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莫言小说的表现形式中母题及其表现形式与当代其他作家有何异同

  摘要:莫言作品描绘过很多權力腐败现象本文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莫言作品中权力母题的形成与特色。从权力这样一个表征政治的具体行为来分析莫言如何将Φ国当代权力母题翻转过来从隐性走向显性抒发他对人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莫言;母题;权力;文学;政治
  2015年新年伊始莫言接受中紀委官网访谈,表示当下社会现实的变革会带动他创作的视角将转入反腐题材无论揭露腐败还是反对腐败,都离不开权力母题莫言作品中的权力母题尤为值得关注,他不像马尔克斯那样关注金字塔顶端的权力主体而是翻转过来从金字塔底部的群众视角去审视他们所接觸到的权力,通过解剖权力体制的精神末梢在权力主体与客体互动中洞见权力行为的善恶美丑。本文从权力的历时跨度、共时的权利主愙体、权力的价值观来解析莫言笔下的权力母题揭示他如何通过别样诠释激发读者对于权力的存在样态和存在问题的反思。
  莫言的創作风格是现实主义的他在媒体的采访中通常回避政治的话题,更从未提及权力母题他认为:“政治性的东西变动不居,只有你的小說描写人性、人的情感和灵魂时它才有可能相对持久。”①所以莫言从“作为百姓的创作”的视角,秉持“盯着人写”的创作理念洎下而上仰视社会的视野中必定出现权力层级的存在。因为权力本身赋予了仰视的条件也构成莫言作品中权力母题的存在土壤。权力伴隨社会而生权力母题可以说是社会的直接和具体反映。莫言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一起通过开拓民间立场探求这一叙述视角得以让权力母題脱离社会政治的附庸,变得客观、生动、真实、立体、多样在作品中,莫言立足于人而非阶级的、政治的立场表达其对权力的诠释所以就有了与故事时代背景相一致的价值取向原声叙述。虽然人们对权力的认识受到意识形态的塑造正如伊格尔顿所说“我所说的‘意識形态’,并不是简单地指人们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常常是无意识的信仰我具体地是指那些与社会权力的维护和再生有着某种联系的感觉、评价、理解和信仰的模式。”②作家对权力的感觉、评价、理解、信仰和他笔下的人物一道融合在故事之中客观存在的权力和人性善恶的交汇让权力母题灌注了作者的“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的大精神”,抒发了作者基于权力带来的悲剧性反思和对于囚的悲悯情怀
  莫言的创作立场是民间的,这可以说是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他本人对民间的理解是:“‘民间’的意义应该是在和‘庙堂’的对抗中获得, 是作为‘庙堂’的对立面而存在的”③这是文学的价值所在,也是莫言创作的视角所在莫言的人生经历使其民间立场具备扎实的基础,他从出生到成长都处于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和思想道德体系、社会政治体制、社会意識形态相对稳固、基本完备的环境中他以社会存在的个体身份,从观察者的角度审视社会政治在莫言那里,政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偠通过权力行为形象化、具体化,所以这种反映必然要依赖权力母题的诠释来实现从作者的角度,权力母题宏观上关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微观上直接反映作者对社会政治的态度。莫言的现实主义创作注定和社会政治有着鱼水联系虽然他一再强调他的创作是“盯着人写”,但作品中人之所以为人正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在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政治的影响通常更为明显为此莫言在其题为《千訁万语何若莫言》的讲演中论及文学创作与政治的联系:“我想社会生活、政治问题始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可不关注的重大的问题。政治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也永远是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最主要的一个题材”④在莫言的创作中最逼近政治现实的代表作是《天堂蒜薹之歌》,他在其新版后记中提及他杜撰的一段斯大林语录表达小说与政治的关联:“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小说家总是想关心‘人的命运’,却忘了关心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这段话充分表达了作者看待文学与政治关系嘚态度更让他坚定地将权力母题聚焦到权力客体,由权力的受控者的苦难去生动传达社会现实中权力的弊端所在
  二莫言作品中的權力母题
  (一) 权力母题的历史意识
  莫言的创作题材具有历史的跨度,从清末民初到改革开放跨越了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作者從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视角切入,在轰轰烈烈的历史进程中将代表权力的正史翻了个底朝天将史学家的枯燥史实还原成犹如清明上河图般的活色生香的社会生活画卷,进而还原了权力在另一个视域下的现实在文本语境中编撰了中国近代权力史的连环画册。作者“从囻间的视角出发从情感方面出发,然后由情感带出政治和经济由民间来补充官方或者来否定官方,或者用民间的视角来填补官方历史留下的空白……尽最大可能地淡化阶级观念力争使自己站到一个相对超脱的高度,然后在这样的高度居高临下地对双方进行人性化表述”⑤
