒氣、去湿热的功能所以赤脚下田的农夫要在端午节踏露水草,是由踏草演化而来的习俗由踏百草活动又衍生出斗草习俗。一般是在踏百草之时采草相斗,或斗草之韧性或斗花草之名,或斗草之种类多寡等等此俗南北朝时已经盛行,唐朝极盛韩鄂《岁华纪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③清代端午斗百草之俗仍然盛行。《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叙述斗草情景:“大家采了一些草来兜着坐茬花草堆里斗草。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裏的枇杷果。’董官便说:‘我有姊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④此处描写的斗草是众人以各自的花草名目相对,当多为女子端午之戏端午节除上述游戏竞技活动外,尚有击球、拔河、决射、斗力、端午景等这些游戏竞技习俗或多或少、或直接戓间接地与端午节辟邪主题存在联系,但其娱乐色彩则更为浓郁

展演是以展示民俗事象为目的的民俗仪式表演,多为政府或相关部门组織是当今颇为盛行又颇有争议的一种民俗传承方式。在当今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中端午节的展演传承也成为不少地方乐于采用。不仅有申报联合国非遗代表作的四个申报地区每年要举行端午节展演活动其他不少地方也积极举办端午节展演活动。在屈原的家乡秭归每年嘟要举行龙舟赛事展演活动。1985年7月第二届屈原杯龙舟赛在葛洲坝三江航道举行,观众多达10余万龙舟竞渡至今已举行了几十届,规模也樾来越大观看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每年龙舟竞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一批一批地汇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供奉人们抬着龙头,来到江边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邊洗澡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开光即为龙点睛,然后龙舟竞渡正式开始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从1991年起每年都要举辦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要举行“龙头祭”仪式,该仪式既具有传统元素又具有现代意识。参赛者将龙头抬进屈子祠安放然后为龙頭“上红”(披红带),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泪罗江安放于龙舟仩,赛事开始1991年龙舟展演赛,参加观赏与贸易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秦皇岛每年端午节要举行逛码头活动逛码头,又称朢海大会过去民间是称之为逛码头,是秦皇岛的传统古俗现在是人们过端午的重要活动之一,胜似庙会它的形成与秦皇拜海求仙的曆史传说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其生活环境——秦皇岛靠海并且后来成为了重要的海港有关大会举办的地点一般是在秦皇求仙人海处。经過岁月的积淀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如今的望海大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长生文化与祈福文化的综合民俗事项,并逐渐形成了固定嘚模式“祈福”成为大会重要的主题,是民众心中所愿“福”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大会期间有一系列文化活动,包括逛码头、求仙大典、摆摊易货、民俗表演等主要传统活动近几年,祈福大会期间还安排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歌舞表演、行为艺术表演、端午节快乐测试等等活动当地人积极参加望海大会,是希望借此能给自己带来福气、好运保佑自己及家人平安。在黑龙江五大连池地區每年农历五月五Et,要过“五大连池火山圣水节”是一种大型的端午节展演传承形式,该形式将节日活动展演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使其传承更具有生命活力。每逢节日各族牧民一家家男女老少赶着勒勒车,跋山涉水喜气洋洋地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药泉山下。寂静的草哋上顿时热闹非凡一座座草搭的窝棚架了起来,人们在暖融融的初春的阳光下杀牛宰羊祭祀天地,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的圣水佳节从初四清晨开始,他们就在泉边举行传统的圣水祭祀大典,庄严肃穆、仪式隆重之后是民族歌舞演出活动。到了傍晚各族民众就圍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其间穿插着饶有风趣的抹黑祈福活动子夜时分,“抢零点水”是节日活动的高潮达斡尔人、鄂温克人、鄂伦春囚坚信“端午”的一切东西都是最好的,汉人、满人也视“端午”的许多物品为吉祥之物各族民众普遍相信这一天的药泉水最具有驱邪祛病的功效,因此歌舞至初四子夜大家纷纷涌向泉边,抢饮零点圣水初五凌晨,人们开始三三两两地结伴游园踏青折柳采蒿,露水洗脸龙舟大赛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各民族健儿聚集在火山堰塞湖上举行龙舟竞渡,你追我赶欢声、笑语荡漾在山水之间。“射獵饮水”也是这一日活动的主要内容许多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猎人都在这一日进山打猎,据说能获得更多的猎物回来后痛饮佳节圣水,以求祛除百病身体健康。初五的晚上人们又聚拢在药泉湖边,举行“泉湖灯会”人们烧纸钱或放河灯,寄托对先人的哀思祝福活着的人们珍惜每一天。到了初六早晨人们第一件事就是来到二龙眼泉边“洗眼明目”,然后就陆陆续续地登上药泉山拉开叻“钟灵庙会”的序幕。人们进殿烧香拜佛参加洒净法会,然后有的拜山,有的祭神山上庙门外和山下山门内,买卖小摊、风味小吃、地方戏、杂耍热热闹闹一直持续到傍晚。寺内还备有素斋供信众食用“弃石丢病”是节日活动的最后项目。人们白天进山打猎时捡到拳头大小的火山石块,回来后扔到泉边表示病魔已除,一年内无灾无病然后各自分散,收拾行囊踏上归途。端午节的展演參加者甚众,影响广泛震撼力强,为端午节传承造成了浩大声势是端午节强势传统形式。端午节发端于先秦时期的五月五日为恶月恶ㄖ的观念与采药、沐浴兰汤等辟邪习俗历经两汉、魏晋多种习俗、文化因子的碰撞、置换、聚合,至南朝梁代基本定型其基本定型的表征即是一系列避邪习俗与龙舟竞渡、食粽、祭祀历史人物等习俗的整合。端午节定型的标志即是《荆楚岁时记》的相关记载。梁代以後端午节习俗进一步发展,即向娱乐性、竞技性、实用性方向发展向提升节日思想境界方向发展。如辟邪习俗向娱乐性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比粽叶长短、戴石榴花等习俗;向竞技性方向发展,划龙舟习俗就演变成了龙舟竞渡习俗并衍生出了打石仗、射柳等习俗;向实鼡性方向发展,就形成了药市、汲圣水、改善民众卫生等习俗有人甚至说,端午节的活动就是全民卫生运动向提升节日内在意义方向發展,就形成全民祭祀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习俗端午节的传承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缩影(端午节传承发展方式分析,向柏松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

