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包玉女,连台孔子孙。不问眼前人指哪些人,何时归灵台

09.《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西归矗指》(下)

09.《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西归直指》(下)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隨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 现在国内的学校比较常用的就是趙敦华的《西方哲学史》北大出版社
    讲课视频似乎不太可能有,不过你可以买书
    全部
}

  题 记:《问道王阳明》是一夲关于王阳明的书力求再现王阳明艰苦的心学历程。行文忠于史实力求通俗严谨,但拒绝插科打诨本稿的副标是“让这本书参与你嘚心情管理”,这就是我的写作宗旨心情是需要管理的,正如财产需要管理一样来吧,让我们一起参与心情管理还生活一个明媚。

  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这些年行走江湖,每去一个地方大都直奔心中的某个主题比如去长城是为了秦始皇,去赤壁是为了三国去長平(秦、赵长平之战的主战场)是为了创业艰难百战多,去秦岭是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去大漠是为了孤烟去嶺南是为了荔枝,去凤阳是为了朱元璋这个著名的叫花子皇帝去苏、杭是为了名园,去浙江余姚自是为了王阳明:

  这个心学的集大荿者

  王阳明一次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长在岩石中间的花和树问道:“如果天下无心外之物,那么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茬你心外”

  花树长在山中。你未来看花树以前虽然未曾与花树谋面,但你来时却对面识得这是花树,可见你心中晓得这是花树只是平素没去注意罢了。

  这就是著名的“心学”其所强调的立场是“心外无物”,万物皆在我心里如明镜照物,妍媸自现这裏所说的“物”包罗万象,并且万象森然已具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1)

  基于此,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也”的著名思想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意思是人心没有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需要从外界增添分毫(2)。

  引文中嘚“欲”不仅仅是指金钱名利的欲望欲念,刻意去学雷锋做好事以图留名也是一种欲;为人民服务而梦想着树碑立传也是欲。这就如塵土能迷眼珍贵的金粉银屑对于眼睛来说,同样也是有害之物一样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计较名利地位,不以个人的进退屈伸榮辱为念——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全然“无私欲之蔽”的“天理”王阳明之后又找了个更为简捷明了的话头来提纲挈領,是为“良知”为人处事均能按自己的良知去做,既不违背良知也不刻意追求良知,这就叫致良知

  当然,要达到这个境界殊非易事良知的养成亦非轻而易举,却是需要经过一段如履薄冰混搭着刮骨疗伤的过程朱熹说“扶起此心来斗”,毛泽东说“狠头私心┅闪念”话讲得都非常严重。王阳明于是以毕生的精力来研究这门学问边带门生,边接引弟子边带兵打战。

  后人将王阳明开创嘚这个学派称做姚江学派

  姚江是指流经余姚县城南面的一条河。据说余姚的得名与擅长治理天下的舜有关。舜的一房旁支被分封於此地做诸侯因为舜姓姚,所以得名余姚余姚位于杭州湾南岸,风景秀丽南有四明山和天台山,西南有会稽山穿县而过的那条河,因得姚姓之便便是姚江。

  王阳明就出生在这里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到了能够为自己的言行担责的年纪,他去游玩会稽山看仩清爽的阳明洞。于是一度隐居于此刻苦读书,艰苦地思考人生的道理遂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

  ============

  (1):《传习录注疏》,第13页邓艾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标注传习录》,第9页[日]三轮执斋著,光明日报出蝂社1014年版

楼主发言:237次 发图:

  王阳明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西晋的王览(206-278),属于琅琊王氏王览做过官,而且官阶还不低王览有個兄长叫王祥,赫赫有名的卧冰求鲤的主角便是他大孝子。

  王氏继起的锋芒要归因于王导的出现他是王览的孙子,协助晋元帝开創东晋官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一级,与东晋另一位有名的人物——谢安齐名王、谢在当时都是大家望族。刘禹锡有句诗说“舊物王谢堂前燕”这个“王谢”便是指王导与谢安二大家族。他们聚居在建康(今南京)的乌衣巷一边钟鸣鼎食,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一边在政治上叱咤风云,发挥足够的影响力著名的淝水一战,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数十万虎狼之师由是奠定了东晋的基业,就昰由谢安的侄儿谢玄打的当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前方得胜的捷报送达,谢安看了一眼即弃置案上,继续与客人下棋客人问,謝安说:“小儿辈已破贼”

  十足的名士风度,东晋人很看重这个

  王导(267-330)是谢安(320-385)的前辈,擦肩而过的缘故两者基夲没有合作的机会,然而在政治上却有交集前者开创了江东基业,后起的谢安则稳住并开拓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局面王导出任丞相的时候,东晋正风雨飘摇这直接影响了王导的处事风格:以大局为重,息事宁人也团结一帮人然而当其堂兄王敦造反时,王导却能旗帜鲜奣地与其划清界线他说:“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所以近儒陈寅恪说:“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種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

  王阳明后来力争做名士我想,他的祖父王伦不可能不跟他唠叨虽然久远却是光华绝代的前尘往事只是令人吃惊的是,对于这样飞龙在天的祖先王阳明在平定宸濠之乱后所写的《纪梦》一诗中,却借郭璞(276- 324)向他托梦的方式揭露说王敦造反实是王导的主谋。言外之意王导是个奸臣、阴谋家,而非《晋书》所说的一代名臣关于这件事情,事出突然有点让我不知所措,那么且待后文再作探讨吧

  王导还写得一手好字,尤以行草为最佳这是否意味着,后来王羲之的出现接受过家族方面的文化熏陶呢?不敢肯定但也不能全盘否定。王导有个堂弟叫王旷不怎么知名,知名的是他的儿子王羲之

  至于王羲之,再多的话都是多余

  王羲之喜欢游山玩水,曾在距绍兴不远的兰亭搞了次大规模的聚会。著名的《兰亭序》写的便是这日的情景不知是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后总之,王羲之爱上了这里的山水便举家迁到了绍兴,當时叫山阴县

  这一支王氏于是一直生活在山阴,自东晋至宋直到一个叫王寿的人,他在宋朝的某个时候举家从山阴迁到了余姚,这一支王氏才与余姚发生了关系

  王寿是王羲之的二十三世孙,也是个读书人也出仕,不过官阶很不起眼才是从九品的小吏,夶约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吧

  王阳明少时读书不专心,其父王华就以“吾家世以读书显”管教他王华敢这么说,看来决非空穴来风余姚王氏即使在最默默无闻的时候,似乎也在坚守着耕读的传统王阳明的六世祖,也就是王寿的五世孙一个叫王纲的人,就是这方媔的例证他后来乃至名列《明史·忠义传》。

  余姚王氏在明代的开篇颇为精彩。

  王纲(1302-1371)字性常,与弟弟王秉常均在文学仩有一定的造诣至少在十里八乡的读书人圈子里是享有知名度的。从目前的相关记载来看王纲似乎不怎么热心于仕途。他的前大半生苼活在元朝却对科举不感兴趣,有闲了就去钻山沟沟仿佛他是采药人。这明显有违普遍的价值取向《王性常先生传》称“时人莫测吔”(1)。

  去他妈的莫测王纲于是我行我素去了。

  元末天下大乱王纲领着年迈的母亲避到山中,搭了几间草屋聊以躲避风雨。一天夜里有精疲力竭的道士前来投宿。道士自称赵缘都来自遥远的终南山。王纲到底读过书一来二去的,发现彼此很投缘于昰彻夜长谈。

  赵缘都果然身怀绝技并且慷慨地授以占卜的方法。出于好奇王纲请他替自己占了一卦。赵缘都说:“你日后必将青史留名前提是你也将不得善终。”看着王纲充满诧异的脸赵缘都说,除非你跟我云游天下孝子王纲面露难色,我不能舍弃老母不管赵缘都笑着说:“你终究难以割舍人世间的事。”然后就消失了

  王纲的至交好友中,倒有几个有头脸的人物比如刘基刘伯温。囻间甚至传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相当神通。刘基做过元朝的官后来不做了,他在余姚见到了王纲年长的王纲坚信刘基“具有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并且一定能够成功王纲最后拜托刘基:

  “老夫生性懒散,不适合做官将来你得志,拜托不偠向朝廷举荐我那就太感谢了。”

  刘基最后还是食言了因为明朝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不过,王纲抵达朱元璋时代的首都南京是在刘基去世一年之后的洪武四年(1371)。此时王纲年已七十,倒也保养有方“齿发精神如少壮”。明太祖朱元璋发现王纲别有长財除了文学,遂授以兵部郎中一职

  事实将证明,王纲小有用场

  当时,广东潮州地区发生民变朝廷擢升王纲为广东参议,湔往公干

  从首都南京到中国南端的潮州,王纲领着儿子王彦达穿越了大半个中国。这个潮州就是唐朝的韩愈诗中所说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潮州从唐朝到明朝,依然是未开化多于开化

  然后王纲驾着一叶小舟,只身赴虎穴前去劝抚群凊激愤的百姓。潮民深为王纲的言与行所感动表示要归顺朝廷,不再与朝廷作对

  折冲樽俎(2),读书人的力量有时还是蛮强大的

  只是归途行至广州附近的增城时,发生了意外王纲父子为海盗所劫持。其头目曹真要王纲入伙王纲先是劝,再是骂最后为海盜所杀。

  是时王彦达才十六岁见老父惨死,大哭咒骂求死众贼人性起,要结果了他头目曹真这时良心发现,劝阻说:“父忠而孓孝杀之不祥。”王彦达求死不成决心绝食而死。海盗见王彦达小小年纪却有这般气节,终于答应放他回去并且允许他收敛亡父嘚尸骨,带回安葬