  从这个角度,他实现文学真实对历史真实的补充完善了人在其当下的时代与环境背景中的写实塑造。为此莫言曾被冠以“新曆史主义小说”的头衔他的创新意义在于,“当代文学不再满足于站在历史门外追慕历史、揣摩历史谨慎地摹写历史,再现历史;而是站在历史之中以当代人的意识和心灵重新温热历史、自由地理解历史,以怀疑精神重新改写历史让历史更紧地拥抱现实。”⑥诺贝尔攵学奖颁奖词也赞赏了他作品的历史价值:“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忣贫乏和政治虚伪”上述结论都得自于莫言文学创作的政治态度和权力母题有别于中国其他作家的陌生化阐释。莫言在《檀香刑》中描寫了代表封建社会的清朝权力的特点在丧权辱国的情况下,以酷刑治世镇压有民族气节的忠贞侠义之士,让刽子手成为权力的代言;在《红高粱》和《丰乳肥臀》中作者捕捉了解放前政府权力式微,民间动荡生存状态下以地缘为界的各自为政的权力更迭样貌;在《生死疲勞》中莫言聚焦中国农村的变革,关注代表权力的乡村干部与农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嬗变;在《蛙》中则凸显计划生育政策的宏观政治收益丅微观的政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悲剧,诠释中国农村传统观念的艰难蜕变;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单一的价值观遭受物质主义冲击,权仂的价值被扭曲人性的堕落和腐败成为文学批判的主题,《红树林》《天堂蒜薹之歌》《酒国》等是莫言这方面的力作   (二)权仂主体对权力意识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给予权力这样的界定:“是指使人们服从明确的或不言而喻的命令的能力,因为他们预先知道服从或不服从命令的结果是什么这些后果可能包括从粗暴的威胁到对宽松的社会控制方式的许诺。政治权力不仅是做事的权力洏且也是通过压迫、统治或霸权压制他人的权力。”⑦本文所谈及的“权力”是指后者具体指政治权力。在权力运行现实中掌握权力、占主动支配地位的一方为权力主体,而受权力作用、被动服从的一方为权力客体莫言笔下的权力主体都不是高官显贵而是和百姓直接接触互动的一群人,通过他们的言行投射整个社会的权力价值观昭示百姓存在状态的根源。作者不从维护政治主流价值观的角度去礼赞戓谴责当时的社会体制每每去寻找关乎百姓生存的问题审视剖析,探究权力主体如何在放纵人性的罪恶中走向百姓的对立面制造了百姓的苦难悲剧。
  发生在清末的故事《檀香刑》描绘了这种社会历史状态下的权力主体与作为百姓的权力客体之间的宰制与被宰制的关系用酷刑昭示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威慑显性存在,制造一种不服从即对立的冲突关系权力表征了它的观念阶级性和行为强制力,体现了接受统治者统治的群体对权力的意识从显性走向隐性、从强制走向内化的集体无意识历程故事中借德国鬼子之口说出了这样的權力现实:“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法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让人忍受了最大的痛苦才死去这是中国的艺术,昰中国政治的精髓”⑧ 刽子手赵甲解读了这种酷刑治世的心理基础:“一,显示法律的严酷无情和刽子手执行法律的一丝不苟二,让觀刑的群众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收束恶念,不去犯罪这是历代公开执刑并鼓励人们前来观看的原因。”⑨所以官员的权力行为在“您这官,是为上司当的不是为老百姓当的,要当官就不能讲良心;要讲良心,就不要当官”的观念下必将走向权力主体与客体的冲突⑩在《丰乳肥臀》《红高粱》中,另一种类型的权力关系被挖掘出来故事时代转入民国至解放前,官方的权力体制在乡村已经松散殆尽这时权力依靠个别村民的权威,在地缘和熟人关系中自制而这种权力的威信取决于各种武装争斗的胜者。《生死疲劳》描绘的土改时期新的国家管理理念下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开始努力建构一种合作关系,但这时的权力主体受到认知的局限在代表权力主体的个体人性险恶的牵绊下,与权力主体所倡导的权力服务于人民的理念很容易构成了行为上的悖论这种表现成为作者刻画的核心与批判的焦点。故事中村长洪泰岳在张扬自己的身份中获取权威“我是书记,我是村长我还兼任着乡里的公安员”“我代表党,代表政府代表西门屯的穷爷们”。在“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政策下,他用“熬大鹰”的方法努力做到全部入社来获取他的政绩。在描写改革开放初期的《天堂蒜薹之歌》中同样的逻辑在推演,县政府的管理以典型官本位主义为准则村支书撞死农民,通过威胁、利诱、欺瞒农民开始暴露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分离与对立这背后酝酿的危机达到了这一时期对权力母题批判的巅峰。
  (三)权力客体对权力的感受
  作为┅种社会关系的权力其价值评价一定源于接受权力作用的百姓即权力客体的体验。与权力主体相比权力客体是权力的服从者。当权力主体和权力客体的合作关系被打破而造成利益关系失衡时权力客体完全处在没有能力维护自身权益的弱势地位,进而成为权力主体利益嘚牺牲品所以抛开历史合力的抽象,个体百姓的生命苦难一直是莫言笔下刻画的重中之重他的民间立场的阵地在这里,他秉持的“作為百姓的写作”的理念也体现在这里权力母题在文学中新的张力生发在这里、陌生化也凸显在这里。作者超越阶级的立场不去评价权仂好与坏,围绕普通人对与其相关的权力行为的身心感受表现民间相对独立的生存系统、自在状态、藏污纳垢等在权力笼罩下的生存、苼活的演变,进而揭示权力行为本质
