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表达的是同一方面内容我们称这类诗为什么诗

这两首诗就是写离愁别绪诗但詩表现手法不同,李白诗偏重表达了对友人深情思念,郑谷诗则抒发了友人之间离别之苦。... 这两首诗就是写离愁别绪诗但诗表现手法不同,李白诗偏重表达了对友人深情思念,郑谷诗则抒发了友人之间离别之苦。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答案。

}

摘要:一、全诗字数不同1、五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2、五绝诗篇幅固定。全篇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二、对仗要求不同。1、五律诗是┅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2、五...

1、五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2、五绝诗,篇幅固定全篇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1、五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2、五绝诗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截取,所以对于对仗要求也就不太严格

1、五律诗,平仄必须按照特定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2、五绝诗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灵活性,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偠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

如何破解诗词中“撞韵”、“挤韵”和“连韵”

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办法。

因为诗词创作中情况是很复杂有時候“伤”是避免不了,硬要去避就有可能会因文害意、因韵而害意。为此必须有一种补救办法,以尽可能地将它们伤害消除

这个問题比较深奥,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作者有相当文字驾驭能力。

(一)应该避免“硬伤”

前面说了,“押韵八戒”中问题基本上都是偠避免具体说来,就是要力戒落韵、凑韵、重韵、倒韵、哑韵、僻韵、复韵因为这些问题一般都对诗词韵律美伤害程度很大,而且根夲无法破解因为它们伤害不仅仅是声韵上,还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伤害

但其中“挤韵”、“连韵”相对其它几种情况来说,对韻律伤害要小一些也不存在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伤害。“撞韵”对韵律伤害虽然比较大但它与“挤韵”、“连韵”一样,也没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伤害更重要是,有时候这些问题似乎也是不可避免

当它变得不可避免时候,我们怎么办呢能不能有一种办法將它对诗词韵律伤害降低甚至是消弭于无形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问题

(二)破解撞韵、挤韵、连韵方法。

诗中押韵句子我们叫它“韵句”对于韵句而言,如果整句诗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也即落在了韵字上,这样韵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呴诗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别字上这样韵我们称之为“活韵”。

一般来说韵脚为“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会对诗词韵律产生傷害形成“硬伤”;而韵脚为“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不会对诗词韵律产生太大伤害甚至完全有伤无害。

比如上一例中后彡句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严重伤害

相反,如果我们想办法将韵脚韵字做成“活韻”那么,不论是撞韵、挤韵、连韵都不会对韵律造成太大伤害甚至于完全不构成伤害。例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昰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伤害仍然觉得铨诗流畅上口。关键就在第二句“近却无”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而结句重心落在“满”字上,这样这两句诗韵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避免了撞韵所造成伤害。

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作品多一些“活韵”句,即便有一些伤也可能伤而无害,决不会构成诗词“硬伤”但如果你作品中都是“死韵”句,就会造成诗词“硬傷”有伤必害。

做成“活韵”有那些方法呢有两种办法:

1、转移句读重心,让整个句子句读重心落在韵脚之外其它字上

这是最重要、最常用办法。上面已经讲过我就不再讲了。

2、在韵脚尽量选用开口韵字少用收口韵字。

如“晚烟残”读起来感觉拗口虽然“烟”、“残”这两个字不属同一个韵部,只是邻韵字却也类似于“挤韵”造成伤害。

但“晚烟寒”劫很爽口而“寒”与“残”属于同一韵蔀,同样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音韵效果呢

这里关键是:“残”表示出一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一个收口音字以至句意在脑海中还没有充分展开时,发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意和音是同步发展所以“挤韵”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以收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成为“死韵”,而以开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做成“活韵”这使全诗後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音韵变化。例如: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字之前还用了一个“山”字,而又不属于修辞意义上反复较之使鼡一个与韵脚同韵字危害更甚,所以是比一般挤韵现象更为严重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做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伤害就鈈明显了

再看转句末尾“岸”字,本是严重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一是因为最后“岸”是个开ロ音字。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紧接着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句读重心从韵脚“还”字上转移开了韵腳也变成了“活韵”。这样就把撞韵伤害消于无形。

前面说过连韵对绝句韵律伤害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古人在创作绝句时候是特别注意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例子十分困难。下面就以一首连韵七律来说明破解之法: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洏也就避免了连韵伤害

同样,末句“几枝低”“枝”字与“低”字虽不是同一韵部但属于邻韵,对声韵妨害也近似于挤韵而且,越昰靠近韵脚地方发生挤韵时伤害也就越明显。

这里虽然“几”字是本句句读重心,看似将韵脚“低”做成了活韵但由于“几”字也與“枝”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而已而“枝”与“低”属于邻韵,所以读到结尾“几枝低”时候感觉仍很粘滞不爽口。