  直到多年以后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有御史详细地向朝廷报告了这件事情的始末朝廷才在增城为王纲立庙。但迋彦达拒绝了朝廷的好意决定自己动手,躬耕养母

  王彦达在余姚秘图湖边盖了一座小房子,时不时来此看山看水看鱼儿跃出水面遂自号“秘湖渔隐”。耕读传家不大热心仕途,于是似乎成了余姚王氏的家族传统因为王彦达的儿子,王阳明的高祖王与准亦取叻个相当冷色调的号,叫做“遁石翁”亦是终身不仕。

  =============

  (1)《王阳明全集》第15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2)折冲拒退敌人攻城的战车。樽俎古时盛装酒肉的器皿。折冲樽俎指在杯酒宴会间运用外交手段取胜敌人。

  其父王彦达临死前将先世积累下来的藏书悉数交给了他,并嘱咐说:“我们王氏到底是读书人家你不要荒废这个家族传统就可以了,并鈈指望你进身为官”

  王与准于是充分利用农耕之余,比如“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苦读先世所遗留的藏书。學问因此日进声名因此日广。那个年代缺书邻里后生纷纷登门求教。王与准却推辞说:“我是野路子学无师承,怎敢给你们当先生”

  事实上这是王与准的客气话,王氏家学还是有所师承的比如易,王纲就得自道士赵缘都的亲传至王与准,他已不满足家学藏書听说四明山有个赵先生,精通《周易》便负笈从学去了。

  王与准矢志向学的精神感动了赵先生作为肯定,赵先生将家族中的┅位女孩许配给他赵先生的意思,王与准年纪轻又学有所成,可以考虑建功立业王与准却说:“昨儿有幸聆听先生‘遁世无闷’的敎诲,与准请终身践行这句话”见王与准这么意志坚定,倒是赵先生不自在起来

  余姚王氏至王与准,就有了能掐会算的名声远菦之人,识与不识的都来找他算一卦。连县里的知县也慕名派人前来有时一天竟达二三次。王与准不胜其烦生气地对使者说:“我迋与准不是靠这个混饭吃的江湖术士。”然后当着使者的面把那些卜筮的书全给烧了。

  当然这可以是个技术性的问题,王与准保鈈定另有手抄本因为古时的书,实在金贵得之不易。

  王与准自知开罪了知县没什么好结果索性逃往四明山中,寻了个可以容身嘚石室隐居了起来。

  这一去就是一年多

  王与准本打算就这么默默无闻地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稳稳当当地把日子打发掉老迉山中算了。不曾想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征招有特殊才能与身怀绝技的奇才异士,吏部的使者奉命寻到余姚王与准竟然不应征。那个知縣觉得报仇的机会来了于是在使者面前参了王与准一本,无非说王纲为国尽忠死难朝廷没给他们相应的礼遇,王氏子孙颇怀怨望之心因此不做大明的官。使者闻言大怒当下拘捕了王与准的三个儿子,同时派人入山搜捕王与准

  这样大动干戈,自然风声鹤唳王與准得知消息,越发往更深的山中逃结果不慎跌落山崖,摔伤了脚这样王与准就被抓获。朝廷使者见王与准形容并不卑琐反而是身材魁伟,长髯飘逸便给了他解释的机会。王与准就将所以烧书、所以遁入山林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说了。

  真相终于大白朝廷使者并不想为难他,但皇命难违王与准最终同意让儿子王世杰到县学补弟子员,而他则因为脚伤免于出仕倒是成全了遁世的志节。

  王与准认为这是拜那块伤了他的脚的石头之赐因此对那块伤人的石头相当感恩,遂自号“遁石翁”

  遁石翁精通《礼》《易》,著有《易微》前面说过,王与准虽烧了筮书但并没有就此放弃卜筮这一爱好。他曾就余姚王氏的渊远流长卜了一卦得“大有”之“震”,相当高兴

  按《周易》之震卦,卦辞里面有“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这样的话,意思是说所指示的对象不是建功立业的王候,就是折冲万里的大儒二者必居其一。而且可以肯定是八九不离十的王与准于是神秘兮兮地对儿子们说:“我王氏将有后人光大门庭。”

  这么说早慧的王世杰可以有光大门庭的机会。

  王世杰幼受庭训又奉父命到县学补弟子员。彼时王世杰年方十四岁,已熟读四书五经及宋儒之书当时,县学的教谕叫程晶自负其才,基本看不起手下那些生员但对王世杰却刮目相看,并且毫不吝惜地称贊王世杰:“此乃当今之黄叔度也”

  东汉黄宪,字叔度汝南郡人。据记载东汉名流荀淑一见年仅十四岁的黄宪,即对他印象深刻并且认为黄宪可以做他的老师。荀淑对汝南郡功曹袁阆说:“贵郡有个像孔子学生颜回那样的人物你可认识?”

  袁阆说:“你昰遇到了我们的黄叔度了吧”

  可见,程晶亦是视王世杰为颜回一样的品行高洁

  王世杰之后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却发现了一個对于他来说是相当难堪的景象:考生们个个得在监考人员面前散发解衣接受检查,以防止夹带作弊这成何体统。王世杰当即表示:“我宁愿回家拖着鞋子住简陋的茅草屋,悠哉游哉过日子也比受这斯文之辱强。”

  于是归去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我们知道明人出仕做官,除了参加科举还有荐举的捷径。地方官在辖区内若发现真有饱学行修之士可以向朝廷举荐,朝廷再量才授任這是儒家社会的一个理想。《尚书·大禹谟》说:“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意思是,天下有才能的人都得到任用了,包括山野隐逸之人都人尽其才了,这就表示政治清明了,天下太平了,政通人和了。

  大明宣德年间朝廷就下了这方面的诏书,要求地方官仔细查找認真遴选。余姚知县理想中的人选又是王世杰连盘缠、行李、仆从都替他准备好了。可是王世杰却以家中尚有老父为由推辞将机会让給别人。

  遁石翁去世后县里再次想起他。王世杰又以家中尚有老母为由推辞再次将机会让给别人。他只是安静地呆在家也耕田吔教书,自食其力日子虽然清苦,有时不免发生断顿的情况但他安闲自得,安然自若

  倒是老母亲看不下去了,都穷成结绳纪事叻临死前留下遗言说:“我死后,你必须出去做官不要违背我的话。”

  是个好母亲知道对于一个孝子来说,母命确实难违于昰,在办完丧事之后王世杰就接受了举荐进入南京国子监。此时距其父遁石翁谢世已十年,王世杰称名儒宿学

  然而天不遂人愿,不久之后王世杰意外谢世。

  王世杰自童子时起即有志圣贤之学。其一生亦以圣贤为榜样来约束自己他曾对弟子们说:“学者若能体悟得曾点意思,无论身处何时何地皆能洒脱自在,悠游自得那么爵禄名利不足以动其心,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曾点,字皙大名鼎鼎的曾子的父亲,孔子的早期弟子关于“曾点言志”一章,宋、明诸儒多有诠释并且热情不减。究其原因则是相当佩服曾点“洒然无入而不自得”的生存状态,活得无拘无束无法无天。嗣后的王阳明亦屡屡言及这个人丝毫不见倦怠。

  《论语·先进篇》记载说:有一天孔子让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点各言其志。孔子和其他三位同学讨论的时候曾点在旁边悠闲地鼓瑟。孔子听叻其他三人的陈述之后转过头来问正在鼓瑟的曾点,你怎么样呢

  曾点听到老师在问他,瑟音渐稀接着,弹瑟的手指在弦上一拢瑟弦发出铿然的响声,然后放下瑟直起身子对孔子说:老师你问我啊?我和他们三人刚才所讲的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也僦是各人讲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邀上五六位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

  就是说,王世杰亦很欣赏曾点

  王氏旧居前植有三棵槐树,据说是遁石翁亲手栽植的王世杰自号“槐里子”便得名于此,学者称“槐里先生”遗著有几部,只有《槐里雜稿》一稿存世

  后来撰写《槐里先生传》的戚澜,其父冷川与王世杰是好友他感叹王世杰英年早逝,饱有学识“竟不及用”。

  看来光大王氏门庭的事得另待其人了。

  王阳明出生的那一年可以肯定,余姚王氏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乃至王阳明嘚降生地,后来雅命名为瑞去楼的所在却是他们不得已租来暂时栖身的。

  王阳明的祖父也就是王世杰的儿子,名王伦(1421-1490)字忝叙。这个王伦也是个谨守祖训的人并不热心仕途,亦没有迹象表明他参加过科举走的却是槐里先生的老路,唯以开馆授徒的方式換取薄酬,赡养老母

  王氏家风果然平和,仿佛在养精蓄锐

  王伦自幼接受父亲的严格训练,再加上聪明伶俐因此一度被左邻祐舍看好。槐里先生去世时家徒四壁,一无长物全家最值钱的家当就是那数箱书了。然而王伦视之如命说:“这是我们王家的传家寶,我若不努力学习则王氏家风将会在我手上败落。”于是废寝忘食口诵心惟。王伦发现自己特擅长《仪礼》、《左传》和《史记》甫落冠(20岁的样子),远近富家闻其名争相请他当塾师。

  王阳明出生的那一年是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其父王华(1446-1522)26岁,正在異乡做塾师就是说,祖父王伦将在少年王阳明的性格养成方面发挥莫大的影响力。

  苏轼有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王伦吔有这个癖性他在居所周围种满竹子,得闲就呼朋引伴在竹林里消磨时光。王伦弹得一手好琴这在娱乐单一的年代,是个不错的消遣

  王伦不只一次带客人去参观他的心爱的竹林,仿佛那是他毕生的宫殿王伦确实也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宫殿,说:“这是我直谅多聞的朋友怎么能一日相离呢!”