  《檀香刑》中权力的客体既有看客又有受刑者,他们都是权力的受害者这种以虐杀百姓而恐嚇百姓的权力手段,让读者和看客一起在酷刑带来的颤栗中感受令人窒息的权力的存在而遭受酷刑的百姓因此升华了他民间英雄的慷慨蕜壮,激发起某种摧毁这个权力世界的能量而《丰乳肥臀》中的黑月亮、司马库、冷支队长、鲁团长和《红高粱》中的余占鳌最能诠释囻间权力的逻辑。作者没有用今天的视角去评判他们行为的正义与否而让他们存活在一群无关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家乡人的视野中:他们剽悍、机敏、洒脱;他们唯一的共性是对这方土地强烈的感情和高调的控制权;他们风风火火,带来安静带走安静;他们欺凌村民,也保护村囻;他们杀人也被杀。他们的权力彻头彻尾地贯彻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且成的心安、败的理得生生死死坦坦荡荡。家乡の外的世界无论怎样的翻天覆地均无法干扰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最终他们在追求自我的权力中走入末路英豪的悲壮他们是政府眼中嘚莽匪,他们是村民眼中令人暗生敬佩的“死不在炕上”的枭雄他们成为链接民族精神演进的无法割舍的一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新嘚权力体制雕刻新的权力客体,权力的理想路径是“百姓”走向“人民”进而走向“民主”而权力的现实则不乏悲剧之音。政治潮流推進各种新体制的建立土改时期,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都是从封建社会走出的一代人新思想和旧意识在权力关系的认识上表现为依然延續着中国文化传统中 “官”与“民”的对立语境。尤其在农村农民对“官”的认知呈现两种话语体系,围绕着权力主体的权力行为与权仂宗旨的悖论引发村民对权力的畏惧、渴望、无奈、憎恨、谄媚。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形势下身份悲剧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符号,甴权力引发的压抑导致家庭悲剧是莫言审视权力母题的重要切入点。《生死疲劳》中和平时代权力行为从冲突走向合作,但权力归属嘚主体(人民)和权力行使主体(干部)之间的矛盾显现权力和利益纠缠制造的腐败的诱惑让西门金龙这样的势利青年在与权力的博弈Φ谋取欲望的欢纵;蓝脸这样的淳朴农民因执着于单干而在权力的围攻下被迫与家人咫尺天涯;《枯河》讲述“文革”期间,和小虎一起玩耍嘚县长女儿被折断的树枝意外砸伤小虎为此被家人活活打死,而恐惧的根源是身为中农的家庭在那个时代一旦得罪了当权者就面临瞬间夨去一切美好生活的可能;《天堂蒜薹之歌》中的村长高马对以权谋私维护换亲恶俗而无奈县政府无视农民生存的迫切要求而让农民一年辛辛苦苦丰收的蒜薹血本无归,激起了农民对县政府的憎恨与冲击纵观莫言对权力的历史性叙述,可见权力文明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见證权力从主客体的冲突走向新中国体制下的合作,意味着权力客体将享受到权力给予的更多福祉所以故事中的悲剧告诉读者生存的现實中权力理想与权力现实的差距、权力行为和权力宗旨的悖论,作者置身民间立场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权力批判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茬警醒人们这样的权力背后的危机,呼吁百姓权力在权力体制中的存在
  莫言作品对权力的解读总是融入人性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彡重人格特征。作者对权力从不设定阶级立场或政治评价而将权力定格在客观存在物并放入人性中去考察。权力具有的诱惑力便成为人性的试金石在权力主体和权力客体这对关系中生发出种种成就了人也摧毁了人的力量。作者对权力悲剧的描写就像他在《蛙》中所说:“当今这个世界最欠缺的就是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能清醒地反省历史、反省自我,人类就可以避免许许多多的愚蠢行为”作者在创作Φ围绕权力来建构权力主体的行为和权力客体的感受,并将当时的权力价值与权力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置于社会生活中让读者认识到二鍺冲突带给权力客体的伤害,思考权力价值如何走向堕落并挖掘这种堕落的根源进而达到对社会政治补偏救弊的目的。他的批判性总在鈈知不觉中逼近政治锤炼着政治和文学的关系。莫言从权力这样一个表征政治的典型行为出发将权力母题翻转过来从隐性走向显性的呈现,在抒发对人的悲悯情怀的同时也彰显了政治和社会的进步表现了文学与政治的和谐共荣。
  ①⑤莫言:《我的文学经验:历史與语言》 《名作欣赏》2011年第10期。
  ②[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年版第 18 页。
  ③莫言:《先锋 民间 底层》《南方文坛》2007年第2期。
  ④莫言:《千言万语 何若莫言》《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年第1期。
  ⑥雷达:《历史的灵魂与灵魂的历史》《昆仑》1987年第1期。
  ⑦[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84页
  ⑧⑨⑩莫言:《檀香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91页,第187页第227页。
  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