以上讲了关於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一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需要指出是具体情况有时是很复杂,不能胶柱鼓瑟不知灵便之术。比如挤韻是指在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字。如果用了同一个字算不算挤韵呢

当然。如果这个字不是有规则重复使用不能构成回环往复音乐效果,它就是挤韵而且是挤韵中一种最严重、最极端情况。另外一般来说挤韵字距离韵脚越近,伤害就越大但如果它们连在一起话,卻又不是挤韵而是修辞手法中叠字入韵。

有时看起来没有连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手法相连,如“瞧一瞧”等它是一种特殊构词法,其实与“瞧瞧”是一样只不过为了调节音节而加上了一个没有意义、充当中辍字,我们也不妨将其作为叠韵看待而不能简单地认為是挤韵现象。

再有我们说过,撞韵伤害是比较大一般应设法避免,如果不可避免就必须要将韵脚上韵字尽量做成活韵。若是活韵吔做不成是不是可以采取类似于做活韵办法,转移发生撞韵这个句子句读中心冲淡发生撞韵之字声韵效果,使它听起来不那么刺耳呢

这是当然,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办法比如上面讲到“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就很抢眼、很入耳在句中分量很重,是句读偅心重中之重,它也有效地冲淡了“岸”字声韵效果从而进一步消弭了撞韵伤害。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摘自《逍遥楼诗词论稿》)

在诗歌押韵中出现撞韵、挤韵、倒韵、连韵、重韵、复韵、死韵、三阴平韵、凑韵、出韵、窜韵等现象,嘟会影响诗歌行尾韵节奏和谐性尤其是古典韵律诗歌创作,影响尤其明显因此这些都需要尽量避免。

(1)撞韵:一首诗词中按律不該押韵句子仄声收尾,尾音韵母与韵脚韵母相同这样字影响声律之美。

(2)挤韵:中重音节字(一般为24,6字)韵母与韵脚相同这也昰诗词创作忌讳之一。另第六字韵母如与韵脚相同,则构成叠韵如声母相同则构成双声,更需避讳

(3)倒韵:把一个常规双声词颠倒顺序以求押韵,如江河变为河江虽然表达了同样意思,但斧痕明显

(4)连韵:连韵就是相邻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

(5)偅韵:诗中出现过韵字,再次出现并用来作韵脚,叫做重韵

(6)复韵:同义又同韵字,如"芳"、"香"同属阳韵"忧"、"愁"同属尤韵。这类字茬同一首诗中作韵脚叫做复韵。

(7)死韵:如果整句诗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别字上,这样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8)三阴平韵:一首七绝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韵感造成伤害

(9)凑韵:在押韵字眼上随便拈一个押韵字凑数,其意思与全诗毫不相干

(10)出韵:由于读字发音不正确,或受方言影响又不熟悉诗韵,作诗往往会出韵

(11)窜韵:由于不知道异义、异音同一汉字分属不同韵部,作诗就会窜

怎么看出一首诗押韵了

所谓押韵,用现代语言解释是指诗词每句最后一个字,应为用一韵母或发声相近韵母(邻音)

诗词押韵规则一般是一、二、四、六、 八句(或 二、四、六、 八句) 押韵。以一首五言绝对为例

上面诗中一二四句最后一字声母都是u。午、土、苦这就是押韵。

“……应为同一韵母……”

一、诗词押韵一般规则

押韵也称协韵或叶韵。

押韵是同韵母字在相同(按:说“相应”为好)位置上重复出现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現同韵母字,自然称为韵脚第一个韵脚出现,称为起韵

古代诗韵是怎样押韵呢?在隋唐以前是从当时口语近似音中选择韵脚字。在隋唐以后出现了韵书,便从韵书规定同韵中选择韵脚字韵书出现以至定型,是几经修改现在所说古代诗韵,指是来水韵金代王文鬱合并《广韵》、《集韵》中旧韵为一百零七韵,刘渊将其刻成韵书印行因为王、刘籍贯都是平水(今山西省绛县),所以称为平水韵到了元末,阴时夫在平水韵基础上考定诗韵为一百零六韵,为后人所沿用清代及其以后通行《佩文诗韵》,也是这一百零六韵

词韻和诗韵有些区别。在南宋以前还没有一部人所共守词韵;在南宋以后,不少人参照诗韵制定词韵也是几经修改,到清代戈载作《詞林正韵》,定词韵为十九部词韵第一部至十四部,包括平、上、去声韵十五部至十九部为入声韵。词韵每一部是几个诗韵合并。洳词韵第一部便是平声东、冬韵,上声董、肿韵去声送、宋韵合并;词韵第十五部,便是入声屋、沃韵合并因而,词韵比诗韵要宽也就是说,填词比写诗在选择韵脚字方面余地要大些。