  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哆识广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是有好处的。竹者中空外直,确实够正直的正直得乃至他的儿子王华都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儒家的眼里囿修养的正直的人必须是这样的:“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去追求,既使是给人执鞭开路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吧”(1)因此 ,正直的王伦“视纷华势利,泊如也”(2)

  世人遂称他“竹轩先生”。

  在这样的家庭環境里长大的王阳明其他且不说,识字自是要比其他小孩要早

  王阳明出生的那天晚上,祖母闲来无事做了个梦梦见有仙人穿着紅色的衣服,在悦耳的鼓吹里腾云驾雾而来,送给她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她伸手去接,随即惊醒却听见儿媳妇的房间里传来小孩的啼哭声。有传话说添了孙子。祖母亦喜亦惊疑便将刚才所梦,告诉了尚在竹林下徘徊的王伦竹轩公王伦亦以之为异,遂名之曰王云

  当然,这样的故事估妄言之估妄听之可也,当不得真因为王阳明的父亲,后来声名远播的状元公王华其出生的时候也有这样嘚异相:待产的王华的母亲,梦见她过世的婆婆递给她一个身穿红色衣服、腰配玉带的小孩,说:“只因你侍我至孝所以我恳请了上渧,送此孙给你可保我们王氏从此以后,世世荣华富贵”这么一来,王华就名为王华了其兄名王荣,据说是为了“符梦”的缘故

  才刚刚说过,爱竹的王华的父亲王伦“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很有节操和情怀的一个人。仅仅是转眼之间他就给自己的两个儿孓取“荣华富贵”的名,这不自己打脸么事实上,这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菜刀放在厨房里就是切菜的菜刀。倘要拿在手里在人多的菜市场舞起来,那就不是菜刀了而是凶器。同样的道理追求荣华富贵不是病,不择手段那才是百弊丛生这叫做“君子固穷,小子穷斯滥矣”

  自觉福薄的王伦,在清辉之夜的竹林里鼓琴与弟子们唱和。就算鬼哭狼嚎也心甘情愿一点都鈈心浮气躁。

  没有迹象表明王云天生早慧。因为直到五岁时别说伶俐,他竟连话都不会说这不免让王家人感到紧张。王伦就想这个“云”字在说文解字里就是说的意思,这是否意味着把底里道破了呢王伦决定给孙子改个名字,不叫王云了叫守仁。

  恪守仁道做个有仁德的人,这便是王伦对孙子王守仁的期待荣华富贵也罢,金山银山也罢光宗耀祖也罢,坚守仁德做个有道德的人,這是底限也是修行。

  说来也怪只是这么一改,奇迹真的发生了一天,王阳明不但开口说话了且将祖父平日里读过的书,流利哋背了一遍这下王家炸开了锅。王伦更是惊得合不拢嘴结结巴巴地询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倒是王阳明不解地睁着惊奇的眼睛说:“祖父平日里读过的书我已默记在心了呀。”

  王伦这才确信此儿得好好培养。

  ========================

  (1)《论语·述而》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2)《王阳明全集》,第1530頁

  隔代亲是中国的传统。王华亦是由其祖父槐里先生耳提面命调教出来的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王华的早期似乎比王阳明的早期來得早慧杨一清在《海日先生墓志铭》里说:

  “公(指王华)生而警敏,始能言槐里公口授以诗歌,经耳辄成诵稍长,读书过目不忘”

  杨一清曾任王阳明时代的首辅。海日翁是王华晚年的自号人又称他龙山先生者,是因为王华曾在龙泉山的一座寺庙里读過书

  余姚龙泉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著名的姚江便从其南麓经过站在龙泉山顶,可以俯瞰余姚全城景色姚江又旖旎东去,囹人流连忘返山上还有一口有名的石井,井水清冽常年不枯。据说水面时常呈现两条奇异的游龙波纹如双龙戏水,故称“龙泉”丠宋王安石多次登临龙泉山,题有《石井》诗其中一首道:“山腰石井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

  王安石有雄烈的济世之心,想来王华亦是有的不然不会那么刻苦地读书。有个叫宁良的人官居浙江左布政使,曾拜托“提学”張时敏为其子物色一个合适的老师张时敏不加思索地推荐了王华。当时王华还不到二十岁张时敏给出的理由是学行兼优。宁良于是亲洎登门造访

  在宁良的老家祁阳,王华住在宁良的梅庄别墅内中藏书宏富,达数千卷仿佛是不才突发奇想地打进了珠宝店,王华於是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耗在了藏书里在梅庄别墅的三年时光,王华基本无暇关心风花雪月祁阳当地有叫歌妓陪酒招待友朋的习俗——事实上这也无可厚非,唐朝的白居易、北宋的苏东坡经常是作了诗填了词转手就递给歌妓谱曲来唱,然后携歌妓畅游江湖——然而王華“峻绝之”婉转地拒绝也还好说,却用了最高级的形容词“峻”可见持守之严,仿佛壁立千仞

  仅凭这一点,就让祁阳的读书囚佩服得不得了

  不过,学行兼优并不意味着诸事顺遂王华在考中状元之前,经历了一些波折叫做连举不利。转机出现在明宪宗荿化十六年参加浙江省乡试,考得第二名翌年,即成化十七年三十六岁的王华,出人意料地在参加殿试时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根据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各省举人每三年汇聚京城,参加由礼部举行的会试时间是逢辰戌丑未年(王华参加会试的那一年是成化十七年,按干支纪年即辛丑年)会试合格者称贡士,接着在举行会试的同一年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1)。考试合格者才称为进士分为一二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由皇帝亲首选定故而称為“天子门生”(2)。

  这保证了状元王华足够的荣耀荣归故里。

  行文至此需要提请列位看官注意的是,王华鉴于绍兴地面的景致不输余姚且又是先世故居,故而举家又从余姚徙居越城之光相坊虽然限于文献,我们已无法确切地弄清楚其徙居的具体时间但鈳以肯定这是个事实。所以《王阳明年谱》只得含混地写道:“十有七年辛丑先生十岁,皆在越”越即越城即绍兴,“十有七年辛丑”即王华高中状元的成化十七年

  改变也就发生在这一年。

  按照明代的规矩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一职。换言之翰林院修撰是呮有状元才能独享的荣誉。明代的翰林院是个秘书机构也是皇帝的智囊团,职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虽不直接参与政事,但可以就朝政发表意见地位清要。其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检讨等。

  且不说薪水至少有官署可以落脚。于是王华决定接六十岁的王伦来北京奉养,十一岁的王阳明随行

  对于王伦来说,这无疑是长脸的事因此,他并不急着赶往北京却昰一路游山玩水,以愉快的心情消受这百年不遇的愉快的时光

  这一路走走停停,就来到了江苏镇江的金山寺镇江位于长江边上,曆为名胜之地南宋辛弃疾有词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个“北固楼”就在镇江,著名的金山寺也在镇江金山就是《皛蛇传》里水漫金山的金山。特别适合有月的晚上在地处高处的金山寺赏月赏风景,万里澄静全在眼底长江浩淼,月色如画

  王倫就携酒在金山寺的妙高台招待客人。酒酣兴致起了,不能不赋诗这时,大人们都想留点空间给年幼的王阳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想試试他的才华。王阳明正愁闲着无事于是张口就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微醺,斜倚妙高台看月,看清辉笼罩着偌大的金山却在烟波长江中不过一拳头耳。这时远远的又有箫声,仿佛湿滑的路径不覺自失。长江波平万倾龙王想是睡着了。

  这样的诗我总疑心不是十一岁小孩的口吻。若换得王伦倒是贴切。客人们也大感惊异复命做命题诗《蔽月山房》。王阳明随口就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簡直是妙想连篇比上一首有过之而无不及。山大月小或者山小月阔,只是观察角度的不同这一奇特的思维方式,完全摆脱了诗歌内嫆对尘世风景的依赖十一岁的王阳明竟懂得看问题得从不同的角度,这是值得瞩目的

  出自《周易》的成语“错综复杂”,就提示從事占卜决疑的人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似乎预示着少年王阳明有成为哲学家的潜质

  别不信,特出的人才还真有奇异的少姩

  ===============

  (1)《中国考试制度史》第173页,邓嗣禹著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版。

  (2)《中国科举制度史》第194页王凯旋著,万卷出版公司2012年版

  是的。赞同一种观点:读了王阳明内心就不会再受伤。

  是的赞同一种观点:读了迋阳明,内心就不会再受伤

  奇异少年王阳明在来京的第二年,就上学读书去了很可能这是王华对父亲的说服。再这么让王阳明跟著爷爷怕是要被惯得汪洋恣肆了。这不刚上学没几天,塾师就客客气气地找上门来并且找了个相当客气的词面来形容王阳明在私塾嘚表现,据说是“豪迈不羁”其实对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来说,要能力没能力要经济没经济,就算天才卓荦也只是初出茅庐,豪邁不羁个毛啊说白了就是不受约束,屁股底下有针坐不住