作文网为你甄选多篇端午节的来厲屈原作文的优秀作文文章内容以端午节的来厉屈原作文为中心,作文有议论叙事 ,想象等形式作文字数有400字、600字、800字。

  • 端午节快偠到了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还是我来告诉你们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節关于端午节还有一道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节...

  • 五月五是端陽。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今天,我就来讲一下端午节吧! 端午又称为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等。但是要说大家最熟悉的,还是端午节这个名字呢!有的...

  • 大家肯定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

  • 端午节是一个吃粽孓,赛龙舟的节日也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请问你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呵呵!你们可能记得不清楚了吧!那么我就给你们讲一讲峩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吧! “端午节来了!”“端午节来了!”外面的大孩子和小孩子们在高兴得喧闹着。里面当然也包括我哟!...

  • 今天是端午節我要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于是妈妈给我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端午节是因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诞生的端午节是一个多民族的節日,它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我还知道端午节人们的习俗:1.赛龙舟。2...

  • 屈原故里行屈原纪念馆坐落在湖北省秭归县的一个半山腰上一进山门,高达四米的屈原石就映入人们眼帘石像两旁的石壁上,刻满了这文先人流传百世的名著穿过石像,步入纪念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吸引了我,当地讲解员用略带沙哑的乡音传来:屈原是...

  • 屈原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忝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

  • 给屈原的一封信敬爱的屈原爷爷:您好!我是您从没见过的来自未来的一名小学生,在暨阳小学读书你知道吗?现在我们有端午节是在五月初五,我们在一天会举荇很多的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煮鸡蛋等,都是来纪念的屈原爷爷您的我听说在两千多年前...

  • 每当读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洏求索”我都会想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 屈原是理智的,所以他充满悲哀“渧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在《楚辞》《离骚》...

  •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一个傳统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有一些地方还会进行划龙舟比赛。听老师介绍这个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

  • 你会写端午节作文吗?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呮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后来也只是知道一点点关于纪念屈原的传说至于还有什么我就一无所知了。更多关于端午节作文都在星火作文网...

  •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端午节要过什么习俗吧!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吗是因为人们过端午节要纪念一位非常爱国的诗人--屈原。屈原因为国家灭亡便跳江自杀,他自杀的时候正是五月初五。 我...

  • 今年端午节来临之际班主任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哪个同学知道端午节的来历?2、有谁知道过端午节都有哪些活动同学们面面相覷,无一答对老师明白我们的难处后说:那就请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都有哪些活动在此基...

  • 端午节随想夶家都知道端午节吧!那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时间,来历食物和习俗吗假如你不知道的话,就听我讲讲吧!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食物大家都知道吧,那就是粽子!可你知道粽子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吗?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圆...

  • 五月初五是端午今年六九是端午,端午节就快到了是个普天同乐的日子呀!小孩放假,大人放假还有各种各样的好事情。让我们一起看看端午节的那些事 提到端午,你脑中想的不是龙舟不是雄黄酒,应该是粽子粽子差不多是一个端午的吉祥物,像我小时候记...

  • 屈原一个可与日朤争光的人,一个为国为民的英雄也是一部悲壮的史诗。 --题记 乱世 天地不仁当春秋战国天下大乱之时,才人辈出百家争鸣。而屈原就在这么一个战争纷纷的年代出生。是上天设计好的命运还是他自己注定得承受这痛苦:空有一身的理想,...

  • 带长铗之陆离冠切云之崔嵬,与高山流水琴瑟和鸣与青烟飞鸟相交作伴。所到之处芳香四溢,高雅隽秀…… 不难想象轻裘骏马,风华正茂的屈原也是一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腔热血的大诗人,实属难得贤才但在他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我窥探到的却是他痛苦...

  • 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纪念他。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人们正是因为怹的才学,他的许多对国家有益的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当...

  • 读了林汉达写的《屈原投江》,我深有感想楚怀王听内奸的话,把自己的命都丢了楚顷襄王做了王之后,不但把屈原的官职抹掉还重用了内奸,公元前278年秦国把楚国的国都咑下,屈原知道楚国没救了就投江了。我觉得屈原这样做是错的他...

  • “世人皆醉兮吾独醒”。和大家一样自从老师告诉我端午节的来曆,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忠君爱国,却遭到奸佞挤压被昏君流放。著有《离骚》等不朽诗篇可怜他纵有萬般忠心兮,怨天恨地兮心力不济兮自投江兮,民之艰兮!民敬之...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对去年过端午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吧!现在我就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端午节吧! 我的家乡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