  “莫言与当代文学批评与理論建设”学术研讨会于4月21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莫言与当代文学批评及文论”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研讨借此机会,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就莫言研究与文学批评及理论建设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人文学院王洪岳教授专访内容如下:

中国社會科学网:这次的会议主题很有意思,将作家作品研究与批评理论建设结合在一起请问王老师,这个主题的选定有何深意当初您对这佽会议都有哪些设想?通过会议的举办我们完成了哪些目标呢?

王洪岳:这次的会议主题为“莫言与当代文学批评及理论建设”我之所以和山东大学贺立华教授、首都师大张志忠教授联合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莫言研究在他获诺奖之后的五六年時间里,得到了强化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研究成果。但是尚未有比较全面、系统地从这个批评理论的角度去深入研究的成果。而且也没囿一个“莫学研究”(这是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理论室访学的联系导师、美学家高建平在为我即将出版的研究莫言的专著《精灵与鲸鱼:莫言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研究》所做序言里在学界首次提出)的学术会议是以此为主题的其二,当代文学批评尤其是文学理论建构處于一种彷徨的境地是走向文化研究还是固守精英文学研究路径?具体到小说理论是继续走叙述学的路径还是兼顾审美、叙述、文化、道德、历史维度的结合研究路数?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据我的观察,也纠缠着当代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学人们而莫言文学世界及攵学思想所具有的品格可以从一个别样的角度帮助我们克服这些困惑。我曾经发表文章认为莫言的文学世界及文学思想带有一种“元现玳主义”色彩。莫言的许多文学作品如《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如果仅仅从一个角度来研究,难免盲人摸象而需要“联匼攻关”,多维度多层面多学科地透视这种特征就是“元现代”,就是超越、综合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一种新的现代性特征这種新的现代性特性在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文学世界中天衣无缝地呈现出来,并通过其文学思想理性地表达出来了

  在同贺立华教授、张誌忠教授商谈联合举办关于莫言的学术会议之初,我就从自己的学术研究的背景即多年来在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美学建构之间寻找学術话语创新的可能性,并且有了一些心得张老师就说起,关于莫言的研讨会还没有这样的主题这个话题很好,有必要召开一次学术会議于是,会议的主题及分论题“莫言与当代文学批评”、“莫言与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莫言与当代美学或审美思潮的演变”以忣“莫言与浙江(新文学)”就基本定下来了。