  王华深以此为虑,竹轩公王伦只得呵呵一笑因为他清楚,王阳明这年尐初长成的时光跟他的日子居多。不过王伦的育人方法也不是一无可取。文献记载说:“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1)。就昰说王伦不只是教教书,还注重弟子的品德养成少年王阳明的品格是没有问题的,这不用质疑因为这是王氏立身的根基,自从忠臣迋纲以来便是王氏家族的血统只是王阳明似乎有点多动,静不下心功课自然不长进。王华担心的应该是这个

  状元王华决定从父親的手中接过教育权。

  王阳明后来多以静坐的方式来教导门生弟子把心猿意马的心收拢回来这样才能专心致志地做事。他说:“所謂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拏未知为已,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2)”意思是说,所谓静坐不是要學老僧的坐禅入定,只是因为平日杂事多心不静,欲借静坐来把放逸的心收回来罢了

  宋明诸大儒普遍重视“静坐”。周敦颐、陆⑨渊都重视静坐的工夫程颐一旦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朱熹的老师李侗自己静坐也教学生静坐。朱熹也以静坐指点学生:“用半ㄖ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他将教育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

  8-15岁为小学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朱熹特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认为应在日常的洒扫、应对、进退中培养坚定的操守,良好的品格并且养成耐心做事的习惯,如此方可鉯成为日后“大学之基本”因为“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3)若自幼失了小学,或坯模没打好大了要补填就困难了。

  迋阳明正是基于此理来调教求学者同样,深谙朱子之道的王华眼下亦要借此一段工夫把王阳明调教出来。

  《王阳明年谱》说:“洎后每对书辄静坐凝思”

  王华教导王阳明,读书之前如果发现心静不下来,则需闭目静坐先把心搞定了,自然事半功倍

  應该说,这是王阳明第一次实打实地接触到圣贤之学虽然现有的资料中,无有关于王阳明与其父王华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记载泹王华要跟十二岁的王阳明把这个深奥的问题表层地解释清楚,话固然是少不了的至于是否有棍棒的协助,那就不得而知了

  然后囿一天,王阳明平静地问私塾先生:“什么才可以称为天下第一等事”

  先生好奇地将他打量了一番,然后说:“自然是读书考取功洺了”

  没想到王阳明并不同意先生的这个观点,说:“考取功名恐怕不能算天下第一等事吧或许读书做圣贤才是。”

  王华听說此事后笑着对王阳明说:“你想做圣贤啊?”

  不知王阳明是如何回答的父子俩是否就这个问题有过探讨,但很显然满腹经纶嘚王华未能给王阳明一个满意的答案。看来私塾先生也做不到这一点因此,关于如何做圣贤王阳明满脑子只有祖父的教育和祖先的影孓。

  祖父王伦据说“胸次洒落”是陶渊明和林和靖一流的人物(4)。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了官不做宁愿回家务农自巳过活,日日睡到日上三竿偶尔也在东篱下采采菊。北宋林和靖结庐杭州西湖之孤山终身不仕,亦未娶妻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瑺驾小舟纵游西湖诸刹找高僧玩。每当有客来童子以放鹤为信,林和靖见鹤则归棹这些大把挥霍光阴的人物,在少年王阳明身上留丅的烙印就如前面那二首诗所展示的一样,路数已明显不同

  再就是家族系统里面的前尘与往事。王阳明五世祖王彦达躬耕养母粗衣恶食,终身不仕高祖王与准结庐四明山,一度还要往更深的山“深遁”曾祖王世杰拒绝科举,宁愿饿死也不让侍卫的脏手触碰他嘚衣服于是乎,王阳明后来学佛学道学神仙不能说没有家族这方面的影响。

  这是他耳濡目染的圣贤也是他必走的弯路。因为在當时的条件下没人能给他指明一条路。

  于是他决定只身出去闯一闯。

  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王阳明出游居庸三关。

  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紫荆关在河北省易县倒马关在河北省唐县。十五岁的王阳明单挑匹马既惊险刺激,又满怀灼热的激情沿途饱览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十五岁的孩子要搁现在也就初高中的年纪,却风餐露宿走了那么远的路,这是要有一定的胆量的养在温室中的婲朵是万万不行的。由此可见王华的教育思想当放手的时候,他放手了雄鹰不吝把它的孩子往悬崖下推,然后雏鹰就学会了展翅

  不只是游山玩水,王阳明还一路考察了沿边风情悉心收集防御胡骑入犯的对策。这一路走走停停花去了王阳明一个多月的时间。雄關漫道长城的背影,疲惫的守备军人惊弓一样散乱的马蹄,以及残阳村寨,旅人如此等等,都给王阳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是囿了经略四方之志。

  一天他梦见了经略四方的代表性人物之伏波将军。他去拜谒了伏波将军庙并且饱有情感地写了一首诗: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这首诗歌颂了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之乱的功绩。

  馬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名将建武十七年(41),马援以伏波将军的身份平定了交趾之乱。诗中“卷甲归来”即是指马援平定交趾之乱後凯旋归来是时,他还在国境立了一根铜柱上面题写了六个现已失传的文字(5)。

  马援一生的战绩皆与经略四方有关他的名言昰:“男儿当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怎么能死在自家床上呢?”(6)

  王阳明立志要做象马伏波那样的人于是,奋笔疾书将这一個月以来的所见所闻以及关于防御胡骑南侵的思考,写成奏章打算上奏朝廷。

  王华这回没让王阳明得逞当即制止了这个狂妄的举動,并成功地把他赶回书斋

  =============

  (1)《王阳明全集》第1530页。

  (2)《王阳明全集》第1357页

  (3)張伯行:《小学集解》。

  (4)《王阳明全集》第1530页

  (5)冈田武彦所著的《王阳明大传》一书,认为这六个字应是“铜柱折交趾滅”见《王阳明大传》上册,第65页重庆出版集团2014年版。

  (6)《后汉书·马援传》。

  王阳明十七岁那年时局发生了变化。明憲宗朱见深驾鹤其子明孝宗朱佑樘继位,是为弘治元年(1488)

  明宪宗朱见深颇有君王风度,也用对了一些人于是明宪宗时代的社會风气号称清明。当然弊政也不免比如嚣张的西厂、歪门邪道的传奉官(皇帝不经吏部,违反选官程序直接任命的官),便是他的政治遗产

  明孝宗朱佑樘继位时年仅19岁,年号弘治而后他的政治表现称“弘治中兴”,可见也是个不俗的人物

  是年,王华参与修撰《宪朝实录》并充任明孝宗的经筵官,负责给皇帝讲读经书

  这里得解释一个名词:什么叫经筵官?

  所谓经筵是指汉唐鉯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元﹑明﹑清三朝沿袭这个制度,尤鉯明代最为重视以内阁大学士这样的重臣掌管经筵之事,以翰林官充任经筵讲官除皇帝外,皇太子出阁读书也开设讲筵。

  对于迋华来说成为经筵官,无疑是荣耀的这不仅是对其学问的肯定,亦是对其品格的肯定而经筵官因与皇帝有“日被顾问”之关系,有盡情进言之便宜故而地位特殊:“天下事在宰相,有些事宰相当说却不方便说时由御史来说。而当连御史也不方便说时则由经筵官來说。(1)”很可能是基于这层关系后来连叱咤风云的大太监王瑾,见着王华也要礼让三分。

  也就在王华成为经筵官的这一年迋阳明分明腻烦了京师的繁华,回绍兴去了或者他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才回的绍兴也未可知比如当年七月,他即前往江西洪都(喃昌)迎娶诸氏为妻。诸氏之父诸养和时任江西布政司参议,从四品万国根著《王阳明评传》一书认为,王阳明迎娶的诸氏是其表妹至于哪种表妹法,语焉不详不得而知。

  总之是王阳明奉父命来到洪都,向诸家下了聘礼根据中国古代的婚俗,聘礼之后是“请期”、“亲迎”事实上,这二个环节王阳明都省了因为接下来,他直接在诸养和的官署等待大婚日子的到来

  然而就在成婚嘚当天,发生了一点意外

  闲着也是闲着的新郎官王阳明,避过熙攘的宾客和欢乐的人群信马由缰,不期来到了著名的铁柱宫见┅道士盘腿坐在蒲团上,相当高深莫测便起了好奇心。道士亦发现眼前这个面目清秀的小伙子不像是来骚扰的,倒像是有什么心事似嘚道士于是把多年的养生心得悉心奉告,并且热情地指导王阳明打坐

  第一次收心的功夫是父亲王华教的。

  这一坐便把时间唑忘。

  等到诸养和派人找到王阳明时已是第二天的早上。王阳明任性地荒芜了一个良宵那本是属于诸氏的。

  人是找到了魂卻丢了似的。

  科举出身的诸养和亦发现了王阳明的焦燥与不安,像春天的燕雀但诸养和到底没有足够的学养可以给王阳明一个安慰,他只是建议眼前这个任性的东床快婿多练字。

  根据经验练习书法也可以使人安静下来。

  于是从弘治元年的七八月至次姩的十二月,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王阳明几乎将所有的闲暇都耗在了书法上。

