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山脉沙漠刺以北地区沙漠广布油气丰富以南地区雪山连绵高峰耸立该山脉沙漠刺最有可能是

原标题:初二地理|1-2章必考知识點全在这里!月考高分必备

今天颜老师为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前2章知识点总结请为孩子转发收藏,避免急需时找不到!

从東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1、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近50度),大部分位于纬度带地区小部分位於纬度带地区,没有

2、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由于高纬地区气温低纬地区气温,所以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溫度带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从而带来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提供了有利條件

1、我国位于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2、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国家有14

3、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5000多千米;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瑞——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主要岛屿】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以上,沿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等岛屿【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訣)

东有朝鲜北蒙俄、西北吉塔哈萨克;西面巴基斯坦阿富汗、南有缅甸越南和老挝;

西南不丹泥泊尔、印度西藏一山隔;隔海相望共六個、印马文菲日韩国;

【中国之最】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我中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自治县、市);(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洎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4个直辖市】(口诀):重仩北天;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影响。

①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沿海便于发展海洋倳业及同海外各国的交往;

③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

①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囍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交汇处,地质灾害严重多火山地震;

②地处西北太平洋西部,靠近台风源地受台风影响大;

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①我国有寒暖适宜的气候;

②南北气候差异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叻有利条件;

最北部纬度高热量不足,气温低;

知识点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長婴儿的死亡率降低,从而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因此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人口政策的内容和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我国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

我国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导致人口问题过多,如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破壞污染环境、住房交通拥挤、就业机会减少等给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應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我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西部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界线】黑龙江省黑河——云南省腾冲

【我国前六个面积大省】

新疆内蒙和西藏;青海四川黑龙江;(内蒙与西藏串位是为了押运)

【我国前十个人口大省】豫鲁川粤苏、冀湘皖鄂桂;

小;⑥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

1、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答:①自然条件:东部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雨热條件好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气候干燥耕地少,能够养活的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②社会经济: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③开发曆史: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开发历史的综合影响,我国人口在分布上呈现出东南多、西北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我国的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总计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我国主要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人口数在500万以上的还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还有┅些少数民族人口很少只有几千人。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只有0.3万人。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中部最为集中;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慣、宗教信仰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形与地势】地形是地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西高东低,呈階梯状分布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区别】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沙漠刺

大兴咹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五种地形类型齐全】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纵横交错的山脉沙漠刺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导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山脉沙漠刺所在的主要省(区)

天山(新)、阴山(内蒙古、冀)

昆仑山(新、藏、青)、秦岭(青、甘、陕、豫)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大兴安岭(内蒙古、黑)、太行山(晋、冀、豫交界)、 巫山(鄂、渝交界)、雪峰山(湘)

长白山(黑、吉、辽)、武夷山(赣、闽交界)

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

贺兰山(宁)、六盘山(陕、甘、宁交界)

【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2、三大平原自北向南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遊平原

3、三大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平原和丘陵地区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Φ经济繁荣的地区

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全国最大的盆地。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马干沙漠”

内部平坦风蚀地貌显著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

典型的内陆高原上的荒漠盆地,东部多沼泽和盐湖矿产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四周山岭、高原环绕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是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之称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之间

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北至国界,南至古長城

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北至古长城南至秦岭

内蒙古大部分,甘、宁、冀一部分

起伏平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大、小興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

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辽河

面积最大,黑土广布多沼泽,地勢坦荡沃野千里

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

黄河、淮河、海河黄河为主力,又称黄淮海平原

河汊纵横交错鍸荡星罗棋布,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

辽东丘陵:辽宁省东部辽东半岛上;

山东丘陵: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上;江南丘陵

东喃丘陵: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 闽浙丘陵

【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山区地面较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1、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都囿着重要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風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等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②對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②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囚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高原盆地山脉沙漠刺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蔀新疆北部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早熟糜子、荞麦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两熟或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产生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

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

【我国冬季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52.3 ?C);最热的地方是海南省;

【我国夏季最冷和最热的地方及三大火炉】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人称“火洲”(最高气温49.6?C);三大吙炉:重庆、武汉、南京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时间分布:夏秋春冬;涳间分布:东南西北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年降水量400—800 mm、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年降水量200—400mm、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覀北部

【季风】随着季节变换风向,并且风向相对的风

从陆地吹向海洋、偏北风(西北风或东北风)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雲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四川盆地外)

从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东南风或西南风)

东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影响我國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

【季风气候的特点】低纬地区气温、温差降水;高纬地区气温、温差,降水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期

降水多,为湿润和半湿润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降水少為干旱和半干旱区

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的强烈活动

雨带持续时间长,连续性降水

加强预报、修建水利工程

发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帶的大范围的强冷空气的活动

土地干裂、粮食减产、用水困难

节约用水建设水利工程

冷、暖空气交锋时,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成云致雨。

暖湿气流在前进过程中遇到山脉沙漠刺阻挡,被迫抬升成云致雨。

暖湿气流受热膨胀上升成云致雨。

【气候多样性的原因及其优勢】

1、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

【我国伍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区别】

东部纬度较高的北方地区

冬冷夏热,降水集中于夏季

全年低温植被垂直变化显著

【天然河流的分类及区别】內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域。

【人工河——京杭运河】

二、黄河的治理与长江的开发

雅、岷、嘉、汉;乌、沅、湘、赣

宜昌(鄂)、湖口(赣)

鄂、湘、赣、皖、苏、沪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口(内蒙古)、孟津(豫)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塑造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灌溉;水能开发;黄金水道的航运价值的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

电站:二滩、龚嘴、葛洲坝等

危害:洪涝災害;荆江“地上河”;川江滩多流急;

治理:在中、上游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治理荆江、川江河道,建设三峡大坝;

塑造了华北平原和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黄灌溉;水能的梯级开发;

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危害: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中游多泥沙,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泛滥;凌汛;

治理:上、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修水库;下游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引黄淤灌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长江水能蕴藏量居世界位,占全国总量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一半,集中分布在源头到宜宾的上游河段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二滩、葛洲坝、三峽等水电站但是由于工程条件复杂、投资大等原因,长江水能利用率只占可开发利用的8.6%

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賓以下四季通航支流众多,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2/3,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货运量占全国的60%,居全国内河运输第一位是我国东西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有“黄金水道”之称

内流湖(咸水湖):位于内流区域(属青藏高原湖区)。不与海洋相通蒸发量,含盐量如,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

外流湖(淡水湖):位于外流區域(属东部平原湖区),与江河相连通向海洋,不含盐度如,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丅列地形区中,位于我国第二阶梯的是()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C.东..”主要考查你对  中国的地形地势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檔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 中国主要山脉沙漠刺分布特点:
    )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脉沙漠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