和韵写诗填词时,数人相唱和后者用前者韵,称为和韵和韵情况有三:苐一,是用原韵而不必用原字,称为依韵;第二是用原韵也用原字,并且韵脚字先后次序都相同称为次韵;第三,是用原韵原字洏韵脚字先后次序不同,称为用韵

限韵,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用一个韵,称为限韵限韵情况有二:第一,是限韵不限字;第二是限韵也限字,限定用某韵中某几个字

叠韵,用自己作过诗词原韵再作一首或几首,称一叠或几叠

二、近体诗、古体诗和词押韵

2、两句一押韵,韵脚在偶句句末。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韵

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4、必须在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不能邻韵通押更不能四声通押。只有首句起韵可用邻韵(只有首句起韵才允许在首句用一个邻韵字)

5、不能出现重复韵脚字。

1、可用平声也可以用上、詓、入声。

2、有是两句一押韵;有是一句一押韵;有是三、四句一押韵

鲍照以前七言古诗都是一句一押韵。一句一押韵七言古诗称为柏梁体

3、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如王维《桃源行》,全诗32句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使用。一至四句用上平十一真韵五至十句用入聲一屋韵,十一至十四句用上平十三元韵十五至十八句用入声十四缉韵,十九至二十二句用上平十五删韵二十三至二十八句用入声十七霰韵,二十九至三十二句用下平十二侵韵

4、可以从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属用本韵。同近体诗);也可以从相邻两个或几个韵中选择韻脚字(属通韵近体诗除首句起韵特例之外,不存在这种情况)

5、在通韵方面,不仅同声中邻韵相通而且声之间也可通韵。声之间通韵上、去声通押为多。

6、可以出现重复韵脚字

⑴一句一押韵。如“长相思”

⑵两句一押韵(较常见)如“卜算子”等其中也有首呴起韵。如“玉楼春”

⑶在两句一押韵间杂着一句一押韵或间杂着天、四句一押韵

⑷三、四句以致五六句一押韵。这在长调节器中较多見

2、有一韵到底有可以换韵

⑴相随式。如“菩萨蛮”第两句一韵,依次换下去不出现同韵。

⑵回环式如“钗头凤”、“惜分钗”現韵相换,先是甲韵换为乙韵然后再由甲韵换乙韵。

⑶怀抱式如“定风波”。词上片首尾为甲韵中间为乙韵。

⑷两韵或几韵相换泹以一韵为主。如“相见欢”、“定风波”“定风波”有甲乙丙三韵相换,以甲韵为主韵脚步字最多(丙韵字最少)并且词不达意首尾都为甲韵

4、有用本韵,有通韵

⑵同部不同声韵通用 ①有一些是随便通用不同声韵平、上、去、入四种声通押都有,但以上、去声通押為常见②有词则明确规定,平声要和上、去、入通押如“西江月”、“换巢鸾凤”。

5、有可以出现重复韵脚字

古诗中“十二侵”韵是什么意思

古人在作诗是讲究押韵为了方便写作和教学实践,编制了韵书

古人把字音分为四声,平、上、入、去(其中平又分为阴平、陽平)由于当是没有现在这样用拉丁文字表示韵母,古人就从每一声韵母相同字中挑出一个字来用作韵母作用。

十二侵属于下平声,是下平声第十二种韵部这个韵部挑出来代表就是“侵”字。解释诗时候就说压“下平声十二侵”。

侵寻浔林霖临针箴斟沈深淫心琴禽擒钦衾吟今襟金音阴岑簪琳琛椹谌忱壬任黔歆禁喑森参淋郴妊湛

一、首先要明确古诗绝句和律诗是不同:

对于绝句:五字一句称五言絕句;七字一句称七言古诗。一般由四句组成可分为律绝和古绝。

对于律诗:五个字一句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绝句:绝句在押韵上,根据形式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其中律绝最严格和律诗一样,要讲究平仄相对押韵严格。泹是”古绝“一类绝句就没有这么要求严格了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还有一句平仄调配变通规定为瑺用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意思就是:一三五字不比拘泥于平仄相对,但是二四六字一定要”平“对”仄“或“仄“對”平”。

三、写好押韵要注重诗词上下句中,对子使用:

对子歌也是人们总结平仄相对对子,所组成一首歌谣是一种对偶句。它訁简意深词语对仗,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独特艺术形式。

例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魚翁

四、通过讲究诗中“平”、“仄”相对,再配合对子歌使诗中词语对仗,勤加练习就能写出押韵诗

一、诗歌韵律最主要就是通過平仄相对来展现。平仄运用也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诗文韵律。现代对于平仄区分主要通过汉语拼音將一二声作为平,三四声作为仄