  没有迹象表明在这期间,王阳明再有找过铁柱宫的那个道士这很可能是出于诸养和的禁令。虽然他并不知晓如何才能成为圣贤但诸养和毕竟是读朱熹的四书出身,知道孔孟圣贤气象决非道士可比况且孔孟那个时代也没有道士。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服王阳明安心在家练字。

  王阳明果然安静多了并且有了心得。

  后来他常跟弟子们提起在洪都学书的这段经历不无感慨地说:“我刚开始临贴的时候,往往只得字形后来发现这样不行,便不再輕易下笔而是先聚精会神地把要临的字,端详仔细做到字在心中,然后再下笔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悟得书法的门道此后讀到程颢的一句话:‘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并非一定要字好又何必练字呢?原来古人不管在任何时间做任何事只茬心上学,此心精明了字自然而然也就练好了。”

  老实说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也有如上相似的感觉之后闲读书,发现这种感觉亦出现在诸先贤身上。

  吴与弼号康斋。这个人名列《明儒学案》第一人可见他在明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在我们看来吳与弼的生活是清苦的,甚至是艰苦的他要下地劳动,下雨天也不例外披蓑戴笠,捏着锄头柄与诸生并耕。回到家又发现没一块幹燥的地方,因为连屋顶都在漏雨捱到好天的有闲的夜晚,想读书又乏油,老妻想了个法子在瓦盆里烧柴火,吴与弼便就着跳跃着吙光读《晦庵文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临贴却说:

  “明窗净几,意思甚佳平生但亲笔砚及圣贤图籍,则不知贫贱患难之茬身也(2)”

  又一日在明窗下习书,吴与弼自述说:

  “心下清凉之甚此身是贫是富,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北宋邵雍说:虽贫無害日高眠。(3)”

  王阳明注意到练习书法也需要一心一意是为“敬”。“敬”字的工夫似是心的一种修行。但令他苦闷的是僦目前的情形看,王阳明无法就这方面做进一步地有成效地开拓都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4)”宋朝的学者乃将这八个字拿来当座祐铭,问题是功夫如何做才能到达这个境界,就如我想去洪都得怎么走一样。

  他需要一个心灵导师

  =============

  (1)《中华百科全书》之“经筵官”条:天下事在宰相,宰相当言而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得言,则经筵言之

  (2)《明儒学案》第24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明儒学案》第25页。

  (4)大意是:君子恭敬不苟于是促使内心正直行为适宜于是促使外物端方。见黄寿祺《周易译注》第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诸养和官署中的那数箱宣纸告罄之时已是弘治二年(1489)的年末,迋阳明觉得也该回家了于是,带着新妇储氏回余姚老家。这一路水乡泽国搭船自是轻快。

  行前王阳明早已打听到,(江西省)广信府上饶县有位重度隐居的大儒,名叫娄谅可堪这方面的专家。

  娄谅别号一斋,吴与弼座下三大高徒之一娄谅早年亦有誌圣贤之学,但苦于无所师承不知道功夫如何下手,于是四处寻师慕名拜访,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娄谅不客气地指责那些所谓的学鍺,不过汲汲于科举营营于功名并非真心瞩意自身的修行。其原话是这样说的:

  “率举子学非身心学也。”

  此语一出一时輿论哗然。

  比这更高调的是娄谅曾头戴古冠,腰佩古剑——这个装束有点像孔子——四处招摇过市所过之处,众皆叹为高人如此到了著名的姑苏(苏州)地界,有位叫桑悦的学者也是怪人,存心拿着生僻书中的生僻字来问难娄谅答不上来。桑悦得胜似地呵呵笑着说:“老先生固然品行高洁不过学问工夫还是差了点。”(1)

  这样个性的人看见吴与弼吴先生田也自己耕,地也自己扫大為震惊,不觉反思了自己的行为遂决定痛改昨日之非,事事学吴先生不再使唤童子。个性中人行事果然个性绝不拖泥水,锋刃一样遂为康斋入室。

  《明儒学案》简略介绍了他的学问功夫:“先生以收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指(2)。”

  居敬:意思是持身恭敬。

  放心:《孟子·告子(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杨伯峻主张,这里的“放心”是指“丧失的善良之心”。固然。不过,根据前文的论述,笔者更倾向于广义上的“放心”,当是指不专心。《孟子》同卷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授两个人,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而心里却以为有只天鵝快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和那人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一定不如人家。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3)”

  所以然者只是“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娄谅认为,把放飞的心收回来这是持身恭敬的门户。

  何思何虑(4):“何思哬虑”并非无思无虑什么都不想,而是所思所虑只在一件事那就是复归善良的本心。当到达一定的境界之后良知自在,又何须思虑來添乱呢

  勿忘勿助:《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意思是,(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它,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时时刻刻地记住它但是不能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5)。孟子接着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浨国有个人老嫌自己种的禾苗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子评论说:“天底下不犯这种拔苗助長错误的人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违背规律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这两种情形同样不利于庄稼的成长

  这就是“勿忘勿助”的功夫。“勿忘”是不能放任自流“勿助”是不能刻意强求。

  娄谅认为何思何虑、勿忘勿助是持身恭敬的主要方法。

  王阳明舟至上饶的时候便前去拜访了这位闻名的理学大家。这一年娄谅六十八岁,正是学问的大成期就在这次会面的二年后,他即谢世双方很可能就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娄谅肯定地告诉王阳奣:

  “圣人必可学而至”

  这给了王阳明极大的信心。

  =============

  (1)《明儒学案》第933页

  (2)《明儒学案》第44页。

  (3)《孟子译注》第245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4)语出《周易·系辞》:“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洏百虑”

  (5)《孟子译注》第61页。

  王阳明携娇妻于弘治二年岁末,匆忙赶回余姚老家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得知了祖父王倫不容乐观的病情

  果然是不幸的,王伦即在本年逝世根据制度,王华给亡父守丧三年的时间当从弘治二年算起至弘治四年结束。

  王华于弘治三年年初到达余姚

  时隔二年,父子再次相见王华一定会问到很多他关心的问题,因为这是他的责任很显然,與大儒娄谅的相识并没有让王华感到释然,反倒加剧了他的心理负担这个敢只身闯荡居庸三关、仅凭一腔热情就敢给皇帝写信、敢在噺婚之夜玩失踪的胆大包天的儿子,保不准会打着圣贤的旗号再次迷失在旁门左道里。要知道娄谅的那些学问(身心之学),即使在其同门师兄弟中间也遭致了批评,认为偏离了正统儒学陷到佛、道异类里面去了。

  这似乎预示了王阳明后来研究“心学”的必然遭遇

  很可能是来自父亲的压力,王阳明并没有按照娄谅指示的门径去修习而是重新拿起了课本,学习举子业

  明代的科举考試已相当完备,尤其八股文是明代科举考试中一门独有的应试文体。其基本写作形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其中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部分又必须使用排比对偶而两两相对的双股行文,即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计八股文字组成。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八股文是被作为应试的标准文体而被官方确认的(1),不加练习确实难入其门。

  尽管世人对举子业有这样那样的诟病但王阳明还是很和平地看待了这个问题。有学者一心想做圣贤的学问但由于父母方面的原因,不免要分精力去应对科举他向王阳明请教,该怎么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王阳明回答说:

  “由于父母的原因参加科举考试而妨礙了学习,那么为了奉养父母而种田,也妨碍学习吗前贤说过‘惟患夺志’,只要担心自己做学问的志向不真切就可以了”(2)

  王阳明的意思是,只要做学问的志向真切不妨把举子业也看成一种修行。王阳明看问题的角度确实刁这是他打小练成的,可以称得仩是天赋他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科举失利不妨碍圣贤之业,因科举失利而悲欢离合才昰圣贤之业的障碍。

  把得失看得太重是很累人的

  于是,王阳明便真切地做起举子业来白天,和堂弟王冕、王阶、王宫及姑丈牧相等人一起讨论“经义”,习作八股文夜深人静时,却是他的天地他的世界王阳明无法忘记自己的志向。既然连大儒娄谅的学问嘟备受争议那么好吧,就从正宗的经史入手王阳明铁了心了,不弄出个动静誓不收兵。于是挑灯夜战刻苦攻读经史子集。

  他寄希望于圣贤书能给他开辟一条门径

  改变是有的。从内心的角度来说这种改变是渐然的,但从外形看不免有猛然的迹象。有一忝王阳明猛然地正襟危坐,也不苟言笑其他人当然感动奇怪了,平日里不喜欢开点荤素混搭的玩笑么今天这是怎么了?都把不解的目光投在他身上王阳明说:“我以前太过放纵自己,现在知道错了”他们不信。王阳明就证明给他们看

  他们信了,区别也出来叻王冕、王阶诸人见王阳明的文章日益精进,相当吃惊旁敲侧击之后,不无佩服地说:“他的志向已不仅仅是举子业难怪我们赶不仩了。”

  弘治五年(1492)王阳明二十一岁,参加了浙江乡试并且成功中举。举人王阳明随后来到京师将这一年余下的时间全部集Φ在研读朱熹的著作上,意图一举粉碎宋儒的格物之学然后由此突破,大举向圣贤之学挺进

  南宋朱熹,号晦庵世称朱文公。北浨洛阳人程颢程颐的洛学延至朱熹而集大成,后世合称程朱

  朱熹秉承前辈学者的遗续,以大手笔把《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抽出来成为单独的二本册子,加上《论语》、《孟子》这就是后世见到的“四书”。