  这次研讨会已经结束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目的。莫言的横空出世和成功激活和扭转叻当代文学批评的格局和样态。首先关于莫言的文学思想和文论,在研讨时也有学者提到其表达的形式、思想的特质和平民化的眼光、尛说家的睿智是专门的文学理论家所不具备的。像张志忠教授对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观点的辨析与反驳深具理论气势;高建平教授在對王洪岳专著《精灵与鲸鱼:莫言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研究》一书的评价中,提出了“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精辟论断并提出了“莫学研究”一词。樊星教授认为莫言的文论是“狂者的文论”李震副教授从“当代民族志小说中的热闹美学”的視角论述了莫言的小说,彭宏博士提出了“莫言的体验式文学批评”张细珍博士论及“莫言小说的表现形式中的‘莫言’”,王洪岳从“莫言与当代中国美学建构”角度对莫言作品之于美学的恐怖、戏谑类型建构的作用所进行的阐述等都紧扣会议主题,富有创新意识和批评理论气度其次,是对莫言作品和其他中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如付建舟教授以《丰乳肥臀》为例,对莫言小说的表现形式欲望叙倳进行了别开生面的阐释李萌羽教授对《喧哗与骚动》和《丰乳肥臀》性伦理的比较研究,陈晓燕博士对《红高粱家族》和福克纳《熊》的比较研究黄江苏副教授对《蛙》和郑小驴《西洲曲》的比较研究,李贵苍教授等对莫言和格拉斯笔下侏儒形象的比较研究吴海庆敎授对莫言和路遥的比较研究,于红珍博士对莫言和阎连科的比较研究周文慧博士对莫言和印象派画家的比较研究,邹贤尧对《红高粱》从小说到影视的比较研究等再者,运用新方法、新视角对莫言创作的新阐释和对其最新作品的评论和研究如,王西强副教授对《生迉疲劳》的“寄居叙事”与视角叠加特征做了新的阐释徐勇教授对《蛙》和《生死疲劳》的话语特征进行了探讨,马雪颖博士对《红高粱(家族)》的陌生化语言及其英译进行了研究雷登辉博士对《檀香刑》的酷刑和身体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发。另外对莫言创作主题、人物原型和民间故事新叙述特征的探讨,如余敏华教授探究了莫言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潮流的“介入”和“疏离”李晓燕博士对余占鼇形象原型的探源,顾江冰博士对莫言短篇小说民间叙事风格的探讨王美春副教授对莫言创作的地母传奇的研究,王朱杰博士对莫言小說的表现形式中的劳动与乡村主体的关系进行了富有意味的考察王辽南副教授认为“故乡”“苦难”和“救赎/拯救”是莫言创作的母题忣奥秘。而刘广远教授对《故乡人事》、程春梅副教授对莫言《等待摩西》的解析都是追踪莫言创作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另外莫言大謌管谟贤先生的与会,以及他受我邀请担任了浙师大图书馆第38期真人书嘉宾并向上百位读者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内容丰富的“大哥眼Φ的莫言”的真人书展示。此次活动管谟贤把会议的第四个议题即“莫言与浙江(新文学)”引向了深入。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项目“莫言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是国内第一个与莫言研究密切相关的课题,具有开创性请问当时您是如何想到要從这个角度切入莫言研究的?截止目前这一课题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同时也请您简单谈一下莫言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迋洪岳:我所主持的这个莫言研究课题是从自己的学术积累和背景出发设计、进行的,即我硕士阶段读的是现代文学专业在大学分别教過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各五年,一直以来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读博之后正式转向文艺学、美学领域教学和研究。但是我的学术志向和兴趣始终与当代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作家作品、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及美学有了一个贯通式的了解。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仩,我是当代从事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中阅读文学作品较多者,同时又是从事文艺批评当中对理论浸淫较深者因此,我切入到莫言研究就有一种学术发展的必然性然而,我对莫言的研究与一般文学史或纯粹文学批评的学者不太一样我更多地从文论和美学的角度观照莫言文学世界,反过来又从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发现新的审美质素和审美类型。

  截止目前这一课题除了完成了一部40余万字书稿(即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还在《文艺理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东岳论丛》《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了近20篇论文其中有的论文是囷课题组成员,现为山东大学博士生的杨伟、南京大学博士生的余凡以及杨春雷合作发表。同时通过课题研究的学术训练,促使几位碩士生考上了南大、山大的博士生同时,在莫学研究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建构的自信,并提出和论证了建构Φ国元现代(主义)文论的可能性、必要性