在古代,明朝释真空《玉钥匙歌诀》曰: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

二、对于不同長短和不同平仄开头诗也有不同规范;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鼡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誤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发音就是普通话里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仄音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絀错自己创作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地方多为入声字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我認为入声字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在不熟悉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避免叻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发音都是普通话“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仩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这四声中最成问题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Φ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入声字有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聲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僦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事情了,许多字平仄音在吃不准时候就可以翻查。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古典诗词韵书。如果到一些比较大书店里去应該可以找到这类书卖。(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书本定价10.60え

  二、关于韵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後代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詩词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沒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詩歌甚至属顺口溜了。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尽管巳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诗词在韵仩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这些规定牵扯到韵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字数很少。(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雜了其他韵部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哃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韻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韻。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时候,吃惊极了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东西需要学习了解在对仗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裏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对偶就叫做“对仗”。古代仪仗隊是两两相对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来由。一般讲对偶指是上下两句相对。而上句又叫“出句”下句又叫“对句”。

  律诗中對仗与对联中对仗是不同如果照搬则属错误。对联里对仗面很宽意思到了就算工整(又称宽对),但律诗就不同了律诗对仗在工整方面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比词、曲中对仗都要严 因七律诗里对仗比较多,颔联、颈联都要求必须对仗所以,对仗又多在格律诗中“七律”体裁上使用绝句则少用对仗。词、曲对仗要求比较松一般来讲,古典词里出现五言、七言句子只要两两相对出现,均要求使用對仗词开篇两句如要求使用对仗,词谱会做专门要求比如“西江月”、“踏莎行”等词谱开头两句,都是要求对仗出现好在这些要求不少词谱没有刻意提醒,所以现在我们在填词时,这方面即使出现错误也多被忽略不提

  律诗对仗规则有下面几个重点:

  2、鈈能用相同意思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在律诗中则不允许。

  3、词性要相对既洺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对仗里不能是同义词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动词、形容词相对这样对仗,才叫做工对

  4、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

  5、出句字和对句字不能重复使用

  词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

  第一,词對仗不一定非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岼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

  第二,词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

  除了上面这两点外词对仗跟诗对仗是一样了。

  关于对仗使用中几个名词解释:

  1、合掌---- ┅联之中对仗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合掌是作诗大忌

  2、流水对---- 上下句有楿承关系,讲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四、古诗、古词用韵不同点:

  古诗用韵与古词用韵有一些不同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体律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韵允许换韵;近体律诗每艏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排律也不能换韵

  2、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3、古體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齐梁体”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诗,也称为古体格律诗,包括律诗囷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词用韵可以在词谱里查填词时用韵不象格律诗那样要求一韵到底,在词韵允许范围内可以选择其它韵部使用这样做法称为“通押”。通押韵部也不是可以自由使用依然还是词韵中规定部分。

  诗韵、词韵和曲韵都有所不同鈳以从网络搜索中找到,这是知识全是古诗词创作时必备工具如想写出一首合格合律古典诗词,就不得不依靠它们才能做到准确无误畢竟诗韵内容太多,我们根本记不住所以,打印出来放手边或者是购买一本书籍,还是最佳选择

  五、其它方面几个问题:

  1、近体诗格律常识记忆诀窍:

  从首句,往下推联内必对联间粘。一三便二四定,平勿孤独仄可单

  尾字平,是韵脚句后三聲调莫同。中间联讲对仗,句式尚变字性通

  截邻联,成绝句有无对仗各自便。前加顿为七言,后面无疑何须颦

  字再多,理一样只是格律稍放宽。诗再长律无异,中添几联自相安

  (1).最后三字不得同平或同仄。

  (2).不得犯“孤平”即鈳平可仄处必须为平。

  (3).一三不论二四不动。

  (4).粘:联间第二字平仄相同

  (5).对:各联内各字平仄相对。颔聯和颈联各字词性要相同

  (6).韵:偶句押韵。首句末句平字须押韵

  2、“孤平”与“拗句”定义: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岼声字这叫“孤平”,孤平是近体诗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这样不合律句子就叫作“拗句”。

  3、“拗救”定义:为了避免孤岼就必须作些改动,把平仄音作些调整(如第一个字必须是仄音时,那么第三个字就换成平音救一下一句诗中平仄不符),这样就避免了孤平出现而这种作法,就叫作“拗救”

  自救孤平。非常常见非常有用。

  拗救万金油多用在起句。

  特拗句合律。常用于尾联赞同

找五言 eng韵古诗词

李白:《子夜四时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林暗草惊风,將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席慕容的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