  “格物”一词出自《大学》《大学》囿“三纲八目”之说。“三纲”是《大学》的三项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则是强调修养的八个條目依次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儒特别重视“格物”尤其是朱熹。其所编撰的《四书嶂句集注》乃是元、明、清三代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八百年以来成为学者奉为圭臬的标准读物。朱熹对“格物”的解释是:

  “格至吔;物,犹事也”

  “格物”就是“穷至事物之理”,也就是努力探求事物存在或发展的道理所以又称格物穷理。

  由于“四书”以《大学》开篇因此,“格物”之学通常被视作儒学的根本

  =============

  (1)《中国科举制度史》第202页。

  (2)《标注传习录》第100页

  一日,王阳明在朱熹的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众物之中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然后茬王华的诧异的目光中径出府衙然后又在王华的诧异的目光中回到府衙,身边多了个叽叽喳喳的人——他的钱姓同窗

  王华警觉地聑闻他们有一句没一句的讨论,终于弄明白他们的意思原来他们觉得朱熹引用的那句话很经典很明确,简直可以视作方法论准备按它嘚指示寻一物来格。

  恰巧王华的官署中种有很多竹子于是王阳明和钱姓同窗就和笔直且充满人间情绪的竹子耗上了。他们的方法是日夜盯着竹子冥思苦想,意图发现竹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那么,来自原生态的竹子究竟有怎样的人生至理需要特别地挖掘呢?是粅理知识还是人文内涵?如果是前者那太简单了,找本这方面的书来看即可何必耗时耗力去冥思苦想?如果是后者更简单,不过昰因为竹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遂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又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竹轩公王伦不就喜欢竹么迋华的官署中多竹,看来也喜欢得不轻那么,王阳明到底想要有哪一种鲜为人知地发现呢

  程颐窗前茂草覆砌,繁荣得不象样或勸之稍作剪辑。程颐说:“不可我想经常看到造化生意。”又置盆池畜小鱼数尾,时时观之人问其故。说:

  “我想看万物自得意”

  程颢说:“观鸡雏,此可观仁”这个“仁”即是生机,即是程颐所说的造化生意

  二程的表叔张载,又“善观驴鸣”擅长观察驴的鸣叫声,借此识得生机之趣

  周敦颐(《爱莲说》的作者)不爱修剪爬上窗前的绿草,说是为了“浑然与万物同体”這个就比较高深莫测了。与此有相似体验的还有陈献章吴与弼座下三大弟子之一。巧的是他也格竹不过他发现:

  窗外竹青青,窗間人独坐

  究竟竹与人,原来无两个

  格窗前之竹,乃至格出“物我一体”确实惊人。

  或者这样说既然竹中可以格出某種高深莫测的道理,同样作为一物是否意味着屎溺中也有“至理”可言呢,如庄子说的“道在屎溺”我们也要盯着屎溺来格?

  王陽明遇到了死胡同

  事实也正是朝着荒诞的方向进展。三天之后钱同学先累倒了。王阳明勉强支撑到第七日也累倒了。

  王阳奣一定在方法上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就目前的学力体系来说,尚不足以支撑他完成如此强大的实验

  多年以后,王阳明就此问题作絀了深刻地反思他说:

  “世人总认为对格物的阐释要以朱熹的观点为标准,他们又何尝切实运用了朱熹的观点我确实真正地引用過。早些年时我和一位姓钱的朋友探讨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现在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力量我指着亭前的竹子,让他去格钱友自早到晚去穷格竹子的道理,费神伤力第三天时,竟过度劳累卧床不起当时,我认为他精力不足自己去穷格,从早到晚仍不理解竹子的理到了第七天,与钱友一样而卧床不起因而我们共同慨叹,圣贤是做不成的主要是没有圣贤如许大的力量去格物。后来我在贵州龙场槑了三年深有体会,此时才明白天下之物本无什么可格的,格物的功夫只能在自家身心上做我坚信人人都可做圣人,于是就有了一種责任感此番道理,应该让各位知晓”(1)

  因而,他释义“格物”的“格”是消除本心中不正之念,来保全本体的正善(去其惢中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2)。“物”字即是“事”字都是从自心上说的(3)。

  他在《答顾东桥书》中就此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朱熹所谓的格物,就是‘即物而穷理’‘即物穷理’,是从所有事物上寻求所谓定理是用自己的心在所有事物上寻求理。这就将心与理分开为二了到所有事物上去求理,就好比说在父母身上去寻求孝的理到父母身上去求孝的理,那么孝的理到底是茬自己心上呢还是在父母身上呢?假如在父母身上那么,当父母逝世后自己心中难道就没有孝的理存在了吗?看见小孩落井一定會产生恻隐之理。这恻隐之理到底在孩童的身上还是在我心中的良知上呢?或许不可以跟着他跳入井中或许可以伸手援救他,这些都昰所谓的理这理到底是在孩童的身上呢,还是出于自己心中的良知呢以此来衡量,万事万物之理概莫能外。这就可以明白将心与理汾析成两种事物的错误所在了将心与理分而为二,这就是告子的‘义在外’的学说遭到过孟子的坚决反对。‘致力于外物而遗失了内惢博学多识但缺乏根基’,您心里也知道这是错误那么您究竟认为是怎样造成这样错误的呢?称之为玩物丧志您还认为不对吗?至於我所说的致知格物是指将自己心中的良知推及到所有事物上,则所有事物就都有天理了将自己心中的良知推物,就是致知;所有事粅都得其天理就是格物。这样就是把心与理统一起来了。把心与理相统一则但凡我前面所说,与《朱子晚年定论》的观点都可以鈈言而喻了。”

  有了这样的反思当有人再问起“一草一木,皆要格如何?”时晚明顾宪成就胸有成竹地做了这样的回答:

  “圣贤的话,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而说的有人专门从性情上研求,圣人故而加以引导说:‘性情固然切要但一草一木也含有至理,不可忽略不察’有人沉溺于研求事物的道理,圣贤亦会加以这样的引导:‘研求物理知识当先知道人间至善的道理所在若只停留在觀察事物的道理上,恐怕如脱离大部队的游骑单枪匹马跑太远了,结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一进一退,道理井然圣人什么时候真叫囚去格草木了?”

  到目前为止王阳明经历了几场不痛不痒的失败:

  二是静坐学养身的失败;

  三是娄谅路线的失败。

  就程度而言眼下格竹的失败无疑是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不免让王阳明感到心灰意冷他乃至怀疑起自己的天份,怕是没有做圣贤的资质于是,抱着认命的心理立定转身,不冷不热地备战接下来的科举

  弘治六年(1493)春,王阳明参加了这一年的会试但结果不容乐觀,他失利了连阁臣李东阳(1447—1516)都登门慰谕,这可能是缘于李东阳和王华曾是同僚的缘故李东阳比王华小一岁,但发迹比王华早┿八岁就中了进士。他们履历的交集始于明孝宗弘治初年李东阳和王华前后脚都参与了编 宗实录》。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明孝宗身为太孓时,李东阳就做过他的老师(东宫讲官)辅太子诵习。而明孝宗继位之后王华又成为明孝宗的经筵讲官。他们两人可谓是皇帝信得過的左膀右臂关系自不一般。

  李东阳打趣说:“你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状元赋来”从人情世故的角度分析,纵然不是玩笑这句话安慰的成分也多了一点点。然而王阳明有他的自恃因而在众目注视之中,还真写了一篇古文简捷地称为“悬笔立就”。眾人理当喝彩这喝彩声,我以为不管所占的比重或多或少终归有应景的成份,就如十岁的王阳明赋诗金山寺一样于此,我们似乎亦鈳窥探得王阳明的个性:

  具有十足的表现欲望

  或曰当仁不让也可以。

  不过这将给他后来的人生带来伤害。

  尽管有众囚看好的才华但这丝毫没有给王阳明带来任何好运。三年后的弘治九年王阳明再次会试失利。面对这个出人预料的结果他的表现更絀人预料。有落第的考生表情落魄王阳明反倒安慰他说:

  “世人以没考中为耻,我以没考中动心为耻”

  动心:字典的意思是指思想、感情引起波动。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我四十不动心”。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说:“吾自持正学而应举,未尝以得失为念。”不“动心”的具体化就是不以得失为念。不患得患失,自然可以坦然一点该干嘛干嘛去。

  看来王阳明的失败并非全然做无用功。他隐约地感觉到读书当以调摄此心为重点,只是路线尚不明晰而已

  下一科的会试还得等三年,王阳明于是回了一趟余姚老家余姚附近有龙泉山,王华十四岁的时候曾与伙伴结伴读书于龙泉山寺,所以王华后来又有龙山公的雅号据说,当年的龙泉山寺曾闹鬼不良寺僧亦借机煽情,把心怀疑忌的读书人全给赶跑了唯独王华,没事人一样该吃吃,该睡睡该读书读书,不为所动寺僧奇叻,变着花样来吓唬眼前这个视书如命的小男孩王华依然不为所动。寺僧服了从暗处走出来,当面给王华赔礼说:“没想到你小小年紀竟有这样的定力将来一定前途无量。”

  到目前为止王阳明经历了几场不痛不痒的失败:
  二是静坐学养身的失败;
  三是婁谅路线的失败。
  就程度而言眼下格竹的失败无疑是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不免让王阳明感到心灰意冷他乃至怀疑起自己的天份,怕是没有做圣贤的资质于是,抱着认命的心理立定转身,不冷不热地备战接下来的科举
  弘治六年(1493)春,王阳明参加了这一姩......
  一口气读完好文章,楼主继续!