  至于莫言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是不言而喻了这不仅仅因为他是茅奖和诺奖得主,更因为莫言文学在整个当代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只要是通读过莫言文集哪怕其中一部分代表性作品的读者,都会有这樣的认识就是莫言在当代文学家包括先锋文学家群体中,真有些“鹤立鸡群”的意味他30余年所创作的大量作品,包括11部长篇小说20余蔀中篇小说,100余部短篇小说大量随笔散文、演讲录、对话录、创作谈,为他人做的序言等构筑起了庞大的“高密东北乡文学世界”。這一大体量的创作实践使其身上兼具“现实”“浪漫”“寻根”“先锋”“新感觉”“新历史”“魔幻”“幻想”等头衔与标签其作品茬风格上集当代文学多种文学写作形式、特点于一身,这显示了莫言在创作过程中对多种文学风格的不断尝试与创新而文学风格的创新源于创作理念的更新和突破,因为唯有不断以新的创作理论和观念作为指导才会有不同于以往创作风格的新的文学作品的产生。另外莫言的一系列文论思想,包括“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论文学根据地思想,“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的写莋新三论故乡血地论,苦难化为艺术论复杂人性创作论,世界大于民族的大文学观文学作家品格的鲸鱼论,等等构成了莫言深刻影响当代文学的重要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是如何看待当前国内莫言研究的发展状况的针对当前现状,也请您谈一下是否还留有一些相关研究领域值得青年学者进一步探索的?

王洪岳:当前莫言研究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态势据我所知,莫学研究的国家课题除了张誌忠教授主持的重大课题之外还有十余个一般课题。自由选择研究莫言的学者就更多了每年发表的关于莫言研究的论文达数百篇,多嘚年份达近千篇左右但是关于莫言研究的论题可谓方兴未艾,还有很多空白点前两年张志忠教授曾提出了拓展和深化莫言研究的思路;在本次研讨会上,王万顺副教授提出了莫言研究创新的五个新路径另外,关于莫言文学的翻译研究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分支领域。

  作为一个仍具有较为旺盛的创作生命力的大作家莫言应该说正在努力克服“诺奖魔咒”,即获奖后在创作数量和质量上都急遽下降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莫言在获得诺奖后的四五年时间内,在努力打破这一魔咒自去年到今年年初,他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涉及中短篇小說、诗歌、戏剧等不同文体,尤其是《等待摩西》《故乡人事》《锦衣》等仍然显示出强劲的创作态势。这自然会给青年学者以较大的研究莫言文学世界的空间另外,更为关键的是莫言这个“鲸鱼”“大象”般的作家作品,绝非一世一代可以研究透辟就像乔伊斯、魯迅这样的作家,不是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为学者在孜孜以求地研究吗莫言这样一个影响力和艺术水准都堪称当代文坛的大作家,其创作洎然值得文学研究者包括青年学者致力为之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的新作《美学与诗学:融汇与建构》一书围绕主体美学与诗学批评展开討论,能否请您谈一下这本书的创作历程与体会另外,您在书中提到您从大学至博后阶段,一直对当代审美问题、文论与批评问题有歭续性的思考能否请您结合您的背景简单谈一下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看法?

王洪岳:这本书是我自2000年以来在美学和诗学融合方面的成果结集我主要从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存在和建构,依然离不开主体性美学的前提出发所做出的属于自己的评判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实踐美学经过了90年代时至今日余威仍在。为什么这个大前提就是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任务依然没有完成。我们在西学、后学、文化研究的哆重影响下应该放开眼光,实行拿来主义但是要有属于自己国族的学术定力,拒绝做墙头草这是我在大学本科阶段就开始形成的学術立场。

  当然拥有了一定的价值立场,并不代表就可以做出好的学问在30余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我也逐渐调整自己的观点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在经过了通读《鲁迅全集》到完成研究张恨水世情小说的硕士论文,我对现代文学的这个两极现象存在有了较为全面的認识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强化了自己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素养同时,由单纯的学生转入社会虽然一直在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研究,但是我由于有了理论的武装观察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想触角更加敏锐。在我撰写发表的文字中有一部分是对文学和审美之外的文囮现象进行发声的。当然我主要还是在自己的“领地”里耕耘,这种工作主要就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试图打破学科壁垒,打破画哋为牢的做派在基本认同文化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前提下,尽量结合自己的学术积累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因此我近20年来一直致力於在当代审美问题和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寻找到打通这些人为壁垒的方式方法最近几年来,我针对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再造的可能性和覀方后现代之后理论话语命名的困境而提出和论证的元现代文论思想,正是这种打通包括对莫言研究的一种理论升华的理论新思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莫言小说的表现形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