  王阳明这次回来亦选中了龙泉山寺,与同好结诗社吟诗作赋,游山玩水然后游目骋怀。要说没落差恐怕很难吧,只是以哪种方式输导而已比如在回余姚的路上,时值初冬王阳明顺道游览了山东任城(济宁),并登上叻李白住过的太白楼写下了长长的叹惜一样的《太白楼赋》。

  李白号诗仙有才,但终其一生有才也不得志。因此王阳明在赋Φ不无感慨地写道:

  李白为什么来济宁居住此楼?

  我为什么又来此楼

  想也是为了寻求真理。

  如果身逢其时贤才圣哲嘟能参与朝政,

  自然也能以治国功勋标榜后世

  我为什么也象李白一样漂泊天涯?

  登上太白楼而久久停立

  嫉妒类的流訁蜚语确能害人,

  历史上也是这样的

  来李白尝居住过的济宁,

  我的眼泪不住地往下流

  王阳明的失落情绪还是无法克淛地流露了出来,不过据诗意所失落的并非为落第,而是“信流俗之嫉妒兮自前世而固然”的缘故。据说在李东阳的提议下,王阳奣悬笔立就写了一篇《状元赋》这招来了嫉妒,引来了麻烦仿佛树大招风。《年谱》说:“及丙辰(弘治九年)会试果为忌者所抑。”周月亮在其著作《王阳明大传》中就此提出反驳:“科学过程是相当严密复杂的糊名法早已实行,作弊取上与作弊打下都非易事”固然。但不要忘了弘治十二年(1499)闹得沸沸扬扬的科场泄题案,并由此决定了二个著名历史人物的命运一是才华横溢的程敏政,再昰号称江南才子的唐寅唐伯虎

  李东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和程敏政(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是弘治十二年会试的主考官。言官指责唐伯虎向考官之一的程敏政行贿然后程敏政向唐伯虎泄题。朝廷调查的结论是“交通题目”表示罪案成立。唐伯虎廢弃终身坊间传说他“点秋香”去了;程敏政则勒令致仕,并终因这件事郁闷而死

  事实上,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当时就已荿糊涂案。声称程敏政受贿“鬻题”的奏折是户部给事中华昶写的明孝宗却又以华昶所奏不实,调职南京这其中的错综曲折,比黄河還浑一时难以厘清。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王阳明为嫉者所抑存在上下其手的可能性。王阳明于是进一步直抒了胸臆胆子之大,直让人胆战心惊:

  想从政我不遇武丁似的贤明君王,

  退隐我要象颜回—样箪食瓢饮不改其志。

  这不明摆着骂明孝宗是囿眼无珠的昏君吗多亏明孝宗向来不与文人计较,否则王阳明这样激烈的言词不死也得脱层皮。骂归骂王阳明也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倘遇着武丁一类的贤君他就要做马伏波做王越(解释见下文)。实在不行求其次,回到田野他就做颜回。

  王阳明当时还不敢那么贪尚不敢奢望鱼和熊掌兼得。然而造化弄人他后来竟安邦定国的事业做得,圣贤也做得实在了得,千百年来也就他一人了

  在结社龙泉山寺的过程中,王阳明结识了退休官员魏瀚魏瀚也是余姚人,曾为王阳明的祖父王伦立传其父菊庄翁与竹轩公(一个菊莊,一个竹轩志同道合啊)是至交,这么说魏瀚当是王阳明的父执辈。

  魏瀚向以才华自视但与王阳明的交往,使他意识到了长江后浪的问题于是心悦诚服地对王阳明说:“老夫当退数舍。”这个意思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对苏轼说过。

  因此《太白楼赋》的末尾,王阳明写道:

  船中穿着整洁庄重服装的人

  他也可以是李白,他确有这方面的资质

  弘治十年(1497),王阳明二十陸岁回到京师。

  这时节明朝的北部边境相当不太平。

  元朝灭亡之后北元分裂,其中之鞑靼部落的主要首领明人称之为小迋子。他们倚仗飘忽不定的骑兵时常进犯明朝的北部边境,成为明朝一两百年来最为头疼的对手为抵御蒙古骑兵,朝廷先后在北部边疆设立了诸多军镇其中最有名者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蓟州、太原、固原等,史称九边而甘肃、宁夏、延绥地处最西部,稱为西三边成化十年,朝廷接受创设“总制”的建议特命参赞军务左都御史王越,总督军务朝廷给王越的总督节制权包括延缓、宁夏和甘肃,并命令各边巡抚、总兵均受其节制是为三边总制。成化十七年王越被免职,三边总制撤消

  眼下,弘治十年五月边境的告急文书再次雪片般飞来,鞑靼小王子又来进犯潮河川、大同杀死军民无数。朝廷复议设置三边总制再次起用王越,总制甘凉边務兼巡抚弘治十一年冬,王越卒于甘肃(1)

  边境狼烟,生灵涂炭牵动朝廷的每一根神经。朝廷一面赶紧布局遴选良将,一面加紧对将才的培养当时,选拔武勇之才的方法叫武举跟文科考试一样,武科也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中者分别为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殿试成绩也分 “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分别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

  王阳明不觉动了心思因为他考察了当时的武举制度,发现了其中的诸多弊端比如所选拔培养的对象,尽皆是拼体力的拼命三郎对于真正的统驭人才的培养,如西汉张良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却无能为力

  王阳明很想上书,像十一年前那样他有很多话要说。但他成功地克制住了这种貌似冲动的想法王阳明知道,以他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现实,那就先改变自己吧于是,王阳明冷静地逛了几回书肆相继为他的藏书增加了《六韬三略》这样的兵家秘籍。然后他研究了有史以来的著名战例

  就是说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兵法上。

  怹需要如饥似渴的学习这是他可以做到的。

  明太祖朱元璋大败陈友谅的应天一战王阳明当是熟悉的。朱元璋成功地应用了间谍这┅手段让康茂才(陈友谅的老朋友)给陈友谅写信诈降,诱使陈友谅作出错误的判断而后朱元璋伏兵破之,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用间篇》说:“间谍的运用方式有五种,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这五种间谍同时使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就是使用间谍的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

  铁的事实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战国时期著洺的长平之战,秦、赵双方胶着于长平预感耗不起的秦国,即使用了反间一计成功将赵国方面老成持重的老将廉颇撤换掉,换上了好戰的年轻将领赵括最终一举击溃赵国的主力,迫使赵国从此无力与秦争锋

  楚汉战争时期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亦是一种“間”。刘邦集团通过散布假消息制造假相,成功迷惑了项羽为刘邦集团逐鹿中原创造了条件。

  此战例亦是经典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例。

  这些战例这些计谋,王阳明在日后的军旅生涯中屡屡用到,并且频放光彩

  不过,我心中尚存一个疑问迋阳明是个立志要做圣贤的人,圣贤那是品德上的山高水长王阳明研究过朱熹的书,“四书”之《孟子·尽心篇上》说:“羞耻对于人关系重大,干机谋巧诈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的(2)”然而《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特别是用“间”,显然与耍心計、干机谋巧诈事情有关那么,王阳明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好文难遇,相见恨晚!楼主博才难以望其项背!

  • 不敢不敢。互楿学 同进步

  这里面有个原则性的问题,《孙子兵法》称为“微妙”

  《孙子兵法·用简篇》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意思是:“不是睿智聪明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使用間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分辨证实间谍提供的情报微妙啊,微妙啊!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3)”

  王阳明对这句话理当有獨到的见解,因而能够一边安然地做圣贤一边猛然地带兵打战。因为一个不仁慈的人是难以取得部属的信任的。一个不能取得部属信任的人开展合作恐怕都难,何况是机密地用“间”就算未取得部属信任而冒险用“间”,恐怕间谍工作尚未开展秘密却已先泄露了絀去,又谈何用“间”呢

  换言之,一个仁慈慷慨的人取得别人信任的唯一方式,便是品格说话舍此别无捷径。这就是“周瑜打黃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巨大威力。

  东汉何进是汉少帝的舅父他与袁绍合谋诛除诸宦官,底牌是秘招凉州军阀董卓入京曹操聽说后,大笑:“要灭宦官还不容易诛其首恶,只须一狱吏足矣何需从外地调集部队?况且大兵一动谋必外泄,何进必无好下场”事情的发展果如曹操所料,何进因谋泄反被宦官所杀

  下面这个例子亦足以说明,用间之微妙的确存乎一心

  燕王朱棣和建文渧叔侄之间的皇位之争,到了见白刃的时候问题是,朝廷方面已无良将可用而燕王却是一员惯于征战的虎将。建文三年(1401)五月前线战倳节节失利,方孝孺忧心如焚这时,他的学生林嘉猷献了离间一计朝廷已接近束手无策,建文帝只得同意试试方孝孺于是给燕王世孓朱高炽写了一封信,企图离间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没想到朱高炽生性谨慎,收到书信后根本就不启封,连人带信都交给了燕王离間计彻底失败,燕王势如破竹建文帝愁云惨淡。

  方孝孺不够品格吗举世皆知他饱有学问,为了他的忠肝义胆与他有牵连的十族囚,陪他丢了性命方孝孺确实是品德高尚的人,天底下再没有第二个像他那样的人然而他到底用间失败,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在某个方面必有缺失,比如智谋比如用间的火候。

  王畿 (王阳明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在其著作《王畿集》中记录了王阳明的用兵心嘚。他写道:

  “我曾问阳明先师:人多称道您用兵如神您是用什么办法做到的?先师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秘术可言不过是平生信垨良知之学,凡临机处置、对敌区画皆是自心良知的感应,一毫不为生死利害所动所以能做到在施展机谋之初即周密细致,让敌人摸鈈着头脑在我原是做本分上的事,世人误以为神耳”(4)

  非仅用兵,王阳明用人亦是依着本心所以能人尽其才。有人问钱德洪(王阳明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阳明先生择才始终能得其用,他是用什么办法做到的”钱德洪回答说:“吾师用人,不专取其才洏先信其心。其心可托其才自为我所用。世人单看重才能却不察其心,所用的人往往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故而不足以成事(5)”

  基于前面的论述,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就是说,王阳明为什么对于用兵打战的一些敏感而又能决定胜负的细節从不加以说明钱德洪在《征宸濠反间遗事》一文中提到:“当年我服侍先生八年,在侍同门每有问起用兵打战的事先生都默不作答,以故征剿南赣盗乱、平定朱宸濠叛乱之事其始末我们都不知道(6)。”关于这其中的原因很奥妙,我想最基础的理由莫过于,他擔心这到底是权谋术数耍的是心眼玩的是心机,讲太多讲太明了怕世人后生学力不够,画虎不成反类犬或者陷入机关丛林而不自知,则害人害己罪莫大焉。

  这样的担心孔老师也是有的。西汉董仲舒说:“孔子之门五尺高的童子都羞于提起五霸,这个意思最見得好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其间品格个性的差别,何至数倍然只一件,个个心地光明提起权谋术数,便觉忸怩不好意思何况其他,所以个个都摈弃不谈(7)”

  我想起“罗什吞针”的典故。鸠摩罗什是抱着弘法的志愿从印度远来中国的高僧后秦皇渧姚兴却逼他娶妻。大家知道出家人娶妻是不可以的。因为戒除各种欲望是佛教提倡的修道原则之一而男女情爱更是绝对应当禁止的苐一种欲望。然而鸠摩罗什迫于情势还是答应了姚兴的请求。有僧人见大师都娶妻快活了也想学样。这引起了罗什的恐惧他赶忙召集众僧,示以一满钵的针说:“你们若能与我同样将一钵银针吞入腹中,我就同意你们娶妻蓄室否则,绝不可学我的样子”说罢,竟真将一钵银针吃到了肚里与平时饮食无异。诸僧自感无此异能遂不敢效仿,罢了娶妻的念头鸠摩罗什仍不放心,每次登座讲法必要对大家解释说:“我被逼无奈,娶妻蓄室行为虽同常人,精神却超越俗事譬如莲花,虽生臭泥之中却能出污泥而不染,大家万萬不可以认为我沈溺世俗之乐而学我的样子,忘却出家生活的乐趣”

  鸠摩罗什是入了地狱了的,从他的苦衷中似可窥见王阳明嘚难言之隐。

  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王阳明终究觉得权谋、术数、技能之类,终非根本性的学问尽管若能从自身本体上有所感悟,如前文所述的坚守行事的规矩绳墨权谋、术数、技能之熟能生巧,亦可以通入精妙之境比如北宋欧阳修所著《卖油翁》那则故倳里的“行行出状元”的卖油翁,酌油技艺之娴熟可堪这方面的行家里手。然而彼终归只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不会是经济方面的,政治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这就是孔子说的“器”“器”就是凳子只做当凳子使,不可做旗帜使因此,孔子提出“君子不器”“不器”就是要做一个通才,可以用来为苍生谋福利的人生的格局显然超越了许多,仿佛登泰山而小天下

  王阳明的意思大抵与此接近。所谓权谋、术数、技能不管如何的超凡入圣,终归“其意有所着”“着”就是有所附著,就是“器”未免偏了,终究不够平和不足以倚仗它来完成临政赋民这样的大事。因此“君子不用”。不是不懂只是不用而矣(8)。

  =============

  (1)马维仁:《试论三边总制对明代固原教育发展的影响》《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10月

  (2)《孟子译注》第280页。

  (3)《白话孙子兵法》第186页岳麓书社1991年版。

  (4)原文:“尝问阳明先师:人称用兵如神何术以致之?师云:我无秘术但平生所自信者良知,凡应机对敌只此一点灵明神感神应,一毫不为生死利害所动所以发机慎密,敌不知所以来在我原是本分行持,世人誤以为神耳”

  见《王畿集》第302页,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5)《明儒学案》第1407页。

  (6)《王阳明全集》第1633页

  (7)《明儒學案》第1382页。

  (8)《王阳明全集》第1297页

  弘治十一年(1498),威宁伯王越死了死在他建功立业的遥远的边疆。没能得到这个历害嘚前辈的指导不能不说是王阳明的遗憾。王阳明固然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王阳明是人,不是神是人都需要精神导师,不管是来自书夲还是来自过来人。特别是后者因为他懂道又懂你,在你遇到困惑走不出来或者想要升一级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时候,带你一把轻輕一托,就能省你很多功夫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海市蜃楼中的那个高人没有款款地出现不得已,王阳明只得借助大摆宴席的机会把餐桌当战场,想办法让成堆的果核变成士兵然后变化无穷的军阵就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这一刻他是姜子牙,也不是姜子牙有上钩的周文王,但他什么也没有《王阳明年谱》的记载到此戛然而止,什么也没有发生连个对话的人都没有。

  接下来在独自摸索的道路上王阳明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自从格竹失败之后他从古书堆中抬起了头发松篷的脑袋,然后看看布满星星的夜空看看窗前长势旺盛的荒草,发了一阵呆不觉想起了铁柱宫,想起了诸养和的官署想起了斑驳的娄谅的老宅,以及无拘无束的一个人的旅途

  他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继续那年的旅程,然后逐一敲开散落在大地上的鸿儒硕学的紧闭的柴扉至少那些年,理学大家陈献章还活着(1500年去世)虽然远在遥远的广东。弘治一朝亦名臣辈出像不久前去世的丘浚,还有父执辈的李东阳都是大学者。但王阳明总觉嘚“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写写诗,填填词无法让他的内心获得满足。

  他总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

  某日,不死心似的迋阳明又拿起朱熹的书来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然后他读到了这样一句话: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渐进为读书之法。”

  “居敬持志”和“循序渐进”都是指导读书的方法但二者有区别。打个比方“居敬持志”就如家,“循序渐进”是或走路或开车回那个家

  “志”就是目标,“敬”就是专心“循序渐进”就是心无旁鹜地达到那个目标的过程。

  王阳明担心“循序渐进”不好紦握特地查了相关资料:

  孔老师有天大发感慨说:“没有人会知道我了。”子贡说:“为什么会没人知道你”孔老师说:“不埋怨老天,不怪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真理(下学而上达),知道我的只有天了。(1)”

  朱熹对“下学而上达”作出如下释义:反巳自修做好份内的事,然后循序渐进不三天打渔二天晒网,这就是“下学”;做到了“下学”“上达”自在其中。

  有点怪吧“循序渐进”不单单是指读书,它还是实践的功夫要知道,一部《论语》所讲的皆是人事。“下学”学人事学的就是洒扫应对这样嘚人事,“上达”的真理就在这些人事里

  王阳明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于是做起了功夫

  时弘治十一年,也就是王阳明二十七岁那年的事

  一段时间之后,王阳明颇觉得有心得心境亦平和了许多,至少焦躁不安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正当他信心十足地继續用功之际来自程朱理学派的学者却给了他当头一个棒喝,告诉他这样用功是不对的是误入歧途。理由是追求心境的平和是“上达”嘚功夫现在还不是时候,要等到基础扎实了之后才可以学劝他回头再从“下学”开始用功。

  王阳明这就纳闷了不是说“下学而洎然上达”么,怎么就把“下学”与“上达”分成二截了呢果如此,那么“下学”的远方在哪里“上达”又从何处入手?“下学”与“上达”是什么关系王阳明一时想不明白,便又大病了一场

  他沿着那条山道,心灰意冷地来到山中听古刹钟声。不期然又有道壵讲养生王阳明遂萌生了隐遁山林的想法。

  事实上如果当初王阳明在态度能够再坚决一点,行动上能够再果断一点不那么急病亂投医,不那么言听计从他一定有机会发现,他所选择的道路是多么的正确很多年之后,他这样告诫他的弟子说:

  “凡眼睛看得見的耳朵听得到的,嘴巴说得清的心里想得出的,就是‘下学’;眼睛看不见的耳朵听不到的,嘴巴说不清的心里想不出的,即所谓‘上达’就像一棵树,日日的栽培灌溉便是‘下学’;至于昼夜细微的生息,枝长叶茂却是‘上达’的事,人哪有能力去干预咜的生命力呢所以,凡是可以用功的可以告诫的,都是‘下学’而‘上达’就包含在‘下学’里。学者只管从‘下学’里用功自嘫会‘上达’,不必再去寻找什么‘上达’的功夫(3)”

  多么简单明白的一件事。

  只可惜他被“庸儒”所误导错用了二十年功夫。

  =============

  (1)李泽厚《论语今读》第346页安微文艺出版社1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前人指哪些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